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株洲市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05-2020)

株洲市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05-2020)

株洲市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05-2020)
株洲市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05-2020)

株洲市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05-2020)

2006-3-20 15:23:16 湖南省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

目录

目录

键入章标题(第 1 级) (1)

键入章标题(第2 级) (2)

键入章标题(第3 级) (3)

键入章标题(第 1 级) (4)

键入章标题(第2 级) (5)

键入章标题(第3 级) (6)

(一)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宏观格局与长株潭区域一体化的中观格局之中,在以人为本,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体现天人合一、经济与文化相融合的新经济时代,在以“服务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后工业社会行将来临之际,株洲的商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战略机遇与挑战。株洲市人民政府根据商务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与要求,提出制订未来15年株洲市商业网点布局整体规划的战略构想,这无疑将对株洲商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和谐,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与助推作用。

株洲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化城市。解放初期,株洲是一个仅7000人口的小镇,5 0多年过去,株洲已发展成为交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商贸物流活跃,人口达8 0余万,面积近90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株洲城市化的快速进程既得益于其作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这一优势,又得益于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该地区的重点投资,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株洲的工业化推动了株洲的城市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影响越来越明显,其中特别是随着以芦淞市场群为代表的商贸经济的兴起,使得株洲的城市化对株

洲工业化甚至整个株洲经济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尽管从目前来讲,株洲经济的发展无法走出“工业立市”的格局,但从株洲城市化的历史及后工业社会国内外城市化出现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态势来看,未来15年(2005-2020)将是株洲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目前,株洲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步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快速环道和长株潭轻轨的建设,到2020年,株洲将由单一的铁路交通枢纽转变成融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为一体的多网络、立体化、多元化交通枢纽格局,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实施“商贸活市”战略的交通条件业已完备。根据《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到2020年,株洲市区面积将达1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20万。而从株洲城市容量扩张的走向来看,沿湘江内侧即河西核心组团区往西发展,并逐步实现与湘潭市的融城,将是主要发展方向。与此相关,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株洲城市发展的定位问题也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预测的是,三市的一体化及株洲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必定会导致商业在株洲市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有鉴于此,对株洲市商业网点布局的规划力求体现区域经济的视野,并从株洲城市化发展的历史与未来走向中确定其商业网点的业态格局。这一点乃是保证本规划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前提。

根据株洲的条件与基础分析和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株洲商贸发展的战略定位是:确立商贸业的先导产业地位,建设中南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商贸中心。

在株洲的城市化进程中,商业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格局,商业文化的氛围也在形成之中。因而,本期规划工作的重点是,从株洲商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尊重株洲商业发展规律基础上,对株洲市与城市四区之间的商业功能作出科学的定位。根据株洲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组团结构”特征,河东核心组团区(包括芦淞区和荷塘区的月塘片区)已形成了发育成熟的市场群,因此,以此作为市级商业中心,对现有商业网点进行调整、改造和提高,适当控制总量,合理配置业态,提高商业环境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是该区规划的重点所在。而河西核心组团和栗雨组团区主要是强化商业网点的规划与控制,其中特别是湘江风光带商业网点的规划与控制,以适应河西作为株洲市的行政、文教中心

的商业需求;并根据该区在长株潭融城中的区位优势,加强天台区级商业中心的规划与建设。石峰组团区和荷塘组团区除加强两个区级商业中心建设外,还要依据其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并充分考虑该区域与株洲其它县市之间的城乡互动影响,加强现代物流业及以建材、机电、汽车及农副产品等为主的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商贸服务业。这样,在目前可基本形成1个中心,5个副中心,并且业态重点突出的“以一带五,众星拱月”的商业大格局。再补之以社区(居住区)商业、专业(特色)街(区)等,全面构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且富有层次性与立体感的商业文化网络。

在规划过程中,虽然实现物化形态的资源之间的合理与有效配置,乃是“商贸活市”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最显著的要素是市民数量的不断扩张,它内在地要求一种“以人为本”的服务型经济的质量提升。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在商业中心区要把改善和提高购物环境的质量作为重点,这一点在株洲市的芦淞市场表现得尤为迫切。第二,根据人流不同的分布,根据不同人群的消费需要、消费习惯和消费文化取向,对不同区域的商业功能作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定位,如通过专业特色街区的建立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不同需要。这一点天元区与其它三区有明显不同。第三,社区化是现代城市化的重要取向之一,株洲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之一,既存在着较多的厂矿型社区,又有大量的商居型社区。大力发展社区商业乃是株洲未来商业发展的重点之一,而社区商业的发展应该充分突出便民性这一基本宗旨。总之,把“以人为本”作为商业网点规划导向,并通过这一导向来倡导一种积极健康的商业文化,这是本期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编制本规划所依据的文本标准是商务部颁布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2004年商建180号文件),但结构和条文略有变动。

第一章总则

第01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过程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逐渐成型,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新经济、新技术等因素对商贸业的综合影响,需要针对株洲市的商业体系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并制订出株洲市商贸业的规划对策,以及其发展支撑对策,以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并形成良好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障我市商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第02条为指导株洲市商业的分级设置,加强株洲市零售商业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优化商业布局,有效配置资源,增强商业综合竞争力,促进零售企业发展差别化经营,健全零售企业统计分类,特制定此文本。

第03条文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商建发[2004]180号)为标准,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和《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整体规划》(这是世行在中国首批实施城市发展计划[CDS]的两个项目之一),以及《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等文件为主要依据,并结合株洲商业发展的实际而制定。

第04条文本涉及的控制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现有的相关标准、规范,参考国内外不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结合株洲市商业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湖南省和株洲市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规划的对象、范围及重点

第05条规划对象由批发商业企业设立的拥有独立固定营业场所,配备一定的业务人员,并从事商业贸易等流通业务的自然单位,主要包括17种商业零售业态、专业市场、批发市场、物流、成品油市场、湘江风光带、休闲餐饮服务业、宾馆酒店业及相关服务业业态。

第06条规划范围本规划所涉范围包括株洲市河西核心组团、河东核心组团、栗雨组团、新马组团、枫溪组团、荷塘组团、石峰组团、田心组团和渌口组团等9个功能区,总面积为120平方公里。

第07条规划期限与人口规模本规划与《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

0)》期限相一致,即2005—2020年;本次规划远期2020年人口规模(常住人口和暂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取120万人。

第08条规划重点本期规划的重点主要包括株洲市及各辖区的商业定位分析,市级商业中心的市场整改、业态优化河西天台商业区高级商务中心及湘江风光带之规划。

第三章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09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始终围绕株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目标,以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株洲市商品市场体系为方针,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重点,积极应对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经济结构调整的挑战,通过优化株洲市市场布局,调整其市场结构,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城市产业服务功能,实现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的战略转变,建设中南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商贸中心,坚持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快建立起能满足社会需求升级要求,体现城市现代化功能和发展水平的商贸体系,达到“以人为本”、“商贸活市”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目的,促进株洲市商贸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

第10条规划原则

本规划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远近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协调发展,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需求。

2.坚持“科学发展观”,调整结构调整,优化布局优化,统筹改造与新建,实现自然与人文相统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坚持自主创新精神,突出特色,突出个性,发挥优势,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与中小商店生存发展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创新株洲市商业业态和网点建设。

