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历史第11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与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科技思想文化题纲+课后练习2

中考历史第11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与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科技思想文化题纲+课后练习2

中考历史第11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与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科技思想文化题纲+课后练习2
中考历史第11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与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科技思想文化题纲+课后练习2

第11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与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科技、

思想文化

考点一:重庆谈判的有关史实。

1.简述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背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国民党目的:国民党为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和欺骗人民。

共产党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重庆谈判的经过和结果。

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3.“双十协定”被撕毁。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考点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转战陕北:1947年3月,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主动撤出延安后,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指挥机关转战陕北,继续领导全国的解放战争。

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直插敌人兵力空虚的中原地区,开辟大别山根据地。

意义:①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②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考点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1.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国民党军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3.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

背景: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长江北岸。

经过: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等候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

结果: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考点四:张謇“实业救国”的基本史实。

清末状元张謇(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考点五: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原因: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

变化表现在如下方面:

装束变化: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

礼节变化: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礼。

称谓变化:取消了“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考点六: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1.詹天佑: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设计并建造的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设计出人字形路轨),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侯德榜:20世纪20年代,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制出纯碱,并撰写《制碱》。他提出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他主持生产亚洲第一批纯碱,注册商标为“红三角”。

考点七: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1.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主张设立工厂,兴办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强烈批评闭关锁国政策;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编成《海国图志》一书。

2.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认为要救国,只有推行维新变革;翻译《天演论》等书,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社会进化论)的进步观点,激励人们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

考点八: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1.京师大学堂:1898年,梁启超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2.科举制度的废除: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1.解放战争中,“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军队为什么能打败“飞机加大炮”的国民党军队?

①中共代表人民的利益,顺应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进行的战争具有正义性。②战略部署得当,作战指挥正确。③解放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是什么?

①轮船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②铁路数量很稀少。③电影、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④照相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⑤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例1】(深圳市中考题)

1945年8月,蒋介石致电毛泽东:“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冠投降,......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据此判断他们商讨的地点应该在( )

A.南京

B.重庆

C.西安

D.武汉 【解题思路】该题最关键的词是“陪都”。“陪都”是指日军攻陷首都南京后,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陪都。另,也可通过“1945年8月”“蒋介石电邀毛泽东”等字句作出选择。 【答案】B

【例2】(广东省中考题)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它能够再现历史。下图反映出抗战胜利后人民的愿望是( )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 .“驱除驱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要求和平、反对内战,要求民主、反对独裁” 【解题思路】本题所示图文材料中“各地群众在平毁碉堡”说明百姓痛恨战争,渴求和平,不希望再有战争爆发;“1946年上海群众举行反内战游行”明确表示反对内战,这些都是抗战胜利后人民群众的愿望,所以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赴重庆谈判。故本题选择D 。其它选项:A 是五四运动时期国人的愿望;B 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愿望;C 是20世纪三十年

代初期全国性抗战爆发前各阶层民众的愿望,均不符题意,排除。

【答案】D

【例3】(昆山市中考题)1947年毛泽东对当时的形势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为此中共制定的战略部署是( ) A.进攻中原解放区 B.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C.挺进大别山

D.战略大决战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1947年,中国共产党为攻取敌人薄弱部分,实现从中央突破的战略是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A发生在1946年,是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B是国民党发动的重点进攻;D发生在1948-1949年。

【答案】C

【例4】(深圳市中考题)“共产党从东北地区突然发起猛攻,攻克了华北各大城市,到1949年4月时,他们已在横渡长江......”。材料中涉及到的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军事行动依次是()

A.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辽沈战役、渡江战役

C.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解题思路】解这道题时如果不仔细读材料,就会依赖惯性思维选择A(三大战役)。题干材料“从东北地区突然发起猛攻”是指发动“辽沈战役”;“攻克了华北各大城市”是指平津战役;“横渡长江”是指“渡江战役”。解读题干材料后,就会发现材料只提到: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并没有提到“淮海战役”。因此正确选项:。

【答案】C

【例5】(湖南衡阳中考题)“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灭……”此民谣出现的时间是()A.鸦片战争后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解题思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剪辫、易服、废缠足”等法令。题干民谣中的“翎顶补服灭、辫子灭、纤足灭、跪拜灭……”与前述法令内容相符。

