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我国地方立法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试论我国地方立法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试论我国地方立法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试论我国地方立法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摘要:地方立法是我国立法的重要内容,我国地方立法存在缺乏必要性、具体性、越权严重、冲突广泛、操作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大量立法资源被浪费,不利于法的价值的实现、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法律作用的实现,法律适用无所适从、地方保护主义合法化。地方立法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地方立法目的不当、立法主体立法技术的欠缺、地方立法主体观念滞后、立法依据不明、相应的国家机关怠于履行立法监督职责。解决地方立法问题的出路在于端正立法目的、更新立法观念、实行立法专业化、明确地方立法依据、强化立法监督责任,建立地方立法“良法”标准等。

关键词:地方立法;立法问题;立法出路

地方立法包括地方权力机关的立法和地方行政机关的立法。地方权力机关的立法权源于宪法和组织法及立法法的规定。近年来,地方立法被广泛运用,并保持着上升势头,其逐年递增的比率远远大于中央立法。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使得地方立法存在诸多问题。

一、地方立法存在的问题

宪法和法律虽然对地方立法基本问题做了规定,但从立法现状来看,地方立法实行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地方立法尚存在许多问题。

(一)地方立法缺乏必要性

并非所有的事务都需要地方立法,地方立法是有其必要性的。笔者认为,地方立法的必要性包括地方性和具体性。

1.地方立法缺乏地方性。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是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习惯需要不同于全国统一实施的法律制度;不同的地理、气候要求适用不同的法律制度处理这些特殊事务;特定地区的特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要求地方立法机关享有自主性立法解决地方特定政治、经济文化问题。面对中国各地的具体情况,在中央立法完成之后,各地还应该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富有地方特色的地方立法,确保中央立法在地方得以实现。因此,地方性是地方立法的灵魂,没有地方性的地方立法是无谓的立法。

关于地方立法的地方性,有学者已经进行了阐述:地方立法能充分体现本地经济水平、地理资源、历史传统、法制环境、人文背景、民情风俗等状况,适合本地实际。在突出地方立法针对性的同时,应将执行性、创新性和自主性同解决本地实际问题结合起来[1]。就执行性地方立法而言,地方性指的是把中央立法和地方特定条件结合起来予以立法;就创新性地方立法而言,地方性指的是该地方存在适应地方创新立法的条件;就自主性地方立法而言,地方性指的是解决地方性特殊问题。因此,地方性是地方立法的前提条件。

遗憾的是,我国的地方立法缺乏地方立法的灵魂性条件,一些不具有地方特殊性的地方也纷纷进行地方立法,为立法而立法的现象比较严重。例如:就行政首长出庭制度而言,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国发[2004]10号)。为了落实该文件精神,湖北省政府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006]38号]。随后,湖北省公安厅于2007年作出《关于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的意见》,湖北省劳动保障厅于2007年颁布实施了《湖北省劳动保障厅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综合试点实施方案》,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了《关于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明确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职责的通知》等文件;鄂州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的意见》和《鄂州市行政机关首长出庭应诉暂行办法》;黄冈市人民政府作出了《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的意见》(黄政发[2007]12号)、咸宁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1月颁布了《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的意见》(咸政发[2007]3号)、钟祥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4月颁布了《钟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的意见》;荆门市掇刀区政府制定

《行政机关行政诉讼应诉工作暂行办法》、竹山县政府发布了《县政府关于印发行政机关首长行政诉讼出庭应诉规定的通知》等,这些地方性规章、决定都对行政首长出庭应诉作出了制度性安排。从国务院到县级政府,甚至区政府都做出相同或相近的规定。事实上,湖北省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方面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只要各级行政机关按照国务院的规定予以执行就行了。这种缺乏地方性盲目立法的地方立法实在是没有必要。

2.地方立法缺乏具体性。

地方性立法缺乏具体性主要表现在执行性地方立法。由于中央立法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因此地方立法应当将这种普遍性和概括性具体化,使地方立法具有可操作性。但是,我国地方立法却缺乏这种特性。这种具体性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地方立法对上位法的重复方面。例如:广东作为“侨乡”,其地方性法规、规章在保护侨民利益方面应该非常完善、具体,为此笔者专门对《广东省归侨侨眷权益保护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广东实施办法》)与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进行了比较。非常遗憾的是,《广东实施办法》缺乏具体性。《广东实施办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归侨、侨眷依法组织的社会团体开展合法的社会活动,受法律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给予支持。归侨、侨眷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拥有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或损毁。”该款与《实施办法》第五条第三款基本相同。《广东实施办法》第十条规定:归侨、侨眷私有房屋的所有权受法律保护。归侨、侨眷业权人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犯。该条与《实施办法》第十一条基本上没有区别。作为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省,对劳动保障监察制度的保护应该非常到位。为此笔者又专门比较了《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2005)与国务院《劳动保障监察条例》(20 04),情况也不容乐观。《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之间对管辖有争议的,应当报请共同的上一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管辖。”这一规定与国务院《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是相同的。

这些情况并非个案,“据从事立法工作的人估测,地方立法重复中央立法者,约占地方立法的70%—90%”[2]。地方立法在于通过具体性

落实上位法,应在便于操作上下功夫。地方立法的重复立法使地方立法丧失了,从而使地方立法完全没有必要。

(二)地方立法越权严重

中央和地方立法的权限宪法和法律已经规定得很清楚。但是地方立法机关僭越中央立法机关的立法权不乏其例。1984年9月29日通过的《福建省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阻挠女学龄儿童入学的父母(抚养人),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按虐待妇女、儿童罪论处。”2000年12月,北京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风险投资机构可以采取有限合伙的形式。”地方性法规、规章直接对犯罪和刑罚、民事基本制度予以规定,显然立法超越了地方立法权限,僭越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立法权。

(三)地方立法冲突广泛

法制统一是社会主义法制观的核心。实现法制统一,地方国家立法机关要严格执行立法法的规定。按照立法法的规定,地方性规章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上级行政规章相抵触。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地方立法冲突的现象比较普遍,诸如地方立法与国家法律相冲突,地方立法与地方立法相冲突,地方性法规、规章与法的精神相悖不乏其例。

1.地方性法规与法律冲突。

尽管立法法明确规定地方性规章不得与法律相抵触,但是地方性规章违反法律的现象并不新鲜。《种子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种子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按照该条规定,种子的收购和销售可以按照市场价。《河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已废止)第三十六条规定:“种子的收购和销售,必须严格执行省统一价格政策,不得任意提价,省没有规定统一价格的种子,由市(地)、县级农业行政部门和物价部门共同商定。”即关于种子经营价格应执行政府定价。河南省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认为《种子条例》作为法律位阶较低的地方性法规与上位法——《种子法》的规定相冲突,根据立法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的精神,作出了适用上位法——《种子法》的判决,从而引起了轰动一时的“洛阳种子案”。地方性法规与法律冲突

不乏其例,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2.地方性规章与地方性法规冲突。

除了地方性法规与法律相冲突外,地方性行政规章与地方性法规相冲突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例如山东省政府发布的《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其属于1000亩以上3000亩以下的海域使用项目,“须经市(地)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报市(地)人民政府(行署)审批”。而按青岛市人大常委会《青岛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其应属于2000亩以下的其他海域使用项目,“应当向当地海域使用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即在青岛地区1000亩以上2000亩以下的海域使用项目上,《规定》要求其审批须经青岛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报青岛市政府批准。而《条例》要求其向县或区海域使用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县或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青岛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省级政府的行政规章与地级市的地方性法规相互冲突。