4.坚持以市场为基本调控手段,使规划的调控功能与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相结合。

第四章发展目标

第11条总体目标立足株洲市区,服务株洲四县一市和长沙、湘潭等地;通过与长沙、湘潭两市的融城,加强对湘北、湘中南、湘西南和赣西、粤北、桂北等泛珠江三角洲地带的商业辐射,加深与国际接轨的程度。

近期目标到2010年,基本构建“四大体系”,实现“四大突破”。即构建充分市场化和基本国际化的现代商品市场体系,构建多层次、多业态、富有生机活力的现代商品体系,构建基本信息化和装备化的快捷交易运行体系,构建驱动生产、引导消费、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多功能服务体系;在现代物流建设上取得突破,在现有市场改造提质上取得突破,在发展市场的依托产业上取得突破,在商贸信息化建设上取得突破。初步建成商业网点布局和业态结构合理,服务功能完善的商业服务网络,形成以物流配送业为基础、以连锁商业为核心。以专业批发市场为特色的现代商业体系的基本构架,总体上接近国内同级城市商业发展的水平。

远期目标2020年,在完善商业实体网络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主的虚拟网络商务体系建设,奠定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与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相适应的现代商业基本框架,总体上达到国内中等发达城市的商业水平;完善金融、邮电在商业区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银行、邮电部门在商业经济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交通要道、广场、宾馆、酒店设置电子地图,在大型零售商业网点、批发市场、专业市场设置电子导购指南,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第12条总量预测以2003年株洲市区(不含县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 3.6亿元),与批零餐饮业增加值(15.5亿元)为基数,依据《株洲市第三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长远发展思路》、按照2003年至2020年平均增速12%预测,到2010年,株洲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196-197亿元(其中批零餐饮业增加值36.5亿元),到2020年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545.5亿元,批零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13.4亿元。

第13条营业面积参照同比城市的标准及本市商业营业面积现状,确定株洲

市人均(常住人口和暂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占有商业营业面积为1.3平方米。根据人口预测2010年株洲市内营业总面积宜控制在126万平方米左右(按总人口9 0万人,人均1.4平方米计)。2020年株洲市内营业总面积宜控制在180万平方米左右(按总人口120万人,人均1.5平方米计)。

第14条结构目标

1.根据株洲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组团结构”特征,河东核心组团(包括芦淞区和荷塘区的月塘片区)等区域主要以调整、改造、提高为主,适当控制总量,合理配置业态,提高商业环境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河西核心组团和栗雨组团区主要是强化商业网点的规划与控制,其中特别是湘江风光带商业网点的规划与控制,以适应河西作为株洲市的行政、文教中心的商业需求;并根据该区在长株潭融城中的区位优势,加强区级商业中心的规划与建设。河西新火车站是我国南方现代交通的又一个重要枢纽,是株洲市区一个新的重要客流源和对外辐射源,京珠高速和快速环道穿越其中,上瑞高速相距不远,区位优势突出,必然形成一个极富发展竞争潜力的广域性商圈,在规划期间建设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既很有必要,也完全可能。石峰组团区除加强区级商业中心建设外,还要依据其资源、产业优势和交通优势,加强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和以建材、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交易等为主的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贸服务业及生态旅游业。荷塘组团区是株洲面对所辖县市和赣西地区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实现城乡互动、加强株洲商贸经济辐射的桥头堡,上瑞高速贯穿其境,境内还有京珠高速和快速环道,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加上该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故在此加强区级商业中心建设的同时,要发展农副产品物流业,并通过商业资源整合,加强以汽车、机电、农副产品为主的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商贸服务业态。渌口组团区在近期规划中以城市功能拓展为主要目的,在中长期规划中则主要以商业中心与城乡互动为主要导向。

2.2020年,连锁商店和电子家庭购物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总比重的46%左右。其中连锁商业占30%左右,扩大连锁经营覆盖的行业种类;电子商务占1 6%左右。

3.至2010年,将现有大部分“杂货店”通过加盟、特许形式发展成连锁的社区便利店、超市或专业店;至2020年,逐步改造传统的中小百货店成为专业店、专卖店;不断提高超市经营净菜的比重,推广生鲜食品超市的建设。

4.加强商业贸易的科技进步,着力提升商业贸易的文化品位,发展连锁型、会所制商业业态。继承并发扬光大炎帝文化、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文明、诚信打造株洲商业服务品牌,以经营的规范性、服务的周到性、科技的进步性铸造株洲商业文化的精神内质,使株洲商贸业在经济全球化中树立应有的地位。

第五章总体布局

第15条株洲市商贸网点总体布局理论与事实的依据包括:在全面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株洲市商贸网点布局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系统研究;基于各种统计数据与市场调研,对株洲市国民经济发展现状及可预期的未来发展之预测;借鉴国内同类规模城市商贸网点规划经验与教训;国家既定规范、《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及相关专业理论原理。

第16条本次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一个市级商业中心带为核心,围绕该中心规划建立5个区域商业中心,即1个中心带5个副中心的“以一带五、众星拱月”的大格局,形成资源共享、特色互补且与本地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商业圈,再补充以社区(居住区)商业、专业(特色)街(区)等,全面构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且富有层次性与立体感的商业文化网络。

本期规划中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本期规划的重点主要包括株洲市及各辖区的商业定位分析,市级商业中心的市场整改、业态优化、河西天台商业区高级商务中心及湘江风光带之规划。

难点市场整改尤其是农贸市场及杂货店整改、连锁型社区超市之规划。

第17条市级商业中心

规划范围北起七一路,南抵徐家桥大市场,东毗铁西路,西临湘江。依托中心广场商圈及芦淞市场群,服务于本地及周边市县,专业市场辐射及桂北、赣西、云贵乃至鄂豫陕等地。

商业定位此区域内包括大型购物中心与超市(已建的株百、芦淞超市、国美、规划中在建的中鸿人和广场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芦淞服装批发市场群)、大型文化市场(图书城、千金文化广场)、大型农贸市场(钟鼓岭大市场、徐家桥大市场)、大型专业市场(江南商城)、三星级宾馆(国宾、金龙、金德以及株洲宾馆等)。同时,中心商圈还集中了相当一部分服饰专卖店及特色专营店,肯德基、麦当劳、桂林人等特色餐饮亦云集于此,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市场群。其定位主要为购物休闲、文化娱乐、商务及专业批发。

规划导向该商业区在目前及未来20年的规划导向以培植成熟市场为主,不提倡大量兴建大型市场,主要方向当为完善现有市场建设,改善市场环境,提升市场品位,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市场功能的提升与改造,打造综合性、多层次、立体化的休闲购物、文化娱乐商圈。近期目标,2005至2010年之目标为完善市场环境。中长期目标,即2010年至2020年为提升市场品位,优化商贸业态,拓展市场功能。

