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完全)

第一章 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完全)

第一章  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完全)
第一章  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完全)

第一章 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

植物健康生长并正常发育,才能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各种农产品。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微生物的影响超过其忍耐限度时,都可能导致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出现异常状态——病害,给人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带来灾害性后果。虽然根据植物表现的异常状态可以对病害进行初步诊断,但必须进一步分析发病原因或鉴定有害微生物,才能作出正确诊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

(建议:先入为主——引出“植物病害”的概念,既可承前启后,而51页的“概念”也不显突然和滞后)

第一节 植物病害症状识别

植物发生病害后,在其体内外出现的可以观察到的异常现象称为植物病害的

●分析植物病害发生原因,设计诊断植物病害的方法。●指出病原物分离培养与人工接种在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中的作用。●区别植物病害的病状与病征,判断植物病害的病原类型。

症状。人类对植物病害的认识,主要是从症状观察开始,许多病害的名称与其典型症状特点、受害部位或危害性相联系,因此而言症状是描述、命名和识别病害的主要依据。

植物病害的症状由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病状和病征组成。根据病状和病征的特征,可以比较准确地识别植物病害,达到初步诊断病害的目的。

一、病状识别

病状是发病植物在病变过程中的不正常表现,其特征比较稳定且具有特异性。常见病状可归纳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表1.1.1)。

表1.1.1 植物病害常见病状类型

兰大流行,

行,导致重大经济损失;

前美国栗树所剩无几。

二、病征识别

病征是由生长在植物病部的病原微生物群体或器官构成。病征出现与否和明显程度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但一经表现即相当稳定。常见病征可分为6种类型(表1.1.2)。

表1.1.2 园艺植物病害常见病征类型

三、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多数情况下,一种植物发生一种病害后,通常表现一种常见的症状,称为典型症状。多数病害的症状表现相对稳定,可以根据典型症状特点识别病害,初步确定病害类型和病因。但有时不同植物病害可以表现相同的症状;有时同一病害会在植物发育不同阶段、不同部位、不同抗性品种或不同环境条件下出现不同类型的症状,此外,症状表现还可以发生多种变化。

有害微生物侵染植物后由于环境条件不适,不表现症状,环境适宜时表现症状,一旦表现症状后不再消失的现象称为潜伏侵染;病害出现症状后,由于环境条件改变或使用农药治疗后,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一旦环境条件恢复或农药作用消失后,症状又会重新出现的现象称为隐症现象;病害在一种植物上可以同时或先后表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症状,即同一种病原在植物的不同的发育期可引起不同症状类型的现象称为综合症;两种或多种病害在同一株植物上发生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症状的现象称为并发症,可能发生彼此干扰只出现一种症状或很轻的症状的颉颃现象,或出现互相促进加重症状的协生现象,甚至出现完全不同于原有两种各自症状的第三种类型的症状。因此,仅凭症状识别病害,有时并不完全可靠,必须进一步分析发病原因或鉴定病原物,才能对具体病害做出比较准确地诊断。

实训1-1 植物病害症状识别

一、目的要求

区别并描述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及特点,认识植物病害症状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其在病害识别中的作用,了解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性。

二、材料及器具

植物病害病状类型、病征类型及其表现形式的田间发病植物、新鲜标本、液浸标本、盒装标本、照片、光盘、多媒体课件等。

解剖显微镜、多媒体教学设备、放大镜、镊子、挑针等。

三、内容与方法

田间观察发病现场、实训室内观察各类标本、图片或幻灯片,区分植物病害病状及病征类型,注意相关特征。

1.病状类型

(1)变色类型、部位及分布形式,变色细胞和组织的成活及畸形状况。

(2)坏死发生部位,病部位细胞和组织的成活状况,病部的大小、颜色、形状和表面有无轮纹等特点。

(3)腐烂发生的部位、颜色、程度及危害。

(4)萎蔫发生的类型、部位,茎部维管束组织褐变情况。

(5)畸形发生的组织、器官及表现形式。

2.病征类型

(1)霉状物观察植物疫病、霜霉病、青霉病和灰霉病等霉层的颜色和状态。

(2)粉状物观察植物锈病、白锈病、白粉病和黑粉病等粉状物的颜色、质地和着生状况。

(3)点状物观察苹果树腐烂病、瓜类炭疽病、芹菜斑枯病和茄子褐纹病等病部点状物的大小、颜色、着生情况(埋生、半埋生或表生)及排列状况等。

(4)线状物和核状物植物菌核病、紫纹羽病等菌核或菌索的大小、形状、质地和颜色,菌核萌发状况。

(5)溢脓观察白菜软腐病、桃李细菌性穿孔病等溢脓的颜色、出现位置。

四、作业

记载并扼要描述10种植物病害症状观察结果,填入下表。

植物病害症状观察记录表

受害植物病害名称危害部位病状描述病状类型病症描述

五、思考题

1.植物病害是否都能观察到病状和病征?为什么?

2.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实训1-2 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制作与保存

一、目的要求

了解植物病害标本采集的基本要求,能正确选取、采集、记载、整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害材料, 制作并保存干燥、浸渍植物病害标本,熟悉当地常见病害种类的症状特点和发生危害情况。

二、材料、器具及药品

采集标本器具:采集箱、塑料包(袋)、标本夹、吸水纸、捆夹绳、枝剪、手锯、小刀、手铲、镊子、放大镜、塑料袋、小纸袋、标本签、铅笔、采集记录本和数码相机等。

制作标本用具及药品:剪刀、标签、标本瓶、玻璃瓶、玻璃板、塑料绳、水浴锅(或简单的加热装置)、水、大烧杯、量杯或量筒、醋酸铜、硫酸酮、明胶和石蜡等。

三、内容与方法

(一)标本采集

1.采集要求

(1)病状典型每种标本上的病害种类要单一;不仅要采集某一发病部位的典型病状,还应采集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和各种变异的病状。

(2)病征完整尽量采集带有病征的标本,一些病害可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或枯枝落叶上分别采集,以便对病害做进一步鉴定。

(3)标本完整标本完整可以保证鉴定的准确性和标本制作的质量。采集时应注意标本完整,避免损坏;对不认识的植物,应注意采集枝、叶、花、果等部分;每种标本采集的数量不能太少,一般叶斑病类标本应在10份以上;用数码相机真实记载和准确反映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现场环境。

2.采集记载

每份标本都要附有完整的采集记录,其主要内容是:寄主名称、品种及生育

期,病害名称、受害部位、症状与危害,采集地点、栽培环境、采集日期、采集人姓名和标本编号等项目(记载项目可参考表1.1.3)。标本应挂有标签,标签上的编号与同一份标本在记录本上的编号必须相符。填写采集记录本和标签必须用铅笔,以避免日久或遇水时褪色。

表1.1.3 植物病害标本采集记录表

寄主名称:品种:生育期:

病害名称:受害部位:根□茎□叶□花□果实□其他□发生情况:普遍□不普遍□轻□中□重□

症状与危害:

生态环境:坡地□平地□砂土□壤土□粘土□

备注:

采集地点:采集日期:年月日采集人:标本编号:

3.携带整理

(1)临时保存田间采集茎或叶片类标本先将每一种标本装入一个小采集袋内,再分别放入大采集袋内;不易损坏的标本如木质化的枝条、枝干等,可以暂时放在标本箱中。

(2)防止混杂病症是霉状物和粉状物等容易混淆污染的标本要分别用纸夹(包)好,以免相互混杂影响对病原的鉴定和病害的诊断。

(3)避免变形叶片较薄,容易迅速失水、干燥卷缩的标本,应随采随压,或用湿布包好,以免叶片干缩卷曲;腐烂类或多汁的病果,可先用标本纸分别包好,然后放在采集箱中,避免因相互挤压变形或玷污。

(4)及时整理田间采集的标本需每天及时进行整理、取舍,选择叶片或果实完整、带有典型症状和病征的标本,尽量使标本形状舒展自然。整理比较柔嫩的植物标本时应多加注意,以免破损。对于采集到的症状不典型或暂时观察不到症状稀有标本,不要舍弃,以备日后采取措施进行鉴定。

(二)干制标本制作与保存

干制法适用于一般植物的茎、叶、花及去掉果肉的果皮,制成的标本通常称为蜡叶标本,可以长期保存。

1.压制

适于压制的标本应随采随压或需经过整理后立即压制,以保持标本原形;对含水量大、叶片较厚、不易失水的甘蓝、白菜、马铃薯等叶片标本,应经过1~2d 自然散失一些水分,叶片将要卷曲但还未卷曲时再进行压制;茎或枝条过粗或叶

