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儒家“三德思想”中的管理智慧

浅论儒家“三德思想”中的管理智慧

浅论儒家“三德思想”中的管理智慧
浅论儒家“三德思想”中的管理智慧

浅论儒家“三达德”蕴涵的管理智慧

陈芳

(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 08(3))

摘要:本文通过挖掘儒家“智”、“仁”、“勇”思想的内涵,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蕴涵其中的管理智慧,传承儒家“三达德”的管理之道,为管理者如何实现爱人、知人、用人的管理境界树立标杆,从而指引着优秀企业文化乃至组织精神的构建。

关键词:儒家“三达德”思想;管理智慧;管理境界

Shallow theory "three eminent moralities" Confucian containe d management wisdom

chenfang

(In huaiyin normal college political and public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2008 (3) )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mining Confucian "wisdom", "benevolence", "valiance" thinking of the meaning, make people profoundly understand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to contain among them management wisdom, inheriting Confucian "three eminent moralities" management way, how to realize the lover for managers, one, employing management realm, thus directs set benchmarking excellent enterprise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al spirit.

Key Words: The Confucian "three eminent moralities" thought; Management wisdom; Management realm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底蕴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其中也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管理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所倡导的“智仁勇”三达德理念含有许多人类共有的高尚道德,具有永恒的普世性,为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笔者拟对其思想内涵进行挖掘、整理、解读、转化,从中汲取其管理智慧,古为今用,提炼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管理境界。

一、儒家“三达德”思想的内涵

在《论语·子罕》中,孔子曾言:“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虽然“我无能焉”是孔子的自谦之辞,但却说明,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应该具备这三种品质。而把智、仁、勇并列视为美德,尊为“三达德”的则是《中庸·问政》:“天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可见先哲认为,智、仁、勇三者在个人成人过程中,在处理基本的五伦关系中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三者结合、兼备,才会有

完美的道德实践和健全的理想人格。[1]

1.“智”

“智”的原意是聪明、智慧、知识。儒家将“智”列为“三达德”、“四维”、“五常”之一就赋予其以道德意义,使之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智的具体内容、要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是非,识利害。儒家的“智者不惑”首先是能明辨是非。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后来荀子也对“智”作了界说:“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意即是当是,非即非,正确明辨是非即为智,它所要克服纠正的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是非颠倒观。“智”不仅要求对是非、善恶有客观的认识,还要求对利害、对事物之理、事物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推理。

(2)善于知人、自知。《论语》记载:“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所谓“知人”,就是善于识别、了解、并正确评价他人,由此对他人采取合适的态度。所谓“自知”就是对自己有正确、清醒、客观的认识和估量,知道自己的优缺长短,既不妄自菲薄亦不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说明自知之重要性,必要性,它是形成谦虚、自信等良好品质的基础。对“智”的培养途径,儒家代表人孔子以最简洁的话概括为“好学近乎智”,强调勤学、乐学对于达“智”的重要意义。在博学、勤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就能分清是非正误,识别利害得失,知己知彼,遇事胸有成竹、沉着冷静达到不迷惘、不盲目、不疑惑、不蒙蔽的境界,此之谓“智者不惑”也。

2.“仁”

“仁”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在儒家看来,它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又是道德的总纲,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就“仁”的内容而言,孔子概括为“忠恕”二字。“忠恕”是儒家重要的伦理思想,它是仁爱心理的一种行为表现。“忠恕”之道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将心比心的体验去爱人。前者要求人们积极利人、助人。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己”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推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相比而言,前者是最基本的起码的要求,后者则是更高的标准,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君子成仁的表现。具体说:“力行近乎仁”(《中庸》)可以说是儒家对如何成仁的深刻总结。孔子明言:“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认为只要下功夫磨练、用力去做,就可成为仁人,甚至成为圣哲。“博爱之谓仁”(韩愈《原道》),仁是人的善良之心,是人的道德情感,根据内心的博爱去行事就会形成温、良、恭、让等各种美德,如果人人都形成仁爱的美德,那么我们就会少一点焦虑、少一点不安、因此,儒家的“仁”是道德思想的核心,是诸多道德品质的根基。“仁者不忧”的意义正在于此。

3.“勇”

“勇”属于道德意志方面的品质。《荀子》中记载:“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贤者敢推而上之,不孝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不恤是非,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可以说荀子对不同层次的勇作了颇为细致的划分,如果说荀子的这些对“勇”的现象上的描述只能对我们正确认识“勇”有一定的启示的话,那么宋明理学家对“勇”的本质的阐述则能指导我们如何达到真“勇”。他们将勇分为“血气之勇”与“义理之勇”,认为两种“勇”根本区别在于“内在驱动力”和“指导原则”不同。所谓“血气之勇”,即是由一时的情感冲动而鼓起的勇气;所谓“理之勇”则是由道义而激起的“勇气”。并告诫人们义理之勇不可无,血气之勇不可有。这就说明只有在大智、厚仁的基础上才会养成这种“德义之勇”。用理智统率情感,以做正义之事为勇。“不惧”只是勇的基本要求,最重要的是“勇”应有正确的方向,当以道义为指导。“有义之谓勇敢”(《礼义·聘义》),无畏无惧只有与礼义相联系,才是真正的勇。

总之,先哲始终以义释勇,勉人勇于行义,这就使“勇”与正确的善恶观、荣辱观、

羞耻观相联系,所谓“知耻近乎勇”(《中庸》)正说明这种联系。知耻就是指人们内心的善恶、荣辱标准,它是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它要求人们做事守仁行义,辨知荣辱,谨言慎行,对于个人来说,廉耻是立身做人之大节,不廉则无不敢为,无耻则无所不为,只有知道廉耻,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真“勇”,面对困难、胁迫才会沉着、而非胆怯、妥协。“勇者不惧”表现的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坚守道义的一种气节。

