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年 读书报告

十年 读书报告

十年 读书报告
十年 读书报告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读书报告

1、版本介绍:

书名:《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作者:孙玉胜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5月

ISBN号:978-7-02-008956-7

分类号:G229.2

字数:399千字

开本:680*1000毫米 1/16

页数:446页

2、作者介绍:

孙玉胜,吉林敦化人,1960年生。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同年入中央电视台。历任新闻评论部主任,新闻中心主任,现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1993年以来,参与创办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栏目;1997年以来,参与策划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五十周年、相逢2000年、2008北京奥运会等大型电视直播报道。1993年获首届“韬奋新闻奖”,1995年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997年当选中共十五大代表。

2009年7月,参与组织策划中央电视台新一轮电视新闻改革,先后改版了新闻频道、中国新闻、英语新闻频道、晚间新闻和新闻联播。

3、学术界对这本书的既有评价:

《十年》是孙玉胜在开中国电视断闻改革实践风气之先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和创新的电视新闻理论精品力作,曾深深影响了中国电视新闻,改变了电视断闻的语法与话语体系。修订版将延续这种影响力,深层次推进中国电视新闻专业精神的回归和提升——特别是价值体系的创新和建构。

这本书不仅对当代新闻业者有共时性价值,而且对下一代新闻从业者,即靳闻传播学子更具历时性意义。

——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身为一线的实践者和领军人,《十年》作者为央视新闻改革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了完整、生动、有理论思考、难能可贵的记录。他本人也已经成为这段历史重要的一部分.

——徐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十年》不仅是往事回忆,更是前路求索;走近新闻常识,重装出发再十年……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4、内容摘要:

本书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背景下,讲述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栏目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一场始于1993年的电视新闻改革,是从探索对电视观众新的“说话方式”,即新的电视语言叙述方式开始的。作为央视新闻改革的领军操作者,作者回顾了电视人的理念与激情如何具体化为崭新的电视理念——重新检讨电视与观众的

关系,重新认识电视的“家用媒体”属性,重新定位电视的叙述态度和叙述技巧,乃至改变电视的语态。由此改变对历史的记录方式。

本书叙述的是十年中的事,但不是十年史。它记录的是改变的过程、背景、追求和检讨,以及作者自己对一些电视理念的注释和解读,及十年改革经验的省思。

5、对本书内容、价值、特点等的分析和评价

本书以一位中央电视台资深要员的口吻,讲述了从1993年至2003年这十年中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全过程,揭示了诸如《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此类名牌栏目从开展到壮大一步步的艰辛历程,述说了这些栏目背后紧张激烈又鲜为人知的真情故事。

在我看来,本书是相当具有借鉴价值的。在1993年那个信息传播尚不发达的年代,作者做出的许多改革、实验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改革的成功不仅证明了作者过人的简介,更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比如说当时开创的“承包制”,《东方时空》的节目组从广告费中赚取自己的节目制作经费和人员的工资,这开拓性的创造,不仅激励了节目组的工作热情,而且可以从广告费的多少直接衡量一个节目制作的好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东方时空》的广告费就逐步成倍增长,这也证明了《东方时空》是受人民喜爱和拥护的好节目。

再比如作者开创了中央电视台临时员工和正式员工享有相同待遇的先河,经事实证明,这也是作者做的十分正确的决策。作者极力避免由于正式员工和临时员工不同所产生的问题,作者把象征正式员工的物品发放改成了折换现金的方式,这样就避免了临时员工做和正式员工相同的事情却没得到相同的待遇的尴尬境地,作者在全力办好节目的同时关注自己员工内心轻微的敏感心里,这也是广大领导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个节目能否播出基本是由节目负责人决定的,而由于《焦点访谈》的特殊性,监督的范围已扩大到政治层面,播出与否成为了负责人面对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孙玉胜先生没有惧怕权威,毅然播出了节目,这之中显示出的勇气与果敢是值得每一位新闻从业者学习的。

6、本书给予学习者的启发

在我看来,近年来中国电视改变的动因是人民对于电视新闻的需求越来越大,原有的电视体制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同时改革开放已进行了一段时间,领导人们不仅看到了改革开放的成就,也通过改革开放了解到了国外相对成熟的电

视新闻运作机制。如此上下一体,官民同心,自然促成了电视新闻的改革和发展。

从1993年到2003年,从最初只能通过承包制运作的《东方时空》,到后来央视新闻频道的开办和逐渐壮大,毫无疑问,这十年是中国电视发生质变的十年。而变化如此的成功,少不了决策者的高瞻远瞩和精明决定。从本书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栏目主要负责人孙玉胜先生的内心产生的矛盾和一系列阻碍,所幸的是,他没有被这些矛盾迷惑了心灵,没有让这些阻碍阻挡他前进的步伐,他始终遵循着内心的电视理想,这对一个不学电视却从事电视行业的人来说着实不易。

由于《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栏目的巨大成功,在我看来,中国电视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监督类节目的监督范围和监督力度继续逐步提高,而现在中国有所欠缺但国外已趋于成熟的评论类节目会呈上升势头,并且人们会越来越喜爱不卑不亢、有自己主见、敢于说真话和勇于说真话的新闻评论员。

7、精辟引文摘要

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第一次草稿,所以我们更新电视新闻的叙述方式其实就是在改变历史的记录方式。当我们不是把新闻理解为“碎片”,而是理解为“历史”时,“跟踪新闻,全力跟踪新闻”、“接近现场,第一时间接近现场”、“报道事实,更深入报道事实”就不只是我们眼下的职业操守,而是神圣的职业使命。我至今仍深信:理念与激情是一切电视栏目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前言朝发夕至路上十年|003 十年的实践证明:成功的电视新闻改革和新栏目的创办每次都是自上而下的决策结果,新闻性栏目就更是如此,这是写作本书的前提。

