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蓝田股份案例探讨 案例分析

蓝田股份案例探讨 案例分析

蓝田股份案例探讨   案例分析
蓝田股份案例探讨   案例分析

蓝田股份案例探讨

养在深闺人未识———评真正的绩优蓝筹股蓝田股份

作者:罗峰

资料来源:证券日报

2001年3月1日,蓝田股份(600709)就2000年的经营情况向全体股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从其年报中,我们看到了一家真正的绩优高成长的上市公司。蓝田股份做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其1996年至今的每股收益分别达到了0.61元、0.64元、0.82元、1.15元以及今年的0.97元。特别是国家把支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做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开发西部,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措施后,作为首批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蓝田股份在近两年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2000年的年报看,已步入稳定发展轨道的蓝田,目前含金量很高,其4.31亿元的净利润绝大部分均来自主营,并没有经常性损益,在主营业务收入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虽由于成本略有增加,使每股盈利下降了0.18元,但摊薄后19.81%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1.76元的现金流量额都表现了蓝田通过大力开发高科技农业而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稳定回报。从财务角度看,其流动比率为0.77,速动比率为0.27,资金运用较充分,短期偿债能力虽由于存贷较大而略有不足,但提了4296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还是比较稳健的,另外只有

23.18%的资产负债率也说明了其稳定的财务结构。

从经营上说,该公司目前已形成了以饮品、食品、蛋类以及冷饮类为主的完整名优农产品结构,其生态农业旅游的综合开发已走上正轨,新年度里将大力建设洪湖绿色食品基地项目以及新建10万亩银杏采中圃基地项目和年产200吨银杏黄铜甙项目,预计,建成后可增加净利润2亿元。年报股东数为160559户比上期又增加了42%,因此二级市场表现并不太好,市盈率按最新数据统计也只有18倍左右。仍处于沪市最低之列,正所谓“养在深闺人未知”,但就其发展来看,是金子总会闪光的,特别是该公司董事会提议,2001年度利润分配一次,分配比例不低于当期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的50%,2000年度未分配利润用于分配的比例不低于50%,将采取送红股与派现相结合的形式,派现比例不少于20%,其2000年未分配利润在本次派2元后仍将达9.16亿元,加上4亿元以上的净利润,应该说分红潜力十分惊人。

蓝田绩优神话即将终结

中华财会网(https://www.doczj.com/doc/a29194711.html,) 2002-01-23

2002年元月21日、22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600709)的股票突然被停牌,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只曾经备受关注的“绩优神话股”。

停牌也许仅仅是个开端。高管受到公安机关调查、资金链断裂以及受到中国证监会深入进行的稽查,似乎预示着这只绩优股的神话正走向终结。

“老总被抓,蓝田垮了”

在蓝田股票被停牌首日,记者立即赶到了公司办公及其主要生产基地所在地———湖北洪湖瞿家湾。一听说是找蓝田公司的人,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马上说道:“现在找蓝田有什么用,公司老总被抓了,蓝田垮了。”

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董事会今天发布公告说,早在一星期前,即2002年1月12日,该公司董事长保田、董事兼财务负责人黎洪福、董秘王意玲等三名高管,以及包括公司财务部长在内的七名中层管理人员共十人被公安部门拘传,接受调查。据知情人士介绍,公司的会计资料也被查封用于办案。

由于群龙无首,公司大部分员工已经提前放假。另据了解,公司的董事长职权现已授权其他人行使。

“资金链断了”

蓝田之事发生这么大的转折,很多人始料未及。

其实,早在2001年10月8日,蓝田股份董事会公告称:

“2001年9月21日本公司已接受中国证监会对本公司有关事项进行的调查,提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但是,调查结果未出,在这期间,蓝田股票却以“问题股”的面目被短炒了一把。

不过,在2001年10月26日下午召开的蓝田股份临时股东大会上,主动退出董事席位的瞿兆玉仍以大股东代表的身份在会上慷慨激昂,并向来自外地的几位股东拍胸脯表示“没有做假”,然而,这时的瞿兆玉似乎已经感受到银行的巨大压力。在会上,瞿兆玉坦言:“由于中央财经大学一位教授的一篇内参,银行已经停止对蓝田贷款,蓝田的资金链断了,蓝田到了最困难的时刻。”

这是蓝田高层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公司的信用危机。“蓝田的资金链断了”的消息也在股东会后不胫而走。

“蓝田的资金链断了”源于一篇文章。2001年10月26日,北京某财经大学一位刘姓研究员在一份内部刊物上发表文章,呼吁“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引起银行高层的关注。不久,相关银行即停止对蓝田发放新的贷款。

事实上,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停止贷款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随后,蓝田公司决定起诉刘氏。2001年12月13日,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向刘下达了《应诉通知书》,称“湖北蓝田股份公司诉刘姝威侵害名誉权案”将于2002年1月23

日开庭,要求刘作为被告出庭。

然而,事情突然陡起波澜。2002年1月12日,蓝田三名高管和七名中层干部被抓。生态农业董事会在公告中说,他们是因为“涉嫌制造虚假利润”而被拘传的。

“造假污点一辈子都洗不清”

事实上,自从蓝田股份被查出在上市过程中弄虚作假被处罚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就一直没有好过。尽管这几年其报表一直显示每股盈利很高,但就是很难令人相信。

据中国证监会1999年10月公布的查处结果,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数额作相应缩减,隐瞒内部职工股在1995年11月6日至1996年5月2日在沈阳产权交易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事宜。据此,中国证监会当时对蓝田股份主要责任人处以警告并罚款10万元。

随后,从1999年到今年的3年间,蓝田股份三度申请配股,均未获得证券监管部门的核准。去年9月21日,证券监管部门再次到蓝田股份进行调查。

一位投资者在接受采访时很坦率地表示:“造假污点一

辈子都洗不清,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蓝田应该为此付出代价。”

“绩优神话我们根本不信”

实际上,绝大多数投资者根本不相信蓝田的业绩神话。“蓝田的绩优神话我们根本不信,也不会去买它的股票。试想,如果真有一块钱的业绩,几块钱的股价,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还不抢疯了?!”在闲聊中,一位投资者这样反思着蓝田的绩优神话与其一蹶不振的股价。

仅从历年资料判断,蓝田股份似乎是一支不折不扣的“老牌绩优股”。资料显示,蓝田股份1996年股本为9696万股,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净利润从0.593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亿元。而且这些都是建立在蓝田股份只是一家主要从事水产品开发的农业企业!

