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与优化

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与优化

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与优化
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与优化

湖北省A 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与优化

王雯萱1,谢双玉

1,2

(1.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2.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武汉430079)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整合湖北旅游资源,运用图表法、空间计量分析法研究了湖北省125家A 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与资源、行政区、交通、水系等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北省旅游景区趋于集聚型分布,以武汉市为中心呈现出一定的集聚规律;绝大多数旅游景区属于自然资源导向型;各地市(州、林区)景区的数量和等级组成、

空间结构特征不同;旅游交通网不够完善;旅游景区有较明显的沿长江及其支流分布的趋势。进一步探讨了湖北省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

词:A 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优化;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12)02-0124-05

收稿日期:2011-06-02;修回日期:2012-02-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CJY037)作者简介:王雯萱(1988-),女,湖北随州市人,硕士研究生,主

要从事区域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wangwenxuan1988@yeah.net 。

0引言

旅游景区是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决定因素,其等

级、数量及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业的地域发展战略。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不仅可以直接引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规模效益、时空安排都有重要的影响

[1]

国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是从空间布局的角度研究旅游业的发展、探索旅游目的地空间规划布局模式等,

并提出了多种描述空间结构的数学模型和地理方法。我国主要是通过旅游规划优化旅游地空间布局,同时,采用空间分析手段研究旅游区在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分布规律,

揭示其空间结构整体特征[2]

,采

用系统理论、分形理论和旅游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旅游

景区系统的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

[3]

等。分析国内外关

于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文献可以看出,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宏观层面,

对较小区域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比较少,难以为地方政府的旅游空间布局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地理区位很不相符。为了充分利用湖北省旅游资源,

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全省旅游空间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以湖北省125家A 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空间分布规律,并通过分析其与旅游资源、行政区、交通、水系等要素的关系对其进行阐释,为湖北省旅游资源的整合、区域旅游合作等提供参考依据。

1湖北省A 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

截至2009年1月23日,湖北省已有125家国家批

准的A 级旅游景区,其中5A 级2家,4A 级42家,3A 级35家,2A 级42家,1A 级4家,其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

1.1空间分布类型

本研究采用最近邻分析法

[4]

定量判别湖北省A 级

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即,先求出理论最近邻距离r E (即点状事物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的程度),而后求出最邻近点指数R (即实际最邻近距离r r 与理论最邻近距离r E 之比)。当R =1时,表明点状要素为随机分布;当R >1时,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当R <1时,点状要素趋于集聚分布。

当区域中的点状要素分布为随机型(Poisson 分布型)时,理论最邻近距离的计算公式为:r E =1(2槡n /S )。

(1)

式中:S 为区域面积,

n 为景区的数量。由公式(1)计算得到湖北省A 级旅游景区的r E 为18.10km 。运用CorelDRAW 中的测量工具,在图1上测量每个景区与其最邻近景区之间的实际最邻近距离,并计算出125家景区的平均r r 为16.64km 。从而求得湖北省A 级旅游景区的最邻近点指数R =0.92,这表明湖北省A 级旅游景区的分布属于集聚型。

1.2集聚规律

运用等距离线法、空间结构分析法

[5]

进一步分析湖

北省A 级旅游景区以武汉市为圆心的空间集聚特征。首先,在图1上,以武汉市市中心(武汉市人民政府)为圆心,以100km 为单位逐渐增大半径画圆,并统计在不

同半径尺度内的各等级景区的数量和所占比例(表1)。然后,根据表1数据,以等距离增加的半径尺度为横坐标,以各尺度范围内的旅游景区数量为纵坐标,绘制出湖北省A 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曲线图(图2)。

第31卷第2期2012年4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31No.2Apr.2012

图1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分布图

Fig.1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grade tourism sites in Hubei Province

表1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分布情况

Tab.1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grade tourism sites in Hubei Province with Wuhan as the clustering center

距离/km

5A级景区4A级景区3A级景区2A级景区1A景区

数量/个比重/%数量/个比重/%数量/个比重/%数量/个比重/%数量/个比重/%

总数/个总比重/%

<1001501433.331337.141023.81003830.40 100 20000819.0512.861126.19002016.00 200 30000819.051028.571126.192503124.80 300 4001501023.81720.00614.292502620.80 400 5000012.38411.4349.520097.20 500 6000012.3800000010.80总计21004210035100421004100125100

图2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曲线:(a)总体;(b)分等级

Fig.2The distribution curve of the A-grade tourism sites in Hubei Province:(a)overall;(b)graded

由图2(a)可见:在距武汉市100km内分布有38家旅游景区,占总数的30.4%,集聚现象明显;在200 300 km范围内,旅游景区数为31,出现第二个集聚区;而在100 200km范围内,旅游景区数量急剧减少到20个;300km以外,景区数量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并在500 600km范围内出现旅游景区分布的盲区。

由图2(b)可见:4A,3A级景区的数量均在距武汉市100km以内达到峰值,并在100 200km范围内急剧减少,而后又在200km以外出现另一个高峰,再急剧减少,与总体集聚特征一致;2A级景区在300km以内的3个圈层中的分布数量相当,在300km以外其数量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到500km以外降至最低点;5A级景区只有2家,分别分布在100 200km和300 400 km范围内;1A级景区全部分布在200 400km范围内。可见,湖北省各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集聚特征不同。

·

521

·

第2期王雯萱,等: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与优化

2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阐释本研究通过分析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与旅游资源、行政区、交通、水系等要素的关系,对其空间结构进行阐释。

2.1旅游景区分布与旅游资源的关系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湖北省的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山岳景观(如神农架等山峦风光,腾龙洞等岩溶洞穴,自然遗迹、地质构造、生物化石景观多处),水域景观(如长江三峡等江河湖泊景观,三峡瀑布等泉水、瀑布景观),动植物景观(如大洪山等古老的森林资源和珍稀动植物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包括:遗址遗迹(如盘龙城等古文化遗址,古隆中等古战场古城遗址等),建筑与设施(如黄鹤楼、明显陵等古建筑、古墓葬,归元寺等宗教寺观,湖北省博物馆等展示演示场馆,李时珍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等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葛洲坝等大型现代工程,以及土家吊脚楼等传统与乡土建筑),人文活动(如土家风情等民间习俗和现代节庆)。

