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事评论

时事评论

时事评论背景:

法国医药巨头赛诺菲内部人士近日爆料,该公司2007年11月前后向中国79家医院503名医生支付169万元所谓“研究经费”,涉及16家广州医院的31名医生。赛诺菲发表声明,称对任何违背合规准则的行为始终抱零容忍态度,已启动相应工作程序对爆料内容进行核实。广州多家医院表示,目前正在调查,一经核实一定严肃处理。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治理医药商业贿赂”问题?

赛诺菲被指向中国医生支付“研究经费”,是否可以认定为商业贿赂,有待赛诺菲、相关医院及职能部门展开全面、认真的调查。如一名医药界的知情者所言,“研究经费”表面上可视为赞助医学研究,实际上是药企贿赂行为中一种相对隐蔽的方式。近年来,强生、西门子、辉瑞、礼来等大型跨国药企,均曾卷入在华商业贿赂风波。前不久,跨国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多名高管涉嫌商业贿赂被警方控制。该公司为达到打开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售价等目的,利用旅行社等渠道,采取直接行贿或赞助项目等方式,向政府部门官员、医药行业协会和基金会、医院、医生等大肆行贿。如果此次赛诺菲涉嫌行贿之事最终被查实,大约更要让人慨叹,跨国药企也是“洪洞县里无好人”了。

除与其他商业贿赂一样妨碍公平竞争、破坏市场秩序,医药领域商业贿赂的特别危害还在于,药企向政府官员、医院、医生等行贿,相关费用必然计入药价,最终转嫁到患者头上。近年来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看病贵”成为民生不堪承受之重,药企商业贿赂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依法打击药企的商业贿赂行为,不但是为了打击商业贿赂犯罪,也是为了整饬医药领域的沉疴乱象,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令人不安的是,医药商业贿赂已被认为是一种公开的秘密,甚至已经成为医药行业不可或缺的“潜规则”——用中国医药企业协会管理会会长于明德的话说,“外企还好一点,国内药企行贿现象更严重”。如果这种估计并非言过其实,那么,医药商业贿赂就是一颗致命的毒瘤,必须大刀阔斧剜去毒瘤,否则就彻底无药可治,只能任其一天天腐烂下去。若能大刀阔斧一下剜去毒瘤,自然是简单痛快干脆利落,但世上道路千万条,唯有“捷径”最难找,打击医药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只能是像查处官场腐败案件那样,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无论涉及到谁,无论权力多大,背景多深,都要一查到底,绝不手软。

职能部门、司法机关须依法对实施商贿的药企予以严厉惩处,对收受贿赂的政府官员、医院医生也要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要追究刑事责任,舍此别无他法。鉴于医药商业贿赂的巨大危害性,国外对医药商贿的惩处异常严厉,如辉瑞公司因在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国家实施商业贿赂,被美国司法部门处以23亿美元的巨额罚款。相较之下,近几年强生、辉瑞等公司在中国卷入行贿风波,中国并未对他们进行像样的处罚,收受贿赂的政府官员、医院医生也几乎未受处理,他们的姓名、单位外界不得而知。这种有意无意的顾忌和袒护,既是对药企特别是跨国药企商贿的放任,也是对收受贿赂的政府官员、医院医生的纵容。这一次,对赛诺菲涉嫌商贿该如何查处,将是对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的严峻考验。

治理医药商业贿赂没有“捷径”,还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立足于长远的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探寻治本之策。包括建设医药购销公开交易平台,强化多边监管措施,规范医药购销秩序,降低药品虚高价;加快城市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切断医院与药品、医生与开单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合理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等等。只有医改提速,治理医药商贿才能提速。(潘洪其)

时事评论背景:

什么样的科研项目,需要科研人员开车绕地球两圈?不过,无论你怎么惊讶,7万元的汽油费发票真的被作为科研经费报销了。而现实中,科研经费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7万元汽油发票,不过是冰山一角。而从科研经费的不断增长以及各家科研单位在“找钱、找项目”上使出浑身解数来看,愈发庞大的科研经费却得不到应有监督,问题将愈发严峻。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茶博会为啥非得请裸模”问题?

与商业投资不同,科研经费究竟该需要多少?如何投入?又该如何评估投入的效益?这些信息是不对称的。现实中,科研经费多由科研单位申请,但科研单位是内行。审批者却往往是外行,即便有专家评审委员会,也多半对于科研工作的新趋势与新需求并不能精确的拿捏,二者之间在信息方面的不对等显然难以避免科研经费夸大申报、甚至谎报、滥报以及胡批、乱批的状况。至于经手科技经费的官员,其在科研经费申请与审批中的绝对权力,更是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既然科研经费上的潜力如此之大,科研单位不惜花大力气在“找钱,找项目”上,自然也就不乏巨大动力。

科研经费的初衷本在于投入研发以获取成果。但对于国内不少科研机构而言,科研经费早已超出了这一含义,而是成为了一项需要拿出来比拼与炫耀的数据。

相形之下,国外的科研经费则有更为严苛的规定。例如美国的科研经费,其中人员费用约占33%,并不存在五花八门的补贴,此外,对人员工资与福利则要求在预算中明示、并接受严格期中检查与事后审计。同时还实行岗位薪酬制度对个人收入水平进行总量控制,以杜绝科研人员收入过高,甚至以科研经费自肥的现象。除了严苛的财务规则,公立科研项目还要受到媒体的跟踪,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经费科研团队有义务对媒体公布进度,告诉公众研究的价值,政府更是强制科研机构公布财务报告。

唯有对“科研经费”进行更加清晰独立的定义,严格审批,将各种名目的补贴与人员费用列在明处,同时完善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审计与监督机制,让科研经费的审批与开支都如履薄冰了,科研经费才不会遭遇五花八门的胡来。(武洁)

时事评论背景:

茶叶与裸体模特彩绘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一般人眼里,二者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最近的一次展会上,这两者硬是被生生绑在了一起。据《广州日报》报道,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广州)茶业博览会上,主办方竟请来一名裸模,由画师用颜料进行“茶模彩绘”。当

有观众反映此举有伤风化时,主办方回应没有什么不妥,接下来几天都安排有相关表演。而当面对执法人员出面紧急叫停,主办方还坚称自己搞的是行为艺术。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茶博会为啥非得请裸模”问题?

搜狐网友“新bzglgoar”质疑道,一个茶叶博览会完全没有理由非得用这种形式,这样一来,这个展览会的主题到底是茶叶、茶具,还是干脆就是裸女?

新浪微博网友“金陵老壶痴”表示,社会“进步”之快真是令人目不暇接,现如今,茶道显然己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眼光,竟然出现了茶模,而且还是裸模。这一下别的变化不敢说,茶叶肯定更贵了。

一名中华论坛网友直言,脱就是脱,噱头就是噱头,炒作就是炒作,别什么都拿行为艺术说事。

“茶叶也要和裸体关联吗?不脱衣服茶叶就卖不掉吗?这让古人品茗论道的情操往哪里放?”对于茶博会上出现裸模,一名新浪网友感到非常气愤。他感叹,为什么我们会堕落到如此地步!

“为什么我们现在搞什么活动都要带点‘色’?难道没有‘色’的因素真的就办不下去了?”搜狐网友“近在咫尺”这样反思。

正如这名网友所说,带点“色”,几乎已经成为当下商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拿车展来说,近几年,如果哪个车展没有一两个裸模助阵,似乎就不能叫真正的车展。用“车展”和“裸模”这两个关键词在网上搜索会发现,从北京、广州、成都等大城市的车展,到大庆、南通等中小城市的车展,几乎都在主打“色”这张牌。许多网友直言,现在的车展压根就不叫车展,而应该叫“肉展”。

胜利社区网友“俯仰无愧”表示,他曾专程去看北京车展,到现场后才发现,所谓的车展竟然是个“脱展”。他直言,当恬不知耻变成了可以炫耀的资本,当低俗的肉体裸露被当作艺术叫卖,这时,我们的社会失守的正是文明的底线。

一名新华网网友表示,随着许多商业会展中的色情因素、低俗化倾向越来越重,我们需要思考,这些是否真的就属于商家正常的宣传促销活动?这种在公共场合秀底线的做法合法吗?谁来监管呢?

一名网易网友指出,对于这些以色情赚取噱头的会展,许多人也表示要抵制。然而这些年来,这样的会展却越来越多,也总有一些人对此趋之若鹜。到底是谁一边在骂一边在看?

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质疑,为什么我们现在的许多会展总要办得少儿不宜。他说,会展的目的在于向公众推介产品,然而当汽车、茶叶这些东西和色情挂起钩来,还怎么让我们的

孩子培养喝茶的爱好、激发对汽车的兴趣?老是靠出位的做法博取一时的眼球毕竟不能长久,我们的会展是不是到了该回归“正常”的时候?(向楠)

时事评论背景:

一个社会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一个国家治理得好还是不好,评判的标准是什么呢?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手里有一把据说是至高无上的尺子,名曰“民主”。凡是他们欣赏的、对他们有用的“民主国家”,哪怕乱糟糟、老百姓吃不饱,那也是好的。凡是他们认为“不民主”的国家,即使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大大改善,那也不好。起初,这些自封的判官还挺唬人,但渐渐地,迷信他们的人越来越少。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唬人判官还能唬住多少人”问题?

中共十八大闭幕之后,世界上出现了一股评论中国的热潮。继续责骂中国“不民主”的西方顽固派,当然不会因为中国民主地、有序地交接最高权力而改变腔调,但也有越来越多的明智人士以现实的态度看待中国。一股强劲的新思潮在蓄势而动,对西方的旧观念和标准提出了挑战。

例如阿联酋前议员娜杰拉·阿瓦迪曾在《海湾新闻报》上撰文说:“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衡量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准是其西方化的能力。今天,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观念。”

作者说,根据世界银行的数字,过去30年来,中国让超过5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增长的规模和速度都是史无前例的。“中国的进步是一种几乎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和历史的产物。对中国崛起的故事,发展中国家能够感同身受。这是一个百年来受辱和救赎的故事,一个自我转变的故事。这种转变正是发展中国家所渴望的。”

目前中东动荡不安,那里的人一直在看中国,比自己。娜杰拉·阿瓦迪说:“中国不是一个没有受到挑战和批评的国家。尽管如此,中国的发展模式仍为阿联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提供了许多可供政策借鉴的地方。”

被西方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的印度,近年来屡屡出大事,强奸风波、大停电、腐败等丑闻触目惊心,也引起很多思考。那里一度被西方捧为值得中国效法的榜样。对这种说法,连印度人听了也有点不好意思。

在中共十八大闭幕不久,我和同事们一起接待了几位来自以色列的学者,其中一位女性说:“我曾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后来回到了以色列,又在中国工作了一段时间。我来中国后才理解了中国的政党制度,因为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的。”看来,世界上最有说服力的不是言辞,而是事实。

中国的俗话说得好:“人在做,天在看。”这个天,其实就是人民,不但是中国人民,而且是世界人民。以往30年,中国给人留下了好的印象,今后如何?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

网站最近发表豪尔赫·马莱纳的文章说:“中共吸取了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崩溃的教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避免中国重蹈覆辙。……中共不断审视其执政下社会的演变,不断反省,努力适应新形势,出台了防患于未然的政策。”

21世纪是一个探索的世纪、创新的世纪。正在经历危机的西方社会中的一些觉悟者,在苦闷中发出了一些呐喊。西班牙《起义报》曾刊登对西班牙社会学者安德烈斯·皮克拉斯的专访,他说:“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危机是结构性的。当一种体制或生产方式无法促进生产力发展,反而越来越表现出潜在的破坏力,并且对民众生活水平造成负面影响时,它就无法再为人类提供任何东西。这时它会变得越来越难以从内部进行改革。”他的话反映了那里人民的苦闷。

面对四方期待的目光,我们更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既要勇于探索,又要谨慎行事。没有一艘在大海中行驶的船保险不出事。翻船的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风浪实在太大;二是航向有误;三是船上的人不团结,瞎折腾。对中国这艘大船来说,目前看来,第一条的可能性不大,第二、第三条则已在我们的高度重视之中。中国能为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不是“世界工厂”,而是树立一个好的治国榜样。这是中国人民的雄心,也是世界人民的期待。中国人要勇于挑起这副重担,不负众望。

时事评论背景:

“恼人的‘小水坑’终于可以通行了!”近日,山东省微山县韩庄镇的居民发现,自家旁边的铁路涵洞积水全部被排出。这是交通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以媒体报道为契机,为群众“马上办理”的一件实事。交通部还专门将此事作为案例,解剖麻雀、举一反三,解决困扰百姓出行的“小问题”。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转作风”问题?