片过多的标本,应先将枝条劈去一半或去掉部分叶片再压制,以免标本因受压不匀或叶片重叠过多而变形;有些需全株采集的标本过长,可将其折成“N ”或“V ”字形后压制。

将需要压制的标本分层放在标本夹中,一层标本,一层吸水纸,一般每层3~4张,多汁或较厚的标本可多加几张,以利吸收标本中的水分。每个标本夹的总厚度以10cm 左右为宜,夹好用绳扎紧。压制标本时应附有用铅笔记录的记载寄主和编号的临时标签。

2.干燥

干制标本干燥愈快,标本保持原色的效果愈好。为使其尽快干燥,避免发霉变质,标本夹应放在阳光充足,通风干燥处自然干燥,同时要勤换标本纸,一般是前3~4d 每天至少换干燥的标本纸1次,以后视干燥情况每2~3d 换1次,直到标本彻底干燥为止。在换纸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混用已经污染了的纸张,同时要注意保留临时标签。在第一次换纸时,趁标本变软,应加以整理,使其保持一定的“姿势”-“状态”?。 对于完全干燥的标本,要小心移动,以防破碎。

除了自然干燥外,必要时也可进行人工加温快速干燥,将标本放在烘箱或土炕上,温度可提高到35~50℃,但换纸要更勤,至少2h 换一次纸,对某些容易变黑的叶片标本(如梨叶)可平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热沙中,使其迅速干燥,以达到保持原色的目的。此外,多汁或大型不好压制的标本,还可装挂在通风良好处风干或晒干。

3.保存

(1)纸套保存 用胶版印刷纸(或牛皮纸、报纸) 叠成15×33cm 的纸套,将标本装入纸套内,并在纸套上贴好标签(图1.1.1)。

(2)玻面标本盒保存 教学及示范用病害标本,用玻面标本盒保存比较方便。玻面标本盒的规格不一,一般适宜大小为28cm ×20cm ×3cm 。标本和标签粘标本盒底部,在标本盒侧面注明病害的种类和编号,以便于存放和查找。通常一个标本室内的标本盒应统一规格,整齐美观且便于整理。

图1.1.1 植物病害标本纸袋折叠方法

干制标本装入标本纸套和玻面标本盒后,可按寄主种类或病原类别分类在标本室和标本柜中长期保存。标本室和标本柜应保持干燥以防生霉,同时可将樟脑放于标本袋和盒中并定期更换,以防虫蛀。

(二)浸渍法与浸渍标本保存

1. 浸渍法

浸渍法适用于保存多汁的病害标本,如果实、块根或担子菌的子实体等,易保持原来的形态和色泽,但保存的时间有限,且需占用比较大的空间,一般用于制作教学和示范标本。浸渍液种类很多,有防腐的,有防腐兼保持标本原色的。

(1)防腐浸渍法此法仅能防腐而无保色作用,将不要求保色的标本,洗净后直接浸于以下溶液中。

普通防腐浸渍液:福尔马林50ml,95%酒精300 ml,加水至2000 ml。

(2)保持绿色标本的浸渍液及浸泡法

①醋酸铜保(绿)色浸渍法将结晶醋酸铜逐渐加到50%的醋酸溶液中至饱和为止(每1000ml约加15g),将原液加水稀释3~4倍后使用。溶液稀释浓度因标本的颜色深浅而不同,浅色的标本用较稀的稀释液,深色标本用较浓的稀释液。将稀释后的溶液加热至沸腾,投入标本,标本的绿色最初会褪去,经3~4min,至绿色恢复后,将标本取出,用清水漂净,保存于5%的福尔马林中,或压制成干燥标本亦可。

醋酸铜浸渍液反复用多次后保色能力会逐渐减弱,重复使用时需补加适量的醋酸铜。另外,用此法保存标本的颜色稍带蓝色,与植物的绿色略有不同。

②硫酸铜保(绿)色浸渍法将洗净标本在5%的硫酸铜浸渍液中浸6~24h,取出后用清水漂洗3~4h,然后保存于亚硫酸液中。亚硫酸液的配法有两种:一种的亚硫酸溶液45ml加水1000ml,另一种是将浓硫酸20ml,稀是用含5~6%的SO

2

释于1000ml水中,然后加16g亚硫酸钠。配成的溶液在密封条件下可以贮藏。

本法保持叶片及绿色果实等颜色比醋酸铜法自然,是常用的浸渍标本保存方法。应用本法保存标本应密封瓶口,每年更换一次亚硫酸浸渍液。

5%~6%)配成4%~(3)保存黄色和橘红色标本的浸渍液将亚硫酸(含SO

2

10%的水溶液,可保存含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的果实如杏、梨、柿、黄苹果、柑橘

和红辣椒等标本。亚硫酸有漂白作用,浓度过高会使果皮褪色,但浓度过低能力不足,因此对各种标本的适宜浓度要通过反复试验确定。使用较低浓度时,可加少量酒精增加防腐能力。在浸渍液中加少许甘油,可以防止标本开裂。

(4)保存红色标本的浸渍液保存标本红色较难,因为红色是水溶性的花青素,很难保存。常用Hesler浸渍液保存,成分是:氯化锌50g,福尔马林25ml,甘油25ml,水1000ml。将氯化锌溶于热水中,加入福尔马林,如有沉淀,用其澄清液。此溶液适用于由于花青素而显红色的标本,如苹果、番茄等。

2.浸渍标本保存

制成的浸渍标本应存放于标本瓶中或试管中,为了防止标本下沉和上浮,可绑在玻璃条上然后再放入标本瓶,贴好标签保存。因为浸渍液所用药品多数具有挥发性或易氧化,浸渍标本最好置于暗处,以减缓药液的氧化。瓶口一般需要密封,方法如下:

(1)临时封口法用蜂蜡和松香各1份,分别熔化后混合,加少量凡士林油调成胶状,涂于瓶盖边缘,将瓶盖压紧封口;或用明胶4份在水中浸3~4h,滤去多余水分后加热熔化,加石蜡1份,继续熔化后即成为胶状物,趁热封闭瓶口。

(2)永久封口法胶和熟石灰各1份混合,加水调成糊状物后封口。干燥后因酪酸钙硬化而密封;也可将明胶28g在水中浸3~4h,滤去水分后加热熔化,再加重铬酸钾0.324g和适量的熟石膏调成糊状即可封口。

四、作业

1.采集制作10种以上病害标本并作采集记录。

2.制作合格干制标本三份,液浸标本一份。

3.列举植物病害标本采集过程中认识的植物病害种类、症状特点及其危害性。

五、思考题

1.为什么要尽量采集症状典型和带有病征的植物病害标本?

2.哪些标本适合制成干燥标本?哪些标本适合制成浸渍标本?为什么?

3.植物病害标本是否必须压制或浸渍保存?

第二节植物生物性病原及其所致病害识别

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因子称为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种类较多,主要有菌物、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这些病原物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异。

一、植物病原菌物

菌物过去叫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核、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和作用、以吸收为营养方式的有机体。其营养体通常是丝状分枝的菌丝体,无根茎叶的分化,通过产生各种类型孢子进行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1.菌物的形态

(1)营养体 菌物的营养体是指菌物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菌物典型的营养体是细小的丝状体,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许多菌丝集聚在一起,称为菌丝体。菌丝呈管状,无色或有色,多数直径在5~6 μm 之间。高等菌物的菌丝有隔膜,称为有隔菌丝(彩版1.1)。低等菌物的菌丝一般无隔膜,称为无隔菌丝。

菌物除典型的菌丝体外,有的营养体是多核、无细胞壁、形态多变的原生质团,低等类别的营养体为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有的产生芽孢子相互连接成链状,与菌丝相似。

菌物的营养体具有吸收、输送和储存养分的功能。菌丝的每一部分都潜在有生长的能力,在适宜条件下其顶端部分可以无限生长并不断产生分枝。

菌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其菌丝为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形成了具有多种特殊功能的变态。有些寄生菌物的菌丝在寄主植物表面或细胞间生长,从菌丝上产生吸收养分的特殊机构——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和水分。吸器的形状可因菌物种类而各不相同(图1.2.1)。菌丝还可形成附着胞、菌环、匍匐菌丝和假根等变态类型。

此外,有些菌物为了适应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其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可以密集疏松或密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菌核、子座和菌索等变态结构。

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结构,同时也是营养物质的贮藏体。菌核通常圆形、鼠粪形或不规则形,多呈黑褐色或黑色,一般较坚硬,大小各异(彩版4、5、6)。当环境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或形成产生孢子的机构。完全由菌丝形成的菌核为真菌核;由菌丝与寄主组织形成的菌核称为假菌核。子座既是菌物的休眠机构,又是产孢机构。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垫状、柱状、头状或棍棒状等的结构,有时可与寄主组织结合组成。子座成熟后,在其内部或上面形成产生孢子的机构。菌丝束和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交织构成的束状或绳索状结构,具有营养输导作用。菌索结构较菌丝束复杂,外形与高等植物的根相似,顶端有生长点,又称根状菌索,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有时能沿寄主根部表面或地表延伸,起蔓延和侵入作用。

