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1课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1课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1课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1课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规定:“提倡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

(2)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成为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

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意义:是建设__________________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1.文化典籍遭毁灭:“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除“四旧”的声浪中,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

2.文化名人受迫害:“文化大革命”中,在江青等破除“文艺黑线专政”的鼓噪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严酷的政治批判,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许多中外优秀文艺作品被贴上了“封、资、修”的标签,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剧种、剧目和文艺形式被勒令停止上演。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干校“改造”,接受“再教育”。

3.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中只有所谓的“样板戏”一枝独秀。

三、文化事业的繁荣

1.方向: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措施:国家相继设立了一批文化艺术奖项,如“鲁迅文学奖”和“____________”,“五个一工程”奖,以及电影、戏曲艺术方面的政府奖等。

3.作用: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时期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繁荣,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知识点1 “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其中“百花齐放”被我们党和国家作为文艺指导方针是在何时提出的( )

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D.“文化大革命”后

2.“双百”方针对哪两个领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

A.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

B.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

C.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D.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3.“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对毛泽东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春天”是指伟大新中国的建立

B.文艺学术思想可以自由发表

C.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

D.坚持“百花齐放”对社会主义发展有利

4.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大城市中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一共展出了35部优秀影片,电影界将这一年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出现这种盛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激发了人民的创作热情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D.科技进步推动电影业发展

5.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后,我国文艺创作出现了繁荣景象。右边剧照是出自这一时期的一部名作,这部名作是( )

A.《窦娥冤》

B.《巴黎圣母院》

C.《老人与海》

D.《茶馆》

知识点2 “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6.观察下图(《曲阜孔庙的塑像被砸毁》),图中现象的发生表明( )

A.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文化需要破旧立新

B.儒家思想已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

C.“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批文物惨遭洗劫

D.新时代需要对孔子的形象重新进行更新

7.爷爷讲在那段日子里,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大片、看韩剧。“那段日子”是指( )

A.过渡时期B.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C.“文革”时期D.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期

知识点3 文化事业的繁荣

8.改革开放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双百”方针的重新确立

B.“二为”方向的正确指导

C.文化艺术奖项的大量设立

D.自然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

9.社会主义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 )

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

C.推陈出新

D.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10.“百家争鸣”走过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繁荣,接下来经历2000多年的沉寂,到1956年的昙花一现,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再度繁荣。下列关于材料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想文化现象与政治环境息息相关

B.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C.社会需求是“百家争鸣”现象的推动因素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1年9月,周恩来在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讲话,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造自己,“当然,改造需要时间,一下子要求很高、很快,这是急躁的,不合乎实际”。“只要决心改造自己,不论是怎样从旧社会过来的,都可以改造好”。

材料二1956年1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参加。六年来,中国知识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80%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积极拥护或能够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拥护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支伟大的力量。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二的基本观点,并说明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何一致性?

(2)指出周恩来以上观点的出发点是什么?对此谈谈你的认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毛泽东

材料二

材料三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言论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造成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

(4)通过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知识清单

一、1.(1)共同纲领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

三、1.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茅盾文学奖

3.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对点训练

1.A [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回答,1956年党提出了“双百”方针。]

2.C [“双百”方针的含义为文学艺术领域百花齐放,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由此可知两个领域为文艺和科学。]

3.C [“双百”方针的前提是坚持宪法和法律,因此C项的说法是明显错误的。] 4.C 5.D

6.C [图片反映了“文革”时期红卫兵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文物的巨大破坏。] 7.C

8.D [A、B两项属于根本原因,C项属于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虽然有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但两者之间并不具备必然而直接的因果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 9.A [注意“根本目的”,“双百”方针提出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0.B

11.(1)①材料一的基本观点指出了旧社会的知识分子都可以改造为新型的知识分子;改造过程中不能过于急躁。②材料二的基本观点是80%的知识分子已改造好,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中国知识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③一致性:只要用心改造自己,都可以改造好。

(2)①出发点: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②认识:周恩来的观点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条件下,他的结论符合实际情况,也有利于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解析解答第(1)问从材料中获取基本信息后,注意从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方面分析其一致性;解答第(2)问“出发点”注意从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分析,认识应从对知识分子的认识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角度着眼。

12.(1)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样性。

(2)问题: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害。

影响:导致许多热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蒙冤受屈,长期受到歧视和压抑,严重损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基本停止。

(3)材料三是对材料一的继承和发展,把“双百”方针的贯彻上升到“三个代表”的高度,从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角度来认识“双百”方针的作用。

(4)说明党能够吸取教训,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也说明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曲折。

解析解答第(1)问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第(2)问应结合图片反映的事件的时代背景,解答第(3)问注意从二者的继承与发展角度分析,解答第(4)问应全面考虑建国后党的文艺方针的变化及其影响。

教材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1.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解答在内容上,提倡“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热情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在文艺创作方针上,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出现第

一次高峰。

2.“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艺事业遭到怎样的摧残?原因是什么?

