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GPPLTE36.211-890_TDD_0912_Uu接口技术要求_第2部分-物理信道和调制

3GPPLTE36.211-890_TDD_0912_Uu接口技术要求_第2部分-物理信道和调制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口技术要求

第2部分:物理信道和调制

TD-LTE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Uu Interface Technical Requirement – Part 2 :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

200X –XX –XX 印发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YDB XXXX-XXXX

目次

目次.............................................................................. I 前言............................................................................ III

1 范围 (5)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5)

3.1 术语和定义 (5)

3.2 缩略语 (7)

4 帧结构 (8)

4.1 帧结构类型2 (8)

5 上行链路 (9)

5.1 概述 (9)

5.2 时隙结构和物理资源 (9)

5.3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11)

5.4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13)

5.5 参考信号 (19)

5.6 SC-FDMA基带信号产生 (34)

5.7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34)

5.8 调制和上变换 (49)

6 下行链路 (50)

6.1 概述 (50)

6.2 时隙结构和物理资源单元 (50)

6.3 下行物理信道的一般结构 (56)

6.4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65)

6.5 物理多播信道 (65)

6.6 物理广播信道 (66)

6.7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66)

6.8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68)

6.9 物理HARQ指示信道 (70)

6.10 参考信号 (75)

6.11 同步信号 (81)

6.12 OFDM基带信号产生 (85)

6.13 调制和上变换 (85)

7 通用功能 (86)

7.1 调制映射 (86)

7.2 伪随机序列产生 (89)

8 定时 (89)

8.1 上下行帧定时 (89)

参考文献 (90)

I

YDB XXXX-XXXX II

YDB XXXX-XXXX

前言

YDB XXXX-XXXX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技术要求》分为九个部分:─第1部分:物理层概述;

─第2部分:物理信道和调制

─第3部分:物理层复用和信道编码

─第4部分:物理层过程

─第5部分:物理层测量

─第6部分:MAC协议

─第7部分:RLC协议

─第8部分:PDCP协议

─第9部分:RRC协议

本部分是第2部分。与3GPP TS 36.211-890的技术内容一致。

YDB XXXX-XXXX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技术要求》是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系列技术报告之一,该系列技术报告的结构和名称预计如下:

a)YDB XXXX-XXXX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入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b)YDB XXXX-XXXX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技术要求》

─第1部分:物理层概述;

─第2部分:物理信道和调制

─第3部分:物理层复用和信道编码

─第4部分:物理层过程

─第5部分:物理层测量

─第6部分:MAC协议

─第7部分:RLC协议

─第8部分:PDCP协议

─第9部分:RRC协议

c)YDB XXXX-XXXX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X2接口技术要求》

─第1部分:概述;

─第2部分:层1

─第3部分:信令传输

─第4部分:应用协议

─第5部分:数据传输

d)YDB XXXX-XXXX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S12接口技术要求》

─第1部分:概述;

─第2部分:层1

─第3部分:信令传输

─第4部分:应用协议

─第5部分:数据传输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均为规范性/资料性附录。

III

YDB XXXX-XXXX

IV 为适应信息通信业发展对通信标准文件的需要,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一安排下,对于技术尚在发

展中,又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性文件引导其发展的领域,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组织制定“通信标准类技术报告”,推荐有关方面参考采用。有关对本技术报告的建议和意见,向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反映。

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诺基亚西门子通信(上海)有限公司、广州新邮通信有限公司、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诺基亚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天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重邮信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YDB XXXX-XXXX

5 TD-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 接口技术要求 第2部分:物理信

道和调制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TD-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 接口的各物理信道。

本部分适用于TD-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l k

由频域索引号k 和时域索引号l 组成的资源单元 )(,p l k a 资源单元),(l k 的值(对于天线端口p )

D 支持循环延迟分集的矩阵

RA D PRACH 密度值

0f 载波频率

RA f 一定时间间隔内的频率资源索引

PUSCH sc M 上行链路传输中的可调度带宽,以子载波的形式表示

PUSCH RB M 上行链路传输中的可调度带宽,以资源块的形式表示

(q)M bit 物理信道上传输的编码比特数(对于码字q )

(q)M sy m b 物理信道上传输的调制符号数(对于码字q )

lay er sy m b M 物理信道上每层传输的调制符号数

ap sy m b M 物理信道上每根天线上传输的调制符号数(对于码字q )

N 一个常数,当kHz 15=?f 时为2048 ,kHz 5.7=?f 时为4096

l N ,CP

一个时隙中第l 个OFDM 符号的下行链路循环前缀长度

YDB XXXX-XXXX

6

(1)

cs

N PUCCH格式1/1a/1b和格式2/2a/2b在一个物理资源块中混合传输时格式1/1a/1b可用的循环移位数

(2)

RB

N可用于PUCCH格式2/2a/2b 传输的物理资源块数

HO

RB

N用于PUSCH跳频的偏移,以资源块的形式表示(由高层设置)

cell

ID

N物理层小区标识

MBSFN

ID

N MBSFN区域标识

DL

RB

N下行链路带宽配置

DL

min,

RB

N最小的下行链路带宽配置

DL

max,

RB

N最大的下行链路带宽配置

UL

RB

N上行链路带宽配置

UL

min,

RB

N最小的上行链路带宽配置

UL

max,

RB

N最大的上行链路带宽配置

DL

sy m b

N一个下行时隙中包含的OFDM符号数

UL

sy m b

N一个下行时隙中包含的SC-FDMA符号数

RB

sc

N频域上的资源块大小,以子载波的形式表示

SP

N一个无线帧中上下行转换点的个数

PUCCH

RS

N PUCCH中每个时隙的参考符号数

TA

N UE侧上下行无线帧之间的定时偏移,以s T为单位表示

offset

TA

N固定定时提前偏移, 以s T为单位表示

)1(

PUCCH

n PUCCH formats 1/1a/1b的资源索引

)2(

PUCCH

n PUCCH formats 2/2a/2b的资源索引

PDCCH

n一个子帧中存在的PDCCHs 数目

PRB

n物理资源块号

RA

PRB

n分配给PRACH的第一个物理资源块

YDB XXXX-XXXX

7 RA

offset PRB n PRACH 中可用的第一个物理资源块

VRB n 虚拟资源块号

RNTI n 无线网络临时标识

f n 系统帧号

s n 一个无线帧中的时隙号

P 小区专用天线端口数

p 天线端口号

q 码字号

RA r 在相同的前导格式和PRACH 密度中的PRACH 版本索引

Q m 调制方式::2 代表QPSK, 4 代表 16QAM 以及 6 代表 64QAM 传输

()t s p l )

( 一个时隙中第l 个OFDM 符号上第p 个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域连续基带信号

RA t 指示PRACH 在无线帧出现的时机

1

RA t 指示PRACH 在一个无线帧内在半帧出现的时机

2

RA t 在半帧内PRACH 起始时对应的上行链路子帧号

f T 无线帧持续时间

s T 基本的时间单位

slot T 时隙持续时间

W 下行链路中用于空间复用的预编码矩阵

PRACH β PRACH 的幅度比例因子

PUCCH β PUCCH 的幅度比例因子

PUSCH β PUSCH 的幅度比例因子

SRS β 探测参考信号的幅度比例因子

f ? 子载波间隔

RA f ? 随机接入前导的子载波间隔

υ 传输层数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部分。

CCE Control Channel Element 控制信道单元

CDD Cyclic Delay Diversity 循环延迟分集

PBCH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物理广播信道

PCFICH 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PDCCH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PDSCH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PHICH 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 物理HARQ 指示信道

PMCH 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 物理多播信道

PRACH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YDB XXXX-XXXX

8 PUCCH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PUSCH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4 帧结构

在本规范中,除非特别说明,各种域的时域大小均为时间单位s T 的倍数。该时间单位定义为)2048150001s ?=T 秒。 下行和上行都以无线帧结构传输,一个无线帧的长度为ms 10307200s f =?=T T 。帧结构类型2应用于TDD 。

