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民族融合—五代、辽、宋、夏、金、元练习题

高三历史民族融合—五代、辽、宋、夏、金、元练习题

高三历史民族融合—五代、辽、宋、夏、金、元练习题
高三历史民族融合—五代、辽、宋、夏、金、元练习题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废掉唐朝皇帝,建立后梁的是:

A.朱温B.刘渊C.刘裕D.石敬瑭

2.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后周世宗的改革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奠定了基础

B.北宋的建立标志着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

C.耶律阿保机在位期间取得了幽云十六州

D.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各部

3.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A.唐末农民战争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D.朋党之争4.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形势和民族关系的特点,与下面历史时期最相似的是:

A.春秋B.战国C.三国两晋南北朝D.隋唐

5.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

A.西汉与东汉B.西晋与东晋 C.东魏与西魏D.后金与清6.“杯酒释兵权”是在谁的建议下采取的行动:

A.赵普B.石守信C.寇准D.朱升

7.下列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是:①北宋②契丹③西夏④金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①②④③

8.下面哪项是北宋时景德镇瓷器的特点:

A.白瓷像银像雪B.品种繁多,造型多变

C.青瓷像玉像冰D.质地细腻,色泽滋润

9.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于我国:

A.北宋前期B.北宋后期C.南宋前期D.南宋后期10.下列各项内容与耶律阿保机无关的是:

A.统一契丹各部B.创制契丹文字 C.建立契丹国D.得到幽云十六州

11.辽军兵临澶州城下时,坚主抵抗的北宋宰相是:

A.赵普B.寇准C.石守信D.李纲

12.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

A.市舶使B.宣政院 C.榷场D.十三行

13.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建立西夏政权的是:

A.元昊B.耶律阿保机 C.完颜阿骨打D.耶律德光

14.在王安石推行新法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

A.大地主B.中小地主C.农民D.皇帝

15.1115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建金,定都于:

A.上京B.会宁C.兴庆D.燕京

16.1127年,金军攻陷东京,北宋灭亡,史称:

A.澶渊之盟B.土木之变 C.靖康之变D.白登之围

17.赵构称帝的地点是:

A.东京B.应天C.临安D.会宁

18.岳飞抗金取得的重大胜利有:①东京保卫战②收复建康③郾城之城④黄天荡之战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9.岳飞诗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这里,匈奴是指:A.匈奴贵族 B. 契丹贵族 C.党项贵族D.女真贵族

20.“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的是:

A.北宋时,江浙地区推广种植占城稻取得的成果

B.南宋时,水田增加,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C.王安石变法在太湖流域取得的成效

D.唐朝时,太湖流域的丰收景象

21.至今仍存有南宋时的港口、船坞遗迹,伊斯兰教寺院遗址和阿拉伯人的墓碑的重要港口是:

A.广州B.泉州C.明州D.福州

22.下列各项中,属于成吉思汗的业绩的是:

A.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B.定国号为元

C.灭亡金

D.灭亡南宋

23.元朝建立的时间是:

A.1206年 B.1260年 C.1271年 D.1276年

24.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一个行政区域是在: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25.元朝时,负责管辖澎湖和台湾的机构是:

A.西域都护B.宣政院 C.理藩院D.澎湖巡检司

26.元朝时开始形成的新民族是:

A.蒙古B.回纥C.色目D.回族

27.元朝棉纺织业最兴盛的地区是:

A.松江地区 B. 太湖流域 C.苏杭一带D.四川地区

28.毕昇发明的活字版用的活字是:

A.铜活字B.铅活字 C.木活字D.陶活字

29.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开始于:

A.北宋B.南宋C.元朝D.明朝

30.北宋时,有一种有利于安排农事的先进的、合理的历法是:A.“夏历”B.“十二气历”C.《授时历》D.公历

31.元朝时,将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的是:

A.阿拉伯人 B. 波斯人 C. 日本人D.西班牙人

32.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B.纪传体断代史 C.编年体通史D.编年体断代史33.下列不属于宋代的重要作家是:

