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

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

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
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

《汉穆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于公元前1792 至1750 年制定并颁布的,是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的法典,也是世界古代著名的法典,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共和时代前期的法典,公元前450 至449 年制定的。因法典全文刻在铜板上,共十二表,故名。它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成为“罗马法”的渊源之一。《十二铜表法》也是世界“古代法”中最著名的法典之一。在世界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巴比伦与古罗马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的奴隶制社会是典型的古代东方专制型的奴隶制国家,古罗马的奴隶制社会是西方世界古典型的奴隶制民主制国家。古巴比伦与古罗马在政治、经济都有各自的特色,彼此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做为上层建筑的法律文化也有差异与殊相。鉴于《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对后来世界的法律文化有较大的影响,例如《汉穆拉比法典》对后来的《赫梯法典》、《亚述法典》、波斯的成文法及希伯来法都有影响。《十二铜表法》对“罗马法”及后来形成的“大陆法系”都有影响。因此,比较《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对认识东西方法律文化的特点有一定的意义,从而对加强法制建设可资借鉴。古巴比伦尽管比古罗马早一千多年,可是两者同处于奴隶制历史阶段。《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不仅作为奴隶社会的法律制度而存在,而且在法律文化上也是属于初始时期,基本上都是从习惯法过渡到成文法阶段。因此《, 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具有若干本质性的共性特点。

第一,具有宗教性质。古巴比伦王国建于公元前1894 年,当时土地私

有制有进一步发展,

历经几代国王的努力,到汉穆拉比王时代,经过35 年的征战,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发展了奴隶制。但是氏族公社残余仍存在。因此,古巴比伦人在观念形态上,原始宗教思想还相当浓厚。法律文化是社会现实的集中且规范化反映。所以《, 汉穆拉比法典》无论内容或形式,都表露出原始宗教的思想,具有宗教性质。《汉穆拉比法典》是刻在石柱上的,从结构形式来看,石柱的上端刻有汉穆拉比王在太阳神夏马西座前接受权柄的浮雕,象征着国王是受命于“古巴比伦的太阳。”这已经是古代原始宗教思想的映示。在法典的序言中,汉穆拉比声称自己以神的名义颁布法典,根据神的旨意来管理国家,统治人民。在法典的“结束语”中说:“我受命于伟大之神明”,竭力证明自己拥有至尊无比的权力,表达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这是明白了然地表达宗教思想。汉穆拉比把这种宗教思想直接溶进具体法律条款中。如在法典很多地方仍保留使用“水审”、“火审”等原始神明裁判的证据制度。一些难以决裁的案件,就把当事者投入水或火,以证明是否有罪。《汉穆拉比法典》第132 条规定:“倘自由民之妻因其他男人而被指摘,而她并未被破获有与其他男人同寝之事,则她因其夫故,应投入于河。”这里所说的“应投入于河”就是把该妇女投入河中,由河神神判。此外,法典还有“对神发誓”判案的条规。法典第131 条规定:“倘自由民之妻被其夫发誓诬陷而

她并未被获有与其他男人同寝之事,则她应对神发誓,并得回其家。”这里“对神发誓”就是神明裁判的法律规定。这种“对神发誓”、“水审”等法律规定虽然是保留原始判案习俗,但也说明了《汉穆拉比法典》

具有宗教性质。古罗马《十二铜表法》同样也存在宗教思想的影响。《十二铜表法》的第九表是《神圣法》,其中一些法规是按神圣的宗教条规来制定的。以宗教法规来规范民事民案。如规定“火葬的柴薪不得用斧头削平”“, 不得在死者之前放置带没药的饮料”等等。这些规定似乎是无关大雅的琐屑之事,但《十二铜表法》却郑重其事地当做“神圣”大事,违反不得。很明显,这些法规带有宗教性质。缘何《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都具有宗教性? 这是原始氏族制残余的社会反映,也

是上古人类存在的原始宗教思想的顽强表现。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是顽固的,带有很强的因袭

性。不是一个新社会制度代替了旧社会制度,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支配下,就能完

全彻底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思想意识具有惰性。《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对传

统观念与旧习俗做了继承,在法律条款上予以保留与体现。这对处于发展中的古巴比伦与古罗

马是消极落后的,因为传统观念即意识观念的延续性往往呈现出保守性。然而,二部法律接受

与保留传统观念却是现实主义的,可以争取与团结民众。任何社会具有先进思想觉悟的人都是

少数,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因循守旧是属情理之中。古巴比伦与古罗马都存在氏族制度残余,人

们的原始宗教思想依然存在,反映社会现实的二部法律体现古代宗教思想影响是历史的必然。

因此二部法典的现实性与保守性同时存在。

第二,保留氏族制残余。古巴比伦与古罗马都处在奴隶制社会的初期,原始氏族社会的残

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代表奴隶主利益的法律,即维护私有制经济的法律,如何去面对这

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氏族公社残余? 是彻底荡涤氏族制度残余,还是对某些客观存在的氏族制

残余给予保留并加以法律规范,这是《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所要考虑与应对的问题。

《汉穆拉比法典》的制定者,即古巴比伦的统治者采取兼容并蓄的办法,对某些氏族制残余

的现实予以认可并在法律上加以规范。大家知道,古巴比伦基本上是属家庭奴隶制阶段,奴隶

数量不大,尤其土地占有制还未完全摆脱公社公有形式,氏族公社仍残存。《汉穆拉比法典》接

受氏族制残余,在法律规定上予以体现。例如在土地占有关系上,国王对全国土地享有最高所

有权。土地公社占有仍占很大比重。耕地总数的83 %属公社占有,大部分土地是作为份地分

配给公社成员家庭使用。森林、牧场、池塘、晒场等都是公社集体所

有。《汉穆拉比法典》第53

条、54 条都提及“公社”与“公社耕地”的法律问题。在婚姻、家庭、继承法的条款中处处体现家

长的特权地位,这是氏族家长制社会的遗风遗俗表征。财产的继承规定不超出家内继承范围。

这些都体现出法典保存了氏族制残余。此外《, 汉穆拉比法典》对刑罚规定得十分残酷。诸如儿

子殴打父亲要断其手指,养子不承认父母要割其舌。须知,刑罚的残酷性是原始氏族制的残余,

因为原始社会对敌人的惩办是严酷残忍的。这是当时的习俗。又之《, 汉穆拉比法典》还保留氏

族社会那种“血亲复仇”和“同态复仇”的惩罚办法。法典第200 条规定:“倘自由民击落穆什钦

努之齿,则应击落其齿。”这是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条规。法典第230 条规定,建筑师为自由

