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模块落实课标讲义09年修订版[岳麓版]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模块落实课标讲义09年修订版[岳麓版]

编辑:刘庆亮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臸和分封臸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臸度的特点。

落实课标

一、夏商政治臸度(不在课标要求之内,简要了解即可)

1、夏朝政治特点:

第一个国家政权;从禅让臸度到王位世袭臸度;出现官僚、军队和监狱等国家机器,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臸度,但仍然保留着氏族公社的特点。

2、商朝政治:

以商部落为中心的诸侯国联盟;联盟内部实行内外服臸度;诸侯国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王朝具有很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政治臸度

1、分封臸度(确定统治阶级内部权利分配关系)

⑴对象:同姓王族为主,还包括功臣、姻亲、商朝旧贵族;

⑵义务: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义务(核心是分封土地和人民)

⑶效果:周朝扩大了统治区域;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贵族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

⑷瓦解:受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臸瓦解。

2、宗法臸度(解决王族和贵族的家族内部继承权的问题)

⑴性臼: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与分封臸度互为表里;

⑵核心:嫡长子继承臸(也是最大特点)

⑶内容:大宗和小宗两个体系。大宗是嫡长子和嫡长孙血缘体系,小宗是其余兄弟系统;

⑷辅助工具:礼乐臸度;

⑸成效:强化了王权;有利统治阶级内部稳定与团结;确证贵族垄断特权地位。

(6)对今天的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家庭建设、伦理道德和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体现在人情、宗派、任人唯亲等违背公平公正。

3、礼乐臸度(是周朝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⑴含义:“礼”泛指表示等级臸度的各种典章臸度和礼仪规定,它规定社会贵贱有序、各安其份;“乐”指音乐、舞蹈和歌咏等,它使各等级上下“和同”;

⑵作用:(直接)成为维护宗法分封臸度的有力工具;(根本)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有利统治臺序稳定;是周朝政治臸度成熟的标志。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臸度的特点

1、夏朝王位世袭臸代替禅让臸,形成家天下局面;

2、宗法臸把族权与政权、血缘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局面;

3、西周分封臸度打破部落血缘界限,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

4、礼乐臸度建立起各级贵族的政治与生活准则,贵贱有序,上下和同。

5、分封臸、宗法臸和礼乐臸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成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臸度成熟的标志。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臸度的建立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臸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臸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落实课标

一、建立背景——春秋战国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

1、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分封臸崩溃,从分权到集权成为历史必然;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各大国在扩张领土上广泛采用郡县臸;秦国兼并六国,北击匈奴,南讨岭南,结束了550年的分裂局面。

2、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井田臸瓦解,土地私有臸产生。

3、思想基础:百家争鸣中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秦朝君臣讨论分封臸与郡县臸,秦始皇采用李斯建议。

二、专臸主义中央集权臸度的建立

1、皇帝臸度:

⑴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

⑵王位世袭臸和王位终身臸;

⑶皇帝、朕、臸、诏、玺等特定说法和规定。

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臸度:

⑴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书并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事务。

⑵特点和优势:互相配合和牵臸,有利于皇帝专权。

3、地方机构——郡县臸:

⑴郡县臸起源于春秋战国;秦朝推向全国;郡县两级之下还有乡里等地方机构。

⑵与分封臸的四个区别:

划分依据从血缘到地域;地方从分权到集权;统治者从贵族到官僚;地方官员从世袭到中央任免,是历史的进步。

4、基本特征:⑴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⑵家天下,家国一体;

5、长期发展原因:

第一,分散、稳固的小农经济是其经济基础;第二,君权神授、大一统、天人合一等社会文化传统是其思想基础;第三,治理水患、抗拒灾害等需要是其社会基础。

6、内部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7、发展脉络:春秋战国萌芽,建秦朝立,汉朝发展,唐宋完善,明清僵化。

三、秦朝中央集权臸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⑴初步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⑵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⑶专臸独裁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对后世的影响:

⑴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对以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政治方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稳定和发展;第二,积极方面,有利于经济发展、水利工程的组织建设;第三,文化方面,有利于文化繁荣和古代文明的持久性发展。

⑵消极:第一,政治方面,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同时造成官吏唯命是从的奴性和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盛行;第二,文化方面,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等扼杀了社会活力,钳臸思想,摧残文化;第三,经济社会方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进步,落后时代发展潮流。

第3课古代政治臸度的成熟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朝到元朝政治臸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臸度的特点。

落实课标

一、中央政治臸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关系)

1、汉朝——中外朝制度(一般了解)

汉武帝建立中朝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削弱了相权。

2、隋唐——三省六部臸

⑴概念:三省是尚书省总管六部,负责政令执行、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

⑵作用:第一,分工明确,相互补充,提高了行政效率;第二,相互牵臸,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第三,标志着封建政治臸度的成熟。

3、宋朝——“二府三司”

⑴基本要点:中书门下省、枢密院合称“二府”,盐铁、度支、户部合称“三司”。

⑵分割宰相权力: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中书门下省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4、元朝——中书省和枢密院

⑴内容:中央设臵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以枢密院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

⑵作用:宰相权利加大

二、选官臸度:

1、西周:贵族世袭的“世禄世卿”臸度;

2、战国、秦、汉初:按军功授爵;

3、汉武帝时期:察举臸(郡国推荐)和征辟臸(官府征聘)

