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新时期信访的形势、特点与原因(4课时)

第七章:新时期信访的形势、特点与原因(4课时)

第七章:新时期信访的形势、特点与原因(4课时)
第七章:新时期信访的形势、特点与原因(4课时)

第七章新时期信访的形势、特点与原因

(4课时)

第一节新时期信访的形势与特点

一、新时期信访的形势

自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以来,群众来信来访从数量上呈现迅速攀升的态势,甚至出现了“信访洪峰”。有资料显示,2004年国家信访局受理群众来信比2003年上升11.7%,接待群众来访批次、人次分别比2003年上升58.4%和52.9%。2005年《社会白皮书》的统计数据表明,从1993年到2003年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最近几年,信访总量连续高幅度攀升的局面虽然得到遏制,但是一直居高不下,仍然呈现递增的趋势,仍然处在高位运行当中,并且极不稳定,群众集体访、重复访和赴京访上升幅度大,人数多、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行为激烈,在一些地方和行业引起连锁反应,因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2003年,原国家信访局局长周占顺在一次访谈中提出了四个80%的说法:在当前群众信访特别是集体访反映的问题中,80%以上反映的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和问题应予解决;80%以上是可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决的;80%以上是基层应该解决也可以解决的问题。对于这四个80%的说法,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访局局长狄济洪表示“基本同意这种表达”。他指出,就重复上访率和群体上访率来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访局的统计数字要比国家信访局的高得多。应予解决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能予解决的问题却一直拖延,基层该解决能解决的却让问题和矛盾持续上移,结果导致问题堆积、矛盾激化。

随着2005年国务院新的《信访条例》的实施,中国的信访总量出现了十多年来的首次下降,2006年再次下降,但是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信访总量仍然是居于高位运行。一涉诉信访为例,2005年全国法院办理涉诉信访案件达455242件次,而受理的一审案件总共是5143084件,也就是说,法院每受理约12件一审案件,就得受理一件次涉诉信访。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共办结各类案件3196件,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涉诉信访19695件次,平均每个工作日办理涉诉信访达

79件次。2006年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处理各类信访19361件次,其中来访8635件次,来信10726件次处理到省城集体访100起4256人次。2007年,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处理各类信访案件17901件次,其中来访7091件次,来信10810件次,处理到省城集体访172起5913人次。2008年,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处理各类信访案件13464件次,其中来访4087件次,来信9377件次,处理到省城集体访241起6570人次。以上数据表明,从总体上看,新的《信访条例》施行后,河南省涉诉信访案件呈现总量下降的趋势,但是下降幅度不大,绝对数量仍在高位运行;在信访总量居高不下的同时,到省城集体访的数量却不断上升。这里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是:该省近年来重复访、集体访、进京访、缠访闹访等形式复杂、解决难度大、社会影响大的信访问题越来越多。实际上,这不是某个省份的个别情况,而是目前中国的一个普遍现象。

因此,无论从信访问题的数量、问题涉及的内容、信访的形式上看,还是从问题堆积和矛盾激化的原因上看,新时期的信访一致处在高危运行中,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二、新时期信访形势的特点

(一)以经济利益为核心,利益性诉求凸显

(二)涉及范围扩大,群体性矛盾增多

(三)信访诉求形式激烈,矛盾对抗性增加

(四)党群干群矛盾突出

阅读材料7—1

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分析:

我国信访部门对当前群众集体上访情况的研究从群众集体上访反映的问题、涉及的内容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涉及群众政治、经济、生活等切身利益问题的大幅度上升;

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相对集中,处理难度加大;

由城市引发的群众集体上访明显增多;

反映的问题绝大多数是有一定道理或有实际困难应当解决的。

从群众集体上访的表现形式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规模大,频率高;

重复上访的比例较高;

上访人员情绪激烈,对抗性加剧;

有组织的倾向日趋明显;

择机性上访行为表现突出;

出现了又个体上访串联为集体上访的情况;

涉及人员层面逐步扩大以及少数上访被敌对分子所利用。

在分析这些当前群众集体上访的形态特点的基础上,国家信访部门进而要查找出当前群众集体上访增多的主要原因:

大环境的影响;

政策方面的原因;

干部方面的原因以及群众自身方面的原因。

材料来源:张彭发:当前群众集体上访的形态特点,“社会变革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研讨会讨论稿,北京,2001-11-26。转引自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思考题

(1)

(2)

第二节新时期信访高危运行的原因

一、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产生根源性危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信访高潮。第一次信访高潮出现在60年代中期,随着反右平反的开始和“四清”运动的展开,申诉类信访数量逐年上升。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开始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指标,纠正“左”倾错误,1959年7月在庐山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党的八届八中全会。会上对如何估计国内形势问题产生了两种意见分歧,一部分同志认为农村食堂、供给制、“共产风”等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应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1958年的经验教训;另一部分同志对于批评实际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很不满,认为是泼冷水,是右倾。由于对产生问题的根源缺乏统一认识,少数领导人不够谦虚谨慎,会议展开了对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问题进行揭发批判。会议之后,又在全国展开了“反右倾运动”,导致上万名党员受到了错误批判。从1960年春开始,全国有一些地方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中共最高领导开始反思,并在1961年展开了全国规模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暂时的恢复。在这样的氛围下,在反右倾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的一些党员开始申述,要求平反。随后,在全国农村又开展了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财物的“四清”运动,这样,在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的前几年里,申诉类信访数量逐年上升,形成了第一个信访高潮。这一时期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建国初期实行的“领导干部接见来访群众日制度”,并且由县级机关在公社中建立接待站,直接处理基层信访案件,落实县级“只办不转”的精神。同时,国务院几个信访机构于1965年成立了中央机关联合接待室,至1966年有二十多个中央机关参加联合办公。

第二次信访高潮出现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长时间的社会动乱,在这场所谓的“大革命”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这十年间,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国

民收入损失达五千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自七十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在这场所谓的“大革命”中,由于野心家阴谋家的对权力的争夺,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中央党政军领导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和群众受到诬陷和迫害。党和政

