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概要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发展而来,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生产组织的小型化,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形成。随着自耕农的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古代社会长盛不衰的经济基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区别于西方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取代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自耕农经济相当不稳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斗争,唐宋以后,租佃契约关系逐渐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依附相对减弱,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两宋之际,中国经济的重心,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我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中,古代手工业、商业是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古代手工业在青铜冶铸、冶铁炼钢、制瓷和丝织业等领域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古代商业自唐宋以来日益繁荣,明清时期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工商业城市兴起。在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并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知识体系

形成: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农业的起源区域: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

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农业生产工具原始社会: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精演进春秋战国:铁农具取代笨重易损的农具

耕唐朝:出现曲辕犁

细灌溉工具:翻车、筒车

作水利事业原始社会:大禹治水

农的发展水利工程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业西汉:漕渠、白渠、坎儿井

生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产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

体耕作方式的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

系变化地的出现

的自耕农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形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成生产规模小,很难扩大再生产

要点解析

【小农经济的概念、特点及评价】

1.概念: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为生产的基本目的。

④分散而缺少联系,技术落后、劳动效率低,易分化易再生,既脆弱又顽强。

3.评价:

①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④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

⑤封建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会造成多数农民家庭破产,大规模农民战争酝酿、爆发。

典例导析

例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农用动力的革命。这个“革命”是指

A.牛耕的使用 B.铁器时代的到来

C.铁犁的使用 D.灌溉事业的发展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农耕文明,关键是理解“农用动力的革命”,尽管铁器和牛耕紧密相连,但铁器属于生产力,牛耕属于动力。容易错选C项,一是因为铁犁和牛耕是紧密联系的,二是受铁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很重要的误导。

答案:A

思维启示:1.春秋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借用牛力耕田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至今在我国一些农村仍然存在。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A.石器

B.铜器

C.铁器

D.牛

2.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不包括

A.芍陂 B.都江堰 C.漕渠 D.郑国渠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牛耕的推广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铁器时代的到来

4.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刀耕火种 D.千耦其耘

5.“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墨子》)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①缴纳租税的需要②商品交换的需要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6.自耕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式,下面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①自耕农经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②自耕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③自耕农经济形势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④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7.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商周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2)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小农经济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能力提升

8.根据所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赢政)仍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材料二 (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赢政)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卷八七请回答:

(1)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为什么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历史上,秦在泾水流域的北面偏东区域开凿了郑国渠水利工程。在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做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3)结合郑国渠和都江堰的修建,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知识体系

形成:商周

井田制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井特点:“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

田是劳动者的份田

制实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土地制度春秋时期开始走向崩溃

的演变崩溃: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古战国时期,秦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代君主私有土地

土土地私有制形式地主私有土地

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制加剧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度表现明清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的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基导致统治者不断调整统治政策

本产生:战国

形土地兼并影响汉代:比较普遍

态租佃关系日趋宋代: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普遍化明清:普及全国

要点解析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

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土地制度的演变。

在生产力水平处于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土地制度是氏族公社所有制。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西周时期,土地制度逐渐演变成国有制,土地归国王所有,具体推行了井田制。

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使私田大量增加,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导致井田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以下特点:(1)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2)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3)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封建国家在不同时期管理和使用政府控制的土地形式,主要有屯田制和均田制等。

典例导析

例题:明清时期,契约纳租方式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根本原因是

A.佃农可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 B.佃农对雇主有一定的选择权

C.佃农对产品有适当的发言权 D.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主要表现的区别。关键是明

确各个选项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判断各个选项表述是否正确。A、B、C三项都属于当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的直接原因和

表现,是由D项所述现象导致的。

答案:D

思维启示:1.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2.从依附关系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主要表现为有权选择雇主、支配产品,甚至和商品经济发生直接关系,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关于古代土地私有制说法错误的是

A.井田制是其典型代表

B.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D.形式多样,包括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2.从秦代到清代,在各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君主土地私有制 B.贵族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

3.实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受益者是:

A.地主、国家 B.农民、地主

C.农民、国家 D.国家、地主

4.下列对田庄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汉田庄经济开始发展起来

B.田庄的劳动者还要担负军事义务

C.田庄是纯粹的农业生产集团

D.田庄势力的发展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5.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政策都不能使之扭转,其根本原因在于

A.生产力的发展

B.重农抑商思想的发展

C.农民起义的打击

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6.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C.“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材料二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使自己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结合材料概括这一制度的内容。

(2)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3)材料四表明了什么问题?