小水坑“惊动”了大部委,看起来有点小题大做,却体现了转作风的内在要求。我们说,要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这个变化从何而来?就是从一个个小问题、一件件实事中来。这些“小问题”,看上去很琐碎,却是关系百姓生活的大事,解决好了也意义非凡。人民群众正是通过身边小事,来评判我们的工作的。试想,如果连“小问题”都不闻不问、解决不好,人们又怎能看到你转作风的诚意?又怎能相信你能做好其他“大问题”?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在转作风过程中,不放过具体“小问题”,并能因小见大,从“小问题”出发解决普遍性问题,才能真正“垒土成高台”,不断取得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郭胜)

时事评论背景:

一连串负面事件的曝光使白衣天使形象打了折扣。9日,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

邓利强透露,受国家卫计委委托,该协会已正式启动了执业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在公示考核结果的同时,有望将医生“未过关”的原因向社会公示。这意味着,在两年一次的考核工作中,因医德医风问题而未获通过的医生将被列入“黑名单”。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医德考核”问题?

医者仁心,身负救死扶伤之责,其道德水准自当高于平均线,否则,不经意的邪念一闪,患者就可能遭殃,比如陕西富平县妇幼保健院那位丧德枉法、贩卖婴儿的产科副主任张素霞。重塑医生形象,须从重建医德开始。而重建医德,可从公示黑名单开始。

其实,现行的《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机

构或者组织应当按照医师执业标准,对医师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状况进行定期考核。对医师的考核结果,考核机构应当报告准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遗憾的是,由于规定不细,落实不力,对医生的道德考核在不少地方早已沦为形式。

此次,由中国医师协会启动的执业医师定期考核工作,最可圈可点之处在于,将考核结果公之于众,而不再停留于内部备案。最值得期待的是,将不合格者以及不合格的原因公之于众,即建立黑名单制度——有医德医风问题的医生即使前往其他地区执业,流入地的卫生部门或医疗机构将可登录相关网站查看该医生的“历史问题”。公众也可以了解瞧病的医生是否符合职业标准,这多少会让患者多一些心安。

当然,建立黑名单固然重要,对丧失医德者进行执业限制直至逐出杏林更重要。以张素霞为例,她贪财逐利,爱向产妇索要红包;还因医德差被撤职——2009年,一个产妇大出血,医院联系张素霞参与救治,她称自己不在县城,后又关机与医院失去联系。这样一个医德败坏的医生有何资格留在医生队伍中,还任产科副主任?如果早就对其严格监管,何至于伤及那么多家庭?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对医生的道德,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但愿,医德考核能成为一剂良方,拯救处于道德危机中的医生。很显然,如果没有良心的自我涵养和救赎,医德很难自动生成;而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规束,医德就可能会开小差。(王石川)

时事评论背景:

日前,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送给当地人口计生局一张“办证万里长征图”,图上显示办一个计划生育服务证,要跑8个部门,盖13个章,办16道手续,用19个工作日。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办证万里长征图”问题?

这一办证流程图,形象反映了当前办事难的弊端,想必许多人都有体会。在很多情况下,跑政府部门办事情,哪怕只是盖一个章,也要来回折腾。具体到办理计划生育服务证这件事,麻烦之处还在于必须回原籍办理,哪怕你身在千里之外,哪怕你离家多年。

办事难,反映了公共服务理念之失。都说要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但许多部门还是难以摆脱管理的心态。就拿计划生育服务证来说,虽然本子上写的是“服务”,政府部门行使的还是管理职能。换言之,就是舍不得放下权力,以及伴随权力而来的各种利益。政府要向公共服务转型,就要不断放权,放权才能回归政府本位。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也有深水区,即户籍制度。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人口自由流动的社会,也是一个政府服务高效的社会。但在当前,公共服务与户籍捆绑在一起,已成为政府服务效率低、改革活力难以持续释放的一个症结。一个人长期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却无法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这不仅是政府服务理念偏差,也是一种制度性歧视。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就必须打破户籍坚冰。

据悉,北京、河北、江苏等至少10个省份,流动人口夫妻可直接在居住地办理流动人口一孩生育服务登记。登记后,孕妇可在居住地享受孕产期基本公共服务。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孕产期妇女的现实困境,可看作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一种努力。但这个“生育服务登记”并不等于计划生育服务证,孩子要落户口,还需要到户籍地办理生育服务证。也就是说,为了办理计划生育服务证,人们还得踏上“万里长征”路。

于是,问题又回到了原点。若不能突破地域瓶颈,所谓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很可能只是对现有制度的修修补补,难以根本改观。如何尽快实现公共服务去地域化运作,这个问题不能再回避了。据介绍,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办理准生证,技术上已没有问题。那么,相关部门还在担心什么?(魏英杰原题:公共服务去地域化还要多久)

时事评论背景:

多名网友爆料称,8月8日重庆江北机场有5名头等舱乘客抱住飞机轮子,致航班延误。航空公司相关负责人证实,这些头等舱乘客因无专车摆渡而拒绝登机,在机长关闭舱门后,5人阻挡飞机起飞达一个多小时,最终被机场警方带走。警方则透露,在做了询问和批评教育后已放5人离开。据悉,航空公司还为他们购买了后续航班的头等舱机票。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查处“机闹”不能优待“头等舱””问题?

航班延误长期以来令乘客怨言四起。“飞机不准点是正常的,准点是不正常的。”这样的段子广为流传,实为中国民航的尴尬。美国航空数据网站FlightStats发布的2013年6月份全球航班情况报告显示,中国内地机场与航空公司在航班准时性方面表现最差。报告显示,6月份北京、上海分别有82%和71%的航班延误,在全世界35大机场中排名垫底。

航班延误的原因林林总总,乘客被告知最多的,是“飞机晚到”和“流量控制”,其次才是“天气原因”“机械故障”等。但是,也有些延误是乘客造成的,比如上述发生在重庆的这起个案。少数乘客过度维权影响多数乘客的正常飞行,若航空公司和公安机关默许或放任这种行为,恐怕此类行为会愈演愈烈,并可能最终演变成民航业的灾难。

对于扰乱机场秩序的乘客,《治安管理处罚法》和《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上都有明确规定。近年来,昆明和广州也都有乘客因过度维权影响机场秩序,而被行政拘留的个案。在这些鲜活实例的衬托下,重庆机场警方对这5名大闹停机坪的乘客可谓是“法外开恩”。

且不说有没有明文规定头等舱乘客必须专车摆渡,单说这些头等舱乘客通过“绑架”其他乘客的方式,向航空公司施压,就已构成了侵权和违法。如果航空公司对其承诺的头等舱服务没有履行到位,乘客应该去找航空公司妥善解决,而不是让搭乘同程航班的众多旅客承担后果。尽管这些乘客“大闹停机坪”的目的是维权,但其手段和方式已属违法无疑,公安机关当严格执法,航空公司也不能因为对方是“头等舱乘客”,就轻易放行。否则,机场的公共秩序将不复存在。

如我们所知,航班延误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预防及处置。为什么旅客与航空公司的矛盾这么突出,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规则,而是因为很多时候航空公司不讲明规则,而习惯于选择性执法。国内旅客“霸机”“抢道”,甚至大闹机场的个案频发,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一些执法机构把商业服务中的“头等舱”概念也带入了执法工作中。(王云帆)

时事评论背景:

9日,镇江市环保局新区分局局长办公室“火”了。上午11点半,有网友在镇江当地论坛报料,局长办公室放着5箱酒。记者从镇江市环保局获悉,这些酒并非局长所有,是新区环保局去年购买的招待用酒,在中央“八项规定”发布后,这些酒就被收起来了。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八项规定”前买酒”问题?

局长办公室的“名酒”令人浮想联翩。不过,即便酒是“八项规定”公布前购买的,也不是卸责的挡箭牌。

中央“八项规定”之前,不是说就可以大吃大喝,招待就一定要用“名酒”,环保局不是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治理环境上,而是用在了公款吃喝方面,如此环保局,也难怪会有人要“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了。退一步说,即便是“名酒”在“八项规定”之前购买的,无法再用“名酒”招待了,也不该放在局长办公室里,应该拍卖入账。为何仍然摆放在局长办公室里?

其实,要想证明局长办公室的“名酒”的来路,最简单也是最有力的证明就是购买时的发票,可这最简单的“动作”却根本没有。奇怪的是,调查局长办公室“名酒”,居然是找

局长“谈话”,换言之,所谓的“调查”,完全是由局长“自说自话”,这合适吗?(王军荣)

时事评论背景:

“五保户大姐”在奥一报料网站上发帖曝光最牛夫妻局长,帖子中称,深圳气象局核心业务掌握在3对夫妻手中,数十万乃至数千万的项目分包到固定的开发公司,甚至老婆负责的业务老公审批。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夫妻局长”问题?

深圳气象局回应称,所谓“夫妻局长”,均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气象专业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市气象台工作的人员,其调入和职务提拔符合国家公务员法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

夫妻在同一部门任职、且上下级关系,以至于老公审批,老婆负责执行,符合哪条规定?不论公务员法,不论领导干部任用条例,都明确规定有回避制度: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的亲属关系为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有上列亲属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工作。怎么到了深圳气象局那里,就成了“符合规定”了呢?

深圳市气象局被举报、质疑后自己解释、自说自话,完全不具公信力。当地相关部门应尽快站出来作详解为好。(马涤明)

时事评论背景:

据《新民周刊》报道,江西省瑞昌市某小学班主任陶老师性侵多名女生,并致部分女生染性病后,家长找到市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蒋贤智接待了家长。蒋贤智对几名家长说:“如果是我的孩子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就不声不响带她到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去治病,不会向政府要一分钱。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副市长要受害者不声不响”问题?