第18条区域商业中心

区域商业中心(即城市商业副中心)主要以满足本区居民消费为主,依据本区区域位置与产业优势吸引外来顾客,着力突出商圈效应。本期规划中,拟设置区域商业中心5个,即荷塘区以红旗广场为中心的红旗商业中心、石峰区以响石广场为中心的响石商业中心、括枫溪组团与渌口组团以渌口镇为中心的渌口商业中心、天元区以天台路和湖南工业大学新校区为中心的天台商业中心以及在马家河镇一带以规划中新火车站为中心的新马商业中心。

第19条红旗商业中心

规划范围以红旗广场为中心,西括新华西路、文化路,东连向阳广场,北含天鹅湖区至桂花村一带,南领东湖至金钩山村一线,呈型结构。

商业定位生活服务、文化休闲、生态旅游及专业批发。

规划导向积极培育生态旅游产业与特色生产,高起点发展文化休闲产业,充分利用交通与市场优势开发物流产业,强化专业批发市场(农贸与建材)的整改。近期目标,即2005年至2010年为配合本区城市建设,完成荷塘区作为市中心商

业与人流压力分流的副中心建设,建设高标准、有特色的文化娱乐与购物休闲商业圈;中长期目标,即2010年至2020年,适应城市发展与人们消费理念变革的需要,依托本地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第20条响石商业中心

规划范围以响石广场为中心,依托建设路与响田路、响石西路,西临湘江,东毗人民路,北接清水塘,南连白石港,呈一个顺时针躺倒的“4”字结构。

商业定位生活服务、物流与专业批发

规划导向充分利用交通、生产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生活服务市场,在专业市场(特别是服饰市场)建设方面,尽量避免与市商业中心市场雷同,可以高档次广辐射为导向。近期目标,即2005年至2010年为完善本地商贸网点规划与建设;中长期目标,即2010年至2020年,在石峰区城市环境治理取得相应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休闲及相关商贸零售业。要依托田心工业园,建设工业品批发市场;在云田、龙头铺镇建立社区商业体系,发展生态旅游业。

第21条渌口商业中心

规划范围以渌口经济开发区(渌口镇)为中心,北依株洲国家级高新区、董家锻高科园,南连株洲县重点乡镇,呈哑铃形结构。

商业定位生活服务、文化休闲、城市功能拓展。

规划导向积极培育生态旅游产业,高起点发展文化休闲产业,充分利用交通与市场优势开发物流产业,专业批发市场(农贸与建材)的整改。近期目标为发挥对周边县市的城市功能拓展作用,分解中心市场群的生产与物流压力。中长期目标为建设高品位、有特色的城市商业副中心。

第22条天台商业中心

规划范围以天台路和湖南工业大学新校区为中心,西毗西环线,东、南、北三面接湘江风光带株洲段,呈扇形结构。

商业定位休闲购物、文化娱乐、高级商务、会展中心与特色经营。

规划导向高标准建设商务、会展中心,全面提升文化休闲产业,完善社区生活服务,引领株洲社区服务潮流。近期目标为建设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级商务与会

展中心,中长期目标为建设本市社区商业样板区,全面提升区域商圈品位与功能拓展。

第23条新马商业中心

规划范围以规划中的新火车站为中心,东抵西环线,南达南环线,北临湘江,呈L型结构。

商业定位旅游文化、生活服务、购物休闲

规划导向积极开发旅游配套市场建设、高起点规划生活服务设置及其建设,建设高品位文化休闲产业。近期目标为高起点制订商贸网点布局规划。中长期目标为建设高品位文化休闲与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市场,建设具有一定超前性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

第24条社区商业

社区商业是指商业一定程度集聚,主要设置为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必需的商业和生活服务中心,服务对象主要为本社区居民。据预测,2020年株洲共有大型社区20至25个。

社区商业定位以生活服务为主要目的,以社区超市(连锁店)为龙头,辅以美容美发、洗涤、杂货、餐饮、便利店等。

社区商业规划导向整改农贸市场,推行社区连锁超市;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构建立体服务业态;促进文化消费理念,提升生活品位。近期目标为基本完成现有农贸市场的整改。中长期目标为完善社区连锁店建设,打造现代化、高品位社区商业。

第25条专业(特色)街区

专业(特色)街的建设既是对城市原有资源的一种整合,也是商业向更高级阶段发展的一种准备。根据消费者的数量、需求、偏好以及购买力的不同,对各类别、层次的消费者进行细分,确定专业街的规模、经营门类及商品档次,各种专业街应有不同的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街区商业定位文化休闲、特色经营、塑造本地经济品牌与高雅城市形象、满足社会多层次需求。

专业(特色)街区规划导向在各商业中心建设依托本土农产品资源(如茶陵三宝、醴陵瓷器与花炮、攸县的农产品等)的特色专业(特色)街区,此类专业(特色)经营以专卖店或特色连锁店为主要形式。

第六章专业、批发市场

第26条专业、批发市场是指一种或若干种商品经营者和商品购买者集中、公开、独立地进行交易的固定场所。可分为工业消费品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其中工业消费品市场又分为工业消费品综合市场和工业消费品专业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又分农产品超市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第27条株洲市商品专业批发市场应以重点布局、资源整合、改造提质、功能创新为发展思路,实行对传统商品专业市场的升级,大力发展服装、五金机电、汽车及零配件、建材专业市场,增强辐射力,塑造商品专业批发市场的新形象。

第28条工业消费品综合市场主要设置在大型居住区附近,目标顾客为中、低收入居民。工业消费品专业市场主要设置在城郊结合部或交通主干道附近,目标顾客以中小批发商和零售商为主。依托株洲的工业优势和产业特色,在对现有工业消费品市场进行提质改造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建设服务于株洲市城乡人民生产生活、辐射周边地区乃至行业上下游产业的新型工业品市场,促进株洲工业与商贸业间的良性互动,在充分体现各区产业特色的基础上,主动融入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与泛珠江三角洲的战略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主要设置在城郊结合部和乡镇交通主干道附近,目标顾客为中小批发商和零售商为主。

第29条推动和鼓励现有专业市场的调整、改造,提高商品档次和服务质量,采用“拓展提质”的方法,对现有农贸市场实行“农改超”,新建农贸市场必须布置在超市内,按国家居住区有关规范配建。严格控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对现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实行规模化、规范化经营或连锁经营。对于已投资在建或拟建的专业市场,在规划中原则上予以保留,以后视经营状况再进行业态优化与资源整合。结合各区产业特点,培育一大批规模大、功能全、辐射广的基地型、区域型工业消费品专业市场。

对现有布局重复的专业市场,如建材市场、电气水暖市场、机电产品市场、摩托车汽车配件市场等,应坚持“在发展中整合,在整合中发展”的原则,通过整合发展、调整布局,提升市场品位。

第30条新增专业及批发市场群:规划建设河西东湖市场群、芦淞区枫溪市场群。

第31条本规划期内重点建设的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市场群。

芦淞区依托市级商业中心,重点改造、提升、优化现有服装专业市场群,突出服装交易特色,打造芦淞市场品牌形象。因此,在芦淞区除建设与服装产业配套的专业市场和在枫溪市场群建立农副产品、畜牧产品专业市场外,原则上不再建设其它专业市场,现有的其它专业市场要通过整合迁出。

