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元整合1

单元整合1

单元整合1
单元整合1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三年级下册

第一组“大自然的美景”教学设计

【本组说明】

本组课文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燕子呢喃,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流淌……大自然的景物是如此的迷人。教材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四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有的描绘了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还有的描写了家乡珍珠般的泉水。与本册课本配套的《同步阅读》中,与本单元“大自然的美景”这一专题相关的课文有《走进大自然》《草叶上的歌》《雾在哪里》《古诗两首》《一碗水》《小城三月》《梅雨潭》《沧海日出》,从不同角度再度体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在教学本组教材中,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在《同步阅读》8篇文章的处理上,引导学生课外进行自主阅读,课内给学生搭设展示阅读收获的平台,形成课内课外的合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

2.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走进大自然》《草叶上的歌》《雾在哪里》《古诗两首》《一碗水》《小城三月》《梅雨潭》《沧海日出》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自然美景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并陶冶性情。

2.班级共同分享《同步阅读》中的部分篇章,交流阅读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同步阅读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ppt附后)

2.知识树

3.阅读浏览表

【教学步骤】

一、导入谈

老师知道咱们班上的孩子都喜欢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田园诗,愿意和我一起分享吗?

(CAI出示)

师生齐读、小组朗诵、抽生朗诵

2.孩子们,从这首诗歌中,你欣赏到了哪些美景?有何感受?

(预设生1:山林、明月、泉水、竹林、渔船……

预设生2:大自然太美丽了!

预设生3:我也想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看看。)

3.是啊,大自然是一首诗,让人百读不厌,是一幅画,令人心旷神怡。这节课,我们用画知识树的方法一起来欣赏美丽的大自然。

(CAI出示)这里有一棵知识树,这是一棵自然风光之树,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用精彩的阅读展示,让这棵大树变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二、主题回顾

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组大自然的风光图片,大家看看是什么课文的,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什么。

(CAI《燕子》图片)

《燕子》──感受到大自然中小生命的活泼可爱。

(CAI《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这两首古诗都体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CAI《荷花》)

《荷花》──通过描写荷花的清新美丽来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CAI《珍珠泉》)

《珍珠泉》──通过描写珍珠泉的深和绿以及冒不完的水泡来抒发作者对大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教师在知识树上贴上相应内容)

(《燕子》──动物

《古诗两首》──柳树

《荷花》──鲜花

《珍珠泉》──泉水)

(主要是对课本课文的回顾,使用好知识树)

三、阅读概览

1.孩子们把课内的这几篇文章说得很准确,在我们的《同步阅读》第一单元中,我们也一起选择了四篇相关主题的文章──

(课件出示四篇文章:《草叶上的歌》《雾在哪里》《梅雨潭》《沧海日出》)

老师还在课前给同学们发了阅读浏览表,请大家拿出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填写的《阅读浏览表》,同桌之间交流、讨论一下。并概括出每篇文章的主题词。

(师巡视,生讨论交流)

附:阅读浏览表

(此表为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时填写,相当于阅读提示)

(学生汇报主要内容并提炼主题词,师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草叶上的歌》──这是大自然美妙的歌,是谁在深情演唱?(绿草)

《雾在哪里》──这又是大自然中哪个调皮的小精灵在和我们捉迷藏?(白雾)

《梅雨潭》──顾名思义,这梅雨潭因何得名?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飞瀑)

《沧海日出》──曹操凯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峻青奔赴沧海,为了观什么呢?(旭日)

3.小结:孩子们读书都非常的认真,也很仔细,我们再来看看这棵知识树,从这棵知识树上,我们看到了大自然中的动物、日出、泉水、鲜花、绿草等美景,这些美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图画,让我们想去探索。

【设计理念:阅读概览是对《同步阅读》上的选读的文章作初步的整体感知,老师应在学生阅读前好好利用“阅读浏览表”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后用“阅读浏览表”来掌握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本版块让学生汇报时老师宜多倾听,适当点拨即可。】

四、片断分享

1.大自然这本书令人百读不厌,孩子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心情去读,一定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对不同的文章也有不同的体会,老师相信孩子们在课前阅读时一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请孩子们再把《同步阅读》中我们挑选出来的文章里那留给你最深印象的片段找出来认真读一读,品一品,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打动你。

(学生自由汇报自己最喜欢的片段,老师适时点拨)

2.孩子们读得真精彩,从你们的读中,老师看见了一群会读、善读的好孩子,你们用丰富多彩的语调为老师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山水图,把老师也带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咱们再来分享分享彼此读书的收获。

五、精彩赏析

(一)《草叶上的歌》

1.孩子们,四季的风吹雪飞、花开花谢、草枯草荣都是歌,你会用心去聆听这些岁月之歌吗?作者在草叶上听见了哪些动人的旋律呢?

(预设生1:“当春雨淅淅沥沥/拥挤着跳下云层/沉思了一冬的大森林/睁开明亮的眼睛/多美啊/绿茸茸的草坪/溢出春光的一只瞳孔”,从这节诗歌里我听见了春雨在草叶上弹奏的灵动之歌。

预设生2:我最喜欢第三小节中的“草叶上酣睡的露珠们,快乐地探身相迎──多好啊,亮晶晶的草坪,映照春色的一面明镜”作者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露珠在草叶上弹奏的纯洁之歌。

预设生3:我最喜欢笑盈盈的草坪那一小节,我想用读来体现蚱蜢、蟋蟀、蝴蝶、蜜蜂等弹奏的欢快之歌。)

2.听了孩子们的发言,老师也感受到了草叶上歌儿的优美,请孩子们思考一下,还有什么可以在草叶上弹奏出动人的旋律呢?愿意把你想象到的与伙伴们分享吗?