按照开发时的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可分为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产品导向型3种模式[6]:资源导向型旅游景区主要依托所拥有的资源,较少考虑是否有旅游需求、市场,其运作模式为“资源—产品—市场”;市场导向型旅游景区是针对市场需求,对旅游资源进行筛选、加工或再创造,然后设计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并推向市场,其运作模式为“市场—资源—产品—市场”;产品导向型旅游景区是从旅游资源状况和开发现状出发,规划开发出富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其运作模式是将“市场—资源”相结合。分析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发展的主要依托发现,115家属于资源导向型景区,占92%,市场导向型和产品导向型景区仅占8%,这说明湖北省旅游景区的开发尚停留在早期。进一步分析上述115家资源导向型景区所依托的资源类型发现,71家旅游景区(占61.74%)依托自然旅游资源,只有44家景区(占38.36%)依托人文旅游资源(图1)。可见,湖北人文类旅游资源尚未被充分开发。

2.2旅游景区分布与行政区的关系

2.2.1各行政区旅游景区数量及等级组成。统计湖北省各地市(州、林区)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和等级得到表2。从景区数量来看,宜昌市分布有22家A级景区,占全省的17.6%,位居榜首,其后依次是襄阳市(18家,占14.4%)、武汉市(16家,占12.8%)、十堰市(12家,占9.6%)、咸宁市(11家,占8.8%)、荆门市(9家,占7.2%)、荆州市(7家,占5.6%),而其他地区的景区数量很少,不足全省的5%。从各行政区的高等级景区(3A级以上景区)比重来看,宜昌市、恩施州、黄石市、神农架林区等地区达到100%,而仙桃市、随州市、襄阳市、十堰市高等级景区比重较小。根据旅游景区的数量及高等级景区所占比重,可将湖北省的地市(州、林区)分为4类:第一类为数量多(比例>10%)且高等级景区比重大(>50%)的地区,包括宜昌市、武汉市;第二类为数量多(比例>10%)但高等级景区比重小(<50%)的地区,包括襄阳市;第三类为数量少(比例<10%)但高等级景区比重大(>50%)的地区,包括荆门市、黄冈市、恩施州、孝感市、鄂州市、黄石市、神农架林区;第四类为数量少(比例<10%)且高等级景区比重小(<50%)的地区,包括十堰市、咸宁市、荆州市、随州市、仙桃市。可见,湖北省各地市(州、林区)A级景区的数量和等级组成差异较大;这与各地旅游资源赋存的差异相关,也与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表2湖北省及各地市(州、林区)A级旅游景区的构成个

Tab.2The structure of the

A-grade tourism sites in each county (autonomous prefecture,forest area)of Hubei Province

行政区

5A

数量

4A

数量

3A

数量

2A

数量

1A

数量

总计

总比重

/%

3A以上

比重/%宜昌市11011002217.60100.00襄阳市014941814.4027.70武汉市185201612.8087.50十堰市01380129.6033.33咸宁市03260118.8045.45荆门市0324097.2055.56荆州市0304075.6042.86黄冈市0222064.8066.67恩施州0320054.00100.00孝感市0402064.8066.67随州市0003032.400.00鄂州市0111032.4066.67黄石市0030032.40100.00神农架

林区

0300032.40100.00仙桃市0001010.800.00全省24235424125100.0063.20 2.2.2各行政区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同样采用最近邻分析法,分析湖北省各地市(州、林区)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表3)。由表3可知,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恩施州、仙桃市、神农架林区的旅游景区的最邻近点指数都大于1,说明这些地区的旅游景区趋于均匀分布;而其他地区的旅游景区的最邻近点指数都小于1,说明这些地区旅游景区的分布属于集聚型。

2.3旅游景区分布与交通网络的关系

交通网是实现旅游景区间人与物质流动的重要通道和手段,因此,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优劣取决于旅游景区间交通网的完善程度。为了研究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分布与交通网络的关系,用CorelDRAW在图1上叠加湖北省境内的高速公路、国道、铁路,并将此图看成一个以旅游景区为结点、以交通线为连线的拓扑图;以此图为基础,可用旅游景区的交通连结度和通达度来衡量

·

621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31卷

表3湖北省各地市(州、林区)A级景区最邻近点指数

Tab.3The nearest point index

of the A-grade tourism sites in each county (autonomous prefecture,forest area)of Hubei Province 行政区r E/km r r/km R

武汉市10.805.810.54

黄石市18.528.780.47

十堰市20.8313.800.66

宜昌市14.9311.550.77

襄阳市15.639.880.63

荆州市21.2811.940.73

荆门市17.5415.590.68

鄂州市10.6316.221.53

孝感市18.8723.151.23

黄冈市25.6436.791.43

咸宁市14.086.130.44

随州市27.0323.000.85

恩施州32.2633.661.04

仙桃市23.8152.092.19

神农架林区15.3818.491.20

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间交通网的完善程度。

2.3.1旅游景区的交通连结度。交通连结度反映各旅游景区之间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以及客流联系的可能性(即景区间有无直接交通连接)[7],可用β指数(即连接旅游景区的交通网络中景区间的平均交通线路数目)来度量。一般,β指数的范围处于0 3之间,且β值越大,景区间的交通连结度越好,旅游者往来各旅游景区之间就越方便;其计算公式为:

β=L/P。(2)式中:β为交通连结度;L为直接连接景区间的交通线路的数量;P为景区数量(结点数)。

在前述拓扑图上,统计得到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L=206,P=125,计算其β=1.65。可见,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交通连结度处于中等水平。

2.3.2旅游景区的交通通达度。交通通达度是衡量旅游景区间移动的难易程度,即由每个景区出发,到其他景区的通畅程度,表征旅游景区之间联系的快捷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连接旅游景区的交通线所构成的闭合面的形状越紧凑,通达度就越好,因此,可用紧密度指数(C)来描述通达度[8],其计算公式为:

C=T/D。(3)式中:T为与连接旅游景区的交通线所构成的闭合面面积相同的圆的直径;D为连接旅游景区的交通线所构成的闭合面中相离最远的两景区之间的距离。一般0≤C ≤1,C值越高,表示区域越紧凑。

在前述拓扑图上,将最边缘界线上的各旅游景区连结起来,构成一个闭合面;以闭合面上各景区连线作为底边,以武汉市中心为顶点,将闭合面分成若干三角形;测量、计算出各三角形的面积并累计,得到闭合面总面积为105399.62mm2,据此求出相同面积的圆的直径T 为366.42mm。拓扑图中相离最远的两点(恩施州的利川腾龙洞风景旅游区、黄冈市浠水三角山旅游风景区)之间的距离D为558.31mm,由此计算出湖北省旅游景区的C=0.66,这表明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交通通达度不高。