(4)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能力提升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募民囤田许下,得谷百万,于是州郡例臵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虽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材料三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

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历代王朝对这一问题采取什么措施?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属于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结合材料说明当时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知识体系

依据:司马迁依据汉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四大经济区四大区:江南生产技术落后

区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经中原人口的南迁第一次:永嘉之乱后

济经过:第二次:安史之乱后

和第三次:靖康之乱后

重中原人口南迁

心原因:南方相对稳定

的蕴涵着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

南孙吴、东晋南朝时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移经济重心的南移表现:中唐以后继续发展

宋朝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影响:文化重心相应南移

要点解析

【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后来随着南方经济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过程:从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从东晋到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中国出现南北两个经济重心并存的局面,这一局面一直持续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并开始超越北方;至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南方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正是固定下来。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的民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一些统治者推行发展经济的政策;南方总体上相对安定,战乱较少等。

启示:经济的发展除优越的自然条件外,还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地区间、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进步,水利工程的维修及利用,政策的扶植和先进的经济制度等因素。

典例导析

例题: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地区广大人民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思路分析:解答“因果关系”类的选择题,应注意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一般原因与特殊原因对历史事件、现象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商品经济水平较高是农业发展的结果,故A项错误;江南人民一直在江南开发,气候和土壤条件变化不大,不应成为某一具体阶段的特殊原因,从而排除C、D两项。

答案:B

思维启示: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了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特区,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区域的总体特征是

A.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

B.江南地区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

C.龙门碣石以北在西汉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D.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素有“天府”之誉的巴蜀属于

A.山东经济区 B.山西经济区

C.江南经济区 D.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区

3.两汉时江南地区落后于黄河流域的原因有

①地势复杂②气候过于炎热潮湿③人口稠密④生产技术落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西晋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其主要原因是

A.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B.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

C.汉族统治阶级内乱 D.南方自然条件诱人

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民南迁,带来劳力和技术

③南方统治阶级重视经济发展④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

C.“苏湖熟,天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安史之乱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

——《太平广记》卷403、卷404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州畿内(指洛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能力提升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问,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摘自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侯,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仍有所见。

——摘自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材料三汉代至清末江淮较大水灾统计

——摘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综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历史知识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进程和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长江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运用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长江流域古代开发的认识。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知识体系

属钢铁:春秋时期有块炼钢,南北朝发明了灌钢法

冶汉代开始用煤冶铁,北宋时期普遍使用

炼燃料: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上古时代人们学会养蚕缫丝

农衣丝织业: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的称号

耕被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时天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代下棉纺织业: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的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手从新石器时代:发明陶器

工烧东汉:制造出成熟的青瓷

业陶南北朝:烧制出白瓷

到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制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瓷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传播:唐代开始,陶瓷大量出口

官私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占主导地位

的消长私营手工业:春秋时期兴起,明中叶后占主导地位

要点解析

【封建社会手工业经营的基本形态】

1.基本形态:①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②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③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2.消长变化:①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但

其原料由政府提供,产品由政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而且它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的反抗,导致产品质量低劣,弊端丛生。所以,官营手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日益萎缩。②随着社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的生产范围、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③在中国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典例导析

例题: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不包括

A.官府统一经营管理 B.拥有最高生产技艺

C.产品大多不计成本 D.市场竞争力比较强

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官营手工业的特点。首先应回顾官营手工业在管理、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依据官营手工业“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判断D项表述错误。对于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特点,需要结合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背景、过程、内容、结果、影响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

答案:D

思维启示:古今中外,无论何种性质的企业,都必须面向市场,按照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才能焕发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脱离市场,缺乏竞争,注定了它必然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下列手工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A.冶铁业 B.制瓷业 C.造纸业 D.印刷业

2.下列有关我国手工业发展的史实,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是

①灌钢法②缂丝③白瓷④彩瓷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3.在古代纺织业中,有“衣被天下”称号的是

A.丝 B.麻 C.棉 D.毛

4.下列关于我国使用和冶炼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是世界上首先铸铁的国家 B.春秋晚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器

C.南北朝时发明了先进的灌钢法 D.明朝开始用焦炭冶铁

5.瓷器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陶到瓷的过渡开始于新石器时代

B.青瓷技术要求比白瓷的更难

C.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

D.景德镇在元代成为“瓷都”

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B.唐代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从征役制到募役制,是官营手工业生产关系上的重大进步

D.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琦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

——《孟子〃尽心上》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一个纺织业中心城市,材料四的中心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能力提升

8.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主要有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两种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和影响分别有哪些?

