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别客气”和“不客气”的句法语义探析

“别客气”和“不客气”的句法语义探析

“别客气”和“不客气”的句法语义探析
“别客气”和“不客气”的句法语义探析

“别客气”和“不客气”的句法语义探析

提要句法层面,“别客气”只能作谓语,而“不客气”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语义层面,在言域义方面,二者是相同的;“别客气”没有行域义和知域义,而“不客气”有行域义和知域义.

关键词句法层面语义层面言域义行域义知域义

一、引言

目前,已对“别客气”和“不客气”的句法和语义进行过比较详细探讨的只有两篇专题性的论文:汤晓玲的《谈现代汉语的一个短语“不客气”》以及潘忆燕的《辨析“不客气”与“别客气”》。前者比较了“不客气”与“别客气”的语用差异,分析了“不”和“别”的差异及自主形容词“客气”等能动意义显现的方式,最后揭示了造成差异的原因。后者首先是指出“不客气”除了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貌用语之外,还有两个语义内涵—毫不留情的与对人态度不热情、不友好、很冷淡;然后又从使用频率、句法功能、语义内涵、适用语体、语言运用几方面概括分析了“不客气”和“别客气”的差异。这两篇著述对“不客气”和“别客气”的句法和语义分析,在观察和描写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解释方面做得还不够。我们通过检索整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以下简称北大语料库)现代汉语部分(共632428846字节)发现:该语料库含有“别客气”的例句只有140多个,而含有“不客气”的例句却多达1200多个,两者的使用频率相差甚大。就此现象,本文拟结合“行、知、言”三域理论以及更广泛的语料从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来进行较深人的探讨和解

析.

二、从“行域、知域、言域”看“别客气”和“不客气”沈家煊(2003)在分析复句时,比照sweetser(1990)区分的三个层次:“eontent”、“ePistemien10dality’’和“sPeechacts”提出了“行、知、言”三域的观点。此外,沈家煊(2008)又指出:语言世界内部也存在相应的三个世界—行域、知域、言域。三域之间不仅有并行关系,还有引申关系。行域义是最基本的,由此引申出虚化的知域义,再进一步虚化得出言域义。语言世界内部之所以也有一个言语世界,归根到底是由于语言具备的两个特性:一是语言可以用来指称或陈述语言自身,这是语言的“自反性’,(reflexivity);二是语言的力量,即提问、请求、许诺等所谓“语力”(illoeutiona钾foree)可以出自言说行为本身.

我们试图在本部分通过借鉴沈先生的理论,再结合具体例句来对“别客气”和“不客气”的语义异同进行探讨.

1.言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词典》)对“客气”释义为:①(形容词)对人谦让、有礼貌;②(动词)说客气的话,做出客气的动作。“别客气”中的“别”的用法和意义,应是《词典》中“别4”的第l条:(副词)表示禁止或劝阻,跟“不要”的意思相同。“不客气”中的“不”的用法和意义,应是《词典》中“不”的第8条:(副词)不用;不要(限用于某些客套话)。从《词典》中的释义来看,“别”和“不”都有“不要”之义,所以“别客气”和“不客气”都可用于对别人说出感谢话后的委婉劝阻。如:(1)甲:谢谢你!乙:别客气/不客气.

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是可以通用的,表述功能上,它们都是客套话,意义上也大体相当。按照沈家煊先生的“三个世界”—行域、知域、言域理论,上例中的“别客气”和“不客气”都是礼貌用语,应属于言域,因为它们既不是对对方做出感谢的行为后而报以回应性的劝阻行为,也不是对对方是否真心感谢的可能性的推断,而是劝阻对方不要说感谢性质的话,它们的“语力”是“劝阻”,所以属于言域。在“言域”中“别客气”和“不客气”的意义是一致的,都是“不要说客气的话”之义.

但是同样都是礼貌用语,“不客气”和“别客气”也还有细微差别,那就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除了作为一种礼节性话语,说话人如果还有意表示一种劝说或劝阻他人不用讲礼貌、谦让的意思时,只能用“别客气”,而不能用“不客气”。如:(2)上面,一个稚座,很幽静的一个地方,女士优先一般要请女士点菜,菜单给她了,我当时还跟她说,我说你随意,别妄气,你就点吧①.

(3)哪里哪里,你们是稀客,平日请都请不到的,别姿立,吃一点水果,吃一点水果.

以上各例中的“别客气”都是用于言域,除了作为一种礼节性话语外,还有意表示了一种劝说或劝阻他人不用讲礼貌、谦让的意思。这种用于言域义的“别客气”,是不能用“不客气”替换的.