解答“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艺事业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劳动,遭到政治批判,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文艺作品遭到封杀,仅留下八个“样板戏”,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文艺事业遭到摧残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及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自我测评

1.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两个高峰期?简析产生这两个高峰期的主要原因。

解答两个高峰:一个是指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一个是指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

主要原因:(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开始,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党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概括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又一高峰。(3)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

2.结合史实,说明“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摧残。

解答“文革”中,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被划入“文艺黑线”的圈子,受到严酷的政治批判,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许多中外优秀文艺作品被贴上了“封、资、修”的标签,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剧种、剧目和文学形式被勒令停止上演。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干校“改造”,接受“再教育”。

材料阅读与思考

以上是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节选。结合材料,探讨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解答“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这一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就会繁荣发展。相反,如果背离“二为”方向,文艺事业就要受到摧残,如“文革”期间。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2.革命团体的建立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4.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2.《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权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讲述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从《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伯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 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1901 年至1905 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 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 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引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一段话:"在此以前,我还只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一套改良主义 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章太炎他们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虽然知而不详, 但稍一比较,就觉得革命的道理更为充分.于是,我对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 让学生思考:这说 明了什么?然后概括指出: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 2.革命团体的建立 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 年初,黄兴、宋教仁 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 元培任会长.1906 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学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 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 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 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 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不要性)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 多人集会,决定成 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 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 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 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 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完整教学提纲

第6 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 _______ 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_____ 利益得到保护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 从公民发到万民法(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______ 在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 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 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 的司法保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的法 律。 2. 罗马法体系完成:6 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 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 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

浅析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

浅析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8-04-24T10:38:28.81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4期作者:魏优 [导读] 在科技信息时代的影响下,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魏优(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云南宣威 655400) 摘要:在科技信息时代的影响下,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微课;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4-0117-01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基本的教学形式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受到限制,有关历史知识中的情感价值观等内容没有很好的教给学生。长久以往,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也不能从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汲取到真正有价值的精髓。而微课堂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凸显出来,使教学具有明确的方向,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掌握知识。 一、整合课堂,导入衔接 虽然微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但究其本质还是传统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发挥微课堂在教学中的作用,离不开传统课堂的内容。所以在设计微课堂的时候,就要注意整合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借鉴以往的教学框架,抓住历史教学的主题,将传统课堂的核心内容很好的加入到微课堂中。课堂设计在备课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内容,只有设计出相对完美的课程,才能在授课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授课的开头,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最快拉进课堂教学中,是微课堂需要研究的一点,教师要将微课堂设计得生动有趣,以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抓住学生的视线,通过动态的展示营造教学情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之后知识的讲解进行简单铺垫。 例如在讲授《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节内容时,开始正式授课之前,可以为学生播放古代雅典的地理环境,将尼罗河、两河流域、黄河、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发展情况作介绍和对比,在播放这些内容的时候,最好有画外音作以讲解。色彩缤纷的画面和生动的讲解能够很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接下来要讲授的内容产生兴趣,使课堂教学进行的更加顺利。 二、注重细节,突出重点 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该将所有的知识点往深处进行挖掘,使学生能够进行深刻的思考,尤其是历史这门学科,更加需要学生抛开历史事件的表面,剖析历史事件背后所涉及的经济、政治等等方面的深刻内涵。在设计微课堂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深刻思考的问题,使学生乐于探究历史事件,指导学生从历史事件的背后获得对现实的思考,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关于课程的重难点内容,要针对每一个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较难用文字描述的内容,就可以采取用图片、视频等直观形象的展示方式进行教学,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就可以播放相关的音乐资料,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其魅力,更加深刻的领悟关键的知识点。 例如,在讲解《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这一部分内容时,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手工业经济的代表作品,按纺织类、陶瓷类、冶金类等进行分类,将每一类的代表作品做成连续的介绍视频,可以配以生动有趣的画外音吸引学生的兴趣,介绍这些物品的名称,产生的年代,出现的背景等等,声音和图像的双重展示,能够让学生迅速的理解相关的内容,并掌握知识的重点。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和书本上准确的归纳进行对比,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记忆。 三、教学相补,不断强化 除了上面提到的内容,微课程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教学相补。在微课程的运用当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在备课期间,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备课,在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又要努力去学懂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以往忽视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成果。在学生反馈教学意见的过程中,也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历史知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除了授课的过程,在练习巩固阶段也可以借助微课程来复习知识。教师可以将习题的样式设计得丰富多样,但内涵是一致的,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使学生从不同形式的题目中把握一样的核心内涵,掌握解题的技巧,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由于微课程的教学成本小,操作简单,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自由进行操作,制作自己的微课程,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这一节内容时,讲授完相关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而问题的展示方法要借助微课程的设计,将吴淞铁路和唐胥铁路的大致路线和周边的景象展示给学生,并将史书上的记载附在旁边,接下来让学生思考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就能按照直观的图像和文字进行思考,获得自己的感悟,感受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艰辛,培养爱国情感。 微课程的教学方式简洁明了,重点突出,设计方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运用。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微课程,将历史知识融入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感悟历史。微课程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还要继续普及,使教学实践的整体水平迈上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郭宏梅.高中历史教学“微课程”设计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1). [2]李传绪.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2).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第1篇: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更好学习,以下就是的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西 周 分 封 制 背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目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 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实施 者 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 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 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积极 性 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 周成为强国 局限 性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 瓦解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 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西 周 宗 法 制 目的 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 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瓦解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 影响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 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 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秦朝中央背景公元前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措施 中 央 确立皇帝 制度 由来“三皇五帝” 目的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2015上半年高中历史优秀微课与优课征集评选活动