尽管这句话的语境在新闻中很含混,但无论怎样,这逻辑混乱而无比冷漠的话语,令人不敢相信是出自一位副市长之口。受残害的都还是未成年的孩子,的确是要有一些隐私方面的保护,但这和“不声不响”、“不会向政府要一分钱”是两回事。面对几个幼女、几个家庭遭遇的不幸,身居官位者,没有起码的歉意和悲悯,却希望家长“不声不响”、别找政府麻烦,某些地方的官民隔阂,莫此为甚。

副市长这段话看起来“设身处地”,好像是站在受害者角度考虑,可如果副市长的孩子真有如此遭遇,她真的会自认倒霉、“不声不响”吗?绝不可能。任何一个有着正常喜怒哀

乐的人,眼看孩子无端遭遇横祸,都会想着要讨个说法。所以,副市长所描述的,不可能是她内心的真实价值观,只是一个她潜意识里的“顺民”形象而已。

在副市长这样的官员心目中,民众无论遭受什么样的不公,逆来顺受、“不声不响”是最好的姿态。当然,政府也会“主持公道”,但什么是“公道”,则是由相关官员自己说了算。如该副市长所言,“那个老师已经被抓了,校长被我们停职了,我们这么做还不负责任吗?”政府是不是“负责任”,本来受害者最有资格评说,可副市长的强势反问,已经先给自己评了“优秀”。至于受害者的心理感受,则不在他们考虑之列。

在该副市长看来,犯罪的是那位代课老师,一切责任都该由他承担,政府给了每家几万元所谓“人道抚慰金”,已是仁至义尽。可作为主管教育的副市长,辖区教师干出这等天怒人怨的恶行,她真的毫无责任?据一些家长所言,当地有很多老师挂公职吃空饷,每月从工资里扣出800元找个代课老师。而那位残害少女的老师,就是一个代课教师。若此言属实,教师管理混乱如此,副市长“负责任”了吗?

不正视那些无辜孩子和家庭所遭遇的不幸,不反思管理和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却只希望受害者家属“不声不响”,把不幸当做屈辱命运来承受,这样的思维,何其冷酷?副市长的这句话,在网络引来潮水般的质疑批判,并非人们小题大做,而是由此窥见当地官员和政府,在悲剧之后仍保持的冷漠和傲慢。个别官员对民众遭遇的苦能缺乏感同身受和应有担当,是造成官民割裂的根源之一。(王华)

时事评论背景:

近日,极端高温天气肆虐我国十几个省区市。中央气象台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至8月8日17时,全国共有11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高温影响人口约7亿,在浙江,十多个城市的气温都超过40℃,在湖南长沙,史上首次预报40℃高温。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热灾”问题?

酷热成灾,是一场民生的劫难,它不仅影响到正常生活,也威胁到社会的安全。例如,在湖南、河南等地,接连发生环卫工人中暑死亡事件,浙江森林火警频频,其局部地区森林火险已被列为“极度危险”的最高等级,各地高温病人激增,老人中暑死亡事件屡屡发生……

不过,尽管“热灾”凶猛,但是许多高温炙烤下的地方,政府部门的反应仍比较被动和迟钝。例如,湖南竟连发三起环卫工人中暑死亡事件,倘若在第一起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对环卫工工作时间和频率及时进行调整,不可能有接下来的第二起、第三起。在上海、杭州等地,出现了地铁纳凉大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城市开辟的公共纳凉点远不能满足民众需求;而不时发生的老人中暑死亡事件,从侧面反映出,政府部门对于老人,这一酷热中的高危群体,缺乏足够的健康关照。

与大风、暴雨、冰雪等一样,“热灾”也是一种重大气象灾害,虽然这种灾害的影响看似较“静态”,但其危害并不亚于其他气象灾害,除了众所周知的中暑、火灾之外,高温酷热之下,还会出现农作物减产、食物中毒增多,供水供电故障增多、车辆爆胎、自燃多发等一系列公共安全问题。

正因如此,在国外,应对“热灾”,是公共应急的重要内容。在美国芝加哥,一旦发生热灾,卫生部门人员会深入社区发放热灾防御手册;基层部门会走访老人及体弱多病者,确保他们有足够的降温设施;图书馆、体育馆、警察局等公共建筑进入24小时制冷状态,向公众全面开放;芝加哥市民可随时拨打政府热线,寻求帮助,例如要求政府派车将自己送往纳凉点等等。

在国内,这几年,“高温也是一种自然灾害”正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公共应急机制的转变步伐还未跟上。例如,一些地方在高温时会开辟一些纳凉点,但是纳凉点的数量不仅偏少,许多不为公众所知,管理也很不人性化,媒体曾报道,重庆许多社区纳凉点只在办公时间开放;高温导致人员患病死亡,但死伤人数,并未像其他自然灾害一样,由权威部门统计并公开,这种信息的匮乏,让许多人放松了对“热灾”的警惕。

热浪肆虐,是对公共应急的大考。据悉,上海已经制定了应对高温天气的应急预案,不仅明确了气象、发改委、公安等21个应急联动单位,对应于不同等级的高温预警,都有明确的联动措施。改革公共应急机制,应对“热灾”的常态化,希望上海的做法能为更多地方所效仿。(新华社社论)

时事评论背景: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述了传说中阿房宫的宏伟景象。然而据媒体报道,近期古都西安拟改扩建“阿房宫国家遗址公园”,同时在周边新建相关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以期重现“天下第一宫”的恢弘瑰丽,总投资预计将达到380亿元。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地铁每平米站5人”问题?

面对上述大手笔,记者想要追问:如此烧钱,到底是在保护古迹还是在兴建“形象工程”?到底是想带动民生改善还是想助推当地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

面对380亿元这个数字,记者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奇观,而是无数与父母难以团聚的留守儿童,与子女难享天伦的空巢老人。当然,还有千家万户都离不开的米袋子、菜篮子,这恐怕不是记者个人的感受,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最真实的想法。

有人会说,由于阿房宫遗址地处城乡结合部,因此兴建大型项目有益于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并拿出“曲江模式”作为参照。然而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近几年在照搬“曲江模式”、试图“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项目中,失败的不在少数。特别是面对一旦破坏便难以恢复的遗址,大兴土木更应慎之又慎。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如今依旧让人警醒。对曾是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来说,不仅继承了数不胜数的历史古迹,更应继承古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民生情怀,别让兴建“形象工程”的烧钱行为,“烧”坏民心,“烧”坏了政府的公信力。(新华网)

时事评论背景:

北京首部轨道交通工程地方标准8日公布,要求地铁车厢空地每平方米宜站5人,接近日本4人每平方米的设计标准,地铁节点换乘行走平均时间不宜超过3分钟。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地铁每平米站5人”问题?

该规定一出,引发了许多人对“这个规定合不合理”的讨论。多数人认为,此规定同前不久出台的“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每个房间居住的人数不得超过2人”的规定一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很难执行的。

从民生的角度来讲,此规定有其合理性。不仅可以解决公共交通过于拥挤的问题,最主要是提高人们出行的质量,出发点是好的。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鉴于公共交通资源有限、人口众多,此规定是不能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特别是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期。

对于普通的上班族而言,现行的体制下,从住处到上班地或许要一两个小时;若按新规定实施,为了等候密度达标的车厢,上班路途时间就要增加。为了不迟到,就要提前出发,这恐怕无法让人满意。

若要执行此规定,管理上也是一件难事。难道需要每天派专人去地铁上量每平方米站了多少人么?还有,这5人是什么样的人,男人女人、大人小孩、胖人瘦人体型不同,占地面积当然不同。

其实,这个规范更多的意义是对地铁拥挤现象出一个官方的正式文件,但实际执行效果不会很理想,因为拥挤的根子没有解决,只靠一纸禁令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沈利花)

时事评论背景:

生产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经济社会的游戏规则,但我们的标准体系似乎未能很好地发挥其规范作用:有时候,某些标准沿用数十年却从未修订,已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实际;有时候,不同的标准互相“打架”,令消费者无所适从;有时候,我们根本找不到任何标准。如今质量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常常与标准化乱象有关。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标准化乱象”问题?

经济全球化时代,生产标准不再是一个国家的内部制度,而是构成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然而,尽管中国标准化工作已走过整整50年历程,我们的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各种形式的标准化乱象,不仅影响国内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也让“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屡屡吃亏。中国经济要想在统一的游戏规则下突围,标准化乱象就不应成为不治之症。

标准化乱象何以出现?首当其冲的原因是,标准化工作与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但有些领域的国标已经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标准滞后、标准修订不及时的现象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标准的适用度和有效性。其次,不同体系的标准、不同机构制定的标准经常“打架”,也是导致标准化乱象的关键原因。同一个行业,不同的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标准”,很可能千差万别;同一项生产活动,不同省市也有各自的“地方标准”。这些标准的总量虽然很多,但常常会彼此矛盾,有些“行标”“地标”甚至与国标也存在冲突。前不久,农夫山泉身陷标准之争,其实就是地方标准与国标不兼容的一个典型案例。

此外,标准制定受企业利益的干扰和绑架,也是目前标准化工作饱受诟病的地方。标准的制定应该征求企业的意见,但目前的问题在于,很多强势企业或行业协会,以介入标准化工作的方式将自身利益“标准化”、“法制化”了。试想一下,由奶企巨头牵头的乳品新国标、由矿泉水企业主导的水质标准,如何服众?

标准化乱象已严重损伤经济活力和市场秩序,应对那些层次不清、交叉矛盾、老化滞后、缺乏前瞻性的标准尽快进行规范和清理。标准化乱象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有体现,但目前仅有国家卫生部门启动了食品安全标准的全面清理工作,这显然是不应该的。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尽快采取措施对标准化乱象进行整顿。

当然,规避标准化乱象的不良影响,各个企业也应有积极作为。有一些企业,明明有条件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优质出口产品,但提供给国内消费者的产品却连国内标准都达不到,这种“内外有别”的做法非常要不得。其实,不管标准如何,有远见的企业经营者应明白,无论是国家标准还是行业标准,实质上都只是底线要求,企业完全可以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不是与其他竞争者“比烂”。

时事评论背景:

教师猥亵女童、医生贩卖婴儿、法官集体招嫖……本该受人尊敬的“神圣”职业,近日却频频曝出令人发指的丑恶事件。作恶者终将受到法纪的严惩,但类似行径对其职业形象的破坏,及其带给人们的心理冲击,绝不是一纸判决就能救赎的。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神圣”职业频曝丑恶事件”问题?

无论是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还是“白衣天使”医生,或是代表公平正义的法官,天然就比其他职业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和公众信任。医生“拒绝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的希波拉底誓言,法官入职时“恪守职业道德”的誓词,就体现了其行为约束的严格标准。此类行业从业者利用职业的便利和权力徇私枉法,不仅不易被察觉,还将侵蚀整个社会的信任之基,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

如果说个别“害群之马”难以避免,那么当“禽兽教师”接连出现,产科医生一再卖婴,

多名法官集体沦陷时,我们有必要反思:当前一些职业管理中是否存在制度上的缺陷和纰漏?对教师、医生和法官等特殊职业人员的考核是否过多倚重技术优劣,缺乏对道德水准的重视和考量?

“德者才之帅也”,特殊行业职业道德建设尤为重要。教师、医生和法官等职业,承载着极其厚重的社会信任。遗憾的是,当前对此类特殊职业考核中,轻职业道德重职业技能的现象比比皆是,在一些职称评比、职位选拔过程中,职业道德往往被抛之脑后。陕西富平医生贩婴案涉案医生就曾因医德差被撤职,但之后居然被提拔为产科副主任,再次手握事关婴儿生死去留的大权,其中考核标准的巨大偏差一目了然,却长期被熟视无睹!

责任越大,所受的约束就应该更严。9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对几起侵害学生的恶性案件作出回应,要求对教师中的败类坚持“零容忍”;同一天,陕西省卫生厅提出,要查找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德医风建设存在的漏洞。我们期待相关表态能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建章立制,通过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防范此类事件再次发生,重塑良好的职业形象和公众信任。

时事评论背景:

8月5日,正在越南访问的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应询就制定“南海行为准则”阐述中方看法,提出了“合理预期、协商一致、排除干扰、循序渐进”四点主张。王毅做出表态的背景是,个别国家对形势存在误判,试图将“南海行为准则”用作解决与中国在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议的“特效药”和“速效药”。这种错误行为已干扰到制定准则的正常进程,影响了南海的和平与稳定。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南海行为准则”问题?