在北大语料库中,虽然使用“不客气”的例句(1200多例)是“别客气”(140多例)的近9倍,但是,用于“言域”的“不客气”却远没有“别客气”多,这充分说明在回答别人感谢性的话语时,书面作品中在对“别客气”和“不

TEST语法语义规则

TEST语言语法语义规则 程序中最后的声明必须是一个函数声明,名字为main。没有原型说明, 约定:主调函数的定义必须在被调函数的定义之前。 1.→{ fun_declaration } 2. → function ID’(‘‘ )’< function_body> 3.→main’(‘‘ )’ < function_body> 4.→ ‘{‘’}’ 5.→{} 6. →int ID; 7. | ε →{} 8.||| || | | < call _stat> 9. → if ‘(‘) [else < statement >] 10. → while ‘(‘’)’ < statement > 11. → for’(‘;;’)’ 12. →write ; 13. →read ID; 14. →’{‘’}’ 15. →< expression >;|; 16. < call _stat>→call I D’(‘’‘) 17. < expression >→ ID=| 18. -> |< additive_expr >(>|<|>=|<=|==|!=)< additive_expr > 19. < additive_expr>→{(+|-)< term >} 20. < term >→{(*| /)< factor >} 21. < factor >→’(‘< additive_expr >’)’|ID|NUM 有待扩充: 1.函数名、变量名都不可以重名。(有待修改:同一函数内部变量名不能相同,但不同函数的变量名可以相同,符号表的处理会更复杂) 2.考虑函数带返回值的情况; 3.考虑函数带参数的情况。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学习要点:掌握句法结构分析中运用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语义分析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法解释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 句法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对句法结构不仅要做形式分析,如句法层次分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等,还要做种种语义分析。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主要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分析法。 一、语义关系 (一)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在句法结构中,词语与词语之间不仅发生种种语法关系,主谓、述补、述宾、偏正、联合等,而且发生种种语义关系。语义关系,语义学中指语言成分所表示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义关系是指动作和动作者、动作和受动者、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处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⑴吃面条。/削苹果。(句法、语义关系一致。) ⑵我吃完了。/饼干吃完了。/文章写好了。(句法、语义关系不一致) 前者“我”与“吃”是动作者(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后者“饼干”和“吃”是受动者(受事)和动作的关系,结果和动作的关系。 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可能包含着多种语义关系,如:修理家具。/挖了一个坑。/来了一个客人。/写毛笔。(述宾关系,受事、结果、施事、工具。)反之,一种语义关系也可能构成多种句法结构关系。 ⑶沙发上坐着一个人。 ⑷那个人坐在沙发上。 ⑸那个人在沙发上坐着。 这几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沙发上”与“坐”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结构关系却不一样。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 汉语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句法分析的重点是动词跟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各种语义关系中,名词性成分担任了一定的语义角色,如“受事、结果、施事、工具”等,这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名词性成分跟动词之间的关系。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主要有: 1、施事:指动作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 他在看书。/小狗啃完了骨头。/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小牛吃草。/张三修桌子。/毛把花瓶打碎了。 3、系事: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我们是教师。/小王成了大学生。 4、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的承受者(送、还?)(可用介词“给”引进)。 张三还李四一支笔。/我给兰兰送去一些巧克力。 5、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编草帽。/烙饼。/做烟斗。/打毛衣。/盖大楼。

编译原理实验三-自下而上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docx

上海电力学院 编译原理 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实验三自下而上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 院系: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院 专业年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 实验日期: 实验三自上而下的语法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LR分析器的构造过程,并根据语法制导翻译,掌握属性文法的自下而上计算的过程。 二、实验学时: 4学时。 三、实验内容

根据给出的简单表达式的语法构成规则(见五),编制LR分析程序,要求能对用给定的语法规则书写的源程序进行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对于正确的表达式,给出表达式的值。 对于错误的表达式,给出出错位置。 四、实验方法 采用LR分析法。 首先给出S-属性文法的定义(为简便起见,每个文法符号只设置一个综合属性,即该文法符号所代表的表达式的值。属性文法的定义可参照书137页表6.1),并将其改造成用LR分析实现时的语义分析动作(可参照书145页表6.5)。 接下来给出LR分析表。 然后程序的具体实现: ● LR分析表可用二维数组(或其他)实现。 ●添加一个val栈作为语义分析实现的工具。 ●编写总控程序,实现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的过程。 注:对于整数的识别可以借助实验1。 五、文法定义 简单的表达式文法如下: (1)E->E+T (2)E->E-T (3)E->T

(4)T->T*F (5)T->T/F (6)T->F (7)F->(E) (8)F->i 状态ACTION(动作)GOTO(转换) i + - * / ( ) # E T F 0 S5 S4 1 2 3 1 S6 S1 2 acc 2 R 3 R3 S7 S13 R3 R3 3 R6 R6 R6 R6 R6 R6 4 S 5 S4 8 2 3 5 R8 R8 R8 R8 R8 R8 6 S5 S4 9 3 7 S5 S4 10 8 S6 R12 S11 9 R1 R1 S7 S13 R1 R1 10 R4 R4 R4 R4 R4 R4 11 R7 R7 R7 R7 R7 R7 12 S5 S4 14 3 13 S5 S4 15 14 R2 R2 S7 S13 R2 R2 15 R5 R5 R5 R5 R5 R5 五、处理程序例和处理结果例 示例1:20133191*(20133191+3191)+ 3191#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COLIPS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 (提要) 北京大学陆俭明 §1. 引言 “词语在结构中的句法、语义多功能性”,是指词语在相同的词类序列中,可体现不同的功能,在句法上是如此,在语义上也是如此。 §2. 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现象 1 出租汽车 2 坐这儿两个人 拉车上一把雨伞 3 吃了他三个苹果 修了王家三扇门 4 肝炎,急性好治,慢性难治。 彩色贵,黑白便宜。 5 他比阿Q还阿Q。 很中国 6 高他一个头 大他三岁 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现象,早已为人们所注意,只是没有意识到这是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性的表现。例如过去汉语语法学界说,“出租汽车”既可看作是述宾关系,“出租”是述语,“汽车”是宾语;也可看作是“定-中”偏正关系,“出租”是定语,“汽车”是中心语。 §3. 词语在语义上的多功能现象 1 大衣口子 “大衣扣子”,在语义上我们既可以分析为隶属关系(意思相当于“大衣上的扣子”,扣子是大衣有机的组成部分,个儿有的大,有的小——如袖口上的扣子),也可以分析为类属关系(意思相当于“大衣上专用的扣子”,个儿都是大大的)。 诗人风度 2 芯儿蛀了的 儿子参军的 3 人吃饭*饭吃人 十个人吃一锅饭一锅饭吃十个人 一张床睡两个人两个人睡一张床 两个活儿干四个钟头四个钟头干两个活儿 一条板凳坐三个人三个人坐一条板凳 (A)表示容纳量 (B)表示“每” 4 台上坐着许多人 门上贴着一幅画

