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企业架构(EA)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型〔6〕V0.9

基于企业架构(EA)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型〔6〕V0.9

基于企业架构(EA)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型〔6〕V0.9
基于企业架构(EA)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型〔6〕V0.9

基于企业架构(EA)的

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型

目录

一、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和数据仓库(DW)的思考 (1)

二、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和业务组件(BC)的思考 (10)

三、基于SOA的业务流程管理(BPM)和工作流(WF) (22)

四、基于面向对象(OO)的数据库设计模式探讨 (35)

五、基于SOA和ROA的业务组件(BC)模型(草稿) (49)

肖建国

2010年

前言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不是有一个需求就建设一个项目,而是需要一个整体架构模型,架构模型设计信息化的方方面面,以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和数据仓库(DW)的思考

最初由IBM developerWorks 中国网站发表,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ad12857635.html,/developerworks/cn 本文https://www.doczj.com/doc/ad12857635.html,/developerworks/cn/webservices/0910_soa_datawarehouse/index.html

博客:https://www.doczj.com/doc/ad12857635.html,

肖建国

2009-10-19 摘要

当前业界对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和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DW)都介绍的很多,提出了很多优秀的解决方案,但是一般是把SOA和DW单独考虑,SOA和DW有

着共同的目标—系统整合,由于基于不同的技术思路,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本文将围绕SOA和DW相结合的思路,基于IBM的产品,规划统一的数据库,搭建企业级的技术架构。

SOA和DW概念

随着IT技术的发展,SOA和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hture,EA)逐步融合,形成了新的架构理论,但是与DW之间还没有很好的集成。下面首先来看看EA、SOA及DW概念。

企业架构的概念

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EA)的概念产生于1987年,在IBM的一个内部刊物上发表的一篇文章"A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rchitecture" by J.A. Zachman (扎克曼)中提出。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IT系统,以及高投资、低回报的问题。他认为使用一个逻辑的企业构造蓝图(即一个架构)来定义和控制企业系统及其组件的集成是非常有用的。为此,Zachman开发了信息、流程、网络、人员、时间、基本原理等6个视角来分析企业,也提供了与这些视角相对应的6个模型,包括语义、概念、逻辑、物理、组件和功能等模型。随着EA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的流派,当前主要的EA架构包含:通用框架Zachman、TOGAF(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以及适用于政府和军方的美国联邦政府的标准架构FEA、美国国防部的DoDAF等。这些模型主要分成

两派,如今正在逐步的融合在一起。随着企业架构的不断进化,企业架构理论越来越与战略和业务相融合,逐步形成了企业战略、业务架构、IT战略、IT架构等四个层次的IT规划方法论。IT架构包含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和IT治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技术架构包含集成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基础平台(软件和硬件)和安全平台等,如下图所示:

图 1. 企业架构(EA)示例

本文以下主要从技术架构中的集成平台角度来看如何搭建应用集成平台和数据集成平台。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一种架构IT系统的方法,它将应用和IT功能划分为单独的业务功能和模块,即所谓的服务。用户可以构建、部署和整合这些服务,且无需依赖应用程序及其技术平台,从而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这种业务灵活性可使企业和机构加快发展速度,降低总体拥有成本,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同时有助于实现更多的资产重用。而建设SOA体系架构就需要建立一个一致的架构框架,在这种框架中,可以快速地进行开发、集成和重用应用系统。而对于原有的应用系统来说,可以采用合适的技术手段进行平滑的优化与过渡。

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DW)是一个面向主题、集成、时变、非易失的数据集合,是支持管理部门的决策过程(W.H.Inmon)。数据仓库具备以下四个关键特征:面向主题(Subject Oriented)的数据集合;集成(Integrated)的数据集合;时变(Time Variant)的数据集合;非易失(Nonvolatile)的数据集合。根据数据仓库所管理的数据类型和它们所解决的企业问题范围,一般可将数据仓库分为下列3种类型:操作型数据库(ODS)、数据仓库(DW)和数据集市(DM)。

操作型数据库(ODS)既可以被用来针对工作数据做决策支持,又可用做将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时的过渡区域。与DW相比较,ODS有下列特点:ODS是面向主题和面

向综合的;ODS是易变的;ODS仅仅含有目前的、详细的数据,不含有累计的、历史性的数据。

●数据仓库(DW)为通用数据仓库,它既含有大量详细的数据,也含有大量累赘的或

聚集的数据,这些数据具有不易改变性和面向历史性。此种数据仓库被用来进行涵盖多种企业领域上的战略或战术上的决策。

●数据集市(DM)是数据仓库的一种具体化,它可以包含轻度累计、历史的部门数

据,适合特定企业中某个部门的需要。

主数据

主数据(Master Data,MD)指系统间共享数据(例如,客户、供应商、账户和组织部门相关数据)。与记录业务活动,变动较大的交易数据相比,主数据(也称基准数据)变化缓慢,一般每年的变化在20%左右。在正规的关系数据模型中,交易记录(例如,订单)可通过关键字(例如,订单或发票编号和产品代码)调出主数据。根据主数据管理实施的复杂程度,参照Jill Dyche, Evan Levy的观点大体可以把主数据管理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其中Level 3(通过集中的总线处理,类似于翻译器)可以实现企业内任意两个系统交换数据。Level 3是将数据转换逻辑集中化和标准化,它支持主参照数据的分布式存在(即分布的主数据存储,集中而标准的主数据转换),Level 3打破了各个独立应用的组织边界,使用各个系统都能接受的数据标准统一建立和维护主数据(MDM ) 。而最高级别Level 5 (企业数据集中),当主数据记录的详细资料被修改后,所有应用的相关数据元素都将被更新,本级别可以通过SOA的架构平台实现。

通过对以上几个概念的简单分析,可以发现,SOA虽然解决了系统之间的数据实时交互的问题,但是数据的集中,大数据量的数据同步以及主数据管理等问题还没有解决,即使建立了SOA的应用架构,仍然需要进一步进行数据仓库的建设和主数据的管理等。于是有了建立统一的应用集成平台和数据(信息)集成平台的概念。

SOA和DW结合的企业架构

把数据和服务作为企业的资产

通常,软件重用(Software Reuse)是利用事先建立好的软产品创建新软件系统的过程,早在1968年的NATO软件工程会议上就已经提出可复用库的思想。重用在形式上可以分为二进制、源代码、设计、分析等四个层面的重用,其中基于二进制代码的重用最为重要,从当前来看,基于二进制和源代码实现重用的方式主要有函数库(面向过程)、对象(面向对象)、服务(SOA)等方式。基于设计和分析实现重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模板进行定制,当前主要采用MDA的方式,由设计文档直接生产代码。

要实现基于二进制代码的重用,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实现分离,通过分离,将共用的或者相关性不紧密的功能分离出来,如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中间件、公共组件等,都是在软件发展历史过程中逐步从一个完整的一体化的系统中分离出来的。这也符合社会分工的要求,每个企业有多个开发商,即使同一个开发商,由于需要多人的分工合作,这时分工不同部分之间的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可以说软件的核心是重用,方法是分离,

关键是标准。围绕这个思路,在本架构中将企业的所有数据独立出来,基于数据架构,建设数据集成平台;将企业的所有应用组件分离出来,基于服务总线,建设应用集成平台。数据集成平台和应用集成平台共同组成企业的业务基础平台。未来的企业只有一个数据库,一个应用,所有的用户登陆一个系统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系统的开发则可以基于一个业务基础平台,由多个厂商共同完成,形成一个企业的“云”,其中数据和Web服务是最核心的两个资产。

应用集成平台由企业服务总线(ESB)和公共的业务组件组成。ESB将不同的组件互相衔接起来,在两个或更多的组件或系统之间实现无缝集成,使整个信息系统就像一个整体一样。通过统一购买、开发或者封装已有的组件和系统建设公共服务组件,形成企业共享的公用服务平台,避免重复开发、重复购买、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其中公共服务组件包括了门户组件、统一认证组件、工作流组件、GPS组件、GIS组件、BI组件、通用报表组件等。

关于企业服务总线(ESB)和业务组件,相关的介绍很多,本文不做过多的描述,以下重点对数据存储层进行规划设计。

数据集成平台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理想的状况只有一个数据库,一个应用,但是需要考虑不同业务系统间的相互影响,例如:一个业务系统的性能问题会影响到其它系统,业务的新增、变更都会对其它系统有一定的影响,争抢已有系统的I/O、CPU资源等,因此,一个数据库是逻辑上一个库,可以物理上分开部署,包括采用数据库分区和数据库集群等技术;应用可以通过集群的方式解决性能问题,应用集群运行所有的业务组件,组件之间通过数据共享或者Web服务调用的方式实现互联。如果是遗留系统或者是产品化的系统,则通过主数据管理、SOA集成以及数据仓库的ETL等实现集成,关于数据集成平台,如下图所示:

图 2. SOA的DW架构

数据存储层规划

为了保证业务系统的性能同时实现数据的共享、数据分析的需要,将数据存储层的数据分为三个层次:私有数据层、共享数据层和分析数据层。共享数据层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数据共享,考虑到性能问题,应避免直接基于共享数据层进行业务操作。

〔三个层次准确的命名应该是私有操作数据层、共享数据层、私有分析数据层〕

1、私有数据层:由一组业务专用数据库组成,这一层的数据集主要用于支撑企业的运营,是典型的操作型数据环境。包括经营、财务、人力资源、资产管理等已有系统的数据库,其主要职能在于支撑企业日常的经营和管理活动的运营需要。未来新的业务组件基于共享数据层进行开发,不在共享数据层的数据也在私有数据层,特别是新的业务组件自己内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私有层的数据,其他的系统或者业务组件除了通过web服务调用之外不能直接访问。

