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概念:各年龄组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二.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基本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成都市为例):

1.对于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2.对于消费结构的影响

3.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

四.老龄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广东省为例)

1.对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影响

2.对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影响

3.加重了社会的经济负担

4.其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五.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思考

劳动力数量则直接就是高比例劳动年龄人口的结果;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也得益于农村具有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从而具有大规模劳动力转移的势能;教育是对人的投资,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以社会具有一个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为前提的。可见,经济的高速增长,得到了有利的人口结构的保障。

当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之后,我们将开始面对人口总量造成的就业压力和人口结构变化造成的社会负担加重的双重挑战。目前我国就业压力表现在城镇下岗和失业现象严重、农村劳动力等待向非农产业转移和每年有数百万到上千万新增劳动力等方面,造成失业率提高和劳动参与率下降。人口红利能否得到最大化利用,取决于能否实现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固然是充分就业的前提,但充分就业本身也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源泉。在人口结构优势趋于减弱的过程中,劳动力资源利用率越高,越有利于延缓人口红利消失的时间,保持劳动力成本低廉和储蓄率高的发展优势。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包括劳务)

的组合的比例关系。随着消费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消费结构中不通过交易关系或通过不完全的交易关系取得的消费资料(包括服务)在全部消费资料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低,从而消费支出结构会越来越接近消费结构。同时,由于消费支出结构是通过货币支出反映消费结构,从而便于进行统计分析,因此在后面的消费结构研究就是指对消费支

出结构的分析。

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居民消费质量、档次的变化。消费结构是衡量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居民消费观念、消费文化、消费模式的集中体现。人口的总量变动对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上,而人口结构变化对消费的影响则更多体现在微观层面上。

人是消费的终端,不同的年龄结构对于消费结构也是不同的。在老龄化的大环境下应该如何去适应新的年龄结构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是目前最重要的课题。这对于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虽然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均势是向老龄化发展,但是现阶段的年龄结构决定人口总量持续增长问题应引起重视。再者由于经济发展较快,迁移人口增长显著,成都市总人口还将持续增长,适龄人口的就学、就业、就医、社会保障等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如何将人口压力转变为智力资源和生产力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的关系,是值得高度关注的人口战略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疗卫生条件改善,老年人的寿命提高,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在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步提高,老年人口自身也不断老化,再加上少年儿童人口减少,困扰发达国家的“少子高龄化”问题便会在成都市发生。长期以来,为了大规模吸纳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都市即将面临劳动力减少的尴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资源不足将导致部分生产资料闲置,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

正常运转,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过去2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有利的人口结构—充足的劳动力数量,而面对即将到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如何妥善地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与此同时,成都市的定位也一再改变扩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省会,精密仪器、机械制造及轻工业城市,到上世纪80年代成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至90年代成为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6月,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前,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成都将建设成为“三中心、两枢纽、四基地”和“西部经济高地”,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带动四川全面发展,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四川首善之区。

人口状况的改变和城市的发展对产业发展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人口结构的变动会直接导致需求和消费的变化。

随着广东省老年人口的大量增加,社会为对老年人实行必要的经济保障和提供一定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就必须要有相应的费用支出,不断地增加对老年人口的投资。在社会总投入不变的情况下,

随着政府用十老年事业投入的大量增加,必将使得用十经济建设的投入减少,从}fn对正常的经济发展速度产生一定影响。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可知,2007年为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广东省财政部门投入省级养老保险基金储备金1亿兀;投入贫困地区基金增支缺口补助资金8000万兀;投入广东农垦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补助资金1. 1亿兀;投入省直企业离体干部增发生活补助专项资金1. 07亿兀;投入省属企业部分早期退体人员增发生活补助专项资金5000万兀。为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医,广东省财政部门投入企业离体干部医疗费补助资金2424. 57万兀;投入省属企业社会中办退体人员参加广州市基本医疗保险补助经费2200万兀;各级财政还出资3. 92亿兀,帮助解决29662名华侨农场归侨退体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此外,广东省财政部门还投入专项资金5920万兀(其中省级福利基金安排3200万兀),用十14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敬老院福利改造工作。对老年人口的这些投入给广东省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支出压力,并目_用十老龄人口养老和医疗保障的支出增加会相应减少政府对经济建设的投入,从}fn会对广东省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产生负面影响。

广东省人口老铃化对养老保险造成巨大压力

据调查研究可知,在人口老龄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退体人口增加的速度一般要快十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根据广东省第五、六次人口普查和《广东省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资料计算,在1990年到2009年的19年时间里,广东省老年人口以年均1.59%左右的速度增长,离退体人口则以5.12%左右的速度增长。我们知道,

广东省乃至全国都是采取现收现付为主的养老金给付方式,在全国范围看来,整体上缺乏足够的历史积累,广东省由十其自身经济的良好发展,到2009年已积累了1951. 4亿兀的养老基金,但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支付压力。随着广东省退体人口的急剧上升,在将来也会给养老保险金的供给带来巨大的负担。从全国范围来看,1997年有_5个城市养老保险基金出现赤字,1998年这一数据增加到21个,1999年上升为2_5个;2000年养老基金支出高十收入357亿兀,具体到每个退体人员则人均减少113兀。为了消除该种入不敷出的状况,有的地区拿私人账户中的款项来填补当期的养老保险缺口,进}fn产生私人账户空转,甚至有的地区还出现了拖欠养老保险基金的状况。到1999年底,全国总共拖欠养老保险金约160亿兀。全国范围的养老保险金收不抵支的现象只是初显,当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时,形势将会更加严峻。基十上述状况,广东省应该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造成的巨大压力。广东省人口老龄化对其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提出了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一方面,广东省的养老保险金的需求会增加;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给广东省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的完善(特别是医疗保健、护理照料等方面的水平提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然Ifn,广东省的现状如下:一是养老保险覆盖率低,截止到2009年,全省12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只有102'2个开展养老保险工作,1584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只有464个开展,如果具体到村,全省只有5860个村参与了养老保险。二是老龄事业中的各种问

