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5 [人教版]_1618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5 [人教版]_1618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5 [人教版]_1618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5 [人教版]_16186

《新课标》高三生物(人教版)第一轮复习:

第三讲细胞的基本结构

课时安排:3课时理论+3课时练习

教学目标:

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2.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3.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4.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5.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6.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7.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本讲重点:

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以及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3.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4.几种主要细胞器、细胞膜系统、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5.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本讲难点:

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3.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4.主动运输。

5.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6.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相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糖蛋白;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

(二)知识网络

(三)疑难解析

细胞膜的结构 1.化学成分

(1)脂类分子: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其中,磷脂是基本成分,它具有一个极性头部

和两个非极性尾部。(2)蛋白质分子:种类较多,赋予细胞膜重要的生理功能。 2.立体结构(如下图)

细胞膜的成分

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

蛋白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40% 糖类:约占细胞膜总量的2~10% 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材料

原理 过程

细胞膜 | 系统的边界 生物膜的探

索历程

流动

镶嵌模型的具体内容

脂质 ↓

脂质和蛋白质 ↓

脂质和蛋白质的结合 ↓

流动镶嵌模型 ①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②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的位置关系

③蛋白质和磷脂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功能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

控制

物质 进出 细胞

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运输

大分子物质的运输

胞吞:附着→内陷→囊泡 胞吐→膜融合→排出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 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 载体蛋白

载体蛋白

能量

低浓度————→高浓度

(1)在细胞膜的中间是磷脂双分子层,每个磷脂分子都是头部朝外,尾部相对,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2)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或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之中,或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3.结构特点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如磷脂分子的侧向运动。蛋白质分子的流动等,这使得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对于它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小分子物质:被动运输(简单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大分子、颗粒物质:膜泡运输(内吞作用、外排作用)。

1.自由扩散

(1)特点:①沿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方向扩散(由高到低);

②不需细胞提供能量;

③没有膜蛋白协助。

(2)分子穿膜的通透性:

具有极性的水分子容易穿膜可能是因水分子小,可以通过由于膜脂运动而产生的间隙。

人工膜脂对各种分子通透性的比较:脂溶性(越高越低),水溶性(越大越慢)。膜的通透性主要取决于分子大小和分子的极性,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穿膜,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容易穿膜,而带电离子的跨膜运动则需要更多的自由能。

2.协助扩散

(1)特点:沿浓度梯度减小方向扩散不需细胞提供能量需特异载体蛋白协助转运。

(2)载体蛋白的运输特点:

①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

②存在最大转运速率;在一定限度内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正比。

③有特异性即与特定溶质分子相结合;L型异构体结。

3.主动运输

(1)特点:

①物质由低浓度到高浓度一侧的跨膜运输,即逆浓度梯度(逆化学梯度)运输。

②需细胞提供能量(由ATP直接供能)或与释放能量的过程偶联(协同运输)。

③都有载体蛋白。根据主动运输过程所需能量来源的不同可分为:由ATP直接提供能量和间接提供能量两种基本类型。

4.大分子与颗粒物质的跨膜运输

真核细胞通过内吞作用(endocytosis)和外排作用(exocytosis)完成大分子与颗粒性物质的跨膜运输。在转运过程中,物质包裹在脂双层膜围绕的囊泡中,因此又称膜泡运输。

这种运输方式常常可同时转运一种或一种以上数量不等的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因此也有人称之为批量运输(bulk transport)。内吞作用通过细胞质膜内陷形成囊泡(称内吞泡)将外界物质裹进并输入细胞的过程。外排作用将细胞的分泌泡或其他物质(如受体蛋白等),通过细胞质膜运出细胞的过程。

三、考点例析

例:(05年广东卷)甲(〇)乙(●)两种物质在细胞膜两侧的分布情况如右图(颗粒的多少表示浓度的高低),在进行跨膜运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进入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B.乙运出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C.甲进入细胞一定需要能量

D.甲运出细胞一定不需要能量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和

主动运输的特点。自由扩散时,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主动运输时,物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答案:A。

四、备选练习

1.细胞膜上与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A.糖蛋白 B.磷脂 C.脂肪 D.核酸

2.对细胞内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少量糖类组成

B.磷脂双分子层是各种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C.不同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D.内质网膜能生成高尔基体膜,说明两者化学组成完全相同

3.下列哪项叙述的不是细胞膜的功能()

A.将细胞与环境分开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对细胞起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4.下列几组元素中,构成细胞膜的一组是()

A.C、H、O B.C、H、O、N C.C、H、O、P D.C、H、O、N、P

5. 没有细胞壁的细胞是()

A.酵母菌 B.细菌 C.绿色植物的细胞 D.神经细胞

6,生物膜上信息交流的受体多数是属于哪类物质()

A.多糖类 B.磷脂类 C.蛋白质类 D.核酸类

7.某同学欲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以研究其结构及功能。请你帮助设计一个简易的实验。

