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学研合作创新

产学研合作创新

产学研合作创新
产学研合作创新

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趋势调查研究报告

Special Statenent特别声明

本报告由华经视点独家撰写并出版发行,报告版权归华经视点所有。本报告是华经视点专家、分析师调研、统计、分析整理而得,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报告仅为有偿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任何网站或媒体不得转载或引用本报告内容,华经视点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如需订阅研究报告,请直接联系本网站客服人员

(8610-56188812 56188813),以便获得全程优质完善服务。

华经视点是中国拥有研究人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研究咨询机构(欢迎客户上门考察),公司长期跟踪各大行业最新动态、资讯,并且每日发表独家观点。

目前华经视点业务范围主要覆盖市场研究报告、投资咨询报告、行业研究报告、市场预测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征信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IPO上市咨询等领域,同时也为个阶层人士提供论文、报告等指导服务,是一家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性信息研究咨询服务机构。

Report Description报告描述

本研究报告由华经视点公司领衔撰写。报告以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行业的现状,行业运行数据,行业供需,行业竞争格局,重点企业经营分析,行业产业链进行分析,对市场的发展状况、供需状况、竞争格局、赢利水平、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预测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在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通过最深入的数据挖掘,从多个角度去评估企业市场地位,准确挖掘企业的成长性,为企业提供新的投资机会和可借鉴的操作模式,对欲在行业从事资本运作的经济实体等单位准确了解目前行业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有重要参考价值。报告还对下游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是企业、投资部门、研究机构准确了解目前中国市场发展动态,把握行业发展方向,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的依据。Report Directory报告目录

第一章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概述

1.1 产学研合作的概念与内涵

1.1.1 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概念

(1)关于产学研结合的定义

(2)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定义

(3)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定义

(4)产学研合作概念的延伸

1.1.2 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内涵

1.2 中国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情况

1.2.1 我国产学研结合发展历史

1.2.2 中国R&D经费增长情况分析

1.2.3 企业研发投入分析

1.2.4 高校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1.2.5 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现状

第二章中国产学研合作的环境分析

2.1 产学研合作政策环境分析

2.1.1 产学研合作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

2.1.2 产学研合作地方法规条例及政策

2.2 获取产学研合作优惠政策路径分析

2.2.1 高校获取产学研合作优惠政策路径分析2.2.2 企业获取产学研合作优惠政策路径分析2.2.3 科研机构获取产学研合作优惠政策路径分析2.3 产学研合作经济环境分析

2.3.1 行业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2.3.2 行业相关经济环境分析

2.4 产学研合作其他环境分析

2.4.1 技术创新环境影响分析

2.4.2 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影响分析

第三章中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选择分析

3.1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发展阶段

3.1.1 线性合作阶段

3.1.2 简单网型合作阶段

3.1.3 联盟合作阶段

3.1.4 复杂协同网络合作阶段

3.1.5 产学研合作的演化机理

3.2 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比较分析

3.2.1 传统模式

3.2.2 联合模式

3.2.3 产学研外部一体化模式

3.2.4 共建模式

3.2.5 教育模式

3.2.6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3 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3.3.1 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博弈

(1)合作模式选择的模型构建

(2)合作模式选择模型的启示

3.3.2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博弈分析

3.3.3 产学研合作中伙伴选择分析

第四章产学研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

4.1 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的方法

4.1.1 复杂协同网络下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的常用方法(1)模糊评价法

(2)层次分析法

(3)数据包络分析法

4.1.2 合作管理角度下的合作方绩效评价

(1)合作管理角度下的合作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合作管理角度下的合作方绩效评价

4.1.3 相对生产有效性角度下的组织绩效评价

(1)相对生产有效性角度下的企业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相对生产有效性角度下的学研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3)区间数据包络综合评价模型

(4)相对有效性分析

4.2 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风险管理机制分析

4.2.1 风险管理的内涵与方法介绍

4.2.2 产学研合作风险评估

(1)风险定义

(2)风险识别

(3)风险估计

(4)风险评价与决策

4.2.3 产学研合作风险控制

(1)风险监控与预警

(2)风险对策

4.2.4 产学研风险交流

第五章主要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经验及其启示

5.1.1 宏观科技管理体系

5.1.2 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1)科技工业园区模式

(2)企业孵化器模式

(3)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模式

5.1.3 政府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5.1.4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启示

5.2 英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经验及其启示

5.2.1 宏观科技管理体系

5.2.2 英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1)联合教授模式

(2)创业型大学模式

(3)教学公司模式

5.2.3 政府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5.2.4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启示

5.3 德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经验及其启示

5.3.1 宏观科技管理体系

5.3.2 德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5.3.3 政府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5.3.4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启示

5.4 法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经验及其启示

5.4.1 宏观科技管理体系

5.4.2 法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5.4.3 政府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5.4.4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启示

5.5 意大利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经验及其启示

5.5.1 宏观科技管理体系

5.5.2 意大利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5.5.3 政府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5.5.4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启示

5.6 日本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经验及其启示

5.6.1 宏观科技管理体系

5.6.2 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1)共同研究中心模式

(2)委托研究模式

5.6.3 政府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5.6.4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启示

5.7 北欧国家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经验及其启示

5.7.1 宏观科技管理体系

5.7.2 北欧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5.7.3 政府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5.7.4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启示