但纸上的辉煌挡不住市场怀疑的目光。

市场质疑之一:看不到野藕汁卖,何来上亿元的利润。蓝田股份年报显示,公司的蓝田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亿元之巨。在一般人的眼里,全国应该到处都卖蓝田野藕汁、野莲汁,而且很热销,但是全国很多地方的投资者表示,并没有看到这种热销场面,甚至在当地市场根本没有见到过野藕汁,看到的只是中央电视台连篇累牍的广告。

市场质疑之二:鱼塘放出来的是“高产卫星”。资料显示,蓝田股份有约20万亩大湖围养湖面及部分精养鱼池,仅水产品每年都卖几个亿,而且全都是现金交易。然而,鱼网围着的20万亩水面到底装了多少鱼?没有人能说清楚,也就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存货了。再与同样地处湖北的武昌鱼以及相距不远的湖南洞庭水殖相比,其高出几倍的毛利率非常令人难以置信,而且蓝田股份从来也没有给投资者一个合理、详细的解释,只是以蓝田是高科技生态农业、利润就是高来解释。

市场质疑之三:部分财务数据为何如此偏离常规?对于蓝田股份的“业绩神话”,近年来一直有很多投资者和研究人员在分析。比如,有人分析认为,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占资产百分比是同业平均值的约1/3;而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约3倍;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蓝田股份的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和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异常高于同业平均水平,蓝田股份的在产品和固定资产的数据是虚假的。也有人分析认为,蓝田股份去年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而应收账款仅857万元,显然不合常理。

蓝田股份这只“绩优高成长股”,给投资者的确留下太多太多的疑团。

蓝田股份可能的造假手法是多计存货价值、多计固定资产、虚增销售收入、虚减销售成本。

主要疑点有:

1、应收账款之迷解释离奇。蓝田股份去年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而应收账款仅857万元。公司方面称,由于公司基地地处洪湖市瞿家湾镇,占公司产品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当地银行没有开通全国联行业务,客户办理银行电汇或银行汇票结算货款业务,必须绕道70公里去洪湖市区办理,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造成应收账款数额极小。蓝田股份的这一解释引出新的疑问,该公司似乎在上市公司中又创一项奇迹,即近18亿多主营业务收入主要靠现金交易完成。稍懂财会知识的人士,势必对蓝田股份"钱货两清"方式结算下的销售收入确认产生怀疑。另外,蓝田股份去年野藕汁、野莲汁等饮料销售收入达5.29亿元,难道饮料销售是因市场供不应求而未出现应收账款吗?

2、鱼塘里的业绩神话。蓝田股份上市后的业绩增长令人惊叹,该公司1995年净利润2743.72万元,1996年上市当年翻番实现5927万元,1997年至1999年三年分别为14261.87万元、36472.34万元和54302.77万元。蓝田股份的业绩增长就似"放卫星",几乎年年实现翻番增长,直到2000

年后才出现萎缩,降至43162.86万元。蓝田股份的业绩主要来自"神奇"的鱼塘效益,原总经理瞿兆玉曾在去年3月称,几年来产品始终处于不愁销的状态。瞿兆玉继而介绍,洪湖有100万亩水面可以开发,蓝田股份现在只开发了30万亩,而高产值的特种养殖鱼塘面积只有1万亩,这种精养鱼塘每亩产值可达3万元,是粗放经营的10倍。据有关报道称,蓝田股份在精养鱼塘推行高密度鱼鸭配套养殖技术,每亩平均产成鱼由35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加上养鸭收入,每亩平均收入由1400元提高到近万元,养殖成本降低20%。另外,蓝田股份在洪湖饲养的红心野鸭蛋供不应求,实现原料自给后,每枚可增加毛利0.3元。而同样是在湖北养鱼,去年上市的武昌鱼在招股说明书中称,公司6.5万亩鱼塘的武昌鱼,养殖收入每年五六千万元,单亩产值不足1000元。蓝田股份创造了武昌鱼30倍的鱼塘养殖业绩,其奇迹有多少可信度?如今已越来越遭怀疑。

3、饮料毛利不可思议,按照蓝田股份披露的和蓝田总公司的结算价格为46.8元/箱(24罐)(其中野莲汁为46.8元每箱,野藕汁为44.2元每箱)。按照市场上常见的蓝田野莲汁、野藕汁包装估算,假设每3罐野莲汁、野藕汁为一公斤(每罐蓝田饮料为350ML)大概每公斤饮料蓝田股份获得5.85元的销售额。按上述的计算,每公斤饮料实现利润2.42

元。如果按照33%的所得税,蓝田股份每公斤饮料实现的2.42元净利润(税后)至少需要2.42/0.67=3.61元的所得,也就是说蓝田股份靠每公斤5.85元的销售额至少实现了3.61元的利润,利润率为61.71%,在竞争激烈的饮料行业能够实现这种利润吗?

蓝田股份几个可疑的会计科目(单位:万元)

1999.12.312000.12.31

2001.6.30

应收账款 1,242 857 3,434

存货 26,614 27,934 44,715

其中:在产品 21,230 22,974 36,483

固定资产 131,438 214,254 215,335

在建工程 43,510 22,514 31,954

应交税金-营业税 15 4 10

应交税金-增殖税 22 28 48

资料来源:蓝田股份2000年报(已审)2001年中报(未审)

应收账款的疑问前已述及,存货的疑问在于其主要构成是在产品,年报没有说明在产品的构成,但笔者怀疑主要是鱼塘里的鱼,由于在鱼塘里,我们根本不清楚其实际的品种、数量和重量;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的疑问与存货的疑问是一

样的,蓝田股份主要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都在水里面,谁也搞不清楚水里面有多少宝贝。令人惊奇的是,华伦给蓝田股份2000年报出具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作为同行,笔者实在不明白,秦凤英(签字会计师)什么有办法核实水里有多少鱼、又有多少的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

蓝田股份2000年主营收入是18亿元,2001年上半年是8亿元,也就是说每个月收入是1.5亿元,蓝田股份增殖税率是13%-17%,营业税率是5%,可是它一个月只要提4

万元的营业税和28万元的增殖税,这样的纳税额比一家年收入5000万元的企业还少,而蓝田是18亿元,这税是不是交得太少了,还是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收入?

蓝田股份主要资产和收入在一家叫"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公司"全资子公司账上,这家子公司创下神话般的利润,如果没有蓝田水产,蓝田股份不但不能成为沪市第一绩优股,还早已沦入PT行列。

蓝田股份与其全资子公司近年来的净利润(单位:万元)

19951996199719981999 20002001(中)

蓝田水产 51016551557640632

45872 4594618844

蓝田股份 274359271426236259

51303 4316316861

银广夏靠全资子公司天津广夏创下萃取神话,而蓝田股份是否也靠全资子公司蓝田水产创下鱼塘神话?银广夏的造假金额是7.45亿元,而蓝田股份18亿元的年收入有多少是真实的?截至2001年6月30日,蓝田股份占资产总额(31.8亿元)的77.3%存货、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合计24.6亿元)有多少是真实的?蓝田股份净资产名义上有22亿元,但蓝田水产历年来实现了18亿元的利润,这18亿元有多少水分。

“监管部门肯定会查个水落石出”

对蓝田股份的诸多质疑,实际上早已引起了证券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去年9月21日,北京再次派员入驻蓝田股份,对该公司进行全面调查。

在经过了三个多月的深入调查后,虽然无法得知证券监管部门究竟已经掌握了多少证据和材料,但此次公安部门苯咏槿攵岳短锕煞莸牡鞑椋 殉浞窒月冻鑫侍獾难现匦

浴?/SPAN>

部分投资者和市场人士在谈到此次调查时均认为,“象蓝田这类问题股,监管部门肯定会查个水落石出。”

现在,蓝田股份股票已经停牌,相信要不了多久,“蓝田神话”的真面目必将大白于天下。(中证网)

刘姝威与蓝田纠葛缘由

刘姝威为何“关心”蓝田?

