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 03322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复习资料 附历年简答论述题

自考 03322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复习资料 附历年简答论述题

自考 03322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复习资料 附历年简答论述题
自考 03322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复习资料 附历年简答论述题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复习资料

第一篇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

1、公民的定义。(识记)(关键词)(课后1)

答: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2、公民与自然人的区别。(识记)

答:公民与自然人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国籍。

3、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识记)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4、劳动者的定义。(识记)(关键词)(课后1)

答: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

5、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识记)

答: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内容包括:

(1)国家的义务和责任。国家负有保障公民劳动权的义务和责任,其具体内容包括: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2)公民的劳动义务和责任。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公民的光荣职责,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6、劳动权的现实意义和保障权的现实意义。(领会)(课后1)

答:学习和研究公民劳动权的现实意义在于,将就业问题提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样一个全局性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劳动法制建设,净化法制环境,明确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做到在任何时期和任何条件下都能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保障权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确立了国家具有向公民提供社会保障的义务的原则。

其次,使生存权的概念有了实际内容,人们开始为有价值和尊严的生存而奋斗。最后,生存权与保障权相结合,使生存权得到经济和法律的保障。

7、公民劳动权的定义、三个要素。(识记)(关键词)(课后2)

答:劳动权是公民权利的基石。公民劳动权即公民劳动义务和劳动权利的统一。

具体内容如下:

就业权,即获得职、业培训、工作岗位、劳动报酬和社会福利的权利;

结社权,即建立、加入和退出劳动者组织的权利;参与权,即参与企业管理和分享企业利润的权利。

8、公民劳动权立法的主要内容。(领会)(课后2)答:我国公民的劳动权包括公民就业权、劳动者结社权和职工参与权。

9、公民实现劳动权的保障措施。(领会)

答:1、促进就业。我国促进就业法的主要内容:(1)实行劳动预备制、(2)举办劳动服务企业、(3)创办再就业服务中心、(4)提供职业介绍服务。

2、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形式:学徒培训法、技工学校培训法、高等职业学校培训法、职业教育与训练中心培训法。

3、公正裁员的定义。公正裁员由三个法律要素和诉讼保护构成。三个法律要素即正当理由、合法程序和合理补偿。

4、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法律规定明确了下列问题:(1)企业可以依法裁员和解除劳动合同;(2)企业在作出裁员决定之前需要提前通知全体职下,并听取工会意见;(3)依法裁员需要支付法定经济补偿金。

10、公民生存权和保障权的定义。(识记)

答:生存权定义:生存权即维持人的生存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劳动权等。生存权应当是人们生来就有的权利。生存权是人权革命的产物。(课后2)(关键词)保障权定义:保障权即当公民基本生活遇到风险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帮助的权利。保障权产生于宪法时代,贝弗里奇设计了—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因而被称为“福利国家之父”。

11、生存权与人权的关系。(识记)

答:生存权是人权革命的产物。

12、保障权与宪法的关系。(识记)

答:社会保障进入宪法:1945年《联合国宪章》强调生存权是基本人权。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明确规定;所有公民作为社会成员之一,都享有社会

保障权。

13、公民保障权立法的主要内容。(领会)

答:公民保障权立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立法和中国立法。

14、公民基本保障措施。(领会)

答:包括养老保险、健康保障、失业保障、工伤保障、住房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和特殊群体保护的定义和法律制度。

特殊群体保护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社会保障;军人社会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

15、简单应用:本节基本知识,理解公民劳动权和保障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16、综合应用:本节基本理论,培养和树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意识,可以用案例进行测试。

第二章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基本原理

1、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定义和特征。(识记)

答:劳动法的定义: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不是个体劳动而是社会性劳动,即发生在一定劳动关系状态下的劳动。劳动法的本质,即通过保护公民的劳动权来维护平等、公正与协调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法的主要特征如下:(1)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即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的社会关系。(2)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合法的、有偿的、具有职业性的劳动。(3)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律工具具有不完善和潜在性特点,因此变更和解除环节相对活跃。

社会保障法即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社会保障是抵制社会风险的制度安排,包括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赔偿制度。社会保障法的本质即规范保障人、参保人和受益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社会保障领域坚持公平和创造统一秩序的行为规则,其目标在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

社会保障法的主要特征:(1)法律关系主体的三方性,包括保障人、参保人和受益人。(2)内容丰富、体系庞杂。

2、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内容。(领会)

答:包括劳工权益、劳动标准、协调机制、工业民主等。

3、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的定义和调整对象。(识记)

答:劳动关系即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对象,经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即上升为劳动法律关系。所以,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基础,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法制化的结果。

社会保障关系即保障人、参保人、受益人和相关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保障关系是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经社会保障法调整的社会保障关系即上升为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所以,社会保障关系是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基础,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是社会保障关系法制化的结果。

4、劳动关系的分类。(领会)

答:1、根据主体和内容进行分类包括:狭义劳动关系、相对劳动关系和广义劳动关系。

2、根据就业性质进行分类包括:雇用劳动关系、聘用劳动关系、录用关系和任命关系。

3、根据组织状态进行分类包括:集体劳动关系、个体劳动关系。

4、根据用人单位性质进行分类包括:政府部门劳动关系、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劳动关系和营利组织劳动关系。

5、根据用人单位注册地进行分类包括:国内劳动关系、外资劳动关系和外国劳动关系。

6、根据劳动关系合法与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进行分类包括;正规劳动关系和非正规劳动关系。

5、劳动关系主体,包括雇主、雇员和第三方。(领会)

6、社会保障关系的分类。(领会)

答:包括参保关系、缴费关系、基金管理关系和待遇支付关系。

7、社会保障关系的主体,包括保障人、参保人、受益人和相对人。(领会)

8、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领会)

答: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保障公民劳动权、建立公平劳动标准和确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9、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领会)答: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公民权利保障、明确国家责任和公民角色、鼓励社会伙

伴参与、公平与效率结合、建立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国际协调发展。

10、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识记)

答:劳动法律关系即为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经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劳动关系当事人即享有法定权利和承担法定义务。

11、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定义。(识记)

答: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即由社会保障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保障关系。经社会保障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保障关系当事人既享有法定权利又承担法定义务。

12、劳动法律关系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三要素,包括主体、内容和客体。(领会)

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即依法享有权利和具有承担义务能力的人,在具体情况下称当事人,主要指用人单位和职工。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1)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具有相互对应性。(2)劳动关系法律内容具有潜在性。

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所涉及的对象。

4、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主体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主体包括:(1)保障人。(2)参保人。(3)受益人。(4)社会保障基金的受托人。

5、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内容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内容有如下特点:(1)不同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对应性,有时会出现分离状态;(2)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内容十分丰富甚至复杂。

6、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客体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客体,是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是资金、物和服务行为。

13、简单应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及法律事实的基本理论,分析现实劳动关系并举例说明。

答: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1、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概念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即特定的用人单位和职工依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形式建立了劳动法律关系,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变更即改变原当事人之间既定的权利和义务内容,即在原法律关系主体不改变的条件下对劳动法律关系内容的修改和补充。

劳动法律关系消灭是指现存劳动法律关系的解除和终止。

劳动法律关系解除是提前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行为,需要经双方协商同意,或在法定条件出现后由单方提出提前消灭该劳动法律关系。

2、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依据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必须依据一定的事实。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1、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概念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依据有关的法律规定和形式,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引起一个具体社会保障法律关系。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改变。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现存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解除和终止。

2、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的法律依据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的发生必须依据一定的事实。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分为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法律行为是当事人有意识进行的各种活动

第三章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科学

1、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定义。(识记)

答:法律规范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则。法律规范通过法律条文表述出来,即条、款、项。

2、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领会)(简单应用)

答: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由假定、处理、制裁三个要素构成,在任何一个法律规范中三者均缺一不可。

(一)假定:假定,即适用法律规范的条件和情况。

(二)处理:处理,即行为规则本身,包括义务性行为规则、授权性行为规则和禁止性行为规则。(三)制裁:制裁,指对违反法律规范行为的限制和惩罚,也称追究法律责任。追究法律责任的制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法律有明文规定;二是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三是由国家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作出决定,由国家司法机关执行。违反劳动法律的制裁措施包括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3、法律责任的三个类型和六个要素。(领会)

答:法律责任的三个类型:1.赔偿责任、2.行政责任、3.刑事责任

法律责任的六个要素:1.责任人。2.违法行为。3.损害后果。4.因果关系。5.主观过错。6.无过错规定。前五个要素必须同时具备。

4、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适用以及三要素。(领会)

答:法律适用,即运用法律规范协调和处理具体社会关系问题的专门活动。法律适用作为一种专门活动要求做到“准确适当地依法办事”。

法律适用具有如下特征:(1)适用于特殊的主体。(2)专业权威性。(3)国家强制性。(4)程序性。(5)法律文书。

三要素: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和人群效力。

5、综合运用:法律效力原理,通过案例练习区分法律责任的不同类型。

答:法律效力是法律适用的前提,指法律规范在空间、时间、人的适用范围,即法律约束力的有效性。1.法律适用的地域范围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适用空间都是国家领土,包括悬挂一国国旗的领域。劳动力国际流动趋势日益突出,解决该问题的主要原则如下:(1)以服从雇主注册地国家劳动法律为主。(2)通过国际公约、多边协议和双边协议规定合作与协调的原则与措施。2.法律适用的时间范围

法律适用时间从法律规定的生效时间开始,在法律颁布时公布;法律适用的终止其常见方式是新法取代旧法,在颁布新法律时声明原法律失效,或由立法机构定期公布法律失效的清理名单。

3.法律对人的适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这里排除了没有劳动关系的自雇人,如农民。

6、法律渊源的定义和类别。(识记)

答:法律渊源即法的存在形式,包括国际渊源和国内渊源。

(一)国际渊源

国际渊源来自国际组织公约、建议书和国家间的双边、多边国际协议,特别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公约。国家间双边协议指两国之间的协议。国家间多边协议指多国之间的协议。

(二)国内渊源

国内渊源以国家立法为主,分硬法和软法。国家立法包括认可法和制定法。

硬法,即由国家权力(立法)机关依法律制定程序制定的宪法、法典(如劳动法、保险法)、单行法(如养老保险法)。由国家权力机关授权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如条例);由中央行政机关的部委为执行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而制定的行政规章(如部颁规章);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法令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软法,即权威部门的法律解释等。

(三)特殊的国际渊源

欧盟委员会颁布的法律是国际立法的特殊一例,即合作性法令和命令性法令。命令性法令已经接近国内法,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7、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渊源的主要内容和结构。(领会)

答: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法律渊源包括如下层次:宪法、基本法、单行法、条例、行政规章、各类地方法、国际公约和协议、相关法律法规。

8、简单应用:法律渊源知识,了解各层次法律渊源之间的关系。见6

9、综合应用:法律渊源理论,在实践中知道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何种法律。

第四章劳动法和保障法的历史沿革

1、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不同历史阶段,工业革命、进步学说、工人运动。(识记)

答:一、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结构。劳动法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二)进步学说的影响

在进步学说和人权立法的影响下,人们提出了劳动关系方面的新主张,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立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三)工人运动的兴起

在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资产阶级政府开始改变统治策略和手段,制定改善下人劳动条件、限制雇主剥削的法律。

2、劳动法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内容和覆盖范围的延伸,不同时期的主要特点,劳动法的变革和发展趋势。(领会)

4、简单应用:用历史回顾方法分析不同时期劳动法的成果和特点。

答: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劳动法的产生(1802—1913年)

1802年,英国议会颁布和实施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最早的工厂法,它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法的诞生。

劳动法产生时期的主要特点:(1)劳动法保护的主体

首先是童工,然后逐渐向女工和全体工人延伸。(2)

产业革命的先驱英国,自然地充当了劳动立法的先头军。(3)全部劳动立法均缺少监督制度。(4)发展缓慢,并有所反复。

(二)劳动法的发展(1913—1950年)