在孔子看来, 智、仁、勇“三达德”是一个以“仁”为核心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整体。认为“智”若离开“仁”, 必将迷失方向而流于恶。只有以“智”明是非, 辨善恶, 方可爱所当爱, 恶所当恶。“勇”若离开“仁”, 就势必成为背义之勇。孔子云: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 《论语?阳货》 )。故“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仁” ( 《论语?宪问》 )。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说明“智”和“仁”也离不开“勇”。在“智”与“勇”之间, 只有两者互补, 方可成为智勇双全的人才。君子只有具备智、仁、勇“三达德”, 才能逐步地达到“不惑”、“不忧”、“不惧”的精神境界,这也正是儒家君子人格所追求的完美的人生理想境界。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者若能成为真正的“仁者、智者、勇者”,拥有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君子人格,那么不仅是自身修养的提升,更是整个企业管理境界的升华,得到了员工的认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改善了,整体的凝聚力才会加强,企业才会逐渐步入正轨持续协调发展。

二、三达德与管理境界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三种高尚的人格境界,推及至企业管理中则是要求管理者要做到爱人、知人、用人以及果断决策、敢于承担,以下分别具体阐述:1.仁者爱人

“仁者”就是要有仁慈的心和宽广的胸怀,懂得关心、爱护、尊重和体恤员工,能够做到将心比心、以理服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人之所欲,施之于人”,正所谓:“动人心者莫过于情,情动之后心动,心动之后理顺。”

(1)“仁者”首先要以人为本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礼记·中庸》)。这些都是从治国的角度对人的重要性进行论述。把其融入人力资源管理中,则反映出重要的人才观点,即只有拥有优秀的人和团队,企业发展才能欣欣向荣;反之,若企业缺乏优秀的人和团队,其发展必然举步维艰,甚至岌岌可危。人于企业是如此重要,管理者仅承认其重要性还远远不够,还要正确为自己定位,为自己确立另一个身份———服务者。“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原意是老百姓不是为了君主而生的,但君主却应该是为老百姓而册立的,因此,只有“平政爱民”、“尚贤使能”,才能赢得民心,政权才能永固久安。此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是每位员工都是独立、独特的个人,要接受员工的“个性”、关心员工的需要,把其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并给予必要的引导。

(2)“仁者”要以德管理员工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意思是以德行政、治理国家会得到众人的拥戴,就如天上明亮的北斗星,泰然处于自己的位置,就会受到众星的围绕和拥护。“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在人民犯错以后,若以强硬的手段惩罚人民,人民表面上惧怕惩罚而不再犯错,但内心却往往十分不满,长期的积怨最终可能导致政权崩溃。人民犯错后,若以怀柔政策对待他,以道德标准而非冷冰冰的制度使其认识自身的错误,以礼节准则鼓励其改正错误,则往往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人民不仅不再犯错,还会怀有感恩之心,而“得人心”者势必巩固其统治。所以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若以

德教化员工,给予其改正的机会,错误和过失则可能转化为宝贵的经验和企业的无形资产———员工的感恩之心和归属感。以德感召员工,给予改错机会不是一个纯粹的口号,而是一个沟通的积累过程。得知员工犯错后,要以亲和的态度与之接触,要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有效沟通,深入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和需要,结合企业伦理标准和制度规定,既指出其错误,又最终得出一个双方均可接受的处理方案。如此,犯错的员工才会心悦诚服,才不会再次犯同样或类似错误,还可能对企业的宽容心存感激。[4]

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 管理者和企业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利

润赚取与道德追求的关系。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早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一书中就提出了“企业是什么? ”的问题,而至今还有相当多的企业家认为企业是一台赚钱的机器。但是也有企业精英从成功企业家身上认识到道德优先性原则的重要性。如蒙牛董事长牛根生提出的“小胜凭智, 大胜靠德”的企业理念, 他解释说: “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年五年,有点(智商) 就行; 要想一辈子赢, 没有(德商) 绝对不行。”联想柳传志也有一句名言: “小公司做事, 大公司做人。”即做事只注意一时之得失, 只能是个小公司; 只有注重做人, 加强企业家的道德修养, 把德性视为商道的根基, 才能成为大公司。香港富商李嘉诚称自己“首先是一个人, 再而是一个商人。”认为做人是本、赚钱是末。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山姆?沃尔玛所以能够获得成功, 主要是靠“为顾节省每一个铜板”的“和善”经营之道。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所以能成为最受尊敬的公司, 是靠它的对内关爱员工成长、对外关爱弱势群体的“爱心文化”,从而赢得了员工、顾客和合作者的人心。把“仁德”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 是西南航空公司的成功经验。

2.智者知人

“智者”就是有智慧,就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识别人才,知人善任。

(1)“智者”首先要识别人才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荀子大略》),意思是不要因为某人的话说得好听,就提拔重用他,也不要因为一个人的人品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论,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言行”、“听其言而观其行”,进而做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视其所以”就是要在任何可能的场合观察对方不同的行为。要经常到基层接触员工,了解其性情、心术和技能,通过考察核实,发现和识别优秀人才。对于计划内部调动的员工,可以通过其会议发言、工作绩效、日常工作态度等进行直接或间接观察。“观其所由”就是要考察对方的工作、生活经历。根据对方的工作经历,判断其具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根据其生活经历,判断其个性特点,最后决定对方是否适合某特定岗位。“察其所安”就是要了解对方的理想、追求。理想、追求是等待实现的状态,据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员工对自身的定位、为实现阶段性目标所作努力及做事的逻辑性等,这些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2)“智者”还要会选拔人才

《论语·为政》中记载:“举直错诸枉,则民服;据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意思是把正直、有能力的人放在管理岗位上,把搞权术的小人拉下来,就能获得属下的服从和忠诚。孔子认为,选拔人才应该注重考察对方德行的好坏,而不应过分强调其出身的高低。作为老师,孔子在向他人推荐人才时也遵守了这个准则。弟子仲弓出身贫贱,但孔子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极力推荐他出任政事,并对此评价道:“犁牛之子骋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荀子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意思是说,对于那些才干出众的人,不分等级次序、出身贵贱,要不拘一格地选拔任用;对于那些无德无能的人,要毫不犹豫地撤换掉。儒家文化中“选贤任能”以“德行”先行,但并不忽视有才能的人。在品德高尚的前提下,孟子认为所选拔的人才必须经得起考验:“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

