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脏肿瘤

肝脏肿瘤

肝脏肿瘤
肝脏肿瘤

第1次入院记录

王喻,女,4岁,汉族,辽宁省人,现住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区锦润园53楼2-3乙。于2011年07月04日入院,当日采集病史,亲属陈述病史,可靠。

主诉:发现肝脏占位10天

现病史:患者于2011-06-24不明原因出现上腹痛,钝痛,自行缓解,到当地医院查腹部B 超,CT提示: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目前精神状态良好,体力情况良好,食欲食量良好,睡眠情况良好,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正常,小便正常。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入院。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病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按当地防疫部门要求预防接种。

个人史:生于辽宁省,久居本地,无疫区、疫情、疫水接触史,无牧区、矿山、高氟区、低碘区居住史无化学性物质、放射性物质、有毒物质接触史。

家族史:父母健在,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36.4℃,脉搏:104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96/60mmHg,身高:113cm,体重:20kg,体表面积:0.79m2。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正常面容,表情自如,自主体位,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压痛、包块、无眼睑水肿,结膜正常,眼球正常,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正常,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口唇无发绀,口腔粘膜正常。咽部粘膜正常,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正常,无压痛、震颤、血管杂音。胸廓正常,呼吸运动正常,肋间隙正常,语颤正常。叩诊清音,呼吸规整,双肺呼吸音清晰,双侧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心浊音界正常,心率10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部查体见专科情况。肛门生殖器未见异常。脊柱正常,四肢活动自如,关节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未见异常,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正常,双侧膝、跟腱反射正常,双侧Babinski征阴性。

专科检查: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上腹偏右部触及包块,直径6cm,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肝脏肋缘下可及3.0cm,剑突下可及6.0cm。脾脏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肾脏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化验及特殊检查

腹部CT(外院)提示:肝脏占位性病变。

最后诊断:

初步诊断:

肝脏占位性病变

王政

病历完成时间:2011-07-04 18:17

以上情况属实,患者或家属签名: 病程记录

2011-07-04 18:17

王喻,女,4岁,未婚,辽宁省,现住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区锦润园53楼2-3乙。主因发现肝脏占位10天于2011-07-04入院。

一、病例特点如下:

1、女性,4岁。

2、患者于2011-06-24不明原因出现上腹痛,钝痛,自行缓解,到当地医院查腹部B超,

CT提示:肝脏占位性病变。

3、查体: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温不高,心肺正常。专科检查: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上腹偏右部触及包块,直径6cm,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肝脏肋缘下可及3.0cm,剑突下可及6.0cm。脾脏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肾脏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4、辅助检查: 腹部CT(外院)提示:肝脏占位性病变。

二、拟诊讨论:

患者为发现肝脏占位10天,诊断明确为:1.肝脏占位性病变,现就其诊断讨论如下:

1、肝母细胞瘤:发现肝脏占位10天。查体: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温不高,心肺正常。专科检查: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上腹偏右部触及包块,直径6cm,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肝脏肋缘下可及3.0cm,剑突下可及6.0cm。脾脏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肾脏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该诊断的可能性大。

2、肝癌:发现肝脏占位10天。查体: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温不高,心肺正常。专科检查: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上腹偏右部触及包块,直径6cm,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肝脏肋缘下可及3.0cm,剑突下可及6.0cm。脾脏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肾脏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有此诊断可能。

3、结节样增生:发现肝脏占位10天。查体: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上腹偏右部触及包块,直径6cm,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肝脏肋缘下可及3.0cm,剑突下可及6.0cm。脾脏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肾脏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不能除外本病,表现为来源于肝脏的巨大肿瘤,病理检查能明确诊断,预后良好。

进一步完善检查,尽可能明确诊断,最终诊断有待术后病理检查确定。

三、初步诊断: 1.肝脏占位性病变

四、诊疗计划:

1、拟查计划

完成时间

血、尿、便常规

2011-07-04

血生化

2011-07-04

血液肿瘤标志物

2011-07-04

血清四项

2011-07-04

凝血四项

2011-07-04

胸部X线

2011-07-04

心电图

2011-07-04

2、治疗:完善各项检查,待会诊后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陈迪祥主管医生看过患者,同意目前诊断及处理。

王政

2011-07-05 08:26陈迪祥主管医师查房记录

患者病情平稳,一般情况好,神志清,精神可,睡眠可,饮食可,大小便正常,查体: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上腹偏右部触及包块,直径6cm,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肝脏肋缘下可及3.0cm,剑突下可及6.0cm。脾脏未触及,Murphy 氏征阴性,肾脏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陈迪祥主管医师查房:完善术前检查,择日手术。

