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皇权再论

皇权再论

皇权再论
皇权再论

豪华曹魏传宝物攻略

前期学会策略提示: 郭嘉9级学会冥想11级大补给 荀彧9级学会建言11级学会火阵 荀攸9级大补给13级学会援队 *有道具奖励的关卡都会额外奖励一面旌旗(大部分需要全灭) *触发单挑可以使武将能力上升,但没触发也不要紧,过关后能力就会补偿回来 *本作不提倡翻攻略打游戏,请专心杀敌。宝物一般为过关直接获得或击退武将获得,非过关获得的宝物会在胜利条件中列出。以下提供的简易攻略仅供了解关卡基本设定及获得宝物顺序之用。———————————————————————————————————————1、黄巾讨伐战 进入张宝部队前三格位置,其便会出击,(恶梦级,需进入两格位置) 杀张宝得凤凰羽衣,同时我军HP回满。 杀张梁和张宝后,出现选项1.用计(我军立即移至山上)2.直接攻击,回合上限增加10 战利品: 丹书铁卷 第一章霸王誔生 2、.汜水关之战 此关玩家孙坚 保孙坚得古锭刀 华雄HP100以下,可触发关羽VS华雄(亡) 战利品: 奇门遁甲 3、虎牢关之战 此关玩家可以选择控制公孙瓒与刘备,或公孙瓒部队四人 第四回合,吕布会出击并优先攻击三英.(恶梦级同时袁绍会让玩家控制) 三英撤退后,夏侯惇爆发并且玩家可控制袁绍出战. 战利品:炎狐战衣 剧情得到绝影 全灭敌人奖励肉包 4、董卓追击战 李典VS李催鸣鸿刀 李典攻击力+10 战利品: 漆黑道服、 全灭敌人奖励恢复米 典韦带双铁戟加入 5、青州收编战 中埋伏,敌军全军出击。 发现埋伏,山上的的敌军坚守 战利品: 惊帆 6、徐州复仇战

击退陶谦过关奖励肉包,全灭奖励及神秘酒 7、濮阳夺回战 于禁自带养由基弓加入 杀敌20人以上,吕布和陈宫未撤退,可选择撤退 单挑:典韦VS张辽(平) 典韦防御力+10 爆发力+30 战利品:破岩狼牙棒 击退吕布得肉包,击退陈宫得神秘水 全灭奖励神秘水 全灭敌军亦会进入濮阳逃出战 8、濮阳逃出战 战利品:太平要术赤影甲(敌军人数少于30) 1、敌先头部队少于一定人数时,触发重新敌列队,四将进攻。下回合,我方援军出现。北门火熄灭,敌军全军进攻。 2、没触发敌军部队重新列队,我军任何人逃出内城,敌军全体加速进攻。 全灭敌军亦会进入濮阳攻坚战 全灭奖励肉包 重新列队全灭奖励角黍及神秘水 9、濮阳攻坚战 战利品:八卦宝衣 杀光城外敌军前,我军任何人进城都会自行消失,杀光城外敌军后,我军自动进城。 击退吕布、张辽、高顺各得肉包,击退陈宫得神秘水 全灭奖励角黍 10、献帝救出战 战利品:伏兽棍煌光盾 全灭奖励葡萄酒 11、宛城逃出战 我军强制直接出场7人:曹操、曹洪、典韦,夏侯惇、夏侯渊、荀攸、徐晃 战利品:飞凫飞虻 杀胡车儿夺回典韦战前装备的武器,并且典韦立即装备上。 (若没有杀胡车儿,将失去该武器,没把握杀胡车儿,战前不要给典韦装宝物) 全灭奖励角黍 12、袁术讨伐战 我军强制直接出场8人:曹操、曹仁、乐进、李典、于禁、许褚、郭嘉、荀彧 击退纪灵鹰眼金槊 战利品:玉玺 PS:敌军在若干回合会复活一次,选向刘备求助,防御力,士气上升。,选斩粮官,我军移动力、攻击力上升 全灭奖励角黍及神秘水

