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环境伦理建设探微

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环境伦理建设探微

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环境伦理建设探微
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环境伦理建设探微

第29卷总第170期攀登(双月刊)Vol.29General.No.170 2010年第1期2010年2月出版New Heights(Bimonthly)No.1.2010February.2010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647(2010)01—0066—06

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环境伦理建设探微

吴玉敏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西宁810001)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正在追求的新的发展高度和境界,体现着人类正沿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演进之路向着人类与自然真正和谐相处的目标迈进。环境伦理观照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道德意义,关注了生态环境之于人类的全方位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和生存态度与生存方式的重新而重要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必然包括环境伦理的建设内容,中国的环境伦理建设问题需要从细微处加以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环境伦理;建设

生态文明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人对自然界的行为方式和认知态度,直接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隶属关系上,生态文明涵盖着环境伦理学。建立环境伦理学的重要缘由,是要用人类的道德自觉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走保护自然环境、重视自然界的权利和内在价值、尊重地球上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伦理学是在人类对生态环境大肆破坏并遭受自然报复的背景下产生形成的,其间也经历了认识与思维上的转变与深化。通过对西方的浅生态学和深生态学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启示:第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超越了最初应付灾难和环境危机的被动、初级层次,人们的意识已由最初不能破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低级认识,跃进到道德的关怀的高层次境界。人类需要用最合理、最有效、最长远的方式,促使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诉求转化为自觉的行动;第二,环境伦理在建构与发展中必然要与人类的具体需求发生碰撞,必然涉及对人类的自然地位进行评判的基本问题,需要哲学的深度思维贯穿其中;第三,环境伦理尽管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出发点,但无论怎样都要与人发生关系。故而在环境伦理的建构中,如何形成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正确认识的合理架构就变得无法回避。中国的环境伦理建设问题需要从细微处加以关注和研究。

一、环境伦理研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建构环境伦理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整体工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项涉及面比较广的系统工程,涵盖了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环境道德等许多方面。环境伦理理论就是其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人们对道德问题的传统看法,只有人与人之间才能形成相互间的权利、义务、责任等关系,道德问题应只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环境伦理理论则提出人对自然生态环境同样具有道德的义务。即人类在拥有从自然那里获取各种生活资料的权利的同时,还负有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各种自然事物持续存在的责任,也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更长远的生存需要。源于此,将环境伦理包括在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之内就有着逻辑与现实的合理性。具体地说,环境伦理或生态伦理,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和生存态度与生存方式的重新而重要的认识选择。人类产生于并属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有着发生学、实践利用、认识反映、情感依赖和审美欣赏等关系。这就表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二者都有了超越单纯生存层面的更深远价值。

〔收稿日期〕2009-12-20

〔作者简介〕吴玉敏(1963-),女,中共青海省党校哲学社会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66

生态文明是人类正在追求的全新发展高度,体现着人类正沿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演进之路向着与自然真正和谐相处的目标迈进。环境伦理观照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道德意义,关注了生态环境之于人类的全方位价值———如美国著名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所概括———生命支撑价值、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基因多样性价值、历史价值、文化象征价值、塑造性格价值、辩证价值(多样性与统一性、稳定性和自发性)、宗教价值等[1]。这些内容综合在一起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对人的功利用途。这就意味着,首先,人类必然也必须由当初的征服自然、驾驭自然,转变为尊重和维护自然,转变片面重视自然工具价值的取向;其次,环境伦理促使人类必须将有关伦理道德的要求推广至自然界的各种有机体和无机体中,将道德关怀扩展到人之外的生物系统;再次,环境伦理必然追求的正义原则要有新的、更大范围的拓展,需要面向多个群体,需要有人与自然、不同地区的人与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正义要求;最后,在环境伦理的约束下,人们需要对以往的过度消耗的生产生活方式予以反思和纠正,确立适度、节约的生活方式。

2、环境伦理学能够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重要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促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按照环境伦理的道德观,人类既然是大自然长期演化的产物,其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就应该与其形成和谐相处、协调进化的关系;与人同居于自然的其它生物、物种、生态系统以及存在物,都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物种,只是“自然权利”的代言人,并对其它生命和支持系统负有道德责任。环境伦理的真正目的:一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真正平等、公正的关系,倡导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二是在人类的思想中,真正培养和树立起尊重自然、爱护生命、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和情操,尽到管好地球家园的道德义务。

