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6年中国网上银行简版报告

2006年中国网上银行简版报告

中国网上银行研究报告

2006年简版

版权声明:该报告的所有图片、表格及文字内容的版权归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所有。其中,部分图表在标注有数据来源的情况下,版权归属原数据所有公司。艾瑞公司取得数据的途径来源于公开的资料,如果有涉及版权纠纷问题,请及时联络艾瑞公司。

2006

目录

I. 第四届中国网民网络消费行为大调研背景 (3)

II. 研究方法 (5)

III. 行业研究背景 (6)

IV 概念定义 (7)

V. 报告摘要 (8)

VI. 报告正文 (9)

1. 网上银行概述 (9)

1.1 网上银行的定义 (9)

1.2 网上银行的分类 (9)

1.3 网上银行业务介绍 (10)

2. 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发展分析 (11)

2.1 中国网上银行产业政策分析 (11)

2.2 中国网上银行产业链结构分析 (13)

3. 中国网上银行市场规模分析 (14)

3.1 2005-2010年中国网上银行用户规模 (14)

3.2 2005-2010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额规模 (15)

4. 中国网上银行用户分析 (16)

4.1 绝大部分网民使用过网上银行服务 (16)

4.1 方便、快捷是网民选择使用个人网上银行服务的主要原因 (17)

附录1:正式版报告目录 (18)

附录2:正式版图表目录 (21)

法律声明: (23)

2006

I. 第四届中国网民网络消费行为大调研背景

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https://www.doczj.com/doc/ad13818590.html, )自2003年连续成功地举行了三届大型的中国网民网络消费行为调查后,于2006年11月至12月期间再次针对中国网民的网络习惯及消费行为进行调查,调查围绕以下十八个相关行业的模块进行行业研究和用户研究,并撰写相关报告:

主要针对各行业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

n 主要行业市场规模和行业增长潜力 n 主要行业的产业链发展特点 n 主要行业明星企业经营模式状况 n 主要行业相关企业策略和推广 n 网络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消费情况 n 网络用户对企业的态度或满意度 n 网络用户对相关服务的需求程度 n 潜在用户群、忠实用户群各类特点 n 主要行业现行发展中将面对的问题

本次调查将会推出一系列的研究报告,主要包括——

2 《2007年中国网络游戏研究报告》 2 《2007年中国网络广告研究报告》 2 《2007年中国即时通讯研究报告》 2 《2007年中国搜索引擎研究报告》 2 《2007年中国电子邮箱研究报告》 2 《2007年中国网络博客社区研究报告》 2 《2007年中国网络教育研究报告》 2 《2007年中国网上购物研究报告》

20062《2007年中国B2B电子商务研究报告》

2《2007年中国网络购物研究报告》

2《2007年中国网上旅行预定研究报告》

2《2007年中国网上银行研究报告》

2《2007年中国电子支付研究报告》

2《2007年中国网上招聘研究报告》

2《2007年中国数字杂志研究报告》

2《2007年中国网络交友研究报告》

2《2007年中国域名主机研究报告》

2《2007年中国移动增值研究报告》

此外,艾瑞在前三届调研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了网民品牌及消费研究调查,艾瑞根据此次网民品牌消费研究的调研数据,还将出版2007年网民品牌消费相关报告。

2006 II. 研究方法

报告数据收集和分析主要采用了iUserSurvey的在线问卷调查方法,以及对相关运营商和渠道商进行深入访谈和研究获得。iUserSurvey是艾瑞公司专为网络媒体用户调研而开发的市场调研平台。

(一)艾瑞网络调研(网络用户)说明

1.调研方法

依据统计学理论和国际惯例,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计算机网上联机的调查方法进行,通过在中国58家主要网站(门户网站和垂直网站)的相关频道投放网幅广告和文字链接广告,将问卷放置(调查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ad13818590.html,/survey/6/?fid=1)在iResearch的网站上,于2006年11月1日---11月31日期间由用户主动参与填写问卷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共回收调查问卷超过67541万份,经处理排除无效问卷,并根据网民的性别和年龄进行配比加权,最终分析样本数为60000。

