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我国人口性别比例状况的初步观察与思考doc

对我国人口性别比例状况的初步观察与思考doc

对我国人口性别比例状况的初步观察与思考doc
对我国人口性别比例状况的初步观察与思考doc

对我国人口性别比例状况的初步观察与思考

应子勇

人口性别比例状况在不断变化,国际公认的性别比例正常范围是“≤107:100”,有人担心我国“由于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到某某年将会有数千万男子讨不到老婆而成为光棍,将会引起社会动乱与堕落”。那么,目前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状况实际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呢?会不会真的“引起社会动乱与堕落”呢确实值得进一步观察与分析。现在以全国及某省、某市、某县部分人口普查资料为样本,对我国人口性别比例状况试作初步的分析与观察,现小结如下;如有荒谬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历年来我国人口性别比例概况

1、1953、1964年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与人口平均年龄(岁)状况

我国1953年有5.676亿人口,1964年有6.898亿人口,其性别比例与平均年龄(岁)见表一。

表一、我国1953、1964年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比例与平均年龄(岁)

* 以女性人数为100.0,下同。

表一虽然可以看出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但是看不出人口

的平均寿命,所以其参考价值有限。

2、1982年我国部分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

1982年我国有10.037亿人口,死亡627.4万人,某省有3885.5万人口,死亡24.13万人,其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平均寿命见表二。

表二、1982年全国及某省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岁)与平均寿命(岁)

** 平均寿命指平均死亡年龄,下同。

3、1990年我国某省、某市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

1990年某省有4144.6万人口,死亡24.70万人,某市有412.0万人口,死亡4.11万人,其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见表三。

表三、1990年某省,某市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岁)和平均寿命(岁)

4、2000年我国某市某县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

2000年我国某市有454.86万人口,死亡29352人,某县有29.0万人口,死亡2251人,其人口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状况见表四

表四、2000年我国某市某县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岁)与平均寿命(岁)

5、2010年我国某省某县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

2010年我国某省有5436.9万人口,死亡29.70万人,某县有34.99万人口,死亡2350人,其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见表五。

表五、2010年某省某县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岁)平均寿命(岁)

表一——五通过对我国近50年来国家、省、市、县四级10组23.6亿人口的性别统计资料可见;数十年来,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始终是在107.2(105.2~ 109.2)左右,男性比女性多7%左右;但是,不同年龄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差距却很大,有的(0~49岁)是男性绝对多于女性比值>115.0、有的(50 ~74岁)是男女比例相近比值在100.0(96~115)左右,男女互有高低,其性别比例交叉点分别出现在40~岁、50~岁、60~岁,70~岁不定;有的(≥75岁)是其比值<100.0在73.35±20.35(53.0~93.7)左右,绝对是男性少于女性。死亡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是135左右,永远大于总人口的比值。

二、人生不同时期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和平均寿命观察

表一~五的资料有点过于繁琐,不易看清,如将其再分组;以0~岁为“幼儿期”组、1~19岁为“生育前(或青少年)期”组、20~49岁为“生育年龄期”组、50~74岁为“亚老年期(或壮年期)”组、≥75岁为“老年期”组、≥90岁为“长寿期”组,观察其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平均寿命可能就更加清楚,更加一目了然,见表六。

表六、人生不同时期各个年份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岁)平均寿命(岁)

表七23.6亿人和684.7万死亡人口的性别资料可见;

1、总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始终稳定在105.85(105.3~106.4)之间,就是讲在中国有100个女性就一定有105.0~106.4个男人。而死亡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是123.35(112.1~134.6),就是死亡100个女性就一定会有123.35(112.1~134.6)个男性同时死亡。

2、幼儿期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是111.3(103.9~118.7),男性多于女性,1990年后的比值是117.2~118.7,但是其死亡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是110.7(93.7~117.7)男女互有高低;

3、育龄前期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是108.35(105.5~111.2),男性略多于女性;而同期死亡人口的比值是146.05(113.4~178.7),男性比女性死的更多;

4、育龄期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是106.15(102.6~109.7),也是男性略多于女性,死亡人口的比值是172.4(123.3~221.5),更是男性多于女性,约多70%左右;

5、亚老年期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是99.75(88.6~110.9),男女互有高低,性别比例基本持平;死亡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是156.45(119.8~193.1),男性多50%以上,本期性别比例互有高低,出现性别比例交叉现象;交叉年龄越晚人群健康水平越高平均年龄越大,交叉年龄出现越早人群健康水平越低,平均年龄越小;

6、老年期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是69.65(53.0~86.3),男性大大少于女性、死亡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是87.75(76.5~99.0),也是男性少于女性,但是其性别差距相对少一些。

7、长寿老人的性别比例比值是43.75(36.8~50.7)、男性大大少于女性,一般女性多一倍以上。百岁老人女性比男性多的更多,1982年我国有百岁老人3851例,男性1156例女性2695例,其性别比例比值是42.9,是女性的42.89%、2014

