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历程的经验分析

美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历程的经验分析

美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历程的经验分析
美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历程的经验分析

美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历程的经验分析

朱眉华

美国社会工作从诞生到成为一个被广为接受的、正式的助人职业也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它是顺应社会和人的需要而诞生,并随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实践的深入,逐渐为社会所接受和认同,并确立起自己的社会地位,成为一个广为人知、受人尊敬的职业。

从美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来看,伴随工业化进程而来的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战争带来的创伤、经济萧条等方面都对呼唤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职业的诞生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915年之前,社会工作尚属萌芽阶段,大多是志愿者所从事的慈善活动,之后演变为特殊救济部门的一种有报酬的工作。但在社会服务组织不断涌现以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这些组织也日益感到接受专业教育、学习专业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因此美国的大学应邀负责培训社会服务机构的在职工作人员,继而纷纷开始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在社会工作专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直到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美国社会工作的两大专业协会: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和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CSWE)的成立,标志着社会工作最终成为一个公认的职业。当然,有关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社会工作者的分级制度的确立则更晚,并且各州的规则和做法也并非一致,直到1992年才在所有的州实行社会工作者执照制度。因此,职业化的进程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留给我们的启示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职业化是以专业化为基础的。社会工作成为一个为人们所接受和尊重的职业,是和社会工作独特的价值理念、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密切相关的,同时,它也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走向成熟的后果。据大卫o菲立浦(David。 G。Phillips)提出的观点,在十七世纪,职业可以分为两种大类,学术型和非学术型,如律师、医生和神职人员在当时已被公认为学术型的职业,而非学术类的如军人。现在而言,学术型的职业应是一种有组织地将正式的、可以交流的知识体系艺术性地运用于人们生活的各种方面。因此,社会工作职业也属于学术型职业,其明显的特征就是必须接受专门的正规教育和训练的人才才能胜任这一职业。美国的社会工作者都必须经过由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批准的社会工作本科和

硕士项目的专门教育。至2000年为止,全美共批准了421个本科、139个硕士和71个博士项目,大约每年有74000名全日和半工半读的学生进入这些学校学习。由此可见,美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先于职业化,首先在高等教育中确立并稳固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地位和学术地位,才使这一职业(学术型职业)日益为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因此,专业化为职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职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美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从这个职业诞生到成熟,同样经历了曲折和痛苦,甚至也曾被质疑"社会工作到底是不是一种专业或职业?",但从事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的前辈们从没停止过不懈的努力。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权威弗莱克斯讷博士(Flexner)对此问题曾加以研究和讨论,他提出了职业要满足六项内容才能被认为是专业化的职业,即相同于前面所提到的学术型的职业。于是,1921年,玛丽?瑞奇蒙德(Mary。Richmond)倡议要建立专业的伦理守则。尽管,1923年的全国社会福利大会上也热烈地讨论过此议题,但终究没有付诸实施。相反,在此阶段,社会工作的自我管理蓬勃地开展起来,很多全国性的社会工作专业协会也趁势建立。社会工作由最早的为机构进行培训走向了大学的专业教育,并首先确认了只有两年的社会工作硕士项目才是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经过很多地方或全国性协会的整合,美国当今两大权威性的社会工作专业协会最终成立,并在 60年代颁布和实施了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这标志着社会工作这一职业真正走向成熟。社会工作的职业标准和资格认证制度也首先在一些州开始推展。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劳动部所颁布的社会工作职业标准,以及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教育部门、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携手而行,使这一职业从教育、资格认证、就业、职位的晋升一连串的环节紧密配合,它从层次、分类到具体制度都经过不断修正,变得十分规范和协调。由此可见,职业化的进程是个渐进的过程,在前进中得以不断成熟和完善。

第三,职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美国,社会工作有着非常广泛的工作领域。和其他职业不同,社会工作是呈现很多面孔的一个独特的职业。它可以在学校、医院、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工作,也可以在精神健康中心、福利机构、企业、社区、非赢利组织等工作。因此,在美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过程中,同样面临这样的难题:是划分成不同职业?还是集结在同一把职业大伞之下?而最终这一职业

的定位确定为它是一个帮助人们解决形形色色问题的助人职业,可以涵盖到不同的领域而从事同样性质工作的所有工作者。是基于这一职业的根本特性,所以把社会工作作为了一个覆盖面广而统一的职业。

但是,在这么庞大的体系下,何以形散而神不散呢?这和美国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建设、行业的规范、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等因素密切相关。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离不开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各子系统既独立,又相互作用和密切合作。如: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CSWE)起着规范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审核和评估各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运作状况的作用;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则制定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和各领域的社会工作标准,起着行业自律和专业支持的作用;而美国社会工作理事会联盟(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 Boards, ASWB)则是在各州社会工作理事会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全国性组织,它是一个规范全国社会工作职业的联合体,负责执照、考试和管制的总机构。据美国劳动部对社会工作者职业的介绍,在美国要成为社会工作者必须受过本科以上专业教育,2000年全国约有46.8万社会工作者,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州、郡、或地方政府的机构中工作,大都在健康和社会服务领域,其中,儿童、家庭和学校社工有28.1万,医疗和公共健康的社工有10.4万,精神健康和物质滥用领域的社工有8.3万。要使50万社会工作者这支职业大军在各个领域的不同社会服务机构中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上述的组织必须协同作战。他们构建了这一庞大系统,并分工合作,甚至在有的委员会中还专门设置了跟其他专业协会进行沟通和协调的分支机构。

总之,美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顺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社会工作在夹缝中不断争取其发展空间和社会地位,并逐渐走上了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协会

美国的社会工作

美国对社会工作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它作为--种应用性极强的助人专业,已被学术界所接受相通用。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美国1972年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认为,社会工作是解决问题的工作。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帮助社会上遭受损害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为他们创造条件以恢复和改善其社会功能,使他们免于破产和绝望。社会工作的职能是帮助人们适应社会和改善社会制度。职业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采取适宜的措施援助那些由于贫困、疾病、免职、冲突以及由于个人、家庭或社会解体在经济上和社会环境中失调而陷于困难的人,此外还参加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问题预防方案的制订。

第二种观点:见于《纽约时报》的-篇社论中"现在有一门新的专业已成长至成熟阶段,那就是社会工作。在以前,它曾被认为是一种"提着篮子去救济穷人"的工作而已。但是现在,它是一种有训练的、科学的方法以及一种艺术的发展。对于社会上许多方面的问题,提供矫正的行动。它解决家庭中的经济或感情上的困难,将社区中的福利及相关的服务,带入-种均衡状态。它在医疗界、团体及学校等各方面都有贡献。其目的在为少年犯罪找出隐含的原因,并矫正之。

第三种观点:在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所赞助的课程研究中,有一个经常被使用的社会工作定义:社会工作是注重于个人或团体中之个人的社会功能,用各种以社会关系为焦点的活动,构成人与其环境互动。这些活动可总括的分成三种功能:①恢复已损伤之能力。②提供个人及社会资源。③预防社会功能失调。

第四种观点:是美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所界定的,该组织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系列的专业活动,用来协助一些个人,一些团体的人,以及一些社群民众,以强化或补救他们的社会生活功能,并且创立有助于使他们达成这些目标的社会生活条件或机会。

总之,社会工作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亦是一种专业。其目的是协助人们解决其个人、团体(尤其是家庭)及社区的问题,以及运用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组织的方法,使个人、团体及社区之间的关系,能达到满意的情况。