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3)“智者”更要善用人才

在用人方面,儒家文化一直强调量才使用、人尽其才,以发挥每个人在其岗位上的最大效能。《论语》中记录一段孔子在论及其弟子子路和冉求时说的话,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冉求“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意思是说子路可在一个拥有上千户人家的地区担任统帅,负责各种赋税的征调;冉求则可以在一个拥有上千户人家的地区担任行政首长。因为每个人的潜能和偏好都不尽相同,只有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所谓“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人尽其才”对企业而言是成本较低、收效甚大的做法,对员工来说,是最能发挥自身才能、提高工作满意度的有力措施。要人尽其才,除了要求员工具有相应的才能以外,还需要企业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让员工主观和客观上“尽其才”。用人的总原则是: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3.果断决策,敢于承担

孔子对勇的理解是见义勇为,敢于决断,知错必改。

(1)义理之勇

孔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强调有仁德的人必定勇敢,而勇敢的人则未必一定有仁德,从这个角度而言,儒家所倡导的不是一时冲动的“血气之勇”,而是见义勇为的“义理之勇”。[3]

在现代社会,虽然不会像战争年代那样有众多关于勇的传奇故事,但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企业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静的心态,把持得住自己,也就具备“义理之勇”了。IBM的创始人沃森之所以能缔造出“蓝色巨人”这一企业王国,与这位虔诚的圣公会教徒简单而又执著的内心动力息息相关,他只是想要证明:他是一位正直的商人,而正直与财富并不矛盾,正直的人也能赚钱。

(2)管理者的“胆商”

所谓“胆商”( CQ ), 是胆量、胆识、胆略智力商数的简称。2001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执行院长刘吉教授提出了这一概念。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决断、果敢、冒险、负责的精神, 是敢于冒险、善于冒险的素质和气魄。[2]企业家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风险性, 必须具备“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而这正是儒家思想中所缺乏的东西。在继承儒家提倡“德义之勇”思想的同时, 应当对它的内涵加以补充和修正, 把“勇”从“仁”中剥离出耒, 变成独立的人格要素。“胆商”可以为管理者和企业家提供走向成功的驱动力、加速力和提升力。当管理者和企业家对重大问题作出正确决策时, 需要有高瞻远瞩、把握大局的超人胆识。在组织面临危机的时刻, 要有临危不惧的非凡魄力, 把企业从死亡中拯救出来。管理者和企业家在经营管理中,是迎接挑战还是寻求安稳呢?具有胆量和冒险的人总是直面困难和挑战,在风险中寻求发展机遇。张瑞敏认为在风险面前,“如果有50% 的把握就上马,有暴利可图;如果有80%的把握才上马,最多只有平均利润;如果有100% 的把握才上马, 一上马就亏损。”所以, 网易创始人丁磊先生说:“人生都有很多机遇, 但抓住机遇是要付出代价的。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岭。”

(3)勇于改过

语出《礼记?中庸》的“知耻近乎勇”中所说的勇是勇于改过。“知耻近乎勇”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这是“勇”的表现。常怀一颗羞耻之心,不仅可正身,养浩然之气,而且知进取,成千秋伟业,盖因知耻近乎勇也。诚如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缺乏羞耻心是人最大的耻辱。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能正视自己的缺陷,是极为难能可贵的。面对不足,管理者倘若只会找借口搪塞或者推诿责任,最终无疑会使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陷入困境,所以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后果,潜心改正错误,尤为关键。正如台湾“IT 教父”在回顾宏基的发展历程时所说的那样:“失误当然会有,但是勇于承认失败,才会吸取教训,以后不再犯错,宏基有一个特点,就是允许犯错,因为我们认为,认

输才会赢。”

三、结语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5]儒家三达德思想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中国企业文化的构建,管理者的管理意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有道德的管理者可以在奉献社会的同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儒家三达德思想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道德力量影响着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培养他们的人本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之适合中国市场经济的需要。追求管理的理想境界,完成管理者自我修养的提升,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无疑不是为企业文化构建、组织精神的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由上述几点深入剖析,我想在儒家“三达德”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管理智慧便不言而喻了,固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涵着先进管理思想的不仅仅限于儒家的“三达德”理念,而儒家思想也不尽然都是对现代企业的管理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现

代企业管理者无论是在自我修身还是在管理员工等诸多管理过程中都应该对儒家文化做

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正所谓辩证的否定才会促进事物的发展,管理者应做好权衡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淑霞.儒家“三达德”思想内涵及其对现代德育的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9(3)[2]

[2]葛荣晋.儒家“三达德思想”与现代儒商人格塑造[J].学术界,2007,6(127):137

[3]刘刚.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46

[4] 杨志平.儒家式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探[J].人力资源?绩效管理,2009

[5] 赵建平.企业文化——管理的灵魂[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

致谢:

经过两个月的忙碌与学习,论文即将完成,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作为一个本科生的学年论文,由于经验

的匮乏,知识局限,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遇到不少困难,很多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许多帮助,尤其是指导教师成守勇老师,您辛苦了,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儒家文化的回归word

现代社会中儒家文化的回归 儒家文化的起源 最近几年社会上有一种舆论,即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认真探究起来,又有些不太合理。 信仰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导向,即更信什么、一般信什么、更不信什么。以前中国社会普遍穷,只要能发展,能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全国人的思想就高度地一致。因此以前党中央对社会的宣传教育基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或者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可是现在,中国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社会组织的资产规模大了,内部自然会分出几个阶层。有了不同的阶层,自然就有了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思想[1]。一旦碰到一个社会问题,不同阶层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没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是非标准,这就大大增加了社会的管理成本,也是当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原因。因此,并不是中国人没有信仰,而是价值观的多元化造成社会没有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共同信仰。 那么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中国人民就没有形成一个绝大部分人认可的共同信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各种思想碰撞并最终选择了一个能代表各阶层利益的普适信仰,这就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社会大变革,其特点用今天的语言表达就是

