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_参考答案(DOC)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_参考答案(DOC)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_参考答案(DOC)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_参考答案(DOC)

1、催化剂定义

催化剂是一种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而不能改变反应的热力学平衡位置,且自身不被明显消耗的物质。

2、催化剂活性、表示方法

(1)活性定义:一般,指定条件下(压力、温度)一定量催化剂上的反应速率(来衡量)。

(2)表示方法:对于反应, ,速率

3、催化剂选择性、表示方法

(1)定义:当反应可以按照热力学上几个可能的方向进行时,催化剂可以选择性地加速其中的某一反应。

4、载体具有哪些功能和作用?8

①分散作用,增大表面积,分散活性组分;②稳定化作用,防止活性组分熔化或者再结晶;③支撑作用,使催化剂具备一定机械强度,不易破损;④传热和稀释作用,能及时移走热量,提高热稳定性;⑤助催化作用,某些载体能对活性组分发生诱导作用,协助活性组分发生催化作用。

5、催化剂选择考虑因素:选择性>寿命>活性>价格

工业催化剂:

6、催化剂一般组成

1)活性组份或称主催化剂2)载体或基质3)助催化剂

7.催化剂分类

按物相均一性:均相催化、多相催化、酶催化

按作用机理:氧化还原催化,酸碱催化(离子型机理,生成正碳离子或负碳离子)配位催化:催化剂与反应物分子发生配位作用而使反应物活化。

按反应类型分类:加氢、脱氢、部分氧化、完全氧化、水煤气、合成气、酸催化、氯氧化、羰基化、聚合8、多相催化反应的过程步骤可分为哪几步?实质上可分为几步?

(1)外扩散—内扩散—化学吸附—表面反应—脱附—内扩散—外扩散

(2)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物理过程

9、吸附是如何定义的?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本质不同是什么?

吸附:气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固体表面上气体的浓度高于气相主体浓度的现象。

固体表面吸附:物理吸附:

作用力:van der Waals力

静电力:具有永久偶极矩的分子间的静电吸引力

诱导力:容易极化的分子被极性分子诱导产生的诱导偶极子和永久偶极子之间的作用力

色散力:原子内电子密度的瞬时诱导邻近原子产生偶极而致的两个瞬时偶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化学吸附:作用力:价键力,形成化学键

本质:二者不同在于其作用力不同,前者为范德华力,后者为化学键力,因此吸附形成的吸附物种也不同,而且吸附过程也不同等诸多不同。

10.催化剂的孔结构参数包括

1)密度ρ=m/v V=V隙+V孔+V真

堆密度:ρ堆=m/v 颗粒密度:ρP=m/(V-V隙)=m/(V孔+V真or骨架)

真密度(骨架密度):ρ骨架=m/(V堆-(V孔+V隙)) 视密度:ρ视=m/(V堆-(V孔+V隙))

2)比孔容在体积为V的容器中装满重量为W的催化剂颗粒或粉末,抽真空后,充入氦气,测定出充入氦的体积VHe,即:容器内除去催化剂骨架体积以外的所有空间体积。然后,将氦抽出,并在常压下充入汞,测定出充入汞的体积VHg,即:除去催化剂骨架体积和颗粒中的孔隙体积以后容器中剩余的体积。

也就是说,催化剂的孔容:V孔=VHe-VHg

3)孔隙率

4)平均孔径 5)孔径分布 6)孔的形状与连通性

11、为何说Langmuir吸附为理想吸附?基本假设是什么?

模型假设:①吸附表面均匀,各吸附中心能量相同;②吸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③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分子与吸附中心碰撞进行吸附,一个分子只占据一个吸附中心;④在一定条件下,吸附与脱附可建立动态平衡。

12.扩散类型

(1)扩散定义:分子通过随机运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进行传播的现象。

①常规扩散(容积扩散)

多孔固体介质的孔径≥100nm;孔径尺寸大小> 分子平均自由程;分子间碰撞几率> 分子与孔道壁的碰撞几率;扩散阻力主要为分子之间的碰撞。

②克努森(Knudsen)扩散

多孔固体介质的孔径≤100nm;孔径尺寸< 分子平均自由程;分子间碰撞几率< 分子与孔壁的碰撞几率;扩散阻力主要为分子与孔壁的碰撞。

③构型扩散

沸石微孔尺寸与扩散分子尺寸接近,分子尺寸的微小变化可使扩散系数显著改变。(孔径<1.5nm)

扩散阻力与分子形状、临界尺寸、分子与孔壁的相互作用、分子的旋转和扭转等多种因素有关。

④表面扩散

13.固体表面性质

固体表面的原子:存在自由价,表面不饱和位,具有趋向于饱和的性质;吸附质分子与吸附剂表面自由价相互作用;固体表面自由能减小

固体表面自由能:处于平衡态的凝聚物质,其形状倾向于具有尽可能小的表面积,使表面自由能趋向于最小

固体表面的吸附:自发过程,表面自由能减小(吸附的推动力)

14.各类化合物在不同固体表面的吸附态

(1)氢的吸附态:

(2)氧的吸附态:负离子态:O2-*, O2 2-*, O-*, O2-*,分子氧:O2*,不稳定的O3-*

(3)氮的吸附态:二位吸附和多核吸附,低温:二位吸附

(4)CO的吸附态:线形结构、键合、桥式结构、孪生吸附

(5)烃类的吸附态:饱和烃(CH4):解离吸附、不饱和烃:非解离吸附为主

15、催化剂的比表面测定有哪些实验方法?

(1) BET法测比表面积

1)测定原理和计算方法

依据BET提出的多层吸附理论以及BET吸附等温曲线进行测定和计算的。利用BET方程进行作图,采用试验采集数据并利用图解法进行计算。

2)最常用的方法:N2吸附法

3) BET理论假设:固体表面均匀;吸附脱附不受周围分子影响;由于范德华力,不一定第一层吸满

后才发生多层吸附。

(2)色谱法测定比表面积

色谱法测定比表面积时载气一般采用He或H2,用N2做吸附质,吸附在液氮温度下进行。

16.金属催化剂的特性

多为d区元素(IB,VIB,VIIB,VIII族元素)

外层:1~2个S电子,次外层1~10个d电子

未成对的d轨道,可以被S电子或p电子配对,形成化学吸附

特征:1)裸露的表面,配位不饱和,亚稳状态

2)金属原子之间有凝聚作用(是具有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以及机械强度的原因,化学键非定域性并由此获得了额外的共轭稳定化能,金属很难在原子水平进行分散)

3)以“相”的形式参与反应

为何能作为催化剂:过渡族金属有空的d轨道能够接受成对电子和共轭键,同时也能够重新恢复为空轨道。这样就能够使得反应物间活化能降低,从而催化反应发生。

17.化学吸附与催化

逸出功Ф电子脱离金属表面所需要的最小能量;或者能带中为最高空能级与最高填充能级的能量差。

电离势I将电子从反应物中移到外界所需的最小功。或者反应物失去电子的难易

Ф>I:反应物e→催化剂正离子吸附

Ф<I:催化剂e→反应物负离子吸附

Ф≈I:共价键

18.吸附强度与催化活性:火山型

例如:HCOOH →H2+CO2

☆IR证明生成类金属甲酸盐中间物

☆预料催化活性与甲酸盐的稳定性有关,而其稳定性与生成热有关。

☆生成热越大,稳定性越高(→吸附强弱)