美国社会工作的由来和发展

(一)社会工作雏型的建立

"社会工作"的名称开始使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它以慈善事业的形式出现。早期的慈善事业主要是由教会首先推动起来的。宗教信仰规定要救助贫民。教士保护孤儿,照顾寡妇,帮助老弱病残和盲人、残疾人,这不但是教徒的义务,也是死后避免天谴而使灵魂得救的方法。这种行善行为的基本动机在于接受天恩或积德以求永生,同时也带有某种程度的怜悯心。

继1601年英王伊丽莎白的"济贫法"和1788年德国的汉堡制度后,1877年,在美国的布法罗成立起美国第一个慈善组织协会。随后,美国的慈善组织协会迅速扩展到其他城市,到1892年,美国先后已有12个慈善组织社。这种慈善组织社对社会工作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为了解决1929年因纽约股票交易所破产引起的经济危机而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罗斯福总统上任后,推行所谓"新政",开始由政府负责办理全国性的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事业,改变了过去美国救济事业只由地方和私人办理的旧传统,先后设立了各种联邦救济行政机构。在1933年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案"之后,1935年又制定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社会保障法案",从而在美国正式建立起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方案使美国社会保障有了永久性的立法和制度,成为以全体人民为对象而政府负责统一办理的社会福利行政。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创立,为现代社会工作奠定了组织制度基础。

(三)社会工作专业的建立和发展

经过长时期的孕育之后,20世纪初叶,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在美国正式诞生,其诞生的标志是1917年美国学者玛丽?理查曼的《社会诊断》一书的出版。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社会工作在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心理社会治疗"学派,从此社会工作日益专业化。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美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美国政策采取了积极的社会福利态度,服务目标也不只是针对现存的社会问题,对伤残人员的福利亦由消极性的治疗转为积极性的康复训练和其他预防措施。同时增加了一项对永久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救助的规定。采用一些学者和政治家的主张,建立"福利国家",社会工作也逐渐形成专业体制。50年代,美国扩大了社会保

障立法的实施范围,通过了"住房法"和"国防教育法"。60年代,进一步把社会保障事业作为扩大社会总需求的手段。联邦政府加强了对保障事业的干预,同时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专业教育受到重视,使得社会工作从应用社会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四)社会工作的改革时期

70年代后,美国经济进入了滞胀阶段,社会福利的支出增长普遍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长明显下降,社会福利支出明显上升而出现了"超负荷"现象。美国1974-1975年通货膨胀阶段率为12%一14%,1982年的失业率为7%。与此同时福利经费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因此,美国着手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开始采取一些削减福利支出的措施,提出若干对福利制度进行结构性改革的设想,并逐步付诸实践。同时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专业教育受到空前重视,并提出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运用方向,这些都表明社会工作在美国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美国社会工作的影响

美国社会工作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劳资矛盾,但由于它具有预防的功能、发展的功能和补救的功能,对美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不容质疑的,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第一,它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战后美国之所以能取得高速增长,科技革命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还要通过工人的生产劳动来实现。因此,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就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如丹尼森在《美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及我们面临的选择》一书中,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作用进行比较后,认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资本增加的贡献。丹尼森还分析了通过改善医疗保健和劳动保护,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他分析,在1960-1980年的20年里,如果美国所有人的死亡年龄都在65岁以后,那么劳动力比预计的要多4.8%,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因此会比预计的高0.2%。如果在此期间因疾病和工伤损失的劳动力减少1/4,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可以提高0.05%,相当于劳动力投入增加1.1%。

第二,增加了劳动力的流动性。美国实行全国统一的义务社会保障制度,打破了分散的企业保险所造成的障碍,有利于地区间、产业间和企业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例如:美国在实行全国性的养老金义务保险后,90%以上的职工参加了这项保险,许多私人企业也把企业保险纳入国家的养老金保险管理。国家义务养老金计划为每个参加保险的职工建立社会保险卡,记录他们参加保险的情况,这样,职工变换工作,就不必担心对将来的保险津贴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地区就业补贴、迁移补贴、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等福利措施的实行,增加了劳动力的流动,减少失业。

第三,稳定社会环境。战后,美国兴办的各种福利设施,使社会上一大批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有了起码的保证。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在一段时间里,美国政府实行的"高福利"和"高税收"政策,通过征收高额累进税和扩大转移支付,使国民收入中劳资之间的分配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个人分配,在分配比例上的差距有所缩小,这些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阶级对抗缓冲器的作用。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统计资料,美国因罢工而损失的工作日普遍低于30年代的水平。这无疑给美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美国社会工作的内容

美国社会工作的内容很多,1941年出版的《社会事业年鉴》中就列举了83项之多。主要分为三大块:社会保障、心理卫生服务和学校社会工作。其中,社会保障是中心。

(一)社会保障

从历史上看,美国社会保障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前的社会救济阶段。在此期间美国只有一些社会救济项目,如由工会组织兴办的小规模福利事业。从1935年至二战前的10年间为社会福利的开始阶段。这期间于1935年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并在1939年对《社会保障法》进行修改与补充,方案的着眼点由保障个人向保障家庭与解决社会需求的方向转变。但是,当时福利待遇的增长率仍然很低。从二战后至70年代,美国社会福利进入发展与扩大时期。战后初期,美国政府集中力量保证退伍军人的重新就业,资助他们接受培训与受教育,1954-1956年,批准对残疾劳动者及其家属提供补助,60年代,通过《美

国老人法》,增加了为老人医疗的"医疗照顾"和为穷人"医疗补助"项目,还陆续增加对贫困的"抚养儿童家庭的补助"和向困难户发放"食品券"等项目,1972年,增加了残疾者的医疗保险和对贫困者的"补充保障收入"项目:1974年,对有工作而收入低的人实行最低工资法,并扩大了失业保障法的保障范围.这样,伴随美国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了社会福利的内容、范围与层次,使穷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得到更多的社会援助,使90%以上的美国人享受到多少不等的社会福利。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社会福利进入到了停止膨胀和缩减阶段。70年代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同时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1940年为40:l,1970年为4:1,80年代则为3:1,尽管70年代后的社会福利项目和内容未再扩大,但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福利的膨胀已远远超过工资与物价的增长。据美国参议院调查,1982年与1950年比较,纳税前工资增长为122%,消费物价指数增长为136%,社会保障补助金却增长了205%,面对这种形势,美国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政策,削减福利项目的支出,改善财政状况。

总之,社会保障的内容也是一个不断修正、补充、完善的过程。

(二)心理卫生服务

心理卫生服务20世纪初创,逐步改进、发展,现成为美国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表现在,第一,为成人及儿童解决情绪障碍和智能不足的各种治疗性服务在社区心理卫生中心、精神病医院、一般医院、成人及儿童诊所、住宿治疗中心都已实施。第二,心理卫生小组人员已由单一的社会工作员,扩展到其他专家、地方半专业人员、志愿工作人员及传统的精神医师、心理学家、护士等等。第三,许多治疗性社区实施模式巳从长期的监护性照顾变为短期的密集照顾服务。

(三)学校社会工作

美国的学校社会工作开端于1906-1907年的波士顿、哈特福及纽约等城市的学校中,现巳构成美国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社会工作员以直接服务或间接服务的方式采用一对一方法、团体工作、相关组织服务、社区工作等几种方法,运用不同的模式处理学生的各种困难。当然,社会工作员常与老师、校长、学生、家长一起工作,使学生对遭遇的困难能获得较多了解,从而获得最大教育利益。

美国社会工作的特点

(一)社会工作内容复杂多样,覆盖面广

前面巳提到,美国社会工作的内容很多。据统计,美国的社会保障项目就有300多种,仅各种退休计划就有十几种之多。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比较广,90%的人享受不同程度的福利。有的人甚至可以同时领取四种退休金,形成退休后收入比退休前多的奇怪现象。