题凸显,包括针对老年人口工作的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社区提供给老龄人口的基础设施跟不上等等。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老年人的养老责任主要由家庭承担。这不但加重了家庭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Ifu }_往往会侵犯到老年人的利益。如在有些农村,有些儿女因为经济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Ifn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使得老人失去生活保障。这显然也不符合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广东省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会的经济负担

随着广东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发展,其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最终会趋十缩小,抚养系数提高,社会的经济负担加重。人口抚养比的变化是人口老龄化引起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社会经济发展最显著的影响之一。目前,广东省对老年人的抚养主要包括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两种。其中,家庭养老在农村还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渐替代现收现付的旧的养老体制的过程中,劳动力人口不但要负担新体制下的个人养老金积累,还要负担现已退休人员的统筹养老金,极大地增加了劳动人口的养老负担。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对十产业结构的理解分为两种’“,一种认为产业结构是一个产业内部的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另一种认为产业结构是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在中国,通常认为产业结构指的是后者,即在社会产品再生产运行过程中,国民经济包含的各个产业之间的科学技术联系与比重分配。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产业结构是在社会产品再生产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二是产业结构以国民经济为整

体,以某种标志将国民经济分为若干个产业;二是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科学技术等联系体现了各个产业间相互依靠、相互约束的大小和方法;四是不同产业之间的数目比重指标体现的是各种生产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分配情况和国民经济总产出在不同产业的分布情况。

产业结构调整是使各个产业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通常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部分。产业结构合理化指的是各种产业之间维持一定的适合经济发展的比重关系,以促进各个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及不同产业间的协调、同步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指的是在产业科技进步的前提下重点发展主导产业,使其起到关键作用,同时逐步提高产业结构的素质,为经济快速发展制造合适的条件,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因素大体上包括这样几个方面’5:a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享赋;b.经济政策;c.需求结构;a.技术进步状况;e.人口。其中,人口因素对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影响主要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两个方面得以体现。人口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参与者,会对产业结构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可知,产业结构的改变需要足够的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力。由生产要素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人口(主要指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从各个方面制约着产业结构。

根据广东省的实际情况,本文从以下两点来具体分析其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老龄人口的需求阻碍了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老龄人口的消费偏好制约着新兴产业的发展。老龄人口拥有其特有的消费偏好,由十长期消费习惯和生活模式的影响使得老龄人口很难接受新兴产品和服务。这部分需求由十增长缓慢,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其次,老年型社会的市场规模和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一个地区的市场规模。老年型社会一方面由十人口增加放慢从}fn限制市场上需求上限的增加,另一方面老年人较劳动年龄人口消费倾向为低,他们在饮食、医疗、保健等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方面支出较高,Ifn在其它非必要消费上支出较少甚至是零支出,如他们极少会在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消费。由此可见,老年型社会的需求特点也会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

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后续不足阻碍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老龄问题的越发突出,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将越来越低。当然,由十外来人口(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大量涌入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广东省足够的中青年劳动力的供给。但随着这部分人的老龄化,再加上长二角、环渤海等经济圈对劳动力的吸引而导致的广东省外来劳动力的减少,将使得未来广东省的劳动人口多是中年及低龄老人。这部分人口多半都已在某个地区稳定下来,工作性质也已基本定型,而且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较难掌握新技能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转换。这导致劳动力由落后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移受到障碍,同时也不利十劳动力的必要的地区转移,进而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

整。

几项主要对策

对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增加所带来的问题,应当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根据中国国情和先期进入者龄化的国家经验.我们认为有以}:儿点值得加以注意。

2. 1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来解决因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集中到一点,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没有经济的发展,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难以解决。根据中国人日年龄结构发展的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025年以前,是中国总抚养指数比较低的时期,也是发展经济的黄金时期。只要我们积极贯彻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改革现有的经济体制,理顺各种经济关系。调动企业和职上的积极性,同时,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加速经济发展的步伐,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有可能把经济搞上去,为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作好准备。

在2025年以前,又是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相对年轻的时期。在这期间每年新增劳力1000万左右,退出劳动力300万,净增700万,这是一个很大的资源优势。要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首先,要注意改革就业制度,实行多渠道、多种形式就业.努力使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变为实际的生产人口,变为实际的生产力。同时,还要注意调整中国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重视发展能吸收更多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以便让更多的人就业,把劳动力资源

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其次,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劳动生产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此,要改革教育制度,调整教育结构,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分配制度,在工资、奖金、考核、晋升等力一面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起竞争机制,使劳动者的积极性能够充分调动起来;第三,充分重视开发老年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中国目前退休制,职工退休年龄比较低,一般男60岁、女55岁。有些行业还要提前退休。所以,退F来的这部分职工还处在低龄老年人阶段。在现有老年人中,年龄不满70岁的约占到老年人70%。这些人体力好,有知识、有经验,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挖掘这部分人的劳动力资源,对中国经济发展十分有利。2025年以后,中国劳动力资源补充受到一定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应适当地推迟退休年龄,以增加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鼓励那些有一技之长,身体尚好的老年人再就业,把他们的“余热”变为社会财富,不仅对经济发展有利,而且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好处。

2.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一个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从人日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总人口已经超过12亿,这样庞大的人口基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在这样情况下,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能采取提高生育率的办法。用提高生育率的办法来缓和人口老龄化,从人口学角度看是合理的,但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看是不可行的。这是因为这样庞大的人口数量,对解决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是十分不利的。如果继