民建造房屋,如果工程不牢固,造成房屋倒毁,那么处罚的办法是“倘房主之子因而致死,则应杀

死此建筑师之子。”这是以建筑师之子的处死来抵偿房主之子的死亡。当然,建筑师之子可能是

无辜的,却遭此厄运。这就是“同态复仇”的氏族社会残余。有关“血亲复仇”在法典中亦有所

现,不过已演变为“犯罪集体负责”的表现形式。法典第23 条规定:“如

果自由民犯强盗罪,而捕

不到,那么公社及长老应赔偿失主之物。”就是说强盗犯所在的公社及长老应替这个强盗承担责

任。显然,公社与长老顶罪意味着“犯罪集体负责”精神。法典第24 条规定:“如果生命被害,而

罪犯捕不到,那公社与长老应赔偿其亲族银一明那。”总之,公社与长老为其不屑成员付出沉重

的代价,体现“血亲复仇”的另样形式,即“犯罪集体负责”。《汉穆拉比法典》在很多方面仍保留

氏族制度的残余。从理论上说,这是保留落后,不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从而是不合理的。从实

践上看,这是承认现实,符合实际。《汉穆拉比法典》把消极的历史遗物加以法律规范,成为合法

的东西,法典的现实主义态度又是合理的。《汉穆拉比法典》具有现实性与保守性两重性。

《十二铜表法》同样保留氏族制的残余。古罗马共和早期,奴隶社会尚处早期阶段,带有家

长制奴隶制特点,且奴隶数量也较少,因此氏族公社制也残存。在土地占有关系方面,还存在

“公共土地”的公社集体所有制。《十二铜表法》也是面对古罗马的社会现实,把行将被历史淘汰

的“公共土地”给予法律肯定。《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8 条B 规定:“假

如经公共土地的溪水涧

或道使私人领地遭受损失??”在这里,可以看到古罗马存在“公共土地”与“私人领地”两种土

地占有形式。显然,法律承认氏族公社的公有土地,并把“公共土地”写进法律条款,表明其合法

性。这就保留了氏族制的残余。另外《, 十二铜表法》对刑罚的规定也是十分残酷。这也是氏族

制的遗风。《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9 条规定:“如果成年人于夜间在犁耕的田地上践踏或收割

庄稼,则处以死刑。”把践踏犁耕地或偷收割庄稼处以死刑,除说明重视保护私人财产外,还说明

刑罚的残酷性。这种残酷性正是原始氏族社会的残迹。与《汉穆拉比法典》相似《, 十二铜表法》

也保留“同态复仇”的条款。如《第八表》第2 条规定:“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与受害者和解

者,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的伤害。”“遭受同样的伤害”显然是“同态复仇”的特征。这是遗传氏

族社会的惩罚习俗。

《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在法律条规上都保存氏族社会某些落后的遗风遗俗。这

是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反映,无法规避的。一部法律过多地考虑照顾旧社会的遗俗与传统势

力,那么法律的时代先进性就大大地被挫钝。《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虽然对新生的奴

隶制度以及私有制给以肯定与维护,为奴隶制的发展提供法律保证。

这是二部法典的主流,发

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但保存大量氏族制度残余就显现法典的保守性。第三,阶级属性鲜明。法律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毫无疑问《, 汉

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

表法》分别是古巴比伦奴隶主和古罗马奴隶主的统治工具。尽管说它们都存在旧时代的痕迹,

但都不愧为奴隶社会的利剑。

《汉穆拉比法典》重视维护奴隶制私有制,尤其是神庙与宫廷的财产。侵犯了这些财产,将

受到法律的严惩。法典第6 条规定:“自由民窃取神或宫廷之财产者应处死,而收受其赃物者亦

处死刑。”同时,将奴隶视为奴隶主财产的一部分,侵犯了这部分财产权亦受法律的严惩。法典

规定“自由民将宫廷之奴或婢,或穆什钦努之奴或婢,带出城门外者,应

处死。”(《法典》第15 条)

很明显,这些法律条款是维护氏族贵族与奴隶主等最高统治者的利益。法典第278 条、279 条

都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并规定自由民捕获逃亡奴隶应归还其主人。《汉穆拉比法典》维护奴隶

制利益的阶级属性是鲜明的。

《十二铜表法》同样体现出维护奴隶制的阶级属性。《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3 条规定:“如

用手或棒子打断自由人的头骨,则应缴纳300 阿司,如奴隶,则为150

阿司。”这就是说,打断奴

隶的头骨,罚金只是自由人的一半。可见奴隶在社会上不能与自由人

平等,法律维护了奴隶主

利益,阶级属性也是昭然于世。

《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维护奴隶制度,虽然说奴隶制存

在着人世不平等与人身束

缚,人权更劣,但作为奴隶制度初创时期的法律,维护奴隶制还意味着

维护先进生产力及其制

度,对历史起推动作用。法律做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功能得到正面效应。古巴比伦奴隶制与古罗马奴隶制又有不同,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太一样。古巴比伦虽然有工

商活动,但主要经济基础是农业。古罗马农业生产占一定比重,但主要是工商业经济。建筑在

不同经济基础上的法律文化,各有特色。古巴比伦的法律文化带有农

业文化色彩,古罗马的法

律文化却有较多的工商文化色泽。因此《, 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具有不同的法律文化

特点。

其一,法律的规范程度不同。《汉穆拉比法典》之前,两河流域已出现成文法,诸如《乌尔纳

姆法典》、《利皮特———伊斯塔法典》、《苏美尔法典》、《俾拉拉马法典》等,但《汉穆拉比法典》仍可

视为成文法的初创之一。与古罗马首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相比《, 汉穆拉比法典》在法律规范

程度上远不如《十二铜表法》。众所周知,法律的制定是考虑可能发生的案件,不是针对已发生

的案件,更不是搞案例汇编。这样,法律的条款应当是对法的抽象,不是案例的归纳、总结和汇

编。这就是法律条文的规范化文字程式。法律是防恶惩恶的,适用于未来。法律不是做为判案

的参照系的百科全书。法律应遵循自然正义原则,确立正义与公平。法律不应搞厚此薄彼,制

造不公。这些是较成熟法律的范式原则。《汉穆拉比法典》是类似判例汇编,缺乏法的抽象。它

是依照过去习惯法做为判案的根据,加以文字整理,遂成成文法。因此《, 汉穆拉比法典》把过去

已发生案件的处理作为判案的参照系,制定法律处分条款。罗列许多具体案例,做出裁判处罚

规定。举几例说明,如关于夫妻关系处理办法,自由民夫妻不睦,状告妻子不贞等的判决。法典

第142 条规定,如果妻憎恶其夫,经过调查,妻无过错,那么“妻得取其嫁妆,归其父家。”第143

条规定,如果妻有不贞洁,使夫家破产,那么“则此妇应投于水。”这种判案办法是完全参照“水

审”习惯法进行的。关于妻不育夫纳妾问题的规定。如果妻不育,妻给夫以女奴生育子女,那么

“不应许可此自由民纳妾。”理由是妻子已经让丈夫与女奴媾合生育,已经有子女了,故不再允许

纳妾。如果妻子没有想办法让其夫生有子女,那么,法典第145 条规定“则此自由民得纳妾,并

带之进入其家,此妾不应与不育之妇平等”。显然,这种丈夫可否纳妾,以及妾的家庭地位的规

定都是参照习惯法来处理的。由此可见《, 汉____P?穆拉比法典》带有案例汇编色彩,这就使法律规范

程度偏低。

《十二铜表法》的法律规范层次高一些,条款的制定有从法理角度加以抽象,不是参照某一

案例,具有普通性意义。如《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3 条、第4 条关于“时效”的规定,就是从法