(1)选取人体的_____作为获取细胞膜纯净物的来源。

A.成熟红细胞 B.神经细胞 C.白细胞 D.口腔上皮细胞

(2)将选取的材料放入______中,由于______作用,一段时间后细胞将吸水胀破。

(3)再用离心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上清液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__________,该物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4)提取膜成分中的磷脂,将其铺在空气-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有面积为S,请预测:细胞表面积的值接近于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位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又叫做糖被,它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它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密切关系。答案:A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的化学成分、结构及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答案:D 3.解析:选项A、B、C所叙述的都是细胞膜的功能,选项D所叙述的是细胞壁的作用。答案:D

4.解析:细胞膜由蛋白质和磷脂构成,构成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的元素有C、H、O、N、P. 答案:D

5.解析: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答案:D

6.解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生物膜的结构组成有关。答案:C

7.(1)A(2)蒸馏水渗透(3)血红蛋白在O2浓度高的地方与O2结合,在O2浓度低的地S

方与O2分离(4)

2

第二课时

一、相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亚显微结构;差速离心;细胞器、线粒体、Array(二)知识网络

(三)疑难解析

1.细胞内的膜性结构及非膜性结构

(1)细胞结构:

①膜性结构

双层膜: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核膜。

质、核糖体、中心体、细胞壁

*若仅考虑细胞器,单层膜、双层膜和不具有膜结构的又有哪些?

(2)细胞内膜性结构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

2.内膜系统在功能上的联系

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紧密联系。以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为例列表如

3.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比较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真核生物细胞中两种重要的细胞器

(1)两者的相似之处:

①结构方面:都有双层膜且结构名称相似(外膜、内膜、基粒、基质)。

②遗传方面:两者都含有少量的DNA,都具有一定的遗传独立性,不完全受细胞核的控制,体

现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③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都与能量转换有关,但能量转换的形式不同。叶绿体将光能转化

为化学能,线粒体将有机物中化学能转化成ATP中化学能。

(2)两者的主要不同点:

①颜色方面:叶绿体中含有色素,线粒体中无色素。

②酶方面:两者含有的酶不同,因而完成的生理功能不同(如物质转换)。

③分布不同:线粒体是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特有的。

二、考点例析

例1(04年高考广东卷)下列生命活动过程中高尔基体参与的是()

A.植物细胞壁的形成 B.分解葡萄糖产生 ATP

C.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肽链 D.以核苷酸为原料合成核酸

解析:本题考查高尔基体的功能。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分泌物形

成有关。答案A

例2 (05年江苏卷)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A .在细胞内外的物质运输等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B .使核内遗传信息的传递不受细胞质的影响

C .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大量的附着位点

D .使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区域化

[解析]考查生物膜系统所具有的生理功能。答案ACD

三、备选练习

1.下列细胞中,同时含有叶绿体、线粒体和中心体的是( ) ①心肌细胞 ②细菌细胞 ③叶肉细胞 ④根尖分生区细胞 ⑤根毛细胞 ⑥团藻细胞 A .①④ B .③⑤ C .② D .⑥ 2.根细胞中,含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 A .叶绿体 B .叶绿体、线粒体 C .线粒体 D .线粒体、核膜

3.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 A .高尔基体

B .染色体

C .核糖体

D .内质网

4.根据细胞的功能推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汗腺细胞比肠腺细胞具有更多的核糖体 B .心肌细胞比唾液腺细胞具有更多的线粒体 C .胰腺细胞比心肌细胞具有更多的高尔基体 D .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比衰老细胞具有更多的线粒体 5.下列结构都含有RNA 的一组是( )

A .叶绿体、高尔基体、中心体、染色体

B .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核糖体

C .内质网、核糖体、细胞核、中心体

D .线粒体、核糖体、染色体、高尔基体 6.图是根据细胞器的相似或不同点进行分类的,下列选项中不是此图分类依据的是( )

A .无膜结构

B .单层膜还是双层膜

C .有色素

D .是否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7.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色素存在于细胞的( )

A .细胞膜

B .细胞质基质

C .液泡

D .细胞核 8.动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都有的细胞器是( )

A .叶绿体和内质网

B .中心体和叶绿体

C .核糖体和线粒体

D .叶绿体和高尔基体

9.胰脏的细胞会将放射性的氨基酸掺入蛋白质中,这样就给新合成的蛋白质带上了标记并使我们有可能追踪细胞中这些蛋白质的去向。假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追踪的是一种酶,此酶最终被分泌到胰脏细胞外面。下列途径中哪一条是此细胞中这种蛋白质移动的最可能的途径?( ) A .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核 B .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 C .内质网→溶酶体→囊泡与质膜融合 D .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与质膜融合 10. 图是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 、B 两图中号码的名称:

①⑥_______________;②⑦_________________; ④⑧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⑤⑩_________________。 (2)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__________。 (3)进行光合作用的酶分布在_____________。

