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正永

陕西曾经铸就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今天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有条件又能力成为新起点和桥头堡。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习近平同志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构想,按照“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要求,以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核心,以构建欧亚立体大通道为基础,以加强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先进制造、科技教育、现代农业等领域合作为重点,紧紧抓住机遇、积极主动作为,深化区域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努力把陕西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物流商贸枢纽、文化科教交流核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端生产要素聚集区。

省委副书记、省长娄勤俭

丝绸之路是从长安起始的,今天的陕西和西安,虽然在时空与影响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新中国数十年的建设,已使这里在诸多方面形成了超越以往、不可替代的优势,必将在中国向西开放战略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是发挥交通枢纽优势,推动欧亚立体大通道加快建设。而是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在互利共赢中强化区域经济合作。三是发挥地理区域优势,促进贸易交流合作空间不断扩大。四是发挥人文资源优势,推进中西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发展。五是发挥欧亚论坛永久性会址优势,积极构建便于沟通交流的大平台。

一、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丝绸之路

1.基本概念

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公园前206年——公园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路上通道,在罗马帝国时期,通过这个通道来自东方的最珍贵、最有影响的商品是丝绸,因此,被近代西方学者称为丝绸之路。我国《史记》、《汉书》和南北朝史籍里最早出现的丝绸之路名称是“西域南道”、“西域中道”、“新北道”、“河西道”等。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中首次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中西方文华的友谊之路,为人类文明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金的欧亚大陆桥经由路线大部分是古丝绸之路。

2.主要要素

时间节点和重大时间。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和贸易活动在汉代之前就已出现,但西汉时期张骞作为国家的正式使节出使西域,其带回的大量信息记载于官方史书,并引发了汉代经营西域、打通和维护丝绸之路的国家行动,标志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此后,班超经营西域和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延伸和巩固了连接欧亚非三洲的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分裂和混乱,丝绸之路的交通受到影响。东晋高僧法显399年从长安出发陆路前往印度取经,返回时乘商船由海路到达山东,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存在。隋唐时期(589年——896年)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在唐代开放包容的外交环境下,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丝路因汉朝长安的繁荣而变为世界性贸易大通道,长安也因丝路的兴盛而成为商品商品集散地和国际化大都市。从8世纪起,阿拉伯人向东进入中亚,又经过600多年的战乱,这一时期欧洲与中国、印度之间的陆路交通被阻断。此后,随着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丝绸之路逐渐被海上丝路取代。

交通方式和商贸活动。丝绸之路和商贸活动。丝绸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有沙漠绿洲之路、草原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等多条路线,但以沙漠绿洲之路为主线。因此,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是丝绸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商队是贸易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在丝绸之路贸易中,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以及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等四大发明都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对东西方的文化发展和历史进程产了重大影响。西方的香料、珠宝、皮毛、药材等也通过丝绸之路销往中国。此外,西方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袄教等宗教通过丝绸之力传入中国。早期的丝绸和后期的茶叶、瓷器,是中国销往西方的主要商品,这使得古代中国在对外贸易上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沿线国家和地区。古代丝绸之路各条路线经过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沙特

阿拉伯、叙利亚、土耳其、意大利、希腊、埃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摩尔多瓦、斯洛文尼亚、以色列、约旦、乌克兰、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泰国、缅甸、孟加拉、斯里兰卡、索马里的那个4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受丝绸之路影响和辐射的国家还有朝鲜、日本、黎巴嫩、巴勒斯坦、波黑、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国家。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

1、基本背景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力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并倡议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5个方面来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影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2、战略意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牵亚太经济圈,西连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其建设对密切我国通中亚国家关系,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统筹国际国内发展,拓展西部发开发空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推进向西开放战略的必然选择。我国对外开放由东部沿海起步向内陆拓展,客观上形成“东强西弱”的开放格局。但近年来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内看,东部地区越来越受制于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攀升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开放型经济进入调整期,而西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矿产、能源等各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不断完善,经济发展驶入上升通道。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市场持续低迷,其传到机制对东部地区带来了很大影响。而西部周边国家普遍发展较快,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之一,给向西开放鉴定了基础。同时,打通向西陆路通道,能够缓解我国对海上通道的过分依赖,拓宽在全球竞争中的战略空间,构建海陆统筹、东西互济的开放新格局,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发展步伐显著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群众生活、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东西部发展相对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绝对差距仍在扩大,实力差距依然悬殊,全国近90%的外贸、外资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实现“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客观要求。共建丝绸之力经济带,有利于西部地区更好发挥优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一步释放开发开放和创新创造的活力,从根本上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势头。

(3)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渠道。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近年来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增缓,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拓展对外发展空间,扩大对外投资合作,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优化制造产地分布,同时消化国内产能。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中缅孟印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将极大地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促进传统产业的转移,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同时也会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4)构建和谐稳定外部环境的有效途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集中体现了我国在坚持全球经济开放、自由、合作主旨下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新理念,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好评和积极响应。经贸关系式国家关系的重要基础和纽带,经济利益联系越密切,周边关系就越牢固,有利于为实现“中国梦”争取和谐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

典型案例

近年来,西北大学根据国家提出的与欧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组织专家对丝绸之力沿线国家、地区进行的考察,开展了多项科学研究,并从文化遗产保护出发,专门成立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欲考古学研究中心”。

西北大学首先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构建方面入手,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如何发挥协调和运用政策支持丝绸之路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二是对丝绸之路沿线的石窟寺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测绘,梳理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及佛教造像的源流变化。三是研究因丝绸之路的兴建而兴起、发展和变化衰败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四是针对丝绸之路沿线重要遗址日益恶化的环境,进行了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

针对目前的研究成果,他们提出:一是根据不同的文化旅游主题,构建出不同的文化旅游线路,使得

这些线路能够讲述不同的与丝绸之路有关的故事。二是应采取有效的、可逆的保护方式,对丝绸之路沿线土遗址进行保护,使遗产能够“延年益寿”。三是将“物联网”运用于大型的线路遗产保护,对遗产周边的生态、环境以及遗产的变化进行监测,实时传递。四是大大推动西安古都的系列研究,出版古都西安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做出贡献。

目前,西北大学正积极与中亚国家商谈本科生与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为设立中亚国家汉语师资培训基地,成立“丝绸之路研究院”等工作做准备。这些工作的开展将扩大我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政府间在教育领域的互访与交流,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理论*政策*产业

省政府秘书长张广进

2200多年前,张骞从长安出发到中亚,开创了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古老的,贸易通道又焕发出新的生机。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亚欧大陆桥上最重要的支点,与中亚各国人文相通、产业互补、交通互联,在经济带建设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通”要求,加快推动与中亚各国全方位的务实合作,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

一、丝绸之路新起点的内涵

新起点是现代交通物流商贸枢纽中心。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没有异议,但在交通、物流、信息发达的今天,时空概念趋于弱化,任何地方都可能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因此,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就是要将陕西建设成为我国与中亚各国合作的交通物流商贸枢纽,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地、中转地和集散地。

新起点是经济合法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不在于“引进来”,而是“走出去”。新起点应成为我国与中亚各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心脏”,能够将产业、资本、技术等输入中亚,同事将能源、农产品等产品输出来,走在我国与中亚各国经济合作的前列。

