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总结201562

2015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总结201562

2015 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总结2015 .06. 02

当阳二高李主权

第一部分长效热点

热点一:“三农”问题

?背景材料: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颁布。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共分8个部分33条,包括: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

?理论分析:“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民生的改善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现实意义重大,21世纪,三农问题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知识链接: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个体农耕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2.近代农业:工业文明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冲击。3.建国后土地政策的调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缓解经济危机。5.苏俄(联)的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农业集体化、苏联经济改革中的农业改革措施。

热点二: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

?背景材料:凤凰网关于2014年“两会”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稳定物价、收入分配、食品药品安全、住房保障和养老并轨,是公众最关心的五个话题,这些话题都属于民生问题。2013年11月9日~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了会议。党歌奏响,红旗飘扬,举国同欢,万民沸腾,世界瞩目。在这将跨入冬季门槛的时节,人民的心中却装着跳动火焰,一股股暖流袭来。兆示着一个科学发展、和谐稳定、幸福感不断增强的美好未来。作为一个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党,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是党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次会议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美好蓝图,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发展民生、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决心。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做了一块大大的蛋糕。而要让最广大的人民来享用,需要我们党分好发展这块蛋糕,让丰收的果实惠及全民。

·理论分析:这里所说民生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而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是否和谐。?知识链接:? 1.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德政爱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2.近

代资产阶级的民生主义: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中的民生主义。?3.国外重要民生措施和政策:罗斯福新政的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工代赈;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4.新中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热点三:科技创新与文化立国

?背景材料:2014年是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50周年,之后中国科技逐渐发展,特别是“文革”后,党领导一直在强调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科技全面发展,走向世界。神舟系列、天宫一号、嫦娥三号等彰显着中国的大国实力,2012年11月的中共十八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着重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大会报告;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

?理论分析: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在当今的世界,对一个国家而言,科技自主创新是维持国家安全和独立的必要手段。而文化立国则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知识链接:? 1.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学艺术的发展,科技思想及科技成就。?2.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近代科技的产生和对工业革命的推动;近代世界文化的发展。?3.现代科学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4.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热点四:大国关系与和谐世界

?背景材料:安纳伯格庄园,见证了许多重要历史时刻而被称为美国“西部戴维营”。2013年6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这里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会晤,穿西装却不扎领带,一场不同寻常的会晤举世瞩目,这是中美高层交往的一次创举。中美两国元首围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一主线,就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必将引领中美两国关系向前迈进。习近平表示,40多年前,中美两国领导人以战略家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重新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40多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取得了历史性进展,给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当前,中美关系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各自国家经济发展到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复苏,从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到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两国都拥有重要的利益汇合点,都需要加强交流合作。

?理论分析:大国关系是世界各个具有影响力的大国之间的交往形式。例如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欧洲诸国等之间的交往方式,大国关系与世界的和谐稳定密切相关,中国在不懈努力促进大国之间关系的制度化,大国关系也是近年来热点之一。

?知识链接: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中美关系的阶段特征(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美国追随英法侵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实力上升,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进入独立侵华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与日本争夺对华的控制权;二战期间,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中美结盟;二战后至1949年,扶蒋反共;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美对抗;20

世纪70年代,走向和解;1979年正式建交,此后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发展);对中美关系的认识,特别是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认识;中美两国的主要外交政策及影响;世界主要大国间关系及其对和平与发展的影响;主要国际组织与大国关系。针对此热点,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备考:一是从新型大国关系的角度出发,概括中美两国团结合作的史实;另外从和平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概括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性认识。

热点五:民主政治建设

?背景材料: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本次人大代表选举的最大特点是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进行选举人大代表,需要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名额重新进行分配。根据选举法规定,在代表名额分配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以按人口数分配为主,代表名额中的大多数应根据人口数分配;同时还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大代表名额由根据人口计算确定的名额数、相同的地区基本名额数和其他应选名额数构成,这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理论分析: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化的表现之一,近现代西方国家民主制度从确立到发展,尽管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很激烈,但几经反复,其民主化进程仍然取得重大成果。新中国建国初,建立起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尽管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道路曲折,但还是取得了喜人成绩。民主政治建设是高考的长效热点之一。?知识链接: 1.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2. 美国民主制的建立和发展 3. 法国民主政体的确立 4. 德国、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5. 新中国建立之初民主政治建设及“文革”后民主政治的发展。

