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师教案】2018-2019年最新人教部编版七7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 【备课必备】

【名师教案】2018-2019年最新人教部编版七7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 【备课必备】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知识与技能

1.阅读教材,梳理元谋人、北京人两个远古人类遗址的概况,并比较二者的异同。

2.利用考古发掘的化石、遗迹,探究北京人的体貌特征、生产情况,并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著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时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

北京人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学生比较陌生,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幅图片:“达尔文猿身像”及真实画像。

问题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第一幅图片有何特殊之处?据你所知,世界上这样的生物存不存在?

(人头,但却是猿身。不存在)

教师提问:是的,很明显,这是经过拼接之后的画面。那么这个蓄着长胡子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被人嫁接了猿猴的身体呢?哪位同学知道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学生回答:达尔文,因其宣扬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宣传进化论思想,所以被神学者诋毁,才有了这样的画像。

教师引导:(出示第二幅图片),同学们说的很好,达尔文用生物进化理论彻底否定了神

学家宣扬的“上帝造人说”,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和特点,用科学的视角告诉人们人类的起源。那么,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看能否从本课的第二目——“北京人的发现”中找到答案。

二、北京人的发现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人类文化的遗址中,北京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千米的周口店龙骨山上。最早是在1921年发现的,正式发掘工作从1927年开始。1929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35年至1937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主持,又先后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化石6个,下颌骨化石15件,牙齿化石157颗,以及其他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北京人遗址丰富的发现内容,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的推断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之间。

在北京人遗址中还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区域,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人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这一目的内容。

三、北京人的特征

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一目中的内容,回答问题。

(1)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2)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3)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发挥想象力,想想北京人是怎样取得天然火的。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

(1)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2)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这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

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3)北京人可以用火来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这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雷击起火,矿物自燃,火山喷发,摩擦起火。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回答得很好。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的是群居生活,又会使用天然火,那么,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穿什么,吃什么,住的又是什么?

示例1: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地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狩猎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配。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也有人专门照看,远处的野兽也不敢靠近。

示例2:北京人的衣服——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粗略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住的是天然山洞。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答了有关北京人的一些问题,对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体质特征有了一些基本了解。那么相比元谋人,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呢?

相比元谋人,北京人已经能够利用天然火,并能够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的面相更接近于现代人,脑容量也明显高于元谋人。

学生自读“知识拓展”部分的内容,简单了解山顶洞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状况。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境内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我们的祖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缓慢进化着。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战胜困难,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一帆风顺!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约170万年前

二、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前)

体质特点: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生产工具:打制——旧石器时代

火的使用:保存、使用天然火

生产活动:采集、狩猎

社会组织:原始群居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作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进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同学们还记得他们是怎样获得食物的吗?(采集、狩猎、捕鱼)我们今天的食物来源于哪里呢?(来自于农业种植和畜牧业的养殖)那么,我们的先民们是怎样开始种植庄稼和养殖牲畜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讨论回答。

教师:结合书本,从时间、地点、食物、工具、建筑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1.时间:距今约6 000年。

2.生活位置: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3.农业: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家畜,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5.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6.建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定居生活。

7.手工业:彩陶,乐器。纺织、制衣。

教师:看看半坡居民和北京人有哪些不同?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半坡居民已经开始定居生活)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半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食物来看:北京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粟,发展原始农业。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7页《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半坡居民会制作彩陶。食物中有鱼等,食物种类丰富)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教师:首先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

1.时间——距今约7 000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

4.畜牧业:饲养家畜。

5.工具:骨耜,磨制石器。

6.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7.建筑: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有水井。

8.会运用雕刻技术,懂得使用天然漆。

教师:文中第9页《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这就说明了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不但进入了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请大家看教材第8页《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和第6页《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而这些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较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问题思考”讨论回答:

1.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类似于河姆渡居民?

(磨制石器和耒耜、种粮食、饲养家畜、住房、制陶等)

2.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不同于河姆渡居民?