——前言朝发夕至路上十年|004 本书叙述的是十年中的事,但不是十年史,它只是一个新闻改革的参与者、见证者身处其中的观察、体验与感悟。它叙述的是一些电视新闻改革事件以及新栏目实验和大型特别节目运作的过程、背景、追求和检讨,还有我对一些电视理念的注释和解读,而这些理念和解读必定也受历史环境和个人认识水平的局限。

朝发夕至,路上十年,坚定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来者,勇往直前而不重蹈覆辙。

——前言朝发夕至路上十年|005 人喜欢看真实的、不加修饰的东西,这是天性;观众已经越来越多地要求用自己的眼睛去评判屏幕中所展现的一切,这样的要求没有理由被忽视。

1997年底,央视新闻评论部以为编导曾经在内部的一次业务研讨会上呼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你拍到的现场,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你发现的细节——这是一种‘电视文明’,是对观众真正的尊重”,这样的呼吁赢得满堂喝彩。

——第一章用兵早晨·1993|007 看明白一个东西需要距离。十年来,反思得最多、遗憾得最多的就是《东方时空》的首播节目。每一次的反思都让人更坚定一个想法:创新时最大的障碍,往往就是内心深处看不见的思维习惯。

——第一章用兵早晨·1993|026 很长时间以来,“拽大词”、“高八度”、“排比句”串缀起来的新闻稿,成为

事件“重大”的一个典型标志,人们从不同的传播工具中听到看到读到的东西,会有惊人相似的语态。这种“高调”的新闻文体被统称为“新华体”。很长时间以来,“新华体”象征权威,象征可信度,被视作无坚不摧的“利器”,安全、简

单、好用。其实“新华体”与新华社是两回事,它是我国新闻媒体在那个特殊年代中打磨出来的一种通用的新闻写作体式。这种体式表现在影视节目中,就是那个时代我们在电影院里经常看到的《新闻简报》及与其一脉相承的“电视新闻片”。模式化的文体,把新闻写作这种创造性的工作变成了简单劳动。

——第一章用兵早晨·1993|040-041 “真城面对观众”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不仅仅宣扬着我们的态度,它也是一种可以指导节目操作的方法提示。“真诚面对”的前提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像说话一样地说话,要给信息传播带上强烈的个性色彩,传播者与观众必须首先建立起一种“与话双方”的平等,平等之后才有可能建立亲近感。传播者应该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他的思想、智慧、才情和价值观念会通过哪怕是纯粹的、对事件的叙述传达出去。当时业界一致认为: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对新闻信息进行处理,是适应大众需求的。

——第一章用兵早晨·1993|042 在我们追求的叙述性的语言中,哪怕是评论性的段洛,也要格外注重新闻事件的过程和细节,注重矛盾的冲突和悬念,注重人物的内心冲突,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真诚地关注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这就是新闻的人格化。

——第一章用兵早晨·1993|043 电视作为独立的媒体是有其传播和制作规律的,对其内在规律的认识、理解、利用和挖掘,是我们制作一切优秀作品并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第一章用兵早晨·1993|048 理想者们有着一样的精神特征:如果说工作者是美丽的,那么理想者是动人的。怀揣理想的人有一种心无旁鹜,甚至义无反顾的神情和身形,他们将自己的整个身心和禀赋都一股脑儿地投人到心爱的事业中,他们那种“我在路上,路在前方”的执著和忘我,会深深感染和打动身边的人。对理想者而言,没有什么比精神的舒展更珍贵的了。在属于理想者的精神家园中,困难的境遇是暂时的,追求是永恒的;艰辛的现实是眼前的,未来是永恒的——对他们来说,只要精神的待遇比肉体要好,生活的磨难就不难承受。因为有更值得在意的未来,所以他们对于眼前的得失不计不拘泥、不苟且,不轻易颓丧,不轻言放弃。

——第一章用兵早晨·1993|051 从这个节目中,我们可以继续探寻一个问题:如何获得深度?如何表现深度?这里面其实有一个简单而实用的操作方法:对已知信息进行证伪。记者面对一个选题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面对一个早已展现出来的事实,或者叫做“浅表事实”。好的记者不会按照这些浅表事实去按图索骥,更不会走到这些表层事实面前就停止了脚步,把别人交给我们的说法作为结论向观众交代。

——第二章移师晚间·1994|083 对“浅表事实”进行证伪以求得报道的深度,这既是一种选题类型,也是一种操作方法。

——第二章移师晚间·1994|084 挖掘深度的方向可以不是惟一的,但无论节目制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方向来寻求节目所要达到的目标深度,都必须首先寻求支撑这个深度的事实与证据。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所谓深度就是对事实的占有。作为记者,你获得事实越多,你离深度越近。

提到报道的深度,或者“深度报道”,至今还有人认为报道的深度是一些艰

深的阐述和引经据典的议论。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深度报道“深”就深

在以事实的讲述和事实中疑问的解开为核心。

……

报道的深度是每一个报道者所追求的,但深度究竟从哪里来?我想,第一来源于事实,第二来源于事实表述过程中的真实感,第三来源于事实背景的建立,或者叫做“对事实关系的建立”。

——第二章移师晚间·1994|085~086 如何摆脱出发点与结果的偏差?《焦点访谈》的从业者们已经在实践中触及了这个方法论层面的问题,他们提出,记者在采访出发前需要完成的几个“自问”:你的态度是质疑的吗?你对人物做出的评价与判断是有事实支撑的吗?你的情绪表达是有事实铺垫的吗?你的细节与事实是连续完整的吗?通过这些“自问”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节目指导思

想:质疑的态度和调查的手段。材料的堆砌是不会有深度的,真正的深度在于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事实片段,选择了什么样的细节用以指代人物。当拿到选题的时候,你首先要问,这个人物都说是好人,究竟有多好?哪些事证明他的好?你的态度是质疑的,质疑之后的事实才是有真实感的。不要害怕质疑,当设问完成之后,质疑被解答之后,人物的形象也就建立起来了。观众也就一步步接近了这个先进人物的闪光人格。