王政

2011-07-06 09:58刘洲禄主诊医师查房记录

时间:2011年07月06日

地点:小儿外科病区医生学习室

参加人员: 陈迪祥主管医师、刘洲禄主诊医师、全体经治医师

经治医师汇报病历:(略)

刘洲禄:患者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上腹偏右部触及包块,直径6cm,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肝脏肋缘下可及3.0cm,剑突下可及6.0cm。脾脏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肾脏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刘洲禄主诊医师查房:同意目前处理,择日手术。

王政

2011-07-07 09:59

患者一般情况好,未诉不适。专科情况同入院,肝胆脾脏MRI:肝内外胆管、胰管未见异常狭窄或扩张,所见脾脏、胆囊、胰腺和肾上腺未见异常,肝门及所见腹膜后未见异常增大淋巴结影。[印象]肝左右叶交界区多血供肿块,考虑:恶性肿瘤,以肝母细胞瘤可能性大,不能完全除外少见肝脏恶性肿瘤。超声(腹部)(2011-7-6)检查结果:肝脏形态饱满,肝左叶上段见一稍低回声肿块,大小约6.9cmx4.0cm,边界清楚,余肝实质回声均匀,门静脉主干不宽,肝内外胆管不扩张。[印象]肝内实性占位,考虑恶性不除外。

王政

2011-07-11 08:06术前小结

患者王喻,2011年07月04日因发现肝脏占位10天入院。

术前诊断: 1.肝脏占位性病变

诊断依据:1、女,4岁;2、发现肝脏占位10天;3、查体: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温不高,心肺正常。专科检查: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上腹偏右部触及包块,直径6cm,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肝脏肋缘下可及3.0cm,剑突下可及6.0cm。脾脏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肾脏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4、辅助检查:腹部CT提示:肝脏占位性病变。肝胆脾脏MRI考虑:恶性肿瘤,以肝母细胞瘤可能性大,不能完全除外少见肝脏恶性肿瘤。超声(腹部)检查结果:肝内实性占位,考虑恶性不除外。

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患者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有手术适应证,无明显的手术禁忌证。

术前准备:备皮、配血、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病人及家属同意手术并签字。

手术日期及参加人员:2011年07月12日,参加人员刘洲禄主诊诊医师、王政主管医师、苗连峰医师等。

手术方式:剖腹探查、肝脏肿瘤切除术、备左半肝切除术

术中注意事项及处理:剖腹探查术,具体术式待术中探查情况而定,有肝脏肿瘤切除术可能、有左三叶切除可能,有左半肝切除术可能。

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感染,出血,肝创面渗液,胆瘘,腹膜炎形成。

术后处理:休息,静脉应用抗生素。

王政

2011-07-11 08:29术前讨论

时间:2011年07月11日08时31分

地点:小儿外科学习室

参加人员:刘洲禄、王政、陈迪祥、肖元宏、苏刚、苗连峰等

首先由经治医生汇报病情,

陈迪祥:患者病情平稳,一般情况好,神志清,精神可,睡眠可,饮食可,大小便正常,查体: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上腹偏右部触及包块,直径6cm,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肝脏肋缘下可及3.0cm,剑突下可及6.0cm。脾脏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肾脏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超声、CT及MRI均提示肝内实性占位,考虑恶性不除外。安排明日手术。

刘洲禄:患者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上腹偏右部触及包块,直径6cm,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肝脏肋缘下可及3.0cm,剑突下可及6.0cm。脾脏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肾脏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超声、CT及MRI均提示肝内实性占位,考虑恶性不除外。同意明日手术。

其他人员无异议。

王政

手术记录

手术日期:2011-07-12

手术前诊断:1.肝脏占位性病变

手术后诊断:1.左侧肝脏肿瘤

手术名称:剖腹探查、肝左外叶并肿瘤切除、腹腔引流术

术者:刘洲禄助手1:王政助手2:苗连峰

麻醉方法:全麻

麻醉医师:杨静

手术经过:实施麻醉,仰卧位,碘伏常规消毒腹部皮肤,铺无菌巾,取上腹部横切口长约1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开腹壁诸层肌肉及腹膜进入腹腔。探查:无腹水,肿物肝脏左侧内外叶之间,7.0cmX8.0cm,突出肝脏膈面,与膈肌有粘连,向右挤压左内叶组织,与左外叶关系密切,肿物质韧,有包膜。右肝未见异常,胆囊及肝门部未见异常,胰腺、脾脏未见异常,胃肠道及肠系膜未见异常,腹膜及盆腔未见异常。决定行肝左外叶并肿瘤切除术。