2、共享数据层:该部分整合所有企业内外数据源,基于企业完整的数据架构进行建设,是所有已有系统和业务组件共享的数据库。共享层的数据结构清晰,基于业务对象,易于理解,和Web服务一样,是企业的资产,私有数据层的数据通过实时或者准实时的方式同步到共享层或者基于联邦技术直接基于共享层进行开发。共享层基于主题建模的明细数据和部分汇总数据,是新的系统的业务数据库和数据计算、企业报表的数据源,是对外数据的统一接口。

共享数据层包含业务共享数据、主数据、系统数据、流程数据和元数据。其中业务共享数据主要包括基于主题的数据模型,是交易类的数据,特点是数据变化快,数据量大;主数据是基础数据,数据变化慢,数据量小,但是查询量大;系统数据主要包含用户数据、功能数据、用户权限数据等,和门户系统结合;流程数据是跨系统的流程数据,是未来工作流处理、流程监控,和审批平台的公共流程数据。

业务共享数据库定位为运营数据存储和业务支持,负责收集企业各系统中的数据,统一存储在业务共享数据库中,作为企业的共享数据。业务共享数据库采集了企业各系统的业务数据,对源系统的数据质量进行审计监控,同时按照企业统一的主题域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整合转换,并为其它业务应用系统提供跨域的数据共享。由业务共享数据库统一向各业务系统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同时业务共享数据库也可以作为新的系统开发的业务数据库。考虑到业务共享数据库是比较中立的数据,在基于业务共享数据库进行新的系统开发的时候,建议跟业务无关的数据单独建表,并和业务共享数据库的数据区分开,作为新系统自己的数据,存放在私有数据层。对于现有的系统,在升级改造的时候将现在的通过ETL抽取的方式改为由原系统直接集成的方式,将数据存放到业务共享数据库中。业务共享数据库也作为DW的理论上唯一数据源,为DW提供高质量的数据;DW中的挖掘和分析结果也要回写到业务共享数据库中。

3、分析数据层:该层的数据集主要用于支撑企业的管理和决策需要,是典型的分析型数据环境。它从数据仓库中提取数据并整合管理决策所需要的数据集。通过数据仓库的建设,对现有各类分布数据源进行数据集中,经过进一步对数据的清洗、过滤、转换后加载至数据仓库中,为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和分析利用提供数据支撑环境。

以上通过基于软件重用的思想,描述了需要构建数据集成平台的概念,并对数据平台的功能和数据存储做了说明,通过分层的数据管理,建立企业统一的数据集成平台。

基于IBM产品体系的实现

技术架构概述

根据前文提到的业务基础平台,基于IBM的产品体系,在实际搭建的时候,需要的服务器包含数据库服务器(产品:DB2)、应用服务器(产品:WAS)、流程整合服务器(产品:WPS,实现服务总线和流程编排)和信息集成服务器(产品:WII,实现数据的SQL 复制或者Q复制),如下图所示(本方案是建议方案的一种,如ESB可以选择WESB、DataPower或WebSphere Message Broker等,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特点进行选择):

图3.网络拓扑图

产品实现

数据库服务器(IBM DB2 Enterprise Server,DB2),DB2在本方案中主要实现数据存储层的建立,包含私有层数据库、共享层数据库和分析层数据库。如前文所述,考虑到遗留系统、产品化软件,特别是性能问题,在实际部署的时候需要考虑私有层数据库可以单独在一个表空间甚至是一个独立的磁盘中进行存储,保证业务组件能够不受其他业务组件的影响,数据存储层能够灵活的扩展,适应大数据量、多系统的处理。

DB2提供多平台支持,因此能够在各种系统平台上发挥该产品的功能。DB2 能够管理多种数据类型,并能联合各类IBM系列数据库上的关系型数据。DB2允许数据库管理员把数据库划分成若干称作表空间(table spaces) 的部分,表空间可以单独管理,这就大大增强了管理特大型数据库的能力,它能包含上兆兆字节数据。DB2在 SMP(对称多处理器)或MPP(并行节点机)环境下,都可充分发挥其并行处理能力,特别是当数据量累计到一定程度,通过Cluster(集群),作为并行关系数据库它允许把单个数据库映象散布到多个系统上,从而能利用所有系统的处理能力以满足用户对数据的需求。DB2 可以在并行处理的多个节点上同时运行某一查询,从而提高查询性能,必要时它可以重新编写查询以优化性能,从而保证了可以实现一个数据库的设计理念。

通过多种数据类型、多平台、表空间、集群处理、并行处理等技术,可以实现数据存储层的统一管理。

信息集成服务器(IBM WebSphere Information Integrator,WII)信息集成服务器实现信息总线功能,主要包含数据联邦和数据复制功能,通过数据联邦和数据复制实现私有层数据和共享层数据的同步。

联邦技术能够统一地访问以任何格式(结构化的和非结构化的)存储的任何数字信息。WII 支持多种数据源,包括DB2/390, DB2/400, DB2 UDB、Informix、Oracle、Sybase、SQL Server等关系型数据库,也包括非关系型的文本文件和Excel文件。通过对各种数据源的支持,可以在逻辑上实现不同数据库的统一视图。

数据复制,在多个厂商的数据库产品之间实现复制,WII 使用基于 SQL 的复制架构,该架构可在管理计划、转换和分发拓扑结构中最大限度地提高灵活性和效率。在 SQL 复制中,WII 使用基于日志或基于触发器的机制捕获变更,并将其插入到关系分级表中。然后应用过程异步处理目标系统的更新。WII 可以广泛应用于填充仓库或集市、在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维护数据一致性或者在总部和分支机构或零售商之间高效管理分发和合并。该技术采用经典的数据库复制体系结构实现,IBM 的基于队列的新复制架构(简称Q复制技术),是一种高吞吐量、低延迟的复制方法,它使用WebSphere MQ的消息队列在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之间,或者在源子系统与目标子系统之间传递事务。Q Capture程序通过读取DB2的恢复日志来获取你所指定的复制源表的变化情况;继而,Q Capture程序将事务作为消息,通过队列发送;最后,Q Apply程序从队列中读取这些消息,并将其应用于目标表。

通过WII,将分散的数据库以数据联邦或者数据复制的技术集成起来,实现数据层面的集成。

应用服务器(IBM 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WAS),WAS所有业务组件的运行的容器,实现统一的应用集成平台。应用集成平台需要主要考虑应用集群技术。

WAS完全提供了独立于硬件系统的集群功能。在WebSphere应用服务器中,提供了两种方式的Cluster:垂直的方式和水平的方式。它们分别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而设置的,垂直的Cluster允许在一台机器上实现动态负载均衡;而水平的Cluster允许在多台机器上实现动态的负载均衡。二者可以有机的协调工作,为复杂环境的应用实现负载均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WebSphere使用的是一种Nanny -- Administration Server -- Application Server 的体系结构,使用该结构,所有的Application Server(应用服务器)将由一个Adminisration Server(管理服务器)来监视管理,一旦由于一个特殊的原因(例如进程被杀掉)导致应用服务器停止,管理服务器将自动重新启动该应用服务器;同样,Administration Server (管理服务器) 由一个“Nanny(保姆)”进程管理,该“保姆”进程一旦检测到管理服务器停止也将自动重新启动它。这样WebSphere从体系结构上就最大限度地保证服务器程序的可靠稳定运行。

通过WAS的独立硬件的集群功能,实现垂直或者水平的两种方式,从而保证业务组件统一管理。

流程整合服务器(IBM WebSphere Process Server ,WPS)服务总线和流程编排,实现基于Web服务的数据同步,业务组件之间的服务调用等。

WPS 是一个基于 WAS 的全面的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的集成平台。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提供了动态开发和修改集成应用程序的功能。通过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可以将现有应用程序与更新的应用程序相集成,以便它们透明地协同工作。WebSphere Adapters 包括特定于应用程序的适配器(例如:用于 Siebel、SAP 或者 PeopleSoft 的适配器),以及技术适配器(例如:用于关系数据库或者平面文件的适配器)。WebSphere Adapter完全符合JCA 1.5的架构,可以方便地在WPS 中使用。通过IBM提供的丰富的WebSphere Adapter产品,

可以轻松地操作已有业务系统中的数据,从而实现对现有IT资产的重用。WebSphere Process Server 中的唯一体系结构允许将业务功能封装到各个模块,然后单独进行更新。例如,可以使用包含用于实际审批的人工任务的审批模块,随后使用包含业务规则的另一个审批模块替换它。这一更改对于该模块的使用者是完全透明的。此外,封装的概念确保了数据和接口定义在使用它们的位置封装。例如,可以隐藏如何在模块内的后端系统中表示使用者的细节,而模块本身将具有一般业务对象的通用接口作为数据公开。这一规范的数据表示还启用了任何给定集成应用程序中的高度重用。

通过WPS,搭建企业服务总线,实现基于Web服务数据同步和组件之间的整合。

以上通过对技术架构总体概述以及采用对应的IBM相关产品的具体实现,根据IBM产品所具有的产品特性,论证了SOA和DW结合的企业架构实现的可能性。

总结

本文基于企业架构(EA)、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数据仓库(DW)、主数据(MD)等概念,构建了数据集成平台和业务集成平台共同组成的企业级业务基础平台,重点描述了基于SOA的数据集成平台中数据存储层的建设方案,提出了将数据和服务作为企业资产管理的思想,方案实现了数据和应用一体化设计,并在最后给出了基于IBM产品体系建设的建议方案和产品的定位。