2.4旅游景区分布与水系的关系

为了分析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与境内水系的空间关系,运用CorelDRAW中的测量工具,在图1上统计分布在距长江、汉水等主要河流和湖泊岸边1km内的景区数。结果发现:125家景区中,有47家景区(占37.6%)分布于此,且形成了两个沿江分布带,即沿丹江口水库、汉水、长江分布带和沿清江、长江分布带;可见,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有较明显的沿长江及其支流分布的现象。

分析表明:湖北省旅游景区的分布格局主要受其旅游资源特别是自然旅游资源赋存的空间格局控制,且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并受到河流、湖泊水网格局的牵引,呈现出沿水系岸边分布的格局。

3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

3.1空间结构问题所在

通过对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的总结和分析,发现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其开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依赖度较高。这难以适应多元化、新型化市场的需求。二是空间分布不均衡。在社会经济较发达的武汉市、宜昌市、襄阳市和十堰市出现明显的集聚分布。这也是造成湖北省旅游发展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三是连结通达性不强。这严重制约了景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不利于整合开发旅游资源、组织旅游线路、共享互换旅游客源,难以发挥集聚效益和规模效应。四是特色性彰显不够。人文类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尚未被充分开发。

3.2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3.2.1深度开发人文旅游资源。要完成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谓深度开发是指不仅仅停留在旅游资源表象所反映的价值的利用上,而是深入发掘、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深层内容和各方面价值,使其对旅游者形成强大而持续的吸引力[8]。另外,应变隐性文化资源为显性旅游产品。例如,以恩施、宜昌为节点,通过策划鄂西土家族文化节、建设一批浓缩土苗族文化精华的景区、策划山水文化实景演出等措施,构建清江土苗民俗文化旅游风情长廊,充分展示土苗文化资源的鲜明特色。3.2.2完善景区间的交通体系。湖北旅游交通要尽快解决“有干无网”问题,完善景区之间的交通体系,重点解决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间的交通问题。此外,应大力发挥湖北“得中独厚”的航空地理优势(以武汉1500km

·

721

·

第2期王雯萱,等: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与优化

半径画圆,全国38个重要机场有32个处于圆内),加强旅游航空运输建设及旅游、民航部门的合作,扩大地区性包机业务。3.2.3

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湖北省已根据省内旅

游资源分布特征和旅游产品状况,提出了构建“两圈一带”(即武汉城市旅游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战略构想

[9]

。为了实现“两圈一带”的良

性互动,

共同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一方面,要以武汉为龙头,以主题鲜明(如三国文化、炎帝文化等)的旅游线路为载体,加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对接与合作,优势互补,增强全省旅游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实现湖北省内的区域旅游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湖北省与周边各省的合作

[10]

实现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的有机链接,做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政策互惠、信息互通、节庆互动、交通互联、争议互商”,共同提升中部地区在全国的旅游竞争力。3.2.4

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通过开发以水为载体的

旅游产品,发挥水资源的作用。如长江干流的渡江活动;长江及众多支流的旅游观光;多种类型的湖泊旅游;河渠与田园构成的水乡园林风景线;将温泉开发成旅游佳景;发挥湿地自然保护区对游人的吸引力等。参考文献:

[1]耿丽娟,孙虎,薛瑞芳.洛阳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分析[

J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6):130-132.[2]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J ].地理科学,2008,28(6):748-752.

[3]戴学军,林岚,许志晖,等.基于分形方法的旅游景区

(点)系统等级结构研究———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

J ].地理科学,2006,26(2):244-249.[4]王恒,李悦铮.大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

[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1):84-89.

[5]吴希冰,张立明.武汉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

构研究[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3):364-368.

[6]郑耀星,周富广.体验导向型景区开发模式:一种新的

旅游开发思路[

J ].人文地理,2007,22(6):19-20.[7]袁俊,鲁励夫.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

——以石首市为例[

J ].襄阳学院学报,2004,25(5):78-80.[8]谭白英.论湖北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 ].江汉论坛,

2010(5):28-29.

[9]曹诗图,陈晓亮,张文雅.湖北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创新

研究[

J ].理论月刊,2010(3):87-88.[10]胡文海.皖西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安徽师

范大学学报,

2003,26(1):71-74.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A-grade

Tourist Sites in Hubei Province and Its Optimization

Wang Wenxuan 1,Xie Shuangyu 1,

2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China ;2.Wuhan Branch of China Tourism Academy ,Wuhan 430079,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sufficiently utilize and integrate the tourism resources in Hubei Province ,this paper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125A-grade tourist sites in Hubei Provi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ourism re-sources ,administrative areas ,transportation and water system by using mapping and spatial modeling.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grade tourist sites in Hubei Province tends to be clustering ,with Wuhan as the clustering center ,92%of the 125tourist sites are resource-oriented and most of them are natural resource-ori-ented.The administrative areas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the numbers ,rank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A-grade tourist sites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between the tourist sites is not perfect.There is a clear trend that the tourist sites distribut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On the basis of these results ,we summari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A-grade tourist sites in Hubei Province and propose several sugges-tions to optimize it.