发端的“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影响极为深远。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学校停课,文化园地荒芜,许多科研机构被撤销,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文化大革命”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一些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和打砸抢分子乘机混到党内并窃取一部分权力,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崇拜以及各种愚昧落后的思想行为泛滥开来,致使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受到严重削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冤假错案平反工作的逐渐展开,大批上访者涌向北京,直接对当时的社会秩序产生了冲击。为了尽快制止事态蔓延,1979年中央成立“中央机关处理上访问题领导小组”,全国范围内省级机构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中央领导小组从中央机关抽调1000名干部组成检查团,接待来访者、宣传解释方针政策,将来京上访者劝回地方,调查个案的实际情况,解决信访问题。之后,各省、地、县也抽调了大批干部,全国约有20万名干部随检查团深入基层,处理上访问题、落实政策,接待上访人。至1982年,中国政府宣布,拨乱反正任务基本完成。

第三次信访高潮形成于新的世纪,根源在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危机和问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改革开放的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转型的态势。社会转型是指社会整体系统从一种结构状态向另一种结构状态的过渡,主要指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属于一种社会系统的全面的、结构性的调整和转化。中国当前的社会转型包括经济转型、政治转型、社会转型(狭义)和思想转型。经济转型是指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国别经济向全球化经济转变;政治转型是指从专制向民主、集权向分权、管制向服务转变;社会转型(狭义)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乡村生活向城市生活转变;思想转型是指从封闭向开放、僵化向活跃、保守向进步、落后向先进、单一向多元、禁锢向相对宽松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入新的时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制度、人们的思想和社会文化、社会结构、政治制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个社会处于全面转型中,而且转型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因而使国家和社会产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而且变化还在不断延续、拓展和深化。

连续不断的巨大的变动过程必然伴生很多社会问题和冲突,因为从传统向现代转轨是一个相对动荡的过程,社会分化的烈度、速度、深度和广度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刻,导致新的社会矛盾大量聚集。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各种社会问题就会显现出来。由于存在若干导致社会结构失调的障碍因素,危及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困扰乃至威胁社会运行安全,各种表层、深层的转型问题,隐性、显性的转型问题都以急促的大范围、集中的方式爆发出来。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社会的加速转轨期,由于社会转型的共性和中国自身的特点,转型问题成了一种根源性危机。

(一)转型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连锁性

社会转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根本转变和深刻变化,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体制的变化,小到个人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具体到社会物质形态的变化,抽象到人们思维方式变化,整个社会的任何一个元素都处在变化的环境中,都成了变化中的因素,因而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纷繁复杂的问题,而且所有问题也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可能一因多果,也可能一果多因;由于社会是一个系统,系统内产生的各种问题都是相互交织联系而非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带有转轨时期特有的新旧矛盾冲突的特征,因此,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既呈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复杂性,还呈现出高度的连锁性。这种特点是转型社会的一种共性。

(二)“迟发展效应”的负面作用

中国社会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型和外发型的,面临着“迟发展效应”的种种负面影响。迟发展效应指的是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国家由于其起步晚而面临的与现代化起步较

早国家不同的制约条件和发展模式。20世纪后期,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由于“地球村”的明显“缩小”和世界发展相互依存的加强,到处出现增长热,形成交叉感应。这是早期社会转型不曾遇见过的。这种发展环境对晚近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产生一种特有的“迟发展效应”。这种效应有正负两个方面,正面可称为“后发展优势”,或“落后得益”,如借鉴现代化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等;负面则是相反的劣势,而且常常负面大于正面,主要有双重发展效应、同步发展效应、高速效应和人口效应等。

1.双重发展效应。晚起步的现代化和社会转型处于世界部分地区已经高度工业化的新国际环境中,现代经济秩序完全受发达国家支配,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造成的经济干预与国际不平等交换愈来愈突出,这对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的发展非常不利。由于国内的发展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日益增大,使它们不可能独立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在高科技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各国竞相发展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新型企业,这些都不是一国尤其是后发展国家自身可以解决的,加之变化很快的国际市场竞争还要求发展新的信息工业,这就是说,晚近国家的社会发展目标完全是被外在决定的,它不仅要追赶发达工业国早已达到的历史目标,还要适应发达工业世界的当前发展趋势。在内部与外部两大系统同时转变的过程中,外部系统的变化比本身系统的变化更快,这就要求在推进本身系统转变的同时,还要随时适应外部大系统的变化,而外来因素对发展的影响又与日俱增。此外,欠发达国家还必须分担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等严重恶果。

2.同步发展效应。社会转型进程在世界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同步性,使早期现代化国家具有占先的发展优势,即享有占取农业世界的廉价劳力、资源与市场的优势,独占海外“自由土地”和殖民地,以支撑国内工业化的特殊国际条件。当时的非工业化世界充当了工业化世界发展的外部调节器。这一时代特点使早期工业国较易相对和平地解决发展引起的内、外矛盾或转嫁危机(等到西方国家达到同步发展时,终于酿成经济大危机与世界大战)。晚近起步的社会转型面临的一个时代特点是发展的同步性。数以百计的新独立国家处在全球性现代化热潮中。它们作为农业国大多是在自然资源相似和社会结构相似的条件下,齐头并进地推进工业化。在那些经济发展互补性低的地区,发展遇到特殊困难,地区性的

矛盾也较大。世界范围内的自然资源、能源、市场、剩余人口、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都同时突发性地激化,无处可以转嫁危机。

3.高速效应。由于整个国际发展条件的变化,就国内来说,发展中国家面临日益加强的经济、政治、社会心理等各方面的压力;就国际来说,具有大量引进和借用外资、购买高技术、新设备等客观可能性。这样,以高于早期现代化的速度强制推行工业化和技术革新,是所有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这种赶超方式的实际进程是把西方国家一、二百年经历的渐进发展过程压缩到几十年之间仓促进行。因此,在早期现代化中出现过的种种失调与社会危机,例如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的速度愈快,大量举借外债、大规模失业和人口大量流向工业化刚刚起步的大城市等等,都必然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增,并可能引起两种相反的效果:一种是导致社会转型阻力增大甚至“断裂”,一种是导致极权和军事高压现代化。这两种情况都可能产生社会转型的倒退。高速效应往往还会带来超前效应。由于盲目抄袭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急于求成,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发展计划时常出现以过高的预期值来代替切实可行值的趋向,结果导致各种冒进式的发展。例如,农业没有得到适当发展就过度扩大工业;中小规模工业还没有得到发展就大搞高精尖的大工业;都市化速度超过工业化速度;相对工农业生产水平而言,第三产业发展过快;仿效发达国家消费模式的超前消费;等等。还有一种特殊的超前现象。根据一般情况,经济增长首先引起物质文化的增长与变化,即所谓器物层次的现代化,然后才带动其他方面的社会变革,即制度的与文化的适应性变革。文化变革一般都是滞后的,称为“文化滞后”,这是早期社会转型的发展序列。如,以法国大革命为起点,西方争取结社自由的权利用了112年的时间。但在晚近现代化中,在开放和国际交流的新形势下,发达工业社会在生活方式、政治体制、文化模式方面的示范效应传播得特别快,常常是变成一种支配效应。加之人们的自主意识增长得特别快,公众急切期望在低经济发展水平上仿效高经济水平的生活方式、政治建制与文化模式,结果造成民主化建制超过居民的行使能力,或是造成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或是在前现代化社会中摹制出若干代价高昂的现代化的“飞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文化依附的现象。