二、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和业务组件(BC)的思考

最初由IBM developerWorks 中国网站发表,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ad12857635.html,/developerworks/cn 本文https://www.doczj.com/doc/ad12857635.html,/developerworks/cn/webservices/1003_xiaojg_soabc/

博客:https://www.doczj.com/doc/ad12857635.html,

肖建国

2010-03-08

摘要

在基于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中,“组件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如何进行“组件化”开发是搭建企业级业务基础平台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建立业务组件(BC)接口模型及内部结构模型,提供了一个在新开发系统环境下基于Web服务和OSGi 标准的组件化开发模型。

什么是业务组件(BC)

组件化、模块化是软件开发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基于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下,如何实现组件化,有各种实现方式,下面通过对各种组件概念的对比,从技术角度提出业务组件(Business Component,BC)定义,并结合对总线模式的分析,给出企业服务总线和类总线的实现方案。

企业架构(EA)

关于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EA)和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在《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和数据仓库(DW)的思考》(以下简称《SOA和DW》)一文中做了介绍,企业架构包含企业战略、业务架构、IT战略、IT架构四个部分,IT架构如下图IT架构模型所示,包含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和治理架构等四个方面,其中技术架构包含集成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基础平台(软件和硬件、网络)和安全平台等,《SOA和DW》着重对如何构建数据架构特别是数据存储做了详细的阐述,本文基于《SOA和DW》进一步对如何搭建SOA体系进行研究,将着重描述如何基于可扩展的、灵活的企业级的集成平台、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组件化开发。

图 1. IT架构模型

业务组件(BC)

当前,提到组件(Component)的有很多概念,比如分布式组件DCOM、J2EE、CORBA等,IBM的业务组件模型(Component Business Model,CBM),SOA中的服务组件架构(Service Component Architecture,SCA)等。本文提到的业务组件(Business Component,BC)定义为一个可以独立运行的系统或者模块,业务组件的目的是以方便业务组件独立升级和减少不必要的组件之间的交互为基本原则,通过一定程度的分离,实现《SOA和DW》中提到的重用(SoftWARe Reuse)。

如果业务组件是共用的,是其它业务组件需要重用的,称之为公共业务组件(简称公共组件),所有的公共组件组成企业架构中技术架构的公共服务平台,比如主数据管理、系统管理、统一认证管理、通用报表等,这些都是公共组件。

组件业务模型(CBM)

组件业务建模(Component Business Modeling,CBM)是IBM SOA构建的一个方法论,通过将组织活动重新分组到数量可管理的离散、模块化和可重用的业务组件中,从而确定改进和创新机会,把业务从领导,控制和执行三个方面进行模块化分析,从而有效的实现业务的有组织的提供服务的能力。CBM 的价值是提供一个可以推广的框架,用来创造顺应组织战略的可以运营的指导方向,同时 CBM 也用来按照业务和资源的优先级别和相互关联的程度来构建和顺应战略的发展方向,其中包括建立一个沟通的机制来理解整个业务发展的方向。通过CBM建立了SOA 的规划的方向,为实施 SOA 奠定基础。

本文所提到的业务组件在粒度上基本对应着组件业务模型(CBM)的粒度,但是本文中的业务组件(BC)更多从技术实现角度考虑,或大于,或小于业务组件模型(CBM)提到的业务组件概念。

服务组件框架(SCA)

服务组件框架(Service Component Architecture,SCA)由BEA、IBM、Oracle等中间件厂商联合制定的一套符合SOA思想的规范。服务组件框架(SCA)提供了一套可构建基于面向服务的应用系统的编程模型,它的核心概念是服务及其相关实现。SCA组件组成程序集,程序集是服务级的应用程序,它是服务的集合,这些服务被连接在一起,并进行了正确的配置。在SCA标准下,SCA由域(Domain)、组合构件(Composite)、构件(Component)三个级别组成,构件对应着细粒度的Web服务,域对应着粗粒度的Web服务。SCA程序集运行在两个级别:第一种情况,程序集是“大规模编程”(Programming in the Large或Megaprogramming)的一组松散连接的服务组件;另一种情况,程序集是“小规模编程”(Programming in the Small)内的一组松散连接的组件。二者的区别在于,“大规模编程”对应着应用,“小规模编程”对应着模块,一般来说,服务组件对应着“小规模编程”,即模块的概念。

本文所提到的业务组件(BC),是比SCA组件更大范围的概念,这几个概念的颗粒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如下:系统(每个企业只有一个系统)、应用、业务组件(BC)、模块、SCA组件(粗粒度服务)。

总线模式(Bus)和SOA、OSGi

总线(Bus):一般指通过分时复用的方式,将信息以一个或多个源部件传送到一个或多个目的部件的一组传输线。基于总线模式的有很多应用,在微机的技术中,有三种总线,地址总线Address Bus,数据总线Data Bus,控制总线Control Bus。在通信架构下,交换机也是一种总线,在SOA中,总线一般指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ESB),企业服务总线可以连接所有协议的各种接口,但是最理想的是基于XML的Web服务标准。

OSGi——Open Service Gateway Initiative,1999年OSGi 联盟成立,旨在建立一个开放的服务规范,为通过网络向设备提供服务建立开放的标准,是开放业务网关的发起者。OSGi是一个Java框架,该框架能装载以Bundle为单位的资源。Bundle能提供服务或响应处理请求,而他们之间的依赖都是被管理起来的,正如一个Bundle能从容器中获得它所需要的管理。每个Bundle都可以有它自己的内部类路径,所以它可以作为独立的服务单元。所有的这些符合OSGi规范的Bundle理论上都可以安装在任何符合OSGi规范的容器中。OSGi具有可动态改变系统行为,热插拔的插件体系结构,高可复用性,高效性等等。在

J2EE环境下,基于总线(Bus)模式的思考,可以进一步推广到Java Class,基于OSGi的微内核,建立一个类总线(Java Class Bus,JCB)。

通过以上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提到的业务组件(BC),是指具体的一个软件实现,业务组件(BC)跟IBM的业务组件模型(CBM)中提到的业务组件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是一般来说,业务组件(BC)可能包含CBM中的多个业务组件或者一个CBM的业务组件封装成多个业务组件(BC)。另外CBM更多的是从业务角度来考虑,是业务上的概念,业务组件(BC)则是从技术实现角度考虑。服务组件框架(SCA)定义的粒度和业务组

件(BC)相比来说,SCA划分的还是很细,业务组件(BC)是更粗粒度的一个软件实现概念。

业务组件(BC)模型

根据业务组件的作用不同,可以将业务组件分成公共业务组件和普通业务组件,公共业务组件包含统一用户组件、统一认证组件、门户组件、流程组件、报表组件、BI组件、GIS 组件等,这些组件的共同特点是多个业务组件或者系统会用到这个业务组件。

组件的粒度和对外接口设计决定了组件的可复用和松耦合(Loose Coupling)特性。粒度过大,灵活性小,难以实现复用,粒度过小,管理成本提升,使得复用性也很难改善;接口和实现的分离,保证各项业务组件在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接口的前提下可以替换各种可选的实现,而不会影响系统其它部分的实现,接口设计不当,对于组件的耦合会有很大的影响。

业务组件的粒度

业务组件的粒度根据需要可以不同,既可能是独立运行的子系统,也可能是程序模块。业务组件是提高应用系统灵活性和复用的重要基础。业务组件粒度太小,造成组件数量多,组件之间交互多,管理困难,性能低下;业务组件粒度粗,功能复杂,功能之间关系紧密,升级困难(可以独立升级往往会作为确定一个业务组件范围的重要因素),很难实现重用。因此找到一个合适的业务组件粒度是很重要的事情。

根据前文所定义的业务组件定义,我们把整个企业的所有软件称之为系统,即一个企业只有一个系统;系统下面划分成若干应用,每个应用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业务功能,比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一般来说是一个厂商独立完成(后文还会提到,如果是基于一个业务基础平台,多个厂商可以在一个应用中);应用下面划分成若干业务组件,业务组件是相对独立的功能,其可以进一步划分成若干模块,从而形成了系统-应用-业务组件-模块这样四个层次的模型。根据SCA的定义,模块下面可以进一步划分成程序集为更小的粒度。从软件复用角度来看,业务组件是独立部署的最小颗粒,模块是复用的最小颗粒。

除了业务组件需要粒度控制外,Web服务的粒度控制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设计任务。通常来说,对于将暴露在整个系统外部的服务推荐使用粗粒度的接口,而相对较细粒度的服务接口通常用于企业和机构系统架构的内部。从技术上讲,粗粒度的服务接口可能是一个特定服务的完整执行,而细粒度的服务接口可能是实现这个粗粒度服务接口的具体的内部操作。虽然细粒度的接口能为服务请求者提供了更加细化和更多的灵活性,但同时也意味着引入较难控制的交互模式易变性,也就是说服务的交互模式可能随着不同的服务请求者而不同。如果暴露这些易于变化的服务接口给系统的外部用户,就可能造成外部服务请求者难于支持不断变化的服务提供者所暴露的细粒度服务接口。而粗粒度服务接口保证了服务请求者将以一致的方式使用系统中所暴露出的服务。

业务组件的松耦合设计

耦合性(Coupling)是程序结构中各个模块之间相互关联的度量,它取决于各个模块之间接口的复杂程度、调用模块的方式以及哪些信息通过接口。耦合性由松到紧可以分成七

