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08-3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

1008-3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

1008-3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
1008-3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

——以龙脊梯田景区为例

李萍

摘要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在过去的30年发展历程中,展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其独特的文化形态、风土人情带给我们视觉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关注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本篇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以广西龙脊景区为例,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实地观察了解情况,走访游客,和对相关的图书资料的阅读,并且结合自己的心得体验得出的一些结论。

因此我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合理性开发和利用是相当必要的,众所周知,民族特色旅游是旅游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是否盈利不仅对整个旅游业来说,还是对本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而旅游业又是国民经济的朝阳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基于以上陈述我认为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关键词:民族旅游保护研究开发利用

1.前言:

开发、利用资源的主要使命是使旅游目的地能够保持较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景区的开发和利用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同时旅游区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

广西少数民族绝大部分生活在大石山区、农村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各个方面无

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桥和楼是广西少数民族风情的四大特色,是最亮丽的风景线,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当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潜力巨大,发展的意义重大。

因此,必须针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采取有效的对策,以便于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下面就通过以广西龙脊景区为例进行讲述。

2.旅游环境的相关理论

在认识对龙脊景区的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情况之前,我们就先了解几个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有助于我们科学的分析龙脊景区的实际情况:

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即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即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旅游环境问题即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社会环境相协调。但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和商潮的巨大冲击,龙脊景区的旅游开发常常忽视其资源特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对其特有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继承,使原有的文化价值被商业价值所取代。同时,旅游发展使当地龙脊居民认识到地方文化和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存在着差异。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使得龙脊景区的一些优良传统习俗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一些旅游者不良行为的冲击,思想上受到世俗、落后、颓废的影响。

目前,人才已成为旅游业可否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的讲解不能像自然景观和一般的人文景点那样人为地尽情演绎发挥,而是要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此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的旅游意识,使得龙脊景区往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多种少数民族的杂居生活,注定了他们的文化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在龙脊景区的问题上,也是一样的,龙脊景区的居民从大体上来说,是壮、瑶、汉的三个民族,他们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所以我们在游览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旅游区的环境,对于污染的净化能力,以及对于旅游人群的承接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面对人群的拥挤及带来的卫生、噪声影响,可通过提出可容纳旅客的最大限量指标来控制门票的销售数量,确保风景区环境的良性循环。研究旅游环境容量是为了使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旅游区点的环境,对于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以及对于旅游人群的承受能力,进行预测。

旅游环境容量的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生态容量(EEBC )、空间环境容量( REBC )、设施环境容量( FEBC )和社会环境容量 (FEBC) 。

知道了上述的相关理论知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的具体的对整个龙脊景区进行分析。

3.浅谈广西龙脊梯田景区:

3.1龙脊梯田的简介

被外国游客称为“中国的伊甸园”的龙脊梯田,是世界上杰出的农艺景观,是一部雄距在世界旅游名城桂林近侧的空前绝后的立体田园诗。

龙脊梯田至今已有650年的历史,是从元朝(1206-1368)时候开始修建,历史悠久,位于龙胜县城东南13公里的和平境内,地理位置优越,其方圆20平方公里,海拔最高1100米,最低300米。正是这种高山深谷大落差,使其周边地区形成了高山云雾,河谷急流的壮丽景观。

在这梯田的海洋里,最大的田不过一亩,大多数田都是只能种一二行禾的“带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在这里我说一个小笑话,你们就可以想像的出龙脊田的小:有个地主要农夫耕完山脚的206块田,农夫把地耕完后,数来数去一共只有205块田,怎么也找不到那最后一块,后来他拾起了地上的蓑衣,这才发现原来还有一块田被盖住了。当然啦,这只是一个小比喻,不过,你也可以从中看见其差异之处。

个人感觉呢,龙脊的美,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一半是显示在磅礴壮丽的梯田里,另一部分则是蕴藏在梯田一样层次丰富的民族文化中。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与卓尔不凡的农艺景观相结合,这才是真正的龙脊梯田景区,也才是龙脊美的全部。

龙脊主要有“七星伴月”、“九龙五虎”、“大界千层梯田”、“西山韶乐”、“金佛顶”、“龙脊古壮寨”、“金竹壮寨”等景点。我个人觉得龙脊的最佳旅游

时间是每年农历四月十五以后,因为那时梯田开始放水,持续半个月;还有就是每年中秋以后的半个月。龙脊的雪景也很棒,但是下雪的时间不定,看运气了。最热7月平均气温28.3度,最冷1月平均气温7.9度。

说实话,我最喜欢的是龙脊的四季,因为其各具特色:春、夏、秋、冬就像一套完整的彩画,美丽多彩。龙脊的大多数居民是壮族和瑶族,他们用双手创造美丽的生活:壮锦织出满天云霞,蜡染布染出了烂漫的山花,满山的红辣椒展现红红火火的生活,用他们的真诚,用他们的微笑,迎接着一批又一批的八方来客!