1.劳动立法内容和覆盖范围向深层发展

劳动法发展时期的主要特点:(1)涉及工业民主的法律在多数工业国家被实践,它标志着劳动立法已由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向改善工人社会地位的深层发展;(2)社会保险立法逐渐独立;(3)劳动合同由民法范围转入劳动立法范围;(4)劳动争议处理开始制度化。

2.劳动立法遇到挫折

20世纪20—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意大利这两个法西斯国家,完全取消了工会的独立性和工人的权利。1947年,美国通过了塔夫脱一哈特莱《劳资关系法》。

(三)劳动法全面发展阶段(1951年—-20世纪70年代末)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在工业化国家,劳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1)国家成为最大的雇主;(2)欧洲国家普遍推行高工资、高福利政策;

(3)新技术革命导致生产迅速发展,政府和劳动者都敢于公开谈论人权;(4)出现了新的工业民主形式和劳动关系自治模式。

劳动立法在全面发展时期的主要特点:(1)各国宪法均规定了公民的劳动权利和义务。(2)劳动立法开始覆盖到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3)劳动法律制度体系完整。(4)劳动争议协商和司法制度健全。(5)建立了劳动执法监督。(6)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立法的共同原则。

(四)劳动法变革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劳动法在此时期的主要特点是:(1)全球化问题与劳工问题成为需要并列考虑的问题;(2)世界各国在劳动权利、就业促进、社会保护和社会对话四个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创新性和局限性。(领会)

答:中国第一部《劳动法》,并于1995年1月1日生效执行。中国《劳动法》生效执行,标志着中国劳动法制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初步形成了以《劳动法》为基本法律,由有关法规、规章相配套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体系的框架。

局限性:这部《劳动法》产生于中国经济转型期,必然带有转型期的特点,是一部过渡性劳动法。5、综合应用:用本章基本知识分析中国劳动法典的综合性、过渡性和统一性。

答:中国劳动法典的特点:

1.它是一部综合性劳动法典。《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了劳动关系、职业培训关系、社会保险关系和劳动执法关系,所以,具有“大劳动法”的特征。2.它是一部过渡性劳动法典。其中一些条款还具有计划经济特征的内容,所以,这部劳动法体现了中国经济转型期的特点,是一部过渡性劳动法。

3.它是一部统一性劳动法典。中国劳动法是一部实体法与程序法相统一的法典。

6、社会保障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不同历史阶段,家庭保障衰退、社区互助兴起、国家福利保障立法、社会保障立法改革。(识记)

答:(一)家庭保障衰退

家庭保障的主要特征:(1)假定社会条件不变,具有理智的人可以合理安排一生收入,以备灾患之需;

(2)由大家庭对其成员的收人和风险进行集中调节,以承担保障责任;(3)老年人控制财产;(4)忠孝教义是支持家庭养老保障传统的道德基石;(5)不稳定性,一旦家庭中主要劳动力病残或子女早逝都可能导致其保障机制的瓦解。

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受到冲击。具体表现如下:(1)在经济方面,农业人口下降,青年人开始离乡进城市就业和安家。(2)在政治方面,某些利益集团要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3)在社会文化方面,人口流动增加和受教育程度差距拉大产生了代际间距离。(4)在法律方面,遗产税和继承法使老人通过控制财产激励年轻一代赡养老人的手段产生了危机。

(5)在人口方面,出生率下降,人口向老龄化发展。

(二)社区互助兴起

社区互助是抵御社会风险保障功能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

(三) 国家福利保障立法

国家福利保障立法,即针对国家福利保障制度的立法。国家福利保障制度,即由国家筹集资金、管理基金和支付待遇,总之,是以国家责任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五种不同类型的保障立法,其国家责任和角色不同,包括国家福利、现收现付、混合福利、公积金和私营养老金。

(四)社会保障立法改革

此时期社会保障立法改革呈现出下列特点:(1)强调社会保障立法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2)强调“公平加效率”的立法原则;(3)发展国家、企业和

个人共建的多支柱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发展企业年金立法;(4)加强立法与政府监督,鼓励私营机构介入以促进竞争性养老基金投资市场的形成;(5)规范现收现付向完全积累或部分积累过渡的过程,保护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代际间的利益分配与协调。

7、社会保障法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为什么英国是福利思想的发源地,德国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保险法,美国建立了第三种类型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领会)

答:1.英国是福利思想的发源地

一般认为,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1601年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和18世纪的友谊社。

2.德国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律

1883年,德国在世界上第一个颁布了《雇员医疗保险法》。

为什么是德国政府第一个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威廉姆森和潘培尔用历史分析法回答了这个问题。

(1)英国是工业改革的领袖,统治者很自信,工人运动不像德国那么剧烈;(2)英国不像德国那样刚刚经过改朝换代,政府不需要以建立养老金制度作为整合各个利益集团的手段;(3)友谊社和私人保险制度在英国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对社会保险制度产生了抵制作用。

3.美国建立了第三种类型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美国《社会保障法》是“雇员缴费制和政府扶助制”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意义在于:(1)提出了社会保障概念;(2)接受了政府介入社会福利事业的选择;(3)兼顾了效率和公平两项原则。

为什么美国一开始就建立了不同于欧洲国家的、兼顾效率和公平原则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其原因有二:(1)众多大垄断企业的影响。(2)经过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人开始意识到政府干预的作用。

8、社会风险和《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的价值。(领会)

答:1952年《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颁布实施以后,为多数实施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所接受。公约关于社会风险的规定成为全世界的共识,逐渐被写进各国宪法,形成了国家保护其公民的具体责任。由于履行条件所限,中国尚未批准该公约。

9、简单应用:历史回顾方法,分析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经历了劳动保险立法和社会保障立法两个阶段。

(一)劳动保险立法《条例》覆盖企业职工的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风险。

《条例》具有如下特征:(1)强调对工业部门劳动者的保护;(2)实行工会管理与政府监督相结合的民主管理体制;(3)建立了“四险合一”的管理体制和操作程序。

(二)社会保障立法

《待业保险暂行规定》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重新开始在企业外建立更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立法在中国得以发展。

1.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社会保障原则

《宪法》第44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2.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的社会保障体系

《劳动法》第9章用7个条款描述中国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结构,即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国家提倡劳动者个人进行储蓄性保险;国家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兴建公共福利设施,为劳动者休息、休养和疗养提供条件。3.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保障立法

至2004年,我国尚没有颁布综合性式《社会保障法》或《社会保险法》。

4.一系列政策

成功的政策运作实践是立法假定的重要基础。(三)中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现状分析

1.社会保障立法滞后

我国目前尚无一部综合性社会保障法律。法律的稳定性要求决定立法相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过于滞后必将带来许多不利因素。(1)综合性社会保障法(特别是社会保险法)至今仍未出台。(2)社会保障财政预算和决算,以及相应的税收和收费体系至今未得到完善发展;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十分有限。(3)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阻碍社会保障改革的深人发展。(4)地方立法混乱。2.立法体系不健全,且层次低

现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中人大立法少、行政规章多,

缺乏基本法、立法层次低,呈现自下而上的发展趋势。

社会保障立法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

3.适用范围小

实施范围的有限性将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降低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功能。

4.社会保障法制缺位

10、综合应用:本章基本知识,分析《贝弗里奇报告》的六点建议。

答:《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六项原则:

(1)建立统一的收益替代率;

(2)建立统一的缴费率;

(3)统一管理,费用的收缴和发放由一个社会保险基金会负责;

(4)受益保障性,即在受益额和时间方面维持一个基本水平;

(5)综合性,即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协调;

(6)分门别类,对不同地区和类别的受益者区别对待。

贝弗里奇教授因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被称为“福利国家之父”。

第二篇劳动和社会保障契约

第五章劳动合同法

1、合同的一般特征。(识记)

答:合同也称契约,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当事人之间,就确立、变更和终止某种权利义务关系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

合同的法律特征如下:(1)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2)平等协商是订立合同的必经程序,即要约与承诺;

(3)等价有偿地进行交易;(4)取得完全一致,是建立合同关系的基本要求。

2、劳动合同的特点。(识记)

答:劳动合同具有如下特点:

(1)用人单位和个体劳动者之间的契约;

(2)建立劳动关系是唯一的法律事实;

(3)规定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劳动法律法规和集体协议的个性化补充;

(4)其内容具有不完善性和潜在性,需要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和劳动条件不断修正和完善。

3、劳动合同的内容和种类。(领会)

答: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法定内容和商定内容。

劳动合同的种类

1.不同形式的合同

劳动合同主要形式包括:(1)口头劳动合同,即由劳动关系当事人以口头约定形式产生的劳动合同。(2)书面劳动合同,是要式合同,即依法律规定的书面形式产生的劳动合同。

2.不同期限的合同

合同期限包括,(1)固定期限。(2)无固定期限。(3)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所需时间为合同期限。

3.不同就业方式劳动合同

不同就业方式的劳动合同,包括:(1)全日制和部分时间劳动合同。(2)全职劳动合同和兼职劳动合同。

(3)季节劳动合同。(4)借用和派遣劳动合同。4.不同身份的合同

不同身份的劳动合同,是依据不同国情产生的劳动合同种类。(1)城镇职工与农民工劳动合同。(2)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劳动合同。(3)学徒劳动合同与学生劳动合同。

4、订立劳动合同。(识记)

答:订立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事实,劳动合同是证明劳动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形式。

5、劳动合同生效。(识记)

答:劳动合同一经订立即对双方当事人发生法律效力。

6、变更劳动合同。(识记)

答: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劳动合同内容的变化,劳动合同主体不变。在一般情况下,劳动合同的变更必须经过双方当事人的协商和同意,但在特殊情况下则有例外。

7、解除劳动合同。(识记)

答:劳动合同的解除,即提前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未满,由于法定事实或约定事实发生引起劳动合同提前终止。

8、终止劳动合同。(识记)

答: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期限届满而消灭。为完成某一具体工作而签订的劳动合同,工作任务完成则劳动合同自行终止。

9、亲自履行和全面履行劳动合同的法律要求,以及相应得法律责任,如经济责任、连带赔偿责任、行政责任。(领会)

答:劳动合同的履行,是合同当事人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过程。它发生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生产计划的实施和企业民主管理交织在一起。

法律要求劳动合同的履行遵循下列原则:

(1)亲自履行,即由订立劳动合同的当事人,直接履

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和直接享有劳动合同规定的权利。

(2)完全履行,即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和要求履行全部义务,以保证依劳动合同产生的权利得以实现,进而保证企业生产正常有效地进行。

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形式包括:刑事责任和经济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劳动合同的违约行为同时触犯了国家刑律,根据刑法的规定进行处罚的责任。

经济责任,是指经济赔偿责任。劳动者的经济赔偿责任应当酌情而定,不是足额赔偿;经济责任包括因非法用工连带产生的经济赔偿。

10、简单应用:劳动合同知识,理解劳动合同制的现实意义。

11、劳动合同法定条款和商定条款的内容。(识记)答:劳动合同法定条款的内容:1劳动合同期限;2工作岗位、任务和考核;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的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商定条款的内容:1试用期;2保守商业保密;3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4特殊工作条件。

12、劳动合同各项条款的内容实质和实践意义。(领会)

答: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

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也称必备条款,指依法产生的,在合同书中必须具有明确意思表示的内容。包括如下内容

(一)劳动合同期限

劳动合同期限,是劳动合同法律关系开始和终止的时间界限。劳动合同期限分为三种类型,即:无固定期限;固定期限;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

(二)工作岗位、任务和考核

定编、定岗、定人、定责和绩效考核是用工单位进行劳动管理的必要环节。

定岗是基于劳动者的岗位发生的工作数量、质量和责任的要求。

工作任务一般基于工作岗位产生。

考核即岗位绩效考核。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主要是指在工作地建立劳动保护制度和提供劳动保护设施,预防生产事故和职业病,为职工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

(四)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是劳动合同的核心条款,依当事人协商而定,包括集体协商和个人的协商。(五)劳动纪律

劳动纪律,是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包括操作规则和行为规则。

(六)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的条件

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的条件是劳动合同的必备条件。

(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即当事人由于过错造成劳动合同不履行和不适当履行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包括;经济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经济责任,即经济赔偿责任。

