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舆论监督的作用分析

舆论监督的作用分析

舆论监督的作用分析
舆论监督的作用分析

近年来, 舆论监督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和思考的热点。舆论监督被看作是: 增强媒介权威的关键、揭露社会弊端的利器、正确决策的先导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动力。随着改革开放, 社会分工加剧, 社会利益以及社会利益主体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意志和需求。为了保护和增进各自的利益, 他们迫切地要求在行政执法中反映自己的观点。中国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型时期, 出现了一些贪污腐败、权力滥用、道德坠落等消极现象, 客观上需要公众、新闻媒介通过舆论监督的形式制约行政执法中丑恶现象的滋生和蔓延。目前, 公众特别是新闻媒介广泛而有效的介入, 对政府的行政执法起到了特殊的作用。“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 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 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 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 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 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士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因此, 在舆论监督与行政执法的互动关系中,我们应该有一个好的制度。在这方面笔者粗浅地谈谈个人的想法。

1 制定《新闻法》或《舆论监督法》

近年来, 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在舆论监督方面的法规还很不具体, 而且基本上没有规定程序, 造成了舆论监督很难开展的局面。新闻媒体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和阻力, 新闻工作者甚至还可能面临野蛮的暴力, 再加上舆论监督毕竟只有舆论上的影响力, 而无执法意义上的制裁性和强制力, 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因而, 在我国行政执法中, 舆论监督处一种尴尬的地位: 有些行政机关不配合舆论监督, 消极抵制,甚至千方百计阻挠, 致使被曝光的问题不了了之。如果要加强舆论监督在政府行政中的作用, 必须制定《新闻法》或《舆论监督法》, 而这也是将舆论监督纳入法制化的重要途径, 并且有助于舆论监督自身的规范行为, 有助于保证对政府行政舆论监督权的有效行使。在中共中央颁布的《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中, 第一次以专门章节的形式确立了舆论监督的重要地位; 连续几年的全国人代会上, 都有人大代表坚持不懈地呼吁制定《舆论监督法》或《新闻法》, 以保障我国行政执法的健康发展。种种迹象表明, 将舆论监督由执政党的文件精神发展成国家的成文法律, 条件和时机正在日趋成熟。

2 启动政府机关内部的监督机制和法定的监督机制

作为上级官员和上级机构, 不仅仅自己要谨行慎行, 对下属机构和官员也要有这样的要求, 因为其下属的不当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上级官员自身或整个机构在群众中的印象, 这就需要启动政府机关内部的监督机制, 但现实中其作用发挥是滞后的, 而舆论监督会积极启动“权力—权力”这种强有力的监督方式。对政府及官员进行舆论监督, 可以维护和促进其自律意识, 但个人自律意识的形成单靠自身是不够的, 需要一个外在的制约力量, 而舆论监督正好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外在监督机制。

3 各级政府要做舆论监督的后盾

舆论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舆论监督是公民知政、参政、议政的权力和能力的体现, 理应受到政府的支持。因此, 各级政府要从惩治腐败、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着眼, 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思想, 做舆论监督的坚强后盾, 对行政执法中所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要进行坚决的揭露和鞭笞, 以儆效尤, 推动依法行政, 公正执法。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的“吕日周现象”。吕日周是山西省长治市市委书记, 在任期间十分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 支持《长治日报》对当地政府机关及官员进行监督报道,成为全国舆论监督的模范。此外,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之所以能够批评报道政府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离开了政府的支持也是不可想象的。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舆论监督法》或《新闻法》,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还缺乏坚实而完备的法律保障。为了有效地开展工作, 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必不可少。

4 发挥舆论监督的特殊作用

舆论监督是一种受之于众的社会监督形式。由于这种监督方式的公开性, 往往会产生一

种其他监督形式所无法代替的特殊效应。现实情况表明, 某些违纪违法的行政执法事件, 采取诸如纪律处分、通报批评等内部处理形式往往对其触动不大, 甚至对某些有关部门及领导来说, 还会无动于衷, 过后依然我行我素。而事件一旦被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公开披露后, 就会产生一连串的震动效应: 当事人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组织的处理, 甚至被追究法律责任; 当事人所在部门会迅速采取补救措施整改工作, 以尽快消除负面影响; 有关执法部门会以此为鉴,开展教育活动, 抓好防范工作。笔者认为安徽省“新闻曝光案件追查制度”就比较好。其具体做法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新闻单位对行政机关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监督、曝光, 监督部门和政府法制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对新闻曝光案件的追查制度和监督查处结果的发表制度。”该制度的建立对于激活新闻媒体舆论的影响和提升新闻监督的曝光实效, 对于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有着双重意义。

参考文献

[ 1]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 2] 侯健.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3] 田大宪. 新闻舆论监督研究[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 4] 苏力.法制及其本土资源[ 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 5] 林吉吉.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 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7.

