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第一讲 教育概述

第一章 第一讲 教育概述

第一章 第一讲   教育概述
第一章 第一讲   教育概述

第一讲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起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

教育属于有生命世界的活动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

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善,手段是模仿。

(一)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

1. 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它的产生与动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关,其内容也与动物的生存本能如捕捉食物,逃避天敌等相关。(与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印刻现象,初生时就会游泳,生活习性生来就有。印刻现象首先由英国自然主义者斯波尔丁(D.A.Spalding,1873)在刚孵出地鸡雏身上发觉,并且还察看到这种反应不管所追逐地能活动地生物能否自己地同类。后来,澳大利亚动物学家劳伦兹(K.Z.Lorenz,1937)把动物地这种行为称作印刻,并曾用鸭子做实验,验证了这一现实。劳伦兹发觉在刚孵化出地小鸭面前,象鸭子那样摆动自己地双臂,摇摇摆摆地走路,小鸭子象爱母鸭那样地爱她,在幼小时跟在她身后走,到了性成熟期,则向人类而不是自己地同类求爱。)

人类教育活动直接产生于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和社会延续、发展的需要。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具有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活动。(接受一定阶级一定社会的知识文化,为一定的阶层服务;知识文化要适合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2.动物没有语言,不能将个体经验类化。并将类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猫捉老鼠,但每一代传授的都是捉老鼠,不可能产生出新的技能。)

人可以将各种才能和活动方式相互利用,能够把各种不同的产品汇集成一个共同的资源。

人通过语言将自己创造的物质形式(工具,产品),把个体的经验保存和积累起来,成为“类”经验。人类教育传递的正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积累的类经验,不只是个体的直接经验。(教育经验的总结,建筑学,美术……都是各国理论的融合再传播到各国蒙太奇手法运用

蒙太奇(montage)在法语是"剪接"的意思,但到了俄国它被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

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

2.之前都是游离形式的班级授课制,没有形成系统性,科学性,在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后,才形成的班级授课制的系统化理论;

3.在我国兴起的时间是清朝1862年,当时的北京京师同文馆是第一家;在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才在全国广泛推广。

3.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并独立生存,而人类教育的结果远远不止如此。人类教育不但能使受教育者获得适应环境的经验,而且培养了人进一步改造环境,创造新经验的能力。

(二)教育起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

1.原始社会基于自卫的抵御自然的需要,产生了教育的萌芽

原始社会人群由于缺乏与自然斗争的能力,寿命很短,40%的人未满十四就死亡了。他们之所以生存必定有一些取食和自卫的方法,并依赖于群居生活,群居生活也必定使他们形成一些共同遵守的习俗,以协同与大自然搏斗。这些方法,习俗在原始人群共同生活过程中的传习,模仿,并以传统的形式流传下去,可以看作是最初的,也是最粗糙的萌芽状态的教育。

第二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发展的历史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

社会状况:无阶级,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劳动只能维持最限限度的生活,生产资料是原始的公有制。

教育特征:

(1)原始性:没有专门的从教人员,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

(2)全民性:受教育权平等,部落中任何一个人都受有教育权利。

教育内容:

(1)制造与使用工具的方法;渔牧、耕稼;

(2)改进住宿条件;同恶劣的生存环境搏斗;

(3)传授宗教仪式以及一些礼乐活动;

(4)关于战争经验的传授:射箭、骑马、角斗。

方法:无文字、书本,借助于手势和语言,口耳相传,父传子受。

(二)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含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1、奴隶社会的教育

由于青铜器的使用,生产力继续发展,出现了私有制与剩余产品。因此,人类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教育特点:

(1)教育同生产劳动的分离:文字的出现,使得学校这一专门的教育机构产生了,也出现了专门的教师。

(2)教育的阶级性:奴隶是会谈说的工具,毫无人身自由,教育成了统治工具,其工具性开始有所显现。

教育内容:以中国为例,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目的:使奴隶主的子弟学习一套管理国家、镇压奴隶与作战的本领。

简介学校出现的情况:

我国夏朝的学校“庠xiáng、序”未得到可靠确证。

殷商“右学”“宗”,这时人们尚右尚西,把大学设在他城的右边或西边,以表尊崇,所以这种学校亦称“西学”。欧洲奴隶制教育——代表性国家斯巴达、雅典斯巴达,农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奴隶主统治奴隶,奴隶阶级经常暴动,反抗压迫,因此,他们的教育特别重视进行体操和军事训练,男孩从八岁开始,一直到20岁,都在国家教育场所受军事训练。

雅典:商业比较发达,教育主要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所以雅典的奴隶主子弟7-18岁就要到文法学校弹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使他们具有商业和政治活动的能力。

2、封建社会的教育:

封建社会各国的教育也不尽相同,中国与欧洲也各具特色。

由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铁器、牛耕比较普遍,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都比奴隶社会丰富得多,由于这个原因,较之于以前的学校教育,在规模上不断扩大,类型上逐渐增多,内容上也日渐丰富。

我国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进入封建社会,19世纪中叶,才发生封建社会的逐渐解体,前后连续有20多个世纪。

教育特点:

(1)严格的等级性,教育的工具性特征更加明显,劳动人民子弟能接受一定的教育,但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子弟受到教育是不同的,即使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由于官职的不同,其子弟所受的教育也不一样,典型的是“唐朝的六学二馆”。

六学:国子学(3品以上)、太子学(5品以上)、四门学(7品以上)、律学、书学、算学(8品以下)