年某省有百岁老人1977例,男性573例女性1401例,其性别比例比值是40.9,是女性的40.9%、同年某市有百岁老人607例,男性161例,女性446例,其性别比例比值是36.1,是女性的36.1%。死亡的长寿老人的性别比例比值是43.45(41.0~45.9)。可见长寿老人不论是居民人口还是死亡人口均是女性大大多于男性,而且是年龄越大其差距越大。

三、2010年某省不同性别人口死亡率观察

为什么0~岁人口男性大大多于女性,而总人口男性只比女性多7.0%左右,老年人口反而是女性大大多于女性呢?!现在以2010年某省5436.9万人口(内男性2793.96万,女性2643.01万)和29.70万死亡人口(内男性17.04万,女性12.66万)为例对不同年龄人口的死亡率(‰)进行观察。该省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是105.7;死亡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是:134.58,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口的死亡率见表七。

表七、2010年某省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口的死亡率(‰)

** 指男女死亡率差距(%)以女性死亡率为100.0。

表七可见;不论是总人口、还是各个年龄段人口的死亡率无不例外地都是男性高于女性,特别是20~49岁生育年龄人口的死亡率男性高的更多(103.45%),所以平均寿命女性长于男性是必然的

四、几点思考

1、人口性别比例男性略多于女性是生物学的本能

本文26亿人口的性别资料可见人口的性别比例始终是男性多于女性,其比值在105.3~109.2之间,数十年来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在我国有100个女人就必然会有105~109个男人,男性略多于女性是生物学的本能,是一种超人的力量使然的,是不能被任何一般的外部因数所左右的。由于男女性别不同,生理上不同,男性在保家卫国,抗拒外敌,发展工农业生产、在从事重体力劳动,危害性严重的工作,危险性较大的工作等等方面,有更多的担当,有更大的责任,所以从种族生存的角度也需要男性略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略多于女性是生物学的本能,是必然的。

2、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不会引起社会动乱与社会道德的堕落

本资料可见不论0~岁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是多少,总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始终是在105.3~109.2之间。1964年我国0~岁人口性别比例是103.9(最低),总人口的性别比例是105.5、1990年某省和某市0~岁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高达

118.0~122.3(最高),总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乃是106.4~ 105.5,2010年某省和某县0~岁人口的性别比例是117.2~121.2,总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乃是105.2~ 109.2。数十亿人口的性别比例资料和数十年的社会现实,特别是1990年以来我国0~岁人口性别比例始终>118,大大高于108,也没有因为“性别比例严重失调”而发生“社会动乱与道德的堕落”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

由于男性从事的往往是“保家卫国”,重工业生产,农业生产、重体力劳动,危害性严重的,条件较差的,环境较恶劣的,危险性较大的工作,所以较易受到各种有害因子的危害,较易得各种各样的疾病,较易患各种传染病,较易得各种各样的意外死亡如交通事故、中毒等等,所以,男性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的寿命更短,所以性别比例的差距是随着年龄增大而不断减少的。而女性即不同,女性从事的往往是危险性相对不大,相对轻松,相对安全的,体力要求相对较低的工作或者从事家务等等工作,加之女性又比男性更细心,所以女性得各种各样疾病,传染病,意外死亡等等的机会就相对较少,死亡率相对低的多。由于各个年龄段男性死率普遍高于女性,所以虽然0~岁人口男性普遍地大大多于女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例的差距在不断地慢慢地减少,到了老年前期人口的性别比例就基本上达到平衡没有明显差别了。50岁后男性乃在不断老化,女性却在更年期后,由于子女已经长大成人,生活相对稳定,幸福美满,心情比较愉快,加之女性往往比较节约常常吃菜卤菜汤反而使血脂,血压微微上升,抵抗力,免疫力反而有所上升,常常出现“第二春”现象,与男性比例的比值逐渐变近,最后超过男性。所以不论0~岁人口的比例比值是多少,总人口的性别比例始终是在105.3~109.2之间,20~49岁人口的性别比例比值是在102.6~109.7之间,人类的性别比例没有太大的变化。人口的性别比例有一种无形的大自然力量在调节着,不可能出现严重的比例失调现象。所以所谓“数千万男子讨不到老婆而成为光棍,将会引起社会动乱与堕落”的现象是“杞人忧天”,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少数人讨不到老婆而成为光棍是人类历史中常常有的,但是数千万男子讨不到老婆而成为光棍是不会发生的。只有在特别情况下如发生世界大战等大批男性战死沙场了,才可能出现男女相当或女性多于男性,光棍才可能减少,但是寡妇将会大量增加。如果0~岁人口性别比例比值在100.0左右,总人口的性别比例肯定大大低于100.0,光棍可能是减少了,但是寡妇肯定比现在更多了。所以

对所谓“人口性别比例失调”问题,不应该也没有必要过分扩大化。如何提高医疗水平,进一步降低男性死亡率才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中国的人口结构