客观地说,关注自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在越来越多的人的头脑中确立起来,很少有人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质疑。但从实际情形看,有一种正确的意识和能否将这种正确思想在具体行动中自觉实行起来,并不是一回事。许多人在口头上都懂得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而在实践中很少履行甚至不作为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同时,纯粹的理论阐释要想在全社会形成广泛认识,并转化成自觉行动,还需要与人们的习惯行为、道德规范密切结合,形成内在的自律。这其中加深对环境保护的基础性理论的研究,在历史和逻辑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伦理责任进行深刻而清晰的阐释和论证,并将理论的成果及时转换和贯穿于人们日常的教育和规范中,就是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可以说,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可以起到基础性的铺垫作用,通过运用利益机制对社会成员的行为选择起导向和引领作用。

二、目前中国社会环境伦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的局限性

环境伦理学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由于其反映了伦理学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认自然事物的内在价值的全新思想,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基于不同基础和价值诉求的理论流派和观点的学术著作、文章被翻译过来。尤其是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各个国家相关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使伦理学走出了书斋,使环境伦理学有了发展的实践动力。

1、国内环境伦理学的主要研究观点概览。我国的环境伦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特点即是在环境的框架下,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关系,是生态学思维与伦理学思维的结合。

首先,强调环境伦理思想的确立是一场哲学观念的革命,是对生态环境理解的价值改变,体现了人们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哲学观念的深刻变革。它要求用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尤其是人不可能离开大自然的态度端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从整体和系统的意义上认知自然界中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各种生物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主张确立一种工具与内在价值共同彰显的价值观。

其次,明确环境伦理学是把伦理道德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范围扩展到人与动物乃至与整个自然界关系的范围。按照我国环境伦理学著名学者余谋昌

76

的观点,环境伦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将人类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和社会的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其理论要求在于确认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其实践要求在于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界。这就是说,环境伦理学要求人们用全新的视角认识自然事物与人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人类要主动承担对环境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善待环境。有学者认为,环境伦理是以区域共同体而非自然共同体作为其科学基础的,人是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物种而存在的。人类应该站在自然的立场上,在更大的范围内,考虑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方式。

最后,关注对环境伦理学不同研究模式的探讨,重视环境伦理学的实践应用问题。国内环境伦理学也沿循了两种研究模式———道德哲学和应用伦理学。前者注重从本体论的层面深入探讨环境伦理学的基础问题,强调环境伦理学因置换了传统伦理学的内核、扩展了道德共同体、颠覆了传统伦理学,是一种新的伦理学。后者则倾向于从实践的层面探讨环境伦理学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它重视实践效应,关注对具体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总的情况看,我国的环境伦理学者大都看到了这门新兴伦理学的实践应用价值。但对如何将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挂起钩来,形成具体操作机制与方式的实践应用模式,则涉及较少。

2、国内环境伦理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一些局限问题。环境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传入我国后就受到了学者的重视。但从实际效果看,我国社会愈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越来越多的人们对生态环境形势的担忧与思考,并没有造成环境伦理学在全社会中应有的反响。即中国的现代环境伦理研究并没有产生类似西方国家的对政府决策和社会行动的影响作用的效果。

首先,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体现了哲学应用导向的转变,但对这种伦理学上的革命意义认识不足。根据应用伦理学的特征,我们更倾向于把环境伦理学作实践哲学来定位。它在重视有关环境问题的基本道德原理层面的阐明与叙述外,更应注重环境问题的道德实践解决。美国许多环境伦理学者认为,“环境伦理学与环境哲学的目标应当是对解决真正的争论做出贡献。强调更多地关注与充满争议的案例有关的事实,更积极地去发现存在于争论者之间共同的道德与哲学基础———从应用哲学走向实践哲学———这将使环境伦理学从关注抽象的理论争论转向解决紧迫而重要的公共争论”②。在中国,环境伦理学表现出对很多现实问题的无能为力,推行起来面临重重困难。即环境伦理学因“缺乏对现实的细致关注”,“更多的只是以浪漫的方式来争论动物的权利,来抒发自己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来提倡荒野体验,来抽象地谈人类与自然物的平等关系”③,而搁置了为环境保护实践提供可靠的道德基础和伦理支持的重要任务。