(生讨论,汇报)

(预设生1:我觉得云雀也可以在草叶上唱出清脆的歌

预设生2:小花能在草叶上唱美丽之歌。

预设生3:月亮能在草叶上弹奏清幽之歌……

3.这片神奇的草地就是一个音乐演奏厅,不同的乐师会演奏出不同的乐曲,咱们再一起把最美的音乐用我们的声音表现出来。

(师引──生读──)

(二)《雾在哪里》

1.感谢孩子们的分享,老师刚才看了孩子们的阅读浏览表,很多孩子对《雾在哪里》的题目提出了疑问,雾究竟在哪里呢?请把你们在文中找到的答案与大家分享。

(预设生1:雾在海上,他把大海藏起来了;

预设生2:雾在天上,他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

预设生3:雾在岸边,他把岸边以及岸边的城市藏了起来;

预设生4:雾在城市上空,他把自己藏了起来。)

2.文章哪些自然段、哪些句子具体体现了雾的调皮可爱,请孩子们找出来,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生自由交谈,找出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反复朗读)

3.这就是雾,爱和人们捉迷藏的雾,他就躲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存在却抓不住他顽劣的身影,让我们加上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再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再次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4.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见了一群淘气又顽皮的雾,如果你是雾,你想把什么藏起来呢?怎样藏?

(孩子们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师行间巡视,适时指点,抽生汇报)

5.学生再分段分组朗读文章。

(三)《梅雨潭》

1.《梅雨潭》是著名作家朱自清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老师发现不少孩子们在阅读浏览表中对文章中的修辞方法专门提了出来,现在就请孩子们把你认为文章中用得最好的修辞分享给大家。

(学生小组内讨论、汇报)

(预设生1:比喻亭的造型用得好。梅雨亭原本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凉亭,但在作家笔下“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姿态奇特。一个“浮”字,把静态的梅雨亭写活了,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

预设生2:比喻人的感受用得好。坐在亭边,正面是瀑布,“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梅雨亭周围的情景,写出了人在“环”拥着的“井底”时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的感受。

预设生3:比喻潭的得名用得好。瀑流经过岩上许多棱角,“飞花碎玉”般乱渐。那晶莹多芒的水花,“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似纷纷下落的“微雨”。这比喻,把梅雨潭的水花写得趣味无穷,可爱无比,点明了梅雨潭这个动人的名字的来历。

预设生4:比喻瀑的力量用得好。瀑布直泻而下,撞上岩石,“仿佛被扯成大小的几绺儿,不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比喻中用上拟人的“扯”,生动地再现了瀑布被山石分割成大小数绺的景观。)

2.孩子们从浅浅的文字中读出了这么多,让老师仿佛也身临其境地到了梅雨潭一游,谢谢孩子们的分享,请你们用最美妙的声音再把你认为最美的修辞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抽生读句)

六、主题拓展

在大自然的怀抱,我们可以自由呼吸新鲜空气,终日与大自然为邻,生活会变得多姿多彩。拿起笔,能写出最真切的文字。孩子们,大自然是一本书,里面的知识丰富多彩,大自然是一幅画,让人百看不厌,希望你们下来以后也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看看,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体会,让我们心中的大自然知识树长得更加根深叶茂。

附:阅读浏览表

三年级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单元整合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本组说明

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燕子呢喃,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丁冬流淌。本组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与本册课本配套的《同步阅读》中,与本单元大自然专题相关的文章有《走进大自然》《草叶上的歌》《雾在哪里》《古诗两首》《一碗水》《小城三月》《梅雨潭》《沧海日出》这些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情,以知识树为主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

2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走进大自然》《雾在哪里》《梅雨潭》《沧海日出》。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欣赏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从而热爱大自然,从中受到启发并有所发现、创造。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分享学生同步阅读的内容,学习方法等,引导品读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准备

课件

群文阅读表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1、孩子们喜欢大自然吗?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小诗《走进大自然》。请孩子们听老师读这首诗,你们可以一边听,一边轻轻和着老师读。

2、欣赏了诗后,孩子们有什么感受?

3、是啊,大自然里有青山,有绿水,大自然是一首诗,让人百读不厌,大自然是一幅画,让人心旷神怡。看!这里有一棵“走进大自然”的知识树,这节课希望孩子们用自己的阅读让这棵知识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行吗?

主题回顾

1、孩子们,在第一单元的课内阅读中,我们跟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阅读了哪些有关大自然的文章呢?

(根据孩子的问答,出示《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

2、这些文章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根据孩子的回答,出示相关主题词:可爱、春天美、花美、泉美)

阅读概览

1、孩子们把课内的这几篇文章读得得真仔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我们的《同步阅读》第一单元中,也有8篇关于走进大自然的文章,我们选读了哪四篇文章:……

(根据孩子回答,出示《走进大自然》《雾在哪里》《梅雨潭》《沧海日出》)

2、在读这些文章时,老师发给了你们群文阅读表,请孩子们拿出在阅读时填写的群文阅读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3、老师巡视,检查。

题目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的片段或句子想提出的问题

《走进大自然》金木

《雾在哪里》谢尔古年科夫

《梅雨潭》朱自清

《沧海日出》峻青

附:群文略读表

4、刚才老师发现孩子们把群文阅读表填写得非常认真,可以看出孩子们在课外读得很用心。《走进大自然》这首小诗让我们知道了只有将自己融进大自然,才能懂得什么?

《雾在哪里》主要写的是什么?

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雾怎么样?

《梅雨潭》写了什么?

《沧海日出》写的是什么?

读了文章,你感受到了沧海日出的什么?(出示“壮丽”)

片段分享和精彩赏析

1、请孩子们看知识树,从这棵走进大自然的知识树上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从课外阅读中欣赏到了淘气顽皮的雾,美丽的梅雨潭,壮丽的沧海日出。相信不同的孩子在欣赏这些文章时肯定有不同的体会,下面我们一起把读这些文章时认为精彩的片段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首先请孩子们翻到《雾在哪里》这篇课文。

2、《雾在哪里》

(预设)“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

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雾的两个特点。

……

3、《梅雨潭》

下面请孩子们接着把书翻到《梅雨潭》这篇课文,作者在写梅雨潭的美景时,用了一些比喻,我们一起来读读其中的一些,读后说说你的体会?

