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教师公招考试专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电子档下载

重庆教师公招考试专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电子档下载

重庆教师公招考试专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电子档下载
重庆教师公招考试专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电子档下载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第一节高等教育概念一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二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

(选择、判断)

端。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工业革命时期,高等教育开始建基于中等教育基础上并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现代高等教育的特点:1.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2.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如美国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专科教育等层次。传统的、正规的高等教育形式之外,还有其他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如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等非正规大学。国际上出现“中等后教育”、“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有不同界定。1998年8月29日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表述为:“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2.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判断)//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判断)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1.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2.经济的发展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3.一定时期经济的发展现状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势必抑制或刺激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对应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技术结构对应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消费和分配结构对应的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与国民经济的区域结构对应的高等教育地区结构等的调整。(单选)//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确定无疑的:1.斯特鲁米林的研究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是30% 2.舒尔茨的研究根据人类资本理论观点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3.丹尼森的研究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为什么高等教育结构必然直接影响着专门人才结构的形成并最终作用于经济结构?1.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技术水平结构的形成;2.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岗位类型和专业结构的形成;3.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的区域分布//技术高等教育与科学的关系: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随着科学的发展,许多自然科学门类逐渐分离构成独立的科学体系,高校中的学科的专业都反映着科技的发展;2.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如物质设备、科研仪器、教学设备和技

术//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

能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高

等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为什么说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高校是从事精神生产最重要的部门之一;高等教育是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最主要领域;高校提供文化素养教育;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一)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二)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三)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和延伸

学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创建于11世纪初,由医科发展而来;波隆那大学,创建于11世纪后半期,由法律学校发展起来;法国的巴黎大学,创建于12世纪中期,以研究神学著称;英国的牛津大学,创建于12世纪中期,英国的剑桥大学,创建于13世纪初。//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大学:京师大学堂发

出的“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带来的革命?1.打破了美国高校封闭的体制;2.确立了应用科研及农、工艺学科在大学的地位;3.开创了联邦政府资助高校的先例。//结合实际谈谈高度学校的社会职能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一教育方针(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的途径(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二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二)教育目的的性质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

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的途径//

//建国后我国不同时期教育方针内涵的演变。1961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中,提出了“教育必

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6年6月提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99年的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选择、判断)//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多选,教育目的制约:政策、制度、内容、效果)//教育目的的性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所以教育目的既是主观的,又是理想的,又是客观的。(判断)教育目的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第二节高等教育的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一高等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二)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三)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二)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激励作用(多选)//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专业,因此,高校培养目标在不同的专门化领域中落实为专业培养目标//高校专业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德与才的关系、身与心的关系、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多选)//

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二全面发展的教育(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德育2.智育3.体育(1)体育是促进高校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增强体力和脑力劳动能力的必要措施。(2)体育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手段。(3)体育也是高校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保证4.美育(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1.教学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其理论要到概括如下 1.考查人的发展应当从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2.认为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条件,也离不开所处的群体。同时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3.从人的发展条件角度,论证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方法,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判断)//人的体力和智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全面发展教育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给出四个涵义让选择)//德育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性质的体现。(判断)//高校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育//高校体育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传授学生以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并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身体健康的活动。//高校美育是通过有关的艺术课程和课外各种艺术活动,或者是渗透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以及利用自然环境与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与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活动//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1.教学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第一节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一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二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三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一)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提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二)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三)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价值观。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个人本位观可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赫钦斯也是弘扬自由教育的理念。社会本位观在西方可溯源于柏拉图,他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理想国”需要的哲学家和军人。在我国孔子(社会本位观)和老子(个人本位观)的哲学思想中已经萌芽。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和“个人本位说”?1.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第二节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一)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二)专才教育

的内涵及特征三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

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高等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观念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教育。教育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即“七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基本结论是:1.历史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这两种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各有不同程度的体现。2.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简答):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特征1.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2.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专才教育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特征1.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3.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简答,为什么要实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首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其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再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第三节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一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二高等教育由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一)世界及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二)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1.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2.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一)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二)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

(三)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四)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模式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简答)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第四节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一高等教育平等(一)对教育平等的不同理解(二)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 1.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 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二高等教育的效率三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一)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 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二)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人类教育史上,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和柏拉图。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柏拉图提出了“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主张。这是最初的“教育民主思想”,是人类教育平等思想的发端。英国学者西尔弗认为:教育平等概念只有放在特定的范围内才能确定出它的准确涵义。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他还将教育平等概念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1.保守主义阶段2.自由主义阶段3.激进主义新概念阶段英国的马斯格雷夫从教育选择性功能的实现程度来阐述教育平等概念的演变。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1.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平等与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范畴,在特定的条件下,对效率的追求必然影响公平的实现,而追求理想化的平等如平均主义往往导致低效率的结果;但效率的实现必须有相对的公平来提供保障。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论述,56页)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效率优先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平等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作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效率,在目前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1.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2.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3.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位给予帮助尽量避免马太效应。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高等学校的学制一学制的概念及其演变(一)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二)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三)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二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意大利)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法国)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日本、美国)(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的历史沿革(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1.高等专科学校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三)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的基本类型1.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2.广播电视大学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5.其他包括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6.高教自考

学制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包括:有哪些种类学校,这些学校有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高等学校的学制即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总体特征: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同时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一学位制度的由来(一)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二)现代学位制度的确立二现代世界各国学位制度的概况美国比较正式的学位层次有四种:副学士或称协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三我国的学位制度(一)我国学位的级别和标准1.学士学位2.硕士学位3.博士学位(二)我国学位的授权体系(三)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方向

学位制度: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德国新型大学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备受重视,哲学博士学位应运而生。自此,现代学位制度基本确立。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我国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实际授予学位是1982年开始。我国学位的级别和标准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有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学位授予权力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我国学位制度的问题?1.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需求间不协调;2.研究生学位以学术性学位为主有重学轻术之嫌;3.学位管理中评估制度不够健全,评审权过于集中。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针: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一高等学位的招生制度(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历史与现实内涵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2.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二)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1.在招生手段上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制度2.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三)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二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现状(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2.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统一入学:一些国家的社会民间考试组织,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和“大学考试协会”。亚洲实行统一的考试来录取新生的做法被普遍采用。台湾地区实行大学联考制度。东南亚的泰国和菲律宾实行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国的名牌私立大学。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日本/恢复高考制度后,我国基本上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制度。优缺点均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推行了定向生制度、保送生制度、委培生和自费生制度。/我国高校实行收费制度?意义在于缓解财政困难,拓宽高校经费来源渠道,理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和通过并轨实现相对意义上的公平。新问题是低收入家庭难以负担,国家逐步建立起了贫困生资助和贷款制度。/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简答)1.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2.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3.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9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两个阶段:93-97年国家负责安排尽量双向选择;97年后,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简答)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2.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一高等学校教师的职务设臵与聘任(一)高校教师职务的设臵(二)高校教师职务的聘任(三)高校教师任职情况的考核二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