二馆:皇亲国戚(主要是皇太子及宰相、大臣之子)

我国的封建社会,设立两种学校“官学”和“私学”。

官学:官府兴办的学校,有鲜明等级性,唐“六学二馆”属官办。另有地方官学,州、府、县等有名额限定,故也只有地方士绅和地主子弟有上学的可能。

私学:也叫私塾。私人设立的学校,虽无等级限制,但收费较高(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也),所以,贫困人家的子弟也无法入学。

(2)独尊儒学:秦的暴政(焚书坑儒)导致秦的灭亡(短命王朝),汉朝实

施教化政策,儒家经典通过教育灌输到人们的大脑当中去,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把孔子作为儒像崇拜,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四书”“五经”也就当然地成了学校教学内容。

(3)为科举制度服务:

科举制度是古代的一种取士制度,选士是中国封建统治的重要工作,从什么阶层去挑选,怎样挑选,各个朝代都采用了不同的制度与措施。

汉朝——察举制(举孝廉):诏举一些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士,乡举里选,皇帝亲自过问(面试)。

魏晋——九品中正制:按门弟高低取士,所谓九品,前三品为上品,后六品为下品(从寒门选出),下品不能升入上品,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久之,失去社会公正。

科举制:兴起于隋朝,废止于清朝末年,共钳制中国长达一千三百多年。

以清代为例,非常呆板、繁琐的选士制度。

阶段:

(1)县试:生员入学考试,取得秀才资格;

(2)乡试:省里举行,三年一次,取得举人资格;

(3)会试(殿试):皇帝亲自出题、主持,三年一次,取得进士(贡士)资格会试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探花、榜眼。会试科目:经解、史论、诗赋。

由于科举考试对封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很大的影响,隋唐以后的官学和私学都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虽然科举考试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人才,但由于内容都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儒家经典,考试方法又很古板,所以容易束缚读书人的头脑,钳制人们思想,如乡试和会试要考八股文,题目一律采用“四五、五经”中的现成话,写作要代圣人之言,子日、诗云等。不允许有半点发挥,而且结构一定要有八个部分。

所以这种制度严重地危害了知识分子的身心健康,1905年(光绪31年)袁世凯、李鸿章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废科举,兴学堂(新式学校)。

欧洲的封建社会比中国晚,时间也比中国短,如果以公元后5世纪罗马帝国的崩溃算起,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止,前后共约12个世纪。

罗马帝国曾盛极一时,从公元三世纪开始,经过长达3个世纪的战乱,终于

瓦解,出现了一系列蛮族国家,逐步建立封建制度,但国家之间争斗不息,封建领主为了扩大势力,开始同宗教勾结,由于教会敌视异教思想,开始了文化上的破坏(比如刮去古代羊皮纸上的字迹,代之以经文和神学教义,罗马帝国时代建立的很多学校,也都消失了,古希腊的文化传统,随着西方城市的没落,已消失殆尽,有人说,欧洲封建制建立的过程,实属一场文化上的灾难。

以后,由于形势的逼迫,教会也开始关心教育,兴办了一些教会学校,僧侣既是社会上最高的等级,同时也是学校的教师,学习者主要还是信徒,讲课用拉丁语,教的是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他们学习逻辑学,目的是为了训练口才,以打击另外的教派,学习几何字,是为了制造教堂,学习音乐,是为了唱赞美诗。西欧的教育在中世纪走向黑暗。

当时的封建主接受的是另外一种教育,“骑士教育”由于连年征战,封建领主的主要任务是作战,掠奇士地与财物,故此社会上开办骑士学校,内容也有“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由上所述,古代的学校教育:

(1)基本上与生产脱离;

(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学校成了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4)教学内容为古典的人文科学与治人之术;

(5)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在地中海沿岸,14、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大量的农民与手工业者破产,与此相适应,在欧洲开始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科学,文字和艺术的昌盛,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反抗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出现了一大批人文主义教育家,如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拉伯雷和蒙旦,反对经院式的封建教育,提出新的教育主张。

这里以英、法、美为例,介绍不同国家的资本主义教育。

英国: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革命带有不彻底性,既奉行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的理想,又保留了女皇、爵位等遗迹,国家实行联邦制,中央政府同地方保持一种“伙伴关系”,通过协商来解决问题,中央不下达指令性

的命令,而是强调建立高效的教育研究机构,在教育制度上,执行严格的筛选制,儿童11岁经考试就进行分流,中高阶段分为文法中学,综合中学和技术中学,教学非常严格,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文化科学。

在英国、学者、教授、教师的工资并不很高,但社会地位却在富裕的工厂主和金融家之上,英国教育强调学业造诣和性格陶冶,它的教育目的是把传统的绅士风范和现代社会的公民形象结合起来。

法国:法国是在18世纪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法国出现了世界级的思想家,他们推崇理性与个性的自由与解放,法国的工业化程度比美国低,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大城市控制周围的乡村,教育上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由中央统一指挥,它的公立学校是国家正式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法国人注重个性及个人的文化修养,强调学习优秀的古典文化,强调理智的训练。

美国:美国为后起之秀,独立以后,它通过开发边疆,发展经济,大力发展教育,在很短的时间里赶上并超过了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它自称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教育是由州立法来分管,地方开办了大量的免费学校,公立学校保证所有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教育普及程度最高的国家,高等教育也已经大众化,学校里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除一般文化课外,还大量开设选修课。20世纪美国涌现出很多世界级的教育家,杜威、桑代克、克伯屈等,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全美国,而且影响了世界教育的发展,现在,美国仍处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自身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地幸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上所有教育机构组织的教育活动,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学习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二、教育发展的现状

