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收理论与税收政策研究》课程(2014讲义)

《税收理论与税收政策研究》课程(2014讲义)

《税收理论与税收政策研究》课程(2014讲义)
《税收理论与税收政策研究》课程(2014讲义)

《税收理论与税收政策研究》课程

第一章税收的起源、发展与税收涵义理论研究

“税”字来源

在中国文字史上,“什么时候被创造出来没有明确的记载据史学家初步考证,殷墟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中没有发现税字。它的最早运用,当推《春秋》所载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的“初税亩”,其后是《左传2哀公二年》的“初,周人与范氏田,公孙庞税焉”。二者均发生在春秋中期以后,彼此相隔一百年,一在鲁国,一在晋国。税字的原始意义相当于“脱”,引申为“舍”、“释”、“遗人”之义,用在征敛上就是疏送、给人一份财物。后来与贡、赋混用,释为赋、敛、租等等。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税字的意义不断简化,在现代汉语中基本上成为税收的简称。

第一节税收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一、税收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前提条件

1、社会公共需要、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前提。

2、广泛的剩余产品生产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前提。

二、税收的发展

1.税收名称的演变发展。

中国:有贡、助、彻、赋、税、租、捐、课、调、役、银、钱等,其中使用范围较广的是贡、赋、租、税、捐几种。奴隶社会一般称贡、助、彻;封建社会用租、调、赋、税;社会主义社会则用税。

2.征收形式的演变发展

税收的征收形式由力役、实物发展到货币形式。

奴隶社会一般采用力役、实物形式;

封建社会采用力役、实物、货币三种形式;

社会主义社会除原农业税征收实物外,其余采用货币形式。

3.税制结构的演变发展

以直接税和间接税占税收比重划分,税制结构一般经历了如下三个过程:

第一,以直接税为主的原始税收制度。如土地税与人头税等。

第二,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直接税逐渐降到次要地位,而让位给对商品课征的间接税。第三,直接税和间接税并行的现代税收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一般以直接税——所得税为主,间接税为辅。中国目前以间接税——流转税为主,随着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所得税也必将成为名符其实的主体税种。

4.税收法制的演变发展

税收法制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的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中国奴隶社会的贡法、助法、彻法是最简单的征收规定;

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从法律上确定了对私人土地征税;

唐代的“租庸调法”和“两税法” ;

明朝的“一条鞭法”;

清朝的“摊丁入亩” 。

现代西方国家十分重视税收法制的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税法代表人民的意志,在新时期不断完善和健全。

5.由“财政型”税收向“经济型”税收发展

税收在其发展过程中,最初是以取得财政收入为目的,统治阶级一般只管取得财政收入,而不管其对经济的影响如何。此时为“财政型”税收。

然而税收本身不但是一种分配形式,而且是一种经济杠杆,统治阶段逐渐认识到了税收的杠杆作用,并运用它来影响经济。向“经济型”税收发展。

第二节税收的涵义研究

一、西方关于税收定义的各种代表性表述

?英国的财政税收学者道尔顿认为:“所谓租税是政府向人民所征收的一种强制分担,与政府将给予纳税人劳务报偿的多寡无关,亦异于对任何违法者所征收的罚金。”

[道尔顿:《财政学原理》(中文版),上海黎明书局1933 年版第21页]

英国的另一财政学者巴斯特布尔则认为:“赋税是人民或私人团体为供应公共机关的事务费用被强制征收的财富。”

巴斯特布尔:《公共财政学》1892年(英文版),第263页。

美国的塞利格曼认为:“税收是政府对于人民之一种强制征收,用以支付谋公共利益所需之费用,此种征收,并无给予特种利益之关系存在。”

[胡善恒:《赋税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15页。]

美国现代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国家需要钱来偿付它的账单,它偿付其支出的钱的主要来源就是税收。”

[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28页。]

德国的瓦格纳认为:“从财政的意义来看,赋税是作为对公共团体事务设施的一般报偿,根据一般原则与标准,按公共团体单方所规定的方法,对另一方所规定的税额,公共团体为要满足其财政上的需要,以其主权为基础,强制地向个人征收赋课物。”

[(日)坂入长太郎著,张淳译,《欧美财政思想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第305页。]

日本的小川乡太郎认为:“税收就是国家为了支付行政经费而向人民强制征收的财物。”

[小川乡太郎:《租税总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1页]。

英国的《新大英百科全书》给税收定义为:“在现代经济中,税收是国家财政收人最重要的来源。税收是强制的和固定的征收;它通常被认为是对政府财政收人的捐献,用以满足政府开支的需要,而并不表明是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税收是无偿的,它不是通过交换来取得。这一点与政府的其他收人大不相同,如出售公共财产或发行公债等等。税收总是为了全体纳税人的福利而征收,每一个纳税人在不受任何利益支配的情况下承担了纳税义务。”

[The New Encycolopadia Britan,Vol. 17,Helen Hemingway Beriton Publisher,1973-1974,p. 1076.]

美国的《现代经济学词典》给税收的定义是:“税收的作用在于为了应付政府开支的需要而筹集稳定的财政资金。税收具有强制性。它可以直接向居民或公司征收。”

[The Dictionary of Modern Economics,Me Grow-Hill Book Company,1984,p. 347.]

世界银行对税收和收费的定义作了如下的区分:“税收是无偿性和强制性的支付,它主要由中央政府征收。而使用费则是为交换公共部门所提供的特别商品服务所进行的支付,它主要由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征收。”

[世界银行:《1988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西方税收的定义几个共同点

?一是税收是由国家或政府来征收的(但亦有个别认为除政府外还包括公共团体);

?二是税收是一种强制征收或强制分担,不论纳税者是否愿意,均须按规定纳税;

?三是税收是无偿的,它不存在任何等价交换或等价报偿关系;

?四是税收课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政府经费支出的需要,或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二、我国学者关于税收定义的各种表述

比较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1)认为税收是政府为满足费用开支的需要,而对人民进行的一种强制征收或强制分担。持这种观点的,大多是早期的经济学者,他们大都受西方税收学者观点的影响,有代表性的表述为:

?“所谓税收,一般言之,系政府为供给其一般费用,用课税权向人民征取的一种强制分担。”

?“租税者,政府为供给其一般费用,用租税权向人民所征取之财物的强制分担也。”

(2)认为税收是国家按照预定方法向人民征取的财物或货币。有代表性的表述为:

?“赋税为国家公共机关,谋共同之利益,根据于国家之总制权,遵照国家之经济政策,制定适当方法,所征取国民之

?“税收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对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的实物和货币。”

(3)认为税收是国家用以取得财政收人的一种方式或手段。有代表性的表述为: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向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人的一种方式。”?“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人的一种手段。”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从国民收人分配中取得财政收人的一种手段。”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参与国民收人分配与再分配,取得财政收人的一种手段。”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对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人进行强制、无偿分配,以取得财政收人的一种形式。”

?“税收就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用法律强制手段,对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以无偿取得财政收人的一种形式。” ?(4)认为税收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方式或活动。有代表性的表述如下: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人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税收就是国家为满足一般的社会公共需要,按事先确定的对象和比例,对社会剩余产品所进行的强制、无偿的分配。”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所采取的分配形式。”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预定标准,无偿地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所形成的产品分配。” ?(5)认为税收是一种分配关系或特定的分配关系。有代表性的表述如下: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预定标准,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所形成的特定的分配关系。”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补偿社会费用,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按法律规定的对象和原则,占有和支配剩余产品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国家税收教学大纲》中提出:“税收是按照国家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向经济单位和个人征收实物和货币形成的分配关系。”

(6)认为税收既是组织财政收人的一种手段,又是参与分配的一种方式。有代表性的表述如下: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人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人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方式。”

(7)认为税收既是取得财政收人的手段,同时又表现为一种特定的分配关系。有代表性的表述如下:

?“税收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体现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人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特定的分配关系。”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人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以国家为主体的一种分配关系。”

?我国对税收定义的共同点:

①税收是国家或政府的一种强制征收;

②税收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收人来源;

③税收是无偿的。

三、中西方税收定义的分析比较

?中西方财政学者对税收所下的定义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第一,税收的课征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第二,税收的缴纳者是国民个人或经营团体;

第三,税收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经费开支的需要;

?主要分歧是:

第一,税收究竟是收人形式还是分配关系?有的定义把税收等同于税金,认为税收就是一种收人;有的则将税收与税收收人区别开来,认为税收本身不是收人,而是国家取得收人的一种方式或手段;有的则认为税收是一种分配关系。这点在我国学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二,税收区别于国家其他收人的特征是什么?绝大多数定义认为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的特征,但有个别定义没有提及税收特征问题。

第三,税收课征的对象是什么?有的定义认为是收人、财产与资本的收益,有的认为是剩余产品价值,有的认为是社会纯收人,有的则没有涉及这一问题。

第四,税收课征采取什么方式?有的定义提出税收是由法律规定来征收的,因此,它具有固定性;但也有部分定义没有明确这一问题。

四、税收定义一般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其职能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人。?定义要点:

(1)从最简单、最直观的现象看,税收首先是国家的一种财政收人。在商品货币经济尚未发展的条件下,税收主要采取实物形式,甚至是力役形式;在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并高度发达情况下,税收主要采取货币形式。

(2)课税的主体是国家。课税主体即税收的征收者或课税人。在税收分配中,它应具有如下的性质:一是制定课税办法,二是组织征收活动,三是占有以税收形式筹集的社会产品。在实际生活中,课税办法是由国家制定的,征收活动是由国家组织的,以税收形式筹集的社会产品也是由国家占有的。只有国家,才能成为课税主体。

?国家具有双重身份:一是财产所有者,二是社会共同事务的执行者。作为财产所有者亦不能成为课税主体。只有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执行者,国家才具有征税的资格。因此,税收的课税主体不是作为财产所有者的国家,而是作为社会公共事务执行者的国家。

另一方面看,国家除具有双重身份外,还具有双重职能: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国家的政治职能或阶级职能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社会职能是社会再生产的产物。作为税收课征主体的国家,因而是抽象掉阶级特征的国家,是与社会再生产相联系而充当整个社会正式代表的国家。

(3)付税主体。付税主体即交付税款给国家的主体,作为付税主体,在税收分配中,一方面增加国家的收人,另一方面直接减少可供自己支配的资财。只有社会成员才构成付税主体。但作为社会成员必须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为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而存在。

?(4)税收分配的客体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客体就是税收分配的对象。作为税收分配的对象,从价值实体上看只能是社会剩余产品。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可分为C、V、M三部分。税收是不能参与C、V的分配的,否则,社会简单再生产就难以顺利进行。从税收的最终源泉来看,社会剩余产品是税收的基本源泉与分配对象。

?(5)税收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补偿社会公共事务费用,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只要有人类,就存在人类社会的共同需要,需要国家。国家要使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充分得到发挥,就必须支出一定的费用,但国家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因而它只能从社会成员创造吹社会财富中征集一部分过来,补偿社会费用。

第三节税收的特征理论研究

一、税收特征,亦称“税收形式特征”。

?税收分配形式区别于其他分配形式的质的规定性。一般认为税收固有的形式特征就是: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收,取得产品不再偿还,固定征收比例或数额。这三点通常称为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简称税收“三性”。

(一)税收的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指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进行的强制性分配。

?指税收是国家向纳税人进行的无需偿还的征收。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成为国家所有,不再归还给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列宁说:“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

[《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75页]

(三)税收的固定性

?税收的固定性,指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对什么征税及其征收比例。

研究和认识税收“三性”的意义

有利于正确利用税收手段来为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职能服务,对于制订税收政策、稳定税收负担、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等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明确税收的形式特征才能区分税与非税。判断国家运用的经济手段或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是不是税,不是看其名称,而应看其是否同时具备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凡是同时具有这“三性”特征的就是税,否则就不是税。例如我国汉代的算缗、晋代的户调、清代的厘金,虽然名称上不叫税,而因具有“三性”特征实质上则是一种税收。

第二,明确税收的形式特征,有利于深刻认识税收存在的原因。税收同其他财政手段、分配手段相比,之所以运用的范围广、存在的时间长,就是因为税收具备“三性”形式特征,而其他财政、分配手段不完全或根本不具备这三个特征。第三,明确税收的形式特征,才能自觉运用税收为实现国家职能服务。税收“三性”充分显示税收的优点和长处,只有充分认识税收的“三性”,才能建立真正具有“三性”特征的税收制度来为国家的政治经济职能服务。