(二)社会工作财源多渠道

全国性的"老年、残疾、遗属和老年健康保险"在老年人中的覆盖面为90%,为强制性保险,保险金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交纳。退伍军人津贴、对低收入家庭的"补充保障收入"以及"食品津贴",由联邦政府拨付。"公共救济””医疗补助"、"对抚养儿童家庭的补助",由州和地方政府支付。"失业保险金"、"私营企业养老金"、"补充失业津贴””残疾保险",主要由企业支付。此外,社区组织、工会慈善机构、宗教组织、基金会也分别负担一些社会服务项目的资金。

(三)美国社会工作地区发展不平衡

美国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不同,各企业规模和业务内容各异,以致税收为社会工作所提供的基金有多有少,受保人所享受的待遇有高有低,很不平衡。如经济发达的马萨诸塞州,一个盲人每月可领到津贴232美元。而在经济不发达的依阿华州却只能得到58美元。现代化高技术企业的福利待遇高,工会力量强大的汽车工业和钢铁企业的社会保障也比其它单位优厚。

(四)救济型社会工作和工作福利型社会工作并存

70年代初,美国民意测验认为救济型的社会工作使人逐渐丧失工作热情,产生惰性。因此,社会要通过给穷人创造就业机会来形成对社会有利的"福利"。美国原有的单纯救济型的福利政策受到冲击。从卡特政府开始,联邦社会福利计划大幅度下降,政府提出了"双轨福利制度",即对能工作与不能工作的穷人采取分别对待的政策。1982年,工作型福利计划成为政府政策,各种社会开支(除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均大幅度削减,导致社会福利费急剧下降。

(五)政府统一管理和社区分散管理相结合

过去,美国的社会工作是由政府统一提供和经营管理。的确如此,如老年人退休后的养老、对残疾人的协助、对失业者的支持和补助等重大社会问题,如果

没有全面的统一的规定和管理,没有强大的政府资助金,是不可能予以贯彻实施的。但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各种项目的增多和繁杂,日益显示出由于人口多而且各地区、各企业、各阶层情况各异,对社会工作的需求也各异的现象,由国家一手包办事实上不可能,而且已产生了许多难以避免的弊端,因此,在美国,出现了社会工作的"开放"经营和管理,各种社区组织、个人都参与社会工作,使社会工作出现"集中管理,开放经营"并存的特点。

美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趋势

(一)美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问题

美国社会工作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准、促进人民生活幸福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竞争的加剧,社会运行的不断加速,美国的社会问题如家庭解组、滥用酒精与药物、老年问题、贫穷、心理疾病、少数民族问题、犯罪问题、学校不适当等都已出现,因此,原有的社会工作已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也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保障法规不够健全

如美国1939年修改《社会保障法》,使退休的男子及其妻子,18岁以下或超过此年龄的残疾子女,甚至由他抚养的孙子女,一律享受相当于职工养老金50%的补助,而不问具体情况如何,是否真正需要补助。这种规定,不仅大大地增加了退休金的支出,而且削弱了家庭成员本来可以做到的相互扶助。另外,由于强调扶助育儿贫困户,不论具体情况一律给予资助,也助长了未婚生子女的不良社会现象,造成人口素质下降。

2.贫困与就业和"工作福利"的关系处理不当

单纯救济解决不了贫困问题,这是世界各国历史已证明的事实,美国亦如此。美国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希望通过高税收政策来实现高福利,缓解劳资矛盾,缩小贫富差距。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使社会工作确确实实起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但随之也出现了不良的社会问题,使人失去工作热情,产生了社会惰性,在社会中形成了-大批坐享社会成果,不劳而获的人。美国公众关于福利观点调查表明应当工作而不工作领救济的人太多。1967年的民意测验表明,42%的美国人认为贫困是由于"缺乏努力",只有19%的美国人认为是由于"身不由己"。

1989年民意测验表明,84%的人认为贫困是由于"穷人自己不努力",只有极小数人认为政府花在救济上的钱不够。

3.忽视和削弱了家庭和亲属起的保障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已经意识到,在现代社会里不能依靠自家的力量来求得安全,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社会,取得较大范围的、有组织的保障。60年代以来,美国增加了对老年人生活保障的项目并提高了待遇。这样做,不仅大大增加了支出,而且在社会上造成印象似乎抚养老年人完全是社会的责任,使本已存在的子女忽略照顾老年亲属的现象更加严重了。更有甚者,一些子女极力动员父母进入政府、社区或各种机构兴办的养老院、社会服务机构、廉价优待住房,靠社会上提供的各种优待度日,把父母为晚年积蓄下的钱用各种手段归入自己名下或占有其财产。

4.社会福利支出逐渐增长,财政赤字逐年提高

联邦政府社会保障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50年为3.7%,1980年增加到11.5%,占联邦预算支出比重,1950年为26,2%,1980年上升到54,4%,尽管美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少福利支出,但现在美国的公共支出一直占总财政支出的33%,美国的公共支出已债台高筑,财政赤字已成天文数字,可以说,美国这一福利国家是靠借债度日的"安乐园"。

(二)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1935年后,美国普遍建立和推广了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了社会福利机构,通过社会立法发展社会工作教育,拨出可观资金,开展社会工作,提供福利服务,并且取得了不小成绩,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国家财政赤字连年上升,膨胀很快,这种形势对社会工作也提出了挑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求美国不断给自己的社会工作带来新的任务,这是社会工作的一个总趋势。

1.加强了包括社会福利政策和方案在内的整个社会工作的研究

美国政府重视社会工作理论和政策的研究,这表现在,第一,全国有专门的社会工作学院100多所,它们培养出来的人不是从事实际的社会工作,就是成为社会工作研究人员,第二,联邦政府社会保障总署设有研究室,专门研究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哥伦比亚大学

一批社会学家与巴黎一个国际组织的专家共同组织了跨国研究,比较了欧洲与美国在社会政策方面的异同,研究了东欧和西欧8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第四,很多大学和大公司有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社会工作研究。目的是寻求应付在高层次上面临的新挑战的对策,稳定资本主义社会。

2.将济贫和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与救济联系起来

目前,美国解决贫困问题和方法越来越紧密地和培养、就业联系起来,福利问题正朝着"工作福利"的方向转变。一个尚有劳动能力或有部分劳动力的人,如果希望享受社会福利待遇就必须工作,不能吃现成的。控制失业率的增长,缓解贫困现象,安定社会秩序,是美国政府努力的方向.过去,他们采取了一些手段,企图迫使贫困的失业者积极寻求职业,并使企业主不要轻易地解雇职工。例如,他们采取了严格控制失业救济金发放标准和发放时间的政策。享受失业救济的条件是,只要已在职业介绍所登记、有工作能力并愿意接受职业介绍者,才能享受失业补助,自动辞职或因犯错误,拒绝适当工作者,不得领取失业保险金。救济标准因州而异,一般为原收入的50%,发放时间为26周,在失业高峰期再延长13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迫使就业。再例如,(失业保险法》之规定,由企业主缴纳全部失业保险款,其数额按雇主过去裁员的人数征收。这就是说,雇主以前解扁的人员愈多,向政府缴纳的失业保险金也就愈多,迫使雇主尽量减少解雇。

当然,以上办法仍然不能解决美国的失业问题,美国的失业率近年一直在7%左右,较正常时期的4%高出许多。美国专家认为,这是结构性失业,即存在"有人没有工作干,有工作没人干"的现象。解决对策是:大力兴办各种在职教育与培训工作,为求职者提供特殊服务来适应现代化和就业结构调整。