手术:切开镰状韧带,切开左三角韧带,于粘连处切开部分膈肌腹膜,使左肝游离。适当游离肝门部向左侧纵深,切断通向左外叶的胆管、动脉及门静脉的分支,沿肿瘤包膜外锐性加钝性分离,结扎小胆管及小血管等管状结构,保护肝中静脉,游离左侧膈肌脚部,将肿瘤及肝脏左外叶一并切除离体,检查肿瘤包膜完整。于保留左内叶肝脏创面、后腹膜创面、膈肌创面均予以彻底止血,局部电灼以防淋巴瘘。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查无活动性出血、器械纱布如数,肝切缘创面以脑耳胶喷涂,外覆盖强生止血纱布一块,大网膜覆盖创面。留置引流管一枚。0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腹膜、腹壁诸层肌肉及腱膜组织,4-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皮下组织,皮内缝合切口。术终。

麻醉满意,术中顺利,出血200ml,患儿安全返回病房,切除的肿瘤标本送病理检查。王政

2011-07-12

2011-07-12 17:16术后病程记录

患者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肝左外叶并肿瘤切除、腹腔引流术。手术经过见手术记录。术后予休息,心电监测,静脉输液治疗。回病房后输同型红细胞2单位。

王政

2011-07-13 08:19陈迪祥主管医师查房记录

患者术后第一天,病情平稳,一般情况好,神志清,精神可,小便正常,查体:体温不高,心肺正常,腹部切口包扎固定良好,清洁干燥,腹腔引流管通畅,引流出血性液体约17ml,肠鸣音无。陈迪祥主管医师查房:同意目前处理。

王政

2011-07-14 08:25刘洲禄主诊医师查房记录

患者术后第二天,一般情况好,神志清,精神可,小便正常,查体:体温不高,心肺正常,腹部切口包扎固定良好,清洁干燥,腹腔引流管通畅,引流出血性液体约20ml,肠鸣音弱。刘洲禄主诊医师查房:同意目前处理。

王政

2011-07-15 08:49

患者术后第三天,一般情况好,神志清,精神可,小便正常,有排气,未排便,查体:体温不高,心肺正常,今日换药可见腹部切口干燥,无红肿,无渗出,腹腔引流管通畅,引流出血性液体约24ml,肠鸣音正常可闻及。处理意见:停胃肠减压、尿管、心电监护,余治疗继续。

王政

2011-07-18 08:19

患者术后第六天,病情平稳,一般情况好,未诉不适。查体:体温不高,心肺正常,腹部切口敷料干燥,无红肿,无渗出,腹腔引流管通畅,引流出血性液体约24ml,肠鸣音正常可闻及。病理(常规)(2011-7-18)检查结果:肝(左外叶)肝细胞及小胆管增生,其中见纤维条索及扩张的血管,符合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大小5.5x5x3cm。继续目前治疗。

王政

2011-07-19 08:31

患者术后第七天,一般情况好,未诉不适。查体:体温不高,心肺正常,今日换药可见腹部切口干燥,无红肿,无渗出,腹腔引流管通畅,引流出血性液体约少量,拔出腹腔引流,肠鸣音正常可闻及。继续目前治疗。

王政

2011-07-22 08:16

患者肝左外叶及肿瘤切除术后,一般情况良好,体温不高,心肺正常,腹部切口无感染,一期愈合,肠鸣音正常可闻及。病理(常规)检查结果肝(左外叶)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嘱其回家后注意休息,注意局部清洁卫生,注意饮食,3个月后复查。

王政

2011-07-22 08:17出院记录

患者王喻,女,4岁,因“发现肝脏占位10天”于2011年07月04日收入小儿外科病区,于2011-07-22出院,共住院18天。

入院时情况:患者于2011-06-24不明原因出现上腹痛,钝痛,自行缓解,到当地医院查腹部B超,CT提示: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目前精神状态良好,体力情况良好,食欲食量良好,睡眠情况良好,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正常,小便正常。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入院。查体: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温不高,心肺正常。专科检查: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上腹偏右部触及包块,直径6cm,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

肝脏肋缘下可及3.0cm,剑突下可及6.0cm。脾脏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肾脏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入院诊断: 1.肝脏占位性病变