(预设)生1:“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在这里作者把梅雨亭比作苍鹰,写出了梅雨亭的雄伟和美。

生2:“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这句话作者把瀑布比喻成扯坏了的布,让我们感受到了瀑布的力量很大,读了这句也让我知道了瀑布现在的样子。

生3:“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这句话把溅着的水花比喻成白梅和微雨,写出了水花独特的美,同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潭为什么叫梅雨潭了。

孩子们从浅浅的文字中读出了这么多,让老师也仿佛身临其境地到了梅雨潭,谢谢孩子们的分享,请你们用最美妙的声音再来读读这些句子。

4、《沧海日出》

接着请孩子们走进《沧海日出》这篇课文,我们先来欣赏一些沧海日出的画面.

学生汇报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

……

(课件出示日出图)孩子们,美吗?这个时候太阳出来了吗?你觉得这个时候什么美?

孩子,你真棒,你的感受和我们的大作家峻青的感受非常相似,请你来读读峻青先生对这幅画面的描绘。

你觉得作者哪些词语用得好?

请全班孩子带着你们的感受齐读。

多美的沧海日出啊,我们继续来欣赏。(课件出示画面)

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来读读描绘这幅画面的句子,老师读前面,你们接读后面,注意读的语气,看看谁读得最好。

多么壮丽的沧海日出啊!多么让人惊叹的沧海日出啊!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朗读体现出沧海日出的壮丽,体现出我们对它的惊叹吧!

5、《走进大自然》

孩子们,欣赏了淘气顽皮的雾,梅雨潭的美景、壮丽的沧海日出,老师有一种冲动,恨不得立刻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恨不得立刻走进大自然,你们有这样的冲动吗?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走进大自然》这首小诗。(课件出示诗句)读。

(仿写练习)现在我们看画面上是什么?追着小鱼,我们可以走进哪里呢?孩子们能把这句诗补充完吗?“追着鱼儿, ,”

看着画面,谁来补充这一句。

孩子么真棒,我们接着来欣赏。(课件出示相关诗句和图画)读

(仿写练习)请看这幅图,请孩子们把自己变成熊猫吧。大熊猫你感受到了什么?

孩子们看画面。此时,你可以把自己变成什么?

孩子们只要我们走进大自然,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就可以变成什么,而且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想一想,你还可以怎样写?

孩子们真厉害,居然也能写出这么美妙的诗句来。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和作者金木先生一起合作的诗吧,用我们的朗读告诉老师你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生:齐读。

主题拓展词语积累。

1、孩子们,我们现在再来看看这棵已经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知识树,我们阅读了8篇有关大自然的文章,现在请你用一个词来说说大自然带给你的感受。

2、是的,跟着作者,让我们体会到了大自然是神奇、雄伟、壮丽、不可思议的,孩子们觉得我们阅读的这些文章美吗?

3、那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么美的文章的呢?

4、作者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除了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外,与他们平时读了很多文章,认真积累了很多词语也是分不开的,孩子们愿意写出这么美得文章吗?只要孩子们平时多读,多积累,你们也会写出这么美得文章的,现在我们来把这些课文中的好词读一读,把他们放入我们脑袋中的词语库中。

5、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我们可以自由的奔跑;在大自然的怀抱,我们可以自由地呼吸新鲜空气。只有将自己融进大自然,才能懂得生活是多么灿烂。课后,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文章中的大自然,继续阅读一些有关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如果能把自己走进大自然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更好!

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整合课说课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整合课说课 一、单元说明 1、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共有两项语文要素,一是阅读训练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二是习作训练要素,“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围绕这两个训练要素,教材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习作例文。 2、本单元编排了两篇课文,分别是《麻雀》、《爬天都峰》。这两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本单元还选编了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安排了“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以及“习作”三个板块。 3、《麻雀》和《爬天都峰》都是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但各有侧重。 3.1、《麻雀》一文侧重于了解作者是怎样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运用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的方法,把事情写清楚。

3.2、《爬天都峰》是作家黄亦波写的,课文描述了暑假“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3.3、侧重于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按照事情发生和发展的顺序,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在教学这两篇课文的时候,在理解内容、积累语言方面不做过多要求,而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其表达方法。 4、此外,本单元教材还安排了“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以及“习作”三个板块,“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两个板块是习作前的预热环节,“交流平台”回顾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相关要点,这样就为“初试身手”奠定了基础。“初试身手”是交流平台的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进行初步的写作实践,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主要目的是习作训练,单元中的全部内容都是以习作能力的达成为目标,各部分内容之间环环相扣、联系紧密。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写景抒情散文单元整合说课材料

第一单元导学案(单元整合)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中的字词含义,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 2.能力目标: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现代文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领悟作品的内涵,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探究作品的艺术价 值和时代精神。 预习案 一、阅读本单元的所有内容,梳通文意,自主完成《优化设计》第一单元的自主梳理部分。 二、为三篇文章划分层次,并总结概括每一个层次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方框内。 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

囚绿记 探究案·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经典片段赏读 一、阅读《荷塘月色》的第4、5、6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小题。 1. 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列一个小标题。 2. 品味语言。 ⑴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些袅娜多姿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⑵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⑶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⑷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⑸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⑹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二、阅读《故都的秋》完成下面的小题。 1. 读一读第12自然段,谈一谈议论在写景抒情散文中的作用。 2. 品味语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一、阅读《囚绿记》完成下面的小题。 1.这篇文章以独到的拟人手法著称,请找出其中的两处,并说说有什么好处。 2.结合文章小组交流,谈一谈“绿”的象征意义。 拓展案