.中国的人口结构

————————————————————————————————作者:————————————————————————————————日期: 2

中国的人口结构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调查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 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 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 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9.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 七、受教育程度 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八、家庭户人口 全国共有家庭户3951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369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集体户人口为6934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7人,农村为3.27人。

对中国男女出生性别比的分析

从男女出生性别比看中国人的事情 中国每年都要出生近两千万人,每年的出生人数中男性应当服从伯努利分布B (n,p),实际上我们可以假设男性人口是X,P为男性出生性别比,每年出生人口为N那么恭喜我们得出 f(X)=(X/N-P)/(P*(1-P)/N)^0.5~N(0,1) 根据基因原则,P应该是0.5,当然由于很多自然原因的促成,对于0.5显然很不科学,借鉴中国七十年代的最高男女性别比得1.04/2.04,于是我们取P0=1.1/2.1(这个让人觉得离谱的数据,但是他远高于“正常”水平却还是说明我们中国人有多离谱)这个数字为自然条件下的男女性别出生比例。,、另外我们取N=1000000<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实际值。取X=118/218(2012年的最新数据)。 假设 H0:P<=P0 H1: P> P0 这是右边检验问题。于是我们计算得f(X)=111>>3.9,真是离谱的数据,我已经找不出用什么置信度来使自己相信,假设H0是对的。那么假设H1是准确的,。 于是我们得出了我们的结论:我们的男女性别比不是在自然因素下诞生的。 1.当然实际上我继续提高自然条件下的P值,f(X)会是不错 的正态分布函数,随着食物中各种复杂物质的增多,男女性别比可能会增大(瞎猜的,貌似没这方面的数据支持这一观点)。 2.英王子的妻子Kate Catherine已经知道自己肚子里的孩子 是个女的了——一直好奇他们会打掉吗?貌似这事中国人做了不

少啊。男女出生性别比例这东西——叫医生们重业些好了,中国人的事还是从中国人上下手吧。120:100都出现过,傻子也知道自然因素下不会产生。 3.男性比例高是应该的,根据生命表都知道是为什么。但是太高真的不好,像我这种屌丝找老婆就不容易了。记得乌兹别克斯坦女性比例挺高的,嗨,这才是我应该向往的世界吧!

人口性别比

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的成因及对策 姓名:郭玥专业:统计学班级:二班 摘要:我国自80年代初开始,人口出生性别比例持续升高,由此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带来了“婚姻挤压”问题;加大了女性就业压力;加大了社会养老的压力;对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造成冲击。造成性别比失衡的原因,除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外,还有医疗条件的改善及先进医疗手段在胎儿性别鉴定上的应用和计划生育监管工作的缺欠。鉴于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与举措切实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 关键词:人口;人口性别比例;性别比例失衡;成因及对策 Causes of China’s Imbalance Sex Ratio at Birth and Its Countermeasure Abstr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1980s, our country has been increasing unbalanced ratio in sex, which triggers many social issues: marriage squeeze, women’s employment pressure, social care for old ages, and stability of family and society. Imbalanced sex ratio at birth results from less-perfect medical conditions, low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medical treatment to fetus sex identification, etc. besides backwar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s well as stereotype of regarding sons as better than daughters. In view of such situation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s some measures which will be contributed to solving the imbalance sex ratio at birth. Key words: population; population sex; ratio of sex; imbalance of ratio 一、引言 性别的划分是基于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区别,是人口最基本的属性之一。人口性别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体人口中男女人数的比例关系。通常我们用人口性别比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性别结构,即用男女人数之比(以女性人口数为100)来表示。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性别比在95—105之间,一般把这一范围内的性别比视为基本平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男性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女性人口数量,或者女性人口数量大大超过男性人口数量都称为“人口性别比失衡”,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后果,如未来婚姻市场的失衡和家庭关系的不稳定等,可以说,男女两性发展的平衡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和发展基本前提。 根据2011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7即我国的男性与女性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汇报材料

关于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情况的汇报 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 (2012年5月日) 今天,..秘书长和..书记一行专程莅临..检查指导工作,这是对..人口与计生工作的鞭策和鼓舞。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莅临我市检查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有关情况作一汇报。 一、前一段的主要工作 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作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高位推动、部门联动、协作互动、宣传发动、引导带动、查案促动”,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有效遏制了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势头。去年十月份以来,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7.4,与去年同期下降4.28个百分点。 1、开展大宣传,生育文明更加浓厚。坚持立体纵深抓宣传,逐步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文明生育理念。一是召开会议宣传。市、乡、村三级定期不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大力宣传整治“两非”的措施和成果,不断传递党委政府整治“两非”的态度和决心,始终保持整治“两非”的高压态势。二是利用媒介宣传。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全方位宣传打击“两非”法律法规,公告“两非”线