荷塘区依托中南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与铁路公路交通优势和生态优势,结合该区的产业特点,发挥荷塘区对株洲市所辖五县(市)的窗口与辐射作用。改造整合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建设陶瓷产品专业市场、汽贸汽配市场和机电产品市场以及家俱市场,原则上不再新建其它专业市场。

石峰区依托株洲冶炼厂、田心电力机车厂、株洲化工厂、湘江氮肥厂、株洲玻璃厂、恒力建材有限公司等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整合株洲建材市场,建设以白石港为中心的规模大、规格高、经营规范的石峰建材大市场、杉木塘五金机电灯饰大市场、株洲北站中南金属材料大市场和农资专业市场,利用云田的花木产业优势,建设云田花木大市场。对不能在有形市场交易的工业品,如有色金属、电力机车等,应以高技术手段为载体,建立资讯发布、网上交易平台的现代化专业市场。

天元区根据天元区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的特点,除建立东湖市场群外,近期内原则上不建立专业市场,对现有建材等专业市场要通过整合进行搬迁。远期规划在新火车站建成后,可依托湘江风光带与新火车站人流密集的特点,建设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专业市场。

第32条规划中在建的金帝广场、拟建的芦淞国际服装会展中心,要结合我国国情做好功能定位,在以展出国际、国内传统与新潮服装品牌为主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我国庞大的中低档消费群体的市场需求,适当展示符合中低档消费需求的服饰,以开拓国内的广大市场。

第七章专业(特色)街区

第33条专业(特色)街建设是以市场细分为前提,对城市现有商业资源的整合与提升,专业(特色)街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消费群体及其分布,根据消费者不同的素质、需求、消费理念与消费能力的细分,来确定专业(特色)街的规模、经营商业种类与档次,体现不同的特色。

第34条专业(特色)街设置导向

1.重点建设服装、文化娱乐、食品、餐饮等本土特色产品相关的符合现代消费趋势的专业特色街。

2.鼓励设置与专业特色相关的专业店、专卖店;适度设置为专业配套服务的服务业,限制设置与专业特点无关的业态和业种。

第35条至2020年,市区统一命名的有规模、有影响的市级商业专业特色(街)区达16个。本规划期内重点建设1路5区10街。

第36条1路

芦淞路。以芦淞路为中心街区,汇集了环洲城、芦淞、淞华、芦东、城中布市、星通、星隆、五金、南大门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该地是株洲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改造提升现有的服装批发市场,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精品、名品服装入驻经营,通过整合逐步改造中低档专业店,将五金、建材、水果、日用商品市场迁出该区域,建设以服饰品为主档的专业店、品牌专卖店,形成株洲服饰专业路。

第37条5区

长江广场高档购娱商住区。现有天元购物广场、新一佳超市、华天大酒店、西苑宾馆、粤华大酒店等大型商住设置,有在建的国贸大厦,是兼购物休闲娱乐与住宿为一体的条件优越、品位高雅的高档商住区。

红旗广场文化休闲购物区。现有长途汽车站和正在建设的银泰文化广场、东都文化广场、伟大国际商业广场等,兼具酒店、商住文化休闲与购物特点,将成为

减轻中心广场商住交通压力的又一高档商住区。

响石广场娱乐休闲购物区。现有女人文化用品店、铜锣湾购物广场,紧邻规划中集火车文化、科普教育、休闲游乐的楠峰公园,有数处大中型娱乐休闲、健身场所,并拟建国际礼品城,是集娱乐、休闲、健身、购物于一体的高级文化购物休闲广场。

东湖广场区域性商贸会展区。在河西栗雨高科园东湖立交桥附近,建设以高新技术及信息发布、商贸洽淡和省市文化经贸周(节)为主题的会展中心,将成为株洲市的高级商务中心。

渌口广场商贸流通区。渌口为株洲县县城,现有常住人口5.3万,建设渌口商贸流通区,既符合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又符合株洲城市功能拓展的需要,是株洲城乡互动的重要节点。

第38条10街

七一路文化娱乐一条街。西起沿江中路,向东北至人民中路止,全长660米,宽25米,沥青路面。其中建设路至沿江路段,人行道均以花岗岩石砌就,街道整洁、规范,是株洲市的样板街。娱乐场所为该街区主业,目前已建成为文化娱乐一条街。

桂花路商业步行街。南起新华东路,向北至金属公司止,1989年建成,以桂花村命名,全长2.10公里,路宽6米,水泥路面。沿途大都是以五金产品为主的商业店铺,可建成特色小五金一条街。

钻石路样板街。南起新华西路,北至601厂门口止,1993年以601厂钻石品牌产品命名,全长0.78公里,路宽20米,水泥路面。可依托601厂产品进驻硬质合金产品专业店,将与此特色产品无关的商铺迁往它处,将其改造成1条硬质合金特色街,作为601厂开拓市场的窗口。

向阳东路特色农产品街。从向阳广场向东接快速环道,全长1公里,宽24米,水泥路面。该路紧邻株洲市所辖县(市)通往株洲的必由之路上瑞高速,是地方特色农产品打入城市的窗口,规划建设成株洲市区特色农产品一条街。

天桥零售商贸一条街。南起建设北路,向西北至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止,此

地原名湘天桥,后发展成一条商业发达的繁华街道,尤以小商品琳琅满目著称于市,故名天桥街。长1250米,宽6米,沥青路面。规划建成特色小商品一条街。

千姿女人礼品街。位于响田西路,集中了大型女性购物商物、美容美发场所、三星级宾馆,并拟建国际礼品城,适合建设成女性用品和礼品一条街。

天平路风味饮食街。东北从沿江北路起,西南至黄河北路止,全长1390米,宽9米,水泥路面。沿途有数十家特色风味饮食店,规划建成风味餐饮一条街。

华山路高科技产品街。道路红线宽48米、人行道7.0×2,总长5713米,在建设中的湖南工业大学与天台公园之间区段,拟建成以IT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街。

府前路步行街。北起天台路市政府大门口,南至泰山路,全长500米。现进驻专业店较为凌乱,将逐步整合业态,集中50-60家高档服装专卖店,建成时尚服饰一条街。

珠江中路文化艺术品街。依托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全国唯一的包装博物馆等其它文化资源,在规划中的珠江路新建一条以经营图书、文艺作品、旅游工艺品、音像制品、艺术品等为特色的文化艺术品专业街。

第八章物流园区、配送中心

第39条结合原有海陆空港的优势,依托较好的工业基础条件和交通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即在“依托大交通、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商贸”的环境下释放出强劲发展后劲的基础上,整合株洲市现有物流资源,完善市场结构,提升株洲市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在有利于引进外地资源的同时,更要着重于提升本地资源优势的辐射力,并借二者的积极互动强势塑造本土经济品牌,推动本地经济发展。

第40条鉴于株洲在湖南乃至中南地区的重要区位,株洲物流业的发展将对株洲市与长株潭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株洲市已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专门制订株洲市物流规划,因此本规划仅对物流提出粗略的参考意见与思路,具体的物流园建设和发展以即将出台的株洲市物流规划为准。