(完整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中段篇 三年级整体教学设计精选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燕子》,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 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2.略读《古诗两首》,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 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3.品读《荷花》,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 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4.略读《珍珠泉》,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珍 珠泉的美丽和可爱。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单元导读课 一、出示“单元导读”(让学生明白这单元的主题)。 二、课例展示: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有数不清的山峦,道不尽的江河。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都展示着自己的壮丽与神奇,让我们一起阅读本组课文,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在学习中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二)、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看看第一单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景色? 2、小结:孩子们读书都非常的认真,也很仔细,我们一起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物。 (三)认读课文生字词 1、认读课文1-4课生字,并要求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加一加,减一减……),相机引入“语文园地一”的“读读背背”,说说发现了什么。 2、出示课文1-4课生词,学生认读,相机引入“语文园地一”的“我的发现”(解决单元的反义词) 第二课时品读《燕子》和《古诗两首》 一、品读《燕子》 (一)回忆有关春天的古诗、名句 师:在这万物复苏,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赞颂春天的诗句。 2.配乐读诗句和朱自清《春》节选。 这种写法是多么奇特啊! (二)朗读、记诵描写春天的语段。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近鲁迅单元整体备课

走近鲁迅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内容简介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课文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这样使鲁迅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作者的回忆,展示了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读起来使人历历在目。《一面》文中的对话及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了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臧克家的《有的人》赞扬了鲁迅。 总体构想 第一部分:教科书教学 模块一:预习与理解内容 模块二:领悟表达 模块三:口语交际与习作 第二部分:语文实践活动 第三部分:整本书阅读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生字与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在事例中深刻解读人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读懂课文,要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总结各种描写方法,感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教科书教学 模块一预习与理解内容 一、解读单元导语 自读单元导语,想一想,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习要点: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 2.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二、自主合作学习按预习提示要求预习课文 (一)预习提示: 1.遇到生字、新词要记忆并用各种方法理解。 2.读文时要思考每段讲了什么,全文讲了什么故事。 3.读文时遇到有疑问的地方打上问号。 4.读完板本单元四篇课文,想一想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学生自主学文 不再出示目标,以提示的方式来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再来自主学习。 1.教师辅导学生学习一个片段。 (1)朗读《少年闰土》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闭目倾听,然后给自己眼前的画面命名,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并想想作者写作时的情感。 (2)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 (3)分组学习。《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那些画面? 2.各小组学生交流后分别排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三、自由学习《一面》《有的人》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说说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习《有的人》。 (1)激情导入。 (2)诵读全诗,自由表达。 四、预习与理解检测 1.字词检查,由组长考核。 2.课文大意:写在练习本上,各组交流,一名代表全班交流。 3.质疑与解疑。 各组将不能解决的疑问提出来,全班交流,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统一讨论。 4.人物初印象 说说鲁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五、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结合学习过程,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合阅读

第一单元整合阅读 ——领悟比喻,美化语句教学目标:1、能判定修辞方法——比喻。 2、能分析比喻修辞方法。 3、学会用合适的比喻美化自己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有合适的比喻美化自己的文章。 教学设想: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画面美,教学中从细处着眼学习写法,首先从修辞入手。 教学方法: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景音乐:雪的梦幻) 朗诵一首小诗《四季》 春,是开启梦的精灵 轻轻的,悄悄的 伴随着第一场雨的飞舞 翩然而至 带来绿的新意 生命的气息 夏,是感受希望的天使 旖旎而神奇

和着白花的绽放 蝴蝶的缠绵 轻快的欢唱着 好似人间的天堂 秋,是转换自然气息的魔法师 绚烂多变的个性 是秋最美的符号 每一片飘零的落叶 都是大自然的奇迹 生命的赞歌 冬,是妖娆妩媚的雪女 纯净中透着清新 纷纷的雪花 是雪女轻舞的彩绫 是浪漫的飞絮 二、回归课文,寻找比喻 思考:三篇文章选取语段运用比喻的句子? 1.《春》的第六段 2.《济南的冬天》第四段 3.《雨的四季》的第四段 三、体悟比喻,品味解析

品析比喻的方法 基本表达框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填本体)比作(填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描绘或说明)了(本体)(怎样的特征或哪些内容),表达了对(本体)(怎样)的感情。 要求:请借用框架分析刚刚找到的比喻句(选其一) 四.学以致用,美化语句 活动一:用比喻的修辞,修改或添加下面语句。 1.白云漂浮在空中。 2.今天有公开课。(从心情的角度试着添加比喻) 活动二:运用比喻的修辞,修改语段,并试着表达喜悦或忧伤的情绪。 秋天的校园树叶变黄了,树叶时不时从树下读书的同学脸旁飘过。细雨中,树叶儿飘落的更多,刚刚将地扫完,不一会儿又落满了校园。 范例:1.秋天的校园也充满诗情画意。树叶变黄了,也变得调皮了,像枯叶蝶时不时从树下读书的同学脸旁飘过,甚至还有几片驻足在同学的发间,平添了几枚发卡,让人忍俊不禁。树叶儿好像故意要与树下扫地的同学嬉戏,刚刚将地扫完,不一会儿又落满了树叶,它可真调皮呀!我爱校园秋色。 2.秋天的校园让人伤感。树叶儿全变黄了,像蝗虫似的不断地飘落下来。校园道上满是枯叶残片,人走在上面成了行走的碎纸机,使人心生凉意。一阵风吹过,地上的残叶随风飞舞,让人心眼迷离。一会儿,校园里又飘起了绵绵细雨,我心里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五、课堂小结 四季的美在周围,在心里,在课文中,更在你们的笔下。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设计

2018 年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材整体设计 民族中学田建 一、教材整体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编排出现较大变化: 1. 全书总共 24 篇文章,仅保留旧版教材文章 9 篇,其余为新增文章,其中包含老版教材其他年级段文章 5 篇,七上 1 篇,八上 4 篇。 2.古诗词诵读保留旧版 4 首,新增 4 首。 3.名著导读,由旧版《童年》、《昆虫记》更改为新版《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且分别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六单元之后学习。 同时在创新中仍然按照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 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六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名人、祖国、凡人、美德、哲理、探险。 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六次综合性学 习分为“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次, 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二、第一单元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 (一)教学内容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的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 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 奉献宝贵精神粮食的文学艺术家 ,,