【答案】B

【例6】(连云港市中考题)《海国图志》中使用“新闻纸、铁路”等新名词,反映了魏源()A.关注西方新知识和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D.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解题思路】本题重点考查了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用意(或目的)。魏源在鸦片战争失败后编撰《海国图志》,在书中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强调向西方学习先进军事技术。同时,他也在书中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

【答案】A

一.考点过关:

1.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蒋介石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2.为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3.1947年夏,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即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使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4.解放战争爆发后,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国民党军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 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5.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长江北岸。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等候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6.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装束变化: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礼节变化:以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礼。称谓变化:取消了“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7.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毅然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8.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他出色地完成了居庸关、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

9.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经过刻苦钻研终于制出纯碱。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候式制碱法。

10.魏源强烈批判闭关锁国政策,对封建顽固派自甘落后,把西方科技视为“奇技淫巧”的愚昧言论,加以猛烈抨击。他认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为此,他编成了《海国

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欧美、南洋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11.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的译著《天演论》影响最大。书中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进步观点,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

12.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3.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1300多的科举制度。

二.基础演练:

( )

A.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

B.国民党和共产党又要打仗了

C.日本投降了,国民党和共产党要和谈了,国内和平有希望了

D.蒋介石又要把都城迁回南京了

2.毛泽东在1945年的一次谈话中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毛泽东谈论的历史事件是()

A.重庆谈判 B.中共七大召开 C.日本投降 D.国共北平和平谈判

3.右图为毛泽东与蒋介石两人一生中唯一的单独合影(拍摄于1945年

重庆),他们这次见面谈判取得的重要成果是()

A.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B.决定对日作战方针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签署《双十协定》

4.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同点有()

①张学良都直接参与其中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局面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D.②③

5.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军事行动是( ) A.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解放军发动战略大决战

6.有人形象地称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这个“门”是指()

A.辽宁 B.沈阳 C.长春D.锦州

7.在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军事行动中,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是()

A B C D

8.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是()

A.东北人民解放军 B.中原人民解放军 C.西北人民解放军 D.华东人民解放军9.“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的这句话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B.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C.解放军战士的英勇作战

D.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10.电影《大决战》有三部,按战役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三部应是()

①《辽沈战役》篇 ②《平津战役》篇③《淮海战役》篇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11.电视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12.古城南京是中国历史一位特殊“见证者”,它见证了()

①中华民国的建立②五四运动的爆发③日军大屠杀④蒋家王朝的覆灭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3.右图的日历定格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它记载着()

A.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中国大陆全部解放

D.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14.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A.五四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B.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C.新文化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D.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15.下列图片可以归纳出一个学习主题,最能准确表达这一主题的选项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B.国共关系的变化

C.人民军队成长的历程

D.毛泽东思想形成

16.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17.清末一位状元倡导实业救国,并身体力行,创办了一系列民族工业。这位状元实业家是( )

A.邓世昌

B.张謇

C.康有为

D.严复

18.中国近代有一部系统地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历史、地理的书籍,“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而作。”此书是( )

A.《中外纪闻》

B.《天演论》

C.《四洲志》

D.《海国图志》

19.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它的设计者是()

A.詹天佑 B.冯如 C.茅以升 D.侯德榜

20.中国近代有一部系统地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历史、地理的书籍,“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而作。”此书是( )

A.《中外纪闻》

B.《天演论》

C.《四洲志》

D.《海国图志》

.在西方列强用枪炮敲开中国的大门时,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进步思想家,开始“睁眼看世界”,魏源就是其中之一。下面属于魏源思想主张的是( )

A.实业救国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民族、民权、民生

22.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它的设计者是()

A.詹天佑 B.冯如 C.茅以升 D.侯德榜

2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天演”、“淘汰”、“物竞”、“天择”等术语铺天盖地见诸于当时的报刊杂志。这反映了哪位历史人物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

A.孙中山

B.康有为

C.梁启超

D.严复

24.1902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山西大学堂创办西式专斋,使山西大学堂与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齐名。这三所学堂所产生的最重要和影响是()