☆Pt,Ir,Pd,Ru中等吸附热,高的催化活性。即可生成足够量的表面中间物,又交易进行后续的分解反应。

19.电子因素与催化:能带理论

原子状态:电子层结构存在着分立的能级

晶体形式: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分立的电子能级扩展为能带

电子属于整个晶体,在整个晶体中自由往来--电子共有化

电子共有化:最外层or次外层电子比较显著。只能在能量相近的能级上发生。

20.Fermi能级:最高被占据分子轨道

能带理论:能级是连续的,电子共有化。

s轨道合成的S能带相互作用强,能带宽,电子密度小。

d轨道合成的d能带相互作用弱,能带较窄,电子密度大。

电子占用的最高能级为Fermi能级。

21.过渡金属晶体的能带结构

价电子涉及到s与d能带;s能带与d能带重叠,s能带电子可以填充到d能带中,使能量降低

22.d带空穴与磁化率

d带空穴是指d能带中未充填电子的空能级。

d带中较密集的能级间距允许电子保持不成对,饱和磁矩在数值上等于d能带中的未配对电子数。

金属的磁化率决定于未配对电子数,金属的磁化率可以表示d带空穴的大小。

23.d带空穴数与吸附热

d带空穴或空能级可以用于与吸附质键合。

Fermi能级越低,d带空穴数越大,吸附越强。

吸附时电子转移数与d带空穴约等是吸附热适中

24、金属的价键理论

认为过渡金属原子以杂化轨道相结合,杂化轨道通常为s、p、d等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称之为spd或dsp 杂化。杂化轨道中d原子轨道所占的百分数称为d特性百分数,表以符号d%它是价键理论用以关联金属催化

活性和其它物性的一个特性参数。金属的d%越大,相应在的d能带中的电子填充的越多,d空穴越小。加氢催化剂一般d%在40-50%之间为宜。

d特性%-金属原子的d电子参加dsp成键轨道的程度

25.晶体结构对催化作用的影响:几何因素

多位理论--对多位吸附,几何适应性与能量适应性的研究称为多位理论。

金属的化学吸附活性:电子因素或者几何或集合因素

26.多位理论的几何适应性

前苏联Баландин巴兰金1929年提出

催化剂上有多个活性中心对反应物分子发生影响。

催化剂晶体晶格的空间结构(分布和间距)与反应物分子将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结构呈几何对应关系时,被吸附的分子容易变形活化,即旧的化学键容易松弛,新的化学键容易形成。因为反应物分子的原子与活性中心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近距离(零点几纳米)的,几何因素影响距离,从而影响这种近距离相互作用,这成为几何对应原理。

几何因素:吸附部位的最邻近的配位数和二维的对称性

27、金属对气体分子化学吸附强度顺序:

28、固体酸酸性来源和酸中心的形成是怎样的?

(1)来源:电离、提供电子、接受电子。

(2)1)浸渍在载体上的无机酸中心的形成 2)卤化物酸中心的形成3)金属盐酸中心的形成4)阳离子交换树脂酸中心的形成5)氧化物酸碱中心的形成6)杂多酸化合物酸中心的形成

29、固体酸的性质包括哪几方面?

1)酸中心的类型:通常与催化剂作用相关多为B酸和L酸。

2)酸中心的浓度(酸中心的数目):指单位催化剂表面或单位催化剂质量所含酸中心的数目的多少。

3)酸中心强度:指给出质子( B酸)或者接受电子对( L酸)能力的强弱。

30、均相酸碱催化机理是怎样的?

一般以离子型机理进行,即酸碱催化剂与反应物作用形成正碳离子或负碳离子中间物种,这些中间物种与另一反应物作用,生成产物并释放出催化剂,构成酸碱催化循环。

31、分子筛催化剂的特点是什么?

①具有较高活性;②具有较高选择性,可择形催化;

③具有较灵活的调变性;④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32、试说明金属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为三种类型:一是金属颗粒和载体的接触位置处在界面部位处,则分散了的金属可保持阳离子的性质;二是分散了的金属原子熔于氧化物载体的晶格结构中或与载体形成混合氧化物;三是金属颗粒表面被来自载体氧化物涂释。正是由于金属-载体的相互作用,结果使得电子流体在二者之间转移,出现电荷的位移。金属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催化过程发生了变化。

33、试说明金属催化剂的哪些特性对其催化作用有较大的影响?

(1)金属催化剂晶格缺陷及其对催化作用的影响

点缺陷是指在晶格上缺少原子或者有多余的原子,造成缺陷的原因大致有三种:

①机械点缺陷②电子缺陷③化学缺陷。

(2)金属催化剂不均一表面对催化作用的影响

34、酸碱定义

Lewis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够提供质子的物质称为B酸,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称为B碱

Lewis酸碱电子理论:凡是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称为酸(L酸),凡是能够提供电子对的物质称为碱

软硬酸碱理论:不易失去外层电子的酸为硬酸(HA),易失去外层电子的酸为软酸(SA);难失去电子对的碱为硬碱(HB),易失去电子对的碱为软碱(SB)。

质子酸催化剂的反应特点:电子成对转移(给出or获得一对电子)

35、简单固体酸与碱

如M的电负性相当大,对氧离子的电子对有较强的吸引作用,可使O-H键减弱,有利于按a式解离;

如M的电负性较小,则有利于按b式解离生成碱中心;

反应按a式解离还是按b式解离,主要取决于H+或OH-受体的反应物。

M-O-H类似于两性化合物:若有碱性物质存在时按a式解离

若有酸性物质存在时按b式解离36.电负性与酸碱性

电负性大的金属氧化物主要是酸性;

电负性小的氧化物主要是碱性

37.无定形硅铝酸盐(电负性问题)

沸石是指具有骨架型结构的硅酸盐中的硅(Si4+)

被铝(Al3+)部分取代后形成的硅铝酸盐。

38.复合氧化物固体酸和固体碱

分子筛:分子筛组成是一种水合硅铝酸盐,M2/n?Al2O3?mSiO2?pH2O

M:金属或有机阳离子;n:金属阳离子价数;m:硅铝比;p:水的摩尔数

骨架结构:分子筛骨架带负电—电平衡阳离子(通常为Na+)