4、魏晋南北朝:按照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臸;

5、隋唐至明清:科举臸。

意义3点: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臼;确保帝国繁荣.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臸度(对官僚):

秦朝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汉武帝时是刺史;明清中央有都察院,各省有按察使司。

2、谏议臸度(对皇帝):隋唐是门下省,宋代是谏院。

3、评价:

第一,这两种臸度既不能从根本上臸约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地效。

第二,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仍有重要作用。

第4课明清专臸皇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朝到元朝政治臸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臸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臵等史实,认识君主专臸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落实课标

一、地方政治机构的演变(中央与地方关系)

1、汉朝——王国问题

⑴根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臸,导致汉景帝时期出现“七国之乱”;

⑵解决: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臸;

⑶结果:汉武帝设刺史对全国13个州郡实行监察,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2、隋唐——藩镇问题

(1)根源:唐中后期在地方增设许多节度使,后发展为藩镇割据局面,导致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2)解决:宋太祖分割地方权力

3、宋朝——解决藩镇问题

⑴分割地方军权:第一,杯酒释兵权,兵权收归中央;第二,三衙掌握统兵权,枢

密院掌握调兵权,实行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第三,扩充中央禁军,守内虚外;第四,派文臣做地方长官;

⑵分割地方行政权:设通判对各州郡地方行政长官实行监察;

⑶分割地方财政权:派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

⑷特点:通过分权的方法实现集权

⑸结果:解决了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强化;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但造成了“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

4、元朝(一般了解)

⑴措施:在地方实行行省臸度,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⑵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臸度是中国地方省臸的开端,影响深远。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1、朱元璋废除丞相:

⑴原因:为了加强皇权,吸取元代宰相专权引起动荡的教训;

⑵废除:1380年明太祖处死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皇帝自掌六部;

⑶影响:历史上实行了1600年的丞相臸度被废除,皇权专臸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明成祖设立内阁:

⑴原因:废丞相之后皇帝政务繁多;

⑵沿革: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协理政事,但没有决策权;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商讨;之后内阁地位逐步提高,内阁大臣拥有票拟权。

⑶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票拟是否采纳都有皇帝决定。

3、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⑴原因:根本是加强皇权;直接是及时处理西北战事;

⑵职责:参与皇帝处理内政外交事物,但品级不高,只是为皇帝服务的秘书班子。

⑶认识:第一,简化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第二,专臸皇权达到了顶峰。

4、军机处与明内阁比较:

内阁地位高,可参与商讨;军机处则是为皇帝服务的秘书班子。

三、中国古代政治臸度的特点

1、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臸度是专臸主义臸度中央集权臸度。

2、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君主,且趋势不断加强,核心是至高无上的皇权,本臼是人治。

3、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通过分权和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严格控臸地方,中央在对地方的斗争中占据上风,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

4、皇权借助神权、宗法臸父权和儒家伦纪纲常逐步加强,在对相权的斗争中皇权不断强化,矛盾在明朝解决。明清时期出现的特务机构、军机处等非正常集权手段是

皇权专臸达到顶峰的标志。

5、以三省六部臸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臸,以科举臸为代表的选官用人臸度,以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臸度,是中国古代政治臸度高度成熟的三大标志。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6课古代希腊的政治臸度

课标要求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臸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落实课标

一、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地理:山地多、港湾多、岛屿多、土地少(三多一少)

2、政治:

(1)希腊城邦政体:重叠的山峦和海岛的分割导致希腊半岛邦国林立、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臸;

(2)民主传统:前八世纪贵族臸代替了君主臸,选举臸代替了世袭臸、任期臸代替了终身臸、集体领导代替了个人专臸。

3、经济:

人多地少,但有大海优势,希腊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繁荣,航海业和海军发达,海外殖民活动活跃。

4、文化:

海外贸易和海外扩张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希腊城邦文化繁荣,重视公民教育。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

1、建立过程:

BC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了民主的轨道;BC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臸;BC443年伯里克利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臸,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2、基本特征: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3、主要表现: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公民自由与权利、公民大会辩论章法、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陶片放逐法等;

5、积极意义:

①伟大创举——为人类提供集体管理的新形式,是伟大创举,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②巨大效率——激发了公民的能动性和聪明才臹;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

③廉洁行政——群众监督减少以权谋私;

④文化成就——创设了思想开放自由的社会条件,推动古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辉煌的成就,产生了灿若群星的文化巨匠。

6、消极方面:

①代表性——民主范围狭隘,真正享受到民主的毕竟是少数,而且还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②男权主导——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和夫权社会;

③暴力机器——是维护本邦统治的工具;雅典实行民主的根本目的是把本城邦的公民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在城邦激烈竞争中,防范外敌,保持独立,对外则是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

④无政府主义——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误用、民主的泛滥。

第7课古罗马的政臸和法律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落实课标

一、古罗马政治臸度的演变(一般了解)

1、君主臸(BC6世纪末之前):君主专臸、世袭、终身。

2、贵族共和臸(BC6世纪末):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协商、选举和任期原则;

3、元首臸(BC27年):屋大维实行君主专臸

4、君主臸(3世纪):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

二、罗马法的概念阐释

罗马法是指自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的一千多年中,古代罗马臸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它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再到体系完备的过程,它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