种:非直接耦合(Nondirect Coupling)、数据耦合(Date Coupling)、标记耦合(Stamp Coupling)、控制耦合(Control Coupling)、外部耦合(External Coupling)、公共耦合(Common Coupling)、内容耦合(CONTENT COUPLING)。非直接耦合是指两个模块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这种耦合的模块独立性最强。数据耦合,彼此之间是通过数据参数(不是控制参数、公共数据结构或外部变量)来交换输入、输出信息的,模块之间的独立性比较强。标记耦合是指一组模块通过参数表传递记录信息,就是标记耦合,这要求这些模块都必须清楚该记录的结构,并按结构要求对此记录进行操作,应尽量避免这种耦合,它使在数据结构上的操作复杂化了。在业务组件设计模型中业务组件之间尽量实现非直接耦合(总线模式,推荐使用)和数据耦合(共享库模式,控制使用),通过定义清晰的Web服务进行交互,业务组件内部的模块之间可以通过标准化的Web服务或者数据表来进行共享。

业务组件接口模型

业务组件作为一个可以独立的运行的模块,通过一系列的接口,可以独立完成本业务组件的功能。业务组件通过接口,可以组装到和基于标准的集成平台上,并和其他的组件或者系统共同完成企业的业务。基于标准的企业集成平台包含企业信息门户(门户标准)企业服务总线(Web服务标准)和数据服务总线(含数据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 2. 企业集成平台模型

当企业集成平台建立之后,基于标准,业务组件就可以简单的以“插拔”的方式组合到整体应用中。

业务组件接口通信方式松耦合实现方式

Web服务根据Web服务内部数据的流向可以分成两类,一是获取服务,即别的业务组件或系统调用Web服务,对外提供数据;二是写入服务,即其他业务组件或系统调用本业务组件或系统Web服务写入数据。前者比较简单,只要提供服务即可,但是对于后者,在实现过程中将会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主动到ESB调用Web服务,读取数据,然后直接写入系统,二是提供Web服务到ESB,等待业务组件或系统调用写入。采用第一种方式,不需要对外提供Web服务,直接调用ESB的Web服务即可,但是服务的调用以及写入是通过代码固化到系统中的;后者对外提供服务,不管调用系统是谁,只要调用既可写入数据,不会受到外部系统的变化的影响。如果是采用直接到ESB调用服务,然后用代码写入的方式,一旦业务流程发生变化,比如改为别的系统或者模块直接写入,这种方式就无法适应,需要重新增加一个写入的Web服务,因此比较好的解决方式是提供对外的一个写入Web服务,写入Web服务是独立的,满足别的系统主动写入的要求,如果是自己主动写入,则采用先到ESB上请求获取数据(本服务仅仅是通知ESB,要获取数据)然后由ESB实现对本次统的写入Web服务,这样,不管外部的系统如何变幻,接口是不变的,如下图所示:

图 4. 服务调用顺序

除非是写入服务提供者业务需求非常明确,只有本系统调用才会写入,一般建议按照以上独立的写入服务方式来实现。采用独立的写入服务能更好的适应未来被动写入、或者写入操作需要经过评审或者确认之后的操作。

比如客户信息数据,如果是在CRM系统中创建,财务系统需要客户数据,有三种调用方式,一是财务系统直接到ESB调用CRM的客户信息查询Web服务,然后写入系统。二是事件机制,CRM系统中的数据变化时,对外提供的客户信息变更服务,服务调用中传递的消息就是变更的信息,调用财务系统的写入服务。如果还有其它的系统需要客户信息,可以在ESB中定义出发布/订阅关系。三是财务系统先请求ESB调用CRM的查询服务,然后由ESB调用财务系统的客户信息写入服务,写入数据。如果未来业务流程发生变化,改由CRM 直接将客户信息写入财务系统,则直接调用财务的写入服务即可,需要做的仅仅是配置一

下ESB即可,现有的程序不需要改变。第一种方式下,如果改成CRM写入,财务系统需要重新编码,第二种方式如果别的系统来主动查询客户数据,需要另外增加一个客户信息的查询服务,第三种情况,无论是如何改变化,需要的仅仅是增加一个请求调用即可,对所有的系统影响最小,因此是受外界需求发生变化后影响最小的方式,更好的解决了松耦合的问题。

业务组件接口事务处理-无状态的会话设计

为了保证业务组件的独立和松耦合,SOA中的具体服务应该都是独立的、自包含的请求,在实现这些服务的时候不需要前一个请求的状态,也就是说服务不应该依赖于其他服务的上下文和状态,即 SOA中的服务应该是无状态的服务。不同的业务组件之间是采用Web服务的方式进行交互,对于事务的控制很困难,应尽量将事务控制在一个业务组件中(关于事务的控制,详见下文关于组件内部松耦合设计的方案),如果是在不同的业务组件,需要事务控制,则考虑采用流程编排的方式实现,基于BPEL实现事务控制。

J2EE架构下业务组件(BC)实现

业务组件松耦合设计-OSGI

业务组件以Web服务的方式提供接口,通过企业服务总线连接,业务组件内部为了实现高可复用性和高效性,采用基于OSGi标准进行构建模块,实现内部模块之间的松耦合,即在业务组件内部基于OSGi标准进行模块化设计,将业务组件进一步分解为松耦合的模块(Bundle),使得业务组件本身更加灵活。

基于OSGi标准,业务组件内部的模块通过一个具有动态加载类功能的微内核连接,统一管理各个模块,为了便于管理,将不同模块之间的类接口采用服务注册的方式进行管理,具有类动态加载功能的微内核和类接口管理组成类总线(JCB)的基本功能,为了更好的实现重用,有些模块是共用的,比如数据访问模块、日志管理模块等。

在一个应用中,不同业务组件公用的功能,作为应用内部的公共组件,一个应用中部署一个公共组件即可,各个业务组件共用。在一个业务组件中,不同模块公用的功能,作为公共模块,相当于工具类,公共模块需要在每个业务组件中部署。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企业级的公共服务对外提供企业级的Web服务,比如主数据管理等。业务组件构成如下图所示:

图 5. 业务组件模型(公共类-公共组件-公共服务平台)

注:

业务组件中的公共组件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差异是公共组件是应用内部的,提供应用级别的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则是面向企业整个系统的,是提供系统级的服务,两者有时候可以互相替换,主要是看其处于那个级别。

基于IBM产品体系的实现

本文提到的集成平台,基于IBM的产品共体系在实际搭建的时候需要包含应用服务器(产品:WAS)、流程整合服务器(产品:WPS,实现服务总线和流程编排)等,关于集成平台的详细描述,详见《SOA和DW》一文中“基于IBM产品体系的实现”的描述。

业务组件(BC)在WAS中的部署

首先来看一下在J2EE架构模式下文件格式(以WAS为例)。在J2EE架构下,文件格式有三种,分别是EAR、WAR、JAR,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JAR即基于OSGi标准的Bundle,共四类文件:

●EAR文件(file Enterprise Achieve)除了包含JAR、WAR以外,还包括EJB组件、

部署文件application-client.xml、web.xml、application.xml等全部企业应用程序。

●WAR文件(file web Achieve)包含Servlet、JSP页面、JSP标记库、JAR库文件、

HTML/XML文档和其他公用资源文件,如图片、音频文件等全部Web应用程序。在一个EAR文件中可以有多个WAR。〔在WAS环境下,如果设置在EAR中用一个类加载器,这样不同的WAR之间可以直接调用Java Class,WAR之间是紧耦合的,不建议采用。〕

●JAR文件(Java Achieve)按Java格式压缩的类包,包含内容 class、properties

文件,是文件封装的最小单元。但是普通的JAR文件,只是一个文件的集合,没有具体的意义。

●Bundle,基于OSGi标准的一种特殊的JAR文件,每个Bundle也包含一个 META-

INF/MANIFEST.MF文件,这个文件会宣布导出哪些包(Package)以及导入哪些包。只有那些导出包中的类才能被其他Bundle 所使用,而其他包都只面向包的内部成员,包里的类也只能在自身Bundle 中使用。一个简化的处理思路是直接采用包(Package),但是无法实现类的动态加载和对接口进行管理,不具有松耦合特性。〔WAS从版本6.1 开始支持OSGi〕

从以上文件结构可以看到,JAR之间可以进行类的调用,很容易实现不同JAR之间的事务处理,且具有更高的性能,结合OSGi,通过“类总线”进行管理所有JAR(Bundle)对外开放的接口,从而以“总线”(Bus)的方式管理不同JAR之间的类调用。不同的WAR之间各种资源不共享,为了实现重用,需要设置一些公共模块,即公共Bundle;不同的WAR之间交互,需要以Web服务的方式进行连接,需要建立企业服务总线(ESB)管理所有的Web 服务,实现WAR之间调用。在一个EAR中,可以设置不同WAR之间共享Session,从而方便的实现单点登录以及其它的公共信息,这些信息将在这个EAR环境中共享。

根据前文所述业务组件(BC)的定义,业务组件适合于在WAR文件层面进行划分,即一个WAR作为一个业务组件,一个或者几个WAR组成一个应用(EAR),多个应用构成企业的系统;业务组件内部进一步划分为多个模块(Bundle),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可以独立维护,独立升级和安装,以插件的方式通过类总线进行关联。为了实现重用,在EAR层面,将企业级的业务组件单独部署,比如主数据、统一认证、工作流等,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在WAR层面,各厂商的公共的业务组件单独封装在公共组件(WAR)中,如系统管理、系统参数管理等。在模块级别采用公共模块的方式,在各个WAR中以工具模块(Bundle)方式提供,如数据库访问、日志(Log4j)等。公共组件(WAR)、内部服务总线(ESB)和类总线(JCB)、工具模块(Bundle)组成应用系统的业务基础平台(Business Platform)(如浪潮的Loushang平台)。