无论监督类节目还是所谓的“正面报道”、“真情故事”,不是选题决定了谁有深度,谁天生就没有深度,而是节目表述的真实性规律是否被遵循。质疑的态度和调查的手段并不是只对监督节目、曝光节目才有用的,它是一种理念与方法,它有时同样适用于那些“正面”选题,这里所说的“质疑”不是说要去直接质疑你的采访对象,而是质疑自己的表述方法和

目的是否使节目有了真实感和可信度。

我们一定要让所报道的典型生动、真实起来,只有真实和生动,才能建立可信度,而只有可信才能可学,只有学习开来,才能发挥典型或榜样的力量。

……

真实的表达是一个栏目必需的品质,但仅有真实是不够的。阿诺·汤因比曾在他的《历史研究》一书中提出:“精神的表达要置于真实的表达之上。”如果借用这句话来理解新闻栏目的精神定位,那就是栏目除了要讲述具体的内容之外,还要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负载深厚的精神内容。这句话在我看来有着双重含义:首先,精神的表达不能是虚妄的、不可捉摸的,它需要以真实的表达为载体,在真实的表达中得以实现;更重要的一层含义是,作为精神表达的载体,真实的表达绝不是目标,在真实之上还应有更高的目标地:精神。只有将精神的表达视作栏目表达的终极追求,新闻事实才不会成为碎片,表达的过程才因此成为一个有灵魂、成体系的完整表达。对一个栏目而言,除了要进行前文所说的目标定位、形态定位和内容定位之外,还应当对其进行精神定位,精神定位指的是贯穿一个栏目始终并通过每一期节目做出具体表达的精神追求。这就是为什么同样在对新闻事实进行表达,有的节目平淡无味,而有的节目却震撼心灵。精神,在这里的另一种理解就是栏目的品质。

深度不是说出来的,深度是从让人信服的事实中来的,深度还是从事实关系的梳理中结构出来的。

——第二章移师晚间·1994|087~088 我认为,最高境界的追求深度的操作方法,也就是获得更多的事实,并建立事实存在的背景,从背景中去寻找新的事实关联和对事实的解释。利用事实表达

来达到理性的深度,这种做法是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

——第二章移师晚间·1994|089 舆论监督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是由于其力量的巨大,我们才不能不牢牢把握其作用力的方向,因此,我们的舆论监督从一开始就有“中国特色”。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应该是善意的,监督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问题的解决而不是仅仅是“为了曝光而曝光”。

——第二章移师晚间·1994|098

《教育漫话》读书报告

一、背景: 约翰·洛克(John Locke,),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在哲学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影响。《教育漫话》是他的的教育代表作,由作者流亡荷兰期间(1683~1689)写给友人E.克拉克讨论其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几封信整理而成,1693年出版。《教育漫话》,一本饱含哲理而又深人浅出、生动感人的书。也是一些学者所推崇的人类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二、主要内容: 《教育漫话》的主题是论述“绅士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它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强调在体魄与德行方面进行刻苦锻炼。洛克主张严格、慎重地挑选德行、能力好,并且娴于礼仪,精通人情世故的导师,从幼年起就对未来的绅士进行家庭教育。 整本《教育漫话》讲了三个方面的话题: 体育、xx和智育,具体内容如下: (一)体育: 由于洛克先生学医的缘故,本书中首先论述的就是体育,健康教育。“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围绕如何使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洛克先生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第一件应该当心的事是“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害气他指出,身体强健的生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 也许日本小朋友与中国小朋友一同进行的友好夏令营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详了,面对中国孩子房弱的身体素质,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愤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

关于“读书”的调研报告范文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人 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阅读资料向人们扑面而来。上世纪末至今,随 着海量资讯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成为市场的主流,阅读对象也 不仅仅是文字,更涵盖了影像、画面等等一切传统阅读并未包含的东西,似乎 我们已经进入了浅阅读的时代。 而作为今后国家建设中坚力量的中国当代大学生,他们的阅读状况如何呢?为了了解大学生的阅读情况,我们就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了 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探讨了其中的原因,找了一些解决方法。现将具体 调研情况做如下报告。 本次调研对象为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80名大学生,共发出80份问卷,收回76份有效问卷。调研主要针对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阅读目的和动机、阅读态度、阅读媒介、阅读爱好等。 现在,随着海量资讯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取代了精英文化成为市场的主流,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成为阅读的 主要形式,名著通俗本、精简本、口袋本的盛行,财经、励志类图书以股市语 言行文代替学术说理,以及各地书店中通俗读物高居畅销排行版前列的现象, 多媒体、博客、电子小说代替纸质图书潜进大学生的生活,种种现象表明,这 是一个浅阅读的时代。什么是浅阅读?为什么会产生浅阅读?要如何看待浅阅读? 一、什么是浅阅读? 浅阅读它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 内容上,以无厘头式的消遣、娱乐或感官的刺激为上,充满了游戏精神及荒诞 不经的色彩;方式上则以动漫、图像、影像等为主,文字为辅。相对于品茗式的传统阅读而言,这种快餐式文化追求的是横向的广度,即所谓的碎片式的语言,拼盘式的内容。 以知道代替知识,这样的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的浅阅读正成为大学生 时下的阅读新趋势。为此,我们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了一次书面的问卷调研,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阅读需求,从而分析大学生素质的现状,并为进一步探索提高大学生素质参考依据。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阅读认知度普遍较高。从调研结果看,47.6%的学生认为阅读是一件有 趣的事情,35.29%的学生认比较喜欢阅读。而不太喜欢和很不喜欢阅读的学生 仅占17.65%和 1.96%。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程度普遍较高。 2、阅读时间较少。每天阅读3小时以上的学生仅为5.88%,1-3小时的为54.90%,1小时以上的为29.41%,有9.80%的学生处于基本不阅读的状态。