索举报重奖制度,宣传专项整治活动内容,曝光“两非”反面典型,形成整治“两非”的强大声势。在集镇、行政村和交通要道刷写打击“两非”墙体标语上千条,制作固定宣传牌380块,出动宣传车上百台次,张贴宣传公告万余份,发放印刷品20万份,建宣传栏422个,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整治行动。三是组织文艺宣传。以争创生育文明建设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活动为抓手,不断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行动,组织编排“生育讲文明,幸福进家门”主题文艺节目,赴各乡镇办事处巡回演出30余场,用通俗易懂、直观形象的节目,让群众潜移默化的接受生育新风的感染和熏陶,对群众转变生育观念产生了较好影响。 2、树立大导向,利益机制更加完善。一是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大力开展“四大关爱”、“春雨行动”、“金秋助学”、“计生圆梦”、“幸福家园推进计划”等一系列活动,近两年,市、乡两级共筹措“关爱女孩行动”专项资金140万元,救助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缺信息、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手的“三难”、“四缺”农村女孩家庭1530户,救助资金130万元。二是开展结对帮扶行动。组织市直、乡直单位结对帮扶困难计生家庭,市直单位每年各帮扶3至5户,乡镇每年各帮扶20户,每户帮扶资金500元以上,全市每年帮扶困难计生家庭860个,帮扶资金近50万元。三是开展评选表彰行动。计生、教育、妇联、团委、广电等单位每年都

内蒙古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第二章人口性别年龄构成 一、性别构成 人口性别构成是衡量人口结构是否合理的最重要指标。性别比例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家庭生活,合理的性别比例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由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偏高,引起了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国务院有关部门曾联合启动了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行为。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见仁见智的分析评论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内蒙古人口性别构成确实存在偏高的现象,特别是出生人口性别更为严重。对这一问题应该以历史的、现实的观点客观地分析和对待。 (一)内蒙人古人口性别构成现状 历次普查数据显示,内蒙古总人口性别比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第一、二次人口普查时比较明显,性别比严重偏高,分别达到128.62和118.64。1982年下降到了109.02,这是因为解放后较低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对总人口性别结构的稀释作用,使总人口性别比直线下降。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后,虽然内蒙古人口的性别比仍然高于全国,但差距比较小,而且接近正常值(见图2-1)。 图2-1内蒙古及全国历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性别比 单位:女=100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20,而内蒙为108.05,在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由高到低居第五位。排在前四位的是天津市、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其性别比分别为114.52、110.90、109.00和108.26。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内蒙古总人口的性别比还是偏高的。 总人口性别构成是以往历年出生人口性别构成、死亡人口性别构成长期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历年出生人口性别构成的影响较大,近期的或个别年份出生、死亡人口的性别构成影响较小。如果是开放型的人口,即人口流入、流出比较频繁的地区,其性别构成还受到流动人口性别构成的影响。对于整个内蒙古地区来看,最主要影响因素还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构成。早期总人口性别比偏高是历史原因,近期总人口性别比升高是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上升的结果。 (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内蒙古2010年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2.09,而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通常值域为102~107之间,也就是说201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远远超过合理范围警戒线。 图2-2内蒙古历次人口普查出生婴儿性别比 单位:女=100 19641982199020002010普查年份 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2000年之前,内蒙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8左右,稍有上升的趋势,但是2010迅速达到112.09的水平。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主要发生在近几年,这点可以从分年龄人口的性别构成也可以得到印证。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0岁—3岁人口的性别比超过了110,而9岁以上人口的性别比

调查10年后中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中国人口发展面临挑战,人口问题专家彭希哲接受本报专访时认为:出生性别比长期失衡以及出生率常年偏低将成未来十年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矛盾 据《羊城晚报》11月18日报道彭希哲认为,在实施了30 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后,中国面临的与人口有关的挑战更加复杂和严峻。老龄化趋势已无法逆转,民工荒、婚姻挤压等矛盾也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应当尽快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将总和生育率维持在1.8 左右的水平,以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的长期均衡协调,避免过快的老龄化进程和人口总量在未来迅速下降。十年后,中国或有三千万男人被迫打光棍 羊城晚报:与人口发展相关的话题中,目前公众比较熟悉的一个词汇是“剩女”,您怎么看? 彭希哲:人口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感受在时间上可能不同。比如说,民工荒一出现马上就感受到了,但婚姻挤压现在还不明显,会在未来十年间凸现,而且主要不在城市。在偏远穷困的农村,问题严重的不是大龄未婚女性(剩女)的问题,而是男光棍的问题,是娶不起老婆、娶不到老婆的矛盾。由于这些地区与外界联系不紧密,研究者包括媒体看到的,可能跟实际情况有脱节。