续采取放宽生育政策来缓和人口老龄化,只能使中国人口规模更加庞大,矛盾更为突出。

根据中国现存人口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时,必须把控制人口数量和防止人口过度老龄化统盘地加以考虑。这就要求制定一个能控制人口合理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的综合方案。过分地控制人口增长,会带来人口的迅速老化,不适当放宽生育政策又容易使人口增长失去控制。在总人口数量过分庞大和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只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渡过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在适当的时候调整出生率,逐步使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只有这样,中国人口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在人口实现良性循环后,中国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生态平衡等诸方面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最终实现人口与社会各方面良性循环。

这里讲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的政策。不是一个永久的政策,在这一点上思想必须十分明确,这个时间大约是几十年。何时采取何种方法来调整中国生育政策,逐步使中国人口老龄结构趋于合理,这是应当着重处理的一个问题。2. 3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其核心是社会与渐趋庞大老年人群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如何使老年人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所以,必须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2. 3. 1根据中国国情,要建立一个由个人、家庭、社区和政府四

个伙伴共同负担,组成养老保障体系,使之成为对老年人进行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心理)慰藉的养老综合体。在这个体系中,四者首先是养老的共同承担者,作为供养体系中的“个人”,在以往养老保险制度中,“个人”不交纳保险金,不尽义务,权利和义务不统一的状况应该改变。因此,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时,职工个人应交纳一定的养老金,在农村,正在试行的农民储蓄养老保险制度中,农民个人也必须拿“大头”。实行个人交纳养老金。可增强每个劳动者的保障意识,明确自己在养老体系中应当承担的义务。作为“家庭”,在现阶段仍然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承担者,特别是广大的农村,这对减轻国家和社会负担是很有好处的。所以,必须把家庭作为供养体系中的重要伙伴。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和街道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兴办一些社会服务业,作为国外那种“社区”形式,在我国已初步形成,这对减轻国家负担,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供养体系中一个不可替代的一分子。从上所述,可以看出,个人、家庭、社区和政策,作为供养体系中的养老伙伴

是客观存在的,是供养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其次,要根据四者在体系中所处地位和它的特点,各自发挥它的功能。例如,作为供养体系中伙伴之一的“政府”,除了在资金上的投入,更多的是制定规划,进行政策性的指导,并建立一些功能比较齐全的社会福利设施,起示范和指导作用。作为“社区”,应以老年人为对象,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就近就地建立起医疗、商业、服务和活动中心等设施,使社区的环境与人口老龄化状况相协调。第三,个人、家庭、社区和政府四者

是相互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家庭的小型化、养老功能削弱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样情况下,我们应当注意加强社区服务功能,发挥社区在养老中的作用,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在人口老龄化初期,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是一个突出问题;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值,高龄老年人增加,带病老年人增加,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增加,社会照料问题更为突出,需要社会服务功能的加强。四者结合供养体系能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不同时期出现不同间题,充当老年人对社会养老保障的作用。

2.3.2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金制度。建立四者结合供养体系是为了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好老人的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养老金制度是搞好老年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建国以后,我国已在1950年就制定了国营企业和大集体企业中实行职工退休养老制度,以后逐步扩大到机关和事业单位。但是,这种由国家包下来的养老金制度,由于存在着筱盖面小,社会化程度低,资金渠道来源单一的弊端,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近几年来,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制定了新的养老金办法。新的企业养老制度,要求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资金来源多渠道,养老方式多层次,并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新的养老金制度在试行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老年人口众多的特点,在建立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时,还应遵循如下原则:

要注意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划,

到本世纪末,中国只能达到小康水平;下世纪中叶,也只能达到现在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所以,我们不能离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来构想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目前,中国经济还不发达,只能为老年人提供低标准的退休金,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根据经济发展进程,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的水平。因为少儿人口,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关系,是一种分配关系,因此,只能把老年人口作为总人口一部分,统筹兼顾。

要充分考虑各种经济形式的特点,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建立统一的养老金制度打好基础。目前,中国是处在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济方式并存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不能不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制定相应政策。对全民所有制单位,应把着眼点放在打破现有由国家包下来的养老办法,建立起由国家、企业(事业)和劳动者个人共同筹集养老金的制度,实现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城镇集体企业、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的办法提取或缴纳养老金;对个体劳动者应建立强制性的养老保险制度;对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及其雇员,都应按规定缴纳养老金。目前,养老保险不同形式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就能逐步为各种所有制之间差别缩小,建立统一的养老金制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注意做好养老金管理和保值增值工作。在实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基金之后,资金管理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管理和监督机制,防止资金的流失。在管好资金的同时,要用好资金,使之能保值增值,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致受到影响。

2. 3. 3要继续提倡家庭养老,子女赡养老年人,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1. 2亿人,享受退休金的只有3 000多万,其余8 000多万老年人仍然靠家庭养老。因此,不可忽视家庭在现阶段养老中的作用。家庭养老在现阶段养老保障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伙伴,它的作用是其它伙伴无法替代的。为了发挥家庭在中国现阶段养老中的作用,还应研究采取鼓励家庭养老的政策。如对赡养老年人家庭给一定津贴或处理家务的假期等。

2. 4发展老年福利事业,建设以社区服务为中心灼照料体系。在解决了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金以后,老年人群还有许多社会需求希望得到满足,如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照料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特别是高龄化出现以后,带病老年人、残疾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丧偶老年人和老年妇女的增加,迫切要求社会能向他们提供各种福利服务。所以,要大力发展社区福利事业,是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

据民政部统计,中国目前社区共有各种便民服务设施11. 2万个,预计到本世纪末发展到25万个,做到全国85%以上社区都有老年服务组织,使社区服务事业发展能够逐步做到与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口增加相适应。