热点六:大国经济

?背景材料: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城市底特律在2013年7月18日申请破产。20世纪初,“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在底特律创建了汽车生产厂,开启了底特律汽车工业之先河,使该地有机会逐步成长为全美乃至全球汽车工业中心。20世纪50年代,底特律人口一度达到180万,60年代末当地爆发种族冲突,汽车工业遭受重创,加之70年代以来,日本等新兴汽车大国崛起,美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渐降低,加剧了底特律的衰败。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则成为击垮底特律经济的终结者。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三大汽车厂商遭受重创,销量大幅下跌,这导致更多企业和个人迁出底特律。底特律的没落,固然有产业枯荣的客观因素,但城市管理者缺乏战略眼光,未在产业经历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及时调整城市发展方向,无疑是酿成底特律今日之殇的重要原因。

?理论分析:经济形态决定政治文明,经济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还决定着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大国经济更是在根本上决定着世界的走向。并成为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

?知识链接:(1)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和条件、重大科技成果及其对人类发展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2)大国兴衰和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的原因、过程、教训或启示。?(3)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与经济制度的创新,如自由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4)从新史观的视角(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审视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热点七城镇化

李克强总理在会见世行行长时说,我们推进城镇化,是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13亿人的现代化和近10亿人的城镇化,

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的,中国这条路走好了,不仅造福中国人民,对世界也是贡献。1.唐代城市“市”“坊”分离,主要是政治、军事重镇;宋代“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时期兴起大批工商业城市。2.工业革命,蒸汽机问世,人类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工厂集中而建,形成一批工业化城市,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3.近代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出现了许多近代城市,如上海、青岛等。4.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量劳动力剩余,乡镇企业发展,有利于城镇化建设。5.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明显加快,逐步走出一条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热点八生态保护

2014年4月10日兰州发生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检测显示,4月10日17时出厂水苯含量、10日22时自流沟苯含量、11日2时自流沟苯含量均远超出国家限值的10微克/升。原因已经查明:兰州自来水苯超标系兰州石化管道泄漏所致。4月15日,兰州全市自来水恢复正常供水。1.工业革命:蒸汽机发明和机器工业的发展,使人类对能源需求增加,森林采伐、煤炭开采,烟筒浓烟滚滚,江河湖泊及新兴工业区遭到污染。2.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内燃机、汽车、化学工业发展起来,人类疯狂地开采和消耗煤炭、石油等资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并把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往发展中国家,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的生存。4.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化的展开,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热点九中国梦

时政热点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中国梦”,他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包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追求“坚船利炮”之梦;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追求“自强”“求富”之梦。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追求“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3.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向西方寻求复兴之梦。4.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三大改造实现社会主义之梦;“一五”计划、中共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之梦;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和谐社会、小康社会之梦。

第二部分重大周年纪念

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1894—2014)(1)1894年,日本舰队在朝鲜半岛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战争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英勇抗敌血洒疆场,但终因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而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后,刘永福、徐骧率义军抗击日军,反对日本割占台湾。(2)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领导了戊戌变法。

2.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90周年(1924年) (1)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

中山将旧三民主义阐发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2)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高潮迅速到来。

3.红军开始长征80周年(1934年) (1)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2)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3)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4)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4.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70周年(1944年) (1)时间: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会议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举行,所以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它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60周年(1954年)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6.日内瓦会议召开60周年(1954年) (1)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2)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7.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1964年)(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2)中国十分重视和平利用核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利用核技术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8.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0周年(1984年)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这些城市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限,对来投资办厂的外商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9.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20周年(1994年) (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洲一体化发展迅猛;日本经济实力增强。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面临挑战。为了应对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挑战,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2)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强了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增强了区域集团的实力。(3)美国积极推动把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到整个美洲,以建立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1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140周年(1875年) (1)时间: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2)宪法的主要内容:立法权归于参、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缔结并批准条约,实行大赦等。(3)影响: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1.《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1895年) (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2)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2.同盟会成立、三民主义提出110周年(1905年) (1)同盟会成立:1905年成立于东京,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机关刊物《民报》。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主要内容是: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3)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13.新文化运动100周年(1915年) (1)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序幕。(3)内容:①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②后期: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4)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传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4.孙中山逝世90周年(1925年) (1)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时,他嘱咐国民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实行三大政策,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完成民主革命。(2)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伟大功绩将永铭史册。