A.推动了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B.掀起了介绍西方学术著作的高潮

C.引起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D.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近代中国

25.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26.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且根据它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的文件是( )

A.《钦定学堂章程》

B.《奏定学堂章程》

C.《重订学堂章程》

D.《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

三.综合提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5年8月,蒋介石给毛泽东三封电报,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问题一: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受到哪个国家的支持?问题一:美国。

问题二:发动内战是蒋介石的既定方针,为什么他还要接连三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

问题二:国内广大人民要求和平,对国民政府有政治压力;蒋介石希望通过谈判为掩护,取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问题三:毛泽东明知是假谈判,为什么还要冒险参加重庆谈判呢?

问题三:为了争取和平,揭破蒋介石集团“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问题四:这次谈判虽然没有阻止内战的爆发,但是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有什么重大意义?

问题四:使人民充分认清了蒋介石的阴谋,中共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成为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问题五:内战的最终结果如何?遗留下的什么问题至今还未解决?

问题五: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遗留问题:台湾与大陆的分离,祖国未完成统一。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毛泽东

问题一:材料一说明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如何?

问题一:敌强我弱,国民党处于绝对优势。

问题二:根据上述材料,请你说说在解放战争中中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问题二:有利条件:有中共的正确领导,有全国人民的拥护和大力支持。

不利条件:与国民党相比,共产党军队人数少;武器装备落后;拥有的只是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问题三:如何理解毛泽东的断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问题三: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不是武器装备,而是人心向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必定会用小米加步枪打败拥有飞机加坦克的蒋介石。

3.如图,当西方走向近代化之时,中国也开始了艰苦的探索历程。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强国之梦不断汲取先进思想,大胆实践,为探索出一条民族复兴之路做出了不懈努力。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问题一:图一著作的作者是谁?他在书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问题一: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问题二:图二译著的作者是谁?他将西方什么学说介绍到中国?宣扬怎样的观点?

问题二:严复;进化论学说;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问题三:图三人物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其领导的革命运动最大贡献是什么?

问题三:三民主义;最大贡献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问题四:以图四人物为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高举哪两面大旗?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问题四:民主和科学;积极影响: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是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第11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与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科技、思想文化】答案

【中考热身】

【考点过关】

【基础演练】

【综合提高】

【第11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与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科技、思想文化” 课后巩固作业】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內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面对这种形势,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问题一: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问题二:蒋介石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问题三:国共产党作出了什么决定?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

2.识读右图,回答问题。

问题一:请给右图拟个恰当主题。

问题二:对应图中编号写出战役名称。 (1) (2) (3)

问题三:图中所示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问题四: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3.根据下表信息,回答问题。

问题一: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请你判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

问题二:结合课本所学基础知识,请你分析表格内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剪辫、易服......”等法令,这是为什么?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图

材料二: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北师大教材七年级上严复对废XX 的评价

材料三 1912年中国初中开设课程

问题一:材料一是哪所大学的旧址?什么时期创立的?与哪位皇帝有关?1912年该校改名为北京大学。

问题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清政府于1905年废除了什么制度,该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问题三:根据以上表格,对比现在我们学校设置的课程,说说你的看法?

【第11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与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科技、思想文化”课后巩固作业】答案

1.问题一:重庆谈判。

问题二: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问题三:去重庆同国民党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2.问题一: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示意图。

问题二:(1)辽沈战役;(2)平津战役;(3)淮海战役。

问题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问题四: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的英勇奋战;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等等。

3.问题一: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问题二:满清政府被推翻;西方文明的影响;近代文化潮流的推动。

问题三:为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4.问题一:京师大学堂,维新变法时期,光绪帝;

问题二: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问题三:科目基本相同,但民国时期的课程更注重修身养性,有国文课、手工课、家事、园艺、缝纫等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这点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所缺乏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一)知识梳理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原因: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时间:1839年6月3日 过程:1839年6月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影响: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P3 2.鸦片战争的爆发 英国发动鸦片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P1。P1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P3 结果: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其内容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P4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时间:1856.10-1860.10 侵略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结果: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P6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P8表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1851-1864年 领导者: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过程: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 的失败。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发动侵华战争。 时间:1894——1895年本在 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冲向敌舰与20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其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P17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背景: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了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P20 侵略者: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时间:1900.6——1901年, 过程:义和团奋勇抵抗,侵略军被义和团围困于廊坊,狼狈逃回天津,8月中旬攻占北京,所到之处,无恶不作烧杀抢劫。 结果: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内容: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22 单元小结: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901年《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条约内容分别P4,P17,P22) (一)知识梳理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6——9课) 第6课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目的: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P25 洋务运动的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 1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