《明朝的统治》优教教案

《明朝的统治》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2.掌握朱元璋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及作用;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3.掌握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 4.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 5.认识到明朝强化皇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灭亡元朝,逐步统一全国。为巩固统治,他推行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明朝的建立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结合明朝版图,总结归纳。 学习与探究: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朱元璋强化皇权——中央改革官制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学习与探究: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学习与探究:从材料二中可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弊端?为改变这一弊端,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朝官制改革的影响。 朱元璋强化皇权——监视臣民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材料三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朱元璋问他:“喝酒了吗?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全对,你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幅画,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学习与探究: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朱元璋强化皇权——八股取士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读图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读图分析的能力。 材料四 学习与探究: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经济的发展——农业

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新疆石河子市第三中学李晏如邮编832000 知识与能力 ⑴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基本史实,以及加强君权的作用。 ⑵能力目标: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⑵通过设疑讨论、辩论会、表演小品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⑶通过查阅资料、准备小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求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前引后联、温故知新、换位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究,达到切实理解君权加强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通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通俗的解释“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使学生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辩论会、表演小品等形式,使学生学会用辨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阅读有关明太祖、明成祖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资料,查找有关特务机构锦衣卫的故事,编排历史小品:“八股取士”。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明朝君权的加强等基本知识。采用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本课是以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为线索来展开的,通过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课外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对历史事件“明朝君权的加强”和“科举考试”,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自制本课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音像资料《上下五千年》等。

曹魏故城许昌

曹魏故城许昌 东汉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刘辩继立为少帝。袁绍、何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并州牧董卓入洛阳为援。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横酿成大规规模的内战。董卓入洛后,各州郡推袁绍为盟主兴兵讨伐董卓。初平元年(190),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初平三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 混战的局面给出身低微的曹操提供了发展机会。到建安元年(196)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 董卓入洛后,曹操逃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今山东长清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建安元年,他把汉献帝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又屯田积谷,以蓄军资。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袁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中原地区。建安十二年,曹军出卢龙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 建安十三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赤壁战败后退回中原。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 曹操善于用人,实行“唯才是举”的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军事上实行士家制,发展了北方的经济。三国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魏国置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接。 历来受到正统思想的影响,诗词歌赋、戏剧曲艺等都尊刘边曹,把他塑造成一代奸雄。然而曹操文韬武略、赏罚分明、深谋远虑、治世有方,确实为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不能不提的是,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就从解放战争时期来看,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也依然是诗歌的圣地。 曹操死后,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寻遍中国,没有纪念曹魏的祠庙,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沿着历史的遗迹去还原当年的人物和历史。 第一章曹魏故城——许昌 “每闻三国事,常欲来许昌” 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忘不了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一节。当时,曹操自诩为天下两个英雄之一,认为淮南袁术为冢中枯骨,河北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刘表虚名无实,孙策藉父之名,而无实才,刘璋乃守户之犬,张绣、张鲁、韩遂等辈则是碌碌小人,不足挂齿。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第16课《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的建立的基本史实;掌握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通过材料分析,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 3. 正解明朝君权的加强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课前预习案】 完成课堂作业 【新课学习】 1.明朝的建立 (1)背景 (2)时间建立者都城 2.明朝皇权加强的措施: 合作探究一: 材料1:元朝在地方设立中书省,统管地方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政务,最后归皇帝领导。 材料2:胡惟庸主政时间最长、权最重。任相七年,权势显赫,遇事专断,并毒害御史中丞刘基(即刘伯温)。朱元璋多次颁布诏令,规定功臣权限。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此后,朱元璋罢丞相,废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材料3:明朝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请问: (1)明朝在中央、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与元朝相比有何区别?这样设置对皇帝有何好处? (2)朱无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理性思维比较弱,但是好奇心比较强,因此,对于本课皇权加强的特点和影响、八股取士的危害,教师要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让学生小组探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四方面内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这四部分内容之间关系密切。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础。朱元璋强化皇权为的是巩固明朝的统治;科举考试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从而巩固了明朝的封建统治;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为明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 社会环境 四、学习目标

五、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表现; 目标2:列举明朝全面改革官制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 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重难点) 目标3:对比唐朝科举制与明朝科举制的异同点,总结八股 取士的负面影响。(重难点) 目标4:列举明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明朝经济发展 的状况。 五、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播放视频: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 视频中提到的胡惟庸是谁,朱元璋为什么废除宰相制度,这节课,让我们走入明朝,走进朱元璋,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明朝的?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明朝的统治》导学任务单,任务一,《明朝的统治》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师:在进行这节课的问题探究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朱元璋。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他在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建立明朝之后,采取什么措施巩固王朝呢? (2)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曹魏猛将