大学生《活着》读书报告

大学生《活着》读书报告 “活着,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大学尘土飞扬的图书馆里,找到一本古旧泛黄的书,是余华的《活着》,很早就听过这本书的大名,却一直没有机会细读,不料,却是这么一本很薄的书,作者余华以近乎冰冷的语调给我们叙述了一个在我看来并不正常的故事: 主人公福贵曾是一个风光一时的小地主,整天无所事事,吃喝嫖赌,不务正业,结果一次赌场失利,把家产全部输光,一百多亩地一夜之间成了别人的财产,从此,家道一落千丈,父亲也被气死,福贵成了名副其实的败家子,从此,他与母亲、妻子、女儿相依为命,过着与以前大相庭径的农民生活。 本来这样也没什么,正如家珍说的:“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母亲也安慰他:“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可是祸不单行,福贵上街去给累倒的母亲抓药,却意外被国名党抓去当壮丁,整天在炮弹中穿梭,爬在死人堆里,两年后才得以辗转回到家乡,家乡此时已物是人非,母亲已经离世,但善良的妻子仍在家中等着他,辛苦把两个孩子拉扯大。 本以为一家人历经磨难,终于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可好景不长,儿子上小学,因抽血救县长老婆失血过多而死,家珍也应劳累

过度倒下,可怜的大女儿是个哑巴,却命好嫁了个好人,但生孩子是却难产而死,不久女婿也因意外事故死亡,而唯一相依为命的孙子苦根却因多吃豆子噎死……整个家就像在一夜之间被飓风扫过,只留下了福贵一个人和一头名叫福贵的牛…… 借用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的一段话:“《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他至亲至爱的人,“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是有时侯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 活的重压。在很多人看来,福贵是最有理由死去的人物,就连作者自己也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这个人就是福贵”。的确,福贵拥有比别人多更多死去的理由,但他仍然活着,他经历了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无以名状的痛苦,经历了从兴旺的六口之家到孤家寡人,可他仍然活着,和一头和他一样衰老的老牛相互陪伴,

大学生读书报告模板

大学生读书报告模板 篇一:大学读书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读书报告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 题目《大学》读书报告 学院阿里巴巴商学院 专业班级物流131 学号学生姓名任课教师余龙进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编制 2 3 读后感范文 读《美德书》所想到的 摘要:威廉·贝内特从圣经、哲学、寓言、童话、历史、诗歌、小说等人类文化资源库中精心遴选美德故事汇编成的《美德书》,是一本指导孩子们向善学习的读物。作者把关于美德的故事分为九类: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自律。《美德 4 书》从简单通俗的小故事开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由浅入深、形象地对美德作深入的探索。在《美德书》中,德育内容所依托的是故事化的语言,让孩子在故事中受到感染,从故事中榜样人物的身上习得良好品质。《美德书》展

现了在价值多元的浪潮下对德育的审慎的思考,是对德育本真的坚持和对德育发展道路的追寻。 关键词:《美德书》善道德公德私德 一 德称美,而不称善,此译名与西方哲学相合,也与中国古代的人学不矛盾。中国古人称善者,其实指的人的心地:诚实、厚道、仁慈,有道德,是所谓德善;与西方哲人之称善者,颇异其趣。西方哲人所说的善,是good,是好,又定义为快乐、有利、无害,更抽象为理智、理性、智慧,很明显,是所谓智善。如果把智称为善,德则应称为美。 中国自宋代相传至今的《三字经》,起首即曰:“人之初,性本善”,此处的善只能理解为诚实、厚道,显然不能理解为理智、智慧,初生之儿难言有智慧,说诚实或许还差不太多。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的智慧增长了,却很可能变得愈来愈不诚实、不厚道,甚至愈来愈狡猾、奸诈而更不“善”了,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德与善的矛盾:人之初,性本善;人及长,反不善了。还是西方哲人的称智为善,称德为美更贴切:随着岁月增长,智进美退。 按照西方哲理中的进化论的观点看人类历史,人类的智慧的确是愈来愈“善”了,是进化了,但德呢?人类的德是否也随着进化了呢?历史给出的回答似乎不是这样:人类的德并没有进化,甚至还可以说是愈来愈退化了、丧失了。

《教育为人生》读书报告

《教育为人生》读书报告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现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更是示范的榜眼,感召的力量。 当我拿到学校极力推荐的《教育为人生》时,看到作者是王开东老师,上网一搜点击率特别高,在京东畅销书上排名前茅。我想它的畅销一定有它的道理,学校的推荐一定也很有道理。所以我就以读小说读散文的感觉来读。慢慢地到了痴迷。看来读书态度决定一切呀!我像一个小学生似的端坐在桌前,听从他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为我开启了一扇重新看教育的窗。那些经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语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都在给我以启迪以思考。 《教育为人生》这本书是江苏省名师王开东20多年的从教心得及其对当前教育问题思考和探索的精华集萃。从“教师是什么”的职业追问,到“学生记得什么样的教育”的深刻反思;从“教育不会在恐惧中发生”的断言,到“呼唤没有竞争的教育”的呐喊;从“我们的教育缺什么”的剖析,到“思想是可爱的洪水猛兽”的推崇,一直汇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全人之美,完整体现了其“教育为人生”的核心思想,以及要把人当作“人”来培养,把人培养成“人”,为“人”的生命成长奠基的教育观。整本书犀利深刻,寻找问题独具慧眼,剖析问题一针见血,解决问题切中肯綮,是一本既有温度、深度、高度,又有知识、见识、胆识的教育随笔佳作。集中展示了作者对教育的深度认知和思

