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309)

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3,对流层的由来及特点

答:对流层是地球大气的最底层,其底部直接与下垫面接触,受地面影响最大,因空气具有强烈的铅直方向上的对流层运动,所以称对流层。

特点:(1)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2)对流层空气具有强烈的铅直方向上的对流层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3)大气中的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4)对流层的各种气象要素分布不均。(P16)

第二章(309)

1.太阳常数 :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平均距离上投影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3.昼长(可照时数):是日出到日落的时间。

4.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暮光时间

5.可照时数:是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

6.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7.大气量: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没有单位!

8.透明系数:透过一个大气量后的太阳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太阳辐射强度之比!

9.太阳直接辐射:单位时间内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10.散射辐射:阳光被大气散射后,单位时间内以散射光形式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11.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天空散射辐射的强度之和。

12.太阳辐射总量:某时段内地面接受的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辐射的总和。

13.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到达地面的这一部分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4.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15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16. 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形成有机化合物的太阳辐射波谱区,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17.当光照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光照度继续增大,光合效率不再增加。此时的光照度叫光饱和点。

18.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度称为光补偿点。

19.光照度,也称照度,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通量,单位是lx,勒克司。

1.昼夜长短变化和季节更替的根本原因

答:地球昼夜不停地进行着两个基本运动:一是绕自身轴的运动为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二是绕太阳的运动为公转,产生了四季轮换!

2.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纬度的变化

一天中早晨,h最小,然后h慢慢的增大,中午时h最大,然后h又慢慢地减小,到傍晚时h又变到最小。

一年中,北半球在夏至日h最大,然后慢慢减小,冬至日h最小,然后又向夏至日慢慢增大。

在南半球则相反。

太阳高度角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极圈和北极圈内最小。

3.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式?

正午太阳高度角:h=90’—φ+бб=23.5sinN’Ф为观测点纬度。4.昼长随季节、纬度的变化规律?

昼长变化规律:1、相同纬度,昼长随季节变化,冬短夏长,春秋介于二者之间。北半球,夏半年(春分---秋分)昼长都>12 小时,T 随纬度的上升,随太阳赤纬上升而上升,在北极圈出现昼现象

冬半年(秋分---春分)昼长<12小时,T随纬度的上升而下降,在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春、秋分昼长不随纬度变化,全球各纬度上均昼夜平分。

5.辐射平衡方程,影响辐射平衡的因素?

平衡方程:Q=S'+D S'为太阳直接辐射强度,D为天空散射辐射强度,影响因素:太阳高度(h),大气透明度(P),大气量(m),纬度,海拔,坡度,云

6.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因素

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大气量、纬度、海拔、坡度、云、

7.太阳辐射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光谱成分、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 紫外辐射:抑制作物生长,杀死病菌孢子。可增加果实含糖量,促进果实成熟可见光辐射:可见光能被细胞中的叶绿素吸收,进行光合作用。其中的蓝紫光作用下的光合产物,蛋白质较多,红橙光作用下的光合产物,碳水化合物较多

红外辐射:红外辐射对植物的光周期有作用

日照时间与农业

根据对日长的反应可分三类:短日照型、长日照型和日中性植物。短日照品种只有当日长短于某一临界值时,才会开花,否则不会开花。日长越短,发育越快,开花越早,长日照品种则相反

光照度与农业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欢充足的光照,有的则喜阴凉,有的植物阴阳都可以。

第三章(310)

11、名词解释:容积热容量、温度日较差、温度年较差、积温、活动积温、有效积温。

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温度日较差:一日之内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

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积温:某一时期日平均气温总和。

活动积温:某一生育期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12、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各项的意义?

R=P+B+LE

R:辐射差额,为土壤吸收的净辐射热量。

P:土壤和空气间的热交换量。

B:土壤分子传热导通量。

LE:水相变化时地表面得、失的热量。

13、影响温度变化的因子主要有哪些?

土壤温度、土壤颜色、土壤机械组成和腐殖质、地面覆盖物、地形和天气条件14、近地气层和近地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有哪几种类型,各类型温度分布规律土壤的垂直分布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日射型、辐射型、上午转变型、傍晚转变型。(P70)土壤的垂直分布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日射型、辐射型、上午转变型、傍晚转变型。

日射型:白天地面温度最高,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且愈近地面温度变化愈大。辐射型:夜间地面温度最低,温度垂直分布与白天相反,即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上午转变型:日出以后,地面温度开始上升,土壤上层温度分布迅速转变为日射型,但在下层仍然保持辐射型。傍晚转变型:傍晚土壤上层开始出现辐射型,但在下层仍保持日射型。

15、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

A,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土中温度的日变化与地面温度的日变化相比较,浅层土壤温度在一天内也呈连续性变化,有一个最高值和最低值,土壤温度日较差最大,越向深层越小,至一定深度后,日较差为零,该深度为土温日不变深度,一般土温日不变深度为40到80厘米,平均为60厘米。

B,土壤温度年变化。土壤温度的年变化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直到一定深度后年较差为零,这个深度为年温不变层深度,它随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一年中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变化不大,年温不变层深度浅,年较差消失于5到20米处,高纬度地区深,消失于25到30米处。