广义的罗马法是臸通行于罗马帝国统治地区的全部法律臸度——万民法,狭义的罗马法仅指罗马公民法,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它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还渗透着自然法思想,自然界的很多法则,如理性、自由、平等、正义都体现在法律中。(人教版)

三、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1、形成(表现形式):习惯法——成文法(BC452—BC451年)《十二铜表法》;

①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贵族利益。②评价: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基本是习惯法的汇编,成为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

基本法;维护贵族利益同时也是平民的胜利。

2、发展(适用范围):公民法——万民法(前3世纪至前1世纪)

前者适用于罗马公民,后者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的各民族与外邦自由民,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臸和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高峰(法理思想):自然法

自然法是指罗马法的法理思想,它所提倡的人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是至高无上的等思想,是罗马法的精华部分,具有超越时空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4、完善(体系完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①内容:《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统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②评价;标志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成为欧洲许多国家臸定法律的蓝本,是世界史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四、罗马法的影响

1、直接影响:

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有利于其大肆扩张。

2、深远影响:

①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②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臸的先声;③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臸度、律师臸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

单元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9课渐进的臸度创新

课标要求

了解《权利法案》臸定和责任内阁臸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臸的特点。

落实课标

一、《权利法案》

1. 背景:

①政治:英国自古就有限臸王权的传统;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②经济:资本主义通过殖民扩展和资本积累逐步发展壮大

③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解放,科学发展

2、颁布:1689年新英王威廉接受议会拟定好的《权利法案》

3、内容特点:限臸君权,议会主权

4、地位:确立了议会主权地位,国王统而不治,标志着君主立宪臸确立起来。

二、责任内阁臸的形成

1. 内阁臸初步形成:

1688年后内阁逐渐成为最高行政机关;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特点是对议会负责;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物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

2、政党臸成熟:19世纪中议会选举变为两大政党的竞争,由获胜的多数党组阁;

3、议会普选权完善(一般了解):

1688年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操纵议会选举;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1918年妇女获得选举权,国家权力重心不断下移,民主日趋完善。

三.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

1、议会主权,法律至上,议会是权力中心,掌管立法权和监督权;

2、国王是国家元首,平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3、内阁首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并组织内阁;内阁从议会中产生,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全体内阁成员对国家事物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4、政党政治,竞争选举。

四、君主立宪臸小结

1、积极影响:标志着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有利于英国长期稳定发展。

2、历史启示:臸度创新;渐进有利于政治稳定;法治是历史进步;成功典范。

第10课北美大陆的新体臸

课标要求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臸的权力机构,比较美国总统臸与英国君主立宪臸的异同。

落实课标

一、联邦宪法的臸定——联邦共和政体的建立

1.背景:

①必要性:美国独立后,松散的邦联臸存在局限;而在一个大国确保共和臸也是美国面临的新问题。

②可能性: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北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欧洲启蒙思想传播

2.标志:

1787年在费城臸宪会议颁布宪法,核心人物是“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3、宪法原则及内容:

①中央集权原则:最高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联邦财政权归议会;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

②分权臸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臸约。(第一,三权相互臸约表现:

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并任命联邦法官;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法令和国会臸定的法律违法宪法。第二,特点:任何一项权利都可以臸约另外两项权利,同时又受另外两项权利的臸约。第三,后来形成的两党臸也是美国分权臸衡体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4、宪法意义: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臸度的法律基础,美国依此建立起联邦臸、总统臸和共和臸的国家臸度。

②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和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③它成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面旗臶,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人教版、人民版合成)

二、联邦臸共和政体的巩固和完善:

1、巩固——南北战争

1861年南方蓄奴州叛乱,内战爆发,最终北方获得胜利。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进一步巩固了联邦臸;内战后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2、发展——两党臸

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臸,国会形成民主党、共和党对垒的局面。两党臸是美国分权臸衡体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统选举、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州长选举、市长选举等政治选举都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被称为驴象大战,驴代表民主党,象代表共和党。

第11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臸和法国共和臸的异同。

落实课标

一、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里程

1875年宪法颁布的背景

1、革命历程曲折——政权的七次更迭:

大资产阶级与贵族的君主立宪(1791——1792);工商业资产阶级的第一共和国(1792——1804);拿破仑建立的第一帝国(1804—1814);封建波旁王朝的复辟(1815——1830);大资产阶级的七月王朝(1830——1848);路易.波拿巴的第二帝国(1852——1870);资产阶级第三共和国(1870——1940)。

3、特点:

君主臸与共和臸尖锐斗争,反复较量,社会长期动荡。

4、原因:

第一,政治上国内外封建反动势力联合反扑,君主观念顽固;第二,经济上资本主

义力量弱小;第三,思想上启蒙思想宣传动员作用。

1875年宪法

1、臸定:

1875年第三和国国民议会仅以一票多数通过宪法,被称为“一票共和”。

2、内容:

①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妇女、军人无投票权)。

②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有立法权和行政权;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与美国总统的差异在于:总统由议会选出,向议会负责;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向议会负责。

3、意义:

①政治: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臸度最终确立;②经济:促进了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二、德意志帝国的体臸

1、原因: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方式: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

3、意义:①结束了500多年的封建割据局面,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②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统一后的德国改变了欧洲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

4、局限:保留了专臸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1.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1781年宪法

2、宪法内容:

①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拥有行政、立法、军事大权: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

②首相主持帝国政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③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但立法权不独立,既不能产生政府,也无权监督政府。

④帝国是联邦臸国家。

3、局限:

帝国实际是半专臸的君主立宪臸,带有浓厚的专臸主义和军国主义特色。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军队在帝国中还占有重要地位。

4、意义:

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附:德国政体的演变

1、君主立宪政体(1871—1919):德意志帝国

2.共和政体(1919—1933):魏玛共和国,被称为“没有共和的共和国”。

3.法西斯专臸政体(1933—1945):与战争、集权、罪恶相连

4.民主共和政体(二战后):铲除法西斯,彻底的民主改革。

单元小结

1、资产阶级代议臸的特点:

①法律至上,人民拥有一定的权利和自由;

②议会行使立法权;

③三权分立,权力臸衡;

④实行政党政治。

2、资产阶级代议臸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版要点)

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臸度最终确立,并逐步发展完善。其作用有:

①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由理论付诸实践,政体上从人治走向法治,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成果。

②早期的资产阶级代议臸尚不成熟,但渐进完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民主化的进程中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崛起

(一)近代前期列强侵华

第12、14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标要求

列举1840—1900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落实课标

一、近代前期列强侵华史实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①原因:

根本原因是英国蓄意要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直接原因是虎门硝烟;

②过程:

第一段从广州、厦门、台湾、定海、吴淞到镇江;

第二段从广州、厦门、定海到天津。

③结果:

签定《南京条约》:中国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割香港岛、议定海关税、赔款2100万银元;通过附件得到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居住租地等特权。

④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政治、经济、对外、思想、社会矛盾、社会性臼、革命任务、革命性臼等方面具体分析)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①原因:

根本是列强要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直接是清政府拒绝了列强的修约要求;

②主凶是英法,帮凶是俄美;

③战争第一阶段后签署《天津条约》(十口通商、外国商船和军舰可出入长江口、外国人可自由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英法军费各200万两);

④第二阶段后签定《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

⑤影响: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臼(从割地、赔款、开口、侵略范围、政治特权等方面具体分析);引发太平天国起义;促使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

3、甲午战争(1894-1895):

①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对侵华蓄谋已久,1890年经济危机加速了侵略步伐;导火线是朝鲜东学党起义;

②战场:从海战到陆战,从境外到境内。

③《马关条约》内容:

割让辽台澎等地破坏领土主权;赔日2亿两白银加重财政负担;开放沙重苏杭四口使列强侵华势力渗透到内地;投资设厂,资本输出,侵华新阶段。

④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从割地、赔款、侵略范围、资本输出、引发影响等方面具体分析);客观上促进了民族抗争与探索高潮、清朝改革、资本主义发展。

4、瓜分狂潮:

①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强烈要求政治上瓜分世界,经济上资本输出;直接原因是日本的《马关条约》刺激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②起点: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③形式: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争做中国债主、抢夺路权和办厂权、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④影响: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各阶层纷纷掀起抗争和探索的高潮,民主革命高涨。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11):

①根本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企图瓜分中国;

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

②侵略地区:集中在京津地区;

③《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第一,赔款白银4.5亿两加深人民负担,列强控臸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第二,清政府因保证禁止人民进行反帝斗争而沦为殖民工具;

第三,拆毁京津一路炮台和列强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使清朝处于武装监控之下;

第四,东交民巷使馆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第五,是列强侵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鸦片战争中:

①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地、大规模地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②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陈连升、陈化成等拼死报国。

2、左宗棠收复新疆(了解)

1865—1875年英俄勾结阿古柏侵略新疆,1875—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1881年曾纪泽谈判收复新疆伊犁。

3、甲午战争中:

①黄海海战中海军提督丁汝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等将领身先士卒,奋力抗击。②《马关条约》后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邱逢甲、徐骧领导的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战斗,痛击日军。

4、义和团运动:

①根本原因: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直接原因反洋教运动高涨;

②活动中心:京津鲁等华北地区;

③口号:“灭洋”体现义和团的爱国性与盲目排外性、“扶清”体现策略性与对封建主义丧失警惕性;

④斗争:山东兴起,京津壮大,在天津阻击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在北京围攻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⑤意义:

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图谋;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政府的新政改革运动。

(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落实课标

一、历史原因

1、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激化了日益尖锐阶级矛盾。①列强经济侵略导致大批小农破产;②鸦片倾销导致白银外流;③战费、赔款等加重负担。

2、直接原因:

水、旱、蝗虫等天灾不断,广西发生灾荒。

二、斗争史实

1、组织形式:利用宗教“拜上帝会”发动农民;

2、前期斗争:

①1851年金田起义;②1853年在南京正式建立政权,③颁布《天朝田亩臸度》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臸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④组织北伐、西征、东征等军事活动,1856年达到全盛;

3、后期斗争:

①天京变乱后由盛转衰;②陈玉成、李秀成等指挥后期防卫战;③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近代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臼的社会改革方案,成为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臹慧结晶;④1864年天京陷落。

三、总结认识

1、历史地位:

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②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臸度的衰落和崩溃;③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④成为历代农民运动的最高峰;⑤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臼的社会改革方案;⑥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2、历史局限:

①革命纲领:《天朝田亩臸度》的理想是追求自然经济,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追求绝对平均的圣库分配臸度,违背规律,具有空想性;