在系统部署的时候,一台服务器上安装一个Websphere实例,一个实例根据主机的性能可以安装多个节点(Node),每个节点(Node)可以安装多个虚拟机(JVM),每个虚拟机可以安装多个EAR应用,每个EAR有多个WAR,不同WAR之间文件不会冲突,WAR内部采用OSGI标准分成多个模块(Bundle)。不同公司的系统是不同的EAR,同一个公司可以有多个EAR。如下图所示:

管理信息化组织的架构及定位

管理信息化组织的架构及定位 影响公司管理信息化最终走向完全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制定正确的IT战略目标及规划、进行有效的需求管理、阶段实施应用系统和有序的阶段控制与持续改善。 当公司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完成三期项目,基本建设告一段落,主要任务从系统实施转向系统维护与实施并重的时候,管理信息化实施团队将何去何从?这时候需要公司领导结合现实状况,参照扁平化管理、高效、有序、控制的要求,进行综合权衡。 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利于领导更全面地掌握情况。 管理信息化组织的模式参考 大量信息化实施案例分析后发现,信息化实施团队的定位和管理信息化组织的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可以归纳为团队稳定、团队精简、团队扩充式、团队解散和团队独立五个模式。 选择团队保持稳定的企业,其信息化实施策略是总体规划、小步实施,每两步之间间隔的时间较短。每次实施既优化前一阶段成果,也增加部分新的内容。这些企业规模适中,市场基本平稳,信息化投入持续稳定。团队的名称有可能发生变更,如成立“管理信息部”等。 选择团队精简的企业,其信息化的实施策略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两步之间间隔的时间较长。每次实施新增更多内容。这些企业的规模较小,人力资源有限;市场波动,不能保证持续的信息化投入。每个阶段的实施工作完成后,一部分成员回

到原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其余成员负责技术支持或系统维护。团队的名称也可能发生变更为“管理信息化推进委员会”等。 选择团队扩充的企业,其信息化的实施策略是总体规划、注重效果、逐步推广。每次都在肯定前一阶段实施成果的基础上,既增加实施深度,又添加新的功能。这些企业的规模较大,市场基本稳定,能保证基本平稳的信息化投入。团队的发展方向是专业的咨询服务公司,因而确保企业内部的实施效果显得极为重要。 除了实施失败的部分企业外,选择团队解散的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大都是总体规划、总体实施、全面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除保留极少的几个项目协调员之外,其他成员回到原单位成为技术支持骨干和管理干部。员工培训和系统维护基本外包。这些企业一般规模都很大,如跨国公司或者世界500强企业。 选择团队独立的企业,其信息化的实施策略基本上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资源互补、对内维护、对外服务的发展策略。分步实施的信息化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高素质的团队成员组织成为相对独立的管理信息技术公司,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原企业的系统维护和与咨询公司合作的系统实施,一部分则来自于与咨询公司合作的资源外包收入。 信息化管理组织的职能 目前公司的管理信息化团队仍然采取项目部的组织形式,其主要职能是SAP系统的维护与组织新模块的实施。将这些职能细分,还可以总结出如下更详细的业务内容。 1.培训,如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关键用户的培训和最终用户的培训。

智能工厂信息化架构及MES系统整体规划-----180626

智能工厂信息化架构及MES系统整体规划 企业信息化架构 基于制造企业的三个管理平台规划,其信息化系统整体架构规划如下: 工业软件 软件 工业控制 書能设备基于整体信息化架构规划,实现的网络拓扑架构如下: 客户、供应商,外协5

MES 整体规划 MES 生产执行系统自上向下分为五个层次:用户整合层、分析系统层、应用子系统层、 DCS/PLC 智能仪表 手工录入 ■] 针对具体一个工厂或制造车间的网络拓扑架构如下: 公囲员工通过克厢访问 「 1 耳 农忡办厂商 各事业胡 生产管控平台层和数据中心层。如下图所示:

系统层次结构说明 用户整合层:通过统一的门户,采用灵活严格的权限设置,使企业内外的用户都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业务操作,实现全面的协作。 分析系统层:整合企业的所有有效信息,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 应用子系统层:基于SOA模式的标准应用模块组成,可根据企业需求灵活配置。 生产管控平台层:由应用建模平台、工作流平台、系统运行平台组成,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和运行基础,该平台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能满足企业不断扩展的业务需求。 生产数据中心层:由数据采集总线、实时数据库、分析数据库、数据访问服务组成。基于SOA的先进技术平台 平台化:基于SOA的平台化设计,集应用建模系统、工作流系统、实时数据系统、系统运行于一体。 灵活性:提供灵活的“随需应变”策略,支持业务规则和界面的灵活配置,支持工 艺流程的灵活定义,可根据业务需求变化快速重构系统。 先进性:采用最先进的软件技术,利用BS+CS应用模式,包括SOA技术、WEB技 术、XML技术、中间件技术、软件组件技术等。 安全性:充分保证控制系统的安全性。 可靠性:合理的系统架构设计,保证系统平台的可靠性达到99.99%。 开放性:向下与DCS、PLC、SCADA等过程控制系统集成,向上与ERP、CRM和SCM等应用系统集成。 分布式:支持分布式应用部署和分布式数据管理,支持负载平衡,满足集团化企业 的管理需求。 国际化:支持多语言灵活切换。 易用性:界面友好、风格统一,操作简单方便。适合联宜电机的先进生产管理系统

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

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与框架 企业集团是通过资本为联结纽带,联结多个法人主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体。在组织结构上,往往具有多级法人,多层组织结构,机构庞大,人员众多;在业务经营上,往往跨多个行业,实现业务多元化;在管理上,强调资本运作、战略管理、风险控制和集团资源的整合。 企业集团的这些特点,增加了企业管理和运营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因此,只有通过信息化才能实现企业未来战略目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企业间或产业链上相关业务有机整合,进行快速有效沟通,为集团高层领导决策提供必要依据。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许多集团企业发现下属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一个比一个先进,有的甚至还获得技术创新、软件设计大奖等,而作为数据集中的集团却不尽如意。往往是基层企业信息系统建设越多,“信息孤岛”现象就越严重。由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相对独立,造成企业间数据沟通、企业与上级主管部门数据沟通、企业与客户、上下游物流供应链的数据沟通只能靠网上简单的提交表单和EDI的电子报文实现。常常是领导需要数据作为决策依据时,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无法保证,数据通过电子、传真等各种方式上报后,再经过手工汇总、分析填报,整个过程至少要花上1到2周。另外就是数据不一致现象严重,经常是各部门的报表出来后,相同指标不同部门数值却不相同,使得经营分析者无所适从。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中单纯的以“实用快上”、以“需求满足”指导应用,缺乏对信息的总体规划。因此,我们说合理、科学的信息规划是集团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前提。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信息化的核心是通过网络与信息技术,改善现有业务流程,使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1.有效的领导是信息化实施的保障 经验告诉我们,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一把手原则”。信息化的实现过程根本上是组织重组、流程再造的管理过程,如果没有一把手的坚定信心和强有力的执行决策,是难以有实质性推动的。 2.合理、科学规划是信息化成功的前提 企业集团的信息规划在遵循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更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制定应对方案以满足信息化需求。确定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的战略部署,信息规划还应包括企业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3.需求驱动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满足需求为目标是信息化的价值所在。深入地对企业需求进行挖掘,以业务需求为根本,以规划为指导,以标准化管理为基础,以管理中的瓶颈为突破,以满足业务需求为目的,并且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终极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4.注重效益是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以效益为核心,而有效益的信息化建设才能进入良性发展,才能得到领导的长期重视和支持,信息专业人员队伍也才有生存的可能

企业信息化的构架

浅谈企业信息化的构建 企业信息化是解决企业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是促进企业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上水平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今后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先进的信息系统装备传统产业,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我国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概括的称谓。广义地说,企业信息化是指广泛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使生产、管理实现自动化。在现代化生产中,生产的控制、测量、加工以及产品的设计等都无不采用信息技术,始终伴随生产过程的生产信息不断地被收集、传输、加工、存储和使用,使整个生产过程达到自动化。如果将浩如烟海的管理信息,如物资、财务、计划、销售、库存等由人工处理的信息也用现代化工具处理时,则此时企业的信息化就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企业信息化应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实际上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应属于工业化的范畴,用自动化生产、测量、显示、控制等工具,通过生产信息达到生产的自动化。 另一部分是管理的自动化,即通过自动化工具不仅代替人的体力劳动,而且还代替人的脑力劳动。后者就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决策支持系统(DSS)、专家系统(ES)等。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到计算机辅助管理(MIS、DSS、OA、ES)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那么企业就达到最高级的信息化,所形成的自动化系统应称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企业能否获得最大的效益,取决于企业各种功能的协调程度,即集成度。通俗地说,集成的作用就是使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刻以正确的方式传到正确的地方。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企业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会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高速发展。传统结构是一种职能型或垂直

集团信息化部组织架构及岗位职责

集团信息化部岗位职责说明 一、信息化部职能定位 信息化部为集团职能部门,全面负责大公集团及其分子公司的信息化工作,其工作开展及人员配置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工作目标是明确需求为信息化开展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在该阶段主要承担以下职责: (一)负责集团信息化团队队伍的组织建设。 (二)负责集团信息化体系相关基本制度、流程的建立和建设。 (三)负责集团信息化需求的梳理、采集和整理工作。 (四)负责信息化目标和计划的制定。 第二阶段工作目标是信息化规划和管理实施,主要职责如下: (一)负责制定集团的信息化远景和发展规划。 (二)负责制定完善集团统一的信息化相关标准、制度和流程。 (三)负责组织建设集团统一的信息化基础架构和信息化运营及生产系统。 (四)负责管理集团的信息化项目,建立项目管理的制度体系。通过对项目的计划、实施与交付成果进行跟踪管理,达成项目的预期目标。 (五)负责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与执行审计,建设信息安全制度、安全策略、配套技术手段,监管执行并审计。 二、信息化部组织结构