或: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土表温度日较差最大,越向深层越小,白天吸热越多的地区和季节,向下传递的热量多,日变化消失层深。年变化:土壤的年变化随深层的增加而减小,随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一年地面太阳的辐射总量变化不大,

16. 比较:山顶与山谷温度的日变化,水体与陆地温度的日变化

水体:日变化中,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5—16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后2—3h。年变化中,水面温度极值出现的时间,深水湖和内海要比陆地滞后一个月左右。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8月;最低温度出现在2—3月。水面温度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地面温度要小。

地面:白天日出后温度上升。12时,地面储存热量还在增加,地温继续升高到了午后一定时间以后,地表温度开始下降。13时地面温度最高。

17. 用地面热量平衡方程解释沙漠空气温度变化特点

在干燥的沙漠地区,因蒸发耗热少,白天和夏天温度高,温差大。

18、温度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植物的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变温对植物的影响)三基本点的影响:植物,变温动物和微生物都是在某种适温下生命活动最为活跃,在最低,最高温度以外生物停止生长发育,但能维持生命。超出这范围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死亡。农业界限温度:其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19、积温在农业中的应用?

1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分析。2作物引种的科学依据。3农业气象预报服务

第四章(614)

20、名词解释:水气压、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降水强度水分临界期

水汽压:空气中有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称为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水汽含量恰好达到某一温度条件下的最大限度,这时的水汽压为饱和水汽压。

相对湿度:传统上,把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来表示,称为相对湿度。

饱和差: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称为饱和差。

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

降水量: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后未经蒸发、渗透和径流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或固体融化后)厚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蒸发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气中的量。

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即为降水强度。

水分临界期:植物对水分不足特别敏感的时期。

21、土壤蒸发的过程、影响因素及防止蒸发的方法

答:土壤蒸发的过程是通过两种不同过程来完成的,一种是蒸发直接发生在土壤表面,另一种是水分在土壤中某层次进行蒸发之后,水汽通过土壤的空隙到达表面逸出土表。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结构。防止蒸发:保持土壤有效水分,在土壤变干以前可以扒松表土,以切断毛细血管,使土壤水分的蒸发由第一种过程变为第二种过程,以保持下层的土壤水分。为了进一步保持土壤水分,在表土扒松后,在进行镇压,将松土层压紧,又减少了表层的孔隙度。

22、降水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答:降水形成的条件: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过程: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因周围气压逐渐降低,体积膨胀,温度降低而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当云滴增大到能克服空气的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且在降落时不被蒸发掉才能形成降水。水汽分子在云滴表面上的凝聚,称为凝结增大,大小云滴在不断运动中的合并,称为碰并增大。

23、霜、雾形成的有利条件

答:霜、雾形成的有利条件:晴朗、微风的夜间

24、水分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水分对植物的作用、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对植物的影响)

答:(1)水分环境的好坏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用大气相对湿度来衡量,75%-80%最适宜.

(2)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只有在水分的参与下,作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3)水是作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水分起着植物体内养分和有机物质的输送作用。

(5)水分可调节植物的体温。

(6)水分能维持植物细胞及组织的紧张度,使植物各种生理活动得以正常开展。(7)空气湿度主要影响作物蒸腾速率。

(8)土壤湿度影响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

第五、六章(615)

25、名词解释

(1)气压: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称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

(2)低压:由一组闭合等高线构成的低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增,称为低压。

(3)高压:由一组闭合等高线构成的高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减,称为高压。

(4)气压梯度力:由于气压梯度力而作用于空气块上的力。

(5)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6)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称干绝热变化。

(7)大气稳定度:大气静力稳定度:在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中,空气团受到外力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位置的趋势或程度。

(8)季风:那些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这两种风向的性质(主要是潮湿程度)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明显差别的风。

(9)大气环流:是大范围的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动的综合现象。

(10)地转风:指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

26、单一热力环流摸式的形成过程(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过程)

一、海陆风的形成过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高,因而形成局地环流,下层风由海风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间,陆地降温快,地面冷却,而海面降温慢,海面气温高于陆地,产生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自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海风与陆风一天之内的风向交替形成海陆风。

二、山谷风的形成过程:在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距地面较远,增温较快,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夜间辐射冷却,气温迅速降低,而同一高度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缓慢,于是山坡上的空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形成山风,谷风与山风一天之内的风向交替形成山谷风。

27、季风的形成过程

在不同的地球表面中,海洋和陆地面积大,物理性质极不相同,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大陆温度变化快,海洋温度变化慢,同纬度地区冬季海洋比大陆温度高,夏季大陆比海洋温度高。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冬夏季的热力差异,从而形成季风。

28、三圈环流的形成,并解释赤道地区多雨,沙漠多分布在副热带地区的原因(1)三圈环流指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压。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在地表,副热

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2)赤道两侧的气流是上升的,因而这里是地球上云、雨最多的地带。30°附近副热带地区的气流是下沉的,因而这一带少雨又干旱,多沙漠分布。

29.解释“通风”在种植业中的重要性

(1)风能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等成分的交换,使作物群体内部的空气不断更新,对植株间二氧化碳、温度、水汽的调节有重要作用。适当的风,还能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