(2)繁殖体菌物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所产生的繁殖器官称为繁殖体。孢子是菌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菌物产生孢子的结构称为子实体,子实体和孢子的形式多样,其形态是菌物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菌物不经过两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从营养体上直接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称无性生殖,所产生的孢子称无性孢子(图1.2.2)。菌物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称有性生殖,所产生的孢子称有性孢子(图1.2.3)。有性生殖的过程可分为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常见的无性孢子有6种类型,有性孢子有4?种类型(表1.2.1)

表1.2.1 菌物的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

2.菌物的生活史

菌物的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称为菌物的生活史(图1.2.4)。

(1)典型生活史 包括有性阶段和无性阶段。无性阶段是菌丝体产生无性孢子,无性孢子萌发形成芽管,芽管继续生长成新的菌丝体的过程。多数菌物无性繁殖能力很强,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可以进行多次,产生大量的无性孢子。无性孢子一般无休眠期,对低温、高温和干燥等抵抗力弱,但其繁殖快、数量大,对植物病害的传播、蔓延作用大。

有性阶段多出现在发病后期或经过休眠后,有性孢子一般一年只产生一次,细胞壁较厚或有休眠期,可以渡过不良环境,是许多植物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

(2)不完全生活史 只有无性阶段,而无有性阶段的生活史。

2

3

1 6 4

5

(3)不典型生活史在菌物整个生活史中只有无性生殖阶段,极少进行有性生殖;或有性生殖为主,无性孢子很少产生;或不形成任何孢子,其生活过程全由菌丝来完成。

在菌物生活史中,有些菌物可产生几种不同类型的孢子,这种现象称为菌物的多型性。如典型的锈菌生活史中可以产生5种不同类型的孢子。有些菌物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完成生活史,称单主寄生。有的菌物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称为转主寄生。

3.菌物的分类与命名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物的认识更加深入。第九版的《真菌词典》(2001)接受了1989年Cavalier-Smith提出了八界系统,将原来的真菌界划分为三个界,将无细胞壁的粘菌、根肿菌划归原生动物界,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营养体为2n的卵菌划假菌界(藻物界),其他则归为真菌界。根据营养体、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特征,真菌界又分为4个门,同时将原来的半知菌置于本界,作为无性态真菌进行阐述(表1.2.2)。

表1.2.2 植物病原菌物界、门的主要特征

生物的主要分类单元是域(总界)、界、门(-mycota)、亚门(-mycotina)、纲(-mycetes)、目(-ales)、科(-aceae)、属、种,必要时在两个分类单元之间还可增加一级,如亚目、亚科、亚属、亚种等。各分类单元的学名都有固定的字尾,属和种的学名则没有统一的字尾。菌物种的命名采用双名法,每种生物的名称均由两个拉丁词构成,第一词是属名,第二词是种名。属名的首字母要大写,种名则一律小写。学名之后加注定名人的名字(通常是姓,可以缩写),如果更改原学名,应将原定名人放在学名后的括号内,在括号后再注明更改人的姓名。

4.植物病原菌物的主要类群

(1)根肿菌门 根肿菌门菌物通常寄生于高等植物的根或茎细胞内,往往引起寄主细胞膨大和组织增生,受害根部膨大,故称为根肿菌。营养体为原质团,以原生质割裂的方式形成大量散生或堆积在一起的孢子囊(图1.2.5)。根肿菌门仅含1纲1目1科,其中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 )可危害甘蓝等十字花科植物引起根肿病,粉痂菌属(Spongospora )主要危害马铃薯块茎和根部引起粉痂病。

(2)卵菌门 卵菌门菌物的共同特征是有性生

殖以雄器和藏卵器交配形成卵孢子,因此通常称为卵菌。无性生殖产生游动孢子囊并释放具鞭毛的游动孢子。卵菌大多为水生菌物,少数是两栖或接近陆生。卵菌的营养体是发达的无隔菌丝体,少数单细胞。卵菌门只含一个纲——卵菌纲,其中寄生园艺植物并引起严重病害的是腐霉目和霜霉目菌物(表1.2.3)。

表1.2.3 卵菌门常见园艺植物病害病原及其所致病害特点

图1.2.5 芸薹根肿菌休眠孢子

(3)接合菌门 接合菌门菌物的主要特征是有性生殖以孢子囊配合的方式产生接合孢子,无性生殖是在孢子囊中形成孢囊孢子。接合菌为陆生,营养体为无隔菌丝体,接合菌中的毛霉目根霉属(Rhizopus )和笄霉属(Choanephora )菌物可引起园艺植物病害。

根霉属菌丝发达,分布在基质表面和基质内,具有匍匐丝和假根。孢囊梗从匍匐丝上长出,与假根对生,顶端形成孢子囊,其内产生孢囊孢子(图1.2.7

)。在

豆酱和美酒等少不了酵母、曲霉、根霉等真菌的作用。另外,形成蘑菇、木生产赤霉素的镰刀菌等都是真菌。

成熟期和贮藏期引起瓜果、薯类的软腐病和瓜类花腐病?等,如桃软腐病、南瓜软腐病和百合鳞茎软腐病等。

笄霉属可形成大型孢子囊和小型孢子囊,造成瓜类、茄子花腐或瓜果腐烂,如瓜、果类花腐病等。

(4)子囊菌门 子囊菌门菌物由于有性生殖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故称为子囊菌。子囊多呈棍棒形或圆桶形,少数卵形或近球形。1个典型的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少数裸生(图1.2.9),多数产生在由菌丝形成的子囊果内。子囊果有4种类型:子囊果完全封闭没有固定的孔口称闭襄壳(图1.2.10);子囊果有固定的孔口、容器状且为单层壁的称子囊壳(图

1.2.11

);子囊果呈开口的盘状或杯状、顶部平行排列子囊和侧丝形成子实层的的称子囊盘(图

1.2.14);在子座内溶解形成有孔口的空腔,腔内发育成具有双囊壁的子囊,含有子囊的子座称为子囊座(图1.2.12)。寄生植物的子囊菌形成子囊果后,往往在病组织表面形成小黑粒或小黑点状的病征。无性生殖时产生各式各样的分生孢子、芽孢子、粉孢子和厚垣孢子。许多子囊菌的无性繁殖能力很强,在自然界经常看到的是它们的无性阶段。

子囊菌的营养体大多是发达的有隔菌丝体,少数(如酵母菌)为单细胞。许多子囊菌的菌丝体可以形成子座和菌核等机构。很多子囊菌与园艺植物病害关系密切(表1.2.4)。

8 9

表1.2.4 子囊菌门园艺植物病害病原及其所致病害特点

1

(5)担子菌门担子菌门是菌物中最高等的类群,其基本特征是有性生殖形成担子,每个担子上一般外生4个担孢子,故称为担子菌。大多数担子菌在自然条件下没有无性繁殖,少数种类通过芽殖、菌丝断裂以及产生分生孢子、节孢子进行无性繁殖。

多数担子菌的营养体是发达的有隔菌丝体,在其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三种类型的菌丝。初生菌丝是单核有隔菌丝,由担孢子萌发产生,初期无隔多核,不久产生分隔将细胞核隔开而形成;次生菌丝是双核有隔菌丝,由初生菌丝通过受精作用或体细胞融合双核化而形成,这种双核菌丝占担子菌生活史中的大部分时期,主要起营养作用,可形成菌核和菌索等结构;三生菌丝是由次生菌丝特化而成,可形成各种复杂的担子果和担子及担孢子。

低等担子菌有性生殖形成的担子裸生,不产生担子果。如黑粉菌是由2个单核孢子或孢子产生的菌丝结合而形成双核菌丝;锈菌则产生特殊的生殖结构——性孢子器,通过性孢子与受精丝配合而形成双核菌丝。以后双核菌丝产生冬孢子,再由冬孢子萌发形成担子和担孢子。

高等担子菌的担子着生在高度

组织化的各种类型的子实体内,这种

子实体称为担子果,担子果的发育类

分别是哪种类型的担子果?