4.1 帧结构类型2

帧结构类型2适用于TDD 模式。每个无线帧长ms 10307200s f =?=T T ,由两个长为ms 5153600s =?T 的半帧组成。每个半帧由五个长为ms 107203s =?T 的子帧组成。支持的上下行配置见表4.2-2,对一个无线帧中的每个子帧,“D”表示专用于下行传输的子帧,“U” 表示专用于上行传输的子帧,“S”表示用于DwPTS, GP 和 UpPTS 这三个域的特殊子帧,DwPTS 和UpPTS 的长度见表4.2-1,它们的长度服从DwPTS, GP 和 UpPTS 总长度为ms 107203s =?T 。每个子帧i 由2个时隙i 2和12+i 表示,每个时隙长为ms 5.015360s slot =?=T T 。

LTE TDD 支持5ms 和10ms 的上下行切换周期。

如果下行到上行转换点周期为5ms ,特殊子帧会存在于两个半帧中;

如果下行到上行转换点周期10ms ,特殊子帧只存在于第一个半帧中。

子帧0和子帧5以及DwPTS 总是用于下行传输。UpPTS 和紧跟于特殊子帧后的子帧专用于上行传输。

GP UpPTS DwPTS

图4.2-1: 帧结构类型2(5 ms 转换周期)

YDB XXXX-XXXX

9

5 上行链路

5.1 概述

上行传输的最小资源单位是资源单元,其定义见5.2.2节。

5.1.1 物理信道

上行物理信道对应于一组资源单元的集合,用于承载源自高层的信息。同时它是36.212和36.211规范的接口。本规范定义了如下的上行信道:

-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

-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 -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 5.1.2 物理信号

上行物理信号是指物理层使用的但是不承载任何来自高层信息的信号。本规范定义了如下的上行物理信号:

- 参考信号

5.2 时隙结构和物理资源

5.2.1 资源格

一个时隙中的传输信号可以用一个资源格表示,这个资源格由UL RB RB sc N N 个子载波和UL symb N 个

SC-FDMA 符号组成,资源格如图5.2.1-1所示。UL RB N 的值由小区中配置的上行传输带宽决定,同时满

UL max,RB UL RB UL min,RB N N N ≤≤

YDB XXXX-XXXX

10

其中,6UL min,RB

=N 且110UL max,RB =N ,分别是目前版本的规范中支持的最小和最大上行链路带宽。允许设置的UL RB N 值见参考文献[7]。

一个时隙中SC-FDMA 符号数取决于高层配置的循环前缀长度,其值见表5.2.3-1。

One uplink slot T 0=l 1UL symb -=N l R B

U L s u b c a r r i e r RB sc N ?resource elements

Resource element )

,(l k 1

RB sc -N

图5.2.1-1: 上行资源格

5.2.2 资源单元

资源格中的每个单元称为资源单元,并在时隙中每个资源单元都有唯一的序号对()l k ,定义,其中k

和l 分别是频域和时域索引。资源单元()l k ,对应一个复数值l k a ,,其中1,...,0RB sc UL RB -=N N

k 、1,...,0UL sy mb -=N l 。一个时隙中物理信道或物理信号中不用于发送的资源单元的l k a ,值应置为0。

5.2.3 资源块

时域中连续的UL sy m b N 个SC-FDMA 符号和频域中连续的RB sc N 个子载波定义为一个物理资源块,其中

UL sy m b N 和RB sc N 在表5.2.3-1中给出。因此上行链路中的一个物理资源块由RB sc UL sy mb N N ?个资源单元组成,

YDB XXXX-XXXX

11

对应时域的1个时隙和频域的180 kHz 。

???

?????=RB sc PRB N k n 5.3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上行物理共享信道基带信号处理步骤如下:

——加扰

——对被加扰的比特进行调制,生成复值符号

——传输预编码,生成复值符号

——将复值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

——为每个天线端口生成复值时域SC-FDMA 信号

图5.3-1:上行物理信道处理流程

5.3.1 加扰

比特块)1(),...,0(bit -M b b ,其中bit M 为PUSCH 在一个子帧传输的比特数,需要在调制之前由一个UE 指定的扰码序列加扰,生成加扰之后的比特块)1(~),...,0(~bit -M b b ,扰码规则如下

令 i = 0

while i < M bit

if x )(=i b

// ACK/NAK 或秩指示占位符比特

1)(~=i b

else if ()b i y = // ACK/NAK or 或秩指示重复占位符比特

)1(~)(~-=i b i b

Else // 数据或信道质量编码比特,秩指示编码比特或 ACK/NAK 编码比特

()2mod )()()(~i c i b i b +=

end if

end if

i = i + 1

YDB XXXX-XXXX

12

end while

其中x 和y 是在参考文献[3]的5.2.2.6节中定义的标记符;扰码序列)(i c 在7.2节定义,在每一子帧的开始时以初始值??cell ID 9s 14RNTI init 222N n n c +?+?=初始化,其中RNTI n 为用于PUSCH 传输的RNTI 如

文献[4]第8节所描述。

5.3.2 调制

扰码比特块)1(~

),...,0(~bit -M b b 根据7.1节进行调制,得到)1(),...,0(sy mb -M d d 的复值符号块。表5.3.2-1给出了上行物理共享信道的调制方案。

5.3.3 传输预编码

复值符号块)1(),...,0(sy mb -M d d 被分为PUSCH sc sy mb M M 个子集,每一个子集对应一个SC-FDMA 符

号。传输预编码如下式:

1,...,01

,...,0)(1

)(PUSCH sc sy mb PUSCH sc 102PUSCH sc PUSCH sc PUSCH sc PUSCH sc PUSCH sc

-=-=+?=+?∑-=-M M l M k e i M l d M k M l z M i M ik j π

得到一个复值符号块)1(),...,0(sy mb -M z z 。变量RB sc PUSCH RB PUSCH sc N M M ?=,其中PUSCH RB M 表示PUSCH

带宽内的资源块数,应满足:

UL RB PUSCH RB 532532N M ≤??=ααα

其中532,,ααα为一组非负整数值。

5.3.4 映射到物理资源

为满足[4]中5.1.1.1节中规定的发射功率PUSCH P 要求,复值符号块)1(),...,0(sy mb -M z z 应该乘以一个幅值因子PUSCH β,然后从)0(z 开始依次映射到分配给PUSCH 的物理资源块上。映射到分配的物理资源块的资源单元()l k ,上,映射从一个子帧的第一个时隙开始,按序先增加k 然后再增加l ,用于传输PUSCH 的资源单元不能再用于传输参考信号,也不预留给SRS 传输。

如果上行跳频没有激活,用于传输的物理资源块设为VRB PRB n n =,其中VRB n 由上行链路调度许可获得,见参考文献[4]的8.1节。

如果上行跳频被激活并且为PUSCH 跳频类型1,那么用于传输的物理资源块由参考文献[4]的8.4.1节定义。

如果上行跳频被激活并且使用预定义的跳频模式,那么时隙s n 中用于传输的物理资源块由调度许可和一个预定义模式定义,此模式依据下式:

YDB XXXX-XXXX

13

()()()()()

??????

?????>-==??