新起点是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仅在于经济层面的互利共赢,人文交流也十分重要。新起点应成为我国与中亚各国教育、文化、旅游、民间交往的中心省份,成为双方共同认可的人文交流目的地。

二、我省具备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条件

从交通情况来看,经过多年高强度投资,我省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已成为欧亚大陆桥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转站。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客运量位居全国前8,通往国内外城市的空中航线达180余条。铁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均处于全国前列。

从经济实力来看,西部大开发为我省向西开放聚集了能量。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16位,人均GDP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航空航天、能源化工、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重型卡车、输变电设备、飞机及零部件、浓缩果汁出口位居全国前列,在产业结构上,与以农牧业、资源型产业为主的经济带沿线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广阔的合作空间。

从文化底蕴来看,陕西是古丝绸之路起点,自唐代以来,多民族在此生活、居住、融合,与中亚各族人民具有一些相似的文化特征。汉长安城遗址、唐长安城遗址、大小雁塔、彬县大佛寺等文化遗存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历史。特别是,哈萨克斯坦东干族与我省回族居民更是同宗同源。目前西安市已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和土库曼斯坦马雷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为双方深入合作打下了基础。

三、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应处理的几个重点

一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假设是国家大战略,需要国家统筹部署和推动。如在“五通”方面,地方政府主要是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而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货币流通则需要国家整体谋划,在建设新起点中,一方面要合理区分中央与地方的工作,准确定位,把握重点;另一方面要积极作为,通过努力来推动国家战略实现。

二是政府与市场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双方经贸合作能否深度融合,实现互利互惠.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政府主要是做好服务和引导,通过高效的服务、优惠的政策、合理地引导推动双方企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三是合作与差异的关系。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一方面,我省应与丝路沿线兄弟省份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贸易大通道;另一方面,也要实施差异化战略,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使我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抢占先机,居于主动地位。

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应该把握的几个重点

一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认真研究分析中亚各国经济特点、产业优势,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中亚各国合理布局一批能源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有色金属、食品纺织等产业园区促进双方合作不断深入。要特别重视民营中小企业和大型物流商贸企业的作用,通过日常用品走进中亚人民的日常生活,打上陕西烙印,影响陕西品牌。

二是推动文化旅游教育先行。文化旅游受市场影响比较小,也比较容易推动。我省要充分利用古丝绸之力的起点优势,联手丝路沿线国家或地区打造一批沿线丝路风情精品景点和旅游线路。以丝绸联合申遗为纽带,进一步加强文化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东干族的优势,促进双方民间的友好往来与互信。加强与中亚学校的联络,在国家统一组织下,增大互派留学生规模、建立大学交流合作机制、设立孔子学院等。

三是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是确保“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持续稳定运行,开辟更多西安到中亚的国际航线,加强与中亚各国信息基础设施对接,打造地上、空中和信息三条“丝绸之路”。软件方面主要是加快签证工作,积极使中亚各国在浐灞设立使领馆区,方便双方人员往来;优化通关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提高通关服务效率;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融资服务、扩大授信额度,支持我省企业“走出去”,降低企业赴中亚投资成本。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方玮峰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对方开放的伟大壮举,自汉代以来,丝绸之路一直是中国与中亚、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通道,为推动东西方文明沟通融合与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世界经济文化格局中,重建丝绸之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现实意义。陕西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更应及早谋划,主动作为,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给实现突破。

一、着力对外开放,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开放之路。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时代,正是与世界问明的开放交融,为中华盛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经济外向度底,一直是制约我省发展的“短板”。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是破解发展动力约束,实现增长模式和动力再造的关键。

当前,我省应将建设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作为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丝绸之路起点、现代欧亚大陆桥重要枢纽的比较优势,加快对外开放门户建设,加快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强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能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努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开放先行区,建设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窗口,促进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发展。

二、着力产业融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最大的陆路经济通道,繁荣的国际贸易带动了中国丝绸、茶叶、瓷器等优势产业迅速壮大,促进了中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可以说,丝绸之路也是一条东西方的产业合作之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产业融合与合作,更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题中之意。我省应将开展国际产业合作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我省产业基础优势,瞄准国际市场,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推动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临空经济融通发展。充分利用中亚地区能源、旷工、农业资源肺腑的优势,推动我省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勘探采掘、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全面开展国际产业合作,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空间。

三、着力科技合作,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的科技合作之路,中国的“四大发明”与西方的冶炼锻造、机械加工等技术相互传播,极大地促进了全世界的科技和文明进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我省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供了重大机遇。

我省应将开展国际科技产学研究作为培育创新驱动力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优势,加快科技资源整合和科技体制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快建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能源、新材料、文物保护、生态农业等方面,提升与中亚地区的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和水平,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提成。

四、着力交流文化,提升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是世界主要文明和宗教的传播通道,对世界古代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深远影响。当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我省应将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作为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重点方向。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优势,推动丝绸之

路联合申遗,实施汉长安城、唐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积极建设中华传统文化高地,提升文化产业实力。积极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与中亚国家联合开发国际旅游线路,开展联合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开展教育培训合作与人才交流,推动文化产品交易,提升陕西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省教育厅厅长李兴旺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向西开放,是西部大开发的新机遇。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亚地区与中国往来的重要区域。赵正永同志提出,要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的新起点和桥头堡。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是一项长期稳定的工作,比起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更加贴近普通民众,可以促进发自内心的认同,培养大量立志于促进中国与中亚合作的人才,从而为各领域的亲密合作打下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投入少、风险小,收益大、影响远。

我省是高教之省,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由大到强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省与中亚地区高等教育合作不断深入,这不仅源于我省的地理和历史文化优势,更重要的是高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其中石油、地质、农林、路桥等方面优势学科正是中亚国家所亟需的。目前我省高校共有中亚留学生614名,其中哈萨克斯坦留学生最多,分别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专业主要为国际贸易、汽油储运、地质勘探、石油工程、国际关系、桥梁建筑、医学、对外汉语和汉语专业。2005年9月,西安外国语大学成立了“中亚汉语教育基地”,2007年12月与哈萨克斯坦欧亚大学合作建立了我省第一家海外孔子学院。今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与阿富汗喀布尔大学成立了交流合作谅解备忘录。近几年,西安石油大学为中东中亚培养2000多名石油技术方面的留学生。今年10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了首批哈达克斯坦农牧培训班。12月初,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签约共同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我们一直在路上。

扩大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既是我们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教育强省的内在需求,也是我省教育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切实举措。我们的设想:一是组团向中亚国家选传推广我省高校,打响陕西高等教育的品牌,并设立政府奖学金,吸引中亚国家学生来陕留学,同时也要选派优秀学生赴中亚留学;二是支持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设立中亚学院,成立中亚国家汉语师资培训基地,支持陕西师范大学与喀布尔大学、塔吉克斯坦国立大学的合作协议项目;三是支持西北大学成立丝绸之路研究院,在该院内部成立东干族研究中心,发挥其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作用;四是支持在中亚国家高校设立孔子学院,力争成立2—3所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四是扩大我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教育领域多层面的互访与交流,在西安定期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大学校长论坛,推动合作与发展。