近年来,菲律宾已经成为争夺南海主权的“急先锋”。菲不但在南海频繁挑衅,有目的地加强其军事存在,还一再推动南海问题多边化、国际化。在“南海行为准则”问题上,菲极力推动制定准则,把本国私利贴上“东盟意志”的标签,以实现其借助准则来压制中国的目的。菲律宾的种种行为明显违背了制定“南海行为准则”的初衷。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其中提出,“准则将进一步促进本地区和平与稳定,并同意在各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朝最终达成该目标而努力”。从根本目标和宗旨来看,《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应致力于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为地区组织,东盟也多次强调在南海争议问题上不持立场,争议应由声索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因此,“南海行为准则”并不是为了解决具体争议而制定,不应歪曲制定准则的初衷,使其成为某些国家挑战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利器”。

对待“南海行为准则”,个别国家动机不纯,还有一些国家将准则作为解决南海问题的“速效药”,一味催促达成准则。7月,美国国务卿克里在文莱重申,南海航行自由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希望看到“南海行为准则”尽快签署。

催促的各方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就行为准则进行磋商,必须以良好的互信为基础。而从目前看,对话的氛围并不乐观。首先,中国与东盟各国同意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探讨推进“南海行为准则”进程,而事实证明,宣言尚未得以有效落实。菲律宾无视

宣言中关于“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的要求,执意推动对涉及南海岛屿主权的国际仲裁。近期,菲方索性撕掉面具,单方面关闭谈判磋商的大门。其次,个别国家未能与中国相向而行。近年来,中国充分尊重东盟国家推动谈判行为准则的意愿,对制定准则持积极、开放态度,释放出越来越多的善意,包括将推动行为准则的磋商谈判。但个别国家并没有珍视中国的善意,反而加快挑衅步伐。在此背景下,制定准则面临严峻挑战。

更严重的是,如果各方不能遵守规则,即使达成了行为准则,也无法真正和长期维持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南海仍将是“问题之海、争议之海”。因此,各方需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南海问题和“南海行为准则”,为直接当事方最终通过协商谈判解决争端营造良好氛围。时事评论背景:

近日在山东聊城举办的聊城市东昌府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让考生心里有点堵。用来招考中小学美术老师的试题,却成了考摄影,区直事业单位的招考试题,却照搬青岛往年试题,甚至在本地概况测试题部分,出现了关于青岛领导讲话的“奇葩”问题。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特殊”招聘考试”问题?

按常理,事业单位考试内容多为公共基础知识。而由于一些特殊岗位的要求,还会增设一些专业方面知识的考核。但是这次,让我们诧异的是,考题不仅是往年试题,而且考试形式还变成了摄影,如此让人不解的招聘,不禁让网友纷纷吐槽:此乃神一样的考试,史上最为“奇葩”的考题。

近年来,“萝卜招聘”一词在网络上渐渐流行起来。由于公务员“逢进必考”的原因,事业单位变成了某些有权有势者安排子女和亲属的后花园。虽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以“萝卜招聘”为代表的事业单位违规招聘事件一个接一个地冒出头,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事件。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事业单位更容易成为权力寻租的“猎物”。公考之路越发的艰难,一些人开始将目光聚焦到多为财政供养且相当稳定的事业单位。不同于公务员单位,事业单位更强调公共服务的专业技术性,往往需要根据岗位需要选用人才,很难像公务员考试一样“一把尺子量人”,这就要求落实事业单位用人的自主权。而多年来,这种用人自主权在一些基层单位被异化为“内部人控制”,从而给了权力寻租者违规违纪以操作空间。

事业单位招聘之所以问题频出,根本原因还是事业单位用人方式不规范,某些官员抱着冒险“搭末班车”的投机心态钻起了空子。“徒法不足以自行”,没有严格的执行和监督,再好的规定也只能成为摆设,也无法制约“暗箱操作”和权力滥用。因此,对于“萝卜招聘”,理应启动依法问责程序,对幕后黑手依法问责,营造一种惩前毖后的威慑效应。惟有如此,才能有效防止公权力滥用,才能真正实现招聘的公正、公开、公平。

时事评论背景:

财政部企业司综合处原处长陈柱兵,因涉嫌受贿日前在北京市一中院受审,他利用手中的国家专项资金管理权,单独或伙同他人收受财物2400余万元。目前陈柱兵案尚未判决,

据指控,其索贿情节严重,被索贿公司包括北京三元公司。同时,陈柱兵还在被派援藏期间向藏企索要贿赂。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官员受贿索贿的“底气””问题?

党和国家早就三令五申不得“跑部进京”。但是,“跑部进京”、“跑部钱进”似乎一直存在,而且没想到这其中还隐藏着如此不可告人的权钱交易,豢养着如此贪婪的硕鼠。身为财政部官员,不能很好地看管好人民的“钱袋子”,反而单独或伙同他人受贿,批专项资金拿回扣,被派援藏期间也不“老实”,公然向藏企索要贿赂,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那么,这位身居要职的财政部官员受贿索贿的“底气”何来?

精神上缺钙。人无信不立。党员干部,特别是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必须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或不坚定,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也容易被一些糖衣炮弹所击倒,成为金钱的俘虏。前文提及的这位财政部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其责,反而利用手中的国家专项资金管理权,受贿索贿,充分暴露出其理想信念之“钙”的严重流失。精神上的“总开关”出了问题,腐败堕落也就有了机会和可能。因此,党员干部要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原则,辨得明方向;在金钱物欲面前守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在各种社会思潮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潜规则作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规范、规矩,是行事理政的必备前提和条件。当然,规则必须是显性的、正确的,一旦被隐性的“潜规则”所代替,党性原则、道德规范便会被搁置,也就难以保证按规则行事、按原则办事了。应该说,在政界官场,显规则总体上还是执行得蛮好的,但也不排除某些领域“潜规则”很盛行。就拿前文提及的财政专项管理资金来说,批资金拿回扣,就是很典型的“潜规则”,而且在有些时候,这“回扣”的比例还会被某些贪婪的官员无休止地“上浮”、“提高”,极大地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造成大量国家资金流向个人腰包。因而,必须下大力气铲除各行各业的“潜规则”,让制度规范的正能量充分发挥出来,权钱交易、行贿受贿也便没有了土壤。

公权力失控。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按理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造福。但是,权力向来是把双刃剑,运用得不好,极易异化、扭曲为个人敛财谋私的工具。如何让权力规范运行,必须靠制度约束、靠监督倒逼,一旦失范、失控,便会如“洪水猛兽”害己伤人。前文提及的这位财政部官员,掌握着国家专项资金管理权,其之所以能够很“顺利”地受贿索贿,固然与其贪婪成性、社会环境不好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其手中的权力没有得到有力有效地监督制约,没有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资金流转、权力运行没有完全做到公开透明、阳光运行,这就给一些幕后交易创造了机会。看来,对公权力的监督控制之弦,一刻也不能放松。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要给权力涂上“防腐剂”,使其只能为公不得谋私。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当然,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心莫贪,贪心必起祸。无论是

行贿者,还是受贿者,其最终结果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只有老老实实、清清白白、干干净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才能立得正、坐得稳、行得久。

时事评论背景:

自称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的曾宪斌“房价低很丢人”的言论引发批评。6日晚,清华大学官微称教师中没有名为“曾宪斌”的人,聘任的客座教授中也没有此人。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虚名“教授””问题?

曾宪斌不是第一次以清华客座教授的身份招摇于世。记者调查发现,他名片上印有“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房地产总裁班教授”;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时,则被介绍为“清华大学教授”……如此频繁地使用(或冒充)清华大学教授或客座教授,却一直安然无恙,何其怪哉?如果不是这次因“房价越低,城市越丢人”的观点过于耸动人心,以至于被媒体质疑、清华大学证伪,曾宪斌也许仍然头顶清华大学教授或客座教授的虚帽行走江湖,八面风光,装腔作势。

清华证明这人是假教授,但一些大学把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的头衔随便抛送也是事实,有时甚至成了一种灰色交易。正如有学者称,一些大学拿兼职教授头衔随意送人,进行权学交易和钱学交易,可获得某种资源,而兼职教授普遍不兼职,仅仅是挂名而已。其根源是大学缺乏严谨的学术管理制度。

有多少所谓的教授在消费名校,实在不可知;又有多少客座教授含水分,是大学随意馈赠的,亦不可知。为了防止那些所谓的教授消费学校,学校对冒名者不应纵容,同时也应该束紧制度篱笆,别把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的头衔当工具。此外,世人也别太迷信所谓的客座教授和名校。

时事评论背景:

8月5日,有网帖称,湖北省枣阳市平林镇两名福利院院长吃低保。8月6日,记者调查得知,这并非个别现象。从2007年开始,枣阳约有40名福利院院长都在吃低保。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福利院院长吃低保”问题?

所谓低保,就是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简称。199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在1999年年底前,县级以上城市和县政府所在地的镇都要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均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湖北枣阳市低保局为了挽留因工资低想辞职的多名福利院院长,决定从2007年起给约40名院长发低保金。

很显然,当地在执行低保政策的过程中,明显严重违反有关规定。其一,改变了低保金的正确用途。他们将本该发放给那些“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的低保金挪作他用,当成了“工资”发放给当地那些“嫌工资低”的福利院长们。其二,严重违反了低保金发放程序。为了确保低保资金的严格发放,国家早已于1999年10月出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对申请享受低保资格的审查、发放程序、资金的使用与管

理以及对公职人员违纪违规行为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很显然,枣阳市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审查享受低保人员的资格,在打“擦边球”,将不符合吃低保规定的人员纳入了低保范围。其三,存在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之嫌。大家都知道,低保局和福利院都属民政系统,也正是因为如此,低保局才利用职务之便,在明知“合情不合规”、不可为的情况下,违规为40名福利院院长办理了低保。

诚然,枣阳市低保局为40名福利院院长办理了低保,或许是真的想挽留这些嫌工资低的院长们,或许是有难言之隐,也或许是迫于外界某种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但不管怎么讲,同情归同情,难言之隐归难言之隐,一码归一码,二者不可混作一团。如果这些福利院院长的工资真的没有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工资低,为了挽留他们,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但绝不能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于不顾,肆意妄为。

给低于城市生活最低生活标准的人群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是党和国家针对城市失业人员而采取的一项救助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不仅充分地体现了我们党“权为民所系、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治国理念,同时也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与关爱。从事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广大党员干部,既然受当地党委和政府之托,深受人民群众所信任,就应该在办理低保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做到不错不漏、不偏不倚,尽职尽责地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落实好、执行好。

如果仅仅是出于想挽留他们,违反规定为本不符合政策的人员办理低保,毫无疑问这种做法对于其他人来讲显然极不公平。试问:作为吃低保的福利院院长,这个“福”是不是享得太大了。

时事评论背景: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原临汾市委书记夏振贵复出的消息,并对近年来复出的官员进行盘点,再次将问题官员复出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多人甚至认为,问责就等于带薪休假,工资是有的,工作是不必做的。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官员“复出””问题?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敢说自己没犯过错?官员也是人,也会犯错,改正好了,再出来为官,那是应该的、合情合法的。但是,有的官员长者一两年,短者一两月就复出,这么一丁点儿时间,他们就真正反省好了吗?他们就真正改正好了吗?他们就做出足够大的成绩,可以提拔重用了吗?一个个大问号在我脑子里转来转去,久久都没能想明白。

还有,就是一个官员犯了错,只要问题不是太大,就做免职处理,到旁边去“休息休息”,待“风声过去后”,在上级部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或是官复原职,或是另有重用,有的甚至“走得更好”。那我们普通公务员呢?有的犯点小错误、出点小问题,就给予辞退处理,要想再进公务员队伍,那是难上加难。为什么都是同样的情况,为什么要遭受不同的境遇?