第41条规划市区内建设“一园五中心一平台“的物流、配送网络与物流信息体

系。一个物流园即石峰工业物流园;“五个中心”即石峰区清水塘的湖南长株潭现代物流中心、石峰区336处株洲(国储)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董家锻高科园芦淞服饰物流中心、荷塘区货物配载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栗雨高科物流中心;“一平台”即建立株洲现代物流网络信息平台。此外,还将在醴陵建设醴陵陶瓷、烟花物流中心。

石峰工业物流园。依托石峰区铁路、公路、水运等立体交通优势和株洲北站货运编组站与战略物资储备等集散储运优越条件,结合石峰区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企业相对集中,原材料、能源和工业制成品进出流通的需要,建设集调配、储藏、运输、集散于一体的现代工业物流园区,增强株洲工业对中南乃至全国的辐射作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长株潭现代物流中心。依托货运编组站铁路专营线及320国道、城市环线、上瑞高速、京珠高速、湘江航运,发展服务三市经济互动及本地市场需要的生活物流、工业生产物流、特色经营物流(建材及机电等)。

336处株洲国储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依托国储336处仓储设施及铁路专营线,改造进出口公路,发展辐射以长株潭为主的工业物资配送中心。

董家锻高科园芦淞服饰物流中心。依托城市环线与320国道、京珠高速、上瑞高速、湘江航运,发展服务本地市场群的服饰物流、配送业,服饰物流辐射及桂北、粤北、云贵、赣西、鄂豫陕等地。

荷塘区货物配载、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依托莲易汽车专用公路和快速环道,发展既服务于本地又辐射全国各地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以促进城乡互动。

栗雨高科物流中心。依托天易汽车专用线、城市环线、京珠高速,发展长株潭地区本地需要的医药及河西市场的零售业态物流配送业。

株洲现代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利用市政府政务信息网,建立株洲现代物流信息网站,为全市物流园区及配送中心提供信息服务。

第42条规范整顿汽车零担货运市场,把汽车零担做为物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行统一调配管理,促进汽车零担货运的健康有序发展,结束其有市无场、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

第43条物流、配送网络的设置应充分考虑本地工业、农业发展及商业网点布局特点,做到既能充分凸显本地资源优势,又能使物流业的建设与本地经济形成良性互动,促进本地特色生产与经营的发展。同时,物流、配送业的规划还必须与本地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44条在配送节点的设置方面,以主要客户集中地、居民生活区附近为主,尽量缩短配送的平均运输距离。同时,配送中心应位于交通主干道附近,交通便利、通畅、通达性好,配送服务准时性运作有可靠保障。主要包括对内、对外的交通集疏运送条件应良好,与港口、机场及铁路、公路货运枢纽有良好的运输道路衔接。配送节点所在城区路段应无严格的禁止行驶限制,或限时行驶对客户需求不产生明显影响,或路段已有改扩建的规划等;配送中心预选地址不仅能满足当前需要,而且应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新建配送体系还应在预选地址时考虑地价相对便宜。

第45条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为适应株洲产业发展与商贸发展对多样化物流服务的要求,规划建设以3S平台、电子数据交换、企业应用集成、电子身份认证、公共密钥安全体系、电子支付体系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

借助相关物流信息技术,在加强全市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形成货运物流、商贸流通、加工贸易等网络的互联互通,提高物流业的服务效率与运行质量。同时,也可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政府对市场的宏观管理与调控以及对物流业的行业管理、发展与规划提供信息的决策参考。

第46条物流业发展的近期目标,即2005年至2010年完成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的基础建设,在规划中要注重超前性。中长期目标,完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完善与拓展。

第九章零售业态

第47条株洲市零售业态现主要有食杂店、超市、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专业店、专卖店、百货店、购物中心、家居建材商店、厂家直销中心、自动售货亭等11种业态形式,以便利店、超市、大型超市、百货店、购物中心、专业店、专

卖店为主体。

第48条超市。以居民为主要销售对象,10分钟左右可到达,商品构成以消费周期短、购买频率高的商品为主,开架售货、集中收款。经营服务辐射半径为1公里左右,商业营业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超市应成为株洲市零售商业的主要业态之一;在主要街道和社区,应鼓励发展超市(日杂副食超市、医药业超市与综合超市),以方便本市居民和流动顾客为目的。

第49条大型超市。营业面积一般在6000平方米以上,品种与服务功能较为齐全,经营辐射半径在2-3公里,目标以市区居民与流动顾客为主。

第50条超市与大型超市设置导向

1.超市设置应以功能错位、优势互补、良性竞争为原则,以消费群体(含流动顾客)数量及消费水平为基础进行科学设置,一般以一个街区或一个社区配置1至2个为宜。

2.大型超市应设在市级商业中心、市级商业副中心、区级商业中心内,每个中心设置1家为宜。全市除现有的6家外,新增8家。本期规划在响石广场、红旗广场、中心广场各建1个。

第51条购物中心。购物中心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按服务半径8至1 0公里配置1个,一般设置在市级商业中心、市级重点商业副中心和市郊交通枢纽位置,目标顾客以市区居民和流动顾客为主。

第52条购物中心设置导向。除改造提升现有的天元购物广场和铜锣湾购物广场2个大型购物中心外,“十一五“期间目标根据人流特点可新建3个,在红旗广场、中心广场、响石广场各新建1个(已投资在建)。

第53条社区商业服务中心。营业面积5000至8000平方米,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娱乐、休闲、饮食、服务为一体,能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全方位、多功能社区服务。位置应选在区级商业中心、大型社区居住区、大型厂矿企事业单位或中心镇商业区附近。目标顾客以居民为主,服务半径约为0.5公里。

第54条社区商业服务中心设置导向。在提升、改造现有社区商业网点的基础

上,“十一五”期间可新增社区商业服务中心10个,新增社区服务中心主要是规划新区或市场群的辐射边缘。到2010年新建10个,至2020年再新建15个。

第55条仓储会员店。以会员制为基础,实行储、销一体,批零兼营,并提供有限服务与低价格商品的零售业态。根据人口密度、交通条件以及周边地区商业环境,可有计划地适度发展。目标顾客为相对固定且从事商业批零业务者。按每30万人配置一个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左右为宜。在市级商业中心和大型超市、购物中心的商圈范围内要限制设置。

第56条百货店。营业面积在4000平方米以上,采用柜台销售与自选(开架)销售相结合方式经营,功能服务齐全,经营品种以服饰鞋帽和日用百货为主。目标顾客为本市居民与流动顾客。应布置在市级、区级商业中心。

第57条百货店设置导向。市级商业中心和河西核心组团对现有百货店进行优化改造,拓展功能,加强连锁经营,或改造调整成专业店、专卖店,但应控制新建以防过滥。在提升改造现有株洲百货大楼的基础上,全市宜新建3个,河西长江广场国贸大厦、新马商业中心、渌口组团均宜建1个具有各自特色的现代化百货店。

从总体上注重营造各组团区域商业空间特色,适当控制百货店量的扩张,提升其质的内涵,引导百货店立足并发挥优势,加强硬件改造,优化购物环境,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整合市场资源,注重特色经营与错位经营,积极引导消费时尚,创造消费热点,着力塑造并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商圈影响,构建多种零售业态并存、相互竞争发展的新格局。可在河东核心组团(市级商业中心)、河西核心组团(市级商业副中心)、新马组团(区域商业中心)重点培育3家高档次、高品位的百货店,以适应高消费者的需求。