省科技厅厅长李明远

今年9月,在访问中亚四国期间,习近平同志阐释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响应。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意味着国家改革开放战略进一步向西转移,也意味着中国内陆省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凸显。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公认的科技大省、高教大省、人才大省、旅游大省、文化大省。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和用好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科技资源优势,不断深化国际、省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着力通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努力把陕西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桥头堡。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既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条件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载体。要以国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核心,发挥欧亚主体大通道优势,建立一批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基地,聚集科技、文化、人才、产业、等特色资源,发挥特色科技产业,努力把陕西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科技合作交流核心区、内陆开发开放高地、高端生产要素聚集区。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大力整合国家、省上科技合作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科技项目推介活动,支持省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走出去,重点加强与中亚各国的现代农业、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一是强化现代农业领域科技合作。中亚国家地处内陆,地理气候条件与我国西北地区相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具有共通性。杨凌示范区作为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的试验田,在抗旱作物育种、旱区生态环境修复、旱区节水农业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杨凌的科技推广已经起到超出陕西、辐射全国、带动世界的作用。要以杨凌示范区为载体,不断加强与中亚国家在旱作农业技术、生物种业研发、农产品贸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领域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二是强化能源化工领域科技合作,希望通过对外能源合作助推本国经济发展,毗邻的中国无疑使中亚国家最直接、最便捷的巨大能源市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迫切需要拓展更多的能源进口渠道。中国同中亚国家能源合作体现了优势互补,实现了互利共赢。要紧紧抓住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煤-甲醇-烯烃、芳烃、醋胺-精细化工产品”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优势,不断加强与中亚国家在能源化工领域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帮助中亚国家提高生产技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资源转化产业。三是强化装备制造领域科技合作。近年来,我省在航空航天、汽车、输配电设备、石油机械、机床工具、冶金煤炭重型装备等行业技术优势突出,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了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的“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优势产品。要以装备制造领域的合作潜力,加快建设共生共赢国际装备产业分工体系。

加强省际科技合作。我省是科技资源大省,现有各类科研机构900家、高等院校79所、国家级高新区6个、“两院”院士59人、科技人员110万人,年专利申请量超过2万件,拥有大量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要充分依托中国东西部投资与合作贸易洽谈会、杨凌农高会、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等合作平台,探索建立省际间科技合作机制,积极鼓励省内科技资源走出去,与兄弟省份开展各领域科技合作交流,促进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长蒋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重建丝绸之力的战略构想,为陕西经济拐弯超车注入新的活力。面对新形势,陕西工业抢抓机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求新突破。

一是充分利用好欧亚经济论坛这个平台。结合陕西工业调结构和转型升级的新特点,积极构建综合工业园区、产业转移、能源转化等富有特色的分论坛,进一步发挥欧亚经济论坛的延伸效应,深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城市之间的务实合作,形成资源互补、利益共享的一体化开放格局,同时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是主动出击“走出去”。为了加强与中亚各国经贸往来,经济协作部门把我们省内名优特产品汇集起来,采取政府搭台,甚至财政补贴相应布展和摊位费,精心组织一批企业产品,深入中亚各国举办陕西名优土特产品展销会,增加相互了解,寻求进一步合作机会。

三是实施优势产业转移,寻求深度合作。今年以来,受大环境影响,我省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增速回落明显,要保持陕西经济持续向好的优势,就得抓住机遇,倒逼企业重新开拓新的市场,而我省大型国有企业资本实力、技术创新、运营管理等,经过多年积累,都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一些专精特新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也在寻求新的突破,二中亚国家,资源禀赋很好,但是缺少开发经验、技术、资金,双方有合作的良好基础,可以选择我省煤炭、石油、输变电设备及食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主动出击、探寻深度合作,实现共赢。目前延长石油、陕汽等已经先行一步,在中亚建立了一些合作项目,下一步要加大力度,把我们的优势产业转移到当地,为我省经济拐弯超车提供新的支撑点。

省财政厅厅长张社年

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应“文化当先行”

2000多年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一直是连接中国、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最重要的纽带。特别是中亚地区和我国的联系尤为紧密。丝绸之路开通以来,我国特有的商品和中华文明都由丝路传入中亚,并在当地风行一时;中亚的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为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在中亚人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说,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国与中亚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时代,并在双方历史中深深植根。

中亚五国与我国边界线长达3300公里,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结构互补性较强,市场发展空间很大。在当前我国东部和南部海疆多事、外部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的形势下,积极发展与中亚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对于维护我国的安全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文化交流承担着重要作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是促进各国从上层到民众产生互信的基础,没有文化的沟通作为坚实的民意基础,无从谈及其他领域的成功合作与持续发展。因此,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交流当先行。

二、文化先行陕西要当先

在丝路交流繁盛的汉唐时代,陕西就是中亚各国了解中国的窗口。新时期,陕西文化底蕴深厚、科教资源丰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条件、有能力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桥头堡。在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中,建议陕西文化要当先。

一是打造一批有关丝路的纪录片、电影等文化艺术精品,让国内外的民众对丝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增强陕西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和文化亲和力,从而增强竞争优势。

二是充分利用2000多年来中国和丝路沿线国家文化互融的基础,依托陕西高校资源优势,与丝路沿线各国互派留学生学习和培训人才;选派大学教师进入中西亚,设立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以推进人文交流、建立良好互信。

三是建立丝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机制。丝绸之路沿线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多民族多种文化和平交往、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历史标志和象征。陕西要发挥在考古和遗产保护方面的领先优势,援助中亚各国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四是建立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协调机制。中亚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丝绸之路的新起点,陕西应当以丝绸之路为纽带,联合西北五省和中亚各国,建设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风情体验旅游走廊,共同打造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品牌。当前应尽早开通西安直达中亚地区的国际航线,实行统一的旅游签证或落地签证,使丝路沿线各国成为无障碍旅游区。

三、文化先行政府要有政策和资金支持

建议整合省上有关对外交流、文化旅游发展、教育科研等方面的资金,设立人文发展基金,支持开展与中亚各国在文化、科研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一是支持教育科研。支持西安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就“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展理论探讨和方案论证工作,充分发挥这些单位的智力支持、决策资讯作用。

二是支持人才培养。支持各大院校中亚、中欧研究所,以及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扩大丝路沿线各国建立孔子学院的数量,培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所需各类人才。

三是支持文化交流。支持丝绸之路相关国家文化交流团体来陕开展文化交流和科研考察活动;支持我省文保单位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对外援助项目;建立陕西丝绸之路网站,以汉、英、俄、意等语言宣传丝路文化、经济等信息;扶持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推出一批优秀的外宣作品。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翟四虎

丝绸之路常简称为丝路,通常是指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1000多年前,东起长安(今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曾是连接中国与亚欧各国的贸易通道。在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上,五彩丝绸、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这条贸易通道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贸易大动脉。

随着岁月变迁,如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国家为中亚五国,即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也称“中亚地区”。这一地区东西长3000千米,南北宽约2400千米,总面积400.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00万人。中亚五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在当前美国重返亚太,我国东部和南部海疆多事,我国外部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的局面下积极发展我国与中亚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是具有高瞻远瞩、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一个内陆省份,由于远离海路,经济欠发达,习主席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我们陕西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丝绸之路是人才创造的,也创造了人才,创造了文化,现在更是如此。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迅速发展,尤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使得掌握中亚各国语言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凸显,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来看,我省此类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掌握中亚各国语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够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需求,加快掌握中亚各国语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为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已经刻不容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为政府人才工作的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中亚合作人才队伍建设,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插上人才的翅膀。