其次,环境伦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的问题。如李培超所言:“对于一般的社会大众来说,‘环境伦理学’在今天仍然是一个感到陌生的概念,它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是某些学者或专家之间交流探讨的话题”④。作为一新兴门学科———环境伦理学兴起和形成于西方社会,其产生背景、理论架构、学理生成、语言叙述等都具有鲜明而浓重的西方文化特征。可以说,在西方的古希腊传统和基督教传统中,有关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进的理念和观点相对缺少,保护自然环境的诉求也不多。相反,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还是众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产生活习惯中,随处都有着敬畏自然、维护环境的观念和做法,无不散发着环境伦理的要求和追求。但目前“我国环境伦理学基本上还处于介绍西方环境伦理学的概念、话语、派别的层面上,即便有比较性的研究也多是用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的一些概念和理论框架来‘包装’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或引导当代人的思维,这显得中国环境伦理学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和对话是建立在没有自己、缺少自己的话语权的基础上的,没有自己的理论个性”⑤。中国的环境伦理学仍处于译介国外成果,囿于西方环境伦理的语言表达和理论框架中,少有与自己的悠久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根基相结合而形成的特色成果。从而造成环境伦理学只在学术界为少数人津津乐道,而广大民众却知之甚少,甚至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86

最后,环境保护理论指导下的政策导向与科学技术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成果并没有在具体生活中发生应有影响。客观上讲,在环境保护各种理念的感召下,在中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的催逼下,上至各级政府,下至普通百姓,保护环境的意识都在不断增强,具体的措施与行动也愈来愈多。这正是生态环境保护真正取得成效所应具备的社会基础和政策环境。但具体的政策措施如科学技术的环保化、生态化等的具体实施进展缓慢:一是加快实现科学技术价值观转变的突破不大。将生命和自然界的利益纳入科学技术研发的全过程,实现发展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持续性有机统一的探索仍处在开题时期;二是加快实现思维方式转变的效果不明显。确立整体思维方式,注重科学技术整体化、综合化研发取向,使系统的、整体的探究理念真正贯穿科学研究的基础要求仍在学习过程中;三是加快实现科学技术应用“生态化”的普及面窄,效果有待观察。很多要求和做法还仅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产业,尚未形成普及和规模的态势。

三、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建构应汲取传统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丰富内容

1、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为现代环境伦理提供丰厚理念底蕴的思想资源。首先,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随处浸润着把世界万物看作有生命的、充满情感和韵律整体的观点与思想。把人生道德与自然之道杂糅起来并置于重要的研究和社会地位,这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着一种具有宇宙和生态伦理意义的道德情怀。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关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十分丰富。著名的“天人合一”论,是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整体,既重视“自然的和谐”,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周易·乾卦》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间的一切无不顺应自然,合乎自然。庄子则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齐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其次,全面挖掘并借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被

忽略的学派与思想家的重要观点,建构包括环境伦理学在内的中国的应用伦理学体系。北大赵敦华教授认为:发展中国的应用伦理学,离不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诠释的重点应从儒释道转向墨荀韩。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形成了对中国文化具有奠基意义的众多学说和学派,儒、墨、法、道、阴阳等等各种学说竞相涌现,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具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色的自由思想创造时期。但在后来的发展中,由于各种原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墨家、法家等常常被忽视。在今天,墨子、韩非子的思想更比较合适的应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在墨子看来,人们为了“交相利”需要“兼爱”。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由此出发,在进行各种规矩制度乃至伦理规范的定制中,可以依循人们的本性要求,使利益的寻求与规制的确定形成依存关系。这对于规范的实行效果意义更大。

2、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及其灿烂文化是建构现代环境伦理的重要思想源泉。首先,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的理念与要求。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宗教信仰传统,各个民族所信仰的宗教教派也不尽相同,从自然图腾的原始宗教到一神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从体现敬畏心态的宗教到休闲性的宗教,在不同少数民族中都有分布。特别是各种宗教所反映的生态伦理意识往往深深根植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之中。比如佛教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自然观、不杀生的生态型生死观、限制人类欲望恶性膨胀的生存观、因果报应的生态平等观、生死轮回的生命观等等,对藏、蒙古、傣等少数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次,许多少数民族生活习惯所传承的生态伦理观念,对其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导向和约束作用。特别是很多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社会习俗对其行为的约束力往往不逊于法律。由于习俗具有内在的自我认同性,美国学者埃尔曼认为:“把单纯的习俗与习惯法区分开来的是后者背后的强制性力量。”⑥因此,少数民族自古就有许多世代相传的习惯法,作为评判人们行为是非标准以及维

96

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比如最早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族,“迁就水草无常,得水则止,谓之定营。”这种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随意破坏草原、污染河流、浪费水源的行为必将受到禁止以及驱逐出本族甚至被处死的惩罚。蒙古族一直就有了许多保护草原、水资源和野生动物的习惯法。