(木和石制工具、粮食种类、房屋类型、制造工具样式、彩陶、纺织制衣等)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指导学生思考:1.原始农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在长期的采集、狩猎中,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家畜)

2.我国农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成就: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通过对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两个典型代表的学习,了解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状况。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是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家禽等。但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他们都创造了华夏文明。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距今年代

2.生产生活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距今年代

2.生产生活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标志

2.意义

第3课远古的传说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知识与技能

1.炎黄部落联盟大败蚩尤的史实。

2.炎帝、黄帝的发明创造及对后世的影响。

3.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与区别。

4.“尧舜禹禅让”和“大禹治水”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

2.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片的方法。

3.学生参与互动的方法。

4.运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鼓励学生要勇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续写祖先辉煌。

3.提示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严于律己,奉献班级,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

重点

涿鹿之战;禅让制。

难点

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禅让制。

(多媒体展示陕西黄帝陵图片)

教师介绍: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的清明时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黄帝陵被视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之地,平日里到这里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为什么黄帝会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景仰,传说中四五千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又发生了哪些大事?给后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熟悉内容。

教师讲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活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他们因为血缘关系而组成一个个的集团,我们称之为“部落”。你知道都有哪些部落吗?

教师活动:展示幻灯片

师生活动: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仔细找寻。

教师讲解:这些部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为了争夺适宜放牧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战争不断,在战争中不断地合并,形成部落联盟。炎帝和黄帝部落就因一次战争而结成部落联盟,这场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阪泉之战)

教师过渡:阪泉之战中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可是黄帝的地位还没有稳固,黄帝地位的确立也经历了一场战争,你知道是哪场战争吗?(涿鹿之战)下面有请我们的评书大家为我们讲述涿鹿之战。

学生讲述:传说距今约4 600余年,神农氏为帝王时,各氏族、部落互相掠夺,为害百姓,其中蚩尤最为暴虐,神农氏、黄帝无力征讨。阪泉之战后,黄帝势力大增,蚩尤仍继续作乱,不肯听命。黄帝征集各部落、联盟兵众,与蚩尤在涿鹿之野展开激战。战争爆发后,正好赶上浓雾和暴雨天气,这给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提供了机会,便于他们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战争初期,适合于晴天作战的黄帝部落处境不利,曾经九战而九败。然而,没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给黄帝部落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部落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气——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害怕之际,用指南车辨明方向,率领部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擒杀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部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教师讲解:涿鹿之战后,黄帝的势力和声望大增,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同时,这场战争也加速了各氏族部落的交融,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成为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自然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此,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

教师过渡:关于华夏民族的形成,梁启超先生也做了很好的诠释,一起来看一下。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提炼答案。

(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的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的)

教师总结:战争虽然具有很大的破坏力,但是它却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加速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语言、风俗习惯等逐渐趋同,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民族,这便是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教师过渡:黄帝和炎帝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呢?

(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他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教师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精彩的讲述,我们发现黄帝和炎帝有很多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通过这些发明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由游牧转向定居,物质条件得到改善,精神生活开始萌芽,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由此揭开了序幕。

设问:你认为有关早期社会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回答。

(传说炎帝会制作陶器,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充分证明当时已有较高的制陶技术)

教师活动:幻灯片出示图片

教师总结:我们发现远古传说虽然有神话的成分,但其中还是蕴藏着一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它们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上述考古发现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文明程度。远古传说没被考古资料证明,而历史事实则是经过考古资料证明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同学们要注意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活动:同样作为时代引领者的孙中山和毛泽东对黄帝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出示材料:

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评价黄帝

中华开国五千年,

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

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

惟有我先。

毛泽东《祭黄帝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设问:炎帝和黄帝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华夏始祖,他们身上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鼓舞后人?