3.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之间的冲突。

2003年,广州东悦居业主发现住宅维修资金账户是空的,于是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该物业开发商广州东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缴纳欠缴的专项维修资金190万元。1998年《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物业管理维修基金,由物业建设单位按物业总投资的2%向业主委员会移交管理权的时候,一次性拨给业主委员会。根据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业主认为维修基金应该由开发商来交。而被告广州东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认为维修基金应该由业主来交,其依据是建设部1999年实行的《住宅共同部位、共同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按照该办法,商品房销售的时候,购房者与购房单位应该签订维修基金缴纳的约定,按照购房款的2%—3%的比例向售房单位交纳维修基金。广东省的条例和建设部的管理办法,两个管理规定是明显矛盾的。

4.多重复杂冲突。

2005年6月24日黑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会根据《母婴保健法》(1 995年)修订的《黑龙江省母婴保健条例》规定:“没有婚前医学检查证明的不予办理结婚登记。”即该条例保留了《母婴保健法》的婚前医

学检查制度。但是2003年10月1日开始实行的国务院行政法规《婚姻登记条例》并未要求结婚登记的当事人必须提供医学检查证明,于是地方性法规与行政法规发生冲突,这样《黑龙江省母婴保健条例》因违反其上位法而无效。但是《黑龙江省母婴保健条例》的立法依据是《母婴保健法》,其做出这样的规定又是合乎上位法的。但从现有的行为立法规范来讲,无论执法者还是守法者都面临两难的选择。更为复杂的是,《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立法依据是《婚姻法》,这说明婚姻法和母婴保健法的规定发生冲突,立法出现多重、复杂的冲突。

(四)地方立法操作性差

落实法律、法规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这就要求地方立法具有针对性,以便于操作。“立法如果能够考虑并抓住下述因素的一切联系及其相互关系,就能达到完善地步。这些因素就是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土壤,气候,居民的气质、天赋、性格和信仰。”[3]但是我国地方立法缺乏操作性情况比较严重。地方立法的可操作性差具体表现在地方立法条款本身表述的含义不清,部分规定过于笼统、抽象、原则,这样的条文一旦进入操作程序就变得模棱两可。地方立法条款提倡性、号召性、宣示性条款较多,实质性、具体化条款较少。所设置的制度违背了常理,无法操作,如不适当的超前立法,超出现实承受能力的立法,不符合一般法理的立法等。

二、地方立法问题的不良后果

立法是有一定的价值目标的,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地方立法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

(一)不利于法的价值的实现

为了实现特定时期法的价值,在成文法国家里,一般以宪法的形式将法的价值位阶体现出来,并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予以实现。因此,要求法律、法规和规章应当符合宪法的规定和精神,下位法符合上位法的规定,以法制统一的形式实现特定时期、特定国家的法的价值。如果下位法不符合上位法的规定,法的各种形式的规定不符合宪法的规定,则法的价值就不容易实现。上述我国法律规范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法的价值

的实现。

(二)不利于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法制统一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任何法治国家的法律体系应该是结构严谨、内在协调的有机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法的价值的实现。正如恩格斯所言:“在现代国家中,法不仅必须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不仅必须是它的表现,而且还必须是不为内在矛盾而自己推翻自己的内部和谐一致的表现。”[4]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5]相互冲突的法律肯定称不上“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彼此矛盾的法律也不可能“获得普遍的服从”。我国宪法也将社会主义法制统一规定为一项重要原则。但是我国现行的地方立法存在的问题所导致的法律冲突破坏了我国法制的统一。“立法质量与法律权威性下降,立法不能与其他法治环节协调统一发展,从而有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6]。

(三)不利于法律作用的实现

一般认为,法律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功能。这些法律功能要求法律体系必须整体划一,在规定上协调一致,在适用上结果统一。只有这样,法律于建立时保持一种大致确定的预期,才能便利人们的相互交往和行为。由于法律体系的不统一,必然导致指引作用在指引时指引的道路并不一致,在评价上没有统一的结论,在预测上不可确定,在教育上无可适从,在强制上无法落实。法制不统一导致法律、法规之间的相互矛盾,这种相互矛盾不利于法律的适用,降低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度,影响法律的权威性,这样会使人们对法律内在的认同与信仰相互矛盾、莫衷一是,难以获得社会主体对法律的认同与服从,从而难以实现法律的应有的作用。

(四)导致法律适用无所适从

法律冲突使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无所适从。2006年9月,李某等三人搭乘出租车返回住所,因交通事故造成李某椎体压缩性骨折,经鉴定为十级伤残。由于李某与出租车公司在赔偿问题上没能达成一致,于2007年4月27日起诉至苏州工业园区法院,要求依据合同法、消费者

权益保护法和《江苏省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判令被告出租车公司赔偿李某医疗费、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精神抚慰金12项共计172138.79元。被告则认为,本起事故属交通事故,应当按照处理交通事故的专门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处理,按照14084元给予两年的赔偿。依据不同的规范性文件,得出的赔偿数目不同。地方立法与非执行性立法的上位法规定相冲突导致法律适用无所适从。

(五)使地方保护主义合法化

地方立法主要是为了实现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定的立法权,故地方立法主要是地方经济立法,诸如吸引外资、土地使用、税收激励、经济合同、技术进口、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等方面。这种立法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否认其消极因素,例如,地方立法有可能使地区封锁、保护地方利益方面等消极作用合法化,例如,通过地方立法提高市场准入、质量技术标准、增加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异地投资企业实行双重征税等。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在《珠三角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研究》一文中认为:“目前大多数市场分割做法是有法律依据的,地方政府制定了大量法规和政策来保护本地人员、企业,限制外地人员、物品和服务流入,也限制本地的资本流出。”

(六)大量立法资源被浪费

在中国人大网中国法律法规信息系统搜索,1979年1月1日至2012年10月6日,共有地方性法规、规章33455件。其中超过2000件以上的有三个省,辽宁省高达2408件,广东省2353件,山东省2099件,超过1000件的12个省,包括江苏省(1767)、浙江省(1438)、吉林省(1434)、黑龙江省(1370)、河北省(1258)、云南省(1149)、四川省(1180)、河南省(1113)、安徽省(1046)、贵州省(1044)、湖北省(1038)、陕西省(1008)[7]。据统计,1979—1994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平均年制定法律文件16.9件左右,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平均年制定地方性法规209件左右;1995—1997年6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平均年制定法律文件17.8件左右,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平均年制定地方性法规662件左右;1997年7月—199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平均年制定法律文件24.7件左右,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平均年制定地方性

法规877件左右。即:1994—1997年6月与1979—1994年相比,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平均增长约5%,地方立法平均增长约217%,1 997年7月—1998年与1979—1994年相比,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平均增长约46%,地方立法平均增长约324%[8]。如此立法一方面容易导致规范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也是立法资源的大大浪费。