连带赔偿责任,即根据民法连带之债的原理,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伺的劳动者时,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行政责任,即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标准法规定时,由劳动行政部门追究的责任。

刑事责任,即违反劳动法规定,同时触犯刑律的法律责任。

劳动合同的商定条款

劳动合同商定条款,也称补充条款,指依法由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产生的合同条款。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 试用期

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二)保守商业保密

商业秘密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技术秘密,技术方案和信息等;二是经营秘密,技术转让和市场信息等。

(三)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

为员工提供补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四)特殊工作条件

特殊工作条件指用人单位依法为担任员工董事和工会委员的劳动者提供的工作条件。

13、简单应用:劳动合同知识,掌握规定企业和职工双方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实践意义。

答:劳动合同的内容即通过合同条款表述出来的劳动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

1.用人单位权利

用人单位有权提出岗位要求和考核标准,规定适用期,制定薪酬计划,实施生产经营和人力资源的管理,向员工提供必要的信息,按照《公司法》规定建立员工董事制度等。

2.劳动者权利

劳动者有权提出择业择岗要求,参与薪酬计划的制定和生产经营管理,提出个人薪酬和劳动条件要求,要求单位提供和分享必要的信息等;担任员工董事

和工会委员工作的劳动者享有特殊的法律保护。(二)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义务

1.用人单位义务

(1)用人单位有提供工作岗位的义务,有按照薪酬计划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

(2)提供劳动保护的义务。

(3)保障权利义务。

2.劳动者义务

(1)劳动给付义务。(2)忠实义务。

14、综合应用:劳动合同法律规定,深刻理解劳动合同确认劳动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功能,以强烈的法律意识处理实践中出现的涉及劳动关系的问题。

答:确定劳动关系的内容

用劳动合同的方式确定和确认双方主体资格,需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即签名和约定劳动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条件与程序。

(一)劳动合同签名的法律意义

在劳动合同书上签名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意思表示,即表示对劳动关系对方的信任和对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则的承认,对自己履行相应义务和承担相应责任的书面承诺。

(二)约定劳动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条件与程序的法律意义

劳动法对劳动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一般条件和程序均已经作出规定,留给劳动合同的工作是在法定条件之外,约定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条件。

第六章集体协议

1、集体劳动关系的定义和法律基石。(识记)

答:集体劳动关系,是雇员组织(如工会)和雇主或者雇主组织(雇主协会)之间的劳动关系。公民结社自由权利是建立集体劳动关系的法律基石。

2、集体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包括对抗性集体谈判和非对抗性集体谈判。(领会)

答:基于对立统一原理建立协调集体劳动关系的社会机制,始终是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两类协调集体劳动关系的社会机制(工业民主机制)开始并行发展:(1)基于对立统一原理运行的传统的对抗性集体谈判机制;(2)基于合作原则运行的现代非对抗性协商机制。

(一)对抗性集体谈判机制

对抗性集体谈判机制,即雇主和雇员组织作为对立的社会群体,通过对等谈判就特定权益问题寻求妥协和统一的过程和制度。

雇主和雇员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性被强化,即雇主利润最大化和雇员待遇最大化。(二)非对抗性集体协商机制

非对抗性集体协商机制,即雇主和雇员组织作为非对立的社会群体,通过平等协商就特定权益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和制度。

在这一机制下,雇主和雇员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性被淡化,即企业生存是雇主和雇员的最高利益。所以,“雇员参与、集体协商和集体协议,以及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是核心内容。

3、简单应用:集体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理解企业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和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义。

4、集体谈判/协商的定义、内容、参加主体。(识记)

答:(一)定义:集体谈判/协商,即雇员组织和雇主以平等地位,就与雇员利益相关的劳动关系问题进行对话,以期达成协议的行为。

(二)集体谈判/协商的主要内容:(1)规定劳动条件;(2)确立员工权益;(3)协调雇主或雇主组织同一个或数个雇员组织之间的关系。

(三)集体谈判/协商的主体,即具有谈判/协商主体资格的人和组织。

5、集体谈判/协商的组织和运作机制、协议程序、与政府的关系。(领会)

答:谈判机构:为进行集体谈判/协商而设立的特别机构和常设机构。特设机构是临时性的。

谈判模式:集体谈判/协商模式包括:(1)适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全国性谈判;(2)适用于某个部门的部门谈判或行业谈判;(3)单个雇主谈判。

谈判程序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1)谈判的提出和资格的认定。(2)组织谈判机构,进人谈判准备阶段,议定谈判议题;双方都准备了最高目标和最低要求。

(3)依双方共同订立的规则和日程,在谈判桌上进行谈判;双方都根据自己的地位不断调整谈判策略。

(4)签订集体协议。

与政府的关系:

在集体谈判/协商机制中政府具有多重角色,即公共利益的代表、行政法律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公务员和公共部门雇员的雇用者。因此,政府在集体谈判/协商机制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公共政策的影响

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接受了运用法律手段确立集体谈判/协商机制的做法,有的甚至将集体谈判/协商作为工业民主的形式写进法律条文。政府的经济政策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2.介人谈判/协商过程

政府介入该过程时有两个角色,即公共部门雇主的

角色和集体谈判/协商立法者的角色。政府立法解决集体谈判/协商程序问题采取两种做法:一是制定严格的法律规范集体谈判/协商的行为;二是制定法律原则。

6、简单应用:集体谈判/协商基本知识,理解中国《集体合同规定》的主要内容。

答:《集体合同规定》的主要内容

1.定义

专项集体合同,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定的书面协议;所称专项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集体协商的某项内容签定的专项书面协议。

2.集体协议的订立

集体协商会议应当遵循下列原则:(1)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有关规定;(2)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3)诚实守信,公平合作;(4)兼顾双方合法权益;

(5)不得采取过激行为。

3.集体协商的内容

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与卫生、补充保险和福利、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合同管理、奖惩、裁员、集体合同期限、变更/解除集体合同的程序、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时的协商处理办法、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及制裁方式;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他内容。

4.集体协商代表

集体协商代表(以下统称协商代表),是指按照法定程序产生并有权代表本方利益进行集体协商的人员。委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代表的1/3。首席代表不得由非本单位人员代理。用人单位协商代表与职工协商代表不得相互兼任。

协商代表的法律保护。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的,可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在中国,有两个代表职工利益的组织,即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

5.集体协商程序

集体协商会议由双方首席代表轮流主持,并按下列程序进行:宣布议程和会议纪律;一方首席代表提出协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另一方首席代表就对方的要求作出回应。

6.集体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续订和终止

订立:应当有2/3以上职工代表或者职工出席,且须经全体职工代表半数以上或者全体职工半数以上同意,集体合同草案或专项集体合同草案方获通过。变更:双方协商代表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解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1)用人单位因被兼并、解散、破产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的;(2)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或部分无法履行的;(3)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约定的变更或解除条件出现的;(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终止:期满或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即行终止。续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期满前3个月内。7.集体合同审查任何一方

审查事项如下:(1)集体协商双方的主体资格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2)集体协商程序是否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3)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内容是否与国家规定相抵触。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文本之日起15日内将《审查意见书》送达双方协商代表。《审查意见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1)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当事人双方的名称、地址;(2)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的时间;(3)审查意见;(4)作出审查意见的时间。

7、集体协议的定义和分类。(识记)

答:集体协议,又称团体协约等,指工会或雇员代表与雇主或雇主组织之间依法签订的以协调劳动关系和改善工作与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协议。

集体协议的分类:(1)纲领合同与特别合同。(2)一揽子合同与专门合同。 (3)自由合同与强制合同。

(4)全国性合同、产业合同与企业合同。

8、集体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区别。(领会)

答: (1)主体不同。集体协议的主体是工会(或职工代表)和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而劳动合同的主体是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

(2)内容不同。集体协议涉及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而劳动合同的内容多是关于劳动条件的规定。

(3)效力不同。集体协议适用于全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合同适用于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集体协议的效力高于劳动合同,对劳动合同的内容有规范作用;劳动合同中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协议的约定。

(4)产生的时间不同。集体协议产生于劳动关系运行过程,它不依单个劳动者参加劳动为前提;而劳动合同产生于当事人一方的劳动者参加劳动前,是以劳动者就业为前提,是劳动者个人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凭证。

9、集体协议的法律效力。(领会)

答:集体协议的效力即集体协议的法律约束力。集

体协议的法律效力涉及其适用的人、地点和时间。

合法有效的集体协议,一经订立即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发生在劳动关系的内部和外部,该协议可以是劳动关系仲裁和裁决的依据。1.时间效力

集体协议生效和终止的时间,即该协议存在的期限。关于集体协议生效的时间有两种做法,一是由当事人约定。二是在当事人约定的基础上。

2.空间效力

空间效力,即集体协议适用的地域。在欧盟处理国际劳动关系的法律手段(社会政策与法律)有两类:一是合作性立法;二是指令性立法。

3.人的效力

人的效力,即集体协议适用于人的范围,涉及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雇员,涉及不同类型的协议,也涉及不同的行业。

10、简单应用:集体协议基本原理,掌握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协议管理的基本要求。

答:集体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续订和终止

订立:应当有2/3以上职工代表或者职工出席,且须经全体职工代表半数以上或者全体职工半数以上同意,集体合同草案或专项集体合同草案方获通过。变更:双方协商代表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

解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1)用人单位因被兼并、解散、破产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的;(2)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或部分无法履行的;(3)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约定的变更或解除条件出现的;(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终止:期满或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即行终止。续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期满前3个月内。

集体协议的管理,是指依法设立的机构对集体协议进行的审查、监督和争议调处,以保证集体协议得到履行的行为。集体协议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有:(1)进行劳动法制教育,提高雇主、管理人员和雇员的法律意识。

(2)监督集体协议订立和履行情况,及审查集体协议的合法性。

(3)对集体协议进行登记备案。

(4)协调处理在集体谈判过程中的争议和因履行集体协议发生的争议。

违反集体协议的责任,即集体协议当事人不履行和不当履行集体协议规定义务时,依法依协议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11、综合应用:本章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深刻理解中国集体协议制度的实践意义和发展趋势。

第七章社会合作协议

1、社会对话和社会合作协议的定义、性质和特征。(识记)

答:一、社会对话

(一)定义

社会对话有广义和狭义两类定义。广义社会对话是指不同社会群体就特定问题进行平等协商和签订合作协议的社会治理机制。

广义社会对话具有如下特征:(1)参与对话的主体是不同社会群体;(2)对话主题是参与群体共同关心的问题;(3)对话主体之间地位平等;(4)社会对话目标是在参与群体之间达成共识,并签订合作协议;

(5)社会对话是一种民主的社会治理机制。

狭义社会对话是指国际劳工组织倡导的三方协商机制,即在政府、雇主(或雇主组织)和雇员组织之间进行信息分享与民主协商的制度安排。

狭义社会对话具有如下特征:(1)参与对话的主体是政府、雇主(或雇主组织)和雇员组织;(2)对话主体是发生在劳动关系领域的,涉及政府、雇主和雇员三方利益的当前问题;(3)对话主体地位平等;(4)社会对话目标是在政府、雇主和雇员组织之间达成共识,并签订三方合作协议;(5)社会对话是劳动关系领域的民主治理机制。

二、社会合作协议

(一)定义

社会合作协议是指社会对话主体之间达成一致意见的意思表示,即社会对话的有效结果。在劳动关系领域的社会合作协议,是指在政府、雇主组织和雇员组织之间就社会政策和劳动权益问题达成的二致意见,即三方协商的有效结果。

(二) 社会合作协议的性质

社会合作协议即社会契约,属于实惠范畴。具有如下特征:(1)多主体。(2)内容广泛。(3)社会合作协议依靠协议各方的信誉与合作来保障履行,一般不需要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三)医疗保险合同

医疗保险合同是典型的社会合同。

医疗保险合同具有如下特征:(1)合同主体甲方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乙方为定点医院山和定点药店;

