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呼伦贝尔市信息化十一.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呼伦贝尔市信息化十一.

发文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文 号:呼政字(2007)182号发布日期:2007-12-10执行日期:2007-12-10各旗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驻呼伦贝尔市各单位: 现将《呼伦贝尔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十二月十日 呼伦贝尔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在国内外信息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资源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网络与信息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的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和经济增长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力推进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促进新农区、新牧区、新林区建设以及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我市正处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起步期,本规划在我市“十五”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建设方针,是指导我市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一、呼伦贝尔市“十五”期间信息化现状 (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截止2005年,我市电信基础网络基本覆盖所有旗市区、乡镇(苏木),已形成了以海拉尔为中心向22个方向辐射的以光纤为主、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多手段、多路由的现代化立体通信网。全市光缆总长度18095千米,已建成数字数据网(DDN)、多媒体通信网、宽带综合业务网。移动通信基站数1809个,网络覆盖了所有旗市区和绝大部分乡镇、苏木以及重要交通要道、旅游景点,卫星地面接收设施7367座。 “十五”期间广播电视和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城乡固定电话用户由31.29万户增加到70.22万户,2005年全市住宅电话为59.6万户,公用电话用户36538户,电话普及率49.7%,移动电话用户由11.11万户增加到71.24万户,已通话行政村614个,行政村通话数比例达到79.2%.互联网用户由3706户增加到61466户,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14.3台,2005年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86.5%和82.8%,分别比2000年提高7.9个百分点和4.2个百分点。全市有线电视用户29.95万户,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25.2%. (二)以电信传输服务业为主的信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呼伦贝尔市信息服务业发展已初见成效,信息产业仍以电信传输服务为主。截至2005年底,据推算信息产业增加值12.

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3.7%,全市邮电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10228.4万元,全市电话交换机容量91.3万门。全市经过工商注册的电脑网络服务企业近379家(包括网吧)、电脑学校40多家,有三家企业2004年通过全国计算机系统集成四级资质认证,有一家企业经国家信息化主管部门批准于2004年3月成立信息系统监理公司。 (三)信息技术应用取得初步成效 企业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全市有30多户企业建立了网站,信息技术在全市35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得到应用,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0%,全市规模以上的企业大部分都接入了互联网,全市企业上网比例为9.5%,全市近5%的企业组建了内部局域网,ERP(企业资源计划)在企业中逐步得到应用。2005年我市三家企业被自治区授予自治区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发展。以“中国?呼伦贝尔”门户网站为依托,2006年建成“呼伦贝尔农牧业信息网”,农牧业调查队、气象部门也在网站上开设农情信息服务专栏。目前,各旗市区、各涉农部门农牧业信息资源库正在逐步建设当中。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森林草原防扑火指挥系统已经投入使用。 社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交通、旅游、社保、环保、社区和公用事业等领域信息化发展迅速,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普遍提高。截至“十五”期末,我市建有“呼伦贝尔科技信息网站”和“呼伦贝尔市科技信息研究所电子阅览室”,提供文献信息源保障。在教育领域已建成了宽带教育城域网,基本实现了“校校通”,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顺利实施。呼伦贝尔市医保网涵盖了所有医院及大药店、门诊部及部分诊所,实现医保联网结算。金保工程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全市所有金融经营网点已全部实现计算机联网,并与主要商贸中心、宾馆酒店实现了电子结算。全市已建成三、四级计划生育广域网、13个旗市区及市人口计生委的内部局域网,全市158个乡镇都能拨号到旗市级服务器,13个旗市区通过DDN与市计生委连接。 (四)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完善 2001年3月,呼伦贝尔盟成立了以常务副盟长为组长的电子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撤盟设市后,2002年7月,成立由市长为组长的呼伦贝尔市信息化领导小组,2004年初,正式成立信息化常设机构—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2002年10月,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根据全市当时的电子政务现状,制定了《呼伦贝尔市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2003年12月,根据全市信息化建设情况又制定了《呼伦贝尔市2003—2007年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2006年2月9日,中

