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五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五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五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一)经济体制的含义

1.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参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各个个人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通过这样的体系表现出来。

2. 经济体制其实说到底是个资源配置问题。资源:从事生产的一切要素即资源。(劳动力、生产资料、资本,即人、财、物)

由于资源有限(稀缺性)所以要合理配置。这是管理的核心问题。

3.三种经济体制(自然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计划或行政命令)

(三)我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主客观条件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形成的。这种选择有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实行计划经济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财力、物力,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

从主观条件看,当时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计划经济是苏联第一个实行的,当时这种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成功,苏联的工业总量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大危机时,全世界只有苏联一支独秀;因此计划经济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

(四)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不可否认,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56个重大项目的建设为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它又有局限性。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技术进步步伐加快,人民生活要求提高,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而且越来越明显。主要是:

(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

条条、块块/山西陕西桥

计划经济——权力经济——庞大的政府机构(美14;日11;英17;法21;中53+部级单位+党中央等100多个、苏联也100多个其中70多个管经济)82

年100个,冶金部24个部长(现1正3副、5副)98年机构改革前,有一个省

的现职副省长排到108位、县级市15名市长11位办公室主任/刘源新乡七里营

17把手

官多(西汉8000:1;唐高宗4000:1;清康熙900:1;建国初600:1;98年33:1

(现37:1,北京20:1)官、民(动感、奔走为嘴)

苛希纳公式:3.2.1/龙多不治水/管理的失误:都管/都不管(男孩的长裤IBM

托马斯)

(2)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

(3)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计划经济(除庞大的政府机构外)两大缺陷:信息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缺陷

信息机制的缺陷(信息约束):信息不灵(广泛发生和集中处理的矛盾:下

边掌握信息没权决策;上边有权决策又不掌握信息)再加上不考虑价值规律的作

用导致重大决策频频失误:天然气出川、锅炉、武汉轧钢厂、葛洲坝,激励机制的缺陷(激励缺乏):红旗车28年1542辆平均一年500多辆(61

年仅1辆)。按命令生产导致企业外无压力内无动力不思进取,企业没积极性。

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爸爸的衣服儿子还能穿)(短缺与过剩并存:自行车、乒乓球)。

(4)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

“两弹元勋”邓稼先奖金10元

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

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20世纪5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都在探索怎样进行

改革的问题。

(五)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条件的变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

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对这种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我国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我

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现代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我

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是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

基础性作用。

(六)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各自的长处和缺陷

计划(经济)——?看得见的手?。

特点:自觉性、事前性、宏观性。

长处:宏观调控

单一利益主体假定)

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

特点:自发性、事后性、盲目性、微观性。

长处:微观领域;没有信息约束的限制、没有激励缺乏的弊端(竞争假定;价格灵敏性假定)

a没有信息约束的限制——信息广泛发生分散处理:大庆、东非

b企业有活力、动力和自我约束力——企业有活力、动力。企业能时时感到获利的诱惑和失去利润的压力。IBA的董事长不拿工资,拿津贴(是所有者,国外总裁指董事长,我们往往指总经理)200万美圆,但食不甘味、夜不安寝,如履薄冰。搞得不好倾家荡产,甚至可能跳楼。我们的厂长做不到。

企业还有自我约束力。日本在中国的丰田公司(在北京,老板是日本人,员工基本是中国人)其会议室要装修,要办公室主任(中国人)做一个计划,做好了拿给日本老板看。日本老板一看,计划的第一项就是地毯100米。日本老板没有再往下看就撕掉了。办公室主任诚惶诚恐,问为什么?“回答是怎么可能整好是100米。”接下来是老板亲自用尺量,结果是67米,就买67米。我们自然要买100米,余下的33米,慢慢就流失到员工家里了。”6月5日《环球时报》报道说“丰田生产方式的核心就是用恰当数量的零件生产恰当数量的汽车,实现均衡生产,没有用一个多余零件,没有一台空闲机器,也有一个空闲工人。是零库存生产。还有市场约束,市场不需要的,没有销路的就不生产。

弱点:宏观领域。

同时要注意就像计划经济虽不能有效配置资源,但不能一丑遮百俊。它也有优点。两弹一星是计划经济的长处,单一目标,政府能够掌握充分信息。市场经济能够有效配置资源,但也不能一俊遮百丑。它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局限性。

自发性、事后性、盲目性、微观性。

诺贝尔奖得主的忠告——市场是没有心脏和大脑的。

环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98年国际卫生组织公布的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国占7个。2004年《新闻晨报》:联合国公布的20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中国占16个。(西方先污染后治理,我们也没避免,有过之而无不及)