二、理论界的不同观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税收除了上述三性外,还具有“返还性”。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税收具有无偿性特征,但它是对具体纳税人而言,从社会整体来看,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具有整体的返还性。是无偿性和有偿性的统一。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税收具有“整体有偿性”。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税收是有偿的,但不是个别有偿性,而是整体有偿性。

三、税与费的区别

?费,是指国家向有关当事人提供某种特定服务,或批准使用国家某种权利等而收取的一种费用。例规费、资源管理费、排污费、养路费等。它不是广义上的一般社会经济活动中交换劳务而收取的费用。国家收费也构成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与费的区别,有以下三点:

1.看征收主体是谁。属于代表政府所得的各级税务机关、海关收取的一般是税;由经济部门和事业单位收取的一般是费。

2.看是否具有无偿性。无偿课征的是税,有偿收取的是费,这是两间的主要不同之处。当然从强制性和固定性上看,也是不同的。

3.看款项是否专款专用。税款一般是由国家通过预算统一支出,用于全社会的需要,不采取专项专用的原则;而各项收费亦多用于满足本身业务支出的需要,一般具有专款专用的性质

四、税收与罚没收入的区别

?罚款和没收同样可以取得财政收入,也是国家的一种财政收入的形式。由于罚没比税收具有更明显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因此在特定的条件下,它可以发挥其独特的政治经济作用。例如,早在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打土豪筹款”的财政方针,就是用罚没作为筹集红军供应和打击土豪劣绅的重要手段。

?但是,罚没缺乏税收固定性的特征。这是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五、税收与财政发行的区别

?财政发行是国家为弥补财政赤字或财政透支而增加的纸币发行。国家通过财政发行能够取得财政收入。财政发行具有无偿性,人们叫它“发行税”或“隐蔽的税收”。其强制性表面不明显,实际上由于货币是国家规定流通和使用的,所以财政发行具有很强的强制性。

?财政发行与税收的最大区别,在于税收是以社会总产品为基础,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有物资保证,一般不会引起物价上涨和经济紊乱。而财政发行,则没有相应的社会产品作基础。

?马克思曾经指出:“这种使本国货币贬值的措施,也许是在征税方面的登峰造极的发明,因为这种做法就是税上加税。”财政发行在资本主义国家是经常现象,政府把它作为弥补财政收支差额的良方。我国早在宋、元时代,就采用这种

?由此可见,财政发行虽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取得财政收入收款快,办法简单,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危害人民生活。因此,财政发行不宜作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

?六、税收与公债的区别

?公债是国家举借的债务,可分为内债和外债。内债是国家在国内举借的债,通常以发行公债的方式募集,或由政府委托银行代募。外债是国家在国外举借的债,包括在国外发行或推销的公债和向外国政府、经济组织和私人的借款。公债虽然也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但一般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因为它属于一种信用关系,有借有还,必须按时支付利息。

第一,从强制性特征看:国家发行公债,国家与认购公债者之间是一种信用关系,是自愿认购,不能强迫推销。

第二,从无偿性特征看:国家发行公债,它与公债认购者是一种债务与债权的关系,国家作为债务人,到期要偿还本息。

第三,从固定性特征看:国家发行公债,一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发行,不是经常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很难固定。

第四节政府课税的依据理论研究

一、西方学者的观点

(一)国家课税依据理论的演变

1.公需说:这种学说认为,国家的职责在于增进公共福利,为了实现增进公共福利的目的,就需要费用支出,这种费用支出理应由人民负担。因此政府向人民征税,就是人民对这种公共需要的共同负担。

?这个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柏左尔德、克洛克、塞利格曼、赫格尔等。

?柏左尔德在17世纪初就认为税收是为公共福利而课征的。克洛克也认为:“租税倘非出于公共福利需要者,即不得征收,如果征收,即不能认为是正当租税。所以征收租税必须以公共福利需要为理由。”赫格尔、塞利格曼也认为:税收是为供给共同需要而征收的。

2.交换说

?产生于17世纪社会契约说风行之时,认为国家的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人民既受国家保护的利益,理应向国家纳税作为报偿。国家的活动给人民提供利益,而税收是人民对国家活动所付的交换代价。亦即税收与利益相交换,因而又称为利益说。

?这种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格劳秀斯、洛克、霍布斯、蒲鲁东、亚当·斯密、卢梭等。英国重商主义者霍布斯认为:“人民为公共事业缴纳税款,无非是为了换取和平而付出的代价,分享这一和平的福利部门,必须以货币或劳动之一的形式为公共福利作出自己的贡献。”

[(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2页。]

?英国约翰·洛克在其《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中指出:“赋税的根据是因为人民建立政府,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保护私有财产,政府没有巨大的经费不能维护,凡享受保护的人,都应该从他的产业中支出他的一份来维护政府。”

?孟德斯鸿认为:“税收是市民欲求财富安全,或欲求由财产得到安乐乃分割其一部分供给国家。”

?英国亚当·斯密认为,国民应尽其所能资助政府,尽可能依其在政府保护下所获收人的比例分担租税。赋税的本质就是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的利益交换关系,纳税人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利益,就应当通过纳税向国家支付报酬,提供补偿。

?法国的蒲鲁东认为:“赋税是交换的代价,国家以一定的成本产生财富,卖之于人民,故人民应偿付代价。”

3.保险说

?它是由交换说派生出来的一种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国家犹如一个保险公司,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人民因受国家保护而向国家交税,如同被保险的人向保险公司交纳保险费一样,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梯埃尔。梯埃尔认为:“国民各依其在社会所受的利益为比例而纳税,与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各依其风险分摊比例所交纳的保险费相类同。”

4.牺牲说

?这一学说强调国家权力,认为国家有权向人民课税,不管个人是否从国家方面受到利益,都必须纳税。课税,国家对人民是一种强制行为,人民对国家是一种牺牲,其间并无特别报偿的关系存在。由于纳税是一种法律义务和无偿捐纳,故又称为义务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瓦格纳、英国的巴斯特布尔和法国的萨伊。

活动中得到何种利益。”

?巴斯特布尔认为:“赋税是政府的一种强制课征,它没有接受纳税人意见的余地,它意味着纳税人的牺牲。”

[《欧美财政思想史》,第366页。]

?萨伊认为:“租税是一种牺牲,其目的在于保存社会与社会组织。”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09一510页。]

5.分担说

?分担说认为,国家是公共集体,而人民是此公共集体的组成分子,国家为维护自己的生存,为履行其公共职责,必须有足够用以满足其公共支出的需要。人民是国家的组成成员,对公共需要就不能不分担一定的份额,否则国家难以生存,人民也必然失去依托。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科萨及法国的勤华波略等人。

6.社会政策说

?该学派认为,政府课税不仅是为了取得财政收人,而且是为了通过课税矫正社会财富悬殊,实现社会改良政策。基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约翰·穆勒,美国的塞里格曼、汉森,德国的瓦格纳等人。

?瓦格纳认为:“关于赋税,第一是有纯财政的目的,第二则是应当树立社会政策的目的。所谓税收政策的目的,就是以调节在自由交易下所产生的分配不平等为目的。赋税不但要干涉国民的所得及财产的分配,而且要积极干涉国民的生产与消费。”“从社会政策的意义来看,赋税是在满足财政需要的同时,或者说不论财政有无必要,以纠正国民所得的分配和国民财产的分配,调整个人所得和以财产的消费为目的而征收赋课物。”

(二)现代西方国家的课税依据理论

?弥补市场失灵的需要。

二、我国学者的观点

?我国古代对税收的记载大多是有关税收政策、策略的实际运用等,而对国家或政府课税的必要性的论述尚未见到,究其原因,与长期的封建统治、强烈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关,在“联即国家”的制度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课税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直到近代,因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我国学者如严复、胡善恒、李超英、周柏棣等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严复认为,“治人者”向“治于人者”征税是出于实现“公利”的需要,因而,缴纳税赋乃是“国民之公职”;胡善恒认为,政府课税是为谋求公共利益,课税权缘于政府的统制权;李超英认为,课税的依据是政府的强权,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利益;周柏棣认为,政府依强权课税以供给政府一般费用。

?新中国成立之后形成了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l)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存在是由于国家的存在而产生的,税收是为国家实现职能服务的。只要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税收就必然存在,如董庆铮在1981年撰文指出:“在社会主义,由于还存在着国家,税收作为国家组织财政收人的重要形式,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配合国家进行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税收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2)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条件是决定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存在的主要因素。如王诚尧在1980年撰文指出:我国客观经济现实和税收本身所具有的职能作用,仍然决定了税收的必然存在。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国家要无偿地取得各种经济成分的一部分收人,用于革命和建设,税收是最好的一种分配方式;

?二是税收作为一种价值工具和经济杠杆,在利用价值规律,调节管理经济当中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是存在不成体系的资本主义经济活动,而税收能够对这种活动进行有力的监督和斗争;

?四是存在日益发展的对外经济交往,税收是贯彻平等互利,维护国家主权,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3)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存在的必要性,决定于社会主义国家和经济条件两个因素。是目前我国现代税收理论界在这一问题上的主流观点。

只能依靠国家政治权力来进行,因而税收是最好的形式;

?②我国仍存在着多种经济形式,要正确处理国家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只能运用税收;

?③商品经济的存在要求政府运用税收这一重要的经济杠杆去调节市场,促进公平竞争;

?④促进对外经济交往,维护国家财政利益更不能没有税收。

?在我国还存在另一个关于税收必要性的探讨,即对国有企业征税的客观必然性问题。一般认为对国有企业征税的必要性,来自于国有企业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关于这一点,目前国内似乎已取得共识,只不过在具体表述这一观点时有所差异而已。

三、政府课税依据概括

?1.社会再生产三种费用的内在矛盾决定国家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所需费用的补偿必须采用税收的形式。整个社会再生产的运动必须满足以下三部分费用才能顺利进行:家庭生活费用、经济组织的生产费用和社会费用。

?2.社会成员和经济组织的经济利益独立化决定国家只能以税收的形式参与其剩余产品的分配经济利益独立化的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也称为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它包括三个要素:①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的客观过程决定其客观需要;②能够通过自身的经济活动不断创造出满足其客观需要的物质条件;③能够自主地支配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条件。

?3.社会财富公平分配需要国家运用税收来实现

?税收是一种凭借政治权力的分配手段,它可以改变社会财富的自然分配状况。社会财富的自然分配状况和社会所需要的分配状况一般是不一致的。

?4.经济稳定增长需要税收

?国家经济职能的目标是要达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运用一定的经济手段。税收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手段,运用它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马克思的六项社会扣除

?在这个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劳动者都应当得到”不折不扣的”拉萨尔的”劳动所得”。

?如果我们把”劳动所得”这个用语首先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末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

现在从它里面扣除∶

?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份。

?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份。

?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後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从”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里扣除这些部份,在经济上是必要的,至于扣除多少,部份地应当根据概率论来确定,但是这些扣除根据公平原则无论如何是不能计算的。

?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其它部份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

?把这部份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

?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份将会立即极为显著地缩减,并将随著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减少。

?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份,如学校,保健设施等。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份将会立即显著地增加,并将随著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加。

?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於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份。

?[《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写于1875年]

讨论主题:

2.我国是否要开征收遗产税?