???>+==???--=??--+?+=121~12)(~1)(~)(hopping subframe inter and intra hopping subframe inter 2)mod()(mod ~21~)(~HO RB VRB VRB VRB HO RB s PRB s PRB s PRB s

s

sb sb RB m sb RB VRB sb RB sb RB hop VRB s PRB sb sb sb sb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i N N i f N n N N i f n n n VRB n 由[4]中8.1节的调度许可得到,参数PUSCH-hoppingOffset ,HO RB

N 由高层给定。每个子带的大小sb RB N 由下式得到:

()???????>--==12mod 1sb sb HO RB HO RB UL RB sb UL RB sb RB N N N N N N N N

其中子带数量sb N 由高层给定。函数{}1,0)(m ∈i f 决定是否使用镜像。高层给定参数Hopping-mode 决定是“子帧间”跳频还是“子帧内和子帧间”跳频。

跳频函数)(hop i f 和函数)(m i f 为:

109(101)101hop 109(101)10101((1)()2)mod 2()((1)()2mod(1)1)mod 2sb i k i hop sb sb k i i k i hop sb sb sb k i N f i c k N N f i f i c k N N N ?+-?+=?+?+-?+=?+=???-+?=?=?????-+?-+> ?????∑∑

m 1 mod 2()__mod 2

1 (10)1sb sb sb N i f i CURRENT TX NB N c i N =??==???>?和子帧内和子帧间跳频和子帧间帧跳频

其中)1(-hop f =0,伪随机序列)(i c 见7.2节,CURRENT_TX_NB 指示时隙s n 中发送的传输块的传输数量[8]。每一帧的开始,伪随机序列以初始值init c 初始化。TDD 模式有cell

ID 9init )4mod (2N n c f +?=。

5.4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 ,用于承载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同一个UE 不会同时传输PUCCH 和PUSCH 。对于帧结构类型2,PUCCH 不在UpPTS 域中传输。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支持表5.4-1中给出的多种格式。格式2a 和2b 只支持常规循环前缀。

YDB XXXX-XXXX

14

所有的PUCCH 格式在每一个符号中都要用到一个循环移位序列,其中),(cell cs

l n n s 用于计算不同格式的循环移位值。),(cell cs

l n n s 的值随符号数l 和时隙号s n 变化: ∑=?++?=7

0s UL sym b s cell cs 2)88(),(i i i l n N c l n n 其中伪随机序列)(i c 见7.2节。伪随机序列在每个无线帧的开始通过初始值cell ID init N c =初始化。

用于PUCCH 传输的物理资源取决于高层配置的2个参数(2)RB N 和 (1)cs N 。0(2)RB

≥N 表示每个时隙中可用于PUCCH 格式2/2a/2b 传输的物理资源块数。(1)cs N 表示的是PUCCH 格式1/1a/1b 和格式2/2a/2b

在一个物理资源块中混合传输时格式1/1a/1b 可用的循环移位数。(1)cs N 是PUCCH shift ?的整数倍,PUCCH shift

?由高层配置,(1)cs N 取值范围为{0, 1, …, 7}。0(1)cs

=N 表示没有物理资源块用于PUCCH 格式1/1a/1b 和格式2/2a/2b 混合传输。一个时隙中最多一个物理资源块支持PUCCH 格式1/1a/1b 和格式2/2a/2b 混合传输。

用于传输PUCCH 格式1/1a/1b 和PUCCH 格式2/2a/2b 的资源分别通过非负的索引值(1)PUCCH n 和

)2(8(1)cs RB sc (1)cs RB sc

(2)RB (2)PUCCH --???????+

5.4.1 PUCCH 格式1,1a 和1b

对于PUCCH 格式1,信息由是否存在针对UE 的PUCCH 传输来承载。在本节的剩余部分,对于PUCCH 格式1,假定1)0(=d

对PUCCH 格式1a 和1b ,分别传输1和2个比特。比特块)1(),...,0(bit -M b b 按表5.4.1-1进行调制,生成复值符号)0(d 。不同PUCCH 格式采用的调制方案见表5.4-1。

复值符号)0(d 将乘以一个长度为12PUCCH seq =N 的循环移位序列)()(,n r v u α,即:

YDB XXXX-XXXX

15

1,...,1,0

),()0()(PUCCH seq )(,-=?=N n n r d n y v u α 其中)()(,n r v u α见5.5.1节,PUCCH seq

RS sc N M =。循环移位α按以下定义在符号和时隙间变化。 复值符号块)1(),...,0(PUCCH seq

-N y y 按照如下方式使用)(s n S 和正交序列)(oc i w n 进行加扰和块扩频: ()

()n y m w n S n N m N N m z n s ??=+?+??)()('oc PUCCH seq PUCCH seq PUCCH SF 其中,

1

,0'1,...,01

,...,0PUCCH seq PUCCH SF =-=-=m N n N m

???==otherwise 0

2mod )('if 1)(2πj S s e n n n S

对常规PUCCH 格式1/1a/1b 的两个时隙均有4PUCCH SF

=N ;而对短PUCCH 格式1/1a/1b ,第一个时隙4PUCCH SF =N 而第二个时隙3PUCCH SF =N 。序列)(oc i w n 见表5.4.1-2和5.4.1-3,)('s n n 在后面定义。

用于PUCCH 格式1, 1a 和1b 传输的资源由资源索引(1)PUCCH n 确定,正交序列索引)(s oc n n 和循环移

位),(s l n α根据下面的式子由(1)PUCCH n 确定:

PUCCH s shift oc s PUCCH s shift RB s cs s sc cell PUCCH PUC cs s shift oc s shift cs s ()for normal cyclic prefix ()2()for extended cyclic prefix

(,)2(,)(,)()()mod (,)s n n N n n n n N n l n n l N n n l n n n n n n l απ?''???????=?''???????

??=?'+??+?=()()()CH RB sc cell PUCCH RB cs s shift oc s sc mod mod for normal cyclic prefix (,)()()2mod mod for extended cyclic prefi

s N N n n l n n n n N N ???'???????''+??+??? 其中,

???=???????<='prefix

cyclic extended 2prefix cyclic normal 3otherwise if RB sc PUCCH shift (1)cs (1)PUCCH (1)cs c N N c n N N 一个子帧的两个时隙中,PUCCH 映射到两个资源块中哪一个资源块由下式给出:

当02mod s =n ,有:

()()?????????-??<='otherwise

mod if )(PUCCH shift RB sc PUCCH shift (1)cs )1(PUCCH PUCCH shift (1)cs )1(PUCCH )1(PUCCH s N c N c n N c n n n n

YDB XXXX-XXXX

16 当1

2

mod

s

=

n,有:

()

[]()

??()

?

?

?

?

+

?

?

-

+

?

+

-

'

=

'

otherwise

/'

mod

/

1

1

mod

1

)1

(

)

(

PUCCH

shift

PUCCH

shift

(1)

cs

)1(

PUCCH

PUCCH

shift

RB

sc

s

s N

c

h

c

h

N

c

n

cN

n

n

c

n

n

其中,()()

P U CCH

s h i f t

s

cN

d

n

n

h?

+

-

=/'

mod

)1

(',对常规CP有2

=

d而对扩展CP有0

=

d。参数

delta-PUCCH-shift PUCCH

shift

?由高层给出。

表 5.4.1-1:PUCCH格式1a 和1b调制符号(0)

d

YDB XXXX-XXXX

17

表 5.4.1-2: 正交序列PUCCH SF (0)(1)w w N ??-??

(PUCCH SF 4N =)

表 5.4.1-3: 正交序列PUCCH SF (0)(1)w w N ??-??