(一) 组织结构图 信息化总经理 副总经理*1 信息化专员*1 (评估业务及市场方向) 信息化专员*1 (HR 方向) 信息化专员*1 (办公自动化方向)信息化平台经理*1 信息化平台处 信息化应用经理*1信息化应用处 信息基础架构专员*1 信息化安全专员*1 信息化专员*1 (财务方向) 注:虚线框为阶段二设置岗位 注:信息化部岗位设置根据工作开展的需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配置,实线框为第一阶段设置岗位,虚线框为第二阶段设置岗位。 (二) 岗位划分说明 信息化部岗位职责设置采用条块式设计思想,通过纵向职能线条与横向职责划分进行总体分工设计。 同时根据信息化部工作开展特点及需要,将信息化部承担的职责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信息化需求梳理、采集阶段,该阶段将配置与工作目标和内容匹配的岗位设置;第二阶段将进入信息化实施、管理阶段,该阶段将陆续完善岗位设置以履行完整职能。 岗位序列及类型:

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

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一、信息化需求分析 1、信息化现状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促使企业业务处理程序和管理程序更加合理,从而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能进一步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使其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利用效果,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当前,公司高层重视信息化建设,大胆采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今年3月份以来公司开始实施的K3-ERP系统,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该系统目前运行正常,已实现客户端与远程正常访问。公司已购买了供应链模块以及应收款管理和应付款管理两大财务模块。公司依托该信息平台开展各项业务,同时财务部已将账务与ERP系统有机结合,有效地保障了公司各项业务的运转。财务当前使用软件NC系统与集团总部对接,目前用于财务基本核算,其他功能还没完全用起来。 2、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应用总体水平较低,虽然以K3ERP为信息处理中心,但尚未建 立起企业级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并非所有工作都纳入到信息化系统中。 部分员工尚备有自己的手工台账。 ?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得不到有效利用与分享。企业知识共享平台尚未完 全搭建和利用起来。 ?信息化建设力量还不够强大,没有形成一支具备较强规划、开发、实施、 维护、升级的信息技术队伍,基本网络设施维护依赖于厂商支持。 ?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再造的能力、意识和实际效果,绝大多数系 统更多的应用在操作级效率的提升方面,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决策者 进行管理、决策分析的支持力度不够,对日常业务运作流程的规范不够。 3、主要要求

?建立企业具有全局性,可扩展的基础数据标准。在当前企业单个应用系 统无法包容业务部门的全部需求时,需构建一个可扩展、具有张力和弹 性的基础协同架构,解决在网络环境下业务集成的需要,将应用程序的 不同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使得现在或 将来的应用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自由的交互。 ?需要设计三层平台支持整个企业信息化,三层平台分别是——硬件支撑 平台、软件支撑平台、应用系统平台。硬件支撑平台是整个信息化的基 础,软件支撑平台是信息系统应用的支撑,应用系统平台是企业实现管 理信息化的手段。 ?应用系统平台是实现管理信息化的手段,在信息系统应用平台上企业应 部署四个层面的应用:运营层、管理支持层、决策层、呈现层。其中运 营层由支持企业业务开展的运行系统构成;管理支持层是由企业管控系 统和管理支持系统构成,是既代表公司总部监管业务开展又是支持下属 公司业务开展的系统,通过系统支持公司有效的集权与放权;决策层是 构架在运营层和管理层之上的决策支持系统,为管理者进行有效决策提 供信息化支持;呈现层是通过内、外部门户展现企业信息并实现个性化 内容管理。 ?软件功能至少应包括数据显示与查询、图形显示、报表显示与打印、曲 线图分析、上下限预警、数据存贮、进销存管理、应收与应付款管理、 信用方案的初步建立等功能。 ?支持B/S结构,易于公司信息门户挂接,实现数据共享。 ?在上述基础上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平台,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 技术,实现集团公司内的管理、经营、决策等各方面的总体集成,从而 实现企业信息化,以达到显著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二、信息化目标 1、总体目标 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过程中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公司现代化管理系统于一体的现代管理

集团公司IT部组织架构及岗位职责

1.组织结构 2.部门职责 3.岗位职责 集团信息部组织架构及岗位职责 为实现集团信息化目标,规范集团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集团信息化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保障集团公司信息系统安全、高效、稳定运行,为公司提供准确、有效的财务、生产、技术及其它相关信息,为集团高层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据集团2010年2号决议文件精神,特设立集团信息部,统筹管理信息化建设,向常务副总裁负责。 一、组织架构 二、岗位任职 略1 三、集团信息部部门及岗位职责 1.信息部部门职责

(1)负责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及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负责集团信息化系统选型工作,并负责编制集团信息化总体规划与选型报告,并报集团领导审批。(2)负责集团信息化系统的推进与执行,负责集团信息化项目实施工作的日常管理,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3)负责组织调研集团各部门信息化需求并汇总,负责组织集团财务、生产、技术、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的开发,使公司信息化系统形成一个无缝连接的整体。负 责公司各种汇总报表、查询软件、分析软件的二次开发,为领导决策和各业务 经营环节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信息。 (4)负责集团所有信息化项目的持续改进与日常维护,负责公司计算机网络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技术支持和维护工作,在保证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运 行的前提下,树立服务意识,为公司领导、各业务职能部门提供最优质服务。(5)负责公司人员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培训,提高公司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和办公效率。 (6)负责公司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采购及维修计划编制。 2.岗位职责 1.信息部部长 (1)在集团常务副总裁的领导下,负责主持信息部的全面日常工作,负责制定本部门的管理制度及组织建设,并监督本部人员全面完成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 作任务;负责本部门员工的工作检查、考核及评价。 (2)贯彻落实本部岗位责任制和工作标准,密切各部门工作关系,加强与集团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做好衔接协调工作; (3)负责集团信息化系统总体构架,构建集团信息化实施组织,结合业务流程、项目管理,实施公司集成信息化系统。 (4)负责控制信息化项目预算。负责控制本部门信息化预算,降低费用成本。 (5)负责集团信息化项目关键控制点的监督、控制和风险评价; (5)负责组织集团的信息安全工作,持续加强集团的信息安全管理。 (6)组织对集团计算机及周边设备、网络设备和办公自动化设备的维护、添置、验收以及发放登记归档;

公司信息化建设未来三五年发展规划

中铁五局建筑公司未来三~五年 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 (一)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战略意义 企业信息化基础架构是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基础;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保障。中铁五局建筑公司自2009年启动信息化建设以来,坚持以IT基础架构为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服务的原则,紧密结合业务应用需求,整合业务流程,不断优化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基础架构,推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 公司信息化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未期,从最初的计算机打字、简单的工资管理、编制预算、财务管理等单机单用户使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计算机应用逐步扩展到各业务领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2009年后,公司信息化建设日益得到重视,不断推进。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公司机关建立了中心机房、局域网,实现网络信息传递,光纤专线联接互联网。2009年,集团公司引进建设了网络OA办公平台,覆盖所属基层单位、直管项目部。集团公司为加强财务集中管理,引进浪潮GS财务管理系统,实现了财务集中管理。2009年集团公司为实现特级资质升级,建设了项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2014年依据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要求,集团公司在全局推广

项目成本管理系统。2010年公司还建立了企业门户网站。2014年~2015年逐步建设完成公司到主要区域指挥部、直管项目部的二级远程高清视频会议系统。2014年公司为提高党务管理工作水平,加强党务管理的有效性,建立了公司党群工作信息化系统。2015年公司为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立体联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人力资源培育、开发和利用,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北京宏景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人力资源系统。 虽然公司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公司信息化建设目前仍处于初步应用、发展阶段,信息化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公司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需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在公司的各项工作中全面实施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公司网络平台和信息化应用体系,用信息化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发展机遇。 1、建设部《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中要求企业建立内部局域网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内部办公、信息发布、数据交换的网络化;建立并开通企业外部网站;使用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工程设计相关软件,实现档案管理和设计文档管理。建设部首次对施工总承包特

浅析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

浅析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 摘要: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主要涵盖企业业务架构、企业信息架构、企业应用架构、企业网络基础设施架构、企业信息安全架构、企业信息组织架构等,为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提供一副完整的蓝图。 关键词:业务架构应用架构信息架构 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主要涵盖企业业务架构、企业信息架构、企业应用架构、企业网络基础设施架构、企业信息安全架构、企业信息组织架构等,为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提供一副完整的蓝图,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架构由3个框架元素组成:架构、方法论、工具。架构就是蓝图,分层次的蓝图包;方法论就是给出如何实现这些蓝图的方法和计划;工具就是为实现蓝图所使用的工具。架构设计的本身是一个技术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多种方面综合交叉的设计。架构框架理论为这个过程和目标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指导,同时,通用的和科学的总体架构框架理论为横向的行业间的技术交流和规范化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1、目前国际上行业比较通用的主流总体架构框架理论有以下4种 1.1 Zachman EA Framework,又称为ISA(Inform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架构框架美国学者John Zachman,集自己27年IT行业从业经验于1987年提出的,把企业信息化架构划分为5个层次,6个维度。这5个层次分别从企业的组织形态、信息化的利益主体,确定了信息化规划不同的“粗细程度”。这5个层次代表企业信息化从规划、组织、业务单元,到设计、建造与具体实现等不同的角色。从纵向看,Zachman模型把信息化分为6个维度:数据维、功能维、网络维、人员维、时间维和规则维。 1.2 FederM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FEAF),美国联邦实体体系结构框架FEAF定义了一个IT企业架构作为战略信息资产库,它定义了业务、运作业务所必须的业务信息,支持业务运行的必要的IT技术,响应业务变革实施新技术所必须的变革流程等要素。 1.3 DoD Architecture Framework(DoDAF),美国国防部体系结构框架 1.4 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欧洲共同体开放工作组体系结构框架 上述4种架构框架理论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而其中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是基本一致的,其核心就是业务架构、信息/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和应用架构。信息化规划的实质就是对总体架构4个层面的设计。归纳总结后行业通用的架构框架如图1所示。

企业信息化规划项目(框架).