夏侯惇(?-220),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大将,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夏侯婴的后代,夏侯渊之族兄。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大将军等,封高安乡侯,谥号忠侯。 夏侯惇14 岁时,从师学习。有人污辱他的老师,被他杀死,由此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汉献帝初平元年(190 年),曹操与袁绍等起兵讨伐董卓,曹操任奋武将军,夏侯惇为司马。曹操为兖州牧时,夏侯惇为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曹操东征陶谦,留夏侯惇守濮阳。以后,夏侯惇随曹操征讨吕布,收复兖州诸城。其间兖州之战,夏侯惇左眼为流矢所伤。战后,任陈留、济阴2 郡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时值大旱,夏侯惇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百姓受益。不久,调任河南尹。曹操平定河北后,夏侯惇为曹操镇守后方,立下功劳,升伏波将军,仍兼任河南尹。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夏侯惇随曹操东征孙权。曹操留他和曹仁、张辽带兵屯驻居巢(今安徽巢湖西南),以防吴兵。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樊城,夏侯惇随曹操南征关羽,驻军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被授予前将军。曹操死后,魏文帝封夏侯惇为大将军,几个月后,夏侯惇因病去世。

夏侯渊(?-219),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其夫人为曹操之妻妹。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惇族弟。擅长千里奔袭作战,曾率军入凉州,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所向无前。官至征西将军,假节,封博昌亭侯,谥曰愍侯。 曹操在家乡受某案件的牵连,夏侯渊代其承担。后曹操又设法营救,才得以免祸。夏侯渊跟随曹操起兵,作战勇猛,曾任别部司马、骑都尉,后升任陈留、颍川太守。建安五年(200 年),夏侯渊为督军校尉。建安六年,夏侯渊和张辽奉命率军出战,击降昌豨,以功拜典军校尉。建安十六年,从曹操西征韩遂、马超。同年十二月,曹操引军东还,留夏侯渊督朱灵、路招等镇守长安。他击败盘踞终南山的刘雄,收降其众;又攻破鄠县(今陕西户县),斩杀马超余党。以平定关中之功,封博昌亭侯。建安十八年,马超率羌胡之众,攻陷冀城(今甘肃天水市西北)。夏侯渊率军救冀城,迎战马超失利,驻屯兴国。次年,马超围祁山,夏侯渊出其不意大败马超,尽收其兵马器械,并收复陇上诸县。接着,夏侯渊进军显亲(今甘肃秦安县),大败韩遂,占据洛阳。建安十九年,夏侯渊率军攻克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斩杀宋建。之后,派张郃渡过黄河进入小湟中(今青海东北湟水两岸之地),降服河西诸羌,平定陇右。为此,曹操下令褒奖,称夏侯渊像老虎那样横行关右,所向无敌。 曹操平定张鲁之后,以夏侯渊为征西将军,令其镇守汉中。建安二十三年,刘备进驻阳平关,夏侯渊与刘备相拒逾年。次年春,刘备南渡沔水,结营定军山。夏侯渊率军来攻,刘备居高临下,奋勇冲杀。曹军大败,夏侯渊战死。

邺城文化

1. 中国历史有个军事家叫鬼谷子,传说他出生在我县的拿个村子? A.邺镇村 B.谷子村 C.盐食村√ 2.鬼谷子是什么时代的人物? A.春秋√ B.战国 C.三国 3.鬼谷子的理论主要讲什么? A.道家文化 B.纵横术√ C.儒家文化 4.西门豹是什么时代的人物? A.战国√ B.汉代 C.现代 5.西门豹治邺城时谁是国军? A.魏王 B.魏文侯√ C.魏武帝 6.西门豹治邺城时主要干了什么? A.给河神修庙 B.投巫修渠√ 7.漳河的发源地在哪里? A.邺镇 B.陕西 C.山西鸡鸠山√ 8.临漳的名称是怎样来的? A.临漳河而得名√ B.古代就叫临漳 9.现在的临漳县城县什么时代修建的? A.明朝√ B.清朝 C.解放后 10.汉代时冀州是哪里? A.冀县 B.邺城√