2015上半年高中历史优秀微课与优课征集评选活动 为了响应《东莞市微课与优课教学资源建设》的号召,为建设我市高效课堂教学特色资源,提高优质资源覆盖面,促进我市教学教研优质、均衡、特色发展,实施学科大资源建设计划,中学历史教研学会已从去年启动“历史学科微课、优课征集和评选活动”。活动得到各校老师的大力支持,资源库建设初具规模。2015年上半年,高中历史优秀微课与优课征集评选活动将继续深入开展,具体方案如下: 一、微课征集评选要求 “微课”是指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面向学生自主学习,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理解建构与能力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具有微型化、视频化、网络化、特色化等特点。 各高中以科组为单位,根据分配确定的题目精心设计,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设计教学环节,录制成时长为5—8分钟的微课视频。 1.内容要求 (1)本次微课制作的内容依据新课标,结合必修二中的62个历史概念,由教研室分配到各学校(见附件1)。 本次微课的核心目标是历史概念的突破;主要教学策略是历史细节教学。 (2)“微课”内容必须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指向明确;教学设计合理、内容相对完整、教学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和研究价值。 (3)“微课”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视频片段(微视频),同时还必须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微课件)、评测练习(用于学生课前预习的诊断题、课堂效果检测的练习题,或者课后学生拓展延伸的练习题)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 2.视频要求 (1)拍摄设备不限(如数码单反相机、DV摄像机、数码摄像头等均可) (2)声画同步;视频图像清晰,播放时没有明显的噪点,播放流畅;音 频播放流畅,无交流声或其他杂音等缺陷,无明显失真、放音过冲、过弱(3)视频要有片头片尾,显示标题、作者、单位、版权等信息。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课时跟踪训练人民版选修3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 解析:马恩河战役发生于1914年,是时间最早的大规模的战役。 答案:A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战场上的战役有( ) ①马恩河战役②凡尔登战役③索姆河战役 ④日德兰海战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从地域上考查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均发生在西线作战范围内,而④日德兰海战发生在北海。 答案:B 3.宣告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的事件是( ) A.马恩河战役使两线进入旷日持久的相持阶段 B.虽然德军攻入俄境,但俄军也攻入奥地利,双方转入持久的阵地战 C.德军在凡尔登战役中未达到迫使法军投降的目的 D.1915年,德军彻底打垮俄军的计划再次落空 解析:“施里芬计划”主要是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打败西线的法军和东线的俄军,但它先在西线形成持久的阵地战,后又在东线形成对峙的局面。至此,“施里芬计划”宣告破产。 答案:B 4.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两场战役( ) A.战役规模巨大B.双方投入兵力很多 C.持续时间特别长D.伤亡人数特别巨大 解析:从“绞肉机”“地狱”的字眼上来判断,战役伤亡人数特别巨大。 答案:D 5.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高一新教材人民版《历史》第一册) 一,课前知识认知 1、教学内容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①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②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分析:设置这一专题让学生的近现代人类类社会生活历史研究的趋势。尤其,近现代西方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传统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冲击,是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最直接最广泛的表现。 (2)此专题内容是经济成长历程模块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首先,通过本节教给学生鲜活的历史、有激情的历史、平民的历史。 其次,人类社会一切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变化根本目的和根本体现都是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学习本课内容能帮助学生树立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观点,培养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判断。 再者,此专题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平和的心态实施为生活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学情调查 (1)学生在此前历史学习中已经大体了解了近现代社会进步在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表现,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 (2)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强训练,能更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学习方式设计 加大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辅助以模仿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等方式。