酸性来源:一般认为由分子筛重的平衡钠离子直接为质子取代而形成

39.分子筛特性:吸附与离子交换

酸性的原因:一般认为由分子筛重的平衡钠离子直接为质子取代而形成

40.催化性质:择形催化

(1)反应物择形催化

(2)产物择形催化

反应产物中分子临界直径小于孔径的可以从空中扩散出来,称为最终产物,而分子临界直径大于孔径的则无法从孔中逸出,而产生产物选择性。

(3)限制过渡态择形催化

当空腔中的有效空间小于过渡态所需要的空间时,反应将受阻,此时便产生限制过渡态选择性催化

(4)分子通道控制

反应物从一通道进入,从另一通道出来

如ZSM-5:0.54nm 0.58x0.52nm

直链烷烃两个通道都可通过

支链烷烃有选择

41、超强酸

指酸强度超过100%H2SO4的物质,其酸强度函数H0<-10.6

固体超强酸SbF5,NbF5,TaF5,SO3中Sb+5,Nb+5,Ta+5,S+6具有较强的接受电子的能力

42.催化反应:正碳离子、正碳离子反应规律、酸中心类型与催化活性、选择性的关系、

(1)正碳离子的形成

①烷烃、环烷烃、芳烃、烯烃在L酸中心上②烯烃、芳烃等不饱和烃在B酸中心上

③烷烃、环烷、烯烃、芳烃与R+的氢转移,生成新的正碳离子,并使原正碳离子转为烃类

((2)正碳离子反应规律

①正碳离子可以通过1-2位碳上的氢转移而改变正碳离子的位置,可反复加H+与脱H+,最后脱H+生成双键转移的烯烃,双键异构化

②正碳离子中的C-C+键为单键,可自由旋转,旋转到两边的CH3基处于相反的位置时,脱去H+,产生烯烃的顺反异构化

③正碳离子中的烷基可进行转移,导致烯烃骨架异构化

④正碳离子可与烯烃加成,生成新的正碳离子,后者再脱H+,就会产生二聚体,新的正碳离子还可以继续与烯烃加成,导致烯烃聚合

⑤正碳离子通过氢转移加H+或脱H+,可异构化,发生环的扩大与缩小

⑥正碳离子足够大时易发生β断裂,变成烯烃及更小的正碳离子

⑦正碳离子很不稳定,易发生内部氢转移、异构化或与其他分子反应,其速度一般大于正碳离子本身形成的速度,故正碳离子的形成常为反应控制步骤

(3)对于不同的酸催化反应长要求不同类型的酸中心(L or B)

不同的反应对酸强度的要求不同

需要酸强度:骨架异构>芳烃脱烷基>异构烷烃裂化,双键异构>脱水反应

许多实验证明,在一定酸强度范围,酸浓度与催化活性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总之:调节酸的强度与浓度可以调节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43、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电子性质有哪些?

①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的金属阳离子的d电子层容易失去电子或夺取电子,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性能。

②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半导体性质。

③过渡金属氧化物中金属离子的内层价轨道与外来轨道可以发生劈裂。

④过渡金属氧化物与过渡金属都可作为氧化还原反应催化剂,而前者由于其耐热性、抗毒性强,而且具有光敏、热敏、杂质敏感性,更有利于催化剂性能调变,因此应用更加广泛。

44、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氧化还原机理是怎样的?

答: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在催化氧化反应过程当中,特别是对烃类氧化反应中,反应产物中的氧往往不是直接来自气相中的氧,而是来自金属氧化物中的晶格氧,气相中的氧只是用来补充催化剂在反应中消耗的晶格氧。其氧化还原过程为:

45、工业催化剂的设计开发包括哪些过程?(?)

1)探索阶段

根据反应特点,查阅有关文献分析、理论指导等,从技术上和济济上设计并初步进行研制。经测定、筛选、改进,确定供进一步放大研究的催化剂。

该阶段通常在实验室中进行。一般只进行合成方法与催化剂活性、选择性的评价试验。实验室通常是在小型的能反映催化剂本征活性的装置上进行试验。

2 )模拟放大阶段

将第一阶段筛选的催化剂取一定数量,在工业生产条件下,进行活性、选择性、寿命、再生产性等性能方面的考察,经过改进与完善,获得催化剂的全面性能数据,提出可以在工业生产规模上应用以及进行工业生产的数据。

试验通常是在一定规模的工业装置上进行(按生产条件),可在放大实验室或工业装置侧线进行。在这阶段还应对反应动力学规律进行研究,为工业放大提供数据与资料。

3 )工业生产阶段

设计与建立工业生产的反应装置和催化剂生产车间,经过试车正式进行工业化生产。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在上述每一个阶段中,都应十分注意经济上的可行性,进行技术与经济的全面评价与分析,否则生产上全无意义。

46、原料和配料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答:(1)原料的选择:1.符合产品的性能要求;2.所含的杂质容易去除,或限定在某个范围;3.容易获得,价格便宜,易于加工;4.对环境不存在污染或经处理能除去污染

(2)配料的选择原则:1.当配制成溶液时,水溶性物质可用水作为配料,但也应注意其酸性。2.当原料不溶于水时,采用其它溶剂作为配料时,应容易除去,或者它的存在不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3.原料的配比可用重量比或原子比,关键在于准确并且符合催化剂的要求

47、沉淀法和凝胶法有什么特点与不同?

(1)优点:①有利于杂质的去除;② 可获得活性组分分散度较高的产品;③ 制备多组分催化剂时,有利于组分间的紧密结合,形成适宜的活性构造;④ 活性组分于载体的结合较紧密,不易流失。

(2)缺点:① 沉淀过程机理复杂,不易掌握;② 制备多组分催化剂时,均匀度不易保证;③ 制造工艺流程较长,而且复杂,生产费用大。

(3)区别:凝胶法于沉淀法相比较,它能制备较为均匀的多组分催化剂,但凝胶法的设备更加庞大,费用更高。

48、浸渍法有何特点?

①它可以采用已经成型的外形与大小的载体,无需再进行以后的催化剂成型操作;

②浸渍法能够将一种或几种活性组分负载在载体上,活性组分都分布在载体表面上,活性组分利用率较高,用量少,这对于贵重金属意义重大;

③载体的结构基本决定了所制备的催化剂的孔结构与比表面大小。则可选择具有合适的结构和比表面的载体,以提供适合催化剂所需的各种机械与物理性能。

49、催化剂失活的原因有哪些?

1)烧结:高温下,粒子发生迁移,降低表面使得体系向稳定的方向进行,从而导致催化剂烧结。

2)中毒:由于毒物的存在而使得催化剂失活.

3)积炭(结焦):高温下,反应物料由于分解、聚合等反应生成的碳或焦炭沉积在催化剂表面,使得催化剂的活性表面减少,堵塞孔道,影响活性使得其下降。

4)催化剂相组成的变化

50.碳离子反应规律:酸碱催化剂对许多烃类分子具有催化活性。酸性催化剂可以提供质子或接受电子对,使烃类分子转变成带正电荷的正碳离子,循正碳离子反应机理进行催化转化;而碱性催化剂进攻烃类分子

后,往往夺取质子或给烃类分子施放电子对,使反应按负碳离子反应机理进行。

51.催化剂寿命:是指催化剂在一定反应条件下维持一定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使用时间。

52催化剂中毒:是指催化剂在微量毒物作用下丧失活性和选择性。

简答

1.酸碱催化作用与氧化还原催化作用的对比

①酸碱型催化反应

其反应机理是因为催化剂与反应物分子之间通过收受电子对而配位,或者发生极化,形成离子型活性中间物种所进行的催化反应。

②氧化还原型催化反应

其反应机理是因为催化剂与反应物分子之间通过单个电子的转移,而形成活性中间物种进行的催化反应。

2.固体酸碱催化剂的酸碱性来源与调节

(1)来源:①结构不同,在相同的配位数情况下,以不同的价态的原子取代,产生电荷不平衡而产生的;同样当价态相同而配位数不同,会使其结构不平衡,产生酸性。

②对于金属盐类,当含有少结构量水时,金属离子对H2O极化作用,会产生B酸中心。

(我的答案:电离、接受电子、提供电子)

(2)调节:①合成具有不同硅铝比的沸石,或者将低硅沸石通过脱铝通过硅铝比;②通过调节交换阳离子类型、数量,来调节酸强度或酸浓度,改善活性和选择性;③通过高温焙烧、高温水热处理、预积碳或碱中毒,减少或减弱其强酸中心,从而改变活性和选择性;④通过改变反应气氛,从而改变活性。

1、论述题:试分析沉淀法与凝胶法制备催化剂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在前面第五章第7)进行评述。

答:(1)沉淀法:其化学组成和结构,沉淀物的性能又由沉淀状态和条件(浓度、温度、PH值等)所决定。浓度、温度、搅拌、PH值.