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臵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高校教师岗位设臵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我国目前教师聘任制的改革重点和方向(论述)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臵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第一节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一)中央集权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二)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三)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二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二)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臵、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前两者被称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后者被称为高等教育的微观管理体制,即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代表国家法国、意大利和瑞典,以法国最为典型)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代表国家美国)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以德国、日本、英国为代表,英国与德、日不同的是自治性组织。)/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是“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为如下几方面(简答):首先,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其次,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再次,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一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一)欧洲大陆的模式(二)美国模式(三)英国模式二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一)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1.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2.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3.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趋势(二)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1.我国高校校级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2.我国高校学院级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3.系级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三)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欧洲大陆模式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校管理模式。/美国模式是一种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管理模式。/英国模式是一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

的高校管理模式。1989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

以下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趋势:在强调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提高办学效益的同时,适当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从体制上进一步提高目前高校中学术委员会机构的地位,加强其学术决策职能。目的在于建立由高校党委、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机制。/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基本分结构上为三个层次:校、学院和系。我国高校大多是校—系两级结构,部分规模较大的学校是校—学院—系三级结构。/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简答):首先,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第二,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第三,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第四,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

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第一节高等教育结构理论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二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三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一)经济因素(二)文化、传统因素(三)科学、技术因素(四)教育因素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包括(多选):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多选):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多选):1.经济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对高等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上。/教育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基础教育提供师资的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的调整上,也体现在因基础教育的发展而引起的高等教育需求扩大而要求对高等教育进行整体结构性调整上。

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一层次结构二科类、专业结构三形式结构四能级结构五地区结构(一)梯度结构模式(二)中心城市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1.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2.种类、专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3.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办学主体形式(公办、民办)和办学方式形式(全日制普通、其他)4.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三个能级: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和专科学校。

5.地区结构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不仅形成的较为突出的两种模式:梯度结构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

第三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一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一)一体化模式(二)多样化模式(三)对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二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一)学术的因素(二)体制的因素(三)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三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世界教育机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对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启示:1.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论述):总体上说,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向,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中央应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以及一些示范性的高等职业学校。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师一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一)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二)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三)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三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一)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二)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三)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四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与结构调整(一)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1.职务结构2.学历结构3.年龄结构4.专业结构(二)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

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简答):1.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高校教师的任务(简答):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等。创造性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研究活动过程中,思想、观念、方法、技术和手段等的创新特征//职务结构指教师队伍内部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各级职务的比例状况。以培养研究生和科学研究为主的大学职务结构多为“倒金字塔型”,即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务所占比例较大;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职务结构常常是“卵形”结构,即中级职务—讲师所占比例较大,高级职务和初级职务所占比例较小;以教学为主的专科学校职务结构最好是“金字塔型”,以加强教学的力量,避免高级职务教师过量造成浪费。//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论述,104页)1.完善教师聘任制。通过聘任,使教师能够到适合于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学校能聘任到自己想要的教师。增强学校间对人才的竞争意识,有助于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风气的形成。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引导、鼓励教师在不同学校、地区应聘任职,减轻人才集中地教师效益不高所带来的压力,形成教师的合理布局。3.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生一高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二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一)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征1.观察力2.注意力3.记忆力4.思维能力(二)高校学生的情感发展特征(三)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征(四)个性倾向性的发展特征(五)个性心理的发展特征三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一)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三)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四)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四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一)新生阶段(二)二、三年级阶段学生的特点(三)高年级阶段大学生的特点

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大学生记忆发展到以逻辑记忆为主,抽象思

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简答、多选)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一高校师生关系概述二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一)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二)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三)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三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四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1.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2.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高校师生间的情感关系等)3.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双方都应履行自己道德义务的关系)//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1.在社会学意义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2.在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该注意: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臵与人才培养第一节专业设臵与专业调整一专业与专业设臵(一)专业的概念(二)专业的形成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3.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三)专业设臵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专业设臵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我国高校的专业设臵与调整(一)我国专业设臵与调整的历程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2.大跃进和三年调整时期3.十年文革期间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新时期(二)我国的专业设臵与调整的教训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臵与专业调整(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臵与调整的基本要求(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臵与调整的具体做法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狭义

的专业指高等学校专业,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专业的形成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3.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市场经济体制下专业设臵与调整的基本要求(简答)1.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2.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3.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臵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臵与调整的具体做法(简答)1.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2.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3.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追求大而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第二节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和规格一人才素质(一)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二)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三)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四)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二)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三)培养要求应与个人发展相一致(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2.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与能力结构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4.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未来人应持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另一本是证明人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2.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3.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概述(一)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二)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三)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二高等学校教学的任务、地位与作用(一)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二)教学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三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一)独立性的增强(二)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三)学习的探索性增强四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

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静态结构由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教学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如何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于学生主体地位?(论述,119页)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简答)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

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大学教

:高校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

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它是由1.认识主体——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过渡性所决定的2.大学教学自身内在价值和功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决定的3.大学教学的对象——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即由人类已经探索的知识体系向探知人类尚未认识的未知领域过渡。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三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四)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四教学原则体系的最优化

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简答):1.应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并反映一定社会的需要2.制定教学原则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3.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人和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也决定了教学原则的制定还必须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4.教学原则的确立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5.高等学校的特定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其教学过程也有专业性、研究性、自主性等特征,这些方面决定了大学教学原则的特殊性,制定教学原则时必须以此作为重要依据之一//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对某一个教学原则的认识首先答上原则的含义,然后是贯彻本条原则的要求,再结合实际举例分析

第十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组合一课程和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一)课程的定义(二)课程分类(三)课程体系(结构)1.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4.大、中、小课程(课时结构)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课程体系的优化

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

切文化与经验、活动的总和//课程分类1.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2.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3.从层次构成上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4.从选课形式上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5.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6.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

7.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第二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一教学计划(一)教学计划的组成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2.课程设臵3.主要教学活动4.时间分配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二)学分制教学计划

