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2014级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命题人:卞雪蓉审核人:崔秀岩

2016.10.8

第I卷 (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共40 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世纪,每当英国工人向老板提出要求缩短工时和提高工资时,老板总是威胁说将以更低工资招聘法、德、比等国工人来取代英国工人。这一现状促使了工人阶级

A.进行武装斗争B.探索科学理论

C.反对自由放任D.实现国际联合

2.历史学家钱穆曾提出:“就马克思理论而富,无产阶级亦必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获得长期的高度训练,待其知识程度与组织能力达到一理想水准,才能脱颖而出,代替资本主义来掌握政权。”这最能够说明的是( )

A.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条件B.《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影响

C.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D.二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3.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四周年时指出:“我们比谁都更彻底地进行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我们完全是自觉地、坚定地和一往直前地向着社会主义革命前进,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二月革命的完成非常有助于十月革命的展开

B.二月革命是一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随时转为社会主义革命

D,两场革命都充分体现了列宁高超的领导艺术

4.“这种以武力威胁为后盾的无耻外交手段,巩固了日本在山东和东北的地位,但未能把中国变为日本的一个保护国。在这过程中,它反而把中国的民族意识激发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新的高潮”( )

①促使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折②使“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共识

③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5.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期中国最主要的政治特征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并通过一系

列的运动,将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向社会大众普及。对此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华民族此时更加深重的灾难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B.“一系列运动”包括有抵制外货,收回利权的反帝爱国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其普及的结果

D.民族意识的普及与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

6.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D.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17.1930年,鄂豫皖等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这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8.毛泽东与朱德于1937年7月8日致电驻北平、天津、张家口、保定的国良党军,请他们策励全军,为保卫平津而战,为保卫华北而战!。红军准备随时调动,追随国军,与日寇决一死战!对这一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B.中共表明抗日形式和立场。

C.抗日救亡运动向民间发展D.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

9.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

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B.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挑起内战

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10.《中国的法治建设》中指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对此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11.据统计,1953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总数是601912371人。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全面的普查所得到的准确的人口数字。此次人口普查的直接作用是( )

A.作为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依据B.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

C.作为实行三大改造的依据D.作为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据

12.周恩来曾经说过:“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在苏联,俄罗斯民族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周恩来是在分析( )

A.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

B.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对比

C.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D.中苏两国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复杂的情况

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每个领域成就斐然,其中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确立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在各地普遍推行村民选举制度

C.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D.恢复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

14.2015年11月7日,66年来海峡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会面。马英九引用北宋大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言论,建议两岸人民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习近平也指出:一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这不能说明( )

A.“九二共识”能根本上遏制台独B.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岸的共同追求

C.理学注重匡时济世的历史使命D.两岸重视祖先,重视传统的民族精神

15.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变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16.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17.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复杂的国际形势,叶剑英援引历史典故说: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可以参考。”这外交思路最有可能出

现在20世纪( )

A.50年代初期B.60年代初期C.70年代初期D.80年代末期

18.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新中国外交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结论与

史实相符的

19.1947年艾奇逊在白宫秘密会议上惊呼:“在法国,(共产党)有四五名部长,其中一名是国防部长。共产党控制了最大的工会,并在政府各部、工厂、军队中安排大量人员,法国选民将近1/3投共产党的票”。“俄国人随时都可能下手”。这一言论( )

A.肯定法国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B.说明冷战政策对法国政局的影响

C.意在推动政府对欧洲经济援胁D.表明共产国际对欧洲影响力增强

20.1973年,美国为缓和与欧日的经济矛盾,转嫁美国的防务负担,建议与欧日构建扩大西洋宪章。对此,欧洲各国态度较为消极,而日本则犹豫不决。最终,该计划“流产”材料主要说明( )

A,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资本主义阵营已经瓦解D.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

21.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2.《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田(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甽(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代田法已经出现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D.耕地面积增加

23.据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 )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C.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D.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

24.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

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

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

25.据《全唐文》记载:“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皇帝诏令允许蕃客“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率税”。这反映了唐朝( )