(4)线粒体产生的__________可被叶绿体利用,叶绿体产 生的__________可被线粒体利用。

11.下面所示图中,分别表示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的有关结构。请根据有关要求回答问题:(在[ ]中填字母,在横线上填相关内容)

(1)请将图中A~G 的有关结构

字母分别填入高等植物细胞 和动物细胞结构图中。

(2)在图示的高等植物细胞中[H]的形成与[ ] 有关。 (3)图示的[D]在有丝分裂前期的作用是

(4)若图示的高等植物细胞为水稻根尖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它吸收的硅比吸收钙多,主要是与

有关。

(5)若图示的动物细胞为心肌细胞则其收缩的能量主要来自[ ],该结构的主要功能是进行

(6)若图示的动物细胞为人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它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

(7)若图示的高等植物细胞为洋葱表皮细胞,则细胞中不应该有[ ]。 (8)若图示的高等植物细胞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则不应当有[

]。

(9)若图示的高等植物细胞为菠菜的叶肉细胞,则[

]中都能产生水。

参考答案

1.提示:细胞中有线粒体、中心体;细菌细胞中这三种细胞器都不含有;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线粒体;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有线粒体;根毛细胞中有线粒体;团藻细胞为低等植物细胞,这三种细胞器都含有。答案:D

2.提示:根细胞不具有线粒体。答案:C

3.提示:染色体不是细胞器,核糖体是细胞器且没有膜结构.答案:C

4.解析:汗腺分泌物汗液中主要有水、无机盐和少量尿素,肠腺分泌物消化液中含消化酶,蛋白质,胰腺分泌物中有消化液(含有消化酶)、胰岛素。答案:A

5.提示:RNA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含有少量,核糖体由RNA 和蛋白质组成,细胞核也有.答案:B

6.提示: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和液泡等都具有膜结构。答案:A

7.提示: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含有色素.答案:C

8.提示: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细胞器的种类.答案:C 9.提示: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和途径.答案:D

10.答案:(1)外膜/内膜/基粒/嵴/片层结构/基质;(2)②④⑤;(3)⑨⑩;(4)CO 2/O 2。 11.答案:(1)高等植物细胞图内填ABCEFG ,高等动物细胞图内填ABDFG

(2)B 高尔基体(3)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4)I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5)C 线粒体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6)主动运输(7)C (8)CE (9)ACG

动物 细胞

I

C

D

E

F

第三课时

一、相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细胞核,核膜、染色质、染色体、核仁、核孔; (二)知识网络

二、主要内容

1.细胞核是细胞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细胞中的遗传物质—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这些DNA 可以通过复制并且传给子代,使子代表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这些DNA 还可以控制细胞中的蛋白质合成,如果合成的蛋白质是酶,它可以控制细胞中的化学反应,实现对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如果合成的是其他功能蛋白,它可以使细胞表现特定的生命现象。所以说细胞核是细胞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从结构上看:①细胞核与细胞质通过核孔可以相互沟通;②核膜与内质网膜、细胞膜等相

互连接构成细胞完整的“生物膜系统”。

(2)从功能上看:细胞各部分结构和功能虽不相同,但它们是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协调一致

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3)从调控上看: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因此细胞的整个生命活动主要是由DNA 调控和决定的,使细胞形成一个整体调控系统。

三 、考点例析

例:(05年广东卷)关于蓝藻和蛔虫结构及代谢特征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蓝藻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蛔虫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B .蓝藻有叶绿体,蛔虫没有叶绿体

C .蓝藻是光能自养型生物,蛔虫是化能自养型生物

D .蓝藻可以吸收利用CO 2,蛔虫不能吸收利用CO 2

解析: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是它自身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元素,所以可以吸

收利用CO 2,属于光能自养型;蛔虫是真核动物,没有叶绿体,主要营寄生生活,因此不能直接吸收利用CO 2,属于异养型生物。答案D

四、备选练习

1.以下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膜为双层膜,外膜的外表面附着有很多核糖体

B .不同的细胞内,核仁的大小和数量都是一定的

C .细胞核内的液体叫做细胞液

D .核孔是包括DNA 在内的高分子物质任意通过的通道 2.下列人体细胞中无细胞核的是( )

A .上皮细胞

B .白细胞

C .血小板

D .神经细胞 细胞核的

结构

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核外物质分隔开

染色质: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 核仁:与某种RNA 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的功能 遗传信息库

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细胞核 | 系统的控制

中心

3.下列生物中无叶绿体,但有细胞壁的生物是( ) A .噬菌体 B .大肠杆菌 C .衣藻 D .草履虫

4.如图是某动物组织的一个细胞,其细胞质内含有的糖类和核酸主要是( )

A .糖元和RNA

B .糖元和DNA

C .淀粉和RNA

D .淀粉和DNA

5.真核细胞直径一般在10~100微米之间,生物体细胞的体积趋向于小的原因是( )