Key words :A-grade tourist sites ;spatial patterns ;optimization ;Hubei Province

·

821·地域研究与开发第31卷

广西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生态环境优先

[标签:标题] 篇一:2015年广西公需科目广西生态文明试卷答(2015-9-20) 2015广西公需科目《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和答案(最新) 一.单选题.(各2分) 1广西湿地主要保护形式有(D)、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其它保护形式的保护。 A.湿地保护区 B.基本农田保护区 C.自然保护区 D.生态保护区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A)。 A.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B.流域或区域的工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C.流域或区域居民生活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D.流域或区域的农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3广西的制糖业做到了把甘蔗从头到尾“吃干榨尽”,实现了(D)。 A.固体废弃物少排放 B.固体废弃物多排放 C.固体废弃物较多排放 D.固体废弃物零排放 4广西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把(B)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新建、技改、扩建的“两高”项目坚持“等量置换”。 A.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项 C.淘汰落后产能 D.开发布局调整 5《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对(C)的功能定位为,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等。 A.优先开发区 B.限制开发区 C.禁止开发区 D.重点开发区 6到2015年,力争广西1/3以上地级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废弃物分类收运和资源化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C)。 A.10万吨/年 B.25万吨/年 C.20万吨/年 D.15万吨/年 7广西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对外旅游交流和合作,积极宣传推介广西旅游,旅游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广西(A)获批边境异地办证业务。 A.四市六口岸 B.三市六口岸 C.三市四口岸 D.四市三口岸 8(A)是指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 A.柳来河区域一体化发展 B.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C.桂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D.梧玉贵一体化发展 9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国家(A)。 A.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 B.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C.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D.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10山口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三最”指的是地表温度最高、降雨量最少、(D)。 A.地表空气湿度最低 B.海水盐度最小 C.地表空气湿度最高 D.海水盐度最大 11《“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提出要按照清洁乡村、(B)乡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富有竞争力的城镇化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亟须进行区域布局优化。河南省作为我国典型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其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现状与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河南省的实证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呈现明显的极化特征——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和较低地区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且二者之间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为此,我国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应采取强化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实施和政策引导、实施城市群推动战略和差异化发展战略等措施。 标签: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实证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已进入提质增效的新时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3年的53.7%,年均增长1.8个百分点。然而,由于政策导向、经济增长、区位差异、要素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化态势,在地理空间上呈现集聚态势。而经济增长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聚集又使得我国城镇化也呈现出空间差异性和空间依赖性的发展格局。 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不同区域、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省域内部的城镇化水平均存在明显差距。首先,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来看,2013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2.8%、48.5%、46.0%和60.2%,东部地区城镇化率高出西部地区16.8个百分点。其次,从四大区域内部来看,以东部地区为例,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上海达到89.6%,最低的河北仅为48.1%,两者相差高达41.5个百分点。再次,从同一省份内部来看,以河南省为例,城镇化率最高的郑州达到64.8%,最低的周口仅为35.1%,两者相差高达近3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无论是四大区域之间,还是四大区域内部以及省域内部,城镇化水平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当前,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各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以及省域内部城镇化水平差距过大,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严重失衡,从长远看会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从而影响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根据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协调发展研究”(2014CJJ030);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142400410309);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河南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研究”(2013B010)。

优化空间布局 北碚区规划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划“五区四带” 北碚区辖5个街道、12个镇,全区面积755平方公里。作为都市功能拓展区,这些土地如何规划使用?街镇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北碚区委书记龙华说,按照集聚发展、错位发展、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原则,北碚区将布局为“五区四带”。 “五区”作为重点板块 “五区”是北碚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重点板块,集聚了全区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将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加快建设。 北碚城市功能中心区 包括天生街道、朝阳街道、龙凤桥街道、东阳街道、歇马镇全域,北温泉街道部分区域。该区域定位为北碚政务、文化、金融、商务商贸中心。重点突出历史文化风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现代都市形象,加快发展高品质生态商住、商务商贸、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人文休闲等产业,积极营造宜商、宜居、宜游、宜业的人居环境。 蔡家半岛综合功能区 包括蔡家岗镇、施家梁镇、童家溪镇,具有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与科技园区的综合功能。重点是坚持产城互动、集约发展和集群发展,加快完善城市主干路网和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端商务、高档次娱乐、高品质生态商住产业,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建成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端商务服务区和两江半岛宜居新城。 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区 包括水土镇、复兴镇和静观镇。该区域是未来北碚新的就业居住中心和全市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强化产城互动,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注重城市建设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推进,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

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研发、总部经济、信息服务、高端商务等高端服务业,打造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研发服务聚集区。 澄江生态休闲旅游区 包括以金刚碑为界的北温泉街道部分区域和澄江镇全域。该区域集中体现北碚都市休闲旅游区的特色形象,是集休闲度假、温泉养生、会议和高品质生态商住为一体的都市文化型生态休闲养生区域。重点打造十里温泉城等精品项目,建设一批国内一流主题公园,进一步完善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和特色商贸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登山运动、生态湿地、水上娱乐等特色旅游,打造国际温泉休闲旅游目的地。 柳荫都市农业发展区 包括金刀峡镇、柳荫镇和三圣镇。该区域不仅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也具有发展都市农业的坚实基础。重点依托都市周边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生活风情、生产形态和人居环境,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蔬菜林果、体验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全市重要的都市农业示范基地。 “四带”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四带”是四条生态走廊,其重点是保护性发展,为北碚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四带”的提出,是为了保护好境内缙云山、中梁山、龙王山和金刀峡大景区一带的生态环境,促进特色旅游业发展。 缙云山自然保护带 以缙云山山脉为主,从北向南纵贯北碚西部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重点是突出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维护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深挖养生文化,围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依山建设低密度高品质住宅,打造主城区独具特色的高端住宅区域。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划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划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划“五区四带” 北碚区辖5个街道、12个镇,全区面积755平方公里。作为都市功能拓展区,这些土地如何规划使用街镇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北碚区委书记龙华说,按照集聚发展、错位发展、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原则,北碚区将布局为“五区四带”。 “五区”作为重点板块 “五区”是北碚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重点板块,集聚了全区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将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加快建设。 北碚城市功能中心区 包括天生街道、朝阳街道、龙凤桥街道、东阳街道、歇马镇全域,北温泉街道部分区域。该区域定位为北碚政务、文化、金融、商务商贸中心。重点突出历史文化风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现代都市形象,加快发展高品质生态商住、商务商贸、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人文休闲等产业,积极营造宜商、宜居、宜游、宜业的人居环境。 蔡家半岛综合功能区 包括蔡家岗镇、施家梁镇、童家溪镇,具有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与科技园区的综合功能。重点是坚持产城互动、集约发展和集群发展,加快完善城市主干路网和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端商务、高档次娱乐、高品质生态商住产业,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建成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端商务服务区和两江半岛宜居新城。 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区