二教学大纲(一)编制教学大纲的意义(二)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三教材建设(一)教材概述(二)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课程的三种表现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课程设臵是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说明、正文和附录//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基本要求,多选)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第三节课程建设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一)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二)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三)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四)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二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一)课程建设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二)课程建设的要求三课程建设的实施

//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简答)1.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要为学生

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2.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应知识获得的过程。3.教材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配以精选精制的插图、照片、图表,便于学生学习。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编写者应从全局出发,积极配合,以提高教材的总体质量//课程建设的意义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课程建设的内容:1.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建设体系的改革2.课程教学设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设3.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4.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课程建设的要求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2.教材要合适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6.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第十一章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第一节教学活动的组织一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1.个别教学制2.班级授课制(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二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一)课堂教学1.备课2.上课3.课后总结和布臵作业(二)实验课的教学1.实验课的准备2.实验课的组织与课堂控制3.实验报告的撰写4.实验课的总结(三)毕业设计(论文)1.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目的2.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与要求(1)文献资料的收集与阅读阶段(2)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3)设计制图和实验研究阶段(4)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阶段(5)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6)毕业设计的答辩3.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1)选择课题,确定题目(2)查阅文献,收集资料(3)全面思考,拟定提纲(4)撰写初稿,修改定稿(5)论文答辩,评审质量4.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三教学管理制度(一)学年制与学分制(二)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意义和完善学分制应注意的问题

个别教学制就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早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又称为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最早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作

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清朝末年班级授课制逐渐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普遍推行//教学组织形式有(多选)

19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多

选)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

//学年制与学分制的涵义与特点:学年制是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水平的教

学制度。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就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分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特点:1.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2.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3.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的最大优点在于灵活性强,但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意义1.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2.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3.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第二节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述(一)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二)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三)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二大学教学方法的分类与主要方法的介绍(一)讲授法1.讲授法的优点和缺点2.讲授法的适用范围3.基本要求(二)讨论法1.讨论题目的类型2.讨论法的适用范围3.组织讨论课的要求(三)自学指导法1.自学指导法的适用范围2.自学指导法的要求三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一)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二)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三)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1.任何方法与手段都是具体的2.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的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包括三方面(简答)1.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般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指教师和学生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第二类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讲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优点1.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教学效率相对较高2.成本低,比其他教学方法的费用要低得多3.通用性强,一堂讲授课的内容常常是通用的,可以通过增加或删除其中的某些内容以适应教材和学习者的变化缺点1.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过多地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2.作为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3.讲授对记忆的影响较差,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对较长课时的课程尤其明显基本要求:1.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2.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3.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4.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5.教师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定//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讨论法是双向的,有利于加深学生多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就所讨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自学指导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进行试验并通过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获得技能的一种方法//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简答):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3.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第三节现代教育技术一教育技术的定义(一)教育技术的缘起与发展(二)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四个方面1.学习者2.学习资源3.

教育开发职能4.教育管理职能二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一)对教育决策的影响(二)对教学模式的影响(三)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2.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3.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三教学媒体及其应用(一)传统教学媒体的分类和应用原则 1.对传统教学媒体一般按照其物理原理作如下分类: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综合媒体//在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1.目的性原则2.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二)计算机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1.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智能教学系统2.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教学法 //四计算机网络与网络教育、网络大学(学院)(一)计算机网络(二)网络教育(三)网络大学(学院)(四)我国网络大学的发展近代直观性教育技术包括:看图、演示模型、标本、参观等//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四个方面1.学习者2.学习资源3.教育开发智能4.教育管理职能//教育技术对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简答)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2.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3.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尽管教学媒体的运用给高等学校的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并不意味着选用教学媒体越先进、越多,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越高。运用教学媒体必须遵循两个原则1.目的性原则2.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在现有条件下通过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以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将计算机用作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播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1999年6月,教育部制定《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提出“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的十六字方针。

第四节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一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一)教学评价(二)教学测量(三)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二学生学业评价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一)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二)编审试题(三)建立试题题库(四)实施考试,取得信息(五)阅卷评分(六)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三教师教学活动评价

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教学测量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教学过程进行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实践中正在进行的对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一般地说,它与分等鉴定并作出关于对象的决策或资源的分配决策等相联系//教学过程前是诊断性评价,教学过程中是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后是总结性评价//教师教学活动评价包括(多选):教学素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的实际效果。

第十二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第一节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一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科学研究已成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其次,科研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学科建设整体发展水平二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三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首先,参加科研是大学生获取直接知识的渠道。其次,科研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再次,科研活动能满足大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增强他们敢于攻坚、勇于突破的信心。最后,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四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五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第二节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和原则一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一)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三)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四)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五)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二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一)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二)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三)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四)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五)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原则三大学生的科研指导(一)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的科研指导(二)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

高校科研与专门研究机构科研相比的不足之处?1.经费缺乏;2.科研力量缺乏强有力的凝聚力;3.缺乏专门把科研成果向商品转化的队伍和资金和政策。

第三节科研程序与科研方法一科研准备阶段(一)选题(二)申请课题二科学实验阶段三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一)科研成果的审核大

学的科研成果通常可分为六类:1.理论性成果(阐明自然现象、特性或规律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科技成果)2.应用性成果(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3.发展性成果(有明确的实用目的,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并有广泛应用特性的科技成果)4.阶段性成果的(在众多科技项目研究进程中取得有相对独立应用价值或学术意义的科研成果)5.教学研究成果(在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内容、实验技术、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成果。6.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二)研究成果的评审和鉴定(三)研究成果的登记、申报和报奖(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1982年全国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社会科学基金会//大学的科研成果可分为六类

第四节教育科学研究一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二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一)研究教学内容(二)研究教学方法三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一)理论联系实际(二)注意理论的层次性(三)加强综合研究

第十三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第一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一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一)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二)有定向选择的内容(三)通过现实参与的方式实施(四)与高校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补并进的效果二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一)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四)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三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联系(一)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1.目的的统一性2.活动的主体有差别3.所获知识的层次不同4.知识获得的环境有差别(二)社会实践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关系1.两者的目的与结果的总体一致性2.两者的活动对象有差别3.两者的活动方式有差别4.两者的活动环境有差别第二节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别(一)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的特点:大多与专业教学联系紧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比较明确;大多在较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面向全体学生,以集体组织为主。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有:主题选择较为宽泛,不必与专业教学挂钩;组织形式较为灵活;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与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有:机动性比较强;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教育效果不确定;(三)专业实践活动与非专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的特点: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全体同学参加;有较固定的实习基地,效果也比较明显;是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非专业实践活动的特点:组织者、活动主题及场所的选择灵活性较大;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的活动内容等;二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军事训练(二)专业实习(三)生产劳动(四)社会调查(五)智力扶贫(六)参观考察