[ 6] 朱新力.行政法基本原理[ M] .宁波: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5.( 实习编辑: 张瑛)

第一作者简介: 康京涛, 男, 1981 年8 月生, 2004 年毕业于江西理工大学, 助教,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在我国社会监督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从舆论监督诞生之日起,政府一直是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之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是高科技和民主相结合的成果。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社会事务,表达意见的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的常态,因此,在网络舆论监督时代,网络监督以其先天的优势,使更多的人掌握了话语权,拥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是现代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但我们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引导,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和途径,进而促进我国政治民主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只有短短十余年,但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普及率达到38.3%。网民规模的不断增大和民众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推动着网络监督的发展。而其安全、快捷的特点和优越性,以及十六大以来所形成的反腐高压态势和良好环境,使网络监督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反腐倡廉、网络问政的重要途径。网络监督借助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携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其他监督形式的有力补充。从某种意义上说,

网络监督其实就是网络反腐形成体制外一支重要的监督力量。门户网站、个人网页、博客以及BBS 、QQ、MSN等各种网络传播形式或平台为民众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和灵活的监督方式,使网络舆论跨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延伸了传播范围,使民众对事件的关注与评论更加广泛。监督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舆论监督更为形象,直观和立体化,增强了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更好的发挥了网络舆论的社会监督功能。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1、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激发了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 人们在传统媒体上表达反腐意见通常要署真实姓名,有时还需提供单位和个人身份证明,这就给意见表达者带来顾虑。特别是对于个人信息的充分暴露往往会使意见表达者因害怕打击报复或带来其他负面影响而谨慎从事。相比而言,人们在网络媒体上表达的反腐和建议一般都是匿名的。正是这种匿名性所带来的特有保护功能,使得人们通过网络表达反腐言论和揭露腐败行为时能够畅所欲言,而不必有所顾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2、网络舆论变大的自由性,凸显了群众舆论监督的话语权。 传统媒体上出现的舆论多是知名人士的言论或媒体自身的意见,尤其是对焦点事件的品论,放眼望去,不是“专家指出”,就是“学者认为”,普通百姓的观点难得一见。而网络是一个开放、互动、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大胆地借助网络发表言论,

舆情监测现状及解决办法

舆情监测现状及解决办法 什么是舆情?百科里是这样解释的: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目前互联网的广泛给我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网民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网络舆情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企业的社会公共形象形成较大威胁。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提升企业舆情管理能力,推动企业的服务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网络舆情监测要求达到实时性、全面性和准确地。 实时:获得信息越早,给应对和处置留下的余地就越大,而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是爆发式的,机会稍纵即逝。 全面:网络舆情,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又因信息量大,致使很多重要信息可能被忽略。 准确:海量信息条件下,如何准确地掌握问题的核心,而不为纷扰所困,是得出正确判断的关键。 目前舆情监测的困难很多,首先是手工监测的局限性。安排固定人手,24小时值班,不间断地浏览目标站点,并搜索目标关键词。这种手工监测的方式,是最初级的舆情监测方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解读

目录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2) 摘要 (2) 关键字 (2) 一、概述 (3) 二、从“我爸是李刚”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3)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广泛性 (4) (二)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 (5) (三)网络监督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5) 三、从“柯震东吸毒”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6) (一)网络监督的制约作用 (6) (二)网络监督的激励作用 (7) 四、从网络各大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弊端 (8) (一)网络信息片面化 (8) (二)网民评论情绪化 (9) (二)网络暴力化 (10) 五、进一步完善网络舆论监督 (10) (一)完善法律制度,推动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化 (10) (二)加强传统媒体对网络监督的监督 (11) (三)提倡自律,提高网民素养 (12)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泼墨门”到“我爸是李刚”、从“冰桶挑战”到“柯震东吸毒”,作为舆论监督的新的途径,网络舆论监督在有效推进民主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监督主体积极主动,监督方式多元化,监督领域广泛化等特点。但网络舆论监督在为我国舆论监督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其存在的网络炒作、网络暴力等问题也阻碍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进程。我们应当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网络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健全的网络监督体系。 关键字:网络舆论监督特点作用弊端