型有三种。子实层始终暴露在外的为

裸果型;子实层最初最初是封被的,

在担孢子成熟前开裂露出子实层的为半被果型;子实层包被在子实体内,担孢子成熟时也不开裂,只有在担子果分解或遭受外力损伤时担孢子才释放出来的为被果型。根据担子果的有无、担子果的发育类型等,担子菌门分为3个纲,其中冬孢菌纲和担子菌纲与园艺植物病害关系密切(表1.2.5)。

第一章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完全)

第一章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 知识目标: ?描述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及特点,知道植物病害的危害性。 ?列举生物性与非生物性病原的种类,比较形态特征及所致病害特点。?分析植物病害发生原 因,设计诊断植物病害的方法。 - ?指出病原物分离培养与人工接种在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区别植物病害的病状与病征,判断植物病害的病原类型。 ?初步鉴定植物病害的病原物,识别常见园艺植物病害。 ?根据病原物类型正确选择、制作培养基,按技术规范灭菌。 养基 ?熟练运用病原物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诊断植物病害。 植物健康生长并正常发育,才能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各种农产品。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微生物的影响超过其忍耐限度时,都可能导致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出现异常状态一一病害,给人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带来灾害性 后果。虽然根据植物表现的异常状态可以对病害进行初步诊断,但必须进一步分析发病原因或鉴定有害微生物,才能作出正确诊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 (建议:先入为主一一引岀“植物病害”的概念,既可承前启后,而51页的“概念”也不显突然和滞后) 第一节植物病害症状识别 植物发生病害后,在其体内外出现的可以观察到的异常现象称为植物病害的症状。人类对植物病害的认识,主要是从症状观察开始,许多病害的名称与其典型症状特点、受害部位

或危害性相联系,因此而言症状是描述、命名和识别病害的主要依据。 植物病害的症状由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 病状和病征组成。根据病状和病 征的特征,可以比较准确地识别植物病害,达到初步诊断病害的目的。 一、病状识别 病状是发病植物在病变过程中的不正常表现,其特征比较稳定且具有特异性。常见病状可归纳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表 1.1.1)。 表1.1.1 植物病害常见病状类型

植物病害习题

植物病害诊断部分习题: 1.植物病害诊断意义? 2.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诊断植物病害? 3.植物病害诊断的步骤? 4.简答导致植物受病的原因。 5.如何区分伤害与病害? 6.植物病害常规诊断的注意事项。 7.植物病害的诊断技术? 8.植物病害的理化技术主要适用的范围是什么? 9.血清学技术的适用范围既注意事项? 10.抗原、抗体? 11.血清学技术的原理? 12.如何根据琼脂双扩散中的沉淀线的形状判断抗原和抗体的相互关系? 13.酶链免疫吸附法的原理? 14.常用的ELISA包括几种类型? 14.柯赫氏法则及其应用范围。 15.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特点? 16.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要点? 17.植物缺氮、磷、钾后的表现? 18.植物缺少铁、锌、镁后的表现症状? 19.植物病害防治原理有那些? 20.如何判断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21.侵染性病害: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植原体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造成的诊断。 22.不同亚门真菌造成病害的特征? 23.举例说明常用于致病性鉴定的敏感植物。 24.如何鉴定软腐细菌和癌肿土壤杆菌? 25.论述检测鉴定细菌性病害的方法与技术。 26.常用线虫的分离方法? 27.植物病毒病害室内诊断的方法与技术? 28.植物病毒的生理生化特性? 29.稀释限点、钝化温度? 30.如何在田间诊断树木的病害? 31.熟悉大田病害的发病特征,对主要的常见病还能够识别。 32.观察标本园中蔬菜、花卉病害,并对之作出诊断。 21.植物检疫有何特点和基本措施? 22.当前在农作物抗病品种选育和使用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23.怎样合理使用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 植物病虫害基础综合练习题

常见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课件资料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防治 根据病虫害的性质和种类,将植物病害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病害及生理性病害等。植物虫害包括地下害虫、叶部害虫、枝干害虫和吸汁害虫。 一、真菌性病害 此类病害的病原是真菌,在植物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常见的种类有: (一)炭疽病类 1.症状 炭疽病是植物上最常见的一类病害。主要为害寄主的叶片和新梢,可以在花、果、茎、叶柄上发生。该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的典型症状是初期呈暗绿色,似水烫伤状,后期呈褐色至黑褪色,然后病部腐烂。慢性型的典型症状是病斑呈灰白色,其上生有呈轮纹状排列的黑小颗粒。 2.发病规律病原在寄主病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通过透光性差、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等条件有利其发生。不同的品种,其抗(耐)病性有差异。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能力。不偏施氮肥。注意搞好排灌系统。 (3)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叶和病枝,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 (4)发病初期施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二)叶斑病类 1.症状 叶斑病是植物病害虫最庞杂的类群,凡是叶部产生斑点的病害均可称为叶斑病。其主要症状是在植物的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形状多样、颜色多样的斑点或斑块。有些在病斑上还会出现黑色小点。如鱼尾葵叶斑病,杜鹃叶斑病、美人蕉叶斑病、君子兰叶斑病、苏铁白斑病、月季黑斑病等。 2.发病规律该病的病原在病残体或土中越冬。随风雨传播。多数在高温条件下发病重。雨水多、雾多、露水重、连作、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均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病叶、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进行轮作(温室内可换土),改进浇水方法,有条件者可采用滴灌,尽量避免对植株直接喷灌。保持通风透光。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

植物病害的特征及防治措施

植物病害的特征及防治措施 根据植物病害检测仪多年对植物病害种类的观察分析及统计,园艺植物病害可以被分为两大类,非传染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这两种植物病害都是什么特征呢?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进行防治,下面详细进行介绍: 非传染性病害和传染性植物病害的特征: (1)非传染性病害的识别。此类病害在田间发生一般为较大面积的均匀发生,没有由点到面逐步扩展的过程。通常有病植株均表现为全株发病。此类病害不是由病原生物引起的,因此发病植物表现出的症状只有病状没有病征。这类病害的发生往往与土质、气象条件的特殊变化、栽培管理(施肥、排灌和喷洒化学农药是否适当)以及与某些工厂相邻而接触废水、废气、烟尘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诊断这类病害除观察田间发病情况和病害症状外,还必须对发病植物所在的环境条件等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才能最后确定致病原因。非传染性病害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更密切、发生面积更大、无明显的发病中心和中心病株,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恢复(环境条件改变)。 (2)传染性病害的识别。传染性病害分为真菌类、细菌类和病毒类。真菌类病害的识别。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统称真菌病害。诊断这类病害主要根据症状观察和病原检查来进行。真菌病害的症状以坏死和腐烂居多,而且大多数真菌病害均具有明显的病征,环境条件适合时可在病部看到明显的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物等特定结构。诊断真菌病害时,除仔细观察症状外还应对病原进行鉴定。做病原检查时根据不同的病征采取不同的鉴定方法。当病征为霉状物或粉状物时,可用解剖针或解剖刀直接从病组织上挑取子实体制片;当病征为颗粒状物或点状物时,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临时切片;当病原物十分稀疏时,可采用粘贴制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根据子实体的形态、孢子的形态、大小、颜色及着生情况等与文献数据进行对比,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即可确定。细菌类病害的识别。由病原细菌引起的病害称为细菌性病害。细菌病害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细菌的种类来进行。细菌性病害在潮湿条件下一般在病部可见一层黄色或乳白色的脓状物,干燥后形成发亮的薄膜即菌膜或颗粒状的菌胶粒。菌膜和菌胶粒都是细菌的溢脓,是细菌病害的病征。如果怀疑某种病害是细菌性病害。但在田间病征又不明显,可将该病株带回室内进行保湿培养,待病征充分表现后再进行鉴定。病毒类病害的识别。识别病毒病害主要依据症状特点、病害田间分布、病毒的传播方式、寄主范围以及病毒对环境影响的稳定性等来进行。病毒和类病毒引起的病害都没有病征,但它们的病状具有显着特点,如变色(黄化、花叶)、畸形(小叶、丛枝)等全株性病状。这些病状表现首先从分枝顶端开始,然后在其它部位陆续出现。除此之外还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体的形态和用血清学方法等进行鉴定。

第一章--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完全)

第一章 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 植物健康生长并正常发育,才能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各种农产品。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微生物的影响超过其忍耐限度时,都可能导致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出现异常状态——病害,给人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带来灾害性后果。虽然根据植物表现的异常状态可以对病害进行初步诊断,但必须进一步分析发病原因或鉴定有害微生物,才能作出正确诊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 (建议:先入为主——引出“植物病害”的概念,既可承前启后,而51页的“概念”也不显突然和滞后) 第一节 植物病害症状识别 植物发生病害后,在其体内外出现的可以观察到的异常现象称为植物病害的 知识目标: ●描述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及特点,知道植物病害的危害性。 ●列举生物性与非生物性病原的种类,比较形态特征及所致病害特点。 ●分析植物病害发生原因,设计诊断植物病害的方法。 ●指出病原物分离培养与人工接种在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区别植物病害的病状与病征,判断植物病害的病原类型。 ●初步鉴定植物病害的病原物,识别常见园艺植物病害。 ●根据病原物类型正确选择、制作培养基,按技术规范灭菌。 ●熟练运用病原物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诊断植物病害。