公有经济衰落,私有经济崛起。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集体耕作方式。因此春秋中期之前,中国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是农村公社、宗族社会。当时社会也讲孝,但对象不是活着的父母,而是死去的祖先。因为要保持大集体的地位,就必须创造一个大家普遍尊崇的偶像,这就是祖先崇拜。春秋中期,小家庭能独立开荒、播种和收获了,因此宗族社会的农村公社向家庭生产方式转变的序幕就拉开了。私人经济的崛起激发了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演变成对土地的争夺。老百姓凭体力创造财富。政府官员没有体力,但有权力,于是乱摊派,多征税的现象就产生了。在这个背景下,强调中庸之道也就是凡事都要适度的儒家思想被创立起来。为解决社会的无序现象,代表小农经济的儒家主张通过教育的方式,以义节利,强调民间自觉的力量。 儒家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形成了“仁”和“礼”为主的张力结构,强调内圣外王。后世奉四书五经为经典,并巧妙将“仁礼”关系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性原则。 儒家文化的守礼思想,能使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守礼思想,有教导人们守于本份,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这能使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儒家文化的重义轻利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规范人们的一切行为准则都要以“义”为最高标准,人们必须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做到“义然后取”,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忘义。这有利于在当时

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1、孔子:政治上主张“德治”与“仁政”,着重伦理道德教育。“仁学”就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就是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以及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与前提。1、“仁学”的内容: 1)、孝悌——仁学之血缘基础2)、“仁者爱人”3)、恭、宽、信、敏、惠4)、克己复礼为仁 2、“克己复礼”——孔子的救世“良方” 1)、礼制文化2)、礼与仁3、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理想人格4、“仁学”现代价值之思考:1)、积极的入世之主体精神。2)、自觉的道德自律意识。3)、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4)、恭敬与尊重的礼仪文明导向。2、孟子的“仁政”思想: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与“民贵”“君轻”的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性善论的伦理观,2、孟子的仁政学说:A、省刑罚,这与法治有关;B、薄税敛,这就是属于财政问题;C、深耕易耨,这就是属于经济建设;D、教化,以孝悌忠信为大要。6、“仁政”学说的当代价值A、孟子的仁政学说,对我国的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德治国”B、孟子的民本思想,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的主张,对当代“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观念的贯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强调以人为本,即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所谓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统治-人。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自我价值完善方法。“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义胜利为治世,利胜义为乱世。”见利思义、舍生以取义。“修身养性” 3、荀子把人治与法治统一起来,把自律与她律统一起来,把教育感化

与强制约束统一起来。提出的隆礼重法、王霸并用的治国模式,把儒家的人文精神渗透进法治理论当中,强调执法者应当抱着“爱民”的态度,又把法的精神引入儒家思想里,实现了儒法两家传统治国理念的优势互补。历史证明,荀子的这一构想,为未来的统一大帝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国方案,为汉代以降历代王朝所实际奉行。 1. 老子它以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崇尚自然,倡导无为,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无为而无不为的社会、政治、人生论1、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观老子所提出的“道”,开辟了一个超越了现实世界的本体世。界。这个本体世界的开辟,为以后中国哲学家、中国知识分子安顿自己的心灵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从而开启了超越的人文精神。超越的人文精神与入世的人文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老子的无为而治,也对以后中国政治思想与现实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历史上,无为政治与有为政治总就是相辅相成的。西汉初年,就通过无为政治取得了“文景之治”的成效。 范文澜对老子思想的总的评价。她说:“老子就是有极大智慧的古代哲学家。她观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万物变化的情状;她观察了社会方面历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与败,存与亡,祸与福,古与今相互间的关系与因果,她发现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比任何一个古代哲学家更广泛更深刻。……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传入中国以前,古代哲学家中,老子确就是杰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哲学家。”(《中国通史简编》第五章)

国学智慧与和谐人生(下) 试题及答案

国学智慧与和谐人生(下) 试题及答案

国学智慧与和谐人生(下)试题 判断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老人认为《易经》是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B 第 2 题. 周朝能够长久,是因为讲民治,重视民主思想。()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A 第 3 题. 天下大事皆做于细,天下难事皆做于易。出自《论语》。()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B 第 4 题. 儒家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A. 正确 B. 错误

第 5 题. 作为领导干部要懂得承认过去,在制定好美好蓝图的同时,抓落实。()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A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12.0分,共60.0分) 第 1 题. 剧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是用来劝慰()的诗句。 A. 溥仪 B. 袁世凯 C. 李鸿章 D. 曾国藩 标准答案:B 第 2 题.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是()的名言。 A. 张之洞 B. 李鸿章 C. 曾国藩 D. 胡雪岩

第 3 题.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小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是()的名言。 A. 荀子 B. 老子 C. 孔子 D. 庄子 标准答案:B 第 4 题.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中提到的六尺巷在()。 A. 江苏 B. 安徽 C. 浙江 D. 江西 标准答案:B 第 5 题. ……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一梦西。是()的诗句。 A. 宋代 B. 元朝

C. 清朝 D. 明朝 标准答案:A 多选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诗经中主要描述的区域包括()。 A. 东北 B. 黄河流域 C. 甘肃东部 D. 江汉流域 标准答案:BCD 第 2 题. 关于诗经有很多说法,目前比较流行的是()。 A. 王官采诗说 B. 公卿献诗说 C. 孔子删诗说 D. 老子删诗说 标准答案:ABC 第 3 题. 八卦还可以用()特征来描述。 A. 天 B. 地

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哲学

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哲学 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串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儒家传统的价值意识依然主导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 基本观点 儒学世界观基本上以对天的理解以及天人关系的各种型态的可能性之优劣比较与选择等两个问题为出发点,作为其建立世界观的主要脉络。而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与创造,得与天地的存在意义同其伟大。 孔子教导“为仁”的原理;孟子则提出“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荀子提出“化性起伪”;《大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目;《中庸》的“诚之者人之道也”“慎独”的哲学;周敦颐的“主静立人极”功夫;张横渠的“存天理去人欲”;程颢“识仁”、“体贴天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穷理尽性”;陆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阳明的“致良知”;刘蕺山的“慎独”与“诚意”……等等。不论这些儒家学者试图透过何种相近或相异的概念范畴或思想体系,对于人类自我修养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种设计,他们所共同承认并以此种共识为基础而发展其本