第三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程序(一)确定活动内容和场所(二)编制活动计划1.活动目标2.参加人员3.过程安排4.预算活动经费(三)组织活动过程(四)评估与总结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对社会作出了哪些贡献及社会对实践活动的评价;经费的运用及收支情况;在评估的基础上撰写总结报告,报告应从成绩和失误两方面分析,为将来开展活动提供借鉴。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一)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二)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三)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四)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三正确处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关系(一)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二)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关系(三)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四)深入性与广泛性的关系(五)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

第十四章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一)思想政治教育概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鲜明的阶级性;2.广泛的群众性;3.很强的实践性;(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特点(多选)1.鲜明的阶级性2.广泛的群众性3.很强的实践性//

第二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内容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2.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4.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5.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2.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3.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4.革命传统教育(三)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新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二、三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3.高年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简答)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

第三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一)方向性原则(二)疏导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五)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一)调查研究法开展调查研究法的步骤:选题和制定计划;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实地调查;完成调研报告;评价与总结(二)说理启迪法运用说理启迪法应把握三点:说理不是说教,要以理服人;说理不是压服,要便于接受;启迪不是硬灌,要结合学生切实经验;(三)情感交流法运用情感交流法在实施中要做到:善于了解学生的情感特点;善于排除情感交流的障碍;防止情感交流的片面性。(四)榜样教育法运用榜样教育法应把握三点:所选择的榜样具有先进性、针对性;善于发现和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要发挥老师自身的榜样作用;(五)参观访问法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一)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包括:1.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2.思想品德课教学;(二)教职员工的“三育人”(三)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四)校园文化(五)社会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简答)1.方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指收集事实、数据,占有材料,熟悉情况,并从现象中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出理论的方法)2.说理启迪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3.情感交流法(是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相互依赖、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教育方法)4.榜样教育法(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5.参观访问法(指利用社会大课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对典型的事物进行实地观察,对典型的人物进行采访,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扩大视野、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第四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一)精神性(二)创造性(三)复杂性(四)长期艰巨性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思想建设(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组织建设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选拔2.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养和提高(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措施1.强化学科研究2.完善管理体系3.优化队伍结构4.讲究量才使用5.政策落实到位6.改革工作方式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一个体心理系统(一)心理动力(二)心理过程(三)心理状态(四)心理特征二个体心理行为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四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判断)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意志三部分。而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判断)//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

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无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判断)第二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一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一)唯理论(二)经验论二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一)构造主义(二)机能主义(三)行为主义(四)格式塔心理学(五)精神分析学派三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一)认知心理学(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思辨方法):唯理论—法国的笛卡儿—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经验论—英国的洛克—主张“白板说”//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实验方法):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一)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铁欣纳。(二)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杜威(三)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代表人斯金纳。他们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四)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的德文意思是“整体”(五)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一)认知心理学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二)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与心理学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三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

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边缘学科、中间学科、综合学科

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廖世承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改造(1949年到1956年,学习苏联心理学)、繁荣(1956到1966年,1963年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出版)、破坏(1966到1976,无心理学)、新生(1976年后)四个时期。

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一)高等教育及其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1.教育任务不同;2.教育对象不同;3.社会职能不同;4.地位作用不同;5.培养方式不同;(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1.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4.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应用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二)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三)教学心理研究(四)德育心理研究(五)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一)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二)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的特点:1.教育任务不同2.教育对象不同3.社会职能不同4.地位作用不同5.培养方式不同//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问题。(判断)//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简答)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第三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四)教育性原则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调查法(四)个案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观察法(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3.调查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包括口头调查{谈话法}和书面调查{问卷法}。4.个案法(追踪研究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考试通常给出定义让判断是哪种方法或给例子让选择属于哪种方法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第一节教师的社会角色一角色及教师角色(一)角色(二)教师角色教师常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1.知识传播

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二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一)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二)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三)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四)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三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一)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认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二)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1.正确认识教师职业2.树立学习榜样3.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角色,亦称社会角色,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这被称之为角色期望。(了解)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条件下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对他相应的角色期望时,便产生了角色意识。(了解)//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性、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是最理想的//“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是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认知阶段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判断)//认同阶段指教师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信念阶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教学效能感、教学反思、教学监控能力、教育机智。

第二节教师的能力与素质一教学效能感(一)教学效能感的涵义(二)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三)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发展与提高二教学反思(一)教学反思的涵义(二)教学反思的过程1.具体经验阶段2.观察与分析阶段3.重新概括阶段4.积极的验证阶段(三)教学反思的成分1.认识成分2.批判成分3.教师的陈述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1.反思日记2.详细描述3.实际讨论4.行动研究三教学监控能力(一)教学监控能力的涵义(二)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1.计划性与准备性

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

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

4.沟通性

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

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

7.职业发展性(三)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1.能动性2.普遍性3.有效性(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影响与作用(五)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1.从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4.迁移性逐渐提高(六)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及技术1.角色改变技术2.教学反馈技术3.现场指导技术四教育机智(一)教育机智的涵义(二)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三)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自美国心理学家

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社会风气、为教师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人际关系等。教师自身因素包括价值观及自我概念等。//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而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判断)//教学反思的过程: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多选)//教学反思的方法1.反思日记2.详细描述3.实际讨论4.行动研究(多选)//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1.计划性与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7.职业发展性(多选、简答)//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1.能动性2.普遍性3.有效性//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其教学监控能力往往也高。(判断)

// 1.从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经自觉

达到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4.迁移性逐渐提高//教育机智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多选)//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并调动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学生扬长避短,正确成长。

第三节教师的威信与师爱一教师威信(一)教师威信的涵义(二)教师威信的形成 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三)老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1.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二师爱(一)师爱的涵义(二)师爱的特征1.职业对象性2.原则性3.广博性(三)师爱的心理功能1.激励功能2.感化功能3.调节功能4.榜样功能(四)师爱的表现形式1.关怀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

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判断、单选)//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师爱的特征1.职业对象性2.原则性3.广博性//师爱的心理功能1.激励功能2.感化功能3.调节功能4.榜样功能//师爱的表现形式1.关怀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简答多选)