3.2龙脊十三寨

经过几百年的辛勤开拓,终于形成了今天龙脊的大体的格局,当然来,除了今天很出名的平安梯田和金坑梯田外,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梯田,正是因为他们的广泛的分布,才有龙脊十三寨的出现。

平安寨是龙脊山上的壮族村寨,随着“龙脊游”的大热,游客的纷纷到来,壮家人纷纷开起吊脚楼式的家庭客栈,价钱呢?也不是太贵,一般都是10-30元一床,有热水和公共卫生间,就是简陋了点,其他村寨也有类是的家庭客栈。壮家人是很好客的,如果你比较了解壮族的的基本习俗,那么当你到壮家做客时,可以多住几天,因为这是你领略壮族木楼的建筑,品味他们自产的美食的好机会,随后你会发现自己从心底里喜欢这个可爱的地方。

另一个比较有名的是黄洛寨,和平安寨不同的是,黄洛寨的居民是瑶族的,全寨呢,有60户人家,400人口左右,全部姓潘,属于红衣瑶。提起红衣瑶,不得不说瑶族妇女身上那火红的衣服还有盘在她们头上那长长的黑发!龙脊壮族和瑶族的舞蹈,大多数是古老、传统的舞蹈,如:欢乐的“扁担舞”、古老的“师公舞”和豪放的“葫芦舞”;但也有新创作演出的,如龙脊山脚黄洛红瑶嫂子们跳的“五彩裙”就是其中代表。能欣赏到少数民族特有的舞蹈和悦耳的歌声,这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到龙脊十三寨观光、游览,我们都会从心里有一种家的感觉。这是我一个很大的感受,他们热情、好客,有着人间最美、最真的感情,不为金钱,没有功利,看着如诗如画的景色,领略当地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一次龙脊之旅会让你毕生难忘!

4.龙脊梯田景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龙脊景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原因的因素的影响,其环境问题包括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比如导游、饭店、旅馆的诚信问题,和谐友好的商客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相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外来因素的影响

旅游业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很容易受到外来环境的影响,如亚洲金融风暴(1997年)、“非典”(2003年)和全球性金融危机(2008年),都对龙脊景区的旅游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前几年发生的四川“3.14事件”、甘肃“3.18

事件”(2008年)和的新疆“7.5事件”(2009年)的地方地方民族事件以乎与广西少数民族旅游业没有直接的影响。不过它也从另一个侧面,影响着龙脊梯田景区的旅游发展,给当时的旅游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和严肃的问题,所以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使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4.2生态和人文环境的破坏

旅游景点生态环境的严重性破坏,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管是对于梯田的本身的自然景观,还是当地少数民族的独特的服装服饰、民居宅院、风土人情等人文景观,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来因素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有些不好的外来文化和外来因素会影响着我们美丽的龙脊往负面的方向发展,这就来极大的破坏!

在龙脊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就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其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建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重复性建设以及在旅游高峰期,人满为患,旅游气氛丧失。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

在我游览龙脊景区的时候,就发现有不少的游客在梯田或其他地方留下不少的垃圾,破坏了我们心中美丽的龙脊梯田。让看到的游客感到遗憾和惋惜!

4.3相关的旅游设施不够完善

整个龙脊景区的整体发展还是比较好的,可是作为一个出色的旅游景区来说,还有存在着不足的地方。

旅游的相关设施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景区信息传播不灵,景区的公厕太少,车辆保管过于简单,相关住宿、购物等的不足,还有当地专业的旅游从业人员比较少。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是很不利于龙脊景区长远的发展!交通问题上也不是太好,上山的乘车秩序的混乱,上山的道路太过崎岖狭小,弯道很多,大巴车很难上得去,只能改乘中巴车。在以前还发生边坡塌方,导致这条黄金旅游线交通中断的事件。在安全问题上,也让不少游客担心。

5.少数民族地区保护性开发和利用的对策分析

5.1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和突出当地特色

从大的方面来说,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30年历程中的每一次飞跃都与国家有关,而今大多数的民族地区旅游危机的化解,都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国家采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适当财税优惠政策等措施,都有利着景区本身的良好发展。

从龙脊景区的本身来说,当然是可以自我改进的。首先必须突出特色,不要与其他地方,其他景区雷同过多,没有特色的东西是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的,所谓特色,即独特性,主要是指民族特色、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