第58条专业店、大型专业店。经营商品结构体现出专业类别和纵深程度,主营某类专门商品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经营品种丰富,选择余地大,主营商品占经营商品的90%以上,经营的商品、品牌具有自己的特色,多数采取定价销售与开架面售方式。医药、家电、灯饰、书籍、音像、通讯、五金、服装、钟表、交电、化工、文化、家居、眼镜、食品、装裱、锁具、防盗门等是专业店的重点经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株洲城市总体规划

株洲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时间:2009-07-29来源:株洲市政府门户网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省委、省政府“一点一线”和“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长株潭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促进株洲市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经报请国家建设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编制本规划,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一、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二、城市性质 株洲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长株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 三、城市规模 近期:2010年城市人口90万人(常住人口1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90平方公里。 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1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平方公里。 四、城市职能 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国家老工业基地,中南地区重要的商贸和现代物流中心,面向海内外华人的炎帝历史文化纪念地。 五、城市建设目标 本规划期内,株洲市市区实现特大城市的规模目标,发挥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新型工业基地的作用,成为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强大,设施完善,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城乡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园林城市。 六、城市建设发展战略

1、建设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城市及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产业发展提供条件。 2、发挥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作用,形成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3、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集约使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4、建立以综合社区为单元的城市新型社会组织结构,加强社区的建设和服务配套,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5、营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城市文化和宜人的生活环境,成为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生态园林城市。 七、市域城镇发展目标 2010年,实现对现有城镇体系格局的初步调整,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初步形成网络状格局,攸县撤县改市(以下称攸州市),成为市域次中心城市;2020年,形成完整的市域城镇体系,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市域重点建制镇为纽带,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2010年市域人口为39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0%;2020年市域人口为42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0%。 八、市域城镇经济区划分 市域经济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城镇经济区。 (一)北部经济区——由株洲市区、株洲县和醴陵市组成,为市域核心区域。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说明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中国西北璀璨的明珠。 巍巍贺兰山,漫漫黄河水。秀美富饶的塞上湖城,不仅用千古文明、多元文化,支撑着银川不断发展的辉煌。如今,更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宏图的实施,拉开了更高发展的序幕。 一、规划范围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全长17.5公里,是城市南北向新主干。主轴南段起点在五里台,现状是宁安大街,北段终点在元宝湖,现状位于万寿路。 二、规划依据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三、规划理念 银川城市中轴线以“多彩银川”作为规划理念,不仅表达了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空间的规划诉求,更加体现出“贺兰岿然、长河不息” 的城市精神之魂。 三、规划结构 “多彩银川”城市中轴的规划结构,分为一轴一心,三廊五段,九大节点。 按照城市人文生命序列中轴线由南向北分为历史银川、风情银川、和谐银川、开放银川和未来银川五段。历史银川是表达银川千年人文的底蕴,风情银川是反映银川民俗民风珍贵遗产,和谐银川是打造银川最靓丽的窗口,开放银川是创新银川城市精神的新亮点,而未来银川,则是进一步展示银川可持续发展的新辉煌。 九个城市节点分别为塞上明珠、银川民风、文化中心、城市中央、市民中心、塞上西湖、中阿论坛、北部新城、月坛金凤。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历史文化公园、英贤祠、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宁夏民风街、银川青少年宫、宝鼎广场、宁夏歌剧院、银川图书馆、宁夏博物馆、三馆两中心、曾杏绯艺术馆、中阿论坛、宁夏移民博物馆、人文亭阁等。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通过集中考虑设置和完善一批大型文化空间,城市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人文的精神所向,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开放性城市旅游价值,同时向全中国及世界人民展示着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株洲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株洲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对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做出全面梳理,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的理解,洞悉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 (1) 第二节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苏州市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苏州市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苏州中心城市地位,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配合新一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的修编,特编制苏州市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第2条本规划的编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按照商务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实施手册》和《苏州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修编工作组织实 施意见》编制。 第3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本规划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本规划。对违反本规划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予以处罚。 第4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基础资料汇编和规划图纸四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5条本规划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规划、商贸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执行。解释权归苏州市贸易局和苏州市规划局。 第二章规划目的、依据 第6条规划目的 通过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来推动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化的快速良性发展,使苏州现代商贸服务业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繁荣城市面貌、强化城市功能、促进公平竞争的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从而达到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力与凝聚力的目的。 第7条规划依据

1、《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实施手册》(国家商务部2004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3、《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2007.5) 4、《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苏州市人民政府2006年) 5、《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2006.5) 6、《苏州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第一阶段成果2004.12) 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8、《江苏省社区商业建设规范(试行)》(2007.3) 9、《苏州市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第二阶段)设计任务书 10、现状基础资料调研 第三章规划范围、规划对象、规划年限第8条规划范围 苏州市区7个行政辖区的范围,即平江区、金阊区、沧浪区、相城区、吴中区、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共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古城圈层,以苏州古城护城河为界,面积约14.2平方公里。 第二层次:内城圈层,东至东环路,西、南至京杭大运河,北至沪宁高速公路,面积73.2平方公里。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新区规划完整版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新区 规划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式征求张店区政府意见。 (四)2015年10月14日,规划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 (五)2015年11月12日,通过了市规委会第5次项目审议会。 二、《淄博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维护)规划情况 (一)规划范围:东起世纪路,西至滨博高速,南起昌国路,北至济青高速,总用地面积约平方公里。本项目规划范围分两个层次,即片区层次及街坊层次。(二)规划设计内容: 1、片区层面:梳理各片区人口容量、建筑容量,在此基础上,对新城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根据新标准要求进一步分析研究,根据设施不同,提出相应的落实方式。 2、街坊层面:踏勘现状、根据新标准更改用地性质、对未建设地块和更新改造地块重新分析确定控制指标、落实专项规划内容、更新竖向管线等内容。 3、主要指标: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面积(hm2) 百分比(%) 大类中类小类 R 居住用地 R1 一类居住用地R2 二类居住用地R22 服务设施用地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1 行政办公用地

A2 文化设施用地A3 教育科研用地A4 体育用地 A5 医疗卫生用地A6 社会福利用地A9 宗教用地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1 商业用地 B2 商务用地 B4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W 物流仓储用地 W1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1 城市道路用地 S2 城市轨道交通用地 S3 交通枢纽用地 S4 交通场站用地 U 公用设施用地U1 供应设施用地U2 环境设施用地U3 安全设施用地 G 绿地与广场用地G1 公园绿地 G2 防护绿地 G3 广场用地 H11 城市建设用地H H2 H21 铁路用地 E E1 水域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株洲湘江新城规划公示内容