同时,应当看到目前社区中各项设施(硬件)和各种服务(软件)都不足。根据中国社区现状,要发展社区的各项福利服务事业,首先要转变观念,给社区发展以足够的重视;其次把握社区发展的方向,走社会服务社会办的道路;第三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府领导、民政管理、

社区参与,实现社区服务管理的社会化。同时还应当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要改革现有的社区管理体制。要克服条块分割的体制,把部门和单位设置的老年服务设施逐步面向社会,实行社会化管理。

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社区发展的步伐。要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社区的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社区的服务功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要努力建立为老年人服务的部门和行业几如为老年人洗衣、购物、清扫和护理等项服务,要逐渐由社区来承担,并实行上门服务。这实际上就是即将兴起的“银色市场”和“银色服务业”。

要加强社区管理机构和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要加强社区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的素质。要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要提高他们的待遇,关心他们的生活,稳定服务人员的队伍。要大力表彰先进、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使他们的「作得到全社会的尊重。要根据老年人意愿,建立志愿人员制度。由社区组织健康和低龄老年人为病弱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

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增加所带来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需要深入研究,不断总结,学习国外经验.才能使各项政策逐步完善。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13地理科学2班1307079087 马登科摘要:人口是一个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人口的变动,影响人口的数量,人口的结构,以及生产劳动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研究人口增长,分析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为重要。 关键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影响因素、人口政策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发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计划的重要指标,也是计划生育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的程度和趋势。指一定时期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是反映人口再生产活动的综合性指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医疗、军事因素、文化、教育、、性别比等,自然因素有地质、气象气候因素。 (一)、社会因素,首先来看政治因素。 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根本因素,对人口的在较短时间具有迅速的影响,例如: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尽快的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发起大跃进”运动,基建投资急剧膨胀,不切实际的实现高指标,导致瞎指挥、浮夸风泛

滥,计划部门使用夸大的数据,人力资源从农业被转移到工业,广大群众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出现空前未有的饥荒。 中国个别省份人口变动情况: 结果:由表可知,除个别省份,全国大多数省份陷入大饥荒,人口大量死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极低有些省份为负,高达:-42.3‰;达到:-27.66‰;达到-25.79‰;达到:-25.58‰,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经济发展滞后,人均GDP有的省份低至两位数,如仅为79元、仅为86元。 政府的政策的影响:政策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具有可操作性,持久稳定,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为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提供了法律的保障,控制人口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 (1965年~2005年省人口变动情况表):

浅议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2)

浅议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现代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历史已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与物质兼具的文化遗产,而且是对未来城市发展具有鲜活意义的重要资源。因此,笔者将以城市建设的历史为依据,重点分析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希望能对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 标签:未来;城市建设;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的城市在与世界交往上日趋频繁化。这些都在表明城市正需要一步步向现代化过渡。而产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现代化作为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也在接受着时代和社会人与时俱进观念的双重检验。 1、关于城市建设 1.1城市建设的含义 城市建设,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环境,然后主动地对城市的建筑空间和物质环境进行安排的一项主观活动。而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从上世纪以来,就已经在指导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尤其是近几年,关于城市建设史事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它将中国城市生活方式的一些外在形式与深层次的价值内在核心相结合,并以此为着力点,将中国城市的历史面貌作为重心,在开拓城市建设史研究的新篇章的同时,在指导城市发展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1.2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建设的意义远远不只是对城市中的一些物质形态加以变化,它是社会意识对历史、事件、地理文化的一种历史性质的记录。在城市建设的历史中,个人、社会、文化传统以及政治权威全部被记录在此,并可能穿越时间空间留给后世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是一种意识形态,表达着建设者的思维的寄托。同时在研究城市建设的历史中,可以适当地了解当时的人物、生活、社会历史、经济状况等情况。通过这些冰冷的物体和自然存在的东西去窥视那个时代的各种关系,并进行总结产生思考得出想要的结论。 2、城市建设史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2.1城市建设史对城市建设规律的研究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中,城市建设的普遍规律一直是城市建设史研究

综合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综合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章立九地理科学2班 1207079127 人口的合理增长是关系影响人口到国家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因此合理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制定合理人口政策的关键。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是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通常取决于自然生长率。即出生率减死亡率。自然变动是各种区域性地理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人口迁移、宗教、习俗、人口政策、战争等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年龄性别结构、人体生理素质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通常是主要的起决定性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数量的变动有直接的影响。社会初级阶段,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出生率高,但死亡率也高,因而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人口增长呈现出相对静止。农牧业生产后,特别是金属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口的死亡率较前明显下降,抵御自然灾害和预防疾病的能力提高,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率大为提高。由于机器大生产比工场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吸引劳动力多,收入增加,人口出生率提高很快。科学技术进步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医疗卫生条件,从而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出现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新技术革命以后,随着技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者技术、文化等素质要求提高了,经济发展由依靠劳动者数量转变到质量,家庭生育愿望由追求数量转到追求质量,加之社会福利的发展,无需指望“养儿防老”,生育观念逐渐由多生多育转变到少生优育,人口生育率下降。如今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生育率水平低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绝非偶然。 二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来自政局是否稳定,有无战争等。政治稳定,国泰民安,人口增长相对快些。如果发生战争,人口死亡率上升,人口数量会明显减少。两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人口死亡数字是空前的。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970 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5480 万人。战争是人口数量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况且病疫与饥荒常常与战争伴生,会进一步加剧人口死亡率的上升。战争结束后,又会出现一个高出生率时期,使人口迅速增加。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可以直接调节和影响人的生育行为。各国都根据国情,制定人口政策。有的老龄化国家,鼓励生育,如法国、瑞典、沙特阿拉伯等国。相反,有的国家则实行限制生育政策,提倡和鼓励晚婚,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鼓励生育的国家多在欧洲,而控制生育或计划生育的国家多为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 三医疗卫生条件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之一。古代医疗卫生不发达,人口的出生与死亡难以控制,只能顺其自然,常常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数变动不大,人口增长时快时慢。近代以来,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技术进步,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发病率已下降到最低,有些恶性传染病已经绝迹,因而人口死亡率下降。同时,人寿命在延长,如果不采用或实行节育措施,就会出现人口急剧增长的局面。 四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对人口出生率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教育的时间愈长,婚龄愈晚,有效生育期相应缩短;二是文化教育程度愈高,事业心愈强,不愿意因多养育子女而妨碍自己的发展,同时对子女的培养重质不重量;此外,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在掌握和控制生育的科学方法方面也优于他人。基于上述原因,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与人口出生率、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摘要 人口总数的预测对未来资源分配,划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人口预测模型结合所给数据进行人口预测,并进行模型改进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出较理想的人口变化趋势。 第一问中,采用Logistic模型描述了人口的增长规律,通过简要的假设设置相应的预测系数 第二问中,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运用Matlab以及Excel得出人口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第三问中,通过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Matlab编程得到相关的系数x =r 万人,并判断模型的可用性。 .0 248205= 0253 m 第四问中,根据所得的模型,带入相关数值得到203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44210万人 第五问中,通过改进求解拟合参数的方法,将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通过分析可知2030年可能会达到我国人口数量的峰值近似为145168万人,与国家人口预测结果基本相符合。 关键词:Logistic模型;最小二乘估计;Matlab;线性拟合