第二章治税思想研究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治税思想

?治税思想就是国家管理税收的指导性看法和观点,是税收理论中关于税收运用和管理基本观念的科学抽象和概括。是政府做好税收工作、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的根本指导思想。

一、《禹贡》的治税思想

《尚书·禹贡》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阐述治税思想的典籍。《禹贡》中的治税思想集中反映在赋税的两个基本原则上,即“贡土所宜”和“负担均平”。

二、《周礼》的治税思想

?《周礼》亦称《周官》,相传为西周著名的政治家、理财家周公旦所作。它是我国古代典籍中论述财税理论最为详尽深刻的一部书。《周礼》的治税思想集中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出国家应以“九赋敛财贿”、“负担平均”及“专税专用”三原则为课税原则。

?(2)提出国家应“赋敛财贿”、“九贡致邦国之用”。《周礼.大宰》说:“以九赋敛财贿:一日邦中之赋,二日四郊之赋,三日邦甸之赋,四曰家稍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币徐之赋。”

三、《管子》的治税思想

?《管子》是管仲(公元前730一前645年)所作的古代经世巨著,虽“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但书中不少赋税观点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天才的创见,对我国治税思想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管子》的治税思想主要有:

?(1)赋税要取之有度。《管子·权修》曰:“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考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正,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正,国虽大必危。”

?(2)主张运用国家权力,“寓税于价”使国家从市场交换中增加收人以取代强制性的征课。《管子》把封建国家的赋税分为两类,一为“租籍”,一为“租税”。《管子·国蓄》曰:“租籍者,所以强求也;租税者,所虑而清也。”《管子》反对强求的征籍,认为强制的征籍使纳税人蒙受了大量的损失,想要得民心的国君,就要去掉这些强制催征的税,认为最好的课税是将税寓于价格之中,通过控制物价而取得收人。

?(3)主张轻税富民。

?一是减轻税负。“驰关市之征,九十而取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

?二是要避免重复征税。“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虚车勿索,徙负勿人,以来远人。”

?(4)公平税负,“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实行差别税率。《管子》主张把全国土地按不同土质和不同生产分“百而当一”、“十而当一”、“五而当一”等几级折成标准耕地面积征收差别不等的土地租税,即“地均以实数”,以公平税负,鼓励农民安居乐业。

?(5)主张盐铁官营,以补赋税收人不足。由于实行轻税政策必然要减少国家收人,所以《管子》认为,国家应“官山海”来弥补赋税收人之不足。以满足国家支出的需要。

“官山海”即盐铁官营,由国家垄断盐、铁,通过对盐、铁制品的加价而征取收人,以敷国用。

?值得一提的是,《管子》论税收,并不是就税收论税收,而是从经济角度来讲税收。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可以说,富国裕民是《管子》税收思想的中心。

三、商鞅的税收思想

?商鞅(约公元前390一前338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改革家、杰出的政治家和经济思想家。

?商鞅的治税思想以其“民穷国富”为基础。商鞅一反先秦轻税思想,而力主对农业之外的一切行业采取重税政策,主

租税来抑制非农业活动,迫使非农业人口向农业移转。“

?商鞍提出的轻征农业税、重征商税和其他税的治税思想,比起不分主从、一律反对聚敛、主张轻赋的治税思想更有见地。这是商鞍对我国古代治税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特别是其价格政策和税收政策配合使用以调节社会经济结构的治税思想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刘晏的治税思想

?刘晏(公元715-780年),唐代杰出理财家。刘晏的治税思想通过其改革潜运制度和盐铁专卖制度体现出来,并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知所以取人不怨”,也就是使百姓“见予不见取”而易于接受,如常平盐制度使“官收厚利而民不知贵”。其二是“因民所急而税之”,意即国家课税要选择那些百姓所必需的日用品作为征税对象,因这些东西需求量大,税源稳定而丰裕。

?刘晏治税思想的最大特点是注意发展生产,培养税源,加强对实物税收的保管及运用,另一特点是没有特别强调税收在国库收人中的地位作用,而是力图以政府垄断某些经济部门或控制业务生产的经营等措施,来保证和充实府库。

五、杨炎的治税思想

?杨炎(公元727-781年),唐代著名理财家。杨炎的治税思想与其推行的两税法关系极大,可以说,两税法的推行,全面反映了杨炎的治税思想:

?[《新唐书·杨炎传》]

(1)明确提出政府课税要“量出以制人”。杨炎在阐述两税法时说:“凡自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人。”

?(2)简化税制。两税法实施以前,唐朝统治者为了增加收人,在租、庸、调之外,还开征了户税、地税、青苗钱和各种名目的杂税。各税种的征收时间、征收次数、征收方法各不相同,使百姓年年忙于纳税,而贪官污吏就有更多的机会贪污中饱。杨炎大胆推行两税法,摒弃租庸调制,简化税制。

?(3)均平税负,按贫富等级纳税。杨炎反对行之已久的以人丁为征税对象的征税方法,主张考虑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实行按民户贫富程度征税的制度,提出“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治税思想的提出,使其实施的赋税制度比以前的更进步合理。

?(4)主张以货币税代替实物税。两税法施行以前,唐代有些捐税已用货币缴纳,但正税及租庸调仍以实物缴纳。杨炎在两税法中规定以货币纳税,推动了中国历史上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化的进程。

两税法主要内容

?780年(建中元年),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它的主要内容是:

?(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唐中央是以779年(大历十四年)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的总额分摊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收入钱谷最多的一年,作为两税总额分摊于各地。因此,户税、地税全国无统一的定额。

?(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

?(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

?(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六、张居正的治税思想

?张居正(1524-1582年),明代政治家、理财家。张居正的治税思想与实践,在我国税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他推行的“一条鞭法”,对后世的治税思想和税收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居正的治税思想非常丰富。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主张简化税制,均平赋役。这一治税思想主要体现在“一条鞭法”的改革上,?°一条鞭法?±在神宗万历九年

俭募。力差,计其工时之费,董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耗办、京库、儒与存亩、供亿储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2)重征管。张居正重征管的治税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针对当时豪强地主隐瞒田产、亩数,甚至抗税殴打官差的情况,张居正颁布了清丈八条,并排除重重干扰,查出大批隐田,增加了赋税收人,史载此举使“豪华不敢欺隐,亏欠免赔索,而小民无虚粮”。

?其二,将追欠与免赋相结合,似严肃法纪,培养税源。其三,主张以赋税征收实绩作为考核官吏的标准,并推行考成法,规定“稽查章奏,随事考成,如有隐蔽者,即举幼”,考成法实行后,迫使地方官均负起管理税收的责任,故而“万里之外,朝下而世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及”,结果“正赋不亏,府库无货,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3)反对重课商税。张居正认为“商不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福以租资商,则商病”。农商应相互依存,同时对商应轻税课征为好,“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而不固,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以利农”

七、马建忠的治税思想

?马建忠(1845-1900年),于1876年被派往法国巴黎政治学院,主要学习国际政法制度,所以他对资产阶级财政税收理论有系统的了解,这种了解促使他自身的财税思想体系的形成,其治税思想主要为“保护关税思想”。

?由于当时外贸逆差很大,马建忠建议采用保护关税制度加以补收,“欲中国之富,莫若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为鼓励丝茶出口,他认为必须“经减丝茶之重税”,并且严格按“值百抽五”的规定征课出口税,“税轻厘减则价贱,价贱则出口货增,出口货增则税厘更旺”。他建议清政府“出口货概不征收税”以增加出口品在国外的竞争力量,即使要征,税率也不应过高;但对某些“国内独有之土产,不畏他人争利者,则不妨于出口重征之”。

?关于进口税,他主张原则上应“重征进口货”,以保护本国工商业的发展,同时对进口关税也要区别课征,对国内所产者甚少、必仰给于别国者,则减征进口税;对“外来制成之货,本国亦有者,重其征以护商民”;对“乃其货为民生所必需者,则宽其征”;对“民虽不得不用,而究不能多用者,补重征之”。

?马建忠治理关税的思想,为我国现代关税理论奠定了基础。

八、我国古代治税思想小结

(1)初步阐明了课税必须以发展经济为基础,必须“以养民为先,富民为先”。

(2)阐明了课税应有一定的限度,不能横征暴敛、竭泽而渔。

(3)初步阐述了课税要公平,税制要简化等思想。

(4)已开始重视税收对经济、社会的调节作用。

(5)要广辟财源,并且主张以专卖收人补国用之不足。

(6)开始注意加强赋税的管理,以提高税收的征收效率。

第二节西方治税思想

(一)托马斯·曼的治税思想

?托马斯·曼(1571-1641年)是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贸易差额论”的奠定者。

托马斯·曼的治税思想反映在两个方面:

(1)从“贸易差额论”出发,提出保护关税政策。一是要对本国出口产品减免关税,以扩大对外销路;二是要对用进口原料制成的出口工业品减免关税,以增加出口和原材料的输人;三是要对从外国进口货物课以重税,以增加对外贸易顺差。

?(2)强调课税应当取得议会的一致同意。托马斯?¤曼主张课税不要过多激起人民的不满,而要达此目的,通过议会来解决数量最好,既可以调节贵族与平民的利害关系,又使国王免于与臣民的直接冲突。

(二)托马斯?¤霍布斯的治税思想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年)是英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赋税利益说的创始人。

?根据?°利益说?±的观点,霍布斯认为,人民应按其从国家享受的利益比例纳税,而人民从国家享受利益的多少,可以用其消费多少作为课征的标准。因此霍布斯主张课征消费税。课征消费税既符合课税平等原则,又可以保证国

?(三)尤士第的治税思想

?尤士第(1705-1771年),德国官房学派集大成者,其治税思想以研究税收与国民经济关系为出发点,他认为,国家的财政收人有四个来源:官方收人、特权收人、赋税收人和其他收人(包括公债收人)。在这些来源中,前两项是主要的,税收收人只是次要的,只有在前两项收人不足支出时,才应课税。

?尤士第主张国家征税:

?①要采用促使纳税的课征方法;

?②不得侵犯臣民的合理自由,不得危害工商产业,不得有害于国家的繁荣和臣民的幸福;

?③要平等;

?④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⑤要选择征收费用最低的货物课税;

?⑥应使纳税手续简便,纳税时间要安排适当。

?基于上述观点,尤士第反对征收国内消费税,而主张以营业收益税代替国内消费税。

?(四)魁奈的治税思想

?魁奈(1694-1774年),法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为适应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反对重商主义者所奉行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自由放任”。魁奈的治税思想是依据“土地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思想提出来的。

(1)主张实行土地单一税制。这是魁奈治税思想中最主要的部分。他依据其纯产品理论,认为赋税只能对土地的纯产品直接课征。

?(2)税收收人规模要有限制,税收不应重到破坏经济的程度,税收收人应当和国民收人的数额保持均衡,应该随着国民收人的增加而增加。

(五)威廉·配第的治税思想

威廉·配第(1623-1687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他的治税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了征税的三项原则:公平、便利与节省。

(2)指出税收应该促进经济发展和财富的增加。他认为正确的税收政策可以促进财富的增加,反之则减少财富的增长。

?(3)极力反对变相的税收。他认为,国家通过提高或改变货币价值以增加货币数量的办法,以及当货币贬值时,政府禁止相应提高工资的法令,实质上都是变相的税收,这会损害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

(六)亚当·斯密的治税思想

?亚当·斯密(1723-1790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的治税思想集中反映在其《国富论》一书中,主要内容是:

(1)认为地租是最合适的课税对象。

?(2)提出税收的课征必须依照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的四大原则进行。

?(七)大卫·李嘉图的治税思想

?大卫·李嘉图(1772-1824年)是英国杰出的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他的治税思想以其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为基础。

?李嘉图认为赋税是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产品中由政府支配的部分,而且最后总是最好的税收就是税额最少的税收。李嘉图不主张英国征收遗产继承税,他认为,各种财产的转移税,只要是减少该财产的基本价值,都会使该国的劳动基金从生产性转为非生产性。

(八)萨伊的治税思想

萨伊认为“国家最好的财政计划是尽量少花费,最好的赋税是最轻的赋税”。为此,他提出了赋税征收的五条原则:①税负必须适度;②税负分配必须公平;③课税必须最小限度地烦扰纳税人;④课税对再生产的妨碍必须最小;⑤赋税应当有利于国民道德的提高。从其赋税公平角度出发,萨伊反对单一税制度,认为复合税制是比较好的税制,因为它可以推进各阶层人民负担公平分配的原则。

(九)瓦格纳的治税思想

?瓦格纳(1835-1917年)是社会政策学派财政学的集大成者和资产阶级近代财政学的创建者。根据其“社会政策税收理论”,瓦格纳的治税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

?(1)要充分利用掌握国家的税收分配工具,不仅要满足国家支出的需要,以实现其财政目的,而且还要矫正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等,以达到公正的社会政策目的。他指出“赋税的社会政策目的,就是以调节在自由交易下所产生的分配不平等为目的。赋税不但要积极干涉国民的生产和消费,还要调节收人分配的不公”。瓦格纳通过赋税把社会政策引人资本主义生产及分配关系之中。

(2)以其社会政策的赋税论为基础,提出了九条著名的税收原则。包括财政政策原则:①课税的充足性,②课税的可能性;国民经济原则:③正确税源的选择,④税种的选择;社会正义原则:⑤课税的普遍性,⑥课税的平等性;税务行政原则:⑦确实,⑧便利,⑨最小课税费用。

(3)按照课税客体的性质,将税收划分为收益税系、所得税系和消费税系。他认为,由土地和资本所带来的收人具有持续和永久的性质,税收负担能力强,应多课税;由劳动力所带来的收人,具有不稳定性,税收负担能力较弱,应少课税。他主张征收累进税。在消费税系中,对一般人所共同消费的商品课以轻税,对奢侈品课以重税,以提高课税的道德性。