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学习精神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 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 合人物生平极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 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邓稼先 / 杨振宁: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 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 臧克家:学习、感受闻一多独特的人格魅力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 萧红: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 情世界 4.孙权劝学 / 《资治通鉴》: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三、课例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等词语。 2、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整合备课 (修改版)

四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整合备课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高尚”。由《一夜的工作》《穷人》《白桦林的低语》《杨震幕夜却金》和《尊敬普通人》组成。从教材编写意图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单元的一个主要编写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什么是“高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高尚,要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从目标性质来看,这一目标是人文性目标。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也是有共性的,都是写人的文章,都写出了不同人物的鲜明特点。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文章的共性入手,将五篇课文进行整合。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式,将本单元课文揉合在一起,不再单个儿一篇一篇地去教学。但是,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不是人文性目标,而是工具性目标,要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这才是工具性目标即语文本体性目标。仔细阅读本单元课文,我们会发现值得学习的目标有很多。比如:对比手法的运用、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先抑后扬的表达方式,在选材上,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等等。基于整合的理念,我们将尽可能的将本组教材中相同或相近的语言文字运用规律进行整合,将单篇的文本教学改变为整合性教学,让文本与文本之间互为利用,相得益彰。六年级是小学高段的最后一年,我们教学重点应该是在巩固前五年所学语文能力基础上加强句段的构思与谋篇布局的方法。基于以上分析,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与流程。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写人文章的阅读方法,了解人物特点,知道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2、学习以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以及先抑后扬的方式来表现人物特点。 3、学会以心理活动、先抑后扬以及《尊敬普通人》中的其中一种方式来仿写。 4、学会以“我最尊敬的人”为主题来写一篇习作。 教学准备: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设计

2018年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材整体设计 民族中学田建 一、教材整体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编排出现较大变化: 1.全书总共24篇文章,仅保留旧版教材文章9篇,其余为新增文章,其中包含老版教材其他年级段文章5篇,七上1篇,八上4篇。 2.古诗词诵读保留旧版4首,新增4首。 3.名著导读,由旧版《童年》、《昆虫记》更改为新版《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且分别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六单元之后学习。 同时在创新中仍然按照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六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名人、祖国、凡人、美德、哲理、探险。 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第一单元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 (一)教学内容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的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粮食的文学艺术家……

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学习精神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极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邓稼先/杨振宁: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学习、感受闻一多独特的人格魅力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三、课例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等词语。 2、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

(完整word版)八下第五单元整合课教学设计

八下第五单元单元整合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的课内文章,巩固游记三要素的掌握。 2.学生能迁移运用概念,找出课外游记的三要素。 3.通过对比与类比,学生明确游记文体的共同特点与区别。 4.归纳游记的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图表导入,明确三要素 同学们,第五单元课内的文章我们都已经学好了,这节课,我们要来整理复习一下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那么,在第一行,我们应该填上的是什么?(所至所见所感)对,这是游记的三要素。游记一定包含这三个要素,那么我们能不能根据三要素在我们八下这本书中再找到一篇游记呢?打开目录,回忆课文内容。 预设:《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二、对比阅读,强调真实性 符合预设时: 这两篇中满足我们的三要素吗?请同学们找出里面的所至所见所感的句子。 如果我告诉你,这两篇中只有一篇是真正的游记,你们觉得是哪一篇,为什么? 不符合预设时: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小石潭记》,请同学找到文中所至所见所感的词句。那么《桃花源记》是不是游记呢?为什么? 类比:两文有什么相同点? 对比:两文有什么不同之处?找出判断依据。 通过对比,学生不难发现,《桃花源记》缺少真实性。联系第五单元课文与两篇文章对比,继而强调游记除了三要素之外的另一个判断依据:真实性。 三、概念迁移,明确读书法

现在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判断一篇文章是不是游记了,那么,拿到一篇新的游记,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读呢?大家有什么方法和策略吗?(提示:可以结合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例文:行者无疆——瑞士篇余秋雨 瑞士小,无所谓长途。从伯尔尼到洛桑,本来就不远,加上风景那么好,更觉其近。 然而,就在算来快到的时候,却浩浩荡荡然,弥漫出一个大湖。这便是日内瓦湖,也译蕾梦湖,它是边境湖,一小半伸到法国去了,而且又是山围雪映、波诡云谲,丰富得让人们不好意思用一个称呼把它叫尽。 我和伙伴们看到了湖边的一座古堡。在欧洲,古堡比比皆是,但一见这座,谁也挪不动步了,于是哐当一声,槌下如锤,拍板停留。 这古堡真大,猛一看像是五六个城堡挤缩在一起了。一挤便把中间一个挤出了头,昂挺挺地成了主楼。前后左右的楼体在建造风格上并不一致,估计是在不同的年代建造的,但在色调上又基本和谐,时间一久,栉风沐雨,更苍然一色,像是几个年迈的遗民在劫难中相拥在一起,打眼一看已分不出彼此。这个古堡最勾人眼睛的地方,是它与岩石浑然一体,又与大湖浑然一体,好像日内瓦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拥有这个苍老的倒影。 我前几步后几步地看清楚了古堡与湖光山色之间的各种对比关系,然后继续后退,从岸上的各个角度打量它。这才发现,岸边树丛间有一个小小的售货部。与欧洲的其他风景点的售货部都一样,这里出售的一切都与眼前的景物直接有关。我看到一本书,封面的标题是CHILLON不知何意,下方的照片正是这个古堡,连忙抽一本英文版出来问售货部的一位先生,他说这是古堡的名字,按他的发音,中文可译作希隆,那么古堡就叫希隆古堡。全书的大部分,是“希隆古堡修复协会”负责人的一篇长文,介绍了古堡的历史,此外还附了英国诗人拜伦的一篇作品,叫《希隆的囚徒》。修复协会负责人在文章中说,正是拜伦的这篇作品,使古堡名扬欧洲,人们纷纷前来,使瑞士成了近代旅游业的摇篮,而这个古堡也成了瑞士第一胜景。书上说,这个古堡底部有一个地下室,曾为监狱,很多重要犯人曾关押在这里,拜伦《希隆的囚徒》所写的,就是其中一位日内瓦的民族英雄波尼伐(Bonivard)。这个地下室气势宏伟,粗硕的石柱拔地而起,组成密集的拱顶,壁上、地下却留有原有的纹脉,气象森森。这里最重要的景观是几根木柱,用铁条加固于岩壁,扎着两围铁圈,上端垂下铁链,挂着铁镣。拜伦说,波尼伐的父亲已为自由的信仰而牺牲,剩下他和弟弟关押在这个地下室里。三人分别锁在不同的柱子上,互相可以看到却不可触摸…… 我想,即使是当初读了拜伦的作品前来希隆古堡的第一批英国读者,也不是来纪念波尼伐,而是来领略一种由拜伦营造的悲剧现场。有了拜伦的故事,他们知道这湖山的某个角落,有过一双处于生命极端状态的眼睛,湖山因这双眼睛而更显得珍贵。许多诗文的后世效果,并非出自作者当初的期盼。但历史,还是强硬地把它们的某种精神变奏,融进了人们纷至沓来的脚步间。 为此,瑞士应该永远地感谢拜伦。一个人即便是天生丽质,如果没有众多爱怜目光的濡养,也会无觉无明,自生自灭。瑞士也是同样,如果没有那么多旅游者,它就会美得寂寞,富得枯燥。拜伦不经意地改变了这一切,但瑞士历来沉静寡言,不太会感谢人,那我们也不必强求,好在拜伦从不在意。 学生发言,归纳总结:1.所至,梳理游踪,清楚游览顺序 2.所见,品味语言,领会语言风格 3.所感,体会情感,理解作者的感悟与思考 四、好文同读,感受语言个性 将本文与《壶口瀑布》一起来读一读,它们都是游记,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提

