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徽州民俗

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

徽州地区的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人称之为“水口”。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徽州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水口园林”的发展。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更高大、更华美、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神圣崇高、肃穆敬畏之情。由于中国位居北半球,为了采光和防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住房屋多向南而建;为了耕作和取水,房屋多建在河之北岸,且北有靠山,即建在南向的缓坡阶地上。缓坡阶地上的村落- 2 - 排布呈现阶梯状,从山坡往下看,民居错落有致,构成良好的俯视景观,同时也构成理想的生态景观。

徽州民居围墙一般很高。男人大都在外经商,此墙便起着防盗、对女性禁锢的作用。徽州民居都设有天井,它们起着通风透光的功用。天井的设计也有一层深意,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处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枧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曰:“四水到堂。”意为“财不外流”。在正厅,一般

都有供桌,供桌上往往摆着这两样东西:一面镜子,两方笔筒状的瓶子,谐音为平、静,近代出现了自鸣钟以后,则将它放在中间。三者合起来,终生平静也。中堂两侧是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这些对联道出了徽州的人生态度。

中国古代村落,从形成之初就注重选择一种良好的“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除了通常的良田美宅外,还与周围地势山林等物质构成要素有关。

徽州民居的装饰也极有特色。一个古村落,一条古街道,一栋古民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向人们述说着曾经发生在它身上的历史和所反映的文化。如徽派古建筑,就以它精美的新安雕刻、淡雅的青瓦白墙、变化丰富的马头山墙和大量的楼阁牌坊为特色。徽州大门上建有门罩或门楼。门罩在离大门门框上部少许地方用水磨砖做成向

外突出的线角及装饰,顶上覆以瓦檐,复杂的则在下部用水磨砖做成垂花门形式,两旁各置一垂莲柱,中间施横枋两层联系。门栋、门罩、柱础、梁架、窗户、栏杆等部位都有雕刻,这些雕刻虽民间艺人所作,但却是令人惊叹的艺术品。民居的雕刻图案取材广泛,凝聚着徽州人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

泗州戏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入城市。

泗州戏原称“拉魂腔”,又叫“肘鼓子”。叫它“拉魂腔”,是因为它唱腔优美迷人。叫它“肘鼓子”,多数人以为是它曾用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其实都说错了。“肘鼓子”是由“周姑子”演变来的。

早先,在山东有邱、葛、张三位民间艺人,把当地许多动听的民歌、小调和民间乐曲“太平调”、“猎户腔”等揉合成一种新的民间说唱,又分别传说到皖北、鲁南、苏北,后来发展成为受人喜爱的泗州戏,柳琴戏,淮海戏。

单说当年邱门老师邱哥,单枪匹马到安徽泗州一带演唱。由于他嗓音宏亮,唱腔好听,表演传神,再加上相貌英俊,待人随和,很是招人喜爱。他走村串户,上集赶会,许多男女老少跟着瞧、撵着听,直唱得人们魂不附体、忘了寝食。这一天,周家集有个姓周的大户人家为小姐过生曰,请邱哥去“唱堂会”。他在客厅唱,周家老爷起先只准小姐在绣楼上听。哪知,小姐听着听着就下了楼,来到客厅的屏风后面听。由于这位小姐平时爱好抚琴吟诗,所以她一边听、一边就能跟着邱哥唱。大概是老爷和客人们都听迷了,小姐来了他们也没发现,一会儿唱完了,小姐除重赏他外,还在银包里偷偷夹了一只玲珑剔透的“玉斑鸠”(戴在手指上的玉器)。从此,这位周家姑娘经常和丫鬟一起偷跑出去听戏,还经常把自己的“私房”资助给邱哥添“行头”、“买乐器”,这样一来二往,两个渐渐地蒙生了爱慕之情。在那旧社会,这可是不得了的事啊!周老爷知道此事,狠狠地教训小姐一顿:“你是大家闺秀,金枝玉叶。怎能和一挨门乞讨的‘戏花子’接近呢!还把我的玉器偷给他,我看你的魂被唱戏的拉去喽!”一气之下,命

家人连夜把邱哥赶出周家集;泗州戏有传统大戏八十多个,小戏和折戏六十多种,代;类,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今天泗州戏乐曲已运用电声乐器伴奏,尤其值得一提的;我们宿州市还有许多民间剧团,是靠事主家和大队包戏;产奠基仪式上举办持续一周的票友会,在市内反响热烈;

家人连夜把邱哥赶出周家集。邱哥一走,四方谋生,去向不明。周家姑娘在绣楼上茶不思,饭不想,整天整夜地倚着楼窗哼着跟邱哥学的“拉魂腔”,呆呆地看着远方。小姐的心思瞒不过贴身丫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她买通家院,带着小姐从后门逃出家园。她们历尽艰辛,在泗州城附近找到了邱哥,结为百年之好。这位周姑娘聪明好学,不久就能和邱哥同台演唱小生小旦戏了。她那婉转甜润的唱腔。窈窕秀美的身段,惟妙惟肖的表演,一下子轰动了整个泗州。那才真的把听戏的魂都拉去了呢!起先人们还叫不出这叫什么调、什么戏,就直呼演唱这个调的人名字。一传十、十传百,就叫开了听“周姑子调”。后来他们又就地取材,自制一个两根弦的土琵琶,就用那只“玉斑鸠”套在指头上作为弹琵琶的拨片,以后又演变用竹子、牛角料子制成,一直沿袭到现在。