三、地方立法存在问题的成因

地方立法冲突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立法目的不当

地方立法目的不当首先表现在地方或局部利益保护主义方面。地方或局部利益保护主义在地方立法领域表现在地方立法权力寻租。

“权力寻租是从经济学的寻租理论引申而来的,它指国家公务员以掌握的行政权力为筹码,向企业或个人出租权力,索取高额回扣,获得暴利。”[9]这里的“权力寻租”一般指的是行政执法权寻租。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权力寻租”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立法权寻租。地方立法寻租指的是经济利益主体通过地方立法或立法代言人介入立法,制定带有利益倾向性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活动。立法更具有隐蔽性,其以合法的形式掩盖更为严重的、长久的违法事实,使利益主体获得违法行为的特权,因而是更高级、更“合法”的非生产性权力寻租[10]。一些地方立法机关为了保护地方利益,运用地方立法权力予以“寻租”。下面以“特权车”扩大来说明权力寻租。

“特权车”出于公务的需要,在特定情况下给予其优先权,便于紧急情况下顺利完成公务。《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免交通行费的车辆范围只包括军队车辆、武警部队车辆、公安机关车辆、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车辆、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车辆。非常遗憾的是,这种车辆免费通行批准的权力却被地方立法机关运用立法权予以“寻租”。《云南省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免交包交管理实施细则》第十四条规定了包交车辆通行费包括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省纪委办公厅使用专段号牌的车辆,省公安(非免费车辆),各州(市)、县(市、区)公安(非免费车辆)的车辆,路政机构在辖区内收费公路上处理交通事故、执行正常巡逻任务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统一标志的车

辆……经省交通主管部门或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批准的其他车辆。《天津市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征收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部门“警”字号牌的车辆不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也可以免交过路通行费,经市政府批准减免通行费的其他车辆免交过路通行费。类似的“立法寻租”并不鲜见。如各汽车产地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就十分明显:在天津,街上只让跑夏利车,在上海,只允许桑塔纳车占领出租车市场,长春的捷达车比其他出租车受到更多的优待。这些地方立法保护了地方利益,但违背了有关法律的平等、公平竞争的精神[11]。这样的立法目的难以制定出良好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二)立法主体立法技术的欠缺

在我国当前的地方立法体制中,地方立法文本往往是由地方人大或政府将本应属于地方人大或政府法制部门的立法起草职权,委托给相关行业或政府主管部门,由其来直接担任地方立法的起草主体。这些立法人员是一般的公务员,立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高,加之作为一项工作的完成,有立法的文件草案即可,立法者的责任心也不强。地方人大代表也非专业人员,其审查通过法律草案时只注重能力和水平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立法技术的缺陷制约着地方立法的“良”性。

(三)地方立法主体观念滞后

立法的价值目标在于实现法的人权保障价值、社会公平公正价值、保障社会稳定的价值等。但是法的价值是不平等的,是有位阶的。在立法中如何把握法的价值位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目前地方立法大都停留在秩序的价值追求上,忽视地方立法的人权保障价值、公平公正价值、效率价值等。例如在我国的地方性法规中,审批事项所占比例不小。据不完全统计,从1986年12月到2001年5月,省级及以下政府和部门大量运用行政审批来对经济、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和控制,在一些省级行政区域内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在1300项左右,最多的超过2200项[12]。事实上这些审批制度背后的深层次意识在于保障法的秩序价值。如何保障地方立法能够符合上位法的精神,符合时代的要求,需要对地方立法有个理性的认识,确立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立法观念。恪守传统的习惯、恪守保护地方利益的思维是不能制定出良好的地方性法规的。

(四)地方立法抄袭所致

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重复,原因在于地方立法机关的抄袭。抄袭既包括抄袭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也包括下位地方立法“抄袭”上位地方立法,还包括“抄袭”其他同级别省市的地方立法,有时还可以在上位地方立法中发现下位法的影子[13]。地方立法抄袭除了抄袭立法内容外,还抄袭地方的形式。有学者就土地管理法的中央和地方立法对比进行了研究。“在章的设置上,完全照搬上位法结构(结构安排没有任何创新,创新的章数占上位法章数的百分比为0)的地方立法数额占所有地方立法数额(30件)的比例为36.7%;几乎完全照搬上位法结构(结构安排上仅有1章发生变化,占上位法章数的比例为12.5%)的地方立法数额占所有地方立法数额(30件)的百分比为36.7%;两项地方立法之和共占全国地方立法总数的73.4%。”[14]有学者统计,在重庆的地方性法规中,有15%是对国家法律作的说明性实施办法,既不能创新超越,又不必重复说明,实在没有意义和价值[15]。

(五)相应的国家机关怠于履行立法监督职责

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保障权力良性运转的基础,缺乏监督与制约机制容易导致权力腐败与权力寻租。我国宪法第六十七条赋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宪法的实施的职权。立法法第八十八条具体规定了通过撤销的方式行使宪法与法律的监督权,并增加了国务院、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授权机关的法规、规章的监督权。但是,遗憾的是,这些规定都只是写在纸上的规定,至今仍然没有一例上级国家机关撤销下级国家机关违法或者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相应的国家机关怠于履行立法监督职责是地方立法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地方立法问题的解决

找出了地方立法困境的原因,我们有必要根据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消解因地方立法不良带来的不利后果。解决地方立法问题的出路在于端正地方立法目的、更新地方立法观念、强化地方立法专业性、明确地方立法依据、强化地方立法监督责任,建立地方立法“良法”标准等。

(一)端正立法目的、更新立法观念

由于我国地方立法制度不完善,一些地方机关受利益的驱动,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借助制定抽象行政行为来延伸、扩张其行政职权的现象相当严重,地方立法的负效应日益暴露出来,还有一些地方立法机关立法的目的是完成地方立法任务。从理论上讲,地方立法机关立法不在于通过地方立法搞地方保护主义,也不在于地方立法机关完成地方立法任务,而应该按照法的价值的要求,通过立法保障人权、维护秩序、提高效率,确保公平公正。只有端正地方目的,才能解决地方立法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地方立法的“良法”。

(二)强化地方立法专业性

地方性法规、规章的清理、修改、废止要求立法工作人员不仅要有立法为民的负责态度,还要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较高的立法技术,有良好的法律素养。立法质量说到底是立法者的素质问题。立法是一门科学,很难指望没有立法知识和技术的人员能制定出高质量的法律。“议会立法程序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确保决定者的素质和如何提供充分的信息以资判断。”[16]为此,地方立法机关应该大力提高立法工作人员的素质。

提高立法工作人员的素质,最直接、最快的方式是引进人才。近几年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博士、硕士毕业生越来越多,各地进行法制建设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多,从不同的地方引进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是最快的方法。其次,要组织地方立法的工作人员参加法律专业知识讲座、坚持业务学习和研讨,使立法工作人员及时更新法律知识,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理论动态,提高立法水平。提高立法素质还要鼓励现职人员进修、学习,特别是鼓励这些人员参加全国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专业性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系统训练。通过学习深造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是业务专家,也是实践专家。这种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立法工作者是立法机关不可多得的人才。

(三)明确地方立法依据

地方立法包括执行性立法、创新性立法和自主性立法。不同类型的立法具有不同的良法要求。执行性立法因为是执行上位法,因而要求其必须明确其所执行的法律,并且具有能体现地方特色、能促使上位法落