总之,从趋势看,"工作福利"已越来越重视,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会减少失业率和贫困,而且也将减少社会保障事业的支出,提高劳动人口素质,稳定社会秩序。

3.在美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提供、支持与管理呈分散化趋势

对于一个向现代化迈进的美国社会,如此庞大的社会工作,"开放"经营是不可避免的。很多福利项目逐渐分散和下放经营管理,从各种渠道转集补充资金来源,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美国,社区组织在社会服务中扮演了特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盈利和非盈利组织、社区机构和个人出面经营和承包社会福利

项目,他们自筹基金,可能时再从各级政府、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捐募其余的资金,办法是争取社会著名人士、学者的义务或半义务支持协助募集,再由业余或退休者以一部分时间前来服务。其工作接受政府和董事会的监督。他们经营管理社会福利事业,采取自负盈亏的方式。办得好的可取得利润,扩大经营;办得不好的可能亏损倒闭,甚至破产受到法律追究。如美国的非营利组织有137

万5千个,全社会几乎事事处处都离不开他们。他们的年收入额为6950亿美元(包括宗教组织),占国民收入总额的11%。就全美最大的一家筹款组织--联合之路,在全国就有2100个分部,这些分部都有独立法人。"联合之路"专门为社会福利、社区服务事业募捐,每年募捐的总款项高达30多亿美元。这些钱当年即分配给社会福利机构使用.另外,在美国,人们的慈善意识很强,参与很广。美国现在成年人口中有一半人志愿捐献他们业余时间,每年捐赠200多亿小时,相当于900万工人干1年。每年捐赠时间价值约为2000亿美元左右,大体与全社会捐赠的资金价值相等。再次,个人捐赠S深入每个家庭。据统计,有75%的家庭有个人捐款,捐款额是收入的2%。近几年全美慈善捐款当中,有90%强的份额都来自个人而不是企业或基金会的捐款。

总之,传统的个人的、重救济的慈善活动变为社会化、组织化的行为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又一趋势。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网

2017中级社会工作法规和政策真题与答案解析

2017年中级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真题及答案 1、根据《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成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专职工作人员中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应达到()以上。 A.1/3 B.1/4 C.1/5 D.1/6 正确答案:A 解析:改进登记方式。在改进登记方式方面,成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除要求应当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条件外,还要求专职工作人员中应有1/3以上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章程中应明确社会工作服务宗旨、范围和方式。故选A。 2、某市拟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为失独老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在当地只有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符合条件。根据《民政部、财务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若该市民政部门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组织采购,则应事先向社会公示并经过同级()部门批准。 A.财政 B.审计 C.急件 D.发展改革正确答案:A 解析:购买程序,对只能从唯一服务提供机构购买的,向社会公示并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可以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组织采购。 3、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受理、调查审核职责的是() A.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B.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C.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D.县级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正确答案:D 4、根据《特困人员认定办法》,下列已依法办理特困人员供养的人员中,应当及时终止供养的是() A.小华,16周岁,品学兼优,刚刚考入某市重点中学 B.小丽,19周岁,肢体残疾,刚刚到某福利企业就业 C.老王,65周岁,因盗窃罪被判缓刑2年 D.老李,70周岁,经过康复治疗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正确答案:A 5、张某一家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张某儿子最近参加工作,民政部门终止了张某一家的低保待遇。张某认为,虽然儿子已就业,但是家庭收入仍然很低,应继续享受低保待遇。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张某依法可以() A.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B.申请复查,如对复查结果不服,可越级上访 C.申请仲裁,如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D.申请行政复议,如对复议决定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正确答案:D 6、根据《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年终结余资金可以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基金累计结余一般应不超过() A.当年筹集资金总额的20%

美国社会工作

美国社会工作概述 一、美国社会工作的由来和发展 (一)社会工作雏型的建立 "社会工作"的名称开始使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它以慈善事业的形式出现。早期的慈善事业主要是由教会首先推动起来的。宗教信仰规定要救助贫民。教士保护孤儿,照顾寡妇,帮助老弱病残和盲人、残疾人,这不但是教徒的义务,也是死后避免天谴而使灵魂得救的方法。这种行善行为的基本动机在于接受天恩或积德以求永生,同时也带有某种程度的怜悯心。 继1601年英王伊丽莎白的"济贫法"和1788年德国的汉堡制度后,1877年,在美国的布法罗成立起美国第一个慈善组织协会。随后,美国的慈善组织协会迅速扩展到其他城市,到1892年,美国先后已有12个慈善组织社。这种慈善组织社对社会工作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为了解决1929年因纽约股票交易所破产引起的经济危机而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罗斯福总统上任后,推行所谓"新政",开始由政府负责办理全国性的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事业,改变了过去美国救济事业只由地方和私人办理的旧传统,先后设立了各种联邦救济行政机构。在1933年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案"之后,1935年又制定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社会保障法案",从而在美国正式建立起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方案使美国社会保障有了永久性的立法和制度,成为以全体人民为对象而政府负责统一办理的社会福利行政。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创立,为现代社会工作奠定了组织制度基础。 (三)社会工作专业的建立和发展 经过长时期的孕育之后,20世纪初,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在美国正式诞生,其诞生的标志是1917年美国学者玛丽·理查曼的《社会诊断》一书的出版。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社会工作在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心理社会治疗"学派,从此社会工作日益专业化。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美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美国政策采取了积极的社会福利态度,服务目标也不只是针对现存的社会问题,对伤残人员的福利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心得.doc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心得 一眨眼,在玖久实习三周的时间就结束了。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感触还是不少,也收获了很多东西。这次实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也就是第一周,主要是留在玖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机构那边实习,简单了解了些机构的宗旨、理念、组织运营状况、以及已经开发过的项目。第二阶段:也就是第二、三周,转移到金水区金色港湾社区金夕阳托老服务中心实习,除了做些简单的日常工作外,主要协助托老中心驻岗社工策划了两次活动,学到些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方面的方法和技巧,体会到了实务和理论知识间的不同。 实习是我们石老师统筹安排的,但实习单位是自己选择的,我在结合学姐学长和老师意见后,就果断选择了在玖久实习,因为玖久在咱们郑州发展早,做实务也比较专业。来玖久实习后发现果真是这样,第一天见到孙主任就被她的人文关怀深深打动了,感谢玖久为我们提供的这次实习机会,感谢玖久给我们实习成长的平台! 下面谈谈自己的实习心得: 首先,在机构运营上,切实感受到在内陆地区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不易,虽然政府在社会工作机构运营上给予了支持,但是支持力度有限,重视程度也有待提升。不过我相信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工作机构也会在郑州不断地发展强大起来。同时,看到孙主任带领玖久的社工们勇于开拓、扎实进取所做的努力,在这样一群可爱的人的共同努力下,希望玖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能够越办越专业,越来越强大!