身思想的观点,即是透过这些人类自身由内而外的功夫修养,追求并达至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理想。 儒家哲学最重视社会哲学,因为成就一个现世的人类理想社会是儒家最原始的关怀,为了设计与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孔、孟、荀等人都可说是不断提出各项有关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伦理的观点的思想家,同时这正可以说明何以社会哲学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学传统的整体来说,儒家哲学的进路是社会哲学的。儒家的社会哲学内容条理清晰,《大学》八条目是最具体的代表,《礼记》的《礼运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会哲学著作;此外,周公制礼作乐与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许多政治制度与施政原则如行仁政、不重敛赋、礼乐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另外,表现在汉代经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而设计出来的社会体制之学。同时,为建立理想的社会文化,家庭间的伦理关系更是其中的关键要目,因此孝道更是《论语》中孔子以之为一切德性的根本德性者。最后,《易经》哲学中藉由《易传》注解之作而建立了儒家价值本位的情境伦理学,此即针对各种伦理冲突情境的知识解析提出进退智慧,从而作为儒者处世应世的操作知识根据。 原始儒家是继承中华远古文明思想而来,并特别重视国家社群的维护及个人修养的实践的哲学,其中周文化的社会

儒家智慧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她之所以长期稳定地生存下来,与历代封建王朝用以治国安邦的管理之道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管理方法,使一代又一代封建王朝得以生存、发展。这里就来谈谈我国的古代智慧怎样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来。 一、“以人为本”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民本观”在儒家治国思想中占有突出地位。儒家学说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思想,着重阐明了“得民者得天下,先民者先天下”的深刻道理。古往今来,大到国与国的相争,小至企业与企业,莫不是人才的竞争。忆三国,魏王曹操广聚人才,蜀王刘备三顾茅庐。看当代,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韦尔奇,将自己50%的工作时间用于管理人才资源。他认为,公司成功的首要原因是很好地进行了人才资源管理,他甚至可以流利地报出公司1,000多名高级管理人员的姓名及职责。 从现代企业管理角度来理解“民本”思想,就是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树立“企业之本在于企业全体员工”的观念。正如日本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说“今日的企业员工不再是《摩登时代》里的查里?卓别林那样,只是在重复简单的机械动作的机器奴隶了。”所以,企业管理者要懂得爱护员工,善待员工,把员工看成是企业最重要的根本,努力保障他们的利益。只有赢得全体员工的支持,企业才有可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以人为本”。如,在员工生日当天,老板发一条祝福短信,送一个生日蛋糕;过节的时候给员工家属送份礼物。花费不多,收到的效果可谓很大。试想,员工能不卖命工作吗?以后再遇到加班、出差之类的事情,家属们能不支持吗?但不得不看到,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做得的确不够,时有拖欠员工工资、降低福利、延长劳动时间的现象发生。这样一来,造成了企业员工懈怠、散漫、没有责任感的情绪,间接地使企业遭受损失。这绝对不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的觉悟不高,知识不足,就是因为我们的管理者忽视了“人”这一因素。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就应该顺应人性的特点,充分尊重员工人格,维护员工利益,这样才可能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收到管理的最佳效果。 二、“以德为先”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摘要】儒、法、道三家管理思想在现实管理中既有其合理性,并为现实中的管理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但是也存在一些过时的东西,并不能真正的为现代的管理工作服务,我们要深刻的理解三家的管理思想,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积极性、局限性。 【内容】 (一)开篇简介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思想文化,它们就像一条连绵不断的河流一样一直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并且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这其中,就有着我国伟大的古代管理思想体系,他们不断的发展完善,并在当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的得以应用,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也为提高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企事业单位效率的提高,今天,当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和它消极的一面,作为我国古代优秀的管理思想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不同,它们在当代表现除了一些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它们的一些局限性。我们只有深刻的分析出它们的这些积极性和局限性,不断的挖掘它们的深刻涵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的为我们所用! (二)儒、法、道三家的主要管理思想 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三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三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三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 一: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产生与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的百家的罢黜与儒术的独尊;宋明时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明清时期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发展四个重要的阶段。从这四个时期的内容上看,以一贯之的都与儒学有关,于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 一、“百家争鸣”思想的形成、主要成果及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 区别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上海交通大学陈昊闻 摘要:作为先秦时代的三大主要思想代表,儒家道家和法家在对管理的理解上有所不同。本文简要介绍了三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在管理学上的体现,并横向进行比较,来探究先秦时期几种主流观点对管理学的理解。 关键词: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根源可追溯到周朝,在先秦时期孔子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使其在几千年来不断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在儒家的思想中,其基本精神是人性本善论,儒家讲究以人为中心,讲究以德服人,讲究以教化为手段,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儒家思想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其目标: 1.政治与伦理合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中,人不仅是根据个人行为利益最大化来制定决策,而是在复杂的2价值取向下进行综合的评判和抉择的个体,即人不仅仅是作为经济人,而更是作为社会人的存在。根据这一点,儒家曾数次被统治者奉为全社会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统治者们希望通过儒家的这一思想的宣传,来创建一个全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准则,来保证所统治的社会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转。儒家也确实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的官员以及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推动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平稳发展。 2.礼的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不仅仅代表了礼仪,典礼的意思,还代表了一种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思想。孔子认为,庄重的礼仪会使人虔诚,有所敬畏,所以制定了包括祭天祭祖,节庆婚丧等各类活动的及其详尽的礼仪流程,来规范各个不同角色的行为,达到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目的。从这一点来说,礼可以看作是儒家体现其核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贯彻其思想的一种工具。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看来,平天下要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只有每个人修身养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会有秩序,天下也才能长治久安。这个思想也体现了儒家认为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体现其对人的关注。儒家认为,构成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需要从个人这个基本元素入手。只有使每个人都自发地遵守其制定的秩序,才能更深刻的在国家层面贯彻其理念,最终达到用儒家理念治国的目的。 二,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道家思想的主旨,基本上是以“道”为中心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所谓的道,其实就是一种支配世间一切事物活动的基本规律。道家认为应该自发的遵从这种规律,根据自身对道这个观念的理解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动。道家的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 1.无为而治 人们往往会误解道家“无为而治”的内涵,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无作为观点。其实道家无为而治的真正内涵,是不做出有违自然规律的事,在最大程度上主动顺应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这一角度来说,道家的无为而治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思想。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众所周知,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思想核心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社会价值观。说到儒家,肯定不得不提到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的思想可谓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作为孔子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仁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孔子思想中核心的部分。 一、仁学的发展 仁学思想最早是有孔子提出来的。出生在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混乱时代,孔子目睹了太多的惨剧和暴行,各种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轮番上演。这种情况下使得孔子深刻的了解了各阶级的思想和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了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人格修养,其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就是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升华自身人格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之后,孔子把这种对高尚人性的追求推广到整个社会, 这使得“仁”发展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理想。 后来,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把仁爱从人推广到万事万物,这一转变极大的丰富了仁爱的内涵, 这是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又一次的进步和提升。 其后从汉朝开始,仁学思想随着朝代的更替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到了宋明时期,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的“以生论仁”更加深化了仁爱的内涵。由于先秦的道德范围局限于人和社会,“以生论仁”