一、概述 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所谓监督,《辞海》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它的形成是依赖网络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 网络舆论监督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舆论监督方式。刘召成认为:“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姜岭君认为: “所谓网络舆论监督, 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它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 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电子课件等和各种网络形式如网页、电子邮箱、电子留言板、虚拟社区等,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以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 二、从“我爸是李刚”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事件回放:2010年10月6日晚一辆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经证实

电大监督学综合测试五

综合练习五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监督2.特约监督员制度3.社团监督 4. 公民监督 5. 舆论监督 6.信访7.网络舆论监督8. 政府道德署9. 美国独立检察官 10. 行政交谈11. 国民请求监察制度 二、填空题 1、社会监督主要包括社团监督、()监督、舆论监督。 2. 舆论是()思想和意见的公开表达。 3. 新闻舆论监督是具有人民性、()、及时性、广泛性、快捷性等特征的一种社会监督。 4. 我国的信访按内容可以分为三类,即参与类、求决类和()类。 5. 举报是指公民、()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当面举报等形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进行检举揭发。 6. ()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向有关国家机关陈述、申辩理由,并提出改正、撤销该行为或者赔偿损害的请求。 7.()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向有关国家机关告发和揭露。 8.《经合组织反对国际商务交易中贿赂外国公共官员公约》是()国家之间签署的第一个全球性关于反腐败的公约,被认为是消除国际行贿的一个重大举措。 9.()是世界上第一部多边反腐败条约,对预防贪污腐败行为规定得十分详细。 10.()作为第一部世界性反腐败公约,为反腐败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准绳 11.()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专以反腐败为目的的非盈利性民间组织 12.瑞典的专职监察机关设在议会,监督官称为()。 13.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一般从具有杰出法律知识和秉性正直、社会威望较高的无党派人士中选出,只有()有权罢免监察专员。 14. 德国联邦议院不但有立法权和重大决策的审批权,还有对政府和官员进行()的职能。 15.德国腐败案件清理中心的检察官们在调查案件时,首先考虑挽回(),再考虑如何处理违法者。

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舆论监督是党和国家六大监督体系之一,它的实质是人民的监督。广义上理解是公民享有的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力和自由,狭义上理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和公共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 目前,我国舆论监督正在快速发展当中,在全民关注的反腐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四大提出加强以法治国理念,舆论监督今后在社会生活中将具有不可或缺的影响力。但是存在的问题是,不断出现媒体报道不实的事件,误导大众特别是网民,造成舆论风波,对个人或者机构的恶劣影响难以消除。比如骆驼截肢事件,东北大妈撞外国小伙事件,再往前有郭美美与红十字会事件,缝肛门事件等。这些事最初报道时,都像一个个炸弹掀起轩然大波,引起了公愤。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这些报道全部都不属实,但是真相揭开太晚,比如缝肛门和郭美美,已经对个人和机构造成了严重损害,个人轻则损害名誉,重则掉丢工作,机构则损害公信力,其中红十字会就是典型的舆论受害者。 有真题如下: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境之后,琼粤桂三省区数十万受灾群众在高温炎热、水电中断的情况下等待应急救助。而此时运往灾区的物资中,赫然出现了红十字会调拨的几千条棉被和夹克衫。对于“红会三伏天向台风灾区送棉被”这件事你怎么看? 题目看上去有一种暗示的味道,似乎在说红会三伏天送棉被是失职之举。但是作为考生来讲,回答不了解的热点问题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果你对热点事件不了解不知情,然后望文生义,可能会受到误导而答错。 在这里先告诉大家这件事的实情,实际上海南地区虽然白天高温酷暑,但是它的昼夜温差很大,到了晚上就只有10度左右,10度是什么概念呢,大家想想我们冬天屋里有暖气时大约是18度,感觉才不冷,如果只有10度的话,睡觉没有被子盖是受不了的。所以红十字会按照它多年救灾的经验,直接从广东调拨了一批棉被还有夹克衫过去,而且灾区在申请物资时,也包括了棉被。但是当这件事最初公布在网络上时,却被一些媒体和网民认作是乱作为,然后自然是大骂红十字会,各种冷嘲热讽。后来虽然红十字会做了澄清,陆续也有媒体深入灾区报道了真相,但是你不能保证所有影响都能得到消除。 所以,红十字会救灾三伏天送棉被,听上去似乎很不靠谱,但是经红会解释以及媒体调查后证实,灾区夜间湿冷,帐篷不足,确实需要棉被。整个事件是由网友和部分媒体主观臆断而掀起的舆论风波,虽然已经解释清楚,但是对红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仍然余波未了。这是我国舆论监督领域的一桩典型事例,应该引起各方的反思。