15.遵义会议80周年(1935年) (1)背景:由于“左”倾错误思想占统治地位,在错误路线的指挥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并造成红军损失惨重,面临绝境,在生死存亡关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2)召开: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3)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4)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6.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70周年(1945年) (1)目的: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内容:①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3)意义: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17.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1945年) (1)抗战胜利:经过8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2)意义: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

的国际威望。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台湾。

18.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1955年) (1)召开:1955年,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2)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3)成果:在会上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4)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1965年)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①《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2)1965年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拉萨举行,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

20.世界贸易组织成立20周年(1995年) (1)建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2)宗旨: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的实施,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3)意义:①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表明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标志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已经开始。②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一、古代史

1.“安史之乱”(755年)爆发。关注考向:宋代加强中央集权。2.科举制的创立(605年)和废除(1905年)。关注考向:古代中国主要选官制度的特点、科举制的作用。3.1405年,明朝郑和下西洋(610周年)。关注考向: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特点、趋势)以及新航路开辟。

二、近代史

1.近代中国重大战争周年纪念: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75周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55周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与《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115周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关注考向: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关联(经济近代化、西学东渐、改革与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的全民族抗战尤其是国民政府的抗日贡献、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所作出的贡献。

2.近代民主革命的重大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905年同盟会成立)、国民革命、红军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重庆谈判(1945年)等。关注考向:从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角度审视辛亥革命。从争取民主角度解读国民革命、重庆谈判,从中共成长角度认识遵义会议。

3.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重大周年纪念:1905年三民主义的提出(110周年)、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00周年)、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地位(70周年)。关注考向:三民主义可以从民主思想与实践、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民生问题等角度思考。新文化运动可以立足西学东渐过程中如何对待外来文明和传统文化、思想启蒙与主流思想转型视角备考。

4.西方代议制民主确立与发展的重大周年纪念: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及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及1875年共和制最终确立。关注考向: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创新,特别注意它们对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

5.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重大周年纪念: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关注考向: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内容和意义。

三、现代史

1.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重大周年纪念:1949年新中国成立(65周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等。关注考向:简要认识1949年、1954年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民主制度的创新。

2.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周年纪念:1950年中苏结盟、1955年万隆会议。关注考向:联系国际背景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特点、作用)。

3.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大周年纪念:1955年三大改造高潮、1980年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设立、1985年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等。关注考向: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4.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的重大周年纪念: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关注考向:“两弹一星”研制的背景及作用、科技创新。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大周年纪念:1925年工业化方针的提出、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关注考向:斯大林模式的全面认识、工业化模式。

6.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重大周年纪念: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建立、1995年世贸组织的成立。关注考向:布雷顿森林体系、经济全球化趋势(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角度)

第三部分时政热点

1. 城镇化问题中农民地位、权利的提升。

2.“一国两制”相关的问题,中央授权普选的问题。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问题,因为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

4. 考查古田会议,背景是习近平主席率领中央军委的委员再次重温了古田会议精神。

5. 国家安全观的问题,背景是习近平在2014年4月份提到。

6.中东局势。

7.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采取更新的方式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框架下那些农村富余的土地转租给种粮大户(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没有改变,也没有损害群众利益,相反使农民获益,能够使农村经济做大,做强)。

8. 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

9.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相关的问题。10. APEC相关的问题

第四部分历史高考必考点

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的科技和书画艺术。

中国近代史部分:太平天运动、辛亥革命、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康梁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

中国现代史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80年代到1992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世界古代史部分: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新航路开辟、三次科技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试题综合练:(2) Word版含解析

热点试题综合练(2) 1、据学者研究发现:1688—1783年,英国社会拥有一个易于仲缩的社会分层系统,社会流动日益加剧。贵族阶层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英国( )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B.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C.完成了向工业社会转变 D.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 2、英国学者戴维·米勒在反思西方代议制民主时指出,被称为民主的那些政治体制只为公民在政府中提供了非常有限的角色空间。决定民主社会之未来的真正权力显然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这表明代议制( ) A.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内部民主 B.普通民众并没有民主可言 C.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民主 D.不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 3、政治学者刘瑜说,确实有一部分人认为,美国独立战争是场革命的话,立宪会议本质是反革命。因为独立战争释放了民间的能量、社会的能量、自治的能量,立宪会议把这种能量给重新往回收了一点。 这说明( ) A.独立战争失去其政治成果 B.制宪会议背离了独立精神 C.三权分立消耗了地方能量 D.联邦制抑制了可能的乱局 4、美国1787年宪法中包括了联邦制度、三权分立等内容,却没有明文规定人民的基本人权,这部分内容直到1791年修正案才补上。这说明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 ) A.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存在着种族歧视的观念 C.致力于制度的顶层设计 D.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较少