(2)凝胶法:除了PH值外,引入的物质的酸性以及其电离性(电解质性质)和凝胶放置的时间都对其有较大的影响。另外,缩合反应的强弱,对凝结过程也有一定的影响。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思考题

1.催化反应的反应热、活化能是否与非催化反应的相同?为什么?

(1)不改变反应热:因为催化剂只是通过改变化学反应历程来降低活化能,而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是由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体系中的相对能位来决定,反应物与产物的结构确定了它们的相对能位,即不改变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摩尔焓,因此加入催化剂不改变反应热。

(2)降低活化能:因为催化剂通过改变反应历程,使反应沿着一条更容易进行的途径进行。

2.催化剂能否改变化学平衡?

不会改变,因为反应终了时催化剂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不会影响反应体系的标准自由能变化ΔG0(状态函数,决定于过程的始态与终态,与过程无关),因而也不会影响平衡常数K。

3.影响催化剂的寿命的因素有哪些?

①化学稳定性:化学组成与化学状态稳定,活性组分与助剂不反应与流失;

②耐热稳定性:不烧结、微晶长大和晶相变化;

③抗毒稳定性:抗吸附活性毒物失活;

④机械稳定性:抗磨损率、压碎强度、抗热冲击。决定催化剂使用过程中的破碎和磨损

4.载体在催化剂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分散活性组分:提供大表面和孔隙结构、节省活性组分、提高抗中毒能力、提高抗烧结能力(热量散发和移去)、提高机械强度(粘结剂)

②提供催化活性(双功能催化剂)

③调变活性相纳米粒子的结构、形貌、大小

5一个好的工业催化剂应满足哪些条件?

(1)高活性:缓和的反应条件

低压、低温、高空速、大处理量;降低装置造价;降低操作费用;提高过程经济性

(2)稳定性好:长寿命、使用时间长

活性下降慢;抗烧结、中毒、结焦、污染能力强;降低催化剂费用;提高过程经济性

(3)流体流动:流体的分布、压力降、扩散效应

催化剂利用率和过程控制;流体的分布:均匀、湍流、接近活塞流

反应器与催化剂颗粒直径比5~10;反应器长与催化剂颗粒直径比>50~100

(4)压力降:尽可能小

提高催化剂床层空隙

6、何为转化率、收率和比活性?如何计算转化率、收率和选择性?

转化率:已经转化的物料量占总进料量的比例大小

产率:生成的目的产物量占反应物初始总量的比例

选择性:目的产物占总产物的比例(m%, mol%)

7.说明吸附热、吸附活化能、脱附活化能随表面覆盖度变化而变化的原因?并画出变化关系图。

(1)规律:随着表面覆盖度的增加,吸附热见减小,吸附活化能增大

(2)原因:1)表面不均匀性:吸附热随覆盖程度的增加而线性下降,表面上各吸附位不是能量均等的,吸附的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先吸附的分子总是吸附在最活泼、最易吸附的部位。

2)吸附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3)占有固体中不同的能级

吸附热随覆盖率变化位能随覆盖率变化

8. 吸附热数据在催化剂研究中有何用途?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从吸附热的数据去推断催化剂的活性。通常对反应分子具有中等强度吸附的固体表面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例如:可以利用吸附热的火山模型选择合适的催化剂。

9.何为控制步骤?研究催化反应控制步骤对选择和改进催化剂有何用途?如何消除内、外扩散影响?(1)多步反应中,若其中某一步骤的阻力远较其他步骤为大,则该步骤为控制步骤

(3)内扩散消除实验的做法是:在一定催化剂装填量(质量或体积)条件下,改变催化剂颗粒粒径,通过对比不同粒径下的催化剂活性变化来确定内扩散消除与否,即随着粒径减小,活性不再变化,那么活性不再变化所对应的粒径就可以认为没有了内扩散的影响,或者说内扩散效应可以忽略。

10. 表面催化反应包括哪几个步?

(1)反应物由气相主体扩散到催化剂外表面

(2)反应物由催化剂外表面扩散到催化剂内表面

(3)反应物的化学吸附

(4)被吸附的反应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产物

(5)产物的解吸

(6)产物由催化剂内表面扩散到催化剂外表面

(7)产物由催化剂外表面扩散到气相主体

其中(1)、(7)步为外扩散,(2)、(6)步为内扩散,(3)、(4)、(5)步为化学动力学过程11. 生成热与金属催化剂的活性有什么关系?

金属催化剂化学吸附与催化活性的关系金属催化剂表面与反应物分子产生化学吸附时,常常被认为是生成了表面中间物种,化学吸附键的强弱或者说表面中间物种的稳定性与催化活性有直接关系。中间物生成热越大,其稳定性越高。通常认为化学吸附键为中等,即表面中间物种生成热适中,这样的金属催化剂具有

最好的催化活性。

12.影响金属催化剂的化学吸附性能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其活性和选择性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1)因素:①费米能级的高低:对于一定的反应物来说,费米能级的高低决定了化学吸附的强弱。

②化学吸附后金属金属的逸出功的变化

③d%的影响:随着d%增加吸附量降低,d%减小吸附量增大

④化学吸附物种的键强取决于轨道构型的不同

(2)对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影响活性的因素有三种:

①在临界范围内颗粒大小的影响和单晶取向;

②一种活性的第VIII族金属与一种较小活性的IB族金属,如Ni-Cu形成合金的影响;

③从一种第VIII族金属替换成同族中的另一种金属的影响

影响其选择性的因素有:

①活性中心多样性,可以催化几个竞争反应同时发生,从而降低了目的反应的选择性

②电子能填充到能带的水平。它直接关系到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③采用加助剂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的目的。

13 酸度和酸强度的含义?如何测定?区别B 酸和L 酸的实验方法?

(1)酸强度是指给出质子的能力(B酸强度)或接受电子对的能力(L酸强度)用函数H0表示

(2)测试方法:正丁胺指示剂滴定法测是总酸度和酸强度

气态碱吸附脱附法(NH3,吡啶等)--程序升温脱附法(TPD)脱附温度越高酸强度越强。

(3)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称为L酸;能够给出质子的物质称为B酸。

区别B 酸中心和L 酸中心;用NH3 或吡啶在固体酸表面上吸附的红外光谱可以作出区分。

14. 为什么SiO2-Al2O3 会有酸性?其B 酸、L 酸活性中心的结构特征及相互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1)原因:三价的铝离子进入氧化硅的表面,产生了具有强B酸性质的表面羟基,这种质子性质的酸,显然是由水分子在铝离子上离解吸附所产生的

(2)高温加热脱水形成L酸

15. 影响分子筛催化剂的酸度和酸强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改变其酸度和酸强度的方法有哪些?