【开题报告】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现状及完善途径研究

开题报告 行政管理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现状及完善途径研究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选题依据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评价,对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言行进行监督。其本质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媒体参与党和政府的公共事务,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缺少专业的把关人员,缺少理性的规范,网络舆论的产生更多地呈现出自由随性的特点,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宽容有余而严谨不足,自由有余而规范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网络舆论监督应有的严肃性,使其陷入非正义非道德的伦理困境。从实践层面看,由于地方行政干预过多,导致网络环境差,丧失监督职能,网络监督无法可依、监督效力不足,因此,改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选题的意义 加强网络舆论监督,让民意得到真实和充分的表达,人民能够间接地广泛参与管理国家政府事务,人民民主专政得到更加好地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网络监督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无疑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网络监督的特点决定了网民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表达意志,最大限度地实现和保障自己的民主权利。其次,网络新媒体为人民群众了解国家事务和发表意见建议提供了简单、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推动信息公开和透明,更能激发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能充分保障人民群众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第三,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可以加快政府机关传统的监管制度改革创新。通过网络加强对干部作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监督,促进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1. 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1998年5月,因印尼排华动乱而引起了网上“黄丝带运动”是网络舆论发端的标志性事件。随后的我国驻南使馆被炸事件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成就了人民网后来的“强国论坛”,并且促使众多类别的论坛群组初具规模。第二阶段网络舆论监督的逐步发展。自2001年开始,随着我国网络新闻事业逐渐走向成

新闻舆论监督的特性

㈠新闻舆论监督的特性 ⒈监督形式的公开性。新闻舆论监督使舆论以新闻的形式进行传播,面向社会公众,以公开报道方式,表达公众意愿,反映与公众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因而能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参与。 ⒉监督范围的广泛性。舆论监督将整个社会纳入自己的监督视野,其监督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组织和个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监督客体包括国家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涉及公共事物和公众利益的组织和个人,以及一切违背公众利益和权力行为和社会行为,都属于监督的范围。 ⒊监督效应的间接性。新闻舆论监督属于“柔性监督”,它是以公开披露方式提供事实依据,其本身不具有强制力。它的监督效应体现为公众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约束监督对象的行为或者在舆论监督的基础上,通过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等“刚性监督”形式,制约监督对象的行为。 ⒋新闻舆论的客观性。新闻媒体不是空发议论的舆论机器,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托于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新闻舆论应该能够超越一般社会个体或组织的立场和视野,以比较客观的、理性的立场报道和审视社会事务。在表达公众意见方面,他们更多地体现了思辨优势,经过对大量进入舆论意见信息的“筛选”与“过滤”,去掉了渣滓提高了纯度。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引导性和前瞻性,更加受到民众的期待和信任。 一、中国新闻舆论的现状 “舆论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文件确认的概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均有这个概念。从党的工作角度,舆论监督被视为一种对党政权力组织的公开的监督形式。 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1形的一种客观效果。这种监督是一种自在的、无形的精神性力量,监督渠道多样,意见表达包括赞扬、批评两个方面。 在我国,通常所说的“舆论监督”与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有较大差别,它指的实际上是“传媒监督”,因为大众传播媒介通常被视为“舆论界”。“舆论监督”成了“传媒监督”,在此有必要强调的