(十)凯恩斯学派的治税思想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年)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学派的创始人。目睹了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以及长期而又深刻的萧条,凯恩斯提出“反危机”的政策,其中包括税收政策。?他说:“国家必须改变税收体系,限定税率以及其他办法,指导消费倾向。” 例如,所得税的重新分配以增加消费倾

向,使得一个较小的投资量就可维持某一特定的就业水平。只有通过累进所得税、遗产税等与财政补贴办法的配合,把国民收人中的大部分分配给低收人者,才能提高社会的总体消费倾向,扩大消费,增加有效需求,减少失业。

?汉森(1887-1975年)是凯恩斯理论在美国的传播者,他提出了“长期停滞理论”和“补偿性税收政策”。他认为,一个具有弹性的税收政策方案的实施,对于防止经济萧条的冲击将会发生巨大的影响。补偿性税收政策主要通过税率的变动来实现,税率的变动是调节经济短期波动的一个很有效的工具,在经济出现萧条或停滞时,可降低税率或减免税,个人的工薪收人会立即增加,从而刺激消费支出的增加;反之,在出现通货膨胀时,如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就可减少个人的工薪收人。他还建议实行差别税收政策,对于所得收人中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部分予以免税或低税。

?保罗·A·萨缪尔森是凯恩斯学派在美国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补偿性税收政策的理论,指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累进所得税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个有力的和作用迅速的内在稳定器”。

(十一)供给学派的治税思想

?供给学派认为,在当前的资本主义经济机制中,供给不足往往成为常态,他们批判了补偿性税收政策,认为增税虽然可以降低私营部门的开支,但政府部门开支相应扩大,而供给减少,使经济陷人“滞胀”;认为不同减税形式所具有的不同供给效应,会影响人们对经济活动的选择以刺激投资和劳动。

?阿瑟·拉弗发明了著名的“拉弗曲线”,给出了三点重要结论:①所得税率有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上可以获得最高数额的税收,超过这一点,即使提高税率,也会导致税收收人的下降;②任何一定数额的税收,既可以通过一个高税率来征得,也可以通过一个低税率来征得;③相同的税额虽然可以由不同的税率征得,但不同税率对税基却有着不同的影响。

(十二)货币学派的治税思想

反对凯恩斯主义用财政税收政策来干预经济,而特别强调了货币政策的极端重要性。

?在税收问题上,他们主张以减税为中心来进行税制改革。主要是主张减少个人所得税、投资收益税、土地开发税和公司所得税以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基本思想与供给学派接近。他们还提出负所得税方案,这实际上是一种生活补助方案,使收人不同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补助,以鼓励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治税思想

?古今中外的治税思想虽然很繁杂,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

?一是充裕国库、保证国家足用的重税思想;二是舒养民力、发展经济的轻税思想;三是主张适度课税、利益兼顾的轻重适宜的思想。我国现阶段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综合适用上述治税思想,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1.服务于发展经济

税收作为一种分配形式,一方面受经济的决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对经济产生能动的反作用。经济是治税的出发点,也是治税的归宿点。经济不发展,税收就不会充裕。从总体上、根本上说,税收分配必须树立经济第一、税收第二的观念,税收分配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反对不顾经济发展的片面的财政观点。

2.合理负担

?合理负担,一是指税收负担在总量上要取之有度,兼顾需要和可能,把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结合起来;二是税收负担要贯彻均衡原则和量能原则,保持税负的合理。重税和轻税都是相对于经济的承受能力来说的。经济发展了,负税能力提高了,适当增加税收量不会造成税收重负。

3.公平税负

?公平税负是促进竞争市场的一个前提条件。

?第一,通过税收调节企业的级差收人。企业由于自然资源、技术设备、地理条件等客观因素的不同,形成利润率的不同。通过税收调节,可以排除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苦乐不均现象,使各类企业处在同一起点上。第二,通过税收调节企业因价格原因造成的不公平,实行高价重税、低价轻税的政策,使企业利润基本合理。

4.依法治税

?经济秩序必须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只有树立依法治税的思想,才能保障税收政策的贯彻、税收制度的实施以及税收职能和作用的发挥。

?依法治税的重要意义在于:

?第一,只有依法治税,才能维护法律的统一性和严肃性,法律是国家政治经济权力的体现,违法就是侵犯国家主权,如不加以惩治,意味着放纵其侵权行为,既破坏法律的统一性,又践踏了法律的严肃性;

?第二,只有依法治税,才能保证国家及时、稳定地取得财政收人;

?第三,只有依法治税,才能在对外经济交往的过程中,保证国家权益的不外流,维护国家的权益;第四,只有依法治税,才能有效地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第五,只有依法治税,纳税人才可以依法来权衡自己履行义务的是非。

依法治税,要突出解决四个问题:

?(1)加强税收立法。税收立法是依法治税的前提。

?首先要明确立法权,坚持立法程序。

?其次,要坚持税收立法的科学性、严肃性。

(2)加强税法宣传,增强全民纳税意识。

(3)建立严格的税收执法秩序。

(4)加强审计和法律监督。

5.管理效率

?管理效率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要节约,即税收管理要重视人力、物力、时间的节约,讲求工作效率;

二是讲效益,即税收管理要注意繁简适度,便于征纳双方计算、查核,有利于控制税源和防止错漏;

三是有时代感,即税收管理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努力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

第三章税收原则研究

?早在资本主义初期,税收原则已经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探讨的课题,但是作为独立的课税原则理论,则始于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税收原则理论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历史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各种税收原则学说。

一、西方税收原则学说

(一)威廉·配第的税收原则

?按照西方税收学界的说法,税收原则的最早提出者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Petty Willian,1623-1687年)。威廉·配第一生写过不少经济学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赋税论》和《政治算术》。在这两本著作中,他比较深人地研究了税收问题,第一次提出了税收原则(他当时称之为“税收标准”)理论。

?配第的税收原则是围绕公平负担赋税这一基本观点来论述的。他认为当时的英国税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即它“并不是依据一种公平而无所偏袒的标准来征课的,而是听凭某些政党或是派系的掌权者来决定的。不仅如此,赋税的征收手续既不简便,费用也不节省”。由此,配第提出税收应当贯彻“公平”、“简便”、“节省”三条标准。

?配第认为,“公平”就是要对任何人、任何团体“无所偏袒”,税负不能过重;“简便”就是征税手续不能过于繁琐,应尽量给纳税人以便利,方法要简明;“节省”就是征税费用不能过多,应尽量注意节约。

(二)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西方税收学界认为,第一次将税收原则提到理论的高度,明确而系统地加以阐述者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上升阶段。

背景:

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极力主张“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如果不让其自由,就得不到发展;如果不让个人的活动得到自由,就会妨碍他们的活动。因此,国家不要干预经济,特别是不要去干涉生产自由。要让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节经济和人们的活动,政府只承担“夜警”的任务,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因此,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反对国家干预。

税收四个原则

1.平等原则。

?“一切国民,都须在可能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享得收人的比例,缴纳国赋,以维持政府。”“一个国家的各个人须缴纳政府费用,正如一个大地产的公共租地者须按照各自的该地产上所受益的比例,提供它的管理费用一样”。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84页。]

?亚当·斯密主张:

①取消一切免税特权,即取消贵族僧侣的特权,让他们与普通国民一样依法纳税;

②税收“中立”,即征税尽量不使财富分配的原有比例发生变化,尽量不使经济发展受影响;

③税收依负担能力而课征,即依每个国民在国家保护之下所获得的收人课征。

2.确实原则

?亚当·斯密提出:“各国民应当缴纳的赋税,必须是确定的,不得随意变更。完纳的日期、方法、数额,都应当使一切纳税者及其他人了解得十分清楚明白。”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85页。]

有两层含义:

其一,课税得有法律依据,并且税法要有稳定性;

其二,纳税的期限、方法和缴纳多少都有具体规定,以使纳税人了解。这一原则是为了杜绝税务官员的任意武断征税,以及恐吓、勒索等行为。在他看来,税收不确定比税收不平等对国民的危害更大。

3.便利原则

?亚当·斯密指出:“各种赋税完纳的日期以及完纳的方法,须予纳税人以最大的便利。”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85页。]

有四层含义:

?在时间上,应在纳税人收入丰裕的时候征税,不使纳税人感到纳税困难;

?在方法上,应力求简便易行,不让纳税人感到手续繁杂;

?

?在形式上,应尽量采用货币形式,以免纳税人因运输实物而增加额外负担。

总之,各种赋税的课征,应尽一切可能使纳税人得到最大便利。

4.最少征收费用原则

?亚当·斯密强调,在征税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开支,所征税收尽量归人国库,使国库收人同人民缴纳的差额最小,即征税费用最少。“一切赋税的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等于国家所得的收人。”

?如人民所付出的,多于国家所收人的,那很可能是由于以下四种弊端之故:

?①税务官吏过多,这些官吏不但因耗费大部分税款而贪污中饱,而且为获得额外收人而另征附加赋税;

?②税收妨碍了生产活动,使可供纳税的资源缩减乃至消失;

?③对逃税的处罚,没收逃税者的资本,导致他们破产,从而使他们丧失通过运用资本所获的利益,造成社会的损失;?④税吏频繁地登门及可厌的稽查,常使纳税人遭受毫无必要的麻烦、困扰和压迫,成为纳税人负荷的一些额外费用。因此,亚当·斯密认为,从税制的设计上排除这些因素,是贯彻最少征收费用原则的关键所在。

?亚当·斯密首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税收四原则,不仅仅是反映了新兴阶级在税收上的需求,而且为当时的税收实践提出了原则上的指导。亚当·斯密集前人的智慧,创立了税收原则理论,成为当时各国财政法规的典范,为税收实践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三)萨伊的税收原则

?让?¤巴蒂斯特?¤萨伊是法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他所处的时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社会矛盾开始激化的时期。萨伊认为,国家征税就是向私人征收一部分财产,充作公共需要之用,课征后不再返还给纳税人。由于政府支出不具生产性,所以最好的财政预算是尽量少花费,最好的税收为税负最轻的税收。

提出税收五项原则

?1.税率适度原则。

他认为,国家征税事实上是剥夺纳税人用于满足个人需要或用于再生产的产品,所以税率越低,税负越轻,对纳税人的剥夺越少,对再生产的破坏作用也就越小。

2.节约征收费用原则

?萨伊以税收费用对人民是一种负担,对国家也没有益处为由,主张节省征收费用。一方面尽量减少纳税人的负担烦扰,另一方面也不给国库增加困难。

3.各阶层人民负担公平原则

?他认为当每个纳税人承受同样的(相对的)税收负担时,每个人的负担必然是最轻的。如果税负不公平,不但损害个人的利益,同时有损于国家的收人。

4.最小程度妨碍生产原则

?他认为所有的税都是有害于再生产的,因为它妨碍生产性资本的积累,最终危害生产的发展,所以,对资本的课税应当是最轻的。

5.有利于国民道德提高原则

?萨伊认为,税收除有取得财政收入的作用外,还可以作为改善或损坏人民道德、促进勤劳或懒惰以及鼓励节约或奢侈的有力工具。因此国家征税必须着眼于普及有益的社会习惯和增进国民道德。这项原则可以说是他对税收原则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六)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瓦格纳是德国19世纪新历史学派的代表。19世纪下半叶,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快,资本集中,分配失平,贫富两极分化,阶级矛盾激烈,因此社会主义思潮汹涌澎湃。资产阶级学者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缓和阶级矛盾,提出了社会改良思想。

?他的税收基本思想是:国家税收不应以满足财政需要为惟一目的,而应运用政府权力,解决社会问题,突出了所谓社会主义原则。

“四项九端原则” :

1.财政政策原则。

?又称为财政收人原则,即税收要以供给财政支出,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经费需要为主要目的。为此他提出了收人充分和收人弹性两个具体原则:

?(1)收人充分原则,是指在其他非税收人来源不能取得充分的财政收人时,可依靠税收充分满足国家财政的需要,以避免产生赤字。同时他还认为,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职能将不断地扩大,从而论证了国家财政支出持续不断增长的规律。因此要求税收制度能够充分满足国家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资金需要。

?(2)收人弹性原则,是指税收要能随着财政需要的变动而相应增减,特别是在财政需要增加或税收以外的其他收人减少时,可以通过增税或自然增收相应地增加财政收人。

?实现收人充分和收人弹性的原则,关键在于税制结构的合理设计。他认为可以把间接税作为主要税种,它能够随着人口增加、国力增强以及课税商品的增多而使税收自动增加;但它也可能因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而使税收暂时下降,故还应注意以所得税或财产税作为辅助税种。