假药、假鸡蛋、逮捕证、防汛大堤——假话(澳大利亚)

道德失范:(不管芯片还是土豆片,赚钱就是好片——美权威经济学家)

钱包测试、刘桂仙

孔夫子:(社会安定的条件)足兵、足食、守信。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所以,我们的市场经济也处于初级阶段。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各有长处和短处,所以二者要结合起来。可以说,世

界上没有纯粹的计划经济,也没有纯粹的市场经济。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分野就在于主次。

美国阿波罗计划、曼哈顿计划、星球大战计划等等;日本:日本列岛改造计划、田园都市计划,经济企划厅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我国对适合要求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5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其核心是寻求解决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后,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突破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计划经济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

(1978年底——1984)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重点是农村

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

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跃阶段。南方谈话。十四大

(1992年——2003年)党的十四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2003年——)(三中全会现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具有经济制度本质属性,而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调节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龙永图语:卡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特征: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以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法人为主体,已有限责任为核心,以公司制为主要形态的企业法人制度。

我们的国有企业没有搞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出资人不到位(即监督不力)。私企是到位的:资本家是天然的监督者——搞不好是要跳楼的(克莱斯勒的董事长)董事长受贿,外国人不理解,没听说过。不是所有者,是所有者代表。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半个市场斯大林: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只具有商品的外壳。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这一条是根据灯塔理论产生的。大家都知道航海要有灯塔。这个灯塔别人是不会去建的,铁路、公路都不会建。按理应由轮船公司建,但一个轮船公司自己建成本非常高,而自己用的次数又很少。怎么办,政府建,以照亮市场。

宏观调控就是弥补市场经济之不足,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宏观调控是由政府进行的。可以这样认为,如果说市场经济是竞技场,那么政府官员

就是裁判员。我们常说的黑哨指裁判员腐败。可是再腐败的裁判,也不敢下场代表一方球队进攻对方的球门。那比一般的腐败更严重,那是规则荡然无存。游戏就没有办法进行了。所以公务员不能经商,政府部门不能经商,以保证公正性。否则自己犯规总不忍心吹,别人怎么能有机会,公正性就谈不上。我们就走过一段弯路:国家机关、政府部门都搞创收。李瑞环到社会主义学院去视察,就曾经说过:你们要搞创收,提高待遇,我们政协也创收,国务院也创收。现在我们认识到这是不对的。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不能都下海。系主任当时不好当。

官员收入要靠财政。克林顿在位时一分钱不敢收,下台讲课10万美金(仅一年演讲收入即920万美元2002年参考消息

政府的职能要转变。政企必须分开,政府过去指挥,现在是调控。不是管得越多越好。亚当〃斯密说政府是市场经济的守夜人。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加入世贸组织是政府的真正改革。WTO是管政府的,加入了政府必须精简。

当然,政府控制能力太弱也不行。民间组织发展太快也不行,容易乱。一个法轮功上上下下几年不得安宁。(李洪志吹嘘8000万,比共产党还多,其实200万)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个人收入分配后面讲。

国家的经济发展决定于两个机制:效率的激励机制和稳定机制。效率的激励机制就好比是火车、汽车、轮船的推进系统,推进系统强大,速度就快,但速度越快就越不稳定。特别是在转弯时就容易翻车。因此,还要有平衡和稳定机制,如刹车等。随着经济发展,风险越来越大,如果没有防止风险的办法,社会安定就有问题。所以,第一是反风险;第二是反贫困。贫困人口是一个常量,不可能完全消除。这就要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贫困线。这要靠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现在高速运行的中国经济列车晃动已经很大了,要保证不翻车,一定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我们常说下海,在市场经济这个海洋里,有本事的人劈波斩浪,活得潇洒自如。但没本事的人你也不能让他淹死。甚至在下海之前,你要告诉他水温是多少,风浪有多大。不会游泳的,要给他一个救生衣、救生圈,甚至小舢板。就是说,失业者、无就业能力的人、竞争失败者,也要吃饭,这是社会的安全阀。这就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如此,不足以保障社会安定。江泽民在政治局里讲过一个故事:当年毛泽东曾经问过郭沫若,李自成为何起义?郭沫若说,这首先要看李自成是干什么的。李自成是驿卒(相当于邮递员,在驿站里送公文和邮件)。当时全国有3万多驿卒。一个大臣向崇祯皇帝上书,要裁减驿站。崇祯皇帝同意了。3万多驿卒下岗,丢了饭碗,便起来造反。所以社会保障市制度关系到社会稳定。我们的教科书上总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但迟迟不见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起来革命,和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非常健全有很大关系。