对官员进行处理,一方面是让官员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负责、受过,另一方面也是给公众一个“交待”、一个“回应”,一些地方及时对官员给予免职处理,公众觉得满意、舆论及

时得到平息。但是,快速免职、快速复出,公众会不会觉得太随意、被忽悠,舆论会不会反弹,政府公信力会不会受影响。反正,我是觉得“复出”不该太随意,这样的做法太缺乏诚意。

时事评论背景:

财政部企业司综合处原处长陈柱兵,被控利用国家专项资金管理权,收受巨额贿赂。近日,对此案中行贿人的判决显示,将20%的划拨资金作为回扣行贿主管人员,俨然成为业内潜规则。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放权有利于降低腐败风险”问题?

一人之腐,揭露的是整个业态的弊端。财政腐败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财政预算的弹性化,给了具体分配人员操作空间;二是财政资金落实到位缺乏保障,为贿赂官员创造了制度环境。

治理“跑部钱进”腐败,应协调和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改变资源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不得不到中央来“跑”资源的格局;二是中央部门之间的关系,要改变发改委、财政部及其他部委可以不受制约地掌握并支配动辄几千亿资金的现状;三是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关系。这其实也是“简政放权”应有之义。

时事评论背景:

近年来,随着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文化投入大幅度增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然而,在某些地方,文化发展的理念、建设、管理等还存在诸多误区,地方政府大兴土木,急于求成,通过上大项目来展示文化政绩,并且互相之间盲目攀比,这些已悄然成风。一个人口不足13万的西部县城,竟异想天开,计划投入6.5亿元,开发五大景区,并在县城周边的山体上安装2700余盏霓虹灯,用以打造“月光之城”。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文化政绩,制造轰动效果,挖空心思,斥以巨资,兴建“西门庆主题公园”——把早已被社会公德唾弃的反面人物也拉来当作文化政绩工程的幌子,这就已经不仅是铺张浪费,更是愚昧无知了。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政绩工程缘何屡禁不绝”问题?

我曾去过一个县级市的剧场,那里的音响设备可以为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使用。但是,这只是一个县级市,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何年何月才会到这里演出呢?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好大喜功、不切实际的文化建设只会增加百姓的负担。在这座剧场的附近,还建有巨大的博物馆、图书馆与运动场,这些建筑物合在一起,被当地政府命名为“文化广场”。我向那里的居民打听,一年到头,来“文化广场”参加活动的人并不多,很多设施基本上都处于闲置状态。

还去过岭南的一个地级市,因为经济发展快、财政收入多,近年来那里不仅修建了不少亭台馆舍,还拓建了一座巨大无比的广场。当地主人很自得地夸耀:“这里的广场比天安门

广场还要大!”是不是如此不得而知,但给人的感觉的确是大、太大。当时正是骄阳似火,灰色的广场上竟空无一人。也许闲暇时会有人来游玩散步,但毕竟只是一个地级市,需要如此硕大的广场吗?如果用不着,难道修建它就只是为了在面积上超过天安门广场,以满足一下小小的虚荣心?

这样的实例还有不少,一些地方为了角逐各种文化大奖,领导亲自挂帅,不计成本地制作大型剧目。舞台设计越来越讲排场,场面气势越来越宏大,道具、服装、布景动辄几大卡车,门票动辄几百上千元。他们不去积极开拓市场,而是热衷于以评奖为名索要财政投入。排出来的剧目,有的只演出几场,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许多文艺团体每年生产的文艺作品不少,能拿给老百姓看的却不多,原因都在于此。

修建林林总总的“月光之城”、“西门庆主题公园”,制作一些只为评奖、用过即丢的大剧目,一定会花掉很多钱。如果把这笔资金用于购买图书,赠送给乡村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或是用于给西部落后地区援建几所学校、支援贫困孩子上学,它的意义与价值,都将大不一样。

除了耗资巨大、规模宏大、规划庞大之外,文化政绩工程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花百姓的钱,露当官的脸。积累文化资本,制造文化政绩,已成某些地方官员的“成功之道”。对他们来说,花多少钱、有没有用,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否达指标、挣面子、产生轰动效果。于是他们做起事来,气魄常常很大,一个普通的庆典,一场常规的歌舞晚会,或者仅仅只是一台电视节目,动辄就要花掉上千万元。

在打造文化政绩工程的利益驱使下,举凡与文化相关的活动,如国家级的各种文化奖项,不少地方都不乏官员的有形无形之手。而且,为了赢得一些国家级的奖项,一些地方官员投入重金,组织人马,照猫画虎,创作出片面迎合上级口味的作品,这些作品的获奖,只会破坏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的背后是良心,政绩的背后是政德。片面追求文化政绩工程,是对文化本身的无知与践踏,归根结底源于某些政府官员畸形的文化观、投机的政绩观。在这些观念的误导下,近年来文化政绩工程屡禁不绝,有的甚至愈做愈大,形象虽然越来越光鲜,内容却越来越离谱,这一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此,很有必要引进社会监督与问责机制,把握好文化建设的规划、立项、投资等各个环节,尊重文化规律,力戒奢靡之风。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无愧于历史的文化精品。

时事评论背景:

上海市纪委、上海市高院通报“法官集体招嫖事件”调查结果:涉事的上海高院4人中,3人被开除党籍、提请开除公职;1人留党察看、提请撤职。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法官集体招嫖事件”问题?

上海高院法官集体招嫖事件终于有了处理结果,此事件给人的震惊之处在于,在中央三令五申“八项规定”、“六项禁令”、重申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当下,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不断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时事评论的文章

星博教育个性化辅导方案 学生: 教师: 日期: 时段: 课题假如,我是春天的一滴雨 教学目标学会去写时事类文章 重难点透视写文章重在出彩,学会出其不意。 教学内容: 2014年3月1日,一个举国哀悼的日子,一个令人愤慨的日子。在昆明,无辜的人们遭到歹徒丧心病狂的袭击,父母失去了孩子,刚刚上大学的青年永远离开了同学和亲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走了,我们的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 让我们记住这一天,3月1日,春城的春天里,我们的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 这个时候,我的窗外,正飘着细细地春雨—— 假如,我是春天的一滴雨,我要随着春风悄悄地潜入人们荒芜的心田,抚慰它,呵护它,为世界带来光明,再也没有恐怖和暴力。 假如,我是春天的一滴雨,我要化成千万滴雨滴,用春的芬芳气息,用春的诗篇,春的乐章,去平息人们心中的暴戾,让我们心灵的世界变得花团锦簇,让我们的心灵永远盛开着善良的花,让孩子的笑脸永远幸福。

假如,我是春天的一滴雨,我要捎上一把肥沃的泥土,轻轻地洒在人们的心田,种下一粒种子,用我的春雨滋润它,开出和平的橄榄枝,让残暴的人放下手中的屠刀,抹去人们眼中的仇恨,“天同覆,地同载”我们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中华儿女,没有理由我们要自相残杀!没有理由让亲人们哭泣!没有理由让亲人流血! 假如,我是春天的一滴雨,我要用爱国的信念浇灌人们的心灵,江河汇成海洋,小家聚成大家。 假如我是春天的一滴雨,我要化成人们眼中永不干涸的泪,永远记住这一天。 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小作者能够从现实的事例,引发想象,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渴望和平的愿望。文章内容新颖别致,语言生动形象,是一篇成功的习作。 好词: 好句: 好段: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读书报告

灯光下的思考 ——读《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有感 当我读完《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时间已经临近午夜,我依然沉浸在书中不能自拔,脑海中总是跳跃过书中的文字片段。我想这本书为我带来的好处不仅在于它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于新闻的思考。从进入新闻系的第一天开始,我一直停留在不断吸纳新闻相关知识的状态,真正静下心来思考我所学专业的方面还是第一次。因此,在提笔记录下我零散的所思所想之前,我要首先由衷地感谢书的作者科瓦齐和罗森斯蒂尔两位先生。 一、新闻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新闻的原型是早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共享,当一个人把自己所知道的消息告诉给另一个人的时候,新闻便诞生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已经突破了其诞生之初的粗糙模式,带着时效性与真实性,向着更加精致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进。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传播,新闻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相信未来,新闻将再一次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给我们带来更加强烈的惊喜与冲击。 对于人们来说,新闻是获知各种信息的最便捷方式。通过新闻,人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包括国际、国内、军事、经济、天气、社会、科技、文化、健康等许多内容,真正印证了一句老话——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已经愈发地离不开新闻。计划外出旅行的人,需要通过新闻来了解天气方面的情况,来调整自己出行的方案;商人则更多关注新闻的经济版块,来掌握市场方面的动态;百姓之间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就是当日新闻所报道的一些大家感兴趣的内容。伴随着新闻采访的实时性,传播工具的快速更新换代,新闻已经进入了大爆发时代。 二、作为新闻工作者,对待新闻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从广义上讲,新闻是传播各类信息的一种工具,但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讲,新闻是我们的第二生命。对待自己的第二生命,我们应该慎之又慎,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差错。 新闻对于新闻工作者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了诠释新闻的意义和价值,走上了工作岗位的新闻工作者们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工作在幕后的工作者们,为了能够使收集到的新闻素材第一时间完美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不舍昼夜,忘我工作;为了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新闻机构在世界各地设臵了记者站,工作在那里的记者们忍受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与饮食结构带来的不便,更多的是与家人远隔重洋的苦楚;更有那些奔赴战争现场的战地记者,在我的眼中,他们是无惧无畏的战士,随时面对着死神的威胁仍然从容不迫地进行着来自第一线的报道。 对待新闻,我们应该首先忠于事实真相。任何经过刻意加工和改编的新闻都不应该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新闻的初衷,也违背了新闻工

十大时事评论

1.民意调查机构的兴起 点评:这来自于公众的民主诉求。我国民意调查机构的兴起,有着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群众利益诉求、意见表达及价值判断呈现多元化特征,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公众对于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愿望越来越强,希望通过一定方式获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将使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收集民意可增强政策执行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保证政策的合理性,同时现代化使得政府决策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依赖于知识而非简单的经验,民意调查能让决策者客观地获得关于决策事项所包含的丰富信息,为政府科学、民主、依法执政带来了新契机。这让政府的行为居于主动地位。民意调查最大优点,在于政府能主动倾听老百姓的声音,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民意的未来走向,便于政府尽快作出政策调整,是一种事前行为,对化解社会矛盾有很大帮助。这一现象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我国调查机构中作民意调查有影响的比较少,更多调查机构仅把作民意调查作为“副业”。在中国的调查机构中,民营的占很大比例,其中专门作民意调查的机构并不多。从目前市场趋势来看,随着中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加速,更多的调查机构,会越来越多地涉足民意调查领域。 2.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 点评:充分认识媒体的重要作用。媒体时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地正面效应,也有消极的反面效应。由于媒体对于负面新闻具有很强的凝聚效应、放大效应和扩展效应,很容易使分散问题变成焦点问题,局部问题放大为全局问题,一般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其的重视和认识。提升善待媒体的能力。一方面理解和尊重媒体,主动了解新兴媒体的特点。另一方面,尽力满足媒体的信息资源需求,主动把信息“喂”给媒体。关心和支持新闻界举办的有益活动,做好媒体服务。提高应对媒体的技能。第一时间主动发布信息。事实证明,突发事件报道,谁第一时间发出声音,谁就能掌握主动。重视表达关注民意的情感。对于受到损害的群众表示足够的关切和同情,不要先表扬领导,要先表扬群众。不要激怒媒体或被媒体激怒。不要对媒体恶语相向,失去与媒体沟通的时机,同时