包括水土镇、复兴镇和静观镇。该区域是未来北碚新的就业居住中心和全市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强化产城互动,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注重城市建设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推进,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研发、总部经济、信息服务、高端商务等高端服务业,打造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研发服务聚集区。 澄江生态休闲旅游区 包括以金刚碑为界的北温泉街道部分区域和澄江镇全域。该区域集中体现北碚都市休闲旅游区的特色形象,是集休闲度假、温泉养生、会议和高品质生态商住为一体的都市文化型生态休闲养生区域。重点打造十里温泉城等精品项目,建设一批国内一流主题公园,进一步完善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和特色商贸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登山运动、生态湿地、水上娱乐等特色旅游,打造国际温泉休闲旅游目的地。 柳荫都市农业发展区 包括金刀峡镇、柳荫镇和三圣镇。该区域不仅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也具有发展都市农业的坚实基础。重点依托都市周边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生活风情、生产形态和人居环境,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蔬菜林果、体验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全市重要的都市农业示范基地。 “四带”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四带”是四条生态走廊,其重点是保护性发展,为北碚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四带”的提出,是为了保护好境内缙云山、中梁山、龙王山和金刀峡大景区一带的生态环境,促进特色旅游业发展。 缙云山自然保护带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福建日报]2014-01-07字号:T | T 2013年12月23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近日由省政府印发实施。昨日,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我省出台《指导意见》的背景、意义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省政府制定《指导意见》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 近年来,我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突出工业支撑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工业经济呈现出增速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运行态势。但是在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加剧、创新能力不足、招商引资缺乏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局部地方比较突出,以及部分产业全国性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带来企业效益下滑等方面。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我省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在起草过程中,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依据国家对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和省领导的多次指示精神,力求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一般竞争性产业,尊重市场规律,引导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对电子信息、新兴战略性等目前尚在培育发展中的产业,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性强和邻避效应突显的产业,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省发展改革委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各设区市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和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先后进行7次修改和论证,选择对环保、生产要素具有较高要求的石化、汽车、船舶、冶金、水泥、制浆造纸和印染等七类产业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十大重点区域的重点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布局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充分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对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和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对统筹区 域协调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防止同质竞争,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对促进我省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和邻避效应,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指导意见》对七类产业布局是如何考虑的? 答: 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石化产业:石化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高,产品覆盖面广,对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地发展积极性很高。但石化又是资源依赖性强,环境占用量大,物料互为供需,装置相互关联,布局密不可分,需要合理布局,一体化建设。 按照国家对炼化一体化、装置规模化、产业园区化、生产清洁化和产品高端化的要求,通过石化基地建设促进全国石化产业布局调整,引导石油化工项目在基地或园区集聚发展,以及我省环境承载能力,我省石化产业重点布局建设湄洲湾和古雷石化基地,适度发展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除以上三个区域外,其他地区不再布局新的石油化工中上游项目;同时明确全省新建的化工项目必须进入石化基地或化工园区(专

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_以杭州市为例_罗成书.caj

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 罗成书1 ,周 敏2 ,钱 苗 1 (1.浙江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杭州310027;2.杭州师范大学,杭州310036) 摘要:自行车骑行是旅游者体验目的地城市的重要方式,规划建设高效合理的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已经成为众多旅游城市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以著名旅游城市杭州为对象,利用实地调查获得的数据和相关研究成果,从空间布局视角分析了杭州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优化和完善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对策。结果发现,目前杭州的自行车服务点与休闲旅游点的空间耦合度较低、与旅游流网络特征的协调性较差。最后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关 键 词: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空间优化;杭州市 中图分类号:F592.7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11)04-0094-04 收稿日期:2010-04-02;修回日期:2011-06-01 作者简介:罗成书(1984-),男,浙江苍南人,经济师,硕士,主 要从事旅游规划研究, (E-mail )lcs_1984@163.com 。现代旅游体验模式和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以个性化设计、自组织实现和深度化体验为特征的散客休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需求转型的重要趋向。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快速交通的迅猛扩张对城市传统空间造成无形割裂,特别是在城市旧城区、休闲旅游区(点),快速交通设施建设更对传统的社区文脉、 自然与人文景观产生分隔,使得散客的都市休闲旅游品质大大降低。城市快速交通与城市旅游需求转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建立和完善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已经成为旅游城市的共同选择。同时,城市可持续旅游思潮的兴起, 要求城市旅游“既要协调城市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又要注重城市资源、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在呼唤绿色交通的出现 [1] 。在欧洲,已有里昂、巴黎、赫尔辛基、伦敦等30多个城市建立了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国内许多城市,如杭州、北京、上海、武汉、株洲等,也相继开始构建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在此背景下,优化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进一步满足旅游者通过骑行自行车体验目的地城市的需求,已经越来越成为旅游城市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及其合理布局 1.1 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及其组成 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是一个由“慢行交通”衍生而 来的概念。慢行交通(slow traffic )通常是指靠人力等作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方式 [2] 。慢行交通系统(简称慢 行系统)包括自行车、步行、滑行、手摇船系统等类型。慢行系统在旅游交通领域的应用称之为旅游慢行系统, 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的旅游慢行系统则称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节点、通道、分区和网络。其中,节点是指自行车服务点,具备自行车借还、旅游咨询、智能卡信息查询等功能,其基本类型主要有区域自行车调度中心、普通自行车服务点等;通道是指自行车专用道路,是连接各节点的旅游交通线, 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安全、舒适的骑行享受;分区是指受都市休闲旅游点区域聚集的影响,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服务节点也呈现分区特征, 节点、通道在休闲旅游点集聚区首先形成 “自行车旅游慢行区”;网络是指各自行车旅游慢行区在都市范围内相互连通,最终形成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网络结构。 1.2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发展 根据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公共服务的提供程度,国 外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私人自行车旅游和自行车共享系统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政府仅提供自行车旅游道路系统,私人拥有自行车;进入第二个阶段后, 政府或旅游区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设计专门骑行车道,修建完善自行车友好(bicycle-friendly )的服务设施(如停车场、维修部等),通过建立覆盖整个城市(区域)的自行车慢行系统,为旅游者提供通借通还、费用低廉(或免费共享)、方便快捷的自行车租赁服务。荷兰在20世纪60年代推出一项名为 “白色自行车计划”的社区自行车共享项目,是自行车共享系统的雏形①。 21世纪以来,自行车共享系统作为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大力推广。目前,已经有法国、丹麦、英国、瑞士、德国、加拿大、美国等10多个国家的城市建立了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其中,法国 第30卷第4期2011年8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30No.4Aug.2011 ①“Bicycle sharing system ” ,From Wikipedia.