5、1789年《人权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法国制宪运动的开始。往此后的近代史阶段,法国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 1875年宪法相对长寿是因为( ) A.宪法全面体现了启蒙思想 B.宪法是各派妥协的产物 C.绝大多数国民赞成共和制 D.宪法内容完整、体制健全 6、1871年完成统一后,鉴于本国立足未稳,为避免引起周边列强的忌惮而遭围攻,以俾斯麦为代表的德国政府四方游说,八方斡旋,维持了欧洲列强的均衡态势,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周边环境。 可见( ) A.周边列强强烈反对德国实现统一 B.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重大使命 C.德国力图为发动世界大战做准备 D.只有均衡态势才能实现国际和平 7、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B.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8、孙中山指出:“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 据此可知( ) A.太平天国未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太平天国的主要任务是反侵略 C.孙中山主张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相结合 D.孙中山从根本上否定太平天国

2018高考历史三大热点论述题预测

热点一【民族主义】 1.梁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并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答案】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3分)主要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 2.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答案】: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 3.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评述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这一发展。【答案】发展之处: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评述要点: 分值背景影响 1—4分能写出下列要点中的3个及以上,给2分。 要点举例如:一战;十月革命;辛亥革命; 民族工业发展;新文化运动等。 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增强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 文化的认同与振兴)。(2分) 5—7分能对上述要点进行阐释,只要涉及3个及以 上的点,给4分。如一战动摇了知识分子对 西方文化的信心;一战中国外交失败;一战 后民族解放运动潮流兴起;十月革命的精神 鼓舞;民主共和政体的困境;民族工业经历 了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片 面认识等。 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增强 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文化 的认同与振兴);(2分)但也 有过高评价本民族文化价值的片 面化倾向。(1分) 4.概述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答案】原因:政治上,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经济上,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发展;国际上,民族国家能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需求,壮大国家实力。 影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5.概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15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必修、选修全汇总)

2015年高考周年热点(尾数为4,5,6)(中国古代史 ----1840年) 尾数为4 政治史 1、1234年,金被蒙古灭亡; 2、1074年,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被迫辞职。 3、1384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 从顾问; 4、1644年,明朝灭亡; 经济史 1、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2、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规定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文化史 1、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 2、前104年,董仲舒逝世; 3、1084年,李清照诞辰; 尾数为5 政治史1、前475年,战国开始; 2、25年,东汉开始; 3、755年,八年安史之乱开始; 4、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 5、1125年,辽被金宋夹攻灭亡 经济史 1、485年,北魏开始均田制; 文化史 1、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1085年,北宋程颢逝世; 3、1695年,浙江余姚人、梨洲先生黄宗羲逝 世; 尾数为6 政治史 1、前1046年,西周建立; 2、前476年,春秋结束; 3、前386年,齐国田和取代姜氏,姜齐变为田 齐; 4、前246年,秦始皇(前246—前210年, 在位36年)登基; 5、266年,曹魏灭亡,西晋建立; 6、316年,西晋灭亡,东晋建立; 7、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8、976年,宋太祖逝世; 9、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 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10、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11、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族,改国号“金”为“清” 经济史 1、1426年,明代宣德年间(1426--35)的青花瓷为珍品; 文化史 1、前376年,墨子逝世; 2、前286年,庄子逝世; 3、前156年,汉武帝即位; 4、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 秋》为“五经”,并设立“博士”; 5、686年,唐朝画圣吴道子诞辰; 6、846年,唐朝白居易逝世; 7、1316年,元代编订《授时历》郭守敬逝世; 2015年高考周年热点(尾数为4,5,6)(中国近现代史 1840----1949------今天) 1

最新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精品版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精品版