①受细胞所能容纳的物质制约 ②相对面积小,有利于物质的迅速转运和交换 ③受细胞核所能控制的范围制约 ④相对面积大,有利于物质的迅速转运和交换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6.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 )

A .蛋白质和酶

B .蛋白质和磷脂

C .蛋白质和DNA

D .蛋白质和RNA 7.所有的原核细胞都具有( )

A .核糖体和线粒体

B .细胞膜和叶绿体

C .内质网和中心体

D .细胞膜和核糖体 8.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乳酸菌,可以用来鉴别两者差异的主要结构是( ) A .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膜 9.下列关于染色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各种生物虽然形态、大小各异,但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相同

B .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

C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D .染色质是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10.调节电子显微镜观察A 、B 、C 的细胞内部结构,观察到细胞结构a ~e ,具有下列特征:a 、b 、c 均由双层膜构成,其中a 的膜上具有小孔,而b 、c 没有小孔。d 由两个互相垂直的结构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e 呈囊状并由片层结构重叠而成。将关于试样A 、B 、C 的细胞结构有无作如下整理(+:存在;-:不存在):

(1)试样A 、B 、C 分别是菠菜叶、大肠杆菌和鼠肝的一种。A 、B 、C 各是,a ~e 依次是______________。 (2)试样B 的结构中含遗传物质最多的是[ ]________,具有消耗氧气功能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___。 11.用一根玻璃针将变形虫切成两半,有核的一半能继续生活,无核的一半死亡。如果将一个变形虫的核取出,

无核的部分能短期生存,但不能繁殖后代;单独的细胞核则无法生存。如果在去核后3天,给无核部分的变形虫在植入一个细胞核,这个变形虫能正常生活。如图:请根据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现象证明,正常细胞中 核和质的关系是 。 (2) 去核变形虫仍能生活一段时间是 因为 。

(3)单独的核无法生存是因为 ___

参考答案

1.解析:在不同的细胞内,核仁大小和数量是不同的,经研究发现,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如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中核仁数目较多,体积较大;而在一些蛋白质合成不活跃的细胞(如精细胞、肌细胞等)中,核仁很小或根本没有(因为核仁与核糖体形成有关)。细胞核内的核孔虽是某些大分子的运输通道但并不是任意通过的通道,并且细胞核内的DNA 分子一般只在核内贮存或复制,并不进入细胞质。核膜由双层膜构成,外膜的外表面附着有许多核糖体,是正确的。这一点仅从课本的插图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答

案:A

2.解析:人体细胞无细胞核的有:成熟的红细胞、血小板等。答案:C

3.解析:考查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细胞结构以及病毒的结构。噬菌体是一类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的,无任何细胞器;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主要包括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细胞膜、细胞质(内含核糖体)和核区等部分组成,没有叶绿体、线粒体等结构复杂的细胞器;衣藻是一单细胞藻类,内含一大型杯状叶绿体;草履虫是单细胞原生动物,无细胞壁。答案:B

4.解析:通过题目给出的细胞图可以看出,该细胞最可能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面向肠腔的一面有微绒毛),其细胞质内的核酸主要为RNA(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而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动物细胞内不可能出现淀粉,糖元才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多糖,存在于细胞质中。答案:A

5.解析:本题考查细胞核、质之间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看,细胞体积缩小,有利于细胞核更好的控制细胞。另外,对多细胞真核生物而言,细胞体积缩小,相对表面积就大了,有利于物质交换。答案:B

6.解析: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构成。答案:C

7.解析:原核细胞有且仅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答案:D

8.解析: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乳酸菌是原核生物。答案:D

9.解析:不同种类的生物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不相同。答案:A

10.答案:(1)大肠杆菌、菠菜叶、鼠肝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高尔基体(2)a细胞核b线粒体11.(1)正常细胞核和细胞质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2)细胞质中含有已经合成的有关物质(3)失去了细胞质为其提供的营养物质来源