关于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29991456.html, 关于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综述 作者:孙杨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0年第06期 [摘要]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的空间表达,其实质上是旅游生产系统的空间投影,反映了不同地区旅游系统发展绩效的差异。通过对旅游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的调控,可以将区域旅游发 展调整到最佳状态。本文整理回顾了国内外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现状,将其进行了系统的 归纳,并逐一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述评 作为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新兴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旅游产业提供了产业基础和保障。随着地方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 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外学者从空间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等多个专业领域,通过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旅游空间结构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旅游空间结构的经典理论回顾 国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较早,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先后提出、归纳了多种旅游空间结构的数学模型和地理学方法,并将一些经典的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型应用到旅游研究中来。旅游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传统区位理论在旅游学科中的应用,Christaller、Lundgren、Miossec和Gormsen将其应用到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的研究,对区域旅游业的布局模式、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20世纪70年代,Lundgren、Hills、Lundrgen和Britton建立了关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他们强调了在旅游行为中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同时这些模型也被广泛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当中;增长极理论是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0年在其论文《经济空间:理论与运用》提出,佩鲁认为增长极往往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恰似一个“磁场极”,能够产生吸引或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空间演化模式和旅游产业集群两方面。 1.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

生态安全格局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

生态安全格局 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 2012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八大)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非常具体而专业地表述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并使用了“生态安全格局”这样的专业词汇,明确提出其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的地位:“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一年之后,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指出应“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并具体提出应“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 这其中涉及三个核心概念:国土利用的空间格局(包括城镇化格局、农业生产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红线和主体功能区。这三个概念明确了将国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载体的定位。而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学术概念“格局”,尤其是“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最早于1995年提出,是景观安全格局的一种。景观安全格局的精髓是把景观中的水平过程(包括雨洪过程、火灾蔓延、动物迁徙、城市扩张、农业开垦等)作为竞争性的空间控制和土地覆盖过程来理解,它们必须有效地克服空间阻力来完成这样的空间覆盖。换句话说,要维护某种过程的安全和健康,必须占据一个关键性的格局,这个格局就称为景观安全格局。景观安全格局研究主要针对中国国土和城市规划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紧张的人地关系问题,即保护和开发这两类基本的水平空间过程。在这两大类格局之下,可以细分为多种竞争性的控制和覆盖过程,形成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旅游用地等用地类型的格局。 正如围棋中的“金角、银边、草肚皮”所描绘的,无论对白方或黑方来说,占据“角”和“边”这样的空间位置都至关重要。城镇化格局、农业生产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有时是互不相干的,但更多情况下是重叠的,如平原滨水地带,它们既是农业的高产地带,也是城镇建设的关键地段,更是保障生态安全的关键地段。必须强调的是,与围棋博弈不同的是,这场格局间 主编 俞孔坚 译 萨拉·雅各布斯 张健的博弈不是非赢即输,而是以平衡与和谐为目标的多赢博弈。其理论支点是博弈论关于平衡点或者安全点的研究—事实上,安全格局概念本身最初也是受到了博弈论中的“安全点”的启发。 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护生态过程(如雨洪过程、动物栖息地和迁徙等)的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性格局,即空间意义上的生态底线,或称为生态红线。由于生态过程在当今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总是处于劣势,因此,确定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生态底线(生态红线)就显得格外重要,除了其科学的意义之外,还有环境伦理的意义。相仿,农业用地在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也极易被侵噬,因此,耕地保护红线也至关重要。好在中国政府对粮食问题一直较为关注,所以有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的概念—这一数据的准确性暂且不论—但相对于生态安全格局来说,农业生产格局的保护要受重视得多。 真正使生态安全格局被提升到今天这样高度的是十八大之后新一届政府的认识水平。过去30年的城市扩张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安全危机日渐凸显,特别是近年来的城市洪涝问题日益严峻,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但相较于农业生产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或生态底线空间的研究、规划和管理等则相对滞后得多。过去30多年,尽管在达成三个格局的和谐方面,我们已经失去了许多机会,但所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今天来推动关于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中国的经验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及早开展 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以及协调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个格局提供借鉴。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划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 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划“五区四带” 北碚区辖5个街道、12个镇,全区面积755平方公里。作为都市功能拓展区,这些土地如何规划使用?街镇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北碚区委书记龙华说,按照集聚发展、错位发展、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原则,北碚区将布局为“五区四带”。 “五区”作为重点板块 “五区”是北碚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重点板块,集聚了全区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将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加快建设。 北碚城市功能中心区 包括天生街道、朝阳街道、龙凤桥街道、东阳街道、歇马镇全域,北温泉街道部分区域。该区域定位为北碚政务、文化、金融、商务商贸中心。重点突出历史文化风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现代都市形象,加快发展高品质生态商住、商务商贸、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人文休闲等产业,积极营造宜商、宜居、宜游、宜业的人居环境。 蔡家半岛综合功能区 包括蔡家岗镇、施家梁镇、童家溪镇,具有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与科技园区的综合功能。重点是坚持产城互动、集约发展和集群发展,加快完善城市主干路网和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端商务、高档次娱乐、高品质生态商住产业,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建成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端商务服务区和两江半岛宜居新城。 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区 包括水土镇、复兴镇和静观镇。该区域是未来北碚新的就业居住中心和全市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强化产城互动,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注重城市建

设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推进,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研发、总部经济、信息服务、高端商务等高端服务业,打造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研发服务聚集区。 澄江生态休闲旅游区 包括以金刚碑为界的北温泉街道部分区域和澄江镇全域。该区域集中体现北碚都市休闲旅游区的特色形象,是集休闲度假、温泉养生、会议和高品质生态商住为一体的都市文化型生态休闲养生区域。重点打造十里温泉城等精品项目,建设一批国内一流主题公园,进一步完善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和特色商贸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登山运动、生态湿地、水上娱乐等特色旅游,打造国际温泉休闲旅游目的地。 柳荫都市农业发展区 包括金刀峡镇、柳荫镇和三圣镇。该区域不仅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也具有发展都市农业的坚实基础。重点依托都市周边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生活风情、生产形态和人居环境,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蔬菜林果、体验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全市重要的都市农业示范基地。 “四带”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四带”是四条生态走廊,其重点是保护性发展,为北碚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四带”的提出,是为了保护好境内缙云山、中梁山、龙王山和金刀峡大景区一带的生态环境,促进特色旅游业发展。 缙云山自然保护带 以缙云山山脉为主,从北向南纵贯北碚西部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重点是突出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维护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深挖养生文化,围绕生态建设、环境保