因为“关心蓝田”(注:瞿兆玉语),刘姝威招致了一场恶梦般的经历。如果能预料到这种后果,也许她就不会在蓝田身上花这番“功夫”了。毕竟,在刘姝威看来,选中蓝田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显得是那么偶然。

1月20日下午,即在得到“1月23日暂不开庭”通知后的第三天,刘姝威向记者说起“关心蓝田”的原因。这要从2001年刘姝威应编辑之约写作一本名为《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的书说起。因为刘一直从事银行信贷研究,并且经常给银行讲课。此书主要是在原来的讲稿基础上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刘姝威先是选取了十几家上市公司作为案例,其中并没有蓝田。后来编辑建议说,与其选十几个案例,还不如选一两个新的,有代表性的,举一反三,听了编辑的这番建议后,刘想要选就选新一点的。本来刘选中的是另一家上市公司,但因该公司所属行业非常特殊加之上市时间较短,很难做趋势分析和同业比较分析。恰逢此时,即在2001年10月8日,蓝田股份发表一个公告说,公司正在接受证监会调查。正是在这个公告的“点拨”下,刘才开始关注蓝田,通过查寻该公司资料,刘了解到,它是1996

年上市的,这样就可以做趋势分析了,其主营业务是水产品和饮料,同行业上市公司还有几家,也满足做同业比较的条件。于是,刘姝威决定选蓝田作为该书的案例。

刘姝威说:“我完全是在一种偶然的情况下选到了蓝田。对其分析研究所依据的材料是从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到2001年中期财务报告的全部公司公开材料,其中并没有一点内部资料。”尽管是这样一些公开资料,经过分析后,刘姝威承认,自己在做完蓝田股份的一系列分析之后吓呆了。她说:“虽然我没去过蓝田,但我已经能看出这么多的毛病。这真是秃子头上的虱子,事后瞿兆玉说我好像是故意的,好像有什么阴谋诡计,其实这完全是偶然的”。

刘姝威解剖蓝田的“法宝”

经过研究,刘姝威发现,蓝田有一个奇怪的财务组合。无论是按渔业还是食品饮料业,蓝田股份的应收账款回收期明显低于同业平均水平,公司水产品收入异常高于渔业同行业平均水平,而短期偿债能力在两个行业中的同业企业中又都是最低的。从蓝田的资产结构来看,从1997开始,其资产拼命往上涨,与之相对应的流动资产却逐年下降,这说明其整个资产规模是由固定资产来带动的,公司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和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异常高于同业平均水平。刘说,这些对银行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现象。根据分析,她研

究推理:蓝田股份的偿债能力越来越恶化;扣除各项成本和费用后,蓝田股份没有净收入来源;蓝田股份不能创造足够的现金流量以便维持正常经营活动和保证按时偿还银行贷

款的本金和利息;银行应该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

对蓝田股份得出这种结论,刘姝威说自己并没有用过于复杂的分析方法,无非就是那些常用的20多个财务指标。

当瞿兆玉在电话中质问她,为什么得出结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的贷款时,刘回答说:“将我使用的这些财务分析方法,交给我们学校的大学本科生,根本不用交给研究生,然后再将蓝田股份和蓝田总公司所有公开的数据资料交给学生,这些学生得出的结论必然就是这个。这种方法不是我独创的,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是国际通用的基本的ABC的分析方法,都是最基础的,连模型、预测都不用”。刘姝威向记者解释道,她所说的基本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静态分析、趋势分析和同业比较。还包括一些财务比例,她只用了最基本的20个比例。比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负债比率等。“蓝田”是怎么“结识”刘姝威的?对蓝田这个案例的研究基本完成后,刘姝威觉得这不是一个小事,最起码应该提示一下银行。因与《金融内参》早年就有合作,她知道,内参发行范围非常窄,原来只有人民银行司局长以上的干部才能看到,她打算就有关问题撰文发给《金融内参》。考虑到内参的规定,文章字数不能超过1000字,刘姝威就

写了一篇题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600字短文。内容主要涉及: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已经没有任何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也没有收入来源……,蓝田股份完全依靠银行的贷款维持运转,而且用拆西墙补东墙的办法,支付银行利息。只要银行减少对蓝田股份的贷款,蓝田股份会立即垮掉。为了避免遭受严重的坏帐损失,建议银行尽快收回蓝田股份的贷款。刘清楚地记得2001年10月26日,她将这篇600字的短文以传真方式交给了《金融内参》编辑。然后再也没过问此事,接着写她的书。

直到11月20日,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手持《金融内参》复印件亲自来到刘姝威工作地——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会议室,刘才知道所发生的事。刘姝威见到瞿兆玉来找自己,觉得很奇怪,便问对方:“你怎么找到我的?" 瞿说:“因为你关心蓝田啊”。从瞿的口中刘才知道,全国银行都停止了对蓝田的贷款。

那天在中央财大研究所的会议室,瞿兆玉大喊大叫道:“都是因为你在《金融内参》的文章,全国银行都停了我们的贷款。我们的资金链都断了,我们快死了”。此后刘与蓝田开始了交锋。

▲蓝田股份已无力还债

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比率是0·77,这说明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速动比率是0·35,这说明,扣除存货后,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净营运资金是—1·3亿元,这说明蓝田股份将不能按时偿还1·3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

▲12·7亿销售额有作假嫌疑

2000年蓝田股份的农副水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9%,饮料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9%,二者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8%。

蓝田股份发布公告称:占公司产品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钱货两清”成为惯例。

蓝田股份的生产基地位于湖北洪湖市,武昌鱼公司位于湖北鄂州市,洞庭水殖位于湖南常德市,距洪湖的直线距离200公里左右,主营业务都是淡水鱼类及其他水产品养殖。武昌鱼应收账款回收期是577天,洞庭水殖应收账款回收期是178天,但是其水产品收入只是蓝田股份水产品收入的8%和4%。

在方圆200公里以内,他们的生产成本不会存在巨大差异,这不能支持蓝田股份水产品收入异常高于同业企业。

此外,如果此言当真,各家银行会争先恐后地在瞿家湾设立分支机构,绝不会让“12·7亿元销售水产品收到的现金”游离于银行系统之外。

因此,蓝田股份不可能以“钱货两清”和客户上门提货的销售方式,一年销售12·7亿元水产品,2000年蓝田股份的农副水产品收入12·7亿元的数据是虚假的。

▲蓝田股份的资产结构是虚假的

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占资产百分比是同业平均值的约1/3;而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约3倍;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在产品绝对值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