(2)合同内容包括提供医疗服务的项目、水平和结算方式等;(3)合同期限通常为1年。

医疗保险合同的法律特征如下:(1)合同主体多样

性。(2)合同规范对象多样性。(3)医疗保险合同是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社会合同。(4)医疗保险合同由一系列合同组成,是协调医疗保险经办和医疗服务提供二者关系的社会契约,这是一个机制问题。

2、社会对话和社会合作协议产生的社会背景、现实意义。(领会)

答:社会对话和社会合作协议是新公共管理的治理模式,是公民社会的产物。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需要公民参与和认同,存在政府、市场和自治组织三个权威部门。

基于下列三个条件社会对话与合作机制得以发展:(1)广义劳动关系,即有政府介入的劳动关系;(2)三方相互依赖性;(3)劳动关系弹性化。

3、简单应用:本节知识,掌握进行社会对话和签订社会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和操作程序。

4、综合应用:本节知识,理解进行社会对话和签订三方合作协议的社会价值。

5、三方协商的定义和协商的基本内容。(识记)答:三方协商即政府、雇主和雇员组织三方代表,根据一定议事规则和程序,通过特定形式进行对话和协商,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共同参与决定的制度,也称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该制度具有如下特征:(1)参与主体具有三方性;(2)三方主体各自独立,法律地位平等; (3)协商内容是社会政策和劳动权益问题;(4)协商宗旨为促进三方合作,以协调劳动关系,发展国家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方协商的主要内容包括:(1)劳动就业。(2)劳动报酬。(3)劳动安全卫生。(4)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5)社会保险。(6)职业培训。(7)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问题。(8)职工民主管理。(9)劳动争议处理。

6、运行三方协商机制的基本原则。(领会)

答:三方协商的基本原则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中应遵守以下原则:

(1)合法原则。(2)平等原则。(3)合作原则。(4)利益兼顾原则。(5)维护稳定的原则。

7、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劳工标准)三方协商公约》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领会)

答:该公约提出,政府、雇主和雇员三方代表按照有效的协商程序,处理国际劳工组织和国家之间有关劳工标准的事物,履行国际劳工标准,共同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以创造协调劳动关系的新机制,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的新思想,即“政府、雇主和雇员三方协商”原则。

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国际劳工组织的建议,社会伙伴、社会对话和社会合作协议的新机制应运而生。

8、综合运用:本章知识,深刻理解中国建立和完善三方协商机制的重大意义。

答:三方协商机制的发展

季度性召开国家级三方会议,劳动部、总工会和企业联合会联合开展三方机制建设检查,联合开展对重大问题的调研等。很快就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三方机制。将劳动保障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列人政府实事工程。

完善三方协商机制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达成共识

(二)完善立法,健全制度

(三)加强培训,准备人才

第三篇劳工标准

第八章最低工资和薪酬权益法

1、最低工资的定义,特征。(识记)

答:最低工资即在一定期限内的最低劳动报酬支付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包括小时标准、周标准和月标准。中国实行月标准,英国实行周标准,美国实行小时标准。

最低工资法的主要特征:(1)规定雇员事实工资下浮最低限度的工资法律;(2)只要雇员按规定从事了一定量的劳动,就有权得到不少于最低工资的报酬。

2、制定最低工资的社会因素。(识记)

答:制定最低工资标准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物价水平、家庭人口状况、住房状况、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等。

3、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识记)

答:现代意义的最低工资法律制度即通过国家法律,强制雇主将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保持在某一限额以上,使之满足员工最低生活需要。

4、最低工资法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领会)答:最低工资法即国家规定最低工资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最低工资立法是国家干预分配,保障劳动者最低收入的法律制度,属于劳动力市场的政府管制。最低工资法的主要特征:(1)规定雇员事实工资下浮最低限度的工资法律;(2)只要雇员按规定从事了一定量的劳动,就有权得到不少于最低工资的报酬。

5、简单应用:最低工资理论,如制定最低工资的社

会因素,分析最低工资对职工个人、企业、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看2

《最低工资规定》于2003年12月30日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

确定和调整月最低工资标准应当参考的因素:(1)职工及其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状况等因素;

(2)单位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3)非全日制劳动者在工作稳定性、劳动条件和劳动强度、福利等方面与全日制就业人员之间的差异。

用人单位违反《最低工资规定》第11条规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责令其按所欠工资的1—5倍支付劳动者赔偿金。

6、薪酬的定义、内容体系。(识记)

答:薪酬是员工劳动和贡献的全部合法补偿。薪酬包括当期支付和延期支付。

内容体系:

1.当期工资

基于按劳分配原则,工资是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的劳动报酬。

2.员工福利

广义员工福利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内容:(1)法定福利;(2)企业员工福利;(3)股权计划,主要用于经理人员和资深老员工。

7、当期分配。(识记)

答:当期支付即指按照当前承诺时间支付的工资,一般包括年内支付的工资、津贴、奖励和红利。

8、延期分配。(识记)

答:延期支付指按照预期承诺条件支付的福利和其他权益,包括社会福利、员工福利和员工股权期权计划支付的福利待遇和员工股权分项计划兑现权益。

9、薪酬基本理论、法律规定。(领会)

答:(一)定义

薪酬法是调整薪酬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在一揽子薪酬计划中有三类分配,即当期工资、员工福利和股权期权。

(二)薪酬法的基本原则

薪酬立法的基本原则如下:(1)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鼓励竞争;(2)非歧视待遇,促进分配领域的社会公平;(3)保护劳动者获得基本收入的权利。(三)薪酬法的主要内容1.薪酬决定

薪酬决定即薪酬的计发办法和决定机制。薪酬决定是保障劳动报酬权利的第一个环节。

2.薪酬给付

薪酬给付是保障员工劳动报酬权利的第二个环节。工资给付必须坚持如下原则:(1)平等给付。(2)紧急支付。(3)当期工资支付保障。(4)直接支付。(5)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支付。(6)延期支付。(7)特别支付。(8)税/费处理。

延期支付的法律特征如下:(1)雇主在当期仅作出支付承诺,没有实际支付,对员工来说仅是一种既定受益权。(2)接受承诺的员工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员工首先得到的既定权益需要法律保护,一是对可约定条件加以限制;二是保证延期支付得以兑现。对国有企业的“下岗”人员提供三三制补贴是一种短期安排。

3.薪酬保障

薪酬保障是保障员工劳动报酬权利的第三个环节。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薪酬处理不受干涉。(2)不得扣除。(3)扣除工资的限制。(4)法定假日支付。

(5)破产程序中的工资优先权。(6)薪酬争议的诉权保护。

破产程序中的工资优先权,是指企业破产或司法清理时,职工在企业破产或清产前的应得工资,享有优先清偿的权利。

我国《工资支付暂行规定》规定,用人单位依法破产时,劳动者有权获得其工资。

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支付劳动者工资和经济补偿,并可责令按相当于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总和的1—5倍支付劳动者赔偿金:(1)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2)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的;(3)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10、简单应用:薪酬知识,理解“一揽子薪酬计划”的现实意义。

答:从工资到薪酬的概念变化具有时代特征。(1)从工资法向薪酬法转变,使传统的工资保障劳动法律制度开始向综合性收入保障延伸。(2)引起企业分配制度变革,为员工参与企业利润分配提供制度空间和法律保护。(3)引起企业劳动关系的变革,密切劳资关系,形成现代企业的劳动关系模式。

11、综合应用:薪酬理论,掌握制定、运用和管理“一揽子薪酬计划”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面对的具体问题和解决办法。

答:通常将包括当期支付和延期支付的分配方案称作一揽子薪酬计划。

12、工资协商定义。(识记)

答: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法律行为。

13、工资协议定义。(识记)

答:工资协议,是指专门就工资事项的专项集体合同,已签订集体合同的,工资协议作为集体合同的附件,并与集体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4、工资协商基本原则、法律规定、法律效力、协商主体。(领会)

答:(一)基本原则

工资集体协商坚持双方享有平等的建议权、否决权和陈述权的基本原则。

(二)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

工资集体协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工资协议的期限;(2)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

(3)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4)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5)工资支付办法;(6)变更、解除工资协议的程序;(7)工资协议的终止条件;

(8)工资协议的违约责任;(9)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约定的其他事项。

协商确定职工年度工资水平应符合国家有关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政策,并综合参考下列因素:(1)地区、行业、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2)地区、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3)当地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4)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5)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6)国有资产保值增值;(7)上年度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8)其他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

(三)工资协议的法律效力

依法订立的工资协议对企业和职工双方具有同等约束力。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工资协议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工资协议。

工资集体协商代表

协商双方各确定一名首席代表。

协商双方的首席代表在工资集体协商期间轮流担任协商会议执行主席。

协商双方可书面委托本企业以外的专业人士作为本方协商代表。委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代表的1/3。

协商代表应遵守双方确定的协商规则,履行代表职责,并负有保守企业商品秘密的责任。协商代表任何一方不得采取过激、威胁、收买、欺骗等行为。

15、简单应用:工资协商法律知识,掌握工资协商运作机制、操作程序。

答:协商程序

职工和企业任何一方均可提出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要求。工资集体协商的提出方应向另一方提交书面的协商意向书,明确协商的时间、地点、内容等;另一方接到协商意向书后,应于20日内于以书面答复,并与提出方共同进行工资集体协商。

协商双方有义务按照对方要求,在协商开始前5日内提供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工资协议草案应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审议。

工资集体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由企业行政方制作工资协议文本。工资协议经双方首席代表签字盖章后成立。

16、综合应用:工资协商基本理论和法律知识,熟练掌握工资协商运作机制、操作程序,并具有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九章劳动保护法

1、劳动保护的广义定义、狭义定义。(识记)

答:劳动保护包括狭义和广义定义。狭义定义指工作地的安全设施和卫生条件,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广义定义还包括工作时间限制和对女职工及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2、劳动保护法的主要特征。(识记)

答:劳动保护法即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保护法的主要特征:

(1)劳动保护法的主体是在工作地的劳动者;

(2)劳动保护法的内容是工作地的安全设施、卫生规则和管理制度;

(3)劳动保护法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以及良好的工作秩序。

3、劳动安全与卫生法的主要内容和体系,包括劳动安全技术规程、劳动卫生规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领会)(课后1)答:劳动安全与卫生法

(一)定义:劳动安全与卫生法即规范工作地安全与卫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安全与卫生法包括如下内容:(1)劳动安全技术规程;(2)劳动卫生规程;

(3)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4)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共同纲领》和历次《宪法》所确定的原则.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二)劳动安全技术规程

劳动安全技术规程,是防止和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伤亡事故,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全和减轻繁重体力劳动,维护生产设备的法律规范。这类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如下:(1)技术措施;(2)组织措施。

(三)劳动卫生规程

劳动卫生规程,即防止和消除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保障劳动者健康的法律规范。

职业危害的种类主要有三项:(1)生产过程中的危害;(2)生产管理中的危害;(3)生产场所中的危害。

(四)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即企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的总和。主要内容包括:(1)企业管理者、职能部门、技术人员和岗位职工的安全生产责任制;(2)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管理制度;(3)安全生产教育制度;(4)安全生产检查制度;(5)安全卫生监察制度;(6)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五)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即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的报告、登记、调查、处理、统计和分析制度。

1.伤亡事故的分类

企业伤亡事故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分类:(1)按伤害原因。可分为2类:即因工伤亡;非因工伤亡。(2)按伤害而休息天数可分为3类:轻伤;重伤;死亡。

(3)按伤害程度和伤亡人数可分为4类:即轻伤;重伤事故;死亡事故;重大死亡事故。(4)按事故类别可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器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5)按伤害分析原理可分为6类:即受伤部位、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式、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2.伤亡事故报告制度

伤亡事故发生后,应当立即直接或逐级报告企业负责人.重大伤亡事故报告省政府有关部门;特大伤亡事故报告国务院有关部门。

3.伤亡事故调查制度

事故调查组的职责是:(1)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情况及经济损失;(2)确定事故责任者;

(3)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4)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4.伤亡事故处理制度

处理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玩忽职守或者发现事故隐患、危害情况而不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造成伤亡事故的,由企业主管部门或者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负责人或直接负责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在伤亡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延迟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3)在调查、处理伤亡事故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简单应用:本节知识,掌握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的工作步骤和法律要求。