注重人才培养。发挥全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指导各市按照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需要,把培养掌握中亚各国语言的复合型人才纳入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分类制定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在实施各类重大人才培养工程时给予倾斜和必要支持。有计划地对从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干部到中亚地区学习培训,力争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掌握中亚语言,又熟悉国际经济、法律、国际规则、又了解中亚经济、历史文化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全方位、多渠道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人社部门在引领方面的职能作用,为我省高校开设中亚语种专业院校聘请来自中亚各国的高素质教师。邀请中亚国家的大使、外交官或者专家学者来我省开展学术讲堂、进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省内高校与中亚高校建立联系,在省内高校设立中亚人才工作博士流动站,开展互换留学生、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举办国际会议等活动。鼓励学生去中亚五国留学,学习语言,为学生提供书籍、设备,在经济上给以适当补贴和奖励,以促进人文交流,密切人员来往。

充分利用中亚各国当地人才资源、注重收集,及时发布中亚各国当地的人才信息及其人才市场运作机制,为我省有实力、有技术,诚实守信的企业到中亚各国兴办实体提供人才支撑,以国外人才弥补我省人才不足。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卫华

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构筑互利共赢、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重大战略措施,对保障国家经济、生态、政治和国防安全意义重大。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陕西要进一步明确定位、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在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崛起做出历史性贡献。

一是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打造陆海丝路重要交汇枢纽。陕西地处中国地理版图中心,承东启西、连贯南北,东邻山西、河南,西连甘肃、宁夏,南抵湖北、四川、重庆,,北接内蒙古,是毗邻省市区最多的省份,既是向西开放的战略咽喉,又是辐射国内市场运输半径最小的重要原点。在国家同步推进海上、陆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全方位开放展略中,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大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民用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拓国际航线,充分发挥物流洼地效应,加大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并积极融入国际港口体系,把陕西打造成两条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

二是发挥源远流长的人文优势,打造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文化是推动开放,加强交流的先导。史上丝绸之路首先是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主要文明相互交流的核心纽带,对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互动产生过重大作用。陕西文化资源丰富,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化遗产富集,在“丝绸之路起始短和天山廊道上午路网”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中,33处遗产点,我省就有7处,而除申报的遗产点之外,还有大量的与丝绸之路有关的文化遗迹,如一粒粒闪亮明珠散落于丝路沿线,特别是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可挖掘、可包装、可打造的遗产比比皆是。进一步加大这些遗址的考古开发力度,把西安打造成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搭建纵贯古今的文化沟通桥梁,激活丝绸之路沿线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寻求现代东西文明的共生共荣之路,将会极大增强文化影响力和亲和力,促进经济合作向广领域、深层次、持续化发展。

三是发挥高校云集的科教优势,建设丝绸之路人才培养基地。人才交流是推动高层次沟通的关键,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引领。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我省科教优势最为突出,高等院校数量、科研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大与中、西亚各国的人才交流,在各个领域都能培养一批能够熟知彼此、拥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专业性人才,对促进丝路经济带建设尤为重要。一是要加强大学间的交流合作。鼓励省内高等院校与中西亚各国高校间建立学术、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机制。二是要加大对中西亚留学生的培养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中西亚学生来陕留学。三是加大国内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志青年学生和学者赴中亚各国大学留学和学术交流。

四是发挥地质勘查的技术优势,建立上合西安地学研究中心。矿产资源富集是中西亚各国的最大优势,但勘查力度不足、开发水平不高,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也是他们最需破解的主要瓶颈。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合作,是加强与中西亚各国经济合作的最佳契合点。根据中、西亚地区优势矿产类型,以我国紧缺能源、大宗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非常规能源矿产为合作方向,重承绿色矿业理念,以勘查开发为主,既有效弥补国内矿产资源短板,又有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提升。作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主管部门,我们将积极开展相关政策研究、规划编制,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引导地勘单位、企业科学合理、规范有序“走出去”。同时,我们将与西安地调中心共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尽快将其建成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中西亚地学、矿产研究、合作交流,以及人才培养基地。

省环保厅厅长王成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大战略构想,旨在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往来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文明交融的重要载体,开辟了古代中国经济文化外交史上的辉煌篇章,在世界文明版图上留下来浓墨重彩的一笔。丝绸之路是世界人民的财富,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更是陕西人民的荣耀。

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历史上发挥了难以磨灭的重大作用,创造了世界瞩目的历史盛世,在世界文明史、经济史、外交史上地位极其重要、意义极为深远。历史赋予人们发展的动力与激情,辉煌的历史更是如此。我们要牢牢抓住重大的机遇,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和更大的改革决心,把西安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耀眼的明珠,重振古长安的兴盛繁荣,彰显新西安的勃发生机。要善于“借题发挥”,主动突破,积极探索为我所用的科学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新理念,努力把西安建成名符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多着笔墨:

一是理念要“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要坚决避免陷入思维定势和意识窠臼,务必凸显大气象、大气势、大视野,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创新精神,胆子大一些、步子稳一些,积极借鉴国内外同类型、同体量经济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尽快形成富有指导意义和实践特色的指导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指导思想。

二是立意要“深”。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在国家区域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恰如“皇冠上的明珠”。在建设上,用意要深、目标要远、定位要准,要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综合考虑、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西安建设成经济实力、人文魅力、产业吸引力、辐射带动力、对外影响力俱佳的真正高水平的国际化大都市。

三是规划要“高”。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规划须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听取各层面的意见,考虑以适当方式向国际顶尖智库、咨询、规划、设计机构“取经”,总之,要确保雕琢出具有高远、高明、高水平特质的规划体系,并切实用以指导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建设。

四是措施要“实”。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是一项任务十分艰巨但效益极为突出的宏大工程。建设的好,将为西安乃至整个陕西省赢得弥足珍贵的历史机遇,可有效缩小与东部发达省份的差距,为实现拐弯超车奠定坚实基础。我省大力争取中央的支持,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列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史诗般工程,下最大的大决心、发展好、延续好。对于创新突破性的政策,要积极探索,不懈争取,更要用足用好,用踏踏实实的作为和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世人的认可。

五是发展要“绿”。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名族未来的大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却经济的一时发展。习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振聋发聩、高屋建瓴,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我们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要牢牢把握住“绿色低碳”这一鲜明时代主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西安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文明特区”,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搭载上强劲澎湃的绿色动力。

省统计局局长丁云祥

听了“丝绸之路的历史与重建新丝绸之路”专题报告,自己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后世影响和发展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就陕西如何找准定位,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抓住机遇,抢得先机谈几点认识。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陕西发展的新机遇。

历史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还是物产交流的纽带,无论是对东方,还是西方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西安(古长安)因丝绸之路的兴盛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国际交流中心,古代中国亦因丝绸之路而名扬世界。但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航海技术的发展,路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但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仍在。近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是对我国向西开放战略的深化,对于密切同中亚国家关系、统筹中西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框架下,陕西以及西安再次被推到了中国对外贸易交流的前沿,对于既不沿边、也不沿海的陕西来说,无疑有了新的更大发展空间,对于陕西向西开放、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都是新的巨大机遇。