2.关于网民男女性别/区域配额

根据CNNIC于2006年7月公布的网民性别分布和年龄分布进行配比加权。

(二)艾瑞网络调研(行业研究)说明

行业研究部分艾瑞主要采用行业深度访谈和桌面研究的方法:

l通过对行业专家、厂商、渠道进行深入访谈,对相关行业主要情况进行了解,并获得相应销售和市场等方面数据。

l桌面研究,对部分公开信息进行比较,参考用户调研数据,最终获得行业规模的数据。

l艾瑞获得一些公开信息的渠道:

ü政府数据与信息

ü相关的经济数据

ü行业公开信息

ü企业年报、季报

ü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

2006 III. 行业研究背景

网上银行是随着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发展而产生的,虽然网上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是很长,由于能为广大网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所以从网上银行产生开始便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网上银行已初具规模,基本上形成了以国有银行、股份制中小银行以及外资银行为主体的竞争格局。

随着中国加入WTO保护期的结束,中国银行业已经全面对外资银行开放,由于网上银行本身所具有的竞争优势,网上银行必然会成为各大银行争夺市场的有利武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究竟该如何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各大网上银行都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为充分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网上银行市场,为广大网上银行决策者制定正确的产品和营销策略以及恰当的竞争战略提供参考,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利用自身专业的研究背景,通过市场调查和企业深度访谈,对我国网上银行市场的发展现状、竞争结构、业务模式以及用户特征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研究。

本报告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l分析国内外网上银行市场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l估计和预测中国网上银行市场的用户规模、交易额规模以及市场份额

l分析中国网上银行的市场竞争,包括竞争环境、竞争格局以及核心竞争力

l通过国内外网上银行业务模式对比,对适合中国发展现状的业务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l分析中国典型网上银行企业,包括业务特色、安全机制、营销策略和SWOT分析

l分析中国网上银行用户消费特征和消费倾向

2006

IV 概念定义

本报告中的网上银行包括个人网上银行和企业网上银行。

企业网上银行用户:指过去一年中曾使用通过企业网上银行的企业用户,包括使用普通版和专业版企业网上银行的企业用户。

企业网上银行交易额:指过去一年中使用通过企业网上银行进行转帐、收付、投资理财等业务所产生的交易金额。

个人网上银行用户:指过去一年中曾使用过个人网上银行的用户,包括使用大众版和专业版用户。

个人网上银行交易额:指过去一年中个人用户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转账汇款、缴费支付、投资理财等业务所产生的交易金额。

2006 V. 报告摘要

?网上银行市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今年来我国网上银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iResearch估计,2006年中国网上银行用户规模已经达到7100万户,交易额规模达到93.4万亿元,但是我国的网上银行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所能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品种还很有限,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存着安全、监管法规、业务模式等诸多问题。

?网上银行市场形成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目前中国网上银行市场的竞争主体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中小银行、外资银行组成,国有商业银行依靠垄断地位所形成的在竞争优势在短期内还将继续存在,股份制中小银行通过业务创新和技术进步已经表现出了良好的市场发展潜力,外资银行依靠国外成熟的业务模式将借助网上银行争夺中国市场。

?金融创新是网上银行最大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金融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是影响中国网上银行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各大网上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取得竞争优势,必须要注重金融创新,体现产品和服务差异化和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以客户为导向,在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同时加强网银品牌的经营,塑造网上银行特色形象,以此来提高核心竞争力。

?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是网上银行的领导品牌

以代表未来网上银行发展趋势和方向的投资理财业务和以网上信贷、网上保险和增值业务为代表的新兴业务作为评价中国各大网上银行业务水平的核心指标,得出结论:中国网上银行在业务能力上的领导品牌是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潜力品牌以民生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为代表,弱势品牌以华夏银行为代表。

?安全性问题仍是网上银行发展的最大障碍

调查显示,有68.1%的网民不使用网上银行的原因是对安全性存在担忧,有34.7%的网民认为注册帐户太麻烦是其不使用网上银行服务的原因。尽管网上银行具有方便、快捷的服务优势,但毕竟服务平台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的,广大网民对其安全性一直存在担忧,因此目前对全性的担忧已成为部分网民不使用网上银行服务最主要的原因。