泗州戏有传统大戏八十多个,小戏和折戏六十多种,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很强,演员可以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随意发挥,故名“怡心调”。男腔粗犷豪放,高亢嘹亮;女腔婉转悠扬,结尾处多翻高八度拉腔,明丽泼辣,动人魂魄。其伴奏乐器以土琵琶为主,辅以三弦、笙、二胡、高胡、笛子等,另有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四大件打击乐器。泗州戏的角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头、小头、丑等几类,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花灯舞”、

“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受戏曲程式规范的影响不大,带有明快活泼、质朴爽朗、刚劲泼辣的特点,充满浓郁的皖北乡土气息。演出时有许多独特的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旋风式、剪子股、仙鹤走、百马大战、抽梁换柱、燕子拨泥、怀中抱月、凤凰双展翅等,演员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

今天泗州戏乐曲已运用电声乐器伴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泗州戏的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制,相继制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除了运用于本剧种伴奏外,还被国内外中西乐队选用,影响颇大。泗州戏的剧目不是很多。尽管统计出的传统大戏有80余出,小戏和折子戏也有60多个。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但经常上演的,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还主要是小戏、折子戏,并且以现代生活小戏为多。在这个意义上,它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也较其它剧种更显密切。

在宿州市还有许多民间剧团,是靠事主家和大队包戏的钱,大部分演员都4 0多岁,但他们唱腔优美生动,一般在泗县,灵璧县,埇桥区的一些县镇演出,像陈若梅、代兵等等一些演员深受观众喜爱,前不久还在元一新天地商业地

产奠基仪式上举办持续一周的票友会,在市内反响热烈。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跃发展,观众逐步减少,演出亏损,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泗州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经一系列的努力2006年5月20日,泗州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和

政府的重视,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宿州人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泗州戏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安徽文化调查报告

学科:学号:姓名: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置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丽,物产丰饶。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山是文化的承载体,除上述两大山脉外,位于池州的佛教名山九华山,以及休宁道教名山齐云山、潜山古南岳天柱山、宣城敬亭山、和县与马鞍山隔江相望的东西梁山(天门山)、滁州琅琊山、含山褒禅山、蚌埠涂山、宿松小孤山、岳西司空山、枞阳浮山、巢湖姥山、淮南八公山、淮北相山……,这些大大小小的名山胜迹,都留下无数文人雅士的亭台楼榭、诗词题咏,真可谓“一山一世界”,为安徽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水相依,安徽省域内水资源丰富,在中国东部五大水系中,安徽就占有三条:淮河、长江、新安江,其中淮河中游段横贯安徽北部,流经省境430公里;长江下游段横贯安徽中南部,流经省境416公里,号称“八百里皖江”;新安江与长江以黄山为分水岭,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流经省境242.3公里。此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安徽中部合肥市,是安徽最大的内湖,水域面积750多平方公里,流域内水系发达,号称“三百六十汊”;南北人工水路通道大运河及其支脉隋唐通济渠在我省宿州、淮北也都有遗存。 在安徽,由于淮河、长江两条大河自西向东横贯省境,把全省自然区分为淮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地理板块。淮北平原地势坦荡,为黄

安徽地域文化3

1、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现了池州诗人群和宣州诗人群。这两个诗人群体及其创作的诗歌非常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另外,安徽的巢湖地区还诞生了中唐著名诗人张籍。 2、在安徽贵池秋浦县,李白居住了数年之久,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著名组诗《秋浦歌》十七首。除了李白外,唐代还有多位名诗人在安徽进行过文学创作,例如曾任滁州刺史的韦应物,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滁州西涧》、《游西山》等;白居易曾在宣州写下《窗中列远岫》、《送侯权秀才序》等作品;曾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陋室铭》、《和州刺史厅壁记》等。 3、北宋安徽文人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梅尧臣、郭祥正、杨杰等人为代表的“革新”派,他们的作品源于生活,风格上多承古体,反对西昆体浮靡的词风,艺术成就较高;另一派是以吕公著、吕希哲等人为代表的“教化”派。他们重道轻文,提倡以理入诗但缺乏现实生活内容。这两派各有特点,共同构成北宋安徽诗坛的风貌,也是整个北宋诗歌创作的缩影。 4、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世称宁献王,明初戏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杂剧。他的戏曲理论著作《太和正音谱》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尤其是音韵格律方面的宝贵财富。 5、郑之珍,明代戏剧作家,著有传奇《目连救母》,又名《劝善记》。该传奇是在目连传说的变文、杂剧基础上改编而成。剧中写傅罗卜(法号目连),为救母去西天取经,学得佛法后深入地狱,历经磨难救出母亲的故事。 6、汪道昆在杂剧创作上享有盛名,今存《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四种,都是一折短剧,合称《大雅堂乐府》。内容都借传说来写历史人物的爱情故事:《高唐梦》叙楚襄王梦中会见巫山神女;《五湖游》述范蠡同西施归隐太湖之事;《远山戏》取汉京兆尹张敞为妻画眉故事;《洛水悲》写甄后之魂化为洛水之神,与曹植的奇遇。 7、阮大铖,明末著名诗人、戏曲家。其人品行恶劣,在青史上素有骂名,但在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铜陵郊区大通古镇地域文化调查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内容及过程 我对大通古镇的地域文化从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访问当地居民,走访当地的特色古街、参观建筑,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 (一)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 铜陵大通镇位于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是一个千年古镇,它曾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的安徽“四大商埠”之一。清末民初,是大通古镇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古镇上居住着10余万人,有着“小上海”的美誉。1876年,大通古镇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一起,被《中英烟台条约》列为对外商开放的暂泊口岸;在辛亥革命时期的1912年,它更是安徽临时省政府所在地;其地理位置独特,距安徽精品旅游风景区九华山83公里、黄山和太平湖154公里,是“两山一湖”名符其实的“后花园”。 (二)特色的历史建筑 和悦街和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在两个历史街区广泛分布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本身既