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第一节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一)学习的心理实质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二)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二学习的一般分类(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三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的学习。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指学生的学习。它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内容大体三方面:1.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2.智能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3.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第二节高等教育的联结学习论基础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经典性条件反射(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律与消退律2.刺激泛化与分化律3.高级条件作用律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一)斯金纳的动手学习实验(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应答行为和操作行为2.正强化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4.消退5.处罚

第三节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论基础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一)认知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2.学习的过程(二)结构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一)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1.意义学习的实质2.意义学习的条件(1)客观条件(2)主观条件(二)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1.接受学习的性质2.先行组织者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1.信息流2.控制结构(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1.动机阶段2.领会阶段3.习得阶段4.保持阶段5.回忆阶段6.概括阶段7.作业阶段8.反馈阶段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2.学习观3.学生观

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判断)认知结构就是编码系统。学习的过程1.新知识的获得2.知识的转化3.评价(二)结构教学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判断)//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学习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判断)//意义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校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提出信息流的科学家是(加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多选)第五章学习动机及其培养第一节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一学习动机的涵义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一)学习需要与内驱力(二)学习期待与诱因(三)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的关系三学习动机的种类(一)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二)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三)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一)学习动机的多元性(二)学习动机的间接性(三)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四)学习动机的职业性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可称为学习驱力。(判断)学校情境中的学习驱力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3.交往内驱力(也称附属内驱力)(多选)学生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是附属内驱力。(判断)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判断)//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的、错误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又称内部动机作用,指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又称外部动机作用,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多选)//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观点一强化动机理论二成就动机理论三成败归因理论四自我实现理论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酬。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得学习行为//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这种动机是人类独有的,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几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纬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看懂75页的表格)//自我实现理论(即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第三节学习需要的形成和培养一人类原始学习需要的形成二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三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助关系培养学习需要//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和间接转化(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途径培养学习需要。

第四节学习动机的激发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四利用

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五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判断)// 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越低。这就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判断)

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第一节学习迁移的实质及其作用一学习迁移及其分类(一)学习迁移的涵义(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4.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二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如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都是学习迁移//根据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单选或判断)//按照迁移的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垂直迁移)和横向迁移(水平迁移)。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根据迁移的先后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即后继学习引起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认知结构的变化//按照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特殊成分的迁移)与普遍迁移(非特殊成分的迁移)。特殊迁移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普遍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理论观点一形式训练说二相同要素说三经验泛化说四关系转换说五认知结构说(一)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二)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三)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性六经验整合说

学习迁移的理论观点1. 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是无条件的。2.相同要素说认为迁移发生是有条件的,需具有相同的要素。当学习

3.经验泛化说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

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类化。4.关系转换说(顿悟关系)认为只有学习者发现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产生迁移。5.认知结构说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对学习迁移产生直接的影响是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6.经验整合说学习迁移的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整合过程,经验整合的实质是要构建一种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

第三节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一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三认知技能与策略四定势的作用

定势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判断或单选)第四节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一合理确立教学目标二科学精选教学材料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五教授学生学会学习第七章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第一节认知及大学生认识的发展一感知及大学生的观察(一)感知与观察(二)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二思维及大学生的思维(一)思维与思维品质(二)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1.言语前思维阶段2.直觉行动思维阶段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三)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与特征。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智力的核心因素//思维品质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多选)//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1.言语前思维阶段(思维开始萌芽)2.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三岁前的婴儿)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七岁前的幼儿)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初中生,形式逻辑思维又称为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大学生,此种思维又称为论理型的抽象逻辑思维)

第二节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一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的类型与特点(一)实物直观(二)模像直观(三)言语直观二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一)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1.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2.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像直观)的配合(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教材直观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这三种方式都有局限性//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判断)第三节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一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涵义与类型(一)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涵义(二)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1.感性概括2.理性概括二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一)分析与综合(二)比较(三)抽象和概括三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一)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三)科学地进行比较(四)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教材概括也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1.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是低级概括,知觉水平的概括。2.理性概括是高级概括,思维水平的概括//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1.分析与综合2.比较3.抽象和概括比较以分析综合为前提,又是抽象概括的基础。抽象是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一般的与本质的要素,结合成为概念、法则与思想//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变式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第八章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第一节记忆及大学生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实质二记忆的类型(一)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1.形象记忆2.情景记忆3.语义记忆4.情绪记忆5.运动记忆(二)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1.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三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一)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二)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三)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记忆的实质: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判断)//记忆过程:“记”就是识记和保持,“忆”就是再认和回忆。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保持是第二个环节,再认或回忆是第三个环节。我们做选择题是(再认),名词解释是(回忆),判断是(再认)的过程。//记忆的类型:从记忆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或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按时间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储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记笔记就是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生,容量没有限度//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第二节知识的识记与信息编码一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实质二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一)视觉编码(二)语音听觉编码(三)语义编码(四)语言中介编码三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一)材料的数量与性质(二)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三)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四)组块化编码(五)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六)觉醒状态(七)识记的信心