(2)适当的风速能提高植物的蒸腾作用。

(3)作物的种植结构、密植程度等与通风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论何种作物,适度的风力对密植作物群体中水分输送、热量输送及二氧化碳输送都有着中意的条件作用。

(4)风作为载物还对植物花粉受精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第七章(614)

30、名词解释:气团、锋、冷锋、静止锋、气旋、反气旋、热带气旋、寒潮

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是温度、适度和大气稳定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基本一致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锋:两个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狭窄过渡带称锋

冷锋: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冷气团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称为冷锋。

静止锋:当冷暖势力相当时,锋面的移动十分缓慢或在原地来回摆动,这种锋称为准静止锋,简称静止锋。

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低、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

反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

寒潮:大规模的强冷空气。

31、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答:(1)来自西伯利亚、蒙古地区的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或称变性西伯利亚气团。

(2)来自热带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海洋气团,又称热带太平洋气团。

(3)来自欧洲大陆副热带地区的热带大陆气团,在夏季影响我国西部地区,有时也可影响到华北。

(4)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又称季风气团,夏季可影响到我国华南地区,并造成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大量的降水。

32、气旋、反气旋天气特征

答:反气旋的天气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气团性质和所在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通常在反气旋的中心附近,下沉气流强,天气晴朗。反气旋的外围往往有锋面存在,为阴雨天气。

气旋的天气特征:

气旋一般为坏天气,为阴雨天气。

33、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和我国夏季天气的关系?

答:当副高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干旱,如长江流域7、8月份经常出现的高温酷暑和伏旱。当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出现异于常年的不正常变动时,往往造成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灾害。如1954、1991、1998年副高脊线长时间徘徊于20°~25°N,雨季长期稳定在江淮流域,造成江淮流域夏季洪涝。南亚高压是北半球夏季对流层上部最强大、最稳定的控制性环流系统,对夏季我国大范围旱涝分布及亚洲天气都有重大影响。

34、热带气旋的分类、结构和天气、形成条件

答:热带气旋是根据接近风暴中心之最高持续风力加以分类的。分为六类: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烈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热带气旋的结构一个成熟的热带气旋有以下的部分:地面低压、暖心、中心密集云层区、台风眼、风眼墙、螺旋雨带、外散环流。热带气旋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2)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3)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4)热带存在低层扰动,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35、热带气旋的源地、移动路径、危害及防御措施?

答:主要发生在三个海域,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东部和西部。热带气旋移动路径随季节而有所不同,一般盛夏季节多为西北路径,春秋季多为西移路径和转向路径。有的在移动过程中有左右摆动、停滞、打转等现象,称为特殊路径或异常路径。台风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登陆后常造成风灾、洪涝灾和风暴潮,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均居全球主要自然灾害之首。台风的防御和减灾措施主要有:1.利用卫星遥感和雷达加强监测预报,修筑完善海堤防风系统,营造沿海防护林,减轻海浪的拍击,保护海堤安全。2.营造完整的农田防护林网,提高农田林网防风效能。3.台风危害多发区应加强农田排水渠系建设,减小由于台风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发生机率。4.采取防风栽培,合理布局作物以避开台风的影响,选择抗风矮秆品种,减轻台风损失。5.建立相应的防御台风的机构,指定应急和防灾措施。

第八章(310)

36、干旱:是一种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水源枯竭,影响农作物和牲畜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现象。

洪涝: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内降水量、地表蓄水量、土壤含水量等比常年明显偏多而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冷害:指农作物生育期间遭受到0度以上(有时甚至20度左右)的低温危害,引起农作物生育期延迟,或是生殖器官的生理活动受阻,造成农业减产的一种气象灾害。

霜冻:在植物生长季内,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气层的温度降到0度以下,引起植物遭受冻害或者死亡的现象。

37、我国干旱的地区分布规律、指标及防御措施

地区分布规律:黄淮海地区的受灾面积约占全国受灾和成灾面积的二分之一,是干旱最频繁和最严重的地区;其次是长江流域和西南。西北地区降水量稀少,但主要是绿洲灌溉农业,受当年降水多少影响不大,干旱次数和面积反而较小。指标:气象上通常将降水量的多少作为干旱的指标,其中常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来表示某地某时段内降水量与常年的偏离程度并以此衡量干旱是否发生及干旱的程度。

防御措施:很多,在课本213页。

38、我国洪涝的分布规律、指标及防御措施

分布规律:东部洪涝灾害发生最多,云贵、青藏高原,西北、内蒙古等地区最少。其频繁程度与地区降水变率大小及不合理农事活动有关,是自然和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

指标:P215.

防御措施:P219.