5、劳动时间的定义、具有特定含义的劳动时间。(识记)

答:劳动时间,即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和生产的时间。劳动时间以小时、天、周、月、季和年为单位进行计算。

劳动时间包括以下具有特定含义的时间:

(1)劳动者从事生产或工作所需要的进行准备和结束工作的时间;

(2)劳动者实际完成生产和工作的时间;

(3)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中自然需要中断的时间;

(4)根据生活规划安排而中断的时间;

(5)连续从事有毒有害工作需要的间歇时间和女工哺乳时间;

(6)因公外出的时间。

6、劳动时间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工作时间,各类带薪休假制度、中国加班工资的法律规定。(领会)(课后2)答:劳动时间法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标准工作时间制度

劳动时间的分类包括:(1)标准工作时间;(2)缩短工作时间;(3)计件工作时间;(4)综合计算工作时间;(5)不定时工作时间;(6)其他形式。

(二)建立延长工作时间制度

延长工作时间即超过标准工作时间的工作时间制度,包括加班和加点。

(三)休息和休假制度

休息和休假即法定带薪休息和休假制度。休息和休假制度是实施论证休息权的法律手段。其种类包括:1个工作日内的间歇时间。(2)两个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3)周公休日。(4)法定假日。(5)探亲假。

(6)年休假。(7)婚丧假。

劳动关系双方可以就以下劳动时间问题进行协商:(1)工作时间主要包括工时制度、加班加点办法、特殊工种的工作时间、劳动定额标准。(2)休息休假主要包括日休息时间、周休息日安排、年休假办法;

不能实行标准工时职工的休息休假。(3)其他假期。

7、简单应用:本节知识,掌握依法安排企业生产时间和个人工作和休息时间的法律要求和基本规律。

8、特殊保护法定义、主要特征。(识记)

答:殊保护法即时特殊劳动者群体实施保护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特殊保护法的主要特征:

(1)特殊保护适用于特殊群体,包括女职工和未成年职工。

(2)基于生理健康的需要,被保护劳动者的部分劳动权利受到限制。

9、女职工特殊保护法律制度。(领会)(课后3)答:其特征如下:

(1)保护对象为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女职工;

(2)提供女职工特殊保护是国家和企业的责任;

(3)保护内容涉及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和同等社会保险待遇、平等获得职业培训和特殊培训、特殊福利待遇等;

(4)基于生理健康需要限制女职工的部分劳动权利。中国女职工特殊保护制度。其主要内容如下:

(1)禁止女职工从事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工作;

(2)女职工生理机能变化期的特殊保护;

(3)对女职工特殊保护设施的规定。

10、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法律制度。(领会)(课后3)答:我国未成年工的法律定义,是为具备就业年龄未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即满16岁未满18岁的人。

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法律特征如下:

(1)保护对象为建立劳动关系的未成年人;

(2)提供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是国家和企业的责任;

(3)保护内容涉及平等就业、特殊培训和教育、特殊福利待遇等;

(4)基于生理和心理成长需要限制未成年下的部分劳动权利。

11、简单应用:本节知识,理解对女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保护的现实意义。

第四篇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第十章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1、三类养老保障模式的不同特点,包括家庭养老保险、国家养老保障、社会养老保障。(识记)(课后1)答:(一)家庭养老保障其主要特征:(1)具有理智的人可以合理安排一生收入,以备年老之需;(2)老年人控制财产,对大家庭收入和风险进行集中调节,以承担保险责任;(3)忠孝教义是支持家庭养老保险传统的道德基石;(4)保险系数低,一旦家庭主要劳动力病残或儿女早逝都可能导致其保险机制瓦解。

(二)国家养老保障

国家养老保障指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计划,也称正规养老保险。1889年,德国首先颁布和实施了《伤残保险和养老保险法》,标志着正规养老保障制度的开端。

三种类型:主动型,如德国;中性型,如英国;被动型,如美国。

(三)社会养老保障

社会养老保障指政府、雇主和个人共同筹集资金和多种方式经营的养老保险,也称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即国家基本养老保障、企业补充养老保障和个人养老储蓄。

2、养老保险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覆盖范围、行政管理和账户管理、受益人的资格要求、养老金支付(待遇确定、缴费确定)、信息披露、争议处理。(领会)

答:养老保险法的主要内容

养老保险立法要明确其立法原则和目标。这一法律的目标是:(1)建立和实行全国统一的国家养老保险制度;(2)内容覆盖老年和病残两个风险;(3)劳动者养老金水平稳定并随劳动者收入改善而提高。

养老保险法要对下列事项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1)调整对象和覆盖人员;(2)资金筹集和记账方法;(3)行政管理和经办组织;(4)受益人资格和待遇支付方法;(5)基金管理和受托人制度; (6)信息披露和工作程序; (7)养老保险争议和处理程序。

计算和支付养老金的方法主要有两类:(1)预先承诺养老金支付水平;(2)预先不承诺养老金支付水平。养老保险争议指因养老保险缴费和养老金支付引起的纠纷,通常表现为雇主拖欠养老保险缴费、养老保险数据不实或养老金支付数额不足等引起的争议;也可能由于受益人伪造信息冒领养老金或信息沟通不到位引起争议。养老保险争议处理一般不适用调解原则,主要处理程序包括专业仲裁委员会裁决和法院判决。

3、简单应用:筹集资金和账户管理的基本原理,分析现收现付制、积累制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不同特点。(关键词)

答:现收现付式养老保险即用在职员工的养老保险费支付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制度安排。现收现付式养老保险法即规范这类具有代际扶养关系计划的法律

规范的总和。

现收现付式养老保险法具有如下特征:(1)以两代人之间的赡养关系为制度和立法基础,不需要长期基金积累;(2)一般通过社会统筹账户运作,适合于公共部门管理;(3)支付原则为预先确定待遇和人人均等待遇;(4)需要合适的赡养率(如5:1),遇到人口老龄化时将可能出现财政赤字,需要财政支持、提高缴费率或者降低养老金支付水平。

现收现付式养老保险立法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通过当期税收和财政预算供款举办国家养老保险计划;二是通过雇主和雇员缴费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向参保的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

1.国家养老保险立法

英国是“福利国家”政策的发源地。

2.社会养老保险立法

德国是社会养老保险的发源地。

3.现收现付式养老保险立法遇到的挑战

各国政府纷纷开始进行制度改革和颁布新的养老保险法,主要措施包括:(1)改变筹资方式;(2)降低养老金水平;(3)提高退休年龄;(4)缩小支付范围(严格规定受益人资格)等。

积累式养老保险即通过预先储蓄和投资运营建立养老基金。积累式养老保险法即规范这类包括储蓄和投资的养老保险计划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积累式养老保险法具有如下特征:(1)可以通过雇主单方或雇主雇员双方缴费积累养老基金,养老基金需要进行长期的市场化运作,并必须面对基金贬值和投资风险,管理要求和成本相对较高。(2)为参保人建立个人账户,并长期进行详细记录。(3)缴费确定待遇或在退休时一次性支付(lump sum)养老金。积累式计划对人口老龄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用人单位和参保职工的责任和风险被提高,对政府的依赖性相对小。

积累式养老保险立法主要包括两类:—是通过雇主和雇员双方缴费建立的公共养老金计划;二是通过个人缴费建立的私营养老金计划。

1.积累式公共养老金计划立法

新加坡第一个建立了公积金制度。中央公积金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由政府直接管制,公积金利率由政府决定;(2)由雇主和雇员强制性缴费;(3)建立完全积累制度;(4)为参保雇员设立个人账户。参保人在55岁以前的个人账户一分为三:(1)普通账户;(2)保健账户;(3)特别账户。

2.私营养老金计划立法

智利第一个建立私营养老金计划。智利私营养老金计划的主要内容是:(1)雇员个人进行养老储蓄;(2)建立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3)参保雇员从经过批准的数个养老金管理公司中选择一个,委托其管理自己的养老金账户;(4)依法建立和不断完善规范、发达的养老金市场。

4、综合应用:国家经验,论述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内容、结构和发展趋势。

答:多支柱养老保险立法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单一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负担和单一积累制度的投资风险都面临严峻挑战。

(二)多支柱养老保险立法(关键词)

多支柱养老保险立法通常由三个层次组成,即:(1)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立法,如国民年金;(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立法;(3)个人养老储蓄立法。

5、中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社会统筹基金、个人账户、基本原则、覆盖范围、筹资办法、费基与费率、财产权利、收益资格、养老金支付。(识记)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课后2)

答:中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现状

(一)中国养老保险立法渊源及现状:中国尚无一部独立的养老保险立法。

(二)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现行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下列要素组成:

1.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部分积累、社会统筹(从省级统筹到全国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2.覆盖范围包括城镇各类用人单位和全体职工。3.三方筹资即用人单位、职工及个体劳动者依法承担缴费义务,基本养老保险行政费用由国家财政开支,国家在基金支付能力不足时给予必要补贴。4.养老保险缴费的费基与费率:企业缴费不超过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为本人缴费工资的4%~8%。5.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按本人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6.财产权利的规定。社会统筹账户资金属于全体缴费人共同所有,个人账户资金属于公民个人所有并受法律保护。

7.受益人资格的规定。法定退休年龄为50~60岁,连续缴费15年可以领取基础养老金,不足15年者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其个人账户储蓄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8.养老金按月支付。基础养老金来自社会统筹,养老金替代率是当地平均工资的20%~30%,个人养老金来自个人账户,是全部积累额的1/120。支付养老金的水平是地方社会平均工资的60%以上。

1999年,国务院颁布和实施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养老保险费的征缴程序和管理原则如下:

(1)养老保险费同其他社会保险缴费实行统一管理。

(2)养老保险费的征缴范围包括城镇各类企业和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职工。(3)缴费单位自成立30日内,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在每月5日前办理缴费,经核准后3日内缴费。(4)养老保险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者地方税务部门征缴,存入财政部门在国家银行开设的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单独核算,汇总情况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5)经办机构应当建立缴费档案,妥善保存缴费记录,每年向缴费个人发送一次缴费通知单;缴费单位每年一次向职工通报缴费情况;缴费单位和个人有权查询缴费记录。(6)经办机构定期稽核缴费单位和个人的缴费情况。(7)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实行收费和支付两条线管理,并负责养老金的发放。

6、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意义。(领会)

7、新老制度过渡政策,即“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采取过渡措施”。(领会)

8、简单应用:根据费基与费率的知识,掌握养老保险缴费的计算方法。养老金支付的计算方法。

9、综合应用:分析中国养老保险滞后的不利影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下列问题:(1)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2)层次单一;(3)权利和利益受身份限制,不能实现平等给付;(4)养老保险缴费率缺乏科学依据;(5)养老金计发办法缺乏市场适应性;(6)养老金未与工资和物价增长指数挂钩;(7)多头交叉管理。

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1)覆盖范围窄;(2)财务可持续性差,存在较严重的收支差额;

(3)存在逃费欠费现象;(4)养老保险立法缺位。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后3)

答:(1)规定举办年金计划的条件,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计划并履行缴费义务。(2)通过集体协商自愿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和制定企业年金章程与方案。(3)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为参保人建立个人账户。 (4)企业年金资产独立,任何经办机构不得用企业年金资产抵押自己的债务;个人账户资产属于参保个人所有,可以携带和继承。 (5)养老基金由企业(行业)年金理事会管理或委托法人受托机构管理。 (6)实行市场化管理,根据风险和回报相匹配的原则进行投资运营。(7)建立信息披露制度。(8)建立和完善监督监管制度。

第十一章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法律制度

1、健康定义。(识记)

答:健康是疾病和虚弱的反义词,即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

健康保障即抵御疾病风险和保障公民健康的制度安排。(关键词)

公民健康保障的主要模式有哪些?(课后1)

答:国家保健服务模式、社会医疗救助模式、医疗保险模式。

2、社会医疗救助。(领会)

答:社会医疗救助及国家对特定困难人群提供基本医疗救治的制度安排。社会医疗救助法是各国疾病风险保障体系中最基本的制度。其法律特征如下:

(1)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预算和当年财政支出;

(2)救助对象是达到法定标准的特困群体;(3)救助方法主要是政府举办公立医院向被救助者提供免费医疗服务;(4)医疗救助提供最低水平的医疗救治。

3、国家保健服务。(领会)

答:国家保健服务是全民保障制度安排的最高阶段,法律特征如下:(1)大部分资金来源于税收和财政支出。(2)保障对象是全体公民与合法居住的居民。(3)保健水平通常是有所限制。(4)保健方法主要是政府举办公立医院和雇用医生向全体公民提供免费的医疗保健服务,通过实施财政预算管理来实现医疗保障费用的收支平衡。

4、医疗保险。(领会)(关键词)

答:医疗保险是基于参保人缴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由第三方管理基金并支付医疗费用,为参保人分担疾病治疗费用的制度安排。医疗保险包括两种类型: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

1.社会医疗保险

社会医疗保险即通过参保人缴费建立公共基金,进行非市场化运作的医疗保险计划。它充分体现雇员、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负责的原则。其法律特征如下:(1)由国家、雇主和雇员共同筹集资金。(2)雇主和雇员必须依法参保并按规定缴纳保费。(3)由公共组织按照非营利的方式进行管理。(4)提供有限的医疗服务。(5)由于第三方支付医疗费用,道德风险较多。

2.商业医疗保险

商业医疗保险即通过参保人缴费建立公共基金,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医疗保险计划。其法律特征如下:(1)由雇主出资或双方缴费建立公共基金。(2)经办机构包括营利机构和非营利机构。(3)提供有限的医疗服务。(4)由于第三方支付医疗费用,道德风险较高。

5、储蓄医疗。(领会)

答:自我健康保障即医疗风险储蓄,包括强制性储蓄计划和自愿储蓄计划、雇主储蓄计划和个人储蓄计划。其法律特征如下:(1)由雇主和雇员缴费建立个人医疗保险基金。(2)由政府统一管理医疗保险基金。(3)建立个人账户,个人可以依法购买一定比例的商业保险以支付特殊项目的医疗费用。(4)由个人决定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没有第三付费方,道德风险较低。(5)退休人员不再缴费,依靠在职期间储蓄支付医疗费用。(6)政府对穷人提供各种类型的医疗补助。

6、医疗保险立法宗旨和目标、调整对象、筹集资金、待遇支付方法。(识记)

答:医疗保险法的主要特征:(1)医疗保险关系即医、患、保三方关系。(2)第三方付费。(3)强制参保以最大限度地坚持社会互济原则。(4)特别强调医疗服务的方便性和可及性。

医疗保险法是政府介入公民健康保障的手段。因为:(1)很多公民不理智,健康时不愿为可能遇到的疾病风险进行储蓄。(2)信息不对称。

医疗保险法的主要内容

医疗保险立法首先要明确其立法宗旨和目标。

医疗保险立法要对下列事项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1)调整对象和覆盖人员;(2)筹集资金和记账方法;

(3)行政管理和经办组织;(4)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的规定;(5)医疗服务项目;(6)医疗费用结算;(7)医疗保险合同即医疗机构和保险经办机构之间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8)待遇支付即病假津贴支付、医疗费用报销的条件、标准和方式;(9)信息披露和交流程序;(10)医疗保险争议和处理程序。制定医疗保险目录的意义在于“控制医疗成本,以保障最基本的医疗服务”。

7、医疗保险合同。(领会)

答:1、医疗保险合同定义(关键词)

根据国务院《医改决定》的规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签订医疗保险合同,规定医疗服务水平和付费方法。

2、医疗保险合同的主体

医疗保险合同的主体,一方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另一方是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

3、医疗保险合同的主要内容

医疗保险合同的主要内容,是规定法定医疗服务项目、范围、质量、期限和付费标准及方法,明确双方当事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医疗保险合同期限为1年。

医疗保险涉及多方社会主体,需要建立社会基金和社会契约机制,医疗保险合同是运作社会医疗制度的核心机制。

8、医疗保险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定义。(识记)(关键词)

答:社会统筹即建立在地市级由政府统一管理的公共医疗保险基金。

个人账户即以个人名义建立的医疗保险储蓄。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和主要内容是什么?(课后2)

9、中国医疗保险改革的基本原则。(领会)(课后2)答:1.“广覆盖”和“低水平”的立法原则;

“广覆盖”即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均应当依法参加国家医疗保险。

“低水平”即基本医疗保险水平要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建立多支柱的医疗保险体系;

3.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10、多支柱的医疗保险体系。(领会)

答:1、《医改决定》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医疗保险。

2、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允许企业在工资总额4%以内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用以支付最高支付额以上的医疗费。

3、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

11、简单应用:国务院《医改决定》的主要内容,描述中国社会医疗保险的主要特点和制度框架。(课后2)

答:国务院《医改决定》的主要内容

1.覆盖范围

城镇所有用人单位。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是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

2.筹集资金和缴费办法

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6%,个人2%。

3.记账方法

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4.待遇支付

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要划定各自的支付范围,分别

核算,不得互相挤占。

5.基金管理

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6.医药目录

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范围和标准。

7.定点和合同管理

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包括中医医院)和定点药店管理。

8.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为了提高职工的医疗消费水平,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允许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计划。

12、综合应用:本章知识,描述医、患、保三方关系及医疗保险的工作流程。

第十二章失业保险法律制度

1、失业、失业保险和失业保险法的定义。(识记)(关键词)

答:失业即指劳动者因非本人意愿原因失去工作岗位和机会。失业分为全部失业和部分失业、短期失业和长期失业等。

失业保险是指抵制失业风险的制度安排。

失业保险法是规范失业保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失业保险:克服失业风险的保障制度已经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个人保障、雇主保障和社会保障。

(1)个人保障即由失业者个人和家庭承担失业后果;

(2)雇主保障即通过雇主提供辞退补偿金的方式减少失业人员经济损失的制度安排;(3)社会保障即建立社会统筹基金,向失业人员提供有限的生活补助和再就业服务。

2、失业保险法的特征。(领会)

答:(1)失业保险多为国家行为;

(2)失业保险与就业促进相结合,失业保险待遇包括失业救济和再就业服务;

(3)失业人员的资格需要认定,失业保险待遇的支付是有期限的。

3、建立和支付失业保险的基本原则。(识记)

答:(1)对自愿失业和不愿再就业的人不再支付失业救济;

(2)对非自愿失业并愿意再就业的人不仅支付生活救济金,而且提供再就业服务。4、失业保险覆盖范围。(领会)

答: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从国有企业职工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

5、筹集资金的基本来源。(领会)

答:失业保险的一大设计原则是:失业保险基金由雇主雇员缴费,政府补贴。主要存在四种情况:雇主雇员责任制、雇主政府责任制、雇员政府责任制和政府责任制。

6、简单应用:关于支付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水平和支付期限的规定。

答:待遇支付

1.支付条件(课后1):支付条件是指领取失业救济金时当事人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失业救济并不覆盖全体失业者。主要条件包括:(1)失业者处于就业年龄;(2)非自愿失业;(3)失业前工作过一定的工作时日;(4)具有就业能力,正在寻找工作;(5)已经向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就业登记;(6)缴纳失业保险费达到法定的时限。

2.保险待遇:失业保险待遇包括:失业救济、失业救助和补充失业津贴。(1)失业救济是给予失业者及其家庭的最低生活费用和医疗费用。(2)失业救助是失业救济给付期结束后,对未能找到工作的失业者给予的救济,有些国家给予最低生活救助,或者提前与养老保险制度衔接。(3)补充失业津贴是对失业者进行严格的家庭经济情况审查后,针对被抚养人的数额、年龄和健康状况给予的补充津贴;有些国家根据再就业训练的需要给予补充津贴。

失业津贴的给付形式有三类:(1)按失业前工资的一定比例给付;(2)按绝对金额每日给付;(3)按日绝对额加日工资一定比例给付。

3.给付期限:失业救济的给付期限,即领取失业救济的期限。失业救济给付的等待期,即从失业到领取救济之前的时间。

7、待业、失业、下岗的定义。(识记)

8、中国失业保险立法从待业保险到失业保险的发展。(领会)

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劳动力安置采取了“统包统配”和“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从而使失业成为隐性问题。

1993年,国务院颁布《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主要内容为:(1)扩大了失业保险法的适用范围;(2)改变了失业保险金的计算方法,由按本人标准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改为按社会最低生活保障金的120%~150%计发;(3)增加了救济内容,突出失业

室内设计原理复习题及答案复习进程

室内设计原理复习题 及答案

复习题(一) 一、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 1、通常采用上面悬吊或下面支撑限定元素的办法来限定空间的限定方法是() A设立 B围合 C覆盖 D悬架 2、在方木条架成的方格内,设置天花板,在天花板上彩绘、雕刻或裱糊方式的顶棚装饰是() A井口天花 B纸顶 C海墁天花 D藻井 3、柱头由装饰带及位于其上的两个相连的大圆形涡卷所组成() A陶立克柱式 B爱奥尼克柱式 C科林斯柱式 D多立克柱式 4、更适合用于重点照明的灯具是( ) A射灯 B反光顶棚 C吸顶灯 D吊灯 5、适合厨卫的吊顶材料为() A瓷砖 B天然大理石 C纸面石膏板 D塑料扣板 二、填空题(共12空,每空2分) 1、中国传统建筑平面布局灵活,同一空间可用、、 等构件分隔空间。 2、齐家文化的室内设计最重要的特色是“”,即在房内地面及墙壁下部抹一层白石灰面,以利防潮。

3、彩花是展示明清建筑美的手段之一,以其构成主体图案的团花花瓣采用旋涡状“の”为突出特征的是。 4、罗马人比古希腊柱式多出两种:即和。 5、常用的空间限定方法有——设立、围合、覆 盖、、、、质地变化等。 6、明清时期,为至尊至贵之色。 7、秦汉时期采用的“”的三开间正房布局后来为我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沿用至今。 三、简答题(共7题,每题6分) 1、简述室内设计的过程 2、简述中国传统建筑中表达象征的手法 3、什么是色彩的轻重感 4、如何确定室内陈设品的风格 5、室内标识的设计原则 6、如何选择室内绿化植物 7、简述楼地面的装饰设计要求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2分) 1、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在居住环境方面面临自然环境恶化、人口爆炸、生态破坏、能源短缺诸多问题的时候,你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有何论述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简答题 1、简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其意义? (1)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邀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自始至终得到邓小平等的全力支持。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十三大上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的部署、思路和政策是什么? (1)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的具体思想和政策●“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每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阐明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努力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 3、邓小平在1980年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1)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性质和指导原则: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统一领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3)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应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上述基本思路,其主要内容写入了十三大报告。

信息分析简答论述题

四、简答题 1、阐述口头信息源的特点。 2、阐述事物信息源的特点。 3、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为了提高信息搜集的效果,信息人员应遵循那些搜集原则? 6、举例说明“科学的决策离不开信息的支持”。 7、“类比推理”作为常用的一种逻辑方法,在信息分析研究中具有“启发作用”试举例说明。 8、“类比推理”作为常用的一种逻辑方法,在信息分析研究中具有“仿造作用”试举例说明。 9、“因果分析”作为分析方法的一种形式,试举例说明。 10、“表象与本质分析”作为分析方法的一种形式,试举例说明。 12、“三段论”作为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试举例说明。 14、举例说明类比推理的局限性。 16、什么是AHP法?在实施该方法时为什么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17、什么是灰色文献?灰色文献在信息分析与预测中有何重要意义? 19、设有一判断矩阵为,试写出层次分析法中和积法及方根法计算该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特征向量以及进行一致性检验的主要步骤及公式。(15分) 20、简述信息分析的原则。(5分) 21、简述信息分析的步骤。(5分) 22、简述信息分析的特点。(3分) 23、简述信息分析抽象工作目标。(3分) 28、举例说明布拉德福定律如何确定核心期刊。 29、作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面对着信息增长速度加快、老化周期变短,如何做呢? 30、简述信息价值评价标准。(3分) 31、在研究报告的最后,列出参考和引用文献的目的有哪些? 1、简述洛卡特定律及其应用 2、信息分析与预测研究报告主要有哪些类型?各类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SWOT分析的程序 5.与实物信息源比较,人物信息源的特点是什么? 3.如何选择信息分析与预测的课题