蓝田股份的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和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异常高于同业平均水平,蓝田股份的在产品和固定资产的数据是虚假的。

▲蓝田股份已经成为提款机

金农网称,中国蓝田总公司在全国建立了六大生产基地:湖北洪湖30万亩水产品种植、养殖和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湖北随州10万亩银杏和200吨黄酮、500公斤萜内酯生产加工基地,湖南临湘10万亩黄姜及500吨皂素生产基地,湖南常德奶牛、乳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广东珠海优化农业试验基地,北京昌平国际高科技农业基地。

2001年10月26日湖北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蓝田园公司(即北京昌平国际高科技农业基地)成立时间较短,到目前为止未有盈利。”

《广东省2001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列示,项目建设时间为2000—2005年,也就是说,广东蓝田优化农业试验基地最早是2000年开始投资建设的。

随州10万亩银杏基地之说,与《随州信息港》网《中华银杏第一镇———洛阳》相违。而三九健康网报道:2001年6月26日,占地500亩的“湖北蓝田银杏高科技产业园”在随州奠基。

蓝田金农网没有介绍湖南临湘10万亩黄姜及500吨皂素生产基地。

在湖南省临湘市政府网站,也没有有关湖南临湘10万亩黄姜及500吨皂素生产基地的任何信息。

在湖南省常德市政府网站及相关网站,没有有关湖南常德奶牛、乳制品生产加工基地的任何信息。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第一,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没有净收入来源。蓝田股份的现金流量流向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中国蓝田总公司的提款机。

第二,蓝田股份没有足以维持其正常经营和按时偿还银行贷款本息的现金流量来源。(来源:《南方周末》1月18日)

讨论:

(1)刘姝威是借助什么分析方法,发现“蓝田之迷”

的?

(2)为什么同样利用比率分析,会产生对蓝田股份前后截然相反的判断?仅仅依靠孤立的比率分析所得

出的结论可信吗?

(3)你眼中的蓝田股份,其财务状况如何?

(4)一份依据公开信息披露和媒体报道的发表于《金融内参》的文章,给刘姝威带来了大麻烦。你认为

她的代价值得吗?

蓝田股份资料公司的财务报表与案例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蓝田股份案例 一、蓝田年财务分析 (一)静态分析 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 流动比率= ———————————-------— = 0.77(流动比率)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蓝田股份的流动比率小于1,意味着其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弱。 4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236,384,086.72(存货净额)速动比率= ————————————-------------———— = 0.35 (速动比率)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蓝田股份的速动比率只有0.35,这意味着,扣除存货后,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 净营运资金=4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 -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127,606,680.11(净营运资金) 蓝田股份2000年净营运资金是负数,有1.3亿元的净营运资金缺口。这意味着蓝田股份将不能按时偿还12.7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 2001年中期主要财务指标

2001年中期 2000年中期 2001年中期/2000年中期 净利润(万元) 16861.20 18616.38 90.60% 每股收益(元) 0.378 0.417 90.70% 净资产收益率(%) 7.661 9.60 79.80%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 的每股收益(元) 0.416 0.414 100.48% 2001.6.30 2000.12.31 期末/期初 每股净资产(元) 4.934 4.557 108.30% 蓝田的历年报表显示,公司的经营业绩十分良好,资产回报率名列上市公司前矛。最近三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82元、1.15元和0.97元,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8.9%、29.3%、19.8%。2001年中报业绩虽有较大下降,但每股收益仍达0.378元,净资产收益率为7.661%,资产回报率指标不仅远高于农业类公司平均水平,而且远高于其它各行业优秀公司,如通信设备行业的中兴通讯(5.42%),房地产行业的深万科(5.59%),高科技行业的清华同方(5.27%)。 (二)动态分析 1.资产结构趋势分析 蓝田股份1997年至2000年资产逐年上升主要由于固定资产逐年上升,流动资产逐年下降,到2000年资产主要由固定资产构成。

谎言的欺骗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

你可能不知道ST生态,但你一定记得这个名字“蓝田”。当时,在中央电视台铺天盖地的黄金广告,让人至今印象颇深。 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长盛不衰的绩优神话,这只传奇性的股票,在股市创造了很多不可能,而在这些不可能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谎言与欺骗。回头看来,这些骗术十分荒唐,经不起任何推敲,甚至可笑,但在当时很多人深信不疑。 顶着“中国农业第一股”的旗号叱咤股市,却在600字的文章面前轰然崩塌。蓝田事件中有太多的故事要回味,有太多的经验要学习,也有太多的教训要吸取。中国农业第一股 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在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公司的主业并不突出。直到1993年,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产业结构转变为经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凭借农业部背景这个行政杠杆,蓝田最终撬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农业部将3000万股上市额度给了蓝田,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 蓝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没有为上市而剥离大量债务和冗员,轻装上市。而且,蓝田股份有优惠政策扶持。其农业产业基地又在物产丰富的洪湖边上,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廉,还是蓝田创始人瞿兆玉的老家。加之上市融资2.4亿元。蓝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极有可能成为一家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正因为如此,在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董事长瞿兆玉抛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众所周知,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瞿兆玉要想在4 年内销售收入增长300%,税利增长600%,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举债扩张为圈钱 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而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 由于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上市刚满1年的蓝田股份再次获得融资资格,按照每10股配1.5股的比例进行配股,由于当时的蓝田流通盘只有6000 万股,此次共募集资金1.1亿元。再次融资的成功,强化了瞿兆玉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意识。只要把资产规模做得越大,把“中国农业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做得越响,融资机会越大,融资越多则规模扩张越快。这是一个正循环。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_殷越