时事评论美文

时评美文摆脱手机依赖回归人际沟通 据报道,在湖南岳阳,一个两岁的小女孩被一辆驶来的轿车碾压致死,而当时就在不远处,小女孩的妈妈却在低头看手机。此事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人们对过度使用智能手机的危害产生忧虑。近年来,因为在马路上看手机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杭州有人一边看手机一边开车,掉进西湖;义乌一男子看手机过马路被疾驶的车辆撞飞……“低头族”在车流中穿梭,险象环生。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似乎更能佐证这一观点。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手机的功能早就溢出了单纯的通信意义,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终端,吃饭、打车、网上购物、银行汇款、朋友间的金钱往来等都可以通过手机简单的操作轻松完成,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更是无以复加。 此前,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虽说“爷爷摔盘离席”只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偶发事件,但由手机引发的各种心理疾患,在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一再上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当这句话成为现实时,多少会有一些悲凉。 技术是柄双刃剑。尽管手机的便利压缩了时空,虚拟空间里的狂欢看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回归现实却是人的精神和情感变得更加空虚和苍白。在地铁里,沉默成为一种默契,人们低着头,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一旦有人大声讲话,被惊动的人们往往投以反感的目光;在聚会的饭局上,一桌人各玩各的手机,没人说话,间或有人发出笑声,大家会抬起头,疑惑地问“怎么了”。正如小说《手机》的作者刘震云所说:“我就觉得手机好像自己有生命,它对使用手机的人产生一种控制。” 人们为何会患上手机依赖症?这需要从心理上去寻找病灶。现实的高压往往让人产生逃避的心理,而虚拟的网络世界恰恰迎合了这种心理诉求。久而久之,这种逃避成为一种懒惰,更多的人愿意在虚拟的世界里表达诉求,以避免现实交际带来的纷扰。而手机依赖症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使人渐渐失去社会交际的能力,从而变得保守和封闭。“社会人”变成失控的“工具人”,人被物化、工具化,从而加剧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陌生感。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优秀的习惯品质被抛弃,郊游、健身、看书、听音乐等让位于手机、网络,让人的身心逐渐浮躁、虚空,对工具的依赖感日趋加重,最终人与工具形成不可分割的捆绑。 摆脱手机依赖,回归现实的人际沟通,需要重建自信和信任,并形成宽泛自由的交流环境。人们因交际压力而选择逃避,也必将因信任和轻松而释放。一方面,要破除手机依赖症,需要对手机这一现代通信工具有全面的定位评估,需要重拾一些渐渐被抛弃的生活习惯,比如郊游、社交等,这个过程需要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完成。另一方面,身处信息社会,手机功能将越来越强大,从手机中可以获得的信息越来越丰富,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我们在和亲人相处,与别人交往时,不妨将手机调成静音甚至关机,以面对面交流增强沟通效果,增进彼此情谊。然而,要彻底克服对手机的依赖,还得让社会用一种平和的节奏运行,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整个社会有深刻的改造、变革,而这注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遏制校园暴力还要回到教育本质 校园是社会的缩影,除了阳光和欢声笑语外,也难免有阴霾和暴力。近年来,发生在校园里的恶性暴力欺凌事件多次被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关注。2016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提出要对全国中小学校学生之间因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以建设平安校园与和谐校园。2016年6月,李克强总理更对近期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提出要坚决遏制校园暴力这种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按照此次全国范围内中小学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时间安排,4到7月为各学校开展治理的阶段,9到

如何写好时事评论 (3000字)

如何写好时事评论 一“时评的复兴”是我们这个时代新闻传播界的一个耀眼的特征,甚而至于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事件。自上个世纪初年的1904年由《时报》开创而横空出世,时评这一新闻评论新品种,伴随着时代的大变革应运而生,为社会的大改造而呼号呐喊,其自身的发生发展也与时沉浮,随世兴衰,时隐时现。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时评遇到了互联网这个搭载了高科技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形式的高速发展,以及更加开放、更加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的出现,使得时评再一次地兴盛起来,而且不再限于报刊等纸质平面媒体,亦为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兴电子媒体所青睐,“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点开网页,时评四面开花、蔚然成风。”{1} 一时间呈现出包括时评在内的以新闻评论为主要特征的“观点市场”的兴旺发达,展现出舆论多元、观点杂陈、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000年4月17日,北京青年报自复刊以来破天荒地开设了言论专栏“今日社评”。2001年的5月份,新华社改变了多年只提供纯客观新闻的“传统”,推出了“新华时评”发稿栏目,开始向媒体和社会提供直抒胸臆的“国家通讯社观 点”。2003年11月11日,甫一创刊的新京报,即模仿海外一些报刊常用的社论版和社论对页版的样式,开设了包括时评在内的言论版。2005年4月人民日报在已有“今日谈”“人民论坛”及其他各专业版的专栏评论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与人民网联动的“人民时评”专栏。2007年3月5日,曾经不为很多人所知的嘉兴日报,以向全国招聘人才组建新闻评论部为契机,推出了以“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为宗旨的“嘉兴时评”及评论专版,并以此开创嘉兴评论的历史新纪元,进而把2007年定为嘉兴日报的“评论元年”。此后,上述各报先后编辑或出版了各自的评论专辑。像北京青年报的《今日社评》,新华社的《新华时评作品选》,新京报的《新评论》系列丛书,嘉兴日报的《评论元年——2007年嘉兴日报新闻评论选集》等。从中可以看出,“时评的复兴”对中国新闻评论的大传播、大发展,尤其是对社会大变革的推动是功不可没的。

形势与政策实践论文(时事评论 )

《形势与政策》 实践论文(时事评论) 题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当代 优秀青年 学期: 班级: 姓名:学号: 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当代优秀青年 专业:学号: 姓名:指导教师: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当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加以实践,而当代青年作为国家未来的继承者和建设者则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需要;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和民族团结的力量;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是我们当代青年铿锵有力的思想武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势在必行。 关键词: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录 1 认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1.1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 (1) 1.1.1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涵 (1) 1.1.2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内涵 (1) 1.1.3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 (2)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义 (2) 1.2.1 适应国内外大局形势,掌控主流影响力 (2) 1.2.2 巩固精神支柱,提供强力支撑 (2) 1.2.3 坚定价值追求,凝聚复兴实力 (2) 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优秀青年 (3) 2.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思想先锋 (3) 2.1.1紧握思想武器不动摇 (3) 2.1.2 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奋斗 (3) 2.1.3 弘扬核心时代精神,迸发爱国激情 (3) 2.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行动主派 (3) 2.2.1 开展实际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4) 2.2.2 加强专业学习,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 (4) 参考文献 (5)

时事评论及作文素材

时事评论及素材积累 36岁的四川汉子李勇为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女大学生阿依努尔捐献造血干细胞,为这个名叫“月光”的女孩点燃了生命之火。 在救助阿依努尔的几个月中,发生了很多“没想到”的感人故事:阿依努尔的父母亲没想到,那么多素昧平生的人伸出援助之手;阿依努尔的同学们没想到,在网上发的“鸡毛信”,在社会上掀起爱的波澜;阿依努尔的骨髓捐赠者没想到,6年前爱的承诺穿越了时空,在6年后为花季少女带来生的希望…… 【深度分析】“没想到”的背后,是爱的力量。最早发出“求救”呼吁的阿依努尔的同学们始终被感动包围:“正因为有了跨越地域、超越民族的大爱,我们的求救才有如此强烈的响应。”如果没有同学们的大声疾呼、没有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没有慈善部门的鼎力支持、没有爱心人士的无私援助,就不会有令人动容的“阿依努尔现象”。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爱的信心、爱的行动,就能给困境中的人们爱的支持、爱的温暖。 “阿依努尔现象”,不仅是爱的涟漪,也是慈善的典范。没有生病之前,善良的阿依努尔曾为白血病患者募集资金。阿依努尔赢得那么多关爱,不仅因为她少数民族的独特身份,还因为她的爱心打动了无数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只有播撒爱的种子,担当社会责任,才可能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刻,收获更多的爱。 “阿依努尔现象”,具有社会学标本意义。社会本来没有“墙”,是猜忌、隔膜和不信任,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屏障。在慈善事业中,也存在这样的“社会墙”:对慈善机构不信任,阻挡了爱心人士的脚步;善款运用不透明,消解了人们的捐助热情;做了好事却被误解,让人们沦为冷漠的看客…… 在社会转型期,如何打破这些无形壁垒,形成新的情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如何光大慈善精神,形成一家有难、万人支援的社会风尚?“阿依努尔现象”,为打破“社会墙”提供了新的启示:只有更透明、更专业、更公正,才能拆除不信任的“心理围墙”,打造有公信力的慈善事业。当慈善成为一种习惯、助人成为一种快乐,我们的社会就会成为善的领地、美的家园。 人的悲剧,不是无法战胜疾病和苦难,而是面对疾病和苦难时,孤立无援。让我们在祝福阿依努尔的同时,把关切的目光投向更多的“阿依努尔”——上百万与白血病殊死搏斗的患者和家庭。我们期待着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期待着更多鼓舞人心的“阿依努尔现象”。 央视四套播出。李白的出生地四川江油,要求湖北安陆停止侵权。 江油市李白纪念馆馆长郭兴隆表示:“李白不过是在安陆生活了10年,娶了第一个妻子而已,后人凭什么就自我标榜‘李白故里’?我们有充分的史料佐证李白出生于江油,而且‘李白故里’的称谓,也是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了的城市商标。” 江油市委宣传部称,具有内容争议的湖北安陆形象推荐广告,已引起江油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江油市已分别向中央电视台与湖北安陆市方面发函,要求立即修改或停播该广告,停止名誉侵权。江油市政府法制办负责人表示,此事还在进一步讨论中,目前广告还在播出,本周内将给安陆市发去律师函,表明江油对处理此事的立场,对其侵权提出交涉。 【深度分析】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流行的当下,古代名人俨然就是“财神爷”。一些地方为了古代名人的故乡名号纷纷争抢,蔚为壮观,成一时之盛。其实,这只是一些地方政府“借水行船”的发财招数而已,目的在于拉名人为自己招商引资和拉动旅游服务。然而,脱离城市的自身特色,光靠“傍名人”来打造城市品牌,恐怕难以持久。试想,如果城市本身不吸引人,再多的名人广告,又能怎样? 一桩在融资收购高峰期达成的媒体交易走向破产的案例。此前,已有《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

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评选意义和建议

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评选意义和建议 一个人最点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从2001年以来,《新闻记者》评选“十大假新闻”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十年,十年,他们坚持新闻打假,十年,他们坚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十年,他们坚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在这十年中,为我们新闻界举起了一面旗帜,树立了一个标杆,也给我们这些新闻从业人员留下了一个大大的叹号,向虚假新闻说不! 酒香不怕巷子深,新闻记者10年打假的意义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主要有: 第一:坚定信心,敲响警钟。它坚定了我们抵制虚假新闻的信心,坚定了我们遵守新闻工作职业道德操守的决心,同时也给我们的报人们一个警示,在追求报业发行量和网站的点击率的同时,最先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是真实地报道新闻,就像编者按中说道,在经过几年的评选中,有些媒体已经开始主动反思,汲取教训,其中《羊城晚报》编辑对于假新闻进行了认真地反思,写了《编辑如何“证实真实”?》。 第二:提供样本,创新研究。《新闻记者》对假新闻的研究,十年百条的虚假新闻为我们提供了典型案例,积累了另样的样本,创新了对假新闻的研究。通过分析可以深入剖析假新闻的成因,特征和规律,探讨防范之策,通过分析对案例进行归类、研究,概括新闻造假的动机、手法,提出杜绝假新闻的方法,通过分析对我们新闻的实践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分析了百条虚假新闻,以下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0% 5% 10% 15% 20% 0510 15 一:纵观百条虚假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其特征是两头少中间多,其中七月份