四、重视实践行动,为环境伦理要求的传播与推行提供现实的载体与动力

甘绍平在《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的序言中提出,“应用伦理学是研究如何使道德规范运用到现实的具体问题的学问;作为民主时代的道德理论,应用伦理学的任务在于分析现实社会中不同分支领域里出现的重大问题的伦理维度,通过伦理委员会的建构为这些问题所引起的道德悖论的解决创造一种对话的平台,从而为赢得相应的社会共识提供伦理上的理论支持,同时也力求使道德决断在一种严密的集体性的理性决策程序中获得质量保障。一句话,应用伦理学的目的就在于探讨如何使道德要求通过社会整体的行为规则与行为程序得以实现”[2]。这就是说,环境伦理学的重要功能在于,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不能仅停留于道德的谴责和理论的阐释;建构环境伦理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向人们提出更多的理论说教,而是提供环境保护的伦理理据以帮助人们形成达成共识的环境意识。

1、政府在有关环境保护的决策、法律规范和行动中需要有环境伦理学的参与和支持。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对待环境与发展问题,特别是面对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矛盾冲突时,往往倾向于现实利益。同时,尽管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各种环境危机问题已在全世界引起很大共鸣,在抽象认识上似乎没有分歧。但对具体环境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往往与地区、国家、人群的利益发生冲突,导致行动措施的打折扣甚至无法实施。为此,共识的达成可能就比形成崇高的道德境界更为重要、更为有效。在现实中,道德往往被视为是作用和效力范围有限的“软法”。尽管环境伦理学以社会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但其鲜明的学科性质导致其必然存在着诸多无法落实、不能完全地解决现实问题的尴尬。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要与其他社会规范(如环境法)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第一,制定公共政策的各级政府,需要在涉及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时,应主动而积极的吸收和接纳环境伦理学研究专家的意见或成果,并作为一项机制确立下来;第二,政府在制定和出台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时,可以更多地表达环境伦理的价值诉求,彰显环境伦理的内在精神。第三,尽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使国际、国内的相关利益群体都能在严峻的环境形势和可持续发展面前捐弃前嫌,愿意牺牲眼前的利益。

2、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以环境伦理为重要内容的环境教育活动。在西方发达国家,公众推动政府的环境保护行为和政府推行环境保护的措施,都已经形成良性互动的态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全社会自觉的、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未完全形成。加强以环境伦理学为重要内容的环境教育极为迫切。尽管相关部门已有明确规划,但由于目前中小学课时的紧张和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以及人们头脑和实践中的应试教育影响,使我国迄今仍然没有独立开设环境教育课程,中小学更不可能列为必修课。

保护生态环境,维系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的和谐与永存,意味着人们必然在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方面发生变革,要在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对于环境、经济、社会三者关系的处理方法上发生变革。也就是说,公众的自愿接受、积极参与是实现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人们需要培育和发展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按相应的伦理规范约束自己。政府制定的各种环保法规,需要每个公民的主动遵守,这样才能保证其发挥应有的效果。也就是说,除非每一个人都发自内心地关心生态环境、关爱自然生物,并采取具体的行动,否则任何政府推行环保政策的动力(或压力)都是极其有限的。所以,通过环境伦理学对有关人与自然具体的道德关系进行传播和教育,使广大群众从理性上真正确立其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事物和谐相处的认识与规范,并化为自觉而实际的行动。

3、借鉴西方非政府环保组织在环境保护运动中的积极作用,探索推动适合中国国情的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发展。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生态环境保

07

护涉及的不可能是一部分人或少数人的利益,它应该是一项全民的活动,不可能只限于政府。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不应成为书斋的学问,为少数人垄断、把持。必须认识到公众生态价值观念的正确与否、环境意识的高低,都对生态环境保护起重要作用。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成果应该最大可能地普及到普通民众中,让环境伦理、生态道德的要求与规范为最广大的公众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保证环保措施、政策的有效实施。为此,鼓励、推动民间环保组织或非政府的环保组织的大力发展就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

上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影响的生态环境危机事件的经历,使西方国家的人们强烈感受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加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呼吁、宣传和组织,在这些国家建立了众多的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组织,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正以这种方式投身于环保事业。这些民间环保组织机构严密、资金充足、规模庞大、成员众多,往往能够形成一个强大的团体,影响政府的环境决策。大致上,国外的民间环保主要从事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监督企业并与之合作开发利于环保的产品及服务等工作。对中国而言,政府的环保组织是目前我国环保事业的主力军,民间组织在掌握社会资源、发挥影响作用等方面层次都比较低。但是应该看到,民间环保组织没有政府环保组织的任何利益顾忌和组织上的灵活性,他们可以踏踏实实的做好许多环保事情,可以做一些政府环保组织没法做或不好做的事情。因此,政府环保组织和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保护事业上,具有一种互补和共同推进的关系。因此,重视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的重要作用,加快推动中国环保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充分调动每个公民投身环保事业的积极性,应该是我们促进环境伦理的思想、规范的全面普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注释:

①傅华.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概况(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3).