§4. “语法的动态性”理论 该用什么理论,该怎样解释上述词语的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我们觉得,可以用郭锐提出的“语法的动态性”理论来进行解释。 “语法的动态性”理论是郭锐(2002)最近提出的,这个理论对解决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很有帮助。什么叫“语法的动态性”呢?郭锐指出,词在句法层面上会产生词汇层面未规定的语法性质,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语法的动态性”。先前郭锐(2000)就认为,词语的语法性质应区分为“词汇层面的语法性质”和“句法层面的语法性质”。词语在词汇层面的语法性质,是词语固有的词性,可以在词典中标明;而词语在句法层面的语法性质,是词语在具体使用中产生的,由句法规则控制。词语在上述两个层面的语法性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例如: (1)小王有一撮黄头发。 “小王”、“黄头发”在词汇层面是名词性的,现在在句法层面上,即具体在上面例(1)里,呈现的也是名词的语法性质。但有时会不一致,例如: (2)小王黄头发。 例(2)里的“黄头发”就跟词汇层面的词性不一致,它在上面这个句子里,即在句法层面呈现的是谓词性质。 归纳郭锐(2002)所说的语法动态性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把“语法的动态性”概括为以下两方面的表现: 一、某个词类里的词在句法层面其语法功能发生变化。例如区别词,从词汇层面说,它固有的句法功能是只能作定语或跟助词“的”构成“的”字结构(朱德熙1982);但是,有些成对的区别词,如“急性”、“慢性”等,到了句法层面,在一定条件下(含对比意),可以作主语。例如: (3)肝炎,急性好治,慢性难治。 (4)那柜子,我觉得框式好看。[意味着板式不好看] 二、动词或形容词的论元数(或说“配价数”)发生变化。例如: (5)张三跑了一身汗。 (6)张三高李四一个头。 例(5)里的“跑”,从词汇层面说,它是一价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在这里增加了一个论元(或说“配价成分”)──“一身汗”。例(6)里的“高”,从词汇层面说,它固有的语法功能是一价形容词,但在比较句里它后面可以带上两个论元──“李四”和“一个头”。换句话说,“跑”由一价动词变成了二价动词;“高”由一价形容词变成了三价形容词。 再如“总共/一共修了王家三扇门”里的“修”和“总共/一共吃(了)他三个苹果”里的“吃”。这里的“修”、“吃”就表现出了语法的动态性——它们原先在词汇层面都是二价动词,后面只能带上一个宾语;而在这里则表现为三价动词,后面带上了两个宾语。但它们跟“给”还是有本质的不同——“给”,从词汇平面说,本来就是三价动词,到句法层面也实现为三价动词;而“修”和“吃”,从词汇平面说,本来是二价动词,只是到了句法层面才呈现为三价动词。 §5. 关于Goldberg 等的“句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 “句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亦称“架构语法”、“框架语法”、“构块式语法”),源于C.J.Fillmore,而真正对句式语法作深入论述的,是Paul Kay(1995)和Adele E.Goldberg (1995)。“句式语法”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句式有独立的语义;一个句子的意义,并不能只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的意义、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所能完全推知的,因为句式本

紧缩及其句法语义后果

紧缩及其句法语义后果 综观学界目前对紧缩研究的现状,成果比较丰富的是复句紧缩(如果你饿了,你就吃吧。——饿了就吃。)和构词紧缩(政治协商会议——政协),可以说这两个领域已经研究得比较充分了。相比之下从词组到词组的紧缩(排队分房子——排房子)尚未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是紧缩研究最薄弱的部分,本文重点研究的就是这个部分。全文共八章,十点五万字。第一章是引言。这一章我们首先在紧缩理论方面做些建设性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一)对紧缩的界定,对紧缩涉及到的原形式和紧缩形式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紧缩的判定标准。(二)将紧缩的性质概括为三点。(三)讨论了紧缩的动因。其次,我们论述了研究紧缩的意义,说明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本文所持的语法观念、研究方法和使用的理论。第二章是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本文只研究从词组到词组的紧缩,但是考虑到本文学术背景的完整性,我们将其他两类紧缩(复句紧缩和构词紧缩)的已有成果也做了梳理。这样做也可以方便读者将本文研究的紧缩和其他类型的紧缩进行比较。第三章我们讨论了连动结构“动1 +(宾1)+ 动2 +宾2”紧缩为“动1+宾2”以后导致的句法语义后果。句法后果是“动1 +(宾1)+动2 +宾2”从一个句法语义透明的结构(分析性结构)变成“动1+宾2”这个句法语义不透明的结构(动词与宾语错配的综合性结构)。语义后果是“动1”的词义增值了。词义增值以后“动1+宾2”重新变成一个句法语义透明的结构,整个过程是一个连环的语义句法互动过程。“动1”的词义增值发生在“动1+宾