识记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1.视觉编码是感觉记忆的主要信息编码方式(瞬时记忆)2.语音听觉编码(短时记忆)3.语义编码长时记忆中的有意义材料主要以语义编码的形式加工4.语言中介编码对无意义的材料、离散语言材料进行此种编码//识记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联系的材料效果要好;识记系统性、连贯性较强的材料比识记系统性、连贯性差的材料效果好;识记直观形象的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八条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八条 1、要拥护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行。 2、要宣传普及科学知识;不宣扬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不参与邪教活动。 3、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要为人师表,廉洁从教;不强制学生购买教学辅助材料,不向学生推销商品,不向学生和家长索要财物,不利用职务谋取私利。 5、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语言规范健康,行为举止文明礼貌;不赌博,不酗酒,言行不违反社会公德。 6、要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正确评价学生;不公开排列学生的考试名次,不单纯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 7、要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坚持进行家访;不指责、训斥学生家长。 8、要关心集体,尊重同事;不做有损集体荣誉和不利于同志团结的事。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十要¨规定 一、要热爱教育,热爱学校; 二、要依法执教,遵纪守法; 三、要廉洁自律,为人师表; 四、要爱岗敬业,恪守职责; 五、要关爱学生,面向全体; 六、要严谨治学,认真施教; 七、要谦虚谨慎,团结协作; 八、要衣着整洁,举止端庄; 九、要语言文明,礼貌待人; 十、要遵守公德,作风正派。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十禁”规定 一、禁止讽刺、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二、禁止以学生考试成绩排列名次、安排座次: 三、禁止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言行; 四、禁止向学生乱收费、乱发资料和乱推销商品; 五、禁止随意停课、无教学计划和无教案上课; 六、禁止校内有偿补课、有偿辅导和校外有偿家教; 七、禁止利用职务之便为个人谋取私利; 八、禁止上课接传呼、打手机和接待来客; 九、禁止赌博、酗酒、言语行为失礼失态; 十、禁止衣着不整、留怪异发型和浓妆艳抹。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法规模拟试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法规模拟试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法规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共20个空,计20分) 1.依法治校是指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 《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它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3.《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4.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能够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 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5.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它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 6.《刑法》是规范有关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 8小时,小学不超过 6小时。 8.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9.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 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0.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每月检查一次。 11.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13.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14.《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它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5.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 16.《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 17.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1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年 7 月 1 日正式施行。 19.根据中国《民法通则》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20.权利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并加以保障的人们所应当或能够享有的一种利益。 二、选择题(分单项选择和多向选择,共30分) (一)单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1分,计10分) 1.有关法律规定:"对使用特殊音响警报和红色回转警灯的警车,其它车辆 应当避让。"这体现了行政职权的什么特征?( C ) A、优益性 B、单方性 C、强制性 D、执行性 2.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B ) 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3.对民办学校重大问题拥有决策权的是( D ) A、校长 B、教职工代表大会 C、学校工会 D、学校董事会 4.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经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A ) A、当地县教育局 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 D、省教育厅 5.有的学校在学生手册中规定:"禁止男女生之间互访宿舍。"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能够解释为:"男女生不得无故进入异性宿舍。"这一解释属于( A )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多选题及答案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多选题及答案 1.从教育对象中汲取营养,教师要做到:()。 A. 对学生要有正确的态度 B. 看学生的日志洞悉秘密 C. 主动交往成为学生的“哥们” D. 主动了解学生的心声 标记 2、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在教育活动之外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主体,还要处理好()。 A. 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 B. 亲友关系 C. 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D. 家庭关系 标记 3、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全面地贯穿于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且影响学生一生。教师的思想、知识、智慧、道德、意志、情感、()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渗透性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A. 衣着打扮 B. 言行举止 C. 个性品质 D. 相貌形体 标记 4、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 A. 知识水平 B. 创新精神 C. 社会责任感 D. 实践能力 标记 5、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之间的关系。 A. 夫妻 B. 老少 C. 邻里 D. 长幼 标记 6、教师职业道德是调节教师与()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A. 他人 B. 集体 C. 社会 D. 学校 标记

7、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一定的社会和阶级在某一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或阶级和教师职业的实际需要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的根本要求和根本规则。它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 A. 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和精髓 B. 属于一般层次 C. 居于主导地位 D. 处于基础地位 标记 8、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克服“第一次效应”、“成见效应”、()等的影响,这些效应有可能制约教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 A. “自己人效应” B. “罗森塔尔效应” C. “定势效应” D. “光环效应” 标记 9、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 A. 同情人 B. 尊重人 C. 关心人 D. 理解人 标记 10、实施实践锻炼法通常有()等途径。 A. 教学实践 B. 活动实践 C. 思想实践 D. 理论实践 标记 11、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的新定位是()。 A.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B.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C. 第一要义是经济社会发展 D. 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标记 12、尊重学生人格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教师要做到:()。 A. 支持优秀生的所有想法 B. 客观公正的看待学生 C. 惩罚差生的所有错误 D.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标记 13、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道德表现出来的()的体验,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A. 行为美 B. 形象美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外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览

外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览 来源:中国教师报 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教育职业道德规范 导言 教育工作者坚信并维护每一个人的价值与尊严,认同追求真理、力争卓越、培养学生民主精神的极端重要性。要达到这些目标,根本在于保护学习与教学的自由,确保所有人的平等受教育机会。教育工作者承担着遵守最高道德准则的责任。 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内在于教学过程中的责任之重大。渴望获得同事、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成员的尊重与信任,是教育工作者保持最高水准的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既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也为其行为提供了评判的标准。 原则一 对学生的责任 教育工作者努力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其潜能,使之成为一名有价值、有能力的社会成员。因此,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求知与理解欲望,以及成熟的价值目标的形成。 为了履行对学生的职责,教育工作者: ·在学生的求学过程中不应无理限制学生的独立行动。 ·不应该无理阻止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 ·不应故意隐瞒或歪曲有关学生进步的主题内容。 ·当学生的学习、健康及安全受到危害时,应为保护学生做出恰当努力。 ·不应故意使学生处于尴尬或受贬低的处境中。 ·不应基于种族、肤色、宗派、性别、原国籍、婚姻状况、政治或宗教信仰、家庭状况、社会或文化背景、性倾向不公正地—— a.不让学生参加某活动 b.剥夺学生获得某项好处 c.让学生获得优待 ·不应利用与学生的职业关系谋取私人利益。 ·不应透露在职业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有关学生的信息,除非完全用于职业目的,或法律要求。 原则二 对本职业的责任 公众赋予教育职业以信任与责任,对其职业服务提出了至高要求。 教育职业服务的质量对国家及其公民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此信念下,教育工作者应该不遗余力地提高职业水准,努力营造一个鼓励运用专业判断能力的氛围,创造条件吸引值得信赖的人从教,帮助避免不合格人员从事教育。 ·为了履行对职业的职责,教育工作者—— ·不应在求职的申请资料中故意作出错误陈述,或未能透露有关其能力与资格的事实材料。 ·不应瞒报或歪曲自己的职业资格。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法律法规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法律法规 一、填空题 1、节假日补课是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是一种非法行为。 2、社会主义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3、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要在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4、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5、教师的考核应当坚持全面考核,以工作成绩为主,做到客观、公正、准确。 6、所谓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 7、施行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其它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8、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 9、《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10、《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1、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12、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每月检查一次。 13、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 3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4、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15、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二、单选题 1、“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B) A、《学校管理条例》 B、《教师法》 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A) A、“双赢”协作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A) 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4、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B) A、三年 B、三至五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____起开始施行.(B) A、1995年9月10日 B、1994年1月1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 B )之日起开始实施。 A、1990年9月1日 B、1995年9月1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B )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核方案【最新版】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核方案 一、考核内容 (一)爱国守法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2.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在思想上、言行上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3.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争做知法守法楷模; 4.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有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得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 (二)爱岗敬业 1.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