便打破这一禁锢,使仁学第一次具有了生态哲学的意义。这一创举也体现出了一种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达到天人的完美合一。 晚清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 开宗明义地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 这不仅使仁学获得了新生,更是把仁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当代社会的许多思想也是继承仁学思想不断演变来的。和谐社会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倡导,其实早在古代,这种意识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自商周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就将“大同”思想作为奋斗的指引。如今仁学也必会随着人们追逐和谐社会的步伐继续发展。 二、仁学的思想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总共出现了一百零八次,而又多出自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之口。其中讲得最为清楚的是颜渊问“仁”的部分。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一步问,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段话应当看为对“仁”的比较全面的论述,表现出“仁”的基本内容是约束自己的行为来符合礼的规范,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接下来,就仁学思想的几个主要部分做简略的阐述。 (一)、仁者爱人 据《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道:“爱人”。这里可以将“爱人”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趋、相合。

现代企业管理与儒家思想

现代企业管理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是周代以前的文物典章制度,其中记录着从传说中的尧、舜、禹三圣王到夏、商、周三朝代的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因此,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就与管理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儒家管理智慧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为政以德”的管理方式。突出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取向,重视领导者以身作则的引导作用,兼顾宽严并济的控制手段。第二、“修已安人”的领导方式。从“修己”——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到“安人”——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再到“安百姓”——满足民众的需求,循序渐进,融为一体。第三、“义利合一”的经营方式。主张“义以生利”、“见利思义”、“取之有义”、“先义后利”、“义利合一”,力图解决“义”与“利”二者之间的矛盾,把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融合起来,统一起来。为政以德的管理方式“德治”,是儒家区别于其他各个学派管理思想的最突出的标志。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领导者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并拱卫着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依靠领导者的以身作则,进而对下属和民众实行道德教化,正是儒家所强调的“为政以德”的管理手段。 以德治国的价值导向儒家所理解的“德治”,是要求管理者带头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从而吸引被领导者上行下效、同心同德去实现管理的目标。因此,这是一种强调道德价值导向的管理方式。儒家认为,领导者是被领导者的表率,其言行具有示范的意义。领导者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带动整个组织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儒家看来,作为最高领导者,他所要抓的只是道德规范这条大纲,所要做的只是合理使用人才,所要行的只是个人的道德修养。身正令行的引导作用为什么领导者只要“崇德”就能够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呢?这其实就是儒家所反复论证的“身正而令行”的关系。孔子说:“领导者自身行为正当,就是不下命令,事情也行得通;领导者自身行为不正当,虽然三令五申,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形象地比喻道:君主就像测定时间的标杆,民众就像这标杆的影子;标杆正直,那么影子也就会正直。君主就像盛水的盘子,民众就像盘子里的水;盘子是圆形的,那么盘子里的水也成圆形。儒家认为只有贤人以上的人才能充当国家的领导者或管理者。在这些人的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德”,其次是“才”。真正的管理者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一个领导者的真正权威来自于他的人格魅力。儒家十分强调领导者的人格影响力,要求领导者经过修身,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运用影响力来实现管理的任务。汉代名将李广,就是一个“身正令行”的典范。他历任七郡太守,前后四十余年,每次一得到朝廷的赏赐,立即分赏给其部下,同士卒一起吃喝。他带兵打仗,每次长途跋涉、口干舌燥之时,遇到水源,总是先让士卒喝。如果全部士卒没有饮够,他就决不进水;如果士卒不全部吃饱,他决不进食。再加上他平时对下属和蔼、宽厚、不苛求,所以士卒们都爱戴他,很乐意为他效劳。现代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985年为其专着《有效的管理者》一书再版作序时指出:“一般的管理学着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别人,本书的目标则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从很大意义上说,管理是树立榜样。”德鲁克的论述,与孔子“正己正人”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后者早了两千多年。宽猛相济的控制手段在儒家的语境中,“礼”带有某种强制性的色彩。至于“刑”,虽然在儒家看来是“不得已而用之”的治国手段,但儒家从来就没有反对,更不会将其轻易抛弃。孔子主张统治者要关心刑罚,还指出,如果刑罚不恰当,民众就会手脚无措,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宽猛相济”的原则,在现代管理中,表现为“价值导向”与“规章制度”的关系,即“软管理”与“硬管理”的关系问题。一个组织,光靠价值说教不能解决问题,光靠规章制度也不能解决问题,而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海南航空公司董事长陈峰的管理方法是:一手橄榄枝,一手尚方剑。陈峰认为,企业管理分三个层次:第一是管人,管人就是管心、管思想,把员工的思想凝聚在一起;第二是管理中需要企业文化;第三是奖励和激励制度。海航的管理,一方面强调“德”,另一方面又以“严”着称。创建之初,两名到美国接受培训的飞行员,回国时已是大年二十九,他们就直接回家过年而没按规定先回公司报到。陈峰知道后,立即将他们开除。当时送他们培训耗资10万美元,这次开除,代价不小。他说:“我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而是教育,教育本人、教育大家。海航‘以德治企’,是把做人的规则作为第一条防线。我们不是不要制度,而是要以制度为最后一道防线。”修己安人的领导方式据儒家经典《尚书·皋陶谟》记载,有一次,皋陶