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要找准陕西定位

陕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方面,一是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历史影响仍在;二是陕西承东启西,区位优势明显,西安还是全国铁路枢纽之一和高速公鲁达网重要的节点城市,是全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港,也是欧洲与中亚国家客流、物流进入中国的出入口和集散地,交通和物流基础较好;三是西安是中国六大通信枢纽之一,我国互联网唯一西北骨干核心节点,其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应用居全国领先水平;四是科教实力雄厚、文化资源丰厚、产业基础坚实。劣势方面,一是合作基础差,陕西不沿海,也不沿边,外向度底,2008年-2012年,陕西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分别为9.1%、8.2%、9.6%、9.4%、8、2%,而同期甘肃分别为15.4%、9.1%、14.3%、14.0%、12.6%,新疆为42.6%、25.8%、25.2%、27.7%、26.8%;201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总额为460亿美元,但陕西与中亚五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仅有0.98亿美元。二是产业结构中,消费品占比地低,2008年-2012年陕西轻工业生产总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9.6%、20.1%、18.9%、18.7%、18.9%。三是人才缺乏,长期以来,陕西与中亚五国的交往相对较少,各方面人才都比较缺乏。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主动作为、系统谋划

陕西要充分发挥历史影响力,依托西安独特的区位、科研产业和产业优势,在文化交流、贸易发展上先行先试,努力打造新的文化交汇点、物资集散地和产业聚焦点。

一是做好规划,加强与国家战略对接,理清发展思路,重点突出陕西以及西安优势围绕文化交流、旅游商贸、产业互补等,制定系统的建设规划。

二是文化先行,充分发挥古丝绸之路起点的影响力,推动我省与中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考古与文物保护、丝绸之路了旅游线路开发、互派留学生等方式,增强互信,为后续产业合作、商贸往来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发挥陕西区位优势,加快建立完善与中亚国家交流的陆空网络和信息网。巩固和托展西安丝绸之路起点的交通和信息枢纽地位,充分发挥“长安号”国际专列开通的影响力,强化西安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省份的生产要素聚集作用。

四是充分发挥西安高校科研院所智力资源优势,加强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分析研究,找准陕西与中亚国家商贸合作和产业衔接的切入点。

五是争取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首个自贸区,争取依托欧亚经济论坛吸引中亚国家率先在西安设立领事馆;在中亚国家设立经济办事机构,组织陕西企业赴中亚开展经贸合作。

六是做好产业对接,借向西开放机遇,加快消化过剩产能,组织好如汽油开采、冶炼设备的制造和出口,干旱、半干旱农产品育种、灌溉设备及技术的出口,汽车、服务、家电、食品等消费品的出口等等,带动陕西产业结构调整。

省政府研究室主任钱远刚

重温我国丝绸之路的历史,对于了解丝绸之路的地位,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新时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兴于汉、盛于唐、衰于明的历程。其中,西汉张骞首次开拓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丝路。隋唐年间丝路空前繁荣,丝路被阻,规模远不如前。15世纪初,明朝军队推出哈密,新疆大部伊斯兰化,欧洲与中国、印度间的陆路交通被阻断。同时,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丝路逐渐被取而代之。

丝绸之路的建立,把中国的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善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罗马的贵族妇女都以能穿上中国丝绸衣裙为荣,尤其是丝路上绣的山水、花鸟、名人书画、西方人用作陈设挂轴,被当作美化,丰富生活的罕世之宝。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瓷器和制瓷技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世界,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天文、历法、炼铁、造纸、织丝等技术也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对西方文明的进步起了极大的作用。

同时,丝绸之路也把世界各地的文明带入中国。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汗血马、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唐代开元年间,东罗马的羚羊、狮子、非洲的象牙、香料也输入内地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物产。西方的乐器、乐曲在汉代就已传入我国,汉朝末年,印度的佛教、哲学与艺术、希腊、罗马的绘画也先后传入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印度取经,同时也将印度的建筑风格这一事实就可表明,这些外来文明艺术,也大大影响了东方人的生活。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域广袤,民族众多,聚集了全球近一半的人口,市场极其庞大,资源丰富更是突出的特点,但由于各国处于不同发展的阶段,贫富差距较大,客观上使相互间经济互补性很强。中亚五国,总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约6000多万人口,石油、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目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欠发达。西亚20多个国家,面积约718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总面积的16%,人口约4亿多,石油、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号称“世界油库”。西亚国家贫富差异较大,既有世界高收入国家也有中低收入国家。欧洲地区则基本是高收入国家,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十分发达。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们积极顺应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开放战略的重大举措。我省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我省发挥区位优势,拓展开放空间,建设内陆地区开放开发新高地,为推进我省全面开放,推进建设陕西经济升级版,加快建设“三个陕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要借鉴古人开拓和发展丝绸之路的精神,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开拓,坚韧不拔,为我省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辉煌新起点。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我省应树立长期战略,打牢基础,选准突破口,以文化为先导,深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在能源、科技、商贸、旅游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提升陕西省经济的外向度和竞争力。

一是培育载体,占领文化高地。积极与丝路沿线展开遗产保护利用合作,规划利用好文化遗址、遗迹。有机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断彰显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艺术、经济价值,加强文化交流,举办世界级文化论坛,使我省回归丝路文化的制高点。

二是产业联动,增强文化实力。充分发挥构建旅游带引领作用,主动联合西北兄弟省区和中西亚及欧洲国家,组建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合作组织,将沿线散落的旅游“珍珠”设计串联成一条精美的“项链”,形成世界级旅游带。同时,充分发挥航空、高铁优势,打通直达中亚、欧美的国际旅游航线,开辟“立体丝绸之路”,使西安成为国际游客集散中心,促进陕西旅游再上一个大台阶。

三是承继传统,提升文化魅力。加强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不断挖掘、提炼其精神内涵。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社会风气、价值观念。加强宣传、推介,对外展示陕西开放、自信、包容的积极形象,讲好陕西故事,传播好陕西声音,不断扩大我省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

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容及区域布局

“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容及区域布局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容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份愿景与行动从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的主张与内涵,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向和任务。 (一)共建原则 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二)框架思路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2015年干部在线学习丝绸之路经济带参考答案

2015年干部在线学习第二季度必修课参考答案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 一、单选 1.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单选 2 分) [A]正确[B]错误 2.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也是在向世界宣示中国将为地区发展和()承担更多责任,体现了大国胸怀和责任意识。(单选 2 分) [A]亚非经济一体化[B]世界经济一体化 [C]欧亚经济一体化[D]亚洲经济一体化 3.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只需集中关注经贸、投资维度。(单选 2 分) [A]正确[B]错误 4.政策沟通,指各国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单选 2 分) [A]正确[B]错误 5.“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平台。 [A]区域合作[B]文化交流[C]区域经济[D]经济往来 6.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较高,这些资源主要通过()进入中国,渠道单一。(单选 2 分) [A]沿海海路[B]西部管道[C]铁路运输[D]以上均不正确 7.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座谈会上正式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倡议合并在一起,作为中国加强周边外交的重大战略指导。 [A]正确[B]错误 8.()对经济的运行造成问题,中国传统出口单一和狭窄,美欧日占据出口核心国位置,通过“一带一路”开辟新的出口市场是好抓手。(单选 2 分) [A]过剩外汇资产[B]基础设施建设欠缺[C]过剩产能[D]资源紧缺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3月)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 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目录 前言 一、时代背景 二、共建原则 三、框架思路 四、合作重点 五、合作机制 六、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 七、中国积极行动 八、共创美好未来 前言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 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 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为推进实施“一 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 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 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一、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挑战与机遇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挑战与机遇 2014-3-6 17:44:37 民航文化传播网作者:呼守文阅读:14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于南航新疆分公司飞行部而言,不仅意味着将来航线增加、航线延长,更是要面临着乌鲁木齐将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这一新机遇,这同时对于飞行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意识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飞行部的影响,自上而下统一思想认识是飞行部把握新机遇的前提。要看到,随着经济带建设,欧亚间交流更加频繁密切,飞行部发展重点也将会从重视国内,转向国际国内并重。对飞行员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飞行员不再仅是旅客安全的保证,同时也是贸易、交流顺利进行的重要纽带,这意味着干部思维模式要从单纯的技术型管理转向具有发展眼光看问题的新型管理。 保证安全运行是飞行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础,发展的保障,也是参与国际化竞争最有力的武器。随着航线的延长,天气状况、环境、航线中转等将更加复杂,飞行运行安全要求将更加严格。同时,面对欧亚等地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也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空防安全形势。这需要飞行部提高安全意识,建立更加完善的培训机制,制定更详密的空防措施,保持严谨的飞行作风,保证持续安全运输飞行。