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意义

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意义 摘要目前,网络舆论监督在推进我国民主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 而它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观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以促进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意义问题出路 过去的2008年对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而言意义非凡。从“许霆案”、“华南虎事件”落幕,再到“封口费”事件、“天价烟”事件等等,网络舆论监督正以其高效灵活的方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网络舆论监督年”,①并且这种发展势头与热情至今不减。这既让我们看到了网络舆论监督在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其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与分析,从而使网络舆论监督能够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上,以便更好地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 一、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意义与作用 第一,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程度与水平不仅代表着国家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程度与水平,也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和事件、个人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产生并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对现实社会起到监督、检查和评定的功效。”②就此而言,网络舆论监督是“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的一部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已经造成了一种开放的信息传播环境,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发表言论的平台。网民大多通过新闻跟帖、BBS论坛发贴或跟帖、个人博客或网上签名等多种形式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新闻事件、社会事务和公共决策中去,并借助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迅速形成舆论合力,从而实现监督的目的。这既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也应是民主进步的充分体现,因为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来表达观点,并促使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都能够受到关注。 第二,网络舆论监督实现了社会公众作为监督主体的本位回归,并在具体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舆论监督的主体应是社会公众,但传统媒体的舆论中,大都是由新闻媒介代替公众进行并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公众舆论监督等同于媒介监督。而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也促使了信息获取能力和言论表达的平台,普通民众可以更方便、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网络的匿名性也给言论的发表者带来了更高的安全感。同时,网络的超强聚合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快捷的传播速度也使得网络舆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产生、聚集,并以其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影响甚至决定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网民自始至终都是舆论监督的主体。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一直被看作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同名26059)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同名26059)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 摘要 舆论监督指公众利用各种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它是一种软性的社会监督模式,是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一种特殊的监督形式,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在网络媒体出现以前,舆论监督都是由传统媒体来承担的,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媒体事业的发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地位也越发凸显,成为舆论监督的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是高科技和民主相结合的成果。以其先天的优势,使更多的人掌握了话语权,拥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是现代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 关键词:网络舆论;机制;完善

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同时对于信息的传播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也由此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一方面,网络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被放大,两种效应之间形成博弈态势;另一方面,随着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强大,其影响力日益彰显,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的难度也在加大。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因势利导,保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成为网络媒体及网络主管部门共同关注的新问题。 一、网络舆论监督含义及特点 (一)网络舆论监督含义 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

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功能浅析

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功能浅析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推陈出新,传统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与挑战。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自己意见的主要途径,它的监督功能正在逐渐得以彰显。文章通过对新媒体的研究,揭示了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功能。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功能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0-0029-01 舆论监督通常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以新闻为媒介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解释并促使其尽快解决的一 种舆论监督。它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民众渐渐在舆论监督中产生了话语权,这种变化引发了对新媒体时代监督功能的思考。 1 舆论监督 1.1 舆论 舆论是大多数人在社会生活中对某一社会现象或者社 会事件公开表达意见的集合。舆论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息息相关。舆论可以发挥相应的政治作用。 1.2 监督

监督即监视、监察,它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监督大多都将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当成后盾。新闻舆论监督具有一定的强效性、随意性以及广泛性。 1.3 舆论监督的定义 舆论监督是在保持了舆论与监督两者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意义的良性贯通融合。舆论监督是指将民众的意见集结成一种舆论,然后对舆论中的现象或者事件进行监督,进而促使相关部门尽快解决。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民众既是舆论的发起者,也是监督的执行者,因此可以将舆论监督看成是民众监督[1]。 2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功能研究 2.1 新媒体的研究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 在1967年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一词。这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介与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体来对新媒体进 行界定。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某些层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1)类型变化。新媒体的类型主要包括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两种。手机媒体是将手机当成信息收集与展示的工具,完成信息传播过程的媒体。随着手机传播功能的发展,手机媒体渐渐成为新媒体中的第五媒体;而网络媒体则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对信息进行交流和传播的系统。网络媒体被称

关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 【摘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监督形式,舆论监督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日益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能,但也存在着错位、越位、失位、失度等现象和问题,面临着监督难的困境。本文从正确认识舆论监督入手,分析了当前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法制建设、创新舆论监督的运行机制、形成监督合力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负面报道正面宣传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监督形式,舆论监督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热情支持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积极开展舆论监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舆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错位、越位、失语、失度等现象和问题。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要在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的基础上,加强法制化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创新,多方合作形成监督合力,凸现舆论监督的整体威力。 一、正确认识舆论监督 1.舆论监督不等于负面报道。一段时期以来,个别人头脑中把“舆论监督”同“负面报道”画上等号,一听到有媒体来开展舆论监督,就“如临大敌”,不愿意也不敢正确面