法 儒 道 三种思想打造强大企业管理模式

李总刚创办公司的时候人员很少,算自己在内只有十几个人。他想这个时候没必要太严格,要与大家兄弟般相处,大家才能尽力为公司做事,于是和下属兄弟相称,不分彼此。可一段时间后,李总发现自己的这种“亲情化管理”模式效果并不理想,员工经常有令不从,自作主张,迟到、早退,纪律散漫。虽然拿李总当兄弟看待,也认真做事,但工作效率却很低。有时员工间或工作中出现矛盾、问题时,无法可依,李总作出的裁决80%大家都是不满的,虽然李总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与牺牲,大家却依然不满意,不理解。此时李总才意识到,当初的想法是错的,决心整改。于是,推出了严明的公司章程、客户拜访制度、差旅报销制度、利润分配制度等一系列规章。本指望可以扭转目前的散漫、混乱局面,可谁知刚一推出就遭到所有员工的抵制,一时间,怨声载道,口水漫天:认为李强不是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了,赚了钱,公司壮大了就拿元老开刀…… 已经习惯了散漫工作环境的员工哪受得了严格的约束,虽然这些规定合情合理。有辞职的,有消极怠工的,有我行我素的,一时间,公司几乎进入了瘫痪状态。正在此时,一次酒会上我与李强结识,他谈到公司的现状,眉头结成个疙瘩。我给他的建议是:坚决“王左断臂”——把阻碍公司发展的员工果断裁减。这个大手术必然会伤公司元气,但为了长远的健康发展,必须如此,而后推荐给李总一套“法、儒、道管理想”。现在李总的企业已经走出困境,做到了两个全国知名品牌的东北区域总代理。而什么是“法、儒、道管理想”呢?

如今在管理中我们常遇到一些管理尺度与方法上的问题。比如和员工相处太过亲密,本以为可以和下属打成一片,方便管理与沟通,可结果却是走的越近,越难管理,失去了威信,员工随意妄为,有令不从;而严厉些吧,员工又觉得你很苛刻,产生了抵触情绪,依然工作效率不佳。此时,我们不妨借鉴一下中国历史文化中流传积淀下来的智慧。我国传统文化丰富而高深,其中争鸣的诸子百家文化理论对我们今天的企业管理即具有很高地借鉴意义。其中主要代表有:法家、儒家、墨家、道家等。灵活运用则可打造一种和谐强大的企业管理模式与文化氛围。 在中国,儒家文化盛行了2000余年,一直为历代君王治理天下所用,而儒家文化更普及于民间。在我国历史上,乃至现在依然是大到治理天下,小到人际交往,无处不体现着儒家文化的以仁德为本,和谐处事的思想观。在早些年中国的国有经济体制下,更是把儒家的思想无形中发挥到了及至——能力是次要问题,而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就可以平步青云。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我们如今的企业管理当中。和谐关系,仁德载物,这种管理思想不能说不对,但运用这种理论思想的时机是否正确才是关键。有这样一句话:事情本无对错,只是看是否做对了时间。 笔者之见是:先以法家思想奠定公司的行为及法度基础。而后以儒家思想管理公司,最后达到道家“无为而治”的境界。 我们先来看看法家的哲学。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秦国就是依靠法家的思想,

国学智慧学习心得体会

《国学智慧与职场修炼》心得体会 2014年的10月28日有幸聆听叶观澜老师的《国学智慧与职场修炼》。通过叶老师对国学经典的旁征博引,驻足时代,回眸千年既有哲理的高度,又有大众的视角,感触于五千年国学智慧的博大精深,古往今来,坚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成就了众多伟人,“修身”则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审视历史过往和当今案例,其如因果逻辑,不可或缺。万物皆有道,做人做事也有道。从边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简单,有谁不会呢?其实不然,做人做事是一门很难掌握的学问。每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都渴望着成功,而且很多人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却很少,不够勤劳,可为什么偏偏落得个一事无成的结局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叶老师在讲课中有图表描述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四种职场人生:归零人生、跳跃人生、平淡人生、幸运人生,四种不同的人生正是四种不同修养的写照。 修心就是要修养我们的心智、心性、心情。就此而言,心智的修炼一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记得叶老师在课上讲“我们要均齐方正,让团队成员各安其心、各安其位、各安其事”应该学习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精华,如学习国学,我认为要学好国学,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要对国学智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四书中《大学》是成功学、《中庸》则是反映中国式的成功之道、《论语》《孟子》如我们人生的“交通规则”,五经中《周易》是哲学思维通过简易变化彰显进取精神、《尚书》是政治思维书以道事。 做好工作固然重要,但为人之道才是根本。“职场事事皆智慧”,叶老师讲课中提出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先做人,后做事。做人体现在:言行举止细节的注重:做事与做人是硬币的两面,二者紧密相连。不会做人,就没有根基;做事是立身乘人之本。做事一时成功,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做人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1、做人的言行要得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儒家、道家、法家)

专题一人文思想 综述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其基本内容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精神、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禀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高尚的情操、宽厚仁爱的道德。当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学派也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发展繁荣,和儒家共同给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浸透着浓郁的人文思想。 一、儒家 基本思想: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人为贵"为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其核心思想的学说。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体现着人文精神。 思想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以仁的学说奠定基础 (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孟子提出仁政,荀子则提出性恶论。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压制。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 (1)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 (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 等思想。 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7.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 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移花接木。 9.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冲击,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10.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运动,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12.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上升. 儒家思想主要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新文化建设相结合。 代表人物及作品: 孔子和《论语》