5.8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国际经验比较分析

5.8.1 国外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比较

5.8.2 国外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比较分析

5.8.3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分析

第六章以高校或科研机构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典型案例分析6.1 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

6.1.1 中国高校科技研发现状

(1)高校科技研发人员

(2)高校科技研发经费

(3)发明专利

6.1.2 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成效

(1)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出

(2)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

6.1.3 中国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困难和障碍(1)高校传输知识的传统模式局限

(2)高校对产学研合作的需求与目标不明确(3)高校缺乏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

6.2 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主要模式分析

6.2.1 技术转让模式分析

(1)技术转让模式可行性分析

(2)技术转让模式实效性分析

6.2.2 自办产业模式分析

(1)自办产业模式可行性分析

(2)自办产业模式实效性分析

6.2.3 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1)校企合作模式可行性分析

(2)校企合作模式实效性分析

6.2.4 大学科技园模式分析

(1)大学科技园模式可行性分析

(2)大学科技园模式实效性分析

6.3 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案例分析

6.3.1 斯坦福大学产学研合作案例分析

(1)学校科研现状

(2)学校产学研合作路径

(3)学校产学研合作实效性

6.3.2 牛津大学产学研合作案例分析

6.3.3 剑桥大学产学研合作案例分析

6.3.4 柏林工业大学产学研合作案例分析6.3.5 早稻田大学产学研合作案例分析

6.4 国内高校产学研合作案例分析

6.4.1 清华大学产学研合作分析

(1)学校科研体系分析

(2)学校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3)学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4)学校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

6.4.2 复旦大学产学研合作分析

(1)学校科研体系分析

(2)学校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3)学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4)学校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

6.4.3 浙江大学产学研合作分析

(1)学校科研体系分析

(2)学校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3)学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4)学校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

6.4.4 同济大学产学研合作分析

(1)学校科研体系分析

(2)学校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3)学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4)学校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

6.4.5 山东大学产学研合作分析

(1)学校科研体系分析

(2)学校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3)学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4)学校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

6.4.6 中国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分析

(1)学校科研体系分析

(2)学校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3)学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4)学校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

6.4.7 哈尔滨工业大学产学研合作分析(1)学校科研体系分析

(2)学校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3)学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4)学校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

6.4.8 华中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分析

(1)学校科研体系分析

(2)学校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3)学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4)学校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

6.4.9 中山大学产学研合作分析

(1)学校科研体系分析

(2)学校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3)学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4)学校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

6.4.10 南京大学产学研合作分析

(1)学校科研体系分析

(2)学校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3)学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4)学校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

6.5 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与实践6.5.1 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特征分析6.5.2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分析(1)项目的内容和形式

(2)人才培养模式

(3)实训基地建设

6.5.3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七章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典型案例分析

7.1 中国企业产学研合作可行性分析

7.1.1 中国企业产学研合作动因分析

7.1.2 企业产学研合作有利因素分析

7.2 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构建

7.2.1 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的原因和特点

(1)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的原因

(2)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的特点

7.2.2 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理及价值分析

(1)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理

(2)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的价值分析

7.2.3 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合作机制、体制方面

(2)利益分配方面

(3)资金来源方面

(4)管理能力方面

7.2.4 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研究

(1)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1)企业属性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分析

2)企业发展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分析

3)合作模式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分析

(2)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研究

1)创业期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

2)成长发展期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

3)成熟期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

7.3 企业产学研合作案例分析

7.3.1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产学研合作分析

(1)企业科研现状

(2)企业产学研合作路径

(3)企业产学研合作实效性

7.3.2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分析

(1)企业科研现状

(2)企业产学研合作路径

(3)企业产学研合作实效性

7.3.3 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分析(1)企业科研现状

(2)企业产学研合作路径

(3)企业产学研合作实效性

7.3.4 晶牛微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分析

(1)企业科研现状

(2)企业产学研合作路径

(3)企业产学研合作实效性

7.3.5 山东力创科技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分析

(1)企业科研现状

(2)企业产学研合作路径

(3)企业产学研合作实效性

7.3.6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分析(1)企业科研现状

(2)企业产学研合作路径

(3)企业产学研合作实效性

第八章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设与发展分析8.1 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的概念

8.1.1 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的概念

8.1.2 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的战略意义

8.1.3 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的构建及运行与管理机制8.2 国家高新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8.2.1 国家高新区发展概况

8.2.2 国家高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分析

(1)高新区协同创新体系的特点

(2)高新区协同创新模型的比较分析

(3)高新区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

8.2.3 高新区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可行性分析8.3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8.3.1 园区发展综述