相对其他地方来说,还是十分有优势的。在这方面,龙脊的少数民族风情游还是不错的,做的也比较吸引游客。但是还有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传统的东西不能掉,不过也要有创新的地方,这样才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5.2建立以旅游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体系

在龙脊景区建立一个以旅游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上面也说过,龙脊景区目前的旅游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在一些细节上还要有待改进,特别是要注重人性化和生态化,我个人认为这是两个关键点。

但是在旅游设施的建设上应当根据龙脊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合理确定旅游设施的建设规模,注意档次的合理分布与市场的需求相吻合,设施的建造地点应与游览地保持必要的距离,设施的外形要与龙脊当地的景观相协调,要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相协调。同时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以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可以对龙脊当地居民进行相关的旅游知识培训,这样有利于整个景区的良性发展。旅游业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该行业的发展,而影响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问题。因此,要做好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制订和完善各种责任制,推行旅游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服务。这不仅对龙脊景区的本身,还是对桂林或广西的整个旅游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另外,旅游业的发展,还需要其它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如交通部门、邮电通讯部门、商业部门、金融部门、以及公安部门等的支持与配合。上面也有提到过龙脊的交通问题和安全问题,注意好龙脊景区与其他部门的配合,会给龙脊景区的有利发展提供不少的帮助。这同时也是景区长远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最美丽的地方,如果没有人发现,就缺少了一份美!最美丽的地方,如果不安全,就缺少了一份真。

5.3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宣传教育

环境教育是一种长期性的、普遍性的全民教育。它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环境意识,提高自身素质。环境保护和宣传不仅是停留在通过报纸、期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介上,还应该有社交上的互动。这样不仅是龙脊当地居民还是游客本身都会注意到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问题。景区的生态和人文景观的合理性开发和利用,是有多方面的努力的。

政府机关要完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教育过程。政策上鼓励通过教育培养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以及维护高质量环境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员。并制定严密的法律法规,依法办事。

游客和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呢,也要做好自身的工作,爱护好我们美丽的龙脊梯田!

6.小结

综上所述,龙脊景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旅游保护、开发和利用中是一个很

典型的例子。民族地区旅游业是一个优势产业,也是一个相对绿色的产业,而且经过30年的发展和国家的大力帮扶,民族地区的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进一步提高,旅游业收入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就广西来说,2008年,广西60166万美元,在全国排第14,所以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龙脊景区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国家和政府,同样的也离不开本身关键的发展,注意好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还有完善相关的旅游设施,龙脊景区才会有更加长远、健康的发展!

6.参考文献:

[1]黄钟警、吴金敏,《精彩龙脊》[M],书海出版社,2005

[2].陈其悯,《车行广西》[M] ,广西美术出版社

[3] 张红伟,《广西,美丽神奇的地方》[M],外文出版社,2006

[4] 杨爱文,《民俗民风游》[M],学林出版社

[5] 李柏文,《旅游调研》[J]