国学智慧与领导韬略(下)试卷97分汇编

国学智慧与领导韬略(下)试卷97分 1、“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出自《孟子·离娄上》。 正确 2、上九:亢龙有悔。 正确 3、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正确 4、九四:潜龙勿用。 错误 5、《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狭义概念。 错误 6、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正确 7、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正确 8、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正确 9、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具有相同的生活态度和相同的人生追求。 错误 10、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错误 11、例外管理原则就是要紧抓规范化管理。 正确 12、领导力,就是要把握方向、提出愿景,并通过对人们施加影响,使人们自觉自愿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 正确 13、君闲臣忙国必兴。 正确 14、实业部门是脚踏实地且不尚空言的推进者。 正确 15、雅斯贝斯指出,中国文化将是21世纪人类走向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力和粘合剂……如果中国文明不

能取代西方文明成为人类的主宰,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将是可悲的。 错误 16、“四库”之名,是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 正确 17、《四库全书》的底本有三个来源。 错误 18、“国学”一词,古已有之。 正确 19、在中国,“国学”专指中国的学术文化。 正确 20、君忙臣闲国必衰。 正确 21、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此段出自《论语·宪问》。 正确 22、在儒家典籍《论语》中,《八佾》主要记述了孔子关于“德”的一些观点。 错误 23、《汉书·礼乐志二》:“千童罗舞成八溢。” 正确 24、“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此话出自朱熹。 正确 25、“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小知也。”此段出自《论语·卫灵公》。 正确 26、《韩非子·八经第四十八》中有:下君尽己之能。 错误 27、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原则》中曾提出了“例外管理原则”。 正确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儒家文化与市场经济

大家知道,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联合宣言: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回到两千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也曾说过:“21世纪拯救人类的,只有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法”。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在联合国的《****宣言》和1993年世界宗教领袖们通过的《世界伦理宣言》中作为基本原则为各国所接受,成为普世共尊的行为观,这表明儒家思想在今天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指导和积极的影响作用。儒家文化在中国渊源流长。早在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烽起,百家争鸣,形成了一个辉煌壮观的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其中儒家文化创始人,也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是先秦诸子中最杰出、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家。因此他名列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由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学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性格以及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当然现在还在影响我们,特别是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归结起来体现在一个“德”字上。市场经济是满足人类需求的经济,而儒(人需)本身就是对市场经济最好的诠释,儒学更是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科学指导。市场经济浩繁复杂,研究者、实践者不计其数,其基本目的可浓缩在一个“财”字上。简单看,儒家文化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就是“德”与“财”之间的关系。 那么,“德”与“财”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呢?早在两千年前,儒学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中就有精辟的阐述。《大学》云:“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明确说明了“德”与“财”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一棵树,德是本,财是末,意思是说“德行”是树根,“财”是枝叶花果。 如果进一步探讨“德”与“财”之间的关系,这句话还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企业如果有德(即“德”),自然会吸引聚集各类人才(即“人”),有了人才,就能发现、培育、保持、扩展市场(即“土”)。在古代,我们是农耕社会,“土”指土地,因为有了土地才能生产财富。现在是商品社会,“土”指市场、商机,一旦抓住商机,诚信经营自然能获得财富(即“财”)。你有人才,又有市场,自然钱会追着你跑,财源滚滚而来。有了财富,就企业而言,就有能力解决员工福利,提升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就政府而言,就有能力解决民生问题(即“用”),就有能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所以我们说“德”是大树的根,“财”是大树的枝,根扎牢了,树自然会枝繁叶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财生”等等。经济的繁荣发展,财富的获得并不是终点。儒学典籍又进一步教导我们怎样永续循环发展好“德”,提高“财”的合理利用与再次获取,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对企业而言,就是怎样做成“百年老店”。《大学》中说“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关键是财富的分配和使用。作为企业,如果把财富用在产品品质提升、用在回馈消费者、回报社会上,人们就会带着微笑,心甘情愿地再把钱捧给你,因为你赢得了客户的心。如果把财富用在提高员工福利上,让他的家庭没

论儒家的管理哲学

论儒家管理哲学 摘要:儒家管理哲学在长期的封建政治管理实践中一直是居于主导地位的管理思想。儒家管理哲学一贯强调以人为全部管理活动的中心,采用为政以德的管理模式,以“正名”的方式实施管理,以中庸的思想作为管理的理念和目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管理职能的基本途径。正是这些构成了儒家管理哲学有别于其他管理流派的核心理念。本文简单介绍了儒家哲学的发展过程,并对儒家管理哲学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与辨析! 关键词:儒家;管理哲学;人性;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一、儒学管理哲学的发展简史 儒家理论先由孔子开创并提出了主体的思想架构,再经较晚的孟子和荀子进一步补充,正式形成了一门学科——儒学。儒家的学术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正统的理论,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对儒家学说进行了限制,如惨无人道的焚书坑儒事件,对儒家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汉代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理论进行了完善,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及“大一统”、“天人感应”的教育思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为汉武帝所采纳,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与法家形成了“内儒外法”的局面,成为了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到了宋明代,儒学理论又加上了以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这样儒家的理论就进一步地得到了完善。 儒家的理论在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封建社会的发

展,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在不断地充实完善,使得其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一直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世界的东方以至于整个世界。 儒家的文化毕竟是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统治有着巨大贡献的文化,它同样也积聚着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社会团体的人类智慧、哲人的思索和管理的精要。接下来我将从儒家人性的管理思想、为政以德的管理模式、克己复礼的管理方式、以中庸思想为特征的管理理念和目标,、以及实现管理职能的基本途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个方面对儒家的管理哲学进行分别论述。 二、儒家管理哲学分述 (一)、人性的管理思想 研究管理就必须研究人性,因为管理理论是建立在人性理论上的。因此,我首先讨论儒家管理哲学的人性论。 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的三个代表人物,他们分别坚持“性相近”、“性本善”和“性本恶”。虽然他们对于人性有不同的认识,但三者的人性论共同指向了“人性可塑”。 孔子对于人性的经典论述是:“性相近,习相远”。他认为人初生时的本性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就像一张白纸。但是由于人的后天的即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经历,人性之间的差距才拉开了。孔子强调的是人的成长过程和环境要素影响了人性的发展。孔子曾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交往对个人成长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