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不高。上学本班学生历史期末测试成绩平均分略高于整个初二年级平均水平。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和世界上古史、中古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五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

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分种,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说重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①分析: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大战役路线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 (2)思考讨论: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战场?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式? 为什么北平能够得到和平解放? (2)难点: 难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①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突破策略: 引导学生回忆中共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及取得的意义,分析为什么中共会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因?对此你有何认识? 难点二、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 ①分析:在第二年的战略反攻阶段,中共将中原地区作为反攻的主攻方向,是有其深刻的原因:A中原地区敌军力量薄弱;B能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C能够得到人民的有力支持。 ②突破策略: 1、引导学生回忆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作战情况和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方向。 2、播放战略进攻前国共双方实力对比的视频影片。 3、播放战略进攻形势示意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②《中国土地法大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结构图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结构图 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 指向中国。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白银,向中国走私鸦 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光绪帝请求严 禁鸦片。 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110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 海滩当众销毁。 影响: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 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鸦片带来的危害:1.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2.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3.腐蚀清朝的通知机构; 4.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原因:直接原因是以中国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 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 原料。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时间:1842年6月 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战争中牺牲 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 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 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 近代史的开端。 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参与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结束:1860年10月,奕?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 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事人类文明史上 的一次浩劫。 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机割占中国领土150 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是《瑷珲 条约》。俄国是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中,获利 最大的国家。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1)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 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 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3)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在战斗中 打死洋枪队的头目华尔。 林则 徐 虎门 销 烟 鸦片 战 争 中 英 《南京 条约 》 火烧圆 明 园 俄国侵占我 国大片领土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第一单元 侵略 与 反抗 第 1课 鸦 片 战争 第 2 课 第二 次 鸦片战 争期间列 强侵华罪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全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第1课鸦片战争 1.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鸦片战争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原因: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打开中国市场 后果: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同时,鸦片还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3.要求禁烟最坚决:林则徐当时清朝皇帝:道光帝 4.虎门销烟:时间:1839年6月领导人:林则徐地点:广州虎门海滩 意义(影响):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5.鸦片战争:⑴时间:1840.6~1842.8 ⑵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⑶根本原因: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⑷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⑸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南京条约》: ⑴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开始造破坏);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注意:最能反映 西方列强侵略特点和要求、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 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⑵影响:是中国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割地破坏了中国领 土和主权的完整;赔款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协定关税破坏了关税自主权。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 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 ⑴目的: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⑵时间:1856.10~1860.10 ⑶发动者:英法联军⑷帮凶:美俄 2.列强的罪行: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⑵俄国割占我国大片领土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⑴太平天国运动:①时间:1851~1864年②领导人:洪秀全③爆发地点:广西桂平金田 ④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城太平军 ②抗击洋枪队:李秀成 第3课收复新疆 1.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整个新疆:左宗棠 2.左宗棠收复新疆: 结果:粉碎了英俄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防 意义:①历史意义:粉碎了英俄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新疆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防 ②现实意义: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 ⑴时间:1894~1895年⑵目的(主要原因):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⑶主要战役:①黄海大战: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官兵英勇奋战