新课标高考历史热点问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取消农业税,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知识链接:我国是农业大国,历史上,各朝都重视对农具的创制和改进,通过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桔槔、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等。 此外,历朝还通过土地政策和赋役制度等生产关系方面的调整,促进农业的发展。 1. 土地政策的调整。调整的整体趋势和动机是:缓和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矛盾,以北魏实行、隋唐沿用的均田制为标志,各朝代开始重视满足农民对土地占有和使用的愿望,实现了农民和土地的结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 赋役制度的调整。主要的趋势是:简化征收手续和种类,逐渐废除丁税、杂税和户税,突出田亩税;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从两汉的“编户齐民”到北魏的租调制、隋唐的租庸调制、两税法和明清的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的“地丁银”的制度,从而逐渐废除了人头税,简化了征收的种类和手续,将税收逐渐摊入田亩中,依据田亩数进行征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松弛了他们对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调动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同时,货币地租的出现和人口的自由流动,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二、提倡自主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005年10月12日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方面的地位日益提高,这是党和政府弘扬科技创新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成果。这一时事热点与历史学科联系的均是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也极具教育意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区域。 知识链接:(1)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发展,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2)明清时期传统科技总结,近代科技难以产生的原因和影响。(3)近现代中国学习西方科技及其相对滞后的原因和影响。(4)建国后,党和政府为赶上世界科技先进水平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及其突出成就。(5)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6)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革命之间的关系。 三、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政治影响力的提升,以至于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舞台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树立了一个负责的大国形象。 一年来,我们稳定地发展同大国的关系,推进周边外交,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参与多边外交,为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

【2020年高考历史周年复习】专题0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20周年

2020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热点直击】 202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爆发120周年。1900年至1901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多个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彻底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隐性考查为主,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爆发背景 (1)根本原因:列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以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利益 (2)直接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导致义和团运动 2.经过: (1)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经过廊坊之战、天津之战,联军攻陷北京。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 (1)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6)修订商约。

4.影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二、总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过程 【模拟检测】 1.(2020·福建高三月考)《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地督抚接连致电军机处,商讨中央能否对地方筹款予以折扣,减轻地方负担。清廷先是允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这反映出 A.地方势力依然受中央掌控B.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 C.清末新政未取得明显效果D.财政危机闲扰地方政府 【答案】A 【解析】中央否决地方提议,最终导致地方诉求没有实现,说明中央对地方仍然有一定的掌控力,故选A 项;地方的诉求最终没有实现,说明没有对中央集权形成严重挑战,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末新政的内容,排除C项;地方请求对筹款予以折扣并不意味着地方受到财政危机困扰,排除D项。故选A。2.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本能够在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是依据 A.《南京条约》附件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

2018年高考历史十大热点周年事件解读

解读:2018年高考十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 (也可供学业水平考试备考参考) 周年事件1:1487—1488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1497—1498年达迦马完成通往印度的航行。 ?基础知识回顾:写出上图序号①②③④代表的航海家及其主要航海贡献。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和条件: ⑴原因: ①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②社会动力:对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增加,社会上兴起“寻金热” ③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商路; ④精神动力:天主教会鼓励到东方去传播天主教。 ⑵条件:①科学发展,地圆学说兴起; ②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积极支持

2.经过: 3.影响 ⑴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打破了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⑵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开辟新航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贸易市场,商品流通数量和种类增加,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拓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 ⑶殖民掠夺之路:西欧殖民扩张,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洲和非洲人民及美洲印第安人带来空前浩劫,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迫使这些地区相继被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⑷人类思想震撼之路: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它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了教会的威信,证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探索科学的热忱,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⑸社会转型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形成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考真题展示: 1、(2014?全国大纲卷?20)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A.王室大力支持 B.地理位置优越 C.商业资本发达 D.金银需求量大

2018高考历史三大热点论述题

2018高考历史三大热点论述题预测! 热点一【民族主义】 1.梁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并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答案】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3分) 主要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 2.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答案】: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 3.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评述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这一发展。 【答案】发展之处: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评述要点: 分值 1—4分 能写出下列要点中的3个及以上,给2分。要点举例如:一战;十月革命;辛亥革命;民族工业发展;新文化运动等。 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增强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振兴)。(2分)5—7分 能对上述要点进行阐释,只要涉及3个及以上的点,给4分。如一战动摇了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信心;一战中国外交失败;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潮流兴起;十月革命的精神鼓舞;民主共和政体的困境;民族工业经历了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等。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增强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振兴);(2分)但也有过高评价本民族文化价值的片面化倾向。(1分) 4.概述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答案】原因:政治上,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经济上,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发展;国际上,民族国家能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需求,壮大国家实力。 影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5.概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内容:推崇西方政治体制;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等。 影响:政治上,有利于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推动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经济上,实业救国的思潮、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6.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并谈谈其影响 【答案】洲人民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锻炼;战后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觉醒;二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亚非万隆会议团结反帝的精神在非洲大