②杨通进.论环境伦理学的两种探究模式[J].道德与文明,2008,(1).

③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22.

④⑤李培超.“环境伦理学”需要本土化[N].中国教育报,2008-01-22.

⑥[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0.226.

参考文献:

[1](美)赫默斯·罗尔斯.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On Chinese Environmental Ethic Construc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U Yumin

(Party School,CPC Committee of Qinghai Province,Xining,Qinghai,810001)Abstrac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high degree and realm that human beings are seeking for.We now are marching to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along with th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Environment ethnics il-lustrate the moral valu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and concerning the overall value of environment to human be-ings.In essential,environmental ethnics implies the direction of human being and future choices of living ways.Build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ould include environmental ethnic construction,and we should thoroughly examine China’s environment ethnics.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China/environmental ethnics

责任编辑:高清

17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一、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述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特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与传统规划思维的不同点: (1)以人为本; (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基础; (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 (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有什么异同? 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检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则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的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或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同时,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有什么异同?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发展的战略布局,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给国民经济带来长远计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1 / 15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及其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1)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体现了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 (3)是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4)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它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报批?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议书是对准备建设项目的设想和建议,是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水土资源,经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基本资料,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等条件后,以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向国家推荐建设项目的报告。 内容: (1)项目名称、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2)项目提出的依据、必要性、目标和任务; (3)项目区概况; (4)建设规模及防治措施布局; (5)技术支持; (6)项目实施; (7)项目组织管理; (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2 / 15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改善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任务,也是改善民生、顺应职工群众意愿的民生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提高民族素质,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进程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水土流失日益加重、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各种污染严重等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

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总而言之,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环保系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环境保护的方法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认识到生态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从而