考,体现了王开东老师对教育深刻的感悟与反思。 一.“学生记得什么样的教育?”时常有些老师抱怨,学生一旦出了学校门就忘记老师了。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学生记得呢?(一)和蔼可亲,像朋友一样走到学生中,和他们打成一片。(二)对待好学生与差生一视同仁的老师。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不恶语,不讽刺差生。公平的对待优生和差生,甚至对成绩差的学生更关心,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三)谈吐幽默,教学形式活泼大方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总是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乐在其中。课堂效果不错。(四)经常给予学生肯定的老师。任何人都不能生活在否定和非难之中,更何况是心灵脆弱的孩子们,,肯定他们,让他们看到希望和笑脸,清楚自己的有点和潜力何在。作为老师,也请给孩子们一个“面子”。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首先,孩子是敏感的,脆弱的,任何时候,孩子都需要鼓励,赏识教育永远是教师的第一选择。赏识很可能不仅仅是增加孩子的自信,更重要的是,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没有安全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其次,教与学,不是老师教,学生学,而是老师教学生学,甚至也不是老师教学生学,而只是老师教学生自学。无论如何,学生的学不打折扣。面对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生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能够自学。 再次,面批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因为耳提面命,耳濡目染,

关于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关于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书籍阅读的调查报告 关于书籍阅读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众所周知的一句话。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的性格成熟起来,敢于直面人生。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普遍的今天,一个人素质的提高仅靠在校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另一重要途径。 从古至今,喜爱阅读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新中国以来,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阅读量和阅读效率也有了一定的上升。 我市市民具体的阅读情况怎样呢?为了解徐州市市民的阅读情况并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本人对书籍阅读进入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

掌握徐州市市民关于书籍阅读的情况,了解徐州市市民在阅读发面存在的问题。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调查对象:徐州市市民 一般情况:这部分人大金在6至80岁之间,其中以大概以40岁为中心的正态分布,有阅读能力。三、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市内随机选择的各街道、居民区随机选择市民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全市各证券营业点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收回并填写完整、答案清晰的192份,回收率达96%;四、 调查时间:20XX年7月10日――――20XX年8月9日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市民的阅读时间,阅读书籍的数量及内容等。问卷共向市民提出了15个问题。如下: (1—15为单选题16题为多答题) 性别男女喜欢阅读吗 很喜欢较喜欢一般较不喜欢很不喜欢你最喜欢哪类书 籍 人物传记科普书籍散文诗歌中国古典文学中外名著教 辅书籍或作文选网络小说250页的书你能接受的最高价格是多少15元20元25元35元50你平均一天的阅读时间是多 长 0.5小时以下0.5—1小时1—1.5小时1.5—2小时2小

大学生读书报告格式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读书报告的格式 读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内容提要:概括性地归纳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陈述的基本观点(最好不超过 300字) (2)心得评论:对该书的评价与思考;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或反驳作者的观点,或 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或将本书与类似书籍做比较分析,总之要写出独特的思考和体悟。 (3)结语:提出问题、表达期许、归纳全文。 (4)参考书目:读书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具体格式参见附录。 读书报告格式 1.用纸:标准a4纸, 页面设置: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 字间距:标准行间距:1.5倍行距;字数:3000字左右 2、封面设置 报告题目:2号楷体-gb2312 副标题:4号楷体字 班级名称:2号楷体-gb2312 学号、姓名:4号楷体字 3、正文 正文小四号宋体 页眉: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每字间空一格。 页眉内容:“致远学堂读书报告” 页脚: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页脚内容为页码。 4、参考文献格式 (1)著作类 一般著作 规则:作者(或主编、编):《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译著类 规则:[国别]作者(或主编、编),译者译:《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 页码。 范例:(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成伦著,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2)期刊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期刊名》年份及期数。 范例:陈正云、戴欣:《略论侵犯著作权犯罪》,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3期。 (3)报纸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报纸名》某年某月某日第几版。 范例:胡坚编译:《如此逻辑:窃不算偷?》,载《电脑报》1997年12月12日第1版。 (4)网页类 规则a:作者:《文章名》,载网站某年某月某日。篇二:读书报告模式及范文 1读书报告模式 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让他们有所遵循。只要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导读:本文是关于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大学生《活着》读书报告】 “活着,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大学尘土飞扬的图书馆里,找到一本古旧泛黄的书,是余华的《活着》,很早就听过这本书的大名,却一直没有机会细读,不料,却是这么一本很薄的书,作者余华以近乎冰冷的语调给我们叙述了一个在我看来并不正常的故事: 主人公福贵曾是一个风光一时的小地主,整天无所事事,吃喝嫖赌,不务正业,结果一次赌场失利,把家产全部输光,一百多亩地一夜之间成了别人的财产,从此,家道一落千丈,父亲也被气死,福贵成了名副其实的败家子,从此,他与母亲、妻子、女儿相依为命,过着与以前大相庭径的农民生活。 本来这样也没什么,正如家珍说的:“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母亲也安慰他:“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可是祸不单行,福贵上街去给累倒的母亲抓药,却意外被国名党抓去当壮丁,整天在炮弹中穿梭,爬在死人堆里,两年后才得以辗转回到家乡,家乡此时已物是人非,母亲已经离世,但善良的妻子仍在家中等着他,辛苦把两

个孩子拉扯大。 本以为一家人历经磨难,终于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可好景不长,儿子上小学,因抽血救县长老婆失血过多而死,家珍也应劳累过度倒下,可怜的大女儿是个哑巴,却命好嫁了个好人,但生孩子是却难产而死,不久女婿也因意外事故死亡,而唯一相依为命的孙子苦根却因多吃豆子噎死……整个家就像在一夜之间被飓风扫过,只留下了福贵一个人和一头名叫福贵的牛…… 借用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的一段话:“《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他至亲至爱的人,“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是有时侯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在很多人看来,福贵是最有理由死去的人物,就连作者自己也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这个人就是福贵”。的确,福贵拥有比别人多