症状。人类对植物病害的认识,主要是从症状观察开始,许多病害的名称与其典型症状特点、受害部位或危害性相联系,因此而言症状是描述、命名和识别病害的主要依据。 植物病害的症状由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病状和病征组成。根据病状和病征的特征,可以比较准确地识别植物病害,达到初步诊断病害的目的。 一、病状识别 病状是发病植物在病变过程中的不正常表现,其特征比较稳定且具有特异性。常见病状可归纳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表1.1.1)。 表1.1.1 植物病害常见病状类型

植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大全

植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大全(留着珍藏,慢慢看) 一、望:从远处一眼望去,判定是成片发生还是点片发生 1、成片发 有机肥害:有机粪肥在腐熟发酵过程中造成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引起烧根,僵苗不阿发,叶片畸形,严重时蔬菜逐渐萎蔫枯死。 无机肥害: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溶液浓度高,土壤中水势降低,导致根系中的水分倒流进土壤,也就是根系吸水困难,进而出现肥害,俗称“烧苗”。沤根:由于土壤温度低、湿度大等因素导致根部不发新根或不定根,根皮发锈后腐烂,致地上部萎蔫,且容易拔起,地上部叶缘枯焦;严重时,成片干枯,似缺素症。 缺水: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过强的蒸腾作用而导致蔬菜暂时缺水萎蔫,若及时补水,则可恢复正常。 高温障碍:果实上发生日灼,初期受害果实表皮呈灰白色革质状,表面变薄、皱缩,细胞组织坏死、发硬,好像被开水烫过一样;花芽分化差,雌花数量明显少,开花节位提高,有些甚至直接没有雌花;畸形果多,西葫芦、黄瓜等极易出现把长、嘴尖、大头等畸形瓜或者色泽不好等问题,降低或失去商品价值。低温障碍:植株遭受寒害或冷害,造成连片症状。顶芽受冻,生长点遭危害,顶芽冻死,生长停止;叶片受冻,边缘上卷,失绿,甚至发黄或发白,严重时干枯,叶柄和茎杆部位在冻害初期常常出现紫红色,严重时变黑枯死;果实受冻,通常会出现着色不均匀、畸形果和心腐果,茄果类蔬菜还会出现僵果;根

系受冻,生长停止,并逐渐变黄甚至死亡,阻碍了养分和水分的正常吸收,造成营养缺乏。 温室气害:由酸性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气体)或碱性气体(氨气等气体)造成的萎蔫、变色、坏死等症状,通常是由于不恰当施肥造成。温室、大棚内有害气体的检测一般以检测棚室露滴作出判断。露滴酸碱度的检测通常在早晨换气前取样进行,检测方法可用精密pH试纸,根据露滴pH的检测结果,判断气体的种类及伤害程度。如pH值为4.6以下,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严重超标。 药害:一般药害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药害是在喷药后几小时至3-4 天出现,如烧伤、凋萎、落叶、落花、落果,幼嫩组织上出现斑点,如褐斑、黄斑、网斑等,在生长中较常见。慢性药害是在喷药后,经过较长时间才出现明显症状,如枝叶生长不良,叶片变黄脱落;茎叶、果实和根部出现畸形,如卷叶、丛生、肿根等现象;生长缓慢并伴有斑点,成熟期延迟,风味变劣等。 元素缺乏或过量:某种元素缺乏或过量造成的缺乏或过量症。如缺氮时叶子变淡绿色或黄色,逐渐枯干或老叶脱落;缺磷时茎叶变细,生长迟缓,叶变成无光泽的深绿色小叶,叶柄带紫色,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矮小,果实成熟期推迟;缺镁时老叶先表现为缺绿症状,逐渐涉及到嫩叶,叶肉褪绿而叶脉保持绿色,严重时枯萎落叶;缺硫时叶片叶脉呈淡绿色,但组织不衰老,茎加粗受阻,一般多从幼嫩部分开始,与缺氮相似;缺铁时嫩叶的叶脉间褪绿,呈黄白色,严重时全叶变为黄白色,干枯;缺硼时主茎和侧枝的生长点萎缩、变褐、干枯,株型呈丛状,叶身和叶柄弯曲,产生"叶烧"病状,根生长受阻,严重缺硼时根变褐、腐败;缺锰时先嫩叶、后老叶出现缺绿症状,或产生褐色斑点、落叶,

(完整版)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防治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防治 根据病虫害的性质和种类,将植物病害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病害及生理性病害等。植物虫害包括地下害虫、叶部害虫、枝干害虫和吸汁害虫。 一、真菌性病害 此类病害的病原是真菌,在植物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常见的种类有: (一)炭疽病类 1.症状 炭疽病是植物上最常见的一类病害。主要为害寄主的叶片和新梢,可以在花、果、茎、叶柄上发生。该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的典型症状是初期呈暗绿色,似水烫伤状,后期呈褐色至黑褪色,然后病部腐烂。慢性型的典型症状是病斑呈灰白色,其上生有呈轮纹状排列的黑小颗粒。 2.发病规律病原在寄主病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通过透光性差、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等条件有利其发生。不同的品种,其抗(耐)病性有差异。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能力。不偏施氮肥。注意搞好排灌系统。 (3)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叶和病枝,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 (4)发病初期施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二)叶斑病类 1.症状 叶斑病是植物病害虫最庞杂的类群,凡是叶部产生斑点的病害均可称为叶斑病。其主要症状是在植物的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形状多样、颜色多样的斑点或斑块。有些在病斑上还会出现黑色小点。如鱼尾葵叶斑病,杜鹃叶斑病、美人蕉叶斑病、君子兰叶斑病、苏铁白斑病、月季黑斑病等。 2.发病规律该病的病原在病残体或土中越冬。随风雨传播。多数在高温条件下发病重。雨水多、雾多、露水重、连作、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均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病叶、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进行轮作(温室内可换土),改进浇水方法,有条件者可采用滴灌,尽量避免对植株直接喷灌。保持通风透光。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植物病理学

第一章什么是植物病害? 1.病害的概念:植物在自然界中遭受到有害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受阻,在代谢上发生了改变,造成了损伤或伤害叫植物病害。 2.植物病害的经济学及社会学的后果: (1)造成生产者的受益下降 (2)消费者在食品方面的投入增加 (3)对人和动物的直接毒害 (4)限制了某些作物在特定区域的生产 (5)导致自然资源的损失 (6)对社会、政治、乃至文化都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3.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病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其防治的学科。 4德巴利是植物病理学德奠基人,被尊称为植物病理学之父。 5.植物病害是三种因素作用德一种结果:寄主、病原体以及适宜的环境条件。 (1)寄主:在植物病理学中,寄住是指发病的植物。 (2)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是指寄主与病原物生存的物理环境,它可能促进或抑制病害。(3)病原(因):病原(因)是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病原菌、病原物、病原都是指引发植物发病的原因。 病原可分为两类:非生物性的或是生物性的病原。 a.生物性的病原物是指引起植物发病的活的生命体。其种类包括:菌物界、原核生物、病 毒界、动物界、植物界 b.非生物性病原是指非生命体,是任意的环境因素 非生物病原引起的病害与损伤的区别:损伤发生后一般就能产生可见的症状,而病害则需经过一定的时间的发展才会有可见的症状。 6.症状:是指植物发病后出现的反常现象,包括病症和病状。 (1)病状:是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2)症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 7.病害症状归纳起来有五类,即变色、坏死、萎蔫、腐烂、畸形。 (1)变色是指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并未死亡。 a.整株植株、整个叶片或者叶片的一部分均匀变色,主要表现为褪色、黄化、红化或白化等。 b.另一种形式是叶片不均匀变色。如明脉、斑驳、花叶、线纹、饰纹。 (2)坏死:是发病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坏死。 (3)腐烂:植物幼嫩多汁组织较大面积坏死,组织或细胞破坏消解。 腐烂和坏死的区别:一般来说,腐烂是整个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和消解,而坏死则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的轮廓。 (4)萎蔫:是指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完好。 (5)畸形:植株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可分为增生、增大、减生和变态。 a.增生:是病组织的薄壁细胞分裂加快,数量迅速增多,使局部组织出现肿瘤或癌肿 b.增大:是病组织的局部细胞体积增大。 (6)典型症状:一种病害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抗病性的品种上或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出现不同的症状,其中一种常见的症状成为该病害的典型症状。