11.古代三国是指哪三国? A.魏、蜀、吴√ B.燕、赵、秦 12.东汉末年曹操修了那三个台榭? A.金虎、铜爵、冰井√ B.金凤、铜雀、冰井 13.我县的铜雀台古代最高是多少? A.十丈√ B.九丈 14.古代冰井台是做什么用的? A.存放冰块√ B.供应饮水 15.古代邺城作过几个朝代的都城? A.三国、后赵 B.魏国、东魏 C.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 16.建安文学的发祥地是哪里? A.许昌√ B.邺城 17.建安七子是指哪几位? A.曹操、曹丕、曹植、孔融、陈琳、王粲、刘桢 B.阮禹、应、徐干、孔融、陈琳、王粲、刘桢√ 18.临漳县最早的文化是什么? A.仰韶文化 B.新石器文化√ 19.临漳县目前最早的文化遗址在哪里? A.回漳 B.西太平√ 20.邺城遗址是指哪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A.国家√ B.省级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认知】 知能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2、影响 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___________进一步加强;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知能二内阁的出现 1、明朝皇帝设内阁的原因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知能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知能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明清时期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管理的措施有哪些?

当堂检测 探究题: 1、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2、“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①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 ②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六部的最高长官对谁负责? ③材料中“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1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一、选择题 1.“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哀哉可怜!”这首《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导致元朝灭亡的因素有( ) ①元朝政治腐败②农民起义 ③外族入侵④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奸佞当权”“惹红巾万千”,再联系所学知识,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朱元璋的起义军最后灭亡了元朝。故D符合题意。 2.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立者的图像。请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题干四人所处的朝代分别为唐朝、秦朝、宋朝、明朝,故C顺序排列正确。 3.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 ) A.安徽凤阳 B.江苏南京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建立明朝。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因此,北京“明十三陵”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 4.(2015·赤峰中考)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历朝专制统治不断加强。下面从图一到图二发生变化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比图一,图二少了丞相一职,联系所学可知,明太祖时废除丞相。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政务;设置锦衣卫;实行八股取士;靖难之役;明成祖迁都北京、设置东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通过对八股取士的评价,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是这也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是八股取士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是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不过经过接近一年的历史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导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首安徽民谣《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倒有就见荒。在这首歌谣里提到一位皇帝——朱皇帝,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朱元璋)他建立了哪个朝代?(明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朝代,明朝。板书: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明朝时如何建立的: 一:明朝的建立 1、明朝取代了哪个朝代?(元朝) 2、那么,元朝为什么会被灭亡呢?(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饥寒交迫的农民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在农民起义中,朱元璋的势力不断强大,他于哪一年建立了明朝?定都在哪? 1368年以应天为都城,改为南京,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当年秋天,攻下了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历史上南京名称的变化 教师提示: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那么最先在南京建都的是哪个朝代?三国时期的孙吴,以南京为都城,那时候称为“建业”。此后东