未来10年,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结构失衡的后果会逐渐凸显,这就是婚姻挤压。我国目前的出生性别比还是118,就是每出生一百个女孩,会出生118个男孩,这种状况已经存在了近30年。中国人一般在20岁到44岁结婚,现在这个年龄段的男性比女性多了1500万,这个比重在未来10年中会持续上升,结果是,也许会有将近3000万男性找不到老婆。 男光棍与剩女是不一样的,剩女的问题大多是个人主动选择的结果,而男光棍常常是被动的,是因为中国人口里少了几千万女性,必然有人不得不打光棍。 羊城晚报:近两年,民工荒也备受关注,有人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即将或已经到来。您怎么认为? 彭希哲:“刘易斯拐点”本身存在争议,我也基本持否定态度。“刘易斯拐点”有很多限定条件,许多条件我们现在都不符合。我们现在每年新增加劳动力人口在1300万到1400万,这个数字在未来还会逐年减少,主要是过去人口出生减少的结果。尽管这会导致劳动力供应的变化,但不会因此而产生这么严重的民工荒。 民工荒与我国经济布局的变化相关联,原来大量民工到东南沿海,现在随着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全面铺开和新农村建设,民工能去的地方越来

人口性别比原文

透视我国新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现象 丹阳市委党校王佳好 人口出生性别比指的是每新出生100个女婴相对应的男婴的数量。从国际经验来看,正常值一般在105.2左右——新出生男婴的数量较女婴稍多一点,人口学家把这个指标称为出生婴儿性别比的恒定值。这样,在男性死亡率大于女性死亡率这个人类生物性特征的影响下,到婚龄年龄段人口的性别比就会大致平衡。如果出生性别比超过了107,或者大大低于103,那就会造成未来婚龄年龄段女性或男性的短缺,形成婚姻挤压,使婚姻市场上缺少竞争力的那些找不到配偶的人数大幅增加,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并扰乱既有的婚姻秩序。 一、日趋严重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 近年来一个数字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不少媒体称,中国男女性别比例出现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育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到4000万,这意味着平均五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有数千万的男子无妻可娶。 1990年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男女婴儿比例为

112:100超过正常值6个百分点进入警戒线。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男女婴比例跃升到120:100,猛超了10多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的数字是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而有的省份竟达到135:100,大大偏离了103~107的正常范围(形势不容乐观)。国际公认性别比例在106:100之间为正常。 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至今,据全国统计表明,2003年生一胎的性比别为107.1,生两胎的性比别为151.9,生三胎的性别比达159.4。而据海南省的一项统计表明,生一胎的出生性比别为118.3,生两胎的达到119.4,生三胎的则高达233.3。也就是说,生的胎数越多,选择生男孩的越多。据估计,在中国每诞生一个新生命,就有2.5个婴儿被堕胎。每年至少有30000胎儿因为是女婴而被流产。华龙网报道,重庆市新出生人口性别失衡有所加剧。据统计,2002年,重庆市新生儿性别比为137.1:100,而2003年11月,该市新生儿的性别比达到了139.61:100,特别是二胎生产,性别比高达177.9:100。 近20年来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积累效应已经显现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状

摘要:江苏省目前是全国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省大多数市县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从1990年起,几乎每年出生的性别比都高于100,到2009年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5,虽比2008年有所下降,但形势仍不容乐观。如果一个国家人口的性别比长期处于偏高状态,不仅是一个重大的人口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我省出生性别比升高现象是一个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社会问题,这绝不是耸人听闻。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多种举措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从根本上控制出生人口的性别比继续升高,还需要各级政府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关健词:江苏省,性别比,现状,原因,对策 引言: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省大多数市县出生婴儿性别比出现偏高状况,特别是到2008年以后,性别比有突破120的迹象,为了控制这种现象的继续发生,国家制定了一系

列的措施努力控制出生性别结构,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了推进人口性别比的治理工作,有必要对我省目前出现的性别比偏高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状 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起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并逐渐呈上升趋势。根据有关资料,1982、1990和2000年分别为108。47、111.14和116。86,至2009年上升到119.45,成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程度最大的人口省份。 从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演变过程看,从1980年起缓慢上升,苏南与苏北、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差异较小;进入九十年代后,上升速度加快,苏南与苏北、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差异扩大。到目前为止,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了11个百分点. 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空间分布特征 1、区域差异明显。我省经济发达的南、中部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这些地区也是我省人口稠密区,计划生育工作抓得较紧;我省北部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虽超出了正常范围,得超出和范围较小。 2、出生人口性别比从苏南向苏北扩散。根据2000年我省人口普查的数据,有关学者将13出生的性别比按南、中、北行比较得出,北部、中部、南部渐次升高. 3、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城乡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根据有关资料,1990年,城市、镇和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8.9、112.1和111。7;到2005年,城市、镇和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2、119。9和122.9.均有所上升。 4、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具有普遍性。依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每个地市级行政区域作为一个单元,对全国344个地(市)人口性别比数据分析,发现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具有普遍性。其中有108个地(市)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20个以上,个别地市甚至高达150以上。 三、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社会特征及原因: 从家庭和生育人群的社会特征看,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另外,既然中国出生性别比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异常偏高现象,必定与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人口政策等变化有关,必定与这个时期的生育偏好、生育行为和生育结果的管理有关。在出生性别比异常偏高的地方,首先,有一定规模的男孩偏好