(2)我国古代私营手工业产生后,经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知识体系

产生:原始社会末期

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发展隋唐:出现了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明清:商业发展出现许多新特点

农周秦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耕至唐:市坊分明:坊市分开

时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代坊市与城

的镇发展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监视

商宋代:市坊破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业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与明清:城市生产性、商业性增强

城产生原因:商业的不稳定、商人的流动性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

市产生:商鞅变法提出

重农抑商汉代:汉高祖和汉武帝实行的措施

政策演变: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要点解析

【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的主张是:以农为本、重视农业,限制打击工商业的发展。历代封建统治者采取这种政策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

(1)在封建社会前期,它的实行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

(2)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①“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②特别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③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典例导析

例题: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有哪些?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思路分析:第一问应在回顾不同时代城市商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归纳指出不同阶段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第二问应注意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统治者主张重农抑商但又需求商品等角度入手思考。

答案:特征:自秦至唐,城市中有严格的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限制,城郊和乡村不允许设“市”;宋代城市中商业区的限制被打破,原先不允许设“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较大发展;统治阶级对商品的需求或政策调整。

思维启示: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随着商业贸易发展的水平不同,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商业萧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影响 B.物物交换频繁

C.战乱使社会动荡不安 D.政府采取措施打击商业

2.“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握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重。”这主要说明了唐朝A.严格管理城市商业 B.长安商品经济繁荣

C.对长安、洛阳的商业活动进行特殊管理

D.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3.北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已有了相当水准的突出标志是

A.众多的“瓦肆” B.出现了“交子”

C.城市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 D.繁华的城镇中店铺林立

4.下列叙述与“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现象相符的是

A.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 B.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C.商业交易受官府控制 D.城市、农村皆可设市

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有

①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②农产品商品化

③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④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B.在各个朝代建立之初起到了积极作用

C.中唐以来,这一政策有所松动

D.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最终废除了这一政策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宫城,东西4里……。皇城,东西5里,115步……。城市,总110区……以朱雀街为界,街东54坊及东市……街西54坊及西市。?

材料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到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布匹,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丝银帛交易之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罢瓦。……内中瓦子莲花栅,牡丹栅……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摘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材料三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

请回答:

(1)材料一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市”和“坊”有何区别?

(2)材料二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同材料一相比有何新发展?

(3)从材料三看,雍正帝对待农工商经济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根据是什么?

(4)结合材料可以得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能力提升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材料二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

——《后汉书〃郭陈列传》材料三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功,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西汉初年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

(3)评论这种商业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知识体系

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农耕经济商业: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活跃

高度发展城市:工商业市镇兴起

近国力强盛:世界领先

代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前资本主义产生:明中后期,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夜萌芽产生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的阻碍因素:抑商和禁海政策

发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展国力渐衰表现: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与原因:殖民掠夺、工业革命

迟社会危机西方崛起列强东侵: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滞康乾盛世帝王的意识:打击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

要点解析

【清朝实施闭关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清朝前期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不需要外来商品,可以自供自给,这种自然经济,是造成清朝闭关自守的主要原因;二是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集聚力量抗清而危及其统治。

关于闭关政策的影响,虽然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首先,这种政策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知识点练习三十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知识点练习三十 第1题【单选题】 A、工业生产严重急躁冒进 B、资本主义工业改造基本完成 C、工业布局逐步趋向合理 D、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结构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图为华君武、朱会然创作的宣传画《大豆过江》,图中的题诗为:“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该作品描述的是中国哪一阶段的历史( ) 有误 A、20世纪50年代初期 B、20世纪50年代末期 C、20世纪60年代末期 D、20世纪70年代末期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图反映出有误 A、中国经济中心的转移趋势 B、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D、政府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影响经济发展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016年6月4日,世界贸易组织公布了美国诉印度限制进口农产品措施案的上诉机构报告,裁定印度对从美国进口的部分农产品采取的限制措施违反了相关世贸规则。这说明了( ) A、公平的世界贸易秩序已经建立 B、美国等大国操纵世界贸易组织 C、WTO仲裁国际贸易争端的职能 D、印度加入世贸不利于产品出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四张纪念邮票都以党的重要会议为主题,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一科学发展观 B、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诗词俗语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②“赤胆忠心好总理,鞠躬尽瘁” ③“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④“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A、①②④③