二,课堂系统 1、导入: 教师身穿整洁的西装革履,脚穿一双老板鞋,头戴中国传统瓜皮帽进教室。(同学们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在笑什么? 生:老师的服饰是“土洋结合”、“不伦不类”。 师:那么,你们看看哪样是“土”的,哪样是“洋”的?怎么搭配才合适呢? 生:(七嘴八舌)瓜皮帽+长跑马褂+老板鞋;西式礼帽+西装+衬衫+领带+皮鞋等等 师:同学们,你知道除了服饰之外,社会生活还有哪些方面出现了中国传统向西方的学习和变化吗?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吗?让我们来学学历史课本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吧,它会给你答案的。 2、教学过程设计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划分的5个小组吗?现在,我们5个小组展开竞赛,用8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总结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在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记得“不动笔墨不读书”呀!开始! 生:紧张的阅读课文,对比课本图片,在草稿上列出变化 “竞尚洋装”:长跑马褂——西装革履,中西合璧的中山装、旗袍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结辫陋习——断发——染彩发 缠足——放足——高跟鞋 “异味争尝”:中餐——西餐、“一品香”、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洋房和里弄:四合院——里弄住宅、花园洋房 读报刊和看电影:《申报》、《点石斋画报》、阅报会; 电影《定军山》、《难夫难妻》、《歌女红牡丹》;阮玲玉礼仪的革新:纲常礼教、跪拜、作揖、包办婚姻、厚葬风气——鞠躬、握手、自由结婚、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 (说明:这些是课本表面知识,主要是归纳和比较能力,各小组之间展开竞争,由程度较低的同学完成即可。教师在此可以进一步增加图片、影视材料的直观教学资料。)