A.苏拭B.李清照 C.辛弃疾D.白居易

34.宋朝大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是:

A.《女史箴图》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D.《送子天王图》

(二)多项选择题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16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册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 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A.刘备B.元昊C.忽必烈 D.赵匡胤 2.“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反映了北宋建立后() 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3.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 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4.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5.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 B. C. D. 6.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南宋定都临安B.宋军收复建康C.宋金达成和议D.岳飞取得郾城

大捷 7.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岳飞书房的场景,其中错误的是() A.书柜中放有苏轼的词集 B.另一面墙上挂着宋金和议后的《金、南宋对峙形势图》 C.书桌上摆放着一本《资治通鉴》D.一面墙上挂有一柄宝剑 8.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A.景德镇 B.邢窑C.哥窑D.越窑 9.“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①科学技术的成就: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建筑技术的提高;沈括的《梦溪笔谈》;元朝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②理学。③教育和史学:书院的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④文学:宋词的繁荣;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词作的内容、风格特点;陆游的诗词;市民文学──话本;元曲和关汉卿。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通过分析这一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成就简表》,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表比较的自学能力。 3.我国三大发明的传播是欧洲资本主义到来的必要前提,通过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 4.通过比较编年、纪传史书体例和宋词中豪放派、婉约派的不同风格,培养学生的比较研究能力。 5.通过学生总结、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和传播,说明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大大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沈括、郭守敬等人的科技成就,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教育、史学、哲学、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风采,感受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感教育。 4.通过辽、夏、金、元的文化成就,说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对学生进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要点 一、科学技术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 2.建筑技术的提高 3.科学家沈括和《梦溪笔谈》 4.元代的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 二、理学 三、书院的兴起和《资治通鉴》 1.书院的兴盛 2.史学家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四、文学 1.五代杰出词人李煜 2.宋词繁荣的原因 3.豪放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 4.婉约派词人柳永和李清照 5.陆游的诗词 6.话本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直至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

政、政治和边防危机。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x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本阶段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南宋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地位。 本阶段中国古代纺织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南宋时,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Cultural teaching design in Five Dynasties, Lia o, song, Xia, Jin and Yuan Dynasties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历史:5.8《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1)(旧人教版高三) [基础知识]三大发明完成建筑技术提高沈括《梦溪笔谈》元历法与郭守敬理学教育与史学成就书院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词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市民文学元曲与关汉卿 [基本理论] 1.指出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2.指出这一时期我国科技成就为世界领先,培养学生致力科技文化振兴中华的情操; 3.介绍古代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其魅力,并指出这些文化由各民族共同或学习中分别创造。 [能力培养] 1.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前提的,通过分析文

化繁荣的原因,促使学生理解上述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述各项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史的影响,培养学生 中外史对比的能力和意识; 3.讨论分析这一时期文化的时代特征,提高学生概括和分 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学;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特点、历史地位。 [教具教法]资料,图片,学生结合语文课准备的资料,讲述,评价,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同学概述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教师归纳。 一是两宋时期的经济是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起来的,南方超过了北方,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最高阶段,仍处于世界领先 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前提;二是北宋结束了五代 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相对 安定;三是少数民族政权对立,民族融合加强,各地各民族间的 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主流,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进步;四是我国先进文化传播世界各地,我国同时地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五是这一时期 的文化繁荣是建立在隋唐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的。 一.科学技术。 1.三大发明完成和发展。

【知识学习】《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a010393728.html, [基础知识]三大发明完成建筑技术提高沈括《梦溪笔谈》元历法与郭守敬理学教育与史学成就书院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词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市民文学元曲与关汉卿 [基本理论] .指出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2.指出这一时期我国科技成就为世界领先,培养学生致力科技文化振兴中华的情操; 3.介绍古代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其魅力,并指出这些文化由各民族共同或学习中分别创造。 [能力培养] .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前提的,通过分析文化繁荣的原因,促使学生理解上述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述各项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史的影响,培养学生中外史对比的能力和意识; 3.讨论分析这一时期文化的时代特征,提高学生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学;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特点、历史地位。