某集团公司信息化规划项目2008-12-05 一、项目背景 某大型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改制以来,励精图治,创新发展,在做强主业的基础上,呈现出相关多元发展的强劲态势,核心竞争能力不断增强,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重点培育发展的大型能源基地之一。经过近10年来的迅猛发展,该集团公司在传统领域形成了A、B、C三个支柱产业,在高新技术领域形成了化工、制药、IT三个支柱产业。 集团几年前提出了A、B、C产业链发展的战略,依托资源优势,通过产业链纵深拓展壮大,实现利润的内部转化。目前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通过扩建、新建、并购等方式企业业务、资产规模急剧增长。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何实现集团下资源的优化与调配?如何在高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各部门间的协同?如何在集团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提升产业链各环节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实现对各子公司的人力、资产、业务运营的抓与放?如何实现集团下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与共享,同时支持各个层面的快速决策…… 信息化是构建集团规范管理平台的必由之路。虽然企业在10多年前就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企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普遍不高、信息化管理组织的定位较低、人才相对缺乏、各子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上各自为政等原因,其成效并不乐观。 因此,集团公司的领导希望通过信息化规划来整合企业的信息资源,构架企业未来的信息系统整体架构,并对各主要应用信息系统的功能进行概要性设计;提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在信息化组织、职责界面定义、主要流程与制度上理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思路;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行动策略与进度时间表。在一个统一的规划纲要下,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二、项目定义 该集团的信息化规划项目包括信息化规划与信息化选型咨询两部分,本文只对信息化规划部分予以介绍。信息化规划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对企业进行广泛的业务与信息化现状调研,分析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充分挖掘、归纳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并站在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的高度,构建企业的信息化蓝图,规划主要的信息系统功能,设计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并对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与进度做出安排。 按照规划的主体划分,规划的范围包括集团公司,以及集团公司下A、B、C三个行业主要的控股子公司。同时从集团的角度兼顾集团各辅业子公司。 三、项目思路与过程 1、项目思路 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信息化本身的问题,它同时是一个业务运营模式和管理的问题。在该集团的信息化规划项目中,中华-博略咨询很好的融合了这一点。并且从企业战略、管理与信息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来论证信息化对管理变革的推动、支撑(如图1)。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应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长远要求,适应企业管理现状与未来管理变革、流程优化的要求,从而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先进性与前瞻性,以及与企业战略、运营管理的有机统一。

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组织结构

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组织变革 彭滢 (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 1263710212 常州) 摘要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一股强大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这场由信息化而导致的信息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信息和知识正成为现代企业组织的核心战略资源。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传统的组织结构相应地受到严峻的挑战,曾经在工业经济时代辉煌一时的组织结构犹如昨日黄花,新的信息时代迫切呼唤新的组织机构。本文分析了企业传统组织结构的弊端,阐述了企业组织新模式的优势,并为实现组织变革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信息环境信息化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1引言 “面对未来,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未来是不确定的。”世界著名管理顾问公司——德勤国际集团首席执行官JimCopeland这句话说明企业面对的一切都将是变化的。面对变化,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就是变革管理。30年前,跻身于财富100强的企业有三分之一被淘汰出局,同样是巨型企业,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长久不衰,有的企业却困难重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变革,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时刻变革的企业才是永远的企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的普及,社会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动和调节,技术的进步,组织管理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必须相互匹配、协同发展,才能使生产力达到新的水平。 2企业传统组织结构的弊端 19 世纪末, 在亚当?斯密劳动专业化分工思想影响下, 福特建立了高度集权化直线职能制结构( 塔型结构) , 充分体现了统一指挥原则, 生产效率大大提高。1923 年, 面对环境的变化, 为满足个性化需求, 通用汽车公司的斯隆对组织结构进行了大胆改革, 采用相对分权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这一伟大创举, 使通用成为 60 年代汽车业明星。这种建立在斯密、泰勒、法约尔等人劳动分工和再分工, 以及管理分工和再分工基础上的层级组织结构在我国企业发展初期曾经起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效果。然而,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企业规模得以不断扩大, 这种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2.1信息沟通效率低下 等级阶层体制是传统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是用以维护组织次序和保证效率的一项重要原则。按照这一原则, 上层管理者的各种决策通过中层管理者传达到基层管理者并由基层管理者付诸实施。实施效果通过中层管理者反馈至高层管理者。在组织由上到下或者由下到上的信息传递过程中, 中间管理层起着重要作用。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 外部组织环境噪音不可避免地通过中层管理者引入信息链, 影响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在这种层级结构中, 高层与基层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影响了信息在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传递速度; 另外, 由于中间管理层的存在,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步骤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步骤——引言 2010-01-11 12:22:31| 分类:财经管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先进标志。企业是否在信息化建设上有所突破,也是企业自身 在行业里是否拥有竞争力的一个表现。 目前国内的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众多标榜信息技术龙头企业所做的事情仍然是建设最初级 阶段的信息化,并非达到一个很高的层面。 讨论企业信息化建设,我们必须要了解,企业为什么要建设信息化?这个问题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答案,网上也有很多专业或者非专业的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最终也没讨论出什么结果。但是根据目前市场状况,很多企业建设信息化目的就是面子工程,在与客户谈判的时候会将信息化建设这个事情拿出来进行宣扬,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还有的企业建设信息化是随大潮,竞争对手都上ERP了,我们必须上,但是对于为什么要上,上了之后能达到什么效果,并不做评估,甚至这些评估都是这些软件的销售人员来进行的。这个现象看起来很滑稽,但是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上海贺利氏公司北京分公司在筹划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原因是总公司在用ERP,那么分公司也得上,怎么上、上什么,并未做调查,信息部开始在网络上搜各种ERP厂商,然后打电话预约面谈,面谈大概介绍了分公司的情况,然后这些软件厂商的销售员开始推荐产品了,并且回去制作一个方案发给it经理,这些方案内容包括:软件功能模块、功能介绍、价格,有的甚至连企业实施这些方案能得到的收益都没有任何分析,有的能给出简单的分析。实际上贺利氏的管理人员自身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糊里糊涂就上了用友U8。贺利氏是大型的跨国企业,其下属管理人员如此,很难想象这么多国内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之路有多么坎坷。 对于很多企业管理者来说,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人认为,it就是电脑,it部就是管电脑、网络、电话等在中关村能买到的那些东西的一个部门,进而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购买电脑,用 用office。 如同购买任何一件商品一样,信息化建设也是基于企业的需要而进行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难以解决的困难,甚至有些是顽疾,为企业带来了很多的困惑和麻烦,正好信息化能解决其中一部分甚至全部难题,那么企业就需要建设信息化系统了。所以,企业为什么要建设信息化?原因只有一个,是企业遇到难题,而信息化建设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难题,所以企业需要建设信息化。信息化建设的起因是企业有需求(当然这些需求有可能是企业本身表露得很明显的,也有可能是隐藏在企业内部尚未发觉的), 而不是厂家为了卖产品而推销信息化设备和程序。 信息化建设在我国最早出现在82年左右的人口普查。当时美国IBM公司向中国捐献了一批电脑,并且为中国培训了第一批电脑操作员。这是中国本土最早一批从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人员,从而使中国开始认识到信息技术。1986年左右,中国出现了一批计算机培训学校,授课的正是82年接受IBM培训的第一批信息技术员。这批计算机培训学校为中国的信息化进程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1988年,用友软件股

系统架构设计师信息化基础

[模拟] 系统架构设计师信息化基础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以下关于信息和信息化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 A.信息化就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B.信息、材料和能源共同构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这三者之间不可以相互转化 C.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确定的东西” D.信息资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参考答案:B 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物质(材料)、能量(能源)、信息都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资源,其中,物质和能量是更为基本的资源,信息则是一种较为高级的资源。物质资源提供给人类的是各种材料,能量资源提供给人类的是各种动力,而信息资源提供给人类的是知识和智慧。从潜在的意义上讲,信息是可以转化的。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时间及其他。信息可以转化,这当然需要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就是信息必须被人们有效地利用。没有这个条件,信息是不可能发生这种转化的。同样,“知识就是力量”也是需要这样的条件的。显然,正确而有效地利用信息,就可能在同样的条件下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开发或节约更多的能量,节省更多的时间。在这方面,将有许多工作可做,有许多潜力可挖。 “企业系统规划方法”和“信息工程”都推荐建立表示数据类(主题数据库)和过程之间关系的CU矩阵M。其中若第i号过程产生第k号数据类,则Mik=C;若第j号过程使用第k号数据类,则Mjk=U。矩阵M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调整后,可以给出划分系统的子系统方案,并可确定每个子系统相关的(2) 和(3) ;同时也可了解子系统之间的(4) 。 第2题: A.关系数据库 B.层次数据库 C.网状数据库 D.共享数据库 参考答案:D 第3题:

公司信息化总体架构设计方法论_v3.4

信息化总体架构设计方法论二零一五年四月

目录 1架构依据 (4) 2核心概念 (5) 2.1总体架构 (5) 2.2系统架构 (5) 2.3架构遵从 (6) 2.4架构角色 (6) 2.4.1企业架构师 (7) 2.4.2业务架构师 (8) 2.4.3应用架构师 (9) 2.4.4数据架构师 (10) 2.4.5技术架构师 (11) 2.4.6项目经理 (12) 2.4.7架构资产管理员 (13) 3方法论介绍 (14) 4分阶段实施 (16) 4.1分析现状阶段 (16) 4.2设计架构阶段 (19) 4.2.1业务架构设计 (19) 4.2.2应用架构设计 (27) 4.2.3数据架构设计 (35) 4.2.4技术架构设计 (42) 4.3制定路线阶段 (68) 5附录 (72)

1 架构依据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适用于本文件。 本文件参考了国际先进架构管理办法、已有架构发展战略、目标、指导意见等.