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第二章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2.1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年龄 2.性别 3.人种 4.民族 5.宗教 6.教育程度 7.职业 8.收入 9.家庭人数 人口结构介绍 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又称人口构成。它依据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体,有性别、年龄、居住地、民族、阶级、文化、婚姻、职业以及宗教信仰等标志,但就其性质特征而言,人口结构类别可归纳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 3大类。 人口的自然结构 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对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人口自然结构起制约作用。 人口的社会结构

依据人口的社会特征划分,主要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宗教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变动;人口社会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社会结构对人口再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阶级、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职业和部门,其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平均寿命也有相应的差异。 人口的地域结构 依据人口的居住地区划分,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和人口的城乡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状况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关,合理的人口地域结构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人口地域结构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变动的规律性。了解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对于进行人口预测,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想的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结构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理想的年龄结构应符合“人口低增长和长寿命”二大特征;人口低增长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长(人口出生率在14.0?~16.0?),年出生人口高增长(人口出生率高于16.0?)和负增长(人口出生率低于14.0?)均会使人口结构恶化!理想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同年龄的男女性别人数相等或相近”。 由于人口出生率较难控制(特别是进入少子化社会以后更难于实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主要通过抑制或鼓励育龄妇女的生育胎次来实现。要实现代际均衡(零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13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要实现代际低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2胎(中产二胎,金领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2.5胎(蓝领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 理想的人口结构如下图: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加之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我国人口数量正在稳固平稳的增加。但是,在数量增加的背景下,出现了性别比失衡的社会问题,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通过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性别比失衡的原因,从原因入手进行对策概述,具体在更新原有计划生育政策、提高政府计划生育管理能力和转变性别歧视观念等方面进行解决问题。希望本文可以为广大计划生育工作部门提供一些思想指导和技术意见,为我国更好的迎合国际态势、发展和维护人权主义贡献力量。 标签:性别比失衡;计划生育政策;男女平等 0 引言 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程度是相对一定范围而言的,我国的性别比失衡具有持续时间久、分布地域不均的特点。针对这个现象,我国长期坚持的计划生育政策需要进行更新换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出台的“二孩政策”就是对原有政策的全新调整,通过完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养、转变社会落后风气、落实社保制度等途径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解决。 1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具体现状和原因 1.1 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现状 伴随社会不断发展,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阻碍。从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从80年代以来就有迅速升高的趋势:1982年的性别比为108.5,而到2004年性别比已经达到了121.2,虽然在这个危险的峰值之后数据有些回落,但是性别比通常是在103到107的范围内进行波动,随后十余年的数据皆大大超过这个范围。我国人口基数大,约占世界人口比例的五分之一,即使是小数据也同样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性别比失衡存在着空间地区分布不均、持续时间久、城乡差异大等特点,治理解决方式较为复杂多样,需要在统一领导下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总体来看,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较为严重,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反映了某些地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 1.2 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具体原因 造成我国多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有多重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庭传统文化思想的牵制。中国传统的父系社会极大的提高了家庭对男孩的期盼,大多数家庭认为生育男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宗接代,也只有男孩才有资格成为家庭的继承人;二是“两非”非医学需要技术的兴起。提前鉴定婴儿性别,选择进行人工流产是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的重要原因,这些技术严重违背了

出生人口性别比宣传资料

出生人口性别比宣传资料 1、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 2、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妇女生育时活产婴儿的性别比,即100个活产女婴对应活产男婴的数量。正常值是102-107,即生100个女婴就要对应出生102-107个男婴。 3、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是什么?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原因复杂。就目前来讲,受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影响,利用现代医学科技检测手段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然后选择性别,施行终止妊娠,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直接原因。 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性犯罪增加。如果人在性发育成熟后始终得不到婚配,一些自控能力差的男性,在受到不良性刺激和诱惑之后,就可能出现强奸、轮奸等性犯罪行为。二是恶性事件频发。男女婚配年龄段的性别失衡,会使人们情绪烦躁、社会暴力行为多,争吵、斗殴、伤害事件也随之发生。若这种情况长期不能得到改变,就会影响社会稳定。三是影响社会精神文明程度。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导致青年男女比例失衡,是社会上很多丑恶现象滋生的温床,如同性恋、卖淫、非法姘居等。如果这些社会毒瘤不得到铲除将会阻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符合计划生育规定怀孕14周以上的妇女在哪些情形下可以终止妊娠 (1)胎儿患严重遗传性疾病; (2)胎儿有严重缺陷; (3)因患严重疾病,继续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孕妇健康; (4)省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情形。 符合前款(1)(2)(3)项情形之一终止妊娠的,还必须取得符合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的医学诊断结论和医学意见,三名以上医生签字,并由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审批后方可终止妊娠。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上)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上) 早在 1993 年 4 月 19 日,当"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中国第三次人口普 查 1981 年全国 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年出生婴儿性别比为 10847 之 后,出生性别比的问题就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有关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研究,也成了国内人口研究最为关注的一 个课题。 1986 年,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提议与倡导下,在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经过充分的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与人口研究单位 联合召开了全国出生性别比专题研讨会,广泛、深入地分析与探讨了全国 及各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成因及其相关问题,当时在国内这是前所未有, 在国际上也实属罕见。 迄今为止,有关出生性别比问题的研究成果,大多数都未突破 1986 年全国出生性别比专题研讨会对 1981 年出生性别比升高进行归因分析的 思维定势。 近期,一些西文学者及宣传媒体,对始于 80 年代初的中国出生人口 性别比逐年升高成因,所作出的种种猜测、质疑与分析基本是老调重弹。 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至今仍未有令人置信的相关成果可以诠释,使 尚存疑点得以消除、尚存问题得以圆满答复所致。 美国密西根大学人口研究中心主任巴巴拉。