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知识点总结整理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1840-1842) (道光帝在位)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一)鸦片走私 1、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3、直接原因: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4、后果: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同时,鸦片还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二)林则徐禁烟 1、背景: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 (1)人物:1838 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 (2)时间:1839年6月3日至25日 (3)林则徐禁烟措施:①派人暗访密查②缉拿烟贩③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④虎门销烟 (4)虎门销烟: (1)时间:1839年6月领导人:林则徐地点:广州虎门海滩 (2)意义(影响):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时间:1840.6~1842.8 2、直接原因(借口、导火线):中国的禁烟运动 3、根本原因: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4、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5月 英军封锁珠江口→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 第二阶段: 1841年6月---1842年8月 英军占香港、进攻虎门炮台、占四方炮台(关天培——中国近代牺牲的第一位清军将领)→占厦门、定海、宁波、吴松、镇江到南京下关江面(陈化成吴淞之战牺牲)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时间:1842年8月29日 2、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开始造破坏;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注意:最能反映西方列强侵略特点和要求、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权利。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签订:美国、法国除了享受英国在华取得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知识要点: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一、选择题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是() A.换取中国商品B.掠夺中国白银 C.扭转贸易逆差D.打破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2、道光帝派()到广东禁烟。 A、林则徐 B、关天培 C、琦善 D、穆彰阿 3、火烧圆明园的两个国家是() A、英法 B、美俄 C、英俄 D、法美 4、近代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美国D.俄国 5、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A、杨秀清 B、李秀成 C、洪秀全 D、萧朝贵 6、1876年收复新疆的是() A、沈葆桢 B、李鸿章 C、张之洞 D、左宗棠 7、与日本海军在黄海大战激战的是() A、南洋水师 B、北洋水师 C、福建水师 D、东海水师 8、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壮烈牺牲。 A、刘步蟾 B、萨镇兵 C、丁日昌 D、李鸿章 9、台湾在()条约被日本占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10、1900年率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是() A、华尔 B、西摩尔 C、义律 D、瓦德西 二、填空题 1、______年,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_______逐步变成__________________社会。 2、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陆军司令,侵入新疆建立政权。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期中有、、、、、、、。 三、简答题 1、《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3、《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四、材料分析题 1、“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白银了。 ——摘自某清朝大臣 请回答: ①这位大臣是谁? ②哪一位皇帝派他去禁烟? ③派他去哪禁烟? ④禁烟中的一次重大事件是什么? ⑤禁烟的影响如何? 2、请回答: ①这幅图反映了被焚烧的什么地方? ②这个地方在什么时候被烧的? ③是由哪两国家焚烧的?

最新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这本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打破了历史发展时序性的格局。旧教材对共和国史的编写分成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文化大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是按时间发展顺序编写的。而新教材打破了这种编写格局。前三个单元基本上还是按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编写,接下来的四个单元则完全不是这样。 这本教材高度浓缩,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极大挑战,同时也带来自由发展和自主创新的巨大空间。正文内容极少,教师和学生都会有大量的不知做什么的剩余时间。这是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最伤神的事情。如果换一种角度思考和处理的话,又会给教师和学生一个自由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这本还有一处非常值得一提就是自由阅读卡。每一课的自由阅读卡都是与那一课有一定联系、或富有知识性、或富有趣味性、或极富时代气息极令时人关注的点点滴滴。如国旗的诞生趣味性知识性很强;“三八线”、香港和澳门区微极具知识性,是文革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再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成功、希望工程等,这些刚刚发生的事情,十分富有时代气息。 在处理教材上,由于没有教过,这里只能是纸上谈兵,做一点大

胆的设想而已,望教过这本教材的教师能诚挚地提出严厉的建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如能受到点滴启迪,我会永远感激。 一、利用教学时间较充裕的优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我在教学中观察到,学生学习七年级上、下册时发言踊跃,互不相让,而从学习八年级上册开始,学生变了,变得安静多了。经调查分析,排除因年龄增长而引起的生理、心理变化的因素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学生对近代史及现代史知之甚少,有的几乎什么都不知道,究其原因是缺乏课外阅读。由于学生对近代史、现代史缺乏了解,当然很多问题就无法谈论,更不用说陈述自己的观点了。 二、利用教材给出的弹性空间,让学生“动”起来 所谓“说教”其实就是缺乏生动具体的事例,生硬地让人们接受某种观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一般都比较简单扼要。其实,这种简要反而给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和知识素养的教学弹性空间,为教师的不断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如: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关于“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一目,教材总体上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了周总理出席万隆会议的重大成就,介绍了周总理在大会上即兴发言的经典故事。现代史中之所以选用万隆会议,是因为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的里程碑,这项重大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周总理灵活、机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结构图