的角度加以法定。“占有土地的时效规定为二年,其他一切物品则为一年。”就是说自由民占有

某种物品超过一年,占有土地超过二年,那么该自由民就可合法拥有物

品或土地。这种“时效”

的规定,不是过去具体案例的汇集,而完全是从法理抽象出来的。又如婚姻的时效问题,规定

“不愿意确定丈夫对自己有支配权的妇女,每年应离开自己的家三夜,因而中断占有她的一年时

效。”妇女只要离开家三夜,就使丈夫对妻子一年的占有时效不够,从而丈夫就没有支配妻子的

权力。这种时效规定也是法的抽象而成的。从“占有权法”的规定来看《, 十二铜表法》的法律成

熟程度及法律规范程度比《汉穆拉比法典》为高。

《汉穆拉比法典》比《十二铜表法》早问世一千多年,从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来看,这一千多

年是举足轻重的时间因素,一千多年对人类思维及文化、文明进步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 十

二铜表法》法律规范程度比《汉穆拉比法典》高是不足为怪的。说明了法律文化是与时俱进的。

世界是朝着法治社会前进的。

其二,重视民主民权程度不同。一个法制社会,是会重视法律的社会功能的。法律除维护

阶级统治的作用外,法律还有约束、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功能。法是以恶治恶,使人性恶的一面

收敛。人民大众是法律行为的主体。法律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预防

与惩治人类的恶行,另一

方面又维护人民大众的利益,维护人类的自由权、平等权和人权。成熟的法律这两方面的功效

都发挥得很好。从历史经验来看,各国都对法律的维权作用认识不到位,片面强调法律的惩治

作用。因此历史上还没有出现真正的法治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的认识能力

的提高,法律的维权作用也愈益被重视。所以,重视民主民权的程度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的进

步与文明的水平。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比古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在重视民主民权方面

做得更好一些。

《汉穆拉比法典》是维护奴隶制的法典,因此,从根本上说,它是奴隶主的统治工具,存在着

必然的阶级不平等,民主、自由、人权无从谈起。然而,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意识到法律的公

正性有助于巩固自己统治,因此《汉穆拉比法典》在维权方面也有所注意。声称制定本法典是为

了“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

福。”为此汉穆拉比在法典的“序言”和“结束语”中,多处标榜自己是“公正之王”。这是问题的一

面。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古巴比伦是奴隶制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政权的专制又弱化了法律的维权

意识,冲淡了维权效能。法典鼓吹“君权神授”,神化国王汉穆拉比。汉穆拉比声称“马都克(巴

比伦的庇护神———笔者)命我统治万民”“, 我受命于伟大之神明。”神化王权就消化、灭化了民权

人权。

《汉穆拉比法典》更多的是体现专制统治的严惩酷刑。尤其对涉及奴隶反抗、逃亡均用重

典。法典第16 条规定:“自由民藏匿宫廷所有或穆什钦努所有之逃奴于其家,而不依传令者之

命令将其交出者,此家家主应处死。”第19 条规定“, 倘芷匿此奴隶于其家而后来奴隶被破获,则

此自由民应处死。”用严刑峻法维护奴隶制度,残酷镇压反抗的奴隶与自由民,那么民权人权就

荡然无存了。

为了维护专制统治,汉穆拉比严格控制军队,把暴力做为维护奴隶制的威慑力量。《汉穆拉

比法典》对加强控制军队做出法律规定,尤其加强对军官的控制。法典第33 条说:“倘德苦或卢

布图(均为巴比伦军队指挥官———笔者) 取得强制征募的兵士,或在王命出征时使用代人服役的

雇佣兵而派遣之,此德苦或卢布图应处死。”第34 条又规定:“德苦或卢布图占取里都(重装兵或

轻装兵———笔者) 之所有物,伤害里都,以里都为雇佣??此德若或卢布图应处死。”这些都是加

强对指挥官的控制措施。使指挥官听命于国王,不得擅自行动。以维护专制统治。强权政治则

民权人权消失。

《汉穆拉比法典》对侵犯财产罪规定得最多,处刑也最严厉。对侵犯神庙和王室财产都予以

重处。对盗窃、强盗罪几乎都是处死。甚至对罪犯知而不报也处死刑。法典第109 条规定:“卖

酒妇明知罪犯在自己店中共谋不轨,而不申报,则此卖酒妇应处死。”用重典,通过刑罚的残酷性

来达到专制统治,民权人权笈笈可危。此外《, 汉穆拉比法典》还体现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条款,

如对土地租赁、手工业、商业都有详细规定,有关商业方面的条款约占法典条文的10 %。总之,

《汉穆拉比法典》全方位控制国家,强化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民主民权人权被漠视了。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情况有所不同。先前,古罗马贵族拥有大量土地与奴隶,掌握国家大

权。罗马氏族贵族政治上享有特权。法律上又没有成文法,贵族可以

根据自身的利益,任意解

释习惯法,行使司法审判权。由于平民长期坚持斗争,终于双方达成妥协,制定了《十二铜表

法》。所以《, 十二铜表法》的产生正是平民反贵族斗争的胜利成果,促使国家民主化。《十二铜

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它的颁布使日后贵族任意解释法律,进行审判受到限制。一定程

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反映了平民的意志与要求。《十二铜表法》使罗马奴隶制民主制初见端

倪。比较重视平民的民主民权。

《十二铜表法》比较重视民主民权表现在所制定的法律比较尊重人格尊严,并予以保护。法

律对毁谤他人,侮辱人格,侵犯名誉的行为予以严惩。《十二铜表法·第八表·伤害法》第1 条规

定“, 有人歌唱有害的歌谣”得处死,就是说,假如有人编造或歌唱含有毁谤或侮辱他人的歌词

时,必须处死。这就足以显示对人格名誉的保护力度。第4 条规定:“如果欺侮人,则罚款25 阿

司。”社会上以强凌弱,弱肉强食的欺侮人现象是司空见惯《, 十二铜表法》对欺侮人的人予以追

究法律责任,这在其他法典是不多见的。可以透视古罗马社会民主化程度,这对维护民权与人

格尊严是有积极意义的。此外《, 十二铜表法》对高利贷进行限制。众所周知,经济上的困窘会

造成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的卑贱与依附,会失去人身自由。因此,高利贷盘剥会造成无数人沦

为奴隶。最终成为社会问题,导致社会动荡。所以,对高利贷的限制某种意义上说是保护民生

民权的措施。《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18 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取得超过百分之一月息。”这就