39、低温危害的防御措施

措施:P202、P204、P207

第九章(616)

40、名词解释:

气候:传统的定义,一地某一时段内多年的大气统计状态。

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通称为小气候。

41、气候形成的因素

1、太阳辐射;

2、宇宙地球物理因子;

3、下垫面;

4、大气环流

5、人类活动

42、比较: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海洋性气候特点:夏季凉爽,冬季温和,秋温高于春温。最冷月和最热月落后大陆性气候一个月,年、日气温较差小,云雾多,日照小,太阳辐射弱。降水丰沛,季节分配均匀,变率小。

大陆性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春温高于秋温。1月最冷,7月最热,年、日温较差大。日照丰富,相对湿度小,云雾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变率大。季风气候的特点: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高温多雨,富有海洋性;冬季寒冷干燥,具有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在副热带和暖温带的大陆东岸,尤以亚洲东南部最为显著。

地中海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暖多雨。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区在副热带和暖温带的大陆西岸,以欧亚非三洲之间的地中海周围地区最为鲜明。

43、中国气候特点:

一、季风性显著

二、大陆性强烈(主要表现为:气温的年、日变化大;冬季寒冷,南北温差悬殊,夏季炎热,全国气温普遍较高。最冷月多出现在1月份,最热月多出现在7月份;南、北温差冬季远大于夏季;春温高于秋温。)

第十章(615)

44、病害流行的类型,病害流行的影响因素,病害预测方法

类型: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

影响因素:

1)感病寄主植物

2)寄主植物大面积集中栽培

3)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

4)病原物数量巨大

5)有利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象因子、土壤因子、栽培措施等。预测方法: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45、光照、温度、水分、风对害虫的影响

害虫对光波的反应因种类、性别和虫期而不同,光周期可引起或解除某些害虫滞育。

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因子对生物的发育起着主要作用。

可直接影响害虫生命活动,高温、高湿的梅雨天气,有利于寄生菌繁殖,引起少数害虫寄生菌蔓延,群体密度因而降低。

许多飞翔虫类,常在微风或无风晴朗天气飞行

46、虫害流行的影响因素,虫害预测预报的方法

(1)影响病虫害的外界环境条件有林分状况、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土壤因素和人为活动,是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共同的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因素是最主要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光照及气流等。

(2)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的主要内容是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发生期预报是对森林病虫害的各个危害阶段的始、盛、末期进行预测,确定防治的最适时期;发生量预报是对森林害虫的虫口密度、有虫株率等进行预测,确定是否会造成危害和防治与否;发生范围预报是对森林病虫害发生地点和发生面积进行预测,确定防治范围;危害程度预测是对森林病虫害可能造成的林木损失程度进行预测,确定有无防治的必要。

47、施用农药与气象条件

农药施用的效果与气温、空气湿度、光照、风向、风速和降水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高温、高湿度、大风、即将下雨时,都不宜施用农药。

第十一章

8.名词解释:

1)气候资源:

是指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有利的气候条件和不利的气候条件。

2)农业气候资源:

是指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所提供的自然物质和能源。

3)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是以气候条件来估算的农业生产潜力,即在当地自然的光、热、水等气候因素作用下,假设作物品种、土壤肥力、栽培技术和作物群体结构都处于最适状态时,单位面积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4)农业气候指标:

是在当地气候条件和生产水平下,表示农业生产对象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以及农业生产过程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和反应的数值或数字表达式。

5)农业气候相似:

指不同地区的农业气候条件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都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要求。

6)农业气候资源区划:

根据农业的具体需要对地域气候条件进行的分区划类,反映农业生产与气候条件区域系统。

9.气候资源的特点

1.人类共有

2.易变化

3.空间分布不均匀

4.目前人类以适应和利用气候资源为主

3.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

1)无限的循环性与单位时间的有限性;

2)波动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3)具有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

4)农业气候资源是一个综合概念,要素之间具有的整体性和不可取代性;

5)二重性;

6)农业气候资源的可改造性;

7)有值无价性。

4.作物气候资源分析的内容

1)分析不同作物对光,热,水的要求和反应,以及当地气候资源的满足程度的

分析评价。

2)进行农作物光能潜力和光热生产潜力或气候生产力的分析,并提出发挥作物

生产潜力提高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以措施。

3)进行作物生育动态和群体结构与气候资源关系的规律性分析。为稳产高产提

供科学依据。

4)进行农业措施的农业气候分析。如播种期,收获期,中耕和灌溉的气象效应

的农业气候分析。

5)进行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的气象效应分析。

5.对农业气候资料的一般要求

1)准确性。就是资料的可靠性、精确性。可靠性是指资料能反映真实的客

观情况;精确性是指资料的精确程度。

2)均一性。资料的一致性,连贯性。

3)代表性。资料要能反映所研究地区的一般情况。

4)比较性。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资料进行比较时,要能真正反映地区间

和时期间的差异。

实验部分(616)

48、使用照度计应注意哪些事项?

(一)光电池的方位保持一致;

(二)避免外界环境对光电池的影响;

(三)光电池不能放在光下太久。

49、照度计测量光照度的原理

---光电效应原理。当光线投射到光电池上时,光电池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反映在电流表上,电流强度与光照度成正比。