经济与法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 殷越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海南儋州 571737 一、案情回顾 (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田股份,于1992年10月由沈阳市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三家企业共同发起、通过定向募集的方式成立。借助了政府及农业部的行政杠杆,有“中国农业第一股”之称的蓝田随着其自身股价的攀升及规模的扩大,不断进行发展创新,成为一个以传统农业及食品加工为主线,经营范围涵盖医药制品、农副水产品、房屋开发、餐饮住宿、烟草专卖、卫生保健用品及进出口业务等的典型综合性经营企业。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创造了中国市场经营的业绩神话。 (二)公司财务造假分析 然而,神话终究不可能成为现实。通过相关资料研究,不难发现,蓝田股份的肥皂泡沫与银广夏竟如出一辙,他们都利用了披着华丽外衣的财务报表,用一个个谎言来诉说自身经营业绩的传奇。2010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蓝田痴人说梦的鱼塘奇迹也沿袭了银广夏的悲剧而彻底破灭,引起了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具体分析其财务造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会计造假,虚增资产 其一,固定资产造假。资料显示,其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报表显示,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56.65%、274.85%及54.57%。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此外,企业在建工程的工期不断拖延,各项支出明显超出预算,并与固定资产的项目分类发生混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也过长,减少了每期累计折旧额的计提。 其二,捏造虚假的资产结构。根据2000年的公司财务资料显示,蓝田的流动比率为0.77,而企业需维持的平均水平为2,这表明短期内拥有可变现能力的流动资产并不能够应付并偿还短期内到期的流动负债;企业速动比率为0.35,而一般企业的平均水平为1,这表明流动资产减除存货后的余额远远低于短期流动负债的数额。此外,流动资产、存货、固定资产等占总资产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其三,蓝田股份公司在申请股票发行申报的材料中,对涉及的有关批复、批文及土地证进行了伪造,导致企业的无形资产虚增高达1100万元。 其四,在公司上市之前,于1995年12月间,蓝田伪造了三个银行存款账户的对账单,对银行存款进行了虚假记录,导致银行存款的账面价值虚增2770万。 2、财务造假,虚增利润 其一,虚增收入。蓝田在其经营期间成功塑造了“金鸭子 “ 野莲汁、野藕汁” 及“无氧鱼 “的神话。报表显示的农副水产品12.7亿元的收入具有明显造假嫌疑。仅凭正常喂养的鸭子,一年产蛋量竟高达300多只,每只鸭蛋平均净利高达0.4元;广告打得响,却不见周边消费的饮料年收入高达2个亿;每亩水面的鱼产值高达2、3万元。这些造假无疑是漏洞百出,纯属天方夜谈。 其二,虚减成本费用。报表中,公司2000年对于野藕汁、野莲汁饮料在央视的宣传广告费用而发生的巨额支出不见踪迹。现金流量表中,观察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这一栏可以看出,蓝田于2000年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为2256万元,假设公司有13000个职工,则人均月收入仅为144.5元;且公司于2001年上半年平均支付给每位职工的工资额仅为185元。外界不禁惊叹,一向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公司职工收入竟如此之低,这显然不合逻辑。 3、其他造假事实 其一,蓝田股份隐瞒了其缩减1600万股本的事实,对其并未进行披露。其二,会计资料显示,公司的应收帐款非常之少。报表中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8.4亿元,但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却仅为857万元。根据财务管理的有关知识,如果一个企业多采用“钱货两清”的方式进行结算,在应收账款的数额减少的同时,也会导致业务的下降,收入的锐减,而这显然不符合蓝田的情况。其三,公司与关联方的关系较为混乱,与关联方有关的其他应付款科目数额巨大。资料显示,作为中国蓝田总公司的分公司,蓝田股份对其总公司等关联方的巨额资金形成了占用。其四,企业通过银行大量融资,然而报表显示每年均有大量净现金流入,二者方向背离,与逻辑不符。 二、案例分析--对蓝田审计的失败 (一)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蓝田股份财务造假被外界披露后,监管部门发现蓝田历年 的会计账目十分混乱,舞弊及重大错报现象严重。沈阳华伦会2013年7月下 总第293期 dio:10.3969/j.issn.1004-8146.2013.7.157 219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 摘要: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但2002年元月21日、22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600709)的股票突然被停牌,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只曾经备受关注的“绩优神话股”。公司高管公安机关调查、资金链断裂以及受到中国证监会深入进行的稽查,似乎预示着这只绩优股的神话正走向终结。 关键词:蓝田股份;审计案例 1 蓝天的绩优神话 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其1996年以来的每股收益分别达到了0.61元,0.64元,0.82元,1.15元以及2000年的0.97元。从2000年的年报看,已步入稳定发展轨道的蓝田,目前含金量很高,其4.31亿元的净利润绝大部分均来自主营,在主营业务收入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虽由于成本略有增加,使每股盈利下降了0.18元,但摊薄后19.81%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1.76元的现金流量额都表现了蓝田通过大力开发高科技农业而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稳定回报。从财务角度看,其流动比率为0.77,速动比率为0.27,资金运用较充分,短期偿债能力虽由于存货较大而略有不足,但提了4296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还是比较稳健的,另外只有23.18%的资产负债率也说明了其稳定的财务结构。 从经营上说,该公司目前已形成了以饮品、食品、蛋类以及冷饮类为主的完整名优农产品结构,其生态农业旅游的综合开发已走上正轨,新年度里将大力建设洪湖绿色食品基地项目以及新建10万亩银杏采中圃基地项目和年产200吨银杏黄铜甙项目,预计,建成后可增加净利润2亿元。年报股东数为160559户比上期又增加了42%,因此二级市场表现并不太好,市盈率按最新数据统计也只有18倍左右。特别是该公司董事会提议,2001年度利润分配一次,分配比例不低于当期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的50%,2000年度未分配利润用于分配的比例不低于50%,将采取送红股与派现相结合的形式,派现比例不少于20%,其2000年未分配利润在本次派2元后仍将达9.16亿元,加上4亿元以上的净利润,应该说分红潜力十分惊人。

蓝田股份分析案例

蓝田股份分析案例 财务分析,案例:刘姝威--600字粉碎蓝田神话 一个熟悉湖北、了解蓝田股份的人这样感慨:蓝田厉害,惹不起,不能动。可中央财经杂志网站大学研究所的学者刘姝威,却在不经意中闯进了蓝田禁地,捅破了神秘的蓝田股份泡沫,也尝到了太岁头上动土的苦果。 2001年11月20日,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亲自来到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会议室大叫:“因为你在《金融内参》的文章,全国银行都停了我们的贷款。我们的资金链断了,我们快死了。”瞿兆玉要求刘姝威公开道歉,消除影响,否则后果自负。 2001年12月13日,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通知,“湖北蓝田股份公司诉刘姝威侵害名誉权案”将于2002年1月23日开庭,刘是被告。 与此同时,《金融内参》不得不发表声明:刘文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编辑部。 在金融界,面对刘的求助,一些与其相交甚笃的朋友变得躲躲闪闪。刘姝威家也开始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话。直至2002年1月10日,4封匿名恐吓电子邮件的出现,使刘家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 “我是一名学术研究者,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巨大势力集团的对立面。我没有选择,只能以死相拼。”刘姝威坚信,自己的推理和结论没错。 作为陈岱孙和厉以宁的学生,刘姝威1986年北大硕士毕业后,一直从事银行信贷研究工作。2001年,刘姝威应编辑之约写一本书,名为《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她选取了十几家上市公司作为案例,其中并没有蓝田。 后来编辑建议,选几个新上市公司的案例。此时,正赶上蓝田股份公告说,该公司正在接受证监会调查。刘这才把目光投向蓝田。