2”这个结构里,其动因是人们追求构式的可推导性,其机制是人们把一个综合构式的意义重新分配,这导致剩下的动1多承担了一部分意义。“动1 +(宾1)+动2 +宾2”紧缩为“动1 +(宾1)”的限制是多方面的:a.“动1 +(宾1)”所代表的过程必须与“动2 +宾2”所表示的过程相重合;b.“宾2”在认知上具有较高的关注度;c.要通过语言系统的核查:当语言系统中已经有一个形式与紧缩操作要生成的形式相同,为了维护语言的清晰度,这个紧缩形式会被拒绝;d.“动1 +(宾1)+动2 +宾2”所代表的事件要有一定的熟知度。最后,用我们建立的词义增值理论讨论了已经争论多年的“去”的“往”义如何获得的问题,“非”的肯定意义从哪里来的问题以及“承”如何会衍生出“听闻”意义的问题,结论是这些无法从引申角度得到论证的词义都是紧缩的结果。第四章讨论形式动词删略造成的紧缩。实际语言运用中大量存在的“A个B”结构,很多AB是词,比如“汇报”“表态”,有的还是单纯词,如“浪漫”“幽默”,有的是词组,如“洗手”。本章主要讨论了“A个B”结构的生成机制。给出了两个规则:规则(一):作个AB→个AB→A个B规则(二):个AB→A个B把“A 个B”结构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存在原形式的,一种是实际语料中找不到原形式的,前者用规则(一)生成,后者用规则(二)生成。而规则(二)是规则(一)的一部分,这样就将两种“A 个B”结构的生成机制做了统一的解释:都生成于紧缩。我们通过追索“浪个漫”这个结构体中“浪”功能的来源,证明了轻动词的存在。并基于汉语实际对形式语法的轻动词理论提出了修改建议,在承认轻

一种基于混合分析的汉语文本句法语义分析方法

中 文 信 息 学 报 第16卷第4期 JOURNAL OF CHINESE INFORMATION PROC ESSING Vol.16No.4一种基于混合分析的汉语文本句法语义分析方法 尹 凌 姚天 张冬茉 李 芳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上海 200030)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领域相关的汉语文本句法语义分析方法。根据领域文本的特点,该方法将浅层句法分析和深层句法语义分析结合在了一起。其浅层句法分析部分采用有限状态层叠的方法,将文本中的命名实体识别出来,从而大大减轻了深层分析部分的负担。其深层句法语义分析部分将语义分析和语法分析结合起来,主要依靠词汇搭配信息来决定句子的结构。该方法在解决领域相关文本的短语结构歧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 关键词:浅层句法分析;深层句法分析;有限状态层叠;分语义场 中图分类号:T P391.1 A Hybrid Analysis Based Chinese Text Syntactic and Semantic Analysis Method Yin Ling Y ao T ian fang Zhang Dong mo Li F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 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200030 Shanghai) Abstract:T his paper proposes a Chinese text analysis method on specific domain.A ccording to the texts character, t his met hod combines shallow parsing technolog y w ith deep parsing and semantic analysis technology.Drawing on fi nite state cascades method,its shallow parsing module recognizes named entities in the tex ts.So that it greatly eases t he burden of the deep analysis mo dule.Principally depending on wo rd collocation information,its deep analysis mod ule combines syntactic analysis and semantic analysis to determine sentence structure.It gains goo d effect at resolv ing t he ambiguity of phrase structure in specific do main. Key Words:shallow parsing;deep parsing;finite state cascades;sub semant ic field 一、概述 对于汉语语料库的多级加工,主要分为切词、词类标注、短语结构标注、语义信息标注[1]等。针对后两个阶段,本文以足球比赛报道为试验领域,提出了一种领域相关的汉语文本分析方法。它对已经完成分词和词性标注的中间文本进行处理,借鉴并扩展了C.J.Fillmore的格语法,分析结果力求将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格关系标注清楚。 分析足球比赛报道文本的特点,发现有许多实体名称,如球队名称,比赛名称,人的身份等,对深层句法和语义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把这些实体名称称为命名实体(named enti 收稿日期:2001-12-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083003). 作者尹凌,女,1978年生,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姚天,男,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张冬茉,女,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李芳,女,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