8.3.2 园区科技政策分析

8.3.3 科研平台建设情况

8.3.4 科技孵化器建设情况

8.3.5 重点产业培育分析

8.3.6 科技金融服务分析

8.3.7 园区招商引资分析

8.3.8 产学研合作分析

8.4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8.4.1 园区发展综述

8.4.2 园区科技政策分析

8.4.3 科研平台建设情况

8.4.4 科技孵化器建设情况

8.4.5 重点产业培育分析

8.4.6 科技金融服务分析

8.4.7 园区招商引资分析

8.4.8 产学研合作分析

8.5 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8.5.1 园区发展综述

8.5.2 园区科技政策分析

8.5.3 科研平台建设情况

8.5.5 重点产业培育分析

8.5.6 科技金融服务分析

8.5.7 园区招商引资分析

8.5.8 产学研合作分析

8.6 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

8.6.1 园区发展综述

8.6.2 园区科技政策分析

8.6.3 科研平台建设情况

8.6.4 科技孵化器建设情况

8.6.5 重点产业培育分析

8.6.6 科技金融服务分析

8.6.7 园区招商引资分析

8.6.8 产学研合作分析

8.7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8.7.1 园区发展综述

8.7.2 园区科技政策分析

8.7.3 科研平台建设情况

8.7.4 科技孵化器建设情况

8.7.5 重点产业培育分析

8.7.6 科技金融服务分析

8.7.7 园区招商引资分析

8.7.8 产学研合作分析

8.8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8.8.1 园区发展综述

8.8.2 园区科技政策分析

8.8.3 科研平台建设情况

8.8.4 科技孵化器建设情况

8.8.5 重点产业培育分析

8.8.6 科技金融服务分析

8.8.7 园区招商引资分析

8.8.8 产学研合作分析

8.9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8.9.1 企业发展概要

8.9.2 科研平台建设情况

8.9.3 主营业务分析

8.9.4 科研成果转化分析

8.9.5 企业资源优势分析

8.9.6 产学研合作分析

8.10 湘潭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

8.10.1 园区发展综述

8.10.2 园区科技政策分析

8.10.4 科技孵化器建设情况

8.10.5 重点产业培育分析

8.10.6 科技金融服务分析

8.10.7 园区招商引资分析

8.10.8 产学研合作分析

8.11 潍坊高新区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8.11.1 园区发展综述

8.11.2 园区科技政策分析

8.11.3 科研平台建设情况

8.11.4 科技孵化器建设情况

8.11.5 重点产业培育分析

8.11.6 科技金融服务分析

8.11.7 园区招商引资分析

8.11.8 产学研合作分析

8.12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8.12.1 园区发展综述

8.12.2 园区科技政策分析

8.12.3 科研平台建设情况

8.12.4 科技孵化器建设情况

8.12.5 重点产业培育分析

8.12.6 科技金融服务分析

8.12.7 园区招商引资分析

8.12.8 产学研合作分析

8.13 中国盐城环保科技城

8.13.1 园区发展综述

8.13.2 园区科技政策分析

8.13.3 科研平台建设情况

8.13.4 科技孵化器建设情况

8.13.5 重点产业培育分析

8.13.6 科技金融服务分析

8.13.7 园区招商引资分析

8.13.8 产学研合作分析

8.14 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14.1 园区发展综述

8.14.2 园区科技政策分析

8.14.3 科研平台建设情况

8.14.4 科技孵化器建设情况

8.14.5 重点产业培育分析

8.14.6 科技金融服务分析

8.14.7 园区招商引资分析

8.14.8 产学研合作分析

8.15 深圳虚拟大学园

8.15.1 园区发展综述

8.15.2 园区科技政策分析

8.15.3 科研平台建设情况

8.15.4 科技孵化器建设情况

8.15.5 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分析

8.15.6 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分析

8.15.7 深圳市大学研究院运行机制分析

8.15.8 产学研合作分析

8.16 深港产学研基地

8.16.1 园区发展综述

8.16.2 园区科技政策分析

8.16.3 科研平台建设情况

8.16.4 科技孵化器建设情况

8.16.5 重点产业培育分析

8.16.6 科技金融服务分析

8.16.7 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8.16.8 产学研合作分析

第九章中国重点区域产学研合作政策及前景分析9.1 环渤海地区产学研合作政策及前景分析

9.1.1 北京产学研合作政策及前景分析

(1)产学研合作政策

1)项目申报政策分析

2)科技奖励政策分析

3)税收减免政策分析

4)高新申请政策分析

5)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6)知识产权政策分析

(2)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

1)科学技术活动概况

2)科研平台建设状况

3)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情况

4)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5)科技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分析

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分析

8)典型行业产学研合作现状

(3)产学研合作发展前景

9.1.2 天津产学研合作政策及前景分析

(1)产学研合作政策

1)项目申报政策分析

2)科技奖励政策分析

3)税收减免政策分析

4)高新申请政策分析

5)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6)知识产权政策分析

(2)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

1)科学技术活动概况

2)科研平台建设状况

3)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情况

4)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5)科技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分析

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分析

8)典型行业产学研合作现状

(3)产学研合作发展前景

9.1.3 河北省产学研合作政策及前景分析(1)产学研合作政策

1)项目申报政策分析

2)科技奖励政策分析

3)税收减免政策分析

4)高新申请政策分析

5)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6)知识产权政策分析

(2)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

1)科学技术活动概况

2)科研平台建设状况

3)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情况

4)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5)科技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分析

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分析

8)典型行业产学研合作现状

(3)产学研合作发展前景

9.1.4 山东省产学研合作政策及前景分析(1)产学研合作政策

1)项目申报政策分析

2)科技奖励政策分析

3)税收减免政策分析

4)高新申请政策分析

5)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6)知识产权政策分析

(2)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

1)科学技术活动概况

2)科研平台建设状况

3)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情况

4)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5)科技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分析

