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化问题 你要大城市一张床 还是小城镇一间房

中国城市化问题 你要大城市一张床 还是小城镇一间房

中国城市化问题 你要大城市一张床 还是小城镇一间房
中国城市化问题 你要大城市一张床 还是小城镇一间房

中国城市化问题你要大城市一张床还是小城镇一间房

“我们现在有一个非常严重的误解,认为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由于经济高度向沿海发达地区集聚所导致的。这是错的。中国真正的问题在于,人口的集聚落后于经济的集聚。”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陆铭说。

冬日早晨的上海隆昌公寓。刘行喆澎湃资料

“你要大城市一张床?还是小城镇一间房?”

这是一个人们早已不陌生的辩题。有人宁可“蜗居”、成为“蚁族”,也要在帝都魔都争取一席之地;亦有人历数大城市房价高涨、交通拥挤、雾霾连天等“城市病”,连曾经的“北漂”一族高晓松都在节目《奇葩说》中坦言:“大城市让我感到很慌张。”

在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陆铭看来,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其实是个人“选择”的问题。“经济学相信,人在理性的决策之下,他的选址是基于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只要收益大于成本,他就会选址在这个地方。这是最基本的决策选择。”

1月31日,陆铭在由上海社联《探索与争鸣》杂志举办的“重新阐释中国与全面深化改革”青年论坛上表示,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本质上就是一个“选址”的问题,而中国城市化的关键问题在于,人口集聚落后于经济集聚。

自由“选址”,结果一定是“不平衡”?

理论上,无论是大城市、小城镇还是乡村,每个人都有自我选择去留的权利。“我在哪里生活,在哪里就业,其实决定了这个国家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也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城市体系。”提到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北上广人满为患的早高峰,与此同时,其他欠发达地区则呈现截然相反的“空心城”。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11月18日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1/6。并且,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跨省流入人口中,东部地区所占比例为90.5%,西部地区为7.1%,中部地区为2.4%。同时,北京、上海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陆铭指出,一个国家在市场统一、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结果一定是空间上的“高度集聚”。“这是现代经济的共同特征。”

空间的“高度集聚”是怎样的?比如年轻人涌向北上广,比如沿海城市成热门选择,这就会让“不平衡”那三个字呼之欲出了。陆铭将此形容为“统一、效率、平衡”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国家让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每个人都有选择权,资源自由流动;而人们在衡量自己的收益和成本时,都会最大化自己的效益,有一个效率追求。在‘统一’和‘效率’都实现的情况下,空间的配置一定是高度不均匀的,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不平衡’。”他甚至断言,如果要同时追求统一、效率和经济活动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衡”——“不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如果现在的经济政策是用来追求经济资源和人口在空间上的均匀分

布,‘统一’和‘效率’至少要放掉一个。”陆铭解释,“你可以不要‘统一’。比如地区间分割市场,再比如政府限制大城市发展,用大量转移支付、财政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到中小城市发展,这意味着资源无法自由流动。结果是全国范围内的重复建设,开发区和新城遍地开花,最终,资源配置效率也遭受了巨大损失。”

解决矛盾,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平衡”

那么,“统一、效率、平衡”之间的矛盾是否无解?陆铭表示答案是否定的,关键在于政府和百姓对“平衡”的理解。很多人认为“平衡”就是经济资源的“均匀”分布。陆铭认为,对经济发展而言,更重要的平衡应该是人均收入或人均GDP的均等化。

在一张《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的分析图中(见图1),纵轴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横轴是这个国家不同地方人均GDP的差距。经济发展早期,国家人均GDP达到大概5千美元之前,地区间差距的确随发展而扩大,但之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地区差距却缩小了。为什么会这样?“经济学上说,资源的区域间再配置,它的均衡就是人均GDP 的区域间均等化,如果区域间存在差距,人就继续流动,流动到大家在任何一个地方生活都一样为止。”