共呼伦贝尔市委办公厅、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办公厅、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呼党办发〈2006〉1号),为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五)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 我市从2002年开始实施“两网一站”、“十四项重点业务系统工程”和“五大数据库”的建设框架,制定了《呼伦贝尔市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政府信息化开始由孤岛式的初步建设阶段进入集中式的系统建设阶段。目前,市直有51个部门建有局域网,占总数的63.8%;有44个部门建有不同规模的内部业务系统,占总数的55%;建有业务数据库38个,占总数的47.5%;实施信息安全措施的部门有55个,占总数的68.8%.建设完成“中国?呼伦贝尔”政府门户网站,并以门户网站为依托,实现了全市各级党政部门上网发布信息,以政府门户网站为基础上联自治区下联旗市区的政府外网站,又与诸多国内知名网站成功链接。全市13个旗市区建有自己的政府门户网站,市直29个部门建有自己的网站,积极在网上推行政务事务公开,打造“网上阳光政府”。 全市党政机关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试点建设已启动,信息资源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以工商、地税互联互通试点工程为基础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程正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全市电子政务开展情况和广大公务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公务员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培训方案,对政府部门、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实效突出的信息化培训工作。在全区率先建立了党政军警民互联互通的“边防一体化综合信息网”平台,按照自治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在我市33个部门开展推广应用软件正版化工作。 二、总体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呼伦贝尔科学发展和迅速崛起为目标,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实际和发展需求,依托我市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引进、提高、整合、赶超”的工作方针,突出引进和培育信息产品制造业,大力提升全市工业、农牧业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稳步推行电子政务,加快信息服务业步伐,推进信息技术在煤炭、电力等重点行业的应用,使信息化为广大农牧民和农村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整体水平走进自治区前列。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信息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产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形成较为完善的、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高,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成效显著。 ——大力培育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引进和培植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占信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力争到2010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5.6%以上。大力发展面向俄蒙市场的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延伸我市能源重化工业产业链条的配套电子化工业,引进启动一批电子化工制造业项目,逐步做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提高全市制造业的产业层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到2010年,市本级基本实现机关内部的电子化办公、面向公众的网络化服务和政府信息公开,市本级、旗市区两级政府上网比例达到100%,市、旗市区各级门户网站建设日益完善,政务公开和信息更新不断完善,面向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各项政府服务。 ——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2007年到2009年,先期在农区、牧区、林区、城郊区选择信息化基础好的旗市区进行农牧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2010年将成熟的模式在各旗市区推广。逐步实现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管理、生产经营、农畜产品市场流通等各领域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在农牧业生产企业中的应用率达到80%以上,村村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比率达到90%以上,力争实现“乡乡能上网”。 ——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重点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宏观指导、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基金项目,加大对煤炭、电力、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围绕主导产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展企业上网工程。到2010年,全市企业上网比例达到25%,企业电子商务逐步展开。以项目为载体,积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着力提升我市煤炭、造纸、食品、电信、电力等重点企业的信息化装备和应用水平。 ——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成效明显。科研院所、文化部门、学校、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全部接入互联网,公共服务机构80%以上的服务内容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远程医疗、智能化小区、电子社区建设开始起步。 ——信息基础网络的规模、容量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市信息基础网络进一步完善提高,普遍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电话普及率力争达到80%以上,城市家庭电脑普及率达到20%,城镇有线电视的家庭普及率达到40%,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0%,到2010年全市有线数字电视转换率达到95%.

用二到三年的时间,完成自治区、市、旗市区三级“王”字型政务网络建设,形成覆盖市本级、各旗市区的城域网和广域网络体系。 三、主要任务及重大工程 (一)主要任务 1.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紧紧抓住沿海地区大量劳动密集型信息产品制造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以承接产业转移、“外引内培”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我市的地缘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面向俄蒙市场的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延伸我市能源重化工产业链条的配套电子化工制造业项目,尽快形成集群式信息产品制造业,加速我市信息产业发展步伐,提高地方经济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 2.整合信息资源,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由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整合不同行业、部门的数据资源,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交换体系和目录体系,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应用,进一步扩充和完善各部门专业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内容,推动公共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公共共享。  3.全面推广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推进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方针,探索出呼伦贝尔农区、牧区、林区、城郊区开展农牧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模式和有效途径。 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门槛”,在更大范围内展示全市中小企业的形象,推销中小企业的产品,保护中小企业和品牌的域名注册权,有效提高全市中小企业的生产、营销、管理信息化水平和经济效益。引导和鼓励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高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市场经营以及产品本身的信息化水平。中小企业重点开展计算机辅助技术等单元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条件的要逐步开展电子商务。大型企业重点推进信息化集成应用,开展协同设计与制造,全面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商务电子化和管理智能化。 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完善电子政务“王”字型内外网络建设,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开发和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做好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完善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资源;建成宏观经济、财政金融、公共安全、市场监管、安全生产、决策支持等一批跨部门的重点业务系统。积极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继续推动十四大重点业务系统和“金”字号工程建设,加快公安、林业、水利、卫生、交通、地震、气象、质监、安全生产等部门的应急信息系统建设。 4.进一步发展壮大信息服务业。鼓励发展以互联网