4.人口效应。人口的空前增长在早期工业化中就是一个突出现象,它是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西欧北美的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从未超过

2%,当时的大量过剩人口还可以通过海外移民方法去寻找出路。战后第三世界的人口增长率比上个世纪高二到三倍,大多数国家都以高于2.5%的年增长率增加,这种人口爆炸的后果是灾难性的。要想通过大规模移民来减轻人口过剩压力的余地十分狭小,相反,人才外流到发达国家倒是一种趋势。1950年,发展中国家的总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66%,1988年增至占80%。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和劳动力供给的绝对过剩,给社会转型带来特殊的阻力。“富国变得愈来愈有钱,贫国变得愈来愈有孩子”,这就更加难于改变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农业,现代生产方式也更加难以渗透进来。这样,“现代文明”带来的传导性变迁有可能造成前所未有的灾难性后果。单是这一项因素就可能把那些最不发达的国家(社会)自动淘汰出世界现代化的进程。

转型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连锁性和中国社会转型“迟发展效应”的负面作用导致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丛生,在单位改制、城市拆迁、土地征用、劳动就业、安全生产、利益分配、公权力运行等领域表现突出,成为社会危机的根源,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信访问题的突出只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激化的冰山一角。

二、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管理创新滞后导致矛盾蔓延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其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国家管理社会,明显存在两种对立的模式:一是国家全面、刚性地控制社会的模式。大多数非现代国家都采取这样的控制模式。在这样的控制模式中,社会被国家权力首先打散,然后按照国家的意志组织起来,将社会作为国家权力的附庸,听从国家意志的支配。这是国家与社会的分化未能顺利完成情况下必然出现的状态。当国家与社会没有各自落定在自己的现代定位上的时候,就会出现两种吞噬情形:要么国家吞噬社会,从而国家以赤裸裸的权力逻辑支配整个社会,将全社会纳入到国家权力意志的轨道上,从而保证国家对于资源的垄断、对于权力行使的权威、对于决策权力的独占;要么反过来社会吞噬国家,社会权力、甚至是黑社会权力替代了国家的法律权威,人们以暴力逻辑组织起来,掠夺自己需要

的各种资源,相互之间处于战争状态,回复到人类建构政治社会以前的原始状态。国家造就的政治秩序,与社会形成的组织秩序,就在这两种吞噬中消失无踪了。

二是国家依照法治的原则,弹性管理社会的模式。国家按照法治的原则管理社会,则是一种规范的状态。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活动。管理与控制是绝对不同的。管理是根据社会秩序化的客观要求,对于管理对象的一种引导性活动;控制则是依据控制者的主观意志,对于被控制者进行的强行干预或硬性约束。现代国家之所以只能对社会采取管理的进路,是因为国家已经被法治严格规范起来。在一种权力分割制衡的国家体制中,国家不可能随意妄为,它只能行使公民们委托行使的公共权力,此外则不能滥用权力来表现自己的善良或恶行。而社会则在法治状态中,由成员们安享自由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与财富的权利。因此,国家管理社会,只能在国家坐实于现代民主政体的平台上,才有可能。

国家以法治化方式管理社会,意味着国家不能越俎代庖替社会做主。在国家垄断权力的情况下,它始终存在一种替社会做主的强烈冲动。当国家权力被有效规范化以后,它替社会做主的冲动便被有效扼制住了。它只能依照良性法律的规定,对于社会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既是建立在尊重社会意志基础上的,也是依照规则进行的管理,更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的管理行为。

国家对于社会的法治化管理,具有宏观的以法管理和微观的以法管理两种进路。就前者言,国家的公法体系,是国家管理社会的总体规则。在宪法—行政法的规定下,国家权力必须尊重社会的自主权利。一方面国家权力必须清醒地划定自己的作为范畴,在人们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国家对于任何事务就没有权力加以干预;另一方面,对于行使国家日常权力的政府而言,也只能在行政法规定之下,行使相关权力。此外的一切事务,就只能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按照秩序化的要求,自行依照各自的逻辑加以处置。

就国家对于社会的微观管理而言,国家的部门法规,是国家管理社会及其组织的具体条规。比如对于社会利益组织及其相互间的冲突,只能按照民商事法规加以管理;对于宗教组织,只能按照宗教信仰与宗教组织的管理法律进行约束;对于社会公益组织,也只能按照公益管理法律进行引导。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国家就必须允许社会公众进行尝试,然后跟随性地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与法律条文。国家管理社会,必须完全杜绝按照其主观愿望(无论这种愿望多么善良)

对社会加以强行控制的进路,要在依法治国的大原则之下,将管理社会的法律体系尽量细化,使社会明确国家如何管理社会,同时促使社会在这样的管理格局中,走向理性的自我管理。

社会管理始终与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必然要求社会管理必须以创新来应对社会变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发轫,种种新的问题逐渐萌生。但是问题只有在显性化并成为社会问题之后才能进入政府的决策领域,再加上中国长时间处在一个国家对社会高度控制的状态,单一的社会管理结构向国家/社会二元化的社会管理结构的过渡尚需要不少时间,旧的矛盾仍然存在,新的问题不断萌生,因而在政府缺乏经验和社会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当今中国的社会管理呈现滞后的特点。这种滞后性导致了中国的社会管理在改革开放后几十年来未能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而持续创新。主要表现有:1.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各级公共财政投入社会建设偏少,对农村地区投入更少,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严重滞后,明显有失公平。

2.政府让渡的社会空间不够,民间组织发育不良,公共参与渠道不多,难以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

3.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中介组织不分,政府机构和社区自治组织不分,导致事业单位行政化、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影响社会事业和社会自治健康发展。

4.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重心失衡,重管制轻服务,重审批轻监督,重惩罚轻教化,重形式轻实质,手段单一,政出多门,行政无为,乃至社会管理职能腐烂溃败,直接影响社会管理效果。