五、作业:《高考密码》中相关练习

六、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第一节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2.1《海水的运动》word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2.1《海水的运动》word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2、理解不同类型洋流及其成因。 3、掌握不同性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气压带风带模式图,说明世界洋流流向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促进学生全面分析问题作风的养成。 教学重点难点: 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读图启发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广阔无垠的海洋,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海水的运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对于表层海水而言,其基本运动形式有哪些呢?(学生回答) (一)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 波浪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阅读回答,讲解风浪、涌浪) 除了我们常见的波浪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波浪,那就是海啸。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 波浪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回答)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海洋能资源;对海上作战、船只航行、海洋工程、渔业作业等都有影响。 阅读:世界著名风浪区——好望角 (承转)还有一种海水运动形式,也是我们每天都能够遇到的,那就是潮汐。 2.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 阅读P31钱塘潮: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 我们都知道潮汐每天涨落两次,每天的时间都会发生变化,而且潮汐还有大潮小潮之分,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教师讲解大潮、小潮、潮汐的时间变化) 学生思考:农历一个月中,大潮和小潮各出现几次?分别出现在年哪一天? (活动)讨论各种活动与潮汐的关系。(P31)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五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章末整合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章末整合 章末整合 教材P34活动探究 1.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干旱、海水入侵、地震等灾害类型为主||。 内地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风沙等灾害类型为主||。 北方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沙尘暴、寒潮等灾害类型为主||。 南方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类型为主||。 2.还可以向当地的××局报告||。 教材P36 活动探究 ~37 1.降水相对变率越大||,说明降水的年际变化越大||,发生干旱的几率越大;降水相对变率越小||,说明降水的年际变化越小||,发生干旱的几率越小||。 2.由“我国代表性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可知||,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4~5月的降水相对变率大||,可知两地春季最易出现干旱||。 3.我国江南丘陵7~8月的降水相对变率大||,可知该地盛夏季节最易出现伏旱||。 教材P38阅读20世纪我国发生的主要水灾 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七大流域:珠江流域、海河流域、江淮流域、松花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 教材P38图2-4我国洪涝分区 我国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我国洪涝灾害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可分为:多洪涝区、次多洪涝区、少洪涝区、最少洪涝区四种类型||。其中||,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洪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全国洪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少洪涝区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概括而言||,洪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在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其中海河中下游、淮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的多洪涝区||。 教材P39 活动探究 ~40 1.6~9月城陵矶水文站总体流量高于其他月份||,7月份流量在这几个月中略微偏低||。水位和流量变化大体上成正相关||。但2019年该段流量远低于历史最大流量||,但其水位却一直居高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53《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练习题

5、3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一、选择题 1。海洋能开发中,已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双选)() A.潮汐发电 B.波浪发电 C。盐差发电 D.温差发电 解析:选AB。海洋能中具有商业开发利用价值的是波浪能和潮汐能。 2.下列海峡中波浪能资源最为贫乏的是() A.马六甲海峡 B.麦哲伦海峡 C.直布罗陀海峡D。英吉利海峡 解析:选A。马六甲海峡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以上升流为主。 3。下列反映日、月、地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可提高潮汐发电效果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 D.新月、满月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处在一条直线上,日、月引潮力叠加在一起,使地球海洋出现天文大潮,潮差大,利于潮汐发电。 读“潮汐电站剖面示意图",回答4~6题。 4.若H表示潮汐发生时大坝两侧的水位差,当H在一个月内最大时,这一天可能是农历() A。初八B。十六 C。二十一 D.二十八 5。一天之内有两次潮涨和潮落,若H在农历十五这一天内出现极大值的时间是5∶30,那么这一天下一次出现H极大值的时间可能是() A。17∶30 B。17∶55 C。11∶30 D。11∶55 6、若水位二是位于大坝靠大陆一侧的水位,当H增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时段内,当地海滩游泳比较安全 B。是盐田灌水的最佳时期 C。是渔民拾贝的最佳时期 D。此时段,海洋船舶靠港的速度相对较快 解析:潮汐发电利用了海水涨落的水位差。图示中H最大时,表示涨或落的最大值。潮汐涨落的周期变化分为日周期、月周期及年周期等。潮汐原动力是天体对海水的引力与天体绕转质点做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的差值。一个朔望月之内,初一与十五由于日地月在一条直线上,它们合成的引潮力最大,一天之间距月球与地球的绕转质心最近和最远的地表,潮汐最大。其时间差决定于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周期.第6题题干说明海水处于落潮阶段,由于海水在落潮时水平运动方向是离海岸而去,海滩游泳不安全,盐田灌水取决于当时盐度,雨天由于径流冲淡海水,应灌入潮尾时段的海水,晴天则灌入潮头时的海水.落潮时向岸线航行的速度因水流方向而变慢。 答案:4、B5、B6、C 国家发改委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是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积极推进地热能和海洋能的开发利用。2020年前总投资将达2万亿元.这意味着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据此回答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湘教版地理选修5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基础测试