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策划书

绿色生态文明建设 活动策划书 {7干细介**帆鼻々

自从250 年前工业革命的大爆发以来,世界各国渐次都开始了工业改革,实行大工厂生产。伴随着这一运动的开始,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与日俱增,对树木以及矿产资源的掠夺的增长也是有目共睹。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不断降低。历史进入20 世纪末期,人类逐渐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的疯狂了掠夺既不符合其他物种的利益,更不符合自身利益,于是,人类开始反思,开始了为其已久的各种活动,譬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以及荒漠绿化等等。同时,世界各国积极为生态文明做贡献。 计算机学院“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是由本院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的绿色生态宣传活动,本着“大力植树造林,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旨在提高全学院学生对绿色生态的认识,提高大家的环境保护以及绿色生态创建意识。 这些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对绿色生态建设、对环境保护的重新认识以及决心。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要顺应时代要求,提高全学院同学的积极性,一起为“绿色生态建设”献计献策。同时不仅在学院,更要在整个学校掀起一股“大力植树造林,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风气。这一活动,不仅会为祖国的绿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还会提高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学院团总支以及计算机学院新闻中心在北信科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开幕式 活动时间:10 月27 日下午12:00——12:30 活动地 点: 学生食堂前 参加人 员: 新闻中心全体成员 开幕式内容: 开幕式主要进行“”活动的宣传, 发放传单,号召同学积极参加我们的比赛。 闭幕式 活动时 间:11月27 日下午1:00——2:30 活动地 点: 教二302 室 参加人 员: 新闻中心全体成员以及各比赛获奖选手 闭幕式内容:总结本次大赛的亮点与不足;为获奖选手颁发证书和奖品;再次号召同学加入“大力植树造林,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长期性活动中来,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环境工程的实施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环境工程的实施 发表时间:2017-04-19T17:01:21.2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2期作者:王志申 [导读] 摘要:社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越来越多的人都迁徙到城市中发展,使得城市中的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加。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300392 摘要:社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越来越多的人都迁徙到城市中发展,使得城市中的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加。在建设各种建筑物的过程中带给环境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经济的不合理发展引发了各种环境问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威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所以要提高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建设生态城市势在必行。该文主要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环境工程实施状况着手,提出了完善城市承台环境的有效方案,希望能够为环境工程建设提供有利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节能减排 1 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人们想要在地球上健康长久的生存下去,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我们生存的环节。当前社会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污水排放量越来越多,生活垃圾胡乱堆积,树木乱砍乱伐现象严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让沙尘雾霾天气肆意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因此人们不得不思考采用怎样的方法改善这种恶劣的环境状况。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成为了环境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所谓生态城市,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生态学的原理和相关的知识体系,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综合运用环境工程、系统工程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协调和解决由于城市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生态系统的修复和调节能力,构建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桥梁,充分保护仅存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 环境工程 什么是环境工程呢?其实就是针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污染问题,采用有效的防治技术原理及方法对环境进行改善的过程,具体是针对固体废弃物、工业及生活废水、废气、噪声、光污染、电池波等等具有放射性物质的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将环境工程的定义扩大到除研究污染防治技术方面问题之外,还应当包括环境系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经济和环境监测技术。 3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已经覆盖到了我国各个城市的角落,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原本良好的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也因此出现了人们不想见到的雾霾天气,同时还有饮用水污染、地下水枯竭等问题接连出现,在人们的恐慌和焦虑的背后,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积极的一面背后,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建立城市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众望所归。 3.1 资源与环境的维护 正是由于城市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让城市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变得严重不协调。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消耗的资源并不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旦资源消耗速度不断加快,那么人们所要面对的就是资源枯竭短缺的局面。伴随着城市快速推进的城市化步伐,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与日俱增,即便是拨付高昂的治理费用却依旧收效甚微,只能起到缓解作用,根本达不到根治环境污染的最终目的。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不间断的资源消耗成为城市合理化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实现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3.2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短缺已经是人们现在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人们在生存过程中离不开对资源的使用,但现在更多的人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肆意的对我们生存的环境进行破坏,根本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杜绝各种浪费资源的行为发生,对可能存在的潜在资源和可循环利用资源进行深入分析;从科技创新等高端科学技术领域实现资源的二次、甚至是多次循环利用,进一步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我国能否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此问题予以重视,为开创一条通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懈努力。 3.3 城市化发展推动区域经济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能够有力促进各个区域的经济建设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及质量。可是在区域建设中人们往往会忽略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生态环境是否得到合理的规划。严重存在着缺少区域性质的系统的、整体的规划,在生态环境的建设及其恢复方面也缺少相应的安排,最终在规划领域形成空白,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遭到破坏,单一追求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而忽视城市形象和建筑功能上的节能设计模块,不仅不能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而且会扰乱正常的生态循环。 4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环境工程的实施方案 环境工程的存在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改善我们生存的地球上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也同样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是要对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环境工程技术和理论的指导,总结出几点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并提出了一下几项措施。 4.1 污水回收利用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领域的发展及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有了相应的改善,继而导致城市建设中出现严重的废水污染和随处排放的现象。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主要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做出解决,形成区域内水循环利用,对各种污水进行分级别处理,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区别处理,既有针对性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又能够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对于污染不是很严重的污水,经过简单处理达到基本用水标准后,可以用于城市绿化的浇灌以及保洁卫生等环节,同时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扶持力度,要严格把关工业废水的处理步骤和合格标准,杜绝二次污染情况。 4.2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 所谓固体废弃物其实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些生活垃圾,它们带给环境的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针对固体废弃物可以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进行合理的处理,城市建设中可以形成一套完善的垃圾处置系统,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大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03-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中国生态经济网来源:南宁市环保局网站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南宁市生态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我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确保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需要有一个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并能广泛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为此,我们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广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指导下,制定本规划,并纳入南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这对于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府南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南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 本规划确定规划期为3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从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本规划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防治酸雨,机动车尾气治理,噪声达标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土地、天然林、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保护,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水资源保护等。 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南宁市地处南亚热带,广西南部偏西,在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2′~23°32′之间,属南亚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约1246毫米,常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全市面积10029平方公里,辖兴宁、新城、永新、城北、江南五个城区以及郊区、邕宁县、武鸣县。1999年全市总人口281万,壮族占63%,市区人口为128万。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总结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总结报告 新中国建国60周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质量问题日渐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事业,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基本控制,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投资每年为25-30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0.5%;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8亿元,约为1981年的135倍,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稳步增长。2008年,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1亿元,是1981年的334倍。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8106万立方米,是2000年的3.8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2%,比2000年提高35.9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3%,提高9.6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2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321万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6.61%和8.95%,实现了两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经过不懈努力,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到加强,污染治理投入稳步增加,全国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了控制,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 一、环境保护事业积极稳步发展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在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孕育,70年代,我国的环保事业在艰难中起步,开始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1972年6月,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环境保护开始摆上国家议事日程。