[6] 汤春琳,唐翀.我国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7(20)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涿州三义宫为例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温,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而涿州的三义宫就属于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一、涿州三义宫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现状 1涿州三义宫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的三义宫,始建于隋代,唐、辽、元、明、清代均有修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明正德三年(1508年)武宗皇帝朱厚照亲赐玺书“敕建三义宫”,整座庙宇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文化底蕴丰厚。是寻千古一拜,觅忠义之魂的最佳场所。华北地区最大的木雕塑像群,宫内古柏参天,高大俊秀,人物塑像栩栩如生,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争相来此,徘徊瞻眺,留连往返,清代王锐新“咏楼桑”中提到“千秋正统垂青史,两字公平定紫阳,多少称王称帝者,问谁庙貌似楼桑”。遗憾的是三义宫被毁于60年代末期。 2 涿州三义宫的文化背景 一个成功的历史事实、一个人生飞越的道家圣地;一个战火连绵的时代,三个人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从这里改变了命运。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他们浓重而光辉的一笔,他们的精神为世人所共仰。千百年来,来这里拜谒的人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成为人们寻找忠义诚信、寄托一诺千金的地方。这里是“义”文化的发源地和三国文化之始地。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便是桃园结义故地——涿州市三义宫。三义宫(又名三义庙)三国演义从这里开篇,桃园义气到此处寻根,后人为纪念刘备、关羽、张飞在此桃园三结义而建。刘备、关羽、张飞从这里彻底改变了命运,奠定了一个强大的事业基础。 3 涿州三义宫的开发与保护现状 1996年涿州市旅游文物局经多方努力,按以前的建筑布局、规模又进行了修复,重建后的三义宫,采用以前明代传统三进院落布局,由外向里依次为山门、马神殿、关羽殿、张飞殿、正殿、退宫殿、武侯殿、少三义殿,按原有形式内塑87尊塑像。2000年12月涿州市三义宫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50万元,完成了对三义宫品牌的调研和策划,三义宫的发展定位,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改造,使三义宫又重现了往日的风采,生动的再现了三国时期蜀汉的大部分文臣武将,满足人们对代表着"忠义诚信"故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要求。每年吸引来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来三义宫考察;东南亚刘、关、张、赵宗亲会曾多次组织会员来三义宫省亲祭祖。韩国LG集团、日本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览观赏对象。近几年来,改革开放的大潮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旅游资源的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保护好优美的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如何正确处理好旅游环境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集中体现。开发与保护关系贯穿于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显出其重要性。我是一名旅游工作着,试图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角度,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提出一些观点,供商榷。 一、开发和保护的辩证关系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发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破坏。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将改善、美化资源环境,因开发而带来的旅游收益也为资源保护创造了经济条件。另一方面伴随旅游开发而带来的环境污染、游人的不文明活动行为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都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两者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并在辩证联系中共同改善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开发和保护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1、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因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开发与保护这对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红原大草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不少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特别是湿地草原、安多游牧文化独一无二。这些自然的、人文的旅游资源,就目前的客观条件,要很好地全部进行开发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先进行保护是上策。而有些旅游资源,还存在如何开发的争议,并涉及到开发后带来的的环境、社会、经济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先予以保护而后开发。 2、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旅游业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徕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导,是旅游资源价值的充分体现。例如,麦洼寺是川西北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规模最大的藏传宁玛派大寺,是外界了解藏传佛教文化的窗口。只有通过合理开发,使之走向世界,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佛教圣地,才能充分体现其保护的价值。随着 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人们对的提高,人们对旅游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和复杂化,开发能反映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和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产品,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红原大草原就有这方面的旅游产品供游客挑选。 3、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一般情况下,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对旅游资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灭”,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对还有就是旅游资源、环境进行改善、美化,以增加其可进入性;或对人文旅游资源搜集和整理,重现其光芒。同时,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地的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在这个意义上,开发意味着保护。红原县申报了红原大草原AAA景区,制定了《红原县旅游经营管理办法》、《红原县牧家乐管理办法》,这些措施,就是对红原大草原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的第一道保护网。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从狭义上讲,开发与保护是一对矛盾,相互对立。而从广义上来说,开发与保护却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国地域辽阔,景区景点多在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本身可用于风景旅游资源保护的资金很少且来源单一,单纯的讲保护无法改变这一现状,也无法使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而重开发轻保护,短期游客量虽显著增加,经济效益增长较快,但一旦超过资源的环境容量,造成过度开发,就会损坏资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得不偿失。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者必须慎重处理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要根据资源及其环境的容量,来确定开发建设的方式和规模。无论开发还是保护,都应该以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为出发点,以达到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 旅游与环保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游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保护区带来的破坏。如游人过量所造成的三废污染,拆木损花,狩猎禽兽等,都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省五池自然保护区,近几年游人大增,有的人为取盆景石,随意砸坏熔岩,使台地上有的地段变得百孔千疮。 2.在保护区修建宾馆等服务设施,由于工程大,占地面积也大,必然要破坏周围一些景物。保护区修建道路,需要大量土石方,也将破坏道路两侧的植被,而且公路一开,曲径通幽的野趣会变成车辆来往的闹