穷则思变,活不下去了才会造反。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稳定作用很大。

现在我们扩大内需有一定难度,老百姓不愿意花钱。中央刚刚宣布4万亿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主要是投资,老百姓消费难扩大。经济学家认为,消费是对经济的投票。老百姓为什么对掏腰包有顾虑,也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有关。医疗卫生改革、房改(父母都不敢消费)、子女上学、下岗,心理预期都不高,有限的储蓄怎么敢乱动。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

成和发展过程中,大体上经历了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两个阶段。在自由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对资源配置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进行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一个中性词,不具有任何社会制度的属性。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运行方式,市场经济必然会被某种社会制度所选择,与这种社会制度相结合,但就其本身来说,它并不反映任何社会性质。资本主义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称作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称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抽去社会制度的特殊属性,剩下的只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也就是共性。这些共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行为自主化。只有企业能够独立自主地决策,参与经济活动,并独立承担经济风险,才能真正形成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二是经济关系市场化。通过市场的作用将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分配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是市场体系完善化。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四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宏观调控的直接对象是市场而不是企业,对市场运行实行监控和导向。

五是市场管理法制化。建立完备的市场法规,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六是社会保障制度化。

市场经济体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特征。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特征:(教材162页)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

个有利于?以

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吴敬琏如同一个守夜人,时时敲响警钟。他说,市场经济是有好坏之分的。目前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占了绝大多数,但是好的市场经济、也就是法治的市场经济并不多,大部分国家仍然在权贵资本的支配之下,在坏的市场经济中挣扎。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确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是笼统地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进程中一个特定的阶段,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实质上就是所有制问题。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存在错误的认识,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实行了一些超越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政策,如,重全民、轻集体、排挤个体、消灭私营,急于过渡,盲目求纯,几乎形成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只是抽象地从社会主义一般原理出发,而没有切实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思考所有制结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是否具有优越性,不能从概念出发,而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二)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

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社会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的基础。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对此不能有丝毫动摇和怀疑。邓小平曾多次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第二,社会发展程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这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生产力还不发达的阶段。总的来说,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经济管理水平和手段还相当落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自动化、现代化的先进手段,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生产手段以及手工操作的简陋工具等多层次的生产力同时并存。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公有制占主体的前提下,必须长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义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按照?三个有利于?的生产力标准来检验和评价所有制结构。实践证明,我们现在所实行的所有制结构,比改革前那种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更能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如何看待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个方面,就其经济性质来说是有区别的:一方面,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但它们与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一)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长期以来,对公有制的理解局限为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这种理解是同改革开放以前过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的。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是指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较高的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基本上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的平等,消灭了剥削。

集体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它是劳动群众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

作经济组织。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在我国,“混合经济”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亮点。多种经济成分通过股份制、公司制等现代企业制度互为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近年来,外资、个体、私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出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促进了混合所有制的形成。

(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公有制是与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

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社会主义

,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的经济前提,也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更重要的是实践证明它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保证。

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有全面的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实际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仅表现为数量上的要求,而且还表现为质量上的要求,即效益和竞争能力。公有制经济在质量上占据主体地位,就会有更大的活力,更能充分发挥公有制应有的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其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的四个方面:

★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自然垄断行业

★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骨干企业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主要是指控制那些能够影响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产业,例如金融、交通、邮电、电力及基础性原材料等,这些产业中相

当一部分带有较强的天然垄断性。这些命脉产业本身提供的产值虽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并不高,但是,缺少它们,整个国民经济就无法运行。这样,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从过去单纯注重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转到着重于质和量两方面的统一;从过去偏重于量的优势发展到更注重质的提高,强调发挥控制力。这就为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发展和壮大公有制,尤其是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指明了方向。

(三)公有制实现形式

公有制经济与其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能否找到好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直接关系到公有制优越性的发挥及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公有制采取了国有国营、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单一形式,从而扼杀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改革开放后,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企业进行租赁、承包、联合、兼并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试点,我国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是我们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一个重要问题。

股份制是所有制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它虽然产生和发展于资本主义社会,但并不是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它的一些优点,如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融资,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等,反映的是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股份制不能笼统地说公有还是私有,判断我国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发展这种股份制企业,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无论是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国家实际上都掌握着公司和主要人事、收益分配和重大决策的控制权,用部分国有资本控制着企业全部资本的运用,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股份制用得好,可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有利于增强企业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机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真正的市场主体;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

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性质)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是群众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它是兼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为一体的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是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既不同于股份制,又不同于合作制。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股份合作

制,有多种形式,还不够规范,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其发展,加强引导,并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