教师总结:炎帝和黄帝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身上首要的是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些精神使得华夏儿女摆脱愚昧和野蛮,追求先进与文明。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

教师总结:几千年的历史中,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遭受民族危机时,华夏儿女的爱国之情总能瞬间被点燃,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共渡危难,这种爱国之情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诠释。

三、尧舜禹的禅让

教师过渡: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是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设问:尧舜禹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权力的过渡的?

学生回答:禅让制。

教师讲解: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设问:禅让制的执行标准是什么?

学生回答: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情景设置:如果你是负责推荐的人,请你为尧舜禹写出推荐词。

学生活动:我负责推荐尧:他生活简朴,克己爱民,关注民生,急流勇退,为后来人打下坚实基础,也开创了一个良好开端。

我负责推荐舜:他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兢兢业业,将民主推选的禅让制贯彻始终。

我负责推荐禹:他率领人民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舍身忘我,为民谋福祉,以民为本,敢为天下先,不惧挑战,迎难而上,总结教训,疏导治洪,过家门不入,终消水患,在他身后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教师总结:我们发现,尧舜禹之所以能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皆因他们身上的人格品质,德才兼备,以身作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正是这种优秀品质感染着后人,也激励着后人。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先人的追溯,知道了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历史渊源,先人身上的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感染着我们,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华夏族的主体形成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物质文明

2.精神文明

三、尧舜禹的禅让

1.尧舜禹的传说

2.禅让制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知识与技能

1.列表归纳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起止时间、建立者和末代国王、都城、导致灭亡

的事件等内容,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西周更替的史实;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基本掌握)

2.简单解释什么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家天下”;运用历史地图简单描述夏、商、西周的大致疆域。(初步知道)

3.知道夏朝与商朝文化的主要代表——二里头遗址和殷墟的考古成果。(扩展了解) 过程与方法

1.查找、整理有关夏朝二里头文化、殷墟及夏、商、西周建立与更替的资料。

2.认真阅读教材和资料,科学标记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归纳制作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基础知识表格。

3.思考、回答问题,认真、及时做好笔记:

(1)为什么说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以此认识什么是“国家”。

(2)简述一下,夏、商、西周的灭亡有什么共同原因?以此理解、认识国家衰亡与统治者的关系。

4.模拟绘制一个图示,形象展现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严格的等级制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和夏桀、商纣、周厉王等腐朽残暴的表现,认识国家兴亡与统治者的关系。

2.从夏、商、西周王朝“家天下”的统治观念、西周建立分封制并确立森严的等级制度,认识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其建立的意义。

3.与同学交流学习本课的体会和感受,找出自己在本课学习中最感兴趣、学习效果最好的内容或活动,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

重点

归纳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简述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解“家天下”的基本含义;明确贵族等级制度的层级关系。

同学们,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远古时代的历史。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远古人类,他们的智慧和艰苦创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奴隶社会。在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仅次于古代埃及进入奴隶社会,从此我国历史迎来了文明时代。我国奴隶社会历时近1 600年,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今天,就让我们首先来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

一、自主学习板块(一)

(一)教师大屏幕出示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可由一名学生阅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明确这一学习任务和目标。

阅读教材,找出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起止时间、都城、建立者和末代国王及导致灭亡的事件。

(二)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问题的答案。

1.首先指导学生在课文中画线标出(或在笔记本上记录)夏、商、西周三代的起止时间、

都城、建立者、末代国王及导致灭亡的事件等内容要点或关键词。注意提示学生在课文中标记关键词,并用铅笔标注。

2.教师按以下层次分别提问一到两名学生回答。

(1)夏(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禹,末代国王桀,都城阳城。导致灭亡的事件:商汤灭夏。

(2)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汤,末代国王纣,都城亳。导致灭亡的事件: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建立者周武王,末代国王周幽王,都城镐京。导致衰败和灭亡的事件:“国人暴动”、犬戎族灭西周。

3.教师板书或用大屏幕将以上知识制成表格,尝试让学生填写(先由学生口头填写,老师点评谁填写得更好。然后可让学生计算一下,那些年代距离现在有多少年)

二、思考与探究板块(一)

问题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夏、商、西周的基本情况。那么,关于夏朝的建立,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大屏幕出示下列问题)

◇启是怎样继承禹的位置的?什么是“世袭制”“家天下”?

