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2014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1、2单元

2013-2014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1、2单元

2013-2014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1、2单元
2013-2014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1、2单元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 1 )课时第 1 课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例1~3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前置作业1、看书预习P2-3,例1~例3

2、和家长一起分别用手丈量下书桌,记录下结果,说说你的发现。

3、仔细观察直尺,你了解到些什么。

教学过程活动内

活动方式设计意图一. 谈

二. 探

(一)统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

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

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

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

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

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

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

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

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

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

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

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

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

从学生身边

的熟悉的事

物引入,激发

学生学习的

兴趣。

教学从两个

方面来组织

帮助学生认

识统一长度

单位的必要

性。让学生在

具体的操作

(二) 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 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2.认识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 ,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 。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 ,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 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

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 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

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

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 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 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

作活动中,有助于

帮助学生建立1厘

米的表象,亲身经

历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4.教学例3(量一

量)。

5.实践应用。

三. 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

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

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

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

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

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

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

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

(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

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

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

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

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

学书长边的长。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

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

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

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作业设计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第( 2 )课时认识米例4~5

教学重难点建立1米的表象。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前置作业预习P4例4~5,你知道了什么?还有更多相关知识吗?说给家长听听。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设计意图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

2.引入。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

会了什么知识?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

位——厘米。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

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

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这一

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

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

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

适。)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

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

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

“米”。(板书课题。)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

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

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

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

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

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

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

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

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

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

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

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

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

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

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通过实际操作,

学生感受到用刻

尺量较长的物体

非常不方便,自

过渡到需要更长

尺子量,从而引

米尺,认识长度

位:米

2.观察刻度。

三.积累运用(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3.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

估的准。

4.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教学

过程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

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

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

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

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

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

们吧!

作业设计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板书设计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1米=100厘米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 3 )课时认识线段例6~7

教学重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学生:学生尺。

前置作业1、你能画出几条小明家道学校的路线?

商店

学校小明家

游乐场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设计意图一. 情境引入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6(认识

线段)。

(课件播放消防员接到任务的情

境。)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

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

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

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

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

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

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

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

研究这个问题。

(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

的吗?(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一下子

看不出长短。)谁能想个办法比比

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学

生拉直毛线。)

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

再比呢?

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

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

吗?

(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

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

(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

松,它是线段吗?(不是,弯弯的

通过自学学生对

线段有了认识,

因此,开课就直

接让他们在小组

内交流,综合小

组的意见,进一

步认识线段

通过实际操作,

巩固量线段的方

2.教学例7(画线段)。不是线段。)拉直,现在呢?

(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

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

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

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

个端点。

(3)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

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

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

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

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

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

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

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

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4)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

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

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

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

是几厘米。)

(1)学画线段。同学们已经学会量

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

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学生

在作业纸上画。)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

(学生演示。)

教师演示: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

度3的地方。

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

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

让学生在动手操

作中通过与曲线

的对比,直观感

受线段的特点

通过操作巩固线

段的各个基本特

学过程

三、巩固应用

四.课堂小结。

吗?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

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

到刻度8的地方。

(2)做一做。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

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

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

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

段。)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

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

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③要

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小结: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

还一起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

测量长度还有很多的工具,下课后请同

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页“你知道吗?”,

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

作业设计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3.巩固应用。

(l)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第( 4 )课时确定长度单位例8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

重难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前置作业1、预习第7页例8,要解决什么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说给家长听听。

2、能自己编写一道类似的题目考考你的小伙伴吗?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设计意图一. 复习引入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

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

和1米的长度吗?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

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

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

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

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

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

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

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

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

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

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

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

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

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

1米多高,

在旧知的基础

上,回顾单位的

大小和区别

参照生活的实例

直观感受单位的

大小

教学过程2.巩固新知。

3.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

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

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

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

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

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

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

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

呢?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

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

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

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

位。

结合生活中

的实际,多感

受单位长度

的大小,形成

一定的只管

感受和单位

大小的意识

作业设计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1、加法

第( 1 )课时不进位加法例1~2

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

第二单元第1 课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3、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前置作业观察P11主题图

1、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吗?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设计意图