一. 问题提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对于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研究人口增长的规律。 问题一,作出适当的简化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大陆人口群体增长的数学模型。 问题二,对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画出1949~2017年中国大陆人口总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问题三,对第1问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 问题四,预测2030年中国大陆的人口总数。 问题五,模型的评价与改进。 二.问题分析 由于人口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第一问的模型选取应该选用能够反映阻滞作用对人口增长率的影响,使增长率r能够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下降,基于此选择了典型的人口增长模型logistic函数,并对相应的参数进行设置。 第二问中由Matlab能够得到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 第三问中对于大数据处理要得到模型中的相应参数需要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系数估计,通过分析曲线的特点评价模型的可用性。 在第四问,根据模型带入相应的时间预测对应的人口总数。 第五问中,由分析可知,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要比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的精度要更高,因此通过观察人口增长率的曲线可以近似拟合成一次函数的现象,将估计参数的方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并结合数据实际曲线,确定相应的模型参数。 三.模型的基本假设 (1)生育模式相对不变 (2)所用数据真实可靠 (3)不考虑生存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制约,不考虑意外灾难等因素对人口变化的影 (4)较短的时期内的死亡率是稳定的

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和政策实践

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及政策实践 ——国外养老模式案例研究及经验启示 人口问题是全球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据联合国统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100亿,其中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20亿,65岁以上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15亿,将很快超过5岁以下儿童的人数;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世界人口人均寿命不断延长,这种形势下,很多人必须重新规划自己的退休计划,或推迟退休,甚至不退休,以维持稳定收入。控制人口的增长已迫在眉睫,而老龄化问题是人口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 对社会而言,迅速膨胀的老龄人口并非一笔财富,而意味着沉重的财政负担,比如全球每年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费用超过6000亿美元。标准普尔公司在近期题为《2010年全球老龄化》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世界人口正以不可逆转的速度步入老龄化这一事实,将成为勾勒未来国民经济健康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其他力量能与其相比。”该报告警告,很多国家并未准备好负担未来这么多退休人口的养老和医疗费用;未来几十年内,假如这些国家政府未能在针对老年人口的投入政策方面作出深度改革,持续增长的国家负债水平将大大增长。 目前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国家有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其高达25%以上,而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按这个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控制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刻不容缓,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及程度 1.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且增长速度快。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12年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8.2亿,预计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亿,同时也将第一次超过全世界儿童(0—14岁)的人口数。根据联合国专题项目的研究估算,到2050年每5人中将会有一个老年人,到了2150年,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图1,2)。 (图1)2010-2015世界人口老龄化历史数据及预测数据(单位:亿人): (图2)部分国家65+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从10%增加到20%的年数: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发布时间:2012-08-16 18:03:05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十九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市论坛二00八年北京峰会”上提出,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出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将达二十个等十大新的发展趋势。 连玉明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源泉。未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也必然推进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十大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大关,住房和就业成为城市两大难点。到二0二五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接近百分之六十六,城市人口达到九点一五亿。 二是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巨型城市将达到二十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成都首先进入巨型城市行列。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成为大城市痼疾。 三是城市群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导,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七十。 四是流动人口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到二0二五年,中国将新增城市人口三点五亿,其中流动人口将超过二点四亿。 五是现代服务业主导城市经济,中国城市将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战略转型。 六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特别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将成为加速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引擎。 七是中产阶级成为城市主流,公民参与意识增强,城市民主化进程加快。 八是临空产业及空航新城建设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0二0年中国民航