市景象,失去游览观赏环境。目前,这种现象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已经出现,在岳烨幽谷中修建宾馆和停车场,砍伐了大片岳烨林;在修建冰场到天文峰公路的过程中,破坏了大片苔原景观,致使有的地段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3.对保护区管理人员来说,如何协调旅游与环保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既要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又要向游人开放,这个方针本身很可能使管理人员无所适从,一旦处理不当,往往带来灾害性后果。特别明显的例子要数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这个被称为“神话世界”、“人间仙境”的全国重点保护区,开放旅游后,游人蜂拥而至,而保护区缺乏科学管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加上过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加重,泥石流加快活动,使晶亮透明的湖泊开始淤塞。此类教训,其他保护区当引以为戒。 旅游资源的保护,当前要切实抓好下述三个方面,尤其是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是对景观、景点的保护。这是对旅游资源的直接保护,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顾景观、景点的承受能力,掠夺性开发,它直接破坏了旅游资源。我感觉在这方面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两方面,一是对景观和景点加强维护和维修。尤其是对人文旅游资源,要加强保护。目前还有许多珍贵的人文资源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1、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因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2、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徕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 3、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 一般地,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或对资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灭”,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对资源环境进行改善、美化增加其可进入性,或对历史遗迹进行发掘修复、保护,或对人文旅游资源如民俗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重现其光芒。同时,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环境的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二、相互矛盾 1、从某种程度上看,开发也是一种破坏。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对资源地进行的适度建设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破坏也就没有开发,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开发模式,使得积极的开发也会带来破坏。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技术条件限制,兵马俑一号坑的彩陶已逐渐褪色,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当然,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是对资源的严重破坏。 其次,从人为角度看,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如北京故宫很多地砖已被踏破磨平,地面下陷,增加了保护、修复工作的难度。目前国内旅游景点并不对游客量进行限制,而是来者不拒。 再次,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开发从而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资源所在地(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资源地 的影响。 2、过量的保护,妨碍了开发。 因开发造成破坏,为“防患于未然”,易导致片面强调保护,从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开发。过量的保护而没有对资源的开发,就不能体现出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旅游业也就得不到发展。曾经有阿拉伯商人要投资兴建清净寺,但因部分学者强调应保持清净寺的“原汁原味”而“泡汤”。这里姑且不论其对与错,但过分强调保护也就失去了开发的机会,防碍了发展。

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作者:薛群慧张晓萍来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添加日期:09年12月29日 一、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的理论出发点 正确处理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历来是互相联系,相互转化,相辅相承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在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时,必须注意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盲目排外,唯我独尊的思想,认为凡是本民族文化都是最好的,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愿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份;二是认为一切外来文化都是先进的,全盘照搬照抄,抛弃了本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内涵,从而失去了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正确处理好古今的关系。在利用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也涉及到如何对待古今关系问题,在这里也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思想方法论:一是厚古薄今,二是厚今薄古。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实践中就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在对待文化遗产上,报复古主义,认为凡是民族文化就是古代文化,传统文化,摈弃现时代的创新、发展的民族化、民俗风情,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历史联系。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利用、开发上出现了仿古潮流。如在你追我赶的“仿古”热潮中,许多地方无视中国《文物保护法》和世界《威尼斯宪章》中关于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理应遵守的若干规定,使一些历史上曾有,后来荡然无存古建筑和滕王阁、牡丹亭等纷纷死而复生(尽管专家认为十有八九属非驴非马建筑)。二是厚今薄古,这是对待文化遗产上的文化虚无主义,认为一切传统文化都是糟粕,而全盘否定,完全抛弃。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仍然存在这种倾向;现代的才是进步的,才有吸引力,从而抛开民俗的历史继承,标新立异另搞一套。正确对待民俗文化遗产的态度,也就是保留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精华,抛弃和克服民俗文化中落后、消极的成分。然而在开发和利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实践中,存在着优劣不分,精华与糟粕混杂,甚至把糟粕当精华的现象。如在某些旅游景点,不同程度上甚至主要是以封建迷信内容和庸俗低下的趣味来吸引游客。例如在根据《西游记》、《封神榜》等名著而建造的宫、园、山、殿等场所,不是正确地去表现这些神话故事中的人们追求美好的理想,与黑暗作斗争,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主导精神,而是着力表现作品中居陪衬地位的宿命论,因果报应等迷信的乃至恐怖的和色情的东西。 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如今人们已对“开展民俗风情旅游是大有可为的一个旅游项目”形成了共识,但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遵循哪些原则去开发,有5个方面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这是指发挥“唯我独有”的民俗风情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只有在开发特色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和特色上下功夫,才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所谓特色,就是“你无我有”,“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如何判定某一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具有独特性,可以参照旅游资源主要质量指标;珍稀度是指世界范围内旅游资源赋存的价值水平,包括绝无仅有的、罕见的、珍贵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古悠度指在一定范围内旅游资源形成的历史年代,它产生时间越早,历史古悠程度越大,特色层次也越多;奇特度是指旅游资源与人们生活、现实环境的差别程度。由于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心态就是求异、求新。因此,奇特度愈强烈,资源特色层次则愈多,对旅游者吸引力也愈大;规模度指旅游资源在同类的雄伟、磅礴程度,可构成一系列旅游极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摘要:开发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对赫哲族民俗文化的一种很好的宣传和保护工作,让越来越多人了解赫哲族,为当地的发展做一点贡献。本文首先通过对赫哲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做了一些简单介绍,然后对开发赫哲族民俗文化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最后又对开发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了较详尽的说明和介绍。 关键词:黑龙江;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序言 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合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这里有一支只有4000多人的、而且世世代代专以捕鱼为生少数民族——赫哲族。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的赫哲族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赫哲族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也是我国的六小民族之一,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吸引着众多游客。这支黑龙江省所独有的少数民族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存完好,历史上被称为“鱼皮部落”,捕鱼文化独具当地特色。① 赫哲族的民俗风情成为近年来三江地区旅游业开发的新亮点,其开发策略更符合当今旅游发展的新潮流——追求原生态,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现今人们出游的目的不再是仅仅满足于游山玩水式的拍照留念,而是更加追求在旅行过程中知识的获取量、参与体验程度。希望能在游玩时给精神汲取营养,让旅行生活过的更有意义。赫哲族正符合游客的这一心理需求。特别是现在城市生活的进一步现代化和自动化,城里人在享受着高速现代化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自然的乐趣。所以人们越来越希望通过旅游以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修身养性,希望能更真实地体验到不同于现代都市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而三江平原地区的赫哲族多生活在偏远小镇,具有田园风光,空气清新,人们的旅游视野逐渐走向了广大的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文化旅游。 佳木斯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旅游也很丰富,这里的民族风情包括民族神话传说、服饰饮食习惯、建筑风格以及民间艺术等,都是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的亮点,真实的去感受它,远比去博物馆或纪念馆要有意义的多。而且,三江平原地区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也极为可观,周围的湿地以及江河平原使得该地区环境优美,交通条件便利,火车、汽车、飞机以及水运都很便捷。地理位置更有可进性。 促进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继承,他们的民风民俗无疑成了现今旅游的热点,所以开发前景极为可观。 二、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赫哲”意为“下游”、“东方”,辽时的女真就是赫哲族的先民,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族文字,由于与汉族长期杂居,大多数赫哲族人都会说汉语,世代以捕鱼为生,所以赫哲族的鱼文化是很有研究价值的。②早年的赫哲先民以吃生鱼肉,穿鱼皮衣,盖鱼皮被,点鱼油灯为主要习俗,交通工具只要是狗拉雪橇。 (一)赫哲族饮食文化 ①满大庆:《趣闻黑龙江》,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266页。 ②余志超:《细说中国民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1页。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