2.国民经济原则

?即国家征税不应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更不能危及税源。在可能的范围内,还应尽可能有助于资本的形成,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慎选税源和慎选税种两个具体原则:

(1)慎选税源原则,是指要选择有利于保护税本的税源,以发展国民经济。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考虑,最好以国民所得为税源,若以资本或财产为税源,则可能伤害税本。但他同时强调,并不能以所得作为惟一的税源,如果出于国家的经济、财政或社会的政策需要,也可以适当地选择某些资本或财产作为税源。

?(2)慎选税种原则,是指税种的选择要考虑税收负担的转嫁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国民收人的分配和税收负担的公平。所以,他要求研究税收的转嫁规律,尽量选择难以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

3.社会正义原则

?税收可以影响社会财富的分配以至影响个人相互间的社会地位和阶级间的相互地位。因而税收的负担应当在各个人和各个阶级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即要通过国家征税矫正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两极分化的流弊,从而缓和阶级矛盾,达到用税收政策实现社会改革的目的。这一原则又分为普遍和平等两个具体原则。

(l)普遍原则,是指税收负担应普及到社会的每个成员,每一国民都应有纳税义务,不可因身份或社会地位特殊而例行免税,要做到不偏不倚。

(2)平等原则,是指应根据纳税能力大小征税,使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与其纳税能力相称。为此,他主张采用累进税税制,对高收人者税率从高,对低收人者税率从低,对贫困者免税,同时对财产和不劳而获所得加重课税,以符合社会政策的要求。

4.税务行政的原则

?又称课税技术的原则。此原则又分为下列三点。

(l)确实原则:即税收法令必须明确,不容在解释上有置疑的余地。纳税的时间、地点以及缴纳方式,均须事先明确告诉纳税人,不得任意变更,使纳税人有所遵循,以免税务人员上下其手,使纳税者蒙受额外的经济损失。

(2)便利原则:即纳税手续简便,纳税时间、地点、方式等,要尽量给纳税人以便利。

(3)节省原则:即税收征收管理的费用应力求节省,尽量增加国库的实际收人。除此之外,也应减少纳税人因纳税而直接负担或间接负担的费用开支。

?瓦格纳提出的税收原则,是资本主义从自由市场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在社会矛盾激化过程中产生的税收原则。在他的税收原则中,各家的学说都得到了相应的归纳和反映。正因为如此,西方经济学界视瓦格纳为前人纳税原则理论的集大成者。

(六)最优税制原则

?从上述西方税收原则的演变来看,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阐述税收原则的是亚当·斯密,而瓦格纳则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四大税收原则。对比斯密与瓦格纳的税收原则,可以粗略地看出从古典经济学派到19世纪末德国新历史学派税收原则的发展变化。

支配剩余产品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国家税收教学大纲》中提出:“税收是按照国家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向经济单位和个人征收实物和货币形成的分配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提出的最优税制原则是:

?效率原则———税制不应过分干预资源的有效配置;

?管理原则———税制应明确简便,易于管理;

?灵活性原则———税制应能较自如地(有时甚至自动地)适应变化的宏观经济环境,要能够维持经济稳定与促进经济增长;

?公平原则———税制应通过对纳税者的区别待遇而实现公平的目标;

?政治负责性原则———税制应能反映纳税者的偏好与政府政策意向。

?[(美)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英文版),1988年版,第390页。]

二、公平原则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衡量一个税制是否公平,指的是在该税制下税收对不同个人的福利水平的影响方式。如果某一税制能够以一种“公平”(公正)的方式对待每一个纳税者,公正地影响纳税者税前与税后的福利水平,则这一税制是公平的。显然这一论证必然涉及到一定的价值判断。

?(一)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

?横向公平原则要求具有相同福利水平的纳税者必须得到相同的税收待遇。这指的是,如果两个纳税者在纳税前具有相同的福利水平,则在纳税后还应具有相同的福利水平。换言之,如果税制能够不使纳税者之间的福利水平比率发生变化,则这一税制被认为是公平的。

?纵向公平原则要求具有不同福利水平的纳税者必须得到不同的税收待遇。换言之,某些个人因为拥有较高的福利水平,处在比其他个人更有利的位置上,则这些个人应支付较高的税收。而另一些个人因为所拥有的福利水平较低,所具有的应纳税条件较差,则应当支付较少的税收。

?显然,这两种公平的概念都源于相同的平等待遇原则,从不同角度相辅相成地构成了统一的公平原则。一般说来,横向公平比较容易为大家接受,因为它涉及到最基本的平等方面。

?然而,横向公平原则在实际运用中主要存在两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一是与纵向公平原则一样,究竟怎样才能判断纳税者拥有“相同的”或“不同的”福利水平,这显然需要一个能够进行比较的衡量标准;二是即使存在一个可供比较的基础,又如何才能判定纳税者得到了相同的税收待遇呢?

?就纵向公平而言,其争论的余地较大,因为除了必须具有一个衡量福利水平的标准外,纵向公平原则还要求回答三个问题:一是从原则上判定谁应支付较高的税额;二是根据这一原则确定课税基础;三是如何确定应纳税额的高低,即税金的多少。

?从总体上看,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原则要求的都是:每个纳税者应根据其“福利水平”而对政府费用承担他“合理的份额”,然而,究竟如何确定“福利水平”,如何确定“合理的份额”,从历史发展上看,存在两种观点,即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

(二)受益原则

?受益原则要求每个纳税者根据他从公共劳务中得到的利益多少而缴纳相应的税收。根据现代经济学的表述,纳税者从不同的公共劳务中得到不同的受益,不同的受益构成了纳税者之间不同的福利水平,因此,享受相同利益的纳税者由于拥有相同的福利水平,就必须缴纳相同的税收,这就是横向公平的要求。而享受到较多受益,从而拥有较高福利水平的纳税者自然就应缴纳较高的税收,这就是纵向公平的要求。

?但是,受益原则有一个很大的缺陷:虽然该原则能够直接运用于某级政府财政,但它却无法解决税收结构的一般问题。一般说来,“特定受益税”的支出范围是相对有限的,大部分税收收人不能依据某一受益基础而产生。英国经济学家西蒙·詹姆斯和克里斯托夫诺布斯在他们合著的《税收经济学》一书中分析利益原则时指出,利益原则要求税收负担根据各人从由税收提供资金的政府支出中享受的利益而定。政府支出具有公有性,它包括一些公共财货的提供如

是不能直接得出的,但并不是说不可能从理论上来说明,社会上哪些集团受到政府更多的“保护”。有些学者认为,富人从政府保护中得利最多,显然,这些人应纳税最多。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伤残者和穷人得到政府的保护要比富人得到的更多,因此,从公平角度上看,应实行一种对低收入者征收高税率的税制,即累退税制。

?由此可见,受益原则只能解决税收公平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有关税收公平的所有问题。基于此,历史上不少经济学家提出应寻找一个能与支出决定无关,仅从税收自身角度出发的公平原则,这就是“有支付能力原则”。(三)有支付能力原则

?有支付能力原则即要求各纳税人依据各自纳税能力(即反映的福利水平)的大小来缴纳税收。拥有相同纳税能力(即反映着相同福利水平)的人们必须缴纳相同的税收,而具有较高能力(即反映着较高福利水平)的人们必须缴纳更多的税收,按照有支付能力原则,税收的公平即可以只从自身来加以衡量,而不必与支出相联系。因而该原则的优点则是可适用于税收用于转移支付的所有再分配职能。在确定税收总收人的条件下,每个人被要求按其纳税能力的大小进行缴纳。

?但是,在有支付能力原则下,如何衡量“福利水平”从而确定“合理份额”的要求显得尤为突出:它需要一个能够确切衡量纳税者纳税能力的标准。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目前,关于这一标准的确立有两种观点,即客观能力说与主观能力说。

?客观能力说主张以纳税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测度其纳税能力的标准。由于财富多用收人、财产和支出来表示,纳税能力的测度也就可具体分为收人、财产和支出三种尺度。

?收人通常被认为是测度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的最好尺度。因为收人最能决定一个人在特定时期内的消费或增添其财富的能力。收人多者表示其纳税能力大,反之则小。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亨利·西蒙斯曾指出,所有税收,不论其名义基础如何,都应当是落在个人收人上面。但问题在于,收人一般是以货币收人来计算的,而许多纳税人可取得除货币收人之外的实物收人,对实物收人不征税显然不够公平,纳税人的收人也有多种来源,既包括有劳动收人,亦包括有资本收人或其他收人。对不同来源的收人不加区分,统统视作一般收人来征税,亦有失公平;收人并不是衡量纳税人相对经济地位的足够精确的指示器。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一个乞丐和一个富人,两人都没有经济现金收人,但富人的所有财富都以黄金和珠宝的形式表现出来。显然,富人的纳税能力要比乞丐大得多。因此,如果仅仅按收人征税,即使从横向的意义上看,也不可能认为是公平的。

?财产也可以被认为是衡量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的合适量度。财产代表着纳税人一种独立的支付能力。一方面纳税人可以利用财产赚取收人,仅仅拥有财产本身也可使其产生某种满足;另一方面纳税人通过遗产继承或受赠等而增加的财产拥有量,的确会给其带来好处,增加其纳税能力。但按纳税人拥有的财产来衡量其纳税能力,亦有一些缺陷:一是数额相等的财产并不一定会给纳税人带来相等的收益;二是拥有财产的纳税人中,负债者与无债者情况不同,财产中的不动产与动产情况也不同;三是财产情形多样,实践上难以查核,估值颇难。

?消费支出可作为测度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的又一尺度。消费充分反映着一个人的支付能力。日常生活中消费多者,其纳税能力必大;消费少者,其纳税能力必少。而且,个人消费支出也可通过纳税人的总收人情况来估算,进而可根据消费支出数字设计税率。

?英国剑桥大学的尼古拉·卡尔多曾指出,作为课税基础的应当是消费,而不是收人。衡量一个人实际上从经济中抽出多少资源作为个人使用的最好尺度就是消费。如果一个人对其收人予以节俭,即将一部分收人用作储蓄,则应在税收上予以鼓励,可将用作储蓄的部分不计人课税基础,因为储蓄可以转化为投资,从而提高总的生产能力。如果一个人的消费额度超过其收人额度(如赊购或动用其过去的储蓄),他就应该按其消费额度多缴税。因为消费会减少资本储备,不利于总的生产能力的扩大。这实际上是主张用加重课税的办法限制消费,而用税收减免的办法鼓励储蓄。但它也有不足之处:按消费支出纳税不仅会延误国家税收及时人库,而且由于不同个人、家庭的消费倾向大不相同,也会产生不公平。

?从客观说所主张的三种衡量纳税人能力的尺度来看,无论哪一种都难以避免片面性。绝对准确且公允的测度纳税能

?主观能力说(亦称效用牺牲说)认为,衡量纳税人的支付能力大小,不应以客观能力说通常所确定的财富的多少为依据,而应以征税时所牺牲的效用为标准。效用是指一个人从消费的商品或劳务中获得满足的程度。征税会减少个人家庭的收人,从而使得原来可以得到满足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这就是税收的效用牺牲。

?主观能力说认为,纳税能力就是个人对税收效用牺牲的忍耐和承受的能力。如果税收的课征能使每一纳税人所感受的牺牲程度相同,那么课税的数额也就同其纳税能力相符,税收就公平,否则就不公平。具体来说,税收效用牺牲说又有等量绝对牺牲、等量比例牺牲和等量边际牺牲三种衡量尺度。

?等量绝对牺牲(又称均等牺牲)说认为实现税收的公平,必须使每个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总效用相等,因为收人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对边际效用大的收人和边际效用小的收人征同样比例的税,则前者的牺牲程度就要大于后者,这样的税收就是不公平的。所以,为使每个纳税人牺牲的总效用相等,就须对边际效用小的收人部分征高税,对边际效用大的收人部分征低税。或者说,对高收人者征高税,对低收人者征低税。但等量绝对牺牲说并不能证明必须实行累进税,从数学的意义上看,究竟是实行累进税、比例税还是累退税,这取决于纳税人的收人边际效用的弹性系数。

?等量比例牺牲(又称比例牺牲)说要求每个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效用(或福利)与其总效用(或总福利)的比例相等。与纳税人收人增加相伴随的是边际效用的减少,但高收人者的总效用总要比低收人者的总效用大。为此,须对所获总效用大者(即收人多者)多征税,对所获总效用小者(即收人少者)少征税,从而使征税后各纳税人所牺牲的效用与其收人成相同比例,以实现税收公平的目的。