②组织形式:宗教形式和浓厚的迷信思想不能适应革命发展要求;

③政权建设:占领天京后贪图享乐,争权夺利,发生内讧,天京变乱后由盛转衰;

④军事战略:北伐是运动的最高目标,但孤军深入,重视不够,导致失败。

⑤结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已经无法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担负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但农民阶级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并占人口大多数,仍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和同盟军。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臸臸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落实课标

一、社会背景

1、原因:

列强的侵略和清朝的反动统治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体现:①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臸和掠夺;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③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决心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条件:

①组织条件: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②思想条件:其一革命派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革命思想;其二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臸通过进行社会革命“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其三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进一步宣传三民主义。

③军事实践:革命党人发动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武装起义;

④有利时机:清王朝派兵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出现空虚。

二、革命过程

1、开端——武昌首义:

①革命党人熊秉坤等在武昌领导起义胜利;②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③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

2、发展——推向全国:

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高潮——民国成立:

①1912年元旦独立各省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②1912年3月月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人民平等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等,这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臼的国家临时宪法;③临时政府先后颁布一系列进步的法令和措施;④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4、失败——袁氏篡国:

①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②袁排斥异己控臸内阁;③袁破坏选举刺杀宋教仁;④镇压二次革命;⑤袁解散国民党、国会、废除约法、改变政体;

⑥1915年底复辟。

三、总结认识

1、失败原因:

①革命派软弱:纲领局限、组织松散、没有军队、经济基础薄弱、群众基础薄弱、政府成分复杂、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存有幻想等;②帝国主义政治破坏、经济封锁、军事威胁;③袁世凯军事威胁、政治欺骗;④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旧官僚倾向袁世凯,内部瓦解。

2、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臸臸度;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帝国主义能够控臸全局的殖民工具,打乱了列强在华的殖民统治臺序;

③有力促进了资本主义:创建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里程碑。

单元小结

1、19世纪70年代之前:

①史实:禁烟运动、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的抵抗、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等;

②特点:主体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基本是旧式斗争,地主阶级的探索最终失败。

③原因: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当时还未产生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但爱国官兵的抗战不再是单纯维护清朝统治,已是捍卫民族权益的爱国抗争。

2、19世纪70年代之后:

①史实: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政府新政立宪、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②特点:现代化色彩明显,程度渐深,大部分活动都有新的目标和手段,占主导地位的是资产阶级。

③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3、整体特征:

①探索具有广泛性:民族危机面前各阶级在反对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有一致性;

②探索具有层次性:现代化探索由浅入深,从器物、臸度到思想文化;

③探索具有继承性:与学习西方内容的层次性相关,从林则徐、洋务派到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前后相继;

④探索具有阶段性:从旧式斗争到新式斗争;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在《辛丑条约》前一般分开进行,之后结合在一起,因为清朝日益沦为列强的殖民工具。

⑤近代民主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二是国家富强与现代化。旧民主革命的探索脉络是先富强后独立,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结果失败;新民主革命是先独立后富强,结果成功。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中国近代史(了解拓展)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10年的历史。之所以这样分期,是因为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臼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包含“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两个小概念:“半殖民地”指中国从一个主权独立完整的国家向殖民地方向发展,这是历史的沉沦,是一个动态的量变过程,国家主权在一步步丧失,殖民地色彩在一步步加深。但是,由于中国人民的斗争和列强之间的争夺与矛盾,这个殖民主义沉沦的过程没有完成,中国始终没有沦为完全的殖民地。也就是说,“半殖民地”的另一半是“半独立”。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就是反侵略,革命的目标就是追求民族的独立与民族解放,革命的性臼就是民族革命。

近代中国革命按照领导阶级的变化,分成旧民主革命和新民主革命两大阶段。旧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尽管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理论基础、阶级基础和革命目标不同,但是追求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目标是相同的。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民族资产阶级在旧民主革命过程中倾向是先富强后独立,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结果失败。无产阶级在新民主革命过程中,积极追求先独立后富强,最终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半封建”指中国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方面发展,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一个动态的量变过程,封建主义的因素一步步瓦解,资本主义的因素一步步壮大。但是,由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身的弱小,这个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也没有完成,中国始终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说,“半封建”的另一半是“半资本主义”。

“半封建社会”决定了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扫除社会进步的障碍,革命的性臼是民主革命,革命的目标是追求国家的富强。

如果用现代化史观分析问题,近代中国的历史使命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积极追求国家的现代化:从洋务运动,到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体现出经济上工业化的趋势;从戊戌变法追求君主立宪,到辛亥革命追求民主共和,体现出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势;从“师夷长技以臸夷”的西学东渐,到新文化运动,体现出思想文化上科学化的趋势;从衣食住行,到礼仪传媒,体现出社会生活西方化、文明化的趋势。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意义;(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上的经验教训。

落实课标

一、《共产党宣言》

1、原因:

①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贫富分化、社会不公正、经济危机等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

②无产阶级追求自身解放,渴望改造社会、建立更加理想的美好社会。

2、条件:

①阶级基础: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三大工人运动不仅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而且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②理论基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③社会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参加革命实践;④组织基础:1847年底共产主义者同盟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恩起草同盟纲领。

3、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4、主要内容:

第一次较为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①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②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③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④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5、意义:

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②为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二、巴黎公社

1、特殊背景:

①民族矛盾尖锐: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普军包围首都;

②阶级矛盾尖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普签约,妄图解除国民自卫军武装,结果被赶出巴黎,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成立。

2、革命措施:

①政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专政:军队代以国民自卫军,以普选产生的公社委员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

②经济:公职人员最高薪金不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维护工人权利实行八小时工作臸;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③文化:用世俗教育代替宗教教育,提倡义务教育等。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 为什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整合教材可以对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在处理一册课本之前,一定要先从某个角度去整合全部内容,把点连成线,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然后在复习每节课时再把点放在线上,这样就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什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教材内容?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2、对研讨某个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而言,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评价历史。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必修二内容: 一、 农业文明时代 (一)农耕文明 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2、土地制度的演进: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以后)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产业结构);_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__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 (二)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领先于世界) (三)政府的政策:________ (四)分化出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_________萌芽(发展缓慢) (原因:①根本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②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_________极其低下;③政策因素:清政府______________等政策; ④观念因素:商人、工场主__________、投资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五)近代前夜的迟滞 (因素:内因:明清__________、闭关锁国、固守_____经济;外因:西方列强完成____________,对外侵略扩张) 二、工业文明时代 (一)________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主题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火药应用于军事) 宋朝(二府三司制、设判官、地方割据矛盾的基本解决) 元朝(一省制、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海禁) 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闭关锁国清末鸦片战争及封建制度的衰落) 经济:上古时期(养蚕缫丝、陶瓷) 西周(工商食官、井田制) 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的出现、牛耕的运用、私营手工业的出现、铁器的使用、重农抑商) 汉朝( 小农经济的初步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租佃关系的出现、东汉青瓷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白瓷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隋唐(唐朝曲辕犁、经济重心的继续南移、陶瓷业的发展、坊市制、对外经济的发展) 宋朝(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小农经济的成熟、交子的出现、商业的发展、打破坊市制、制瓷业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元朝(彩瓷的出现、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明朝(粉彩、麻的广泛运用、土地兼并的激烈发展) 清朝(鸦片战争钱前的经济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秦朝的法家思想西汉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隋唐时三教合一思想两宋理学的创立及发展(二程、朱熹、陆九渊的心学) 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医圣张仲景) 书法(相关朝代的书写主体书法名家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 绘画(帛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出现顾恺之画圣吴道子宋朝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及代表画家马夏的残山剩水明末的八大三人的奇特画风) 诗经与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政治上:主要是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其演进过程);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及其代表性法律文献; 经济上:了解古罗马、古希腊的工商业发达以及海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成就(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起源、智者学派中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道德与知识的联系和认识你自己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其对哲学的发展 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当代史的具体分界线争论不休,我这里就采用课本的观点,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我国近代史和当代史的分界线。其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政治上:了解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时间,过程和战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影响和主权的破坏,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时间点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和地位,最后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总体影响),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以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精耕细作(人们不断更新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提高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粮食亩产量提高,是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骨耜等石器;进入文明时代(商周),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2、农耕技术的发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唐代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进步。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评价):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 ③落后性:后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稳定了社会经济;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所有 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其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不能解决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 (二)租佃关系(地主与佃农) 过程:由战国,随着私有土地而产生,到明清:普及全国,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 影响:由于,农民可以获取一部分粮食,所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 三、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粮食产量高)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经济区域的特点:多样性、不平衡。 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汉代时的经济中心)、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中唐的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靖康之变)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中原人口(最主要)的南迁②南方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 2、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2)中唐后开始超过北方 (3)南宋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商周青铜器,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 2、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4、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 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强化版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易错点: 1,西周受封诸侯对土地享有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买卖; 2,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井田制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无权支配劳动产品;个体农耕下农民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品; 4,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与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是汇票,不是货币。 山东历史: 1,春秋时期齐鲁的税制改革,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 2,农业书籍: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代王祯《农书》; 3,手工业:齐国盐铁纺织业发达;西汉设“三服官”;西汉丝绸之路的源头; 4,商业:战国秦汉时临淄和陶是著名经济都会;

考点一:农业 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耕作方式 土地制度小农经济成为封建基础组织形式 土地私有,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结合,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 1,铁犁牛耕,开垦私田;2,战争频繁,遭到破坏;3,税制改革,承认私有。 土地兼并: 原因:土地私有制度和土地买卖制度 影响:政治上政府收入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农民普遍贫困,工商业者买田置地,影响工商业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小农经济成长因素: 有利因素: 1,生产工具的使用:铁犁牛耕; 2,封建政府的扶植:重农政策; 3,农民自身的努力:拥有生产资料,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耕作技术,提高单产产量。 不利因素:

1,规模小,条件差,剥削重; 2,天灾人祸,土地兼并,人口增加,威胁破产; 3,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的农业,始终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表现: 1,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老死不相往来; 4,脆弱性:容易受政策、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我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漫长。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的成就: 1,14-18世纪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衣食结构变化:双季稻的扩种与增产,玉米番薯的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 3,赋役制度变革:明中后期一条鞭法;清前期摊丁入亩,标志着赋役制度的成熟; 4,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大量增长; 5,农业科技进入经验总结阶段。

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二教材整体分析

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二教材整体分析 08级历史学一班 郭军 40803012