刘姝威所依据的材料,从蓝田招股说明书到2001年中期财务报告,全部是公开资料。可经过分析,她却被吓呆了:“我没去过蓝田,就能看出这么多明白摆着的毛病。最基础、最简单的分析方法就能看穿的骗局,怎么早没人吱声呢,” 刘姝威发现的是:从蓝田的资产结构看,1997开始,其资产拼命上涨,与之相对应的是,流动资产却逐年下降。这说明,其整个资产规模是由固定资产来带动的,公司的产品占存货百分比和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异常高于同业平均水平。 刘说,这对银行给蓝田的20亿元贷款来说,并不是好事。她推理:蓝田股份的偿债能力越来越恶化;扣除各项成本和费用后,蓝田股份没有净收入来源;蓝田股份不能创造足够的现金流量以维持正常经营活动,也不能保证按时偿还贷款本息。 出于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刘姝威觉得应该提示一下银行。于是,她撰写了600字的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 《蓝田之谜》 -刘姝威 我运用国际通用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从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到2001年中期报告的全部财务报告以及其他公开资料。根据对蓝田股份会计报表的研究推理,我写了一篇600多字的研究推理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发给《金融内参》。 现在,我公开发表蓝田股份会计报表的研究推理摘要。我将非常感谢大家评论我的研究推理。 -我研究推理“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依据 在对借款企业发放贷款前和发放贷款后,银行必须分析借款企业的财务报告。如果财务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的风险度超过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那么,银行可以立即停止向企业发放贷款。 1.蓝田股份的偿债能力分析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终)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 【引言】: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的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丑闻进行揭露。自此蓝田股份从“中国农业第一股”变成退市股。这是继银广夏后中国股市最为耸人听闻的又一个“股市陷阱”。 【关键词】:蓝田股份,造假手段,审计分析,结论 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型企业、始建于1987年,以农副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为主业,兼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电子通讯及网络、电子商务、饲料加工、建筑制造、涉外酒店、连锁超市、国内外贸易、广告策划、电脑科技、市场研究等多种产业。 中国蓝田总公司旗下的蓝田股份(后更名为“生态农业”、“ST生态”),是其在湖北省的上市公司,主营生态农业。1996年上市以后,蓝天不惜巨资在全国主要媒体上打造其品牌形象,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获得了大量股民的追捧。 二、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手段 (一)虚构营业收入 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29亿元之巨。其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司借此夸大收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此外,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二)虚增固定资产 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虚减总股本,提高每股收益。 (三)虚造存货价值 在蓝田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货价值从1999年的2.6亿增加至2001年的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 (一)最精致的假货 蓝田股份公司1996年6月上市,证券代码600709,现已退市。鼎盛时期的蓝田股份曾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1998年特大洪灾,每股收益也达到不可思议的0.81元。蓝田股份在中国上市公司中一直是一个谜,堪称最精致的假货:多次财务造假,一直受到市场人士的怀疑和证监会的调查,却在很长时间里经得起专家的挑剔,农业专家、农业管理官员对蓝田的经营和业绩一般都没有太多异议,而监管部门一直难以查到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直接证据。市场对蓝田股份的怀疑主要是,对蓝田股份这种以现金交易为主,事后难以复核的农业类公司,能否产生所报告的良好业务态势和优良业绩?是不是“鱼塘里面放卫星”?投资于水中的巨额固定资产是否属实?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2001年10月,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短文,将社会上对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怀疑推向高潮,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 生态”。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真正揭开蓝田业绩之谜的是ST生态2001年经追溯调整披露的年报,如表12-8所示。 表12-8追溯调整前后的蓝田利润 (二)蓝田之谜(另请参见后附的一篇短文) (1)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占69%的水产品,销售额达12.7亿元,在养殖基地现场钱货两清成为惯例,而直线距离200公里以内的武昌鱼应收账款回收期577天,收入只是蓝田的8%,洞庭水殖应收账款回收期178天,收入只是蓝田的4%。果真如此的话,各家银行会争先恐后在瞿家湾设立分支机构,绝不会让12.7亿元现金游离于银行系统之外。 (2)2000年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在产品绝对值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仅从固定资产来看,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增长率来看都明显偏高,蓝田自上市以来所有的募

蓝田案例分析论文正文

审计案例分析期末论文 蓝田股份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一、案例回顾 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 然而在2001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一篇600多字的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文章称“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已经没有任何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也没有收入来源”、“蓝田股份完全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文章提示:“为了避免遭受严重的坏账损失,我建议银行尽快收回对蓝田股份的贷款。”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假成分,公司已经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 此文揭露了蓝田的造假丑闻,此后蓝田贷款资金链条断裂;2002年1月,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2002年1月23日蓝田股份全线跌停,以5.89元收盘。 二、蓝田公司简介 1. 简介 公司于1992年成立,是一家传统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加工企业。涉及农副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制药,餐饮住宿,房屋开发等相关产业。 一直以来是一支公认的老牌优质股。据资料显示:蓝田股份1996年股本为

9696万股,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净利润从0.593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亿元。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 2. 大事记 1996年5月,在上交所上市 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 2001年11月,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短文,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 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 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生态” 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 三、审查过程及情况 1. 审查过程及处罚情况 1.1 审查过程 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在一份内部刊物上发表文章,呼吁“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引起银行高层的关注。不久,相关银行即停止对蓝田发放新的贷款。 2001年11月,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出售北京蓝田园国际高科技农业有限公司80%股权、出售野藕汁生产线、彩色印铁制罐生产线及其相关厂房、存货等资产给中国蓝田总公司,并更名为湖北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议案。 2001年12月13日,蓝田公司起诉刘氏。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向刘下达了《应

财务报表分析蓝田股份案例公司业绩的情况及疑点(一)公司利

精心整理?财务报表分析蓝田股份案例 ?公司业绩的情况及疑点 (一)公司利润的情况 蓝田股份于1996 在极高的水平,最近三年更是高达28.9%、29.3%、19.8% 列,这对于一家经营传统农业的公司无疑是超乎寻常的。 1 公司20002001年中期这一状况也未改变:销售收入8.2亿元,应收帐款3159 状态下完成的?其水产品销售,不可能是直接与每一个消费者进行交易,必然需要代理商进行代理,因此水产品销售全部“以现金交易结算”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而销售收入达5亿元之巨的野藕汁、野莲汁等饮料,不可能也是以现金交易结算的吧? 2、融资行为为何与现金流表现不符? 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加大了对银行资金的依赖程度,流动资金借款增加了1.93亿元,增加幅度达200%。这与其良好的现金流表现不太相符。按照公司优秀的现金流表现,自有资金是充足的,况且其帐上尚有11.4亿元的未分配利润,又何以会这

样依赖于银行借贷?2000年该公司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量7.86亿元,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则为-7.15亿元(绝大部分是固定资产投入),这两个数字极为相近,这是巧合吗? ?3、.产品毛利率怎么会如此之高? 2000年年报以及2001中报显示,蓝田股份水产品的毛利率约为32%,饮料的毛利率达46%左右(身处同行的深深宝的毛利率约20%,驰名品牌承德露露毛利率不足30%)。从公司销售的产品结构来看,以农产品为基础的相关产品,都应是低附加值商品,一般 完全控制;(2 达到这样高的赢利水平的可能性有多大? 4、.巨额广告费用支出哪里去了? 公司2000年的野藕汁、野莲汁等饮料的销售收入达到5 嫌疑? 5 2000年度该公司职工工资支出为2256万元,以13000个职工 30以上为大专水平的蓝田股份职工,对于历年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股份而言,合于情理吗? 年报显示,2000年利润总额5亿元。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肖星博士的分析,蓝田股份的利润事实上主要来源于洪湖水产公司。 在蓝田20万亩的可开发水面中,从生产者的角度分析利润构成,洪湖水产的利润来源有两块:一是承包给当地农户自由养殖的约1万亩水面,另一个是由公司职工经营的19万亩水面(不包括正在开发的3期工程的10万亩水面)。在自己职工经营的19万亩中又有约2万亩是用来搞生态旅游的,由一个生态旅游公司管理(包括对承包的一部分进行管理)。蓝田股份2000年年报以及2001