历史必修二复习要点(经济成长历程)第二单元

历史必修二复习要点(经济成长历程) 第二单元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⑴原因: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的追求(动机) ③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④宗教根源:传播基督教; ⑵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航海家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牙1487 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哥伦布西班牙1492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萄牙1497 开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路 麦哲伦西班牙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对欧洲: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亚非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白银大量地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③对世界: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④对世界市场形成意义:新航路开辟后,欧、亚、非、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二、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1、荷兰的殖民扩张(必修二P37) ①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②从贸易范围上看,主要包括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 ③从手段和方式看,主要是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1602年成立的荷属东印度公司及后来成立的西印度公司; ④从殖民扩张范围看,一是在亚洲,还一度侵占中国的澎湖、台湾;西印度公司在美洲侵占并建立新阿姆斯特丹; ⑤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 2、英国的殖民扩张 ⑴手段:①海盗式劫掠;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②进行商业战争。 ③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 ④进行残酷的黑奴贸易。⑵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岳麓版习题精选第九十一篇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岳麓版习题精选第九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有学者评价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区域一体化组织模式上具有创新价值,这主要体现这一自由贸易区( ) A、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B、由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 C、实行政治经济的一体化模式 D、商品、劳务、资本自由流通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7世纪前,欧洲主流观念极力在中国与欧洲间寻找相似性;18世纪时开始建立起“中国是欧洲的对立面”的认识,这个观念一直统率着欧洲人的中国观;一战后,有个别学者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由此可见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由此可见( ) A、中西文明在碰接中逐渐融合 B、欧洲始终非常敬仰中华文明 C、欧洲对华认知停留在启蒙时期 D、欧洲对华评价取决于其现实需求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下列对这一观点的评述中,正确的是( ) ①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其观点是正确的 ②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但其结论是错误的 ③折射出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影响 ④反映了当前一部分国家人民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有学者指出,当面临在集团内选择一个国家作为“中心国家”时,历史上受到强国欺凌而产生的对他国的恐惧或警惕就会动摇这些国家加入集团的想法。这反映了( )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B、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民族矛盾 C、国际霸权主义的威胁 D、民族主义阻碍区域组织发展 【答案】:

高一下学期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1、识记: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牛耕和铁农具:出现:春秋战国;西汉:赵过推广二牛抬杠的耦犁;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1)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 (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以一家一户为单位;②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④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识记:商周冶铸业、唐宋制瓷业、汉唐丝织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1)冶金业: ①青铜: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②冶铁业:春秋晚期:中国最早人工冶铁战国:铁农具推广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灌钢法 (2)制瓷业: 商朝:原始瓷器唐代:制瓷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 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五大名窑出现 明清:种类丰富,青花瓷(明最好)、彩瓷(明)、珐琅彩(清)。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有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汉代:丝织业技艺高超。长安设东西织室(丝绸之路将汉代丝织品传到欧洲,因此被称为“丝国”。)唐朝:丝织技术提高,吸收波斯织法和风格 宋代:品种繁多,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代:丝织业手工工场中出现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时期,出现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杭州、南京,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代表 2、理解:元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1)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手工业者的努力。 (2)表现;①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②明朝中叶以后,在一些手工业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③纺织业使用花楼机: ④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补充: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不断进步,工场手工业出现 ④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⑤经济重心的转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⑥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影响广泛、深远 ⑦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识记:商人的来历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理解:柜坊、飞钱、交子、商帮 (1)柜坊:古代银行的雏形,始于唐朝。 (2)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始于唐朝。 (3)交子:北宋时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商帮: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最著名的是徽商和晋商。 3、识记:北宋城市发展的表现 (1)城市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店铺可随处而设,市坊不分; (2)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3)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草市”也更加普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 开辟新航路作业