一、结合前置作

业,创设情境,激

发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合作交流,探讨前置作业

小组内交流,在小组内相互提问,

互相解答。请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

问题,学生集体订正。

2、收集典型问题并板书

从学生展示的问题中抽出典型的数

学问题。并板书教学:“二(1)班学生

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1)、学生自主尝试多种方法解决

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2)、小组内合作交流,交流各自

的方法,比比谁的更好;

(3)、汇报展示,请同学汇报展示。

复习小棒算法,口算的计算方法。

3、新方法竖式讲解

(1)、数位的对齐,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相同数位相加,

(3)、检查计算过程,书写答案。

让学生先自

学,先自主去

发现问题,去

提出问题,并

尝试简答,培

养孩子发现

并解决问题

的能力

对于竖式计

算的方法必

须要做到步

步到位,严格

要求

教学过

程三、巩固应用,内

化提升

4、练习巩固

学生自主完成P12做一做规范孩子

数学过程,严格要求格式。

5、出示例2

学生自主模仿例1,学习用竖式计算

两位数加两位数,类比区别,严格要

求每一步。

小组交流讨论竖式计算方法,比较相

互之间的区别,互相纠正错误。

展示学习成果,全班订正。规范格式。

6,、提升巩固

完成P13做一做

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学习需要举

一反三,让学

生在已有学

习的基础上

学会类比、模

仿学习,尝试

自己比较学

习新知识,掌

握新方法,体

验知识的生

成过程。通过

巩固和练习,

可以让学生

进一步升华

自己的知识

完成练习二,第1、2题

板书设计

不进位加法十个十个

3 5 3 5 + 2 + 3 2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 7 6 7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第( 2 )课时进位加法例3

教学

重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过程中的顺序和进位问题。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前置作业1.预习课本P14

2.试一试用竖式计算出下面两道题,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24+61= 35+37=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设计意图

一、结合前置作业,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合作交流,探讨前置作业

小组内相互交流。请部分学生上

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学生集体订

正。

2.发现问题并板书

板书“二(1)班学生和二(3)

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

并小结:

(1)学生自主尝试多种方法解

决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2)小组内合作交流,试着用

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和用竖式计

算,交流各自的方法,比比谁的更

好;

(3)汇报展示,请同学汇报展

示。在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3.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时需注意

什么?

在小组内讨论并尝试归纳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让学生先自学,

通过自主学习去

发现问题,并提

出问题,找出不

同,培养孩子发

现并解决问题的

能力

对于竖式计算的

方法必须要做到

步步到位,严格

要求,尤其是对

“进位”的掌握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设计意图

三、巩固应用,内

化提升

4.练习巩固

学生自主完成P14做一做规范孩子数学

过程,严格要求格式。

小组交流讨论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

法,比较相互之间的区别,互相纠正错

误。

展示学习成果,全班订正,规范格式。

学习需要举

一反三,让学

生在已有学

习的基础上

进行探索,尝

试自己比较

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方法,

体验知识的

生成过程。通

过巩固和练

习,让学生对

本节课的知

识有进一步

的认识和升

完成P15练习二:第4、5题

板书设计

进位加法

十个

3 5 + 317

7 2

课后反思

第(1)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例1

学习目标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1、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2、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前置作业自学书18页的例1,想一想两位数减两位数列竖式应注意什么?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设计意图一、情景导

入,激发兴

趣。

二、探究新

知。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

解答吗?

1、教学例1.

思考:要求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要

先知道什么?用什么方法解答?怎么列式?

2、板书算式:36-23=,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在练习本上试算。

3、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4、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

齐,从个位减起,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通过观察情

景图,从而使

学生自己发

现问题,激发

解决问题的

兴趣

尝试、交流中

掌握计算方

法初步体会

算法的多样

化。

教学过程三、巩固练

习,实践应

用。

四、全课小

结。

1、完成书1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书18页做一做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书练习三1、2、3题,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

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通过多种形式

的练习掌握计

算方法。

培养学生归纳

总结的能力。

作业设计1、书18页“做一做”的1、2题。

2、书20页练习三的1、2、3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例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36-23=

第(2)课时退位减例2~3

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

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具准备小棒,课件

前置作业1、预习P19例2-3。(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

2、探究算理,理解算法。

试算:51-36= 我是这样算的:

50-24= 我是这样算的:

3、我的例子:

4、我的发现(方法总结)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

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小组交流

小组汇报,全班

交流

师:昨天孩子们回家预习P19例2-3,

都知道了些什么呢?