[教具教法]资料,图片,学生结合语文课准备的资料,讲述,评价,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同学概述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教师归纳。 一是两宋时期的经济是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起来的,南方超过了北方,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最高阶段,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前提;二是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相对安定;三是少数民族政权对立,民族融合加强,各地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主流,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进步;四是我国先进文化传播世界各地,我国同时地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五是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是建立在隋唐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的。 一.科学技术。 .三大发明完成和发展。 (1)活字印刷术。11世纪,平民毕升,泥活字。东传至朝鲜、日本,西传至欧洲、埃及,较欧洲早400年。 (2)指南针。宋时在航海中普遍使用。13世纪传至阿拉伯与欧洲各国。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科技条件。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理解本课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南移,生产力不断发展; 2、时空观念: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纸币使用,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元代漕运、海运的发展,使学生形成时空观念,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 3、史料实证:通过阅读纸币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等史料,得出结论 4、历史解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使社会观念发生变化,启发学生分析更多的变化原因; 5、家国情怀: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经济继续发展,领先世界,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辛勤创造,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社会的变化。 2、难点: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课程倒入:同学们,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封 建社会继续发展,民族融合加强时期,经济继续发 展,古代经济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同学回答,教师归纳:本课从农业、手工业、 商业、经济重心南移等几个方面做了概括。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教师:依据课本内容,根据课件填空,了解农 业手工业发展概况。 生:1、农业(1)(一年两熟)麦稻复种制已 经相当普遍,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2)一些地方还出现种植(经济作物)农户, 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棉花)种植 始于宋朝,(元)得到大力推广 (3)(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农业 都有显著进步。 2、手工业 (1)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特 色瓷器,(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 和釉里红) (2)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 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3)(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用(煤)作燃料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质量。 (4)(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进 一步带动了( 造纸业) 的发展。 教师:课件展示五大名窑分布图,棉花分布图。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教师:什么是商业?商业发展原因、表现? 生思考回答,师总结: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 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 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商业的发展又促进了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商业的发展包括内贸和外贸两方面。 商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繁荣。 生:根据课件内容,掌握课本关键内容。 (1)宋与辽夏金贸易,官方设置(榷场), 民间贸易十分活跃。 (2)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 10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在全国 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 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大型远洋货船装载货 物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主要外贸港口(广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掌握课本内容,从地 理分布上加强时空 意识。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总结完整版999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一、政权分立 二、北宋巩固政权措施: 政治措施:国策:重文轻武 中央:用分事化权办法,削弱相权 掌控军权:收兵权,控制军队,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地方:文臣任地方官,知州与通判相互制约 设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 两宋经济发展: 农业 1、引进占城稻 2、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3、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湖州);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4、棉花茶树等经济作物种植区扩大 5、复种技术得到推广 手工业 1、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海南岛拥有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制瓷业发达:瓷都景德镇,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 3、造船业世界领先,南宋配指南针 商业 国内贸易:1、商业城市繁荣坊市交错,出现早市夜市,娱乐场所“瓦子”,“勾栏”。 2、草市、市镇兴起 3、纸币出现(北宋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4、经济重心唐中期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 海外贸易: 1、开设蕃坊、蕃市、蕃学 2、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广州、泉州成为世界大商港 4、外贸范围广 思想控制: 措施:改革发展科举制 表现:增加录取名额,授官从优从速 作用:形成读书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养,造就宋文治局面 文化科技: 文化成果: 豪放派苏轼代表著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婉约派李清照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倾吐国家分裂悲痛之情