陆铭认为,只要相信市场的力量,只要相信自由流动所带来的人均收入的收敛,“那么恰恰是人口的自由流动,能够实现区域间真正意义上的平衡发展。”不过他特别说明,这种意义上的平衡发展,是以“空间上高度集聚”为前提的。

图1: 经济发展与地区间收入差距。绿色为瑞典,橙色为西班牙,玫红色为美国,蓝色为日本,深红色为英国,黑色为哈布斯堡帝国。

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9》(可在世界银行网站下载)

以美国为例,图2是美国各州的GDP份额和人口份额。蓝颜色的柱状图是美国各州GDP在全美占据的份额,红色的线则是各州人口在全美的份额。尽管两个份额在各自的地区间差距很大,但两者之间的吻合度却高度一致。“很简单的小学生数学就可以告诉我们,各州人均GDP是一样的,这样的结果是不是很好呢?有的地方集中人口搞加工业和服务业,有的地方就地广人稀搞规模化的农场。”

图2:2010年美国各州经济总量和人口分布

来源:傅蔚冈,《不要畏惧城市人口增加》

接下来看中国,图3是中国各省市的GDP份额和人口份额。和美国相比,中国各省市所占GDP份额均匀得多,但各省市的所占GDP和其人口份额差距甚远。“我们现在有一个非常严重的误解,认为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由于经济高度向沿海发达地区集聚所导致的。这是错的。中国真正的问题在于,红线没有跟上蓝柱子,也就是人口的集聚落后于经济的集聚。”

图3:2010年中国省级经济增长和常住人口分布

来源:同图2

换言之,经济发展确实存在“统一、效率和平衡”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如果要打破这个矛盾,就要把平衡的概念从“均匀分布”变成“人均收入和人均GDP的均等”。

举一反三,公共政策有三大原则

从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展开,陆铭认为公共政策应有三大原则。第一原则就是理性原则,具体有三个要件,分别是理论、数据和国际经验。他尤其强调数据和国际经验的应用。“当存在理论争论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大家不看数据,理论告诉你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到实践里检验真理,用数据说明到底是正的还是负的,所以我认为当前中国特别需要的研究就是以经验性数据为基础的研究。”

在他看来,数据的分析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简单的相关性分析。“简单的相关性有时可以说明问题,但在某些具体问题里,简单的相关性会产生严重误导。”也因此,他认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努力做好因果性研究。

比如,人们一般认为,“城市病”的严重程度是和城市人口规模成正相关关系的:人越多,意味着道路越堵、空气越差、治安越乱……“这其实是一个极大的认识误区。你看西方国家大城市的成长历程,它们的人口在不断增长,但它们的‘城市病’却经历了一个从恶化到缓解,不断得到治理的过程。”在陆铭看来,这就意味着人口和城市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至于国际经验,陆铭举例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城市病等问题解决都可以多借鉴国际经验。

很多人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但城乡、地域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但不管是理论还是经验研究,恰恰是城市化的过程是可以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的。同时,恰恰是人口

的自由流动,和刚才讲到的集聚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很多人说,你看那些人口流出地都是空心村,都是人口老龄化,可是你应该想的问题是,为什么在既有的制度下,中国有大量的老人、女性和农村的留守儿童不能进城,这些问题不是城市化的错,是当前的制度和政策出错了。”

在和社会公众、政府打交道时,最让陆铭担心的一种言论是“中国就是跟别的国家不一样——因为中国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我认为中国这个强大的政府应该首先服从于科学的规律。让政策和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致,克服这个规律下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具体公共政策的制定上,陆铭认为不能盲目相信中国是一个例外。

第二个原则叫公正。公共政策涉及到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在整个中国又涉及到地方利益,如果要达到一个公正的结果,就不要在公共政策的讨论中使参与人具备利益相关者的身份,这就是罗尔斯提出的“无知之幕”的含义,但这很难做到。