培养及储备优秀的飞行员是飞行部经济带建设中持续发展的保证。飞行部能否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持续发挥作用,这决定于年轻飞行员的素质。培养优秀的年轻飞行员,飞行干部首先要以身作则,传续良好的飞行作风;其次要建立一套符合发展需要的培训机制,使飞行员能够扎实掌握各种飞行中所需要的知识及技能。 保持员工队伍稳定是飞行部能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持续 健康发展的载体。但是随着经济带的建设,民营及国外的涌入,他们的高薪条件或新的管理理念,将会对飞行队伍的稳定产生一定影响。这需要飞行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向国外先进同行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并完善自身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保证飞行队伍的稳定。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飞行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里程碑式 的发展机遇。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不断的学习中发展,配合分公司的发展规划和部署,实现飞行部的新发展,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应有的贡献。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十三、做好周边外交工作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9月7日) 2015年07月21日13:4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 哈萨克斯坦这片土地,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曾经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作出过重要贡献。东西方使节、商队、游客、学者、工匠川流不息,沿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古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道,人们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伟大卫国战争爆发,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受到当地人民广泛欢迎。 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20多年来,随着中国同欧亚国家关系快速发展,古老的丝绸之路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把中国同欧亚国家的互利合作不断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同中亚国家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国高度重视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将其视为外交优先方向。 当前,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面临难得机遇。我们希望同中亚国家一道,不断增进互信、巩固友好、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为各国人民谋福祉。 ——我们要坚持世代友好,做和谐和睦的好邻居。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我们愿同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为建设和谐地区作出不懈努力。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 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 (经国务院授权发布) 2015年3月 目录 前言 (1) 一、时代背景 (1) 二、共建原则 (2) 三、框架思路 (2) 四、合作重点 (3) 五、合作机制 (6) 六、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 (6) 七、中国积极行动 (7) 八、共创美好未来 (8)

前言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一、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2015年03月28日来源:新华社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全文如下: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 (经国务院授权发布) 2015年3月 目录 前言 一、时代背景

二、共建原则 三、框架思路 四、合作重点 五、合作机制 六、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 七、中国积极行动 八、共创美好未来 前言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

产。 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陆大道论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经济意义(一)

陆大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首先衷心的感谢这次论坛的主办方甘肃省委宣传部、新华社甘肃分社领导同志邀请我参加这次峰会,让我谈一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认识。我讲的题目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意义以及发展方向,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兴起于西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达到鼎盛。此后丝路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逐渐衰落。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走向在历史上说法不一样。应该说我们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带,也就是现在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核心部位,丝绸之路走向路径有不同的说法,这个地图是东部地区,起点是两个城市,一个是西北地区的西安,一个是西南地区的成都,经过河西走廊,这是主要一条通道,但是往南部的通道是中国青海。进入21世纪,在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大的意义,促进中亚地区的稳定性,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的昌盛,中亚地区在世界乃至历史发展里面存在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1904年英国的地理学家麦金德,他写了一本书,二十世纪初,在欧洲有了很大的变化,那时候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使英国扩大大全球,但是在后来就结束了,他们的强权就是海权时代,当时的说法就是中国的海洋,中国海洋是重要的经济通道,就是英国实现的。麦金德预测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结束,她提法是有预示性的,二十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界,跟他理论的判断是有关系的,麦金德提出的理论是陆上霸权最有力的中心总是在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这一地带是世界的政治枢纽。要控制世界就必须控制欧亚大陆,谁要控制欧亚大陆谁就必须控制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从长期历史看,欧亚地区的稳定性还受地缘的影响,这种缓冲地带是大国所争夺的,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是这样,今天仍然是这样。 今天中亚地区政治上还比较稳定,我个人的分析主要是中、俄两个大国,维持跟中国的合作,特别是中国上合组织,对中亚地区本身的政治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英国这些国家,向阿富汗派兵,打阿富汗,那是主要想控制欧亚地区,欧洲人、美国人都是这样想的。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个地区跟两个大国有关系,就是中国、俄罗斯,特别是进入普京阶段,这种合作是高层合作,维护了这里的稳定,现在像上合组织也扩大了,这样的合作局面起着顶层的决定作用。但是从历史长河分析,这个地区仍然是被人所关注的地带,我们中国是大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是不回避的,但是我们不是通过像美国人那样干涉别国的内政,从各民族控制别的国家,通过控制这个地方进行威慑,我们中国发展中亚地区的合作,应该说我们是通过友谊、贸易合作这些渠道,来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但是这个情况我不知道我讲的清楚不清楚,这种状态跟历史相关程度是很大的,这就具有政治上的特征。9·11事件后美英对阿富汗实施军事打击,中亚地区出现了长期严峻的地缘政治态势。美国先后抛出了“新中亚地区战略”和“丝绸之路”修整案,宣布中亚地区为美国的战略利益区,对中亚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渗透,企图将中亚地区纳入自己的经济圈。建设实力强大,结构优化的经济带是西部开发的主体工程,更是西部地区合作的重要结合体。经济带的建设将有助于加强我国和中亚地区在能源生产和能源供应方面的长期合作。中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仅次于中东地区。是我国未来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重要来源。你们可以看看,这是国家能源部来源路线图,这个情况还正在变化,很多多的国家我们和他们发展贸易,进口资源,或者资源产品,我们国家这个巨大的经济体是需要的,西部地区经济带的建设把西部推向深入,推向广阔,有一个牢固的基础,更加有新的高度,有深化的、扩大的、更加高级的一个西部大开发,一个“丝绸之路”经济