关于读书总结报告

关于读书总结报告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素养的双翼,双翼的展翅升腾需要广袤的心空。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虽在课外读了不少的书,今天给大家了关于读书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和名师。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

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教师,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人文知识,如社会、心理、信息技术等,力求知识全面。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提高了,对教育教学工作才更加热心,态度才更加积极向上。 一、时刻警醒自我 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成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有效教师们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总是保持着真诚、热情、乐观和积极,他们十分乐意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钱梦龙老师说:教师只有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这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名师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大学生读书报告七篇

大学生读书报告七篇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为《旧事重提》。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了,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小时候的童年是那么美好、愉快,现在,我是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了,自然会有些不高兴,但是,应该用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才会

发现美。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束缚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而我们现在上的学校,每节课下课都会有时间玩,又玩了,又学了,也还算得上自由。跟三味书屋比起来,我们像在天堂。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我觉得,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玩好。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纷扰中寻出一点空闲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大学生读书报告格式

大学生读书报告文 读书报告的格式 读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容: (1)容提要:概括性地归纳书的主要容,包括作者述的基本观点(最好不超过300字) (2)心得评论:对该书的评价与思考;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或反驳作者的观点,或 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或将本书与类似书籍做比较分析,总之要写出独特的思考和体悟。 (3)结语:提出问题、表达期许、归纳全文。 (4)参考书目:读书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具体格式参见附录。 读书报告格式 1.用纸:标准a4纸, 页面设置: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 字间距:标准行间距:1.5倍行距;字数:3000字左右 2、封面设置 报告题目:2号楷体-gb2312 副标题:4号楷体字 班级名称:2号楷体-gb2312 学号、姓名:4号楷体字 3、正文 正文小四号宋体 页眉: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每字间空一格。 页眉容:"致远学堂读书报告" 页脚: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页脚容为页码。 4、参考文献格式 (1)著作类 一般著作 规则:作者(或主编、编):《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例: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译著类 规则:[国别]作者(或主编、编),译者译:《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 页码。 例:(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成伦著,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2)期刊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期刊名》年份及期数。 例:正云、戴欣:《略论侵犯著作权犯罪》,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3期。 (3)报纸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报纸名》某年某月某日第几版。 例:坚编译:《如此逻辑:窃不算偷?》,载《电脑报》1997年12月12日第1版。 (4)网页类 规则a:作者:《文章名》,载某年某月某日。篇二:读书报告模式及文 1读书报告模式 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让他们有所遵循。只要 有书名、有作者,其它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花费笔墨的是容概要,其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

《教育的本质》读书报告

《教育的本质》读书报告 教育的本质,换言之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的确是一个十分严肃但却为许多人所忽略的问题。台湾教育家贾馥茗女士在其新著《教育的本质》一书中说,现代的教育顶多是“就事论事”,“多数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把‘为什么教’这个问题视做‘理所当然’,反而忽略了”。这显然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因为如果搞教育的人都只知“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忽略了“为什么教”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教育不出问题,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哲们就讨论过。《中庸》一文开篇即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因为《中庸》的作者相信人性本善,所以“率”人之性,引领和发展人的善性,使人成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有完美人格的人。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修道,修“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孔子甚至以嘲讽的口气讽刺那些只懂专业不懂人文的人,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君子不能只懂专业技术,君子当修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不懂为人之道,只懂专业技能的人,就称不上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就是有完美人格的人,有高尚道德的人。因此,教育的本质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和陶冶人,使人有完美人格和心灵,使人有良知和德行。 教育关心的更多的是人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有关人的发展的本身,更谈不上以人为本。 什么是人?人的最重要的社会属性是什么?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实际并不简单。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围绕着这个问题曾有过一场辩论。辩论的中心问题:一曰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二曰人禽究竟有何区别。这场辩论的代表人物是大家熟悉的孟子和荀子。孟子曰人性善,说人生下来就具有善端,倘若人没有善根只有恶欲,后天的教育则成为不可能。正因为人有善端所以通过教育人可以将此善端“扩而充之”,以形成善性和善行。孟子的这一发现很了不起,他证明了教育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荀子曰人性恶,是说人生下来就有许多恶欲,但荀子不像法家那样,认为人的恶性是不可改变的,荀子认为,人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而不是“顺人之性,从人之情”,人完全可以“积善成圣”和“化性起伪”。伪即人为之也,在荀子看来,人能否改恶从善,全赖后天人之所为。也就是说,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才需要教育,通过教育“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这同样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孟子、荀子的辩论看上去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其实他们都想说明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说明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道德才是人最重要的社会属性。 为了进一步阐明道德之于人的重要性,先秦哲学家们不仅进行了人胜辩,还进行了人禽辩,人禽之辩表面上阐述的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但其根本目的是想进一步说明道德才是人的最根本属性。孟子虽没有直接指出人禽到底有何区别,却认为没有恻隐之心,没有羞耻之心,没有辞让之心,没有是非之心的人都“非人也!”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告子上》)换句话说,不懂得仁义礼智的人,不懂得基本道德的人,都不是人,与禽兽无异。对于人禽之别,荀子似乎说得更直截了当,他说,“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荀子·非相》)即人和动物之区别在于人知人伦、人有道德。荀子还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3篇(完整版)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3篇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3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我们都已不陌生,大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至善,如: 上善若水,所谓至善就是要容纳一切,只求给与不求回报,在达到一定境界是不浮躁、平心静气的思考问题,才会有所收获。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而现在的教育大多仅局限于格物、至知,教育注重知识的获得,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分数为评判指标就是其外显现象,无视意诚正心,之后的修身就更不必谈了。在我看来,现代大学生有两大弊病: 一是功利化。二是道德败坏。人们追名逐利,比如讨好权利较大的老师,或者如当时的动机不纯。而无益于自身的事却不会浪费时间。功利化的时代吧大学引向了功利化的方向,外界对人才的评判也无暇顾及道德方面的问题。有人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现代大学生道德的缺失的确让人大跌眼镜,投毒案、泼硫酸等等这些因道德缺失而造成的悲剧不一而足。皆自明也强调了人首先要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古人都相信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因此呼吁人们加以弘扬。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满足与目前的道德状况,而会不断准求更高的境界,每天都是自己更新到的,达到日日新。 止于至善,那么究竟怎样才达到至善呢?黄鸟知道该栖息在何处,而作为人,又怎样才算达到至善呢,在发扬美德时保持谨慎,做国君