?等量边际牺牲(亦称最小牺牲)说是从社会总效用和纳税人的个人效用牺牲两个方面来综合考察税收公平的,它认为,最公平的税收应该是社会全体总效用牺牲最小。在社会全体因纳税而蒙受的总效用牺牲最小的情况下,国家获得税款所取得的效用从整个社会来看必然是最大的,因为它把每个人最小效用部分的那部分转化为公共支出,从而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用。

?由于每个人的收人水平不同,在边际效用递减曲线下,各人收人的边际效用也不同,这就意味着,如果征收同比例的税,则高收人者税后收人的边际效用仍然比较小,而低收人者税后收人的边际效用要高。这就是说,对高收人者应征收比低收人者更高税率(甚至必要时税率可高达100%)的税,可以把高收人者的低边际效用的那部分收入,转化为边际效用较高的政府开支,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得高收人者和低收人者达到纳税后的边际效用相等。

?从主观能力说所提出的三种尺度来看,因其共同特点是以主观唯心论作为理论推断的基础,缺乏客观的科学依据,故都难以赢得西方税收学界的普遍承认。但就其实际影响而言,等量边际牺牲说设想较为周到,所获评价较其他两种尺度更高一些,流行较广。

?三、税收的效率原则

?税收效率原则,用日本经济学家藤田情和欠摆启明的话来说就是,由于市场经济通过其价格机制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既满足厂商获取最大利润的目标,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政府的课税,不能伤害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因此,税收效率的原则,首先要求税收保持“中立性”。如果政府课税减少了实际国民收人的总量,即出现税收的“超额负担”,那么,就说明这种课税破坏了“中立性”。所以政府课税,应当考虑使纳税者的税收负担与其由于纳税所享受的益处保持一致,从而使纳税人不至于因交税而改变自己的经济行为。其次,在现代混合经济中,税收仅仅消极地保持中立性还很不够,税收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积极的干预,控制和诱导资源的合理配置,调节供给与需求,促进市场经济机制发挥其最大的效率。

?综观现代西方经济学界所倡导的税收效率原则,其含义包含这样两个方面: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税收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使社会从可用资源的利用中获得最大利益;

?从经济机制的角度看,税收要有利于经济机制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使微观经济效益提高,宏观经济也要稳定增长。因此,税收效率原则就是要求国家征税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

?西方税收学界用所谓“帕累托效率”来解释经济效率。“帕累托效率”的原意是:如果资源配置已达到这样一种状态,

小学生法制教育演讲稿4篇

小学生法制教育演讲稿4篇 小学生法制教育演讲稿一:小学法制教育演讲稿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做遵纪守法的小学生”。 最近我们身边常出现一些较严重的违纪现象,如有的同学私自离校、动手打人、骂人……种种现象,令人担忧同时也催人深思。 什么叫遵纪守法呢?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守有关纪律,依法办事,严格恪守法律规范就叫遵纪守法。有的同学认为,讲纪律就没有自由,讲自由就不能受纪律的约束。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由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鸟在空中飞翔,它们是自由的;鱼在水中嬉游,它们是自由的。但如果把鸟放入水中,让鱼离开了水,那么它们不仅得不到自由,而且很快就会死掉。人走在马路上是自由的,但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乱走马路,被车辆撞倒,那就失去了行走的自由。因此,世上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此外,纪律限制自由,又保护自由。如当你走进阅览室,里面静悄悄的,只能听到偶尔翻书的沙沙声。对于想看书的人来说,这一片宁静多么宝贵!因为人人都遵守阅览室规则,大家可以享受这静心阅读不受干扰的自由。若有人不守纪律,高声谈笑,这自由就消失了。 我们小学生正担负着努力学习,将来建设祖国的重任,祖国、社会都要求我们知法懂法、遵法守法。在学校里,同学间总会有些矛盾和摩擦,同学们要互相关心和尊重,友爱相处,团结合作。如在做什么事时意见不同、出现矛盾,一定要冷静处事,决不可意气用事,更不可挥拳相向,伤及自身或他人。我奉劝同学们遇事要冷静,要有法纪观念,不能做害人害已的事。我们学校有着严肃的校纪和优良的校风,我们作为小学生,更应该与同学和睦相处,理智冷静地对待和处理问题,让我们严格要求自己。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几年来,侵害校园的案件以及学生犯罪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学校正常的学习、教学秩序。我们一方面对侵害校园的犯罪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校园治安环境的整治工作,提高自我防卫能力。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审定成绩: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 学生姓名姚海军班级0902 院别物理与电子学院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号14092500070 指导老师杜健嵘 设计时间2011-12-10

目录一设计任务 二设计要求 三设计原理 四设计方法步骤及设计校正构图五课程设计总结 六参考文献

一、 设计任务 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2.0)(11.0()(0 ++= s s s K s G 用相应的频率域校正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和静态性能: (1) 相角裕度0 45 ≥γ ; (2) 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05.0<ss e ; (3) 系统的剪切频率s /rad 3<c ω。 二、设计要求 (1) 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 校正); (2) 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 置的Bode 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 (3) 用MATLAB 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 (4) 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三、设计原理 校正方式的选择。按照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链接方式,控制系统校正方式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4种。串联校正是最常用的一种校正方式,这种方式经济,且设计简单,易于实现,在实际应用中多采用这种校正方式。串联校正方式是校正器与受控对象进行串联连接的。本设计按照要求将采用串联校正方式进行校。校正方法的选择。根据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表达方式可以进行校正方法的确定。本设计要求以频域指标的形式给出,因此采用基于Bode 图的频域法进行校正。 几种串联校正简述。串联校正可分为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等。 超前校正的目的是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实现在系统静态性能不受损的前提下,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通过加入超前校正环节,利用其相位超前特性来增大系统的相位裕度,改变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一般使校正环节的最大相位超前角出现在系统新的穿越频率点。

中学安全法制教育课讲课稿

在特立中学法制教育专题讲座上的讲话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派出所所长,我叫***。在这个秋高气爽、五谷飘香的九月,我们迎来了新生入学的日子。为了增进学校师生以及新老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同时帮助新同学了解一些校规,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今天,学校组织了有全校师生参加的法制教育专题讲座。我能受邀来到现场,和大家一起就一些中学生常见常用的法律知识进行研究讨论,感到非常高兴。借此机会,我利用一些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使大家能对一些常见法律知识和犯罪概念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在多年的办案生涯中,有很多案件已经在记忆中模糊了,但是,有一个案件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在2005年7月,我市先后发生两起抢劫案,被抢手机两部。几天后,案件破获,两名犯罪嫌疑人落入法网。令人吃惊的是,嫌疑人杨某是省内某大学的一年级学生,李某刚参加了高考,并被大学录取。案情很简单,他们想拥有一部手机,但是不敢向家里人要,看到电视里持刀抢劫的情节后,于是想出了到街上抢劫的主意。案件的结局很悲惨,杨某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学校知情后将他开除;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手握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进入了监狱。他们的大学生涯就此结束,而人生也增加了一个洗不去的污点。堂堂的大学生,

和将要进入大学深造的优秀青年,为什麽会犯下这个错误?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罪与非罪的界限,等知道了,已经铸成大错。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啊。今天,我最不愿看到的就是,还有人重蹈段某、杨某的覆辙。由此可见,学习一些法律知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权益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下面,我开始讲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法律?中学生为什麽要学习法律?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矩”。法律有宪法、刑法、民法、环保法等等,范围很广。大家不要认为只要我们不犯罪,法律就离我们很远,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从一出生起,就享有了姓名权、名誉权、继承权等,到上学的年龄有受教育权,年满十八周岁后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可以说,我们的一生都在受着法律的保护,我们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都在由各种不同的法律调整着。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我们参与社会活动,维护自身权益,实现和谐相处的需要。 大家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甚至作为将来的大学生,将在艰苦的学习中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最终成为对社会、对祖国有用

小学生安全法制教育讲稿

小学生安全法制教育讲稿 ------成长路上与法同行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来到和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小学生应当了解的法律常识和应当具备的安全自我防范能力及心理素质,应当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等安全法律知识。每位同学们能够健康成长,成长路上与法同行。 在我读小学那会,每当周围有人提起法律,内心就会有种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可能是这种敬畏的感触,我觉得关注法律应该是大人的事情。其实不然,法律作为社会有序化的生活学习规则和约束在座的你我他。 一、我下面列举一些小学生常识,大家就知道法就在我们身边: (一)、比如众所周知的,(可以发问同学们我国的国旗是什么颜色的?是否是五星红旗?),在每周的星期一和重大的活动都要进行升国旗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予以明确阐明,这些才是国家的象征。 (二)、有首儿歌其中有句话“过马路,两边看”这其实就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

(三).大家知道为何我们一年级入学年龄在6岁?《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四)、你自己可以不可以去买课外书、书包等?可以。你可以不可以买电脑、自行车?不能。这是民法给你的权利,你自己可以买课外书、钢笔等,不能买电脑、自行车,想买怎么办?让爸爸妈妈去买。 (五).再比如你们的书包、文具为什么是你们的,这是我国《物权法》规定的内容。 (六).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怎么维护自身的权利,如买了假货,被人打,甚至被人辱骂,是自己的哪些权利受到侵害。在座的各位同学可能不能很清楚的回答。尽管法律不能穷尽所有的社会现象,但可以包罗社会的基本秩序并维持这些秩序。也就是说,除了犯罪行为由法律规定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均在法律的调整范围之内。 怎么样?现在来学习和关心法律知识并不多虑吧?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 二、下面我给大家讲些学生为主体的侵权方面的小案例: (一)、同学之间做游戏发生的纠纷:破碎的肥皂泡夺去八岁儿童眼 2002年9月3日,背夏涉秋,农村天气燥热。下午4点左右,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速度伺服控制系统设计样本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速度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引教师 机电工程学院 12月

目录一课程设计设计目 二设计任务 三设计思想 四设计过程 五应用simulink进行动态仿真六设计总结 七参照文献

一、课程设计目: 通过课程设计,在掌握自动控制理论基本原理、普通电学系统自动控制办法基本上,用MATLAB实现系统仿真与调试。 二、设计任务: 速度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规定运用根轨迹法拟定测速反馈系数' k,以 t 使系统阻尼比等于0.5,并估算校正后系统性能指标。 三、设计思想: 反馈校正: 在控制工程实践中,为改进控制系统性能,除可选用串联校正方式外,经常采用反馈校正方式。常用有被控量速度,加速度反馈,执行机构输出及其速度反馈,以及复杂系统中间变量反馈等。反馈校正采用局部反馈包围系统前向通道中一某些环节以实现校正,。从控制观点来看,采用反馈校正不但可以得到与串联校正同样校正效果,并且尚有许多串联校正不具备突出长处:第一,反馈校正能有效地变化

被包围环节动态构造和参数;第二,在一定条件下,反馈校正装置特性可以完全取代被包围环节特性,反馈校正系数方框图从而可大大削弱这某些环节由于特性参数变化及各种干扰带给系统不利影响。 该设计应用是微分负反馈校正: 如下图所示,微分负反馈校正包围振荡环节。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B G s ()=00t G s 1G (s)K s +()=22t 1T s T K s ζ+(2+)+1 =22'1T s 21Ts ζ++ 试中,'ζ=ζ+t K 2T ,表白微分负反馈不变化被包围环节性质,但由于阻尼比增大,使得系统动态响应超调量减小,振荡次数减小,改进了系统平稳性。 微分负反馈校正系统方框图

中学生法制课讲稿

中学生法制课讲稿 听法制课懂法守法,让在校学生健康成长同学们、青少年朋友们,你们好。 今天应邀参加学校举行的法制课,很高兴,借此机会从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典型事例,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知识,讲上几方面,与大家共勉。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对外交往中,法律也是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社会规范。作为21世纪主人的青少年朋友,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维护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党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全国第五个五年普法规划将少年儿童的法制教育列为重要内容。广大青少年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接受法制教育,努力学习法律知识。 第一,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人生的路很漫长,打好基础是人生之旅的关键所在。青少年时代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重要时期,只有学习了法律知识,才能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学会分辨是非,识别善恶,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第二,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争做新世纪合格公民。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法制更加完备的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广大青少年只有学法懂法,才能树立民主法制观念,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才能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 第三,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重任将历史地落到青少年朋友的肩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肩负并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少年儿童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广泛的知识面,不仅要学习、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法制目标,才能保障我们伟大祖国的长期稳定、经济腾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今天学校组织给同学们上法制课,通过听讲课、受警示、学法律,从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典型事例,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一点一滴积累,持之以恒学法、守法、用法、护法,逐步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争做一名新世纪的合格公民。 当前,未成年人包括在校学生犯罪问题,仍然是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今天我用几个案例,说明一