那怎么办?“我觉得中国有一个古老的智慧可以用,孔老夫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提法我觉得更加适合在中国的语境。比如一些人说,我们主张农民工就地城镇化,他们不要到北京来了,我经常讲,抱有这样想法的人应该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你不到小城镇去呢?这其实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问题。”

最后一个原则是效率。“今天很多人认为市场经济只讲效率,不是这样的,市场经济是既可以实现公正,也可以实现效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市场经济是公正的,那么公正和效率是不冲突的。”

那么中国缺失的是什么效率?陆铭表示,中国缺失的一个是全局的效率,即每个人或地方都只想自己,牺牲了中国作为大国全局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另一个是长期的效率。“老百姓往往缺乏长远的思考,政府官员任期也短,更加剧了政策的短期化。”陆铭说,“但在

政府公共政策实施方面如果不讲效率,实际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根本上是对纳税人的钱的浪费,而这个公共资源的浪费对社会造成的损害可能比腐败更为严重。”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 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宁要小城一套房,不要大城一张床

宁要小城一套房,不要大城一张床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老师和正方辩友,大家上午好! 有这么一群人,早上六点起床,简单梳洗,匆忙离开出租房,坐两个多小时地铁,开始忙碌工作;也有这么一群人,下班后与朋友一起,喝咖啡,看电影,慢悠悠记录自己的心情点滴。很显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两种生活方式。我方宁要小城一套房,不要大城一张床是基于家庭现实、社会现状和个人情感的综合考虑。 首先,从家庭角度出发,沉重的家庭责任是宁要小城房的迫切要求。“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一曲《时间都去哪了》曾让无数人潸然落泪,同时也掀起了是否应当把“常回家看看”纳为法律强制的讨论,关爱空巢老人一时成为关注热点。随着“4-2-1”家庭模式趋向稳定,两个年轻人赡养四个老人成为普遍需要,虽然对方辩友也可以说等我工作稳定以后就把父母接过来一起住,但是我们却忽略一个残酷的现实:以北京为例,2011年到2015年人均工资增长了81%,房价却增长了242%,生命留给等待的时间并不多,我们成功的速度,可能远远小于父母老去的速度。 其次,从社会角度出发,现实的就业矛盾是宁要小城房的大势所趋。据广州日报统计年后十大紧缺工种,如收银员、流水线制造工、保安员、清洁工、厨工等,明显与大学生学科专业所长有所出入。而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却大量宣传人才引进政策,这与大城市人才扎堆却又难得专业对口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北京一权威管理顾问公司统计显示,由于90后大学生群体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追逐更加强烈, 77%的在校大学生薪酬预期不降反升。汪峰的《北京北京》中说我们在这祈祷、迷茫和寻找,正是“北漂”族心理落差的真实写照,才人供需失衡和就业落差巨大,都成为年轻人考虑小城房的理智因素。 最后,从个人角度出发,宁要小城房代表的脚踏实地也是年轻人急需积累的品质。王石曾在演讲中说过:浮躁心态是现在普遍的一种存在。急于求成是年轻人在成功学熏陶下的普遍心态,坐不住冷板凳成为盲目追求大城市青年的共同特点。根据麦可思发布的《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后3年内跳槽率高达70%。试问频繁的跳槽到底是上述迷茫和寻找的心态,还是坚持理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Chinese urbanization progress is circuitous. As aggressed by west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was in imbalance. After PRC was found, the government started to make a layout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But unfortunately,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1960s move urban population to the village, which made Chinese urbanization be in dead state. Normally speak, from 1949 to 1978, the urbanization in China was very slow. In 30 years from 1950 to 1980, the urban population rate in the whole world raise from 28.4% to 41.3%, the rat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aise from 16.2% to 30.5, but Chinese rate was only raise from 11.2% to 19.4%. 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At this period, Chinese urbanization present these features. Firstly, the government was the main body in urbanization, and the urbanization area was limited by the planned economy. Secondly, the urbanization was lack of competence to absorb nonagricultural work force, and the market was not in commodity economy. All above made a bad result. The city and the village were likely separated. For example, the government put government-planning assignment into practice in city, while it control rural population and limited it. This hold back the freely mobility of population.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的观念更可取四辩陈词