植物病害诊断手册2

植物病害诊断手册2 分清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这三种病害,对于防治,特别是药剂防 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同药剂防治不同病害,能杀真菌的药剂未必能防病毒,能治病毒的又管不了细菌。由于能够使作物生病的真菌是一些丝状体,细菌是单细胞,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分子生物,他们的新陈代谢方式以及脾气秉性也有 很大区别,对症的药剂也就不同了。 病毒性病害症状类型 病毒只在活的细胞内才能进行繁殖。由病毒侵染植物引起的病害称为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主要通过蚜虫、叶蝉、粉虱等昆虫传播,也可以通过病株汁液接触传播。 植物病毒性病害的外部症状主要有变色、坏死和畸形3种。 (辣椒花叶病毒 病)变色变色是植物病毒病最常见的症状。在变色中又以花叶和黄化为最多。变色主要是由于病毒浸染使叶绿素发育受到抑制引起的。

(大白菜病毒病) 坏死坏死是病毒浸染造成寄主的某些组织或器官死亡,如叶片上形成各种坏死枯斑和环斑。此外,病毒有时还能引起全株性坏死。

(葡萄扇叶病)畸形病毒感染寄主后引起卷叶、缩叶、皱叶、萎缩、丛枝、癌肿、丛生、矮化、缩顶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畸形。 病毒性病害特征病毒侵入植物一般不会立刻杀死植物,主要是改变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病毒在侵染寄主后,不仅与寄主争夺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而且破坏植物的养分输导,改变寄主植物的某些代谢平衡,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致使植物生长困难,产生畸形、黄化等症状,严重的造成寄主植物死亡。蔬菜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预防舍不得用药,发病后却拼命用好药、重复用药、大量混合用药。老菜农凭经验,任意加大用药量和盲目混用药剂,随意缩短安全间隔期,使得蔬菜生长在“治病也致命(残)、致畸”的环境里。长期落后的栽培措施和病虫害防治手段与优良品种的种植要求不相适应。防治用药现状乱、混、杂现象仍很严重。 2.多元有效成分混合防病时,忽略了对蔬菜生长的安全性,造成药害、肥害,对蔬菜瓜果的生产危害性极大。也给不法农资经销商经营假药、次药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为图一己之利,欺骗(忽悠)新菜农,开出4-5种药剂混用的大药方,以及不科学的混配手段防病,诱使新菜农多用药、混用药,造成植株落花落果,药害现象非常普遍。 3.落后的病虫害防治理念与无公害设施蔬菜施药技术不相适应,施药时忽略了天气、环境、生长期因素等。比如在昼短夜长、弱光环境下,不考虑植株生长现状、恶劣条件和药剂吸收渗透的规律,施药剂量仍然不减,一个浓度用到底,甚至加入增效剂,致使叶片渗透作用加快,引发叶片功能性衰竭枯死斑。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诊断要点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诊断 要点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诊断要点 发布日期:2010-09-29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24088 知识导读:暂无 2010-09-29日信息: 植物病害防治成立在对病害的正确诊断和对病原物的正确剖断基本上,明晰了对病害所致病原真菌的种类,所属分类地位,其生物学特征,发展发育纪律(糊口史),从而明晰病害的发生成长纪律(病害轮回),才能更有用地节制病害。 植物真菌病害诊断要点搜罗:在把握各类真菌致病特点的基本上,经由过程对病原真菌的分手培育、形态不雅察看与剖断等轨范。 (一)鞭毛菌所致植物病害的首要特点首要病状是:①组织增生;②幼苗猝倒;③植物各部门的腐臭;④叶片局部枯斑或枯焦;⑤花序、花梗畸形。首要病征为棉絮状物、霜霉状物、白锈状物等。 鞭毛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常见的有六年夜类:根肿病、猝倒病、疫病、霜霉病、白锈病和腐臭性病害。腐臭性病害往往按被害部位分袂称为根腐病、茎腐病、基腐病和瓜果腐臭(绵腐)病等。 低等鞭毛菌如根肿菌常引起组织增生,使根茎部膨年夜或形成肿瘤,病部外表往往看不到病征,只能从病组织的切片中发现病原菌的菌体。引起植物病害的鞭毛菌绝年夜年夜都集中于霜霉目内。寄素性水平较低的类群,习居于土壤中,引起幼苗猝倒、根部与茎基部腐臭和瓜果腐臭等症状,其所造成的腐臭,年夜年夜都是软腐性的,伸展十分迅速,可以很快使被害部位完全腐臭;寄素性水平中等的类群,可侵染植物各个部位,使

植物叶片迅速坏死,根部或茎基部腐臭衰亡,发生所谓“疫病(blight)”,它们引起的叶斑,年夜年夜都是水渍状斑或褪色斑,边缘无较着鸿沟;寄素性水平高的类群,已成长为专性寄生菌,常使植物叶片呈现褪色斑块或条纹,茎部和花序发生膨肿、徒长,叶变和畸形等症状,引起诸如“霜霉病”(downy mildew)和“白锈病”(white rust)等病害。(二)接合菌所致植物病害的首要特点引起植物病害的接合菌种类不多,只有根霉、笄霉等少数几个属,引起植物花器及果实、块根、块茎等贮藏器官的腐臭。首要病状为:①幼苗烂根;②花器及贮藏器官腐臭等。首要病征是初期为白色、后期灰黑色的霉状物,霉层上可见黑色小点。造成的病害常称为软腐病、褐腐病、根霉病和黑霉病等。 接合菌的寄素性较弱,凡是为害受伤或抵当力衰的植物器官。传染幼苗,多在温渡过低或过高和幼苗伤根的情形下发生的。侵染果实时,笄霉首要为害田间幼瓜,根霉首要为害熟果及块根、块茎,多发生于贮藏期及运输过程中,但二者都造成腐臭,伸展迅速。 (三)子囊菌与半知菌所致植物病害的首要特点虽然半知菌不全都是子囊菌的无性阶段,但子囊菌的无性阶段全都是半知菌,所以,子囊菌病害与半知菌病害的症状基秘闻似。它们年夜年夜都引起局部坏死性病害,少数引起系统传染的维管制病害——萎蔫病(枯萎和黄萎)。 这两类真菌所致病害的首要病状:①叶斑;②炭疽;③枝枯;④溃疡;⑤腐臭;⑥肿胀;⑦萎蔫;⑧发霉等。首要病征是白粉、烟霉、各类光华的点状物(以黑色为主)与霉状物、颗粒状的菌核、根状菌索等。有时还可发生黑色刺毛状物、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体。

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作业—植物病害调查与诊断报告

实验二植物病害的调查与诊断 姓名:班级: 小组成员:** ** ** *** 一、实验目的 1、为了解植物病害的种类、分布、发生发展规律、危害及为预测预报提供 科学依据; 2、通过病害调查,掌握栽培和环境条件对植物病害发生的影响,品种在生产中的抗感性表现,药剂防治效果等; 3、学会病害调查的一般方法,熟悉调查资料的整理、计算和分析等 4、掌握一般的病害诊断方法和技术 二、实验内容 1.马蔺锈病 寄主植物:马蔺 诊断依据:夏孢子堆生在叶的两面,初埋生在马蔺表皮下,后露出,肉 桂色。经询问,学校马蔺长期得锈病。 镜检病原: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球形,黄褐色。 2.白菜软腐病 寄主植物:白菜 诊断依据:叶柄发病部位呈水渍状,叶片半 透明,呈油纸状,整株软化、腐烂,散发出 特殊的恶臭 病原:病原菌为欧文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革兰染色阴性。夏孢子

3.枣疯病 寄主植物:枣树 诊断依据:花变成叶,花器退化,花柄延长,萼片、花瓣、雄蕊均变成小叶,雌蕊转化为小枝,病枝纤细,节间缩短,呈从状。 病原:植原体 4.白菜黑斑病 寄主植物:白菜 诊断依据:病斑圆形,灰褐色或褐色,有明显的同心轮纹,病斑上生黑 色霉状物,病斑周围有黄色晕环。叶上病斑发生很多时,很易变黄早枯。 镜检病原孢子:链格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形态相似,长条形至倒棍棒形,棕褐色。 5.黄栌白粉病 寄主植物:黄栌 诊断依据:白色圆形斑,病斑周围呈放射状,至后期病斑连成片,严重 时整叶布满厚厚一层白粉,多数叶片为白粉覆盖。 镜检病原特征:属球针壳属,闭囊壳球形,黑褐色,附属丝顶端卷曲如 钩状。