司马光《资治通鉴》是记录战国到五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科技成果: 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影响:促进知识传播和世界文明的发展 指南针:北宋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影响: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重要条件。 火药: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战争(突火枪),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 影响:推动欧洲社会改革 民族关系: 战争:(战争性质:兄弟之争,民族战争) 澶州之战:宋打退辽军订立澶渊之盟 郾城大捷:岳飞抗金 议和: 1、辽宋 ----澶渊之盟 评价: 消极:①岁币增加百姓负担 积极:②保持和平局面,促进辽宋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宋夏和约 内容: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 作用: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宋金和议:南宋对金称臣,给金送岁币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东至淮水,西至大散关) 元朝统治 一、蒙古和元朝建立(成吉思汗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 1、蒙古建立: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2、元建立:1271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灭亡南宋实现全国统一 元朝地位: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是我国疆域最大王朝 二、元朝巩固统一措施: 政治措施: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掌管监察。 地方:内地:设行省制度,省下设路、府、州、县 边疆:西藏: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西域(新疆):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 东南: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行四等人制 民族融合表现:汉人外迁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杂居,回族形成 作用: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文化:元朝元曲代表人物关汉卿著作《窦娥冤》鞭挞社会黑暗势力

专题06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原卷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从公元907年后梁建立到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我国经历了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共四百六十多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在这一时期,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立。那时候,战争虽然一度频繁,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受到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影响,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前代。这一时期,文化上成就突出,西方国家望尘莫及: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得到普遍应用,火药武器得到不断改进,这些都对世界文明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理学产生,宋词和元曲繁荣,世俗文学出现,推动着中华文化进一步发展。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统治,各政权统治者都推行了开明的对外政策,南方海外贸易空前发展,对外交往范围较大。

1.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1)原因:一是要求结束唐朝后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二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防止和陈桥兵变相类似的兵变重演,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其措施:军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权和司法权集中。 (2)影响:一方面是解决藩镇割据,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种下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2.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一是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达到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二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安定的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资料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 时期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 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 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 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课标导 航 1.辽宋夏金元时 期在文化方面 的新变化。 2.认识北方少数 民族政权在统 一多民族国家 发展中的作用。 1.搜集相关材料,列举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从“历史解释”角度说明宋代儒学的发展。 2.结合宋元时期的科技、文艺成就,从“唯物史观” 角度认识文化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3.了解宋元时期科技成就和少数民族文字的概况,从 “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理解中华 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儒学的复兴 1.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2)兴起: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3)内容 ? ? ?①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 ②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 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4)结果: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 2.程朱理学“二程”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 (1)代表:北宋后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2)主张???????①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 方法论的理论体系。②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万物本原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③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去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④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3)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先秦和秦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文学艺术 1.文学 (1)宋词?????①兴起: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是宋词兴起的原因。 ②特点: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③代表: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2)元曲???①散曲:比词更灵活、更通俗,更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②杂剧:演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表达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杂剧。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3)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体现了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2.艺术 (1)书法:宋元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行书盛行,出现“宋四家”、赵孟等。 (2)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科技 1.三大发明 宋朝时期基本成熟。