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分析

8)典型行业产学研合作现状

(3)产学研合作发展前景

9.1.5 辽宁省产学研合作政策及前景分析(1)产学研合作政策

1)项目申报政策分析

2)科技奖励政策分析

3)税收减免政策分析

4)高新申请政策分析

5)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6)知识产权政策分析

(2)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

1)科学技术活动概况

2)科研平台建设状况

3)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情况

4)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5)科技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分析

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分析

8)典型行业产学研合作现状

(3)产学研合作发展前景

9.2 长三角地区产学研合作政策及前景分析9.2.1 上海市产学研合作政策及前景分析(1)产学研合作政策

1)项目申报政策分析

2)科技奖励政策分析

3)税收减免政策分析

4)高新申请政策分析

5)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6)知识产权政策分析

(2)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

1)科学技术活动概况

2)科研平台建设状况

3)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情况

4)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5)科技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分析

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分析

8)典型行业产学研合作现状

(3)产学研合作发展前景

9.2.2 江苏省产学研合作政策及前景分析(1)产学研合作政策

1)项目申报政策分析

2)科技奖励政策分析

3)税收减免政策分析

4)高新申请政策分析

5)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6)知识产权政策分析

(2)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

1)科学技术活动概况

2)科研平台建设状况

3)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情况

4)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5)科技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分析

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分析

8)典型行业产学研合作现状

(3)产学研合作发展前景

9.2.3 浙江省产学研合作政策及前景分析(1)产学研合作政策

1)项目申报政策分析

2)科技奖励政策分析

3)税收减免政策分析

4)高新申请政策分析

5)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6)知识产权政策分析

(2)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

1)科学技术活动概况

2)科研平台建设状况

3)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情况

4)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5)科技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分析

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分析

8)典型行业产学研合作现状

(3)产学研合作发展前景

9.3 珠三角地区产学研合作政策及前景分析9.3.1 广东省产学研合作政策及前景分析(1)产学研合作政策

1)项目申报政策分析

2)科技奖励政策分析

3)税收减免政策分析

4)高新申请政策分析

5)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6)知识产权政策分析

(2)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

1)科学技术活动概况

2)科研平台建设状况

3)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情况

4)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5)科技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分析

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分析

8)典型行业产学研合作现状

(3)产学研合作发展前景

9.3.2 广州市产学研合作政策及前景分析(1)产学研合作政策

1)项目申报政策分析

2)科技奖励政策分析

3)税收减免政策分析

4)高新申请政策分析

5)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6)知识产权政策分析

(2)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

1)科学技术活动概况

2)科研平台建设状况

3)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情况

4)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5)科技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分析

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分析

8)典型行业产学研合作现状

(3)产学研合作发展前景

9.3.3 深圳市产学研合作政策及前景分析(1)产学研合作政策

1)项目申报政策分析

2)科技奖励政策分析

3)税收减免政策分析

4)高新申请政策分析

5)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6)知识产权政策分析

1)科学技术活动概况

2)科研平台建设状况

3)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情况

4)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5)科技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分析

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分析

8)典型行业产学研合作现状

(3)产学研合作发展前景

9.4 东北地区产学研合作政策及前景分析9.4.1 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政策及前景分析(1)产学研合作政策

1)项目申报政策分析

2)科技奖励政策分析

3)税收减免政策分析

4)高新申请政策分析

5)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6)知识产权政策分析

(2)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

1)科学技术活动概况

2)科研平台建设状况

3)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情况

4)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5)科技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分析

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分析

8)典型行业产学研合作现状

(3)产学研合作发展前景

9.4.2 吉林省产学研合作政策及前景分析(1)产学研合作政策

1)项目申报政策分析

2)科技奖励政策分析

3)税收减免政策分析

4)高新申请政策分析

5)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6)知识产权政策分析

(2)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

1)科学技术活动概况

2)科研平台建设状况

3)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情况

4)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分析

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分析8)典型行业产学研合作现状

(3)产学研合作发展前景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1 产学研协同创新概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主体和要素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界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形成和发展,直至协同创新概念正式提出后助力其升级为产学研协同创新。2011 年4 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讲话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这是首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明确要求。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并不矛盾,而是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延伸发展,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反映了当今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的新趋势。 通过高校与其他相关单位比如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组织、金融机构以及有影响力学术组织的交流、结盟或联合,构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科技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最终实现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协同创新要求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实现跨一级学科和研究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打破传统科研组织之间的壁垒,反映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实现横向联合发展的趋势。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多元化、融合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世界上各个科技强国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向跨学科和区域化、国际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各级各类的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涌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 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产学研合作逐渐起步并缓慢推进,经历了产学研联合、产学研结合阶段后,发展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之相对应,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要求,鼓励产学研各方特别是高等学校探索建立新的协同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合作模式。 (1)从主导组织的类型可以分为政府推动、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其中政府推动型协同创新模式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主导,重视并强化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引导地方高校联合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围绕地方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发展重大问题进行的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主导型协同创新模式是企业为了一定目的,比如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或者仅仅为解决某个技术难题,通过合作、委托开发等方式吸引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参与企业研发过程,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其研发活动的时间、内容、形式和范围由企业决定并支付费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又称为学研主导或者联合开发模式,是学研两方在地位平等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联合起来,建立研究实体或者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参与研发和经营管理,风险和收益共担,利用各自优势分工协作进行研究和创新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协同创新模式。