◇为什么说夏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教师板书或大屏幕出示下面的小标题。

(一)子承父位——禅让制→世袭制

教师讲述:尧、舜、禹之间没有血缘关系,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禅让制推举继承的。禹年老以后,虽然仍能按禅让制的传统举荐了继承人伯益,但禹的儿子启却凭借强大的势力,与伯益产生了权位之争。禹死以后,经过激烈的争夺,启击败了伯益,夺得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教师点拨:通过老师上面的讲述,同学们会发现夏启获得部落联盟首领权位的方式与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不同,他采取的是世袭制。那么,同学们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或概括一下,什么是世袭制呢?

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与同桌商讨或在小组内商讨,用下面的图示给以启发,然后尝试让学生回答并给予点评。

回答提示:世袭就是世代沿袭的意思,世袭制特指古代帝王把王位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是一种按子孙血统传递王位的制度。我国世袭制从夏朝开始,到清朝才结束,延续了近四千年。

教师点拨:由于启采取武力方式夺得父亲禹的位置,所以他的位置也不再是部落联盟首领,而是夏朝的国君。从此,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王朝统治时代。

问题引导:“家天下”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国之初——“天下为公”→“天下为家”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8页的“材料研读”内容,指导学生按以下内容进行思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1.“天下”是指什么?“天下为公”“天下为家”的“公”“家”又各指什么?

教师点拨:“天下”是古代君王的最大统辖范围,也就是全国的意思;“天下为公”是指在黄帝和尧舜禹时代,君王将所有国土和财产都视为大家公有的,而不是据为私有,所以那时候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贫富差别,部落联盟首领以天下为己任,品德高尚,天下敬仰。这就是被后世称为“大同”的理想社会。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天下为公”,“家天下”也就容易理解了。

教师按以下内容鼓励、启发学生尝试进行回答。

“天下为家”与“天下为公”是相对的,简称为“家天下”,是指从夏启开始,国王将全国所有的人口、土地、财产都据为己有,看作是他自己家的,王位也不再推选给别人,而是家族传袭。夏启开辟了我国第一个“家天下”的国家。

2.问题引导:教师提示学生阅读教材第18-19页课文内容。

夏朝统治者为管理国家、维护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夏朝统治者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教师点拨:夏朝统治者为防止外族部落的进攻和内部人民反抗,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了监狱,这些机构和制度的设立,是作为一个国家所必备的,因此,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禅让制“公天下”――→

启继

禹位

世袭制

“家天下”

三、自主学习板块(二)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前面的夏、商、西周更替知识表格,进入本板块学习。

问题引导:夏朝历经400多年,到末代国王桀统治时,后起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夏桀的失败?汤又是怎样建立起商朝的呢?

贤主兴邦——得民心者得天下

1.商汤灭夏

教师先提示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回答上面的问题。回答要点提示:

◇桀的暴政招致了夏的灭亡;(可借助资料列举一两条桀暴政的表现)

◇商汤的讨伐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提示学生重述前面表格商朝建立的概况,介绍商汤兴起与灭夏的资料,或由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2.盘庚迁殷

先由学生代表介绍殷墟资料的情况,尝试说明为什么商朝又叫“殷朝”或“殷商”,教师动画演示商朝前期迁都的地点。

教师点拨:商朝的中心地区处于经常泛滥的河水流域,再加上战乱,所以商朝前期曾多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才固定下来。因此历史上也把商朝称作“殷朝”或“殷商”。(提示商朝都城亳、殷等字的读音和写法,并查找一下,亳、殷是今天什么地方) 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商朝很快强大起来。汤以后,商朝通过长期对外战争,扩大了统治区域;对内设置监狱和酷刑,加强了王权。商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