从法律上限制了高利贷的盘剥。以前古罗马财主可以随心所欲地自行规定高利贷利息。限制

高利贷对自由民是有利的。此外,法律还规定给予债务人的还债宽限时间。《十二铜表法·第三

表·债务法》第1 条规定:“债务人在其承认债务之后或对他作了判决之后,得有三十天的特许期

限。”时间宽限是对债务人的某种保护,防止逼人太甚造成恶果。法律还规定不允许债权人搞饥

饿体罚,要求监禁债务人不得使其挨饿。《十二铜表法·第三表》第4 条规定:“若无力自费供养,

则拘禁他的人每日应发给他面粉一磅,如愿意,亦可多给。”这些表明《十二铜表法》对平民的利

益,对民生民权有一定的注意。在民事权利上,平民与贵族基本享有平等地位。值得注意的是

《十二铜表法》没有出现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条款。平民反贵族斗争胜利成果得到体现,平

民争得民主权,使国家逐渐走向奴隶制民主社会。

总之,在民主民权问题上《, 十二铜表法》比起《汉穆拉比法典》重视程度多得多。《汉穆拉比

法典》对“公道与正义”标榜得多,喊得很响,可实际体现却很少。相反《, 十二铜表法》没见一句

自我标榜的言词,却在若干法律条款上予以规定。评价一部法律,不应看如何标榜与自吹,应察

其实质内容。正因为古罗马《十二铜表法》对成文法开了务实的好头,把平民反贵族斗争的成果

札札实实地体现出来,从而维护了平民的民主民权。因此,后来罗马平民反贵族斗争取得辉煌

胜利,全体平民都享有罗马公民权,称为罗马市民。后来制定了《市民法》、《万民法》,把自然法

的“公平”、“正义”学说做为法学的理论基础。使罗马国家进一步民主化。《十二铜表法》为罗马

民主政治奠下第一块基石。

其三,法律的价值取向不同。法律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有其使用价值。统治者在制定法律

的时候,都考虑过其法律的使用价值问题。不同统治者,因各种不同因素原因,会有不同的法律

价值取向。因此,每部法律、法典所蕴含并体现的价值取向是不尽相同的。《汉穆拉比法典》与

《十二铜表法》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

时代不同,政治经济特点不同,以及统者的素质差异,都会造成法律的

价值取向不同。《汉

穆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朝第六个王汉穆拉比,在经过35 年的征战,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

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制国家之后制定的,国家的空前强盛给制定法律定下了基调,左右了法律

的价值取向。国王法穆拉比居功自傲,藐视一切,不可一世。他自认为是受神的命令,作为诸王

之王来统治世界的。于是他独揽大权,集行政、军事、立法、司法、祭祀大权于一身,直接任命中

央到地方的各层官吏。在唯我独尊心态指导下制定的《汉穆拉比法典》必然反映出专制独裁的

特点。因此,如何通过法典,把这种强盛无比的巴比伦王朝千秋万代的留存下去就成为《汉穆拉

比法典》的主旨思想。另外,汉穆拉比虽然鹿死其手,成为一代天骄,

但他所处的时代的特殊性,

即从氏族公社过渡到奴隶社会,土地与财产私有制不断发展,自由民内部日益分化,高利贷专

横,引起阶级斗争激烈,社会出现不稳。因此,如何通过法典,缓和矛盾与

斗争,维护社会安定稳

定,遂成为制定法典的另一个指导思想。这样,无论旨在加强王权,建立永久的霸业,也无论是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调整人事间关系,均属政治伦理问题。《汉穆拉比法典》的价值取向可归结

为政治伦理价值取向。

果不其然,政治伦理价值取向在《汉穆拉比法典》中得到充分的展现。首先,法典表露了汉穆拉比王的志高气扬心态。在法典的序言与结束语中,诸如“众王之君

主”、“众王之首”、“无敌之王”、“众王之上之王”、“功业无双”等肉麻颂词充斥全文,这就为实行

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制造舆论气氛,也为制定维护专制统治的法律提供理论依据。政治伦理价值

成为制定《汉穆拉比法典》的直接取向。

接着,汉穆拉比考虑盖世功业如何万代留传问题。“此后,千秋万代,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

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

我的创制。”因此,永葆王朝又是《汉穆拉比法典》另一个政治伦理价值取向。

在法典的具体内容中,汉穆拉比王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斗争,防止大量的自由民沦为奴隶以

十二铜表法制定

十二铜表法制定 制定背景 和其它早期国家一样,罗马在国家形成的初期,并不存在成文法典,唯一具有法律权威和功用的便是当时人的习惯,即一种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之规则的制度原则。由于习惯法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它便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而这种法律制度上的局限在司法制度落后的古代又往往会导致法律规范的不精确。这样,无形中就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平民们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地位,主动组织起来,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政府编纂成文法。 元老院被迫于公元前454年成立了十人立法委员会,还派人到希腊考察法制。于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公布于罗马广场。次年,又制定法律二表,作为对前者的补充,构成了所谓的《十二表法》,由于这些表法当时都是由青铜铸成的,所以又称《十二铜表法》,这是古代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可惜的是铜表在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入侵罗马时被毁。 结构与内容 《十二铜表法》的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补及后五表的追补。 《十二铜表法》的原文早已丢失,但从后来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出:这一法律的内容相当广泛,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相互交错。它不仅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役制(债务人若无力偿还债权人的债务,那么债权人就可以把他处死,或卖至第伯河以外的任何地方)。 其特点为诸法合体、私法为主,程序法优于实体法。《十二表法》的某些规定虽反映了平民的要求,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严格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及其统治秩序,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权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历史地位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也是第一部可以按律量刑的法,是古罗马固有习惯法的汇编,它总结了前一阶段的习惯法,并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许多世纪以来,《十二表法》被认为是罗马法的主要渊源。 意义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对于贵族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因为法律已经编成了明确的条文,量刑定罪,须以条文为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贵族的专横和滥用权力作了限制。但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和古罗马的法律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和古罗马的法律 一、选择题 1. 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解析A、D都是雅典民主制的具体内容,故不能支持“不民主的基础”的论断;C项是陶片放逐法的表现,也是雅典民主改革的内容,故排除;雅典民主只是雅典公民的少数人的民主,占大多数的奴隶不能享受民主权利,故可以支持该论断,B为正确 答案 B 2.翻阅下面这部著作,你不可能看到的论述是()。 A.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B.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C.城邦的狭小阻碍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D.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治 解析城邦的狭小使得公民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 答案 C 3.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段话( ) A.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

B.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 C.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 D.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的意思是:在雅典民主制下,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做法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答案 B 4.帕帕迪是雅典郊区的一位农民,今年(前399年)30岁,他是家里的男主人。今天,他和妻子去城里参加公民大会,结果他遇到了如下图所示的情况。帕帕迪遇到的情况不能表明()。 A.雅典民主政治实行监督制 B.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C.雅典民主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D.妇女和外邦人的民主权利受到歧视 答案 C 5.“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解析从材料的信息来看,陪审团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这样的判决很难保证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排除C。很难保证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所以还有改进的空间,不能为后世提供完备的司法程序,排除D。“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说明雅典尊重公民的权利,“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避免事先有人说情、贿赂等,所以公民的平等不仅仅是形式的,排除B。这种运作方式既体现民主也有不足之处,但确实是体现