感谢各位观看化工学院辩论赛的决赛, 就今天这个辩题而言,我们探讨的是到底身在何处更利于我们的发展,纵观全场对方的论断可谓气壮山河、地动山摇,可摇过之后我不免生出诸多疑问。 今天对方一直在提国家政策,恕我冒昧,恐怕国家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说宁要大城市一间房的观点更可取吧。国家要加强城市化进程提高整体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于是对方辩友就来混淆视听说我们更应该去小城镇。其实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的措施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大城市带动小城镇工业化进程和发展。而作为我们年轻人来讲,应该把握大城市机遇多、产业结构完善的特点,努力拼搏将来才有能力为小城镇的发展出一把力,这才是我们对这个社会最负责的态度呀。 对方又在讲在大城市中,我们只能从事低端职业,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那我就不明白了又有哪个人一开始就能当总裁,当CEO呢?谁的美好生活不是靠自己的双手拼搏来的?李嘉诚一开始也只是一个小小的服务员,莎士比亚不也在马厩里喂过马么? 今天对方辩友还不断提到压力 说大城市压力过大会造成自杀率的升高(并用富士康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证明您的观点),这使我十分不理解对方辩友如何衡量压力大和过大之间的区别,按对方的逻辑,小城镇压力小那又有多小呢,借用孟子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会不会因为小城镇压力过小而不思进取呢?其实不同的人对于压力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但不管是高考压力还是就业压力对人最大的作用难道不都是催人进取完善自我吗? 对方辩友(又)说,小城镇竞争压力小更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实在让我无法信服,仅拿我而言,我是一名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大学生,但又有多少小城镇拥有化工厂呢?那对于学航空航天的,国际贸易的大学生又该如何?竞争在哪都不可避免,小城镇产业结构单一,就业岗位有限,人情关系错综复杂,作为一个有能力没关系的大学生实在很难施展自己的才华,相比之下机遇广竞争更加公平的大城市不是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吗? 我们再看一看对方辩友所说的大城市就业难、人才饱和的问题,这的确是我们在奋斗初期所面临的困境,但请不要将社会各方面引起的问题完全归咎到人多上。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我们不难发现,在同样的竞争环境和压力面前一些人只顾玩乐同时又怨天尤人最终选择了逃避,而另外一些人为了在大城市中立足将压力化作了他们不断完善自我的动力。年轻人应该具有拼搏精神,迎难而上,努力完善自我为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这不正符合了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吗? 煽情,没时间就综上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孔德余 并不认同所谓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已经基本饱和,未来将转向改善性需求的观点。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还不到50%,也就是说,中国与美国大致面积相等的国土面积,还养育着相当于美国20倍左右的农民,说明中国农民的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积可能达不到美国农民的1/20,那么中国要真正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还很漫长。 未来持续漫长的城市化,就是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那么,未来城市化的路径到底是让现在的大城市无限扩大,还是发展中小城市?如果说让大城市无限扩大,依据中国的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未来上3000万、5000万甚至更多人口的城市在中国会有很多。而就现状来看,大城市最大的优势是商业设施、商务设施、就业条件、政府服务、教育、医疗的优势集中;但超大的、在全世界没有先例的城市规模,也会面临全世界的城市都未出现过的严峻问题,比如交通问题、空气质量问题等。一个超级大的城市,仅仅一个超级大的交通压力完全可以让整个城市瘫痪,而交通压力的出现,同时就导致一个大城的整体效率大大降低。如果继续放纵各种优势向大城市集中,让人口也继续向大城市集中,很显然,终究有一天那些超级大城市的问题将无法解决,到那时,再来发展中小城市恐怕将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也可以说,中国的城