3.武王伐纣

问题引导:历史发展往往无独有偶。桀因为暴政将夏朝葬送掉了,数百年以后,商朝也因为一位暴君的统治使国家走上了穷途末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位暴君是谁?他实施了哪些暴政?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0页内容,列举商纣王暴政的例证,并按下面要点进行点拨和归纳。

(1)对外征伐,耗费国力。

(2)修筑豪华宫殿。

(3)赋税繁重,施用酷刑。

教师点拨:商纣王因为这些倒行逆施,再加上他囚禁周武王的父亲——德高望重的周文王,使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起兵讨伐,商朝灭亡的日期临近了。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西周取代商的过程。

4.西周建立

图片展示

史实说明: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纣王自焚鹿台,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四、思考与探究板块(二)

(一)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度

1.分封制

问题引导:同学们看西周地图与商朝疆域比较有什么不同?(回答提示:更为广阔)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如何实施有效的管理呢?(分封制)

让学生在《周初分封诸侯国分布图》中找出西周初期的主要诸侯国,然后提示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尝试填写下表。

教师出示《西周分封等级示意图》,点拨讲解分封制是周王室对全国的一种行政管理方式,具体办法是:周天子把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国君,建立诸侯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有较大独立性,可对下一级卿大夫实行再分封,但要向周王进贡,同时要服从周王调遣军队;卿大夫再将土地和黎民百姓分赐给更下一级的士。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在贵族阶层内部就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拓展补充:分封制在西周前期对巩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但它未能使西周长治久安。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增强,特别是到东周(春秋)时期,便出现了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局面,周朝统治渐趋瓦解。

2.西周灭亡

教师可调动学生利用教材和资料,适当讲述、归纳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的故事或史实;到周幽王时昏庸腐败,宠爱褒姒(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补充《烽火戏诸侯》直观图),并重述前面基础知识简表的相应内容。

(二)以史为鉴——明主兴邦,暴君亡国

问题引导:纵观夏、商、西周的兴亡历史,有些问题仍值得我们今天思考。

◇从商汤、周武王两位开国之君身上你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从夏桀、商纣王身上你又能得到什么教训?

◇总结夏、商、西周三代兴亡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教师引导调动学生同桌交流或分组讨论,强调要学会运用史实证据进行说明,形成答案或回答思路。

1.商汤和周武王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和民众,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人心。

3.夏桀、商纣暴虐的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与反抗。

各组发言研讨后,教师指导学生做进一步总结、概括。

经验:统治者要勤政爱民,重用贤臣,并重视发展生产,勤俭节约。

教训:权力拥有者不能独断专行、奢靡腐化,更不能苛政于民,否则,必然引起内乱和外患,招致亡国的悲惨结局。

情感抒发:教师感情充沛地道出本课结语——古语说得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见一个国家的兴亡与统治者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由此结束教学。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夏、商、西周三朝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那么,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大家的总结,我们来共同完成黑板上的图表。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社会禹传启世袭制奴隶社会形成夏朝鼎盛西周巩固统治分封制发展商朝牧野之战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司母戊鼎模型,了解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

2.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了解汉字的构字方法,通过汉字听写大赛活动,增强汉字的书写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案例阅读、分析、思考,了解青铜礼器的作用和司母戊鼎的工艺成就。

2.通过动手制作青铜器模型,查找相关资料,利用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感受、体验等多种形式,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先秦文明最突出的成就之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

学会辨认甲骨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

艺的成就。

难点

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

CBA总冠军奖杯,是一尊极具中国文化精髓的奖杯——中国篮球至尊鼎。鼎重约10千克,高45厘米,底座为边长22厘米的正方形,底座正面刻有“中国篮球至尊鼎”和“CBA 联赛总冠军牟作云杯”字样。这座奖杯是仿造青铜器小臣缶方鼎模型而造的。CBA总冠军的奖杯为什么选用鼎的造型?这有什么重要意义吗?古代的青铜礼器有哪些作用和用途呢?让我们进入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来一探究竟吧。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组织讨论:司母戊鼎的铸造方法。

(1)计算两道数学题。

①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公斤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公斤计算,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②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

(2)铸造过程中的六项工程难题。

①为什么一定要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同时进行浇铸?