5.政府社会管理方式简单,习惯于采取行政手段和强制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往往容易激化矛盾。

6.政府社会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一些制度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当形势的发展需要新的制度来维护其健康运行的时候,新的制度往往陷于较长时间的难产。

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社会矛盾不但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而且随着经济领域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领域改革开放的逐渐起步、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的愈益艰巨,在单位改制、城市拆迁、土地征用、劳动就业、安全生产、利益分配、公权力运行等领域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滞后,近年来这些领域的突出矛盾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还呈现出不断蔓延的趋势,因而也就成了信访的主要内容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民意表达渠道不畅、司法救济效能低下和官本位文化引发民众对信访的

偏好

(一)信访作为一种民意表达的重要途径,有其必然性

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民意表达是民主政治的根基,可以作为保证社会成员参与政治决策的一种方式。政府建立在人民的同意与授权的基础之上,是人民的代理人。公共权力的唯一目的是保障公民权力的正常行使,关涉公民利益的公共决策最终取决于多数公民的同意,这是民意表达的价值所在。由于许多现代国家实行的是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在民意和公共政策之间存在代议制组织这一中介物,因此,民意表达就成为民主制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自由、畅通和充分的民意表达,才能使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公共部门的行为建立在真是的民意基础上。而通常的代议制是通过政党和议会来实施的。公民通过各种渠道把民意反映在政党的施政纲领和具体行为中,政党通过国民会议或议会组织政府,把民意体现在政府的治理过程中。民意能否表达,能否得到充分自由的表达,以及表达是我效能如何,都是民主程度的重要指标。民意表达式民主政治的基础,是民主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民意只有通过顺畅与真实的表达,民主才能得以实现和运作。从政治系统的宏观运行模式来看,公民的信访可以看作对政治体系的“输入”。这种“输入”是由“要求”和“支持”构成的。第一种输入是“要求”,第二种输入是“支持”。一个政治体系如果只有要求而缺乏支持,就会瓦解。因此政党在民意表达的责任承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政党的民意表达作用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政党本身寻求执政权力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是民众对政党代表的社会认可度。民众对政党代表的认可程度,是政党实现民意表达职能的政治基础。

有研究者对21世纪以来党代表的社会认可度做过跟踪调查(罗忠恒、毛政相:党代表社会认可度现状、成因与对策,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他们在2003~2008年间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调查于2003~2004年在湘、津、辽、蒙4省市7地区进行。第二次调查于2007~2008年在湘、津、辽、蒙、桂、鄂等15省27个地区进行。对比前后两次调查,被调查者认为“知道”本选区党代表是谁的占49.45%,提高了6.88%,认为其能代表自己利益和要求的占27.7%,提高了7.33%,仍有46.67%的党员“不知道”或“没听说过”本选区党代表,72.3%的党员认为其“不能代表”或“不知道能否代表”自己的利益和要求。第一次调查中,党员与代表“经常联系”的占 5.84%,“联系过,但不是反映情况的”占7.68%,“从没联系过”占68.00%。第二次调查中,党内外群众认为党代表“从没征询并反映过”自己意见的占75.93%,“从没帮助过”自己的占80.89%。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主要请求“亲戚”、“朋友”、“党政领导”提供帮助,找党代表帮助的占 1.47%,找人大代表占 4.24%,群团组织5.80%,政协委员0.97%。可见,现实情况是,传统的宏观的社会性渠道,如人

民群众通过各级党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提案等方式,不同界别群众通过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学生会等组织表达他们的意愿的社会影响力极为有限,尤其是政党没有发挥应有的民意表达的桥梁作用。2010年11月,《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通过105位专家、200位党政干部和1000位群众的随机抽样调查也发现,无论是干部群体还是普通民众群体,对“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这个政治优势的认同度都比较低。政党与民众的关系结构发生断裂,究其原因,有研究者的解释是“政党放弃了它曾经使用过的对基层干部的政治约束手段,即让下层民众来监督它的改变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再有工作队,也没有群众运动、开门整党等形式的社会动员。基层官员们从政治压力、群众监督下获得了解放。他们不再需要顾忌什么。官员对民众的利益不负责任,他们的权威与民众利益的一致性不再为维护他们自身权力地位所必需。”这种解释基本符合事实。应当看到的是,政党没有从制度化、组织化的渠道去实现其民意表达的职能。

很显然,倘若政党、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不能在民意表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公民直接向有关权力机关表达意愿的信访,或者向公共舆论公开自己的意见,乃至通过非法的渠道就成为公民的必然的选择。可以断言,当代人类社会在社会意义上所遇到的一切危机,直接或间接地与表达异化相关联。近年来中国发生的一些体制外表达或公民群体性事件,尽管原因复杂,但都与体制内的民意表达渠道不畅通有关。

(二)信访作为冲突解决的一种重要途径,有其必然性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冲突与冲突的解决是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的常态。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探索和发现了多种多样的冲突解决机制。在国际社会中,威慑、调停、沟通、合作、联盟、战争等都是冲突解决的途径与机制。在国内社会中,政治高压、政治宽容、政治沟通、政治调停、政治合作、政治联盟等途径,社会网络、党政部门、与司法机构等组织形式,以其特定的功能和运作方式,相互协调地共同存在所结成的满足社会主体的多样需求的程序体系和动态的调整体系之中。在当代中国,公民面临实际的冲突或可能的冲突的时候,事实上他们会采取一些什么样的行动来解决他们的冲突呢?程金华在2005年对中国28个省份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冲突解决的制度选择的定量经验研究。研究发现,针对行政冲突,现阶段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并不淡漠,但现实的制约使得一些公民采取司法程序与准司法程序之外的渠道解决此类冲突。公民对行政冲突解决存在事实上的“双轨”制度需求,即对通过(准)司法渠道和党政渠道解决冲突具有同等程度的需求。把行政冲突诉诸“国家冲突解决机制”是绝大多数中国公民的选择。在实际冲突中,有71.6%的解决行动是把问题诉诸国家机器,其中的22.6%是诉诸(准)司法渠道,另外的49%则为党政渠道。针对民事冲突,在测量人们的意

愿时,被访者动员国家冲突解决机制(53.9%)比民间冲突解决机制(35.3%)多。但是在现实中,国家冲突解决机制(33.1%)比民间冲突解决机制(43.1)%更少被采用,而只有不到1/4的实际冲突的解决方式是(准)司法渠道。