(PUCCH SF 3N =)

5.4.2 PUCCH 格式2,2a 和2b 比特块)19(),...,0(b b 由UE 指定的扰码序列进行加扰。按下式产生一个扰码比特块)19(~),...,0(~b b :

()2mod )()()(~i c i b i b +=

其中扰码序列)(i c 见7.2节。扰码序列在每一个子帧开始的时候由初始值

??()()

RNTI 16cell ID s init 21212n N n c +?+?+=初始化,其中RNTI n 为 C-RNTI 。 然后对扰码比特块)19(~

),...,0(~b b 按照7.1节进行QPSK 调制,得到一个复值调制符号块)9(),...,0(d d 。

每一个复值符号)9(),...,0(d d 应该按下式乘以一个长度为12PUCCH seq =N 的循环移位序列)()(,n r v u α: 1

,...,1,09

,...,1,0)

()()(RB sc )(,PUCCH seq -==?=+?N i n i r n d i n N z v u α

)()(,n r v u α根据5.5.1节产生,且PUCCH seq RS sc N M =。

YDB XXXX-XXXX

18

用于PUCCH 格式2/2a/2b 传输的资源由资源指示(2)PUCCH n 确定,循环移位),(s l n α由(2)PUCCH n 通过下面

的式子计算得到:

RB sc

s cs s ),(2),(N l n n l n ?=πα 其中,

()

RB SC s s cell cs s cs N n n l n n l n n mod )('),(),(+= 且当02mod s =n 时有:

()???++<=otherwise mod 1 if mod )('RB sc (1)cs (2)PUCCH (2)RB RB sc )2(PUCCH RB sc (2)PUCCH s N N n N N n N n n n

s mod 21n =时有:

()[]

()()???--<-++-=otherwise mod 2 if 11mod 1)1(')('RB sc )2(RB sc (2)RB RB sc )2(PUCCH RB sc s RB sc s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PUCCH 对只支持常规循环前缀的PUCCH 格式2a 和2b ,比特流)1(),...,20(bit -M b b 应按表5.4.2-1调制,产生一个调制符号)10(d 。此符号用于PUCCH 格式2a 和2b 参考信号的产生,详见5.5.2.2.1节。

表 5.4.2-1:PUCCH 格式2a 和2b 的 调制符号(10)d

5.4.3 映射到物理资源

为了满足文献[4]中5.1.2.1节规定的发射功率PUCCH P 的要求,复值符号块)(i z 首先要乘以一个幅度因子PUSCH β,并从)0(z 开始依次映射到分配给PUCCH 传输的资源块中。在一个子帧的2个时隙上,PUCCH 每个时隙都只使用一个资源块。在用于传输的物理资源块中,从子帧的第一个时隙开始,按序先增加k 然后再增加l 的规则将)(i z 映射到资源单元()l k ,上,用于PUCCH 传输的 资源单元()l k ,不用于传输参考信号。

时隙s n 中用于PUCCH 传输的物理资源块按下式给出: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课程设计

摘要 霓虹灯主要是通过8255A对LED亮灭状态的控制,和8254定时/计数器的定时功能实现霓虹灯闪烁控制系统,外设是红、绿、黄三种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在程序自动控制下,按照不同规律闪烁同时由数码管显示相应的闪烁方式。 关键字: 8255A 8254 LED 数码管

一、设计的任务和要求 设计霓虹灯闪烁控制系统,是外设的红、绿、黄三种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在开关的控制下或者在程序自动控制下,按照不同规律闪烁。 要求发光二极管的亮、灭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发光二极管变化规律要求有多种状态。 二、设计小组成员及分工 本次课设由冀任共同完成,在课设中遇到的问题四个人共同思考解决。 三、总体设计 1、8254用于定时:定时/计数器0与定时器/计数器1共同构成100ms的定时器,确定执行相邻闪烁方式的间隔时间。 2.8255A用于控制LED的状态和数码管显示:PA0接8254的输出,B口接数码管,显示对应的闪烁方式,C口输出控制LED的状态。 3、六种闪烁方式: 方式1:从左向右依次点亮8个LED灯,数码管显示1 方式2:从右向左依次点亮8个LED灯,数码管显示2 方式3:从左向右依次点亮4个的红灯、2个黄灯和2个绿灯,数码管显示3 方式4:从左向右两个两个的点亮8个LED灯,数码管显示4 方式5:从两边向中间依次点亮8个LED灯,数码管显示5 方式6:按红、绿、黄顺序点亮相同颜色的灯,数码管显示6 1、芯片介绍 (1)芯片8255A 8255A是具有3个8位并行I/O口3种工作方式的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共有40个引脚,采用双列直插式封装。

D0--D7:三态双向数据线,与单片机数据总线连接,用来传送数据信息。 CS:片选信号线,低电平有效,表示芯片被选中。 RD:读出信号线,低电平有效,控制数据的读出。 WR:写入信号线,低电平有效,控制数据的写入。 Vcc:+5V电源。 PA0--PA7:A口输入/输出线。 PB0--PB7:B口输入/输出线。 PC0--PC7:C口输入/输出线。 RESET:复位信号线。 A1、A0:地址线,用来选择8255内部端口。 GND:地线。 三种工作状态: 1) 工作方式 0 :这是 8255A 中各端口的基本输入 / 输出方式。它只完成简单的并行输入 / 输出操作, CPU 可从指定端口输入信息,也可向指定端口输出信息,如果三个端口均处于工作方式 0 ,则可由工作方式控制字定义 16 种工作方式的组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设计设计题目:红外通信

微机接口与原理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姓名学号10291164 课程设计题目:红外通信 课程设计答辩或提问记录: 成绩评定依据: 课程设计预习报告及方案设计情况(30%): 课程设计考勤情况(15%): 课程设计调试情况(30%): 课程设计总结报告与答辩情况(25%): 最终评定成绩(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

红外通信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牛 一、课程设计题目: 题目:红外通信 内容:应用红外发射管和接收管,完成数据的发射和接收。发射管和接收管接在普通的I/O口。要求2个按键,一个按键是数据的0和1的变换,另一个按键是发送键。数据在1个数码管上显示。 二、课程设计要求 1. 根据具体设计课题的技术指标和给定条件,独立进行方案论证和电路设计,要求概念清楚、方案合理、方法正确、步骤完整; 2. 查阅有关参考资料和手册,并能正确选择有关元器件和参数,对设计方案进行仿真; 3. 完成预习报告,报告中要有设计方案,设计电路图,还要有仿真结果; 4. 进实验室进行电路调试,边调试边修正方案; 5. 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最终的电路图、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进度安排 1.时间安排 序号内容学时安排(天) 1 方案论证和系统设计 1 2 完成电路仿真,写预习报告 1 3 电路调试 2 4 写设计总结报告与答辩 1 合计 5 设计调试地点:电气楼410 2.执行要求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成绩优秀的可以自拟题目,其余的同学都是指定题目。,每组不得超过2人,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力完成所设计的详细电路(包括计算和器件选型)。严禁抄袭,严禁两篇设计报告雷同。

数据接口技术比较

系统接口规范以及常见的接口技术概述 一、基本要求: 为了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壮性,系统接口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1.接口应实现对外部系统的接入提供企业级的支持,在系统的高并发和大容量 的基础上提供安全可靠的接入; 2.提供完善的信息安全机制,以实现对信息的全面保护,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应防止大量访问,以及大量占用资源的情况发生,保证系统的健壮性; 3.提供有效的系统的可监控机制,使得接口的运行情况可监控,便于及时发现 错误及排除故障; 4.保证在充分利用系统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系统平滑的移植和扩展,同时在系 统并发增加时提供系统资源的动态扩展,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5.在进行扩容、新业务扩展时,应能提供快速、方便和准确的实现方式。 二、接口通讯方式: 接口基本采用了同步请求/应答方式、异步请求/应答方式、会话方式、广播通知方式、事件订阅方式、可靠消息传输方式、文件传输等通讯方式: 1.同步请求/应答方式: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服务请求,客户端阻塞等待服 务器端返回处理结果; 2.异步请求/应答方式: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服务请求,与同步方式不同的 是,在此方式下,服务器端处理请求时,客户端继续运行;当服务器端处理结束时返回处理结果; 3.会话方式: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建立连接后,可以多次发送或接收数据,同时 存储信息的上下文关系; 4.广播通知方式:由服务器端主动向客户端以单个或批量方式发出未经客户端 请求的广播或通知消息,客户端可在适当的时候检查是否收到消息并定义收到消息后所采取的动作;