实、与上位法保持一致、具有可操作性、立法简明等特征。创新性立法是在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而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具有先行先试的特点。这就要求创新性具有宪法上的依据或政策上的依据。自主性地方立法是地方立法机关根据宪法、组织法和立法法就所辖范围内的地方性事务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行为。所以地方自主性必须只能就宪法、组织法和立法法确定的地方性事务进行立法,并不得抵触宪法和上位法的原则和精神,对地方事务有特别针对性,民族性、与同位阶相关立法协调等。现实立法实践中,对立法依据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于是为了实现地方利益可以进行没有法律依据的地方立法,从而违背了设立地方立法权的初衷。

(四)强化立法监督机关责任

随着立法法颁布实施以后,享有立法监督权不仅有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包括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省级政府等。鉴于地方立法存在诸多问题,有必要强化立法机关的监督责任,建立相应的地方立法审查制度,有可能的话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建立抽象行政行为审查制度,通过多方立法审查制度启动立法审查,确保地方立法“良法”的实现。

(五)建立地方立法“良法”标准

建立制定“良法”机制的方法很多,但确定地方性立法的良法标准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地方立法良法标准是指评价、检测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是否是“良法”的基本准则。构建地方性立法良法标准的目的是使地方性立法机关依据立法的“良法”标准评价、检测立法成果,避免立法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制定出优良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使其立法工作有效地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构建地方立法良法标准与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密切相连。

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包括提高地方立法机关的立法行为的质量及其立法成果的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讲,提高地方立法质量一是提高地方立法的特色性。地方立法必须与本民族、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和实际

需要相结合,不断提高立法的自主性、科学性和适应性,满足本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及地方事务不断发展的需求。二是提高地方立法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地方立法的现代化水平包括不断提高立法观念、立法内容和立法程序等方面的现代化程度。三是把地方立法质量问题与国家整个法治建设的进程相联系。地方立法受国家立法的指导、制约和保障,因而它不能脱离国家法治轨迹而孤立地进行,但它又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自主进行一系列的立法活动,可以以自己的立法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的法治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地方行政立法特点所体现的执行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三种功能,我们把地方性立法分为执行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三类。根据地方立法类别建立不同的“良法”标准是解决地方立法问题的关键所在。鉴于本文篇幅的限制和写作的需要,有关地方立法的良法标准将另文阐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复习Ⅰ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复习Ⅰ (一)法律 1 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些主体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2008-1-63,多) A 国务院 B 中央军事委员会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 D 三十名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联名 2 依据1954年《宪法》和现行《宪法》有关立法的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7-1-63,多) A 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惟一机关 B 现行宪法则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C 1954年宪法没有授予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 D 现行宪法则明确规定了国务院有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 3 依据宪法和法律,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2002-1-41,多) A 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B 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行使地方立法权 C 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D 自治州的人大常委会行使民族立法权 4 依据《立法法》的要求,下列哪些事项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加以规定?(2002-1-34,多) A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B 教育制度 C 对私有企业的财产征收制度 D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制度 5 依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项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2003-1-3,单) A 本行政区内市、县、乡政府的产生、组织和职权的规定 B 本行政区内经济、文化及公共事业建设 C 对传染病人的强制隔离措施 D 国有工业企业的财产所有制度 6 依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选项哪个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进行部分修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2000-1-2,单) A 宪法 B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C 基本法律 D 国际条约 7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项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2000-1-1,单) A 执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事项 B 执行部门规章的事项 C 诉讼和仲裁制度 D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答案】1.ABC;2.ABCD;3.BC4.ACD;5.B;6.C;7.A

电动自行车管理立法调研座谈会上讲话

电动自行车管理立法调研座谈会上讲话 在电动自行车管理立法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xx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被列为省人大常委会今年的正式立法项目,并将于今年11月提交常委会审议。这是一部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立法。常委会对这项立法工作十分重视,监察司法委提前介入,会同省公安厅一起研究起草论证。同时,常委会也将今年省人代会的1号议案确定为“加快推进电动自行车管理立法”,也就是xx市xx等10位省人大代表提出的立法议案。昨天,监察司法委就议案办理在xx市召开座谈会,向代表介绍了与省公安厅前期在推进电动自行车管理立法上所做的工作,听取代表们对议案办理特别是对电动自行车管理立法的具体意见建议。为更广泛地听取基层单位和群众的意见,今天,立法调研组在xx实地考察了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召开了多部门及人大代表、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大家讲得都很好,务实有效、针对性强,为我们做好这项立法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建议。受大家的启发,我谈几点意见。 一是充分认识做好这项立法工作的责任和意义。xx是电动自行车生产、使用大省,目前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3300多万辆,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广大群众交通出行和运输的重要工具,关系到全省电动车产业链以及家家户户的生产、生 活,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但同时电动自行车的管理也暴露出一系列突出问题:一是法律支撑不足,无法形成管理闭环。相关法律在调整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等方面存在断档,生产销售和道路管理脱节,源头失控。二是违规生产销售,超标车辆大量存在。大量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在道路上行驶,安全性存在极大隐患。三是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安全意识薄弱,道路交通事故高发。电动自行车相比自行车车速更快、动力更大,但驾驶人无需开展驾驶技能学习培训,无需考试领证就能驾车,加之驾驶人安全意识差,违法成本低,交通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应当说,做好电动自行车管理立法相当不易,但很有意义,因为它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百姓民生福祉。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责任落实、创新治理模式,把电动自行车管理这件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办好办实。负责这项立法工作的同志们更要深化认识、提高站位,俯下身子剖析、静下心来研究,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立法工作始终,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旨落到实处。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立行得通、真管用的法。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立行得通、真管用的法,立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民生福祉的法。在电动自行车管理立法过程中,我认为要重点解决好这么几个问题:一要树立源头治理的理念。本月15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电动自行车新强制 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如果在生产源头上还有源源不断的“非国标”车,那么会给后续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要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控产能的原则,控制发展规模,坚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严格生产、销售企业的法律责任,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及其配件。二要树立便民服务的理念。既要“管”也要“服”,既要“堵”又要“疏”,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关于通行安全问题,一方面要对常见的逆向行驶、在机动车道内行驶、牵引车辆等重大交通安全隐患的行为作禁止性规定;另一方面也要体现政府在非机动车道和电

浅论影响地方立法质量的原因及对策

浅论影响地方立法质量的原因及对策 浅论影响地方立法质量的原因及对策 立法科学化的正式提出,始于2000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该法第6条规定了立法的科学化。立法的科学化,是立法者运用科学的手段、方法和技术进行立法活动,从而使最终的立法成果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过程[1]。立法科学化尊重立法规律,反对立法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助于提高立法质量,避免或减少失误和错误,提高立法效益。 一、科学化——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新视域 地方立法科学化价值取向是指地方立法过程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中以符合法律所调整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律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从而保证法的规范严格地与其所规制的内容保持高度的和谐。《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6条规定,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学界认为本条规定正式确立了地方立法的科学原则。立法活动既不能超越科学发展规律超前立法,也不能违背科学发展规律滞后立法,而需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与立法的内在外在条件保持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地方立法的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律法规框架平台已经形成,需要在更为细致的层面对法律规范进行完善,所创设的地方性法规在立法规划、编制立法计划时需要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而不盲目借鉴;在具体的地方立法条文制定与修改过程中要注重借助数据