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科学向上的生态发展意识, 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 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态势, 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以及由此保障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战略向人们展示出的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思想战略: (1)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2)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3)探索促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 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不仅需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精神文明为指导, 更需要以生态文明为支撑。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绿色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是以物质文明为中心的, 这本来无可厚非, 但当物质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阶段后, 人类文明出现了片面、畸形发展的态势。近二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 工业废弃物无情地排放、倾泄,改变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 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的规模和手段每一次质的飞跃, 都将伴随着这种危机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恶化和尖锐化表明, 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繁荣”, 只能是短暂、表面的现象, 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由此可见, 绿色发展观念是人类在遭到“大自然报复”后长期反思的产物,是人类走出困境、摆脱危机、求得永续生存和发展的科学战略, 也是当今可供人类选择的唯一途径。

二、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 绿色发展战略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科学技术为内核、以社会文明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客观上为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从而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 首先,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表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从而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重任。“绿色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发展, 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 也是最终的目标。在生态环境问题上, 人是最大的污染源和破坏者, 同时又是治理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最终决定力量。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 人类又要追求生存和发展权利的时候, 人类一方面不能凭借手中的技术和力量去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 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去深入挖掘和利用人类自身智慧, 去开拓新的资源。以人的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发展基础的时代, 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素质极大提高的时代, 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科技素质。 其次,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科学技术为内核, 表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才是高质量的和绿色的发展, 从而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改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且可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今天我们要积极保护资源、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实现“向自然索取速度”与“自然界恢复速度”的绿色平衡, 确保生态价值的增殖, 建立科学的“天人合一”

城市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城市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城市道路生态绿化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乌市河滩城市快速路燕南立交桥至上沙河立交桥城市 道路绿地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规模和交通设施的发展,城市道路绿化势必存在着不合时代的问题。文章全面透彻地分析了乌鲁木齐市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城市道路、生态绿化、环境问题、生态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scale and traffic facilities, city road greening is bound to exist the problem of different age.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d thorough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Urumqi city road green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Keywords: City Road, green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策的进一步开放搞活,改善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城市景观,提高环境质量,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 高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道路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感受城市景观特色和城市风情的重要窗口。城市道路绿化不仅具有组织交通、保证安全、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减少热辐射的作用,而且还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丰富城市景观。 但就当前来讲,在城市生态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忽视了道路绿化建设应有的科学性、艺术性及其综合效益。笔者根据多年的河滩道路绿化经验,对乌鲁木齐市快速路燕南立交桥至上沙河立交桥城市道路绿地一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发展对策进行初步探索,以期对今后的园林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城市道路绿化的内容及作用 1. 1城市道路绿化的内容 我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中对城市道路绿地的定义: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的可进行绿化的用地。道路绿地分为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道路绿带是指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分为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我国《城市道路绿地规划与设计规范》中规定:红线宽度大于50 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 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 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 [1] 20%。 1. 2道路绿化的作用 城市道路通过带状或块状组合使城市绿地连为一个整体,成为建筑景观、自然景观以及各种人工景观之间的连接,是体现现代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

老师,同学各位下午好 我今天所讨论的课题是生态文明建设,在讨论如何建设之前,估且先由我来简单的分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制定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广泛展开,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环评、环境监测和执法监察的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积极推进,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 在工业生产方面,我国坚持节能减排不动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支持重点节能工程等项目,加强工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实行限期达标排放措施,强制淘汰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 就以上情况可知,我国正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然而想要解决以上所列问题,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中国当代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文明的建设

中国当代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文明的建设 一、中国当代生态坏境现状 1.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2.沙漠化迅速发展。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3.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8.大气污染严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 9.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二、正确建设中国当代生态文明 1.生态经济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各产业和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 a.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c.实施清洁生产。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使采用清洁能源,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d.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坚持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2.生态政治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文如下: 生态环境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基本条件,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得基础。保护与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得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得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就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得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实施这项跨世纪得宏伟工程,既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得伟大壮举,也就是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得实际行动与对世界文明作出得重要贡献。为此,国家制定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得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得实际出发,本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得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 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建国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并积累了大量宝贵得经验。特别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与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得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得发展阶段。40多年来,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万平方公里,修梯田、建坝地、治沙造田1067万公顷,人工造林保存面积3425万公顷,飞播造林2533万公顷,封山育林34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百分之十三点九二(按郁闭度大于0、3计算,如按国际通行得郁闭度大于0、2计算,相当于百分之十五点二五)。建成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与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人工种草与改良草地保留面积1482万公顷。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作出得各种努力正在并将继续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得影响。但就是,应当清醒地瞧到,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得趋势还没有遏制住。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得百分之三十八。近年来,很多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呈加剧得趋势,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得速度扩展。 ——大面积得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得损失。 ——草地退化、沙化与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得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得速度增加。一些地区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开垦草原,加剧土地得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得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得平均水平。 日益恶化得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与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一就是加剧贫困程度。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得地区。恶劣得生态环境就是当地群众贫困得主要根源。二就是加剧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压力。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将严重影响我国得可持续发展。三就是加剧自然灾害得发生。由于降雨量减少与水土流失等原因,黄河河道淤积越来越严重,加之超量用水,断流时间越来越长,长此下去,黄河有可能成为间歇性河流;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读后感600字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读后感600字 一个国家的美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来,比如环境卫生。只有一个好的环境, ___才堪称最美,只有一个好的环境才能使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与众不同。 环境与人类是共存的,人类自诞生起,一切衣食往行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地球上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组成了错综复杂而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长期以来,人类把文明的进程一直滞留在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似乎从未想到对哺育人类的地球给予保护和回报,在取得辉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却使得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满目疮疤,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多,也对环境造成冲击,给环境带来压力。 众所周知,人类是以自然环境为生存,延续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却遭受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陆地污染……以至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块净土。 或许你会想,想在重要的是发展科技,科技发达了之后在去环保也不迟,那你到时候可要后悔了。如果我们现在过分陶醉于对抗大