对、坦然接待。其实把揭露问题、帮助改进工作的舆论监督简单地视作负面报道,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消除隐患,是为了督促落实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帮助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而负面报道,只是为了揭露问题而揭露,并不关心问题能否解决、怎样解决,多是为了吸引眼球、引起关注,甚至不惜夸大其词、罔顾事实,更有甚者,是想抹黑党和政府,抹黑社会,以至于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伤害更多群体的权益。 我们首先应当正确区分舆论监督和负面报道,开展积极向上、富有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抛弃消极的、破坏性的负面报道。 2.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舆论监督曝光问题重在批评,而正面宣传报道成绩重在表扬,二者看似对立,实际上是有机统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议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党的舆论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二者都要体现一个目的,就是团结稳定鼓劲,都是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推动工作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 1.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 (1)人民群众成为监督主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代替大众实行舆论监督,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这大大扩展了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拓宽了人民群众发表社情民意的渠道,打破了传统监督体制自上而下的层级隔断,使人们得以迅速而且充分地表达自身诉求。据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 31.8%。如此庞大的网络应用人群,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天然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大提升了监督的几率与范围 (2)监督主体具有高度独立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网络上的公众,他们几乎不会受制和依附于被监督者,对于监督的高涨热情和强烈要求使得他们无所顾忌,勇于追根问底。。网民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广泛。 这种主体的广泛性和独立性带来了两点好处:一是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这种权利范围与能量的扩大及网络监督成功事例的传播又激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监督力量不断增强,监督热情保持高涨,形成了良性循环。二是给传统的监督提供了案源、线索和舆论支持。中纪委信访室在其官方网站上的职能介绍中已经明确列入“从互联网上收集群众举报”,网络反腐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天价烟”局长事件,就是网友从周久耕网上的一张会议照片中发现线索,经过不断搜索、揭露,促使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最终周久耕以受贿罪被判刑。“华南虎”事件中,广大网友从摄影专业、生物学专业乃至气象学专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为政府部门最终做出处理决定提供了丰富的支撑材料。 2.行为具有交互性。开放的网络平台使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实现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在线交流,包括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和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交流等。这种交互性,可以督促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应对提速,提高公众监督的积极性,形成网上官民良性互动。促进政府行为的民主化、法制化、透明化。同时。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群起”而分析、完善、探讨各类信息,展示各自的观点、立场、思维方式形成各类观点的交锋,实现信息的筛选。最终促使舆论的形成。 3.效果具有直接性。网络舆论监督基于广泛的群众参与和舆论形成的快速性,一是避免了重复监督,二是节约了监督环节,使监督效果体现出直接性、快速性。2009年2月8日,“躲猫猫”事件在网上曝光,2月27日,云南省政府就公布了调查结果,6名相关干部被记过或撤职。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缺点

浅谈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

浅谈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 --以“李刚门”事件为例 摘要: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舆论监督的新的途径,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不可忽视。但由于我国的互联网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本文以“李刚门”事件为例,探讨网络的便捷性以及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以期合理合法使用网络舆论监督,使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发挥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网络便捷性“李刚门”事件网络舆论监督 Abstract: 21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network media,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As a new way of public opinion, the network can not be ignored. However, due to the late start of China's Internet, there have been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ake “Gang” incident for example, we explore the convenience of the network and its merits and demerits of public opinion for a reasonable and legitimate use, so that the role of the network to maximize the effect of public opinion. Keywords: the convenience of the network LiGang Scandal network supervision