1.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不同

阶级的严格划分——淡化社会阶层培养统治者——培养建设者,创造者2.现行学制

(gui mao )

重视基础教育,加强学前教育,注重高等教育,

高校:学年制,学分制相结合;专业多元化,跨学科,跨专业选课;校本课程的充分开发;实践能力的注重;

4.教育要素的改变

1)教师,角色(承担更多的角色,除传授者,还需要承担指导,促进,组织管理,反思研究),素质要求(健康身体素质,扎实基础知识,良好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创新精神,民主意识,健康人格)

2)学生,角色(主动的学习者,地位更高),素质要求(自学,)

三、教育发展的未来

教育未来学是指运用未来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发展趋势、预测教育发展未来,并在研究和预测过程中探索和发展适合于教育未来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和评估的科学。

研究内容

涉及未来教育的各个方面,主要有:

①分析和预测未来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包括政治制度、所有

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及其发展水平对教育的总体影响。

②分析和预测未来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对教育的影响和要求。

③研究在未来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这种发展的方针政策。

④利用人口预测的成果及方法,预测未来的学龄人口及其构成,以确定

教育发展的大致规模和结构。

⑤预测在终身教育原则指导下未来教育制度的变化趋势,探讨未来学校

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途径。

⑥应用现代教学论、课程论、心理学和其他有关学科的最新成果,研究

未来课程的设计和教育内容的更新。

⑦预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应用技术的最佳方式。

教育研究方法解答

作业1 第一章 简答题 1.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答: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月联系,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与技术不同.技术是"为了同一母的而共同协作所形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和作用,即在于设计和制定用于生产通讯.科研及生活等方面的工具和手段,它着重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实际任务,而科学是系统知识理论,是发现,目前早已有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规律科学提供它用理论而即使则是创造发明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之手段或规则,是将理论变 成现实. 2.简述科学的特点. 答:科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客观性②实践性③理论性④逻辑系统性⑤真理性⑥ 发展能够性 3.简述科学研究的特点. 答:科学研究的特点:①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组织性. ②具有自觉性的继承性与创造性. ③具有极强的探索性. 4.简述科学研究的类型. 答:科学研究的类型: ①探究性研究②叙述性研究③因果性研究 5.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答: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①准备阶段②研究设计的发展阶段③搜集资料阶段④整理分析阶段6.简述科学方法的分类. 答:①按它用方法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 ②按科学研究阶段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划分选择和确定课题的方法. ③按研究方法的性质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为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 第二章简答题

1.简单叙述科研问题提出的一般途径. 答:①一般只有通过对人类教育行为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提出研究的问题,确定科学研究的起点②寻求何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各种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③探究经验事实与已 有理论之间的矛盾④揭示已有理论的逻辑矛盾⑤受文献资料的启发,广泛地查阅文献,发现研究问题⑥与各行各界学者的交流⑦社会实际问题的探讨⑧交叉学科所产生的空白区. 2.简述叙述科研问题的一般分类. ①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 ②有意义问题与无意义问题 ③常规问题与突破常规问题 ④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3.简单叙述确定研究问题时的原则. ①价值性原则,即问题是否在理论与使用上有价值 ②科学性原则,即问题是否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③可行性原则,即是否具备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人力,物力,理论准备等 4.说出多元智慧的八种智能. 答:①语文智能②逻辑一数学智能③空间智能④肢体一动觉智能⑤音乐智能⑥人际智能 ⑦内省智能⑧自然观察智能 第三章 简答题 1.研究时机的工作内容 答:①取样时机②工具设计③分析设计④策略设计 2.列出4 种随机取样方法 ①简单随机取样法 ②分层随机取样法 ③等距随机取样法 ④整群随机取样法 3.简述建党随机取样法. 答: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 个单位中抽取出若干个单位作为样本.它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对象有同等的被抽噎到的可能性.并要求个体一件都相互独立. 4.简述分层随机取样法.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 第一节教育研究及其特征 导入:什么是科学研究 1.案例:视频播放镜像自我认知测试研究、守恒实验 提问:这是科学研究吗?你愿意做这样的研究吗? 2.互动:我们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与认识小学教育? 直接的感觉经验 他人的看法 专家意见 实证方法 3.分享: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 整个科学无非是对整个日常思考的提炼。研究得越深,我们会发现我们有待知道的就越多。——爱因斯坦 一、科学研究 1.内涵 (1)科学 ●日常理解:科学即正确或正确的知识(科学算命、科学发展观、这个东西做 得好“科学”) ●《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的目的出 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知识。 (2)研究: ●日常概念: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稍作认真的分析与思考。 ●一般概念:一种系统的探究活动。 ●美国学者贝斯特和卡恩:曾经比较全面地给出了“研究”的12个特征。概 括起来,主要包括这样几个要素:目的——“研究”是一种有计划、有意图的活动;过程——为了达到目的,“研究”将是按步骤、分阶段进行的;方法——“研究”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规范概念: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认识活动,是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技