自然的胜利,认为我们取得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那我们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有毒废弃物,野生生物灭绝,以及大气、水污染等,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连串全球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我们现在还只是学生,不可能为全人类的环境作出特别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例如: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减轻垃圾处理工作的压力,爱护花草树木,少赠送贺年卡,保持校园清洁等。 以上这些虽是小事,但是,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 记得几年前,爸爸妈妈带我去看望外婆,外婆家门前有条小河,河水清凌凌的,闪着金光,缓缓地向前流着。河边,一群阿姨正欢

绿色制造与生态文明建设试卷

绿色制造与生态文明建设试卷得分100 1.单选题【本题型共13道题】 1.生态城市的出现正是对应了()的要求 A.可持续发展 B.唯经济发展 C.经济发展 D.综合发展 2.()既要反映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反映经济发展潜力。 A.经济指标 B.生态环境指标 C.生态网络指标 D.管理指标 3.()是人类利用资源获取价值实现的一种经济活动,其目的为了增加产出和经济收入,增加社会财富,以满足和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 A.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 C.创办企业 D.承包农田 4.食物链主要涉及有食物链关系的初级生产者、次级生产者和()之间的搭配。 A.分解者 B.三级生产者

C.多级生产者 D.都不对 5.倡导(),意味着确立一个新的价值尺度或价值核心 A.生态文明 B.节能环保 C.绿色出行 D.社会文明 6.()则着力于处理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A.政治建设 B.经济建设 C.文化建设 D.生态文明建设 7.()生态学家O.Yanitsy(1984)首次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 A.前苏联 B.德国 C.美国 D.瑞典 8.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从“治本”入手。“本”就是深藏于人们心灵的以()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意识或观念 A.生态道德意识 B.经济手段

C.宣传手段 D.个人意识苏醒 9.()是指对人体健康或者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同时也包括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或有毒物质废弃物 A.有害垃圾 B.无用垃圾 C.危险垃圾 D.废弃垃圾 10.()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 A.政治建设 B.经济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11.自()年地球高峰会议正式提出“永续发展”主题,绿色消费被视为是达成全球永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工作。 A.1990 B.1991 C.1992 D.1993 12.()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 A.生态产业

浅谈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浅谈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现代城市中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城市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日益提高。因此,发展现代城市建设,首先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怎样可以调控好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且进行 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城市建设;破坏;生态环境;防治措施 abstract: the modern city people have already realized deeply: city environment for human survival and health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ity,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people’s life, the level of health and work efficiency improvement.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first of all to well coordinate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we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how to control the city 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o be worth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 damag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

“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

“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 看到论文标题,我们不禁会问“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查百度百科可知其定义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那“什么又是美丽中国”呢?查百度百科又可知其定义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是的,以上两个观点正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五位一体”的新提法,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决策,也是一种无比美好的“中国梦”。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党把改善民生作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十七大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被写入党的章程。通过对比,今年十八大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建设成就,让百姓能充分享受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 十八大报告还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深刻而准确地抓住了建设美丽中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美丽中国”首先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共生”。真正做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共同繁荣昌盛,自然生态成为人类的美好“家园”,人民得以美好“栖居”。其次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不仅实现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且自然生态环境也得到极好保护,真正做到青山绿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再次应该是人的生存权与环境权的有机“统一”。“美丽中国”的提出使我国第一次将在美好环境中生活作为人民生存之要义加以明确,从而将环境权纳入生存权之中,使得两者得以统一,意义非同寻常。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面临着从低端发展到高端创新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以往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中国经的发展,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即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将今后中国经济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