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第2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11月 Vol. 27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5 ────────── 收稿日期:2005-05-31 作者简介:刘淑芬(1981-),河北唐山人,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04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 38 - 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刘淑芬 (广西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 要:在语法分析中要区分三个平面——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三个平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具有三位一体性。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要注意把握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从而使句子从静态分析达到动态分析,这也将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个平面”理论;句法;语义;语用;三位一体性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6-0038-03 语言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交际载体,一种极其复杂的符号体系。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分析语言不可能在一个平面上 进行。 [1] 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三个平面理论”,是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个具体的句子,总是涉及到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不同的平面,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必须同时进行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才算最后达到语法分析的目的。如此才能使静态语法分析和动态语法分析相结合,达到全方位的语法分析,体现出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主张自觉地既明确区分又相互兼顾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理论。语法的三个平面都有自己的形式和意义:“句法、语义、语用的形式都是语法形式;句法、语义、语用的意义都是语法意义。”[2]句法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句法意义,指的是词语与词语结合组成句法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显层的关系意义。语义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义意义,简称语义,指的是词语和词语相互配合组成语义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隐层的关系意义。语义只有在一定的语义结构中才能形成,因此词汇意义、逻辑意义、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不属于语法范畴的语义。语用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用意义,指的是词语或句法结构体在语言实际使用中所产生或形成的语用价值或信息。语用意义往往体现着说话人的主观表达意向。 三个平面中,句法和语义是表里关系或显层和隐层的关系,这在抽象的句子结构里看得更为明显,句法结构同时也是语义结构的表现形式;而在具体的句子即交际中实际运用的句子中,语用成分或语用因素与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内层和外层的关系、客观和主观的关系。至于三者在语法分析中的价值,三个平面 有三种结构,也就会有句法成分、语义成分、语用成分,它们在具体的句子中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构成句子的要素,三者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过由于着眼点和观察角度不同,研究中会有所侧重:“从说写角度看,句法是核心,是个轴。研究语法,要紧紧扣住句法,以句法为基础,向深层挖掘语义,向外层探求语用。”[2]因此,句子的语法分析应该是多角度、多层面的而不应该是孤立的。 在分析一个句子合法不合法时,一是要看句法上词语间结合得妥当不妥当;二是要看语义上词语搭配得合理不合理;三是要看语用上词语安排得适切不适切。凡符合妥当、合理、适切三个条件的句子,可以说是一个合法的、有效的句子,反之,可能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或是一个有语病的句子。由此可知,在对句子进行具体分析时,要求把句子放在交际的过程中观察,看语境对句子的语义和结构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采用静态的分析与动态的分析[3]相结合的方法,体现出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 例如:“门把风吹开。”这句话从句法上看虽符合“主语(门)+状语(把风)+动词(吹)+补语(开)”的格式;但从语义上看,此句违背了“把”字句的主语必须是施事,而介词“把”介引的对象应为受事的原则,同样让人不知所云;再从语用方面看,此句所传达的信息是不真实的,而且由于缺少语气词“了”则不能表达陈述确定的语气,使人觉得一句话没说完,因此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如果转换成:“风吹开了门。”“风把门吹开了。”或“门被风吹开了。”无论从哪个平面上看都是合理合法的。而且,这三句的主语、施动者(或受动者)、主题三者是重合的,也就是说,句子的主语兼有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因素,因而三个平面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在有些情况下,主语、施事(或受事)、主题并不是等同的,例如:“今天,我们班的同学都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 (提要) 北京大学陆俭明 §1. 引言 “词语在结构中的句法、语义多功能性”,是指词语在相同的词类序列中,可体现不同的功能,在句法上是如此,在语义上也是如此。 §2. 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现象 1 出租汽车 2 坐这儿两个人 拉车上一把雨伞 3 吃了他三个苹果 修了王家三扇门 4 肝炎,急性好治,慢性难治。 彩色贵,黑白便宜。 5 他比阿Q还阿Q。 很中国 6 高他一个头 大他三岁 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现象,早已为人们所注

意,只是没有意识到这是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性的表现。例如过去汉语语法学界说,“出租汽车”既可看作是述宾关系,“出租”是述语,“汽车”是宾语;也可看作是“定-中”偏正关系,“出租”是定语,“汽车”是中心语。 §3. 词语在语义上的多功能现象 1 大衣口子 “大衣扣子”,在语义上我们既可以分析为隶属关系(意思相当于“大衣上的扣子”,扣子是大衣有机的组成部分,个儿有的大,有的小——如袖口上的扣子),也可以分析为类属关系(意思相当于“大衣上专用的扣子”,个儿都是大大的)。 诗人风度 2 芯儿蛀了的 儿子参军的 3 人吃饭*饭吃人 十个人吃一锅饭一锅饭吃十个人 一张床睡两个人两个人睡一张床 两个活儿干四个钟头四个钟头干两个活儿

