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有教无类”的局限性

孔子“有教无类”的局限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d13869059.html,

孔子“有教无类”的局限性

作者:姚尧苏慧雯

来源:《学园》2014年第12期

【摘要】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时期的私学大师,其对中国古代的教育

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提出了不少进步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现实层面剖析了孔子“有教无类”教育观的局限性。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 局限性进步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2-0026-01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权力的不断下移,严重威胁到天子的统治。随着政治经济格局的打破,出现了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的局面,私学的兴起,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的局面,不但使教育场所下移,更重要的是使教育对象平民化,实属创举。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生活的年代处于我国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创办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观,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成为一位留名丹青的教育家。然而,历史人物大多具有两面性,我们在看到其进步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所处历史时期的局限性。

一孔子“有教无类”教育观简述

“有教无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卫灵公》,孔子曾公开表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凡是愿意学习的人,不论等级高低,只要愿意交“束脩”,即十条肉干,就可以收他作学生。这个主张打破了西周时期学校教育为少数贵族所垄断的局面,是中国古代在教育对象方面的一个进步,其弟子有出身贵族的南宫适、司马牛等人,也有出身贫贱的子张,有所居“蓬户不完”的原宪,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渊,还有身着芦衣为父推车的闵子骞等。比起西周的官学,确实具有进步意义。

《论语·宪问篇》记载: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即使昏庸无能无道如卫灵公,但如果有如仲叔圉、祝鮀、王孙贾之类的各方面人才,这个国家也就不会灭亡。而要培养仲叔圉这样的人才,就必须依靠教育。孔子认为国家之所以乱,根源在于“礼崩乐坏”,因此要调和社会矛盾,就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只有每个人都受到教育才能从善。

二孔子“有教无类”教育观的局限性

1.“有教无类”并不意味着免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