有研究(郭星华、王平:中国农村的纠纷与解决途径——关于中国农村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的实证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表明,中国农民在冲突解决的组织形式和方式中,对社会网络的满意程度是最高的,其次是党政部门,最不满意的是司法部门。为什么人们对司法部门最不满意?另有研究(朱景文:中国法治道路的探索:以纠纷解决的正规化和非正规化为视角,法学,2009年第7期)表明,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一些司法部门的不作为。仅在1990~1999年的十年间,全国法院共受理一审案件4249万件,年均受案424.9万件,为此前13年平均数的13倍。这十年间法院案件受理出现以下特点:

1.总受案数持续上升。总受案数从1990年的321万件上升到1999年的约623万件,9年间增长近一倍。

2.上诉案件增长率高于一审案件增长率。据最高法院1997~1999年统计,尤以民事和行政案件上诉增长较快。行政上诉案件近3年分别按11.35%、12.36%、25.92%比例递增,民事上诉案件则按14.34%、13.36%、18.85%递增,行政与民事案件的上诉增长率远远高于同期法院受理该类一审案件数的增长率。

3.裁判质量低迷。这一点从上诉及再审案件的维持率可见一斑。1994~1999年间,一审判决上诉后被二审维持原判的比率分别是52.1%、50.7%、51.5%、50.0%、50.6%、52.14%,平均上诉维持率为51.0%,上诉维持率在低水准的基础上保持平衡;再审判决维持原判率分别为46%、42.3%、38.5%、35.3%、28.1%、26.6%,再审判决维持率绝对数不仅很低,而且近几年来急剧下降,6年间几乎降了一倍。

4.积案居高不下。全国法院结案率为69.43%。积案问题影响着人民法院审判职能的发挥,损害了人民法院的威信,损害了国家法制的形象,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5.执行危机。1995年以来,执行收案绝对数和实际执结案件数逐年增加,案件执结率却逐年下降,执行未结数猛增。

由此可见,目前中国的司法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为民众解决纠纷与冲突的主要功能。这种功能和责任不得不被迫转移到行使公共权力职能的党政机构。民众对冲突与纠纷的解决,只能诉诸党政机构,直接诉诸信访部门。

(三)官本位文化传统影响下民众对信访的偏好,有其必然性

政治信任是公民对政党与政府等政治系统的行为结果与他们的期待相一致的信念或信心。政治信任对于政治系统的顺利运作和政治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政治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构成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基础。对于信

任度高的政治系统来说,公民更可能遵纪守法、支持政治系统的倡议和在无需借助强制力的情况下追随政治领导。而低度的政治信任会使得政治的成功领导变得困难,并导致政府在一系列国内政策方面无法得到支持,还会使民众参与骚乱,甚或参与反对现有体制的政治活动。

就现阶段而言,中国民众对其政治系统的信任度状况如何呢?马得勇的研究(马得勇:政治信任及其起源——对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5期)比较有说服力。他以东南亚8个国家和地区的18岁以上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含台湾与香港地区)及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蒙古,分析了政治信任分布的现状,并对政治信任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中国大陆的政治信任处于最高水平,其次一次为泰国、香港、蒙古、菲律宾、台湾、日本、韩国。这一结果显然与许多西方学者按政治制度来解释的主张相左。马得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经过深入探讨发现,被许多研究政治信任的研究者,特别是西方的研究者容易忽视的对政治信任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因素是政治权威主义价值观。西方研究者习惯于从理性选择角度出发,把人们设想为可以进行合理的、理性判断的个体,以此作为分析政治信任成因的理论起点。但是他们却往往容易忽视文化因素对人们政治信任形成的影响。在一个具有专制或权威主义统治历史的国家,人们对政府的信任不仅是基于政府的表现,而且也基于人们对权威的崇拜和依赖。因为传统儒家文化中,政府和政治领袖是整个国家中最重要的权威象征,对权威的敏感、崇拜和依赖自然会导致人们对政府、政治领导人充满信任。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以儒家思想、程朱理学等为主的传统文化为这种政治权威主义的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文化土壤。儒家倡导“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为贤者讳”,告诉民众要崇官、敬官、做官,并强调官员怎样治理国家和驯化民众,用人治、官治来维护社会秩序。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即首先要遵从“君为臣纲”的封建纲常,为封建等级特权统治者实行思想专制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依据。儒家思想、程朱理学等传统文化思想赋予了官员在社会中的主宰地位,这种地位上的优势促成了官员在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上的优势。由此,形成了政治权威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东方社会。

这种政治权威主义价值观即为新时期人们常说的“官本位”。“官本位”以拥

有权力的大小作为核心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等级制和相应的官至上观念。就其本质而言,首先,“官本位”是“唯上是从”的“潜规则”,一方面唯上是从,另一方面行政层级泛化;其次,“官本位”是以官为本的价值取向,一切服务于职务职级的获得,一切为了做官和升官,把做官和升官看做人生最高价值追求,把升官作为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再次,“官本位”是以“官”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官本位”作为一种价值观,反映了现有某些公共制度的制度设计中将“官”的利益放在了优先的位置,有“官”就有了利益,或者可以以“官”谋利。最后,“官本位”是以能否为官、官职大小确定社会地位的衡量标准。社会民众对权利、官位、官员的崇拜和敬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长官意志、权力至上观念和依附意识的盛行。所以,“官本位”就是出于决策地位的官员们以自身和相关人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权力为手段,来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官本位”仍然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处,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健康发展,损害了政党和民众的必然联系,使政党难以承当民意表达的职能。所以,“官本位”不除,建设民主政治不过是水中捞月,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无异于画饼充饥。

这种政治权威主义价值观的政治信任必然导致民众一旦遭遇纠纷和冲突,立即想到求助于政治权威体系,通过这种政治权威体系,诉诸他们的需要与认可。这就是中国民众为什么在遇到冲突时要找政党和政府的另一个原因。