一条板凳坐三个人三个人坐一条板凳 (A)表示容纳量 (B)表示“每” 4 台上坐着许多人 门上贴着一幅画 §4. “语法的动态性”理论 该用什么理论,该怎样解释上述词语的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我们觉得,可以用郭锐提出的“语法的动态性”理论来进行解释。 (1)“语法的动态性”理论是郭锐(2002)最近提出的,这个理论对解决上面所提 出的问题很有帮助。什么叫“语法的动 态性”呢?郭锐指出,词在句法层面上 会产生词汇层面未规定的语法性质,我 们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语法的动态 性”。先前郭锐(2000)就认为,词语的 语法性质应区分为“词汇层面的语法性 质”和“句法层面的语法性质”。词语在 词汇层面的语法性质,是词语固有的词 性,可以在词典中标明;而词语在句法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10页word文档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 比 一、引言 肖奚强(2005)对从400万字的语料中抽取的396个“除了”句式进行了考察,发现含“还”类词的句式占47.5%,是自然语言的各种“除了”句式中使用最多的①。肖奚强统计的“还”类词包含了“还”以及与其同义的“也、又、亦”等,对它们之间的具体使用情况并未做出细致的划分。根据语感,这些“还”类词在具体使用频率上是有所不同的。为了找出不同的“还”类词在具体使用上的不同,我们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网络在线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随机检索了500个含“除了”的例句②,经过进一步辨别,其中有451句是与介词“除了”有关的句式③,再从其中辨别甄选出含“还”类词的句子,一共是165句,其中含“还”字的126句,占76%,含“也”字的33句,占20%,含“又”字的4句,含“亦”和“尚”的各1句。 很明显,含“还”和“也”的“除了”句式比其他句式更常用。“除了……还……”和“除了……也……”在语义和用法上的区别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汉语学习者(赵燕皎,2000)。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语料中具体用例的分析,对比“除了……还……”和“除了……也……”在语义和句法上的差异。 二、文献综述 (一)“除了”“还”“也”的语义研究 关于“也”的语义,目前普遍接受的是马真(1982)提出的表示“类

同”的观点。 陆俭明、马真(1985)在《“还”和“更”》中指出“还”语义很多,并主要论述了表示程度的语义,既可以表示程度高,如“我比他还高”,也可以表示程度浅,如“她唱得还可以”。刘月华(2001)概括出了7种,我们认为,有的并不是“还”本身的语义,而是它所在句式的语义。如表示“名不副实”义的应该是“还……呢”这个格式的作用,而不是“还”。李晓琪(2005)在频率副词中列有“还”,指出其本义是“持续”,有时也表重复。高增霞(2002)认为“还”的基本义是“延续”。 马真(1981)在讲解虚词“除”的时候,指出它有两种用法,一种表“排除”,一种表“递进追加”,后边常用“还、又、也”等连接。关于“除了”,刘月华(2001)指出它表示“不计算在内”,常与“还、也、又”配合使用,这种句子有补充作用。李晓琪(2005)概括为3点:1.表示“不计算在内”,后面用“都、全”或“不、没有”呼应;2.表示“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常与“还、也”呼应,这一种其实相当于刘月华说的有补充作用的包容式。3.列出“除了……就是……”的固定格式。马真(2004)提出在对虚词进行研究时要“警惕将虚词所在的格式的意义归到那虚词身上”,并分析说表示“补充”义的并不是“除了”这个虚词本身,而是它所在的格式。因此,我们认为,介词“除了”只表示“不计算在内”,至于排除或包容或追加都是它所在的格式所具有的意义。 (二)“除了”句式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多是从不同角度对“除了”句式的整体考察,如郑懿德、陈亚川(1994)的“除了”句式用法研究,殷志平(1999)的语义辨析,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分析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作者:————————————————————————————————日期: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学习要点:掌握句法结构分析中运用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语义分析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法解释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 句法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对句法结构不仅要做形式分析,如句法层次分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等,还要做种种语义分析。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主要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分析法。 一、语义关系 (一)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在句法结构中,词语与词语之间不仅发生种种语法关系,主谓、述补、述宾、偏正、联合等,而且发生种种语义关系。语义关系,语义学中指语言成分所表示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义关系是指动作和动作者、动作和受动者、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处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⑴吃面条。/削苹果。(句法、语义关系一致。) ⑵我吃完了。/饼干吃完了。/文章写好了。(句法、语义关系不一致) 前者“我”与“吃”是动作者(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后者“饼干”和“吃”是受动者(受事)和动作的关系,结果和动作的关系。 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可能包含着多种语义关系,如:修理家具。/挖了一个坑。/来了一个客人。/写毛笔。(述宾关系,受事、结果、施事、工具。)反之,一种语义关系也可能构成多种句法结构关系。 ⑶沙发上坐着一个人。 ⑷那个人坐在沙发上。 ⑸那个人在沙发上坐着。 这几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沙发上”与“坐”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结构关系却不一样。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 汉语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句法分析的重点是动词跟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各种语义关系中,名词性成分担任了一定的语义角色,如“受事、结果、施事、工具”等,这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名词性成分跟动词之间的关系。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主要有: 1、施事:指动作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 他在看书。/小狗啃完了骨头。/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小牛吃草。/张三修桌子。/毛把花瓶打碎了。 3、系事: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我们是教师。/小王成了大学生。 4、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的承受者(送、还?)(可用介词“给”引进)。 张三还李四一支笔。/我给兰兰送去一些巧克力。 5、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编草帽。/烙饼。/做烟斗。/打毛衣。/盖大楼。