在首届科企合作恳谈会暨产学研签约仪式上的致辞

在首届科企合作恳谈会暨产学研签约仪式 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洛社镇首届科企合作恳谈会暨产学研合作签约仪式,这是我镇连续两年成功举行科技创新大会之后,举行的又一次科技盛会,对推动我镇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洛社镇党委、政府围绕“开放建镇、科技强镇”的总目标,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努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了鲜明的洛社特色,科技创新工作始终走在全市各乡镇前列。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XX年,全镇高新技术产业销售完成45亿元,占工业总销售的比重达30%。全镇现有太湖锅炉、天奇股份、惠源润滑油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蓝天电子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二是承担多项科技项目。我镇先后共承担了省级以上星火、火炬计划项目13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3个,仅去年全镇就获得区级以上政府科技扶持资金421万元。三是自主开发意识强。我镇已拥有区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4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家。四是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共申请国家专利1003件,占全区总数的35%,

并被评为无锡市专利规模最大乡镇。 当前,洛社面临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新课题,科技创新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选择一批承担市以上科技项目的高新技术示范企业,发挥示范企业的示范效应和行业龙头作用。培育一批具有科研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尤其是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树立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鼓励企业大力开发、申请、拥有专利技术,特别是发明专利,培育著名商标和国内知名品牌。对年专利超百件的企业,重点进行表彰奖励。二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我镇将不断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步伐,每年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走出洛社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寻找合作伙伴共建研发载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市场配置科技资源为基本途径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共同体。三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是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健康发育和成长的良好土壤。通过引进、培养人才,建设自主创新型人才高地,引进和培养一批科研领军人物,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使洛社成为开放包容、鼓励创新、崇尚创业、宽容失败、充满活力的

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分析与对策(一)

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分析与对策(一) 技术创新是科技、生产与经济的结合。产学研合作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笔者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现状,提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建议。 一、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与现状 目前,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实现产学研水平不断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 1.技术引进与购买。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 2.3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合作成立科技实体。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项目公司,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密切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共建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较快地组织实施,迅速开拓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特”、“甘糖酯”两项海洋药物新品种,近四年来创产值2亿多元,利税5000多万元。 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建议 推动一个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推动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政府的职责是为这种体系的建立创造环境、搭建平台,形成有利于创新资源聚集和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政策条件。 1.政府继续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和调节力度。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调节作用,大力改善产学研合作的基础设施、政策环境,以优越的合作条件吸引国内外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回暖产学研合作项目。其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营造全社会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氛围。再次,推动建设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并规范其运作,完善产学研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同

黄芳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 黄芳,赵麟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近年来,合作创新的地位日显重要,关于产学研组织行为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于选择正确的合作创新模式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此,本文从不同的角度理论综述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对于应用博弈论来分析产学研合作中各合作主体之间的合作、非合作或委托代理关系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创新模式 一、引言 各种类型的创新带来了各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纵观世界领先企业,正是由于它们积极的推动创新,才会长胜不衰以至走到了世界企业的前列。可以说,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技术创新可以实现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和资源耗费的降低,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力量[1]。Lassar (1996) 认为,技术能够通过共享达到价值倍增的效应,而企业技术合作创新是实现技术共享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企业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可靠保障将成为许多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新模式[2]。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R&D)为主要形式[3]。当前面临知识经济和技术进步的挑战,各国纷纷致力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英国学者弗里曼最早提出“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这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组成的。其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的源头,同时提供和培养创新人才,而中介机构是沟通、推动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政府则创造鼓励和引导创新的政策和法律环境[4]。产学研合作创新被认为是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进步的重要手段。当前,科技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的产学研合作正呈现模式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机制更加灵活、环境更加多变的发展态势[5]。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效率不高甚至失败。它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合作各方对模式选择的失误。 面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探索和研究出适应目前形势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新模式,对于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整体实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产学研合作模式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对选择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非合作或委托代理关系提出了展望,并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二、创新模式的研究 在当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创新的企业必将走向衰亡,但创新战略选择失误所导致的不良创新反过来可能会加速企业衰亡的进程。因此,如何选择正确的创新战略是当代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涉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产学研合作的宗旨是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风险共担、互利互惠、*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6SJB630008)

2018专业技术人员协同创新答案

? 1.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缺乏好的创意和科技能力 o B.创新的过程存在问题 o C.缺乏优秀的高科技人才 o D.重视程度不够 ? 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协同创新管理的困难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价值观的统一 o B.文化的冲突 o C.地域整合 o D.利益的统一 ? 3.大学和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的根本目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o B.降低科研风险,实现风险分担 o C.获得经济收益,促进组织发展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o D.实现共同利益,将高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4.产学研三方从各自的组织特性与目标来看,存在着很强的创新互补性。其中,研究机构主要以()为主,注重知识的技术化。(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发现知识、培养人才 o B.应用研究 o C.基础研究 o D.开发研究 ? 5.协同创新政策的本质目标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促进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 o B.建立健全鼓励协同创新主体之间合作的法律制度 o C.加强协同创新的外在环境建设,努力建设一种公平、公正的创新合作环境 o D.克服协同创新系统的缺陷,从而更好地促进协同创新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 ? 6.我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2020.0 o B.2025.0 o C.2030.0 o D.2035.0 ?7.创新的主体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个人 o B.企业 o C.高等院校 o D.科研机构 ?8.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发布201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在创新等级排名上,我国被列为()。(单选题3分)得分:0分 o A.以效率驱动发展的第二等级国家 o B.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三等级国家 o C.以效率驱动发展的第三等级国家 o D.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二等级国家