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味,也反映了因水而生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其中盐务招商局、商铺、报馆等建筑遗迹,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士阁”作为“大九华山头天门”,是我国一座著名寺庙。它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南面的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大士阁经多次修缮建设,陆续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大愿殿、伽蓝殿、祖师殿和功德堂、大慈殿、阿罗汉书画院及五百罗汉堂等庙宇。 龙泉井,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由于这口井位于长龙山的脚下,在建井之前,这里就有一处泉眼,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为了便于泉水的储存和使用,便在这泉眼之处开挖建井,井深三丈有余。因为人们称那泉眼为龙泉,所以主人就把这口井取名为:龙泉井。 大通钟楼,这座钟楼是西班牙人在大通修建的,至今已经有着近70年历史,高高地屹立在大通镇中心的长龙山“西瓜顶”上,呈四方立柱型,边长约为4米,园形拱门,高约20余米,上下三层,由于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现存一个残缺破败但风采依旧的遗址。 (三)丰富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这里有青通河、长江、鹊江、祠堂湖、白浪湖、潜洲沙滩湿

2012安徽地域文化作业二答案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到春秋战国时期,安徽的农业发展水平由一项水利灌溉工程得到见证,这就是芍陂的开凿与修建。 2、东汉时期安徽出现了两个堪与大天文学家张衡比肩的人物桓谭和王蕃。 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商业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徽商对数学的重视,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徽商编了不少应用商业数学书籍,如《铜陵算法》、《算林拔萃》、《庸章算法》、《算法纂要》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程大为的《算法统宗》。 4、清代安徽的天文学研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梅文鼎更被誉为“历算第一名家”。 5、朱载堉为明皇室子孙,他自幼爱好音律、数学,专心攻读,一生著书立说,主要著作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解惑》、《嘉量算经》等,这些著作涉及物理学、数学、天文学、以及音律、舞蹈等领域。 6、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并进说等各方面内容。 7、清末,废科举,行新学,安徽的文化教育仍位于全国前列。早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安庆就曾办有尚文小学堂;安徽第一所高等学堂——安徽省求是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85),比清政府正式颁布学堂章程还早4年。 8、魏晋时期的嵇康曾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人生观,并有“内和外见”的音乐见解,其中包涵了丰富而杰出的教育思想。嵇康还著有中国历史上一篇重要的音乐美学论文,即著名的《声无哀乐论》。在这篇论著中,他首先提出“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被触动以 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9、朱熹继承发展了先秦的教育目的论,提出“明人伦”、“为圣贤”的教育目标。 10、中国文学史上的“三曹”指汉魏时期的曹操、曹丕与曹植父子。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 11、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先河的作用。 12、南齐著名诗人谢眺于明帝建武年间出任宣城太守,其间创作了数十首诗篇,如《宣城郡内登望》、《高斋视事》、《祀敬亭山庙》、《游敬亭山》、《始之宣城郡》、《往敬亭路中》等等。这些作品既描摹出安徽宣城的风光与人情,又促进了当地文学的兴盛。因为他的诗歌而使得敬亭山名扬天下,诸多诗人慕名而来,纷纷唱和。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十二平均律:明代的朱载堉大胆而彻底地扬弃了千余年来的旧律制,创造了现今世界各国都在应用的十二平均律,这是我国声学史的一项杰出贡献。朱载堉实质上是在八度音之间分成12个音程相等的半音,顺序组成12个等程律,又叫十二平均律,如此,可以用任何一律作为主音组成各调的音阶,而且它们全音的音程都是一样的,这在乐律研究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十二平均律的发明比法国音乐理论家梅尔塞恩于1636年发表的十二平均律要早52年。 《物理小识》:明代方以智所著的《物理小识》,内容十分广泛,内分天、历、风雷雨阳、地、占候、人身、医药、饮食、衣服、金石、器用、草木、鸟兽、鬼神方术、异事等15类,共12卷,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有光学、电学、磁学、声学、力学诸多方面。它不仅总结了我国古代许多科学成就,批判地吸收了当时西欧传入的科学知识,而且对其中不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是在光学方面的成就更是突出。 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独立于官学制度之外,的学校制度,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它发轫于唐,至宋形成制度,南宋时大盛,迄明、清发达完备,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制度。书院制度对于传