其次,要学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灵活变通。转移到金色港湾社区金夕阳托老服务中心后,参与策划并组织了两次活动,收获还是挺多的。先是为社区老人们举办了一场“元旦联欢会”,从筹备工作到最后“元旦联欢会”结束,我体会到,任何一个活动,要想办的成功是需要各个方面都做好准备工作的,并且有备选方案和应急措施。从宣传通知老人们参与活动到最后的总结,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注意和反思的细节,我认识到信息反馈是很必要的,在活动后听听老人的意见和看法,听取下老人的建议对以后开展工作大有裨益。然后,在托老中心驻岗社工张秀娟的带领下,我们的“金夕阳托老站老人建档活动”也如期开始,这次活动通过入户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开展,无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虽然我们还没有完成全部调查问卷实习时间就结束了,但还是收获了入户访谈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以及一些注意事项,体会到做实务是件不简单的事儿,里面有很多学问的,要学会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逐步积累经验,扎实工作。 最后,要学会与人交往,建立起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并学会灵活运用身边的人力资源。在托老中心的实习中发现,社区社会工作真的是要挖掘并整合社区和社会资源,调动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参与进来,共同做好服务工作。这让我切实体会到不论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还是在以后自己的发展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并学会灵活运用是很重要的。当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有许多要学习的技巧和值得注意的细节,这就要求我们社工要动用自己所学,秉承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个人品质。

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试论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老年人口规模的日益膨胀,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全社会对老龄问题更为关注。其中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是老龄化时代中国政府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老年人问题。本文旨在探析老年人养老问题及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政策与社区照顾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社会政策社区照顾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中国65岁及其以上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这标志着在2000年前后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联合国相关机构认为,在2020年到2040年期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从11.5%急剧升至21.4%。李浩等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80岁及以上老年人VI将达 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①与瑞典、El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 人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已经1—3万美元相比,②中国面临着“老龄社会”来临带来的“未 富先老”的巨大养老压力。 养老问题,包括经济供养和日常照顾服务问题,是老龄化时代中国政府血药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③从社会发展来看,家庭养老不仅体现了待机之间经济上的互惠互助,更重要 的是体现了供养双方精神上的互相慰藉,在家庭中,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融洽的亲情关系,是任何其他社会关系所无法代替的,这是家庭养老的优点所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人口流动的加剧,人的个人意识增强,传统大家庭的观念逐渐淡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前家庭规模日趋缩小,核心家庭、空巢家庭、老年人家庭日益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已逐渐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是在此背景下,借助于包括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等社区资源在内的城市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尝试,成为继传统的家庭养老与现代机构养老之外的第三种养老模式。 “本文将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照顾”界定为:在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牛活照顾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包括建立和发展老年福利设施、开展居家照顾、H问托老服务等一系列的照顺项目。包含两层涵义:①不使受助者脱离他所生活所熟悉的社区,在本社区内进行服务;②动员社区力量,运用社会人际资源(包括正规照顾资源与非正规照顾资源)RP社区支持体系开展服务.终极目标是协力让受助者尽量维持在社区内,过最大程度的独立自主的生活。 ① 李浩:《浅谈养老机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民政)2007年第4期 ② 屠瑾:《社会保障基金的危机与治理》,《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③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页

工作总结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总结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总结 【篇一:社会工作专业本见习报告】 社会工作见习报告 一、见习单位概况 龙岗区坂田街道马安堂社区服务中心 坂田街道马安堂社区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13年2月,由马安堂社区工作站具体负责,深圳市志远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负责运营,是一站式、多元化的社区服务平台。中心本着“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的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在龙岗区民政局、坂田街道办事处 的指导下,以马安堂社区为基地,派驻专业社工,以居民为主,以 家庭为本,以社区为基础,为全体社区提供综合性、多元化的公益 服务。中心现有专业社工4人,社区行政辅助人员2名。正在建设 的社区综合服务大楼拟建成党员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居民议事厅、心理咨询室、个案室、小组工作室、健身房、亲子园、图书馆等多 功能室,以期强化社区居民能力,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打造幸福 和谐社区。 社区服务中心将以社区为平台,立足于社区需求,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建立“社区资源更加明晰、社区需求更加清楚、社区服务更加专业、社区运营更有效益”的综合服务平台,将长期积累的社会管理服 务经验与社会工作理念、理论方法和服务技巧进行有机结合,引入 和发展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一站式,综合化”的社工专业服务,促进社区邻里和谐与发展,探索和创新基层社会建设及管理新 模式。 二、基本工作内容 1、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 为辖区内有需要的居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导航规划、就业咨询、就业转介等相关服务,帮助社区居民了解就业信息,提升职业 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2、社会保障服务 为辖区内有需要的居民提供政策宣传、知识讲座、法规咨询、服务 转介等相关服务,帮助社区居民了解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维护自身 合法权益,从而促进社区和谐。 3、敬老养老服务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社会政策与法规

第九章社会政策与法规 第一节社会政策及其目标与功能 社会政策对社会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 社会政策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最早可以追溯到1601年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19世纪80年代后期,德国制定实施了大量的社会保险法案,标志着政府大规模介入社会福利领域的开始。 一、社会政策的含义和特征 政府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某种社会性的目标而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特征】: 1、社会性的目标 社会政策最基本的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基本需要,其次是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和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2、社会性的价值 体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关照的价值,政府通过社会政策去维护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分配,关照困难群体,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3、基本需要原则 基本内容:向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为其中的困难群体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以满足人们的基 4、福利性的原则(区别经济政策) 是指与商业性运行原则相对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不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尤其是贫弱群体的特殊需要去分配财富和提供服务。 5、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社会政策是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6、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协调

二、社会政策的目标 1、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政府应该确立以需要为导向的社会政策目标,在制定社会政策的过程中认真研究社会成员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社会福利的水平、结构和具体项目。 2、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3、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 【历年真题】(单选) 社会政策是( c )。 a.政府的文件 b.人们对政府的要求 c.政府所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d.社会的规定 三、社会政策的功能 (一)社会功能 1、收入再分配功能 解决劳动者通过工作,在市场里获得初次分配时出现的不平等问题,弥补困难群体在市场性分配中的不利地位,构建平等、公平、和谐的阶级和阶层关系。 2、社会投资和社会建设功能 通过公共投入的方式去增大人力资本和发展各项事业。 3、社会控制功能 控制人的不良行为和各种社会问题发生及其危害的制度与机制。 社会控制除了采取法律规范和社会教化的形式外,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社会政策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满足各种基本的需要,从而防止和降低社会中越轨行为的发生。 (二)经济功能 1、人力资本投资功能 政府通过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投资于教育与健康等领域,使全社会的人力资本总量大大提高,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所谓社会工作,即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社会工作有什么职能呢?(一)提供专业资料。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首先是向社会公众、社会团体、有关政府部门及其他专业提供社会工作专业的资料。(二)给案主提供支持与指导。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职能是给处于困境中的案主提供支持与指导。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都会遇到凭自己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三)进行社会救助。社会工作者主要的作用在于对弱势群体给予经常性的照顾,承担着向其直接发放救济物资或其他救助工作。(四)建立资源网络。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服务机构与制度,对社会资源与机会进行有效的分配,建立资源网络。(五)化解社会纷争。社会工作者可以以最具建设性的方法和途径去化解社会纷争,帮助处于冲突中的系统达成共识。(六)提供信息与机会。社会工作者提供信息与机会,使社会成员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社会角色并预防问题和困难生活情景的发生。(七)给予意见和建议。社会工作者通过给予意见或建议,防止和纠正人们的越轨行为。(八)参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社会工作者可以直接服务于政策制定部门,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九)提供政策依据。社会工作者研究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和理论,提高专业服务水准,并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研究依据。 社会工作有哪些特征呢?它是一门科学,具有客观性, 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工作过程的逻辑性。它是一门艺术,过程是对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的灵活运用;工作需要细致地分析、奇妙地应对问题;社会工作常常面对新的、独特的、特殊的任务。它是一种制度,有一套明确的理论作指导;有严密而科学的行为规则,从而保证了职业行为的规范性;有专门的机构和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它也是一种专业,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且被社会所认可。 谈了如此多关于社会工作的内容,然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一种职业,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介绍下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 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一)社会,经济背景。1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 方式的变化,打破了旧有的保障形式。人口向城市转移。工作奉行社会化,需要保障的社会化。2无产阶级陷于贫困,社会问题增多,如人口向城市集中,彼此不认识,导致孤独,失去原有社会支持网路;心理适应,文化适应;失业的威胁;孩子教养;养老问题等。3无产阶级斗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尖锐。 (二)政治背景。1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2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使人民的 权力得到一定尊重。3无产阶级政党的觉醒,逐步发挥作用。 (三)思想文化背景。宗教慈善,博爱思想,人道主义思想,乌托邦思想的传播。