50、最高温度表与最低温度表的调整方法

---最高温度表的调整方法:用手握住表身中部。球部向下,手臂伸直,稍离身体向前后甩动,直到毛细管水银柱示数接近当时的普通温度。

---最低温度表的调整方法:将感应球部向上抬起,表身倾斜使游标滑动回到毛细管酒精柱的顶端。

51、温度观测的注意事项

---熟悉仪器的刻度;避免视差;动作迅速(同时注意务使头、手等接近温度表感应球部,并尽量不要对着温度表呼吸);复读;保持仪器清洁。

52、干湿表法测空气湿度原理

---空气未饱和时,湿球纱布水分的蒸发;空气湿度越小,湿球纱布水分蒸发越快,反之越慢。

53、保证率定义及意义

---定义:在某一时段内,某一气象要素值高于或低于某一界限的频率的总和。---意义:用于说明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气候学历经经典、天气气候到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观念的革命,它包括认识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启示我们从系统中学习气候,学习气候又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地球表层系统。 一、现代自然地理学与气象气候学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表层系统——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 2、气候系统与地球表层系统——几乎相互覆盖的研究客体,但重点不尽相同。 3、气候系统也包括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 4、其中,大气圈与自然地理系统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最为活跃,是联系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地 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特点的主要背景之一,也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重要圈层 二、大气圈——是处于特定条件下及具有特定成分的气圈 1、气候系统如何起动与运动,其中的热力、动力过程 2、气候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相互作用与耦合的整体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候的综合性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与敏感性等 三、特定成分及其影响: 1、主要及微量成分 2、微量成分及其特殊作用:—温室气体 —平流层与臭氧层--生命保护层,

—三态共存,参与能量,辐射,及天气 过程 四、重力场对大气层的约束及影响: —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地面为下边界,绕地球旋转的圈层。 —影响之一:垂直层结的形成——大气分层: 水平尺度>>垂直尺度。 五、对流层: 是深受下边界(热力及动力)影响的大气最底层,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也是大气圈层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六、水汽对大气状态影响之——湿空气状态方程 七、微量气体: 在气候系统中存在着短周期的微循环,成分可变。含量虽少,但对热辐射非常敏感,因而对大气热状态影响很大,人类活动参与了微循环一可造成对大气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 影响举例:臭氧层 问题:地面条件如何影响大气活动(热力及动力)—相互作用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一 太阳能启动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形成全球温度差异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以及周期和非周期变化。地气间的热能交换过程是地表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它从能量上把几个圈层连接在一起。 一、太阳能进入气候系统 1、主要途径:太阳辐射能地面大气 太阳短波辐射经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吸收成为地面热能

《天气学原理》理论测试题答案

《天气学原理》理论测试题答案 单位:姓名:分数: 一、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冬季北半球的对流层东部环流的最主要特点是在中高纬度以极地低压(或极涡)为中心地环绕纬圈的西风环流。 2、在极地环流圈和哈得来环流圈之间的中高纬度地区存在一个与直接环流方向相反的闭合环流圈称为间接环流圈,亦称为费雷尔环流。 3、在7月份北半球热带对流层高层有明显的反气旋中心,分别在北美、波斯湾和青藏高原。 4、云滴增长的条件,主要取决于云层厚度,而云的厚度,又决定于水汽和垂直运动条件。 5、我国华北及江淮地区有些低压在大陆本来没有很大发展。但是当他们东移入海后,又可再度迅速发展,这一方面因为海上的摩擦力影响比陆地小;另一方面是由于暖海上非绝热加热影响所致。 6、大气环流形成和维持是由影响大气运动的一些基本因子在长期作用下造成的,最主要的因子是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不均匀(海陆和地形)和地面摩擦。 7、寒潮的中期过程是以北大西洋脊和北太平洋脊的发展为开始,而以东亚大槽的重建为结束。 8、对流性天气形成的基本条件: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条件和抬升力条件。 9、下图中为T-lnP图,其中A为抬升凝结高度,B为自由对流高度,C为层结曲线,D为状态曲线,E为对流上限。

10、西太平洋副高是由动力因子而形成,属于暖性高压,Hadley环流是最主要的成因贡献者,脊线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11、影响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主要是下垫面附近的热力因子,由太阳辐射的经向差异,海陆热力差异,青藏高原和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三个基本因子组成。12、所谓的振荡是指大气环流周期性的变化,一般来说东亚季风环流和热带季风环流均具有显著的准双周周期振荡。 13、位势不稳定层结的建立主要取决于高低空水汽平流和热量平流的差异。即高层冷平流,低层是暖平流,或中低层比上层增暖更明显。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1920年前后挪威学派V.J.皮叶克尼斯和伯杰龙等人以为主要特征提出了气团与锋的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从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与天气过程中总结了许多天气分析和预报规则。 A、气压场 B、温度场 C、风场 D、湿度场 答案:B 2、大气环流的最终能源来自 A、下垫面 B、水汽相变 C、太阳辐射 D、感热 答案:C 3、寒潮中短期过程的关键系统是 A、北大西洋高压脊 B、北太平洋高压脊 C、极地低压 D、乌拉尔山地区高压脊 答案:D 4、在槽前脊后沿气流方向相对涡度减少,为,等压面高度,在槽后脊前沿气流方向相对涡度增加,为,等压面高度。 A、正涡度平流升高负涡度平流降低 B、负涡度平流降低正涡度平流升高 C、负涡度平流升高负涡度平流降低 D、正涡度平流降低负涡度平流升高 答案:D

农业气象学作业答案

1、大气辐射的波长范围是()。 150~4000nm 400~760nm 3000~80000nm 7000~120000nm 2、按热力分类法,可将气团分成()。 2类 3类 4类 5类 3、夜间,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方程是()。 –Qs = + R + P – B – LE –Qs = + R – P – B – LE –Qs = –R – P + B + LE –Qs = –R + P + B + LE