第5课开辟新航路 一、选择题 1.有人认为:“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里的“现实目标”指的是() A.黄金和土地B.资本 C.商品市场D.原材料 解析:“现实目标”显然与当时社会各阶层狂热追求贵金属有关。 答案: A 2.据统计,麦哲伦船队的船员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葡萄牙人37人,意大利人30多人,法国人19人,此外还有佛兰德(今属比利时)人、德国人、英国人等。这表明当时() A.葡意法成为航海活动的领导者 B.各国间加强了航海方面的合作 C.航海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地圆学说的科学性已得到证实 解析: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是得到了西班牙国王的支持,故A项错误;各国间航海方面的合作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船队的船员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表明航海探险活动被多个国家的人所接受,航海活动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故C项正确;地圆学说的科学性是通过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得到证实的,麦哲伦船队的船员构成与地圆学说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C 3.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飞涨,一般生活用品上涨了4倍多,粮食上涨了5倍多,在欧洲其他地区物价也上涨了2倍左右。这一现象导致了() A.西班牙成为世界霸主B.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C.封建主力量得到加强D.欧洲普遍陷入贫困 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飞涨”结合所学得出其原因是价格革命,西班牙没有成为世界霸主,故A项错误;价格革命使物价上涨,新兴资产阶级获利,实力上升,故B项正确;物价上涨,金银贬值,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的力量削弱,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得出欧洲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发展,不能得出欧洲普遍陷入贫困,故D 项错误。 答案: B 4.

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

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 经济形式:农业、手工业、商业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第一节 中国古代农业 ● 思路一 生产力:耕作技术:铁犁牛耕(“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水利: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生产关系:赋税;徭役;土地制度 ● 思路二 怎么种——耕作技术: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中国古代农业 怎么保障——水利工程 怎么分配——赋税;徭役 为什么这样分配——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 ● 思路三 有利条件: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赋税制度;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农业 不利条件:赋役沉重;土地集中;水旱灾害;政局动荡; “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2.农业动力的变革: 牛耕的出现:春秋战国 牛耕的推广:西汉中期4.耕作工具的发展:耧车(西汉赵过)3.播种工具的出现:唐:曲辕犁的发明作用:农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1).耕作技术的改进1.农业材质的变革:石器时代铁器时代 汉:犁壁的发明;耦犁,一牛挽犁5.灌溉工具的发展: 翻车(三国马钧) 筒车(水力冲击)一.农业的发展(要素)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水利工程 著名工程:都江堰(李冰)——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郑国渠(郑国)——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水利专家:大禹;秦国:李冰父子;郑国;汉代:王景 地方特色工程:坎儿井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鲜明特点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三.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经济:劳动力;生产工具(铁器)生产技术(耕作);水利工程——生产力 赋税制度;土地制度——生产关系 政治:国家是否统一;政局是否安定;统治者是否重视(重农抑商政策) 天文历法的进步 【思考:秦国具备统一中国的物质条件的主要原因?以牛田;水利工程;商鞅变法】

岳麓版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后辅导练习

岳麓版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后辅导练 习 第1题【单选题】 有位学者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在当时(15至19世纪中期)名副其实是以中国为中心。因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的纳贡贸易网。同时中国还从这个贸易网以外获得大量的商品。”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购买大量的外国商品导致白银外流 C、放弃海禁政策,重视海外贸易 D、实际上主导着全球化的进程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以下不属于商周时期农业生产的进步的是( ) A、出现了金属工具 B、出现了积肥、施肥技术 C、出现了农田治虫、灭害 D、实行刀耕火种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①铁犁牛耕的推广②各国变法的推行③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宋代有“千年土地八百主”之谚,明清时期也有“百年土地转三家”的说法,甚至有“十年之间易数主”的记载。这说明宋代以来( ) A、土地的流转速度加快 B、土地兼并的状况缓解 C、封建土地私有制解体 D、出现农业商品化现象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 ) A、 B、 C、 D、 【答案】: 【解析】: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精品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想 1.学情分析 分析学情,因材施教。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2.教材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此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彼此隔绝的。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达·伽马开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2)能力训练点: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探究及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的精神,并提高其口头表达的能力。 (3)德育落实点:①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客观条件。尤其是中国的罗盘针广泛应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②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并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③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但随之开始的殖民活动也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和贫困,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促成了西欧商业经营方式上的重大转变。

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习题精选第三篇

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习题精选第三篇 第1题【单选题】 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使用的《时宪历》等西方历法,遭到杨光先(清朝官吏)的攻击。康熙帝让杨光先与南怀仁(西方传教士)当众测试天象,南怀仁准确无误,杨光先却误差不断。于是……复用《时宪历》,杨光先被革职。对此段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杨光先反对西方传教士的文化侵略 B、南怀仁是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者 C、康熙能够吸收和运用西方先进科技 D、中国的科学技术已落后于世界水平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近代,上海《申报》曾发表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霄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C、中西文明在碰撞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在这种新组织的推动下,17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的是 A、西班牙 B、荷兰 C、法国 D、英国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李宗辉在《中国近代习俗的变化》中写到,汽车、轮船、火车逐渐代替了马车、轿子,人们出行一下子由“乡人"变成了“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据此可知( ) A、传统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消失 B、近代交通改变了农村的落后 C、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落后观念 D、西方文明遭到国人强烈抵制 【答案】: 【解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