6.柑橘青霉病 寄主植物:柑橘 诊断依据:初期果皮软化,水渍状褪色,形成一层厚的白色霉状物。接着又从霉斑中部长出青色或绿色粉状物,外围通常留有一圈白色的菌丝环。 镜检病原特征:青霉菌,病菌分生孢子梗无色,具隔膜,尖端数次分枝,呈帚状,孢子小梗无色,单胞,尖端渐趋尖细,呈瓶状,小梗上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 7.葡萄黑腐病 寄主植物:葡萄 诊断依据:果实发病后首先在果面上产生紫褐色 小斑点,逐渐扩大后病斑呈灰白色,边缘褐色, 稍凹陷。随病斑的继续发展,果实软腐。失水后 干缩,变成蓝灰色僵果,在树体上不易脱落。 病原:有性世代为称葡萄球座菌,属子囊菌 亚门真菌 8.葡萄霜霉病 寄主植物:葡萄

植物病害判断题(4、5节内容)

植物病害测试题(4、5节内容) 一判断题 1积年流行病害又称多循环病害() 2影响潜育期的关键气候因素是湿度() 3引起单元流行病害的病原物越冬越夏后的存活率高() 4植物病原细菌可直接侵入寄生() 5再侵染是特指不同种病原物同时侵入一种植物的现象() 6子囊壳子囊果的一种类型,在囊菌中,有的不形成子囊果子囊裸生() 7所有真菌都是植物病原菌() 8真菌是只具有正细胞核,能产生子孢子,无叶绿素,以吸收为营养方式的有机体() 9真菌典型地营养体是菌丝体,菌丝的每一部分均有潜在的生长能长力() 10菌核是一种菌丝体的变态类型,其上可直产生孢子() 11真菌的有性繁殖是指经过两个性细胞感性器官的结合而进行生殖的一种方式() 12所以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 13任何一种病害的发生都是由由关病原物、寄生植物和环境条件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14病害的侵染循环实际上就是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15细菌的染色反应是为了观察和鉴别形态() 16对于多循环病害是防治策略,消灭初始菌愿一般不是方向() 17对于多年流行的病害,可是一年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流行() 18植物检度的目的在于防止危险性病原物的传播() 19垂直抗性的最大优点是抗病性稳定和持久,不易丧失() 20嫁接传播染是传染病毒的一种十分有效方法,所以自然界嫁接传染是一种比较普通的传染方式()21两种病毒侵染同一植株,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干扰作用() 22对于所有流行性病害,只要其初始菌量大,次年病害发生也必然严重() 23病害的普遍率越高,其病情指数愈大() 24植物寄生线虫都有口针() 25所有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统称病原物() 26植物发生病害都能引起病害() 27真菌的个体发育分为营养阶段和繁殖阶段() 28真菌的有性孢子一般再生长季节末期形成,往往一个生长季节只产生一次()

园林植物病害诊断方法

浅谈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摘要】病害的发生对于园林植物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要高度重视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将病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前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大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园林景观成为城市重要的景观,却也受到病害的侵害,制约了园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1、病虫害的种类繁多。我国北方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是这并不影响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结合近几年我国北方地区出现的各种病虫害,不难发现其种类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发生的虫害种类包括:金龟子、红蜘蛛、康氏粉蚧、斜纹夜蛾、刺蛾以及柳蓝叶甲等等;植物病害主要有:白粉病、病毒枯萎病、合欢枯萎病、桃缩叶病、苗木立枯病、银杏茎腐病以及杨树腐烂病等等。由此可见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种类繁多,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2、病虫害结构复杂。人们对城市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园林设计追求的多样化以及实现全绿景观的要求,促使城市园林植物的种类越来越多,这就导致城市大量引入植物,以满足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需要。在园林植物种类增多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的病虫害,这些病虫害不仅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而且也会给植物病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些病害是当地园林工作人员前期没有遇到过的,为此没有很好的防治和治理措施,近些年石家庄地区爆发的美国白蛾,就是外来物种入侵的体现,这些外来物种的引进大大增加了园林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的难度。 3、病虫害产生的危害性持续时间比较长。引进的园林植物主要集中在城市,属于人工建造的生态系统,园林植物经过人们的长期驯化,其抗逆性在逐渐降低,尤其是抗虫能力的弱化,再加上园林人员的用药不严谨导致植物自身的抗药性提高,增加了病虫害发生概率;同时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干燥、空气污染严重,这些恶劣的气候为各种病虫害生存提供了条件,因此病虫害一旦爆发就会给当地的植物带来严重的影响,2014年6月内蒙古草原爆发的蝗虫、沙蒿金叶甲、白刺叶甲草原虫害破坏了超过3000万亩的草原,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三、植物病害的诊断 1、传染性病害 (1)真菌病害 一般外部表现为白粉、绣粉、煤污、斑点、腐烂、枯萎、畸形等症状,如园林树木叶片的白粉病、松叶锈病、煤污病、立枯病等[2]。花卉幼苗患立枯病倒地后可看到菌丝,这是鉴别细菌病害与真菌病害的主要依据。 (2)细菌病害 一般外部表现为斑点、溃疡、萎蔫、畸形等症状,由于细菌比真菌个体小,因此常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常见病如仙客来细菌性软腐病、碧桃细菌病,园林植物冠瘿病(又称根瘤病)等,主要危害丁香和杨柳树。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一、症状 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和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即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病状。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称为病征。(一)病状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1、变色 植物生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称为变色。原因:由于叶绿素或叶绿体受到抑制或破坏,色素比例失调造成的。 变色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褪绿和黄化:整个植株、整个叶片或其一部分均匀地变色,褪绿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使叶片表现为浅绿色;当叶绿素的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黄化。属于这种类型的变色,还有整个或部分叶片变为紫色或红色; 不是均匀地变色,如常见的花叶:由于形状不规则的深绿、浅绿、黄绿或黄色部位相间而形成不规则的杂色,不同颜色部位的轮廓是清楚的。 变色部位的轮廓不很清楚,就称作斑驳。斑驳症状在叶片、果实上是常见的。典型的花叶症状,叶上杂色的分布是不规则的;有的可以局限在一定部位,如主脉间褪色的称作脉间花叶;沿着叶脉变色的称作脉带或沿脉变色;主脉和次脉变为半透明状的称作明脉。 病害的病原类型:植物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尤其是缺素症)常常表现以上两种形式的变色症状;有些植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表现黄化症状。此外,田间还偶尔发现叶片不形成叶绿素的白化苗,这多是遗传性的。 烟草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白菜辣椒病毒病菜豆花叶病苹果花叶病2、坏死指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 原因:通常是由于病原物杀死或毒害植物,或是寄主植物的保护性局部自杀造成的。 表现: 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坏死斑和叶枯。坏死斑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因病害而不同,但轮廓都比较清楚。有的坏死斑周围有一团变色环,称为晕环。大部分病斑发生在叶片上,早期是褪绿或变色,后期逐渐变为坏死。 坏死发生在花朵上,则直接降低花卉的观赏和商品价值。 病斑的坏死组织有时可以脱落而形成穿孔症状,有的坏死斑上有轮状纹,这种病斑称作轮斑或环斑。环斑是由几层同心圆组成的,各层颜色可以不同。类似环斑的症状,有叶片上形成的单线或双线的环纹或线纹,形成的线纹如橡树叶的轮廓就称作橡叶纹。以上各种斑纹,如表皮组织坏死的则表现为蚀纹。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诊断要点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诊断要点 发布日期:2010-09-29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24088 知识导读:暂无 2010-09-29日信息: 植物病害防治成立在对病害的正确诊断和对病原物的正确剖断基本上,明晰了对病害所致病原真菌的种类,所属分类地位,其生物学特征,发展发育纪律(糊口史),从而明晰病害的发生成长纪律(病害轮回),才能更有用地节制病害。 植物真菌病害诊断要点搜罗:在把握各类真菌致病特点的基本上,经由过程对病原真菌的分手培育、形态不雅察看与剖断等轨范。 (一)鞭毛菌所致植物病害的首要特点首要病状是:①组织增生;②幼苗猝倒;③植物各部门的腐臭;④叶片局部枯斑或枯焦;⑤花序、花梗畸形。首要病征为棉絮状物、霜霉状物、白锈状物等。 鞭毛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常见的有六年夜类:根肿病、猝倒病、疫病、霜霉病、白锈病和腐臭性病害。腐臭性病害往往按被害部位分袂称为根腐病、茎腐病、基腐病和瓜果腐臭(绵腐)病等。 低等鞭毛菌如根肿菌常引起组织增生,使根茎部膨年夜或形成肿瘤,病部外表往往看不到病征,只能从病组织的切片中发现病原菌的菌体。引起植物病害的鞭毛菌绝年夜年夜都集中于霜霉目内。寄素性水平较低的类群,习居于土壤中,引起幼苗猝倒、根部与茎基部腐臭和瓜果腐臭等症状,其所造成的腐臭,年夜年夜都是软腐性的,伸展十分迅速,可以很快使被害部位完全腐臭;寄素性水平中等的