株洲湘江新城规划公示内容 随着长株潭湘江建设和株洲南下战略的逐步推进,株洲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湘江新城作为新时期株洲湘江开发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2011年4月,株洲市规划局和株洲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和株洲市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湘江新城规划。 2011年8月6日,市规划局对该规划组织了专家评审。9月7日,株洲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该规划并在株洲市规划局网站和株洲市规划展览馆予以公示。 一、项目基本情况 湘江新城位于株洲主城区南部,湘江上游以西。规划范围北至西站南路,南至长株潭南环高速公路,东至湘江,西至武广高铁,总面积36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共涉及群丰镇的响塘村、白莲村、合花村、旗云村、高台岭村、新文村、长岭村、妙泉村、湘云村、栗山村、江璜村、新塘村,马家河镇的浅塘村、雷打石镇的胜塘村等16个村的用地。2010年,规划范围内总人口约1.14万,现状城镇建设用地1.4平方公里。

二、规划重点 1、落实株洲市“一体三极”中“南下”发展战略,衔接在编的《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1年修改)改成对湘江新城的发展要求。 2、借鉴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充分研究湘江新城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动力机遇,在此基础上明确湘江新城的发展定位、产业体系、空间布局模式等,协调湘江新城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3、合理配置用地资源,明确产业、居住、公共服务、绿地等各项用地布局,构筑系统完善、保障有力的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系统,形成生态、宜居、宜业的新城。 三、规划结构 充分考虑新城发展定位和山水资源条件的结合,规划提出三大空间设计主题,分别是依水营造慢生活方式,打造“乐水慢城”;傍山营造隐生活方式,打造“乐山隐城”;依托丘陵地形建设科技新城,打造“乐业智城”。 在空间设计主题的指导下,规划形成“一心两片,两带多廊”的城市空间结构。 1、一心 指湘江新城服务核心,依托沧水湖形成湘江新城的生态景观核心和公共服务中心。 2、两片

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银川

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摘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每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则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本文从集中与分散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市作为实例进行分析。银川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建国以来,由民国初期的“哑铃状”发展到“带状组团式”,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一次大的规划,最终形成银川市“三中心并联式”的格局。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城市空间经历了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集中分散银川市规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 城市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物质要求在特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多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织方式以及背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在机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空间布局特征。集中与分散是城市空间演化中的基本表现,它们贯穿于城市发展运动的全过程,并体现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上。因此,集中与分散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 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集中主义的代表是勒柯布西埃,他提出用城市的 三维结构来解决大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平行城市”方案。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分散的相对性只有与集中空间联系起来考察后才有真实的意义。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分散化了的表征,同时也是受制于各种自然条件与环境的结果。分散主义的代表是霍华德,为了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集中与分散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状态,所反映的是空间结构内在的相互关系。集中与分散的空间运动总是在一定的人类行为动力的驱使下以或聚或散的空间表现而呈现两相依依的社会与空间关系。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化遵循从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轨迹,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每后一个阶段也不单单是前一个阶段的简单重复。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本文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作为实例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的探讨、分析。选取该城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以银川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乌海市,陕西北部的榆林市、延安市及甘肃的庆阳地区,它们的经济、文化、商业触角均远离其本省区的核心辐射,而在这10万多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区域范围内,只有银川是省会城市,同时又是城市人口超70万的大城市。因此有理由认为,银川的强盛会带动在包头、太原、西安、兰州一带形成新经济三角带,在中国西部城市规划编制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2、作者本人来自宁夏,对银川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了解,银川作为我的故乡,借这次机会可以更好的了解银川的历史发展及规划现状。 1.银川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化。 1)银川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

厦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规划文本

厦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规划文本厦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规划文本目录 序言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对象、内容及重点 第三章、规划期限、规模及范围 第四章、发展和结构目标 第五章、总体布局 第六章、专业(特色)街(区) 第七章、专业、批发市场 第八章、物流园区、配送中心 第九章、零售业态 (一) 购物中心、邻里中心 (二) 大型综合超市 (三) 仓储商店 (四) 百货店 (五) 专业店、大型专业店 (六) 专卖店 (七) 超市、便利店 (八) 自动售货机

第十章、其它要求 第十一章、组织实施 第十二章、附则 附录: (一) 术语和定义 (二) 主要执行文件 (三) 条例标准用词说明 附表: 附表一: 厦门市商业分级指标 附表二: 厦门市商业零售业态基本指标 第一章总则 第01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过程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国际化的扩大以及新经济、新技术等因素对商贸业的综合影响,需要针对厦门市的商业体系进行深一步的剖析,并制订出厦门市商贸业的规划对策,以及其发展支撑对策,以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并形成良好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障我市商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第02条为指导厦门商业的分级设置,加强厦门市零售商业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优化商业布局,有效配置资源,增强商业综合竞争力,促进零售企业发展差别化经营,健全零售企业统计分类,特制定此文本。文本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有关规范、

规定及标准,并结合厦门商业发展的实际而制定。 第03条文本涉及的控制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现有的相关标准、规范,参考国内外不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并结合厦门市商业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福建省和厦门市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规划对象、内容及重点 第04条规划对象:由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设立的拥有独立固定营业场所,配备一定的业务人员,并从事批发、零售贸易业务的自然单位。 第05条规划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厦门市商业体系规划(总体布局),其中包括专业街(特色街)子项。第二部分为厦门市各商业业态布局规划。按商业业态来分有十种零售业态和专业、批发市场。十种零售业态分别为:超市、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商店、专业店、大型专业店、专卖店、百货店、大型购物中心以及自动售货机。 第06条规划重点:主要包括厦门市的商业功能定性分析、研究、确定和商贸业发展的支撑对策以及厦门市商业体系规划(包括各级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批发市场)、厦门市零售业网点布局规划等。 第三章规划期限、规模及范围 第07条规划期限:厦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期限与国家五年计划及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相一致,即本次规划期限为:

淄博市北郊镇总体规划

淄博市北郊镇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 第三章城镇性质与城镇规模2 第四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3 第五章总体布局规划4 第一节城乡空间管制规划4 第二节镇域镇村体系规划5 第三节乡村建设规划5 第四节用地布局规划6 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8 第七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9 第八章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11 第九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12 第十章“五线”控制12 第十一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13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规划15 第十三章综合防灾规划16 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18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18 第十六章附则19 附表19 表一居民点规划安置表19 表二远期镇域用地汇总表20 表三远期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21 表四城镇建设区主要道路一览表22 表五文物保护单位紫线控制表22 表六近镇域用地汇总表26 表七近期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26 表八近期建设项目表27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需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有效引导规划期内北郊镇的规划与建设管理,保证镇内开发建设有序进行,特制订本文本。 第2条(一)镇域范围为北郊镇的整个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6.23平方公里。 (二)镇区规划范围:北至青银高速公路以南250米,南至老济青路,西至正 阳路,东至西十五路,镇区总面积26.41平方公里。 第3条本文本是北郊镇镇域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性文件。镇域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文本的有关规定。规划建设管理中除执行本规划外,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的和规划期内颁布的有关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4条文本中黑体字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北郊镇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规划建设,属严重影 响城乡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5条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5年第146号令发布) (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四)《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五)《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六)《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116号令) (七)《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八)《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稿) (九)《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十)《北郊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十一)《北郊镇环境规划》 (十二)其他相关规范、规定 第6条规划期限 近期:2015-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需明确的几个关键问题.