一定硅铝比范围内,硅铝比增加反应活性与稳定性提高

通过调节交换阳离子的类型、数量,可以调节沸石的酸强度与酸浓度,从而改变催化反应的选择性

通过高温焙烧、水热处理、预积碳或中毒处理,可以杀灭分子筛中的强酸中心,从而改变其选择性与稳定性

通过改变反应气氛,如通入少量CO2或水蒸气可提高酸中心浓度

16. 配位中心与配位体的含义是什么?

配位化合物中直接和中心原子(或离子)配位的配位体的原子称配位原子或配位中心。

配位体是能提供电子对配位化合物(或络合物)中的中心元素相结合的阴离子或中性分子

17.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1)两种金属离子混合前后配位数不变

2)氧的配位数混合后可能改变,但所有氧化物混合后的配位数与主成分的配位数不变

3)已知配位数和金属离子电荷数,可计算出整体混合物的电荷数,负电荷过剩时呈现B酸中心,正电荷过剩时呈现L酸中心

13. 烯烃络合催化氧化的机理是什么?

正碳离子机理:例如烯烃在L酸中心上烯烃、芳烃等不饱和烃在B酸中心上

14. 半导体催化剂在晶体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本征半导体:最高满带中的电子易激发到最低空带中(空带获得电子)

正穴-带正电的空穴

n型半导体-靠电子的运动导电(negetive)

p型半导体-靠正穴的运动导电(positive)

本征半导体的导带中的电子数和价带中相应的空穴数远远小于金属导带中的电子数,电导率比金属小得多。电子学和电子工程应用多,无催化活性

非本征半导体(缺陷半导体)

导电性源于化合物对化学计量的偏离

非化学计量的氧化物和硫化物

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

15. 常用的工业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哪些?各自的有缺点及适用场合是什么?

(1)沉淀法:常用方法,可制备多组分催化剂

影响因素:1)沉淀剂、金属盐的性质

2)沉淀反应条件:沉淀剂与金属盐的浓度、pH、温度、加料顺序、搅拌速度、沉淀物的生成速度、沉淀

时间、洗涤与干燥方法等

(2)浸渍法:制备负载型催化剂的常用方法

过量溶液浸渍法、等体积浸渍、多次浸渍、蒸汽相浸渍

(3)热分解法(or固相反应法):采用可加热分解的盐类:硝酸盐、碳酸盐、草酸盐等

1)原料的影响(碱土金属的硝酸盐只能得到亚硝酸盐)

2)热分解条件对分解产物的影响:分解温度↑与分解时间↑→粒度↑

(4)熔融法

(5)还原法:多用于金属氧化物的制备

16. 中毒的分类有哪些?中毒的机理有哪些?

定义:催化剂所接触的流体中的少量杂质吸附在催化剂的活性位上,使催化剂的活性显著下降甚至消失,称之为中毒。

(1)中毒的分类:1)按毒物作用的强弱:强、中、弱

2)按毒化作用的特性:永久、暂时

3)按毒化作用机理:化学吸附、化学作用

8. 催化剂失活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避免催化剂失活?

三个方面:化学的原因(中毒、结焦)

受热(高温烧结)

机械的原因(粉化、流失)

论述题

1、试举例说明实验室条件下筛选催化剂的内容与步骤,并画出实验装置简图。(15分)

1)确定一个过程(目标反应)(1分)

根据目的要求(生产或者产品)确定一个反应过程,例如:环氧乙烷的生产。其方法有氯醇法和乙烯直接氧化法。如果选择后一种(一般选择先进的方法),则目标反应为: 2)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1分)

如果是未工业化的过程,则须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报道,及时跟踪研究进展,以便使得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手段:纸质书籍、资料,网上查询(各类文献检索手段)。

3)反应历程及热力学分析(3分)

根据过程要求,对目标反应进行反应历程分析,并进行热力学分析,确定相关的副反应以及反应过程的热效应。例如乙烯直接环氧化制环氧乙烷的过程:

主反应(目标反应):

△H0(298K)=-103.4KJ/mol 平行副反应:

△H0(298K)=-1324.6KJ/mol

连串副反应:

△H0(298K)=-1221.2KJ/mol 4)反应体系确定(1分)

根据反应物相以及催化剂物相以和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工业化状况,确定反应体系是属于均相体系还是非均相体系,这对反应装置的搭建以及催化剂的制备有着密切联系。例如所举例子则为非均相(气-固相)反应体系。

5)催化剂制备方法的确定(1分)

根据反应体系以及所使用催化剂的活性组分的特点,确定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沉淀法、凝胶法、浸渍法等等。例如前面举的例子,乙烯环氧化制环氧乙烷的催化剂活性组分是银,并负载在催化剂上,因此可采用浸渍法或者浸渍沉淀法来制备。同时还应考虑其他助催化剂的使用。

6)实验装置的选择(3分) 根据反应体系的情况,来确定实验装置。采用间歇釜式搅拌反应器、固定

O H C O H C 4224221→+O H C O H C O A l a A g 4232/24221??

???→?+-)(2322342g O H CO O H C +→+)(322

1222242g O H CO O O H C +→+

床、流化床反应器等等。比如前例属于气固反应体系,可采用固定床微分反应器。

(装置图略)

7)催化剂性能评价(4分)

评价内容:

(一)催化剂制备方法考察(不同方法制备催化剂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二)催化剂制备条件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1)pH 值;2)搅拌;3)晶化(老化)时间;4)催化剂配比(复合催化剂)

(三)工艺条件考察

1)原料配比;2)反应温度;3)反应压力;4)反应时间;5)催化剂用量;

6)助催化剂用量;7)空速;

(四)催化剂的回收方法及重复使用情况(寿命)考察。

(五)分析方法的建立(物料平衡)

一般采用色谱分析手段:内标法、外标法、归一化法等等。

(六)催化剂的表征

SEM 、Ft-IR 、XRD 、TPR 、XPS 等等(注意这些手段的意义)

(七)空白试验

2、试举例说明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氧化还原机理。(15分)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用于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金属-氧键的强度,对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可认为是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加合。例如乙烯完全氧化反应:

如果用M 表示氧化物的低价状态,MO 表示氧化物的高价状态,故上述过程包括以下的氧化和还原过程:

氧化物在整个反应中完成了一个氧化环循环。金属-氧键对氧化还原反应有着较大的影响,其强弱决定氧化活性的大小,断裂的难易影响反应的控制步骤。金属-氧键弱,M-O 键能小,氧离子活性高,;金属-氧键强,M-O 键能强,氧离子活性低。(4分)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在催化氧化反应过程当中,特别是对烃类氧化反应中,反应产物中的氧往往不是直接来自气相中的氧,而是来自金属氧化物中的

O H 31CO 31O 21H C 2122242+→+M O H 31CO 31MO H C 61MO 21M 2242++→+→+

晶格氧,气相中的氧只是用来补充催化剂在反应中消耗的晶格氧。其氧化还原过程为:

(6分)

氧化产物

反应气体

(烃类) 催化剂(氧化型) e - O 2- 催化剂(还原型)