市化绝不应该把超级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小城市,最大的优势就是交通优势和空气质量的优势;但是,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大城市的优势,却恰恰成了中小城市的劣势,因此,中小城市目前因为政府服务水平、商业商务配套、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落后于大城市,而失去竞争力。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出现大城市的人口聚集能力持续增强,中小城市的聚集能力还在不断减弱的态势。如果中小城市从抓政府服务的提升开始入手,并将商业、商务功能,医疗、教育水平都提升到与大城市的水平基本一致,再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匹配相适应的产业规模来解决好就业问题,中国中小城市还会继续像现在一样不能与大城市竞争?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方向还会是大城市? 中国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持续的城市化进程无法回避对中小城市的依赖,尽早解决好中小城市发展中的服务水平,提升商业、商务、教育、医疗等功能,促进中小城市的就业能力,才是出路。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中小城市的发展,也会成为商业、医疗、教育、以及与城市规模和满足就业相匹配的产业经济将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 2015年9月11日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宁要小城镇里一间房反方二辩稿

一、正文 谢谢主席,大家好。刚才对方同学向我们反复阐述大城市有比小城镇更好的资源,更大的平台,更多的机会,更便利的交通。。。。。。但是,这和那些面对这个选择的人有什么关系呢?中国的大城市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饱和,交通拥堵犹以大城市最为严重,即使拥有双向十通道和覆盖全城区的地铁网络的北京也依然出了名的拥堵。(事例反驳:如果你说你需要经常出差经常出行而小城镇没有火车站,株洲是中国中部火车的枢纽,却不是大城市。)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大城市的资源并不是为你准备的。其最主要的享用者还是大城市的“土著”,真正共享的资源并不如你想象的美好,比如刚才说的拥挤的交通。因而大城市才会有“贫民窟”,才会有打工子弟小学。然而近几这样的学校已渐渐关停,而近日公布的多地的网约车条例也是限制了外地人士在大城市进行网约车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城市,那些底层人士能够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却得不到更好的医疗保障,子女的教育保障,因为没有户口。而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本身就不公平,还以北京举例,其积分落户制度基本上没有几个人因此能够获得北京户口,也就不可能享受到北京城那丰富的资源。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幸福指数前三十名中北上广均为上榜!所以,即使存在,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退一步海阔天空。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即使在喜马拉雅的山顶也能享受到大城市一样的互联网体验,在小山村的一角也能看到顶尖大学的课程,慕课更是能让人获得与正式大学生一样的学位证书!谁说小城镇就得不到大城市的体验呢。再者,我们说到城市的发展已趋于饱和,正在向周边转移资源,许多学校转向郊区或者开发区而不在城区,许多企业及工厂也渐渐搬离城区。华为,中兴正逐渐将产业基地转移到其他地区。国家更是鼓励大学生向中西部,中小城镇发展。在小城镇奋斗几年一样可以得到一个美好的未来,而这过程却更美好。那为什么不选择在小城镇拥有一间房,有一个更稳定的依靠,更大的底气,发挥出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拼搏出更美好更幸福的未来呢?合肥十年甚至五年之前只是一个欠发达的小城,现在却因为承接产业转移而成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此处更有两个比较体,此刻在小城镇的幸福,大城市奋斗出来的幸福,防止被套)合肥的顶尖高中合肥一中更是早早就迁入当时的郊区滨湖新区,而现在的滨湖新区是合肥经济的新支柱。 环境问题 二、事例: 1合肥承接了产业转移,却并没有发展成污染城市,相反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其次污染企业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我们国家正走向绿色发展的道路,并明确指出: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某些高污染企业如造纸冶金十分重要,但是仍然具有发展空间,其技术的革新会带来社会飞速的发展。昆山,华西村。。。 2还有许多城市在郊区建立别墅,比城区房还贵。 三、备注:大城市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对于面对这个选择的人,这个好与其无关. 有实力就不会面临这样的选择了,因为他们有一个可见的光明的未来。 反驳看到好的就追,反驳好的东西的位置。却不反驳好的东西。 四、问题 1在大城市只有一张床的人是不是压力很大 2长时间面对自己想要的却得不到的东西能不会有心里波动吗? 3一腔热血被浇灭岂不是最大的打击?从高处摔下来岂不是死的很惨?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主讲人:李津逵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一方面人们尽情的享受着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与舒适,另一方面人们也感到了城市发展过快所带来的切肤之痛。作为世界人口最大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学者把中国城市化列为21世纪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两大因素之一。那么中国的城市化将是中国人民的福音呢还是全世界的祸水?确实有学者提出了这么严肃的问题。那么面对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怎样才能使人口数量、结构分布与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李津逵先生。李先生您好! 李津逵:您好! 王鲁湘:欢迎您作客《世纪大讲堂》! 李津逵:谢谢。 王鲁湘:我看了一下李先生的简历,突然发现我们两个之间惊人的相似。我们两个人年龄相仿,李先生比我略微大几个月。我们都是从城市里头在那个时候下乡做知青,然后在知青里面过着一种很艰难生活。所以的话我们这一代人又后来由于1977年恢复高考给了我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们两个同时在那一年参加了那一次决定历史命运决定个人命运的那一次高考,我们都成了大学生,这样的话我们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最后在城市里面工作,在城市里面生活,在城市里面安家成了一个城里人。