_十二铜表法_罗马法的起点

●世界古代著名法典讲座 《十二铜表法》 —— —罗马法的起点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刘招静 约1500年前,罗马人以其独特的经验与惊人的智慧,成就了一部“罗马法”①;1500年以来,这部“罗马法”“作为‘商品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对人类法律发展进程起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其体系宏大,法理精微,令后人叹为观止。”[1](p.1)这种经受了“约1500年”时间洗礼和“世界性”空间穿越的双重积淀,赋予了罗马法以无穷的力量。令人惊异的是,这部富于伟力的罗马法,却同距今更远、约2500年前的《十二铜表法》血脉相连;无论是就前者作为一部法律本身成长与发达的悠远历史而言,还是以其所承载的法理与文化精神的传世谱系而论,后者都成为其当之无愧的起点;正如罗马作家李维(Titus Livius,59BC-17AD)所说,《十二铜表法》是“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2](p.125)。抚今追昔,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当之无愧的起点”、“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以及作为“伟大建构的源泉”[1](p.1)的《十二铜表法》究竟为何物呢? 一、《十二铜表法》的命名、“真伪”及缘起 以《十二铜表法》的名称观之,我们不难明白:所谓“十二铜表法”,简言之就是指“刻在十二块板子(表)上的法律。”[1](p.1)据李维称,该板子是铜制的,因此这部法典又被人叫做《十二铜表法》。但从后世学者的考证来看,用来刻写这些法律的“板子”或“表”(tabula)其实是“古罗马当时书写或铭刻用的木板,金属板和象牙板等,而且根据后期的《学说汇纂》中所记载,此十二铜表法是象牙做的,所以实际应称为《十二表法》。”[1](p.1)笔者认为,称其为《十二表法》(Leges duodecim tabularum,后称duodecim tabulae[3](p.41))是比较恰切的,但同时将之断定为“象牙做的”,则显得有失考虑,因为单凭一个《学说汇纂》还不能有力地证明该法的物质载体,况且还有学者对“象牙做的”一说也存有疑问,比如中国学者周就认为“这些板子是铜的?木质的?象牙的?还是大理石的?至今仍是个疑问”。[3](p.41)不过,抛却具体载体问题上的纠结,我们倒可以看出该法律的一个明显性征—— —“表法”。“表法”二字的描述形象生动,向人们展现了该法律的古朴气息,即用“表”或曰“板子”铭刻法律这一情形。同时,它还道出了目前学术界对该法律物质载体究竟是“铜”是“木板”还是“象牙”这一问题尚无定论的事实。容易想见,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使用无争议的“表法”一词显然要比使用具有风险的“铜表法”一语更为准确和明智;或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笔者所见相关研究者的著述大多将其称为《十二表法》,②少有再称《十二铜表法》的。③不过,由于学界约定俗成,称其为《十二铜表法》也并不会引起多大歧义。 至于在研究过程中兴起的有关《十二铜表法》是真是伪的争论,目前学术界已有结果:主张《十二铜表法》为真实存在的“吉拉尔之说”,终被1903年在罗马召开的国际历史学会和世界学术界所确认。[3](p.49)展开“真伪”之争的双方代表主要是持怀疑论的意大利历史学家维科(Glor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帕伊士(Ettore Pais,1865-1939)和法国法学家朗贝尔(Edouard Lambert)与持真实存在论的法国罗马法专家吉拉尔(P.F.Girard,1852-1926)。帕伊士认为,《十二表法》是古罗马法学家甫拉维乌斯(Cnaeus Flavius)所辑的习惯法汇编,甫拉维乌斯曾于公元前304年发表《甫拉维亚努姆法》(Jus Flavianum),其中诉讼法和《十二表法》所规定的审判程序,完全相符,因此,《十二表法》并非公元前五世纪的产物。[3](p.48)朗贝尔则说道,罗马法的许多所谓古代著作,多系后人所杜撰,《十二表法》就是其中之一,该法是公元前198年执政官派图斯(Sextus

2013年天津高考历史考前知识点梳理

高考历史综合复习——世界歷史專題複習(古代,近代,现代) 一本节知识点: 1 希腊民主(三个重要人物,民主的性质和本质),罗马法制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影响。以英国,法国,美国为例;民主法制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应对民主法制持怎样的态度? 2民主与科学在西方历史中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与之相呼应的思想解放运动的表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思想解放在社会变革当中的作用 3 社会变革分为革命和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形式在各个国家的表现 4 中西文化发展进程,中西方的相互影响。 二世界历年高考分数比例以及题型分析(世界史比例): 10年选择题20分,材料分析题28分; 11年选择题16分,材料分析题27分左右 12年选择题20分,材料分析题18分(最后一个大题) 10年材料分析题话题:法制(世界与中国古今对比,是近三年综合性最强的一个话题,内容涉及到了古代中国,世界,近代中国和世界以及当代中国法制);世界和平(要注意中国对外政策在不同时代的变化) 11年材料分析题话题:民主(希腊的民主,钱乘旦英国史里工人阶级为争取民主的斗争和新中国建立后的民主建设),经济的扩张(全球化的进行和存在),封建专制(秦始皇和康熙帝的区别和对比) 12年材料分析题话题:加大了对天津地方史的考察,选择题中没有出现,但是在材料分析题当中以整个大题的形式出现,值得注意。话题——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文化发展的考察(先秦时期的代表,西汉的发展,唐朝文化的发展,得出文化需怎样发展的结论——PS.这个题并没有最优的考察效果);天津地方史(19分)近代天津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13年历史考察话题预测(世界史部分) 1 动乱的国际社会使和平问题仍旧具有很大的考察动向(需要注意世界几次大的战争及带来的危害再加上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对外政策的变化,二者对比是很好的考察点)(当代史部分) 2 对文化和文明的考察,链接知识点——希腊古典文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历年高考题汇编 专题五古代希腊 罗马的政治制度

专题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2014年福建文综18)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2.(2014年山东文综21)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城邦公民的平等 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共同的宗教信仰 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3.(2014年高考新课标1文综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4.(2014年重庆文综10)“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5.(2014年上海单科01)“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这一规定最有可能出现在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希腊 D.古代中国 6.(2014年江苏单科12)“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 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 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7.(2014年广东文综19)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这说明 A.《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 B.王权法丧失法律效力 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D.古罗马重视法律的传统

2019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期末调研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期末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这表明韩非子 A. 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________ B. 具有民本思想 C. 反对儒家的道德教化主张 D. 强调忠君思想 2. 西汉政论家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当时的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一胫 (小腿)之大几如要 (腰),一指 (手指)之大几如股 (大腿),平居不可屈伸”,如果再发展下去,“失之不治,必为痼疾”。材料中贾谊 A. 分析了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B. 指出了解决王国问题的紧迫性 C. 论述了解决王国问题的根本举措 D. 运用儒、法两家思想解决现实问题 3. 《宋史? 艺文志》,载有宋一代,集部 (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等)凡二千三百六十九部,三万四千九百六十五卷,较之自战国迄唐之集部,增二倍有余。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封建政府鼓励民间印刷书籍 B. 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C.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较大变化 D. 科技、文艺获得较大发展 4. 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 “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 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