O 2

(完整版)催化剂与催化作用试题副本

名词解释(10~15分,4~6题)填空(10~15分,5~10题)简要回答问题(45~55分,6~8题)论述题(25~35,2~3题) 第1、2章复习思考题 1、催化剂是如何定义的? 催化剂是一种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而不能改变反应的热力学平衡位置,且自身不被明显消耗的物质。 2、催化剂在工业上的作用功能或者效果有哪些? 1)使得原来难以在工业上实现的过程得以实现。 2)由过去常常使用的一种原料,可以改变为多种原料。 3)原来无法生产的过程,可以实现生产。 4)原来需要多步完成的,变为一步完成。 5)由原来产品质量低,能耗大,变为生产成本低,质量高 6)由原来转化率低,副产物多,污染严重,变为转化率高,产物单一,污染减少 3、载体具有哪些功能和作用?8 ①分散作用,增大表面积,分散活性组分;②稳定化作用,防止活性组分熔化或者再结晶;③支撑作用,使催化剂具备一定机械强度,不易破损;④传热和稀释作用,能及时移走热量,提高热稳定性; ⑤助催化作用,某些载体能对活性组分发生诱导作用,协助活性组分发生催化作用。 4、代表催化剂性能的重要指标是什么?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是评价催化剂好坏的主要指标,它主要包括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1)催化剂的活性:指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的程度 (2)催化剂的选择性:使反应向生成某一特定产物的方向进行。 (3)催化剂的稳定性:是指在使用条件下,催化剂具有稳定活性的周期 5、多相催化反应的过程步骤可分为哪几步?实质上可分为几步? (1)外扩散—内扩散—化学吸附—表面反应—脱附—内扩散—外扩散 (2)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物理过程 6、吸附是如何定义的? 气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固体表面上气体的浓度高于气相主体浓度的现象。 7、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本质不同是什么? 本质:二者不同在于其作用力不同,前者为范德华力,后者为化学键力,因此吸附形成的吸附物种也不同,而且吸附过程也不同等诸多不同。 不同的表现形式为:(后面) 8、为何说Langmuir吸附为理想吸附?基本假设是什么? 模型假设:①吸附表面均匀,各吸附中心能量相同;②吸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③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分子与吸附中心碰撞进行吸附,一个分子只占据一个吸附中心;④在一定条件下,吸附与脱附可建立动态平衡。 9、催化剂的比表面测定有哪些实验方法? (1)BET法测比表面积 1)测定原理和计算方法 依据BET提出的多层吸附理论以及BET吸附等温曲线进行测定和计算的。利用BET方程进行作图,采用试验采集数据并利用图解法进行计算。 2)实验方法 测定表面积的实验方法通常有,低温氮吸附容量法、重量法和色谱法等,当表面积比较小时,采用氮吸附法。 (2)色谱法测定比表面积 色谱法测定比表面积时载气一般采用He或H2,用N2做吸附质,吸附在液氮温度下进行。 10、何为扩散?催化剂颗粒内部存在几种扩散形式? (1)扩散:分子通过随机运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进行传播的现象。 (2)1)普通扩散(分子扩散):分子扩散的阻力来自分子间的碰撞,通常在大孔(孔径大于100nm)

第六章金属催化剂催化作用讲解

第六章金属催化剂催化作用 章节分配 一、金属催化剂重要类型及重要催化反应示例 二、乙烯环氧化催化作用 1. 乙烯环氧化工业催化剂 2. 乙烯环氧化反应机理 3. 乙烯环氧化中助催剂、促进剂的作用及新型催化剂 三、氨合成催化剂催化作用 1. 合成氨催化剂简况 2. 熔铁催化剂的结构 3. 各种助剂的作用及含量的最佳值范围 4. 氨合成铁催化剂活性中心模型及其作用机理 四、烃类催化重整催化剂作用原理 1. 催化重整反应及重整催化剂 2. 烃类在过渡金属上的吸附态及烃类脱氢 3. 催化重整作用机理 五、其他重要类型金属催化剂简介 1. 镍系催化剂 2. 裂解气中炔烃选择加氢催化剂 六、金属催化剂的电子迁移、d空穴与催化活性 七、多位理论的几何因素与能量因素 八、对多位理论及电子理论的评价 金属催化剂是固体催化剂中研究得最早、最深入,同时也是获得最广泛应用的一类催化剂,例如,氨的合成(Fe)和氧化(Pt),有机化合物的加氢(Ni,Pd,Pt,等)、氢解(Os, Ru,Ni,等)和异构(Ir,Pt,等),乙烯的氧化(Ag),CO的加氢(Fe,

Co,Ni,Ru,等)以及汽车尾气的净化(Pt,Pd,等)等等。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可以使多种键发生开裂。 (1) 自从上世纪P.Sabatier发现金属镍可催化苯加氢生成环己烷以来,迄今除金属催化剂以外,尚未发现过能催化这一反应的其它类型催化剂.又如,乙烷氢解对金属催化剂来说并非难事.然而除金属催化剂之外,也末发现可使乙烷加氢分解的别种催化剂,另外,如众所周知,F—T合成也只有在金属催化剂上才能进行等等.那么,金属催化剂之所以具有这种高的活性,其内在因素是什么? (2)所有金属催化剂几乎都是过渡金属,而且,金属催化剂的功能又都和d 轨道有关,这是为什么? (3)当过渡金属催化剂按其活性排列时,对每个反应都有自己独有的序列,即使对每类反应,至今也未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序列,什么是决定这种序列的内在因素? (4)对一个反应来说,为什么同类金属又常常有明显不同的选择性? (5)对某些反应来说,单位表面积的催化活性决定于金属的晶面、金属晶粒的大小(如果金属是负载着的),载体以及制法,为什么对活性有这种差别?又怎样和反应相联系? (6)由两种金属制成的合金催化剂,其催化功能随组分有强大变化,而且又明显地取决于所研究的反应,产生这些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表6-1 金属催化剂类型(按制备方法划分)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_参考答案剖析

1、催化剂定义 催化剂是一种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而不能改变反应的热力学平衡位置,且自身不被明显消耗的物质。 2、催化剂活性、表示方法 (1)活性定义:一般,指定条件下(压力、温度)一定量催化剂上的反应速率(来衡量)。 (2)表示方法:对于反应, ,速率 3、催化剂选择性、表示方法 (1)定义:当反应可以按照热力学上几个可能的方向进行时,催化剂可以选择性地加速其中的某一反应。 4、载体具有哪些功能和作用?8 ①分散作用,增大表面积,分散活性组分;②稳定化作用,防止活性组分熔化或者再结晶;③支撑作用,使催化剂具备一定机械强度,不易破损;④传热和稀释作用,能及时移走热量,提高热稳定性;⑤助催化作用,某些载体能对活性组分发生诱导作用,协助活性组分发生催化作用。 5、催化剂选择考虑因素:选择性>寿命>活性>价格 工业催化剂: 6、催化剂一般组成 1)活性组份或称主催化剂2)载体或基质3)助催化剂 7.催化剂分类 按物相均一性:均相催化、多相催化、酶催化 按作用机理:氧化还原催化,酸碱催化(离子型机理,生成正碳离子或负碳离子)配位催化:催化剂与反应物分子发生配位作用而使反应物活化。 按反应类型分类:加氢、脱氢、部分氧化、完全氧化、水煤气、合成气、酸催化、氯氧化、羰基化、聚合8、多相催化反应的过程步骤可分为哪几步?实质上可分为几步? (1)外扩散—内扩散—化学吸附—表面反应—脱附—内扩散—外扩散 (2)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物理过程 9、吸附是如何定义的?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本质不同是什么? 吸附:气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固体表面上气体的浓度高于气相主体浓度的现象。 固体表面吸附:物理吸附: 作用力:van der Waals力 静电力:具有永久偶极矩的分子间的静电吸引力