术,对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究,以经验事实为依据,并将其上升为一般理论的过程。 (3)科学研究: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2.科学研究的特点 1)客观性:①资料来源于客观②研究过程客观③研究结果客观 2)创造性:没有创新的研究是毫无价值的 3)继承性:科学研究探求新的问题必须要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4)系统性:研究的内容、方法、程序是系统的 5)控制性:科学研究必须有严格的设计方案,严格地实施方案,科学 地定性定量分析,以使研究结果可信、有效。 二、教育研究 1.主要内涵 教育研究就是研究者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研究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或问题予以分析、解释、预测和控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的活动。 ●教育研究与一般的经验总结、消息报道有区别。 经验中含有规律,经验经过反复筛选可以找到本质的规律性东西。但仅凭经验,不仅花的时间长,而且有时费了很大周折仍不能发现规律。 案例:教育研究不能“自说自话” 在一个“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的课题中,研究者指出出学困生的若干成因,其中两个是:1)学生痴迷网络而影响了学习;2)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产生厌学情绪。 对此,我们想知道,做出这样的判断的证据是什么?很遗憾,作者并没有提供证据。即使上述两个判断看起来有道理,但是我们仍然会怀疑:确实是这样吗?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可能性吗? 如果作者能在做出这两个判断之前开展一个调查,发现在他的班级、年级或学校,发现有80%的学困生都痴迷网络,有75%的学困生其父母对其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无疑,这两个数据就成为做出结论比较有力的证据。虽然这个证据还不能完全说明二者之间确实存在因果关系,但做出因果推测的可靠性大大增加了。 ●教育研究也不同于权威专断。 如亚里斯多德认为苍蝇有五条腿,(其实他碰巧抓了只丢了一条腿的苍蝇),

第一章 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教育的类型; 2、理解学前教育的含义、特点和任务; 3、运用学前教育的原则。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的含义、特点和任务。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的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含义、要素、类型与发展趋 势 一、学前教育的含义: 学前教育是对学龄前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 教育活动的总称。 对学前教育这一概念的定义要抓住以下两 个要件: 1、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或称学前儿童。从对象来看,我们在广义上可以把出生到入学之前的儿童都视为学前教育的对象,但也必须记住,学前教育存在因入学标准、学前起点的差异而造成的多样性。 2、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保育和教育活动。从活动的内容来看,学前教育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外,还需特别注重保育。学前教育在当今国际上普遍被称为“早期儿童保育和教育(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简称ECCE)。 二、学前教育的三个组成要素: 人类社会的教育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是由参与活动各要素的有机联系构成的。学前教育作为人类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是由学前儿童、学前教育者、学前教育措施三项基本要素及其有机联系构成的。 1、学前儿童:学前儿童是指学前教育活动中参与保育和教育活动并直接承受其影响的学 龄前儿童,是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 (1)学前教育活动围绕学前儿童而展开, 因学前儿童的存在而存在。

(2)如何准确认识、把握和尊重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的特点与需要,是学前教育活动适宜与否的关键。 2、学前教育者:学前教育者是指学前教育活动中直接或间接承担设计、组织、实施保育和教育工作的人, 是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组织性 要素。 (1)学前教育活动因学前儿童这个核心要素而存在,并不意味着有了学前儿童,学前教育活动就可以自为、自然地出现。 (2)从承担学前教育责任的角度看,学前教育者的存在是广泛的。但是,不同场景中的成人所承担的学前教育职责是不同的。 3、学前教育措施: 学前教育措施是学前教育活动中支持、联结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者开展保育和教育工作的一切中介,是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支持性要素。 (1)学前教育活动只有核心要素和组织性要素,仍不可能运转,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者之间通过一定的保教内容、借助一定的保教形式与手段,才能使学前教育活动变为现实。 (2)学前教育内容是学前教育活动中选择实施的“保”和“教”的内容, 是学前教育者和学前儿童共同运用的资源与对象;学前教育手段是指学前教育活动开展的保障条件、途径与方法等。 在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中:学前儿童是核心要素,学前教育者和学前教育措施要围绕核心要素展开,二者的影响只有通过学前儿童的主动选择和吸收才能产生作用;学前教育者一般居于主导地位,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但是这种地位和作用能否发挥,完全取决于他们能否尊重并发挥最为核心的学前儿童的主动性。学前教育措施的支持性作用,处于被选择、被运用、被接受的地位。 三、学前教育的类型 学前教育可以根据各种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形式。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P3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建构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简言之,教育研究方法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二、内容分析属于文献研究中的一种。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P6 【西方】1、1900年以前的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方法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前)——直觉观察时期 (2)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期(16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时期特点】 (1)研究中心问题域集中到学校教育内部,开始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 (2)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4)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有所增强,开始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 2、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学科时期) (1)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形成 (2)教育研究方法明显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3)教育研究方法受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影响 (4)教育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教育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从偏重实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2)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相结合 (3)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4)教育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 【中国】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引进西方教育研究方法 (2)倡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3)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 2、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学习苏联的教育研究方法(1949—1955) (2)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国化探索(1956---1965) (3)全盘否定前17年教育研究方法(1966---1975) (4)教育研究方法的重建和发展(1976---2000) ①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人们从反思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开始的 ②从当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中,从与教育科学相关学科中吸取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适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影响、渗透、汇流的趋势,构建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③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结合教育系的课程改革,着手教育研究方法类学科研究和建设,开设了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袁振国主译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三、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节理论的作用 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资料 三、分析 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第三章查阅文献 第一节文献检索

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 一、信息来源 二、图书馆 三、期刊文献 四、索引和摘要 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 六、元分析报告 七、《教育研究评论》 八、论文 九、辞书 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 一、摘要或小结 二、组织信息 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 一、批判性阅读 二、写综述 三、参考文献 四、准备文献目录 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确定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研究的意义