第2章第3节 1.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形成唐家山特大偃塞湖,经党和政府的努力,终于消除这一巨大隐患,唐家山偃塞湖形成的原因不是() A.地震诱发B.滑坡 C.地形破碎、坡度大D.河流侵蚀 【答案】 D 下图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某日我国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若图中所示现象同时出现,最有可能发生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答案】 B 3.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较高的地区,天气状况分别可能是() A.沙尘暴、寒潮B.干旱、台风 C.暴雨、高温D.暴雨、低温 【答案】 C 4.我国东部最强烈的地震带与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A.台湾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会处 B.燕山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会处 C.秦岭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会处 D.天山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会处 【答案】 A 5.青藏高原曾发生地震的下列地区中,距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较近的是() A.牦牛坡(34.2°N,86.5°E) B.墨竹工卡(29.6°N,92.2°E) C.察雅(30.6°N,98.1°E) D.甘孜(31.6°N,99.9°E) 【答案】 B 6.1999年上海有人传言说8月31日晚有地震发生,此传言不可信的原因是() A.上海不在地震带上,不是地震的多发区 B.1999年不是地震的多发年 C.上海是平原地区,不可能发生地震 D.地震预报还不能准确到这种程度 【答案】 D 7.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发生一地震(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靠近板块的生长边界②靠近板块的消亡边界③震区两侧地壳发生张裂④震区两侧地壳发生挤压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C 8.海啸发生最多的海域是太平洋,我国处于太平洋西海岸,海岸线绵长曲折。但大多数地区发生海啸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是() ①我国海区是浅海大陆架②外围成串的岛屿形成天然屏障,不利于地震海啸波的传播③我国东部沿海不会发生地震④我国海区没有海沟构造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答案】 A 一个记者报道:凌晨3点10分,一个沉闷的声音突然响起,从窗外望去地平线上有耀眼的光出现。大地剧烈地抖动起来,很多人来不及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被埋在倒塌的房屋里。据此回答9~10题。 9.该现象预示着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A.泥石流B.地震 C.火山喷发D.滑坡 【答案】 B 10.此类灾害() A.主要发生在海洋边缘地带 B.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C.此类灾害一般多发生在暴雨集中的季节 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加强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答案】 B 11.下列铁路线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是() A.京广线、京九线B.石太线、石德线 C.成昆线、宝成线D.包兰线、兰新线 【答案】 C 读我国局部地区简图,回答12~13题。 12.图示地区进行交通运输建设时,应充分考虑的地质灾害 是() A.水土流失B.滑坡、泥石流 C.冻土D.火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全套精选教案(优质课)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 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2020最新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二节 课时1 干旱与洪涝学案 湘教版选修5(考试专用)

课时1 干旱与洪涝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干旱灾害类型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2.了解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 一、我国的干旱灾害 1.主要特征:一是出现次数多。二是持续时间长,经常出现季节连旱,时间长达数月,极少数旱灾甚至长达几年。三是影响的范围广。一般来说,我国北方地区平均受旱率、成灾率高于南方地区。 2.成因 (1)降水方面的因素。我国季风气候区内,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是形成全国季节性易旱地区分布的基础。长江以南地区在7、8月份降水较少,易形成伏旱;华北和东北地区,易形成春旱和春夏连旱;西南地区冬春连旱比较严重。 (2)水资源方面的因素。我国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这种地区之间水土资源的不平衡状况,是造成我国干旱灾害的重要因素。 (3)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一是我国耕地复种指数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扩大,造成农田需水量的增加;二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北方受春旱威胁的农田面积进一步扩大;三是我国人口增加,导致生活用水量持续增大,工业的发展,又造成工业用水量、需水量不断增多。 二、我国的洪涝灾害 1.成因 (1)自然原因:由降雨尤其是暴雨所形成的。 夏季的锋面雨带和热带气旋是直接引发暴雨的重要天气因素;气候异常所导致的长时间持续暴雨是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的直接原因。 (2)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造成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流排水不畅。 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减弱。 2.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地区降水量大,雨季长,暴雨多,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 (2)时间分布: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生于春、夏、秋季,以夏季最为集中。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全册教案

选修2《海洋地理》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 1、四大洋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 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海与洋对比 (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熟练掌握主要海峡、运河、海湾、海洋的经纬度位置及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洪涝灾害知识讲解

洪涝灾害 考点解读 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 知识清单 1._______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2.洪涝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主要类型。洪水是________不能被江河、湖泊容纳,________而泛滥的现象。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________、排水不畅的________。 3.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________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温带________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________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________容易发生涝渍。 4.我国洪水灾害总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多_______少;_______多_______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_______坡和_______坡多,_______坡和_______坡少。 5._______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洪水的_______分布与暴雨的_______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在东部_______,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6.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_______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七大江河的_______地区。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_______,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7.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人类不合理的_______利用,加重了洪灾的隐患。只有控制河流上游山地的_______与_______的过多经济活动,才有可能减轻洪水灾情。 8.洪涝灾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因素中的_______和_______。 参考答案 1.洪水 2.洪水涝渍特大地表径流水位上涨蒸发弱低洼地 3.中低纬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海洋中下游低湿洼地 4.东部西部沿海内陆东南西北 5.暴雨洪水时空时空季风区 6.中下游平原中下游平原排水不畅 7.土地水土流失低洼地 8.气象水文 要点精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7月10日,受强降雨影响,淮河流域沂河发生10年一遇较大洪水。沂河、沭河等发生洪水,南四湖、骆马湖等水位上涨,部分低洼地区出现内涝。 材料二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 材料三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一支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干流全长约1 000千米。南岸主要支流有史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1《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练习题