打包下载:2019年高考历史增分优选练现实热点练训练(16套)Word版含解析

训练1家国情怀·认同意识 1.(2018·黄冈第三次联考)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A.端正民心的工具B.凝聚家族的手段 C.维系等级的套路D.齐家治国的方式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可知是有利于“齐家”,材料中“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可知是“治国”,故D项正确。 2.(2018·贵州高考适应性考试)湖南长沙出土的一面汉代铜镜上铸有“中国大宁”等字样,折射出时人对统一国家的认同。下列属于汉承秦制,并对统一国家认同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 C.内外朝制D.郡县制 答案 D 解析郡县制是秦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置的制度,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有利于形成地方对中央的认同,故D项正确。 3.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这一做法() A.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 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 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 答案 B 解析根据“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表明“长安官音”是在融合了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和南北朝官音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做法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

4.(2018·乌鲁木齐二模)约翰·亚当斯于1766年1月在《波士顿报》上发表文章写道:“如果有哪个年幼的国家值得爱护,那就是美利坚;如果有哪群人民应当得到荣誉和幸福,那就是它的居民。”作者的观点反映了() A.美利坚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B.国家源于社会契约的认识 C.要求脱离英国独立的主张 D.捍卫新生国家利益的意识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中约翰·亚当斯的言论,在这一时期,美利坚的民族意识已经觉醒,对自身很快将要建立的新兴国家充满了信心,故A项正确。 5.(2018·北京西城一模)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三年内入会且身份可考者379人,其中国内和留学国外的学生354人,官吏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员、医生8人,资本家、商人6人,贫农1人。上述成员身份构成可看出() A.同盟会的主张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 B.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C.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广大知识分子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中“三年内入会的人数达到379人”且包含社会的各个阶层,说明当时同盟会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故A项正确。 6.(2018·滨州一模)1985年,欧盟委员会制定了盟歌和盟旗。盟歌采用欧洲人熟悉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盟旗以蔚蓝为底色,中间由12颗金星环绕成一个圆,“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这反映了欧盟委员会() A.采取宗教措施促进欧洲联合 B.努力构建欧洲文化认同 C.借用古罗马法宣扬法制精神 D.试图兼顾欧洲各国利益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图案的含义“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不能说是采取宗教措施,故A项错误;“圣经”“12铜表法”是欧洲文化的代表,因此说明构建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C项与“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

2019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1

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1410周年) 【历史解读】 一、公元605年中外重大历史事件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约1000公里长的“通洛渠”。 ★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后,即派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同时又派裴矩到张掖与往来的西域商人联络,劝喻西域诸国来朝。此后,西域诸国相继至隋朝贡贸易者达三十余国。 ★公元605年,隋朝营建东都洛阳。 ★公元605年,赵州桥建成。 ★公元605年起,英国设立了大法官(LordChancellor)一职,其历史比首相(Premier)职位更悠久,具有十分特殊和显要的地位。 二、京杭大运河历史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785年的历史。 京杭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3期: ①第1期运河。运河的萌芽时期。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②第2期运河。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部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到隋炀帝(杨广)时,据说炀帝为了到扬州看扬州市市花——琼花,也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试题综合练:(3)含答案解析

热点试题综合练(3) 1、台湾著名时政评论家李敖认为:“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 C.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运动初衷 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2、五四运动后,郑振铎等人认为要“向着德莫克拉西一方面以改造中国的旧社会”。他们也强调其“改造的方法是向下的”,要“把大多数中下级的平民的生活、思想、习俗改造起来”。 这说明郑振铎等人( ) A.放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 B.扩大了宣传科学思想的群体 C.重新选择了改造中闰的武器 D.继续以西方文化变革中国 3、从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到1922年7月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却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共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 B.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 C.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 D.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4、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中心策略》通告,认为全国群众斗争已经“走向平衡发展的道路”,国内已经开始出现直接的革命形势。 该通告( ) A.正确反映了当时的国内革命形势 B.预示着国内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C.对国内革命形势的估计偏离实际 D.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反应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其核心思想是联想和关联。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并建立记忆链接,激发大脑的潜能,使人们在联想和关联的环境下对事物进行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新课改下的历史高考强调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核心,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与探究、阐释、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与能力。因此,在历史高考中,运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纵观全局,俯视各个知识板块, 找出各部分的联系,使庞杂的历史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浓缩化,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以发展历史思维,领悟思想方法,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历史高考复习效能。那么,在历史高考复习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来进行备考复习呢?本文拟以《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的运用来加以说明。 一、在建立知识框架体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教材知识是各单元、章节知识之间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作纵向、横向的归类和整理,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对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通过梳理知识,形成知识框架体系,同时,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结构系统化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如通过《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使学生明确人类社会交往发展的历史知识框架体系。一方面,梳理人类社会的发展由彼此隔绝到世界市场