4、人们现在非常关注南极出现的臭氧空洞,是因为()。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减少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增加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 5、一团未饱和的湿空气作绝热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是()。 γ<γd γ=γd γ>γd γ≥γd 6、主要的农业气象条件是()。 气压、温度、湿度和降水 气压、温度、风

光照、温度、湿度和降水 光照、温度、风 7、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之比,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它性质无关。这是辐射的基本定律之一,称为()。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普朗克定律 基尔荷夫定律 维恩位移定律 8、不同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昼夜长短变化不同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 气温非周期性变化不同 海陆分布不均 9、风由西吹向东,则称为()。

东风 南风 西风 北风 10、使空气在水平方向上产生运动的最基本的力是()。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 摩擦力 11、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小麦 水稻 油菜 豌豆

农业气象学作业答案

. 1、大气辐射的波长范围是()。 150~4000nm 400~760nm 3000~80000nm 7000~120000nm 2、按热力分类法,可将气团分成()。 2类 3类 4类 5类 3、夜间,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方程是()。 –Qs = + R + P – B – LE –Qs = + R – P – B – LE –Qs = –R – P + B + LE –Qs = –R + P + B + LE

. 4、人们现在非常关注南极出现的臭氧空洞,是因为()。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减少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增加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 5、一团未饱和的湿空气作绝热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是()。 γ<γd γ=γd γ>γd γ≥γd 6、主要的农业气象条件是()。 气压、温度、湿度和降水 气压、温度、风 光照、温度、湿度和降水

光照、温度、风 7、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之比,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它性质无关。这是辐射的基本定律之一,称为()。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普朗克定律 基尔荷夫定律 维恩位移定律 8、不同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昼夜长短变化不同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 气温非周期性变化不同 海陆分布不均 9、风由西吹向东,则称为()。 东风 南风

西风 北风 10、使空气在水平方向上产生运动的最基本的力是()。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 摩擦力 11、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小麦 水稻 油菜 豌豆 12、用密度接近的方法估计的大气上界高度是指()。 散逸层密度与星际气体高度密度接近的800公里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大气圈。 大气的分布是如此之广,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地点不在大气的笼罩之下;它又是如此之厚,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山峰能穿过大气层,而且就以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来和大气层的厚度相比,也只能算是“沧海之一粟”。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圈底部的“下垫面”上。大气圈是人类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强大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这个能源首先经过大气圈而后到达下垫面,大气中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和过程,除决定于大气本身的性质外,都直接或间接与太阳辐射和下垫面有关。这些现象和过程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关系至为密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对它们进行观测、分析、总结,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再在生产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逐步提高,这就产生了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气象学。 气象学的领域很广,其基本内容是:(1)把大气当作研究的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如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等;(2)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3)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4)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如人工影响天气、人工降水、消雾、防雹等),使之能更适合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由于生产实践对气象学所提出的要求范围很广,气象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在气象学上用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差异很大,再加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气象学乃分成许多部门。例如有专门研究大气物理性质及其变化原理的大气物理学;有着重讨论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并据以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天气学等,而其中与地理和环境科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气候学。 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气候。气候和天气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而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例如从上海近百年的长期观测中总结出,上海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经常会出现阴雨连绵、闷热、风小、潮湿的梅雨天气,但是有的年份(如1958年)会出现少雨的“空梅”,也有的年份(如1954年)6—7月连续阴雨50—60天,出现“丰梅”。“开梅”和“断梅”的迟早也历年不同,这是上海初夏时的气候特征。 由此可见,要了解一地的气候,必须作长时期的观测,才能总结出当地多年天气变化的情况,决不能单凭1958年一年的观测资料,来说上海初夏的气候是干旱无雨,也不能凭1954年一年的情况,就说上海的初夏气候有持续50—60天的阴雨,那都是个别年份出现的具体天气现象,而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

气象学测试题(做)

第一章地球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 1.大气由干洁大气、水汽和大气杂质所构成 2.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在10~50 km高度,称为大气臭氧层,其最大浓度层出现在20~30 km高度处。 3.大气臭氧层能够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形成平流层逆温,并对地球生物形成重要的保护作用。 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放射大气辐射,对地面形成温室效应。 第二节大气的铅直结构 1.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特点和大气铅直运动的状况,可将地球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2.对流层中存在着强烈的平流、对流和乱流运动。 3.对流层分为下层(摩擦层、行星边界层)、中层、上层和对流层顶。 4.贴地层是指距地面2 m的气层。 5.对流层和中间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强烈。 6.平流层和热成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7.习惯上将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000~1200 km)作为大气上界。 第三节气象要素 1.气象要素包括日照、辐射、温度、湿度、气压、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 2. 天气现象是指大气中或地面上产生的降水、水汽凝结物(云除外)冻结物、干质悬浮物和光、电现象,也包括一些风的特征。 第二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 1.太阳短波辐射:l mm,lM= mm 0.1~4微米 8 地面长波红外辐射:l 3~80mm,lM=10mm 大气长波红外辐射:l 4~120mm,lM=15mm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J/(s^m2) 或 W/m2。 3.光通量密度(照度):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光通量。单位: lm/m2(流明)。 第二节太阳辐射 1. 太阳高度角(h):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2.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h=90。 - φ + δ(φ观测点纬度,δ观测时间的太阳 倾角即赤纬,太阳直射点纬度) 春秋分δ= 0。 ,夏至δ= 23.5 。 ,冬至δ=-23.5 。 3. 太阳方位角:阳光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4. 可照时数(昼长):一天中从日出到日落所经历的时间数。 5.可照时数北半球冬至→夏至加长,夏至→冬至缩短。 6.可照时数随纬度增加而加长,夏季尤为显著。 7. 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幕光时间。 8.曙幕光时间夏长冬短,随纬度增加而加长。 9.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方式: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反射作用。