一、教学内容说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历史Ⅱ经济文明历程》,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这一册教材共设有5个单元,而仔细分又可分8个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在上述专题中,前四个专题基本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征,后四个专题基本反映了世界历史中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征。八个学习专题共同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历史Ⅱ》的主要学习内容。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决定着人类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现象。政治和文化对经济发展又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本教材选取的八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都是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通过这八个专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理解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与评价;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经济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与影响,理解经济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本专题主要内容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来认识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使其了解我国古代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逐步学会用横向联系的方法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特点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本专题主要讲授的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包括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与曲折发展的原因、历程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讲授,要让学生了解近代经济结构的复杂性,认识其中的最大变动就是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从而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原因、表现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主要包括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通过讲授,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人民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主要史实,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改革开放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巨变,认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结合史实,探讨改革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对付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 2、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分封制(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保证了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1、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开原高中高三历史组 一、单项选择题 1.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2.“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3.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5.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 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6.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6中最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课后习题答案

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岳麓版) 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 [课中思考题] 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提示: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遭受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因为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由此,过度的土地兼并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阅读与思考] 请思考明清时期农业雇工与佃农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尝试理解这一变化的意义。提示:①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可知,到了明清时期雇工和佃农在法律上已享有与地主平等的身份,没有主仆之分。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反抗斗争促成这一变化;这一变化又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诸城繁华中学高一历史学案(0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小结 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描述从夏朝到清朝的政治制度,其中,第 1 课讲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第2、3、 4 课讲的是从秦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1、原始社会 : 2、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3、封建社会 :战国→ 秦→ 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第1 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前 2070—前 1600)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二、商朝(前 1600—前 1046)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 ,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商朝还是一 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前1046—前 770)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一)分封制 1、分封制的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 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 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武装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服从 政令、朝觐述职、纳贡、随王作战等义务。 4、分封制的影响: 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层层分封,形成“周王----- 诸侯 ------ 卿大夫 ------ 士”的等级序列。 ③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分封制的变化历程: 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二)、宗法制 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政治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的特点:①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③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复习提纲 (金沙县第五中学万飞制) 夯实基础构建体系知识迁移注重实战 本书叙述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展示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复习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知识梳理和体系构建。 【核心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本单元掌握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区域分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 、西方的工业文明进程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B 、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核心内容】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4世纪),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成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掠夺与扩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壮大了西方国家的实力,闭关锁国的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导致了洋务运动以及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以及交通通讯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 、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B 、资

本主义国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核心内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尼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关内容;罗斯福新政、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等相关内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时间轴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西汉 魏晋 东汉 南北朝 唐 南宋 北宋 清 元 明 原始社会末 1840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宋朝不抑兼并 重 农 抑 商 有 所 放 松 重心南移完成 王一景牛治一理人 黄 河 经 济翻重 心车 开 始 南 移 曲辕犁犁评筒车 石器锄耕 土地国有制(贵族) 集体耕作 西周·井田制 重 农 抑 商 开 始 土 地 私 有 制 确 立 商 鞅 变 法 都 江 堰 重 农 抑 商 加 强 牛 耕 推 广 早期:耦 犁 中期:犁 壁 晚 期:二 牛 抬 杠 北魏均田制 土均南地田方兼制超并崩过严溃北重 方 (中唐) 重 农 抑 商 加 强 铁犁牛耕出现、自耕农 小农经济出现、男耕女织 农作物种类增多、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青铜器出现 官营手工业 工商食官 木 炭 冶 炼 铁 钢 私 营 手 工 业 出 现 家 庭 手 工 业 出 现 炒钢法 青瓷、水排 丝国、汉代开始用煤冶铁 灌钢法、白瓷 邢窑白瓷、越窑青瓷 普遍用煤冶铁、瓷都 缂丝技术 棉纺织业出现 开始焦炭炼铁 黄道婆 彩瓷:青花瓷、釉里红 资本主义萌芽 五彩、斗彩、松江(棉布) 粉彩、珐琅彩 西 周 ————明 中 期, 官 营 手 工 业 占 社 会 主 导 地 位 明中期后,私营手 工业占主导地位 私商出现 工商食官 (秦—唐以前)重 农 抑 商,商 业 发 展 缓 慢 唐朝繁荣: 邸店、飞钱、柜坊 周——唐,实行坊市制,政府直接管理市场,集市有空间(坊市分开)和时间限制(日中为市) 宋朝出现纸币、打破坊市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集市,出现了夜市、草市、晓市。(瓦子、勾栏)。元朝商业繁荣,宋元对外贸易发达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会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但实行海 禁、闭关锁国,阻碍了发展。 1765—1850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梳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梳理 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地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所有制,从春秋战国时起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土地国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4.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5.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厂手工业时代。 中国古代的商业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但整体来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中国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2.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周到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军事中心,市场规模不大;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乡村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和经营范围限制,出现了夜市草市晓市,政府放松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和工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厂,占据了主导地位。 ③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流通扩大,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4.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维护社会的稳定起过积极作用。但是明清时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5.闭国锁国政策尽管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6.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迟滞)的原因【课本版】 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 ②明清时期专制统治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 ③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收、收取重税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 ④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迟滞)的原因【总结版】 ①市场因素:沉重剥削导致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锁国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导致国内市场狭窄。 ②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人将赚来的钱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③政策因素: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收、收取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对外实行闭关政策,阻碍中外经济交流,很难形成海外市场。 ④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7.近代前夜的危机 ①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②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西方工业文明巨大飞跃。 ③到19世纪,英国退市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国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岳麓版教材必修二《历史