《政治经济学》历年论述与简答试题集

《政治经济学》历年论述与简答试题集 《政治经济学》历年论述与简答试题集简答题(每题5分)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决定的? 2、简述垄断价格出现后,并不意味着垄断可以废除价值规律? 3、应该怎样全面认识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的意义? 4、社会主义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论述题(每题10分) 1、试论述决定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以及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影响? 2、试论述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意义? 99年4月 简答题 1、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 2、简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 4、简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论述题 1、试论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持续迅速发展的原因? 2、试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中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具体内容? 99年10月 简答题 1、简述价值规律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2、简述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 3、应该怎样全面认识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中的含义? 4、简述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核算的客观必

然性? 论述题 1、试述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实质。 2、为什么说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 4月 简答题 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 2、银行信用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 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4、社会主义消费有什么重要作用? 5、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论述题 1、论述优化和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重要性与原则方向。 2、什么是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为什么说资本的循环既是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月 简答题 1、简述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的原因及认识经济规律客观性的意义。 2、简述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及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原因。 3、简述资产阶级国家对私人垄断资本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方式。 4、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结构说明我国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5、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我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 论述题

简答论述题答案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六、简答题 1.炎细胞----抗感染、保护创面;巨噬细胞----分泌生长因子,吞噬细菌和组织碎片;肌成纤维细胞----使伤口收缩;毛细血管----提供氧和营养,同时也有利于坏死组织的吸收和控制感染;纤维母细胞----产生基质和胶原;肉芽组织所有成分----填补组织缺损及机化功能。 2.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生长抑素和细胞接触抑制 3.血肿形成,纤维性骨架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或再塑 4.肉芽组织可演化、成熟,形成瘢痕组织。在形态、成分、功能、结局等方面不同。 七、论述题 1.肉眼: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 镜下:大量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各种炎细胞功能: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结局:间质的水分减少,血管逐渐闭塞、消失,成纤维细胞转化为纤维细胞,最终形成瘢痕组织。2.有全身因素(包括年龄、营养)和局部因素(包括感染与异物、局部血液循环、神经支配、电离辐射)。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六、简答题 1.镜下:血管扩张;水肿液;心力衰竭细胞;纤维组织增生,肺褐色硬化。 2.形成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3.白色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主要由血小板构成 红色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主要由红 细胞构成 混合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透明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 4.结局:溶解吸收,机化,钙化 对机体的影响:有利的一面,阻止大出血 不利的一面,阻塞血管、引起栓塞、心瓣膜变形、出血。 5.运行途径:1)顺血流方向2)逆血流方向 3)从左心经房、室间隔缺损至右心 6.三者相互关系: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梗死,也可血栓形成→梗死 七、论述题 1.(1)原因: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心力衰竭 (2)病变: 肉眼: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温度下降,皮肤淤血时发绀 镜下: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有时伴有水肿 (3)后果: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实质细 胞变性或坏死,淤血性硬化,侧枝 循环建立。 2.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气体栓塞,脂肪栓塞, 羊水栓塞,其他如寄生虫栓塞、肿 瘤细胞栓塞等 后果:1)肺动脉栓塞,可致肺出血性梗死,甚至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死亡;2) 脑动脉栓塞,可致脑梗死,呼吸中枢和 心血管中枢的梗死可引起患者死亡;3) 肾动脉栓塞,可致肾脏梗死;4)脾动脉 栓塞,可引起脾脏梗死;5)肠系膜动脉 栓塞可致肠梗死,湿性坏疽形成;6)肝 动脉栓塞可致肝梗死。 3.(1)梗死的原因: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动脉痉挛,血管受压闭塞 (2)类型: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 (3)条件:1)贫血性梗死:组织结构致密;侧枝循环不充分;动脉血管阻塞 2)出血性梗死:组织疏松;双重血 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组织 淤血;动脉血管阻塞 第四章炎症参考答案 五.简答题 1.渗出液见于炎症时,其特点是蛋白含量高,比重大于1.018,细胞数多,容易凝固,浑浊。漏出液见于非炎症时,其特点是蛋白含量低,比重小于 1.018,细胞少,清亮,不易凝固。 2.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或液化性坏死等常见病变。渗出,主要包括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升高、白细胞游出及吞噬活动。增生,包括实质细胞,如粘膜上皮、腺上皮增生;间质细胞,如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3.脓肿是局限性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可发生于内脏和皮下,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蜂窝织炎是弥漫性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但无显著的组织溶解坏死,常见于皮肤、肌肉、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简答题 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 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其表现有五个方面,期中三个方面是前所有的,如,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清朝的危机其实与前面各个封建王朝一样,出现了改朝换代的迹象,但历史已经没有给中国建立另一个封建王朝的机会。大的世界参照系已经变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到来,将改变中国命运。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 首先,半殖民地化了。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 其次,半封建化了。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成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4、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840-1919年的反外来侵略斗争均告失败,原因是: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原因。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2)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 论述题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工业革命的发生。 (2)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及其关系?

简答题和案例分析的答案

满分:1 得分:1 三、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30 分。) 1. 试述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1、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政府把握更多的信息、进行正确决策提供了条件。 2、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公众对政府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政府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面临考验。 3、面对信息的大量涌入,政府必须对各种信息做出回应,提高对信息的处理、管理和运用的能力,保证政府信息管理系统的质量。 4、信息确实是一种能力,政府必须有效、准确地运用这一种能力。 上传附件文件操作 满分:10 得分:10 评价:不错 2. 简述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 1、组织成员。 2、物质要素。 3、组织目标。 4、职能范围。 5、机构与职位设置。 6、权责体系。 7、规章制度。 8、技术和信息。 上传附件文件操作 满分:10 得分:10 评价:不错 3. 简述设计公共组织时应遵循的“职、权、责一致”原则 公共组织是个权责体系。在公共管理活动中,职务、权利、责任三者互为条件,三者缺一不可而且必须是相称和平衡的。如果有责无权,则无法劲责。如果有权无责,则易滥用权利,不能尽其责。 上传附件文件操作 满分:10 得分:10 评价:不错 四、论述题(共2 道试题,共30 分。) 1. 试述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1、信息公开主体的工作不到位。2、信息公开的时效性比较差。3、信息公开的方式上无法取信于民。对策:1、信息公开主体应加强责任意识,转变观念。2、信息公开主体应明确职责,落实行动。3、信息公开主体应行为规范、依法行事。4、信息公开主体应加强网站建设、提高效率。5、信息公开主体应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公众参与。 上传附件文件操作 满分:15 得分:15 评价:不错 2. 试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本精神。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本精神是:第一,确定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第二,把组织看作整体,不仅开发“力的资源”,而且开始走向开发组织、整体的“心的资源”,注重整体效益、群体目标、团队精神;第三,在管理原则上既强调个人又强调集体;第四,在管理方法上既强调理性又强调情感;第五,在领导方式上既强调权威又强调民主;第六,在管理实践中既强调能力也重视资历。 上传附件文件操作

历年简答计算论述题

历年简答计算论述题

一、简答 2011年元月 32.简要回答固定资产的特点。 33.简要回答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34.什么是净现值?如何运用净现值法计算结果判断方案的经济性? 35.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济评价为什么采用有无比较法? 2010年元月 32. 经营成本中为什么不包括折旧费、维简费、摊销费和借款利息? 33.何谓资金的时间价值。 34.简述敏感性分析的基本步骤。 35.市场预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2010年10月 32.简要回答工程经济分析的比较原理与原则。 33.什么是不确定分析?常用不确定分析方法有哪几种? 34.工程项目为什么要进行可行性研究? 35.简要回答生产成本控制的基本要求。 2009年1月 32.何谓固定成本?它有何特点?

33.如何理解消耗费用可比原则? 34.简述敏感性分析的意义。 35.工程项目财务评价中现金流量表分哪两种?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 2008年1月 32.如何处理经济寿命不同的技术方案的相同计算期问题? 33.什么是差额投资回收期?如何对其结果进行判断? 34.简述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35.简述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工资标准成本、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要点。 2007年1月 36.简述企业利润总额的构成。 37.简述总产值与净产值各自的概念及其构成。38.简要回答敏感性分析的基本步骤。 39.简述设备的第II种无形磨损。 2008年10 32.简述产品成本的概念及构成。 33.为什么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34.简述线性盈亏平衡分析的基本原理。 35.简述设备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的异同。

2015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题大全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题大全) 第三章辛亥革命 简答题 1、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革命党人和中同盟会会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 (2)在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 ? 2、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坚持两个月后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2)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 (3)发动护法运动:为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两次发动护法运动。● 1917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针对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20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针对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两次护法战争均因军阀出卖而失败。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论述题 1、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

信息分析报告模拟试卷B问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信息分析的目的是()。 A.为信息咨询服务 B.为科学研究服务 C.为信息管理服务 D.为科学决策服务 2. 信息分析的基本功能是整理、评价、预测和()。 A.反馈 B.综合 C.评价 D.推理 3.在信息分析中,选题的效益性原则就是指信息分析的课题应当做到()。 A.社会效益优先 B.经济效益优先 C.经济效益和国家效益相结合 D.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4.文献收集中的检索方法有多种。从时间上看,如果是从与课题相关起止年代由远而近地开始查找,这种检索方法则是()。 A.追溯法

B.顺查法 C.倒查法 D.常规法 5.一切推理可以分为()两大类。 A.常规推理、直言推理 B.简单判断的推理、复合判断的推理 C.假言推理、选言推理 D.演绎推理、归纳推理 6.以下几种信息分析方法中,()属于定量分析方法的类型。 A.特尔菲法 B.逻辑思维方法 C.分析与综合法 D.回归分析法 7.下列各句话中,()没有采用相关分析。 A.山雨欲来风满楼 B.瑞雪兆丰年 C.一年之计在于春 D.春江水暖鸭先知 8.常规推理也称()。 A.三段论 B.简单枚举推理

C.假言推理 D.演绎推理 9.特尔菲法中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一般以()人为宜。 A.5~10 B.10~20 C.20~50 D.50~100 10.特尔菲法中调查表的设计多采用()来保证对专家意见的统计处理。 A.表格化 B.符号化 C.数字化 D.以上全是 11.对于指数函数:,若令(),则有。 A. B. C. D. 12.当研究对象的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或多个变量发生变化时,我们就说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 A.函数关系

历年简答计算论述题

一、简答 2011年元月 32.简要回答固定资产的特点。 33.简要回答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4.什么是净现值?如何运用净现值法计算结果判断方案的经济性? 35.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济评价为什么采用有无比较法? 2010年元月 32. 经营成本中为什么不包括折旧费、维简费、摊销费和借款利息? 33.何谓资金的时间价值。 34.简述敏感性分析的基本步骤。 35.市场预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2010年10月 32.简要回答工程经济分析的比较原理与原则。 33.什么是不确定分析?常用不确定分析方法有哪几种? 34.工程项目为什么要进行可行性研究? 35.简要回答生产成本控制的基本要求。 2009年1月 32.何谓固定成本?它有何特点? 33.如何理解消耗费用可比原则? 34.简述敏感性分析的意义。 35.工程项目财务评价中现金流量表分哪两种?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 2008年1月 32.如何处理经济寿命不同的技术方案的相同计算期问题? 33.什么是差额投资回收期?如何对其结果进行判断? 34.简述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35.简述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工资标准成本、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要点。2007年1月 36.简述企业利润总额的构成。 37.简述总产值与净产值各自的概念及其构成。 38.简要回答敏感性分析的基本步骤。 39.简述设备的第II种无形磨损。 2008年10 32.简述产品成本的概念及构成。 33.为什么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34.简述线性盈亏平衡分析的基本原理。 35.简述设备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的异同。 2007年10月 36.简述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概念及各自特点。 37.财务评价中的清偿能力分析指标的内容有哪些? 38.简述最合适区域法的基本思路。 39.简述弹性预算法的特点。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题答案