舆论监督的功能

舆论监督的功能 新闻舆论监督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表达具有社会普遍性的意见, 对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决策及行为, 以及社会上有悖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实行的某种制约。 由于它具有事实公开、传播快速、影响广泛、披露深刻等特点, 所以能迅速聚焦人们的眼球, 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引起政府的关注,促进矛盾和问题的及时解决以及对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惩处。从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来看, 像湖南嘉禾强制拆迁事件、安徽阜阳假奶粉案、广州孙志刚事件、沈阳黑帮头目刘涌案、山西黑砖窑事件等, 事件真相的披露及对有关人员的处理, 无不显示出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 舆论监督是“无处不在的眼睛”, 是一种“普遍的、无形的、强制的力量”。向权力挑战是新闻舆论的天性, 公众的舆论监督是贪官污吏的天敌。当前, 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各种舆论监督的工作力度, 民主政治的空前发展也为舆论监督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而要搞好新闻舆论监督, 必须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把握, 以充分发挥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功效。 从积极作用看, 新闻舆论监督有如下功能: 一是宣传引导功能。新闻媒介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引导舆论, 是现代新闻媒体的最主要任务, 它提倡什么, 反对什么, 能引领整个社会的舆论方向。江泽民同志曾指出: “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 深刻揭示了新闻舆论在新时期的功能和作用。新闻媒体有传播速度快、受众多、社会影响广等特点, 对社会起着一种“了望哨”的作用, 它能够有效地对环境进行监测和控制, 讴歌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 是舆论导向健康的发展轨道。 二是规范强制功能。新闻舆论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世, 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 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 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 在通常情况下, 即使人们对违反规范的行为有所知晓, 也不会发生有组织的社会制裁行动。但当大众传媒将问题公开化以后, 情况就不同了, 一般公众就会感受到维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 积极加入到舆论制裁的行列中去。 三是协调整合功能。新闻媒体作为传播中介, 旨在于政府、社会和受众间建立起一个纽带, 通过这一纽带起到整合信息、沟通意见和协调的作用, 疏导社会关系的功能。舆论监督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曝光, 一方面大快人心, 一方面又易于使受众产生对国家与社会的不满情绪与不信任感。这时, 新闻传媒须引导受众正确看待社会不良现象, 化解受众对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心理, 疏导社会关系, 从而实现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动态的平衡。否则,受众的偏激情绪就会暴涨。在看到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功能的同时, 也应认清其局限性和负面作用: 一是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权利监督”而非“权力监督”。“权利监督”是对被监督对象的违规行为仅仅是“在口头上加以责备”, 其本身并不具有“在行动上加以纠正”的功能和作用; 而作为组织行为的“权力监督”, 对于被监督对象的违规行为, 不仅停留在“在口头上责备”, 更重要的是还具有“在行动上加以纠正”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讲, 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一种附属于行政权力的“软监督”, 其对社情民意的反映、对政府部门的间接介入和干预, 究竟能起多大效用, 最终要取决于各种权力间的较量与妥协。也就是说,只有权力机构高度重视和配合, 舆论监督的威力和作用才能被放大和凸显, 否则,一边雷声大、一边不理不睬或闻过则怒,这时, 舆论监督不但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反而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甚至遭到常人难以想象的打击报复。 二是新闻舆论监督异地化现象造成“灯下黑”, 影响了当地媒体的公信力。为了降低舆论监督风险, 近年来, 舆论监督异地化现象比较严重, 上级媒体监督下级, 本地媒体通过文章转载和刊发评论监督外地, 但本地媒体对本地的舆论监督常常处于“失语”的状态。即便是监督, 也是“柿子专拣软的捏”。这种舆论监督的惧内既浪费了媒介资源, 也降低了群众对当地媒体的信任度。 三是新闻舆论监督长期处于作用有限的状态, 将会对受众起到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一些新闻媒体满足于“打苍蝇不打老虎”、满足于“在口头上加以责备”, 说说而已, 没有后续报道,

集团公司舆情监测必要性

集团公司建立舆情监测系统的必要性 近来,中国企业舆情进入高发期。自媒体的卷入,以及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公安司法机关、当事企业、媒体、大V和自媒体的回应,更是让舆论场热度不减。在社会舆论格局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社会舆论不仅成为影响国家政策、社会生活和群众情绪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影响企业形象、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8年二季度以来,鸿茅药酒事件、伊利事件都成为热点,皆涉及“跨省抓捕”而调查事实不同,结果可能不同。有法律专家指出,问题不在于“跨省”本身,公安部门异地办案只要程序合法正当,是合理合法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是我们看到恒久不变的舆情之锚。和鸿茅药酒事件相比,伊利事件更是显得一波三折,是自媒体造谣还是公权力滥用,是舆论监督还是扰乱社会舆论和社会秩序,随着时间水落石出。 具体到大型企业的舆情,与政务或一般企业的网络舆情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大型企业舆情更具有显著特点。 大型企业舆情信息有其独特的载体。我们对近期中国大型企业上流传面较广、影响力较大的十大谣言进行了分析,从发源地来看,七成传闻和谣言都发源于股吧、微博客等网络信息平台。比如巴菲特减持比亚迪、数家医药公司药品可抵抗超级细菌、太极系公司重组、华润置地董事总经理吴向东包养小三等谣言,均发源于论坛、股吧、微