5.事件订阅方式:客户端可事先向服务器端订阅自定义的事件,当这些事件发 生时,服务器端通知客户端事件发生,客户端可采取相应处理。事件订阅方式使客户端拥有了个性化的事件触发功能,极大方便了客户端及时响应所订阅的事件; 6.文件传输: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通过文件的方式来传输消息,并采取相应处理; 7.可靠消息传输:在接口通讯中,基于消息的传输处理方式,除了可采用以上 几种通讯方式外,还可采用可靠消息传输方式,即通过存储队列方式,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来传输消息,采取相应处理。 三、接口安全要求: 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各种接口方式都应该保证其接入的安全性。 接口的安全是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证接口的自身安全,通过接口实现技术上的安全控制,做到对安全事件的“可知、可控、可预测”,是实现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基础。 根据接口连接特点与业务特色,制定专门的安全技术实施策略,保证接口的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的安全性。 系统应在接入点的网络边界实施接口安全控制。 接口的安全控制在逻辑上包括:安全评估、访问控制、入侵检测、口令认证、安全审计、防恶意代码、加密等内容。 四、传输控制要求: 传输控制利用高速数据通道技术实现把前端的大数据量并发请求分发到后端,从而保证应用系统在大量客户端同时请求服务时,能够保持快速、稳定的工作状态。 系统应采用传输控制手段降低接口网络负担,提高接口吞吐能力,保证系统的整体处理能力。具体手段包括负载均衡、伸缩性与动态配置管理、网络调度等功能:

接口设计规范

目录 1接口类型 (2) 1.1人机接口 (2) 1.2软件-硬件接口 (2) 1.3软件接口 (2) 1.4通信接口 (2) 2接口设计规范 (2) 2.1基本内容 (2) 2.2规格说明 (3) 2.2.1人机接口 (3) 2.2.2软件-硬件接口 (3) 2.2.3软件接口 (3) 2.2.4通信接口 (3) 3接口设计文档提纲 (3)

1接口类型 1.1人机接口 人机接口是指计算机系统为完成人与机器之间互相传送信息而提供的功能的接口,包括硬件及程序。 1.2软件-硬件接口 软件-硬件接口是指软件系统中软件与硬件之间的接口。例如软件与接口设备之间的接口。 1.3软件接口 软件接口是软件系统中程序之间的接口。包括软件系统与其他系统或子系统之间的接口、程序模块之间的接口、程序单元之间的接口等。 1.4通信接口 通信接口是指处理机和标准通信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包括为实现数据通信用来完成接口功能的部件、装置及有关软件。 2接口设计规范 2.1基本内容 1、接口的名称标识 2、接口在该软件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3、接口在该软件系统中与其他程序模块和接口之间的关系 4、接口的功能定义 5、接口的规格和技术要求,包括它们各自适用的标准、协议或约定 6、各个接口的数据特性 7、各个接口的资源要求,包括硬件支持、存储资源分配等 8、接口程序的数据处理要求

9、接口的特殊设计要求 10、接口对程序编制的要求 2.2规格说明 2.2.1人机接口 准确地说明人机接口的设计条件、设计特征、编程要求等技术内容。包括人机交互环境、人机接口部件、信息传输方式及传输特性、信息格式、数据处理、存储资源分配和程序编制要求等。 2.2.2软件-硬件接口 逐个描述每一个软件-硬件间接口的设计特性。包括接口硬件说明、接口功能说明、接口信息说明、接口处理方法、接口控制方式、接口时间特性、存储资源分配和程序编制要求等。 2.2.3软件接口 逐个说明本软件系统与其他软件系统间接口的设计特征。包括接口功能说明、接口约定、数据特性、数据处理方法、接口程序运行控制、接口时间特性、存储资源分配和程序编制要求等。 2.2.4通信接口 逐个描述各个通信接口的设计特性。包括硬件描述、接口功能说明、通信协议、报文处理、存储资源分配、程序接口设计和程序编制要求等。 3接口设计文档提纲 1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编写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参考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术语和缩写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2软件系统综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3接口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接口框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接口一览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人机接口.........................................................................................................................................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软件-硬件接口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一、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本课程设计,初步掌握《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这门课程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具体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INTEL8086/8088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原理,熟练运用8086宏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熟悉各种I/O接口的配套使用技术,掌握用INTEL8086/8088CPU进行一些基本的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通过对具体应用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加深和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 1.根据设计内容设计出硬件电路图并作详细的设计说明,并绘制出电路图。 2.画出程序流程框图,用汇编语言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 3.进行系统的调试,完成加电仿真调试。 4.写出详细的设计报告。 三、基本要求 1.学生分成小组(3-4人一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系统分析、构成、软硬件调试及系统调试的工作。指导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给出课程设计任务书。对同一

小组内的不同学生,可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设计指标或设计要求。 2.各小组内学生应独立完成课题的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工作。 3. 设计结束后,提交已调通的应用程序和一份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 四、参考题目 1.交通灯控制 2.电子时钟 3.按键比赛 4. 自拟题目 要求:难易度适中 五、文档内容及规格 5.1 报告内容 ⒈封面 封页上填写题目、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报告提交日期。(题目:要求简洁、确切、鲜明,字数不宜超过 20字。) ⒉摘要扼要叙述本设计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精练。约 300 汉字。 ⒊目录目录应将文内的章节标题依次排列,标题应该简明扼要,各级标题有较显著区别。(列出目录,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报告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报告

2

3

实验一:数据传送 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用汇编语言设计、编写、调试和运行程序的方法; 学习用全屏幕编辑软件QEDIT.EXE建立源程序(.ASM文件); 学习用汇编软件MASM.EXE对源文件汇编产生目标文件(.OBJ文件); 学习用连接程序LINK.EXE对目标文件产生可执行文件(.EXE文件); 学习用调试软件TD.EXE调试可执行文件; 2.掌握各种寻址方法以及简单指令的执行过程。 二.实验器材 PC机 三.实验组织运行要求 1.利用堆栈实现AX的内容与BX的内容进行交换。堆栈指针SP=2000H,AX=3000H,BX=5000H; 2.汇编、调试、观察、记录结果; ⑴用QEDIT.EXE软件输入汇编语言源程序,以.ASM格式文件存盘; ⑵用MASM对源程序进行汇编产生二进制目标文件(.OBJ文件),再用连接程序LINK产生可执行文件(.EXE文件); ⑶用调试软件TD调试、运行程序,观察、记录结果。 四.实验步骤 1.进入子目录E:>\SY86后,利用QEDIT.EXE(简称Q)送入以下汇编语言源程序,并以M1.ASM文件存盘 ⑴汇编语言程序的上机过程 ①进入\SY86子目录 E:>CD\SY86 E:\SY86> ②进入QEDIT.EXE 编辑界面 E:\SY86> Q ③输入文件名*.ASM(如M1.ASM)后,输入源程序 源程序 DATA SEGMENT PARA PUBLIC’DATA’ ;数据段定义 DB 512 DUP(0) DATA ENDS STACK SEGMENT PARA STACK’STACK’ ;堆栈段定义 DB 512 DUP( ?) 4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交通灯

信息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2计本1班 1214110214 黄 福 朱 茜 2015年06月29日 院 系: 专 业: 年级班级: 学 号: 姓 名:指导教师: 设计日期: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 (3) 二.课程设计任务 (3) 三.总体设计方案 (3) 五.程序设计流程图 (4) 六. 程序连接图 (5) 七.程序清单 (5) 八.实验结果 (8) 九.课程设计总结和体会 (8)

一.课程设计目的 用汇编语言和微机原理实验箱完成实现双方向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以达到熟练运用汇编语言编程以及实验箱上各个芯片的灵活运用。 ⒈了解交通灯管理的基本工作原理 ⒉熟悉8253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和编程应用 ⒊熟悉8255A并行接口的工作方式和编程应用 二.课程设计任务 本次课程设计的内容为双方向交通信号灯的控制和管理。 具体要求如下: 1.东西方向车辆放行20秒钟。即东西方向的绿灯和南北方向的红灯同时点亮25秒钟和黄灯点亮3秒钟。 2.南北方向车辆放行20秒钟后,转为南北方向的黄灯点亮3秒钟,以警示将切换红绿灯。此时东西方向仍维持红灯点亮。 3.循环重复执行1和2两步骤。 三.总体设计方案 1、用实验系统8255A实现对信号灯的控制(B端口),A端口的PA6、PA7口用来和8253共同控制信号灯点亮的时间。 2、实验中,8255选用(10010000)方式选择字,A组工作0方式,A端口输入,PC4-PC7输出,B组0方式,B端口输出,PC3-PC0输出 3、实验中,8253采用两个计数器级联的方式达到定时的效果,8253计数器0的CLK0输入1MHZ的时钟脉冲,工作在模式3即方波发生器,理论设计OUT0 输出周期为0.01S的方波,则计数器0的初值为10000;OUT0输出的方波分别作为计数器1、计数器2的CLK1和CLK2的输入时钟脉冲,计数器1和计数器2工作方式为模式1,计数器1的初值为2500,即OUT1输出25秒,控制红绿灯的时间;计数器2初值为300,即OUT2输出3秒,控制黄灯的时间。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_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课程:现代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题目:键盘扫描实验