题目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 中存在若干问题的讨论 学院林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年级2011级 学号20110303413 姓名王延军 指导教师王海香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 中存在若干问题的讨论 摘要:在世界上,旅游业是发展最快、最受瞩目的焦点。随着社会的进步,被誉为“朝阳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旅游业日新月异、方兴未艾,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旅游业; 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 旅游破坏; 环境承载力 Exploi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 and tourism environment protection discussion of several problems existed in Summary: In the world, tourism is the fastest-growing, most are the focus of world attention. As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is known as the "sunrise industries, tourism has become a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ost powerful one of the industries.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evolves, ascendant, is becoming a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Key words: tourist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 load.

如何合理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

如何合理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 旅游管理二班 吴祉鸿 1415340207 1.导语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基础,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旅游资源在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严重者甚至削弱旅游资源的“重复使用性”,从而减弱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旅游资源自我保护的需要,使之不受损伤、破坏,而且还涉及周围环境的保护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并视其为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要不断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我国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人均旅游资源却相对短缺。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不但起不到无烟工业的作用,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可持续理论要求我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的永续性为目标,尽可能地推迟其枯竭时间。 2.合理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 2.1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中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所作的规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强调了保护自然文化珍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各地方也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将保护旅游资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因素更复杂,因此,要尽快建立强有力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监督和管理旅游资源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同时,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资源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补偿费,即从门票收入中取出部分资金用于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投入;此外,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投资。 2.2 培养资源环境意识,加强景区管理

如何实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可持续发展

如何兼顾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如何实现旅游资源的可 持续发展的相关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与其他经济支柱型产业一同发展,并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型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地区人口就业难的问题。在政府扶持下,旅游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界。 我国当前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结合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出我个人对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看法。 一、旅游资源开发中所遇到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环境的破坏 旅游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水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自然景观原有面貌的破坏这四个方面。水污染主要由旅游经营者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所产生并派出的废水造成的,旅游者在参与旅游项目如乘船、划船时不不经意间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部分有人的不文明行为入网水利人废弃物也是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之一。噪音主要来自于旅游景区的交通及有课的喧哗,在大量景区分布的地方,游客众多,交通也随之变得拥挤,车辆的喇叭声也不绝于耳,汽车尾气更是造成景区内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固体废弃物阒然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景区游客抛弃废弃物污染三个方面。在旅游景区,游客自带的食物吃完后随地乱扔,造成弃物污染。 2、 2、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产品单一、景区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西南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较差,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地处内陆,区位条件不如我国东部和中部,旅游交通费用大、路途时间长,致使大多游客望而止步。此外西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匮乏,旅游业起步较晚以及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淡薄