第28天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第28天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学习要点] 1.知道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之间的关系。 [家教点窍] 1.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不 变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所起的作用。 3.对催化剂的说明: (1)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而不是加快反应速度。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而不是性质不变。 (3)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典型例题] 例下列关于催化剂的各种不同说法:①催化剂有催化作用;②催化剂可加快自身的反应速度;③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④催化剂也称为触媒;⑤催化剂的作用是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度;⑥在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自智周万物并不参与反应,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①④⑤ (C)只有①④ (D)②③⑥ 解析初中化学中,常常将有氧化作用的物质称为氧化剂,有催化作用的物质称为催化剂,还有还原剂、腐鉵剂、致冷剂、干燥剂、指示剂和溶剂等。所以正确。催化剂的作用“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度”,而且反应速度包括加快和减慢两种情况,而不单纯指“加快反 应速度”所以错误,而正确。催化剂的概念中所说“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意味 着催化剂本身“不参加反应”,事实上,在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通常是参与反应的,如:催 化剂A在B和C反应生成BC时的作用可表示为B+A BA,BA+C BC+A,这一整个过程也 可表示为B+C A BC。因为催化剂往往参与反应,根据上面的示意和质量守恒定律,“反 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而物理性质却可能有所改变,所以,③、⑥错误,催化剂在 生产和科研领域中也称为触媒,有时还叫做接触剂,所以题中说法正确。 答案 (B)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催化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在反应中使用催化剂,反应速度一定加快 (B)不使用催化剂反应不能进行 (C)催化剂可以改变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 (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一切性质都不改变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加热含氧化合物都能得到氧气 (B)氯酸钾里如不加入二氧化锰,加热后不能得到氧气 (C)氯酸钾里如不加入二氧化锰,加热后,生成的氧气较少 (D)单独加热氯酸钾也能得到氧气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它能对化学反应比较缓慢的物质起催化作用 (B)实验室也可用高锰酸钾加入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来迅速制氧气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复习资料(很有用的)

第1、2章复习思考题 1、催化剂是如何定义的? 催化剂是一种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而不能改变反应的热力学平衡位置,且自身不被明显消耗的物质。 2、催化剂在工业上的作用功能或者效果有哪些? 1)使得原来难以在工业上实现的过程得以实现。 2)由过去常常使用的一种原料,可以改变为多种原料。 3)原来无法生产的过程,可以实现生产。 4)原来需要多步完成的,变为一步完成。 5)由原来产品质量低,能耗大,变为生产成本低,质量高 6)由原来转化率低,副产物多,污染严重,变为转化率高,产物单一,污染减少 3、载体具有哪些功能和作用? ①分散作用,增大表面积,分散活性组分;②稳定化作用,防止活性组分熔化或者再结晶;③支撑作用,使催化剂具备一定机械强度,不易破损;④传热和稀释作用,能及时移走热量,提高热稳定性;⑤助催化作用,某些载体能对活性组分发生诱导作用,协助活性组分发生催化作用。 4、代表催化剂性能的重要指标是什么?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是评价催化剂好坏的主要指标,它主要包括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1)催化剂的活性:指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的程度 (2)催化剂的选择性:使反应向生成某一特定产物的方向进行。 (3)催化剂的稳定性:是指在使用条件下,催化剂具有稳定活性的周期 5、多相催化反应的过程步骤可分为哪几步?实质上可分为几步? (1)外扩散—内扩散—化学吸附—表面反应—脱附—内扩散—外扩散 (2)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物理过程 6、吸附是如何定义的? 气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固体表面上气体的浓度高于气相主体浓度的现象。 7、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本质不同是什么? 本质:二者不同在于其作用力不同,前者为范德华力,后者为化学键力,因此吸附形成的吸附物种也不同,而且吸附过程也不同等诸多不同。 不同的表现形式为:(后面) 8、为何说Langmuir吸附为理想吸附?基本假设是什么? 模型假设:①吸附表面均匀,各吸附中心能量相同;②吸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③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分子与吸附中心碰撞进行吸附,一个分子只占据一个吸附中心;④在一定条件下,吸附与脱附可建立动态平衡。 9、催化剂的比表面测定有哪些实验方法? (1)BET法测比表面积 1)测定原理和计算方法 依据BET提出的多层吸附理论以及BET吸附等温曲线进行测定和计算的。利用BET方程进行作图,采用试验采集数据并利用图解法进行计算。 2)实验方法 测定表面积的实验方法通常有,低温氮吸附容量法、重量法和色谱法等,当表面积比较小时,采用氮吸附法。 (2)色谱法测定比表面积 色谱法测定比表面积时载气一般采用He或H2,用N2做吸附质,吸附在液氮温度下进行。 10、何为扩散?催化剂颗粒内部存在几种扩散形式? (1)扩散:分子通过随机运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进行传播的现象。 (2)1)普通扩散(分子扩散):分子扩散的阻力来自分子间的碰撞,通常在大孔(孔径大于100nm)或者压力较高的条件下发生的扩散多为分子扩散。 2)微孔扩散(努森扩散Kundsen):微孔扩散的阻力重要来自分子与孔壁的碰撞 3)过渡区扩散:指介于分子扩散与微孔扩散之间的过渡区。 4)构型扩散:在同一孔隙中扩散,由于分子构型不同,而扩散系数相差很大的扩散,称为构型扩散。 5)表面扩散:由于表面上分子的运动而产生的传质过程

初三化学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催化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在反应中使用催化剂,反应速度一定加快 (B)不使用催化剂反应不能进行 (C)催化剂可以改变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 (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一切性质都不改变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加热含氧化合物都能得到氧气 (B)氯酸钾里如不加入二氧化锰,加热后不能得到氧气 (C)氯酸钾里如不加入二氧化锰,加热后,生成的氧气较少 (D)单独加热氯酸钾也能得到氧气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它能对化学反应比较缓慢的物质起催化作用 (B)实验室也可用高锰酸钾加入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来迅速制氧气 (C)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共热,也能很快放出氧气 (D)二氧化锰只能作催化剂 4.对于催化剂来说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 ) (A)质量与物理性质 (B)质量与化学性质 (C)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D)质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6.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 (A)干燥生成的氧气 (B)使氧气的生成量增加 (C)提高氧气的纯度 (D)使氯酸钾在较低温度下迅速放出氧气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加热氯酸钾固体不能得到氧气 (B)用氯酸钾制氧气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能增加氧气的生成量 (C)和氯酸钾混合受热后的二氧化锰,仍具有催化作用 (D)起过催化作用的二氧化锰质量明显减少 二、填空题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和都不改变。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加入二氧化锰,这是为了,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学科学探究专题复习 一、探究催化剂、粒子的作用。 (2011广东)、学习了MnO 2 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的 知识后,某同学想:CuO能否起到类似MnO 2 的催化剂作用呢?于是进行了以下探究。 【猜想】Ⅰ、CuO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Ⅱ、CuO参与反应产生O 2, 反应前后质量好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Ⅲ、CuO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 【实验】用天平称量0.2gCuO,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1)填写下表: (2)步骤①的目的是。 (4)过氧化氢能被CuO催化分解放出O 2 的化学方程式为。 (2012·安徽)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 小芳发现,氯酸钾与氧化铜混合加热,也能较快产生氧气,于是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除MnO 2、CuO外,Fe 2 O 3 也可以作KClO 3 分解的催化剂。 【完成实验】按下表进行实验,并测定分解温度(分解温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复习总结