提出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

牌?”

该怎么解决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51-36=

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有关两位数减

法的知识,引出课题。

板书:退位减(两位数减两位数)

出示题目:51-36=

师:你会算吗?先试着算一算,和小

组同学交流你的算法。

可能:(1)摆小棒

问:为什么要拆开5捆中的一捆呢?

不拆可以吗?

(因为单根的1根小棒不够减6根小

棒,所以要拆开其中的一捆,这样才

够减)

那现在应该怎么减?减完后还剩下几

捆几根?

自主收集信息,

发现问题

自主学习,讨论

交流

2、教学例3。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3、总结交流发现(方法、注意的地方)

4、练习。注意也可以先用拆开的10根小棒减去

8根小棒,然后再加上原有的6根小棒,

这样单根的小棒总共剩下8根。

(2)列竖式计算。

生试讲,并板书

想一想,先算什么?够减吗?怎么

办?

引导学生得出要先算个位,但是不够

减,可以借助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不

够减,可以从十位退一。

板书: 4 11

5 1

- 3 6

说明:从十位退一,可以在十位的“5”

上点上一个小圆点,退完后十位上剩

下4;这时个位上变成了11。

想一想:从十位减起方便吗?让学生

小组合作讨论。

(3)比较。

师:比一比例1和例2,这两道题在计

算上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例1是不退位减,

例2是退位减。

同时把课题补充完成:两位数减两位

数(退位减)

在进行退位减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1)为什么要从十位退一?

(2)从十位退一后个位怎么减?

(3)十位退一后,十位怎么减?

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笔算两位数减法时要注意: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一。

重点教学,被减

数个位的0从十

位退一后,个位

该怎么计算的问

教学

过程三、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的5-7题。

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本节课学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

位数的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笔算两位数减法的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一

通过探讨交

流总结笔算

减法要注意

什么

作业设计1、第5题。

2、第6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认真观察竖式计算过程,想想是否正确,如果发现有错,说明错在哪,并及时进行改正。

3、第7题。

引导学生观察,理解题意,要求出“差的十位上是几”,首先必须看清楚个位上的数够不够减,要不要从十位退一,然后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xx小学2017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7—2018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设计(全册)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 下册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内容及简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约3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2例1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 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第1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调查一下,还可以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刚才你们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最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最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 师: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为什么?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订做校服的人员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出示统计表) 最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教师记录在统计表中。采用同样的方式统计其余三种颜色的数据。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各种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就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最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最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人教版二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全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材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学生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

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教案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基本知识的。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通过参与有趣的调查活动,使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了解调查的方法,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调查、记录和整理结果,意在使学生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和记录方法的多样性。学会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使结果易于整理。 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的初步知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调查、记录和整理、简单分析数据奠定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统计相关的生活场景,只是学生没有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1.让学生经历抽样调查、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 力 1.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和统计的必要性。 本单元的两个统计活动是调查学生喜欢的校服颜色和投票决定参加比赛的人选,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调查、收集和整理的过程,特别是学生要自己进行数据的调查记录,体验抽样调查的合理性、记录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获得数据统计的经验。此外,在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或作出推测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统计的意义和必要性。 2.从多种方法中选择优化。 无论是调查方法还是记录数据的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思维也是灵活多样的,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强求划一,而是应该从众多的方法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学会自己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调查、记录并整理分析。这一优化过程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 调查、记录和整理1课时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师电子备课(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但是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学生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差,作业不够规范,马虎、粗心现象特别突出,在加上很多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我这个学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的教育力度。X k B 1 . c o m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等。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w W w .x K b 1 .c o M 教材还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新课标第一网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 (一)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

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2)出示统计表。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师电子备课(二年级第二学期) 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结果。 (3)学生同法操作,记下不同人测的结果。(数与单位齐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