②怎样才能协调好250人同时行动?

③怎样才能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④怎样才能保证70个坩埚的铜液同时达到指定温度?

⑤在没有任何起重机械辅助的情况下,怎样通过人力搬动滚烫的坩埚?

⑥怎样才能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浇铸?

教师应重在点拨,给予适当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性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司母戊鼎的复杂铸造工艺。

2.司母戊鼎是青铜器的代表作,还有四羊方尊。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哪个朝代是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时期?(2)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3)不同种类的青铜器调配铜和锡的比例是一样的吗?

(1)商代是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时期。(2)青铜器种类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3)不同种类的青铜器调配铜和锡的比例不一样。

3.教师总结: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术精湛、气势宏大的司母戊鼎正是那个时代辉煌灿烂文明的象征。

二、甲骨文记事

就目前的考古学成就来看,我们今天的汉字源于商代的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顾名思义,叫做甲骨文。先来看两幅图片:

【问题探究】1.甲骨文是在哪里出土的?

2.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

3.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内容?

4.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学生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回答:

第一小组:发现地点有河南安阳的殷墟、陕西、山东等地。

第二小组:甲骨文的发现之旅——一片甲骨惊天下。学生补充发现甲骨文的故事:1899年,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一座大宅院里,年过半百的王懿荣生病了去看中医,在老中医开的药方中发现了一味“龙骨”,上面刻着符号,寻常未见。接下来,王懿荣多方努力,收购“龙骨”达1 500余片,并对“龙骨”进行了反复推敲、排比、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让他很快了解到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符号是用刀刻上的文字,裂纹则是高温灼烧所致。最后,王懿荣确认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号确属一种文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早于先秦时代青铜器上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轰动了整个世界。而王懿荣不仅是第一个发现、鉴识、收藏了甲骨文,而且也是第一个将其时代断为商代,使蒙尘3 000多年的甲骨文字免于湮没,更避免了“人吞商史”的闹剧。

(教师补充:目前发现了超过16万片的甲骨,都刻有甲骨文。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已经识别的有1 500多字,西周甲骨上的文字有3 300多字)

第三小组:要知道甲骨文的内容,首先必须了解商代贵族王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占卜。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一定要占卜定吉凶,再按占卜的结果安排活动。包括祭祀、战争、农业、狩猎、畜牧业、数字、地理、官制、刑法等,还有医药、气象、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甲骨文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第四小组:甲骨文发现的重大意义,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朝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师引导: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那么甲骨文的造字有何特点?它对今天的汉字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1.猜字游戏

下面我们进行猜字游戏:你认识这些甲骨文吗?它们是今天的哪些汉字?出示甲骨文十二生肖。(答案依次为:牛、蛇、鼠、兔、羊、猪、狗、猴、虎、鸡、龙、马)

学生活动:大显身手,你能写出下列甲骨文对应的汉字吗?(答案依次为:人、牛、水、日、上、下、明、射)

2.造字特点

教师引导:甲骨文使用的造字方法是什么?学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依次用图片呈现其造字特点。

本意是上衣,字形象一件上衣,最上端是衣领,两侧开口的地方是衣袖,下端是衣服的下摆,古代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本意是细看、观察,字形是一只眼睛在仔细观察一棵树。

一个人在树下休息,本意是休息,后来引申为停止、不要等意。

一个人站在大盆里,身上还滴着水,显然是在洗澡。此图后变成左形(水)右声(谷)的形声字。

教师总结

(1)象形: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

(2)指事:在象形的基础上添加一定的符号构成新字,用以表达比较抽象的概念,反映无形可象的比较复杂的事物,这类字在甲骨文中也不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