气象学习题(有答案)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2) 、氩和(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6) ,夏天比冬天(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13) 千米。 答案:(1)氮(2)氧(3)二氧化碳(4)紫外线(5)长波(6)低(7)低(8)水汽(9)温度(10)降低(11)平流 (12)升高(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答案: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 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 (2) 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 (3)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新编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如释重负轰轰烈烈千钧一发心有灵犀 B.不耻下问海阔天空耐人寻味言外之义 C.颠沛流离忍俊不禁海市蜃楼可歌可泣 D.鲜为人知语无伦次悲天悯人家喻户晓 2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鼎湖山听泉》一文重点是写山泉,以泉水之美来表现山林之美,揭示从泉水中所领略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B.《陈涉世家》选自东汉司马迁的《史记》,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飞红滴翠记黄山》是一篇解说词,作者描写黄山的壮丽景色,揭示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和人类的审美感知在提升景物品格中所起的作用。 D.《画山绣水》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描写了从漓江上观赏到的山水美景,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3 . 下列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B.我们要虚心向老师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C.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D.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4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使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一拨,年轻斑羚一拨。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第一章引论 名词解释 1、气象:大气的物理现象(冷热,干湿,大气运动) 2、气候: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 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 4、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这称为气 温垂直递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 5、大气污染:也叫空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标准大气压:指在纬度45°,0℃时,海平面的大气压,一般1个标准大气 压=760mmHg= 问答题 1.何谓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 2.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大气物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过程, 描述各地区气候条件以及气候变迁及原因的一门学科;天气学是研究天气形成、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天气的一门学科。 3.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综合,而气候是指在各个气候因子的 长期相互作用下,在某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所表现出来的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4.大气成分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的分布和作用

5.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是从低到高逐渐减少的,其功能一是能吸收地 面长波辐射,是低空大气变暖,二是具有“温室”作用; 6.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其功能一是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其 危害,二是增温,在高空形成一个暖区,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 7.水汽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大气中,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水汽是大气变化的重要 参与者,一能成云致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二是善于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加其三相变化有热量转化,所以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有一定影响 8.大气在垂直方向分为哪几层分层原则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征 9.大气由低空到高空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10.分层原则: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有显着差异的,根据温度、成 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进行分层;11.对流层:①高度在平均12km以下;②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 低;③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着;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⑥从低到高有可以分为摩擦层、中层、上层 12.平流层:①高度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②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变,在 大约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形成一个暖层;③气流平稳,水平运动为主;③水汽、尘埃含量少,能见度好,多晴朗天气,偶尔有积雨云冲入 13.同温度下干湿空气那个重,为什么虚温的意义和原理 14. 15. 16.为什么城市地区二氧化碳浓度要高一些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着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5、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26、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

气象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大气: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深厚的气体圈层,构成大气圈。 2、气象要素:定性或定量描述大气物理现象和大气状况特征的物理量。。 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及其变化的综合称为天气 4.、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状况,它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极端状态。 5、干洁空气:大气中除水汽和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6、气压:单位水平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静压力,其大小等于单位水平面积上大气柱的重量。 7、水汽压:是大气压强的一部分,它的大小视水汽含量的多少而定。 8、绝对湿度:单位容积湿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 9、比湿:单位质量湿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 10、露点:在定压而相变的情况下,湿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11、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之百分比。 12、饱和差:在某气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用来表示空气达到饱和时所需要 的水汽量。 13、风:空气的水平运动,它包括风向和风速。 第二章 1、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发射能量的方式。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辐射体表面的辐射能。 3、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 4、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面上的辐射通量密度。 5、分子散射:空气分子的直径小于射入辐射的波长并遵循蕾利散射定律,其散射能力与波 长的四次方成正比。 6、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观测点地平圈间的夹角。 7、昼长:太阳的视圈面中心从出地平线至入地平线之间的时间间隔。 8、时角:从主点起沿天赤道量到天球上的一点的赤道圈与天赤道交点的弧长为经向坐标称 为时角。 9、单位气质:太阳位于天顶时,以单位面积太阳光束所穿过的大气柱的质量作为一个单位。 10、大气透明系数:当太阳位于天顶时,到达地面与太阳光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S 与大气上界太阳常数之比,即P=S/S0。 11、太阳直接辐射:在与太阳辐射方向相垂直的面上所接收到的直接来自太阳的那一部份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12、太阳漫射辐射:来自整个天穹向下的散射辐射和反射的太阳辐射之和 13、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4、净辐射:是指某一作用面或作用层辐射能收入和支出之差。 15、地面净辐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水平地表面吸收的辐射能与损失的辐射能之差。 第三章 1、对流:空气在铅直方向上的大规模升降运动。分为动力和热力两类 2、平流:大范围空气的水平运动 3、乱流:空气的不规则运动,分为动力、热力和混合三类 4、热容量:重量热容量(比热c):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 为J·kg-1·℃-1 容积热容量(热容量cv):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 位为J·m-3·℃-1