一中(学校)法制教育讲稿

一中(学校)法制教育讲稿 一中(学校)法制教育讲稿 同学们: 根据学校安排,今天在这里举行法制课。借此机会,就近期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和我们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安全知识讲几点意见,供同学们参考。 目前,我们已进入法制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在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对外交往中,法律是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社会规范。作为21世纪青少年朋友,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维护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需要。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人生路很漫长,打好基础是人生之旅的关键所在。青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重要时期,只有学习法律知识,才能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学会分辨是非,识别善恶,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通过学习法律,争做新世纪合格公民。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法制更加完备的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广大青少年只有学法、懂法,才能树立民主法制观念,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才能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重任将历史地落到青少年明友的肩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肩负并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青少年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和广泛的知识面,不仅要学习,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学习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法制目标,才能保障我们伟大祖国长期稳定,经济腾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过去由于不学法,不懂法,少数青少年违法乱纪,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当前,未成年人包括在校学生犯罪问题仍然是危害社会治安不容忽视的问题,今天,讲几个案例和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希望同学们引以为诫,不要重蹈覆辙。 2011年1月18日,垫江县茅中学初三学生贺某,因与同学发生口角纠纷,邀约同年级江某、龚某、谭某、杜某等在教学楼二楼斗殴,斗殴中,贺某被手持不锈钢折叠小刀的谭某刺中胸部,因抢救无效死亡,目前,谭某已立案侦察终结,被垫江县检察院批准逮捕。 2011年10月7日,我区三峡学院学生与清泉中学学生发生口角纠纷而聚众斗殴,造成重伤二人,目前,凶手已被告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并立案侦查,其他参加斗殴的学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 2011年9月22日,我校高2012级和高2014级两位同学,因口角纠纷,不及时向老师反应,也不向学校保卫部门报告,而是在社会上喊来一帮乌合之众准备在校园外打架,幸亏有人报了警,交巡警及时赶往现场,才制止了一场群殴流血事件的发生,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这两位同学被学校处以记过处分。 2011年9月30日,我校初三、2班两位同学,因小事发生纠纷,双方邀约同学准备在校外聚众斗殴,后被交巡警到场制止,之后,一位同学还与另一位同学的母亲发生推打,后经学校教育和调解处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这两位同学将按纪律规定给予必要的处分。 2011年3月18日,我校高2013级9班冯某和同学发生纠纷,准备打架,几个相好的同学将其按倒在地上都难以控制,老师去劝解,辱骂老师,保卫科的同志和校警到场制止,也不听劝阻,气焰十分嚣张,几天后,该同学又到社会上打架,被派出所传唤,鉴于冯某系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审定成绩: 重庆邮电大学 移通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系部: 学生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2013年12 月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制

目录 一、设计题目 二、设计报告正文 摘要 关键词 设计内容 三、设计总结 四、参考文献

一、设计题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简明)任务书——供20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4-6班)本科学生用 引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既有别于毕业设计,更不同于课堂教学。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统筹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工程实际系统进行完整的全面分析和综合。 一设计题目:I型二阶系统的典型分析与综合设计 二系统说明: 该I型系统物理模拟结构如图所示。 系统物理模拟结构图 其中:R=1MΩ;C =1uF;R0=41R 三系统参量:系统输入信号:x(t); 系统输出信号:y(t);

四设计指标: 设定:输入为x(t)=a×1(t)(其中:a=5) 要求动态期望指标:M p﹪≤20﹪;t s≤4sec; 五基本要求: a)建立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b)利用根轨迹方法分析和综合系统(学号为单数同学做); c)利用频率特性法分析和综合系统(学号为双数同学做); d)完成系统综合前后的有源物理模拟(验证)实验; 六课程设计报告: 1.按照移通学院课程设计报告格式写课程设计报告; 2.报告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 3.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参数计算过程、分析过程,包括: (1)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2)原系统组成结构原理图一张(自绘); (3)系统分析,综合用精确Bode图一张; (4)系统综合前后的模拟图各一张(附实验结果图); 4.提供参考资料及文献 5.排版格式完整、报告语句通顺; 6.封面装帧成册。

法制教育教案备课讲稿

法制教育教案 教育内容:安全与我同行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道路交通法》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知道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明白交通安全重在预防。 3、能力目标——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交通法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重点难点: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有限,对枯燥的法律条文的理解比较肤浅,因此,本课重点以让学生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的意识和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设计了六个教学步骤:(课件展示) 创设情景,合理想象;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事故再现,撞击情感;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明白症结,入情悟理;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这六个步骤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构建教学内容,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多向性信息交流,构成媒体运用、学生协作学习的动态组合,从而在一课中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依据教学需要,我首先出示真实情景:(课件展示)这是我校一学生冲下斜坡跑上马路时的情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其合理想象:“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在感知的环境中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搭建了平台。 2、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导出可能出现车祸与不可能的两种情况,并启发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其原因是什么?并相机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交流、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分析能力,以及让他们懂得“道路安全,防患未然”的道理,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教师就此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自觉遵守交通法。 3、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在学生感知、认知的基础上,为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录像,(课件展示)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感到交通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它离我们很近,很近。 4、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在学生的情感与画面场景产生共鸣时,同学们会情不自禁的说出感受,这时教师结合画面真情告白:面对这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一个个瞬间消失的鲜活生命,您是否还要尝试。继而,让学生列举学校、家庭、社会中不遵守交通法或交通安全事故的实例。以此来培养其辨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促进良好行为道德的成长。这时,讲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就水到渠成了,从而顺利完成知识目标。 5、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俗话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交通安全事故猛于虎”人们为什么还在重蹈覆辙?交通事故为什么层出不穷?教师出示事故原因统计数据,(课件展示)并着重指出90%的交通事故是与每一个人安全意识淡薄,不自觉遵守交通法有关。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讲稿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讲稿 黑狼口中学 2017.11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有关法制的话题,我感到非常高兴。面对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未成年人也时常受到无辜伤害的现象,我们作为法制战线的警察,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同学们每天生活在阳光下,你们的生活是幸福的,既拥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在家又倍受父母和亲人的宠爱,可是你们知道吗?在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里,仍有一些与你们同龄的孩子不能象你们一样拥有自由和快乐,他们有的成为侵犯别人,给别人造成伤害的青少年罪犯,也有的成为被罪犯侵害的目标,成了无辜的受害者。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一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又是什么原因使一些青少年经常受到无辜的伤害呢?经过深深的思考与工作的实践,我们发现,他们当中有的是因为对法律的无知,不懂得什么是犯罪,或是对法律漠视,故意以身试法而误入歧途,有的是因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成为犯罪分子的猎物。今天,我将以一些案例的方式给同学们重点讲述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以及青少年如何远离社会不良因素的伤害,保护自身安全。 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下刑事责任年龄。我们初中的同学大多是12周岁至15周岁左右吧?有的同学可能要问:对我们这么大的学生来说,如果触犯了法律会不会受到刑事处罚呢?那么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处罚都有哪些规定呢?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又规定了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同时又规定,对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时候,可以由公安机关予以行政处罚;达到劳动教养标准的,可以送到劳动教养所进行劳动改造。所以,并不是说,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就可以为所欲为,无所约束了。那有些同学可能要说,我们是好孩子,不会去做坏事,那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进行法制教育了呢?我们之所以给同学们进行法制教育,目的之一,是为了让你们从小就增强法律观念,知道怎样才能预防青少年犯罪,做一个守法的好学生,目的之二,是要教会你们增强自己的保护意识,学会如何远离社会危害,保护自身安全。 那么对青少年来说,怎样才能远离危害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呢?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人走上犯罪的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中很多犯罪分

自动控制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着重于自动控制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的综合实际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古典自动控制理论(PID)设计、现代控制理论状态观测器的设计、自动控制MATLAB 仿真。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践,掌握自动控制理论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与工具。 1 内容 某生产过程设备如图1所示,由液容为C1与C2的两个液箱组成,图中Q 为稳态液体流量)/(3s m ,i Q ?为液箱A 输入水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3s m ,1Q ?为液箱A 到液箱B 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3s m ,2Q ?为液箱B 输出水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3s m ,1h 为液箱A 的液位稳态值)(m ,1h ?为液箱A 液面高度对其稳态值的微小变化)(m ,2h 为液箱B 的液位稳态值)(m ,2h ?为液箱B 液面高度对其稳态值的微小变化)(m ,21,R R 分别为A,B 两液槽的出水管液阻))//((3s m m 。设u 为调节阀开度)(2m 。 已知液箱A 液位不可直接测量但可观,液箱B 液位可直接测量。 图1 某生产过程示意图

要求 1. 建立上述系统的数学模型; 2. 对模型特性进行分析,时域指标计算,绘出bode,乃示图,阶跃反应曲线 3. 对B 容器的液位分别设计:P,PI,PD,PID 控制器进行控制; 4. 对原系统进行极点配置,将极点配置在-1+j 与-1-j;(极点可以不一样) 5. 设计一观测器,对液箱A 的液位进行观测(此处可以不带极点配置); 6. 如果要实现液位h2的控制,可采用什么方法,怎么更加有效?试之。 用MATLAB 对上述设计分别进行仿真。 (提示:流量Q=液位h/液阻R,液箱的液容为液箱的横断面积,液阻R=液面差变化h ?/流量变化Q ?。) 2 双容液位对象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及MATLAB 仿真过程 一、对系统数学建模 如图一所示,被控参数2h ?的动态方程可由下面几个关系式导出: 液箱A:dt h d C Q Q i 111?=?-? 液箱B:dt h d C Q Q 22 21?=?-? 111/Q h R ??= 222/Q h R ??= u K Q u i ?=? 消去中间变量,可得: u K h dt h d T T dt h d T T ?=?+?++?222122221)( 式中,21,C C ——两液槽的容量系数 21,R R ——两液槽的出水端阻力 111C R T =——第一个容积的时间常数 222C R T =——第二个容积的时间常数 2R K K u =_双容对象的放大系数

中小学法制教育课讲稿

中小学法制教育课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来到我们希望小学,与同学们共同学习法律知识,只有知法,才能守法。希望在座的同学们,从小就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因为工作关系,我曾经接触、目睹过许多受到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未成年受害人、以及因触犯法律而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未成年人。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因为对法律观念的淡薄而误入歧途,有的是因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而成为犯罪分子的猎物。还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依法享有的权利,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无动于衷、束手无策。所以,让你们掌握一些法律的基本常识,对同学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你们知道了什么是违法行为,你们就有可能不再触犯法律、不再误入歧途断送美好前程。如果你们知道了自己有什么权益,那么,当你们的合权益受到侵犯时就有可能勇敢的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护,同违法行为进行斗争。正因为如此,我希望同学们不但今天要认真的学习,而且平时也要多接触、多掌握一些法律知识. 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知识,在这里,可能有的同学会不以为然,犯罪和我们小学生有什么关系?我又不会偷、去抢。同学们,如果这样想那就错了。俗话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小时偷油,长大偷牛”,如果我们在刚刚成为少年这个年龄段,不重视遵纪守法,那么有些问题发展下去,可能就会演变成违法,严重的就要犯罪。 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身旁,未成年人犯罪的事例也并不少见。前几年湖北大冶震惊全国的“9·13”大冶罗桥中学抢劫案中,3名案犯中2名胡姓少年不足18岁、另一名明姓少年则只有14岁。2009年9月,3名少年因为缺钱,最终决定到学校去“借”。他们手持水果刀等作案工具,在罗桥中学校园抢劫学生53人,殴打学生40人,其中致2人轻伤,16人轻微伤,共抢了300多元及牛仔裤1条、怀表1块。3名未成年案犯最终分别被大冶法院判处9年、8年、1年有期徒刑,并处500元到1000元罚金。 另外,曾经轰动一时的海南“龙虎帮”犯罪团伙主要成员“恶虎”陈里入狱时未满16岁。他的人生经历可能在失足青年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本来是个乖孩子,心性也很善良。在学校读书,就时常看见群学生相互之间打打杀杀的,还在上课呢,接到通知立马放下课本便成群结对地,有的还找出刀具,跑向械斗场,学校老师也没办法管住,他平时最爱看枪战片,黑社会老大的那种“英雄”气概总是让他佩服不已,甚至成了他的学习榜样。他开始尝试追求“黑老大”式的生活。由于有了平日里势单力薄遭“追杀”的经历,他便一步步走进