民俗旅游资源

何谓民俗文化(物态和非物态)已完成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是高雅文化的基础。 ?A、政治 ?B、人类 ?C、民俗 ?D、社会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民俗不具有()的特点。 ?A、民族性 ?B、政治性 ?C、集体性 ?D、地域性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民间”和“风俗”构成了民俗。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民俗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但是民俗的发展不受传媒的影响。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都市民俗与旅游资源已完成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民俗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密切相关。 ?A、社会政治 ?B、自然界 ?C、社会群体 ?D、人类社会生活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匈牙利人于()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

?A、1905年 ?B、1895年 ?C、1890年 ?D、1900年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旅游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一国的基础文化是政治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乡村民俗与旅游资源已完成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从建筑风格上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 ?A、石塔 ?B、钟楼 ?C、大院 ?D、四合院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中不包含()。 ?A、自然风光 ?B、古村落 ?C、建筑风格 ?D、乡间民居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

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 摘要:当前,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限的资源面临着旅游市场迅速扩张的巨大压力。而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更加重了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转向自然生态资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并以珠海市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610496410.html,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 作者:张永方 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7期 摘要: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在旅游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开 封市作为八朝古都,民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包括饮食民俗旅游资源、建筑民俗旅游资源、岁时节日与庙会旅游资源等并且富有原真性、独特性、文化性的资源特征。针对开封市现有民俗旅游资源发展现状,提出了主题公园模式、节庆活动模式、民俗博物馆模式、旅游演艺四种开发模式,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民俗旅游资源开封开发模式 一、开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开封民俗旅游资源类型 1.饮食民俗旅游资源。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开封作为豫菜的发源地,饮食文化历史悠长,我国烹饪界的始祖伊尹就出生在今开封杞县。在北宋时期,开封的饮食文化达到了鼎盛。开封的诸多菜肴中,最吸引人的有灌汤小笼包、桶子鸡、鲤鱼焙面、套四宝、等。开封的特色小吃有花生糕、双麻火烧、杏仁茶等。开封著名的餐饮老字号有:始创于1864 年的“马豫兴”,1882 年的“稻香居”, 1897 年的“沙家酱牛肉”,1997年的“第一楼”等,都是著名的汴梁老店。 2.建筑民俗旅游资源。旅游建筑从属于旅游资源,开封民俗旅游建筑促进了开封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此同时,这些旅游资源也在不断地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旅游者。其中以清明上河园、开封古城墙、大相国寺、开封刘家胡同、山陕甘会馆等民俗建筑最为有名。 3.岁时节日与庙会旅游资源。岁时节日与庙会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为了纪念重要的日子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民俗文化。每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菊城”开封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菊花花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金秋时节共聚在开封,徜徉在花海中,欣赏数千种精心培育的菊花,感受开封市花的魅力。 (二)开封民俗旅游资源特征 1.原真性。原真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开封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本地民俗旅游业的同时,全面深刻地贯彻了这一原则。如投资21亿元建设环城墙公园,最大程度的保持古城墙的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同时,对于有些已经失传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街道名称来印证和记忆历史的存在。如双龙巷、学院门街、理事厅门街等。 2.独特性。独特性即独一无二,“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开封市便是有这样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封古城人杰地灵,坐拥中原腹地,拥有2700多年的建都历史。作为八朝古都,开封宋