2006 VI. 报告正文

1. 网上银行概述

1.1 网上银行的定义

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利用Internet技术,通过Internet向客户提供开户、销户、查询、对帐、行内转帐、跨行转帐、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Internet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1.2 网上银行的分类

网上银行发展的模式有两种,一是完全依赖于互联网的无形的电子银行,也叫“虚拟银行”;所谓虚拟银行就是指没有实际的物理柜台作为支持的网上银行,这种网上银行一般只有一个办公地址,没有分支机构,也没有营业网点,采用国际互联网等高科技服务手段与客户建立密切的联系,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美国安全第一网上银行为例,它成立于1995年10月,是在美国成立的第一家无营业网点的虚拟网上银行,它的营业厅就是网页画面,当时银行的员工只有19人,主要的工作就是对网络的维护和管理。

另一种是在现有的传统银行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开展传统的银行业务交易服务。即传统银行利用互联网作为新的服务手段为客户提供在线服务,实际上是传统银行服务在互联网上的延伸,这是目前网上银行存在的主要形式,也是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采取的网上银行发展模式。因此,事实上,我国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网上银行,也就是“虚拟银行”,国内现在的网上银行基本都属于第二种模式。

2006

1.3 网上银行业务介绍

一般说来网上银行的业务品种主要包括基本业务、网上投资、网上购物、个人理财、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

网上银行业务介绍

2006

2. 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发展分析

2.1 中国网上银行产业政策分析

中国网上银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一览表

法律法规部门实施时间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全国

人大

常委

2005.4.1

?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

的法律效力。

?伪造、冒用、盗用他人的电子签名,构成犯罪

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

承担民事责任。

《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信息

产业

2005.4.1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应当保证提供下列服务:制

作、签发、管理电子签名认证证书;确认签发的电

子签名认证证书的真实性;提供电子签名认证证书

目录信息查询服务;提供电子签名认证证书状态信

息查询服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保证电

子签名认证证书内容在有效期内完整、准确;保证

电子签名依赖方能够证实或者了解电子签名认证证

书所载内容及其他有关事项;妥善保存与电子认证

服务相关的信息。

《国务院办公厅关

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

2005.8

?推进在线支付体系建设。加强制订在线支付业

务规范和技术标准,研究风险防范措施,加强业务

监督和风险控制;积极研究第三方支付服务的相关

法规,引导商业银行、中国银联等机构建设安全、

快捷、方便的在线支付平台,大力推广使用银行卡、

网上银行等在线支付工具;进一步完善在线资金清

算体系,推动在线支付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并与国

际接轨。

《电子支付指引(征求意见稿)》中国

人民

银行

待定

?电子支付指令与纸质支付凭证可以相互转换,

两者具有同等效力。

?由于银行和转发人保管使用不当,造成客户资

料信息泄露、破坏,导致客户资金受到损害,银行

和转发人应负相应责任。

2006

艾瑞分析认为,网上银行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尽管各大银行都在网上银行建设与宣传方面不遗余力,但目前我国的网上银行仍然处于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不仅体现在网上银行业务还基本处于查询汇款、转账支付等层次领域,更体现在我国在网上银行的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005年颁布的《电子签名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对电子商务及网上银行的安全性管理已经做到了有法可依,以及2006年颁布的《电子支付指引》及《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法规意见稿都为进一步规范和管理我国的网上银行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中国对WTO的承诺,从2006年12月11日起,人民币业务开始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以花旗、汇丰和渣打为代表的著名外资银行纷纷开始行动,为经营人民币业务做最后的准备,面对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外资银行和正处于行业探索阶段的中资银行,我国网上银行政策和法规究竟该如何为网上银行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2006 2.2 中国网上银行产业链结构分析

中国网上银行产业链结构图

目前网上银行在我国还处于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着监管、安全、信用体制以及用户认知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国网上银行发展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产业链上各方的重视和合作。

?中央银行和银行业监督机构

在我国网上银行产业链结构中,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网上银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督实施,为中国网上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金融认证中心