形势与政策 大学 论文 当前国际形势热点问题分析

当前国际形势热点问题分析 2012年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发酵”、部分地区局势激烈动荡、以及美国推行“重返亚太”战略,对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应进一步调整战略,积极应对。 紧紧把握国内、国外发展两个大局,努力为国内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国内的发展是我国根本战略利益所在。我们要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减少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外交外事工作的首要目标就是努力化解因国际金融危机、部分地区局势动荡、以及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我国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压力,努力化解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为国内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稳定的周边环境。为此,我们应当始终不移地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方针,不因为眼前局势的变化而发生动摇。尽量避免矛盾的激化、危机的加剧。 综合运用我国的实力和优势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同各国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外经贸合作与交流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对邻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是中国同各相关国家长期保持友好关系的基石。面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通过继续深化同各国的经贸合作与交流,稳定同相关国家的外交关系和友好往来,逐步破解外交难题。发展经贸合作与交流要服务服从国家大局,要坚持实现平等合作,互利共赢;要妥善处理合作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避免野蛮式开发,避免因此而激化与当地民众的矛盾。要提高对外经济援助的效率,讲究方式方法,符合国际规范,多参加由联合国主导的国际多边援助。要加强文化交流,政党外交,多角度、多层次促进国家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软实力的增强和国际文化影响的扩大,不能急于求成,避免授人以柄。当前,美国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军事力量,但经济却陷入危机当中。它已经不可能像二战后、冷战时期那样援助欧洲和亚洲的盟国。在西方遭遇二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时,美国自顾不暇,无力救援其他国家。“重返亚太”更多的是炫耀军事力量和军事存在,不仅不能帮助亚太地区重振经济,而且还会导致地区的局势动荡,危及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东盟国家对美国的“重返”态度就不完全一样,有些国家就担心美国的介入会加剧南海紧张局势,使小国成为中美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加快国防建设,强化周边防卫力量,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军事手段是解决一切国际冲突的最后手段,也是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强大的国防,国家就会任人欺负,国家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其领土、领海就会受到蚕食。只有建设强大的国防,才能产生相应的威慑作用,使任何挑衅者不敢轻举妄动。2011年,国际干涉的盛行,西亚北非的变局,以及伴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推行,都提醒我们,中国必须适度加快国防建设。特别要加强海军建设,中国海军要拓展强化军事斗争准备,扎实推进现代化。加快国防建设,要量力而行。国防建设要与整个国家的建设、综合国力的增强相适应。同时,我们要吸取当年苏联与美国全面军备竞赛的教训,避免陷入全面军备竞赛的“陷阱”。我们加强国防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夺地区和全球霸权,而是防御性的。我们没有必要,其实也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同美国展开全面军备竞赛。加强国防建设是以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为最高目的,要具备与此相关的防御能力、反制能力、反击能力。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当前世界新趋势

论当前世界新趋势 摘要:当今世界,国际局势似乎也变得甚为微妙,有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总体来看,国际上以美、日、俄、中和欧洲诸国为主轴,在历史和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任何两国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进行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角逐与对垒。。“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关键字: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 一、和平中谋求发展 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的。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的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的。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这样一种全球经济的发展肯定不能长久地建立在少数国家发达、多数国家落后的基础上。世界经济需要新的动力,世界市场需要新的补充。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盛,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 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们的落后和贫困,主要是历史上统治以及现实的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顺应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出发,已经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只有走这样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这一潮流在新的世纪中将会更加壮大。在我看来,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下半叶国际局势演变的一大特征,那么它们在经济上的腾飞则将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数十亿人民彻底摆脱贫困的,将为各国提供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为新兴科技和产业开辟广阔的市场,给全球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兴盛,还将为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础,为公正合理的的建立提供有利条件,使持久的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旺发达,将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 二、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应用、贸易投资和日益国际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当前国际形势分析——个人观点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 但是,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毒品走私、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和重大自然灾害等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威胁。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贸易纠纷和摩擦上升,资源能源问题突出。 面对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让世界少一些战火,多一些安宁;少一些贫困,多一些富足;少一些对立,多一些合作。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前形势下的中国

我们看世界世界看中国 ————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中国此前我一直在关注G20峰会,总想看看到底中国是不是这次峰会的主导!前几天看《环球时报》,上面写道:G20=G2。起初,我还未真正理解这个所谓“等式”的含义,在我对数字的意识里,20永远不可能与2划等号,但恰恰相反,现在的格局就是20=2。要说此次的峰会是20国参加,还不如说是中美两国“协同”其他国家开会。领导给下属开会,还能说是G20吗? 中国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我也相信,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现在在全世界的地位。之前不论G20还是此前的G8,都是欧美玩弄主宰世界的一种富人玩意。尤其是G8,只代表了世界强权政治中的欧美势力,因此,G8在新兴国家中一直没有强大的支持力。欧美出于两方面利益考虑才推出G20方案,希望此举可以令新兴国家消声,但势估不到G20却令美国主宰世界的地位被动摇。纵观G20,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美国,二是欧盟,三是以中国牵头的“金砖四国”。因为有了“金砖四国”加入,才令世界趋向“一超多强”的局面。 当然,靠这些还不够真正与美国或西方发达国家,还要考虑当今的国际局势!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 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尽管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处于低迷状态,但这种阶段不会持续太久,能源问题终究是世界上最大的问题之一。石油价格的变化,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 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其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 自苏联解体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后,美国对外战略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一些基本特征

如何认识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

如何认识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的新阶段。世界经济艰难复苏,风险犹存;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突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并存,国际安全形势出现新动向;主要大国和新兴力量抓紧调整内外政策,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金融危机引发思想领域大反思,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中国国际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强,对国际规则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对国际秩序重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如此局势下,当前国际形势有如下5个特点。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 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纷纷把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集中力量发展新经济。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加快本国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这样,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世界经济正逐渐融合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这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一体化是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国际竞争、提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在很多方面已形成自己的优势。把握得当,趋利避害,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 世界保持总体和平与稳定,我国周边环境正处于历史上较好的时期。但天下并不太平,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反恐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国际社会还面临武器扩散、环境恶化、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的严峻挑战。 四,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 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不论是社会制度还是价值观念,都存在差异。这种多样性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类文明也因此而丰富多彩。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明对话的必要性,多种形式的“文明对话”对各国相互了解、友好合作起着推动作用。不同发展模式之间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在竞争中和平共处,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新特点及中国应对策略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发展形势 班级:830112 姓名:周晓刚 引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在走过新生发展的六十年,我国已将“缓和与稳定”列为维持国家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主流;然而,总体稳定的局面下局部依然动荡或者存在潜在的威胁,这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的稳步发展。在如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形势的发展及其特点是什么?我们应当坚持和实施怎样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新特点 (一)当前国际局势多极化发展明显,总体来讲是稳定中有动荡 当前的国际局势发展是逐步走向多极化,虽然美国称霸一方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但是世界上很多其他的国际政治力量也逐步发展成为了世界多极中的一极,比如有迅速崛起的中国,国力得到大大恢复的俄罗斯及不断壮大崛起的印度及欧盟等等。可以说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朗。另外,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大趋势中,我们可以断定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发展的