第12课_《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1.通过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指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教师以探究性问题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通过史料研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典型的、有价值的、有说服力的史料,将史料的展示与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历史材料来解释历史,能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通过以上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 二、教材分析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是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第四课时。 本单元前三课分别为《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分别概述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状况。本课则是从文化的角度对这一时期作了小结。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这一时期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本课由以下四目内容构成,每目内容又涉及更细的知识点: ●“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及主张、历史影响); ●“文学艺术”——宋词、元曲、话本、书法、绘画; ●“科技”——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两大科学家(沈括、郭守敬); ●“少数民族文字”——契丹大字和小字、女真文字、西夏文、畏兀体蒙古文和八思巴 文 设计本课教学时首先应明确辽宋夏金元这一历史阶段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辽宋夏金元文化以其最丰富、最繁荣、独具融合发展的色彩成为人们喜爱的璀璨明珠。”(赵向东吴付来《中华文化五千年:辽宋夏金元卷?前言》)本课教材叙述的知识点较多,但归类比较清楚。主线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整课内容可以概括为“儒学复兴”“文艺灿烂”“科技辉煌”“文字多样”四大版块。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历史中已经学过“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两课内容。涉及的知识点有繁荣的都市生活、宋词与元曲、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中外交通等。这与高中教材有相当多的重合之处,因此高一学生对本课知识不会有太多的新鲜感。基于学生实际,不满足于教材里的素材,通过补充新鲜的史料,设置探究性问题,以涵养学生核心素养。 此外,高一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历史思维正在形成过程中,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辩证思维不足,思维比较僵化。因此,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分析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教学内容及结构分析 本单元涉及的时段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它起于960年,止于1368年。这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时期。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占据江南的南宋和金朝形成南北对峙。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据的局面,重新建立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版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本单元内容的关键词是“民族关系发展”“社会变化”,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民族交融,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是多个民族并存和共同发展,在直接统治区域出现了汉蒙回藏等多个民族。第6课“北宋的政治”,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两个子目,教学重点是“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有“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有“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有“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蒙古族的兴起以及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有“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行省制度”“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个子目,教学重 点是“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有“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四大发明;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二、教学定位分析 1.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哪些表现? 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越北方,基本改变了以前以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的全国经济格局。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大力兴修水利、农作物的播种区域扩大及产量增加、经济作物的栽培种植呈现出很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杭州、成都的丝织业非常发达、景德镇的制瓷业享有盛名、造船技术已明显提高、棉纺织业已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等;商业方面,杭州、成都、广州的商业十分发达,有些南方政权的商业贸易收入或为主要的财政来源。 2.如何理解“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并立”与“分立”有什么区别?“并立”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并立”和“分立”的确是有区别的。“分立”的含义中有一种分化、分离的倾向,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这个时期的前半段的历史情况相符;而且,虽然有隋唐的统一,有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辽、宋、西夏、金承五代十国而来,开元明清三个巨大的统一王朝的蝉联局面,虽然是分庭抗礼,但实际上已处于更大的统一发展的过程中了。我们当然不能操之过急,说这个时期已经是统一,或者用“朝着统一进步”这样的表述方式作为学习主题的题目,用“并立”这个概念既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当时这几个王朝终究没有分出高下,都是被新兴的蒙古势力削平的),又没有表示继续分裂的意思,目前看来是比较合适的表达方式。 “并立”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1)中原政权同少数民族政权战争频繁,但最终以双方相互妥协(宋朝让步更大一些)而结束战争,并维持了相对持久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交往和相互的沟通与了解,随之而来的是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2)在边界设立交易场所,一般采取物物交换的方式,如用北宋的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少数民族的羊、马、骆驼等,同时中原的制瓷技术和印刷技术也传播到周边地区。 (3)中原地区的民族交融不断深化,辽、宋、西夏、金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极大地缩小了民族间的差距,推动了民族的交融,加之少数民族大量南下移民,更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3.怎样从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这个“发展”其实是表示出现了新的情况。不同于以往,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给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带来了新的气象,最明显的就是吸引了许多从未与中国文化有过接触的遥远国度的人民来到中国,这些人民有自己的习俗和宗教,再加上元朝统治者带有一定民族歧视的色彩,所以,当时的民族关系一方面是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表现在:大批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地区,而边疆各族人民又大批迁入中原和南方,同汉族人民杂居并和平相处;原先进入到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同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皆称“汉人”);另一方面,是各民