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 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 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 三、附录 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结果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 二、发表标准 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1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1.什么是研究?研究的要素有哪些内容? 一般认为“研究”是一种系统的探究活动。 它主要包括如下要素: (1).目的:研究是一种有计划、有意识的活动。它通常以发现事物的规律性、解决新问题或改进某种实际情景为目的。 (2).过程:为了达到目的,研究将是按步骤、分阶段进行的。它有一套严格而系统的操作原则和程序。研究步骤有: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推导结论。 (3).方法:研究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以自己的尺度调节着整个活动的进行,它的正确选择与使用是研究成败的关键。2.什么是教育研究? 综合研究的三个要素——目的、过程、方法——来界定:教育研究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运用,来认识教育现象,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可信赖的知识;它有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 3.什么是方法?什么是教育研究方法? (1)方法是作为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准则。(2)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4.以研究目的、功能、作用为标准,教育研究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按照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类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发展研究 评价研究 预测研究 5.怎样理解基础研究? (1).基础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目的是揭示、描述、 解释某些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的活动机制与内在规律。 基础研究将对研究领域具有直接增加知识的价值。 (2).现有研究成果认为,基础研究大体可分为形成系统知 识的研究、学习的研究、训练迁移的研究。 (3).基础研究一般与直接的应用无关。 6.怎样理解应用研究? (1).应用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它是对基础性研究的成果作进一步的验证,就所关注的某一实际问题,从大量的案例中寻求概率性的必然结论。(2).应用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3).应用研究更加关注效果,如某种方法比另一种方法更有效吗。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分是相对的,常常互为补充。基础研究提供解决教育问题的理论,应用研究提供事实材料去支持和完善理论,或者促进新理论的产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教育的类型; 2、理解学前教育的含义、特点和任务; 3、运用学前教育的原则。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的含义、特点和任务。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的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含义、要素、类型与发展趋势 一、学前教育的含义: 学前教育是对学龄前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对学前教育这一概念的定义要抓住以下两个要件: 1、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或称学前儿童。从对象来看,我们在广义上可以把出生到入学之前的儿童都视为学前教育的对象,但也必须记住,学前教育存在因入学标准、学前起点的差异而造成的多样性。 2、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保育和教育活动。从活动的内容来看,学前教育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外,还需特别注重保育。学前教育在当今国际上普遍被称为“早期儿童保育和教育(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简称ECCE)。 二、学前教育的三个组成要素: 人类社会的教育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是由参与活动各要素的有机联系构成的。学前教育作为人类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是由学前儿童、学前教育者、学前教育措施三项基本要素及其有机联系构成的。 1、学前儿童:学前儿童是指学前教育活动中参与保育和教育活动并直接承受其影响的学龄前儿童,是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 (1)学前教育活动围绕学前儿童而展开, 因学前儿童的存在而存在。 (2)如何准确认识、把握和尊重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的特点与需要,是学前教育活动适宜与否的关键。 2、学前教育者:学前教育者是指学前教育活动中直接或间接承担设计、组织、实施保育和教育工作的人, 是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要素。 (1)学前教育活动因学前儿童这个核心要素而存在,并不意味着有了学前儿童,学前教育活动就可以自为、自然地出现。 (2)从承担学前教育责任的角度看,学前教育者的存在是广泛的。但是,不同场景中的成人所承担的学前教育职责是不同的。 3、学前教育措施: 学前教育措施是学前教育活动中支持、联结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者开展保育和教育工作的一切中介,是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支持性要素。

《教育研究方式导论》经典复习资料汇总

《教育研究方式导论》经典复习资料汇总 第一章节概念 一.概念界定定义 1.研究:就是一个认真的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式寻找问题答案的流程。 2.科学研究:①含义:指人们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认识或实践活动。②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 3.教育科学研究:①含义: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发现或发展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②基本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式技术③功能:解释、预测、控制④性质: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创造性(最突出的)、伦理性 4.方式: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研究自然界、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方式、手段 5.教育科学研究方式:(1)含义: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式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程序研究,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流程。 (2)性质:①一般:A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已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B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C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数据D强调方式的科学性E创造性。②独特:A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B研究的周期较长;C针对性、实践性强;D教育研究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教育研究方式的研究对象范围

1.教育科学研究方式学:是关于研究教育现象和流程的一般方式原则的知识体系,是将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形式、方式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2.教育研究方式论:从哲学观、世界观的应用中概括出来的一般方式原则,是方式的理论表现形态。 三.种类 1. 四种水平: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理论研究水平。 2. 依据适用范围和概括程度分:①具体的科学方式论:文献法等②一般研究方式:归纳法等③最一般的方式论:唯物论和辩证法 ③依据研究目的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④依据研究方式可分为: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四.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1.提高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预见性; 2.教育研究方式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式的移植; 4.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 5.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五.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论原则: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 2.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式论的合理移植和借鉴; 3.数学方式的合理应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4.从国情出发,批判、继承与创新。 六.教育研究的基本流程: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报告

学前教育第一章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学目的: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区别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的概念。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的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课时:4个课时 教学过程: 什么是教育? 今天,“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 可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和规范的教育,由于学校教育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因而在近现代成为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对其他各种教育起着示范和主导作用。这是我们讲的广义和狭义的教育,明确了教育的概念后,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及其年龄划分 学前教育:从出生到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