机场将达到二百四十四个,将形成北方、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个区域机场群。 九是环保和生态将成为宜居城市的首选。城市宜居还必须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高房价三大难题。 十是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多种安全威胁增多,城市完成多样化应急任务和城市治理任务繁重而艰巨。 连玉明强调,未来三十年不仅是中国城市的加速发展期和成长关键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特别是当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等不稳定因素正在演变为城市的潜在风险,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来源:城市规划网)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摘要: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经济、文化程度、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等因素,本文具体分析了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关键词:人口增长因素经济政治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决定了人口的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通过改变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的自然增率。一般情况下,当人口数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时,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必将会刺激;当人口数量超越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消费总数后,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必将受到遏制。 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生产工具落后,社会需求的劳动力质量低且数量多,人类没有考虑到人口的质量大量繁殖,普遍追求人口数量,导致人口的出生率极高,所以人口出生率高;但因为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也没有资金去养生治病,死亡率也高,因而人口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所以人口的自然增长低,人口增长呈现出相对静止。产业革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这时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数量上的要求就相对或绝对减少了,对其素质的要求却不断提高,促使子女的养育费用大幅度上扬,从而明显地抑制了生育。所以在现代社会,随着技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者技术、文化等素质要求提高了,经济发展由依靠劳动者数量转变到质量,家庭生育愿望由追求数量转到追求质量,加之社会福利的发展,无需指望“养儿防老”,生育观念逐渐由多生多育转变到少生优育,人口生育率下降。如今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生育率水平低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绝非偶然。 文化程度 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与人口出生率、生育率成反比,其中以妇女受教育程度对生育的影响更直接,妇女文化程度越高,平均生育的子女越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般来自农村的妇女比来自城市的妇女平均生育率要高,那是因为农村的文化教育程度较城市偏低。 文化程度对人口数量的影响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人们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平均婚龄也会相应推延;二是文化水平愈发达,人们的生理知识、育儿知识、保健知识就愈丰富,促成婴儿死亡率降低;三是人们的文化水平愈高,就愈加注意自身及其后代各项素质的提高,少生优育,把有限的收入用于将子女培养成具有更高科学文化素质的现代人。 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而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不同的国家,因本国人口发展的情况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而且,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还会随着本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各国都根据国情,制定人口政策。有的老龄化国家,鼓励生育,如法国、瑞典、沙特阿拉伯等国。相反,有的国家则实行限制生育政策,提倡和鼓励晚婚,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鼓励生育的国家多在欧洲,而控制生育或计划生育的国家多为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

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 “65岁+”5年后将破2亿,应对老龄化最重要窗口期开启 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持续加深。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 由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下称“报告”),进行了上述预测。 报告称,人口老龄化既有挑战也是机遇。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是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的时期,积极、科学、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至关重要。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应尽快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十四五”期间应该尽快推进的重要改革包括,实现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和完善退休制度,如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以及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2050年老年人口将近5亿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属于较晚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但从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龄化发展速度在加快。 国家统计局有分析文章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14岁人口比重为22.9%,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报告认为,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典型的特征。2000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比例10.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827 万人,占比为7%。2005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1亿人,超过多数发达国家的总人口。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1.78亿,占总人口比例13.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18亿人,占总人口的8.9%。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 亿人,占总人口的12.6%。 报告预测,中国将在2022年左右,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届时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4%以上。这一过程仅用约22年,速度快于最早进入老龄社会的法国和瑞典,这两国分别用了115年和85年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也快于其他主要的发达国家。 高龄化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一个重要的特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有1904万高龄老年人。《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2018 年,低龄老年人口、中龄老年人口和高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从 6.16%、 3.34%、0.96%左右上升到

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3篇汇总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它代表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关系着城市的兴衰。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1 美国城市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曾经提到,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政策的结果,而下一世纪的城市必然是规划的结果。从当前世界城市的发展路径看,越来越多的世界城市具有明显的政府公共政策指导下的规划发展痕迹,可见城市规划对于未来世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意义。因此,通过研究城市规划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的方向和路径。 一、城市规划与世界城市的发展 早期的世界城市是市场因素主导自发形成的,但现代世界城市越来越显露出政府规划引导的痕迹,其中,东京是最具代表性的通过国家战略规划打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东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一直以来,通过政治体制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

各类机构不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而且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发展目标。以国家战略要求和国家政策引导为特征是东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此后,东京进一步发布了《东京构想2000》,提出到2015年东京城市的发展目标,包括舒适的东京;人员、物品、信息顺畅流动;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富有个性和能力的人才;多彩社会;产业活跃发展;安全;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设施;自立发展;下一代培育;就业充足;信息化;交通运输;提升城市控制力和地位,并围绕目标制定了城市发展步骤和措施。这些规划内容均为东京继续保持世界城市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框架。 相对于东京的国家战略规划要求,其它城市的远景发展规划也在世界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1年,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发布了题为“伦敦迈向21世纪的世界城市”(London: World City Mov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的咨询报告,为伦敦未来城市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报告提出重新振兴经济,强调交通与开发的关联性,构筑更有活力的城市结构,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强化伦敦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地位,英国中央政府也开始更多地参与伦敦城市规划设计。1995年,“伦敦荣耀计划”(the London Pride Prospectus)公布,它设定了城市重点战略发展框架,包括实现世界级生产力;更强的社会凝聚力;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其目的在于确保伦敦作为欧洲惟一的世界城市地位。而随后的英国中央政府也明确提出“将伦敦提升到世界城市首都的地位是当前政府的基本政策”。为适应与巴黎、法兰克福、巴塞罗那和柏林等城市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课时)

二自主学习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我国人口的现状及前景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 4.23亿,性别比为102.6。 1963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 5.37亿,性别比为104.3。 1973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 7.13亿,性别比为104.7。 1983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 8.02亿,性别比为105.1。 1993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 9.14亿,性别比为105.2。 注1:性别比是以女性为100,男性 对女性的比例 注2:历次人口统计数据均不包括 香港、澳门及台湾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118图及P119 有关内容,并完成下列思考题 1、近几百年我国人口的增长更接近种群 增长的哪种方式? 2.引起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3、人口消长规律与自然界中物种的消长 方是否相同? 总结我国人口的现状及前景 现状:人口众多 措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 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 本国策 2001年,我国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目标: 2010年,人口总数控制在13.6亿 2020年,人口总数控制在14.5亿 21世纪中叶,达到峰值(15亿左右)以 后将开始缓慢下降,从而基本实现人口 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展示自然界的“计划生育”,提出我国的 人口政策 讨论: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 响。并进行资料分析 案例1:非洲的粮食问题 二战后,亚非拉地区人民在夺取民族独 展示我国人口的现状,让 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人 口的压力。 1、更接近J型增长方式。 2.因为人类没有天敌,随 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生 活环境、医疗设施都有很 大改善,出生率高而死亡 率下降,加之人口基数过 大,从而使人口增长加 快。 3、不同。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 位进行本节知识的研讨、 交流和展示,对以上思考 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 展开辩论,最后形成统一 认识。 学生展开激烈讨论 展示我国人口 的现状 理解人类的消 长规律与自然 界中的种群消 长规律不完全 相同的原因。 知道我国控制 人口增长措 施、取得的成 果人口发展前 景。