为基础的各种在线服务、系统集成、数据库服务、系统监理、信息加工处理服务、信息系统维护与设备修理服务以及计算机应用咨询等现代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有偿信息、网站建设等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企事业和家庭的电子信息服务业,逐步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达到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5.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提高网络整体运行效率。整合基础网络设施,加快IPV6和3G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多种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新一代功能更强、安全性更高、传输速度更快城域网随呼伦贝尔市新城区建设同步进行,打破按职能部门条块分割的架构,构建公共的网络基础设施平台。建立信息安全支撑体系和数据交换平台,加快“村村通”工程的步伐。 (二)重大工程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程 发挥呼伦贝尔市有色金属储量大、水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工业用地和工业用电储备充足的优势,面向俄蒙市场,引进一批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加工或组装测试项目,同时围绕呼伦贝尔能源重化工业的产业链延伸和初级产品深加工,积极策划和开发一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项目,逐步建立项目近、中、远期规划。政府将积极协调投资者与现有煤矿、电力、化工企业通过相互参股或协议供售等方式进行合作,形成煤-电-水-热-气-矿产品-化工产品-电子信息产品资源利用良性循环,努力培育产品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利润空间大,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 2.农牧业信息化工程 按照信息产业部《关于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建立机制。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紧贴农牧民的信息应用需求,建设统一标准的综合性涉农涉牧信息服务应用平台,以农牧业特色网站为统一出口,整合地区内外的信息资源,培育信息服务主体,建立和完善“金字塔”式的服务体系,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在坚持政府为主导的同时充分调动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的积极性,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农民普遍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提供信息服务。逐步建立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工协作、平台集中、进村入户、造福于民的长效机制。 建设进程中要充分考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居住分散、网电市话范围小、语言文字的习惯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建立蒙汉双语网站,通过蒙文短信服务、蒙语广播电视节目等蒙文文字和

语音服务技术手段,更有针对性开展信息化服务。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产业化经营,帮助农牧民增产增收。加速培育和壮大农村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人才队伍,使农牧业信息化由点到面在农村牧区得到广泛的应用。 3.企业信息化工程 加快信息技术在煤炭、电力、造纸、化工、食品、电信等主导产业的升级和改造,鼓励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加快能源重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制造业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 在煤矿、化工及危险化学品等重点安全生产领域建立、推广应用具有显著使用效果的灾害预报警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抗灾救灾决策指挥系统和专用电子装备。 加快中小企业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从2006年开始启动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上网工程”,争取在三到五年内将呼伦贝尔地区大部分中小企业纳入此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发展电子商务,同时吸引众多处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网上行业贸易区。  4.电子政务工程 分两期建设市本级及旗市区两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从现在起到2007年底实施一期工程,在已经建成的与自治区对接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及公共传输信道的基础上,基本建成市本级电子政务城域网和广域网。2008年实施二期工程,在中心大楼核心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扩充和完善内、外网建设。完成全市电子政务平台的资源整合,扩充传输信道,实现98%以上的市直部门依靠市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处理政务,13个旗市区基本建立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并全部接入市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70%的乡镇与所在旗市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对接,建成上联自治区、下联旗市区和乡镇(苏木)、功能完善、信息共享、业务互动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加快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建设重点领域信息资源库,探索形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维护、共享的长效管理机制。 促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构建我市和旗市区信息资源标准目录体系、信息交换体系与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市直部门间和旗市区业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部门协同办公。实现已有基础信息资源在国税、地税、工商、质监、公安、农业、统计、金融、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的交换、集成与共享,建立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机制。 抓好全程办事代理制试点工作,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及部门网站要从宣传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推动政务公开、民主