“十四五”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的特征、原则及总体思路

“十四五”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 布局优化的特征、原则及总体 思路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十三五”中后期(2018年前后)开始,我国城镇化进程发生了诸多阶段性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出现新的特征,对“十四五”(2021-2025年)时期城镇化空间管理带来极大挑战,对城镇化空间优化提出新的要求。 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将呈现“四化”互动特征 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城镇化率接近60%,“十三五”中后期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开始放缓,城镇化的“后工业化”特征也日趋显现。如,一些地区城乡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城乡关系发生重大转变,人口加快向大都市集聚,一、二线城市及省会城市出现极化效应,都市圈加快形成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致使“十四五”时期空间布局出现新特征。 (一)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

不同城市和区域的自然禀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异质性决定了其空间需求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其当前和未来空间供给的多元化趋势。不仅有宏观尺度上的“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层次性,也有微观地域或业态上的创新走廊、科学城、特色小镇、未来社区、共享空间等新载体。“十四五”时期,随着产业、科技、人口等要素组合的新变化,空间布局形态更加多元的趋势性特征日益明显。 (二)空间布局结构协同化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产业转移、要素流动不断增强,“两横三纵”新型城镇化重点轴带相互间的经济联系也明显加强,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效应不断显现。“两横三纵”城镇化轴带内的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大中小城市等不同层次和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扩大,多方向、多领域、多层次的耦合互动效应明显加强。“两横三纵”城镇化轴带之外的其他大中小城市、县城、各类城镇等不同形态间的互促互动功能不断释放,同样呈现互相影响、互相支撑的空间互动效应。“十四五”时期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加快发展,空间布局结构协同化的范围、水平、深度还将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三)空间布局动力升级化 随着传统依靠要素投入和规模效应作用的线性、准线性城市增长动力模式,向要素组织的化学效应、几何效应引起的增长动力升级,5G、高铁等更快速的通信、交通设施提高生产服务业的效率,释放设施升级效应;新技术变革、产业的跳跃性转移、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

河南旅游空间结构完善研讨

河南旅游空间结构完善研讨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2011年3月,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构想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关注。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有望成为未来中国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促进周边地区发展的倍增器。中原经济区范围很广,包括以河南为中心,涉及周边地区的广大区域。它将成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与此同时,郑西高铁的开通成为了一条连通中西部旅游的黄金线路。[1]2012年郑州至北京、至武汉的高铁将相继开通运营,未来3-5年郑州至太原、徐州、济南、合肥等地的高铁相继建成。米字型高铁交通框架形成后,将给中部地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带来机遇。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枢纽城市,郑州将在中部地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空间距离的缩短使得处于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可以相互依托,深度挖掘,推出精品。 二、河南省旅游资源概况与空间结构的现状分析 1、河南省旅游资源概况旅游资源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自然因素、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该区域的旅游资源数量、类型和空间分布状况。河南位于中原腹地,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使得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河南有4大古都,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点的层次上看,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安阳、洛阳、焦作、南阳、商丘、郑州(开封)等城市;从线的层次上看,主要分布于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沿线以及交汇之处;从面的层次上看,豫西北地区和中心区域是旅游资源集中地区,豫东南则分布较散。 2、河南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与开发现状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山地多见于西北部和东南部。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旅游资源开发格局明显:首先,旅游资源开发以沿黄地带为主,尤以郑汴洛一线的旅游发展最为迅速。这条主轴线成为河南旅游宣传和发展的主要核心,形成了西热东冷的发展状况。其次,城市的历史积淀影响了政府决策倾向。河南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历史古都如安阳、开封、洛阳的发展,这些旅游城市交通状况、景点的配套设施等都相对完善。综合来看,河南旅游空间结构并未真正实现合理构建,在东西部之间以及重点城市与

合理优化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

合理优化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 发表时间:2018-12-27T16:13:20.95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8期作者:王娜 [导读] 空间规划不合理、土地利用不合理等,为此,本文对我国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旭隆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安阳 456550 摘要:在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而且,根据城市化发展程度的不同,体现出问题的严重程度也不同,例如,交通网络布局不合理、空间规划不合理、土地利用不合理等,为此,本文对我国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合理优化;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对策 引言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领域,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政治文化活动以及人文活动的中心。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建设也加快了协调人们生活的步伐,城市空间也随着发生着变化。本文就城市交通、城市绿化和投资等影响城市空间皆空的因素进行了探索。 1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 1.1城市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城市交通是一个城市的基础服务设施,是连接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每个家庭之间、城市与大型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城市空间的布局决定着城市的交通结构以及需求量。城市交通的便利性可以表现出一个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程度,一个便利的城市交通可以迎来更多有发展性的企业和消费者。城市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点: (1)交通运输的组成成本一般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一般运输的站点设在比较知名的发达的地点。如果一个运输企业的价格或者服务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消费者剧烈的反应,所以为了不轻易发生价格的改变,交通运输机构设立的站点基本都在人流和物流的核心路段。 (2)通常情况下,为了减少运输成本,交通运输都是在某个固定线路的延线附近进行交易,所以,一个城市会由市中心发展到几环,交通线路也四通八达,一些企业和消费者参与到其中,还会促进交通线路网的建设和发展。 (3)城市的交通线路的汇集在一起,提高了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往往一个公交站点会有很多个公交车经过,这也吸引力更多的人流和物流,引起了企业投资的地点基本选择在交通比较便捷的区域,形成了繁华区域和冷清区域,也就是城市的市中心和外环的差别,这也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基本框架。 1.2利用交通城市空间布局的对策 一个合理的城市布局,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有效缩短人们出行时所用的时间和距离。因此,很多城市为了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选择了加宽道路的办法,这种办法有一定的效果,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做看似缓解了路面的畅通,但在交叉路口却形成了负担,往往在等红灯的时候堵着很多车,等了好几个红灯才能顺利通过。 所以,应该以先进的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为基础,来建设城市交通布局,建立一个综合的强大的交通体系,为市民提供安全快捷的交通服务。在建设城市的交通网时,应该将本城市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将城市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并注重企业工程和人文建设,让基础设施优先发展,以以人文本的理念实现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战略要与城市交通建设战略相协调,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数量等方面控制城市中心的规模和发展,在周边地区建立一个新兴城,并将主要力量放在新城的建设上,逐步引导中心城的企业和人口向新城转移,这样新城也会建立起一个新的交通系统,这样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的状况,同时扩大了城市规模,推进了城市的发展。 2进行城市绿化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1 城市交通网络布局的优化 城市交通是城市规划空间的重点,一旦交通网络布局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就会造成城市交通出现拥挤的问题,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尤其是在城市私家车数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对城市空气也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因此,首要任务是要做好城市交通网络布局的优化。首先,要对城市交通道路的线路进行合理规划,尤其是城市道路的功能要进行合理的划分,提高城市居民文明行车意识[3]。其次,要对城市交通公交体系进行优化,建立独立的公交道路体系,无论在任何时候私家车都不能占用公交线路,这样可以保证公交线路交通的通畅性,确保人们的出行方便。第三,加强汽车文明出行的宣传力度,鼓励城市居民公交出行,降低城市小汽车的使用量,一方面能够减少城市交通拥挤的现象,有效的对城市空间进行规划,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小轿车尾气对城市空气的污染,从而实现对城市交通网络布局的合理优化。 2.2 对城市空间规划进行优化 城市空间规划是否合理对城市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的优化应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自城市化快速发展以来,城市对内部空间结构的重组、对外部空间形态的演变各有差异,而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过程中,经常忽略了城市产业的市场机制,使得结构调整的政策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城市的工业用地方面,因为用途的不合理使得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出现多种空间规划问题,从而制约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优化势在必行[4]。首先,要打破在城市化发展中,过于集中城市中心位置的问题,将发展计划向城市的外围结构扩展,一方面减少城市中心过于拥挤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使城市外围空间结构也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从而实现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优化。其次,要合理安排城市大型办公区域、超市、商场等,不仅要在城市的中心有,还要保证周边的设施都能够完善,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城市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同时可以疏散市中心的人流。第三,城市规划空间要有着长远的发展目标,不能局限在眼前,否则可能会在短时间的发展中就会发生空间格局的大变动,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又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2.3 城市规划用地的优化 城市规划空间的布局是需要建立在土地使用的基础上,而土地的使用也是经常存在不合理现象,尤其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很多城市在土地使用上存在很多盲点,经常出现过度扩张土地,土地污染,违规建筑等问题,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还浪费了很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因此,在土地规划用地上要进行合理的优化。首先,要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要确定