2.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勤奋工作,敬业乐业,不对本职工作敷衍塞责,不在工作时间从事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 3.认真执行教学计划,自觉遵守教学规范,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4.服从学校工作安排,积极承担班主任等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关爱学生 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关心学生安全和身心健康,维护学生正当权益,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学生安全; 3.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主动帮助和辅导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陷的学生; 4.人人参与家访,生生都要访到,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

方法,促进家校互动育人。 (四)教书育人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因材施教,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3.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4.综合评价学生素质,客观评定学生操行,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公开排列学生的成绩名次。 (五)为人师表 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淡泊名利,诚实守信,谦虚谨慎,自尊自爱,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与教育 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对象是如何学、如何教、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与学的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教与学三过程:学习、教学、评价或反思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 三、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的感受是相同的,思维不可逆,不能进行 抽象运算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掌握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用假设-演绎推理方式解决问题 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认知的发展 四、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定义: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意义及对教育的启发 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要指向“最近发展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五、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 六、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七、自我意识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生学习的容 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发展 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我国学者对学习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的学习 二、认知学习理论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既包括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已发现的知识。(2)发现法的一般步骤:①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②分解问题,即把大问题分解为几类小问题;③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④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相关资料;⑤组织学生审查资料并引出应有的结论;⑥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证实结论。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答案进行检验、补充、修正,最后使问题得以解决。 (3)使用发现法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学容兼顾逻辑性与趣味性;②问题在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围;③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创造性思维;④所选课题要具有系统性;⑤学生应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解决问题。 2、奥贝尔的认知接受说 (1)奥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应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②学习者具有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③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④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2)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学习与记忆过程是以下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①学习和记忆的操作系统(接收外界信息并加工)②预期事项系统(学生的期望目标,即学习动机)③执行控制系统(认知策略) (2)学习的八大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概述 1、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2、奥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有认知、自我提高、附属这三方面的驱力。 3、学习动机按来源分部和外部学习动机;按围分一般和具体动机。

新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新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赤金中学教师行为规范 忠于学校成绩显著 , 招生有方吃苦耐劳 创新求实爱岗敬业 守时守纪热情接待 诚实可靠宽容仁爱 教师行为规范-上班“十要” 按时签到来去告知 热情接待多用敬语 井然有序主动问好 打扫卫生仪表整洁

精神饱满认真负责 : 赤金中学教师形象标准 一、依法执教,明德笃志; 二、爱岗敬业,乐群敦行;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四、关爱学生,呵护心灵; 五、修炼身心,完善自我; 六、终身学习,求真至善。 赤金中学教师行为规范-上班“十不准” 不准接打电话; 不准打牌下棋; ' 不准私自外出; 不准闲聊神侃; 不准冷淡来宾;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试试题与答案

汤中“两学一做”系列竞赛 A 、随时代变化,彻底变革师德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竞赛试题B、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重新确立师德规范。 C、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师德。 姓名:年级组:任教学科D、以不变应万变,守护祖国的师德传统。 题序一二三四五总分核分人10、男同学小陈平时自由散漫,学习不认真,一天在课堂上用手机给班上的女同学发 分数短信“曾某,我爱你” ,被上课的王老师发现收缴,并将小陈的短信向全班同学宣读,同时指责其“思想堕落,道德败坏” 。下课后小陈要求王老师归还手机,王老师说:这 一、单选题:是罪证不能归还,要交学校德育处。校长指出,王老师①未经学生同意翻看短信侵犯学生的隐私权。②批评的话语侵犯学生的人格权。③收缴手机侵犯学生的财产权。④ 1、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作为老师不能以违法的方式对待学生的违纪行为。你认为校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为人师表B、清正廉洁C、敬业爱业D、团结协作 A 、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型的、民主的家庭气氛和父母子女关系还在形成,但随孩子的二、多选题: 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教诲听不进或当作"耳边风 ",家长感到家庭教育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有: () 力不从心。教师应该() A 、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B、坚持知与行的统一 A 、放弃对家长配合自己工作的期望B、督促家长,让家长成为自己的“助教”C、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D、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C、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从而一起做好教育工作 D、在孩子面前嘲笑这些家长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有 :() 3、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 A 、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 教师”。这意味着教师要()B、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A 、关心学生、了解学生B、尊重学生、信任学生C、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内省、慎独 C、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D、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D、勇于实践锻炼,增强情感体验 4、孔夫子所说的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 E 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以理解为()3、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中要达到慎独,应着重从几个方面下功夫() A 、走路身体一定要端正 A 、要求教师注意把师德规范内化为内心信念,化作行为的品质。 B、自己做好了,不要教育学生,学生自然会学好B、要在“隐”和“微”处着手,狠下功夫。 C、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C、要重视在无人监督下,自觉履行师德规范,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 D、教师自己以身作则,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D、即使在独处和无人监督之时,也依然按照师德规范行事。 5、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以教谋私,热衷于" 有偿家教 "现象,这实际上违背了()4、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存在哪些误区? () A 、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B、依法执教的职业道德 A 、利用家长B、排斥家长C、教师一言谈D、向家长推卸责任 C 、严谨治学的职业道德D、廉洁从教的职业道德5、教初三语文的邢老师与教数学的程老师应家长的要求,利用寒假组织所教班级的十 6、师德的灵魂是()余个学生补课一周,每人收取了600 元补课费,他们的做法() A 、关爱学生 B、提高修养 C、加强反思 D、提高业务水平 A 、符合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7、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B、违反市教委禁止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规定。 A 、对学生一视同仁,一样要求C、体现教师勤奋敬业认真负责精神。 B、辨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D、侵犯学生的休息权 C、在学生之间进行横向的比较与学习6、小学生董军因为上午语文课不能完整背诵课文,李老师罚他当天放学前抄课文20 D、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考虑动机与原因就进行处理。遍才能回家,小董只好利用午休和课外活动时间抄写,直到晚上七点才抄完,章老师 8、加强师德建设是具有社会意义的重要工程,是贯彻()的现实需要。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A 、依法治国 B、以德治国 C、以人为本 D、均衡发展 A 、健康权B、休息权C、娱乐权D、不合理劳动权 9、师德修养的时代性特点需要教师()7、教师形象的塑造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与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和答案 一、选择题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B.基本看法C.改造D.意识[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D.英国医生[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伯尔D.桑代克[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C] 12. 对学习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A ] 14. 由于个体的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C]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60条

2008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一、依法执教(不违线不违法不违纪不违规) 1、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拥护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3、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4、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5、不向学生和社会散布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 6、按《教育法》、《教师法》的要求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7、自觉遵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和学校制定的政策、纪律和各项规章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总结