第一单元单元整合

第一单元单元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四个重要时期:春秋战国(兴起)、西汉(成为正统)、宋明(体系完善)、明清(活跃) 二、重大历史线索 1.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地位及其原因: (1)现实意义。

①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②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发展。 ④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⑤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2)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①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影响巨大。其中东南亚一些国家从儒家文化中吸取营养,合理地处理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建立了令人称羡的“东方工业模式”“儒家资本主义”,证明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②儒家思想在欧洲也产生了影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 三、题型应用体验 文字史料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取的素材看:多以一段论述或论断、报刊、谚语、诗词等文字材料的形式呈现。 2.从考查的功能看:利用基础知识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典型例题】

“(他)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和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这是《明朝史话》对某一思想家的评价。这位思想家是() A.黄宗羲B.顾炎武 C.王夫之D.李贽 【技法攻略】 读材料┄→一看关键词:“揭露”“挑战”“批判”。二看材料出处:《明朝史话》。 提信息┄→明朝时期的思想家“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和无能”“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 构联系┄→明朝后期,李贽批判道学家,反对迷信孔子,将矛头直指封建正统思想。 明答案┄→材料是对思想家李贽的评价。故选D。 【针对训练】 1.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B.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C.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解析:题干中“重人事”“济天下”“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儒家思想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儒家思想顺应经济发展需求,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儒家思想从春秋至宋代都坚持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故D项错

以“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谈多角度的单元整合备课思路

以“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谈多角度的单元整合备课思路 一、静心阅读文本,多角度的研读教学点 单元整合备课,首先考察的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研读能力。教师首先要成一个沉静的阅读者,不仅要对课文,而且要对所选文本进行全面、准确、有一定深度的解读。 本单元围绕“人和动物”选取了一组文章,分别是郑振铎的《猫》,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和蒲松龄的《狼》。本单元描绘了人和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阅读这些文章,加强人类的自我反思,形成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这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本单元语文素养主题主要是继续学习默读,进一步培养学生默读和把握中心的能力。默读的重点侧重学会做摘录,边读边思,勾画重要语句和段落,并且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中心。 在这个整体的框架指导下,笔者认真研读了这几篇课文,并简洁整理了可以作为教学资源的点。《猫》的备课笔记:1、本文结构巧妙,善用伏笔,首尾呼应。三个故事,三起三落,环环相扣,故事的叙述严谨完整。2、文中三只猫亡失后表达情感的三句话,耐人寻味。3、细节描写生动细腻,主要表现在对三只猫的细节描写和失去第三只猫后自我的心里刻画。4、对弱小的悲悯,对自我的反省感人至深。《动物笑谈》的备课笔记:全文围绕一个“趣”字展开:有趣的四个场景、有趣的动物描写、有趣的语言、有趣的人。《狼》的备课笔记:1、故事紧凑,情节曲折,引人入胜。2、语言简洁生动干净。3、狼留给人的多元形象和思考。 二、多角度确定“议题”,组织选文 单元整合,要把多个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教师一开始就要有多文本关联的意识,努力发现文本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确定“议题”。“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组合,比如:把作家作为议题,把“表达方式”作为议题,把“人文主题”作为议题,把“阅读策略”作为议题等等。“议题”确定后,围绕议题选择什么样的文章来整合,也很考验教师的阅读视野和阅读品味。 首先,可以课内整合。研读课内的三篇文章,根据上文的备课手记,寻找异同点进行整合。可以以“人文主题”“人对待动物的不同态度”整合《猫》《动物笑谈》和《狼》;可以以“故事的生动曲折”,整合《猫》和《狼》;可以以“生动的细节”整合《猫》和《动物笑谈》,也可以以作家“不同的语言风格”整合课内的这三篇文章。 其次,可以是课文和丛书,丛书和丛书之间的整合。因为有了更加丰富的文本资源,整合的角度会更加多样。笔者在备课时用人文主题的设计了三个课时:“我曾经薄待过你”整合了课文《猫》和丛书《动物们》《一只野猫》,“蓝天下的旅行”整合了丛书《鹦鹉流浪汉》《猫的天堂》《黄鹂》《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和《致云雀》,“与生命相融”整合课文《动物笑谈》和丛书《七条金鱼在呼吸》《我的动物邻居》。用语文素养主题设计了四课时:以“品幽默的语言”为主题,整合《动物笑谈》《与虫共眠》《睡姿百态》,以“品精彩的细节”为主题让学生自由阅读后归纳整合。依据对文本的多角度解读,还可以有更多的整合设计,比如用人文主题设计“母性的光辉”、“感恩之情”、“感谢有你”等,以语文素养为主题设计“简洁的概括”、“漂亮的结尾”、“摘录的方法”等。选择的角度不同,整合的选文也丰富多样。