安德森教授和布赖恩。 西尔弗教授,针对有关中国 80 年代来出生性别比变动研究的近期成 果与结论,在 1994 年关于中国的生育与出生性别比专题研究报告中,明 确而坦率地指出虽然我们对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升高进行了一些可能性解 释的探索,但要肯定地回答这一问题,只能期盼于今后的研究。 重新认识出生性别比的概念、理论及其值域问题所谓出生性别比,通 常是为了便于观察与比较所定义的每出生百名女婴相对的出生男婴数。 出生性别比对某一人口一定时期内出生的婴儿总数而言,可有人口出 生性别比;出生性别比对分孩次而言,可有分孩次出生性别比。 所谓某人口出生性别比,是指该人口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出生的男 婴总数与女婴总数的比值,用每百名出生女婴数相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表示。 例如,某人口 1975 年的出生性别比为 105,则表明在 1975 年出生总 人口中,每出生 100 名女婴相对应的男婴出生数为 10520 世纪 50 年代中 期 1955 年 10 月,联合国在其出版的《用于总体估计的基本数据质量鉴定 方法》手册Ⅱ,Ⅱ认为"出生性别比偏向于男性。 一般来说,每出生 100 名女婴,其男婴出生数置于 102~107 之间。 "此分析明确认定了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为 102~107 之间。 从此,出生性别比值下限不低于 102、上限不超过 107 的值域一直被 国际社会公认为通常理论值,其他值域则被视为异常。 1967 年美国优生协会出版的《优生季刊》第 14 卷第 2 期,刊登了印 度孟买大学经济系普拉文。 维萨里亚的"登记相对完整的国家及地区出生性别比"一文。

最新秘密数据:2012年中国真正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

2012年中国真正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 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1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马建堂: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5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出生人口163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10‰,比上年提高0.1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66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5‰,比上年提高0.0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5‰,比上年提高0.16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69395万人,女性人口6600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3(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比上年末下降0.0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0,比上年末下降0.08。 从年龄构成看,60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比上年末提高0.27个百分点;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我建议媒体朋友们关注这个数据。去年中国15-59岁或者15岁以上不满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首次下降,比重继续下降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减少了345万人。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口711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3万人;乡村人口64222万人,减少1434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2.57%,比上年末提高1.30个百分点。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7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789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8万人。 今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发布会公布2012年经济数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称,2012年劳动人口的总量2012年是9.37亿,减少了345万,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相当长时期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要高度重视这个事情。 马建堂称,感觉跟朋友们发布这么一堆数据,就担心一些很有价值的数据淹没在数据的海洋里。你说是不是我对人口下降这个问题有忧虑,我也不否认。计划生育政策,我作为国家统计局局长来说,不一定很合适说,但是我还是想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对人口的控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取得了很了不起的进步。我们用了30年左右时间,人口增长模式就到了一个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模式,少生了一两亿人,对推动我们国家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总结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总结 2009年10月以来,在上级人口计生局的业务指导下,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计生干部共同努力,性别比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 1、认真组织学习中央《决定》和贵州省“两禁”条例,提高乡、村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对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的管理水平。 2、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与“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标语、宣传车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印刷大幅过路宣传标语60余幅,发放宣传材料1万余份到育龄妇女家中,以提高她们参与抵制“两非”的积极性。 二、健全组织,完善制度 镇人口计生、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多次召开联席办公会议,加强综合治理,形成监督制约长效机制。设立办公室,成立领导组,党政领导亲自抓,有关部门共同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全镇计生系统和全镇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经常召开专题会议,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医疗行为,并联合下发文件,制定了10项制度。 三、发挥利益导向作用,开展关爱女孩行动 宣传倡导尊重妇女、男女平等的社会新风尚,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树立“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婚育观念。要求全社会都来关心女孩,关爱女孩,提高女孩的社会地位。落实独生子女奖励优惠优待政策,发放了“绿色通道卡”,特别是对独女户和双女结扎户,优先入学入托,减