通常们认为,3岁前是儿童身心发展比较重要的阶段,从出生到3岁前为婴儿期教育阶段,也称先学前期。从3岁到6、7岁称为学前期。由此构成了完整的学前教育阶段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学前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泛指0——6(7)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学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前社会教育指凡由社会设施或资助,实施或辅导的各种机构或组织。在我国以托儿所、幼儿园为主。此外,还有多种形式的家庭托儿站、游戏小组一、咨询所等。 学前教育学: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和方法,揭示在儿童和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怎样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儿童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几方面主动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二、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和探讨学前儿童教育现象极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0——6岁前儿童教育问题 研究内容:(讨论:你认为学前教育应该研究哪些内容)教材的体例 研究任务: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研究,探讨规律,指导实践,提高学前科学教育水平;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订政策、措施、进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三、学前教育学的特点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集及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 一. 单项选择题 1. 教育研究的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是() A. 外在效度 B. 内在效度 C. 可靠效度 D. 可推广的程度 2. 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 直觉观察时期 B. 分析为主的时期 C. 独立学科时期 D.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3. 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 A. 解决现实问题 B. 发展和完善理论 C. 运用理论 D. 推广理论 4. 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活动是() A. 描述研究 B. 质的研究 C. 理论研究 D. 预测研究 5. 强调用量表进行测试,强调用数学工具分析经验的. 可定量化的现象,以确定事物的因果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 人文主义的观点 B. 结构主义的观点 C. 科学主义的观点 D. 自然主义的观点 6. 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 思想家是()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毕达哥拉斯 7. 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A. 收集资料

B. 选择课题 C. 提出假设 D. 制定方案 8. 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A. 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 B. 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 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 D. 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9. ()不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A. 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综合性原则 D. 伦理性原则 10. 课题论证的目的是() A. 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B. 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 审查课题的实用性 D. 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11. 教育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含的条件除了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还有一个() A. 存在可能性的问题 B. 选题问题 C. 表述问题 D. 时机问题 二. 多项选择题 12. 教育科学研究与其他科学研究一样,其基本要素是() A. 科学理论 B. 方法和技术 C. 现象与客观事实 D. 实践活动 13.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研究”是指() A. 发现问题 B. 创造知识 C. 开拓知识新用途 D. 整理和修改知识 14.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按研究的目的来划分可以分为() A. 基础研究 B. 发展性研究 C. 应用研究 D. 预测研究 15. 教育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A. 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 B. 要有研究假设和对研究问题具体明确的陈述

教育研究导论知识点

教育研究导论复习 一、性质研究与量化研究 性质研究: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整体的、深入的、层层相扣的研究,它通过揭示事物内涵认识事物。 质性研究是一个从实际观察的资料中发现共性问题的过程,属于探索性和叙述性的研究。质性研究具有整体性,深入探索事物的内涵和实质,而不只截取某一个片段,质性研究为非干预性研究,质性研究关注特定的现象和社会情景,其目的是深入了解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真实状况,但不对此作预测和改变。 特点:(1)自然情况作为资料的直接来源 (2)研究是描述性的 (3)不只是关心结果和结论,更主要的是关心发生、发展的过程 (4)倾向于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得到结论 (5)意义是质性研究最关心的基本点 量化研究: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特点:1.宏观研究,大范围的统计调查; 2.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 3.人的某些特质(身体、知识技能); 4. 检验并完善理论假设; 5.(研究工具和资料收集标准化,可以)较准确的估计研究信度和效度。 6.(通过随机抽样可以)得到有代表性的数据和普适性研究结果。 二者关系: 共同点:摈弃臆想,注重经验研究 不论是定量研究还是质性研究,都是经验研究。 不同点:研究的立场、角度和侧重点不同。 二、研究过程的序列

三、研究的问题有哪些? 已有公认结论的问题;永恒的问题;新发现的问题;个人兴趣指向的问题;工作中的问题。 四、选题的原则 1.价值性原则 2.创新性原则 3.明确性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 5.兴趣原则 6.自我涉入原则 7.可行性原则 8.伦理道德原则 五、理论界定的实行要点 1.以理论自觉的态度介入研究:形成一种自觉地把理论纳入研究、自觉地以理论神圣庄严和超越的态度时刻审视着研究的意识。 2.迅速组织起本研究的解释系统:每一研究,在其性质、属性、逻辑联系、伴随情感、相关事实、相关领域等等可能介入的方面,都会有相应的理论背景,都有可能提供做出理论界定的条件。这是使研究具有清晰、明确、集中的理论指向的根本保障,也是自觉的理论态度的必然要求。 3.确定研究问题的实质性内涵:即确定我们所要研究的从根本上说究竟是什么。 4.确定研究问题的结构形态及其边界与联系:研究问题的理论界定会涉及到研究的不同层面。 5.讨论不同研究范式运用于研究过程的合理性:当研究问题的结构形态得到清晰界定后,针对研究问题在不同层面以不同形态的呈现,就有条件讨论与之相适合的研究范式、方法和技术的选择,这对于形成研究设计、组织研究的实施、论证研究效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6.讨论研究结论解释力的可能作用范围和程度 六、操作化研究的定义 操作化研究定义是以可以具体呈现的原则为研究做出的规定性表述。即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七、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合理性论证) 信度:信度指研究的一致性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可分为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 内在信度:指研究在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解释等方面的一致性。对一组题目是否丈量同一个概念的评判。 外在信度:外在信度是指研究在背景、对象、方法、条件等方面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下,能否重复进行以及结果的前后一致性。 效度:指结论的准确的解释性和结论的普遍性。效度可分为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内在效度:指结论的准确的解释性(研究的结论可以在研究内部得到准确的解释)。 外在效度:指结论的普遍性(研究结论可以推广的程度和范围) 八、以个案的方式形成教育研究资料 观察法: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特征:1.研究者直接获取资料 2.研究者能获得生动、具体、细节性原始资料,而且观察法追求资料的完整、 细密及连续性。 3.与第2点相关,观察研究,尤其是非结构性观察中,倾向于非定量类型。 4.在自然情境中获取资料