3、1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一、选择题 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回答1~2题。 1.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大体一样 B.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C.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D.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 答案:D 2。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 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 C。辐射是各纬度海区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小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答案:B 下图实线、虚线代表不同地理事物的等值线。读图,完成3~4题. 3.如果实线、虚线代表水温和盐度,L线代表洋流,且L1〉L3〉L5,则该海区最有可能分布在() 4。如果实线、虚线代表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L线代表河流,则关于河流和潜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该河向北流,河水补给潜水 B.该河向北流,潜水补给河水 C.该河向南流,河水补给潜水 D。该河向南流,潜水补给河水 解析:第3题,据水温数值越向南越小及等温线弯曲方向可知,L线代表的是南半球一寒流。 A、C、D项所示海区均在北半球,只有B项符合,为南半球的秘鲁寒流分布区.第4题,等高线向数值大的地方凸出的河谷地带才会有河流,等高线数值北大南小,因此此河流由北向南流;潜水位的高低随地势的起伏而变化,潜水的流向为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处向低处流,所以潜水补给河水。如图所示。

答案:3、B4、D 下图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据此回答5~7题。 5。图中①、②、③曲线依次代表() A。盐度、温度、叶绿素含量 B。盐度、叶绿素含量、温度 C。叶绿素含量、盐度、温度 D。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 6.从图中可以看出() A。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增加持续升高 B.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持续降低 C。水深15米处,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值均达到最高 D。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升高 7。此次监测所处的时节() A.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 C.燕赵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 D。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第5题,长江口外水域从垂直方向看,温度曲线应为③,因为水温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越往下,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水温也越低,但到了一定深度,太阳光线不能照射到,水温变化很小.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因此应为①曲线。而盐度曲线是②,地处长江口外,由于长江汇入淡水密度小,留在表层,盐度低。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升高,但到了20米深度时,盐度稳定。水深15米深处,只有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值,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很小。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而持续降低。第7题,本题解题思路是:①根据所学知识准确找出温度曲线;②根据温度曲线找出表层水温数值;③由表层水温数值准确判读监测时的季节。 答案:5、C6、B7、D 8。下图是海洋表面盐度随纬度分布的曲线图,其中正确的是()

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单元综合测评(含解析) 湘教版选修5

第一章测评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读某山区的自然灾害链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与上图中①②③④对应正确的是( )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2.该示意图所反映的自然灾害特点是( ) A.区域性 B.联系性 C.周期性 D.不可避免性 解析:第1题,地震所引起的滑坡和崩塌为堰塞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暴雨所产生的短时大频率降水使破碎的物质大量运动阻塞河道而形成堰塞湖。第2题,灾害链现象反映了自然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 答案:1.C 2.B 读下图,完成第3~4题。 3.B处多水灾的原因是( ) A.位于印度河三角洲上,排水不畅 B.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地势低洼 C.冬季冰凌阻塞河道,造成决口 D.区域内河流多为地上河,容易决堤 4.图中A处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灾害 B.泥石流 C.干旱 D.地震 解析:第3题,图中B位于孟加拉国,属于恒河三角洲地区。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主要有:地势低洼;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河流下游,多条支流汇集;海潮顶托,河水水位上涨。第4题,A处属于印度河平原,位于塔尔沙漠之中,常年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就是干旱。 答案:3.B 4.C

热带风暴“清松”于2013年1月3日20时在菲律宾苏禄海海面上生成,4日凌晨移入我国南海南 部偏东海域,4日05时其中心位于北纬8.9度,东经116.5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1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1 002百帕。据此完成第5~7题。 5.热带风暴登陆后,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灾害产生的主要成因是( ) ①强风②风暴潮③暴雨④干旱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关于热带风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风暴是一种强烈发展的温带锋面气旋 B.热带风暴常发生在秋冬季节 C.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为8~9级 D.热带风暴只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 7.热带风暴“清松”是在下列哪种天气系统控制下形成的(①代表风向)?( ) 解析:第5题,热带风暴能量巨大,具有可怕的摧毁力。热带风暴的危害主要是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第6题,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为8~9级,常出现在夏秋季节,热带风暴现象可发生在多个海域,西北太平洋是发生热带风暴最多的地方。第7题,热带风暴是热带低气压形成的,北半球的低气压气流运动方向是由四周向中心逆时针辐合。 答案:5.C 6.C 7.C 下图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10题。 滑坡 8.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9.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10.人类在山区进行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往往容易引发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 B.洪涝 C.滑坡 D.火山喷发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一) 1、岩石分三大类: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岩 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变质 岩(变质作用)。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喀斯特地貌:云南的路南石林、桂林。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 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 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 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二) 1.昼夜长短的变化: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 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 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 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三)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反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五教学设计43自然灾害与我们