枞阳电大地域文化报告

枞阳广播电视大学 安庆文化习俗调查(实践)分校名称枞阳电大 教学点名称直属 年级名称 17级春 专业名称会计(专) 调查内容关于安庆市地域文化 学生学号1734001405025 学生姓名张建兰 内容摘要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现辖 桐城市,枞阳、怀宁、潜山、岳西、太湖、望江、宿松7县,及迎 江、大观、宜秀3区,代管皖河农场。全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面积821平方公里。2014年全市户籍总人口620万人,其 中市区常住人口80万人。 安庆自古就是长江中下游水路交通枢纽,商业比较发达。唐宋 时期即形成区域性物资集散中心,蚕丝、茶叶、生漆、桐油等多经 此运销外地;明清之际,徽商云聚,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成为 皖西南和皖鄂赣边界的最大商埠和长江重要港口。 安庆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人称之:“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分疆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中流 天堑,万里长城于是乎在”。三国时吴、魏相争,南宋为抵御金兵 而筑城,元末、明季均发生过激烈争战,“安庆保卫战"谱写了太平 天国革命战争史上英勇悲壮的乐章。 安庆历史悠久,人文济盛,文物丰富,是沿江北岸著名的历史 文化名城。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们在此劳作、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属薛家岗文化。这里有皖山(天柱山, 古称南岳)、皖水(皖河),为周代古皖国(及其东邻桐国)故地,安徽 简称“皖"即由此而来。从最早见于文献记载古名“盛唐”起,至今 已有21 10年(公元前106年一公元2004年);以“安庆"名问世, 沿用至今已达857年(1 147--2004);自南宋筑城作府、县治所以来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康熙六年(1667 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将其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 皖西茶文化: 《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着《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两;大文学家曹雪芹旷世之作《红楼梦》竟有80 多处提及,特别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可见其影响之大,同时也说明六安瓜片的历史之悠久。百余年来,六安瓜片以其特有的氤氲醇香,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茶叶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魅力;以其独有的浓郁厚味,成为中国茶叶给世界最特别的国礼。 安徽六安地处北纬 31 度,是我国最北的茶区,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期长,光合作用充分,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六安瓜片属特种绿茶,采摘期仅限为谷雨前后的十余天,是世界上唯一无芽无梗的绿茶,完全由单片生叶制作而成。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艺极为复杂,反复长达一周,尤其讲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则苦,嫩一分则涩。在茶叶的外形塑造上,更是极尽雕琢之能事,以至冲泡出来如同翠绿的瓜子片,并以此得名。 皖西皋陶文化: 皖西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的楚文化在这里高度成熟。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里一直是道家、农家和儒家学派研究和教育活跃的地区。

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兴“五教”。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系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与联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军礼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成军之礼,嘉礼为“饮食、男女”之礼。创“五刑”。五刑即“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 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 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皋陶在习惯法的基础上整合为“五刑”,无疑是一大进步,创我国刑法之始。立“九德”。九德即宽而栗(秉性宽弘而有原则)、柔而立(性情温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质朴而能尊贤)、乱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扰而毅(谦和而有主见)、直而温(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具大略而能务实)、刚而塞(果敢而不鲁莽)、强而义(刚强而不任性违理)。皋陶制订的“九德”,内涵包括人的秉赋、气质、品德、才干等许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考察、选拔公职人员的标准。亲“九族”。九族即部落联盟核心的亲属部落。部落联盟是一个松散组织,联盟的权威没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亲“九族”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正处于文明时代的门槛。皋陶对联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那时,部落林立,号称“万国”,信仰、习俗不一。他倡导并施强部落、部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融合,促