免学杂费,优先安排人身保险。并利用“双节”对她们进行慰问。严励打击弃婴、溺婴行为。 四、严厉打击“两非”,净化生育环境 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镇党委、镇政府多次召开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专题会议,经过认真研究,结合我镇实际,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多次集中打击“两非”专项治理活动。在全镇引起很大震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有效地遏制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势头。 我们着力开展了“三个一整顿”,突出“一个跟踪”。“三个一整顿”:一是集中整顿B超市场。由公安、人口计生、卫生等联合对全镇B超逐个登记进行备案,对B超操作人员逐人建立档案。二是集中整顿技术服务市场。对全镇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清理,对全镇从事终止妊娠的医务人员建立个人档案和手术档案。三是集中整顿医药市场。对全镇药品批零企业,药品零售点进行登记,由卫生、人口计生、公安对全镇所有药店及性用品摊点进行清理,收缴违禁药品。一个跟踪,即孕情服务跟踪。乡、村干部建立责任制,对怀孕对象加强跟踪服务。 尽管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上级部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今后将继续努力工作,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而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炉山镇综合治理性别比办公室 2010年9月26日

我国不同时期人性别比例状况

我国不同时期人口性别比例状况分析 应子勇 人口性别比例状况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社会稳定,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很多科学家在各种场合呼于:当前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已经严重失调,未来将有几千万男子讨不到老婆,将会严重影响社会安定云云。这是真的吗??现在,就我国人口不同时期性别比例状况初步调查分析如下,如有不当请批平指正。 一、1953年以来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状况调查 现在以我国国家、省、市、县四个级别,六个年份、七组人口普查资料为样本,对我国1953年以来人口的性别比例状况作初步调查分析,结果见表一。 表一、我国六次七组人口普查资料各年龄人口性别比例(女性为100)

表一资料中可见:1、数十年来,我国总人口的性别比始终在105.4——107.7之间(以女性为100,下同),没有太大的变化,是在通常许可范围内波动。2、0~9岁人口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10左右,10~59岁人口也是男性多于女性,55岁后人口性别比例女性开始逐步超过男性,75岁后女性完全地、绝对地超过男性。3、不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波动有明显的“双峰双谷现象”。以女性的“100”为基准线,性别比先是逐岁上升,到了某个年龄段后达到一个“高峰”,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下降,到了某个年龄就出现了一个性别比的“低谷”,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升高达到一个“高峰”,再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降低而且越来越低于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低谷”。各组人口的“双峰双谷”可高、可低、可深、可浅,但不可能没有。人类从出生到性别比第一高峰到性别比第一低谷,男性始终多于女性。第一低谷期间性别比相当相近,但到第二低谷前乃是男性多于女性。从出现第二低谷(55~65岁)后,男性开始少于女性而且越来越少最后只有女性的1/3~4左右。4、婚育年龄性别比例动态观察25~29岁性别比在98.4~113.5之间,以1964年比例较高、30~34岁在96.7~112.4之间,也以1964年较高、35~39岁在105.3~114.6之间,以1982年较高、40~44岁在104.2~122.5之间,以浙江人比例较高。1982年,中国有40~44岁男性2583万比女性的2261万多322万、浙江有40~44岁男性929627人比女性的758747人多17.09万人,这322万和17.09万可能讨不到老婆的男性也未必真的讨不到老婆,也不一定会为讨不到老婆去闹事吧!事实上也没有人闹事啊!所以几十年来,我国人口的性别比虽然有些波动,但是基本上是正常的,在许可范围内的,不值得人们太过大惊小怪。 二、不同性别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观察 浙江1982年有人口3888.5万,男性2016.7万,女性1871.8万,死亡241223人,男性131446人,女性109777人、2010年有人口5437万,男性2794万,女性2643万,死亡297000人,男性170389人,女性126611人。现以以上资料为样本,分析不同性别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和平均寿命(岁),结果见表二、

中国人口的主要结构

人口结构介绍 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又称人口构成。它依据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体,有性别、年龄、居住地、民族、阶级、文化、婚姻、职业以及宗教信仰等标志,但就其性质特征而言,人口结构类别可归纳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 3大类。 人口的自然结构 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对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人口自然结构起制约作用。 人口的社会结构 依据人口的社会特征划分,主要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宗教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变动;人口社会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社会结构对人口再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阶级、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职业和部门,其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平均寿命也有相应的差异。 人口的地域结构 依据人口的居住地区划分,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和人口的城乡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状况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关,合理的人口地域结构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人口地域结构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变动的规律性。了解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对于进行人口预测,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想的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结构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理想的年龄结构应符合“人口低增长和长寿命”二大特征;人口低增长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长(人口出生率在14.0‰~16.0‰),年出生人口高增长(人口出生率高于16.0‰)和负增长(人口出生率低于14.0‰)均会使人口结构恶化!理想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同年龄的男女性别人数相等或相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