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评奖办法奖励办法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评奖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宗旨 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奖励的积极作用,表彰在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以及通过产学研合作取得的突出创新成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产学研合作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纽带,经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依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有关细则,特设立“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设奖性质与类别 “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设立,是奖励为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以及突出创新成果所颁发的荣誉奖。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分设创新奖、促进奖、军民融合奖、创新成果奖、突出贡献奖共五类奖项。 第三条评奖周期与名额 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每年评选一次,届时由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奖励委员会向各地有关管理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金融、中介机构发出通知,并通过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网和《中国科技产业》杂志等有关权威媒体向社会公告。 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促进奖、军民融合奖、创新成果奖,每奖项每年评选原则上不超过100名;突出贡献奖每年评选不超过10名。

第四条评选组织及评选程序 一、评选组织 1、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下设“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与促进奖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奖励委员会),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4人、委员15人,奖励委员会是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领导、产学研界的代表和促进会的部分领导构成。 2、奖励委员会下设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由政产学研界有代表性的领导、专家和企业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按奖项组成专家组,对各奖项进行评审。 3、奖励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是奖励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4、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设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二、评选程序 1、评审委员会负责分类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提出初审意见。 2、奖励委员会负责对初审结果复审并公示,如无异议,确定获奖单位及个人。 3、获奖单位和个人如无特殊情况,应出席年度颁奖大会,领取获奖证书及奖牌。 第五条评奖原则 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第二章奖励范围和申请条件 第六条奖励范围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高校、院所、金融、中介机构和有关管理部门,积极参与组织、促进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活动,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以及合作开发出的突出创新成果,均在申报范围之内。

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选择与应用

Modern Management 现代管理, 2019, 9(3), 329-333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aa11085485.html,/journal/m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a11085485.html,/10.12677/mm.2019.93039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Model in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eini Yan Shanghai Electr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oup, Shanghai Received: May 13th, 2019; accepted: May 28th, 2019; published: Jun. 4th, 2019 Abstract This paper classifies and elaborates the cooperation mod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used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kes some discussions on its promo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 relat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ts possible effects, so as to provide some ideas for implementing the cooperation mode for actual work in the future. Key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Mode 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选择与 应用 颜贝妮 上海电气环保集团,上海 收稿日期:2019年5月13日;录用日期:2019年5月28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4日 摘要 本文对技术创新过程中运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分类阐述,并就其在企业相关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推行

产学研协同(效应)综述

产学研协同(效应)综述 【摘要】本文在梳理主流学派的文献基础上,探讨了产学研协同效应的产生类型,认为协同效应的过程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组织形态、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方式等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跨组织联合体的合作随着组织形式的出现而增多。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我国20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实践证明,产学研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作用巨大,并逐渐向跨区域化、国际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在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协同是全面创新管理的的关键特性。协同创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的有效全面协同是提高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为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进行了不少探索,但主要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因、机理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产学研协同效应的研究仍是我国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主要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协同论的视角对产学研协同展开研究,也对产学研协同效应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协同定义及其效应 “协同”源于自然科学。“协同”在哲学意义上是一个与“合作” 不同的过程,协同的预期结果是相对明确的,未来回报的分配可以事先协商,而合作各方则是以自身利益为基础开展活动。协同的概念源自系统科学中的协同学理论,许国志(2000)认为协同作用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然而,今天竞争环境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水平和变化,使得单元化的创新方式变得越来越困难,并为跨企业、行业和国家的新创意的产生与知识的共享创造了机会。协同创新是通过思想、知识、专门技术和机会的共享创造跨越组织边界的创新,是保持个体组织(企业)的持续创新,增补其创新力量的一种手段,能够使企业弥合已有创新水平和所需创新水平之间的差距。然而协同效应是协同创新成功的关键。波特(1985)通过“价值链”方法研究了业务单元之间的彼此关联,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协同,即所谓“协同”通俗的讲就是“1+1=3”,是“企业在业务单元间共享资源的活动”。通过协同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协同增加的成本,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 鲁若愚(2002)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合作各方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

产学研合作协议模板

“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为加强校企之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XXXXXXXX(以下简称甲方)和XXXXXXXXX(以下简称乙方)经充分讨论和友好协商,一致同意在优势互补、真诚合作、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和基础上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甲乙双方同意达成以下协议:一、合作原则 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双发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全面合作,形成科技与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 二、合作内容 (一)构建XXX行业人才共享机制 1、根据工作需要,双方选派工作人员到对方单位挂职锻炼或定期跟班学习,提升理论知识和相关业务能力及技术水平。