支撑,并寻求专家的技术支持;各领域地方立法要协调发展,不可只注重某一方面的地方立法,而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只有坚持地方立法的科学价值取向,才能使地方立法更加趋于成熟和理性。毕业论文 社会的职能不能扩展到制定法律而只能解释法律;它只能宣布事物的本质所已经判定了的事情,而这种事情的正确是从当时的情况中自然产生的[2]。现实生活中的立法绝不是任意的,而是人们在理性地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将客观规律及其要求以行为规则反映和表达出来。地方立法的科学化是使法律规范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的一种动态的过程,我们认为衡量其是否科学化是有一定标准的。“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九字”三原则,最早由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提出,它高度概括了衡量地方立法科学化的标准。我们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必然要求“不抵触”,而地方立法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的“有特色”,“可操作”则是所有立法的最基本要求。简单地说,不抵触是前提,有特色是核心,可操作是关键。衡量地方立法科学化的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只有在不抵触的前提下,才能追求地方立法的特色,否则,“特”出了边界之外的地方立法,就会因越权被废止。同时,如果没有可操作性,这样的地方立法不具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因为,地方立法从本质上讲,是为了解决某方面的实际问题才进行的,所以“可操作”是关键。

论我国地方立法程序的完善

我国地方立法从探索起步到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历二十多年的历程。无论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阶段,我国地方立法始终与改革同步并进。近年来,全国各地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000多项地方性法规[1]。地方立法作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保证了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为国家立法积累了经验。然而现行的地方立法程序由于其历史较短,许多制度尚处于探索和逐步确立过程中,因此在实践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地方立法程序问题进行研究,使地方立法程序运作得更加合理、民主、科学。 一 地方立法程序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地方立法程序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在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具有法的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2](P103)。其特点是:第一,立法程序是立法活动中的步骤和方法。立法机关行使立法以外的其他职权的活动所采取的步骤和方法,不是立法程序。第二,立法程序是法定程序,立法只有按法定程序进行才是合法的、有效的。在立法活动中不遵守法定程序,或超越法定程序的作法,都是违法的,不能承认其法律效力。第三,立法程序是有权的政权机关在立法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步骤和方法。 严格把握地方立法程序,是提高立法机关自身运转效率的必然要求。科学的立法程序能使民主与效率原则在程序中达到和谐统一,相互支撑,把地方立法工作纳入规范化的轨道;使地方立法会议时间得到合理运用,避免立法机关会决而不议、议而不决的弊端;保障地方立法体现共同智慧和社会实践的客观要求。地方立法程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按不同的标准加以分类。按工作环节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编制立法规划的程序,起草法案 摘要:地方立法是我国立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地方立法的质量关系到当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前,我国地方立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地方立法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地方立法程序问题。要努力克服地方立法程序中的各种问题,完善地方立法程序,从而使地方立法程序运作得更加合理、 民主、科学。关键词:地方立法程序;完善;对策中图分类号:D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699(2006)05-0008-03 OnthePerfectionofLocalLegislativeProcedureinChina HUYu-qiang (LawSchool,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Locallegislationisapartofourlegislativesystem.Thequalityoflocallegislationrelatedtothedevelopmentofthelocalpolitical,economicandsociety.Atpresent,therestillexistsmanyproblemsoflocallegislationinChina.Locallegislativeprocedureisaprominentissueoflocallegislation.Wemuststrivetoovercomethevariousproblemsoflocallegislationprocedure,improvethelocallegislativeprocedure,thusenablingtheoperationofthelocallegislativeprocessmorerational,democraticandscientific. Keywords:locallegislativeprocedure;perfection;countermeasure 论我国地方立法程序的完善 胡玉强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收稿日期:2006-04-04 作者简介:胡玉强(1981-),男,山西太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学理论研究。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6卷第5期2006年10月 Vol.6No.5Oct.2006

中国立法权限划分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立法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也应当看到,在中国的立法工作中,还存在着立法混乱、以立法谋私、借立法卸责扩权、重复立法、立法效率效益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立法体制中立法权限划分较粗或者划分不当所致。目前,立法权限划分问题已成为掣肘中国立法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依法治国需要而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笔者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就中国划分立法权限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本文所讨论的立法权限,是指一个主权国家中现行全部有关需要通过立法方式加以调整、控制和规范的事项的权力范围,即立法主体行使立法职权的权力限度和内容范围。对立法权限进行划分,主要目的是为了科学而合理地决定立法事项的不同归属,既包括立法的实体性权力内容的分配,也包括其形式要件的确认和划分,确定哪些主体可以成为立法主体以及这些主体在立法权限体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它们各自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位阶)等。现代政治和法治具有动态的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特性,它们对立法既有稳定不变的要求,又有适时适量加以变更调整的要求。从立法体制上对立法权限做出尽可能科学而切合实际的划分,就是这种要求的一个集中体现。如何在既有的立法体制基础上对有关的立法权限重新划分,其实质是国家中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是对权力格局的调整和权力背后的利益的重新分配。现代宪政理论认为,倘若国家的立法权限划分不当,将产生以下不良后果:一是可能出现中央过分集权或者地方过分分权的状况,在多数情况下,无论出现哪一种状况,都会对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损害;二是可能造成政治体制结构失衡和政治权力行使失控,给管理造成混乱,阻碍社会进步,甚至引发社会动乱;三是对立法造成损害,出现立法无序,如越权立法、重复立法、立法懈怠等以立法谋私的现象,导致法律体系的混乱和法律难以实施。因此,立法权限划分是一项敏感而细致的“切蛋糕”的政治和法治系统工程,必须慎之又慎。一、中国立法权限划分的历史回顾与模式比较一个国家立法权限划分的历史,往往是这个国家政治变迁、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历史写照。法国从第一共和国到第五共和国的几部宪法,都在立法权限划分部分打上了阶级关系变更的历史烙印。瑞士历史上几次大的宪法修改和近年来正在进行的修宪运动,最重要和最敏感的也是联邦和州的权限划分问题。尽管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但立法权限变更的过程仍反映了1949年以来共和国历史变迁和政治发展的轨迹。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曲折发展,以及立法制度的变化,立法权限的划分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形成了三种既有历史联系又不尽相同的立法权限划分模式。(一)第一个时期:分散立法模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到1954年宪法的颁布,是中国实行分散立法模式的时期。这一时期立法权力的行使具有多极化和分散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多级主体享有立法职权。在中央一级,享有立法职权的主体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根据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的规定,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其享有的立法职权是:制定或者修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制定或者修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或者修改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根据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依据共同纲领行使以下立法职权:制定并解释国家的法律,颁布法令并监督其执行;废除或者修改政务院发布的与国家的法律、法令相抵触的决议和命令;批准或者废除或者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外国订立的条约和协定。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政务院有权:颁布决议和命令,并审查其执行;有权废除或者修改各委、部、会、院、署、行和各级政府与国家的法律、法令和政务院的决议、命令相抵触的决议和命令;有权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议案。在地方一级,行使地方立法职权的主体包括大行政区的人民政府,省的人民政府,直辖市、大