64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研究 ――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加快新疆核心区建设 【摘要】新疆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必须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重大机遇,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尤其要加快核心区建设的先行项目,强力契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重点规划、建设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使之成为“五大中心”,做好亚欧经济合作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抓好乌鲁木齐空港、陆路港、出口加工区建设,打造中国第五个自贸区,推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各领域的合作,发挥核心区先行、引领、示范作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作用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谋划国际大格局的大智慧,新疆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对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新疆必须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想方设法确保做好这一重大政治任务,新疆位于亚洲的中心位置,在陆上丝绸之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新疆将举全区之力真正使先拔头筹的优势、政治的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一、发挥核心区优势,努力践行“一带一路”战略 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也是中国向西开放的窗口。新疆连接着中国和欧洲等国家,无论是把中国的商品运出还是从周边国家进口,如果走陆上必定是要经过新疆的,并且新疆连接的周边国家是比较多的,在发展中投入足够的人力与财力,新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国际化大都市,成为我国西部与周边国家连接的一个重要地方。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方,对于文化与商业交流都是非常有利的。在目前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对于新疆的建设与发展也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要建设喀什经济特区,更好的连接中国与欧洲等国家的商业与文化发展。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新疆该如何在“一带一路”机遇下,发挥好既有的区位、资源、经济与文化、品牌优势,打出好牌,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用活自身优势资源,赢得广阔发展空间。古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只有丝绸、茶叶、瓷器、香料、珠宝、药材等商品,而如今的丝绸之路上,贸易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占我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石油、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水能蕴藏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新疆不仅矿产资源种类全、储量大,而且还是我国著名的“瓜果之乡”、最大的棉花基地和重

【最新推荐】《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实用word文档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愿景与行动》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全文发 布了,大家需要了解一下详细的内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推动共 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全文,欢迎大家阅读! 前言 201X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 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 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 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 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 显重要和珍贵。 201X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 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X 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 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 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 民的伟大事业。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 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 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 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的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一、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 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 阅读附答案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阅读附答案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张骞到达中亚后,发现那里已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就功能而言,还可以叫“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而且地理上的具体路线也不止一条。历史上,开辟丝绸之路绝非仅仅出于贸易目的,当时的中原王朝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在信息极端闭塞的情况下,凭借传闻与使团的勇气和信念,搭建起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这个过程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丝绸之路尽管曲折,但仍然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极大地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囿于技术条件、自然条件与政治因素,它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丝绸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运所取代。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 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载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运输的成本。据测算,从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运输距离可比海运缩短9000多公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运费节约近四分之一。此外,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而今天,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来。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 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该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中亚地区处于地缘战略要冲,又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更是近年恶名昭彰的宗教极端势力的发源地。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摘编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为“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它是中原王朝搭建起的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 B.由德国科学家命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张骞出使西

“一带一路”三大布局-一带一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f11063162.html, “一带一路”三大布局 作者:孙华伟 来源:《西部大开发》2015年第05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笔者全面梳理发现,有20个省份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或高层会议中明确各自在“一带一路”中定位及发展重点。“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一年多来,沿线省份都已提前布局,今年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目前,“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有16个省份。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西北5个省份,重庆、四川、广西、云南等西南4个省份,以及最新扩围的内蒙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囊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东部沿海5个省份以及最新扩围的山东省。此外,黑龙江、辽宁、河南和湖北也明确表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布局 之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6省份、西南4省份) 新疆 定位: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充分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主要节点城市为乌鲁木齐、喀什。 动作: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加快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加快五大中心建设。按照北、中、南通道建设规划,切实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储备。其中,乌鲁木齐明确申报亚欧经贸合作试验区,喀什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将列为重要产业园区。 青海 定位:青海正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通道、重要支点和人文交流中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青海向西开放的主阵地和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节点城市为西宁、海东、格尔木。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给中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4页精选文档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给中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新机遇与 挑战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域范围广阔,是欧亚大陆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我国沿海发达城市、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同中亚五国、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印度等中、西、南亚国家及东欧、中欧、西欧、北欧等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合作辐射区,辐射30多个国家,涵盖30亿人口。“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启了我国与俄罗斯、中亚、西亚、南亚乃至东欧、西欧、阿拉伯国家及北非等国经贸合作的新时代,是一种大范围、多层次、宽领域、多文化的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跨国综合交通通道为基础,以沿线国家中心城市为发展节点,以区域内商品、服务、资本、人员自由流动为发展动力,以区域内各国政府协调制度安排为发展手段,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型跨国经济合作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丝路沿线各国、各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契机,必将带来欧亚各国经贸合作繁荣,也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新机遇。 一、为我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与日本。2004~2010年,欧盟、美国和日本一直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2010年,我国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39.12%。我国对外贸易长期集中在欧美等传统发达国家,导致我国外贸市场空间多元化战略推进缓慢,外贸风险不断加大。目前,美国的“财政悬崖”理由没有真正解决,2014年美

国势必形成“新财政悬崖”,其债务危机积重难返,不会在短期内解决,将呈现“常态化”态势。美债危机使人民币汇率上升及我国出口成本增加,削弱了我国低成本制造业优势,严重影响了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和投?Y。而欧盟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形势并不乐观,2013年我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额下降3.7%。目前,欧美国家国内需求减弱,贸易保护严重,而且随着美国主导的TPP和美欧TTIP的推进,我国外贸面对严峻挑战,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新疆与周边八个国家接壤,区位优势明显,同时具有与周边国家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和经济互补等优势,但经贸合作一直处于较低层次。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将从国家层面推进我国与中西南亚、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伊朗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2013年9月,中哈签署22项经贸合作协议,总金额达300亿美元;中乌签署经贸投资协议31项,总金额150亿美元;我国向吉尔吉斯斯坦投资30亿美元。2013年10月,中俄签署了涉及经贸、海关、旅游、教育、电信等领域的共21个经贸合作文件;中印签署了交通、能源、文化、教育、地方交往等9项双边合作文件,其中之一是中印两国政府边防合作协议,为中印两国经贸合作奠定了安全保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推动我国对外贸易西进战略的实施,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使我国外贸市场地理格局更趋合理,开辟外贸发展的新市场、新路径。 二、为我国能源多元化战略提供了保障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能源资源丰富。俄罗斯是石油、天然气大国,伊朗、伊拉克是石油出口大国,蒙古国煤炭资源丰富,巴基斯坦石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古丝绸之路的区别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古丝绸之路的关系 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连接中亚欧洲的道路史称丝绸之路。开始了中国与欧洲和中亚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不管是在经济还是文化上的交流丝绸之路起到的作用毫无疑问是很大的。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又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这一概念。即为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的范围上,涵盖交通、物流、能源、文化、农牧等方面的交流。而在原有的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看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丝绸之路在古时便是连接中亚和欧洲的一条重要通道。对中国和外国的物质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西汉时期与西域各国建立了有好的往来关系,文化交流的范围也开始扩大,同时建立西域都护府维护了西域的稳定,确保丝绸之路的通畅,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北向南扩展,并且六朝政权积极与发展海上文化交流,陆海两丝绸之路的发展扩大了文化交流的范围,在此时中国的养蚕技术传入世界而埃及的玻璃制造技术传入中国。唐朝时继续扩大与西方的交流范围,中外文化交流达到顶峰,胡乐、胡舞、胡食、胡服在中原特别流行。并且宗教在此时也得以传播佛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道教和一些民间信仰传入了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区。虽在此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文化物质交流多存在于海上丝绸之路,但路上丝绸之路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物质文化交流是丝绸之路上的最主要的文化交流方式,在物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技术文化也得以传播,中国的冶铁术、水利灌溉、医学等