2、根据甲方教学改革需要,甲方聘请乙方的业务专家、业务骨干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或甲方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并定期邀请到校进行现场教学和专题讲座。 3、乙方聘请甲方教师参与XXX行业研究管理工作,指导业务工作实施、技术设计和管理,参与XXX行业研究工作。 (二)搭建无人机行业“产、学、研、培”四位一体的技术服务平台 1、技术服务的合作 (1)甲方利用学校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同乙方一起搭建XXX行业系统技术服务平台,协同XXX行业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2)乙方利用自身丰富的管理经验优势,帮助甲方解决相关专业的教学难题。 2、教育培训的合作 (1)乙方支持甲方选派青年教师到XXX行业企业锻炼,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到甲方担任兼职教师。 (2)甲方支持乙方干部、职工和各类人才培训,采取定向办班、岗位技能培训、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积极开展行政及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

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分析与对策

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分析与对策 技术创新是科技、生产与经济的结合。产学研合作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笔者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现状,提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 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建议。 一、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与现状 目前,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实现产学研水平不断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 1.技术引进与购买。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 2.3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合作成立科技实体。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项目公司,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

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密切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共建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较快地组织实施,迅速开拓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 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加强产学研合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产学研结合计划”为促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产学研联合工作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围绕市场、技术、资源、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崛起的核心竞争力。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要进一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解决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缺少实质性的深层次战略合作等问题。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具备战略高度 当前,我们已经积聚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有利条件,如何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要问题是要具备战略高度。 具备人才支撑理念。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才为本。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强调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优势互补。必须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地位,逐步建立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产业链需求培养技术型与应用型人才,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企业招聘教师和科研人员,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到大学和科研机构进修,加强大学、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交流,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用、聘用或兼职等方式到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工作;健全人才市场体系,消除人才体制障碍,要从立法层面确定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实现人才引进常态化。二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加大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力度,培养高层次后备人才,形成具有特色的优秀人才培养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加大政府的引导投入。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引导投入,要按市场机制,遵循突出重点、专款专用、滚动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和导向作用。二是引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对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投入。激发企业增加产学研合作创新投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技术开发经费逐年递增,滚动发展,真正做到以企业为主体。三是加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金融支持。建立“金融贷款为支撑、外资与民间资金并重、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稳步发展”的融资体系,大力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 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一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要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投资机制来保证风险投资资金充足:寻求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参与的投资体系;完善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提升国家产业技术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国家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本文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研究背景,以协同创新理论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应用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协同创新理论,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现状;对策建议 引言 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促进社会技术创新模式,综合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优势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促进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研水平,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促进高校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等相关各方的协同创新和发展,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创造能力。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鉴于产学研合作涉及政、产、学、研、金、用等多个单元,必须多方协同并进,才能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协同创新理论介绍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理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将其定义为“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1]国内以许庆瑞为首的浙江大学创新管理研究团队,先后采用理论推导、案例研究、统计实证等方法,以全面创新管理为中心,连续、系统地对协同创新进行了多角度、不断深入的研究,从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技术—市场创新的协同与管理,企业技术与制度创新协同及其动态演化过程,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协同创新,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程度与企业特质的关系等方面开展研究。 协同创新不同于原始创新的协调合作,有别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其本质是管理创新,打破部门、领域、行业、区域、国别界限,实现创新要素的最大限度整合。随着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不断加速,协同创新重要性日益凸显,协同创新思想已经成为当今创新理论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协同创新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主要表现拥有组织内部形成的知识分享机制,拥有共同的目标、内在动力,可以便捷地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开展多方位交流和多样化合作[2]。

在产学研合作对接会上的讲话

在“xx市百家企业进校园产学研合作对接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黄市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同志们:为贯彻落实全国及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扎实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实施“2011计划”,加快我校应用型本科建设,XX科技局、XX企业家联合会组织了60多家企业来我校进行合作对接,我谨代表学校对市领导的莅临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对来我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对接的企业家们表示热烈欢迎! xx是一所地方性、应用型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分为南、北两个校区,现有校园面积3200亩,校舍建筑面积58万余平方米,教学设备总值1.6亿元,馆藏图书388万册。现有教职工933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达到72.5%。设有15个二级学院和1个教学部,51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000人。学校与美国、法国、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了交流与合作,200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近期还获批成为委托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院校。升本以来,学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荣获XX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高校、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2012年11月,我校作为XX省首家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高校,在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合格评估专家组的来校考察评估工作。此次合格评估是对我校办学水平的一次大检阅,将进一步促进我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的规范和内部质量

保障体系的完善。目前,我校正在认真贯彻专家意见,落实评估整改方案,切实抓好整改工作。 一直以来,学校依托黄山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资源,强化地方特色、打造优势品牌,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主动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日益成为地方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XX委、市政府一直给予大力支持,在土地划拨、项目建设、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市领导也经常来学校调研,指导学校工作;有关部门主动联系学校,帮助学校解决了不少具体问题;许多企业与学校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训、实习实训、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应该说,学校所取得的成绩与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和广大企业家朋友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一直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和企业家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推行学术骨干制度,下达科研任务,搭建科研平台,培养创新团队。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积极组织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四年来,共获批校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241项,合同经费670多万元,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742篇,其中,一类84篇,二类204篇,SCI、EI收录72篇;出版著作15部,教材27部。长期以来,学校十分注重与企业合作,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协同创新,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四年来共签订横向