雏形出现、世界市场拓展、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市场形成到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理解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如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等。 二、在理清历史时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历史时序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应该具备的基本历史素养。在新课改下,最基本的历史时序概念,却普遍成为了学生认知结构的“短板”。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在历史叙述中树立时间意识,学会运用时间术语来进行历史陈述,在时间的背景下把握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编制专题性事件大事记;掌握与时间有关的专业术语如世纪、年代等;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特征。 如通过《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站在时序的角度来分析历史。古代史主要是农业文明、人类社会彼此隔绝;近代史主要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人类社会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工业文明兴起;现代史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经济全球化出现,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 三、在提炼历史知识关键点的过程中增进学生理解和记忆能力 历史知识关键点是指历史发展过程具有转折或标志性的事件,它不仅是历史教材的核心内容,更是高考考查的高频考试内容。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知识关键点进行探究与分析,并形成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积极主动思考,进行思维联想,提炼历史知识关键点,全面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高考历史主观题十大热点之一

高考历史主观题十大热点之一 民本和民生 1、(25分)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欲行大舟,先蓄厚水,这是物理之自然,也是政理之自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⑴《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他设想的社会保障标准是什么?这种理想社会的实质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治国思想:仁政。标准:每户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实质:丰衣足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⑵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为此孙中山提出了什么方案?该方案为什么不能实现?(8分) 参考答案:方案: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制和阻碍;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人口多、农业经济不发达的国情。 ⑶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公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也出现了严重欠账。当时的人民生活在购物证和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票券里,从吃的粮食、油道穿的衣裤,用的锅碗瓢盆,都严格的定量供应。 据材料概括当时中国百姓的生活状况,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为改变这种状况,党和政府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9分) 参考答案:状况: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文教卫生水平低下;生活用品严重缺乏。原因:"左"的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⑷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认识:民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从古代到近代政府都注重和解决民生问题;我们今天应该继续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

高中历史中国史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中国史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史部分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近代史部分 中国现代史部分建国初期 十年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10分钟掌握2000年历史, 秦朝到清朝皇帝世系表 摘要:中国有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从第一 个皇帝秦始皇算起,有记载的皇帝多达500多位。 为了更清楚直观的了解每个朝代的皇帝传承,作 者将他们绘制成表,呈现给喜欢历史的读者。(包 括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攻灭六国,统一 天下,自称始皇帝,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 皇死后,儿子胡亥继承皇位,由宦官赵高把持朝 政。秦二世的暴政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 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秦朝共传二世,建国仅仅14年。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小吏,是个不折不扣 的流氓。在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击败霸王项 羽,建立大汉王朝,史称西汉。公元8年,权臣 王莽自立,西汉灭亡。前后共有15位皇帝,建国 210年。 东汉:王莽篡权之后,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汉 朝宗室后代刘秀趁机起兵,通过十几年的战争重 新统一中国。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 国号汉,史称东汉。公元220年,曹操儿子曹丕 废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传八世共十四 帝,建国195年。 三国:曹操、刘备、孙权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东 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相互攻伐,最后只剩 下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公元220年,曹 丕篡汉称帝;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公元229年 孙权称帝,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晋朝:晋朝的开国皇帝是三国著名谋士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他在266年代魏自立称帝,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司马睿逃到江南,在建邺称帝,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两晋共传十五帝,建国155年。 北朝(386年——581年),指的是在西晋灭亡之后,在中国北方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五个朝代,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指刘裕灭东晋建立宋朝之后,在中国江南建立的四个汉人政权。包括有:宋、齐、梁、陈四各朝代。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北周的外戚,公元581年,杨坚废除外孙周静帝,自称皇帝,建立大隋,定都长安。隋朝是自西晋之后,中国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分裂局面。杨坚死后,儿子杨广继位,他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横征暴敛,激起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和贵族叛乱。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619年王世充废隋哀帝,隋朝灭亡,享国38年。 唐朝:隋末天下大乱,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占长安,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的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朝是版图最大,也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公元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共历二十一帝,建国289年。 五代:指的是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宋朝:公元960年,后周将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大将赵匡胤为皇帝,建立宋朝。由于宋朝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导致军事实力较弱,在与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的战争中,经常处于劣势。但宋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皇室成员赵构迁都江南,建立南宋。公元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共历十八帝,建国319年。 辽朝:(916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九帝,享国210年。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国际联盟建立100周年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国际联盟建立100周年 考点 01 国际联盟建立的背景 【题目1】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材料二: 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国际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试各举出一例说明“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参考答案」

