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测试题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测试题

2014——2015年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命题人:聂银萍审题人:柳成明

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B.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C.思想文化的显著不同

D.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

2.下列关于公元前7世纪雅典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原因上,既有经济的,又有政治的②方式上,曾经出现过暴力冲突③二者的斗争直接促成了梭伦的改革④梭伦改革一举消除了二者之间的矛盾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3

②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③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得到了广泛支持④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贵族和平民的矛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4.按照财产等级制度,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是担任官员的是

①公民大会②“四百人会议”③陪审员④执政官

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①②③

5.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

①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③没有触动贵族利益④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

A.①④B.①②③ C.①②D.①③④

6.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A.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B.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C.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7.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C.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8.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9.吴起废除贵族特权的方法是“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商鞅废除贵族特权的方法是按军功授爵。最终“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而吴起死后其法遂败。据此判断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是

A.考虑周详,讲究策略B.意志坚定,决不动摇

C.国君的大力支持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10.《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

A.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B.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

C.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D.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11.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12.小张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张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

13.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他主要说明的是

A.汉族非常颓废,要学习少数民族的“野蛮精悍”,才能“扩大恢张”

B.唐朝建立者李渊父子实际上是少数民族后裔,具有大胆开创精神

C.汉族在历史上应该不断融入少数民族血统,才能够走向辉煌鼎盛

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14.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评述正确的是

①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③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④都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A.②④ B.①② C.①②④D.①②③

15.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②均田制确定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

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均田制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⑤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

D. ①②⑤16.学习历史必然会涉及到历史时间,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王安石开始变法的1069年是公元11世纪中期②康熙五十年是康熙皇帝五十岁那年③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是在民国三十四年④辛亥革命中的辛亥年是1912年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17.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8.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中的农业政策曾经受到中国古代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当时的农业部长华莱士以中国古典经济学为样板开始初步的常平仓实验,国家成立了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和商品信贷公司,前者出于保护消费者利益,收购过剩农产品分发给城市贫民,后者是对农场主投放信贷。据此可看出美国的农业新政主要是受下列王安石变法中哪些法令的影响:①方田均税法②青苗法③募役法④农田水利法⑤市易法⑥保甲法

A.①②③ B.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⑥

19.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有

A.均输法 B.青苗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20.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生控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②③

21. 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

A.表达了与大清帝国满洲贵族统治者誓不两立的坚决斗志

B. 追求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维新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C.唯有剪掉辫子,方可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有利于行军打仗

D.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22.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倡导以古典为师,中国的维新派则提出“托古改制”。其相同目的是

A.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B.为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服务

C.弘扬传统文化 D.主张政治变革,建立“理想王国”

23、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

C.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D.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24.在变法过程中,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康有为提出上述建议的原因是

①封建顽固势力强大②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③采取必要的策略以减少变法阻力④增加行政机构使各部门互相牵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

25.19世纪末,国人办报的热潮兴起。其中一份报纸出版后,“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瞰,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该报还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这份报纸是

A.《新青年》B.《民报》C.《申报》D《时务报》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诸子集成》材料二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500麦斗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崔连仲《世界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改革前两国的阶级结构发生了什么新变化?(8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当时生活在秦国的平民和雅典的公民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并分析其共同作用。(6分)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答案:

11、答案:答案:(1)不同:商鞅:君臣司法;梭伦:公民参与司法。(2分)

原因: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雅典奴隶制商品经济的繁荣。(4分)

变化:产生了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商鞅变法前产生了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2分)

(2)秦国:立军功;雅典:努力发展农业和工商业(努力增加收入)。(4分)

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2分)

(3)商鞅变法: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青苗钱”以常平籴本1400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旧有之系统,包括其中的既有利益,必须铲除,然后……新的体系才能成立。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引起所述的社会冲突,是因为宋朝的社会还未发展到这一程度,是以纠结新旧两派,作这场决斗。他的改革,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自海通以后,西学东渐,变法维新之说,日腾播于士大夫之口,安石之新法,遂为时论所推重,较之前此称誉安石,如陆象山、颜习斋辈,殆又过之。惟是安石锐意欲行之新法,所为权制兼并,均济贫乏者果与现代之社会政策相吻合乎?

——《王安石政略》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2分)取得了什么成效?(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什么?(3分)

(4)分析材料三中“安石之新法,遂为时论所推重”的原因。并简析其理财措施与现在社会的哪些政策和现象相吻合?(5分)

9.(1)措施:实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2分)成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3分)

(2)问题:缺乏社会机制(或独立的银行、法律机构)的有效保障;地方官员在实施中片面化简单化,罔顾农民实际情况;部分官吏借机勒索百姓。(3分)(3)根源:北宋的社会、经济基础远还未发展到适应这种改革的地步。(3分)(4)原因:因为当时中国社会危机深重,而王安石富国强兵思想自然被国人与主张通过变法改良以图中国强大的思想联系起来。(3分)

相吻合:青苗法相当于现在社会的银行贷款;募役法既个人所得税;市易法即政府干预经济;均输法既政府采购等.(2分,答2例)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材料三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神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特点有何不同。

(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6分)

(3)材料三从什么角度分析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15.答案:(1)中国:主要购买和使用西方的工业产品和军事产品。日本:仿效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4分)

(2)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6分)

(3)角度:中国传统文化;变法的理论体系。(2分)

(4)含义:思想启蒙。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4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藩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歆(西汉末年刘歆)窥见此,造作古文而扫除今学。迄汉、晋之间,今学尽灭,下迨唐、宋,扫地无余,昔之数百万言者,穿穴于遗文中仅得万一。……歆造古文以遍伪诸经……以实其伪经之传人耳。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神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真实意图。(6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维新变法的失误之处。(3分)

(3)与材料二、三相比,材料四从什么角度分析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16.答案:(1)观点:西汉末年以来儒家经典是伪造的。意图:减少改革阻力;宣传变法思想。(6分)

(2)失误: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3分)

(3)角度:中国传统文化;变法的理论体系。(2分)

(4)含义:思想启蒙。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3分)

1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而四海之在,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分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

材料三康有为一再劝说提醒皇帝对此不可操之过急,康有为在专门进呈光绪的《日本变政考》所加按语中写道:“日本亦至二十年始开议院,吾今于国会,尚非其时也。”当百日维新已开始一个多月后,他还在《国闻报》上特意发表《答人论议院书》,公开表示反对设议院、兴民权。“敬告足下一言,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

材料四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异同?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6分)

(2)材料三的观点同材料二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4分)

(3)结合材料四的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他们的维新变法活动有何影响?(4分)

13.答案:(1)同:设议院,行君民共体;(2分)异:后者还主张开国会,行三权分立之制。(2分)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进一步传播。(2分)

(2)由要求“大开国会”到反对开国会。(2分)主张以君权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实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光绪帝无实权,变法阻力大。(2分) (3)方式:著书立说;组织学会;创办报刊。(2分)

著书如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组织学会如维新派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如维新派创办《时务报》《中外纪闻》等。还有上书,办学堂,讲学等方式。[来源:学科网ZXXK]影响: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2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

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变革与革命的前提。——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

请完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钱穆认为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3)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4分)

14.答案:(1)主张:君主立宪。背景: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不足之处: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的强大。(4分)

(2)现代化史观。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4分)

(3)促成民族觉醒,起到思想启蒙作用。(4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