教师法制教育培训讲稿

教师法制教育与日常安全防范讲稿 尊敬的学校领导和各位老师: 新年好。今天受学校领导的委托,让我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教师违法犯罪预防和日常安全防范这两个话题。由于本人业务和知识水平有限,讲的不对的地方,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首先,我先和老师们沟通一下教师违法犯罪的预防。近年来,教师违法犯罪这个话题被网络和媒体炒的很热,给整个教师队伍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不仅仅是“校长带未成年女生开房”、“浙江温岭幼儿园老师虐童案”这样的恶性案件,就是象教师课余时间或者假期办班补课这样的违规行为,也经常被曝光和炒作。 在整个社会贪污腐败问题严重,非法经营触目惊心的当下,教师有偿办班补课的直接危害,其实并没有这么大。因为除了极少数教师为了办班多收人,上课不讲、不认真讲,补课讲。大多数有偿办班补课的老师在课堂上是尽职尽责的。只是在补课时,更注意有针对性的辅导或者拓宽知识面。而这些内容,即便是不办班补课,受时间和学生数量多的限制,他也不可能在课堂上讲。 那为什么外界对教师这么照顾呢?首先因为教师职业的重要性。你不重要,别人就不会关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承和发扬文明的重任。我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就是因为在“礼崩乐坏”、中华文明即将失传的春秋时期出了孔子这样伟大的教育家,把中华文化的精髓去芜存菁、发扬光大。古希腊文明之所以能至今深刻的影响着西方 社会,也是因为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批杰出的教师。当今中国同样面临社会价值体系崩溃、道德沦丧的风险,在西方文明的强有力冲击希下,中华文化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公众都有一种深深的焦虑,我们这个社会是不是会完全被金钱和权力所绑架,丧失人类最基本的良知和秩序,重新成为弱肉强食的丛林?在这样的时候,人们对教师自然抱着一种强烈的期许,希望我们能最大限度的保存社会良知和文化的火种。所以,人们对部分教师师德沦丧和违法犯罪才会如此敏感。因为,如果听任有偿办班补课这种通过职业谋利的行为蔓延,就很难保证教师不被金钱和利益绑架,这个社会也就失去了最后挽救的可能。 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违法犯罪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因为他影响的绝对不是一个人。对此,我有深刻的体会。在我上初一的时候,全校有一名老师、50余名同学涉嫌违法犯罪,其中有15名受到追究。这位老师因为才华横溢,在同学当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虽然不能说,这些违法犯罪的同学都是受他的影响,但有相当一部分与他堕落腐朽的生活观、价值观有直接间接的影响。而且与九十年代初,许多学校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师德的滑坡有直接关系。 那么,教师这个职业如此崇高而神圣,为什么有的教师会违法犯罪呢?教师也是人,作为生活的个体,我们也有七情六欲,也同样面对柴米油盐,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整个社会越来越炽热的追名逐利之风,谁想独善其身都不容易,我们也会面临种种困惑。人们经常把老师比作蜡烛,燃烧的是自己,照 亮的是别人。作为个体的教师大多数并没有夺目的光环,有的只是默默地奉献和平淡的生活。在中国当下社会,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远未得到重建,利己主义和金钱权利至上的思潮泛滥,面对小我和大我的巨大反差,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很难不躁动不安。一些教师不安于现状,在业余时间抓经济与完成工作之间艰难跋涉;一些教师面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产生了反感和厌倦,在待遇和前途上大做文章,因此放松对自已的要求,不加强学习;一些教师就因心理扭曲、道德沦丧,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去年,江西、陕西、湖南等地曝出多起教师性侵学生案,海南甚至发生了“校长带未成年女生开房”案,让整个教师队伍为之蒙羞,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教师违法犯罪问题的高度关注。 教师走上违法犯罪的具体原因,我个人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物欲膨胀,染上生活恶习。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为《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设计,是课堂的深化。 设置《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MATLAB 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熟悉MATLAB 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 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使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会应用这一强大的工具,并掌握利用MATLAB 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以达到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理解的目的。通过使用这一软件工具把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思考本质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去。 通过此次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 1.能用MATLAB 软件分析复杂和实际的控制系统。 2.能用MATLAB 软件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 3.能灵活应用MATLAB 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 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 二、设计正文 1.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 相关知识: 研究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单是分析系统的作用原理及其大致的运动过程是不够的,必须同时进行定量的分析,才能作到深入地研究并将其有效地应用到实际工程上去。这就需要把输出输入之间的数学表达式找到,然后把它们归类,这样就可以定量地研究和分析控制系统了。 1.有理函数模型 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可一般地表示为: m n a s a s a s b s b s b s b s G n n n n m m m m ≥++???++++???++= --+- )(11 11 1 21 (1) 将系统的分子和分母多项式的系数按降幂的方式以向量的形式输入给两个变量num 和den ,就可以轻易地将传递函数模型输入到MATLAB 环境中。命令格式为: ],,,,[121+???=m m b b b b num ; (2) ],,,,,1[121n n a a a a den -???=; (3) 在MATLAB 控制系统工具箱中,定义了tf() 函数,它可由传递函数分子分母给

法制教育课讲稿

法制教育课讲稿 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来给同学们上一堂法制教育课,在上课之前,有一个问题我提出来给大家思考:学校是神圣的知识殿堂,监狱是肮脏聚集之地,这两个地方相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那么从学校到监狱究竟远不远?我希望大家带着问号认真听我的讲课,相信等课讲完了,对这个问题,聪明的同学们应该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的。 说起法律,可能有的同学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都还只是小孩子,法律离我们太遥远了。真的很遥远吗?法律真的只关大人们的事,和我们小学生没有多大关系吗?那么请听下面这个案例: 前不久,有同学到学校交课外活动费时,老师要求学生在报名费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说以前发现有同学使用假币,在人民币上签上名字有及时找到假币的主人。当看到妈妈把给他的新钞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时,这个同学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知道,这种在人民币上签字的行为是否违法。同学们,你们说呢?(此处等同学回答) 是啊,这位老师要学生在人民币上签名字,不但严重伤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更为严重的,它是一种污染人民币的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人民币,禁止有故意毁损人民币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损害人民币的行为。显然,老师让学生在人民币上面涂写、签名属于破坏人民币的行为。按照上述条例的规定,公安机关对这位老师给予警告处罚,并对其罚了款。 同学们看,就这样一个很随意的行为,一不小心就让老师触犯了法律。我们还能说法律和我们没有一点关系吗? 根据民警叔叔办案的经验和一些调查来看,现在犯罪行为正在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你们知道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公害是什么吗?这个全世界公认的第三大公害就是少年犯罪! 某市对在押的267名未成年罪犯进行调查显示,14岁犯罪的有41人,占15.4%;15岁犯罪的有78人,占29.2%;16岁犯罪的有116人,占43.4%;17岁犯罪的有29人,占10.9%。也就是说十五六岁的未成年犯罪占71.6%,这个年龄段被称为“易发犯罪的高危年龄”又称“犯罪年龄”,且“犯罪年龄”中出现的犯罪行为具有随意性、有暴力倾向和不计后果等特点。在座的同学们都是小学学生。你们也会进入到14到16岁这样一个危险区间。如果在这个时期内不把握住自己,那么就会在犯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不但毁了自己,对社会也是个巨大的损失。 某市有一位姓严的少年,还没满15岁身高就达到了2.02米,刚满10岁的那年,小严就凭着高得出奇的个头被选入省少年篮球队。小严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日子虽然过得拮据,但为他的前途,父母还是按时交纳每年数千元的训练费用。小严更是连晚上睡觉都搂着一个大篮球,不止一次地梦见自己夺冠捧杯。将近5年的训练不光教会了小严怎么打球,也令他见了不少世面,他随队去过哈尔滨、北京、天津、成都等大都市,然而封闭式训练的枯燥也让他学会了吸烟和酗酒。 由于小严的3门文化课经补考仍不及格,他被所在篮球队辞退了。老师和教练也都为他惋惜,省队里一个姓陈的教练还专门为他开了介绍信,联系了一个哈尔滨的著名球队。 小严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再从家里要出钱了,他心里发急,想着\"出息了再还\",他偷走了四舅妈2个金戒指和2千元钱。他拿这些钱到了哈尔滨。在哈尔滨,少不更事的小严才体会到社会的复杂。球队不收留他,队员也不搭理他,在临走前的那天晚上,趁教练和队员都在训练,他偷走了教练的1千元钱、1部手机和队员的1部手机。就这样,小严辗转于哈尔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课程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及专业软件课程实习 题目名称:三阶系统分析与校正 年级专业及班级:建电1402 姓名:王杰 学号: 141504230 指导教师:许慧 评定成绩: 教师评语: 指导老师签名: 2016 年 12月 27日

一、课程实习的目的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经典控制理论和相关课程知识的能力; (2)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校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3)学会使用MATLAB语言及Simulink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4)学会使用硬件搭建控制系统; (5)锻炼独立思考和动手解决控制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控制相关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课程实习任务 某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K/s(0.1s+1)(0.2s+1) 分析系统是否满足性能指标: (1)系统响应斜坡信号r(t)=t,稳态误差小于等于0.01; (2)相角裕度y>=40度; 如不满足,试为其设计一个pid校正装置。 三、课程实习内容 (1)未校正系统的分析: 1)利用MATLAB绘画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和闭环零极点图 2)绘画根轨迹,分析未校正系统随着根轨迹增益变化的性能(稳定性、快速性)。 3)作出单位阶跃输入下的系统响应,分析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 4)绘出系统开环传函的bode图,利用频域分析方法分析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开环振幅)。 (2)利用频域分析方法,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校正方案,要求有理论分析和计算。并与Matlab计算值比较。 (3)选定合适的校正方案(串联滞后/串联超前/串联滞后-超前),理论分析并计算校正环节的参数,并确定何种装置实现。

中学法制教育讲稿

中学生法制教育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你们好! 根据你们学校和镇关工委领导的安排,今天上午,我和同学们一道进行一次法制讲座。我利用几个经常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典型事例,通过讲案例、释法律、谈体会这样一种形式,简单的讲几个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知识,算是与大家一块学习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同学们只有在认真学习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同时,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制意识,才能知道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提高分辨是非,识别善恶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才能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懂得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做一个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也才能为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法制目标增砖添瓦,肩负起保障我们伟大祖国的长期稳定、经济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下面,我就给同学们讲五个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案例,同学们在听的时候,可以联想一下,自己身上,或者你认识的人身上有没有这种行为。 案例一:这是一起抢劫案的案例。 本市一名15岁的初中生李某因为迷恋网络,没有钱上网,又控制不住上网吧玩游戏的欲望,于是在今年3月的一天夜里,就尾随一名下班的打工女孩,跟踪来到租住的地下室内,用一把明晃晃的匕首架上了女孩的脖颈,女孩顿时战栗起来。“把钱交出来!”李某的话语中明显带着颤抖,女孩战战兢兢地从钱包里拿出仅有的100元钱,“把手机交出来!”女孩又乖乖地掏出了手机,李某一把抢将过去,又用刀在女孩眼前比划了比划,威胁道:“敢报警我就捅死你!”得逞后慌忙逃窜。 法院少年法庭依法不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李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第263条,构成抢劫罪。合议庭念在其年龄尚小,作案时未满18周岁,且认罪悔罪态度较好,故以抢劫罪对其减轻处罚,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 结合这个案例,我们来了解以下刑事责任年龄:《刑法》总则第17条规定:14周岁至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段,这一年龄段的公民犯以下8种罪的,应负刑事责任。即: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本案中的李某犯罪时是15岁,所犯罪名是抢劫罪,就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下面我们再说说抢劫罪的罪名。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抢劫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它不但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利,而且又直接侵害到公民的人身权利。在主观方面,抢劫罪具有明显的主观故意,即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从客观方面看,犯罪分子必须实施了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护者均使用了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劫走财物。 本案中的李某所作所为完全具备抢劫罪的定性法则,他为了弄到上网的钱,就精心策划,对单独行走的女孩实施了抢劫,并使用匕首威吓女孩交出钱和手机,得手后还不忘恐吓女孩不得报警,否则就捅死她的狠话。 案例二:这是一起盗窃案的案例。 本市一所高中17岁的学生赵某和14岁的学生刘某经常上网吧玩游戏,在网吧里他俩结识了21岁的社会青年张华,成为了好朋友。有一天在网吧里,张华对两学生说,某某地方好玩,授意他俩从家里偷些钱,好带着他们到那里玩。于是,年幼无知的赵某就叫上刘某卸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