我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214034491.html, 我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韩雯薇 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8期 摘要:随着立法权由较大的市扩展至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乱象”也随之增多。为减少因立法权限认识错误与立法经验缺乏等原因导致的各种“地方立法乱象”,有效途径之一便是在地方立法活动中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不仅是公民政治参与地方立法这一特定领域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约束着地方立法行为、推动着地方立法实施。因此,在理性认识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工作的优势与局限的前提下,应克服地方立法信息公开的“形式化”、公众参与积极性低下、缺乏公众参与程序规范保障等不足。规范地方立法信息公开活动、调动公众对地方立法参与的积极性、细化公众参与地方立法规程显得极为重要。只有科学引入公众参与机制才能最大程度上满足公众对地方立法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需求。 关键词:地方立法;公众参与;信息公开;程序保障 一、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与思想开放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公众参与地方立法这样一个课题在各地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存在着很大差异。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对于地方公众参与立法机制的建设更为完善,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如北京市、广州市两个地区的立法机关对于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相对完整,意见征集方式较为方便、丰富,重视公众的意见反馈。虽然杭州市的经济发展程度远超银川市,但是银川市政府对于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机制建设领先于杭州市。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衡量地方公众参与建设的唯一标准,地区重视程度也有很大关系。相对于人大及其常委来说,地方政府对于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建设更为重视,不管是在网站建设方面,还是在公布内容与公众体验方面(就个人而言的搜索便利度)都是政府更有优势。也有例外,如景德镇的人大官网地方立法板块较景德镇政府官网立法板块要完善很多。经济发达地区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积极性远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论地区,公众意见更多集中在与直观上与日常生活更为密切的领域。北京市几乎每一个草案的公布都有公众参与,但银川市公众参与热情低许多。同时,不论是北京市或者银川市,公众对环境、安全等领域立法的关注均较低。 二、地方立法公众参与机制的不足 (一)地方立法信息公开的“形式化” 地方立法信息公开的实效性是指社会公众真正从信息公开制度中获取了及时、完整的立法信息。但现实中存在的地方立法信息公开内容的混乱与残缺,立法信息公开方式与公民接收信息方式的错位两大问题,导致地方立法信息公开制度只在形式上发挥作用。原则上,公开立法

地方电力工作会议主持词与地方立法工作会议讲话汇编

地方电力工作会议主持词与地方立法工作会议讲话汇 编 地方电力工作会议主持词 一是领导重视规格高。这次会议是我省首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地方电力工作会。会前,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学忠同志为地电行业题词“深化地电改革,发展农村水电”,对全省地方电力广大干部职工发出了动员令;会上,省委常委、副省长永祥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地电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寄予殷切希望。学忠书记的题词和永祥省长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地方电力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省级相关部门、相关金融机构和新闻媒体等30多家单位的负责人和各市州分管领导、水利局长等3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规格高、规模大、影响深远。 二是主题鲜明内容实。这次会议的内容非常充实。省委常委、副省长永祥同志特别强调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水能资源管理,促进四川地方电力可持续发展;要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水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要切实加强领导,不断深化改革,全面开创“十一五”地方电力建设的新局面。他的讲话主题鲜明、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前瞻性、指导性,很有新意,很有深度,意义重大,为我们做好“十一五”地电工作指明了方向。忠孝局长的工作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提出了地方电力“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表明了为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决心和信心,符合地电改革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三是准备充分效果好。为开好这次会议,厅党组高度重视,党组书记、厅长述明同志多次研究并亲自主持大会,地电局、省水电集团、企协做了大量细致充分的准备工作,保证了会议的成功召开和企协换届选举的顺利进行。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进一步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明确了任务,坚定了信心,振奋了精神,增强了责任和使命感,必将有力推动全省地方电力工作再上新台阶。 总之,这次会议是一次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神的传达会,是一次地方电力工作形势的分析讨论会,是今后一段时期地方电力产权改革、水能资源管理等工作的部署会,也是“十一五”全省地方电力大发展的动员会,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 二、开拓创新,狠抓地方电力各项工作落实 落实是决策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十一五”期地方电力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宏图已经描绘,号角已经吹响。对于各级政府及水利部门来说,“关键是落实、落实,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 (一)抓落实必须创新理念。理念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财富。四川地方电力作为基础还很薄弱,作为产业还很脆弱,作为事业任重道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发展不足。首先,要树立发展的理念。“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也是四川农村水电生存和壮大的根本。各级水利部门领导要用心想事、用心办事,敢办大事难事、多办实事好事。要时刻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强电源开发和电网建设,大力推进地电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变我省地方电力“小、散、弱、孤”的状态,做

地方立法质量问题研究.

地方立法质量问题研究——以《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管理条例》为例 【内容摘要】:设区的市在《立法法》修改后被赋予地方立法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法治的建设,但是在实际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立法技术落后;地方保护主义;立法抄袭; 不注重质量、重数量等现象,危害地方立法的正常发展。各地方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立法质量,通过立法评估等方式健康有序立法。 【关键词】:立法质量地方立法科学立法 一、立法现状 设区的市在《立法法》新修订后获得立法权,各市积极立法,在促进地方法治的同时也产生许多问题。辽宁省丹东市人大2017年1月22日发布《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后,便进行修改,2018年3月1日即公布《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管理条例(2018修正)》,《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自2017 年公布后,仅将近一年的时间就进行修改,为兼顾法的实效性与稳定性,一般法律法规适宜修改时限为五年,而丹东市人大颁布《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仅一年就进行修改,说明当时立法质量存在较大问题。 在现阶段,设区的市在上位法基本完善的前提下可以地方立法的空间很小,且设区的市立法能力有所欠缺,无法保障立法质量。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已经建成,具有比 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各省根据上位法与实际需要都制定了基本满足各地方法律适用需求。根据《立法法》第72条规定,设区的市在历史文化保护、环境保护、城乡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除了确有必要与地方实际需要外,上位法基本都做出相应立法,以至于地方立法重复、立法冲突等现象严重。此外,大多数设区的市目前还没有健全的立法机构缺乏相应的立法人员,立法人员也欠缺相应立法素质。而且地方立法专业化、细致化较强,对各地方人大工作产生一定阻碍,对专业领域问题政府法制部门也有所欠缺,以至于相关立法转交给相关职能部门。但是实际中市级政府法制部门主要工作在于处理行政复议等事项,对于立法工作欠缺经验、更何况立法技术上的欠缺,甚至无法满足立法素质要求。而有的市政府的职能部门连专门的法制机构都没有。各市有限的立法条件难以满足立法质量上的要求。 二、立法质量问题 (一)与上位法相冲突 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依据原则和不抵触原则,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但是在实际立法工作中,地方性法规依然有与上位法相冲突的现象。与上位法相冲突较多的地方性法规主要是关于社会管理类的与经济管理类的。这类立法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属于重点修改与

浅议立法权限划分

浅议立法权限划分 第十三组:王亚文(40801040) 郭衍丽(40801032) 李阳(40801010)