要仁爱,所谓仁者无敌,仁这一儒家思想之所以受到君王的重视不无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王之所以能使民众拥护,成为民众的榜样,是因为君王能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使百姓得到恩惠。作为臣子要恭敬,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臣子在办事或者言语上不可僭越。做子女的要孝顺,做父母要慈爱,在于他人交往是要讲信用,所有这些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做好本分的事。而如何达到到的完善的境界呢?这就如同学习,首先是态度,态度决定了是否主动钻研学习,然后还要有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促使自己不断进行钻研以提升自己的水平。知本。孔子以审理案子为例,做到大畏民志便是知本,在我看来,此处所说的知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尽本分,审理案件的人的本分就是公平公正,是人满意,能扬善除恶,第二层含义是要知道事情本来的样子,使真相大白。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首先得知道自己的本分,其次在追寻学问是要穷尽其根本,直至完全弄明白为止。 格物的目的是至知。而至知的前提是格物,何谓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接触食物而彻底穷尽他的道理,至知就是获得知识。在格物的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前人所得的现成答案,要用自己所得的只是在对食物进行探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最终会至知。学习不要仅局限于书本,在书本教授的知识的掌握上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直至没有一点疑惑,这就算是获得知识了。要通过已不断的探索以求突破原有知识的局限性。对知识的追不能停歇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科学技术及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认识又该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让知识变成死水,而是变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清泉。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读书报告模板

硕士研究生读书报告 题目 作者姓名 作者学号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所在学院软件学院 提交日期二○年月

The Effect Of The Requirements Analysis On The System Design Major Subject: Software Engineering Advisor: ××× By ××× Zhejiang University, P.R. China 2009

摘要 本文重点探讨了软件开发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软件需求问题。软件开发人员及用户往往容易忽略沟通的重要性,导致软件开发出来后,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造成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还使软件性能深受影响。所以在软件开发前期对软件需求的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软件需求工程的角度并具体从软件需求开发、软件需求管理来阐述需求分析在系统设计中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软件需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 the important problem in software development——requirements analysis. Developer and user always ignore the communication, it causes directly the software does not meet the good demands of the user ,and cost a lot of time and money. Moreover, it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oftware. So, the requirements analysis is important in the early time of th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 the requirements analysis’s influence on the system design from requirements develop, requirement management, requirement program. Keywords:software requirement, requirement analysis, system design

数学读书报告范文

数学读书报告范文 转眼间,数学分析又接近尾声,我不禁问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对数学有没有更高一层的认识,希望通过这次的总结能对以后学习数学乃至将来运用数学提供帮助。 我对数学分析的内容总结如下: 一、引子 大体上讲,数学分析就是研究实数范围内微分和积分的数学分支。它是在极限理论基础上,以定义在实数范围内的函数为讨论对象的一门数学专业基础课。追溯历史,早在17世纪,Newton和Lebniz 就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当时是出于解决具体问题的需要。不过,那时的理论很不完善,诸如“无穷小”之类的概念根本没有严格的定义,由此引发出许多问题和矛盾。 后来,Cauchy和Weierstrass等人引入严格的分析语言,为分析学奠定了牢固的根基。他们的工作已经成为经典,成为数学系本科生的入门知识。 二、对书中部分章节的宏观理解 1.实数集与函数 书中以无限小数来引出实数的概念,便于初学者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将有限小数也表示成无限小数的形式,由此,实数与无限小数之间构成一种对应。换句话说,任何一个实数都可用一个确定的无限小数来表示。

第二节中重点介绍了三角形不等式。需要强调的是,这一不等式贯穿整个数学分析课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工具。在高年级课程中,我们会学习《泛函分析》。正如三角形不等式在数学分析中的重要作用,Minkowski不等式是泛函分析中一系列讨论的出发点。 此版本的《数学分析》中的极限理论是建立在确界原理之上的。 所谓确界原理是说:任一非空有界数集若有上界,则必有上确界。对于下确界有类似的结论。 注:它是实数连续性的体现。 2.数列极限 定理2.8是判定数列发散的有力工具。 Cauchy收敛准则给出了数列极限存在的充要条件,它的优点在于:无需借助数列以外的数,只要根据数列自身的特性就可以鉴别其敛散性。注:它也是实数连续性的体现。 3.关于第三章中的“等价无穷小” 在计算函数极限时,采用“等价无穷小”替换往往可以简化计算过程,但不可滥用。可归纳为“乘除可用,加减慎用”。 4.关于函数的连续性与一致连续性 后者是比前者更强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一致连续性中的N只与那个任给的小正数有关,与自变量x的位置无关。 两者之间的联系由所谓的一致连续性定理给出,不再赘述。 5.关于微分中值定理