1.公司战略 又称总体战略,是一个企业的整体战略总纲,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指导和控制企业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 2.战略群体 是指产业内执行相同或类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性的一组企业。 3.企业使命 是指管理者为企业确定的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 4.战略联盟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目的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网络式联合体5.重点集中战略 称为聚焦战略,是指企业或事业部的经营活动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购买集团、产品线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域市场的一种战略 6、新兴行业 是指由于技术创新的结果,或新的消费需要的推动,或其他经济、技术因素的变化使某种新产品或新的服务成为一种现实的发展机会,从而新形成或重新形成一个行业 7. 进入壁垒 是指要进入一个产业需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8. 企业愿景 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前景和发展方向的一种高度概括。 是一个企业的领导用以统一每个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的有力武器。它由企业的核心理念和未来的展望两部分所组成 9. 生产战略 是企业在生产的成本、质量、流程等方面建立和发展相对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规定企业生产制造和采购部门的工作方向,为实现企业总体战略服务。 10. 相关多元化 又称为同心多元化,是指虽然企业发展的业务具有新的特征,但它与企业的现有业务具有战略上的适应性,它们在技术、工艺、销售渠道、产品等方面具有共同

的或是相近的特点。 11. 成本领先战略 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13、战略控制 是指将预定的战略目标与实际效果进行比较,检测偏差程度,评价其是否符合与其目标要求,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借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动态调节过程。14.退出壁垒 是指企业在退出某个产业时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15.财务战略财务战略 就是根据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其他职能战略的要求,对企业资金进行筹集、运用、分配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方略 16.不相关多元化 又称为集团多元化,即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行业的业务,或者在其他行业投资,把业务领域拓展到其它行业中去,新产品、新业务与企业现有的业务、技术、市场毫无关系 17.差异化战略 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独特性 18. 差异化战略 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 19.规模经济 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20.战略群体 战略群体是指产业内执行相同或类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性的一组企业。21.市场渗透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简答题

二、简答题(每题2分,共5题10分) 101. 试举例说明决策问题的三种类型? 答:按问题的结构化程度不同可将决策问题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和非结构化决策。 章节号:1-1 难易系数:0.2 102. 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什么? 答:企业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职能方面,其中任何一方面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1)信息系统对计划职能的支持主要包括:支持计划编制中的反复试算,支持对计划数据的快速、准确存取,支持计划的基础——预测,支持计划的优化。 (2)信息系统对组织职能的支持在于信息技术是现阶段对企业组织进行改革的有效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组织重新设计、企业工作的重新分工和企业职权的重新划分,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3)信息系统对领导职能的支持:领导者在信息方面的职责是作为信息汇合点和神经中枢,对内对外建立并维持一个信息网络,以沟通信息,及时处理矛盾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信息系统在支持领导职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4)信息系统对控制职能的支持:为了实现管理的控制职能,需要随时掌握反映管理运行动态的系统监测信息和调控所必要的反馈信息,而这些都要由信息系统支持和辅助。 章节号:1-1 难易系数:0.3 103. 简述信息系统应用的四个层次。 答: 信息系统应用的四个层次为:局部开发与应用、企业内部应用集成、业务过程重组、基于 Internet 的网络信息化重构。而在每一层次对信息系统目的和任务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章节号:1-1 难易系数:0.2 104. 管理信息系统有什么主要特征? 答: (1)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以及人作为系统组成部分的人-机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是组织内部各种信息处理系统按照总体规划而建立起来的集成化系统。 (3)管理信息系统具备以数学方法为基础,以数据处理为基本功能的预测

专升本管理学历年真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设计的知识点

03年 1.目标管理的过程 (1)确定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2)组织实施(3)检查和评价(4)建立新的循环 2.梅奥霍桑试验的结论/ (1)人是“社会人”(2)组织存在非正式组织(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足度 3控制的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 拟定标准;评定成绩;纠正偏差 3.简述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公平理论美国行为学家亚当斯提出的理论。该理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公平性对员工积极性影响,即公平理论主要研究奖励与满足的关系。公平理论指出,职工的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影响还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即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所得的绝对值,也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 4.试分析矩阵式组织的特点 优点:1.灵活应变能力强;2.有利于提高项目成员的积极性3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4,有利于加强部门间的横向联系5有利于职能部门和项目之间的协调。 04 1.组织的外部一般环境包括哪些方面?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技术、全球化 2.从组织外部招聘主管人员的优点有哪些? 3.简述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专业化分工原则;统一指挥原则;控制幅度原则;权责对等原则;柔性经济原则 4.简述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A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既相互独立存在又相互关联 B系统具有整体性1+1>2 C系统具有层次性 5.简述计划与控制的关系。A.计划是控制的标准,控制是计划实 施的保障 B。内在统一性,目的是 组织目标的实现 05年1..简述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 要观点。 法约尔在泰罗理论的基础上,大大 充实和明确了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企 业存在六种不同的职能,管理只是其 中一项,并第一次把管理的一般职能 明确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 和控制五大职能。此外,他根据自己 长期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十四项管理 原则,其中统一指挥、等级链最能体 现法约尔的管理精髓。 2..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集权和分权的因素有:(1)决 策的代价。(2)政策的一致性。(3) 组织的规模。(4)组织的成长方式。(5) 管理的哲学。(6)管理人员的数量和 素质。(7)控制技术与手段。 3.简述计划工作的性质。 计划工作的基本特性可以概括为以 下四个方面: (1)目的性:组织是通过精心安排的 计划来实现组织目标得以生存的。 (2)主导性:计划工作应该在组织工 作、人员配备、领导工作以及控制工 作之前进行。 (3)普遍性:计划工作是各级管理者 的一个基本职能,具有普遍性。 (4)经济性:也就是说计划工作要讲 究效率。 4.简述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 影响力的来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 所谓的权力性影响力或职位性权力。 又分为决策权、组织权、奖赏权、指 挥权、人事权。一类称为个人的权力 或非权力性影响力.分为专家权、榜样 权。 5.简述协调组织冲突的主要方法。 面对冲突,管理者可以采用以下解决 方法:(1)回避。这是解决冲突的最 简单的方法,让冲突的双方暂时从冲 突中退出或抑制冲突。(2)强制解决。 即管理者利用职权强行解决冲突。(3) 妥协。即通过要求冲突各方都做出一 定的让步,使问题得到解决。(4)树 立更高目标。让冲突双方为进行合作 作进一步的让步,为完成目标而统一 起来。(5)合作。从结果上来看,这 是最好的选择。 6、公平理论(同上) 7.某公司经营形式很好,员工待遇也比 较高,但仍有人感到不满。试用公平 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并谈谈对管理 实践的启示。 ( 1)1.情况,很有可能是公司在激励 的方法上有失公允。2.理论告诉我们, 激励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个人的报酬 是否公平。一个人对于自己所得到的 报酬尽管从绝对量上来看不算少,也 比较满意,但是,未必就会产生很大 的满足感,因为,他还会把自己得到 的报酬和付出同别人相比,只有在比 较中,他认为公平了,才会有较高的 积极性。如果他觉得自己所获得的报 酬在比较中不公平,就会产生不满, 降低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会选择离开 这个组织。 (2)由此,也给我们管理工作者在管 理实践中很多启示。比如,这要求我 们在确定激励的方式和激励的水平 时,要公平、公正、公开;要根据员 工的需求进行激励;要考虑多种因素, 注意激励效果。 06 1.简述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技能 及其含义哦 A技术技能,对特定领域的规则工具 的熟知B,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 打交道的能力C概念技能,抽概括能 力象思维 2.目标设置的原则有哪些 可行性原则;挑战性原则;时限性原 则;可考核性原则 3.简述决策程序的主要步骤。 A识别问题B确定目标C拟定方案D 选择E组织实施F评估反馈

第一章简答论述题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一、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答案: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二、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案: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三、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 答案: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四、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案: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攀高枝”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搅浑水”

2018中国近现代史简答论述题

20.简述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系统地明了持久抗战的永方针,他指出“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弱力量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战争,中国是大国,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还科学的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 意义: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系统的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1.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和顽固势力分别指什么?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①进步势力是指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②中间势力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 ③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中的亲英、美派。 22.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①政治纲领,就是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经济纲领,就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③文化纲领,就是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3.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内的三种建国方案 ①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种方案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宣告其破产。 ②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这种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③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一方案是科学的建国方案,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开辟了道路。 24.新民主主义革命总总路线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①没收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 ②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个体农民发展合作经济。 ③保护民族工商业,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 2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那些新的严峻考验? ①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②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③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④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26.没收官僚资本对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①削弱了资本主义经济力量。旧中国官僚资本同民族资本的比例是8:2,没收官僚资本,也就把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消灭了。 ②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归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使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27.简述“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三反运动指: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 意义:这次运动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犯错误的同志,清除了党的队伍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分子,对于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促进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反运动指:1952.1中共中央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意义:这场运动打击了不法资本家严重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教育,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 28.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几种经济组织形式及其性质 第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组织。 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创新能力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四、简答题 100、创新能力的内涵有哪些? 答案:创新能力的内涵有三重含义:一是形成或产生新的思想、观念或创意的能力;二是利用新思想、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流程或组织等各种新事物的能力;三是应用和实现新事物价值的能力 101、创新能力的要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创新能力的要素主要有综合性、独创性、实践性、坚持不懈,四大要素。 102、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一般由哪些能力构成的? 答案: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者、创新团队、创新机构乃至更大的经济或社会实体进行创新的能力。 创新能力一般由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 103、个人创新能力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答案:个人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观察、想象、抽象、分析、类推、建模、展现、协作、更换思考维度、更换认识模式以及综合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创新者个人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锻炼,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自我锤炼;在协作中锤炼;在学习中锤炼。 104、创新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才能实现? 答案:创新需要三方面的人才:第一类人才有着梦想家的气质、多方面的知识贮备和全局观念,他们善于捕捉和产生新思想或创意,对创新组织的创新潜力有着全面而适当的了解,他们是创新蓝图的绘制者。第二类人才是工程师型的实干家,他们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设计才能和实践经验,能够将创新蓝图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成果或工艺。第三类人才在创新成果的社会化应用方面则有着特别的禀赋,是企业家型的实干家。 105、简述天津地铁公司的创新模式。 答案:天津地铁公司的创新模式是一点两翼七条线:“一点”就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两翼”就是“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两个坚强的翅膀,“七条线”就是“研究发展、新线规划、工程建设、地铁运营、经营开发、财务融资、安全监察”七条创新主线。 106、简述中国重汽自主创新的四项措施。 答案:中国重汽自主创新的四项措施是: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企业文化创新。107、简述上海隧道股份公司的创新活动的主要体现。 答案:上海隧道股份公司的创新活动的主要体现在(1)专有的地铁土压平衡盾构的动态设计技术;(2)盾构核心及关键部件的创新发明;(3)盾构监控系统;(4)施工配套产品的创新研制。 108、简述邢东煤矿自主创新的成因。 答案:邢东煤矿自主创新的成因:(1)现实需要提供创新压力,(2)企业的改革发展为研发矸石回填技术奠定了必要的基础,(3)节能减、排环保工作的迫切要求推动实施煤矸石治理工程,(4)决策层的正确决策和持续支持。 109、简述上海振华港口机械公司创新活动的体现。 答案:上海振华港口机械公司创新之处在于:(1)创新设计了超大直径无平衡梁四排全滚轮的全回转支撑装置,采用四条环形轨道支撑旋转上部达万吨的重量,实现了万吨重量载荷的均匀分布。(2)自创大直径回转支撑平面和回转大针销轮加工工艺。(3)创新采用分体锻造与装配的技术,解决了吊重3750吨、自重超过100吨吊钩国内无法直接锻造的难题。(4)起重机臂架采用了高强度钢焊接的桁架结构,攻克高强钢的焊接工艺技术,通过对焊接变形以及质量控制的研究,控制起重臂的自重变形和焊接变形。(5)创新研制浮吊定位关键设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