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 指向中国。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白银,向中国走私鸦 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光绪帝请求严 禁鸦片。 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110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 海滩当众销毁。 影响: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 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鸦片带来的危害:1.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2.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3.腐蚀清朝的通知机构; 4.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原因:直接原因是以中国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 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 原料。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时间:1842年6月 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战争中牺牲 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 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 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 近代史的开端。 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参与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结束:1860年10月,奕?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 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事人类文明史上 的一次浩劫。 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机割占中国领土150 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是《瑷珲 条约》。俄国是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中,获利 最大的国家。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1)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 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 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3)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在战斗中 打死洋枪队的头目华尔。 林则 徐 虎门 销 烟 鸦 片 战争 中英 《 南 京条约 》 火 烧圆 明 园 俄国侵占我 国大片领土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第一单元 侵略 与 反抗 第 一课 鸦 片 战争 第 二课 第二 次 鸦片战 争期间列 强侵华罪行

八年级历史下册课程纲要

八年级历史下册课程纲要 学校:中牟县黄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科目: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教师: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教材:人教版教材 授课课时:32课时 (正课课时20、复习课时6、测试5课时、课程纲要1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教材能够熟练的说出重要历史人物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事迹,全面的列举他们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贡献。 2、能够准确的背诵单元标题、每一课课题和课后大事年表,在理解的归纳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并会复述从而整体把握和建构中国现代史的知识框架。 3、准确说出建国以来中共召开的历次会议及其重要决策,归纳其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概述出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轨迹。 4、在学习中国现代史的过程当中掌握阅读历史材料的技巧并能够学会有效的提取历史信息,体会“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观,学会运用已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解决现实问题,通过活动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现代史的兴趣,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从而启发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渠道认知历史。 5、在学完本册书时是学生能够认知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充满曲折与艰辛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党能够及时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汲取教训在曲折中探索前进,最终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 6、发掘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中的优良品质和闪光点延伸至现实生活中

的个人成才历程,感染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追求和取向,并培养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坚持到底的的良好品格。 7、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教学思路,继续升华坚持课堂改革,探所有效使用导学案的方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段是两级分化期、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过渡期;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优点是有活力、有创新意识、有一年半的历史学习经验的积累和沉淀,对中国历史有了一定的阶段性认知。 不足是容易分心,升学目标模糊,躁不能全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有些后进生甚至放弃的自己的学业。 教材分析: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中,整个八年级下册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也就是中国现代史的内容,有21课,还有4课活动课,共25课。 它开始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是一部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史,在史学界又称为中国现代史。在这6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建设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所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就成为了本册书的灵魂和编写的主线。 七个单元的章节设置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建国—改造—十年探索—文革(遇挫折)—纠错提出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在这一主线下又穿插入了五个小专题: 民族专题 国家统一专题 外交事业发展专题 科技文化成就专题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八年级下册大事年表 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前………………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 1949年……………………我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1950年……………………《中华人民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3年……………………农业、手工业改造开始 1953年7月………………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3年底…………………中国同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开始 1954年4月至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尼赫鲁、吴努发表联合声明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5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1956年……………………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1956年……………………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56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 一、选择题(共18题,题分合计36分,单选) 1.1947 年6月,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A .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 .全面扩大解放区 C .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 .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2.下列关于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放区土改基本完成 B .敌我力量发生根本性变化 C .民主党派与蒋介石决裂 D .国民党被迫实行重点防御 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口号,“后方挖蒋根”是指 A. 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B.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5.人民解放军把中原地区作为主攻方向,其直接原因是这一地区 A.群众基础好 B.国民党防守力量薄弱 C.战略地位重要 D.有利于大规模运动战 6.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的事件是 A. B.解放石家庄 C. D.攻克张家口 7.按歼灭和改编敌军人数多少排列三大战役 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8.陈毅在《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能。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是 A.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9.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制定和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不包括 A.民主革命的纲领和任务 B.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0.解放战争中,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获得解放是在 A.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辽沈战役胜利 C.淮海战役胜利 D.平津战役胜利 11.毛泽东同志指出:“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文中的"转折点”是指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2.1947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 A.全面进攻解放区 B.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抢占战备要地和交通线 D.集中兵力战略防守要地 13.1947年,人民解放军迅速转入反攻作战的原因不包括 A.内战初期采取了运动战的方针消耗了敌人的机动兵力 B.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 C.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使中原地区防守力量薄弱 D.解放军在兵力和装备方面取得了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word完整版)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精品,推荐文档