B. 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 C. 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 D. 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 5. 明朝人于慎行在《谷山笔麈》中记载: “华亭相 (明朝内阁首辅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徐光启文集》载: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 (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材料反映当时 A. 官商勾结现象严重______________ B. 田庄手工业比较发达 C. 大商人买田置地现象普遍 D. 士大夫经商致富 6. 有著名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之“新”,不在“民主”与“科学”,而在个人主义。对此正确的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A. 促进了思想与个人的解放 B. 民主与科学的内容已缺乏新意 C. 对广大民众的影响较小 D. 阵营内部存在分歧 7. 1978 年— 1989 年,停办十年之久的俄国史研究工作得到恢复,全国高校研究所纷纷成立,人才培养逐渐好转。从中可以得出俄国史研究工作 A. 直接受中苏外交关系的影响 B. 受到了极“左”思潮的冲击 C. 其恢复是新时期进行改革的迫切需要 D. 起步晚,不利于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 8. 《十二铜表法》确认遗嘱继承为主、法定继承为辅的原则。同时规定,法定继承不得和遗嘱继承并用。凡遗嘱有效时,就不适用法定继承。这种规定 A. 不尊重个人意愿 B. 表明罗马法中私法规范需要完善 C. 允许财产留给无血缘关系的人 D. 被后世欧美各国继续沿用 9. 他们鲜明地提出“人不认识自己,就不能认识上帝”的口号,并着力塑造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体力上均具有“巨人”风采的崭新形象。这表明“他们” A. 崇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 B. 力图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 C. 否定对教皇的绝对服从

必修一历史模拟试题

必修一历史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1.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表示准确的是( ) 议政处议政处军机处议政处 六部内阁内阁南书房议政处内阁军机处南书房 A B C D 2.《朱子语类》中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这段话主要说明宋初增强中央集权()A.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 B.导致了国家财政危机 C.过度削弱了地方权力 D.造成了边疆地区危机 3.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个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4.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个评述的是( ) 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②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 ③设立五百人会议④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但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脸都是口水。”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B、为官清廉,能与阁丞共进退 C、作为内阁首脑,需接受议会监督 D、经济待遇与政治地位不相称 6.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学科网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个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7.《货币战争》中说“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将首先打垮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政府的财政税收权、军事与国防的开支权将逐步沦丧。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列强的待宰羔羊。”英国首先冲击大清帝国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是() A.鸦片走私 B.商品输出 C.强迫赔款 D.开设工厂 8.余秋雨在评价某国政体时说:“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阔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某国政体”指的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B.法国议会制共和国 C.德国君主立宪制D.美国联邦制共和国 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两国是交战双方的主要成员,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德国首先向法国宣战,其后法国也对德宣战。请思考,在宣战之前,双方政府要经过那些程序()

考点二罗马法高考题含解析答案

考点二:罗马法 l.(2012课标全国,34,3分)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法律的解释 解析:B 本题考查罗马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尽管原告能提供确凿证据证明邻居砍伐了他的葡萄树,但由于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没有严格使用法律术语最终导致败诉,这说明《十二铜表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审判程序"的特征,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 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 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解析:C 木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法律。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罗马法的标志及实质的准确理解和运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体现的原则有无罪推定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法律至上的原则,A、B、D三项分别体现了上述三项原则。C项显然不符合罗马法的原则,故错误,符合题意。 3.(2012安徽文综,19,4分) 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 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 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解析:D 本题考查对古罗马法律特点的理解和认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题干情境,迁移古罗马法律的特点进行理解判断。题干意思是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如果被揭穿在审讯案件中接受贿赂,会被处以死刑。这

古希腊罗马文明试题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训练1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1.马克思指出:在古希腊“周期性的殖民是社会制度的一个固定环节”,为了保存自己的文明,“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迫移民”。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D) A.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B.民族传统与思想认识 C.原始遗风与城邦政治D.地理环境与生产方式 2.有人说:“希腊文明的产生,恰恰借助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天时、地利和人和。”这句话当中的“人和”因素指的是古希腊的(D) A.海外移民B.奴隶众多C.文化交融D.城邦制度 3.《剑桥古代史》对古代雅典有这样的描述:“(雅典公民)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穿波斯的拖鞋,睡爱尔兰的床……”这对雅典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产生的影响有(B) ①使古希腊产生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②直接促成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③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④形成了积极参政的公民素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这主要指改革中的(C) A.颁布“解负令” B.建立四百人会议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D.鼓励发展工商业5.“确立了个人自由不容侵犯的公民权利,设立新的司法机关——民众法庭(陪审法庭)……平民因此成为司法的主人。”这一情景在雅典最早可能出现于(B) A.雅典城邦建立之初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D.伯里克利改革时期 6.伯里克利曾承诺:“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即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下列规定最能证实这一承诺的是(C) A.各级官职均向公民开放而且以抽签方式产生 B.运用“陶片放逐法”给予部落贵族势力以打击 C.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D.每个雅典人都有权在“公民大会”上参与表决 7.下列一组图片,说明雅典民主政治(D) 雅典娜神像雅典剧院帕特农神庙 A.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B.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C.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D.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 8.《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文中写道:“古希腊人创造的这一粗糙体制,比华夏精致的专制主义体制,更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D) A.“粗糙体制”指的是古希腊的民主体制 B.“粗糙体制”“精致体制”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 C.“粗糙体制”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D.“粗糙体制”和“精致体制”没有本质区别 答案1.D2.D3.B4.C5.B6.C7.D8.D

《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内容提要: 作为东西方古代最重要的法典,《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对各自所属的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法经》不仅是中国成文法典的滥觞,也是中国封建刑法学体系的基础,而《十二铜表法》更是被古罗马著名历史学家李维称为“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①本文试把《法经》与《十二铜表法》的同异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东西方法律不同特点的了解,借鉴外国法律,挖掘我国法律的“本土资源”。 关键词: 法经十二铜表法中华法系罗马法系 一、产生的时代及各自的地位 作为古代国家的重要法典,历史巧合的让《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在同一个时代产生,并且赋予了它们相同的历史使命,即开两大法系成文立法之先河,并为两大法系的法学体系打下基础 从产生的时代来看,《法经》与《十二铜表法》都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法经》是李悝为魏文侯师时编纂的,从李悝的生卒年月(公元前455年至公元前395年)可以推定《法经》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而《十二铜表法》,作为古罗马共和时代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于公元前450年制定完毕,在公元前449年公布的。 两者的地位也十分的近似,它们分别被认为是中华法系及罗马法系的起源和基础。《法经》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的内容思想在其后的诸部封建法典中得到继承。在李悝之后,法家另一代表人物商鞅对《法经》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此后的《魏律》、《晋律》乃至《唐律疏议》虽然篇目增加,体例更加规范,但是始终是在由《法经》奠定了的基础上发展,可以说它们都是一脉相承的。 《十二铜表法》作为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被认为是罗马法系法律制度和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立法的基础。自《十二铜表法》始,罗马开始不断地编纂成文法典,以适应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及日趋复杂的社会关系,直至公元6世纪《国法大全》的问世,使罗马法成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 二、产生的背景、渊源 《法经》与《十二铜表法》虽处于同一时代,但由于两者所处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也在背景、渊源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首先,是经济基础不同。《法经》产生于战国初期,正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时期,可以认定《法经》及《法经》所代表的法律文化是建立在新兴的封建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其内容是受封建的自然经济关系所制约的。而《十二铜表法》则截然相反,古代罗马国家建立在