三国两晋南北朝都城遗址考古

三国两晋南北朝都城遗址考古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都城遗址,经过勘查发掘的有曹魏邺城、魏晋洛阳城、孙吴武昌城和六朝建邺城。此外有十六国时期的大夏统万城和吐谷浑伏俟城。 曹魏邺城 邺城遗址在河北临漳县境内,今漳河横贯其间。邺城由北南两座相连的城组成,分称为邺北城、邺南城。东汉建安九年(204)曹操开始营建邺城,后来成为曹魏的五都之一。十六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皆建都于邺北城。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建都于邺南城,邺北城仍继续使用。邺城废于大象二年(580),先后有六个北方王朝在此建都。 1935 年,北平研究院曾对邺城作过实地调查。1983 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邺城考古队进行全面勘查发掘。到目前为止,实地勘测邺北城东西长2400 米,南北宽1700 米,比《水经·浊漳水注》邺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的记载略小。已探明邺北城的东、南、北三面城墙,确定中阳门、凤阳门、广阳门、建春门、广德门等门址的位置;探明建春门至金明门之间的东西大道,以及连接东西大道的四条南北干道。在这条东西大道以北的宫殿区内,探明十座建筑基址。在西部铜爵园处,探明四座基址。根据勘探发掘,结合文献记载,基本上判明邺北城的平面布局是以建春门和金明门之间的东西大道将城分为南北两区的。北区中央是宫殿区,西边是苑囿,东边是戚里。南区是一般衙署和居民区。城址中间的中阳门大道,正对宫殿区的主要宫殿,形成中轴线,并与凤阳门大道、广阳门大道于行对称。这种规制,标志着我国都城发展史的一个新阶段,改变了汉代以来宫殿区分散的布局。都城中轴线的形成,使都城规划更为对称规整。这种规制对北魏、东魏、北齐、隋唐的都城建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至今仍保存于邺北城西北隅的铜爵台、金虎台以及己毁没的冰井台,也进行了探寻。铜爵台夯土基址现仅存东南角,南北长50 米、东西宽43 米、高4~6 米。南边的金虎台保存较好,现存南北长120 米、东西宽71 米、高12 米。两台相距83 米。冰井台在最北边,早被冲积的泥沙所覆盖,探寻无着。 魏晋洛阳城 (曹)魏(西)晋洛阳城都是利用东汉旧城改建的。北魏洛阳城,除继续利用(曹)魏(西)晋洛阳城以外,并在城外四面兴建了外郭城。 曹魏至北魏,洛阳城的城垣,基本上仍沿袭东汉旧制,绝大多数的城门位置,历代相沿不改。汉魏西晋时洛阳城有十二门,门皆双阙。北魏建都洛阳后,曾对汉晋的旧门进行修缮和改建,并在西北角金墉城南边新辟承明门,实为十三门。1985 年发掘北魏建春门遗址。建春门为东垣北起第一门,汉曰上东门,门址宽30 米,进深约12.5 米,共有三个门洞。门洞结构皆采用以夯土墩台及排叉为支撑的大过梁式建筑形式。地层叠压关系表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都相继使用这一门址。 洛阳城西北角的全墉城,始建于曹魏。勘查得知,金墉城由三座南北毗连的小城组成,平面略呈“目”字形,南北长约1048 米、东西宽约255 米,部分城垣残高6 米左右。版筑夯墙,土质纯净,结构坚实。它北靠邙山,南依大城,地势高亢,形同堡垒,实为洛阳城的军事要塞。其方位与作用,都与邺城铜爵三台相似。 魏晋时,还在洛阳城及金墉城城垣外侧附设城垛(亦称“马面”),洛阳城西北两面城垣共发现城垛七座,间距110~120 米。城垛均长方形,夯筑,面积大小不一,大的19.5×12.5 米,小的18.3×8.3 米。金墉城外城垛多已毁,幸存者十一座,形制与大城垛相似。它们是迄今所见我国内地古城中出现最早的城垛实例。 魏晋洛阳城内至今犹存的建筑遗址,多数属于北魏遗存,有些则是北魏沿用汉魏旧物。勘查判明,曹魏时,东汉南北宫制已不复存在。曹魏西晋北魏三朝都在汉北宫故地营建皇宫。北魏时,洛阳城从北到南已逐渐被宫城、衙署、寺院和高官宅第所占据。宫城位于全城正中而稍偏西,平面整体作长方形,南北长约1398 米,东西宽约660 米,面积约为大城的十分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习题

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明朝建立的时间为 ( ) A.1351年 B.1368年 C.1399年 D.1421年 2.元朝灭亡是在 ( ) A.1368年 B.1399年 C.1402年 D.1421年 3.明太祖时期的特务机构叫 ( ) A.都指挥司 B.按察司 C.锦衣卫 D.东厂 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在 ( ) A.诸子百家 B.三通四史 C.唐诗宋词 D.四书五经 5.燕王朱棣打着“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靖难”的含义是 ( ) A.最大的困难 B.平定祸难 C.灾难的核心 D.克服困难 6.明朝迁都到北京时的皇帝是 ( )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嘉靖帝 7.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有 ( ) A.①③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利于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 ) A.废除丞相 B.设立特务机构 C.分封藩王 D.八股取士 9.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那么朱元璋的墓在哪 里? ( ) A.安徽凤阳 B.江苏南京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 10.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与下列哪位封建帝王相似 ( ) A.东汉光武帝刘秀 B.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二、填空题 1.1368年,朱元璋以为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燕王朱棣因“”的胜利夺取皇位,年号永乐,他就是明成祖。 2.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设立直属中央的,明