的虚假新闻百分比最大占18%,而二月份的虚假新闻百分比最小仅占3%,其中五月到七月是假新闻的爆发期,然后数量总体下降。其一,说明了假新闻的数量和季节变化等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夏季假新闻发生的频率较高。其二,说明了到了年中,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新闻专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等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严厉措施,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重拳出击后,八月到十月假新闻的数量明显有所减少。其三,在看此图我们发现尽管八月份数量减少,但是十一月份假新闻的数量又出现了小的高潮,可见制止假新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斩草除根,关于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我们要有一个精准的调查,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个定量定性的分析,例如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对于虚假新闻我们也要做这方面的研究,定量到假新闻年度上榜者及假新闻在报纸和网络传播的途径和方法,危害的程度追踪研究,有理有据,才能取信于人。 二:关于新闻造假的刊播类型方面,在百条虚假新闻当中,其中报纸首当其冲,占了76个,网络造假12个,杂志造假5个,图片造假4个,其中电视的 造假在2007年才评选出2个,2010年新媒体微博造假首次评选,关于广播和评论的虚假新闻至今还没有评选出来。其一,随着科技的进步,新闻图片的剪辑、后期编辑的技术与日俱增,让虚假照片也开始泛滥,关于这方面的评选在百条虚假新闻中略显较少,因此我们要加强此方面的分析。其二,尽管在造假方面,电视和广播由于囤于技术手段,难于直接取证,电子媒介的可保存性比较差,因此电子媒介的假新闻被现行捉拿的几率较小,[1]但是对于电子媒介的研究我们不能0 1020 3040 50 60 70 80

2017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时事评论

23救95值不值,总得有一些价值免于功利计算 为救95岁老太,23岁消防员火海牺牲――这条新闻再次让人们深切地意识到:奥特曼都是骗人的,消防员才是真英雄。5月2日凌晨,福建宁德一民房起火,火势猛烈,95岁老太被困。搜救过程中,墙体突然倒塌,消防战士姚为君被埋压,救出后抢救无效,不幸牺牲,年仅23岁。 年轻生命的牺牲让人无比痛惜,我比较反感媒体的这个标题:为救95岁老太,23岁消防员火海牺牲――这个议题预设着“23岁换95岁”的生命冲突,诱导出一个坏逻辑,让人们用年龄去衡量生命的价值,以功利主义的思维去评判这样做到底值不值。评论中一片争议,有人说,别怪我自私,我觉得英雄亏了。有人说,23岁大好的年华,也许他活着以后可以救更多人,对,我狭隘!有人说,也许是我太浅薄,不值,你的父母该是怎样地撕心裂肺。 想起30多前“大学生张华救掏粪老农而牺牲”引发的那场关于人生价值的大讨论,今天人们仍在讨论这样做值不值。这个时代的一大进步就表现在对生命的平等尊重上,虽然仍有人觉得不值,甚至痛骂支持救人者为“圣母婊”,但这种声音已经很边缘,主流观点是在批评这种“值不值”的坏议题,痛斥这个“用年龄衡量生命价值”的坏思维。 一个网友的留言赢得了很多人的点赞:如果非要从客观上分析救一个人是否值得,这是人类文明的倒退,生命不分老幼贵贱,或许这个年轻的生命本可以有几十年的大好时光,老人只有几年甚至几个月,如果因为这个放弃对生命的拯救,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也是人性倒退的开始。 这就是现代文明,生命的平等尊重上而给予弱者更多的倾斜关怀。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中,人们不仅不会用高低、贵贱、长幼来衡量生命的价值,甚至会在面临决择时向弱者倾斜,保护老弱病残者。比如,身处困境,面临灾难时,会让老人孩子或妇女儿童先走,把生存机会让给他们。――从功利主义角度看,这好像毫无理性,是违反人类生存本能和进化论要求的,但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正表现在这种超越生存本能、超越丛林原则的精神进化上,不仅不会因为“老人不像年轻人那样能创造更多价值”而抛弃老人,在生命的价值次序上把他们排到最末端,而且会因为他们是弱者而给予他们更多的、格外的关怀。 普通人都有这样的文明自觉,更不用说一个以救人为职业天命的消防员。当一个消防员面对这样的场景,民房起火,火势猛烈,95岁老太被困――他首先考虑的肯定不是“里面是什么人”,而是“里面有没有人”,无论如何,一定要救人,没有什么财物比生命更宝贵。当他听说“里面是一个95岁的老人”时,我想,他是不会犹豫“救人值不值”的,不会把两个生命放在价值的天平上去衡量一下。他们的职业使命就是救人,这种职业本能早超过了人的生存本能和功利本能。知道里面是一个95岁的老人,他不仅不会考虑“万一牺牲了值不值”,而会考虑到这样的老人更缺乏自救能力,更需要争分夺秒的救援。 在一个文明的社会,在一个消防员面前,这个生命的不等式不是一个问题,似乎无坚不摧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一败涂地。我理解当人们说“别怪我自私,我觉得英雄亏了”时的痛心和惋惜,这可能也正是英雄让我们肃然起敬的原因――我们会用“亏不亏”来计算,但他们不会;我们也许会纠结和冲突,但他们永远不会给自己陷入这种纠结的机会,他们

国内外十大新闻

1.甘肃丹曲发生严重泥石流(8月7日) 评论:这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重创了甘肃,同时也再一次重创了中国。它让我们再次铭记起了汶川大地震那个令人痛苦的时刻,同时它又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充满勇气面对灾难的一刻,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时刻,不管怎样,灾难已经发生,可是生活还得继续,灾区的同胞们加油! 2. 2010美韩黄海军演 评论:虽然美国一再声明这次军演完全没有向中国挑衅的意思,但是在大家的眼中,美国这次在黄海举行军演就是为了向中国示威,因此如果这次真的让美国在黄海大摇大摆的军演,中国在世界人的眼中又将成为任人宰割的牲畜了,因此不管怎样我们该维护的还是要维护,该行动的就要行动,绝对不能让各国人民把中国人给看扁了,记住,我们已经不是1949年以前的中国了! 3.电视收视率发现造假行为 感想:果然是高科技社会,真是无所不能,先是神医张悟本的教育履历造假,现在又出现了电视收视率造假,或许是因为现在的社会本身就充满了假吧 4.网店实名制的实施 感想:说实话本人是强烈支持网店实名制,因为这样对于多数网店主来说多了诚信,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则多了一份安全 5.第一位华裔NBA球员林文豪 感想:听到华裔这个词语真的是很有感触,希望林文豪能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6.麦当劳麦乐鸡查出含泥胶和石油 感想:虽然说这些监管机构都说不会对人体有伤害,可是谁又知道会发生什么呢?当初还严令三聚氰胺的添加量了,可是瞧瞧,现在还没有过一年又有三聚氰胺超标的产品了,这些监管部门应该也是检查了的吧?! 7.中国欲申办2026世界杯 感想:虽然我们的国足依旧这样不争气,不过如果有一天世界杯将在中国举行,那么对于我们这些中国人来说,又将是一件让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事! 8.明星频现假学历 感想:在这个娱乐圈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这些明星将诚信置于何地?真广告假产品!真人假学历!真是可笑啊! 9.朝鲜女特工赴日 附:金贤姬,曾经制造过1987年大韩航空空难事件,导致机上115人葬身大海。后被判处死刑,但因大赦侥幸逃过一死。金贤姬此次赴日,只因她透露掌握有关被绑架日本人的信息10.陈致中陷“召妓门” 附:陈致中现在已经向爆料周刊提出民事诉告 11.南非世界杯

时事新闻评论

时事新闻看点 愈演愈烈的中国“鬼城”现象 我们今天所提到的鬼城是一种形象化比喻,是房地产产业失衡所暴露的一重大问题。简单来讲,就是大量房屋闲置无人入住。 当今“鬼城”无非有三种情况:一、房子规模供过于求;二、房价居高不下,老百姓买不起房,尤其是青年人望房兴叹;三、房子已经出现滞销,继续卖地造房的趋势仍没有得到遏制。 纵观我们身边,人们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不再一味的将钱存入银行,买房是比买车更迫切的任务。因为长期以来的发展态势表明,房价的涨幅肯定不会让你失望。一个小城市的新城区开发后,三年内可以每平米可以翻一番。青岛市区房价每平上万也很是正常,不加遏制,此后必将继续增长。早买早划算又成为一个共鸣。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承担的起这笔购房巨款。因此又出现了有的人没房住,买房的都是有房的、炒房的。有些新开发的楼盘十年内入住率不到40%。 我认为,要想解决中国鬼城现象,首先必须控制地方政府无序卖地的行为,把卖地规模降下来,把卖地许可权收回来,把地价控制下来;其次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房子的开发建设必须有相应的居民需求,增加经济适应房的建设。 “为”字怎写,考试怎考 对于北京市今年的一道中考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中考意外惊现笔画题——“为”字的笔画顺序,的确是难坏了很多考生。我给家人和很多同龄人出了这道题,结果几乎没人能完全正确书写。 应该来讲,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这道题的确不难,至少是在小学我们就有学过笔画,但是当时呢,大家并不重视,老师听写,也仅限于批改对错,不会去追究。但是虽然我没有赶上这道题,但是我庆幸自己曾经的一个习惯----生字不确定笔画前绝不会下笔。因为第一印象太重要了,错了以后不容易改过来。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点就在于这道题的价值在哪,应该说在这个提笔忘字的时代,能正确书写已是很好了,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从追求完美的角度,我觉得按照汉字的正确笔画书写,有一种协调的自然美感。而且,这道题也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学习的严谨与细致。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这道题是很有价值的。至少它是应考框框体系下的一个课外拓展,也说明,学习不只是有课本重点,它是方方面面,这也是我们应试教育下所缺少的一种学习精神。 关于高考取消文理分科 九月四日,高考取消文理分科的决定将在浙江、上海两地试点进行。从广度上来看,这无疑是给了考生更多的机会与选择,而且打破了过往的唯分数论。但是接下来问题来了,将综合素质测评成为一个重要指标,那么这杆秤该由谁来保证公平,认为因素所具有的主观性并非仅仅几个简单的指标就能够协调的。其次,对于英语考两次,机会多了但是差距则会更明显,而且难以避免刷分现象,所存在的重要性降低也是空穴来风,我们不能忘记此次改革或者说我们一直在改革中的教育是在努力与国际接轨。 除去语数英三大主科的考试,考生还将面临14门考试科目的检测,即使是

【2019新闻时事评论10篇】2015年新闻时事评论的写法

【2019新闻时事评论10篇】2015年新闻时事评论的写法 【--其他祝福语】 时事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体裁。 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1、展开话题:说说你对这件事的观点。 2、分析这件事对社会、对人们、对自然等的影响。

3、提出建议或希望。 (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 (2)按评论的解说型评论性质功用分类,有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 (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 (4)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文章、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 时事评论的写作: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 需要文明回答的主要思想,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 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或网络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 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

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 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评论写得更好。