● ● ● 有利条件: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赋税制度;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农业不利条件:赋役沉重;土地集中;水旱灾害;政局动荡; “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 2.农业动力的变革: 牛耕的出现:春秋战国 牛耕的推广:西汉中期 4.耕作工具的发展: 耧车(西汉赵过) 3.播种工具的出现: 唐:曲辕犁的发明作用:农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1).耕作技术的改进 1.农业材质的变革: 石器时代铁器时代 汉:犁壁的发明;耦犁,一牛挽犁 5.灌溉工具的发展: 翻车(三国马钧) 筒车(水力冲击) 一.农业的发展(要素) 铁犁牛耕 刀耕火种 郑国渠(郑国)——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水利专家:大禹;秦国:李冰父子;郑国;汉代:王景 地方特色工程:坎儿井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鲜明特点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三.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经济:劳动力;生产工具(铁器)生产技术(耕作);水利工程——生产力 赋税制度;土地制度——生产关系 政治:国家是否统一;政局是否安定;统治者是否重视(重农抑商政策)

天文历法的进步 【思考:秦国具备统一中国的物质条件的主要原因?以牛田;水利工程;商鞅变法】 第二节中国古代手工业 一.纺织业 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萌芽(原料:麻、葛、丝工具:骨梭、骨针等) 丝织业:商汉唐; 棉织业:宋明 二.冶金业 1)冶铜业:(1)新石器时代:起源(2)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水平世界领先(3)秦朝:青铜防锈 2)冶铁业:(1)春秋晚期产生 (2)战国时期推广:①块炼铁(锻铁)生铁(铸铁) ②炼钢、淬火技术 (3)汉代推行官营:①燃料变化:木炭—煤炭②供风技术:自然通风—人力—畜力—水力 (皮囊鼓风) (马排鼓风) (水排) (4)南北朝:灌钢法(5)北宋:煤炭 三.陶瓷业 1)制陶业产生:原始时代彩陶、黑陶;成就:兵马俑、秦砖汉瓦、(独特技术)唐三彩 2)制瓷业(世界最早) 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 技术成熟,先后出现青瓷和白瓷 唐朝: 南青(越窑)北白(邢窑) ,景德镇和四川大邑,釉下彩绘(长沙)宋代: 瓷窑遍布各地(景德镇和五大名窑) 唐宋名窑: 瓷窑遍布各地,各具风格 (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和陕西耀州窑) 元代: 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 清代:粉彩瓷器:康熙年间发明;雍正年间登峰造极。(发明珐琅彩) 第三节中国古代商业古代商业的主要构成因素: 商人;商品(农、手工产品等);交换场所(国内外市场);货币;交通状况;国家政策 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商周:初步发展。周:骨贝、铜贝; “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良好条件—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 汉代:商运活跃。 唐代:商旅往来频 繁辅助性经营场所 宋元:海外商运发 展迅速 明清:形成商帮, 出现会馆 二、“市”的发展 战国: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汉代: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 新朝: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 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扬州 宋代:汴京等都市的商业繁盛 清代:苏州“十万烟火” .四大名镇:吴江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商业起源很早,不断发展,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②.联系: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但始终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③.结构: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④.阶段:阶段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 ⑤.交通: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

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岳麓版巩固辅导

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岳麓 版巩固辅导 第1题【单选题】 下图是新航路开辟航线示意图,其中开辟A航线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865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提到:“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开花炮弹,紧资助剿,甚为得力。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