成祖为了加强君权,继续执行政策。 3.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朱元璋设立,明成祖设立,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4.明成祖朱棣改为北京,于年将都城从迁到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三、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有关“靖难之役”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太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分封制,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腹里和边境,以“慎固边防,翼卫王室”。明初建都南京,远离塞北,北元(蒙古)势力时常出没塞下,构成对明朝的威胁。明太祖晚年对开国功臣宿将很不信任,让有才干的几个儿子镇抚北方诸塞,主持军务。……(诸王)都是“据名藩,控要塞,以分制海内”。每王食粮万石,辖军三护卫,有兵一万六千人,而燕王朱棣更拥兵十万,宁王朱权镇守大宁,“带甲八万,革车六千”……1398年明太祖病死,长孙朱允蚊继位,是为建文帝。时诸王势焰,建文帝怕尾大不掉,便和大臣齐泰、黄子澄商计削藩。建文帝采取黄子澄的建议,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 ——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下册1.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分封藩王的政策? 2.建文帝为什么采取削藩政策?结果怎样? 3.明朝初年分封藩王问题,最终是怎样解决的? 四、列举题 试列举明朝前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具体表现。 五、问答题 明朝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好不好?为什么?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1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案 历史组:程瑜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的建立;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以及特点。 (2)、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相比,概括出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历史事实的能力。 (3)、正确评价明朝八股取士的科举制,提高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故事导入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2)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3)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八股取士是明太祖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的表现,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2)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等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安徽民谣《凤阳花鼓》和凤阳乞丐打油诗,让学生们猜猜这说的是谁? 学生们:明朝朱元璋 让学生阅读导读框,熟悉朱元璋生平经历。 新授: 一:明朝建立看过朱元璋的经历,我们可以简要概括:放过牛、做过和尚、化过缘、讨过饭、撞过钟、造过反,最后获得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什么呀——皇帝 师:朱元璋从乞丐摇身一变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帝,能有这样人生飞跃的人历史上为数不多。元末农民战争以改朝换代而告终,中国历史进入新的篇章,进入明朝统治,明朝建立的具体情况是这么样的呢?阅读88页第一自然段,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同学们一起归纳。生:元末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农民起义不断。 师:看PPT,了解当时起义路线。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势力不断扩大,于1368年,以应天(南京)为都城,建立明朝。 过渡:朱元璋以一介平民而登皇位,可以说历尽千辛万苦。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不易”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权,巩固大明王朝呢?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 1.改革机构 (1)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师问:行省制度始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 生答:行省制度始元朝,它统一管辖一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 师问:三司指什么?有什么职能?

邺城简介(邺城在哪儿,邺城历史变迁)

邺城简介(邺城在哪儿,邺城历史变迁)导读:邺城,古代著名都城。 古邺城遗址主体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漳河岸畔,的香菜营乡邺镇村、习文乡一带,南距安阳市中心18公里,北距邯郸市40余公里。 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带。 邺本有二城。邺北城为曹魏在旧城基础上扩建,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北临漳水,城西北隅自北而南有冰井台、铜雀台、金虎台三台,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香菜营乡邺镇、三台村以东邺城遗址。 邺南城兴建于东魏初年,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较北城大,在今漳河南北两岸(今临漳县境内,右侧地图虚线范围为邺北城与邺南城遗址均在临漳县)。 隋唐以后的邺、邺城、邺下、邺中都是指的安阳城,如李白《邺中赠王大》中的邺中及杜甫《石壕吏》诗中三男邺城戍等。 邺之名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今临漳县香菜营乡邺镇一带。邺,业之居住地之意。)距今4000余年。 唐尧、虞舜及夏时属冀州。 商属畿内名相。 西周属卫。 春秋属晋。 齐桓公始筑邺城,战国属魏,魏文侯以邺城作为陪都。