《安徽地域文化》答案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1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年8月30日),康熙批准了由吏部汇奏并经御前会议讨论通过的全国性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制政革意见,其中,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使安徽省三司健全,因此,康熙六年(1667)一般认为是安徽建省标志。 2、安徽建省大致经历了元末明初的行政区域统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布政使划片分治;康熙四年(1665年)调整左、右布政使辖区,使苏、皖两省分省分治奠定基础,确定疆界;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正式批准建省;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正式将省会定于安庆。因此,一般把公元1667年8月30日作为安徽省诞生纪念日。 3、解放战争后期,安徽境内的淮河南北、江淮地区先后解放,初建皖西、江淮、豫皖苏边区3个行政公署,下设专区,再下为县、市。1949年4月,撤销上述3个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5月,随着江南地区全部解放并普遍建政,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两个行署行使省的权力,但比省的规格要小。行署下辖直辖市、专区,再下为县及专辖市。1952年4月,撤销皖南、皖北2个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会驻合肥。 4、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5、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6、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兼容性、多样性、不平衡性、开拓创新性的基本特点。 7、道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派之一,春秋末年的老子初步创立了道家思想体系,战国中期的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术的集大成者。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老子》一书中。《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8、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集中表现为提倡新文化,颠覆旧文化。具体内容则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 从自然地理环境说,安徽地区位于华东的西北部,兼跨长江、淮河流域,平原、丘陵、山地俱全,河流、湖泊交错其中。全省共分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山地、皖中平原、皖南低山丘陵五大自然区。在这些自然区中,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其中差别最大的,则是淮北与皖中、皖南等地。就自然地理说,淮北一带,千里平川,一望无际,多为旱地,盛产小麦、杂粮;皖西、皖中、皖南一带,地形复杂,有丘陵、平原、山地、河湖,多水田,以产水稻为主。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和物产的差别,给当地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人文地理方面说,安徽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淮北、淮南等地属楚文化流行范围,皖南等地属吴文化范围,这些也给当时当地的民俗以影响,这些民俗也成为楚、吴文化的组成部分。至今安徽地区的民俗活动某些方面还保留了楚、吴文化(民俗)的遗风,如尚红色、崇鬼、拜虎以及少数男性的纹身(在手臂及胸部刺彩色龙形及字迹)等。 由于安徽地跨长江和淮河,地区的差异和交通状况的不同,所以南北民俗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淮北多为中原官话;口味咸中带辣,汤汁口重色浓,惯用香菜佐味和配色;“席上无酒不进餐”,喝酒猜拳行令,择筷打杠习以成风。因地近黄淮,灾害频繁,住居简朴,衣着朴素(老人爱穿黑、白、蓝三色),民风剽悍,“即使走险,也群起响应”,因而多出英雄人物,诚如梁启超所说:“淮河流域,阳开阴合,为我国数千年来政治史的中心,其代产英雄,龙跳虎卧,为吾国数千年人物史的代表。”而江淮地区,多为江淮官话;传统膳用沿江菜系(扬州菜),口味偏甜主鲜;但自清末“两湖”等移民的到来,既形成许多“方言岛”,又造成辣味东移现象,未冲击地区仍然是“晨行茶肆,食喜鲜甜”(如天长等地);民风淳厚,言必包公余公(宋包拯、元余阙);逢年过节,生老嫁娶,待客择居,更是古今参半,各取所需。 处于万山丛中的皖南山区,交通不便,方言支派较多,仅徽州一地而言,虽多说徽州话,但“同山不同音,问路带翻译”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村落仍然保存唐、宋古音古俗,有“中国古音活化石”之称。宗族深薮,崇尚儒风,“养子不读书,似如养圈猪”,已成为家规族训,所以千百年来,“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他们所走之路是:学—官—商,或学—商—官。所以自宋以后,有“天下文人半徽州”之说。由于商业的繁荣,以及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这里又创造了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的徽菜,闻名遐迩的徽剧,精美绝伦的徽州“三雕”(砖、石、木)艺术等成就,所以民俗尚文

宣城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 第五章安徽的艺术 学习目的: 安徽的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各种艺术形式发展生机蓬勃,流派纷呈,名家迭出。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历史,各种艺术形式的代表样式、主要特点、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从而对安徽的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有立体的认识。 学习要求: 1、从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五个方面,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安徽戏曲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 3、通过本章的学习,在掌握各种艺术形式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欣赏各种艺术作品。 学习建议: 1、结合教材自学和课外延伸阅读,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艺术形式表现的更多的是动态的、直观的、立体的样式,建议学生走出课堂,去观摩戏曲、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项艺术作品,体会安徽艺术的独特韵味。 3、如果有可能的话,结合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安徽艺术之旅”游,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安徽文化艺术的底蕴。 一般了解:安徽的戏曲艺术概况、舞蹈艺术概况、绘画艺术概况和建筑艺术概况。 一、戏曲艺术 1、安徽目连戏 目连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剧种,它主要搬演佛门弟子目连僧入冥间救母的故

事。安徽目连戏又叫“大戏”,主要流行于当时的徽州、池州、宁国、太平四府地域。安徽目连戏具有较为固定、戏文典雅的剧目,正统而丰富的唱腔,神奇而夸张的脸谱,行当俱全,还有讲求排场的一套演出规矩,唱腔为联曲体制。安徽目连戏一开始受到弋阳腔、青阳腔的影响,主要是用高腔形式在演唱,后来又兼唱部分昆曲、乱弹、徽戏,流传的时间很长,影响很大,在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目连戏由于宣扬佛教行善劝世,大多是崇信佛教的信徒行善还愿时演出,故俗称“还愿戏”。现在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福建等地乡间也还有目连戏的演出,安徽目连戏流传时间长、辐射面积广、影响大,又因山区较偏僻闭塞,宗族关系复杂,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原生态的目连戏面貌。 2、泗州戏 泗州戏是开放在泗洪大地上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它土生土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据泗州戏老艺人回忆,泗州戏是由当地姓丘、葛、张的三位艺人,吸收民间太平调等创新而成,故泗州戏演员旧时都称“丘门腿”,意谓丘姓门下学艺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泗州戏剧目丰富,如传统剧目《大出观》、《三踡寒桥》、《樊梨花点兵》、《走娘家》、《拾棉花》、《喝面叶》等长期盛演不衰。 泗州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非常鲜明。男腔粗犷、爽朗、高亢、嘹亮,女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有拉魂的魅力,故而被称之为“拉魂腔”。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及农民生活、劳动的音调。如赶牛耕地、妇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加以改造发展。泗州戏的花腔调门很多,同一种调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各人唱法互不相同,同一演员唱同一段唱词时都难以规范和定型,“怡心调”是泗州戏的最大特点。 二、舞蹈艺术 安徽民间舞蹈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不同风格,即所谓“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风格特色大致可分为五个不同色彩区:淮北及淮河两岸的舞蹈风格粗犷炽热,注重技巧。代表性舞蹈有《花鼓灯》、《火老虎》、《大鼓镲》等;皖西山区舞蹈风格明快,节奏跳跃,载歌载舞,代表性舞蹈有《鸽鸫理窝》、《十把小扇》、《十二月梳》等;安庆及长江两岸舞蹈风格秀丽文静,代表性舞蹈有《十二条手巾》、《十二月花神》、《抛球舞》等;江南地区舞蹈风格古老刚健、节奏深沉