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逮其久,风气渐开,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此材料( ) A、其中“设局铸造开花炮弹”指的是设上海轮船招商局 B、表明洋务派认为创办机器工业是抵抗侵略的自强措施 C、是甲午战败后“实业救国”思想在清政府内部的反应 D、可论证洋务派希望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以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时事新报·图画新闻》(宣统年间出版)载文说:“湖南抚院为破除缠足之害,必须当道者躬行表率,嗣后无论绅宦妇女,一律改作圆头薄底靴,俾民间得资楷模。”该材料说明( ) A、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基本被清除 C、部分清朝官员提倡鼓励女性放足 D、废止缠足已经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答案】: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大大改变交通运输条件的发明创造应该是( ) A、珍妮机和蒸汽机车 B、蒸汽机车和轮船 C、内燃机和蒸汽机车 D、蒸汽机车和汽车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英国人安东尼·培根是一名奴隶贩子,丛1768年开始就从事黑奴贸易……尽管很多黑人死于途中,每趟获利仍高达百分之几百。这样在八年中,他竟赚了76000英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对这段材料的认识中最准确的是( ) A、黑奴贸易使英国商人获利丰厚 B、殖民者从非洲抢夺了大量劳动力 C、黑奴贸易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黑奴贸易具有血腥性 【答案】: 【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复习(经济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春秋战国) 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 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 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 2、土地制度: ⑴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⑵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⑶封建社会: ①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 产的主要途径) 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4、小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二、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冶金⑴冶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 ⑵冶铁业: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2、纺织⑴中国最早发明丝织技术。 ⑵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⑶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3、陶瓷业: ⑴制陶业: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 ⑵制瓷业: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镇是瓷都------元彩瓷:青花、釉里红------明五彩、斗彩瓷------清粉彩、 珐琅彩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三、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必修二中国经济史试题

必修二中国经济史专题 一.选择题 1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2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3 “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4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 B.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 C.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 D.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 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6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

7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大变化。下列赋役制度适应了这一变化的是A.相地而衰征 B.租庸调制 C.方田均税法 D.一条鞭法 8中国古代丝织业一直很发达,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下列选项中,反映明代丝织业状况的是 A A.使用新式“纱绸机” B.开始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C.开始培育八辈之蚕 D.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开始西传 9为迎接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围绕“博物馆与记忆”的主题搜集到一组中国古代器物图片(见下图)。并制作了如下标签:①商代兽面乳灯纹鼎;②5000~4000年前良渚文化玉琮;③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④战国曾侯乙编钟。上述标签与下组图片自左至右对应的顺序是 B A.②①④③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10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税率按5%征税。后经过新政府的谈判,这一税率提高至75%、20%、80%等14个等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该新政府是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重庆政府 11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2.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 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经济成长历程

经济成长历程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③男耕女织的主要生产方式; ④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互补的需求。 2、小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男耕女织;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小农经济评价?? 积极:①自给自足,生活稳定,生产积极; ②在封建社会形成与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社会 经济的发展。 消极:①分散性(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 ②封闭性(自给自足);

③脆弱性(天灾人祸易破坏生产); ④落后性(难扩大生产、提高技术,终阻碍生产力发展)。 4、农耕工具的演变 原始社会:耒耜、木/石/骨质农耕工具→ 商周:青铜农具、木/石/骨/蚌质农耕工具→春秋战国:铁农具出现、铁犁牛耕→西汉:推广牛耕→三国曹魏时期:翻车→唐朝:曲辕犁(标志步犁初步定型)、筒车 5、水利工程的完善 上古时期:大禹治水→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坎儿井、王景治黄河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土地兼并危害??? ①农民:失去土地,无法向国家交纳赋税; ②国家:影响赋税收入,激化社会矛盾。 2、土地兼并的措施? 采取“均田”、“限田”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3、租佃关系的影响?? ①佃农对地主及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稳步发展; 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井田制→土地私有制”过程? ①春秋时期公田被抛荒,私田私有; ②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客观承认土地私有; ③商鞅变法从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井田制。 5、井田制实质:以国有为名的土地所有制 6、井田制瓦解原因??? ①根本:生产力发展; ②直接:各诸侯国税制改革。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选择题) 1、官营手工业特点 ①工匠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0课 对外开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复习巩固第三篇 第1题【单选题】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说:“经历了思想解放进程的中国就像一个混血儿,也许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在吸取父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这种认识( ) A、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立场 B、承认中国道路已经成功 C、肯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D、赞赏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融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973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这反映出( ) A、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B、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在当今上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这主要是由于( )

A、长江三角洲的开放 B、上海完成住房制度改革 C、上海城市交通的改善 D、90年代以来浦东的开发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从1988年起,中国政府先后在一些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这些经济技术开发区( ) A、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B、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C、仅分布于沿海开放城市 D、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哪一城市既属于第一批经济特区,又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 A、深圳 B、长沙 C、重庆 D、北京 【答案】:

必修二经济史期末模拟训练卷3【自编学案】

吴江市汾湖髙级中学第二学期期末模拟卷(三)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 一、选择题(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黄梅戏《天仙配》选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 苦也甜。”戏中描述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于: A.西周 B.春秋战国 C.西汉 D.东汉 2.有一位商人,多年来从事丝绸产销业,由于生意兴隆,从而雇用了5位技术工人协助生产。这 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題是: A.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 3. “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这一观点不一致的是: A.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B.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C.工、商皆民生之本 D.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4.新航路开辟后,早期的殖民活动出现。当时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先后是: A.葡萄牙、西班牙、英国 B.西班牙、荷兰、英国 C.西班牙、法国、英国 D.西班牙、荷兰、法国 5.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 中的工业城市,所以说“蒸汽机長工业城市之母”。 这是因为蒸汽机: A.能提供便捷高效的动力 B.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C.是工业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D.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6.第二次工业革命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相对于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关系方面 最大的特点長: A.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B.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 C.工厂规模不断扩大 D.垄断组织出现并发展 7.春是晚清状元。右图長春创办的大生纱厂。下列相关的论述不正确的長: A.是洋务企业的典型代表 B.一战期间获得丰厚的利润 C.见证了中国民族企业的兴衰 D.浓缩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艰辛 8.据记载:1903-1908年,中国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 1家。而在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工厂就有41. 3家,1916-1919年更是达到年均24. 6家。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复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复习巩固第十六篇 第1题【单选题】 有关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②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③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④许多工商业市镇形成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请将这些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①曲辕犁;②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③灌钢法;④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 A、②③①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原始瓷器的出现是在 A、新石器时代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在古代中国手工业中( ) A、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 B、官营手工业主要供平民消费 C、私营手工业主要自己消费 D、家庭手工业主要供民间消费【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是在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这里的“三服官”所主持经营的主要是( ) A、民间手工业 B、私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这表明( ) A、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B、市场对铁器需求大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模块教学研究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模块教学研究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这一模块分成了八个问题,可以呈现出八个单元来。也就是说这八个问题类似于教材中单元级别的问题。它其实变成了三条线索,即这些问题是由三条线索呈现出来的,第一条线索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二条线索是西方经济的发展,第三条线索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把模块二中的经济从所在地域和它体现的模式变成三条纵线。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土地制度和农耕经济 1.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 ①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从土地的国有制到土地的私有制) 井田制的三个特点:国有土地;土地不可买卖,通过分封的形式分给各级贵族,具有世袭使用的特点;土地被纵横的道路沟渠分割成“井”字的形状。从世界各个文明的地区,各个国家的历史来看,古代历史上多数国家都是实行土地国有制度,真正实行典型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地区非常少,中国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地区。因此,中国的土地私有制度在土地制度上讲一度是非常先进的,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中世纪的欧洲普遍实行土地公有制度,不存在土地私有制;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才确定土地的私有制;中东地区阿拉伯人、奥斯曼帝国长期实行军事采邑制度。因此,他们的土地制度都不是典型的土地私有制。由于各版本教材对土地由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的表述各为不同,我们就需要一个结论:西周时期,土地是国有土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土地逐渐向私有土地转化,而转化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同,因此我们在讲课时,不必深究,得出结论就可以了。 ②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而影响小农经济脆弱性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赋税徭役的盘剥;二是私人地主地租的剥削;三是天灾人祸。因此小农经济很脆弱,很容易受到破坏。在小农经济下,农民要对自己的生存负责任,因此小农经济导致农民有比较高的生产责任心和生产积极性,所以在小农经济保持得比较好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快,社会也比较稳定。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政权的长治久安依赖于小农经济,但是这个政权的发展又在破坏小农经济,在政府有意识的层面,它会维护小农经济,但是在无意识层面,每时每刻都在破坏小农经济,所以这也是中国古代经济一个很大的矛盾,由这个主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开辟新航路》教案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单元设计 16世纪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人类开始从彼此的分离隔绝逐渐走向联系,而且联系日益紧密,资本主义萌芽也在人们的直接接触中逐渐发展壮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本单元探讨的主题就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其成因。本单元由四课构成,即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了解四课的基本史实,有助于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如何从孤立走向统一的。 生产力的发展既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拓的原因,也是世界市场发展的成果。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新航路得以开辟,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走向联合,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两次工业革命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又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 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和两次工业革命,难点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 第5课开辟新航路 整体构思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三维目标

教材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才开始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 本课分三目内萄第一目“东方的诱惑”,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原因。第二目“新航路的开辟”,介绍了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过程。第三目“走向会合的世界”,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世界历史的学习,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影响等知识有大致了解。一些学生通过相关的文学作品、影视剧、网上浏览等多种课程资源,也了解了很多古今中外航海家的知识。尽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