金融认证中心专门负责为电子商务的各种认证需求提供数字证书服务,为参与网上银行的各方提供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彼此信任的机制,实现互联网上电子交易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商业银行

各大商业银行在网上银行产业链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网上银行业务的发起者和实施者,中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各大商业银行的不断开拓与创新。

?第三方支付平台

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面向支付应用层企业和较小的支付服务提供商提供支付服务,它为

2006商家或个人提供网上在线交易支付接口,作为商家、银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3. 中国网上银行市场规模分析

3.1 2005-2010年中国网上银行用户规模

随着国内各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大范围推广,中国网上银行用户规模发展迅猛。2005年中国网上银行用户规模为3500万户,2006年该规模已经增长为7100万户,年增长率为103%。iResearch预测,2007年我国网上银行用户将达到1.18亿户,未来几年中国网上银行用户规模将继续扩大,2010年该规模将达到2.17亿户。

艾瑞分析认为,中国网上银行用户数的大幅度增长,既与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的迅速发展有关,也与国内各大银行不断加强网上银行业务的推广力度有关。随着中国加入WTO保护期的结束,人民币业务将全面对外开放,网上银行将成为缺少本土化优势和营业网点少的外资银行争夺中国市场的有利武器,网上银行未来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6 3.2 2005-2010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额规模

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发展以及网上银行用户群体的不断增加,中国网上银行的交易额也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中国网上银行的交易额为71.6万亿元,2006年该交易额增长为93.4万亿元,年增长率达到30%。iResearch预测,2007年中国网上银行的交易额将达到118.3万亿元,未来几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额规模将继续扩大,2010年该规模将达到188.8万亿元。

艾瑞分析认为,目前中国网上银行交易额中绝大部分属于企业网上银行交易额,个人网上银行所占比例还非常低,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网上银行的业务涉及收付款及转帐业务,每次的交易金额一般都很高,而个人网上银行业务中涉及交易金额较高的投资理财业务尚处于推广阶段,大部分用户并未使用。

2006 4. 中国网上银行用户分析

4.1 绝大部分网民使用过网上银行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尝试使用网上银行服务,调查显示,有近90%的网民使用过网上银行服务。

艾瑞分析认为,网上银行用户比例高的原因既与近几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逐步提高有关,也与我国电子商务尤其是网络金融的的快速发展有关,此外各大银行不断加大网上银行的宣传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网上银行在广大网民中的使用。

2006 4.1 方便、快捷是网民选择使用个人网上银行服务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有近85%的网民认为“方便快捷、全天候”服务是其选择使用个人网上银行服务的主要原因,有近47%的网民认为网上银行“免收服务费”是其选择个人网上银行服务的德主要原因。

艾瑞分析认为,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服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大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此外网上银行还具有低成本优势,这也是广大网民选择使用网上银行的一个主要原因。

2006附录1:正式版报告目录

Page5——I. 第四届中国网民网络消费行为大调研背景

Page6——II. 研究方法

Page7——III. 行业研究背景

Page7——IV 概念定义

Page9——V. 报告摘要

Page10——VI. 报告正文

Page10——1. 网上银行概述

Page10——1.1 网上银行的定义

Page10——1.2 网上银行的分类

Page11——1.3 网上银行的与传统银行的比较

Page15——1.4 网上银行业务介绍

Page16——2. 国外网上银行市场发展概述

Page16——2.1 美国

Page17——2.2 欧洲

Page18——2.3 日本

Page19——2.4 典型网上银行企业分析

Page19——2.4.1 汇丰银行

Page20——2.4.2 花旗银行

Page21——3. 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发展分析

Page21——3.1 中国网上银行产业政策分析

Page23——3.2 中国网上银行产业链结构分析

Page24——3.3 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Page24——3.3.1 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发展现状

Page25——3.3.2 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存在的问题

Page26——3.4 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发展特征分析

Page28——3.5 影响中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因素分析

Page28——3.5.1 促进因素

Page29——3.5.2 障碍因素

Page30——4. 中国网上银行市场规模分析

Page30——4.1 2005-2010年中国网上银行用户规模

Page31——4.1.1 个人网上银行

Page32——4.1.2 企业网上银行

Page33——4.2 2005-2010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额规模

Page34——4.2.1 个人网上银行

Page35——4.2.2 企业网上银行

Page36——4.3 2006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额市场份额

Page36——4.3.1 个人网上银行

Page37——4.3.2 企业网上银行

Page38——5. 中国网上银行市场竞争分析

2006 Page38——5.1 中国网上银行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Page41——5.2 中国网上银行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Page41——5.2.1 股份制中小银行