4.3自然灾害与我们教学设计

【板书】3.发展高新科学技术是防灾减灾的必由之路二、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当然它对自己的本行一一气象数据的获取,在天气预报中的用途就更多了。我国目前已经发射的气象卫星系列一一风云1号、风云2号,在生产、科研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 全球定位系统与减灾防灾让学生阅读以下材料:资料四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介 GPS又称为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是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3月完成其整体部署实现其全天候、高精度和全球的覆盖能力现在GPS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使得测定地球表面三维坐标的方法丛静态发展到动态丛数据后处理发展到实时的定位与导航极大地扩展了它地应用广度和深度。载波相位差分法GPS技术可以极大提高相对定位精度。在小范围内可 以达到厘米级精度。此外由于GPS测量技术对测点间地通视和几何图形等方面地要求比常规测量方法灵活、方便已完全可以用来施测各种等级地控制网。GPS全站仪的反展在地形和土地测量以及各种工程、变形、; 地表沉陷监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精度、效率、成本等方面显示岀巨大的优越性。 (1)GPS系统的组成 GPS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一GPS E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一GPS信号接收机。 (2)GPS的定位原理 GPS的基本定位原理是:卫星不间断地发送自身的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用户接收到这些信息后经过计算求岀接收机的三维位置三维方向以及运动速度和时间信息。 (3)GPS系统的特点 GPS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简便、应用广泛等。资料五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减灾(教材P.89 ) 通过材料,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 (1 )全球定位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工作原理 (2)全球定位技术在减灾中的主要作用:①灾后的通信联络、减灾当中的灾情跟踪和监测②物资空头位置 的精确定位③导航④洪水到达的实时监控⑤森林火灾发生地点的准确预报 三、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 1. 遥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点拨:使灾害监测实现综合监测化,并实现监测-评估-预测-预警的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提高灾害的 管理水平,提高减灾防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2. 生物工程技术 如营造防护林、增强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3. 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如清洁能源技术 4.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阅读“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了解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包括人工防雹、人工增雨、人工消雾、人工消云、人工抑制闪电、人工削弱台风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岸带的开发》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岸带的开发》word教案 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岸带的概念含义及其开发利用的区位优势。 2、把握海岸带开发利用的要紧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调查厦门本地海岸带开发利用的要紧方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海岸带开发利用与环境爱护相和谐的可连续进展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要紧方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海岸带是一个专门的地理地带。那个地点既是经济发达、人口聚居之地,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带。如何在经济进展过程中兼顾海岸带的环境爱护,实现海岸带可连续进展,成为沿海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作为生活在海岸带的我们,也应该对这一问题予以关注。 (复习:海岸带的定义。) 1.海岸带及其开发利用优势 (1)定义: ①狭义:主体是指潮间带。 ②广义:是指海岸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2)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优势: ①海岸带是海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②海岸带的自然资源兼备陆地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品种最为丰富 ③海岸带是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专门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 ④人口密集,都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 (摸索:什么缘故全球大约一半的人们会选择在海岸带居住?海岸带有哪些区位优势?) (承转)据我们的了解,海岸带如何进行开发?有哪些方式?(学生自学,发言介绍)2.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 (1)滩涂养殖 (阅读P47材料,了解滩涂养殖的问题) (2)港口建设 ①定义:港口是物资和旅客集散并变换运输方式的场地,由水域和陆域两大部分组成。 ②阻碍港口区位的因素: 港口选址是港口建设的要紧内容和先决条件。港口选址不仅要考虑水文、水深等水域条件,还要考虑腹地、交通等陆域条件。 ③一个优良港址一样应满足以下差不多要求:有宽敞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有海

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全册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 全册教案

目录 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1.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案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 2.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教案 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教案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 2.4我国的虫灾与鼠灾教案 3.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教案 3.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教案 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教案 4.2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教案 4.3自然灾害与我们教案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的联系性和严重性及其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材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搜寻和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范例,培养学生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正确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习惯。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并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的观点。 [教学重点] ①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 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尼亚地区里氏7.1级大地震,3座城市被毁,5.5万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几百亿卢布;非洲大陆持续干旱并出现罕见的特大蝗灾,亿万蝗虫漫天遍野横扫数国,所到之处粮食作物被吞噬一空;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25万公顷原始森林被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系统示意图 、主要的自然灾害 干底叶人黑 白苗捋常吃化一 JtQt. AKt4. 戎皓;同衣申盘韵*.* 时声* bJUf 龟药带轴

者 联 系 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我国洪水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 分布总的特 占 八、、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暴雨洪水特 占 八、、 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咼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洪水来源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 暴雨洪 水 主要有台风、锋 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 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咼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 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 水 由积雪融水和冰 川融水形成的洪 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 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 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 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 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6、风暴潮((属于水文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自然原因 灌伐矗林 以土流矢 人为原因 东部临海 除梯的走界处萝 山;建凤璇 中下灣地堺低平, 排氷不輯 泥沙於获、国湖it田河 湖籌洪疔洪■爬另誥」 我国舖疑济伙畔[ 地帶 水 文 灾 害 夾 惜 严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