地域文化课程报告怎么写

地域文化课程报告怎么写 地域文化课程总结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学习,我对汉唐时期的文化有了很深刻的了解,该课程贯通我国汉唐历史文化发展,全面而重点地介绍汉唐历史文化的特色及其发展规律,包括汉唐历史文化沿革、汉唐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皇室文化、教育文化、城市文化、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核心,遵循汉唐历史文化形成发展的客观事实,吸纳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各个学科的最新成果,以史论的形式展现汉唐历史文化,突出汉唐历史文化的特色,有利于学生对汉唐以及中国古今历史、文物遗存、名胜古迹、风俗文化的了解,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从而使我对祖国民族历史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徽州民俗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徽州地区的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人称之为“水口”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徽州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

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水口园林”的发展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更高大、更华美、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神圣崇高、肃穆敬畏之情由于中国位居北半球,为了采光和防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住房屋多向南而建;为了耕作和取水,房屋多建在河之北岸,且北有靠山,即建在南向的缓坡阶地上缓坡阶地上的村落- 2 -姓名:胡兰兰《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关于徽州的居住民俗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徽州地区的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人称之为“水口”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徽州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水口园林”的发展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更高大、更华美、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

地域文化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地域文化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 篇一:(XXX)地域文化调查报告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西安,在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古到今曾用名中,以“长安”最为长久和著名。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是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都城。西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之 一。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定都这里,从此,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四个鼎盛时代周、秦、汉、隋、唐均建都西安。汉唐时期,西安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中心,是世界上最早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西罗马,东长安”是其在世界历史地位中的写照。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史上最大的都城,对世界文明尤其是东亚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古代世界东西文明的交汇点。西安向世界展现了文明中国拥有的自信、开放、大气、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永远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当今的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

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西安是中国重点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西安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航空、航天工业的核心基地,是中国科技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一,是活力四射的内陆新特区,中国中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全国科技资源统筹试验特区、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国家赋予西安的定位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每当看见那古城墙,便让人的心登时沉静下来,满身表里,渗入了古意。到春节之时,城门前之道旁会挂上一色的红灯笼,而城楼之飞檐角上也会悬起古时的营灯,一串串地随风飘动,不由让人错觉那是塞外边城。城市的焦点部位,是全球文明的钟楼。其建建之精彩、气焰之宏大,就不必多说了。正在钟楼西北方不近处,隔灭钟鼓楼广场,是略小些的鼓楼。朝鸣钟而暮击鼓,此所谓晨钟暮鼓。以致不必亲临那里,只需要略略想象一下,你就可以或许体味获得那该是多醒人的一幅图景。正在城西南,则无大雁塔,盖为出名高僧唐三藏的藏经之所。塔外经幢林立,其间喷香烟缭绕,经声阵阵,磬鱼声声,人的心想不静下来都难。附近还无一条仿古街,以青砖铺就,清凉且寂静。两旁皆是仿唐建建——斗拱飞檐、墨门青瓦、木柱镂窗,多无复制古玩出售,价钱颇为廉价,更无茶馆酒肆,皆以古式陈列,小立顷刻,让人顿生思古之情。 因为小吃众多,西安的夜市极为发家。天黑后,小吃街

地域文化作业答案

地域文化作业答案 地域文化(专科)作业及参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专科通识课《地域文化》单元作业(一) 一.填空题: 1?“浙江”的命名有很多种说法,但大都认为其中“浙”字的意思是曲折,“浙 江”还有一些别名,如曲江、之江涮江等。 2?在浙江宇绍平原的余姚县河姆渡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出土有成堆的谷壳、谷粒、稻杆、稻叶,这是亚洲最早的水稻遗存。 3?战国后期,越国渐趋衰落,约在公元前306年为楚国所败,成为附庸国。 4,所谓水文化,既有物态文化的层面,山此形成的稻作文化、鱼文化、船文 化、桥文化等,乂有心态文化层面。 5.水文化是浙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越人就曾把勤于治水的禹看作是自己的 祖先,并认为他的墓地在会稽。此外,越国历史上,勾践与文种、范蠡、一起卧薪尝胆,戮力灭吴的韧性战斗精神,也是这种水文化的具体体现。 6?浙江先民的干栏式建筑在形式上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底部悬空、正脊的两头翘起,二是屋顶的结构作两面坡式,三是类似于今傣族人建造的竹楼。 7. 1907年,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起义,失败后被杀害于绍兴轩亭口。同年,徐锡 麟在安徽发动起义,枪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后英勇牺牲。 &浙江海宇人王国维,对文学、美学、哲学均有深湛的研究,他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把尼采哲学引进中国的人,对安阳殷墟甲骨文字、中国古代戏曲、词学的研究, 使他成为我国近代最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之一。