蓝田造假案例

八、蓝天股份的启示 与银广夏、郑百文等造假上市公司相比,蓝田股份堪称最精致的假货,因为这个假货竟然还在很长时间里经得起专家的挑剔,且监管部门难以查到造假的直接证据。蓝田股份去年10月上旬公告正在接受中国证监会的调查,而该次调查其实已经是证监会一年以来第四次进驻蓝田股份,与第三次调查仅时隔一个月。据报道,证监会的有关人士承认,虽然证券市场上一直对蓝田股份疑团重重,但农业专家、农业管理官员对蓝田的经营和业绩一般都没有太多异议。例如,舆论曾对蓝田股份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较低及现金流过大提出质疑,而蓝田股份搬出农业问题专家的观点作解释,称农业企业的现金流过大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普遍现象。如今蓝田股份虽被初步揭开利润造假的丑陋面目,但对商业银行和中小投资者似乎一切都已经晚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蓝田案如此滞后地被发现和查处,现行制度又该作何检讨呢 (一)对上市公司违法行为的司法介入滞后。 蓝田股份1999年被查出上市时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涉及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伪造银行账户,以及“压缩”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等违法行为。对此,蓝田股份只是被警告并罚款100万元,瞿兆玉也只是被处以警告并罚款10万元。记者在本报1999年11月3日刊登的《蓝田造假怎么罚》一文中指出,“蓝田股份造假的数额之大已属严重的经济犯罪,假若对这种‘包装’行为打击不力的话,必然还会出现‘后继’者”。孰料“后继”者竟然是蓝田股份的高管,在市场对这家公司极其敏感的背景下,利润造假仍无休止地继续。要知道蓝田股份上市时存在的多项违法行为,早已经触犯《刑法》,构成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有关责任人是应该蹲监狱的。就说伪造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按《刑法》第177条规定,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蓝田股份上市时造假行为涉案数额巨大,对有关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不为过。如果1999年在监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后就把蓝田案移送检察院,司法介入及时有效的话,蓝田股份的利润造假行为不会直至今日才被曝光。可见,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等于姑息

蓝田股份案例探讨 案例分析

蓝田股份案例探讨 养在深闺人未识———评真正的绩优蓝筹股蓝田股份 作者:罗峰 资料来源:证券日报 2001年3月1日,蓝田股份(600709)就2000年的经营情况向全体股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从其年报中,我们看到了一家真正的绩优高成长的上市公司。蓝田股份做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其1996年至今的每股收益分别达到了0.61元、0.64元、0.82元、1.15元以及今年的0.97元。特别是国家把支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做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开发西部,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措施后,作为首批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蓝田股份在近两年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2000年的年报看,已步入稳定发展轨道的蓝田,目前含金量很高,其4.31亿元的净利润绝大部分均来自主营,并没有经常性损益,在主营业务收入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虽由于成本略有增加,使每股盈利下降了0.18元,但摊薄后19.81%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1.76元的现金流量额都表现了蓝田通过大力开发高科技农业而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稳定回报。从财务角度看,其流动比率为0.77,速动比率为0.27,资金运用较充分,短期偿债能力虽由于存贷较大而略有不足,但提了4296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还是比较稳健的,另外只有

23.18%的资产负债率也说明了其稳定的财务结构。 从经营上说,该公司目前已形成了以饮品、食品、蛋类以及冷饮类为主的完整名优农产品结构,其生态农业旅游的综合开发已走上正轨,新年度里将大力建设洪湖绿色食品基地项目以及新建10万亩银杏采中圃基地项目和年产200吨银杏黄铜甙项目,预计,建成后可增加净利润2亿元。年报股东数为160559户比上期又增加了42%,因此二级市场表现并不太好,市盈率按最新数据统计也只有18倍左右。仍处于沪市最低之列,正所谓“养在深闺人未知”,但就其发展来看,是金子总会闪光的,特别是该公司董事会提议,2001年度利润分配一次,分配比例不低于当期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的50%,2000年度未分配利润用于分配的比例不低于50%,将采取送红股与派现相结合的形式,派现比例不少于20%,其2000年未分配利润在本次派2元后仍将达9.16亿元,加上4亿元以上的净利润,应该说分红潜力十分惊人。 蓝田绩优神话即将终结 中华财会网(https://www.doczj.com/doc/a29194711.html,) 2002-01-23 2002年元月21日、22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600709)的股票突然被停牌,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只曾经备受关注的“绩优神话股”。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摘要:继银广夏的神话闹剧破灭之后,2001年10月,蓝田股份传奇故事的结束带给整个社会不尽的的哗然与惊叹。利用财务造假的手段,蓝田股份在经营期间虚增了大量资产及高额利润。面对漏洞百出的财务报告,沈阳华伦会计师事务所竟给出了与实际不符的审计意见。现就蓝田股份的案情及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展开探讨,并就蓝田审计失败的原因与启示进行分析。 关键词:蓝田股份财务造假审计失败案例启示 一、案情回顾 (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田股份,于1992年10月由沈阳市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三家企业共同发起、通过定向募集的方式成立。借助了政府及农业部的行政杠杆,有“中国农业第一股”之称的蓝田随着其自身股价的攀升及规模的扩大,不断进行发展创新,成为一个以传统农业及食品加工为主线,经营范围涵盖医药制品、农副水产品、房屋开发、餐饮住宿、烟草专卖、卫生保健用品及进出口业务等的典型综合性经营企业。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创造了中国市场经营的业绩神话。 (二)公司财务造假分析 然而,神话终究不可能成为现实。通过相关资料研究,不难发现,蓝田股份的肥皂泡沫与银广夏竟如出一辙,他们都利用了披着华丽外衣的财务报表,用一个个谎言来诉说自身经营业绩的传奇。2010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蓝田痴人说梦的鱼塘奇迹也沿袭了银广夏的悲