第1课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3.虎门销烟: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4.鸦片战争的时间:1840-1842年。 5.结果:清朝失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6.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7、其他条约: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8.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9.鸦片战争的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时间:1856-1860年 2.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3.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 4.结果:中国失败,签订条约:《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北京条约》 5.列强侵华罪行:①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并火烧圆明园。②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6.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3、定都天京: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4、《天朝田亩制度》: 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评价: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5、北伐和西征: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北伐军曾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没;西征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6、天京事变: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巩固措施:洪秀全封洪仁玕且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太平军结局:被中外联合势力绞杀 天京陷落: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新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2017版部编教材) (一)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原因: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时间:1839年6月3日。 过程:1839年6月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影响: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鸦片战争的爆发 英国发动鸦片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直接原因(导火线):虎门销烟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 过程:朝廷派钦差:琦善谈判,广东水师提督(虎门炮台)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长江门户吴淞)战死 结果: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其内容是: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赔款2100万元;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影响:A.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B.中国不再享有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3年,,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 埔条约》通过条约。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10-1860.10。 相关事件:亚罗号事件、马神浦事件 侵略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相关大臣:奕? 2.过程:①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天津条约》,西 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②《通商程善后条约》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③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给英国,增加赔款额。 3. 结果: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5.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 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1851-1864年,早期:拜上帝会 领导者: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过程: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天京的陷落标志着 1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疑难点讲解与课后小习题

2013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疑难点讲解 与课后小习题 一、疑点难点阐释关于土地改革的性质:应注意从土地改革背景和纲领及其总路线内容加以区别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实际上在抗战结束时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中国正处在主要矛盾的转变时期,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也将变为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统治。1947 年,解放区大规模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正是顺应这一变化。另外,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不能满足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中国共产党也必须修改其农民政策。所以1947 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在土地改革总路线中又指出: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这说明此次土地改革运动具有反对封建剥削的性质。另外《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并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表明改革保存了农村小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农民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这次土地改革承认了土地小私有,没有建立公有制度。其经济思想属于民主革命范畴,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状况,因而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从而保证了革命的顺利进行。 二、点击高考 1 试题分析 (2000 年全国高考题)1947 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A 全面进攻解放区B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 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 D 集中兵力防守战略要地【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时空概念的迁移应用能力。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解放区是从1946 年夏至1947年春,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6月底,所以项时间不合。项是出现在全面内战爆发前,蒋介石为发动内战而做的准备工作,也不符合题意。项对国民党军队来说是在中共发动战略决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出现的局面,也即在1948 年秋以后。剩下项, 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是从1947 年春至夏,而这一时期,解放军正是乘他们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中原空虚之机发起了反攻,符合题意。 答案:B 2 误区诊断 (1997 年全国高考试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④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诊断】本题考察基础知识的同时,考察比较归纳能力。它要求掌握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路线、抗日战争的双交双减的土地路线,解放战争时期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应该说这些土地政策都是符合这一纲领的。消灭封建剥削这一项,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的尖锐化,为了发动更多的人参加抗日,允许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所以不能说也是反封建。双减双交虽然允许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但也确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因此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从以上分析可以体会出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效。答案:C 3 高考实战 (1996 年全国高考试题)1947 年6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了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 A 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 全面扩大解放区 C 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 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答案:D 三、高考动态本节1999 年全国高考试题考察了《中国土地法大纲》,2000 年春季高考考察了战略反攻。

6841.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 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 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 么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 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 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教师讲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时间1948.9—— 11 1948.11—— 1949.1 1948.11—— 1949.1 指挥林彪、罗荣 桓刘伯承、邓小平、 粟裕 聂荣臻、林彪、 罗荣桓 参战部队东北人民解 放军 中原、华东野战 军 东北、华北人 民解放军 歼敌 人数 47万余人55万余人52万余人 意义解放东北全 境解放长江中下游 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 解放 4.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学生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