班级:数字媒体 1004 学号: 0305100417 学生:海洋 指导老师:天天 日期: 2012.6.18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键盘扫描的应用及编程 (2)掌握LED的应用 二、实验设备 PC计算机一台,TD-PIT + 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 (1)8255芯片:8255具有3个带锁存或缓冲的数据端口,它的并行数据宽度为8位。可与外设并行进行数据交换。A口和B口具有中断控制逻辑,在外设与CPU之间可用中断方式进行信息交换。把8255并口和键盘,组成一个键盘装置。通过cpu对8255的控制最总达到键扫的目的。每一个键对应一个ASCII 码字符,通过8255的输入和输出,最终显示在屏幕上。 (2)LED数码显示原理:数码管的 7 个段及小数点都是由 LED 块组成的,显示方式分为静态显示和动态显示两种。数码管在静态显示方式时,其共阳管的位选信号均为低电平,四个数码管的共用段选线 a、b、c、d、e、f、g、dp 分别与单片机的 8 根 I/O 口线相连,显示数字时只要给相应的段选线送低电平。数码管在动态显示方式时,在某一时刻只能有一个数码管被点亮显示数字,其余的处于非选通状态,位选码端口的信号改变时,段选码端口的信号也要做相应的改变,每位显示字符停留显示的时间一般为1-5ms,利用人眼睛的视觉惯性,在数码管上就能看到相当稳定的数字显示。 (3)键盘扫描原理:第一步,使行线为编程的输入线,列线是输出线,拉低所有的列线,判断行线的变化,如果有按键按下,按键按下的对应行线被拉低,否则所有的行

SPDIF接口规范详解

S/PDIF接口规范详解,S/PDIF Specification (Sony/Philips Digital Interface Format)是一种数字音频传输接口,普遍使用光纤和同轴线输出,将音频信号输出值解码器上,能保持高保真度的输出结果,广泛应用在DTS(Digital Theatre System,数字化影院系统)和杜比数字中。 基本上是以AES/EBU(也称为AES3)专业用数字接口为参考然后做了一些小变动而成的家用版本,可以使用成本比较低的硬件来实现数字讯号传输。为了定制一个统一的接口规格,在现今以IEC 60958标准规范来囊括取代AES/EBU 与规范,而IEC 60958定义了三种主要型态: ?IEC 60958 TYPE 1 Balanced ─ 三线式传输,使用110 Ohm阻抗的线材以及XLR接头,使用于专业场合 ?IEC 60958 TYPE 2 Unbalanced ─ 使用75 Ohm阻抗的铜轴线以及RCA 接头,使用于一般家用场合 ?IEC 60958 TYPE 2 Optical ─ 使用光纤传输以及F05光纤接头,也是使用于一般家用场合 事实上,IEC 60958有时会简称为,而IEC 60958 TYPE 1即为AES/EBU(或着称为AES3)接口,而IEC 60958 TYPE 2即为接口,而虽然在IEC 60958 TYPE 2的接头规范里是使用RCA或着光纤接头,不过近年来一些使用的专业器材

改用BNC接头搭配上75 Ohm的同轴线以得到比较好的传输质量,下表为AES/EBU与的比较表。 使用的编码方法 在传输数据时使用双相符号编码(Biphase Mark Code),简称BMC,属于一种相位调制(phase modulation)的编码方法,是将时钟讯号和数据讯号混合在一起传输的编码方法。 其原理是使用一个两倍于传输位率(Bit Rate)的时钟频率做为基准,把原本一位数据拆成两部份,当数据为1的时后在其时钟周期内转变一次电位(0->1或1->0)让数据变成两个不同电位的资料,变成10或01,而当数据为0时则不转变电位,变成11或00。同时每一个位开头的电平与前一个位结尾电平要不同,这样接收端才能判别每一个位的边界,如下图所示。 通信协议架构 与AES/EBU主要是做为传递PCM格式的信号,例如48kHz的DAT以及的CD,不过现在也有用来传递压缩过的多声道讯号。 标准传递两声道讯号的架构如下图所示,最上面为由192个框架(Frame)构成的区块(Block)。而每个Frame储存了两个声道的一组采样信号(Sample),分为Channel A与Channel B两个声道。而每组Sample由一个子框架(Sub

单片机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轻工业学院本科 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 总结报告 设计题目:定时器控制交通灯(带故障报警) 学生:忠良王彦峰王永亮方庆刚 系别: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通信工程08-1班 学号:9 指导教师:晓雷副教授 2011年1月7日

轻工业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定时器控制交通灯(带故障报警) 专业班级通信工程08-1班学号忠良59号 主要容、基本要求、主要参考资料等: 1. 课程设计目的 (1) 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分析能力; (2) 掌握MCS51单片机开发系统的使用; (3) 学习与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及硬件电路的设计还有联调仿真最 终成所选择课题的设计; (4) 利用简单的应用系统,培养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 2. 课程设计要求 (1)完成LED灯的显示、按键识别、电铃发出响声等,并完成模拟交通灯的功能; (2)从源程序、软件模拟、调试方面完成软件系统; (3)利用开发系统完成系统的总体调试、程序烧写,实现应用系统功能,并能对系统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3. 参考资料

(1)单片机典型系统设计实例精讲为,黄科,雷道仲编著电子工业出版发行2006.5(3,4); (2)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建忠编著电子科技大学; (3)AT89系列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王幸之,钟爱琴等编著航空航天大学出版发行2004; (4)51单片机编程基础与开发实例详解岂兴明,唐杰等编著人民邮电出版发行。 完成期限:2011-1-7 指导教师签名:晓雷 课程负责人签名:晓雷 2011年01月3日 目录 第一章设计容与要求4 第二章设计原理5 1.单片机概述5 2.STC89C52芯片简介6 3.定时器/计数器8

通用接口标准规范v1

接口标准规范 目录 接口标准规范 (1) 第1章概述 (3) 第2章基本要求 (4) 2.1信息通讯安全 (4) 2.1.1 安全评估 (4) 2.1.2 访问控制 (4) 2.1.3 防恶意代码 (4) 2.1.4 加密 (5) 2.2支持高并发 (6) 2.3可监控 (6) 2.3.1 日志全覆盖 (6) 2.4系统资源的动态扩展 (6) 2.5异常处理机制 (7) 2.6业务扩展 (7) 第3章接口通讯方式 (7) 3.1同步请求/应答方式 (7) 3.2异步请求/应答方式 (7) 3.3会话方式 (7) 3.4广播通知方式 (7) 3.5事件订阅方式 (7)

3.7可靠消息传输 (8) 第4章传输控制要求 (8) 4.1负载均衡 (8) 4.2伸缩性与动态配置管理 (8) 4.3网络调度 (9) 4.4充分理由 (9) 4.5单一职责 (9) 4.6高内聚低耦合 (9) 4.7状态及消息 (10) 4.8控制数据量 (10) 4.9禁止随意拓展参数 (10) 第5章接口技术 (10) 第6章接口规范 (11) 6.1域名规范 (11) 6.1.1 http接口 (11) 6.1.2 webservice接口 (11) 6.2 API路径规范 (11) 6.2.1 http接口 (11) 6.2.2 webservice接口 (11) 6.3版本控制规范 (12) 6.3.1 http接口 (12) 6.3.2 webservice接口 (12) 6.4 API命名规范 (12) 6.4.1 新增方法 (13) 6.4.2 删除方法 (13) 6.4.3 修改方法 (13) 6.4.4 获取方法 (13) 6.4.5 获取列表方法 (13)