浅议立法权限划分 【摘要】立法权限划分直接关系到国家法制体系的统一、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关系的处理以及法制建设的成败。本文将在简析立法权限的有关知识基础上,结合中外部分国家立法权限划分的现状总结立法权限划分的一些特点及完善我国立法权限划分的方法。 【关键词】立法权立法权限划分 一、立法权限划分的概念 在立法权的具体运用过程中,即在一国的立法活动中,各个立法主体运用立法职权的范围和限制是不同的,这便产生了立法权限划分的问题。本文所讨论的立法权限,是指一个主权国家中现行全部有关需要通过立法方式加以调整、控制和规范的事项的权力范围,即立法主体行使立法职权的权力限度和内容范围。对立法权限进行划分,主要目的是为了科学而合理地决定立法事项的不同归属,既包括立法的实体性权力内容分配,也包括其形式要件的确认和划分,确定哪些主体可以成为立法主体以及这些主体在立法权限体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它们各自制订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等。 二、立法权限划分的意义 立法权固然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国家权力,却不是也不能是没有范围、没有限制的。 明确国家立法权限划分的意义主要有:第一,有助于防止专制擅权。立法权 作为特别重要的国家权力,范围如不明确、不确定,就可能甚至必然出现专制擅权的局面。第二,有助于立法者明确立法的任务和目标,为立法者进行立法活动提供范围上的准绳、标准,不至做出超出自己权限范围的事。第三,有助于使立法者尽职尽责,促进立法者对自己权限范围内的事尽心尽力去做,也有防止不尽职守的作用。第四,有助于监督立法活动。第五,有助于完善立法制度,实现立法的制度化、科学化。 关于立法权限划分的价值和必要性,西方学者有系统论述,其中洛克的见解颇具典型性。洛克认为,立法权虽然是一国最高权力,但是:其一,立法权不是也不可能是专断的权力。因为立法权是社会的各个成员交给作为立法者的那些人或议会行使的联合权力,它不能大于委托者曾享有的和委托给社会的权力。社会的各个成员把权力交给社会,目的就是为使自己的生命、财产获得更大的保障。作为社会成员委托权而存在的立法权,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无论如何不应当是绝对的、专断的权力。其二,掌握立法权的机关,不能以临时专断的命令来统治,而应以正式公布的有效的法来进行统治。这些法除了为人民谋福利这一最终目的外不应当再有其他目的。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人民知道他们的责任并在法的范围内得到安全和保障,另一方面也使统治者被限制在他们的适当的范围内,不至为他们手中的权力所诱惑而用这些权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将立法权给与一人或少数人,又没有对他们的权力加以限制,使他们可以根据心血来潮或无人知晓、毫无拘束的意志而发布苛刻和放肆的命令,来迫使人们服从,那么人类就处在比自然状态还要坏得多的状况中。其三,立法机关也不能把立法权让给任何其他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测试题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测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10×4) 1、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于2000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B )次会议通过。 A、二 B、三 C、四 D、五 2、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法律案,应当在会议举行的( A )个月前将法律草案发给代表。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3、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议案,一般应当经( B )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 A、二次 B、三次 C、四次 D、五次 4、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于( D )起开始实施。 A、2000年4月1日 B、2000年5月1日 C、2000年6月1日 D、2000年7月1日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项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 A )。 A、执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事项 B、执行部门规章的事项 C、诉讼和仲裁制度 D、基层群体自治制度 6、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应当经( B )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 A、二次 B、三次 C、四次 D、五次 7、一个代表团或者( B )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A、20 B、30 C、40 D、50 8、各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于本省、自治区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制定的合法的地方性法规应该在( C )个月内予以批准。 A、二个月 B、三个月 C、四个月 D、五个月 9、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法律案,应当在会议举行的( A )前将法律草案发给代表。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10、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由( B )签署予以公布。 A、国务院总理 B、国家主席 C、国家副主席 D、委员长 二、判断题(10×4) 1、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 2、一个代表团或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予以公告。(×) 4、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大会主席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5、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于2001年1月1日实施。(×)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由国务员总理签署总理令予以公布。(×) 7、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8、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无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9、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10、法律解释草案表决稿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一通过,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三、简答题:(10×2) 1、哪些事项只能通过制定法律确定? 答:1、国家主权的事项;

人大政协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与构建和谐社会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与构建和谐社会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民主得以发扬、法治得以实现,有赖于完善的立法。立法通过对社会主体权利义务的界定,以法律的形式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立法价值取向的良恶、立法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序的、广泛的、制度化的公众参与立法,能够把各阶层的利益诉求,特别是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充分整合到立法决策中去,使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得以协调,矛盾得以化解,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地方立法的角度,探讨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意义,并对如何保障公众有序的参与地方立法,提出一些设想,以期对理论的积累和实践的深入有所贡献。 一 在民主发展的进程中,当古希腊城邦的公众直接民主模式被证明难以推行时,代议制民主取代了直接民主而成为普遍采用的民主形式。然而,实践证明,代议制民主也不是民主的最好实现形式,它可能使得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体现甚至脱离人民的意愿。为了弥补代议制的这一缺陷,在现代社会,参与制民主又被作为代议制民主的补充而被广泛采用。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选举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国家权力。由此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议制民主在中国的具体化。宪法同时还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

事务。这表明宪法在确立代议制民主的同时也认可了参与制民主。立法法进一步明确公众在立法领域的参与权,提出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对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应当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经委员长会议决定,重要法律案可事前公布,组织全民讨论。 立法法颁布后,许多地方的立法条例也规定了与立法法相类似的公众参与的内容。在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过程中,许多地方人大贯彻民主立法原则,通过公开征求对法规草案的意见、召开立法听证会等方式,扩大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途径。有些地方人大还制定了关于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方面的规则,为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提供了制度支持。推行“开门立法”,倡导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已经成为当前公众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推进地方立法民主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色。 二 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某一事务的注意和关切程度同该事务与其私人利益的关联性密切相关。根据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地方立法的权限范围一般及于本地区的地方性事务,这类事务与公众的联系较为紧密,有些甚至直接影响到本地区公众的切身利益,生活于该地区的人民对这些事务往往会有更多的了解,也更有发言权,所以地方立法是公众参与更为切实和重要的领域。 在地方立法的过程中,倡导多渠道、多形式的公众参与,对于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推进立法民主化,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均衡公

立法调研座谈会简报

立法调研座谈会简报 立法调研座谈会简报 一: 近日,我市召开《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条例 》立法调研座谈会,市文广新局、市法制办、非遗保护中心相关成员、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参加了座谈。 会上,市文广新局代表说,我市非遗资源丰富,传承项目数量可观,传承人 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但是在传承人群体中逐渐出现了“权利寻租、于法无 据、 重申报、 轻保护”的现象, 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条例迫在眉睫。 目前,立法工作小组已赴丹阳、句容、扬中等地展开专题调研 10 余次,就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现状等, 举行了座谈会。 在业界专家的指导 下,《条例(草案)》多次修改,基本框架现已搭建完毕,但仍有完善和提升的空 间,尤其是在提高立法质量、突出地方特色、增强可操作性等方面,需要做好草 案的进一步修改完善工作。 刘善教、 黄俊章、 金桂芬等非遗项目传承人从各自的视角对条款内容发表了 看法,特别是在传承人的认定、权利与义务、考核与管理、退出等方面,仔细地 进行了推敲和审议。他们纷纷表示身为传承人,在享受国家待遇的同时,要肩负 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立法调研座谈会简报二: 4 月 10 日,天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天水市违法建设查处办法 》立法调研座谈会,就《天水市违法建设查处办法》的起草制定和调研论证 进行讨论。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张克强参加座谈会。 会上, 市建设局、 市国土局对我市违法建设、 违法用地总体情况进行了汇报, 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政府法制办等相关单位及市人大调研组有关人员分别发言, 分析了违法建设的主要原因,探讨了从法规层面应当采取的对策。 张克强强调,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责任感,加快节 奏、靠实责任,按照立法计划安排,扎实做好调研、起草、审查论证、征求意见 等工作,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办法》的起草和提请审议工作。要细化工作, 落实措施,加强立法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立法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做到心中

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几点建议.