住院诊治经过:患者因“发现肝脏占位10天”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并于2011-07-12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肝左外叶并肿瘤切除、腹腔引流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无院内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出院时情况:患者肝左外叶及肿瘤切除术后,一般情况良好,体温不高,心肺正常,腹部切口无感染,一期愈合,肠鸣音正常可闻及。病理(常规)检查结果肝(左外叶)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出院诊断: 1.肝(左外叶)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出院医嘱:嘱其回家后注意休息,注意局部清洁卫生,注意饮食,3个月后复查。

王政

浅谈超声造影对36例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分析

浅谈超声造影对36例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3-04-28T11:12:53.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毛丽媛黄雪兰卢晓萧[导读] 观察肝脏良恶性肿瘤在超声造影各期相的灌注特点,评价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毛丽媛黄雪兰(通讯作者)卢晓萧 (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黑龙江佳木斯 152000)【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5-0036-02 【摘要】目的观察肝脏良恶性肿瘤在超声造影各期相的灌注特点,评价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对36 例常规超声检查中发现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肝脏良恶性肿瘤病变增强的动态时相变化如下:1.恶性肿瘤患者病灶增强开始时间、减退时间均早于良性肿瘤患者(P<0.05);2.肝脏良恶性肿瘤造影后3个时相增强方式有所不同;3.肝脏恶性肿瘤表现为快进快出,良性肿瘤表现为慢进慢出。结论超声造影能够准确地反映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揭示不同肿瘤的增强特征, 有助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超声造影肝脏肿瘤鉴别诊断 肝脏肿瘤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肝癌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三位[1]。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声新技术并且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对不同占位性病变血流灌注显示具有优越性,对提高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率具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本研究通过分析3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在其各期相的造影灌注特点进行比较,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数据:对门诊自2012年 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就诊的3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30-75岁;常规超声检查36例患者发现病灶43个,经超声造影检查后共发现病灶58个,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 1.2方法:超声造影剂混悬液经置于肘部浅静脉的三通套管针3~5秒内快速注射完毕,选取典型病灶同时启动超声仪内置计时器,实时不间断地观察重点区域病灶的灌注及回声强度变化,同时观察记录邻近区域病灶的灌注。在造影后根据录像资料注意记录病灶个数,灌注方式以及各病灶的灌注时相和消退时间,统计分析资料做出造影诊断。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分析应用SPSS 11.5 软件,采用两独立样本资料的方差齐性检验后选择相应的t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共发现58个病灶;肝脏恶性病变者28例:原发性肝癌19例,肝转移瘤9例;恶性占位性病变共发现病灶43个,其中原发性肝癌病发灶24个,转移性肝癌病发灶19个。肝脏良性病变者8例,肝脏血管瘤6例,肝硬化增生结节2例;良性占位性病变发现病灶15个,其中肝脏血管瘤9个,肝硬化增生结节6个。 24个原发性肝癌病灶中,22个造影后在动脉期呈现整体均匀增强并迅速廓清,呈“快进快出”模式;另2个病灶伴有液化坏死造影后呈非均匀增强,恶性肿瘤显影时间为(15.7±2.8)s,廓清时间为(31.6 ± 6.0)s。15个肝转移癌病灶造影后均表现为非均匀增强,呈动脉期快进,门脉期廓清。肝血管瘤病灶9个均呈“慢进慢出”模式;良性肿瘤显影时间为(25.4 ±6.1)s,廓清时间为(68.2 ± 45.3)s。 3 讨论 肝脏良恶性肿瘤病灶均会出现早期动脉相快速增强。HCC 是多血管性肿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周围肝实质80% 由门静脉供血,两者出现的增强效应时相完全不同,呈现“快进”现象[2]。典型的肝脏恶性病灶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血流灌注量增大、血流速增快,超声造影动脉早期病灶回声明显增强; 动脉期快速增强后,由于缺乏门静脉供血及正常的静脉回流系统,微气泡迅速廓清,门脉期及延迟期肿块呈等增强、低增强或黑洞征,超声造影多表现为“快进快出”型。本组研究的28例肝脏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有26例均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另外2例恶性病灶伴有液化,超声造影后表现为动脉期非均匀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回声略低于周围肝组织,初步诊断为肝恶性转移癌,后经手术及病理诊断证实。 肝脏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是由血管构成的肿瘤,其特征为内部血流速度缓慢且血流丰富,因此典型的超声造影表现为造影早期周边的团状或环状增强,门脉期及实质期呈向心性增强。本组研究的良性肿瘤中8例肝血管瘤表现为动脉期仅周边呈环状开始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为向心性高增强;1例表现为动脉期整体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呈高增强。而恶性肿瘤多在门脉期就迅速廓清,平均廓清时间明显早于肝血管瘤,且廓清后病灶回声低于肝实质回声。 综上所述,结合谐波造影技术,可实时显示造影剂进入组织、肿瘤内,直至消退的整个过程,准确的反映了血流灌注状态,揭示了不同肿瘤的增强特征。超声造影可明确病灶的数目、大小、位置、血流灌注情况并有助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530. [2]陈敏华.消化系统疾病超声学.北京出版社,2003: 74-114.