国企发展案例:奇瑞之路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于1997年由5家安徽地方国有投资公司投资17.52亿元注册成立;1997年3月18日动工建设,1999年12月18日,第一辆奇瑞轿车下线。2001年,奇瑞轿车正式上市,当年便以单一品牌完成销售2.8万辆;2002年,奇瑞轿车产销量突破5万辆,成功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2005年销售18.9万辆,比上年增长118%,在轿车行业排名第七。2006年销售30.52万辆,比上年增长62%,位居全国乘用车行业第四名,并成为第一家年销乘用车达到30万辆级的自主品牌。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月8日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32亿元,1997年3月18日动工建设,1999年12月18日,第一辆奇瑞轿车下线。2007年8月22日,奇瑞公司第100万辆汽车下线,标志着奇瑞已经实现了通过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的第一阶段目标,正朝着通过开放创新打造自主国际名牌的新目标迈进。

2007年销售38.1万辆,比2006年增长24.8%。2007年,奇瑞汽车出口11.98万辆,海外市场再次实现翻番,销量增加了132%,轿车出口量连续五年居中国第一。

2007年6月,奇瑞公司入选2007年度“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20强;同年12月,入选“发展中国家100大竞争力企业”。2008年7月28日,奇瑞公司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创新型企业”称号,成为我国首批创新型企业。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

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公司]、私人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

除此之外的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城乡集体企业以及股份合作企业等均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是指个体工商户。

私营经济是指自营经济性质的公司,包括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等

个体经济,指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私有制经济。个体经济具有规模小、工具简单、操作方便、经营灵活等特点。基本上无剥削。个体经济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个人所有;二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个体经济中,生产者既是直接的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劳动者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是一种不带有剥削关系的私有经济。

由于个体经济建立在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条件基础上,本身又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在各个社会形态之中,都不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它总是依附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作为一种附属和补充的经济形式存在。

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个体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1953年城镇个体劳动者有898万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见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减少到104万人,1978年15万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鼓励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到2007年,全国城镇个体劳动者已发展到2763万人。

从注册到开业111天。 1/3的税,2/3的费

严格的登记制度、繁琐的审批程序,让创业活力遭遇制度性冷漠。周天勇介绍,在中国,相当多的自然人性质的工作、非正规就业、灵活就业都必须登记注册,擦皮鞋、卖冰棍、修理自行车等如不注册,就是非法经营。有些城市甚至提出连收废品都要统一注册、统一着装。事实上在其他一些市场经济国家,自由职业者和非登记企业大量存在。他们不必注册登记,只要依法经营、依法纳税即可。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世界银行的4位教授对85个国家和地区的创业环境作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从注册一家公司到开业平均所必经的审批步骤数,加拿大只需2天,而中国内地则需要闯过7道关,历时111天。注册审批费用在美国、英国、加拿大不到其人均年薪的1%,而在中国内地,各种审批费用占据了人均年薪的11%。

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表明,1999年我国实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到了2004年,这一数字下降为2350万户,6年间净“缩水”810万户,平均每年减少135万户。虽然创业环境已大有改善,但是,严苛的政府规制、沉重的税费负担、缺位的创业服务等仍在抑制创业活力。已征收了20多年的个体工商户、集贸市场管理费,终于被废除。8月22日,财政部发布公告:从9月1日开始,全国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相当于让利于民170亿元。在美国,一般的个体户只需按收入申报个税即可。美国现在的个体户征税率为15.30%,除此以外少有其他杂费。(齐万华)今年数量会上升。

长期以来,我国到底有多少个体户却是众说纷纭。比如按照2004年国家统计局经济普查的数据,全国共有3921.6万个个体工商户,而同期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是当年年底的数据为2351万户,两者相差竟有近1600万户之多。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个体工商户的大量消亡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因为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1999年我国实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到了2004年,这一数字下降为2351万户,6年间净缩水近810万户,平均每年减少135万户。但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的个体工商户却依然保持在近4000万户的水平,个体户的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有所上升。

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谋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存在剥削性质。我国对私营经济的方针是鼓励发展、积极引导,加强监督和管理。

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学习国外企业的管理经验,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三资企业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加以控制和调节的资本主义经济。

(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

1.从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虽然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和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仍然处在并将长时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它们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2005年,我国非公有制经

济占全国GDP比重为65%。“民营经济已占到全国GDP的65%左右,占经济总量的70%——80%,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来源,现在已是解决中国社会就业问题的主体。”(《人民日报》2007年2月1

了重要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43.9%

它们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的财政收入。2006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

(不包括港澳台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非国有部分)共缴纳税收总额12666.84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37636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比重的33.6%。