9?两宋时期,名闻当时的永嘉学派薛季宣、叶适和“四明学派”、杨简、袁 燮,义乌学派陈亮皆受当时温州、宇波、金华等经济发展、商贾之发达空气熏染, 主张义利实用之学。 10?于越乂称内越、大越,在越中发展最早,文明程度较高。于越民族的形成主 要来自地区内部不同文化间的融合,通过聚落与民族之间日益密切的交往而最终建立起亲密的血缘纽带。 11.浙江历史悠久,有很多早期人类活动遗址,著名的有浦江县的上山遗址、萧 山的跨湖桥遗址,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嘉兴的马家浜遗址和余杭境内的良渚文化遗址等。 12?浙江作为一个独立地方行政区的地位确立是在秦朝,至清康熙六年改浙江 承宣布政使司为浙江省,浙江省之名,至今相沿。 13?杭州六和塔位于钱塘江北岸月轮山上,山吴越国王钱弘俶为了镇钱江潮而建,“六和” 一词出于佛教“六和敬”之意,塔原以灯塔为过往舟楫向导。 14.宇波保国寺,位于甬江北区洪塘镇北的灵山山腹中,北宋大中祥符六年重建 大殿,为江南保持最为完善的北宋木结构建筑。 15?杭州知府林启1899年创办养正书塾,开新中学之先河;求是书院1902年改称浙江大学堂,1928年改为浙江大学,为国2 (3)浙江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三: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经济与文化同 步发展。 (4)浙江传统文化主要特征之四:多元性、交融性、互补性。 2?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浙江四大名窑及其分布。 答:越窑:主要分布于上虞、余姚、绍兴等地区。瓯窑:分布于瓯江流域的温州一带。婺州窑: 位于今天的金华地区。德清窑:分布于杭嘉湖平原西端的德清县。 4.简述浙江文化史(本教材)研究的“文化”所侧巫包含的四个层面。答:浙

宿州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走进宿州埇桥马戏 文化内涵的丰富,是任何艺术门类的灵魂,马戏也不例外。从狭义文化的角度来说,马戏艺术的文化内涵是指杂技表演所反映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 宿州埇桥马戏,是根植于宿州深厚土壤的民俗文化,这一民间艺术积淀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 根深蒂固的传统精神。当代宿州马戏虽然吸纳了不少欧美马戏的服装、道具特长,增加了装饰性、安全性,但骨子里还是保持着民族的特色。比如服装:大黑的庄重,大红的喜庆,金黄的华丽,白色的典雅等等,都是有别于西方马戏团豪华、炫目的色彩;就连马戏节目的内容编排甚至取名上,也是本土文化韵味儿十足——《马上封侯(猴)》(猴子骑马)、《小二黑结婚》(狗熊迎亲队)、《马踏飞燕》(马术)、《八步赶蝉》(马术)、《双猴点炮》、《狮虎迎宾》(狮虎“抱拳行礼”)、《新武松打虎》(人虎摔跤),等等,无不流露出华夏民族文化的风采。 征服自然的强劲精神。动物表演是人们对马戏的通俗说法,说到底,就是人类(驯兽师)训练和驾驭兽畜的节目。我国古代已有驯鸟及虫蚁之类的表演,对猛兽凶禽的驾驭历来是中国传说中的神仙和勇士的标志。通过对兽畜的驯养,证明人类对自然的协调和征服能力,显示了人类的勇敢和智慧,带给观众惊险、刺激、诙谐和欢乐。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说:“‘美’就是势、是力,就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的确,宿州马戏带给人们的正是这种力量的美。《狮虎大座》、《狮虎滚筒》、《狮虎迎宾》、《狮虎打滚》、《人虎摔跤》、《人狮摔跤》、《狗熊杂耍》、《猴子走钢丝》等表演类节目,凶猛的狮虎俯首称臣、笨拙的狗熊身手不凡、乖巧的猴子灵光四射,所有这一切,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动物的“听话”和“乖巧”,更多的是惊奇、刺激背后的慨叹:驯兽师了不起! 这不仅是马戏节目的成功,也是人和动物共同的毅力、韧性的角逐与较量,是人类和动物意志对抗的成功,因为即使动物明星们和驯兽师朝夕相处有了感情,但是本性使然,它们也不会主动向人类“请求”:驯化我们演出这些高难度节目吧! 乐观向上的游戏精神。马戏场上总是笑声不断,它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成人寻找自己童年世界的最佳场所,这一切,均来源于马戏的游戏娱乐精神。这种游戏娱乐精神并不单指表现形式上的幽默、滑稽,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宿州马戏已经超越了单纯技巧的锤炼和形式上的雕琢,培育出了一种蕴涵着积极生命理想的艺术精神,再现了中国人生生不已、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 宿州马戏表现出来的这个文化特征,从它的源头就开始呈现。 跑马卖解、走街串巷,是旧时期宿州马戏流动演出的一种形式:马戏班子每到一地,临时圈起演出场地,观众都聚集在场地周围观看,耍猴、逗狗、狗熊杂耍,一边演出,一边敲锣打鼓、说唱和伴奏,演出结束后再挑担步行,满面风尘,却自得其乐。这真应了一句老古语——要饭的牵个猴,玩心不退。其实这种“玩”,不但是艺人们谋生的需要,也是游戏精神的体现。 宿州埇桥经过几代人与狼共舞、与虎为伴的共同努力,已经形成亦农亦商、亦智亦勇、亦庄亦谐的艺术特点,其流动演出的模式,虽然经济效益不如固定演出好,但成本低、灵活性大,为相当一部分马戏团所采用。这种春播秋收返乡、农闲外出演出表演的候鸟迁徙般的演出模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给全国的观众送去了欢乐和笑声,成为基层群众享受文化娱乐的一个重要补充。 姓名:吕景苹 学号: 1534001227705 班级: 专业:护理本科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康熙六年(1667 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将其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 皖西茶文化: 《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着《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两;大文学家曹雪芹旷世之作《红楼梦》竟有80 多处提及,特别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可见其影响之大,同时也说明六安瓜片的历史之悠久。百余年来,六安瓜片以其特有的氤氲醇香,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茶叶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魅力;以其独有的浓郁厚味,成为中国茶叶给世界最特别的国礼。 安徽六安地处北纬31 度,是我国最北的茶区,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期长,光合作用充分,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六安瓜片属特种绿茶,采摘期仅限为谷雨前后的十余天,是世界上唯一无芽无梗的绿茶,完全由单片生叶制作而成。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艺极为复杂,反复长达一周,尤其讲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则苦,嫩一分则涩。在茶叶的外形塑造上,更是极尽雕琢之能事,以至冲泡出来如同翠绿的瓜子片,并以此得名。 皖西皋陶文化: 皖西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的楚文化在这里高度成熟。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里一直是道家、农家和儒家学派研究和教育活跃的地区。 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兴“五教”。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系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