接口设计规范V1.0 - 参考

服务端与手机平台 接口协议 BespRout 2014年11月

文档修改/审批记录

目录 1.概述 (4) 2.涉及接口 (4) 3.接口总体要求 (4) 3.1.系统间接口的原则 (4) 3.2.处理流程 (4) 3.3.接口实现方式 (5) 4.XXX服务端接口 (5) 4.1.XX模块-根据XX下载相关的配置文件 (5) 4.2.XX模块-生成指定XX的文件配置 (6) 4.3.APP启动-初使化参数 (7) 5.附件 (8) 5.1.备注说明 (8)

1. 概述 本文档提供接口给手机端使用,为手机端提供业务平台数据 2. 涉及接口 本文档涉及的外围系统接口包括:无 3. 接口总体要求 3.1.系统间接口的原则 接口设计遵循如下原则: ?安全可靠性原则:系统应提供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策略,支持多种安全而 可靠的技术手段,制定严格的安全可靠的管理措施; ?开放性原则:提供开放式标准接口,提供与其它系统的互联互通; ?灵活性原则:提供灵活的接口设计,便于接口的变动。 ?可扩展性原则:支持新业务的扩展以及接口容量与接口性能的提高; ?可管理性原则:提供良好的管理机制,保证在运行过程中提供给管理员方便 的管理方式以处理各种情况; ?统一性原则:应当保证系统的接口方式、接口形式、使用的协议等标准、统 一。 3.2.处理流程 接口处理流程

3.3. 接口实现方式 手机APP 应用 与服务端采用基于HTTP 的REST 协议完成,数据传输默认为JSON 4. XXX 服务端接口 测试地址前缀: http://192.168.3.208:8088/xxx/xxx 4.1. XX 模块-根据XX 下载相关的配置文件

微机接口技术课程设计目的及要求

微机接口技术课程设计目的及要求 一、课程设计题 目的:结合一个实际的接口技术问题在实验台上 编程模拟实现。 题目要求:1.由一个主控机(上位机)和若干个下 位机组成,上位机与下位机利用串行 通讯接口进行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系 统。主控机负责数据处理,下位机负 责接口访问。 2.必须有通过FPGA设计的接口电路, 并应用于该系统。 选题:每组可选择一个题目,鼓励自立题目。各 组的题目不可相同。 题目举例: 远程数据采集系统/远程步进电机控制系统 点歌播放系统/路口交通灯控制系统 车流采集系统/食堂购饭系统 商场存包系统/电梯控制系统 远程电表抄表系统/远程XXXXXX系统 。。。。。。。 二、设计要求:

结合实际应用,设计一微机应用系统,要求该系统 综合应用并行接口、串行接口、其它接口(定时器接 口、中断接口、模拟接口可选)、编制对应的程序, 实现主控中心微机与下位机远距离传送以及远程控 制或监测功能。 主控机:在显示屏上用数字、图形、表格、曲线等 直观数据处理的过程。 下位机:在显示屏上或用实验台的声光器件描述当 前监控的工作状态。 三、设计内容 根据以上任务,系统总体结构如下图: 1.系统硬件由主控机(其中一台微机)、下位机(另一台位 微机)和 执行部件组成。主控机与下位机通过串行通信线连接。

2. 执行部件:由接口电路等组成,将接收的数据送 入到下位机或将下位机输出的数据送到执行部 件。 3. 下位机:与主控机通信,控制执行部件。 4.主控机:与所有下位机进行数据交换,必要时需建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等。 5.主控机程序:串行(RS232)通信程序,数据处理程序等。6.下位机程序:串行(RS232)通信程序,执行部件控制程序。 四、使用的接口和接口地址 1.输入接口 ADC0809接口、拨码开关 可接到8255接口芯片中,使用8255接口地址。 2. 输出接口 LED接口、步进电机接口 可接到8255接口芯片中,使用8255接口地址。 扬声器接口 可接到8254接口芯片中,使用8254接口地址。 3.微机串行接口 微机8250/COM1端口地址:3F8H~3FFH 4. 8253/8254端口地址

微机接口技术课程设计(DOC)

河北科技大学 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班 课程名称:微机接口技术课程设计学年学期: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指导教师:王震洲 2 01 5 年7 月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及意义 (1) 二、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 (1) 三、设计内容与步骤 (1) 四、硬件电路设计 (2) 五、程序设计 (7) 六、数字频率示波器调试 (11) 七、课程设计总结及体会 (13) 附录:、接口实验卡电路原理图 (14)

一、课程设计目的及意义 数字存储示波器是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之一,其中采用的转换、转换及数据处理技术与《微机接口技术》课程内容联系紧密。通过本设计,学生可掌握、转换电路的设计和调试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任务及设计要求 本设计通过简单的转换接口电路,配合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现最基本的信号波形采集与存储,并通过简单的转换接口电路,将存储的数据还原为信号波形,在普通示波器的屏幕上显示出来。 被测信号产生电路参见“、接口实验扩展卡电路原理图”。当按下S1时,电容C5完全放电,转换器输入电压为零;抬起S1时,电容C5开始充电,转换器输入电压按过渡过程开始上升,最终达到+5V。图中时间常数约为10,整个充电过程需要3~5倍的时间常数时间。设计要求使用转换器捕捉电容C5充电的完整过程,并将采样数据存储起来。然后依次将采样数据通过转换器循环输出,产生一定频率的重复波形,送到普通示波器显示。 基本要求:使用一个转换器通道,将信号波形施加到示波器的Y轴,X轴扫描信号由示波器产生并调节,实现充电过程的波形稳定显示。 发挥部分:将示波器调整在方式,采样数据的转换器输出接到Y轴输入端,增加一个转换器通道,产生频率可变的X轴扫描信号,接到示波器X轴外部输入端,使充电过程的波形稳定显示。 三、设计内容与步骤 1、数字存储示波器原理分析 由于单片机实验系统已经提供了相关信号线,使用0809、0832和相关外围电路元件,组成了最基本的转换和转换电路。可由0809负责采集电容C5充电时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存储。0832将存储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的电压值,再将其设置为循环输出,产生一定频率的重复波形,送到普通示波器显示。

《微机原理与通信接口》课程设计说明书

《微机原理与通信接口》课程设计说明书

1.系统需求分析 1.1DOS中断及功能调用简介 目前DOS常用的9类中断(20H-27H和2FH)分为两种:DOS专用中断和DOS可调用中断。 (1)DOS专用中断。DOS专用中断是指INT 22H、INT 23H 和INT 24H三个中断,属DOS操作时专用,用户不要直接使用。 (2)DOS可调用中断。DOS可调用中断是指INT 20H、INT 21H、INT 25H、INT 26H、INT 27H和INT 2FH六个中断。这六个 中断都供用户直接调用,但都必须要满足一定的入口条件。 1)磁盘读/写中断。INT 25H和INT 26H分别用来读和写磁盘上的若干扇区,这实际上是两条BIOS调用。 2)程序退出中断。“INT 20H”和“INT 27H”都为程序的退出命令。其中“INT 20H”为正常退出命令,当用户程序执行完后, 可用该命令退回操作系统; “INT 27H”为驻留退出命令,采用该退出命令时,留下的程序被DOS视为自身的一部分,不会被其他程序覆盖。在其他用户程序中,可通过使用软中断调用这部分驻留程序。 3)假脱机打印文件中断。“INT 2FH”用来实现假脱机打印文件命令PRINT。该命令的功能是,当用户在机器上执行其他任务 时,打印机仍可打印处在打印队列中的数据文件。一个打印队列可 容纳多至32个文件。 4)系统功能调用。系统功能调用是指“INT 21H”中断。它是可供系统程序和应用程序调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中断,内含近百 个系统子功能。操作系统的内核主要由它构成。系统功能调用的近 百个系统子功能已经标准化,调用它们时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硬件设 备,因此,用这些子功能编写研制成的所有系统软件或应用程序可 在任何支持DOS的机器上运行。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V .. .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课程设计报告 项目名称:十进制数计算器的设计与实现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信息工程)学生姓名:李俊(201324020311) 教师姓名:马荣贵 2016年1月1日