秦并天下后,邺属邯郸郡。 西汉汉高祖置邺县(公元前201年) 汉魏南北朝时期都设置有邺县,而且治所一直在邺城。 东汉末年,(公元204年)曹操击败袁绍进占邺城(临漳县邺北城),营建邺都。 曹丕代汉建魏后定都洛阳,魏以洛阳为京师,长安、谯、许昌、邺城、洛阳为五都,足见邺之重要。 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杨坚焚邺城,一代名都成为废墟。迁民于安阳,原旧邺县地划入安阳县,同时安阳县更名为邺县。 隋开皇十年(590年)邺与安阳各复旧名(《隋书》卷30《地理志》中记载) 唐贞观八年(634年)筑小城,为邺县治所(《旧唐书》卷39《地理志》)。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改邺县为镇,邺县地并入临漳县,县名迄今未变。邺县终于废为邺镇(今临漳县邺镇)。 隋唐以后的邺、邺城、邺下、邺中都是指的安阳城,如李白《邺中赠王大》中的邺中及杜甫《石壕吏》诗中三男邺城戍等。 两汉三国时期的邺县含今临漳县南部和安阳县北半部。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时,邺县曾扩大至今河北省磁县。北魏中期,邺县又扩大到今林州市。东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把荡阴、安

明朝皇权加强分析

明朝皇权加强分析 明朝(1368年-1662年)是中国历史 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元朝政 治腐败,元顺帝统治时期,爆发了红巾军起 义。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他南征北战。1368 年,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京师,国号大明,年 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大明 王朝的开国皇帝。汉族,民族英雄。原名重 八,后取名兴宗。字国瑞。濠州(今安徽凤 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少时穷苦,一度入 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朱元璋在加强中央集权,整肃吏治,抑制豪强,稳定政治局势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元末农民战争结束后,地主阶级利用他们战胜农民的时机,不择手段的聚敛财富,扩展土地,甚至逃避皇朝课役,向农民转嫁负担。文官武将也承袭

元朝官场的腐败风气,擅权枉法贪赃受贿。加上元朝残余势力的威胁和骚扰,明处的政治形势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面对这种局势,朱元璋对国家机构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有利于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朝廷对官吏的控制和对人民的统治。同时,他还大力整顿吏治,并对不法豪强加以抑制和打击。同时,朱元璋在开国时期的政治改革也有很多过失。首先,为了扩张皇权,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损害了政治的安定,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为了确保住家天下能万世长存,朱元璋极力扩张皇权,强化封建专制。他以刑杀立威,大搞严刑酷法,履行大狱,甚至公开实行特务统治,并直接造成了功臣群体的覆灭。明初朱元璋在政治体制合同制方法上面的功过,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君臣之间的矛盾。 如果说朱元璋打天下是把全部精力集中于歼灭群雄,推翻元朝的统一战争,那么在定天下后,就开始把相当一部分精力转向对付曾与他同舟共济打天下的功臣宿将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兴胡惟庸党案,可以说是朱元璋杀戮功臣的开端。 朱元璋处死了胡惟庸,而且决定从此不再设立丞相。那胡案与宰相制度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实际上,朱元璋对于胡惟庸最恨的就是他的专权。早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就已经采取了措施,他曾下旨,以后再上奏书,不许再关白中书省。因为在此之前,凡是各地的奏章送给皇帝都要关白中书省,即给皇帝报告有一份,同时要给中书省丞相送一份。这引起了希望独揽大权的朱元璋的强烈不满。于是,就有了洪武十三年借机除掉胡惟庸的事。但除掉胡惟庸只是手段,目的则是要撤消丞相制度。并且将撤消丞相制度这件事写到《祖训》里头,说,以后不许立丞相,如果有建议立丞相的人,一定要严惩。六部,在丞相撤消以后,直接对皇帝

曹魏文化鉴赏

曹魏文化鉴赏 课程名称:曹魏文化鉴赏 学年:2013——2014学年第2学期学院: 专业年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2014年6 月3 日

《曹魏文化鉴赏》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建安文学 2、建安风骨 3、邺下文人集团 4、“三曹”“七子” 二、问答题 1、试论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2、试论“三曹”文学艺术风格的异同及其原因? 3、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建安文学特征的理解?