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几点建议“立法应当体现人民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 立法活动”,这是立法法的要求。目前,不少省、市在地方立法中已对立法民主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如部分法规草案公开征求市民意见,召开立法听证会、专家座谈会等,这为人民群众参与立法活动开辟了渠道,应当充分肯定和发扬。但这些行之有效地做法仍未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在实际运作中是否能继续有效施行,笔者欲就地方立法的民主化方面提几点建议。 一是立法的选题立项适度公开。地方立法机关提出立法议案或建议,首先,应从当地的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克服选题立项随意性和受利益驱动安排立法项目的偏向性。其次,除继续推行现有的选题立项制度外,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群众的立法倾向,并在立法计划中加以及时补充和调整,使立法计划更加科学可行。第三,人大应将立法计划公示于众,使群众了解本地区的状况,从而保证群众自立项开始就能自觉而便捷地参与到立法中来。 二是完善重要法规草案公布和座谈会制度。对于涉及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问题、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或者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规草案,要通过新闻媒体公之于众,使人民群众对草案涉及的有关问题,能直接陈述意见,提出建议,使立法机关能及时吸收各种好的意见、建议,然后将其转化为立法成果;使制定的法规充分反映人民意志和根本利益。同时,根据立法需要,邀请与草案相关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座谈,鼓励座谈人员积极阐述观点,特别是对一些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这样做可以拓宽立法机关的视野,吸收好的建议,及时对草案进行补充、完善,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和利害关系方达成共识,协调矛盾。 三是拓宽起草主体。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其对实际工作中需要规范的事项有亲身体验和感受,参与起草有利于地方法规条文的具体性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但另一方面,也易使其更多地考虑到有利于本部门行业管理和行政执法的事项,而忽视甚至不去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和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而使草案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部门色彩。因此,对一些较重要或涉及部门较多的地方法规,可以拓宽起草主体,例如委托专门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这些机构和人员与规范事项和部门无直接利害关系,加之具备相应的业务素养,对编制草案的体例和内容可能更能体现公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四是建立和完善立法听证会制度。我国著名的行政法学专家应松年说,听证作为一项制度,是指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法律程序,听证是民主进程的产物。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凡是有权的机关,作出可能影响对方利益的决定,就应当听取可能因此受到影响的当事人的意见。因此,举办听证会不仅顺应民

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实质_问题与对策_饶世权

众参与地方立法特指公众直接参与地方权力机构、地方行政机关创制、修改、废止地方性法 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和制度,是与公民选举代表参与立法相对应的公民参与方式之一。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具有确立地方法规正当性、地方适应性和地方法规权威性的价值,但地方法规能否实现而成为人们生活规范,取决于公众参与的理念及与此相应的制度安排,本文拟此进行探讨。 一、地方立法公众 参与的实质———立法权力共享 立法权是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上升为法律,行政、司法无非是适用法律而已,因此,法治社会中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集中体现为立法权。但立法权不仅仅 是审议通过法律法规的权力,还应当包括 提案权、起草权、发表意见或建议权、监督权等一系列次权力所构成了集束性权力。 直接民主制度下,公众作为权力所有者,直接参与立法,与公共机构共享立法权。代议制民主下,公民代表组成的代议机构与其他公共机构共享立法权。代议机构由公民依法选举的代表组成,是“建立在对代表的一般信赖之上的一种委托行使权力的民主形式[1]”,其他公共机构的权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1) 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实质、问题与对策* □饶世权饶艾 【 摘要】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实质是公众与公共机构共享地方立法权,但我国目前因为公众参与共享地方立法权的理念和制度缺失,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参与度不强;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公众对地方立法的影响力不大。为此,应当通过立法建立公众参与共享地方立法权的理念和制度,如公众参与组织、参与模式、参与程序制度、公众参与立法评价制度等,促进和确保公众参与共享地方立法权。 【 关键词】地方立法;公众参与;权力共享;理念;制度化【中图分类号】D92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08]01-0153-04*项目来源:四川省社会科学“ 十一五”规划课题:地方立法及其公众参与机制研究(SC06B092)公

《陕西省专利保护地方立法研究》调查问卷

《陕西省专利保护地方立法研究》调查问卷 填写者姓名:所在单位或部门(盖章) 您的联系方式: 填写说明: 1、在您认为符合实际的答案后的括号内划“√”; 2、如果您认为符合实际的答案不止一个,请您按答案的重要性,在答案后的括号内清晰地标上“①②③……”序号; 3、如果你觉得所罗列答案不足以反映实际情况,请您在该题空白处写上你认为合适的答案。 1、《陕西省专利保护条例》于2003年9月28日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是我省第一部专利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您对该《条例》: A.非常熟悉() B 知道() C 知道一些() D 不知道() 2、您认为《条例》在强化专利保护、激励单位和个人申请专利积极性、促进我省专利事业发展等方面: A 发挥了重要作用() B 发挥了一定作用() C 作用不明显() D 没有作用() 3、近年来,我省专利事业快速发展,专利执法水平明显搞高,专利保护力度大大增强。您认为专利维权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 A 法律不完善() B 执行力度弱() C 维权成本高() D 维权周期长() 4、您认为加强专利保护力度的最有效途径是: A 加强行政保护力度() B 加强司法保护力度() C 加强政策保护力度() D 修改现有知识产权法律,更加有效的来支持维权() 5、如果遇到专利侵权纠纷,您更愿意采取哪种方式解决? A 找到对方,双方协商解决() B 找行政机关处理() C 向法院提出诉讼() D 不予理睬() 6、您认为申请专利后,是否容易遭受侵权: A 容易() B 不容易() C 很难说() 7、您认为专利产品被侵权的主要原因是: A 产品特点不明显() B 缺乏监管() C 违法成本低() 8、请问您觉得专利保护方面的最大障碍是: A 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顺畅() B 法律规定不明确() C 政府部门职责不明晰() D 专利权人保护不力() 9、您觉得实行专利侵权举报制度: A 对促进专利保护有积极意义,并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B 对促进专利保护有积极意义,但缺少激励机制,执行效果不理想() C 对促进专利保护有帮助,但作用有限,是否建立举报制度两可()

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讲话稿:增强法规的实施成效

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讲话稿:增强法规的实施成效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立法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的原则,有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 一是始终把讲政治作为地方立法工作的根本遵循。注重规律性的把握,深刻认识立法与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法治建设的关系。注重系统性的思考,牢固树立系统思维。注重创新性的举措,突出地方特色,借鉴和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多做一些创新性的制度设计。注重规范性的操作,将规范性操作贯穿于立法全过程。 ; 二是始终把创新发展作为地方立法工作的重要使命。2016年制定的《xx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是国内第一部省级相关法规,为群众解决各类诉求提供灵活便捷、成本低廉的途径。 ; 三是始终把有特色作为地方立法工作的鲜明品格。多年来,我省立足本地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选择立法事项,精心设计法规内容,确保所立的法规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四是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地方立法工作的永恒主题。我们注重抓好立法前、立法中和立法后评估三个关键环节,真正把设计论证评估贯穿立法全过程,把好立法质量“三道关”。 ; 五是始终把惠民生作为地方立法工作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紧紧围绕省委决策部署重点、经济社会发展难点和堵点、人民群众关心热点开展立法工作,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立法红利。 ; 六是始终把重实效作为地方立法工作的目标导向。为总结立法经验,深化立法后评估,2013年我省创新建立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将立法与法规实施紧密结合,切实增强了法规的实施成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