Page42——5.2.2 国有商业银行

Page43——5.2.3 外资银行

Page44——5.2.4 市场竞争格局

Page45——5.3 中国网上银行市场核心竞争力分析

Page45——5.3.1 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Page48——5.3.2 核心竞争力综合评比分析

Page49——6.中国网上银行业务模式分析

Page49——6.1 国外网上银行业务模式

Page49——6.1.1 业务范围

Page50——6.1.2 业务发展模式

Page51——6.1.3 业务发展趋势

Page52——6.2 国内网上银行业务模式

Page52——6.2.1 业务范围

Page53——6.2.2 业务发展模式

Page53——6.2.3 业务发展趋势

Page54——6.3 中外网上银行业务模式比较

Page54——6.3.1中外网上银行业务模式比较

Page55——6.3.2中外网上银行功能差距比较

Page56——6.3.3中外网上银行组织架构比较

Page57——7. 中国各大网上银行业务比较分析

Page61——7.1 基本业务

Page62——7.2 新兴业务

Page63——7.3 投资理财

Page64——7.4 安全机制

Page65——7.5 综合比较

Page67——8. 中国典型网上银行企业分析

Page67——8.1 中国工商银行

Page68——8.1.1 业务特色

Page69——8.1.2 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Page72——8.1.3 安全机制

Page73——8.1.4 营销策略分析

Page75——8.1.5 SWOT分析

Page76——8.2 招商银行

Page76——8.2.1 业务特色

Page76——8.2.2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Page77——8.2.3 安全机制

Page78——8.2.4 营销策略分析

Page79——8.2.5 SWOT分析

Page80——8.3 交通银行

2006 Page80——8.3.1业务特色

Page81——8.3.2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Page82——8.3.3安全机制

Page83——8.3.4营销策略分析

Page84——8.3.5 SWOT分析

Page85——9. 中国网上银行用户分析

Page85——9.1网上银行用户使用情况分析

Page85——9.1.1 绝大部分网民使用过网上银行服务

Page86——9.1.2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在网民中的普及率最高

Page87——9.1.3 网民主要通过金融论坛和网络广告了解往上银行服务

Page88——9.1.4 绝大部分网民对网上银行感兴趣

Page89——9.1.5 近一半网民对网上银行服务功能感到满足

Page90——9.2个人网上银行用户使用情况分析

Page90——9.2.1 方便、快捷是网民选择使用个人网上银行服务的主要原因

Page91——9.2.2网民比较喜好"四大"和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服务

Page92——9.2.3 网民最常使用"查询"和"汇款"功能

Page93——9.2.4 网民使用频率主要集中在"每周一次及以上"

Page94——9.2.5 近一半网民平均每次交易金额集中在"100-500元"

Page95——9.3 企业网上银行用户使用情况分析

Page95——9.3.1 近一半网民使用过工商银行企业网上银行服务

Page96——9.3.2 大部分网民选择公司开户行的企业网上银行服务

Page97——9.3.3 绝大部分网民主要使用"付款"和"账户信息管理"服务功能

Page98——9.3.4 网民使用频率主要集中在"每个工作日都用"

Page99——9.3.5 网民平均每次交易额情况分析

Page100——9.4 2007年网上银行用户使用情况分析

Page100——9.4.1 绝大部分网民将使用网上银行服务

Page101——9.4.2 网民最可能使用的网上银行服务分析

Page102——9.4.3 大部分网民将增加交易付款比例

Page103——9.4.4 绝大部分网民希望网上银行服务"安全更有保障"

Page104——9.4.5 担心安全性成为网民不使用网上银行的主要原因

Page105——9.5 艾瑞建议

Page106——附录:艾瑞调研方法及调研流程

Page110——法律声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