一、名词解释 1、建安文学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所以那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诗人建安七子也大多死于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公元二O四年,曹操彻底打垮了最大的军阀袁绍,攻克邺城,领了冀州牧,遂又平定四州,自这以后曹操基本上常住邺城。“百川赴巨海,众星环北辰”,文人学士亦紧紧追随曹氏父子,多集聚在邺城,这时的邺城是俊才云蒸、群星灿烂。曹操见此便大兴土木,建造了铜雀台作为文人名士集聚、笔会之地,以至文学的繁荣达到了顶峰。因当时的江南文风不盛,作品也很少,后人亦把建安文学称之为“邺下文学”、“魏国文学”或“北方文学”。 2、建安风骨 公元二O四年后文学一改西汉、东汉两朝近四百年死板、格式化的文体和以歌颂宫廷生活为中心的体式,转向重点描写黑暗的社会现实,吟咏战乱时期悲凉的人生,高歌统一国家的理想,讴歌战乱消除给人民带来的安居生活,以及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不仅文体创新,形式多样,而且辞藻华美,语言质朴刚健、清新自然,形成一代新的艺术风格。后人把建安文学时期慷慨激昂地倾吐胸襟,豪爽磊落地施展才华、抒发胸怀;阐明事理不追求纤细、周密的技巧,遣辞造句、描摹形貌唯求通顺明达;以及慷慨悲歌,激越高亢的思想情调与刚健爽朗、清新自然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称之为“建安风骨”。 3、邺下文人集团 汉献帝建安年间,实际执政者曹氏父子同时又是诗文领袖,他们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作家——七子,蔡琰形成了一个邺下文人集团(艰难时世,内容充实,慷慨悲歌,以风骨著称),作品反映社会动乱与民生疾苦,悲天悯人,表现乱世英雄建功立业,收拾金瓯的使命感。曹操建都邺城,这里聚集了大量名流学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明朝与清朝的皇权制度比较

明朝与清朝的皇权制度比较 比较明清皇权专制程度吴钩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明清可谓是传统皇权制度专制程度最高的历史时期。那么如果将明王朝与清王朝拿出来比较,究竟哪一个王朝的皇权制度更加专制一些呢?1、明代皇帝,从朱元璋开始,对士大夫表现出极大的不尊重,廷臣被打屁股是常有的事情(有意思的是,明代士大夫冒死进谏的劲头非常强大)。清代打大臣屁股的事情少得干了,但大臣在人格上更矮化,满臣自称奴才,汉臣则连称奴才的资格也没有,“多叩头、少说法”,这是大清官场的流行风气。明朝在肉体上羞辱士臣更厉害一些,清朝在精神上奴役士臣更高明一些。2、明代废宰相,设内阁,内阁只不过是皇帝的文秘与顾问班子,无决策、行政之权,非政府首脑,六部直属于皇帝,旧制中“权归人主,政出中书”的分权结构不复存在。清代闲置内阁,尊其位削其权,另设军机处,军机处的性质还是皇帝的文秘与顾问班子,人主乾纲独断。但明内阁犹有封还诏命之权,军机大臣却完全是皇帝的肉喇叭。在中枢权力设计上,清王朝的专制程度甚于明王朝。3、明

代的皇位继承,需遵循礼法,朱棣夺侄儿皇位,命方孝孺草拟诏书,孝孺拒不草诏。朱棣认为他当皇帝是“朕家事耳”,但这一“家天下”的论调,明儒是不予承认的。万历帝想立他宠爱的郑贵妃所生皇子(非长子)为皇储,为大臣所反对,皇帝与大臣抗争多年而不能如愿。清代皇帝却发明了“秘密建储制”,究其实质,这是将“国本”当成了皇室的私器,从此皇位的继承既不受礼法约束,也不容士大夫置喙,全凭在位的帝王说了算,他说传给谁就给谁;他要谁为大阿哥,谁就是大阿哥。4、明代尽管皇权高度集中,毕竟还保留了若干具有约束皇权性质的制度,如六科给事中尚有“科参”、“封驳”之权,即皇帝诏书必下六科,给事中如果持反对意见,可以驳回;清代虽设给事中,但对朝廷诏旨已无权封驳。又如,明代尚有“廷推”之制,即高级官员的任用,须由吏部尚书会同其他大臣,经过协商提出若干候选人,提请皇帝择用;而清代的用人大权,则全归皇帝。用乾隆的话来说,这叫做,“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康熙)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5、明代之前,虽也有皇帝安排耳目刺探官僚隐情的特务动作,但明代则将特务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设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为皇帝的耳目与爪牙,臣民稍有异动,即被厂卫获悉、擒拿。特务政治的黑暗程度远超前朝。除了传说中的“血滴子”,清朝似乎没有像明代锦衣卫那样的特务组织。但清廷设立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