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

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第七节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教案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辽宋夏金元经济发展的特点;两宋农业的发展;辽代、西夏、金代农业的发展;元代农业的发展;北宋的矿冶业;辽代的铁器制作;西夏的冶铁技术;金代的矿冶业;北宋丝织业的发展;辽代丝织业的发展;南宋棉纺织业的新成就和元朝棉织业的发展;两宋、辽、元的制瓷业;宋代造船业的发展;两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辽、夏、金商业的发展;元代运河和都市;两宋的海外贸易;辽、金的对外贸易;元代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辽、西夏、金、元时期各族在我国边疆地区开发中作用的认识,培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 1.宋元时期,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新的繁荣,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一时期,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我国边疆地区扩展,辽、西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3.宋、辽、西夏、金的贸易及宋、辽、金、元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4.辽、金人民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作出了重要贡献,西夏人民为祖国西北地区的开发付出了艰苦劳动。元朝时,蒙古族和其他各族对祖国边疆地区开发,都有重要贡献。各族人民都为祖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教学要点一、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特点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1.两宋农业的发展 2.辽代的农业 3.西夏的农业 4.金代的农业 5.元代的农业三、手工业的发展 1.矿冶业 2.纺织业(1)丝织业(2)棉织业 3.制瓷业(1)两宋制瓷业的发展(2)辽金制瓷业(3)元朝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4.造船业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北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2.南宋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3.辽、西夏、金商业的发展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课标导 航 了解辽宋夏 金元时期在 经济与社会 方面的新变 化。 1.搜集文献材料和图片,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辽宋 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2.结合江南的开发和两宋之际的战乱环境,从“唯物史 观”角度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和影响。 3.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科举制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当时社会的变化。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1)耕种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南方普遍种植茶树和棉花。 (3)边疆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2.手工业 (1)制瓷业 ?? ? ?? ①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 汝窑、官窑、定窑、哥窑、钧窑 ②元朝:出现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 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 ? ? ?①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发展 (1)特点: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草市 (2)表现?????①官方设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 ②商品流通规模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 “交子”,最早出现,但并非唯一货币。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③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 2.城市繁荣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出现娱乐场所“瓦子” (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经济重心南移 南宋时最后完成。 1.表现 (1)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3)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4)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2.影响: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朝廷在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社会的变化 1.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快 (1)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2)宋朝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重文轻武”的国策促进了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3)人们的婚姻择偶也发生了变化:以政治、经济地位为重。 2.租佃关系发展 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以收取地租作为收益。

中国通史五代辽宋夏金元朝代的更替

五代辽宋夏金元 10至14世纪中期,是我国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从后梁建立开始到元朝灭亡为共四百六十多年。在此时期,欧洲仍处于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阶段。法国为封建割据局面;英国逐渐形成和确立封建庄园制。在亚洲,强大的阿拉伯帝国走向了衰亡;日本封建庄园已居统治地位。在中国,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立。那时候,战争虽一度频繁,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高度发展,文化有突出成就,在世界上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 在唐末农民战争中,起义军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此后五十多年,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以外,其余都定都开封。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山西的北汉史称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二、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做皇帝,史称“陈桥兵变”。赵匡胤废去后周皇帝,建立宋朝,年号建隆,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979年,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初年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北宋的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上财政困难。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三、辽、西夏、金的建立 北宋时候,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后来取代辽的女真族建立的金,以及党项组建立的西夏。 1.辽的建立 10世纪初,契丹族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契丹人仿照汉子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契丹改国号为辽。 2.西夏的建立 党项是羌族的一支,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夏在宋的西北,史称西夏。 3.金的建立 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长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颜部强盛起来,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设计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理念与目标】 以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本课通过古诗词、宋代耕获图、地图、城市复原图等史料的解读,初步了解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的表现,并进一步分析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从而能解释这一时期优秀文明成果的主要特点与贡献、作用与影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地图分析与讲解,史料解读与分析、归类与总结培养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而能清晰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地理空间、环境特点、也能通过不同史料互证历史,解释历史,还提升了求真务实的思维品质;通过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的表现与社会变化,体悟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并且感受当时经济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11课,主要涉及的内容是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分立并存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的繁盛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体现在勾栏瓦肆,边地榷场,江河两岸,沿海地带。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成为传统农业社会底色下的一抹浓色!而经济的嬗变也引发了勾栏瓦肆中社会生活、理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的变化. 【学情分析】 嘉定二中是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学生的整体水平相当于区级重点学校,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习热情,知识也有一定的储备,只是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思维方式等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基于多种史料,如何运用科学的态度认识、辨识,解释历史,找到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做到“学以致用”,以史为鉴,进一步探究历史的本原,从而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等方面需要积极引导。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史料教学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表现 难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新变化 【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白居易的《忆江南》、杜甫的《忆惜》、郑遨的《富贵曲》追忆唐朝的繁盛,话锋一转,对比课本中的沈括的“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