第一章 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节学前教育及其意义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区别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的概念,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含义、特征和内容,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学的概念;幼儿身心发展的概念 教学难点:客观辨证地对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与学前教育 (一)教育和教育学 教育史上,不同的人对“教育”有不同的解释。《教育学》对教育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或改变人的行为的活动。它的任务就是把原本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如幼儿园教育,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以及其他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特别组织的教育。它是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体力和智力的活动,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由专业的教师承担,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很强,是一种可控性很强的、规范的教育,因此一般来说效率、效果也更好。 【观点辨析】 问题:教育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生存活动吗? 分析: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是两种表面类似而本质不同的活动。因为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思维不够发达,活动只能停留在个体的层次上,不能类化;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所以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归纳总结】 理解教育概念,须注意三点,即要注意从三个方面来确定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学校教育活动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学——研究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并揭示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观点辨析】 问题1:教育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因此,每个人都懂教育,教育谈不上是什么科学。 问题2:“如果教育学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应该从各个方面了解人。”——乌申斯基 提问思考:教育学是不是科学?为什么? 分析:教育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又是特殊的人——人活动,有它独特的规律性。不按教育规律办事,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对受教育者造成的伤害将非常严重,甚至无法补救。 【理论研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并揭示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在17世纪形成了独

《教育研究方法》形成性考核册

《教育研究方法》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1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科学:一般的定义是指: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依据这个定义,可以这样理解教育科学:它是指关于正确反映教育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P1 2、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简称研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是指对某种现象或问题加以调查、审查、讨论及思考,然后分析和综合所得的结论或结果。狭义的研究是指以严密的方法探求某项事实的原理,获得正确、可靠的结果,本书所讨论的教育科学研究,包含广义与狭义理解的研究。P4 3、科学方法:是使科学研究正确进行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手段。P7 4、假设:是对于一定范围的事物、现象的本质、规律或原因的一种推测性的说明方式。假设具有两个特点:①以科学理论与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性;②具有推测的性质。P15 5、科学实验:是为了预定的认识目的,在严密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对客体进行研究的一种手段。科学实验的特征:①使过程纯化、简化和定向强化,控制变化条件,使某种现象的产生条件单一,为揭露该现象的本质联系提供条件,②使现象具有可重复性,③可通过模拟实验对自然过程进行间接研究,④为了探求因果关系,可使各种条件互相搭配,重新组合。P17 6、科学观察: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方法。P17 7、科学方法论:则是研究科学方法的专门学科。作为教育科学的方法论是以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问。P14 简答题: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联系。P1 答:首先,科学与技术两者的定义不同。其二,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和利用,即在于设计和制定用于生产,运动,通讯,科研及生活等方面的工具和手段,它着重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实际任务,而科学是系统知识理论,是发现目前早已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规律,科学提供应用理论,而技术则是创造发明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之手段或规则,是将理论变成现实。其三,在很多情况下技术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是科学的结果。但就技术的发展而言,它是独立于科学之外而发展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中的很多实例说明了这一点,例如,水轮与风车就是证明,先有这方面的技术,而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则很晚才发展起来。 2、简述科学的特点。P2~3 答:科学的特点有:客观性、实践性、理论性、逻辑系统性、真理性及发展能够性。 3、简述科学研究的特点。P5 答:科学研究的特点:自觉性、组织性、继承性、创造性和探索性。 4、简述科学研究的类型。P6 答:科学研究的类型:探究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5、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P11 答: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准备阶段、研究设计阶段、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阶段。 6.简述科学方法的分类. 答:①按它用方法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②按科学研究阶段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划分选择和确定课题的方法. 按研究方法的性质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为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 第二章 名词解释:

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

教育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一、教育经济学的性质与对象 (一)性质(学术界几种不同的认识或观点) 1.是经济学的分支,是部门经济学 2.是教育学的分支 3.是教育管理学的分支 4.是交叉学科 5.是边缘学科 →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兼其理论与应用的综合性学科 (二)对象:应当以社会领域中的教育问题 不同,对象不同 差异性 不同专家,侧重不同 二、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容、体系 (一)基本的概念体系(教育、经济) ※教育:教育生产、产出;教育投资、消费;教育资源、融资;教育效率;教育 效益;教育发展规划;教育人力资本 (二)基本的畴(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历史;现状;未来;原理(理论基础);价值(意义);技术(方法、策略、措施) 主要容:绪论;产生与发展;基本关系(原理);教育与经济结构;教育与经济体制;需求与供给;投资与产出;成本与效益;资源与效率;规模与效益。 宏观:规划;政策 微观(学校):班额、师生比…… 三、教育经济学的意义、方法 (一)意义:1.宏观决策 2.有助教育管理 3.人力资源开发 4.教育者、家庭投资 (二)方法:1.历史与现实研究结合(考古、文献)(调查、实证) 2.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 3.规与实证(标准) 4.宏观与微观研究 5.静态与动态结合 6.统计测量与分析比较(①因素②纵向③横向) 第二章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历史渊源 (一)古代:教育具有经济意义的思想之萌芽 【中】 1.管仲:四民合业定居论(士农工商)便于学习