主流趋势,但是国际局势还是呈现出了稳定中有动荡的局面,尤其是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还是不断出现,甚至说很多地域性的动荡和不稳定还在有所加剧,这样的国际局势也严重影响到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合作化深入发展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及生物技术等高科技的日益突破,各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有效配置和优化,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合作化也得以深入发展,这将会为各国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另外,经济区域合作化也不但对于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自身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还非常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多元化及多极化发展。当然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的合作化也给世界各国增加了风险和挑战,同时还加剧了部分国家内部的贫富差别,甚至因此还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冲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贯强调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主张各国在面对冲突或问题的时候都能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都能通过谈话来解决争端。 (三)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地位也得以稳步提升 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我国的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这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大的拉动作用,同时这也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当前国际形势与分析

当前国际形势与分析 - 1 -创建时间:2010-12-18 22:07:00 第 1 页 2013-3-27 2010《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当前国际形势与分析 Xx系院xx班 xx 指导老师:xx 【内容摘要】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关键词】 国际局势霸权主义国际恐怖主义世界经济和平利益 正文: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

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2 -创建时 间:2010-12-18 22:07:00 第 2 页 2013-3-27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不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赖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政府对其霸权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 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今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发言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发言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其含义是告诫大家,一年之中春天既是开始,也最美好,要珍惜时间,抓住大好时光,早做工作和学习安排,为全年的工作打好基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国家xx和xxx人,更要静下心来调整好心态,确定新目标,制定新计划,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紧跟xxx局、xx处发展步伐,迎难而上。 一要认清新形势,把握xxx局、xx处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之年、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xxx局工作会议从辖区内承担的国家发展战略大局、xx和xxx系统发展、xx局的事业发展3个方面分析了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形势新机遇期待新作为,我们一定要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贯彻落实xx局和xx处的全年工作任务,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二是明确新任务,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应对新时代新挑战。

xxx局工作会议对2020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为我们做好今年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自己的职责,清醒的认识自己履职能力方面的不足,加快知识的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知识xx,打牢履职尽责的素质基础。同时要强化创新力,勇于突破,要在影响单位和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上多下功夫,多加研究,在思想上要克服一个“怕”字,在行动上要强化一个“敢”字,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应对新时代新挑战。 三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推进本职工作取得新业绩。新形势严峻,新挑战巨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继承和发扬xx人的吃苦耐劳、拼搏奉献的优良传统,端正工作态度,在任务面前不推不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时不待我,开拓创新,严谨认真地工作态度做好每一项工作,努力推进本职工作取得新业绩,努力促进单位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为单位的发展做出奉献。 有了目标,有了航向,就不会彷徨,更不会迷茫,春天既是期望的季节,更是充满挑战的季节,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为自己谋好篇布好局,为xx处的各项工作有个好的开端,更为我们每个人在新得一年有一个更新、更大的收获共同发奋

国际形势的特点

当前国际形势的五大特点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 目前世界的基本态势是一个超级大国与多种力量并存。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9·11”事件后,美国调整安全和外交战略,把反恐、防扩散和确保本土安全列为首要政策目标。 世界上其他力量逐步壮大。俄罗斯经济增长加快,国力逐渐恢复。欧盟一体化进程在加速,自主意识和独立性在增强。日本逐渐走出经济长期停滞的阴影,努力争当政治大国。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图强,整体实力上升。 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客观上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 世界经济正逐渐融合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这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经济全球化也增加了风险和挑战,其重要表现是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拉大。中国是进步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但也经常是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受害者。 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部分国家内部的贫富差别,甚至引发社会冲突。

为逐步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 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 世界保持总体和平与稳定,我国周边环境正处于历史上较好的时期。但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巴以冲突、伊拉克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伊朗核问题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其中,恐怖主义威胁尤为突出。反恐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四、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 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属于2500个民族,讲着6000多种语言。有繁多的宗教,也有无神论者。这种多样性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明对话的必要性,多种形式的“文明对话”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在竞争中和平共处,在交流中相互借鉴。个别国家反其道而行之,要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导致世界上一些地方矛盾激化。 五、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

形势与政治结课论文 作业要求: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 年级专业:工商1101 学生姓名:郭楠楠 学号:201117910128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 摘要:国际政治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追求权力与实力的过程。但是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在当今社会,国家间对权力与实力的追求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一战时期国与国的军备竞争转变为综合实力的竞争,但其竞争本质是不变的。当前的国际政治正逐步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应该说当前的国际政治是进步了的。 关键词:政治本质、多极化趋势、安全挑战、和平崛起 一、国际政治的本质依然是为了追求权力与实力 几千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但人类群体间的关系却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以黎以乱局为例。以色列的精确制导武器与先秦时期的冷兵器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以军侵黎与古代历史上大国入侵小国的军事冲突却无本质区别,国际社会一直没有形成垄断全部军事力量的中央政府,因此国家间发生战争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强者战胜弱者的概率远大于弱者战胜强者,而战胜方又必将是战后规则的制定者。在这种客观规律的支配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仍是当今国际政治的基础,仍是国际社会的行为法则。[1]友好与敌对之间的分界限并不总是十分清晰。存在一个模糊的区域,在此区域中,政府很难判断一种脆弱的友好关系是否已让位于敌对关

系,反之亦然。即便是在最为友好的国家之间,通常也存在一种潜在冲突,它有可能突然被激活。[2]这一点很明显地表现在中法关系上。 所以国际政治的本质依然是一个不断追求权力与实力的过程。 二、当今社会的政治局势 冷战结束以后,大国割据基本上处于人们常说的“一超多强”局面。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多强”一般是指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美国综合实力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无一能够与其比肩,造成大国力量对比的失衡状态。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一定时期,但大国间正发生着力量消长的变化,逐步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 1、国际关系新变化 美国凭借自己超强的实力,奉行狂妄的单边主义,妄图长期独霸全球。2004年8月宣布了进行全球部署大调整计划,力图在新形势下加强控制,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与安全。表面上看,美国霸气十足,不可一世,但在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后面,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美国内心缺乏足够自信。“9.11”时间给美国敲了一响悲惨的警钟,而对伊拉克的战争,不仅没有增加美国的安全感,反而危机四伏,安全缺乏保证。美国人民大选中最终选择了布什,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美国不顾世界舆论的反对,悍然发动了“打伊倒萨”战争,如意算盘是按照美国的“自由民主”改造伊拉克,进而以此规模改造中东,牢固控制中东地区以及石油资源。[3]但事与愿违。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接