所以对于城市化我们是有双重理解的,因为我们曾经在农村里面干过。那么您的经历使您对城市有一个什么样的向往? 李津逵:那个时候我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分子代表大会是在东城区的一个招待所里面开,那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常常在干活的时候,我要能在那个招待所里当一个服务员该多好? 王鲁湘:对。 李津逵:就想这个事。 王鲁湘:对,当时我们知青所有的梦就是回城,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不择手段就是要回城。为什么要回城?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社会里面,城市比农村具有太多太多的优越性了。所以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变成一个城里人,然后到城里面生活。那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突然以我们预料不到这样一种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发展起了,那么您也见证了这样一个过程。您觉得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间,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在这30年中间有阶段性的区分吗?比如说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 李津逵:我感觉是1992年小平南巡之后大量的这种三来一补的工业在沿海地区落户之后,创造了城市中间巨大的就业岗位,这个时候农村中间大量的青年走向城市,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飞跃。 王鲁湘:我们产生了城市化要求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对。 王鲁湘:社会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就是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一直是向往城市生活,但是他走不进城市。 王鲁湘:走不进。 李津逵:比如说明清的时候有那个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因为城市里面没有就业岗位,农村又没有余粮供养城市,农村的这个耕织结构又非常的顽固,这种情况下一直就没有突破。但是当我们中国加入了全球的经济分工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一天到来了。 王鲁湘:对,这是一个历史机遇。您是学工科的。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 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以后,中国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 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征措施 1 中国城市化概述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 年代中期以 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三大标志 (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3. 中国城市化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宁要小城镇一间房不要大城市一张床一辩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辩题:大城市一张床,是指忍受大城市的巨大压力而依旧选择在水泥森林的夹缝中生存的生活态度,小城镇一间房:是指旋转在小城镇中安家落户,并在小城镇中发展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代表了现在社会价值观念的两种走向,而今天,我们讨论的关键是哪一种态度更适合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理性的价值取舍。 就个人发展来说,小城镇的生存压力要远远小于大城市。根据中国城市压力排行榜:前五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重庆,而这五个城市则是中国大型城市的代表。试问各位,在压力如此之的环境中,我们的身心长期处与亚健康的状态中,我们哪里还有精力与体力与谋求自身的发展。同时,大城镇的生活节奏要远远高于小城镇,在如此匆忙的环境之下,我们生活的缓冲空间几乎被压榨干净。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发展方向,就如同溺水的人,只会本能的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东西,而不去考虑这是救援的绳索还是漂浮的稻草。 就社会发展来说:中国现处于城市化高速推进的环境中,相比于大城市的发展已接近饱和的状态,小城市则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现在京沪广的人才饱和率已达120%,而许多二三线城市人才饱和率仅为76.8%试问对方,我们凭什么在120%的人才饱和率中脱颖而出,展示自己的才华。其次现在许多大城市房价虚高,无数刚走入职场的年轻人,还没等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就被沉重的房价泡沫压弯了自己的脊梁。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的想法,驱动人们疯狂投资城市房地产,因为他们相信,城市的荣耀要远远比自身的生存资本重要很多。一个个亮灯率小于20%的小区就此造就,一个个蜗居于地下室的蚁族悲剧也就由此造就,社会经济发展的隐患也由此埋下。长此以往,我想,下一个经济危机爆发点就是多少人狂热迷恋的----------------big city 如此多的人选择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镇一间房,究其原因,无非是价值观念的混乱与不理智。许多人的价值观念重心,依旧停留在美好却并非切合实际的客观生存环境上,列入完善的医疗设施,发达的教育,现代化的交通,但是我们可曾想过,当我们只能蜗居在钢铁森林之中,我们有什么资本来为这些现代化来买单。有人可能会说,留在大城市是坚持一种理想,维持一种尊严,但是我们可曾想到,我们微薄的生存资本在这种理想面前是如此的脆弱,好像中国男足要夺取世界杯般可笑。或许,有一天,当我们蓦然回首,发现,留在小城镇,享受着低廉的生活成本,用自己不多的资本投入到自己与社会大发展中,我们会收获更多的精彩与价值。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1978 年到 2008 年的 30 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 30 年,是我国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大城市一间房辩论资料全