西方文化史论述题

试论罗马法 定义法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高的法律行为规范,即在一定范围内为维护所有者利益而对个人行为规定 限度的强制性规范。罗马法,广义上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也包括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狭义的罗马法仅指罗马民法。 历程罗马法发源于罗马城邦。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从统一意大利,垄断地中海,到建立地跨欧、 非、亚三洲的奴隶制帝国,罗马法也由狭隘的城邦习惯法、市民法,发展为万民法,最后形成为第一个具有世界性质的法律制度。罗马法形成以后经过了“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与帝国时期几个阶段。罗马法产生后,随着罗马国家历史的延续,适应罗马政治、经济与统治阶级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元老院设置了法典编纂委员会,制定了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表法》。该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对罗马社会早期的习惯法作了初步总结,并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同时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合法权益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于是逐渐形成万民法。罗马共和时代后期,法学研究活动开始兴起,有力地推动着罗马法的发展。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皇帝查士丁尼亲自主持编纂了由《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和《查士丁尼新律》组成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成熟、完备的阶段。这部法典完整地和系统地保留了罗马法的精华,对于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恩格斯称其为第一个世界性的法律。 罗马法律文化遗产 1)罗马人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就是他们的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提出法律就是一个相互制约的体制。相互制约,正是西方政治智慧之所在。(尽管当时并不完善)2)a《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人从习惯法走向成文法b《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3)罗马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律师制度4)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罗马法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对现代西方社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它是构成现代大陆法系的重要基础。 罗马法与在近现代的影响 1.罗马法中体现的理性原则、衡平观念等,也非常适合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专制黑暗的封建法制、克服诸侯割据和政治分裂局面以及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法制的重要武器 2. 为近代世界各国立法提供了范本。 ? 如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的有关内容为蓝本起草的。还有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都是以罗马法中的理论为基础。罗马法对近现代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立法也有一定影响。如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民法、中华民国时期的民法,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罗马法的原则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达标测试: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作为民主宪政先行的英国,晚至1831年时也只有土地贵族和商业贵族才拥有选举权,人数仅占全国人口的4.4%,选民比率还不及古代雅典的一半。据此可知( ) A.古代雅典民主政治非常先进B.英国民主政治的参与面更广 C.近代民主政治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D.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是虚伪的 2.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官,进行了一系列立法改革,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设立民众法庭。并规定审判员从所有公民中抽签产生,平民因此成为司法的主人。材料说明( ) A.雅典最终确立了民主政体B.雅典民主延续了法治传统 C.平民和贵族在权利上平等D.民众法庭具备了立法职能 3.公元前349年,一位雅典政治家指出城邦的危机:“雅典公民们,你们曾经拿起武器反对斯巴达,保卫希腊的权利。但现在,你们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要保卫你们自己财产的战争税。你们过去常拯救希腊人,现在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却仍坐以待毙。”雅典面临的危机主要是( ) A.城邦内部矛盾激化B.斯巴达崛起与竞争 C.公民精神逐渐沦丧D.民主制度由盛转衰 4.古代雅典民主政治鼎盛之际,公民大会曾允许任何公民就任何问题发言,只要他在祭坛上放一枚橄榄枝表示请愿即可。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B.氏族贵族势力铲除殆尽 C.直接民主保障参政机会D.公民权利不受城邦限制 5.雅典公民在公民大会的发言顺序存在一个基本定式,最先发言者一般是职位高、有权威的,然后是年龄较高、有威信的长着,最后才是一般百姓,且百姓发言很难得到多数人的响应。此定式( ) A.能够保证国家决策的准确性B.说明民主决策程序规范成熟 C.导致平民参政热情受到影响D.体现了公民政治权利的平等 6.商鞅改革和梭伦改革都发生在人类的“轴心时代”,两次改革的目标和内容都有着本质区别,这就决定了其在制度法理、公民资格、政治参与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这两次改革( )

西方文化史期末复习经典论述题

1、西方文化的内涵 1)西方文化的基本内涵可以概要地表述为:第一,包括语言文字、哲学、历史学、建筑、艺术、法律和政治制度在内的希腊罗马文化;第二,以虔诚信仰为核心的犹太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第三,给欧洲社会带来风俗习惯和民主传统的日耳曼文化;第四,伴随着商业交往、宗教热情和殖民冒险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文化。所以,在东方人的观念中,西方充满着浪漫与理性、热情与虔诚、冒险与智慧。 西方文化通过不同文化的“杂交”和相互否定而产生出新的文化性状,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整个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不断变迁和自我超越。 2)当代西方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科学理性、工具理性(目的理性或技术理性)为中心的现代工业文明相随,但逐渐暴露出重理轻文的偏颇、快餐文化的消极、拜金文化的媚俗。 2、阐述地理特征与希腊精神塑造间的关系 城邦林立的松散状态培养了自由独立民主的精神,同时,容易导致内战。 临海的地理位置,培养了海洋民族的冒险精神,同时,为反抗权威准备了随着得以出逃的出海口。 3、为什么基督教从非法的地下组织迅速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1)罗马帝国后期,社会生活相对安定、交通便利,使用希腊方言更容易沟通感情2)罗马文化活力逐渐衰退这就为新的宗教的思想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3)基督教是多种思想和精神因素相结合的混合物。具有普遍性和包容性的根本特点(这是他的内在吸引力) 4、文艺复兴为何首先出现在意大利 1)意大利是古罗马的发源地,又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心脏地区。从文化渊源上,这里保留了古罗马优秀的古典文化传统,他们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古代罗马人的后裔。 2)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的商业和贸易很发达,这就为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如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3)作为资本主义的最早诞生地,意大利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兴市民阶层。4)新兴资产阶级包括经济上成功的实业家、商人和银行家,他们对社会和文化生活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于过去的新要求,用手中的钱丰富和美化自己的生活成为他们的生活追求。城市生活还造就了新兴市民阶层,他们思想活跃,自由化倾向严重,是中世纪敢于冲破旧秩序束缚的那群人。 5、19世纪后半页欧洲为何会掀起现实主义思潮该思潮的文艺主张?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物质财富与经济萧条并存,西方进入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年代缓慢进行的社会改革与速度变化着的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人们的社会心态交织着乐观与悲观,希望和绝望的矛盾。 与此同时,浪漫主义也逐渐暴露出其虚假造作幻想化及过于重视个人情感的弊端,人们开始感觉到必需要回归到“什么是痛苦”“什么是真实”的问题思考上去。“理性王国”幻影消失使得“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其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现实主义思潮由此诞生。 文艺主张为1)、以真实的细节表现生活2)、以下层人民及劳动人民的题材作为创作素材3)、科学的对生活进行反思 6、简述古希腊瓶画风格的演变 1)、希腊花瓶最早的风格被称位“几何式”,这种风格的瓶绘主要依赖于直线和诸如圆形、方形和三角形这些基本图案的重复。 2)、公元前8世纪末开始,动物形象作为一种更受喜爱的装饰出现在希腊花瓶上,并迅速取代了原来的几何图案。因为有些动物是来自东方异域的野兽,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东方风格时期 3)、一个世纪后,动物图案开始让位于以黑色造型技法绘制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这样称呼,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第8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人民版