村镇住宅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2019年10月 '设计 村镇住宅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王茹梁元孟甜张颖王耀民徐雅莉 (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的要求也在提高,一些村镇住宅的 缺点随之显现。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传统村镇住宅建造时代久远,其功能设置和布局已经满足不了现代村 镇居民的需求。另一方面,大部分村镇住宅建造没有经过专业人士的指导和设计,空间布局是按照自己的想 法或者是参照他人的住宅进行建造的,因此造成了住宅空间布局的不合理,急需改善和优化。 [关键词]村镇住宅;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文章编号:2095 -4085 (2019) 10 - 0030 - 02 村镇居民的生活场所和经济条件与城市居民不 同,往往住宅空间功能单一,仅有休闲,休息,炊事 等基本功能,而城市住宅有起居室,厨房,餐厅,卫 生间,卧室,书房,阳台等功能。近年来村镇生活水 平提高,原有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并逐渐向城市靠拢。年轻村民接受了较高的教育,对 居住的私密性也更加重视,要求卧室能够保证绝对的 私密性,不被其他人打扰。 传统居住模式不适应当前生活,居民居住模式已 从“住”向“起居”转变,这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分 配空间,在住宅原来基础上可按照以下几种方法优化 空间。 1空间置换 空间置换是在住宅整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转换 或交换住宅内部各个空间,使功能分配合理,动线流 畅的方法。但并不能改变住宅内部各个空间的尺寸, 在增加住宅内部功能这方面也是有限的,主要适用于 尺寸合理,无需进行大规模改造的村镇住宅。 若住宅卧室与起居室在动线上有穿插,其它空间 布局也合理,可将客厅和卧室交换,交换后的住宅内 动线流畅,使用方便,功能分区合理,没有破坏住宅 原来的结构。 置换空间这种改造方式投入资金和时间较少,效 果明显,施工方便,可以有效缓解住宅空间不合理的 情况。2空间重组 空间重组是指在不改变住宅整体结构的情况下, 通过重新组合空间布局,流线关系,优化原住宅在功 能布局,空间尺度或流线关系。主要用于住宅结构完 好,稳定性强,空间布局和尺度不适宜的村镇住宅。 作者简介:王茹(1995-),女,汉,河南郑州人,18级在读研 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村镇住宅中的堂屋主要具备两个功能,一个是敬 奉先人,一个是接待宾客,如今已不能满足家庭成员 交流,娱乐,团聚会客等要求了,并且舒适性较差。 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增设一个起居室,利用电 视柜,玄关柜,隔屏,矮墙等将堂屋和起居室进行半 开放式分隔,视线可相互透视,相邻空间具有连续性 和流动性。给那些外出忙碌一天的人们提供一个晚上 回家和家人在一起休闲放松的场所。 村镇住宅厕所大多在院内一角,靠近牲口棚圈或 沼气池,冬季人员频繁进出,造成室内热量大量流 失,这种旱厕肮脏简陋,极不卫生,可选择室内通风 的闲置房间或隔开一间房屋改造为卫生间,使用冲水 马桶或冲水蹲便,铺设管道至化粪池,如此可避免冬 季方便时室内外温差大,也更干净卫生。 空间重组这种改造方式的投入也较少,施工难度 略大,可适当增加功能类型。 3空间扩展 空间扩展主要是通过在原有住宅基础上加建,扩 建功能房间。适用于住宅结构完好,在功能设置上缺 失的村镇住宅。3. 1横向空间扩展 横向空间扩展是在水平范围内,通过在住宅一 侧,多侧或凹凸部分加建房间,完善功能空间,还可 节约资源。 农民农具,杂物常堆放在院子里或厨房里,厨房 往往也是杂物室,使房间杂乱无章,可在厨房旁或其 它未利用的地方建造杂物间,使用安全方便,也更整 洁美观。 3. 2纵向空间扩充 纵向空间扩充是在垂直范围内,通过在住宅局部 或整体加盖一层来扩充功能,完善空间布局,但是要 求住宅原有结构稳定,质量过关,应进行检测评估后 再改造。 当节假日年轻人回到农宅中和老(下转第32页) ?30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