高中历史微课的优化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的优化设计 发表时间:2017-08-04T14:14:28.487Z 来源:《高等教育》2016年10月作者:黄洪章 [导读] 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重点探讨微课在教学设计时应把握的策略要点,同时谈点个人的认识与反思。 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黄洪章 摘要: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重点探讨微课在教学设计时应把握的策略要点,同时谈点个人的认识与反思。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微课;教学设计;优化 微信,微博,微课,微时代,是时下热门。“微课”之定义虽仍有争议,但是并影响实际中的微课教学。胡铁生老师说:“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视频网络课程[1]。”以此定义,微课其实就是老师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将课程重新设计开发的一种教学记录。那么,如何设计微课?如何做到微课设计的优化?本文就以《阳明心学》为例,重点探讨在对微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握的策略要点,同时谈点个人的认识与反思。 一、微课教学的选题 以微见大,微可足道。选题是设计微课的第一步。一节微课能否设计得好、教学效果佳,知识点的选择和分析处理非常重要。如若选题不当,如选题太大,或是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又或是选取显性知识等,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学生学不到什么实质性内容,也会耗费教师精力,做了无用功。因此,在进行微课的选题时,要对高中学生进行学情分析,要选择符合教学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使它们更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学习起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阳明心学”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4课《宋明理学》中的部分内容。本篇课文原来包括“儒学的危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三个课题,其中尤以“阳明心学”哲理性强,思维含量极高,难以弄懂,也是当下社会的热门话题。同时,从学情状况看,也很适合那些年龄在 16~18岁的高中学生思辨学习。因此,将“阳明心学”设计并录制成微课,具有较高的选题价值,可以让学生通过多次播放微课视频进行对比学习,集中学习,重复学习。 二、微课教学环节的设计 主题确定后,具体内容选择哪些?应如何处理教材内容和史料扩充的问题?一系列的设计问题摆在面前。一般来说,构成教学设计的要素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在设计“阳明心学”时,适当参考人教版的课本,把它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既要将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成多个小知识点,又要为防止碎片化,要使人物及其思想更丰满些,于是把它分为“人物简介”“人物思想”“心学评价”三部分,进行了如下设计: 首先,切入课题要迅速,因为微型课教学时间短。切入课题时或是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课题,或是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也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当然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阳明心学”微课是这样导入的:“话说唐宋以来,儒、道、佛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刺激了儒学的复兴。宋代名家辈出,理学兴起,明代再掀高潮,又出现了王阳明。王阳明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其次,为增加微课的直观性,加深对阳明先生的理解,避免教材的呆板无趣,可增加王阳明名片:“人物简介,此心光明”。在世:1427年-1529年;朝代:中国明朝;籍贯:浙江余姚;头衔:心学大师;官职:南京兵部尚书;作品:《传习录》;事功:平定宁王之乱;镇压南赣、闽、两广盗贼(农民起义)[2]。 第三,“人物思想,阳明心学”是本节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三个核心内容。但是教材只简易介绍过“阳明格竹”的故事,但其它内容却无史料介绍,学生只读课本上抽象化的理论是不能理解、领悟其中含义的。因此,这一部分的微课设计应不惜笔墨。在学习“心即理”“心外无物”思想时,若不谈“岩中花树”,便可说无从欣赏阳明心学的胜景光华,因此微课可设计成在古典音乐伴奏下,品味“岩中花树”这段经典:王守仁与友人同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3]。”为优化微课的教学效果,可在此给学生一道思考题:“这和唯物论有什么不同?” “知行合一”是阳明先生的又一重要思想。但岳麓版却无从介绍,因此可参考人教版课本,在微课视频中显现,展现微课对课文的增补功能,用于充实阳明思想,也可知微课其实不微。 “致良知”也是阳明心学的精彩之处。课本只从理论上作说明,学生并不能更感性、更直接的领会其中之义。于是,在微课中可增补史料:“阳明先生与聋哑人杨茂的对话。”先生说:你的口不能说是非,你的耳不能听是非,你的心还能知道是非否?杨茂说:知是非。先生说:如此,你的口虽不如人,你的耳朵虽不如人,可你的心还与人一般。先生又开导说:大凡人都是这样的心。此心若能存天理,就是个圣贤的心;就算口不能说,耳朵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说不能听的圣贤。心若不存天理,那就是个禽兽的心;口虽能说话,耳朵虽能听见,也只是个能说会听的禽兽[4]。 这段文字对话,如不是以微课视频配音来展现,而是用普通的教学课件来投影,就会失去微课声情并茂、亲切感人的特点。微课的特殊功能更易感知何为“良知”,何为“心灵修行的圆满”,从而加深对阳明心学“致良知”的理解。 最后,微课和其它课程一样,教学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教育。在设计微课时要注意巧妙启发、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作为一个完整的微课教学设计,在微课的最后把问题交给学生,思考讨论:“心学评价,心灵智慧”。不同时代,不同立场,不同评价。微课选取古代明朝皇帝明穆宗、近代梁启超和日本东乡平八郎、当今学者杜维明、余秋雨等对阳明先生的评论,要求学生以“人人心中均有一块明月,人人心中均有一个圣人”为主题对阳明心学进行评价。 三、微课教学设计的认识与反思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微课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更易诱发学生感知历史和思考问题。胡铁生老师说:“高度重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当前要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5]。” 怎样做好微课设计的优化?首先,与传统教案或课件相比,微课选题要准确。其次,微课设计要精致,线索要鲜明,需要有合理的教学环节。没有导入、没有总结、没有互动等必备的教学环节的微课不能说是好微课。第三,时间要简短,时长不超10分钟,切入和收尾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 25 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历史必修一是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出了探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高中历史必修一 8 个学习专题,共 27 课。主要是了解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的基本史 实。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 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 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二课第三课学案

一.知识结构 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对外:开放----------全方位的新格局 二.知识点导学与探究 知识点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重点) 1.背景——1976-1978年 两年徘徊时期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指出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实际上成为了十一届 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 2.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 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 。 (3)组织路线: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4)伟大决策: 。 3.意义:——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两大转折: ①工作重心:阶级斗争转移到 。 ②体 制: a.僵化半僵化到 。 b.封闭半封闭到 。 (2)三个标志: ①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开辟。 ②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 ③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 探究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提示:从根本上冲破“左”倾错误束缚,恢复确立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决定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等角度思考。 探究2:党的工作重点发生过几次转移?分别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转移的? 知识点二: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改革的含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探究3:我国为什么首先在农村改革?提示:可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本国情);原有的经济体制;当时农村形势等角度思考。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重点) (1)原因: ①农业集体化后,在 ,广大农民的 收到压抑。 ②农业生产 ,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 ③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内容: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此外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探究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否等同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历史必修1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单元第3课 5、学时数:40分钟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5、教学难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二)内容分析: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三)学情分析: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设计理念: 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描述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更好学习,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

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