“别客气”和“不客气”的句法语义探析

内容摘要: 提要句法层面,“别客气”只能作谓语,而“不客气”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语义层面,在言域义方面,二者是相同的;“别客气”没有行域义和知域义,而“不客气”有行域义和知域义. 提要句法层面,“别客气”只能作谓语,而“不客气”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语义层面,在言域义方面,二者是相同的;“别客气”没有行域义和知域义,而“不客气”有行域义和知域义. 关键词句法层面语义层面言域义行域义知域义 一、引言 目前,已对“别客气”和“不客气”的句法和语义进行过比较详细探讨的只有两篇专题性的论文:汤晓玲的《谈现代汉语的一个短语“不客气”》以及潘忆燕的《辨析“不客气”与“别客气”》。前者比较了“不客气”与“别客气”的语用差异,分析了“不”和“别”的差异及自主形容词“客气”等能动意义显现的方式,最后揭示了造成差异的原因。后者首先是指出“不客气”除了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貌用语之外,还有两个语义内涵—毫不留情的与对人态度不热情、不友好、很冷淡;然后又从使用频率、句法功能、语义内涵、适用语体、语言运用几方面概括分析了“不客气”和“别客气”的差异。这两篇著述对“不客气”和“别客气”的句法和语义分析,在观察和描写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解释方面做得还不够。我们通过检索整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以下简称北大语料库)现代汉语部分(共632428846字节)发现:该语料库含有“别客气”的例句只有140多个,而含有“不客气”的例句却多达1200多个,两者的使用频率相差甚大。就此现象,本文拟结合“行、知、言”三域理论以及更广泛的语料从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来进行较深人的探讨和解析. 我们试图在本部分通过借鉴沈先生的理论,再结合具体例句来对“别客气”和“不客气”的语义异同进行探讨. 1.言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词典》)对“客气”释义为:①(形容词)对人谦让、有礼貌;②(动词)说客气的话,做出客气的动作。“别客气”中的“别”的用法和意义,应是《词典》中“别4”的第l条:(副词)表示禁止或劝阻,跟“不要”的意思相同。“不客气”中的“不”的用法和意义,应是《词典》中“不”的第8条:(副词)不用;不要(限用于某些客套话)。从《词典》中的释义来看,“别”和“不”都有“不要”之义,所以“别客气”和“不客气”都可用于对别人说出感谢话后的委婉劝阻。如: (1)甲:谢谢你! 乙:别客气/不客气. 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是可以通用的,表述功能上,它们都是客套话,意义上也大体相当。按照沈家煊先生的“三个世界”—行域、知域、言域理论,上例中的“别客气”和“不客气”都是礼貌用语,应属于言域,因为它们既不是对对方做出感谢的行为后而报以回应性的劝阻行为,也不是对对方是否真心感谢的可能性的推断,而是劝阻对方不要说感谢性质的话,它们的“语力”是“劝阻”,所以属于言域。在“言域”中“别客气”和“不客气”的意义是一致的,都是“不要说客气的话”之义. 但是同样都是礼貌用语,“不客气”和“别客气”也还有细微差别,那就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除了作为一种礼节性话语,说话人如果还有意表示一种劝说或劝阻他人不用讲礼貌、谦让的意思时,只能用“别客气”,而不能用“不客气”。如: (2)上面,一个稚座,很幽静的一个地方,女士优先一般要请女士点菜,菜单给她了,我当时还跟她说,我说你随意,别妄气,你就点吧①. (3)哪里哪里,你们是稀客,平日请都请不到的,别姿立,吃一点水果,吃一点水果.

副词_都_的句法语义分析

语 言理论研究 25 2006.02 副词“都”的研究据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分为三类:1.表总括全部;2.“甚至”解,“都”轻读;3.“已经”解,句末常用“了”。近年来的一些文章虽从逻辑、语法、语用等方面又有进一步的探索,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立足副词“都”的基本用法,分析“都”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辅以相关副词间的比较,以求为“都”作一个客观、全面的语言描写。 1.“都”字句的基本句式 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句法结构框架:主语(S)部分+都+谓语(P)部分,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就是 S+都+P。事实上汉语中“都”字句中的主语S常常省略,如: 1)(他)都十五了才上四年级。2)(这孩子)都走半年了也不来封信!有时主语无法出现或根本不需要出现,如:3)都八点了,还不上班? 4)都到齐了么?好,我们开始上课!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既可出现又可省略的主语暂不考虑,这里我们都用(S)+都+P表示。 2.“都”字的句法组合功能 副词“都”除了与一般副词一样可以做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组合: 2.1 P为述宾结构。 1) 我们学校来的都住那家旅馆。2) 校长一家都去黄山了。 2.2 P为述补结构。通常表示不能达到说话者预期的目的或结果。 3) 他吃了三碗饭都没吃饱。 4) 孩子们没回家,家长们都急坏了。 2.3 P为偏正结构。这里的偏正又可分为定中和状中两种形式,其中定中结构表示已达到或超过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标准;而状中的“都”有“全部”、“无例外”之意。 5) 他家都四个孩子啦!(表惊讶)6) 都这么富有了,该知足了!7) 他们都从上海回来了。 8) 这件事你处理的不偏不倚,我们都打心眼儿里佩服。2.4 P为主谓结构。 9) 都二号选手上场了,你还不去准备?10) 他都大学毕业两年了,还没找到工作?2.5 P为复谓结构。 2.5.1 P为兼语结构。 11) 都给他寄三次钱了,还不够么?12) 奶奶把好东西都留给小孙子吃。2.5.2 P为连锁结构(嵌套结构)。13)你们都越来越不像话了。 14)你们怎么都一张嘴就“钱!”“钱!”的,俗,俗不可耐! 2.5.3 P为连谓结构。 15)夏天,我们都开着窗子睡觉! 16)大家都回到自己的位子上耐心的等待下课铃响。2.6 P为名词。副词修饰名词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前人多有论述。在“都”字句中,名词通常表程度、等级、年龄、职位等,其在相同的情况下与副词“才”的句法功能相当,所不同的是“才”所修饰限制的名词性意义在说话者的心中处于一个较低的地位,而“都”字结构中恰好相反,说话者感到程度、等级等的超过、赢余。试比较: 17)人家都局长了,你才科长。18)才十六,还不懂事呢! 而且在此种结构中“都”与“才”一样,其语义范畴中的成分之间的顺序具有可逆性,当然这种情况并非绝对,只有P的名词为处所名词或周期性名词(如:年、月、季节、时、刻等)才可出现这种情况。 19)A:都十一月初了,天还这么暖和。 B:都二月末了,天还这么冷! 20)A:都上海了,你还觉得冷,到哈尔滨还不得冻死! B:都沈阳了,你还说热,到广州你可怎么过呀!2.7P为数词、量词。说话人认为该数量不低于他心中的标准值,与“才”字句恰好相反。 21)都五十了,还副教授呢! 比较 才三十,就正教授了。 22)还吃呢,都一百八十斤了! 比较 她家才姊妹两个。2.8 P为代词。通常只有“这样”、“那样”等少数的代词可以充当。 23)你们二年一班的学生都这样?24)都那样干不会有效率的。 2.9 P为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固定结构。 25)我们的座座城池都固若金汤,你们不要心存幻想了。26)我看你们都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什么好心!2.10 P副词“都”还可以与特殊动词“是”组合,与“还”、“连”、“比”等组合表达特殊的语气。 副词“都”的句法语义分析 □王恩旭 [摘要] 本文从“都”字句的基本句式出发,考察了“都”的句法组合功能,并从中挖掘“都”的基本语义内涵,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并分析了“都”的四个基本语义。随后又指出除表语气以外的其它三个义项都是由实词“都”的义项“汇集”、“总共”虚化而来。从而又为副词“都”的句法语义解释提供了依据。[关键词] “都” 句法语义 副词