第四,它们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到2006年底,

中,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5159.7万人;私营企业6586.3万人(截止到2007年3月底,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已达到6663.4万人);外资企业从业人员2700万人;港澳台等其他从业人员9334.4万人。

它们促进了公有制经济的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此外,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占了很大比重,为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主体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决策的分散化,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可以与公有制经济形成一种竞争态势,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鲶鱼效应)

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而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图片去年首富杨惠妍的排名滑至第三,中信泰富的荣智健也跌出了前40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一二年)清代赵翼曾写了这样一首论诗绝句:"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其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和分配相互关系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具体体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二)按劳分配的内容及其客观必然性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2.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内容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因为公有制意味着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既然人人都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生产资料的占有就不再成其分配的根据。剩下的分配方式有三种可能:平均分配、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这三种分配方式从理论上讲都是可以与公有制相适应的,第一种在历史上存在过,第二种是社会主义社会正在实行的,第三种是对未来共产主义分配的预测。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很低,这是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不必像原始社会那样为生存而实行平均分配,但也没有达到共产主义那样高的程度,即社会产品尚未达到极大丰富,消费品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第三,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旧的社会分工所带来的劳动差别,是按劳分配

存在的直接经济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承认劳动的差别,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把劳动贡献同劳动报酬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3.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

第二,在公有制经济内部,按劳分配是主体的分配原则。

第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以按劳分配收入为主。

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个人消费品分配上的实现形式。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学说,他坚决反对长期以来在个人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不讲物质利益原则的平均主义倾向,主张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

马克思:“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邓小平:“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直接关系着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按劳分配两个“主体”地位,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其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厂房、设备、原材料等;二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实际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得到的收入。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佣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制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

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一,从根本上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

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取得相应的收入,有利于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作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随着混合所有制经济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将越来越重要。

第四,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

三、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1)为什么会有先富的人群?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结果;

多种所有制与分配方式而致;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果;

城乡、地区、脑体、不同经济领域之间的差别。

(2)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为什么提出必须允许“先富”,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大政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的体力、智力不同,勤奋程度不同,家庭负担不同,

件下所在企业的经营成果不同,

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造成的差距。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是

人的能力差别很大:打工皇帝唐骏。

力劳动之间、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距,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这些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差距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着,从而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正确理解“先富”的含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仇富”的说法,其实,所谓“仇富”背后的真实含义是广大群众反对非法致富、为富不仁。

提出这一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允许“先富”的目的,是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这是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着重强调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逐步把“共富”作为重点。“先富”能够促进“共富”,“先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着重强调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逐步把“共富”作为重点。

珠三角长三角、导弹核弹、航空航天/城市欧洲、非洲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邓小平在提出大政策的同时,就不断强调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他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直到晚年还在关注这个问题,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如果不采取措施,自然会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解决:

(1)分配理论和政策的与时俱进。

从兼顾效率和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注重社会公平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这些提法的变动,反映了分配理论在解决分配和收入差距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基尼系数

(2)主要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将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所谓合法,就是来自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所谓适度,就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

(以下教材)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纠正;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的新税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国企高管年薪太高,吴仪12万还包括保姆费,是吴仪的100-600倍。中国、越南、泰国工资差距最大。/遗产税,法国:巨富税缺陷。

没差距不行,差距太大也不行。合法又适度的差距,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走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M型,橄榄型社会/课件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机制。

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事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现阶段,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确保发放、扩大覆盖和完善制度为重点。

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一)为什么提出“又好又快”的问题

在发展问题上,“快”与“好”这些概念最早见于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从字面上看多快好省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实践中往往片面突出“多、快”而忽视“好、省”,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多快好省”作为一个深深带有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代印记的词汇,后来一般就不再使用了。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然要强调发展速度(赶超式现代化),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中,对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不仅要速度“快”,而且还要质量和效益“好”。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时,要求“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这里首次把快和好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要求。以后,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在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好”字不断充实内容。从原来的“效益比较好”,相继增加了“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要求,进一步突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中央在总结了几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经验后指出,“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是: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虽有所缓解,但基础还很不稳固,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为了做好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准备,为了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处理“快”和“好”的关系上,要求“好”字当头,好中求快。

(二)“又好又快发展”提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即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为之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又是解决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需要。

1.可能性。在商品供给严重不足、人民的温饱还不能得到充分保证的条件下,增加经济总量自然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这决定了在处理经济发展的“快”和“好”的关系上,在一定时期内必然会把“快”放在第一位,以便力争尽可能快的解决广大群众的温饱问题,摆脱物资严重短缺这种紧张状态。