催化剂的作用的特征有哪些?催化剂能否改变化学平衡? (1)催化剂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以进行的反应,而不能加速热力学上无法进行的反应 (2)催化剂只能加速反应趋于平衡,而不能改变平衡的位置(平衡常数) (3)催化剂对反应具有选择性 (4)催化剂的寿命。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其自身并不进入反应的产物,在理想的情况下不为反应所改变。但在实际过程中不能无限制的使用,催化剂经过多次使用后会失活。 催化剂如何加快化学反应速度? 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的原因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根本不同的。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的路线,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催化作用可分为均相催化和非均相催化两种。如果催化剂和反应物同处于气态或液态,即为均相催化。若催化剂为固态物质,反应物是气态或液态时,即称为非均相催化。 在均相催化中,催化剂跟反应物分子或离子通常结合形成不稳定的中间物即活化络合物。这一过程的活化能通常比较低,因此反应速率快,然后中间物又跟另一反应物迅速作用(活化能也较低)生成最终产物,并再生出催化剂。该过程可表示为: A+B=AB(慢)A+C=AC(快)AC+B=AB+C(快) 式中A、B为反应物,AB为产物,C为催化剂。 由于反应的途径发生了改变,将一步进行的反应分为两步进行,两步反应的活化能之和也远比一步反应的低。该理论被称为“中间产物理论”。 在非均相催化过程中,催化剂是固体物质,固体催化剂的表面存在一些能吸附反应物分子的特别活跃中心,称为活化中心。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形成不稳定的中间化合物,从而降低了原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能迅速进行。催化剂表面积越大,其催化活性越高。因此催化剂通常被做成细颗粒状或将其附载在多孔载体上。许多工业生产中都使用了这种非均相催化剂,如石油裂化,合成氨等,使用大量的金属氧化物固体催化剂。该理论称为“活化中心理论”。 催化剂可以同样程度地加快正、逆反应的速率,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不能改变反应物的转化率。请注意加快逆反应也就是减慢反应速率,这种催化剂也叫负催化剂! 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的含义? 催化剂的活性,又称催化活性,是指催化剂对反应加速的程度,可以作为衡量催化剂效能大小的标准。催化剂的选择性是使反应向生成某一特定产物的方向进行。转化为目的产物所消耗的某反应物量/某反应转化的总量。 催化反应的活化能是否与非催化反应的相同?为什么? (1)不改变反应热:因为催化剂只是通过改变化学反应历程来降低活化能,而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是由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体系中的相对能位来决定,反应物与产物的结构确定了它们的相对能位,即不改变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摩尔焓,因此加入催化剂不改变反应热。 (2)降低活化能:因为催化剂通过改变反应历程,使反应沿着一条更容易进行的途径进行。 催化剂为什么具有寿命?影响催化剂的寿命的因素有哪些? 指催化剂的有效使用期限,是催化剂的重要性质之一。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效率会逐渐下降,影响催化过程的进行。例如因催化活性或催化剂选择性下降,以及因催化剂粉碎而引起床层压力降增加等,均导致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降低,甚至无法正常运行。 ①化学稳定性:化学组成与化学状态稳定,活性组分与助剂不反应与流失; ②耐热稳定性:不烧结、微晶长大和晶相变化; ③抗毒稳定性:抗吸附活性毒物失活; ④机械稳定性:抗磨损率、压碎强度、抗热冲击。决定催化剂使用过程中的破碎和磨损 举例说明催化循环? 非缔合活化催化循环定义:在催化反应过程中催化剂以两种明显的价态存在,反应物的活化经由催化剂与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复习资料(很有用的)教学内容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复习资料(很有用的)

第1、2章复习思考题 1、催化剂是如何定义的? 催化剂是一种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而不能改变反应的热力学平衡位置,且自身不被明显消耗的物质。 2、催化剂在工业上的作用功能或者效果有哪些? 1)使得原来难以在工业上实现的过程得以实现。 2)由过去常常使用的一种原料,可以改变为多种原料。 3)原来无法生产的过程,可以实现生产。 4)原来需要多步完成的,变为一步完成。 5)由原来产品质量低,能耗大,变为生产成本低,质量高 6)由原来转化率低,副产物多,污染严重,变为转化率高,产物单一,污染减少 3、载体具有哪些功能和作用? ①分散作用,增大表面积,分散活性组分;②稳定化作用,防止活性组分熔化或者再结晶;③支撑作用,使催化剂具备一定机械强度,不易破损;④传热和稀释作用,能及时移走热量,提高热稳定性; ⑤助催化作用,某些载体能对活性组分发生诱导作用,协助活性组分发生催化作用。 4、代表催化剂性能的重要指标是什么?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是评价催化剂好坏的主要指标,它主要包括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1)催化剂的活性:指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的程度 (2)催化剂的选择性:使反应向生成某一特定产物的方向进行。 (3)催化剂的稳定性:是指在使用条件下,催化剂具有稳定活性的周期 5、多相催化反应的过程步骤可分为哪几步?实质上可分为几步? (1)外扩散—内扩散—化学吸附—表面反应—脱附—内扩散—外扩散 (2)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物理过程 6、吸附是如何定义的? 气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固体表面上气体的浓度高于气相主体浓度的现象。

7、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本质不同是什么? 本质:二者不同在于其作用力不同,前者为范德华力,后者为化学键力,因此吸附形成的吸附物种也不同,而且吸附过程也不同等诸多不同。 不同的表现形式为:(后面) 8、为何说Langmuir吸附为理想吸附?基本假设是什么? 模型假设:①吸附表面均匀,各吸附中心能量相同;②吸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③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分子与吸附中心碰撞进行吸附,一个分子只占据一个吸附中心;④在一定条件下,吸附与脱附可建立动态平衡。 9、催化剂的比表面测定有哪些实验方法? (1) BET法测比表面积 1)测定原理和计算方法 依据BET提出的多层吸附理论以及BET吸附等温曲线进行测定和计算的。利用BET方程进行作图,采用试验采集数据并利用图解法进行计算。 2)实验方法 测定表面积的实验方法通常有,低温氮吸附容量法、重量法和色谱法等,当表面积比较小时,采用氮吸附法。 (2)色谱法测定比表面积 色谱法测定比表面积时载气一般采用He或H2,用N2做吸附质,吸附在液氮温度下进行。 10、何为扩散?催化剂颗粒内部存在几种扩散形式? (1)扩散:分子通过随机运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进行传播的现象。 (2)1)普通扩散(分子扩散):分子扩散的阻力来自分子间的碰撞,通常在大孔(孔径大于 100nm)或者压力较高的条件下发生的扩散多为分子扩散。 2)微孔扩散(努森扩散Kundsen):微孔扩散的阻力重要来自分子与孔壁的碰撞 3)过渡区扩散:指介于分子扩散与微孔扩散之间的过渡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