141 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需明确的几个关键问题 张润子 (哈尔滨商业大学 管理学院 王文成 黑龙江 哈尔滨150026) [摘要]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关乎城市商业功能的实现,科学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必将有利于城市商业的持 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树立城市的优良形象。反之,将直接导致投资与资源配置的低效,严重影响区域 规划原则以及规划的影响因素等关键性问题,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确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的理论基础、 对于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商业网点商业网点布局 商业网点规划 商业是一个城市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该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商业网点是城市商业的客观实体也是重要载体。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对城市商业的良性、持续和高效发展,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中首先要明确以下关键问题。 一、相关理论基础为商业网点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一)商业区位论 是以研究商业区域位置环境为主要对象,它是从消费者购物机会的空间结构出发,设想在购买力水平和消费空间为匀质分布的前提下,创立了城镇商业区位论。其理论认为,在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物质条件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影响消费者购物的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购物距离。在假想商品运输费用与距离成正比之下,创立了一种简化的商品销售模式——六边形单一商品供应区。 (二)商圈理论 商圈主要从市场势力范围这一角度来考察,主要包括线、面、流四个方面。点是指商圈的中心点,又指市场区域点、 据点的中心点。线是指区域间相互依存关系以线相联结,使商圈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面是指中心点的吸引力的范围。它是市场区域广度的表现,表明市场区域的广泛性及其程度。流是指市场的动态,或指区域职能的变化和发展的动向。从消

淄博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五章城市规划区范围 第六章区域交通网络 第七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八章环境保护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协调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关系,综合研究和确定淄博市域城镇体系及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为稀薄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特编制本总体规划。 第3条淄博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市区行政辖区范围,即张店区、博山区、淄川区、临淄区、周村区五区行政辖区范围。 第4条立足淄博市组群式城市的特点,对市域的中心城区和副中心城区的各项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进行通盘考虑,统一安排。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 第一节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第12条提高市域城镇体系的中心强度,协调和促进五个城区的共同发展。以一个中心(张店城区)、四个副中心(其它四个城区)共同形成淄博市城镇体系的复合中心。 第13条淄博市域城镇体系发展主轴以市域内主要联系道路为依托呈"十"字型。确立优先发展的重点城镇,适当分担城区部分专业职能,控制城区无限蔓延趋势,并形成小区域范围次级中心,带动区域城镇化的均衡发展。 第14条增强现有城镇经济实力,小城镇集中发展。规划期末,条件较优的现有乡改为建制镇,辖区过小、镇驻地相距较近的乡镇进行撤并集中发展。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一节城市性质 第34条淄博市城市性质为: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中心城市之一,鲁中地区经济、科技、信息中心。 第五章城市规划区范围

第41条淄博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所辖五区范围,即张店区、博山区、淄川区、临淄区、周村区的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961平方公里。分为城区、近郊区、沿路控制区、建制镇驻地、风景文物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和远郊区七个层次。 第六章区域交通网络 第一节城市对外交通 一、铁路交通 第49条为加强淄博对外客货运输,规划将博南铁路与辛泰铁路相连接,并利用省规划的德烟铁路与淄东铁路相连接,为本市对外开放"借港出海"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50条新建博山北站、东站和货场,根据客货运量增长和城市发展需要,扩建淄博站、淄川站站场设施,提高周村站等级。 二、公路交通 第51条在新建公路的同时,加快公路的改建,重点提高技术等级,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中枢、一级公路为骨架,二、三级公路为支线的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 第52条修建南北向贯穿的滨莱高速公路,在张店、淄川、博山城区西侧通过,该路在张店与济青高速公路、309国道相交处,在淄川与胶王路相交处,在博山与北山路相交处,在桓台与章索路相交处,在高青与广路相交处,各规划建设一个互通式立交桥。 第53条改造市内公路干线,国道205线、309线及省道胶王路、湖南路、庆淄路、张田路、博沂路达到一级公路标准;省道章索路、泉王路、博临路、济青路、仲临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在东南部山区建设一条北接博临路、南接仲临路的二级公路。 第54条为保障中心城区的交通畅通,规划修建205、309国道的绕城线,红线宽100米。第55条至2010年全市共设长途客运站9个,总用地40公顷左右。其中张店城区3个,博山城区2个,淄川城区2个,临淄城区1个,周村城区1个。 第57条淄博市系内陆城市,为加强对外贸易往来,应积极创造条件借用青岛港、烟台港、石臼港。 第七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一节总体布局原则 第64条城市布局为"组群式"城市结构,加强城区间横向经济联系,促进各城区的合理分工、协作。 第65条强化中心城区张店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增强并完善其市级商务、服务职能,提高整个城市的对外辐射力。 第66条经济、合理利用土地,保持城区间田园、绿化空间,控制城区无限制蔓延趋势,既充分保持组群式城市特点,又为未来城市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 第67条完善市域交通网络,强化城区间快速交通系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及先进的水、电、通信等设施。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参考Word)

济规〔2006〕17号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 (2006年版)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以及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济宁市城市规划区。各县(市)的城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城市各项建设用地,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规定,城市规划确定的人均用地指标、用地性质和规模,在已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地段内进行。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须先提出调整规划,按程序审批。 第三条建筑容量 (一)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容积率、建筑密度按如下指标控制: 居住建筑:多层住宅容积率1.0~1.5,建筑密度不大于28%;高层住宅容积率1.5~3.0,建筑密度不大于25%。办公建筑:多层容积率0.6~2.5,建筑密度不大于38%;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35%。商业建筑:多层容积率0.8~2.5,建筑密

度不大于40%;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40%。

1、属于以上建筑类别的单个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周边环境、交通、地价和配套服务设施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2、不属于以上建设类别的其它项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范另行确定建筑容量指标。 (二)建设用地最小面积小于(表一)规定的建设用地下限指标的,不应单独零星建设永久性建筑。 (表一)建设用地下限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小于(表一)的规定,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的实施,可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1、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站、变配电室、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 2、邻近土地为完成规划或建设的河道、道路或其他类似情况,确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目。 3、被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房的拆翻建。 第四条工业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0.6,建筑密度不低于35%,绿地率不高于15%,厂前区用地比例不高于7%。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 1 总则 1.1 为提高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国家关于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范。 1.2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充分反映城市商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商业网点的商业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所做的统筹设计。 1.3 编制规划必须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提高透明度和社会公众参与度。 1.4 各地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根据本城市的商业定位,体现本城市商业特色。 1.5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服从城市总体规划。 1.6 编制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标准的要求。 1.7 城市商务主管部门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单位,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制订工作。 1.8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含县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 2 规划程序 编制规划按照调查研究、规划文件编写以及规划论证的程序进行。 2.1 调查研究 编制规划必须深入实际,搞好商业网点调查,并充分调查研究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交通、人口分布等情况,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并进行深入研究。 2.2 规划文件编写 在对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文件的编写工作。规划文件的编写应符合本规范条款3的规定。 2.3 规划论证 规划编制单位向论证会议提交全套的规划材料,并解释规划的具体内容,听取专家和公众代表的意见。 2.4 规划修改、完善 论证结束后,要根据论证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对未采纳的意见,应作出书面说明。 2.5 规划上报 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当按法定程序上报市政府批准,发布施行。 3 规划文件 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基础资料研究、规划图则四个部分。 3.1 规划文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