类群,可侵染植物各个部位,使植物叶片迅速坏死,根部或茎基部腐臭衰亡,发生所谓“疫病(blight)”,它们引起的叶斑,年夜年夜都是水渍状斑或褪色斑,边缘无较着鸿沟;寄素性水平高的类群,已成长为专性寄生菌,常使植物叶片呈现褪色斑块或条纹,茎部和花序发生膨肿、徒长,叶变和畸形等症状,引起诸如“霜霉病”(downy mildew)和“白锈病”(white rust)等病害。 (二)接合菌所致植物病害的首要特点引起植物病害的接合菌种类不多,只有根霉、笄霉等少数几个属,引起植物花器及果实、块根、块茎等贮藏器官的腐臭。首要病状为:①幼苗烂根;②花器及贮藏器官腐臭等。首要病征是初期为白色、后期灰黑色的霉状物,霉层上可见黑色小点。造成的病害常称为软腐病、褐腐病、根霉病和黑霉病等。 接合菌的寄素性较弱,凡是为害受伤或抵当力衰的植物器官。传染幼苗,多在温渡过低或过高和幼苗伤根的情形下发生的。侵染果实时,笄霉首要为害田间幼瓜,根霉首要为害熟果及块根、块茎,多发生于贮藏期及运输过程中,但二者都造成腐臭,伸展迅速。 (三)子囊菌与半知菌所致植物病害的首要特点虽然半知菌不全都是子囊菌的无性阶段,但子囊菌的无性阶段全都是半知菌,所以,子囊菌病害与半知菌病害的症状基秘闻似。它们年夜年夜都引起局部坏死性病害,少数引起系统传染的维管制病害——萎蔫病(枯萎和黄萎)。 这两类真菌所致病害的首要病状:①叶斑;②炭疽;③枝枯;④溃疡;⑤腐臭; ⑥肿胀;⑦萎蔫;⑧发霉等。首要病征是白粉、烟霉、各类光华的点状物(以黑

田间植物病害的诊断

田间植物病害诊断实验方案 立枯病的田间诊断实验方案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立枯病的田间进行诊断,掌握立枯病诊断的基本方法。 2、掌握区别立枯病与猝倒病的基本方法。 3、了解立枯丝核菌的特点。 二、实验意义 立枯病是常见的植物病害,危害范围广,掌握立枯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方法,可 对病害进行预测和制定防治措施,提高植物产品质量,减少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材料及用具 材料:发生立枯病的新鲜植物组织。 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解剖针、放大镜、刀片等常规用具以 及酒精、盐酸等实验常用药剂。 四、立枯病概况 1、立枯病 立枯病病原物为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半知菌亚门。菌 丝有隔膜,初期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至黄褐色,分枝处成直角,基部稍缢缩。病菌生长后期,由老熟菌丝交织在一起形成菌核。菌核暗褐色,不定形,质地疏松,表面粗糙。有性阶段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属担子菌亚门。自然条件下不 常见,仅在酷暑高温条件下产生。担子无色,单胞,圆筒形或长椭圆形,顶生2-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产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6-9微米× 5-7微米。除西瓜外,还可为害甜瓜等160多种植物。 立枯病病原: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初生菌丝无色,后变黄褐色,有隔,粗8~12μm,分枝基部缢缩,老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大小0.l~0.5mm,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担孢子近圆形,大小6~9×5~7μm。 立枯病症状: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 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幼苗出土患病后,早期白天萎蔫,茎基部变淡褐色,呈水渍状,夜间恢复。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

(完整word版)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精编)

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及防治 根据病虫害的性质和种类,将植物病害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病害及生理性病害等。植物虫害包括地下害虫、叶部害虫、枝干害虫和吸汁害虫。 壹、常见植物病害 一、真菌性病害 此类病害的病原是真菌,在植物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常见的种类有: 1.炭疽病类 症状:炭疽病是植物上最常见的一类病害。主要为害寄主的叶片和新梢,可以在花、果、茎、叶柄上发生。该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的典型症状是初期呈暗绿色,似水烫伤状,后期呈褐色至黑褪色,然后病部腐烂。慢性型的典型症状是病斑呈灰白色,其上生有呈轮纹状排列的黑小颗粒。 发病规律:病原在寄主病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通过透光性差、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等条件有利其发生。不同的品种,其抗(耐)病性有差异。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能力。不偏施氮肥。注意搞好排灌系统。(3)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叶和病枝,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4)发病初期施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2.叶斑病类 症状:叶斑病是植物病害虫最庞杂的类群,凡是叶部产生斑点的病害均可称为叶斑病。其主要症状是在植物的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形状多样、颜色多样的斑点或斑块。有些在病斑上还会出现黑色小点。如鱼尾葵叶斑病,杜鹃叶斑病、美人蕉叶斑病、君子兰叶斑病、苏铁白斑病、月季黑斑病等。 发病规律:病原在病残体或土中越冬。随风雨传播。多数在高温条件下发病重。雨水多、雾多、露水重、连作、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措施:(1)及时清除病叶、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进行轮作(温室内可换土),改进浇水方法,有条件者可采用滴灌,尽量避免对植株直接喷灌。保持通风透光。(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隔7-10天喷一次,连续3-5次,注意药剂要交替使用。 3.锈病类 症状:可发生在多种植物上,主要为害寄主叶片。典型症状是病部变褐并出现黄色至红褐色锈粉状物质(为夏孢子堆).常见的为美人蕉锈病、月季锈病、葡萄锈病等。 发病规律:引起锈病的病原均称为锈菌。病原在病部越冬。通过风雨传播。每年夏季发病较重。温暖、多雨、多雾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则加深发病程度。 防治措施:(1)及时清除病枝叶及病残体,减少病原。(2)合理施肥、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3)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叶和病枝,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4)发病初期施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4.白粉病类 症状:此病为世界性病害,一般多发生于寄主生长中、后期,寄主的叶、花、枝条、嫩梢、果实均

病害诊断综述

农作物病虫害诊断综述 国外对作物病害诊断研究开始于20世界80年代。1985年,安冈善文等对有毒气体污染的作物叶片的红外图像进行了研究,其中红外图像显示了作物叶片被污染的区域,同时提出通过颜色来诊断作物的病害这是图像应用于农业的开端。1999年,Yuataka Sasaki等研究了黄瓜白粉病的自动诊断方法,通过研究不同分光反射与光学滤波对作物病害的影响,采用遗传算法建立识别模型,成功的对作物的病害做出了诊断。2003年,Yuataka SASAKI利用作物病斑的形状特征诊断出了作物的病害类型。釆用遗传算法优化多个不同的参数,找到了更符合病害诊断的参数。2004年,Mohammed El-Helly等通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自动检测叶片病斑来判断病害类型,可较好的识别黄瓜炭疽病、霜霉病和病虫害的叶片。Mohammad Sammany (2006,2007)等研究出了利用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方法来识别作物病害。国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病害作物图像进行病害识别诊断的研究。Yuataka Sasaki等(1999)对黄瓜的炭疽病进行了诊断研究,针对不同光学滤波和分光反射对病害识别的影响特点,采用遗传算法对炭疽病进行识别,并于2003年利用遗传算法对黄瓜病斑图像的多个形状特征参量进行了优选,最终找到了能够准确识别不同黄瓜病害的有效形状特征参量。Mohammed El-Helly等(2004)基于计算机软件开发平台,综合考虑黄瓜叶部病害的特征,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设计了黄瓜叶部病害识别系统,该系统可以较好的识别黄瓜叶片病害。Dr.Jeffrey和T.Drake等(2004)在美国农业部研制昆虫识别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大量标本的快速识别分类,其图像分割算法能够在大量昆虫标本中提取单一昆虫标本,并能对大多数昆虫标本进行分割且得到较好的分割效果。Mohammad Sammany等(2006)利用遗传算法优选出神经网络有关结构和参数,并将其应用到作物病害识别诊断研究,获得良好识别效果。之后为减少输入特征向量个数,提高运算效率,加入了粗糙集技术,借此缩短了病害诊断时间。Huang等(2007)运用图像分析和神经网络技术,以蝴蝶兰病虫害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自适应指数变换法将病虫害区域分割出来,然后提取病虫害区域的颜色和纹理特征,最后构建出神经网络模型对蝴蝶兰病虫害进行分类识别,正确识别率可达97.2%。Burks(2000,2002)和Pydipati等(2005,2006)将图像从RGB 颜色空间转换到HSI颜色空间,利用共生矩阵提取颜色和纹理特征参数,并以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