一、项目名称及要求 (3) 1项目名称 (3) 2项目要求 (3) 二、项目背景及设计目的 (3) 1项目背景 (3) 2项目目的 (3) 三、设计思路 (3) 1总体设计思路 (3) 2设计流程图 (3) 四、项目方案及原理图 (3) 1项目方案 (3) 2并行接口8255A (3) 3键盘输入模块 (3) 4LED数码管输出模块 (3) 5原理图设计 (3) 五、结果与分析 (3) 1实现现象 (3) 2现象分析 (3) 六、总结及体会 (3) 七、附录 (3) 1参考文献 (3) 2源代码 (3)

一、项目名称及要求 1 项目名称 十进制数计算器的设计与实现 2 项目要求 运用学过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以及本学期的上机实验操作经验,根据题目设计要求进行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从而加深对本课程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具体项目的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本课题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并行接口8255A芯片、4*4键盘输入模块以及 LED数码管输出模块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应元件驱动程序的编写。 要求通过4*4键盘输入,LED数码管显示来完成简单计算器的功能(加减乘除操作) 二、项目背景及设计目的 1 项目背景 大学课程设计是为了辅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通过动手完成实际的项目设计及实现,减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让同学对实际项目实现的流程有个大体的感受。通过合作完成项目,提高同学的合作意识,以及模块化设计理念。 2 项目目的

传感器接口及接口标准

传感器接口 一简介 接口是对象之间交互作用的通道,协议是双方通信方式的约定,也属于接口定义的范畴。从功能层次上看,在传感器网络中主要存在两大类接口,这两类接口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一类接口是将物理层次的传感器执行器连接到网络层,定义为传感器接口标 准,主要代表是IEEE 1451 协议族。 另一类接口是工作在网络层次上,甚至在全网范围内(如在Internet 上)处理传感器信息,为特定的应用所服务,定义为传感器WEE网络框架协议,主要代表如OGC SWE 二:目前面临的问题 接口种类繁多,给传感器网络化规模应用带来不便。 三:已有的一些标准 1:IEEE 制定的1451 协议簇 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 )面对目前传感器市场上总线接口互不兼容,互操作性差难以统一的难题,专门建立专家组制定IEEE1451协议族, 以此来解决传感器接口的标准化问题。IEEE1451协议族共分六个协议标准, 这个标准提供了将变送器(传感器和执行器)连接到一个数字系统, 尤其是 到网络的方式,简化了现场变送器到微处理器以及网络的连接, 提供一个适 合各种网络的工业标准接口, 有效的实现现场各种不同的智能变送器的网络互连、即插即用,最终实现各个传感器或执行器厂家的产品相互兼容,降低了构建网络化测控系统的总成本。 传感网底层接口标准要能够实现以下功能: 1. 即插即用( Plug and play capability ) 2. 可寻址( Addressable ) 3. 同步( Synchronization ) 4. 通讯接口(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5. 传感器接口通道( Communications Channels ) 6. 控制接口通道( Status identification ) IEEE1451 协议族具体定义如下: ——通用功能、通信协议和变送器电子数据表(Transducer Electronic DataSheets , TEDS) 格式。 ――网络应用处理器(NCAP信息模型。 ――变送器-微处理器通信协议和TEDS格式。 ――分布式多点系统数字通信和TEDS格式。 ――混合模式通信协议和TEDS格式。定义采用反转极性的混合模式通 信在相同的两条线路上以数字方式传送TEDS数据,发送模拟变送器信号。 ――无线传感器通信与TEDS格式。 -- 用于本质安全和非本质安全应用的高速、基于CANopen协议的变送器

机电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四川省广播电视大学机电接口技术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定时器控制交通灯(带故障报警) 学生姓名: 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号: 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定时器控制交通灯(带故障报警) 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参考资料等: 1. 课程设计目的 (1) 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分析能力; (2) 掌握MCS51单片机开发系统的使用; (3) 学习与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及硬件电路的设计还有联调仿真最终成所选择课 题的设计; (4) 利用简单的应用系统,培养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 2. 课程设计要求 (1)完成LED灯的显示、按键识别、电铃发出响声等,并完成模拟交通灯的功能; (2)从源程序、软件模拟、调试方面完成软件系统; (3)利用开发系统完成系统的总体调试、程序烧写,实现应用系统功能,并能对系统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3. 参考资料 (1)单片机典型系统设计实例精讲彭为,黄科,雷道仲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6.5(3,4); (2)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李建忠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AT89系列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王幸之,钟爱琴等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4; (4)51单片机编程基础与开发实例详解岂兴明,唐杰等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章设计内容与要求 (3) 第二章设计原理 (4) 1.单片机概述 (4) 2.STC89C52芯片简介 (4) 3.定时器/计数器 (6) 4.设计思路 (7) 第三章程序流程图 (7) 第四章源程序清单 (8) 第五章硬件电路图及仿真结果 (11) 第六章课程设计体会 (11) 第七章参考资料 (12) 第一章设计内容与要求 1. 设计题目:定时器控制交通灯(带故障报警) 2. 课程设计目的 (1) 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分析能力; (2) 掌握MCS51单片机开发系统的使用; (3) 学习与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及硬件电路的设计还有联调仿真最终成所选择课 题的设计; (4) 利用简单的应用系统,培养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 3. 课程设计要求 (1)完成LED灯的显示、按键识别、电铃发出响声等,并完成模拟交通灯的功能;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倒计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倒计时 学院:西安理工大学专业:机械实际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机械四班学号: 学生姓名刘小虎指导教师 课程成绩完成日期 2014年12月15日 目录

一.设计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设计原理及原理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系统总设计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硬件框架原理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硬件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功能电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程序模块及流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8255A初始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显示程序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延时程序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控制程序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LED灯点亮程序模块 ...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源程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1:系统硬件框架......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2:系统总程序流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题目:倒计时

一.设计功能 本次课程设计我们在TD-PIT+实验系统和PC机平台上利用并行接口8255A、键盘及数码管显示单元、开关及LED显示单元、键盘按键和电脑显示屏设计成一个倒计时器。具体功能包括: 1.用2位8段共阴数码管显示倒计时时间; 2.使用开关K0实现暂停/启动功能,开关K1实现倒计时复位功能; 3.倒计时为0时8盏LED灯实现跑马灯功能; 4.利用数字键输入倒计时初始数值,按键“r”实现重新启动倒计时器, 按键“e”实现退出程序进入DOS环境下,并对其他按键进行屏蔽; 5.屏幕显示相应的提示信息,包括提示用户输入数据、倒计时结束、倒计 时结束后用户进行的操作; 6.可以任意设定倒计时的初始时间,每隔1秒钟计时器减1,直到为0; 7.在倒计时过程中可通过开关K1实现退出当前的倒计时并开始新一轮的 倒计时。 二.设计原理及原理图 1.系统总设计原理 我们选择并行接口8255A芯片,在程序中使用延时语句来输出秒脉冲,并在其中调用显示函数不断刷新数码管进行数值显示。使用8255A作为输入/输出接口,其中A端口为输出口,连接LED显示单元的D8~D15;B端口为输出口,连接数码管的A~Dp,进行数码管的段锁存;C端口高4位为输出口,连接数码管的X4~X1,进行位锁存,低4位为输入端,连接开关的K3~K0。采用在软件中控制循环程序的方式来控制倒计时的复位和暂停功能,并通过程序来显示语句和读入用户的键盘输入,以进行相应操作。此方案性价比高,但由于使用了软件延时,当芯片损耗以及芯片在工作时间过长后会出现倒计时不够准确。 2.硬件框架原理图 图1 系统设计硬件框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