国内社会工作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社会工作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段坎坷的经历。虽然我国建国以前就有了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 但建国后由于多种原因曾中断了 30 多年, 自 1980 年代后期才开始恢复发展, 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之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势头迅猛。在专业教育方面,至2009年,220多所高校已经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在学科研究方面,一批由高等学历组成的专业的研究队伍正在逐步形成;在政策导向上,广泛推广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措施,正推动着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社会工作是一个在专业价值观指导下,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运用相关技巧去帮助案主的过程。它针对的是目前社会中的某些群体,以及一些特殊的问题。因此关于老年人、青少年、妇女、残疾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及其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成为了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除此之外,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相关的内容也是我国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重点。 一.老年社会工作 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李春立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老龄化速度明显快于发达国家,老龄化现象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等特点。孙依凡、李林认为做好老年社会工作,不仅是老年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共享人生的长久大计。在此背景下,老年社会工作急需要从战略上进行设计,提出开展工作的系统思路和保障措施。 目前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关注重点主要是养老问题,而关于养老的热点研究主要围绕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问题展开。 (一)老年社会工作在养老机构中的运用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突出,以及在目前年轻一代难以随身照顾老人的一个社会中,采用大型院舍模式所进行的家庭以外住宿照顾的养老机构服务正在各地出现。而在推广这一服务的过程中,老年社会工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为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提供个案辅导、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层面的工作,此外,还可以介入机构的行政管理、服务的制定和评估等工作。 (二)老年社会工作在居家养老中的运用 在我国的传统的“土”文化下,老人特别是农村老人多有着对家的思念,许晓晖在对吉林省不同地区20个农村的调查中显示农村老人喜欢住在自己家里养老,包括传统家庭养老(这里指仅依靠子女提供帮助的养老方式)和居家养老。因此更多的学者将重点放到探讨如何将老年社会工作融入居家养老之中。

社会工作者心得体会

社会工作者心得体会 社会工作者心得体会 暑假,我到我所在的社区居委会帮忙,进行社区服务。从8.10到8.17,一个七天,我每日都去居委会服务,帮那里的工作人员整理资料和文件,走访人民群众,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情况。 刚开始,我并不适应那里的工作,觉得很无聊,很没用。但是,通过与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的接触,我逐渐了解到了这个社区服务的乐趣。我知道了如何整理资料,如何照顾老人,如何体贴他人,也知道了成年人的艰辛、努力——这一切的一切,若是没有走出家门,参与服务,就不会体会到的。 通过这次社区服务,我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扩大了视野,对自己有了清醒的定位,不仅发现了自己知识结构中欠缺的一面,也感受到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这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启发。 比如说,居委会的资料总是井井有条,分类整齐,通过居委会大妈的言传身受,我知道了学习应该也像整理资料一样,每天都应该按门按科地把知识梳理一遍,这样,不仅有利于查找,而且还有利于记忆。不只是学习,家里的一切也应当是这样,书籍、衣服、玩具等等。 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到社区里的老人那里慰问。腊月寒冬,刘爷爷的孩子都去外地打工了。刘爷爷年轻的时候喝酒喝得太多,导致了中风,现在,每天他都会推着婴儿车在院子里练习走动。我和王大叔到他家帮他收拾完家之后,就和他一起去散步。一般的老人上了年纪都不会

像他这样日日不停,风雨不住地锻炼,可见他的毅力有多么坚韧了。我以前曾经问过他,为什么要天天锻炼,他告诉我说,这是必须的,如果不天天锻炼的话,就永远走不动了。他还告诉我说,自己年轻时贪杯好饮才导致了现在这个结果,现在社会上,好多小孩13。4岁就开始吸烟、喝酒。他们的这些做法都是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希望我不要重蹈他的.覆辙,要健健康康的成长。听了这些话,我受益匪浅。 参加社区服务,对我是种锻炼,也是种磨砺。虽然今后的学业会加重,但是在节假日,我一定会抽出时间参加这些服务。 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它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半个月的社会实践虽然比较辛苦。是庆幸?还是依恋?回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希望,苦涩中流露出甘甜。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拿出百

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

第一讲社会政策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 2、理解我国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一般性原理。包括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功能及基本运行方式; 3、掌握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如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以及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 4、了解社工专业人才建设的法规与政策; 5、理解社工专业人才队伍中长期规划,包括主要任务、政策目标、重点工程以及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政策。 第二部分:内容辅导 一、社会政策 (一)基本含义 从属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政党为了维护经济与社会正常的运行与发展、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指政府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总和。 (二)主要内容 社会政策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如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政策,劳动就业政策,公共教育政策,住房保障政策,特殊人群权利保护政策,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政策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政策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如司法矫治便是新兴的社会政策。 (三)特点 1.目标的社会性; 2.体现社会共同利益的价值; 3.满足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基本需要; 4.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5.坚持福利性; 6.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 (四)基本目标

1.满足民生需要; 2.保护人权; 3.维护社会公平; 4.解决社会问题; 5.促进社会和谐。 (五)主要功能 1.经济功能【人力资本投资、调节经济运行、激励劳动积极性】; 2.社会功能【收入再分配、社会建设、社会控制】; 3.政治功能【社会管理、调节利益矛盾、增强执政基础、维护社会稳定】。 (六)基本原则 1、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2.以人为本、尊重人权;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社会保护; 5.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二、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 (一)社会政策的主体 类型:1.直接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2.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公民、其他党派)。 特点:1.主动性;2.多元性;3.权威性。 角色:1.政策制定者;2.政策实施者;3.政策评估者;4.政策调整者;5资源提供者。 (二)社会政策的对象 类型:1.普遍性对象——全体公民;2.选择性对象——部分公民。 特点:1.被动性;2.差异性;3.连带性。 角色:1.政策诉求者;2.政策接受者;3.信息提供者。 (三)社会政策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 (四)资源调动方式 1.政府公共财政对社会各项事业的投入; 2.各类社会力量对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投入;