5种少见肝脏恶性肿瘤您知道几种

5 种少见肝脏恶性肿瘤,您知道几种?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根据:登封市中医院郭赞央老师日常读书笔记整理而成,图片来源网络,特此声明(一):胆管细胞囊腺瘤与癌BC 与BCCA 均少见,影像及病理不易区分,中年女性多见。临床表现为腹痛、黄疸、发热、体重减轻。肿瘤标志物CA199 及CEA 水平升高。大体病理呈大囊性肿块,内见分隔和结节,肿瘤可与胆管系统相同。细胞学形态与胰腺或卵巢瘤/ 癌相似。若无转移,两者不易区分。MR 病变多为分叶 状囊性肿块,信号取决于含蛋白成分及有无出血。分隔若为结节状则提示BCCA 。增强实性成分动脉期不均匀轻度强化。讨论:BC 与BCCA 均为肝脏少见肿瘤,其特点是多囊的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有强化。鉴别诊断:包括其他分叶状的囊状病变,如脓肿及包虫病。肝脓肿有感染表现,MR 病变见灶周水肿及强化环。包虫包虫抗体阳性,MR 可见子囊及脱离或萎陷的生发层。(二)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 是罕见的低度恶度血管来源肿瘤,来自间质血管,中年女性较多。典型的有多个实性结节构成,结节直径大小约为1-3cm ,

可达10cm 。常位于肝脏表浅部位,局部包膜皱缩,肝轮廓不规则。镜下肿瘤内有实性结节与黏液样基质,周边细胞较中央密集,中心为致密纤维组织及残留的汇管区结构。边缘的肿瘤细胞可侵犯邻居的门脉分支及肝窦,受累区肝细胞萎缩。免疫组化忸因子相关抗原、CD34、CD31阳性。MR 信号不均。T1 上低,中央更低,周边有低信号环,T2 为中高,有时可见靶征。增强肿瘤中等周边强化,多数病例可见一薄层不强化的低信号边缘,延迟可见中心强化。SPIO 注射后,因缺乏Kupffer 细胞,肿瘤在T1 及T2 均为高信号。讨论:本病罕见,其MR 特点是肿瘤中心与周边信号不同,呈靶征或不同信号的环状,确诊需要病理学检查。鉴别诊断:转移瘤、其他肝原发恶性肿瘤伴坏死。(三)原发性肝血管肉瘤PHA 罕见,占肝脏原发肿瘤的2% ,但他是肝脏最常见的肉瘤。组织学来自血管内皮细胞。预后不良,约60% 患者就诊时已经转移。男性45 岁左右多见。可以是小结节,也可以是大肿块。镜下为群聚的异常血管,内衬恶性血管内皮细胞,较大肿瘤可有内部出血及肿块破裂引起腹腔积血。讨论:MR 表现类似血管瘤,与血管瘤不同之处在于边缘不规则,信号不均匀,瘤内可见出血不能完全充填。鉴别诊断:肝血管瘤--- 形态规则、边界清楚,随访无变化。(四)肝淋巴瘤多为继发性,原发罕见,一般为 NHL 。定义为肝脏受累,不伴有淋巴结病变、脾大、胸及腹部CT 扫描所见正常,肝活检确诊至少6 个月内骨髓及周围血象表