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整合教案

《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 备课人:寿光市圣城中学王伟 【课型】 预习指导课 【学习目标】 1、会认读10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潭面、敬亭山、波澜壮阔、屏障、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掌握多音字“似、卷”。 2、能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能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且做好批注; 4、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提出问题;【课前准备】 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古诗词三首 一、自读课文,并作标注。 自读古诗词要求:(PPT出示第3张) 以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读准字音,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 二、再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含义 1、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2、熟读成诵。 三、检查预习情况 古诗内容我先知:(PPT第7张) 1、《独坐敬亭山》是()诗人()写的。描写了敬亭山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2、《望洞庭》是()诗人()写的。描写出一幅优美的(),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之情。 3、《忆江南》是()诗人()写的,通过回忆曾经游览()时所留下的印象,赞美了()。 桂林山水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同学们,大自然中很多壮观的景象让我们叹为观止。 2.首先老师给来两幅图片,看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出示ppt第9页、第10页) 3.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桂林山水》,共同领略它的独特景色。 二、我能读课文 1.(出示ppt第11页)师:同学们,我们来第一遍读课文,要将课文读正确标出自然段序号,用钢笔圈出生字,划出生字带的词语。 生:读课文。 2.师:同学们第二遍课文,将课文读通顺流利,注意这些字的正确读音(出示ppt第12页) 3.师:继续读课文,划出词语,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词典理解它的意思,并且做批注。有疑问的做标记,待会老师与大家共同解决。 生:读课文,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讨论。

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单元整体设计

五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本单元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的学习目标与第一学段课标中的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不同,落实目标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学生应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操作活动,积极对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数学素养。 本单元的几何知识环环相扣,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四边形知识的完善,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迁移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面积公式的推导是今后体积公式推导的重要基础。转化思想在本单元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有7个小标题,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小练习(二)。这七个小标题根据内容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图形的认识,包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二是图形的面积,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对四边形认识的完善,因此可以把梯形调整到平行四边形认识之后学习,这样便于四边形知识体系的完善(见下图)和两类图形的对比。

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菱形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难点,要在认识每个图形共同特征,和各自独有的特征基础上,建立各图形之间的联系。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三个内容紧密相关。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为基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长方形面积的推导为基础。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推导都要用到割补法,要让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剪、平移、旋转、平移、把未知转化为已知进行推导。 三、单元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测量操作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2.通过操作、观察与分类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通过比较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并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底和高。会借助工具画不同位置的高。4.利用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 5.初步学会利用面积公式求有关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测量、验证用两条两边互相平行的透明色带的交叠出的四边形的特点,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个可以重合的三角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特点。 3.通过用一组小棒首尾相连围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了解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4.利用割、补等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初步学习“化归”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用割、补的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的过程中,逐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数学结论的明确性。 2.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的过程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整合备课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整合备课 一、教材位置 (一)人文专题的位置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主题,采用“三精带一略” 的形式构建,选编了精读课文《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略读课文《珍珠泉》,一个语文园地。自然景物旖旎绚丽,四 篇课文视角迥异,各具特色:呢喃的燕子、婀娜的柳丝、出淤 泥而不染的荷花和如珍珠般的泉水,这些美景在作者的笔端涓涓流淌,点点入胸的鲜活文字,更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 好情感。学习本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 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赏析之余还可以从中了解作 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搜集活动, 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从内容上说,这组文章从动物、植物、景物几个不同的侧 面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自然是美好的。 从形式上说,本单元有名家散文经典、古诗,不同的形式 也蕴含着共同的语言特点,那就是语言准确、优美。在呈现文 本的同时,教材辅之以生动形象的插图,图文并茂,增加了形 式上的美感。 (二)训练重点的位置

1、在设问导读环节应精炼问题,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有理解和内化的过程。 2、要注意资源拓展。关于春天,有很多美文、美诗、美画、美歌,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加以拓展。对本单元出现的郑振铎、叶圣陶等文学家老师应该做必要的介绍,帮助学生积累 一些文学常识。 3、注重读写结合。这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基本规律,这条规律在教材编写中体现得很充分,教学时,要把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迁移综合起来考虑,时时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 描画心中的美景,提倡平时的小练笔,这样划整体为部分、划 难为易,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继而提高写作能力。导学 案中的’拓展延伸环节”就是对训练点的补充和强化,而教材 解读又是确定训练点的根本所在。 二、教材特点 (一)思想内容方面 《燕子》 这篇课文选自郑振铎的《海燕》,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描写了燕子活泼机灵的形态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 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优美姿态。正因 为万物复苏、姹紫嫣红的春天降临大地,才招来燕子。而燕子 时而轻掠、时而戏水,时而停歇在电线杆上组成正待演奏的乐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整合导学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整合学案 主题:可贵的亲情、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3个汉字,学会42个生字,正确读写42个新词。 能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感情。 3、学会用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关爱,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认识53个生字,会写42个生字,正确读写42个新词。 2、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感受“爱与真情”的同时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用一、两件事情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把这件事情写具体,写生动完整。 教学过程: 一.课文回顾: 1.《可贵的沉默》中为什么说孩子的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2.《她是我的朋友》中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阮恒,阮恒立即停止了哭泣。让我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医生会说些什么?再把医生说的话写下来。