提出又好又快发展是因为经过近30

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的条件下,

一个是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存在的短缺状况基本改变,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并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过剩。另一个是消费需求的变化。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度增加,推动着消费结构升级,使消费结构不仅由简单地满足“吃、穿、用”,而向“住、行”方向升级,并开始提出提高生活质量、满足享受和发展需要方面的要求。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

发展的理念。

2.必要性。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一方面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如何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通过自主创新,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开拓市场,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仅以资源条件约束而言,我国GDP占世界份额为5.5%,但我们消耗的石油占世界份额在8%以上,消耗的电力占世界份额的10%以上,消耗的铜占世界份额近20%,消耗的铝则超过世界份额20%,消耗的钢材占全世界消耗量30%以上。消耗的水泥占世界份额50%以上,消耗的标准煤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中国的经济增长在矿产资源上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度从1993年的5%急速上升至2003年的50%,如果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同时效率不变,那么实现2020年翻二番目标,不仅中国自己的资源难以支持,甚至全球的资源也难以支持。同时,松花江水污染,淮河污染,太湖蓝藻(滇池、西湖)等事件,越来越多的环境危机为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这表明,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相对说来比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更加突出。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这里应当指出,从“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并不意味着速度问题对我们已经无足轻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还很低,完成现代化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因此速度问题仍然十分重要。问题在于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经济增长速度应当是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础上的速度,是增长的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升、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速度,是重大关系比较协调、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的速度。因此在处理好和快的关系上必须坚持好字优先。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一)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背景

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

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摘要: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学术界和实务界展开了丰富的探讨和实践。长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取得不少成就。本文在简要总结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历史上,结合当今世界以及我国出现的一些问题,对我国新时期面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完善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做一点简要展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市场体系。 一、前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搞活搞好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建设,20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而不是束缚它。历史实践证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我国综合国力突飞猛进,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明显得到提升,从一贫如洗到成为今天的“金砖四国”之一,截止2010年,我国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仍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低水平阶段,许多方面存在不合理状态。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概述 1.经济和经济建设 经济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一个社会的物质基础,是指一定社会经济制度赖以建立的生产力条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只有进一步发展与它相适应的物质基础,才能最后战胜旧的生产关系,并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以不断巩固和增强其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发展和完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 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目的是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成分,是社会主义国家最重要的依靠力量。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5)关于分配制度的思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调动各种要素参与经济发展,不断增

要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研究公有制或私有制,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实际上是效率问题。二是与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际上是公平问题。关键要从理论上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公有制不如私有制效率高。 1、对所有制效率的不同分析思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一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二是从所有制与人们经济利益关系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得到的结论: 其一,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对于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单个资本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要求,资本社会化才能适应发展。资本形式变化趋势是社会资本取代单个资本,股份资本成为企业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资本社会性质正在不断强化,其中包含的“公有”成分也不断增加。所以公有制比私有制具有更高效率的结论。 其二,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从根本上消除了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对立。由此导致的其他经济矛盾也不存在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根本上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必然被公有制所取代。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一是从市场竞争关系来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

率;二是从产权关系是否清晰来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更好地承担决策风险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结论: 其一,竞争是动力的源泉,竞争的必要条件是使每一个经济主体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个人的经济利益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得到实现,私有制具有内在的竞争力,也具有充分的动力。 其二,在私有产权条件下,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在公有产权条件下,任何决策或选择的费用较少地由选择者全部承担,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不很密切。从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看,公有制意味着较低的效率。 2、公有制的时代变化 公有制变化:传统公有制——现代公有制。 变化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自身经济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公有制企业具有越来越多“个体独立性”,具有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地位。 资本的组织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公有制主要不再是单一公有的形式,更多的是采取混合经济的形式。实现形式是共同的,对不同的所有制没有差别。公司法是适合一切所有制形式的。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公有制企业与自身的利益、职工的利益都已经直接挂钩,并在市场竞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曾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了动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而且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一)、这个阶段,是发展生产力的阶段。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不成熟,不完善到成熟和完备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二)、这个阶段,是发展经济的阶段。过去,我们越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去建设社会主义,结果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在我们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生产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主讲人:王军 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的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最初是作为私有社会种种弊端的矫正物而出现的。科学社会主义者在批判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中对未来社会的基本轮廓做出了预测性描述。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经济特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消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建立社会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2.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按比例地组织社会生产。 3.个人消费品采取按劳分配的方式,劳动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并具有直接的社会性。 苏联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恢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新经济政策,最终形成斯大林模式,即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其中国家所有制要占主导和决定作用)和计划经济。这一模式很长时间被视为社会主义国家唯一的也是必然的选择。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的选择上,也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并最终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作用 1.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条件 在我国建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最终建立,有特定的历史条件。 第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第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进行经济重建和发展的需要。 第三,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快速增长的示范效应。 第四,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是我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因素 第五,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特征。 2.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作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依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获得快速发展。 作为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计划经济体制是当时的最优选择,也曾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首先,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宏观有效率的强调使国家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保障重点,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政治教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教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教学目标: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重点和难点分析 关于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把握这个重点,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理解概念: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 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2)客观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三、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四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一)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有关概念。 2、能联系实际和事实对基本经济制度及有关理论加以说明解释。 三、教学重、难点: 1、公有制经济有关概念 2、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1)公有制经济是主体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着多种所有制成分,但是,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公有制经济。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那么什么是国有经济?什么是集体经济?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 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含义,并列举几个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名称。 ①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 XX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单位:亿元 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工业增加值 41045 17。0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19408 14。3 其中:集体企业 2787 11。 5 股份制企业 16878 18。3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1174 20。0 其中:轻工业 14653 14。 6 重工业 26392 18。6 提问:投影的资料说名了什么?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中,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国国有经济的实力究竟如何呢? 在我国,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重要任务。