技术传向世界,国外的的玻璃制造,制糖技术等也传入中国。而随着物质文化交流的深入,文化交流也升为精神文化的交流唐朝时期的音乐舞蹈文学艺术等方面融入了西方的文化元素。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宗教传入中国,中国化的佛教以及本土的儒家思想和道教也传入了日本朝鲜东南亚。通过以上方面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了文化交流的传播。对中西方的思想文化交流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古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中外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传播建立了桥梁,记录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厚的资源也将会成为造福欧亚各国的大事业。 如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连接中亚及西方原因颇为重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也是其受重视的原因,但该地区不便利的交通和较差的自然环境再加上经济水平与其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的落差所以更引起了我国领导人的注意以及提出了发展此地方的发言。如今,丝绸之路经济带已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一定发展,通过能源合作、经济贸易、互联互通、区域合作、金融合作几点在一定程度上对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较重要的作用。 古丝绸之路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不仅仅是一次社会转型也是中国发展的战略转型,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深入发展,以实现中国经济长久增长为目标将会在将来为实现中国强国梦打下重要的基础

“一带一路”核心区建筑风格影响及推进

“一带一路”核心区建筑风格影响及推进 “一带一路”核心区定位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第六部分“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中,对各省份在“一带一路”规划中的定位予以明确。其中,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福建则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在这其中,重点强调了两个核心,四个门户。两个核心即之前提到的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与福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四个门户则为西北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东北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广西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由于在实习的过程中在新疆接触到了以“一带一路”为指导思想的政府项目,对于政策映射在建筑作品实体的创作思路感受颇深。因此,本文中着重剖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即新疆因“一带一路”举措而形成的建筑风格影响及演变。 新疆建筑特点探究 新疆具有独特的城市与建筑风格。探讨新疆建筑过去和现在有益于使建筑师获知历史上新疆建筑与城市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与因缘,寻找建筑创作的意境和灵感。愈深入研究就会更深切地体会到古代新疆建筑因地制宜、个性鲜明,以及勇于借鉴外来文化等优点(1)多民族聚居的影响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了维吾尔族外,还有汉、哈萨克、回、克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俄罗斯、乌兹别克、达斡尔、蒙古等民族,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性是生成不同建筑特色的主因。总体上说,新疆的民族最早由游牧民族演化而来,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但其中的一些民族后来主要发展绿洲农业,因此较早地建成了城镇,如史载西域三十六国。其建筑类型以农业、商业及行政管理建筑为主,布局自由,建筑材料也比较简单,仅土木而已,如尼雅遗址、米兰古城、楼兰古城等均属于此类。 民族的生活习性在几千年来反映了他们生存竞争中获得的优势,并顽固地表现在对建筑空间的需求之中,也包括对色彩、图案、线条、造型的追求,这些对建筑创作都有启迪作用,在传统建筑的形式被逐渐淡化的今天,它们将成为新建筑创作的又一沃土。例如新疆少数民族建筑偏爱室内的庭院及蓝绿色,忽略建筑等级、对称等要素,直接呈现满足本原需求的建筑空间功能,建筑布局因地制宜,很少依据形式构图等,这些正是民族习俗、心态、审美观、价值观的体现。 (2)地理及气候的制约 新疆地貌由准噶尔、塔里木两大盆地及周围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构成。高山、沙

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报告

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或冲击现有地缘政治格局 2014年05月26日21: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5月26日讯(记者林秀敏)中国经济网与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近日在哈萨克首都阿斯塔纳联合发布《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前景及政策建议》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起中国,可通过北、中、南三线穿过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区后,途经里海、黑海、地中海沿岸和阿拉伯半岛,西至欧洲和北非。 5月23日,由中国经济日报社与欧亚经济学者俱乐部、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财经智库国际研讨会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独立宫举行。研讨会上,中国经济网与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题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前景及政策建议》的研究报告。 报告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具体可以分为三条路线,分别为北线、中线和南线。北线从中国出发,经哈萨克斯坦,穿过俄罗斯南部,再经过乌克兰、白俄罗斯一带,最后经波兰等东欧国家,到达德国,与西欧相连。中线从中国出发,经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到土库曼斯坦后,沿着里海南岸,经土耳其,抵达欧洲。南线从中国出发,穿过阿富汗、巴基斯坦,经伊朗进入阿拉伯半岛,然后经埃及进入北非。 报告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基础设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尤其是比较完善的铁路网可以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贸易额、增进交流。在丝绸之路的北线,经由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的铁路可以相互连通,构成连接欧亚的铁路干线,这条路线即“第二欧亚大陆桥”。以中国至德国的“渝新欧”铁路线为例,“渝新欧”东起中国重庆,西至德国杜伊斯堡,全程11000多公里,主要是经过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网的北线,“渝新欧”平均运行时间16天左右,比海运欧洲节约20天时间,随着“渝新欧”物流成本的不断下降,其竞争优势将会全面提升。 尽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前景值得期待,但是仍旧面临诸多挑战。报告分析认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尤其是中线和南线所经过的地区涉及中亚、西亚、北非等地,这些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地形地势复杂、发展水平较低,要建设贯通这些国家的铁路、公路及其他基础设施难度很大。第二,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覆盖的中亚、西亚、北非等地区宗教和民族问题关系复杂,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比较活跃。第三,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地区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甚至伴随严重的后遗症,而且经济发展程度、社会经济体制、宗教文化习俗相去甚远。第四,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的广大地区地处三大洲结合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油气资源储量巨大。长期以来,这一地区都是大国争夺的焦点,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可能会冲击到现有的地缘政治格局。 对此,中国经济网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前景及政策建议》研究报告给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产业互补的优势,扩大经济带内部的贸易总量。“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互补性强,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有很大的可提升的合作空间。应通过加强各领域的产业合作,进一步扩大经济带各国之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提升贸易总量。 二是增加对经济带发展滞后国家的贷款,帮助其基础设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大部分国家发展较为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抵抗国际经济波动的能力较弱。要提升这些滞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尤其重要。有条件的国家可以在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帮助这些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 三是设置区域性政策银行,加强金融领域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可以协商建立

2014年我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战略

2014年我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战略

2014年我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战略,相关港口作为连接国内外货运商贸、物流仓储以及信息服务等的重要载体,将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节点,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与此同时,相关港口的信息监控、物流对接、港务管理、安防应急等能力也面临更高要求。因此,各大港口向创新化、科技化、智慧化转变的改革势在必行。 1、智慧港口的涵义 智慧港口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智慧技术手段进行透彻感知、广泛连接、深度计算港口供应链各核心的关键信息,实现港口供应链上的各种资源和各个参与方之间无缝连接与协调联动,从而对港口管理运作做出智慧响应,形成信息化、智能化、最优化的现代港口。 2、“一带一路”给智慧港口带来新机遇 一是港口货运量增加对港口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

亿美元,广阔的辐射地域范围、庞大的经济规模以及活跃的经济发展态势蕴藏着巨大的货运需求。由此带来的更高的港口服务能力需求已经促使沿海大港率先走向智慧化进程,以提升货运容纳能力和效率,主动应对日益提升的客户需求,提高自身竞争力。 二是港口将从传统业务向贸易加工保税综合物流服务转型。“一带一路”战略既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协定区域,也包括次区域合作区、经济走廊、跨国运输线等,相关的仓储物流、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产品研发和加工制造等港口功能需求将会日益强烈,港口从传统业务向贸易加工保税综合物流服务转型将迎来机遇,与之对应的信息化服务能力要求也将水涨船高。 三是港口运营管理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会带来港口货运量的 增加,更会为港口的运营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智慧化港口建设将会弥补传统港口管理的不足,从而帮助港口提升运营能力、货运调度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