1.3.2-1“产学研合作教育”观测点评建情况综述

1.3.2-1汉语言文学系产学研合作教育观测点评 建情况综述 汉语言文学系在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合作宗旨,努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构建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新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学校与合作方的双赢。 一、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调研,签订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汉语言文学系制定产学研工作计划,下发了相关文件。同时,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调研,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协议,以此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长效运行机制。 (二)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 鼓励本系教师为当地企事业单位进行培训活动,同时,邀请合作单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与本系的课程教学任务、学术讲座,指导毕业设计,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活动。 (三)提高办学硬件条件,加强实践性教学 汉语言文学系已经拥有苹果G5型视频/图形工作站、高清摄像机、照相机等设备,目前已投资300万建设新闻演播厅。此外,还将建成摄像实验室、平面编辑室、秘书技能实训室等。各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比重在20%以上,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本系教师掌握一定技能,聘请有一定资历,实务技能丰富的教师作为客座教师来共同实施该项目。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为实施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人力保障,也能够为合作单位提供智力

支持。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开展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汉语言文学系在修订2011级新闻学、广告学专业过程中,邀请合作单位出席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座谈会。通过与合作单位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制订更加严密和科学,更加符合市场人才需求。 (二)展开合作教育,合作双方互动交流频繁 产学研合作双方开始展开实施联合培养人才“互派互聘教师制”,一方面邀请合作单位相关人员来校进行讲座、授课、论文指导等。汉语言文学系教师前后18人次为16个合作单位或地方部门、团体,进行各种培训,受益人数高达897人。 (三)共建实践实习基地,实现合作就业 汉语言文学系中文师范与合作单位共建实习基地,学生实习效果良好。新闻学、广告学专业学生与厦门界面文化传播公司采用“订单式”培养,其中在2010年,新闻学专业为该公司培养员工三名,广告学专业培养员工5名。同时,本专业对外汉语与印尼的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签订教育合作交流的协议,亚洲国际友好学院接受对外汉语学生任教。 (四)联合开展科研,服务地方社会经济 2011年汉语言文学系通过与实践基地合作,已启动“莆田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新闻学专业与莆田市科技局合作,制作了《水培花卉的栽培技术》、《鲍藻混养》、《零排放养猪技术》等科普宣传片,服务当地农村。广告学专业与厦门界面公司、海都文化传播公司联合合作,为莆田市上塘珠宝产业、山中古典家具进行市场调研,提供项目咨询,提供决策。

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的基本结构范文

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的基本结构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了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 以各自拥有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市场开拓等一系列开发、经营活动。这也是企业界、学术界、技术开发领域为了共同实现创新目标而形成的合作交流活动。产学研合作是基于创新而进行的合作, 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融合。 基于产学研创新的分析,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所采取的不同合作方式、合作类型的标识。显然这种标识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和功能的一个复杂系统, 也是产学研结合研究中的一种范式。 产学研结合的主体要素是直接参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动性因素, 即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直接参与者。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是产学研结合中不可或缺的3 类主体, 这3 类主体的角色各不相同:科研机构和高校是创新知识的源泉和人才的主要输出者, 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造者; 企业是科技的主要输入者, 是技术创新的的主体,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现者。但由于以上3 类主体的目标存在着不一致, 因此需要政府出面充当推动、沟通、调和和监督的角色, 这样产学研结合的主体要素就包括: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和政府。 产学研结合的环境要素是指构成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之环境系统中的诸要素。它包括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等。

产学研结合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就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言, 科技的进步, 教育的变革, 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科学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就主体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而言,产学研联合是一个开放系统, 一方面, 主体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另一方面, 主体要素结合的方式, 结合的紧密程度, 结合的持久性, 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要素的影响。从产学研结合系统结构中, 能清晰看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 , 如图1所示。 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模式 虽然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理论研究有很多, 但目前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产学研创新模式的科学分类,按照不同视角, 对产学研创新模式进行区别和划分,确立产学研不同模式的组织建制与实施方略, 对于促进产学研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1 产学研合作的阶段划分 确定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 对产学研合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是必要的。按照产学研合作时间、方式、核心内容可将产学研合作划分为6 个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合作共赢融合发展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作共赢融合发展 ------亚泰集团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质量年报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的要求,北京城建亚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彰显企业先锋的示范引领作用,履行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于2013年9月24日,与全国示范高职院校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重实效的系列校企合作,取得了“企业和学校互动、专业与市场对接、育人为生产服务”的良好效果,为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提供了“纵向有深度,横向有宽度,发展有高度”的职业发展空间,走出一条支持高职教育发展,校企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行业先锋追求卓越 北京城建亚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泰集团”)成立于1994年,是国家大型一级建筑施工企业,资信等级为AAA级,拥有房屋建筑、市政公用、建筑装饰装修、文物保护、园林古建筑、钢结构、机电设备安装、起重设备安装等8个国家一级资质和国际承包、房地产开发、建筑装饰设计甲级资质以及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具有承担工业与民用建筑、装饰、市政、古建、钢结构、高速公路、水电设备安装施工、房地产开发以及商品混凝土等生产能力。公司先后荣获“北京市守信企业”、“首都文明单位”、“全国消费者满意施工企业”、“全国诚信建设示范单位”、“中国优秀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优秀质量品牌文化奖”等荣誉称号,并通过了ISO9001、 ISO14001以及ISO18000管理体系认证。 公司董事长曹国章曾荣获“中国优秀企业家”、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项目经理”、“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北京市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家”“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届当选为北京市朝阳区人大代表。公司党委书记: 潘寿林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集团党委被评为全国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