中国电信信息安全责任书范文

信息安全责任书 作为中国电信用户,保证遵守以下各项规定: 第一条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管理规章,严格执行信息安全管理规定。 第二条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建立完善的内容管理审核制度,定期组织自查自纠,及时处理各种隐患。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加强从事信息管理人员的教育检查工作,并接受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监督和检查。 第三条不利用中国电信移动通信网、互联网或相关业务平台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机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不利用中国电信移动通信网、互联网或相关业务平台制作、查阅、复制和传播违反宪法和法律、妨碍社会治安、破坏国家统一、破坏民族团结、色情、暴力等的信息,不利用中国电信移动通信网、互联网或相关业务平台发布任何含有下列内容之一的信息: (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机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三)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发现上述违法活动和有害信息的,应立即采取措施制止并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条服务器上开设的网站,在开通联网前必须履行备案手续,先备案后接入,未履行备案手续、未获得备案号的网站必须关闭。网站开通论坛必须履行前置审批手续,若未履行前置审批、未获得备案号必须关闭论坛。 承诺声明,将严格履行相关规定,若因违反以上规定,根据相关法规承担全部责任,中国电信丽江分公司有权单方面断网。 责任单位(签章): 责任人(签字) 年月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1982 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它包括以下内容: (1)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整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前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目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一个社会的物质基础,是指一定社会经济制度赖以建立的生产力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只有进一步发展与它相适应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战胜旧的生产关系。所以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发展和完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共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实践创新,提出了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需要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可以发挥二者的优势。 (4)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成分,是社会主义国家重要的依靠力量。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5)关于分配制度的思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6)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必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互惠共赢的开放战略。 (7)关于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思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8)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经济制度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是指在经济制度基础上经济运行的具体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和结构、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机构设置和经济运行规则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主要包括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新的实际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一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的起步。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走自己道路的思想,并对苏联的模式和苏联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见解。同时还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文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艰难曲折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确立了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第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善。十六大以来,准确分析我国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公平正义等重大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和新局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一理论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调节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的思想。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又好又快”、“统筹兼顾”