十篇政治时事评论

1.近闻秋季开学后,某地卫生局组织深入各学校、托幼机构食堂,对学校卫生专项检查,发现有食堂里土豆已发霉。卫生局按照《食品卫生法》相关规定,给予该校行政处罚。 看后,不禁联想到“奶粉门”!难以想象,连发霉的土豆都敢用来做菜提供给学生吃,那么,食堂里提供的其他食品安全到底有多大保证?可以假设,如果卫生部门没有及时对学校卫生进行专项检查,那么,学生们就有可能像“三鹿”事件的婴儿一样到生病吃药才“如梦初醒”———原来,平时食堂吃的东西有毒!那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黑心食堂”无视学生人身安全,安全重于泰山,卫生部门除根据法律罚款外,还应该勒令整改,撤换食堂失职人员,以儆效尤。但愿这一记警钟能够使人“闻者足戒”。 2.岁末最后一天,国家审计总署公布了一份最新的审计报告。报告披露四川5.12大地震救灾资金出现滥用等问题。报告说,截至2008 年11月底,审计署共接到群众举报1962件,其中有176件有较明确的问题线索,已批转审计机关核查168件,转地方政府处理8件。 由于元旦假期,这份挂在审计总署网站上的报告没有引起内地媒体注意,却没有躲过香港媒体的关注。香港媒体称,审计署在2008年8月4日至10月底,在对5.12地震的审计中发现了“六大”问题,移送给纪检、监察和司法部门的案件146起,涉案人员162人。

3. 近看报道,某地一12岁男孩因其妈妈非要求他中断玩耍去补习班学习不可,竟爬上楼顶欲跳楼,以此威胁妈妈。相信很多人读罢都会感到紧张和心痛。 生活中,常会听到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使家长暗自竞争,生怕自己孩子落后,常常早早就让他们读这个班或那个班。要是自己的孩子课余时间没去参加培训班,父母就会觉得孩子是在“虚度光阴”。于是,不少孩子整天忙于学习,晕头转向,几乎连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脸上笑容越来越少。 其实,孩童自有其成长规律,大人不应强行扭曲。假如父母总是把孩子日常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不仅会让孩子觉得不自由,且学习效率会很低。更重要的是,过多、过早开发孩子智力,会使他们早早失去童真童趣,失去作为孩子应有的天性,这对孩子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还会扼杀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创造性,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正如英国心理专家拉里近日指出的,对孩子来说,“虚度光阴”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适度让孩子“虚度光阴”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4.关注教师的“道德地位”。尊师重教关乎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待遇是关系教师的经济地位,现在终于关注到教师的道德地位上了。 毫无疑问,教师不但应占有一个较好的社会经济地位,而且必须有一个较高的道德地位。这并不是说,老师就必须是崇高道德的化身,但老师应起码是公民道德的躬行者和高尚人格的真诚传播者。师德水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小论文600字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小论文600字 西安地铁三号线使用“问题电缆”被曝光,该品牌电缆还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引发公众关注。陕西省工商局23日通报称, 对陕西奥凯电缆公司著名商标认定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撤销陕西 奥凯电缆有限公司“五胜及图”商标的“陕西省著名商标”称号, 并对在该著名商标认定中,审核、把关不严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追责。(3月23日中国新闻网) 陕西省工商局撤销“问题电缆”的“著名商标”称号,并对审核、把关中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这样的处理本身并没有错。评选过 程中“把关不严”是肯定的。譬如陕西省规定“著名商标”评选条 件是“核准注册三年以上”,奥凯公司注册不到三年就提交了评选 申请,连评选门槛都没达到,就能戴上“著名商标”的帽子,这里 面问题显然不小。 不过,板子仅仅打在“把关不严”上,还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著名商标”本身存在的问题,比“问题电缆”更可怕;它的实质, 是由政府部门为企业认证背书,将政府的公信力捆绑在企业的市场 信誉上。这容易导致两个问题:一是权力为市场做主,干预了消费 者的自由意志,让消费者在选择中被牵着鼻子走;二是政府与企业容 易形成一损俱损的共同体,“著名商标”企业出了问题,政府就会 跟着背黑锅,反过来,政府为了不让自己尴尬,就有可能为企业捂 盖子。 因此,2014年4月,国家工商总局就下发了《关于执行修改后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5 月1日起,生产、经营者不得将‘驰名商标’字样用于商品、商品 包装或者容器上,或者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工商总局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可为什么还有很多地方抓着“著名 商标”的评选不放呢?这显然是因为,行政部门的天然属性,就是要 自我扩张、扩权的。当行政部门抓住更多权力不放的同时,也就为

新闻学十大经典著作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上) 一个学科的构成,有史论和应用三个方面。传播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以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受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传播学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笔者从国外图书馆大量的传播学英文原著中,选了10种学界推崇的经典著作,不揣冒昧,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解读,推荐给中国读者。 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系。此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在几十年中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 在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可以说只出现过两个源头,即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尽管它们都会产生一个复杂程度不相上下的舆论过程,但是结果却不大一样。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它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stereotype)。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

阅读材料----2017年热点时事评论

阅读材料----2017年热点时事评论 1.有一种自信叫“为火箭发射失败点赞” 6月1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发布通报称,我国当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发射过程中火箭三级工作异常,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具体原因正在调查分析。通报还称:“目前卫星太阳帆板和天线已展开,卫星系统工况正常。各方正在采取有效措施。”(6月20日《新京报》) 航天火箭发射失误,让人遗憾。然而,当消息传出,小伙伴们不仅“愉快地”接受,还纷纷点赞,一吐心曲,“成功多了,看见一次失败都觉得奢侈”“对于中国航天,失败才是新闻”…… 这赞为信息透明而点。火箭发射失败的消息发布时间为19日,而情况通报发布时间也是19日,换言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当天即发布消息。从时间上看,不延宕,不冷却;从内容上看,不回避,不掩饰。这种公开透明的姿态,让人感受到了真诚,更读出了自信。 众所周知,火箭发射很难做到百分百成功。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龙乐豪所称,在航天这个高风险的领域中,一发火箭至少有1000多个元器件,光电缆的长度就能达100多公里。即便是航天技术领先世界的强国也不能保证100%的成功率,比如去年9月,美国猎鹰9号火箭就曾在发射台上爆炸。 我国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和可靠性一直居世界前列,对此,举世皆知。偶然失败一次,实属正常。承认失败,天塌不下来;直面失败,咀嚼失败,才能败中求胜,走向更大的成功。将失败消息发布出来,即是直面失败、自我砥砺的体现。 我国航天的三大精神,就包括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航天人并不讳言失败,是对航天精神的“另类”诠释,更能赢得网友理解和力挺,正如有网友所称,“比起无数次成功带来的骄傲,失败后的坦诚更能让人感受到真正的自信。” 网友的赞也是为自己而点。针对火箭发射失败,几乎所有的网友都抱有鼓励的态度,而不是愤怒,更不是挞伐。一次“来之不易”的失败,验证了广大网友的心

“时事评论”类作文导写示例

“时事评论”类作文导写示例 导读:成都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因为身为环卫工人的母亲生病,只能替母亲去扫大街,结果小女孩被誉为“成都最美环卫工人”!这一现象最近在网上引起热议。 你对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写一篇议论文,加以评论。字数不少于800字。 【试题立意】 这道作文题目源于社会生活的真实材料,曾经在社会上引起的很大的争议。 让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考查,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考查。并且在审题上也有一定的难度,但从内容上又很贴近学生的生活。 【构思点拨】 这是一道“时事评论”类作文题目。顾名思义,评就是评判是非、真伪、美丑;论就是议论、说理;评论就是以议论、说理为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现象纷纭复杂,同学们在接触社会过程中,难免会有所触动,会就某些社会问题或现时事提出看法,把这些看法写成文章,就是社会生活评论。 时事评论属于议论文,所以议论文写作的常规方法仍适用。比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正反

对比,比喻说理,辩证论理等论证方法都可以灵活运用。 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概括为:小女孩替母亲扫大街被誉为“最美的环卫工人”。据此可以谈对待“苦难与不幸”的内容。可以谈教育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谈论道德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小女孩“孝”“有责任感”的赞扬,另一方面可以是对社会“缺乏责任与爱心“的批判。 【名人言论】 ①没有谁比从未遇到过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 --------塞涅卡 ②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 --------尼采 ③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 -------顾贞观 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 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俄·普希金 ⑤让珊瑚远离惊涛骇浪的侵蚀吗?那无疑是将它们的美丽葬送。 一张小红脸体味辛苦所留下来的东西!苦难地过去就是甘美的到来。 --------歌德 ⑥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别林斯基 ⑦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⑧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

解读硬新闻写作十大要

实例解读硬新闻写作十大要点 硬、软导语之争 西方新闻学中的硬新闻(hard news)是一种强调时间性和重大性的动态消息。 在文体上,硬新闻的典型标志是倒金字塔方式,一般采用概括式导语,又称硬导语,它要求开门见山,一语中的。然而,这种写作方式自上个世纪初起便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一些记者认为“倒金字塔”风格使所有的故事看起来千篇一律;而按顺序描写的软导语比较自然,其文学化的风格亦有助于报纸同电视竞争。反对派指责说,软导语太冗长,太文学化,不能突出新闻事实,而单纯、直率的概括式导语更适合硬新闻。编辑们说,他们既不希望记者以概括式导语开始每一条新闻,也不希望软导语的延缓部分长得令人痛苦——有时翻过页去还未见主要事实。 当硬、软导语的争论发展到1970年代时,一名美国记者预言:“那种老式的倒金字塔方式的新闻报道正在消失。我们再也不需要把最好的材料都放在顶部,然后按照逐渐递减的程序排列材料了。” 一个世纪以来,硬新闻导语写作风格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直到目前为止,概括式导语仍在报纸上占据统领地位。1990年代末期的西方主流新闻教科书依然讨论着传统的硬导语写作规则,它们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本文展示的硬新闻导语写作的10大要旨乃英语新闻中普遍认同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有的已在中国报界风行,有的则无法与中文语境兼容,将它们拿出来做系统的讨论,是希望对当前的媒体报道改革有所启发和推动。 细查10大要义 1.导语要尽量以主句开头 主流英语新闻教科书大都认为,硬新闻导语要以最快速度道出最重要的事实,以主句开头可一语中的,而以从句开头的句子会造成事实延宕。请看下面一例: A根据政府今天开始实施的严厉的移民法,非法移民将被强行驱逐。(从句开头) B非法移民将被强行驱逐,政府今天开始实施严厉的移民法。(主句开头) B句以主句开头,主要事实“非法移民面临强行驱逐”先声夺人,辅之以事实发生的条件从句“根据政府今天开始实施的严厉的移民法”。观照原文 英语能更清楚地彰显这一点: Illegal immigrants face mendatorydeportation under tongh immigrationlaws that come into force today. 不过,在中国人看来,B句似乎比较拗口,而A句似乎更适合中文的表述习惯。在中文语境里,下面这种句法结构更为普遍: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说,截至4月21日,全世界共有27个国家和地区发现非典型肺炎疫情…… 这条消息以条件句(状语)开头,主句紧随其后。许多中文的消息导语都是这种情况。看来,第1条要义虽有指导性,但与中文语境中不一定兼容,要视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为了突出事实,硬新闻导语开头要避免以直接引语开头,因为这样往往会延缓报道,比如下面一例: “如果我在街上遇到霍克先生,我将不会与他握手”,在总理今天宣布提高销售税后,一位杂货铺老板说。 修改后的导语: 在总理今天宣布提高销售税后,一位杂货铺老板表示,假如在街上遇到霍克总理,她不会与他握手。 2.导语要尽量以主动语态和直陈旬开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