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摘要:当今社会,大都市的弊端早已暴露无遗,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空间拥挤、城市蔓延、交通拥堵、房价飞涨等问题成为社会难题,世界上一些大规模城市已经出现人口负增长的现象,同时,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社会变革,文章立足信息技术,通过探讨远程办公对现代企业运营的冲击,构想出分散联网的企业运营模式,并提出信息时代城市发展将由大都市化转向中小城市联网化,以及转化条件和途径。 关键词:信息时代;中小城市;联网化;物流;交通;金融 大都市产生于工业时代,工业生产聚集起了大量资源和密集劳动力,劳动力的聚集又需要消耗更多资源,这样,资源和劳动力的聚集就成就了大城市。随着时代的变化,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占有比重越来越低,已经降为国民经济总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另一方面,社会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从工业时代走进信息时代,同时,大都市已经暴露出人口、环境、资源等诸多问题,值得深思。 1 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城市化 1.1 大城市的起源 大城市化起源于工业时代,在工业社会,从事工

业生产需要大量密集的劳动力和大量的资源,这样就聚集起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和采集业工人,在那个时代,金融、交通、信息、物流并不像当前这么发达,产业链内的企业地理位置越靠近成本就越低,所以,在工业时代,对于个体企业来说,城市化程度越高,成本就越低,市场和商业机会也越多,在利益驱使下,城市化的速度非常迅猛,城市逐步形成,甚至出现了很多人口上千万的大都市。 1.2 城市化的正效益 城市起源于商业活动,反过来又是商业活动的载体,城市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 ①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工业时代,城市是市场的载体,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大市场,如果没有城市化就没有市场经济。 ②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市场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也是深远的,商业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市场为社会各个领域聚集起了人力和资金,如果没有一定规定的城市作载体,大型科研机构、医院、学校都不会出现,社会也不会像现在如此繁荣进步。 ③对文明的推动。城市化促使人的聚集,人的聚集推动了文化交流,推动了文明进步。 1.3 城市化的负效益

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 本文全面分析了城市化的内涵与主要理论,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化未来城市内涵理论趋势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关注。研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有必要深入系统地把握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理论。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主题,是对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大战略。城市化是动态的演化过程,城市化发展理论也是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各种理论的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这些理论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城市化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可以使我们在理论上对城市化运动过程和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而且能够使我们在城市化建设中少走弯路,更自觉、更有意识地推进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内涵 关于城市化的概念,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定义,这是因为城市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涉及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各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研究领域提出了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城市化定义,尽管不同学科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大家一致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它包括人口的非农化、产业的高级化、地域景观的复杂化等。城市化既然是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涵义是丰富的,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界定。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学科依据各自的角度而有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 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提高。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标准,也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许多学者把对人口城市化的研究作为研究城市化的突破口和主要内容。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在地域内的大量聚集是城市化的重要前提,在人口聚集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城市聚集功能和规模经济优势的发挥促使城市发展、城市辐射功能加强,使城市化得以实现。 2、地理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 指从空间上看,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具有以集中和高密度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性地域特征。从空间、地域角度上看,一个城市有许多次级地区,如商业中心、工

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是人口数量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必然增大,人口数量增长给资源带来的压力是对其环境产生的最基本影响。 二是伴随着人口数量增加,人口的分布也越来越集中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生活排污剧增。有资料表明,城市人口的人均生活排污量大大高于乡村,如果这些排污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这是人口数量增多,从生活方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三是伴随着人口数量增长,人类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当然要带来更多的废弃物,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我们虽然没有理由把人口数量增长完全等同于生产活动扩大的原因,但人口数量增长应该说是生产活动增加的推动力之一。这是人口数量增多,从生产方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城市、交通占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与此同时,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为了能够使食物供应跟上人口增长,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如施用大量化肥与农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开垦荒地以扩大耕地面积,但是这些措施都有可能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如过量施用化肥与农药造成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抗药性害虫种类与数量增加,最终反而会使农、林、牧、副、渔业的总产量减少。而且不适当的开垦荒地,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等。所以说,最为根本的措施是控制人口的增长。 2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前一章已经讲过,森林具有涵养水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供应资源,平衡生态等多方面的作用,人口的过分增长会毁林造田,毁林盖房,从而导致对森林的乱砍滥伐,生态系统同时会遭到破坏,自然灾害也由而增多。 3 人口对能源的影响 人口增长会导致能源供应紧张,而且会缩短化石燃料的耗竭时间。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耗量迅猛增加,这样,在能源可能在短时期内趋于枯竭的同时,还会使环境污染问题加重,如,生产生活中燃烧燃料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异常,海平面上升,极地冰帽融化等等。 4人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人口的增长,会使城市的人口密度加大,,家用燃烧以及生活污水、垃圾等造成的污染也更为严重。同时,城市绿地面积的缩小使城市环境自净能力下降,进一步加重了对环境的压力。5人口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人口增长,不利于在企业中采用自动化技术与设备来减少职工人数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阻碍工业的持续发展。 6人口对气候的影响 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燃料燃烧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增加,造成酸雨以及温室效应的产生。 1970年梅托斯提出,人口激增会导致下列三种危机同时发生:1)土地利用过度,因而不能加以使用,粮食产量下降;2)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稠密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也随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之下降;3)环境污染严重,破坏惊人,从而使粮食加速减产,人类大量死亡,人口增长停止。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06-02-24)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为了摸清中国老年人口及老龄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未来中国老龄问题的基本国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基本情况如下。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