1.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

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 2009年1月20日,中国政府发表了《2008年国防白皮书》。这个文件的“安全形势”部分,根据十七大的基本判断,对我国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进行了精辟的分析。既谈到了国际形势中有利的方面,也谈到了不安定因素。我今天在这里主要讲不安定因素,在讲不安定因素之前我首先讲有利方面。这个白皮书对有利方面的估计可以概括为“一个潮流”、“两个趋势”。 所谓一个潮流,是指“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008年国防白皮书》说到:“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变化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中国政府的《2008年国防白皮书》说:“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这就是两个趋势,换句话说所谓“两个发展趋势”,就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这两大发展趋势,它们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有利的条件。 全球化的基本含义是指商品、服务、信息、技术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和配置,跨越国家边界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多,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在各个层面上不断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并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 全球化对各国是机遇还是挑战?我国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2000年世界首脑会议上,江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对全球化的评价是这样的:“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仍然饱受贫穷落后之苦。”这对全球化是一种负面评价,但中国也属于发展中国家,那么中国是不是还在饱受贫穷落后之苦呢?到了2001年上海APEC会议的时候,我国官方对全球化的评价是:“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发展,但是要注意其中的不平衡问题。”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正面的评价,说明官方对全球化的认识已经有所转变。 对全球化的估计概括起来应该讲三句话:第一,它是一种客观的发展形势、客观的发展趋势;第二,从长远来讲它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经济的发展;第

(发言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

(发言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其含义是告诫大家,一年之中春天既是开始,也最美好,要珍惜时间,抓住大好时光,早做工作和学习安排,为全年的工作打好基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xxx人,更要静下心来调整好心态,确定新目标,制定新计划,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紧跟xxx局、xx处发展步伐,迎难而上。 一要认清新形势,把握xxx局、xx处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之年、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xxx局工作会议从辖区内承担的国家发展战略大局、xx和xxx系统发展、xx局的事业发展3个方面分析了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形势新机遇期待新作为,我们一定要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贯彻落实xx局和xx处的全年工作任务,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二是明确新任务,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应对新时代新挑战。 xxx局工作会议对2020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为我们做好今年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自己的职责,清醒的认识自己履职能力方面的不足,加快知识的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知识xx,打牢履职尽责的素质基础。同时要强化创新力,勇于突破,要在影响单位和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上多下功夫,多加研究,

在思想上要克服一个“怕”字,在行动上要强化一个“敢”字,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应对新时代新挑战。 三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推进本职工作取得新业绩。新形势严峻,新挑战巨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继承和发扬xx人的吃苦耐劳、拼搏奉献的优良传统,端正工作态度,在任务面前不推不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时不待我,开拓创新,严谨认真地工作态度做好每一项工作,努力推进本职工作取得新业绩,努力促进单位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为单位的发展做出奉献。 有了目标,有了航向,就不会彷徨,更不会迷茫,春天既是期望的季节,更是充满挑战的季节,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为自己谋好篇布好局,为xx处的各项工作有个好的开端,更为我们每个人在新得一年有一个更新、更大的收获共同发奋吧。

当前国际形势热点问题与分析

当前国际形势热点问题与分析 班级:软件1111 学号:2011813013 姓名:杨杰斌 摘要: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今后5年~10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将快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先后崛起,将加速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与格局演进,多极化趋势将日趋明显。美国经济“双赤字”,使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美元贬值、油价飙升,使 全球经济风险加大,但世界经济整体趋势依然向好。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式、热点问题与分析 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三个特点。(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去年,世界经济增长5%,为近30年来最好。今年,受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的影响,全球产出增幅将放缓。 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持续稳健扩张。虽然受到高油价冲击,又面临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但美国经济的内生性强,增长势头不会改变。原因是:1。企业投资强劲复苏,居民消费持续增长。2。低利率时代虽然结束,但宏观环境依然宽松。3。“新经济”虽然缺乏新动力,但活力再现。加之布什政府的持续减税、弱势美元和油价适度回落等等,均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日本经济意外衰退复苏步履维艰。去年,国际机构普遍看好日本经济。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将处于停止状态,下半年可能恢复增长。然而,日本经济复苏依靠的不是内需而是外贸。因为,目前仅靠内需尚难支撑日本经济复苏。可见,当前日本经济基础依然脆弱。一是油价飙升对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二是国内需求依然不旺;三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 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但复苏势头尚能维持。欧元区经济在连续两年低迷后,去年增长2%,虽低于IMF估计的2。2%但仍是近4年来最好的欧元的被动持续升值。油价居高难下,开始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 亚洲经济增长触顶回落,但仍是全球最快的地区。该地区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区内合作效应凸显,互利共赢格局正在形成,发展趋势是:东亚地区将持续较快增长,“四小龙”则适度扩张;东南亚经济将稳步复苏,越南和泰国成为佼佼者;南亚经济增长势头不弱,印度成为地区领头羊;中亚经济恢复性高增长,但资源型经济风险将增大。在未来数年中,亚洲将在全球经济中保持较高增长,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 发展中国家经济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中长期前景普遍乐观。目前,发展中国家具备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1。宏观经济环境普遍

当今国际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精编版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但是我们越来越容易看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责任也越来越重。这一切对于正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我们要看清世界局势,跟随世界潮流,迎接一切挑战,同时更要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当今世界形势、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应对措施 一、当今世界形势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还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新的“炮舰政策”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发展利益,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远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多极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同时,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巨大风险。但利用机遇,防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国愈贫,富国愈富。如此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也难以实现稳定增长。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一致要求。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四)、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五)、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六)、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七)、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自从学习了形势与政策后,对中国面临的环境又多了一些了解,总的来说,还是那句老话,机遇与挑战共存,在当前的相对稳定的世界大环境下,虽然有很多的事在影响中国的发展,但是,宏观上来说,基本状况还是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具有一定社会主义色彩的国家,这使得我们在当今由西方资本主义

当今世界形势的新特点

校本课程《当今世界》教学内容 (10月9日) 一、关于国际社会的基础知识: 1.国际社会的组成:主权国家、地区、国际组织 2.作为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固定的领土、定居的居民、统一政权、国家主权。 3.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4.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5.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力量(综合国力) 6.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7.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8.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坚持和倡导在相互 尊重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存异基础上的求同,多元基础上的共识,共赢基础上的合作。 二、当前国际形势的新特点 1.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

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臵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 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 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