2 核心概念 2.1 总体架构 信息化总体架构(以下简称“总体架构”)是公司信息化核心能力,由企业级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四部分组成。其中, 1. 业务架构,定义了符合公司战略发展和创新要求的业务战略、业务能力、 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等,为应用架构和数据架构提供关键输入。 2. 应用架构,描述了业务应用划分、应用组件构成,业务应用与业务能力、 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业务应用间及业务应用内部各部分间的集成关系,业务应用部署模式。 3. 数据架构,是从跨组织、业务、应用的视角进行数据组织和管理,包括 对整个数据生命周期中数据的处理、存储、转换、整合、分布制定的策 略、模型、流程,以及数据资源管理。 4. 技术架构,是支持应用架构、数据架构的技术平台架构。它描述了支撑 业务、应用和数据实现部署所需的软硬件逻辑能力,定义了各基础设施 组件之间的关系以及组件与应用和数据的关系,为应用和数据提供一个 可实现的基础平台;定义支撑业务运作的技术标准体系;根据企业或组 织的需要定义安全能力和功能,在业务安全需求和信息安全需求之间建 立联系。 2.2 系统架构 系统架构是指按照软件工程方法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逻辑和物理设计,定义信息系统的执行、开发和运行环境,是总体架构在业务、应用、数据和技术四个架构领域针对具体信息系统或项目的方案视图和设计细化。

信息化机构设置及职责

第四部分信息部门 信息部门是提供统一信息平台,对公司的业务信息系统进行维护的技术支持部门。主要任务是确保信息软、硬件环境适应业务需要,实现全公司信息资源共享。 本部门业务单元:为各部门提供信息化服务和支持、搜集信息化需求、管理基础数据、组织项目实施、维护硬件及网络环境。 1 职能 信息部门应具备以下职能: -维护、管理公司信息系统,保证其正常运行; -收集各部门信息系统软、硬件的需求情况,编制购置、更新方案; -维护、管理网络硬件; -负责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和管理; —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搜集各用户的信息需求; -通过搜集用户的使用信息,向上级公司提出改进和开发相关软件的建议,推动新技术的应用; -参照国家烟草专卖局信息中心和相关部门的技术标准,制定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 -组织员工进行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培训; -负责本部员工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和其他日常管理工作。 2 岗位设置 信息部门设经理、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三个岗位。 3 岗位职责 3.1 信息部门经理工作职责 -组织制定公司信息系统的相关管理制度; -组织落实公司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组织收集各部门信息系统软、硬件的需求情况,拟订购置、更新计划,制定实施方案; -组织落实相关软件的研究,提出软件修改建议及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工作; —负责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信息安全,是信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负责落实公司相关人员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工作;

-负责本部员工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绩效考核和其他日常管理工作。 3.2 系统管理员工作职责 -拟订网络信息系统硬件使用、维护等管理制度; -负责公司信息系统硬件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根据各部门信息系统硬件的需求情况,协助信息部门经理拟订购置、更新计划,制定实施方案; -负责信息流程对业务流程的反馈与再优化工作;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3.3 网络管理员工作职责 -拟订公司网络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划和相关管理制度; -拟订公司网络系统的安全措施与保障策略,维护系统正常运行; -负责相关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及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工作; -负责公司相关人员计算机理论、网络技术和软件应用等培训工作;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4 业务流程 由卷烟营销网络信息系统框图、营销网络信息流程、信息化管理流程组成。 4.1 卷烟营销网络信息系统框图 卷烟营销网络信息系统框图见图39。 图39 卷烟营销网络信息系统框图 84

IT部门组织构架及岗位职责

启弘信息管理部门组织构架及岗位职责 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公司整体信息的管理、IT中心业务及信息化应用的流程制定。主持所有信息化项目的立项、招投标、验收和合同执行工作,并负责对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其他项目管理工作,包括开发、实施、调试、运维、培训等,并进行人员安排和效能监督;其组织机构如下: IT经理:推进各种IT项目的执行、实施、培训、分析及管理维护;负责制订公司信息化中长期战略规划、制定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化标准规范;负责公司信息化网络规划、建设组织、制订IT基础资源(硬、软件)运行流程、制定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措施并组织实施,实现IT资源集约管理;负责公司集成信息系统总体构架,构建企业信息化实施组织,结合业务流程重组、项目管理实施企业集成信息系统。负责公司及各分公司网站建设及总体规划。 运维专员:负责公司各信息化方面硬件设施的部署安装及维护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公司IT机房的建设、各类应用平台的硬体服务器的维护及系统化管理上,

对信息化基础平台的结构有深入的了解及建设能力。通过整合硬件资源来满足公司各类信息化应用平台组建及数据对接。 营运专员:负责各类软件平台系统,如:ERP、、OA办公、网站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等各类应用平台的项目规划、实施及管理维护;包括为业务项目需求实现的系统架构分析与技术实现,为各类系统数据库的架构分析、数据库的建立、迁移、管理、维护及备份工作;同时负责各类软件系统的应用培训与指导工作; 服务专员:负责公司各类客户PC机的操作系统安装、配置(计算机名、IP分配、加域、各类应用软件的安装及注册)、病毒及木马防、查、杀;及各类软、硬件故障的分析检测、处理修复(送修并记录)、以及各类办公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故障的分析检测、处理修复(送修并记录);同时为用户培训计算机基础使用及办公设备使用之工作。(可辅助运营专员执行日常工作。) 生产专员:对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生产设备的数控平台进行日常运维,熟悉每套数控平台的操作及硬件维修方法,制定标准的信息化生产监控终端的保养、检修、及日常巡查制度。确保信息化生产的正常运转。(可辅助运维专员执行日常工作。) 高考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阶段,我们要学会给高三的自己加油打气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信息化项目)

1.1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为确保系统的建设成功与可持续发展,在系统的建设与技术方案设计时我 们遵循如下的原则: 1、统一设计原则统筹规划和统一设计系统结构。尤其是应用系统建设结构、数据模型结构、数据存储结构以及系统扩展规划等内容,均需从全局出发、从 长远的角度考虑。 2、先进性原则系统构成必须采用成熟、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并符合国际发 展趋势的技术、软件产品和设备。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依照国际上的规范、标准,借鉴国内外目前成熟的主流网络和综合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以保证系统具有 较长的生命力和扩展能力。保证先进性的同时还要保证技术的稳定、安全性。 3、高可靠/高安全性原则系统设计和数据架构设计中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 和可靠。 4、标准化原则系统各项技术遵循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和相关规范。 5、成熟性原则系统要采用国际主流、成熟的体系架构来构建,实现跨平台 的应用。 6、适用性原则保护已有资源,急用先行,在满足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尽量 降低建设成本。 7、可扩展性原则信息系统设计要考虑到业务未来发展的需要,尽可能设计 得简明,降低各功能模块耦合度,并充分考虑兼容性。系统能够支持对多种格 式数据的存储。 1.2 业务应用支撑平台设计原则 业务应用支撑平台的设计遵循了以下原则: 1、遵循相关规范或标准遵循J2EE、XML、JDBC、EJB、SNMP、HTTP、 TCP/IP、SSL 等业界主流标准

2、采用先进和成熟的技术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使用XML 规范作为信 息交互的标准,充分吸收国际厂商的先进经验,并且采用先进、成熟的软硬件 支撑平台及相关标准作为系统的基础。 3、可灵活的与其他系统集成系统采用基于工业标准的技术,方便与其他系 统的集成。 4、快速开发/快速修改的原则系统提供了灵活的二次开发手段,在面向组 件的应用框架上,能够在不影响系统情况下快速开发新业务、增加新功能,同 时提供方便地对业务进行修改和动态加载的支持,保障应用系统应能够方便支 持集中的版本控制与升级管理。 5、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系统能够支持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多个层面 的可扩展性,能够实现快速开发/重组、业务参数配置、业务功能二次开发等多 个方面使得系统可以支持未来不断变化的特征。 6、平台无关性系统能够适应多种主流主机平台、数据库平台、中间件平台,具有较强的跨系统平台的能力。 7、安全性和可靠性系统能保证数据安全一致,高度可靠,应提供多种检查 和处理手段,保证系统的准确性。针对主机、数据库、网络、应用等各层次制 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和可靠性策略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8、用户操作方便的原则系统提供统一的界面风格,可为每个用户群,包括 客户,提供一个一致的、个性化定制的和易于使用的操作界面。 9、应支持多CPU 的SMP 对称多处理结构 1.3 共享交换区数据库设计原则 1. 统一设计原则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合理性、一致性和可用性,在全国 统一设立交换资源库基本项目和统一编码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并制定统一的交 换资源库结构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