博客等。当然,传统媒体在大型企业舆情传播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的突出表现是在引导并放大网络舆论上;一些影响力较大的财经类意见领袖和股评人往往也能对传闻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但总体来看还是很有限的。 很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在舆情危机应对中,信息不透明,甚至出现对重大舆情瞒报、迟报和防范媒体的现象,往往错失危机处置最佳时机和应对时效,结果导致网上各种猜测和质疑满天飞。甚至还有一些企业新闻观念落后,缺乏媒体沟通能力,躲媒体、防记者的现象普遍存在,只知拥堵、不知疏导,导致大量流言猜测四起,对形象带来巨大的伤害。 研究发现,集团公司面临的舆论压力表现为以下四点:首先,集团公司的舆情爆发力强,负面舆情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周转反复;其次,信息披露更严格,不仅受制于监管部门,更受限于集团公司相关信息披露制度的规定和千千万万用户的监督;第三,如果集团公司没有建立舆情监测研判机制,导致在多数舆情声誉事件中被动应对;第四,从应对结果来看,很多集团公司舆情应对不够专业,多数采取沉默、矢口否认、转移话题的方式,使得舆论质疑不断。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山东贝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向市场推出“火蓝大数据舆情智能分析平台”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智能分析平台对互联网上信息的梳理、挖掘、分析形成集团公司舆情的研究报告和各类产品,服务于资本市场各相关主体,抢占集团公司舆情监测与发布这一领域的制高点。通过提供专业严谨的舆情监测平台、舆情数据分析、

网络舆论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和完善对策

摘要: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实现的,是高科技和人民民主相结合的一种成果。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更方便、更充分地交流、发表意见和建议,对政府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批评和指正,是现代人民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途径。对现阶段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应当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引导,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和途径,进而促进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论;网络暴力;监督

目录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内容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 (二)网络媒体在行政监督中的特点 二、当前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舆论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二)网络暴力问题突出 (三)网络监督主体虽然广泛但代表性尚不充分 三、健全网络监督舆论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 (二)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注重制度建设 (三)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大力开展网民素质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四、结语

“自古以来的经验表明,一切被授予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孟德斯鸠)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二是以法律制约权力;三是以监督制约权力。舆论监督作为权力监督的重要部分,常常被人们称为“第四权”。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舆论监督成为协调社会结构和化解冲突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是监督公共权力有效运行和实施的有力工具。通过网络舆论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的关系,对于提高公民意识,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网络舆论监督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入手,对如何健全网络舆论监督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内容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人发群众(网民)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评价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监督国家相关的各项活动,揭露国家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作为现代化技术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相结合的必然产物,网络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新型方式,也是社会主义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其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方法网络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它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来实现的。我们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使其规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 (二)网络媒体在行政监督中的特点 1、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更广 网络舆论跨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扩大了传统的传播范围,使得民众对事件的关注与评论更加广泛,在监督范围的广泛性方面显著强于传统的舆论监督。具体表现有:(1)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相对于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提供的用于舆论监督的媒介资源价廉易得,平台广阔畅通,甚至是用之不竭的。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速发展,为广大普通民众参与舆论监督提供了技术保障。(2)网络舆论监督的客体即被监督对象具有广泛性:网络舆论监督的客体是将整个社会都纳入自己的监督范围。国家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涉及公共事物和公共利益的个人和组织,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体制和机制,以及一些不良社会道德现象,都能进行监督。由于网络舆论监督主客体的广泛性,网民们可随意在互联网上对众多事件进行大规模的批评、讨论和建议,从而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网络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民意表达的新通道。 2、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更高 网络舆论传播的快捷性,提升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人们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言论往往要经过层层筛选和过滤,发表意见更需要经过严格审查把关,有的还要等待适当的时机,因而传播的效率大打折扣。而网络舆论监督实行的是“点对点”的沟通,具有“瞬发而即至、始悉而周知”的传播特点,非常快捷和便利。任何一个会文字录入的人只要拥有一台联通互联网的电脑,就能迅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将其传播到其他地方,这种传播在瞬间完成。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开发和推广,网络舆论传播的快捷性还将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同时,现社会网络舆论监督的这个平台已经不仅仅限于民间自发创建的网站,其中还包括一些传统网站设立的评论性栏目。

舆论监督研究

舆论监督研究 内容摘要 摘要: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六大监督体系(即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和行政、司法、民主、舆论监督)中最特殊的一种监督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主体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闻传媒自身代表公众舆论对社会实行监督;另一种是公众借助新闻传媒对社会实行监督。它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而最近国家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加大了力度,这也是涉及舆论监督问题。 关键词:舆论监督网络监督问题对策

Research on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Synopsis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social supervision as our party and country six supervision system (i.e. the inner-party supervision, NPC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ve, judicial, democracy,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of the most special of a form of supervision,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in body of supervision usually has two cases, one is the news media itself represents the public opinion to supervise the society; Another is the public's use of the media to supervise society. It is the news media USES the unique power of public opinion, help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government affairs, social affairs and all involved in the affairs of public interest, and promote its oper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rule of public social life's a kind of social behavior. However, recently, the state has intensified the governance of online rumors, which is also concerned with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Key words: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Network supervision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