第10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1.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①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 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③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 丰硕 原因: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 断提升 2.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①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② 城乡居民收入 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③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原因: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3.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①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 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② 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原因: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二. 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 盾。 三. 新征程两个阶段战略安排 2020 年(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一百年是 2021 年) 2021 年—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35 年— 2050 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国一百年 2049 年) 四. 贯彻新发展理念 1. 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基本内容 (1)坚持创新发展①任务: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 发展动力问题。 ②地位和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 基点 ③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 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坚持协调发展 ①任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②要求: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 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练习题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选择题 1.1978年9月,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问题,邓小平提出“归根到底要发展生产力”。不久,中共中央召开重要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并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四大 2.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材料中所说的农村改革是属于()A.思想改革B.经济改革 C.政治改革 D.对外开放 3.汕头是我国新时期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汕头经济特区设立于() A.二十世纪70年代 B.二十世纪80年代 C.二十世纪90年代 D.二十一世纪初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5.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兴建经济特区 C.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D.开发上海浦东6.对联折射了社会生话,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7.右边是某县粮食产量变化表。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8.某县一农户的墙上还留有一条“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前进”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应出现在()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 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 A.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 B.南方谈话,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D.港澳回归,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10.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A.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B.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1. 胡锦涛曾引用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鼓舞和祝福深圳人民。1992年,为深圳“扶摇直上”再添动力的是() A.“一五”计划的执行 B.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南方谈话”的发表 12.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 A.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 C.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 时代特征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正确的是() ①王文革②周援朝③张跃进④李开放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D.②①③④ 14. 某班同学举行以“新中国的土地制度”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土地改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已基本完成 B.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干部敲敲钟,社员磨洋工”现象的出现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5. 图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中1949?1956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改革开放,坚定不移16. 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粮食生产年增长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③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提高④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 ①④17.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描绘的两位领导人是()A.毛泽东和邓小平 B.孙中山和邓小平 C.孙中山和毛泽东 D.刘少奇和邓小平18.小超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土地制度改革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现代中国农村巨变D.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功19. 邓小平说:“在经济政策上……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下列举措不是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实行“包产到户”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 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相比,两者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含答案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股份制是() A.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 B.一种行业自律形式 C.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D.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 A.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 A.宏观调控不同 B.资源配置不同 C.所有制基础不同 D.市场机制不同 4.股份制企业姓“社”姓“资”,关键要看() A.是否有国家入股 B.是否有集体入股 C.是否有私人入股 D.是否有国家或集体或私人入股 5.公有制实现形式,具体是指() 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 B.公有资产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的关系 C.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 D.公有资产的最终归属问题 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现代企业制度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宏观经济调控制 D.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7.在下列收入分配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收入是() A.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收入 B.个体劳动者的收入 C.股份制企业职工的按股分红 D.外资企业职工工资 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保障社会公平 9.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职工,付出同样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是因为() A.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B.贯彻按劳分配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 C.按劳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10.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的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信息技术系 班级:农村与区域发展 姓名:史言

摘要 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仍然是我国的重头大戏。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工作的艰巨性,做好应对新的困难和风险的准备。要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信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希望。要密切跟踪分析经济走势和发展变化,采取灵活审慎的政策措施。要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2012年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一如既往提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建设中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循环经济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带给人民生活的提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申奥成功、香港及澳门的回归、中国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程……这些不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好例子吗?我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发展,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既要反映和体现市场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和体现社会

电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甘孜电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一、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一)、州公司各部门工作界面 1、市场拓展部:负责信息类业务整体规划、审核;负责对信息业务的整体把关;负责对外协调、公关,负责统一媒体宣传口径等工作。 2、信息化应用中心:负责制订信息安全工作管理规范,负责对州县信息安全工作的检查指导;负责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相关技术平台的开发建设;负责承接省公司信息安全工作要求,负责组织开展本地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负责本地互联网接入、合作接入及信息发布平台等本地管理的业务、平台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二、信息业务接入审核 (一)、与甘孜电信开展增值业务合作(包括:短信、声讯、互联网),需要进行接入审核,合作SP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资质: 1、基本条件 (1)拥有信息产业部或其下属管理机构颁发的《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并确保其服务覆盖范围为其合法经营范围。 (2)具备开发增值业务应用的技术实力和运营团队,完备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和合法、可靠的资讯来源。 (3)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2号)《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管理规定。 (4)工商部门批准的公司机构。

2、准入条件 (1)从事本地业务SP的注册资本金不低于100万人民币。 (2)拥有独特的业务资源或具有创新性的业务。 (3)具有完善的业务策划和商业计划。 (4)主要管理人员应具有从事电信增值业务工作两年以上的管理经验,能够深入理解增值业务合作SP管理办法,熟悉各类业务流程、营销策略制定及推广、产品管理等。 (5)符合《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互联网保密管理规定》、《信息服务九不准》等相关管理规定。 注:凡是合作中涉及视频业务,在本办法中另行说明; 3、SP应准备的申请资料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正副本复印件) (2)企业税务登记证(国税、地税正副本复印件) (3)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4)银行开户许可证(复印件) (5)四川电信增值业务(短信、声讯、互联星空等)项目商业合作计划书(包含如下内容) a、公司简介及团队介绍。 b、业务详细介绍:包括业务内容、业务定价、信息来源、特殊信息的版权、授权及合法性等资料;相关信息资讯来源许可证书(复印件),特别对于如新闻、音乐体育版权、心理咨询信息等经营许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涉及建设任务和管理问题,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提髙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 根本利益的事业,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业。要 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 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三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公平正义,就是 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在全体人民共 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法律和制度体系,努 力营造好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 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其中权利公平是基础机会好是前提,规则公 平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现代社会公平正义体系。在经济发展 的基础上夯实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维护和实现社会 公平正义,在公民意识教育中树立公平正观念’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四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建的基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 五是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兼顾不同阶层利益是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