[工学]编译原理--词法分析_语法分析_语义分析C语言

词法分析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AXN 20000 int syn,p,sum,kk,m,n,row; double dsum,pos; char index[800],len;//记录指数形式的浮点数 char r[6][10]={"function","if","then","while","do","endfunc"}; char token[MAXN],s[MAXN]; char ch; bool is_letter(char c) { return c>='a' && c<='z' || c>='A' && c<='Z'; } bool is_digtial(char c) { return c>='0' && c<='9'; } bool is_dot(char c) { return c==',' || c==';'; } void identifier()//标示符的判断 { m=0; while(ch>='a' && ch<='z' || ch>='0' && ch<='9') { token[m++]=ch; ch=s[++p]; } token[m]='\0';

ch=s[--p]; syn=10; for(n=0;n<6;n++) if(strcmp(token,r[n])==0) { syn=n+1; break; } } void digit(bool positive)//数字的判断{ len=sum=0; ch=s[p]; while(ch>='0' && ch<='9') { sum=sum*10+ch-'0'; ch=s[++p]; } if(ch=='.') { dsum=sum; ch=s[++p]; pos=0.1; while(ch>='0' && ch<='9') { dsum=dsum+(ch-'0')*pos; pos=pos*0.1; ch=s[++p]; } if(ch=='e') { index[len++]=ch; ch=s[++p]; if(ch=='-' || ch=='+') { index[len++]=ch; ch=s[++p]; } if(!(ch>='0' && ch<='9')) { syn=-1; } else

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联系与区别

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区别与联系 2004年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考研题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语言学家在语法研究中注意到区别三个不同的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是语法研究方法上的新进展,有助于语法学科的精密化、系统化和实用化。但这样研究语法还仅仅是开始。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这是摆在语法研究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是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的。 (一)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句中词语与词语(即符号与符号)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句法的(Syntactic)。词语与词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定的句法结构,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就是句法分析。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传统语法学进行语法分析时,总要把句子分为若干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等,这些都是句法分析的术语。传统语法学分析一个句子,就是要分析句子里各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等)充当什么句子成分。比如“张三批评了李四”,就得分析成主谓句,其中“张三”是主语,“批评了李四”是谓语,“批评”是谓语动词,“李四”是宾语。假如说成“李四被张三批评了”,也得分析成主谓句,

但这句里“李四”是主语,“被张三批评了”是谓语,“被张三”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张三”是介词“被”的宾语,“批评”是谓语动词。这样的成分分析,讲什么词充当什么句子成分,都是着眼于句子结构分析出来的。与确定句子成分有联系的,就是结构类型的判别。结构类型决定于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决定于结构方式。比如“鸟飞”“身体健康”,是由主语和谓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主谓结构;“飞鸟”“健康的身体”,是由定语和它的中心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偏正结构;“读书”“建设祖国”,是由动词和它的宾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动宾结构。研究一个组合体是什么结构,也是句法分析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这种层次分析,要求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也就是要句法结构的直接成分和间接成分以及内部成分和外部成分区别开来。例如“干大事的人”,这个句法结构里“干大事”和“人”之间是直接关系,“干”和“大事”之间也是直接关系,但“干”和“人”之间以及“大事”和“人”之间都是间接关系。又如“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这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词语间的直接关系可图示如下: 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 直接关系直接关系 直接关系 直接关系 这个句子里“张三”与“批评”之间、“李四”与“批评”之间、“哥哥”与“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