A.海上丝绸之路繁盛B.经济重心南移刺激外贸

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设立机构加强外贸管理

26.宋人赵彦卫说:“唐人推崔卢等姓为甲族(世家大族),虽子孙贫贱皆家世所重。令人不复以氏族为事,王公之女荀贫乏,有盛年而不能嫁者,闾阎富室(民间富有人家)便可以婚侯门、婿甲科。”与上述现象相关的因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B.八股取士影响

C.程朱理学盛行D.妇女地位提高

27.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28.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制造品,及其用制造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

A.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B.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D.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29.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0在如图时间轴的?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改良蒸汽机逐渐推广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欧美国家实现工业化D.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1.阅读“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1750—1900年)(单位:%)”对比表。对表格数据解读准确的是( )

A.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工业领跑世界

B.独立战争促进了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

C.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工业的严重落后

D.科技进步是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然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33.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三”。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34.“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由此可见,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的主要作用是( )

A.列强控制中国水运局面被打破B.人们的消费观念受到冲击

C.列强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被扭转D.人们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变

35.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角度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得丰厚利润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36.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废两改元”,规定全国所有公司款项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规定自1935 年1月4日起,停止使用银元,改用法币(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这在当时( )

A.有利于收回贸易主权B.造成严重通货膨胀

C.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37.《全国工业复兴法》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时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产业工人最低工资每小时40美分。愿意接受这项临时协定的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标志。绝大多数企业在各种压力下都加入了“蓝鹰”运动。这项措施的目的是( ) A.消灭竭泽而渔的经营模式B.终止全国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趋势

C.挽救盲目竞争状态下的商业D.保证工业合理利润和工人的消费能力

38.下表是20

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该表主要反映了

A.世界经济工业总量的不断提高B.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转型

C.低收入国家工业总量领先世界D.中收入国家社会工业化的完成

39.列宁说:“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他认为1921年的主要环节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

A.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B.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40.据《苏联真相》记载,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苏联的这一做法( )

A.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B.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

C.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D.有利于新的经济体制的形成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1题16分,42题24分,共40分。

41.(1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西方的社会发展并没有在1945年崩溃,这是因为西方的核心世界如今已经很强大了,即使是最大的战争也不能将其全部毁灭。苏联已经重建了工业,这是德国所不及的,苏联的炸弹差点在美国国土爆炸。与此相反的是,日本对中国开战所造成的破坏及美国对日本的破坏却将东方的核心区域彻底毁灭了。其结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让西方的统治变得越来越强大。毋庸置疑的是,西方的统治地位依旧存在,不过问题在于谁是领导者——苏联还是美国。

——【美】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1)材料中“西方的核心世界”指哪两个国家?(2分)它们在战争结束前不到20年的时间

里,分别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了“如今已经很强大了”的(4分)

(2)材料中“东方的核心区域”的两个国家,它们战后20多年没有官方正式交往,是什

么事件直接促使了它们的建交?(2分)目前,影响它们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什么?(4分)

(3)战后为解决材料中“谁是领导者”的问题,它们彼此斗法,形成了怎样的局面?(2分)

42.(24分)观念或视角是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历

史观或者研究视角有助于观察、认识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同时期欧洲人的世界观

(1)指出两幅地图反映的“世界”有何不同。这种变化反映了欧洲思想认识方面取得了

怎样的进步。(4分)

材料二: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最早提出西欧中心理论。这种历史观大肆宣扬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认为西欧的历史是整个人类普遍的历史,始终是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中心……欧美以外诸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在19世纪的世界历史的研究与世界史的编纂实践中,充满着“西欧中心论”或可称之为“西欧中心史观”。

——摘编自《全球化和全球史》

(2)据材料二,概述“西欧中心论”的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西欧中心论产生的原因。(8分)

材料三:英国文学家巴勒克拉夫在1955年最先明确提出“全球史观”问题。他认为……“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这样才能抛弃西欧中心论的偏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摘编自《当代史学主要趋势》(3)材料三中“全球史观”怎样突破了“西欧中心论”的偏见?简述“全球史观”,产生的社会条件。(5分)

材料四;人们在描述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时,常常使用“欧洲的衰落”这样的提法……欧洲的衰落是相对19世纪它高居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优势地位的“黄金时代”而言。现在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发展与进步。欧洲,或者说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欧,仍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基地,它的作用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不可或缺。

——据刘宗续《历史学科专题讲座》(4)概括材料四中作者对“欧洲的衰落”所持的观点,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7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