剧而彻底破灭,引起了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具体分析其财务造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会计造假,虚增资产 其一,固定资产造假。资料显示,其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报表显示,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 356.65%、274.85%及54.57%。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此外,企业在建工程的工期不断拖延,各项支出明显超出预算,并与固定资产的项目分类发生混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也过长,减少了每期累计折旧额的计提。 其二,捏造虚假的资产结构。根据2000年的公司财务资料显示,蓝田的流动比率为0.77,而企业需维持的平均水平为2,这表明短期内拥有可变现能力的流动资产并不能够应付并偿还短期内到期的流动负债;企业速动比率为0.35,而一般企业的平均水平为1,这表明流动资产减除存货后的余额远远低于短期流动负债的数额。此外,流动资产、存货、固定资产等占总资产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其三,蓝田股份公司在申请股票发行申报的材料中,对涉及的有关批复、批文及土地证进行了伪造,导致企业的无形资产虚增高达1100万元。 其四,在公司上市之前,于1995年12月间,蓝田伪造了三个银行存款账户的对账单,对银行存款进行了虚假记录,导致银行存款的账面价值虚增2770万。 2、财务造假,虚增利润 其一,虚增收入。蓝田在其经营期间成功塑造了“金鸭子“ 野莲汁、野藕汁” 及“无氧鱼“的神话。报表显示的农副水产品12.7亿元的收入具有明显造假嫌疑。仅凭正常喂养的鸭子,一年产蛋量竟高达300多只,每只鸭蛋平均净利高达0.4元;广告打得响,却不见周边消费的饮料年收

蓝田公司失败案例分析

蓝田公司失败案例分析 “蓝田”的全称为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为沈阳市三家企业。蓝田的经营范围主要有农副水产品和医药制品两大类,其产品主要销往洪湖、武汉、荆沙、宜昌、岳阳等地区,产品市场覆盖华东、中南、华北、东北和西北五大区域。 蓝田的发展: (一)上市前的简要回顾 1992年蓝田成立之初,其主业为制药业与酒店业。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董事会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选择农业作为公司的发展方向,开拓新的生产力增长点。1993年初,蓝田在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设立了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定向募集资金,采取滚动发展的模式,在当地建成了水产品种养、加工基地,建立了产品销售网络。经过4年的发展,公司已形成了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销售为主,兼营制药、酒店、贸易、零售、房地产开发的多元生产经营格局。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司的规模日益壮大,效益呈跳跃式增长。据蓝田招股说明书中介绍,1993-1995年,蓝田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33725.7万元、84039.7万元和308284.1万元,税后利润分别为14101.4万元、23686.5万元和27437.2万元,显示出喜人的经营业绩。 (二)上市后的造假事实 1996年5月,蓝田增发新股3000万股,每股发行价8.38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共募集股金24155万元,其资金投向包括:投资2000万元兴建“菜篮子工程”基地项目;投资4700万元开发生产冷冻干燥食品项目;投资4800万元兴建中华鳖养殖基地;投资4986万元兴建畜禽繁养基地等等。 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2001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行为进行了揭露。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假成分,公司已经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问题包括:(1)蓝田已无力还债。2000年蓝田的流动比率是0.77,这说明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速动比率是0.35,这说明扣除存货后,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净营运资金-1.3亿元,这说明蓝田将不能按时偿还1.3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2)12.7亿元农副水产品收入有造假嫌疑;(3)蓝田的资产结构是虚假的。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占资产百分比约是同业平均值的1/3;而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约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在产品绝对值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 而截止到2002年8月,向蓝田提供贷款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民生、交通、中信、浦发等中国各大专业银行,贷款总规模达30多亿元人民币。据统计,蓝田仅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就高达约23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工商银行10亿元人民币以上,中国农业银行9亿多元人民币。蓝田存在造假嫌疑的消息一经公开,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各个专业银行纷纷停止了对其贷款支持,蓝田由此深陷泥潭。 如表所示:蓝田1999~2001年连续三年业绩“变脸”为亏损,蓝田造假奇闻主要有: 1、“金鸭子”的童话。蓝田所产的鸭子品种为“青壳一号”,只吃小鱼和草根,一只鸭子一年产蛋高达300多只(比普通鸭子高出1倍以上),而且价格奇高(有报道称每只鸭蛋的平均

蓝田股份财务分析案例

财务报表分析蓝田股份案例 2006-03-16 一、蓝田年财务分析 (一)静态分析 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 流动比率= ———————————-------— = 0.77(流动比率)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蓝田股份的流动比率小于1,意味着其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弱。 4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236,384,086.72(存货净额) 速动比率= ————————————-------------———— = 0.35 (速动比率)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蓝田股份的速动比率只有0.35,这意味着,扣除存货后,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 净营运资金=4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 -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127,606,680.11(净营运资金) 蓝田股份2000年净营运资金是负数,有1.3亿元的净营运资金缺口。这意味着蓝田股份将不能按时偿还12.7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 2001年中期主要财务指标 2001年中期 2000年中期 2001年中期/2000年中期 净利润(万元) 16861.20 18616.38 90.60% 每股收益(元) 0.378 0.417 90.70% 净资产收益率(%) 7.661 9.60 79.80%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 的每股收益(元) 0.416 0.414 100.48% 2001.6.30 2000.12.31 期末/期初 每股净资产(元) 4.934 4.557 108.30% 蓝田的历年报表显示,公司的经营业绩十分良好,资产回报率名列上市公司前矛。最近三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82元、1.15元和0.97元,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8.9%、29.3%、19.8%。2001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终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终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 【引言】: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的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丑闻进行揭露。自此蓝田股份从“中国农业第一股”变成退市股。这是继银广夏后中国股市最为耸人听闻的又一个“股市陷阱”。 【关键词】:蓝田股份,造假手段,审计分析,结论 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型企业、始建于1987年,以农副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为主业,兼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电子通讯及网络、电子商务、饲料加工、建筑制造、涉外酒店、连锁超市、国内外贸易、广告策划、电脑科技、市场研究等多种产业。 中国蓝田总公司旗下的蓝田股份(后更名为“生态农业”、“ST生态”),是其在湖北省的上市公司,主营生态农业。1996年上市以后,蓝天不惜巨资在全国主要媒体上打造其品牌形象,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获得了大量股民的追捧。 二、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手段 (一)虚构营业收入 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亿元之巨。其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司借此夸大收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此外,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二)虚增固定资产 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虚减总股本,提高每股收益。

【9A文】蓝田股份案例分析(终)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 【引言】:20RR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的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丑闻进行揭露。自此蓝田股份从“中国农业第一股”变成退市股。这是继银广夏后中国股市最为耸人听闻的又一个“股市陷阱”。 【关键词】:蓝田股份,造假手段,审计分析,结论 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型企业、始建于1987年,以农副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为主业,兼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电子通讯及网络、电子商务、饲料加工、建筑制造、涉外酒店、连锁超市、国内外贸易、广告策划、电脑科技、市场研究等多种产业。 中国蓝田总公司旗下的蓝田股份(后更名为“生态农业”、“ST生态”),是其在湖北省的上市公司,主营生态农业。1996年上市以后,蓝天不惜巨资在全国主要媒体上打造其品牌形象,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获得了大量股民的追捧。 二、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手段 (一)虚构营业收入 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29亿元之巨。其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司借此夸大收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此外,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二)虚增固定资产 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虚减总股本,提高每股收益。 (三)虚造存货价值 在蓝田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货价值从1999年的2.6亿增加至20RR年的4.4亿。除去饮料这一可明确计量部分,该公司另一重要产品——水产养殖,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