监督和网上办事。 5.电子社区工程 建设与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相适应的社区信息化网络体系,开发社区管理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社区和各职能部门的全面联网,积极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收费“一卡通”和社保卡“一卡多用”。逐步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社区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家政服务、休闲娱乐等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互动、共享、协同、高效的社区信息化便民服务平台,先期在海拉尔、满洲里、牙克石等重点城市进行电子社区和智能小区试点。 6.信息内容产业资源开发工程 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要大力发展数字化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支持和鼓励信息咨询、市场调查等中介信息行业发展;繁荣和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培育系统集成、网络接入服务、软硬件服务及其它网络和信息增值服务实体。实施文化产业信息化系统工程和呼伦贝尔文化大市创建工程,使信息内容产业产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大幅度提高。 7.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工程 有效配置和整合网络资源,积极推进电信综合信息服务,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信息网络覆盖水平。推动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发展以IP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网络,到2010年底初步建成覆盖全市的高速宽带信息网,推动网络由规模发展转向提升质量和推进区域平衡。引进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接入网,市区做到光纤到大楼,光纤到路边,光纤到小区,到2010年底完成城镇大部分小区的光纤接入工作,并对有条件的小区做到光纤到家庭,宽带多媒体网络入户形成规模。完善全市广播电视光缆骨干网络结构,完成广电微波传输数字化改造。 加快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基于电子地图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应用系统(RS)为支撑的“3S”系统,进一步构建统一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涵盖城市基础信息的公共信息资源库,为城市信息化经营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社会公用事业服务和社区信息化综合服务提供基础条件。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呼伦贝尔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列入常年工作考核目标,各旗市区要设立信息化推进的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做到“有部门管事,有人员办事”。

 继续完善信息化工作运行机制,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负责组织、制定和实施信息化战略规划,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和条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协助财政、发改、科技等部门做好信息化重大项目的审核和把关工作,并强化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信息化建设各项任务的按时完成。完善信息化专家顾问机构,发挥好市信息化推进联合会的职能,参与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工程项目方案评审和建设成果鉴定等工作,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 (二)资金保障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信息化的引导性投入,加强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支持。对于重大信息化和信息产业项目,经立项论证后,列入我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专项投资计划,保证工程的实施。己建成的政务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所需经费由同级政府予以解决,以保证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要多渠道、多形式地争取国家关键项目的扶持资金,本级财政部门也要设立信息化项目专项前置资金,利用项目资金和特殊政策,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步伐。同时,发展多元投资主体,逐步形成政府、企业、个人融资兴建的发展格局。 (三)环境保障 制定和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市场规则,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安全认证体系、支付体系,创立良好的市场经济信用环境。培育和扶持社会化中介机构和群众社团组织,鼓励其承接政府逐渐退置出的管理与服务功能,成为政府、行业、企业与个人相互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发挥他们的技术人才优势,引导他们主动研究、积极参与开展各类技术及规范的研制工作和各类信息咨询服务,积极参与各种行业性管理工作与服务工作。 (四)安全保障 认真贯彻国家有关信息安全保密的规定,加强信息安全的组织领导,完善安全基础设施,实行安全管理,发展安全服务;制定信息安全政策和标准,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及知识宣传,进行网络安全与防止网络犯罪的法制教育,提高全民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法制意识。 科学合理地界定保密和公开的界限。本着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一般性原则,制定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细则,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五)人才保障 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培养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精神,建立健全信息化培训体系,全面实施“13100工程”和“653工程”,由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参与并有计划地组织开展

各类信息化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普及和应用技能培训,规范各类信息技术认证的业务培训和考试,研究制定对信息化人才的使用政策和优惠政策,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创造引进、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六)政策保障 依据国家、自治区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逐步完善地方信息化法规体系。针对信息产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重点对象,坚持先易后难、先单项后综合的原则,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措施,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规范,保障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国家信息化标准的宣传贯彻,积极开展各类标准的培训和应用工作。加强地方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主体作用,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和产品技术规范,重点促进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信息安全等标准的研究制定。特别要重视蒙古语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和软件的开发、应用和宣传。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