总人口的10.97%。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中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各方面的要求也不断增高。城市的合理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出发,简述了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城市规划的展望。 【关键词】城市规划;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受到也一定的变化,城市的规划将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于市民息息相关,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应以城市的发展和认知为灵魂,对一个城市做出合理的规划目标。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探索更全面,也追求安全、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 一、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城市环境的好坏制约着城市活动的发展。目前,人类创造出大量的城市物质环境来满足人口增多和不同活动发展 的需求。虽然总体的进步可以,但是却带来巨大的污染和破坏。一方面是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是历史人

文资源遭受的损坏。城市环境的情况会严重制约着未来城市发展的标准。这里所说的城市环境包含文化、人文、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科学技术 各个时期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都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功能和发展结构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运用,为人们带来了高效、全面的生活帮助。科学技术的运用对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影响表现的形式 如下; 1、信息化、智能化高新技术会对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有巨大的影响,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由一定的影响和改变。智能化高科技的建筑形式,不但给人们创造出一个舒适、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的空间,也便于合理的运用各种能源和高效的安全管理。智能化在城市中的大规模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土地应用的模式。 2、高新工程技术的发展,帮助人们建造更加高层安全、便捷的楼层,开发更深层次的地下领域。原来人们探讨的海上城市、空中楼阁等不再成为幻想可以成为现实。高新科技的运用也会为城市提供无污染的新能源,具有高效率、成本低的新型运输工具等,更加快捷的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所服务。这种种的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城市的发展形态和空间结构。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13地理科学2班 87 马登科 摘要:人口是一个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人口的变动,影响人口的数量,人口的结构,以及生产劳动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研究人口增长,分析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为重要。 关键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影响因素、人口政策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发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计划的重要指标,也是计划生育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的程度和趋势。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是反映人口再生产活动的综合性指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医疗、军事因素、文化、教育、宗教、性别比等,自然因素有地质、气象气候因素。 (一)、社会因素,首先来看政治因素。 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根本因素,对人口的在较短时间内具有迅速的影响,例如: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尽快的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发起大跃进”运动,基建投资急剧膨胀,不切实际的实现高指标,导致瞎指挥、浮夸风泛

滥,计划部门使用夸大的数据,人力资源从农业被转移到工业,广大群众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出现空前未有的饥荒。 结果:由表可知,除个别省份,全国大多数省份陷入大饥荒,人口大量死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极低有些省份为负,四川高达:‰;青海达到:‰;甘肃达到‰;河南达到:‰,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经济发展滞后,人均GDP有的省份低至两位数,如青海仅为79元、四川仅为86元。 政府的政策的影响:政策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具有可操作性,持久稳定,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为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提供了法律的保障,控制人口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精)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 【2010年10月上下半月VIP 会员免费更新下载】454份 5.2G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中国城市化是中国也是全球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无疑将为全球和中国的诸多领域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分析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了解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无论对于区域、国家或是国际,政府、企业或是非营利机构,投资者、旅游者或是居民,未来进行前瞻性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内需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增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按照国际一般规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下发展水平阶段,国民消费需求将迅速增长,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城市化的加速期,以消费为主体的内需增长正在释放,正像外部需求为沿海地区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一样,国内巨大的需求为全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外向型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中国正在面临外需和工业“双难依赖”的新形势,加快城市化进程必将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可以有力地释放被结构扭曲压抑的潜在生产力,有效地提高国名经济的整体效益,更是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 2、资源环境状况及布局:资源稀缺,空间分布不均。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以水资源为例,北方地区缺水严重,有9个省市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少水地区。目前,中国内地现有的661座城市中,约有600座城市供水不足,42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30座特大城市长期缺水。就土地资源而言,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土地人均占有量于较小的国家,国家内人均土地面积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加。2008年中国耕地为18.26亿亩,到2020年将减少到18.05亿亩。这也就是说,在未来11年里能够农转非的耕地是2074万亩,平均每年不足190万亩。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根据中国人口出生率,结合生育政策将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2~1957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1年)为自然灾害导致的低出生率阶段;第三阶段(1962~1970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四阶段(1971~1979年)为出生率迅速下降阶段和第五阶段(1980年至今)为出生率在低水平上的波动阶段。 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①计划生育的提出(1953~1961年)。1953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提出和倡导节制生育。1955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人口要有计划地增长的思想,指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方针、原则,指明了开展计划生育的基本途径。期间,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等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和讲话,受到当时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②计划生育的实行(1962~1970年)。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周恩来同志在他的许多报告和讲话中,阐述了实行晚婚和节育的有关问题,计划生育工作在城市取得进展并向广大农村推行。

③计划生育的全面开展(1971~1978年)。1971年2月,卫生部等向国务院送交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并得到国务院批转。1974年底,毛泽东作出了“人口非控制不行”的重要批示。1973年7月,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1978年6月,国务院对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进行调整、充实和加强。这一时期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收到明显效果。 ④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1978年起,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邓小平深刻而明确地指出中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同年,他提出了“人均目标”的概念,深化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各级领导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正式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82年底,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把计划生育列入宪法,并把计划生育列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的行政工作之一。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召开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经过不懈努力,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不仅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使生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还积累了丰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