2.孔子:“庶富教”“学而优则仕” 3.墨子:力:知识技能、精神力;无虑 4.荀子:“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 “不富无以养民者,不教无以理民性。” 5.《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6.颜元:举人才,兴学校培养圣贤一流人才经世致用 “有人才,才有政事,有政事天下太平” 富天下,垦荒、均田、兴修水利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 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永乐 【外】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算术,使人有思想而能见其难也。” 几何能令人洞见真理天文学在于“令人窥哲理而见真道” (二)近现代:有代表性的教育经济思想之出现 【中】1.邰爽秋,《教育经费问题》(1935)主要教育经济思想 (1)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经费的中心问题 (2)提出了广开增加经费八条途径 ①“增高国民富力”②“开辟教育富源”③“利用无益贤财” ④改良教育税制⑤扩大教育单位⑥“鼓励人民协助”⑦防止行政流弊 ⑧减免无形消耗 (3)提出了教育经费独立的八项办法或主 ①“确定教育基金”②划分及教育税源③预算制度独立④加税权力独立 ⑤征收机关独立⑥保管机关独立⑦用款权力独立⑧审核机关独立 (4)倡导“统一教育经费行政” 2.古楳(梅)(1899-1977)《中国教育之经济观》、《现代中国及其教育》 (1)认为教育与生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2)办教育要适合人民的经济能力 (3)研究培养学生所需要的教育成本是十分必要的 (4)要注重教育的经济效率 【西】古典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威廉·配第、亚当·斯密 1.威廉·配第《政治算术》、《爱尔兰的政治解剖》技术、工艺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把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看作 是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了获得才能资本而接受的教育和训练是一种投资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教育经济思想:莫尔·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①主用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办法,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②主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发展社会经济; ③重视生产劳动教育,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④认为科学家、艺术家的劳动具有生产性 庸俗经济学家的思想:斯特、马歇尔 1.斯特德《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资本分成“物质资本”、“精神资本”;教师列入生产 者之列;“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重要多少倍” 2.马歇尔:重视教育的经济意义“一个伟大工业天才的经济价值,足以抵偿整个城市的教 育费用”

第一章 学前教育学概述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概述 学习目标: 1.了解学前教育学产生和演变的阶段 2.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重点、难点) 3.识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等相关概念 4.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特点等 5.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节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 一、孕育阶段(16世纪以前) (一)中国 背景:在这一时期,学前儿童主要在家中接受早期启蒙教育,学前社会教育尚未产生。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属学前家庭教育理论的范畴。其中以颜之推、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较为出色。 颜之推 1.家教著作《颜氏家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的家庭教科书 2.家教思想 (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及早施教) (2)要爱与教相结合(威严而有慈) (3)重视环境的影响(风化陶染) (4)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博习致用)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1.重视蒙养教育 2.要求慎择师友 3.强调学“眼前事” 4.提倡正面教育 (二)国外 1.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最先论述了儿童优生优育的问题;主张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2.亚里士多德《政治论》 第一个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三)孕育阶段学前教育学发展的特点 1.丰富性 2.实践性 3.零散性 二、萌芽阶段(16至18世纪初) 夸美纽斯 1.学前教育著作 《母育学校》: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 《世界图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第一本儿童插图书 2.学前教育思想 (1)论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2)提出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 (3)强调多给儿童活动机会,认为游戏最适合儿童,重视感观训练,主张直观的教学方法 卢梭《爱弥儿》 1.顺应自然,儿童本位 2.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 3.儿童应通过做事来学习,使他对知识的学习有直接的体验 4.对儿童实施身体教育和感官教育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1)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 (2)提倡与实施爱的教育 (3)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 萌芽阶段学前教育学的特点 1.专门化 2.完备化 3.理论化

教育研究方法(自考版)#试题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节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说 一、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几个概念 1、方法:是指为了获得科学知识应该遵循的程序以及依据的手段、工具和方式 2、研究:拽的是创造知识和整理修改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性活动。它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创造知识;二是整理知识。 3、教育科学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4、教育研究方法: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要素: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1)现象与客观事实;(2)科学理论;(3)方法技术。三者中,前者提供形成科学理论的基础,后二者是实现教育科学研究的的的手段。(三)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1)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2)研究的周期较长。(3)针对性、实践性强。 (4)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一)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 特点:(1)独特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研究的起点,是从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2)观察与归纳为主的研究方法。(3)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4)多元的教育研究方法观。各种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思想。 分析为主的发展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特点:(1)从经验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2)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3)实验方法进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视野,为考察教育问题提供了客观基础。 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以来) 特点:(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论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专门研究领域。(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中的基本派别-进步的与传统的、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流派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3)由于受西方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4)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及心理研究方法的发展,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一)提高教育研究的理论化程度。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 2、提高研究过程中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和概括性; 3、理论的研究教育。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多样性与统一性。 (三)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与价值标准。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1、在研究目标的确定上以价值导向作为根本依据;2、在研究过程的实施上,强调大教育观;3、在研究方法上更强调人的主体性;4、在研究组织形式上,强调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的集团认识主体。5、在教育研究结果的评价分析上所具有的明显价值取向性。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