人物、著作、主张 1.利托尔若(法,社会学家)、沛西*能(英,教育学家),“生物起源说”(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 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否认社会属性,不科学。P6 2.孟禄(美,教育学家),“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否认社会属性, 不科学。P6 3.苏格拉底,“产婆术”或“苏格拉底法”或“问答式教学法”。(后人概括为四部分:讽刺“助产术”,归纳, 定义)P20 4.柏拉图,《理想国》,培养的最高目标: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P20 5.亚里士多德,①《政治学》,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P20②《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 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P250 6.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P21 ②《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西方 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③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一些阐释,这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7.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 学著作,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P161 主要教学观点:①教育目的:为人的永生做准备,又有现实目的。 P21 ②“泛智”教育:普及教育的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③教育适应自然:该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性的指导性原则。 ④学制系统:分别四个时期。 ⑤教学原则:提出并论述了直观性P152、系统性P153、量力性、巩固性P154和自觉 性等。 7.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①《爱弥儿》《忏悔录》;P21 ②“教育上的哥白尼”; ③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④个人本位论P56(关于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⑤儿童(学生)中心论(杜威,师生关系两种对立的观点)P100 主要观点:①教育的任务:使学生“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②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青春期。 9.康德(德,哲学家,唯心主义),①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践行者;②《康德论教育》,认为自由 式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③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最早的教育学课程——哥尼斯堡大学1774年。P22 10.特拉普(德,教育家)——最早的教育学教授。1779年,哈勒大学。P22 11.裴斯泰洛奇(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林哈德与葛笃德》 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P22 ②要素教育论是他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 ③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时间的教育家; ⑤形式主义教育论(洛克,发展智力);P149 ⑥个人本位论P56 ⑦“知识与知识的应用”和“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识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 也必须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密切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而停止”(教学原则,理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试试题及答案46131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A )A、为人师表B、清正廉洁C、敬业爱业D、团结协作 2、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型的、民主的家庭气氛和父母子女关系还在形成,但随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教诲听不进或当作"耳边风",家长感到家庭教育力不从心。教师应该( C )A、放弃对家长配合自己工作的期望B、督促家长,让家长成为自己的“助教”C、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从而一起做好教育工作D、在孩子面前嘲笑这些家长 3、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这意味着教师要( A )A、关心学生、了解学生B、尊重学生、信任学生C、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D、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 4、孔夫子所说的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D )A、走路身体一定要端正B、自己做好了,不要教育学生,学生自然会学好C、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D、教师自己以身作则,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5、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以教谋私,热衷于"有偿家教"现象,这实际上违背了(D )A、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B、依法执教的职业道德 C 、严谨治学的职业道德D、廉洁从教的职业道德

6、师德的灵魂是(A )A、关爱学生B、提高修养C、加强反思D、提高业务水平 7、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B )A、对学生一视同仁,一样要求B、辨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C、在学生之间进行横向的比较与学习D、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考虑动机与原因就进行处理。 8、加强师德建设是具有社会意义的重要工程,是贯彻( B )的现实需要。A、依法治国B、以德治国C、以人为本D、均衡发展9、师德修养的时代性特点需要教师(C )A、随时代变化,彻底变革师德内涵。B、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重新确立师德规范。C、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师德。D、以不变应万变,守护祖国的师德传统。 10、男同学小陈平时自由散漫,学习不认真,一天在课堂上用手机给班上的女同学发短信"曾某,我爱你",被上课的王老师发现收缴,并将小陈的短信向全班同学宣读,同时指责其"思想堕落,道德败坏"。下课后小陈要求王老师归还手机,王老师说:这是罪证不能归还,要交学校德育处。校长指出,王老师①未经学生同意翻看短信侵犯学生的隐私权。②批评的话语侵犯学生的人格权。③收缴手机侵犯学生的财产权。④作为老师不能以违法的方式对待学生的违纪行为。你认为校长的说法正确的是(D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二、多选题: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 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 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文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 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

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七、热爱尊重学生.?教师法明确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尊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手段,做为一名教师若想使学生对自己热爱尊重.首先自己要尊重自己的人格,中国有这样的格言:“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一名合格的老师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要时刻把自己的工作与集体的声誉连在一起,一堂课的好坏,—件事的成效,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无足轻重的,但对学生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一件错事不仅影响到个人,还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与教师的形象,影响到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地位,甚至给学生带来心灵上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法律法规试题及答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 1986年7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 是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年限? 九年制义务教育。 4、义务教育法规定的由哪级政府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6、义务教育法在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是如何规定的?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7、义务教育法在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上是如何规定的?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8、义务教育法在语言文字方面对学校是如何规定的? 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9、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共几个阶段?都是什么?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10、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学制是由谁确定? 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12、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

教师职业道德试题及答案

如何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卷) 一、选择题:(15分) 1、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A、人格魅力 B、知识学问C、道德行为D、教学业绩 2、具有较高( )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 A职业道德修养B、教学水平C、教学艺术D、职业道德理论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 )的根本。 A、以德治国 B、以德兴教 C、依法执教D、育人为本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以()教育为核心。 A、教育观念B、理想信念 C、职业道德 D、在职培训 5、( )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 A、生活理想 B、人生目标C、职业理想D、社会实践 6、()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A、示范性B、内省性 C、他利性D、实践性 7、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都要受( )的制约. A、教育部门 B、教育环境C、教育方法D、教育观念 8、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能得到自己的发展,这是检验教育者是否坚持()的一块试金石。

A、育人为本B、以德兴教C、面向全体D、精英教育 9、对教师来说,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强势智能,这就是()的表现。 A、热爱学生 B、全面发展C、大众教育 D、个性化教学 10、在一定情况下,对个别学生的违法违纪现象,教师可以采用()的手段,以保证教育要求的实现,但不能超越法律的限度。A、打骂B、罚跪C、变相体罚 D、惩戒 11、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 )来构成的。 A、情感关系 B、师生关系 C、伦理关系D、教学关系 12、( )对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A、教师的学识 B、教师的言行C、教师的人格D、教师的教学 13、( )是学生在学校各项权利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一项权利。 A、选举权 B、名誉权C、人身权 D、受教育权 14、()是教师最神圣的权利。 A、管理学生权 B、民主管理权C、教育教学权D、获取报酬待遇权 15、教师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的规定,向法定主管机关申述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称为( ). A、教师行政复议B、教师申诉制度C、教师行政诉讼D、教师调解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