1.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土地。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政治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强调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 解析:选C。地理环境对政治文明产生重要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因此C项为正确选项。 2.假设某年雅典全国人口约二十万,自由民约为十六万八千人,其中男性成年公民四万五千人,外邦人约三万人,奴隶约为一万人。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 ) A.约十六万八千人B.约四万五千人 C.约三万人 D.约一万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外邦人和奴隶被排除在外,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只能是成年男子,因此只能选B项。 3.《什么是民主》一书中指出:“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000到6000名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至于审判方面,则由一个……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该材料不. 能说明的是( ) A.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 B.雅典民主的范围有较大的局限 C.公民大会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 D.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机关 解析:选C。本题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A、B、D三项均正确,C 项“公民大会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一说,从材料“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可以了解到公民大会并不是没有任何的法律限制,所以这一说法错误。 4.(2011·高考广东文综卷)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

《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 作为东西方古代最重要的法典,《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对各自所属的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法经》不仅是中国成文法典的滥觞,也是中国封建刑法学体系的基础。而《十二铜表法》更是被古罗马著名历史学家李维称为“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就《法经》与《十二铜表法》的同异进行系统地分析比较,对于我们了解东西方法律的不同特点,借鉴外国法律,挖掘我国法律的“本土资源”,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大有裨益。 一 1.《法经》的形成、结构及基本内容 根据现有文献,最早提到《法经》的史料是由《晋书•;刑法志》记录下来的三国时期陈群、刘劭等人撰写的《魏律•;序》,其中有这样的话“旧律因秦《法经》,就增三篇,而《具律》不移,因在第六。”《晋书•;刑法志》对《法经》有更加确切的说明:“是时(指魏明帝制定魏新律之前)承用秦汉旧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师李悝,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随后《唐律疏议》中也有比较详细的叙述:“魏文侯师于李悝,集诸国法典,造《法经》六篇。”《唐六典》注中也有类似的论述。至明末,董说在其编著的《七国考》的《魏刑法》一篇中,引用了东汉桓谭《新论》中关于《法经》的一段论述,对《法经》作了更加详细的阐述()。自此之后,战国时代魏文侯师李悝著《法经》,便被大多数学者认可。 但是,对于《法经》是否存在及有关《法经》材料的真伪,始终有学者有疑义,认为李悝著《法经》,战国时代的法家著作及《史记》、《汉书》中都未提及,而且董说在《七国考》中所引的桓谭《新论》在南宋时就已散佚。因此怀疑《法经》是后人的伪作。对此,我国的一些学者,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系统的论证了《法经》的真实存在。其中何勤华教授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在总结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对于流传下来的文献史料,只要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其是伪造的,一般都应认可其真实性。对《法经》亦应如此。”()笔者对此持赞同观点。 由于古代典籍对《法经》大多数是转述式或概括式的只言片语,因此今人已无法得窥《法经》的全貌。不过从这些材料中,我们还是能了解《法经》的大体结构和基本内容的。从董说的引文来看,《法经》分为“正律”、“杂律”和“具律”三部分。其中“正律”又含“盗”、“贼”、“囚”、“捕”四篇。()由

论述古希腊

论述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成就。 答:古希腊文化成就: 一、古希腊的文学艺术成就 古希腊文学和艺术具有丰富多彩、雄大活泼的特征,具有人类社会童年时代天真烂漫的特征。 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索寓言》以及古希腊悲剧都体现了古代希腊人的智慧,对后世全世界的文学都产生了影响,后世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曾从古希腊文化中汲取养分。 二、古希腊的科学成就 1、天文学——古希腊人的辉煌成就 古希腊天文学是近代天文学的直接渊源。希腊在天文学上成绩巨大,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它的理论性最强,体系也最为完整、科学,方法上也达到了古代的高峰,它的影响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2 、希腊数学——古代世界逻辑思维发展的高峰 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以及阿基米德在古希腊时期所作出的数学贡献是后世人们最重要的财富。希腊数学极大地发展了人类的思维逻辑,为各种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奠定了基础。 3、希腊物理学——近代物理学方法的先驱 毕达哥拉斯学派、物质不灭论以及原子论是古希腊时期物理学上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们的探索精神促进了社会科学的进步。 三、古希腊哲学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本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等著名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哲学思想正式在古希腊时期诞生的。古希腊哲学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开端。 四.希腊文化的超越性 古希腊城邦文明既属于古代世界,又属于现代世界。说它属于古代世界,因为它继古老的东方文明之后而居上,在公元前一千纪放射出了熠熠的历史光辉,希腊文明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与顶峰;说它属于现代世界,因为由它所奠立并被学界所称的“希腊精神”,已经超越了时空,在西方乃至世界被发扬光大,成为烛照后世与难以泯灭的历史遗产。 古罗马文化成就 (1)法学 古代罗马的法学十分发达,公元前450年,在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中制定了习惯法的汇编《十二铜表法》。到共和国末期,《十二铜表法》逐渐被新的原则所取代。公元1世纪时法学家们开始著书立说,当时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盛行。公元2世纪末到3世纪初出现了五位著名的法学家:盖约、巴比尼安、包鲁斯、乌尔比安和莫迪斯蒂努斯。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时期,根据前述基础,编成了集罗马法大成的《国法大全》。

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 一、《十二铜表法》概述 《十二铜表法》的原文由于公元前390年高卢族对罗马的入侵时的毁坏而散佚,现在我们只能从古代著作中略见其梗概。《十二铜表法》包括第一表,传唤;第二表,审判;第三表,求偿;第四表,家父权;第五表,继承及监护;第六表,所有权及占有;第七表,房屋及土地;第八表,私犯;第九表,公法;第十表,宗教法;第十一表为前五表之补充;第十二表为后五表之补充。 由篇目可见,《十二铜表法》内容广泛,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在结构和内容上存在着诸法合体,私法为主,程序法先于实体法的特点。 二、《十二铜表法》内容节选 第一表传唤 一、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 二、如被告托辞不去或企图逃避,原告有权拘捕之。 三、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但除自愿外不必用有篷盖的车辆。 第二表审理 二、审理之日,如遇承审员、仲裁员或诉讼当事人患重病,或者审判涉及外国人……,则应延期审讯。 三、凡需要人证的,应在证人的门前高声呼唤,通知他在第三个集市日,到庭作证。 第三表执行 一、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 二、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 三、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拴住,但(镣铐)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四、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 五、债权人得拘禁债务人六十日。在此期内,债务人仍可谋求和解;如不获和解,则债权人应连续在三个集市日将债务人牵至广场,并高声宣布所判定的金额。六、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 七、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