美国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标准

青春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是童年与成年之间的通道。当年轻人开始探索他们的萌芽个性和独立性,开始批判性地思考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这时段有巨大的机会和希望。他们开始调整和适应青春期的副产品:深远的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青少年处理这些变化和挑战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家庭、社区以及更大的社会环境(正面和负面)互动的成果。我们的年轻人(以及他们将会变成的成年人)的健康和福祉将会被他们在这一发展的关键里程碑时期的体验所深刻的影响。 健康青少年的发展取决于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这环境让他们不受暴力和身体、精神和情感危害环境的风险,为青少年提供机会与家人、学校和社区建立牢固而有意义的联系。通过投入可以让他们价值得以证明和肯定,天赋、能力和力量得以提升的活动,青少年受益匪浅。包容多元化并接纳的社会环境鼓励所有的青年感觉良好,并珍视自己和周围的他人。公平的获得有质量的教育、医疗、就业机会和社会支持也对确保青年发展的积极成果至关重要。 大部分年轻人可以在关爱的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下成功的度过青少年时期。然而,很多年轻人在这段时间遇到重大挑战,从而影响了他们成功过渡为成年人的能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受到药物和暴力侵入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阻碍。贫穷的条件可能使得青年及其家庭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只能有限的被满足,并且成为青年发展的障碍。这些障碍阻碍他们获得足够的健康照顾和社会服务、教育、就业机会、住房和营养。青年还会被暴露于来自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暴力、虐待、欺凌、骚扰和忽视的侵害之下。 有些青年还可能经历来自本应支持他们发展的家庭、社区和社会机构的疏离、剥夺权利和歧视。有严重健康和精神健康问题或者残障、离家出走及无家可归的青年,在收养照料服务或者青少年司法系统的青年,以及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的青少年经常经历疏离。这样的社会情景让青年更容易受到诸如物质滥用、不良行为、无保护的性行为和病理精神健康等有损健康的行为的伤害。 社会工作者理解每个人(个人、社区和作为总体的社会)都可以从帮助我们的年轻人获得胜利和心理的优化健康的投资中受益。社会工作者在环境、社区和社会系统中提供影响青年成长的必要服务来满足青年人的需求,对社会工作者来说,展示对青少年发展的基础知识和理解,以及生物心理社会系统的扮演的重要角色至关重要。 国家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作为最大的专业组织,希望青少年有关社会工作由具备必要的能力、知识和价值的人来开展。因而,NASW建立标准来定义和描述 专业社会工作实务。设计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标准,希望可以对在不同场景中帮助年轻人成为有能力且健康的成年人的社会工作者提供指导。社会工作实务的独有的视角和广度为社会工作专业和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其他社会实体之间提供了 系统联系。充分的满足青年的需求意味着让全部(个人、家庭和更广泛的社区)系统共同投入,努力来预防问题,促进青年的健康和福祉。 标准1:青少年发展的知识 社会工作者应该展示对青少年发展的知识和理解。 解释

社会工作立法的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立法的文献综述 摘要: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项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工作,我国的社会工作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引导、规范、推动和保障,但目前由于社会工作事业缺乏立法支持,致使社会工作不能全面系统地展开。本文拟从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背景出发,结合境外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在理顺社会工作立法的基本理路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行本土化实践,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立法。 关键词: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立法 ; 社会建设 一、社会工作立法的概念 对于社会工作立法的解读实质上就是要解决怎样把社会工作纳入到法律之中来的问题。要想正确解读社会工作立法,就必须要理顺社会立法、社会法和社会工作立法三者之间间的差别和联系。 (1)社会立法的概念在英美法中,社会立法是对具有显著社会意义事项立法的统称,例如涉及教育、住房、租金、保健、福利、抚恤养老企及其他社会保障方面。最早的社会立法当数《济贫法》,但最重要的社会立法应该是在19世纪,如当时有《工厂法》、《学徒健康法》和《劳工赔偿法》等。[1]在我国,劳动法制、社会保障法制等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具有普遍社会意义、并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律.通常被称为“社会立法”,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弱势阶层的生存及增进社会整体的福利。 (2)社会法就社会法而言,在外延上,最广义的社会法即国家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有公法和与私法相融合特点的第三法域。狭义的社会法指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义的社会位居于上述两者之间’。其调整领域主要包括教育权利保障关系、社会保障关系、弱势群体保护关系以及其他应有社会法调整地关系。[2] (3) 社会工作立法目前对于社会工作立法的概念并不明晰,而我们平时谈及的“社会工作立法”更多地足指与社会上作有关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更进一步说,社会工作立法则可看成是国家关于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改善和管理社会生活、开展社会福利等方面社会工作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法律的一个组成部分。[3] 二、社会工作立法的背景文献研究 “社会工作是社会安全阀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4],”其内容和范围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有着不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社会工作可以作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社会工作,包括社会指导、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教育、社会服务、社会预防、社会建设和社会促进等。狭义的社会工作,主要指社会保障事业,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与安置和社会福利等。” 在社会工作的立法背景的研究上,有的学者从当前社会环境视角出发, 认为社会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的根本职能是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谐以人为主体,就必须以人的本质作为出发点,即以“社会关系”作为出发点。所以,以人为主体的和谐,其本质是人的关系的协调。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协调,同时还有最为重要的关系,即人与自身关系的协调,即人对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接纳等问题,[5]从理论视角论证了社会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有的学者认为,当前社会工作立法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主要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经验。在其看来,西方社会工作的百年发展历程,很大程度上与社会工作的立法相关,从英国的《济贫法》开始,就已经了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立法工作。法是由一定的物质条件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法的特点决定了物质条件一旦成熟,就需要制定、颁布和实施与之相适应法律规范,以确保由该物质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的规范化。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社会工作立法的发展,是由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决定的。纵观中

社工工作心得体会

社工工作心得体会 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伟大事业。以下小编为你带来社工工作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社工工作心得体会篇1 在第一次正式参加社工时间之前,我得到了一次社工培训的机会。通过社工老师的讲座,我们知道了社区居民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为经历、年龄、学识等因素而大相径庭,面对不同的人群要用不同的策略,要了解不同行为表现人群背后的心理因素,要善于站在居民的角度换位思考。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手上有事就草草打发来访居民,要耐心倾听居民诉说,让居民把情绪发泄出来,把不满诉说出来,从细微中洞察信息和居民诉求,了解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为居民服务。 这次培训,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在社区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让我们学到了宝贵的工作经验。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名社工,不仅要有一颗服务居民的心,还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及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要熟练掌握与社区工作业务相关的

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及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连兵法36计都可以应用到社区工作中去。 在我更加具体的了解到到底社工是怎么样的一个职位,到底是奉行一个什么样的宗旨,履行的是什么样的义务之后,我终于踏上了第一次社区服务的道路。 正好是6月时节,我们去了天河区石牌桥那边儿童服务社区。那里的小朋友都很活泼,可能事先知道我们的到来,所以还准备了贴心的小礼物送给我们。我们事先向当地的老师了解到这些儿童的情况,他们有些是父母关系不太和谐的儿童,还有一个是有轻微自闭症的儿童,但我们没有因此而把他们看的不一样。在我们眼里,他们都是健康活泼的小朋友,我们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吃水果,教他们写作业...... 经过一天的社区服务,虽然很累,但是心里觉得满满的充实。正如我们培训老师所说的,做社工不在于你的专业教育有多扎实,而首先在于你的一颗服务的心和态度。是的,我们社工服务就目前来讲都还不成熟,工作技巧和实务经验都比较缺乏,我们不需要一开始就给自己要做得多好多专业的压力,我们只需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服务对象,接纳他们,倾听他们,用一颗炽热的心去为他们服务就好了。当然,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还是需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知识整理

第一章 1、特点:①政府满足群众基本需要提供服务的行动②社会性(社会目标与社会价值)③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结合的政策体系④福利性⑤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 2、社会政策以满足社会整体需要为其基本目标之一。 3、社会问题: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各国共同面临社会问题:①社会不平等贫困②老龄③犯罪④歧视⑤健康与疾病⑥居住环境及其它。 4、目标:①满足成员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②解决社会问题与维护社会稳定③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 5、功能:①经济功能*人力资本投资*调节经济运行*激励劳动者积极性②社会功能*再分配*社会投资与社会建设*社会控制③政治功能*社会管理*调节群体利益矛盾*增强执政党执政基础与维护政治稳定。 6、原则:①兼顾公平与效率②以人为本、尊重人权③社会保护④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7、我国社发展趋势:①经济增长模式②公众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度③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 8、我国发展社的基本趋势:①进一步重视②确立新的目标体系③优化基本原则④加强在各个领域中的行动。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 1、狭义的社会政策运行机制就是指社会服务的具体传递方式,主要包括:①资金的筹措方式②社会服务的提 供方式③政府与民间组织在社会服务体系中的分工合作关系。 2、政府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特点:权威性;严肃性;复杂性;变化性;*角色:政策制定者;实施者;管理者教育者; 资源提供者。 3:非营利性;自治性;开放性;可塑性。角色:参与与实施者;合作伙伴;政策咨询者;社会服务的提供者。 4:①确定实施的具体细节与主要步骤②对社会政策具体项目的规划③社会政策各个具体行动的实施程序④对特定问题与复杂情境的特殊说明或规定。 5:①确定基本的服务方式②确定社会服务的组织方式③确定资金的分配与使用方式④建立各种规范与机制,以提高服务质量。