正方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认为小城市一间房的观念更为可取。首先提醒对方辩友,床和房只是一种比喻,一张床代表的是收入只能维持最基本的开支,而一间房则是指在此之间还能维持一个相对不错的生活质量,简而言之生存和生活的区别。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当一个人面临这两种选择的时候,哪一种选择更值得在普遍意义上提倡。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政策上来说。大城市已经不堪拥挤,城市病越来越突出,房价房租越来越高,蜗居者和蚁族也层出不穷。人均能享受到得城市资源越来越少。同样随着人口的增多,大城市里的人均能够得到的就业机会明显减少,而且就业压力、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现代大学生都向大城市里流动,就会出现人才的拥挤和浪费。相反的,小城市则需要大量的人才以建设城市、发展经济,与大城市相比小城市的就业前景高、机会多、压力小,所以现代大学生,到小城市拥有一间房是更为明智的选择!而且现在我国的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城市硬件建设差距逐年减少,信息沟通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而变得流畅,医疗、卫生等方面也逐年加强,相比于竞争和生活压力巨大的大城市,为什么现代大学生不选择小城市里的一间房呢? 我国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导向有着很明显的侧重,国家倡导现代大学生投身基层,创造事业,改变未来。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大城市不可能出现太多,而小城市必将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遍地开花!相比于为数不多的大城市,现代大学生应选择前景更大,道路更宽广的小城市! 从个人角度出发,小城市生活好、房价低、生活更方便,而且小城市人际关系亲密,交际活动更易于开展,人情味重,幸福指数高。相信大家都希望工作了尽早成家立业,下班后陪陪老婆孩子,而不是守着一张床独自流泪到天亮吧! 故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现代大学生宁要小城市一间房的观点更可取! 宁要大城市一张床/宁要小城镇一间 正方:“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的观点更可取!(华中师范大学) 反方:“宁要小城镇一间房”的观点更可取!(湖南大学) 正方邓哲结辩: 好,谢谢主席大家好! 真相绝不简单,也绝不纯粹!对方辩友今天最大的问题就是将一知半解当做 了真相本身。对方辩友只看到了闲散、舒适是生活质量,却没有看到基础设施、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 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 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 文化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武力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 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 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