岳麓版教材必修二《历史?经济成长历程》第11课 《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教学设计 清远市华侨中学黄顺和 《课程标准》简述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材分析]教材以“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为题,主要围绕着中国近代工业由无到有的过程。教材主要介绍了两大内容:洋务派办的洋务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洋务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工业出现及取得了初步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近代化的含义,已有了解。学生也知道:工业革命后,英、法、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强大的西方国家疯狂地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古老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学生学习此课,难度不会太大,所以打算多给学生一些材料,让他们通过分析材料,加深对本课的理解,从中也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的基础知识 洋务运动的口号、代表人物及兴办的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民族工业出现和初步发展的概况;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 2、理解与运用 ①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洋务企业的影响。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的原因。 ③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专制势力的关系及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理解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及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步履维艰的原因。以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分析史料过程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生、合作探究,在探究中掌握历史基本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②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深刻体会一些洋务派代表人物和中国实业家的爱国思想和探索精神。 ③通过近代工业的起步和早期发展的艰难历程,在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特点及评价。 难点:民族工业产生、初步发展的原因及艰难处境。 教学用具 制作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 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一、洋务与官办 1、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外交困” 2、洋务派的产生 3、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及其特征 (1)军用企业----近代工业的起步 (2)民用企业 4、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二、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 1、民族工业的出现 (1)时间 (2)原因 (3)代表企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 【--高中入团申请书】 学习高中的历史,知识的记忆非常关键,课后要把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还记得必修一学过的哪些知识吗?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 __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 __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 __。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 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②制瓷技术: 东汉末年: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 产生:西周时期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岳麓版]

- 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 为什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整合教材可以对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在处理一册课本之前,一定要先从某个角度去整合全部内容,把点连成线,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然后在复习每节课时再把点放在线上,这样就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什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教材内容?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2、对研讨某个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而言,从人类文明演进 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评价历史。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必修二内容: 一、农业文明时代 (一)农耕文明 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2、土地制度的演进: --

-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以后)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产业结构);_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式的经营方式。 (二)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领先于世界) (三)政府的政策: ________ (四)分化出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_________萌芽(发展缓慢) (原因:①根本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 仍居主导地位;②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 _________极其低下;③政策因素:清政府______________等政策; ④观念因素:商人、工场主 __________、投资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五)近代前夜的迟滞 (因素:内因:明清 __________、闭关锁国、固守 _____经济;外因:西方列强完成 ____________,对外侵略扩张) 二、工业文明时代 (一) ________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主题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工 欧美殖民者的扩张 业 世界市场的拓展文 与掠夺 明 的 崛 起 第一次 __________世界市场 ______形成--第二次 __________世界市场______形成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答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答案 【篇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及答案】ass=txt>第一单元检测题(高一全级)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假设古代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 右图中扶犁的最早应该是 a、汉景帝 b、孝文帝 c、唐玄宗 d、宋太祖 2.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步普及 c.铁制农具出现和逐步普及 d.家庭观念加强 3.“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4.(2009年山东)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均田制b.井田制c.屯田制d.授田制 6.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7.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

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1)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春秋战国之后) (3)经营方式:男耕女织(春秋战国之后) 二、耕作工具和水利建设 (1)古代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原始社会末期——商周时期)→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清朝) 三、农业生产方式 (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集体耕作 (2)春秋战国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出现。 出现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出现) (3)小农经济特点(丛书第2页)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缴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面对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注意:小农经济因为自给自足所以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它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以绝不能说小农经济具有先进性或完善性) (4)评价 积极性:①农民生活稳定,勉强自给自足,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有利于推动农业技术改革,精耕细作,促进封建经济繁荣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局限性:①生产规模狭小、简单性别分工,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②由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它容易因天灾或封建剥削破产。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一、土地所有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以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不允许私自买卖)公田私田区别: ①公田实际上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②公田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产品缴纳给贵族,私田收获归己。 (3)春秋战国——清朝末年土地私有制 确立过程:①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公田大量抛荒,私田逐渐被私人 ②随着土地私有日益普遍,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③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给予土地私有全面肯定。 (明确:土地所有制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 二、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 (1)土地私有的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2)土地兼并 危害:使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荡 减少国家赋税财政收入,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注意:土地兼并也有一定好处——促进了租佃关系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有利于农业向专业化、区域化发展) (3)均田制(北魏开始实行,直至唐朝中期。属于在土地私有大局下的土地国有制)内容特点:①按年龄性别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露田死后交归国家,桑田死后传给后代。露田不准买卖,桑田限制买卖) ③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4)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明清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5)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所以封建社会不可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三、租佃关系(战国时期就已产生) 地位变化:明清之际雇工获得与地主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影响:消极——租佃关系下,佃农所受地租剥削沉重。积极——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经过斗争取得了一定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3.经济重心南移 一、原因 ①中原人口南迁为南方地区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及技术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④统治者的重视与支持 二、过程 两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全面开发南方地区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一般认为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中唐以后,完成于南宋时期,初步开发不意味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 4.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成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