与联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军礼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成军之礼,嘉礼为“饮食、男女”之礼。创“五刑”。五刑即“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 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 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皋陶在习惯法的基础上整合为“五刑”,无疑是一大进步,创我国刑法之始。立“九德”。九德即宽而栗(秉性宽弘而有原则)、柔而立(性情温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质朴而能尊贤)、乱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扰而毅(谦和而有主见)、直而温(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具大略而能务实)、刚而塞(果敢而不鲁莽)、强而义(刚强而不任性违理)。皋陶制订的“九德”,内涵包括人的秉赋、气质、品德、才干等许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考察、选拔公职人员的标准。亲“九族”。九族即部落联盟核心的亲属部落。部落联盟是一个松散组织,联盟的权威没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亲“九族”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正处于文明时代的门槛。皋陶对联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那时,部落林立,号称“万国”,信仰、习俗不一。他倡导并施强部落、部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融合,促进国家的产生,都发挥了显着的作用。皋陶思想是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皋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皋陶是东夷少昊之后,生于公元前21 世纪,是中国司法的鼻祖。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

2021年电大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安徽地区文化》作业1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年8月30日),康熙批准了由吏部汇奏并经御前会议讨论通过全国性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制政革意见,其中,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使安徽省三司健全,因而,康熙六年(1667)普通以为是安徽建省标志。 2、安徽建省大体经历了元末明初行政区域统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布政使划片分治;康熙四年(1665年)调节左、右布政使辖区,使苏、皖两省分省分治奠定基本,拟定疆界;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正式批准建省;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正式将省会定于安庆。因而,普通把公元1667年8月30日作为安徽省诞生纪念日。 3、解放战争后期,安徽境内淮河南北、江淮地区先后解放,初建皖西、江淮、豫皖苏边区3个行政公署,下设专区,再下为县、市。1949年4月,撤销上述3个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5月,随着江南地区所有解放并普遍建政,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两个行署行使省权力,但比省规格要小。行署下辖直辖市、专区,再下为县及专辖市。1952年4月,撤销皖南、皖北2个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会驻合肥。 4、地区文化就是一定地区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各种文化现象。地区文化具备历史性、地区性和独特性特点。 5、安徽文化在其长期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6、安徽文化具备延续性、兼容性、多样性、不平衡性、开拓创新性基本特点。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将其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 皖西茶文化: 《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两;大文学家曹雪芹旷世之作《红楼梦》竟有80多处提及,特别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可见其影响之大,同时也说明六安瓜片的历史之悠久。百余年来,六安瓜片以其特有的氤氲醇香,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茶叶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魅力;以其独有的浓郁厚味,成为中国茶叶给世界最特别的国礼。 安徽六安地处北纬31度,是我国最北的茶区,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期长,光合作用充分,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六安瓜片属特种绿茶,采摘期仅限为谷雨前后的十余天,是世界上唯一无芽无梗的绿茶,完全由单片生叶制作而成。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艺极为复杂,反复长达一周,尤其讲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则苦,嫩一分则涩。在茶叶的外形塑造上,更是极尽雕琢之能事,以至冲泡出来如同翠绿的瓜子片,并以此得名。 皖西皋陶文化: 皖西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的楚文化在这里高度成熟。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里一直是道家、农家和儒家学派研究和教育活跃的地区。 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兴“五教”。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定“五礼”。五礼即“吉、凶、宾、军、嘉”。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系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与联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军礼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成军之礼,嘉礼为“饮食、男女”之礼。创“五刑”。五刑即“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 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皋陶在习惯法的基础上整合为“五刑”,无疑是一大进步,创我国刑法之始。立“九德”。九德即宽而栗(秉性宽弘而有原则)、柔而立(性情温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质朴而能尊贤)、乱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扰而毅(谦和而有主见)、直而温(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具大略而能务实)、刚而塞(果敢而不鲁莽)、强而义(刚强而不任性违理)。皋陶制订的“九德”,内涵包括人的秉赋、气质、品德、才干等许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考察、选拔公职人员的标准。亲“九族”。九族即部落联盟核心的亲属部落。部落联盟是一个松散组织,联盟的权威没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亲“九族”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正处于文明时代的门槛。皋陶对联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