美国社会工作的起源

美国社会工作的起源 美国的社会工作是在美国社会回应和解决其不同时期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和美国的社会福利体制的建立相辅相成。英属殖民地时期美国独立建国之前(1607~1776)是英属殖民地,社会福利思想和制度均受英国本土的影响。英国当时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受其影响,城市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尤以贫困问题为最。英国政府面对现实,意识到像以往那样,单靠教会济贫和人民自救远远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在1601年颁布了《济贫法》(Poor Laws),第一次由地方政府承担济贫责任,并建立了相应的救济行政架构和工作办法,规定由教区征收济贫税,由教区监察员和中央政府监督员共同 执法。但是,早期新大陆英属殖民地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贫困,而是生存。所有的人,尤其是老人、儿童、病患和残障人士,每天都要面对饥饿和疾病的挑战,及恶劣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针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济贫法》在新大陆无法实施。同时,早期新大陆还没有完善的政府体系,教会的资源也十分有限,面对生存挑战,人们采用的是邻里互助和个人自救的办法。 到殖民地中晚期,13个英属殖民地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他们在政治上建立了以13个殖民地城镇为中心的联邦政府,在经济上根据各自的地理环境确立和发展了南(大型种植园和农场等)北(手工制造业、渔业、造船业、港口贸易和农业等)不同类型的经济。由于早些时候的移民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是为逃避英国本土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他们尤其注重创造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社会。因此,新大陆宽松的社会氛围和繁荣的经济不仅吸引了更多的英国移民,也吸引了除英国之外的欧洲和非洲各国的各界人士。由于航海习惯,大多数的移民都由北部的殖民地登陆。又由于经济的拮据,他们都希望尽快找到工作,赚钱生活,这样就导致了他们滞留在北方。而北方的经济并没有为大量涌入的新移民做好准备,同时,南方的奴隶制确保了稳定的劳动力,不可能为新移民提供就业的空间。因此,新移民的安置成为社会问题。此外,到建国(1776)前夕,英属殖民地之间以及和外来势力之间进行了无数的疆域扩张或疆域保卫战,遗留了大批伤残退伍军人。他们如何生存也成为了社会问题。殖民地政府面对这些问题,决定采用《济贫法》,

青少年社会工作现状

青少年社会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作为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社会工作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社会工作本质上是外来经验在中国本土的现实移植,因此,探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必须回溯到现代社会工作的西方本源。我国很多学者都就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功能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学者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是由政府或私人承办,以协助个人调适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增进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的功能主要有对弱势群体的补充功能、对正常群体的强化功能,以及对强势群体的发展功能三方面。上海市组建的青少年社会工作队伍主要服务对象是失学、失业、失管的“三失”青少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闲散青少年。据统计,上海市的闲散青少年目前共有六万三千多人,全国的闲散青少年数目更是惊人。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依然是目前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流方法,但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新的变化,比如外展社会工作的运用、机构社会工作的注重等等,最新的社会工作发展充分考虑到了社会本身的发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加入了一些比较新潮的观念和方法,例如大众文化与社会工作、环境保护与社会工作、大众传媒与社会工作、网络社会工作等等,这些新的社会变化的引入,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二)研究方法 我们采用分层定比和典型抽样方法,共选取350份样本,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50份,其中有效问卷348份。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闸北区青少年服务对象生活状况调查对闸北区青少年服务对象的了解是做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前提和保障。闸北区区情相对比较复杂,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失学、失业的青少年比例比较高,而且这个总体数字一直在变化过程之中。因此,有必要对闸北区失学、失业的青少年作一个深入的调查,以便及时全面地掌握他们的生活状况,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对特定青少年的服务。 1、主要特征 (1)群体分化明显。当今社会分化越来越明显,这种分化同样也表现在闸北区青少年服务对象身上,他们不是一个同质群体,而更主要地是一个异质群体,比如在学历结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家庭状况等许多方面,青少年服务对象之间都存在有明显的差异。 (2)受教育程度较高。接受调查的青少年服务对象学历结构相对尚可,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占43.2%,接受教育水平较高可以使青少年更加容易接受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更有助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开展。此外,青少年服务对象继续学习的意愿也非常强烈,而且,学习目的比较明确,更加注重实际应用。 (3)工作意愿比较强烈。青少年服务对象中58.3%的人曾经参加过工作,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此外,50.7%的青少年服务对象非常愿意参加工作,还有31.6%比较愿意参加工作。工作意愿的强烈意味着青少年服务对象自我发展和参与社会的意愿非常强烈。

社会工作者培训个人心得总结

社会工作者培训个人心得总结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社区工作人员要努力做好社区的工作,提高社区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者培训心得总结,供你参考! 社会工作者培训心得总结篇1 8月份我有幸地参加了在浙江大学举办的贵阳市民政局科级干部社会工作专题研修班学习,在培训中,各位老师带来的专业课程,老师们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了她在生活、工作中接触的实例,她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让我们得到很多启发。通过培训学习,知道社会工作者面对不同的人群要用不同的策略,需要了解不同行为表现人群背后的心理因素,要善于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换位思考。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耐心倾听服务对象诉说,让服务对象把情绪发泄出来,把不满诉说出来,从细微中洞察信息和服务对象诉求,了解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提升服务工作水平。 这次培训,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在社会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让我们学到了宝贵的工作经验。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名社工,不仅要有一颗服务的心,还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及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要熟练掌握与相关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及个案、小组、社会工作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 作为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自己细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就能感染老人的心,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细致完善、不断的学习,

努力提高服务工作的本领和水平。在日常工作中熟练运用各种方法为老人排忧解难,为服务对象多办实事,就才是一名合格的社工,这也是我个人理解的本次培训的意义所在! 社会工作者培训心得总结篇2 今年年初,我积极响应区委组织部关于全区新录入青年干部下基层学习锻炼一年的号召,勇跃报名,后被安排到惠城区江南办事处祝屋巷社区工作站学习锻炼。半年来,在江南街道工委和社区工作站领导的正确带领下,我始终珍惜机遇,严格按照“学习、锻炼、实践、提高”的要求,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锻炼,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努力达到锻炼的目的。回顾这半年的社区工作经历,深感自己在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和工作感情上都收获不少,衷心感谢组织给了我这次绝好的锻炼机会。现将自己这半年来学习锻炼的工作情况和工作体会汇报如下: 一、基本工作情况: 一是安全生产检查工作。这是一项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危的大事。今年来,我市接连已经出现了几次消防安全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很大损失。因此,防火检查工作就十分重要了,一点也不可马虎。 为圆满完成上级部门关于开展落实安全生产检查的相关工作,争取最短时间,社区领导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我与本社区其中的一名工作人员,深入基层社区,挨家挨户,走街串巷去检查消防设备(如灭火器、烟雾感应器、应急灯等设施),特别是对三小场所等可能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区域,进行了拉网式排查行动,有力地确保了人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