(1)工业革命使各国间交往密切,世界连为整体,行业性组织建立,为国联建立奠定基础;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提出;战后反战和平思潮的兴起。 (2)原因:苏联、美国等大国被长期排斥在国联之外;会员国全体一致原则使制约侵略成为不可能;未宣布战争是非法的,允许会员国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战争;没有明确说明要对侵略行为做出制裁,这就给侵略行为以可乘之机。 举例:20世纪30年代,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都没有起到制止侵略、维护和平的作用。 「解析」 (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的两幅图片,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是工业革命使各国间交往密切,世界连为整体,行业性组织建立,为国联建立奠定基础;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提出;战后反战和平思潮的兴起。 (2)第一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苏联、美国等大国被长期排斥在国联之外;会员国全体一致原则使制约侵略成为不可能;未宣布战争是非法的,允许会员国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战争;没有明确说明要对侵略行为做出制裁,这就给侵略行为以可乘之机。第二小问的举例,结合国际联盟的作用史实可知,20世纪30年代,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都没有起到制止侵略、维护和平的作用。 【题目2】 材料: 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常设国际组织,是战胜国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自身的需要,在吸收了欧洲协调机制及其他国际组织运作机制的基础上,为维护战后世界和平所建立的国际秩序的典型代表。建立国际联盟的讨论主要在英美之间进行,最终建立的国际联盟以《国际联盟盟约》为国际法的主要依据,从组织机构和组织职能两大方面,构建了战后国际秩序。但是《国际联盟盟约》在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制止战争等决策机制方面存在巨大漏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国际秩序彻底破产。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99%会考的热点论述题详细解读 _0

高考历史99%会考的热点论述题详细解读热点一【民族主义】 1.梁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并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答案】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3分) 主要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 2.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答案】: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 3.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评述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这一发展。 【答案】发展之处: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评述要点: 4.概述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答案】原因:政治上,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经济上,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发展;国际上,民族国家能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需求,壮大国家实力。 影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5.概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内容:推崇西方政治体制;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等。 影响:政治上,有利于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推动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经济上,实业救国的思潮、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文化上,有利于

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6.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并谈谈其影响 【答案】洲人民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锻炼;战后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觉醒;二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亚非万隆会议团结反帝的精神在非洲大陆传播;受亚洲等民族国家独立的鼓舞。 【答案】非洲: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为推进非洲国家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日趋瓦解;对世界格局: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增强,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冲击着两极格局。(6分) 热点二【时代主题】 1.外交论题 【答案】论题: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 阐述: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清政府却闭关锁国、制度落后、国力衰退,在列强的炮舰政策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虽据理力争也因国力弱小而导致外交失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中国的外交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结论:国家贫弱、制度落后,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着提高的新中国,外交摆脱屈辱,走向独立自主,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论题: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阐述: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在此背景下,《马关条约》的签订,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外交备受屈辱。

专题01 虎门销烟180周年 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周年热点专题解读 Word版含解析

虎门销烟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一方面唤醒了当时中国很多爱国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始反省,重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另一方面,也大大抑制了英国在中国的鸦片交易,沉重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中国的贸易掠夺,展示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定决心和觉醒意识。同时,禁烟运动直接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政府很快决定对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虎门销烟”也成为了外国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从这个角度看,“虎门销烟”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脚步,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2019年是虎门销烟180周年,这一内容很可能成为2019年高考的命题点,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特别注意。 虎门销烟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世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 (2)清政府闭关自守,但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3)西方国家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 (4)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 2.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 3.影响: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英国借此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一、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

二、近代列强侵华的特点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这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其两侧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的目的看,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侵略的阶段来看 (1)1840—1894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 (2)1894—1931年,军事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扶植傀儡政权),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3)1931—1945年,日本以武力侵华为主,独霸中国。 (4)1945—1949年,政治上,以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为主,突出表现为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独占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