3.《七颗钻石》中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妈妈的账单》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二.学以致用 1.向大家分享你回报父母的事例。 2.你和你的好朋友之间从发生过哪些令你忘怀的事? 3.小姑娘的爱心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你的爱心使你的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知识反馈 1、读拼音,写汉字。 zhù hèxiǎnɡshòu chónɡfùqīnɡróu ()( ) ( ) ( ) quán tóu shuǐ ɡuàn xǐ chū wànɡwài shén qì shí zú( ) ( ) ( ) ( ) 2、组词。 须( ) 工( ) 烧( ) 庙( ) 需( ) 功( ) 浇( ) 届( )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前言 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说:“我们认为,语文教师不是对付教材的。作为教学专家的语文教师,应该面对学生,他备课的主要工作,应该是研究他的学生,他的课堂,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王荣生教授提出的观点与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相契合的,但在很多的课堂上,基本还是“以师为本”——完成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少顾及到学生的情况。 这其实不能全怪老师。因为教材提供的大多是文本或思考练习,并没告诉老师哪些是应该教的,应该怎么教。面对教材,老师的很大的一部分精力还得放在重新研读文本、设计教学、预设问题,很难再将精力用在研究学生上。虽然,独立钻研教材、钻研文本还是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所在,但是,如果我们的教材编者或教学服务人员,能在先期研读的基础上,做得再深入一步,使教材内容教学化,为老师提供较为完备可据以操作的教学设计,告诉老师怎么教,那么,“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可能更容易落实。很多教师将“教参”当作“拐棍”固然不对,但至少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确实需要教参,另一方面也确实需要丰富教参的编写内容,即除了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和资料之外,更主要的是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 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教材的编者面面俱到,但如果组织一批富有经验的教师先行编拟一部分设计,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就像很多学校推广的集体备课,先行的教学设计,也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集体备课吧。因为新课标教材都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来组织编写的,每一单元的文本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教学设计也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设计,是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搞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需要把握这样几个基点:以标定教,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来来设计,这是毋庸置疑的;以材设教,即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来设计,因为同样的文本选入不同的教材,教材编者的用意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兰亭集序》,综合型教材(人教版)、专题型教材(苏教版)、活动型教材(山人版)都选作篇目,其编写意图就不一样,如果不考虑教材特点来设计,则教材编者的创造性劳动就根本无从体现;当然,同样的文本还有其共同的东西,还需要我们因文设教,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另外,作为从单元整体出发进行的教学设计,应尽量提供菜单式的设计,为教师的不同教学追求留出余地。 语文教学,说到底一是关注文本,一是关注人本。关注文本关键看对文本的解读,文本解读落实到课堂层面一是看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二是恰当地问题设计,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接触文本,深入把握。这两方面是完全可以通过合宜的“单元教学设计”达到统一的,这样,教师授课时就可以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先行者(教学设计者)对文本学习的设计进行有效整合,结合对学情的把握,化为自己的教学智慧。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学习方式层面的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但落实到操作层面还需要相当的一段距离,这需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的支撑。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可以整合利用各种优势教学资源,使老师们尽快找到契入文本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研究学生,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这未尝不是一条路。 愿我们共同探索。 【学习目标】 一、从分析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三个要素入手,学习鉴赏小说的方法。 * 二、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重点分析《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中的环境描写。 三、熟悉每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从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的发展中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品味小说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同时把握不

语文第五单元整合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走近鲁迅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以“走近鲁迅”为主题安排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四篇文章和一次口语交际和习作。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三篇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的极好范本。“口语交际?习作”中的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留在心里的印象”,习作让学生根据两则材料选择一个完成,一是写自己的小伙伴,一是续编发生在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一个故事。“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设计思路 依据“以读为本”“尊重个性”“自主合作”的理念,不搞“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让“读和思”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尊重

学生的阅读体验,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从本组的编排特点出发,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内外阅读活动相结合,使学生从单篇作品的学习走向长篇作品阅读,在精彩片段引领下,阅读鲁迅的《故乡》《朝花夕拾》等文学名著。 总体构想 第一部分:教科书教学 模块一:预习与理解内容 模块二:领悟表达 模块三:口语交际与习作 第二部分:语文实践活动 第三部分:整本书阅读 单元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生字与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在事例中深刻解读人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读懂课文,要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总结各种描写方法,感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 单元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教材学习 预习与理解内容 一、解读单元导语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整合策略

第一单元童年往事 一、教材和图书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往事”,围绕这一主题教材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其中《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是精读课文,《月是故乡明》《梅花魂》是略读课文。这些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对陪伴自己度过童年的人或事的怀念。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古诗三首》有《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三首古诗。学习三首古诗,要积累背诵,并能够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边读边想象场景,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童真童趣;根据古诗内容,练习扩展成一篇短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语言朴实,用词别致,画面感强。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的一篇散文。学习本篇课文要重点抓住对比的描写手法,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此外,要让学生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梅花魂》要让学生掌握借物喻人的方法,抓住重点的语句体会祖父对祖国的眷恋。 口语交际是通过询问大人童年经历的事情,丰富自己的认知。

在口语交际中要学习列问题清单,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那一刻,我长大了”。习作要求是“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应该重点引导孩子围绕给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将涉及的事情写具体,写生动。要引导孩子写出真情实感,而不是凭空捏造,无病呻吟。 “语文园地”是对整个单元所学内容的整理和回顾,“交流平台”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进行了一次梳理和总结,“词句段运用”则是对语用点的一次集中训练。 2. 图书分析 对应这个单元的内容,图书拓展了四个单元的内容。每一篇课文均对应图书中一组文章,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涉及面广,对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加深孩子对教材主旨的把握,有积极的作用。 《古诗三首》对应图书“古人童趣”这一组文章,有《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二)》 《舟过安仁》《答钟弱翁》等10首古诗,集中表现了古人的童真童趣。《祖父的园子》对应图书“难忘童年”这一组文章,有《祖父·后园·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后院的绿草地》等10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对童年的深深怀念。《月是故乡明》对应图书“故乡风物”这一组文章,有《月亮故乡好》《藕与莼菜》《想北平》等7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故乡的思念。《梅花魂》对应图书“眷恋祖国”这一组文章,有《相思岬》《乡心》《愁乡石》等10篇文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