教育原理读书报告

《教育原理》读书报告 《教育原理》是沛西·能的代表作。沛西·能是20世纪上半期英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英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理论代表。沛西·能学识广博,并长期在中学、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具有杰出的教学才能和良好组织能力,积累了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而且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擅长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都为他后来的著作奠定了基础。 沛西·能针对19世纪中叶以来的重视社会、轻视个人的社会教育思潮,提出了发展个性、尊重个人价值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原理》中他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发展个人的本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男女儿童尽其所能达到最高度的个人发展。教育的设施、原则必须遵循个人的自由发展,个性是生活的理想,是评价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但他脱离英国现实的社会条件,不顾教育和经济、政治、文化间的联系。在我国译者看来,他所说的个人自由发展只是针对当时英国的统治阶级的,自由是统治阶级的自由而非广大平民的自由。这种教育的阶级性主要是受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形势所决定。19世纪的英国经过完成工业革命,科技发展较快,生产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英国社会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势,必然会在其上层建筑中反应出来。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必然是反应资产阶级的要求,培养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巩固他的统治,维持社会秩序。因为教育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要依附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并服务与政治、经济。所以尽管沛西·能的个人自由发展观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的英国社会背景下有其一定的适用性。而且他的一些观点对后世的教育理论产生一定的影响。 沛西·能是教育生物学起源的代表人物,这种观点是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所以在其《教育原理》一书中大量引用生物学的材料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就我读的第七章“游戏”,讨论了创造性活动的特点、形式及在教育上的意义。他认为,人类活动的目的是某种积极的新的成就,就是创造性的活动,起典型、明显的表现形式是游戏。作者依据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了游戏的产生、效用、种类及特点。 “剩余精力”观点,是说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有机体所能使用的身体的和心理的精力,多于它单纯自我保存或身体发育的需要,并且大都以游戏这种形式来消耗这种剩余精力。根据这个观点,将游戏的儿童用火车头来做比喻,火车从煤取得的能量多于拉车需要,所以需要将剩余能量发泄出来,于是火车可以将这些剩余的能量用于给车厢供暖,但是却不会用于改进机车自身提高其工作效率。但人类有机体可以在发泄这种剩余精力中(主要是游戏)获得自身的发展。比如他们可以在游戏中发现和锻炼天赋和智力,并且在以后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兴趣爱好,而且在机体游戏中可以发现和立起道德和社会自我。但这种观点不能说明一切问题,比如说学习疲乏了的孩子出去玩耍一会恢复了精神,这不是宣泄剩余精力,而是用新的精力提供给有机体的手段。 游戏的生物效用观。格洛斯将这种观点局限在两种情况下,第一某些动物出生后发育不充分需要享受几个月的游戏;第二,当动物的游戏过程中总是模仿将来成长时的严肃活动,比如,小猫玩毛线球是因为它日后要捕捉老鼠,这说明动物幼年时期的游戏是高等动物获得生活斗争的有效装备的生物学手段。格洛斯考虑的是游戏的预期性。而霍尔的意见是将游戏看做回忆性的,他认为,儿童的游

关于读书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

关于读书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 上下载,更少的是与同学之间交流;对设立优秀图书推荐榜感兴趣和一般持平;大多数喜欢读书讲座,主题读书。 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每个人对不同的事物的喜爱,兴趣程度直接影响到了她对这件事做的好坏程度。我班同学对读书活动大多都是兴趣缺缺,每次活动都要再三提醒,但还是有人不配合,提倡读课外书,看一些可增长见识的读物,但大家的目光仅仅在课本上,对此类活动兴趣不大,这有时候让活动很难进行下去。大家认为读书最大的乐趣是享受,但在日常生活中,又总是被琐事,游戏,逛街,作业等事情所诱惑,做不到每天翻翻课外书。读书没有合理的读书计划或有读书计划但不能坚持。有些同学觉得课业负担过重,没时间和精力去读书,有些同学觉得还有很多别的东西需要自己去学习,大部分的同学玩电子游戏或上网娱乐。读书功利性,多数同学为应付准备作业或考试而读书。对于读书的目的,虽然大家选的是享受,但这仅限于课外读物。这就造成了大家忘了读书的初衷: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但现在却仅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认为只要能让你开心,长见识,明事理的读书就都是真正的读书。 所以,现在想要继续把活动办下去,就应该首先让大家建立正确的阅读价值观。我知道大家都想学习一点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同学会选择考试类和小说等书籍来阅读,因为这些书可能很快显示出效果或者比较有意思,“学以致用”这本没错。但为什么学了都一定要有立竿见影的成效呢?我们对待阅读

不应该太功利,只注重读书对自己的现时作用,却不懂得厚积薄发,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的道理;因此,要建立正确的阅读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压力很大,各方面的诱惑也很多,在生活中我们更需要保持一块心灵的净土。哪怕每天读一篇散文,读一首诗,或者读几句话也行,只要养成习惯,阅读就会为你展开一个新的天地。在专业知识书籍阅读的同时,追求一下精神阅读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其次采取正确的读书方法。读书并不是读过就算了,这样对我们没多大作用。在阅读时尽量做笔记,在书上批注虽然也能起到作用,但如果再写一遍,效果会更好。而且这会增加你对它的兴趣。前提条件有了,活动的形式可以更加的广泛,随意。比如:全班组织看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写100——200字的感想,要求内容在精不在多;每周抽出一个晚上集体讨论半小时,不限题材,目的主要是了解到知识,掌握到技巧即可;班委联系有口才,有见识的老师讲讲所见所闻,办个读书讲座等等。 半年的读书活动的举办,让大家或多或少的都受益了。但举办时,活动进展的不是很好,活动办的形式有些单一,有些人不配合,但大多数人还是会去准备,配合班委的工作。我班的活动大多数是交流想法,推荐书;目的是锻炼口才,资源共享,同时监督同学们是否看书了。开展活动的时候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经过努力都解决了,如同学不配合,冷场了,班委上去起带头作用,活络气氛。注重同学们的自主读书意愿,增强同学们对各类图书的了解;可以是问答比赛,辩论赛或是网上交流的形式,以自己的读书故事或者主人公的故事作为主线来交流;可以是座谈会,任意的交流;也可以是讲座的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