肝脏肿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肝脏肿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良恶性实质性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提高其诊断价值,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106例肝脏占位病变的患者中,肝血管瘤45例,原发性肝癌40例,转移性肝癌21例。患者均经CT或MRI或病理证实。结果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脏血管瘤共106例,超声有共同和不同之处,临床意义不同。结论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查在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地位,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关键词】 超声检查;肝脏肿瘤;CDFI 肝癌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脏的超声诊断中二维超声是基础,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查是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对肝脏实质和病灶的血流进行检测及分析,从而提高了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水平,尤其是对于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二者结合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来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的患者,其中男65例,女41例,年龄29~80岁。平均(57.32±7.54)岁。肝血管瘤45例,原发性肝癌40例,转移性肝癌21例。患者均经CT或MRI或病理证实。 1.2 方法仪器采用Aloka SSD-35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3. 5 MHz。先用二维声像图行肝脏大小、形态多切面扫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形态、数目与血管关系,回声,有无声晕,测量肿瘤大小,再用超声多普勒观察肿瘤血流信号,测量血流的峰值流速和阻力指数。 2 结果 45例肝血管瘤中患者多数无临床症状,超声检查中发现,少数有肝部不适。超声表现:①高回声型:最常见,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内部可见散在点状低回声或少许纤维条光带;②低回声型:肿瘤回声明显低于肝实质,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周围有高回声包膜,内部有不规则小等号,后方回声增强;③混合型:多见于大血管型,为典型的蜂窝状网络结构,边界清晰,周围有高回声包膜。彩色多普勒表现:尽管肝血管瘤内血流丰富,但由于瘤体内血流速度较低,彩色多普勒不易测到血流信号,故血流信号检出率极低。40例原发性肝癌,29例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4例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3例为酒精性肝硬化,4例无诱因。原发性肝癌超声影像表现中,直径<3 mm的小肝癌,多单发,边界较清晰,结节周围见低回声声晕,内部回声不均匀;肝癌体积较大时,不规则形,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

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

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高,因肝癌缺少特异性症状,故多数病人明确诊断时已是肿瘤的中、晚期而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时机。介入治疗的应用,成为除手术外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方法,使患者的生存期得以明显延长[3]。本文总结了我科56例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的临床护理体会。现就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3月~2009年8月56例肝癌患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9例,年龄24~65岁(平均44.5岁)。原发性肝癌40例,继发性肝癌16例;行单次TACE治疗45例,2次者9例,3次者2例。 2 护理方法 2.1 发热 本组56例病人中并发发热39例,主要为栓塞部位肿瘤细胞的缺血坏死所产生的吸收热引起。介入术后回病房的患者要连续三天监测四次温,体温多在37.5~38.5℃之间。用明胶海绵栓塞者发热更高,持续时间更长。术后3天内遵医嘱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体温超过39℃则按常规发热护理即可[4]。 2.2 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 穿刺部位出血的患者有1例,介入术后要建立24小时特护记录,除了记穿刺点进行局部加压包扎、沙袋压迫8~12小时外,更重要的是注意观察病人局部情况,每15~30min 观察1次足背动脉搏动,比较术前是否减弱或消失,皮色及皮温是否有变化,穿刺点有无疼痛及肿胀感。嘱患者术后24小时内卧床休息,不要过频翻身,穿刺侧肢体保持伸直位、并制动8~12小时。对于出现较大的血肿,可在血肿内注射透明质酸酶1500~3000iu,以减轻疼痛,促进血肿吸收。 2.3 栓塞治疗综合症是介入治疗较多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 胃肠道不适的患者有2例,由于化疗药物本身的副作用,术后病人常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除积极给予止吐药控制呕吐外,应鼓励病人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饮食,宜少食多餐。对呕吐频繁者暂禁食,并给予补液以防止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2.3.2 腹痛和食欲下降 腹痛和食欲下降的患者有8例,病人术后护士要经常巡视病房,1~7天常有腹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的症状。可遵医嘱给予吗啡、胃复安等。指导病人术后4~6小时进易消化流质饮食,少食多餐,每次100~200ml,24小时后给易消化、多种维生素、低脂肪清淡饮食。 2.4 骨髓控制 骨髓抑制的患者有2例,多数化疗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有影响,化疗后易并发感染。当白细胞(1×109/L时应予保护性隔离,病室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一次,通风30分钟,减少探陪人员,一切治疗护理严格按程序进行,加强无菌观念。做好口腔护理,饭后漱口,鼓励病人多饮水以促进毒素排泄。遵医嘱给予白细胞生成素或惠尔血皮下注射,效果佳。若血小板减少者,注射后应压紧穿刺处皮肤,时间宜稍长些。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5 肾功能损害 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有1例,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对肾脏的毒副作用所致,可出现少尿,无尿等临床表现。为防止肾功能损伤,护理时应将尿量及颜色作为观察的重要指标。记录24小时尿量一次。如输液后24小时内尿量少,应遵医嘱肌注或静注速尿。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及时补充液体,并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加速成造影剂排泄,保持肾功能。 2.6 留置导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