论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及保护

[论文关键词]文化生态民艺旅游资产保护开发[论文摘要]保护自然生态是我国经济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然而,与自然生态相对应的文化生态不仅关系到一系列的文化问题、社会问题,而且是人类全面健康、长久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生态包括有形的文化资产和无形的文化资源,涉及到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文化生态可以充实旅游内容,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对民间手工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发掘和再利用也是旅游资产开发和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对各旅游目的地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而且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 旅游不仅是一种消费活动 , 也是一种生产性活动, 有着巨大的社会文化功能。旅游者的出游目的主要出于审美和求知等精神需求。旅游也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的感官愉悦的观光旅游层次上 , 也是一种满足高层次的增长知识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开发具有文化品位、能够满足旅游者文化需求的旅游产品。由此可见 ,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 旅游既是对文化的消费, 同时也创造文化。(我没有从作者的表述中看出来旅游怎么创造文化)二、旅游对文化变迁的影响明确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就不难看出文化旅游会引起文化的交流碰撞从而推动本土文化的变迁 , 他可以导致地方文化的商业化 , 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态势———文化旅游。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但是,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抛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的时候,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越来越成为空留下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想像的文化符号。民俗文化旅游体现了后现代时期文化的诸多特点,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象,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用一种典型化的或者缩微的方式展示某一族群或者社区具有深厚历史意蕴的民俗文化,真实的生活物化为一堆了无生气的建筑、戏剧化地想像为一套千篇一律的仪式,这本身就已经将一个族群或者社区的历史与文化凝聚于当下的时空当中,历史与文化平面化、瞬间化了。旅游部门一再强调,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异文化情调,而且是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展现,旅游者将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体验一次充满异域情调的旅游探险,种种煽情的语言激起旅游者的无限遐想。但是,民俗文化旅游从策划、设计规划、投资建设、推向市场等等一系列步骤都表明,旅游部门向大众推出的是一种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在这一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采用主题公园、博物馆的形式,抑或原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李 玲,陈春泉,刘冰清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旅游系,湖南长沙410002)(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2)(三峡大学武陵民族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2) 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李 玲(1968-),女,湖南岳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旅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与旅游管理。 摘要: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保护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但要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更应关注其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因此,认真地审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对其价值进行充分认识和发掘,从而在尊重传统和事实的前提下,科学地开发和保护,使民俗旅游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永保生机。 关键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8)12-0022-03 民俗是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中,经历漫长时期逐渐形成、发展和传承下来的,是社会文化传承中约定俗成的习惯现象, [1] 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 分。包括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带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民俗旅游是一种具有很高参与性的、可以陶冶人们情操、开阔旅游者视野的文化旅游。 一、传统民俗旅游开发的积极作用 (一)民俗资源通过旅游开发表现出其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激发了对传统民俗资源的发掘、整理、保护和应用。近几年来,在中国大地上涌现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民俗博物馆,说明了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了社会的重新认识和重视。许多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的民俗事项被挖掘出来。 [2] (二)实现了文化传承和传播。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与国际接轨和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是每个民族同时面对的两大主题,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和昆曲的消失,使中国失去了两项十分宝贵的民俗文化。在传统民俗旅游的开发中,许多濒临消亡的传统民俗,作为旅游资源被整理、复现和展示,人们在欣赏、赞叹的同时,也认识或认同了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的价值。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开发,帮助我们认识和认知传统民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是中国人进行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的新型途径之一。 (三)增加了旅游活动的内容,直接获取经济效益。纯粹的旅游目的地多是由静态的景物构成,没有动态的景物相陪衬,就难以充分展示其活力。而传统的民俗文化资源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歌谣舞蹈到节令庆典,为旅游业增添了观光、度假、娱乐、餐饮、购物、康体等诸多趣味十足 ) 22)经济纵横#2008年第12期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的保护 摘要:旅游业作为综合性的产业,所具有的创汇创收、带动其他行业发展和促进经济整体进步的功能和作用是其他行业所不可比拟的。我国各地历来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将是各地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不仅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影响,进而制约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且,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还会对自然环境产生直接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影响。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1)、旅游产业形象日趋明显,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旅游业的创汇创收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日益显现。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进一步重视发展旅游业,全社会的旅游意识不断增强,产业形象渐趋鲜明。一批具有独特旅游资源的边远贫困地区,通过大力开发当地的资源也走上了稳定脱贫致富的道路。 2)、资源开发初具规模,旅游产品基本成型且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较成熟的旅游线路。 3)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旅游的硬件设施和旅游景点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旅游服务业,基本上形成了有一定档次和规模的旅游饭店服务体系。旅行社的地位和功能加强,外联内接能力日益壮大。 4)、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仍较低,区内发展差异较大。不发达省区的开放滞后,旅游业起步晚,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 (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掠夺式的开发造成的破坏问题较为突出 旅游资源开发中,当地旅游部门与投资商在进行开发活动时,在经济利益目标追逐下,往往缺乏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式的开发,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例如:在景区内建造一些不相宜的、破坏景观的设施;大规模开山劈石,舍弃自然化的登山不道而铺设拙劣的水泥台阶;在古城中修建现代化的高层建筑等。往往是建了拆,拆了建,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尤为严重的是对资源的美学的价值的破坏大多是难以修复的。 2)重开发、轻管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生态环境是旅游资源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但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资源的大量开发,环境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加之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没有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从而导致旅游环境质量下降,恶化。旅游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必然旅游资源的损害和浪费,甚至使旅游资源枯竭或消失。如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随着水库的修建,泉水干涸,温泉已不复存在;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滇池和太湖,已经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漓江也是遍布垃圾。 3)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景区内的环境污染类型包括水、气、声、渣四个方面。风景区内的生活污水一般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地表水体或渗入地下,致使水体受到较大程度的污染。某些地区餐饮业使用的燃料有些是高硫煤,造成景区内空气SO2含量很高,酸雨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