农业气象学讲义

农艺师职称考试辅导讲义 农业气象学 第一节黑龙江灾害性天气与预防 一、霜冻与冷害 (一)霜冻 1.霜冻的概念 霜冻是指日平均气温高于0℃的温暖时期,地面和作物体表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使作物遭受冻害或死亡的现象,是由于低温造成的作物生理现象。一般霜冻出现在春末和秋初作物生长季节的夜晚和凌晨。 形成霜冻的原因:一是发生大寒潮时,冷空气席卷的地区会剧烈降温,这叫平流霜冻;第二种是辐射霜冻。在晴朗无风的夜晚,由于地表或作物强烈地向外辐射散热冷却时,霜冻随之而生;第三种叫平流辐射霜冻,它要在既有冷空气,又有地表散热作用时才发生。 霜与霜冻是两个不同概念。霜是近地面水汽凝结现象,出现霜时植物可能受冻也可能不受冻,而霜冻是气温陡降,引起植物遭受伤害的现象。 气象上常以秋季最低气温降至0℃时作为霜冻指标,它必须与作物的是否受伤害相联系, 这是与霜的重要区别,群众常以“白霜”、“黑霜”加以区别。 2.霜冻的危害 霜冻发生时,由于温度过低,植物细胞间隙的水分结冰,这些冰不断地从邻近细胞中夺取水分从而导致原生质胶体物质的凝固,细胞死亡。最有害的是霜冻后植物受到阳光直接辐射,温度迅速升高,蒸发加强,受冻细胞来不及从根系吸水导致受凉部位枯萎、死亡。作物受害程度因其品种、种类、器官的不同而异。繁殖器官(花和蕾)最不抗低温,大多数情况下轻微或短时间的低温(0~2℃)即可使之受害。扁桃、杏桃的开花期在-3℃低温即可产生危害。早春谷类和豆类能忍受短时间的-8~-10℃的霜冻。大豆、苘麻能耐-3~-5℃的霜冻。 3.霜冻的防御 防御霜冻的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培育和选育抗霜冻能力强的品种;选择适当的播种期;根据小气候特征合理配置作物种类和品种。此外还可采用灌水法、熏烟法、人工烟雾法及覆盖法等物理方法来进行防御。 由于霜冻发生在农作物生长期内,并且霜冻发生时间的年际变化大,所以就限制了各地区热量资源的充分利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霜冻危害,提高生产效益的潜力是巨大的。 (二)冷害 1.冷害的概念 冷害系指温度在0℃以上,有时甚至是在20℃左右时,引起农作物的生育期延迟,或使生殖器官的生理机能受到损害,造成农业减产的一种气象灾害。 2.冷害的类型与防御 2.1 延迟型冷害:作物生育期遇到较长时间的低温,使作物生育期延迟,不能在初霜到来之前正常成熟,而导致产量降低。 2.2 障碍型冷害:在作物生殖生长期,主要是孕穗期、抽穗开花期,遭受短时间低温,使花器的生理机能受到破坏,造成颖花不育、结实率降低,收获时空壳增多,导致减产。 2.3 混合型冷害:两种冷害在同一生长季节中相继再现或同时发生给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带来危害。 2.4 冷害的防御:掌握低温规律实行安全栽培(合理安排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比例,确定适宜播期、移栽期,以防冷害);根据冷害发生规律,选育耐冷、早熟、高产品种;采用综合栽培技术防御低温冷害;加强低温冷害预报。

气象学与气候学作业

1.为什么可以把90km以下的干洁空气看成为有固定分子量的单一气体成分? 答:由于大气中存在着空气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湍流运动和分子扩散,使不同高度、不同地区的空气得以进行交换和混合。 2.大气的上界有多高?在此高度内分为哪几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答:大气的物理上界为1200km,着眼于大气密度的大气上界为2000-3000km。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3.高山常年积雪、云峰高耸,反映了哪一层的特点?为什么? 答:反映了对流层的特点,因为高山处于大气的对流层,对流层具有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试分析对流层、中间层温度随高度降低的不同原因;平流层和暖层温度随高度迅速升高又是为什么? 答:①对流层主要从地面获得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中间层由于几乎没有臭氧,而氮和氧等气体所能直接吸收的那些波长更短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大气吸收掉了,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③平流层由于紫外线辐射很强烈,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④暖层由于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吸收,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5.试从微观的分子运动论角度说明温度的实质。 答:在一定的容积内,一定质量的空气,其温度的高低只与气体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有关。当空气获得热量时,其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增大,平均动能增加,气温也就升高。

6.已知10oC时,E为12.3hpa;18oC时,E为20.6hpa。某地上午8时气温为23oC,e为12.3hpa;次日8时气温为23oC,e为20.6hpa。求两天8时的Td ,用此说明Td的高低直接与什么因子有关。 答:第一天上午8时e为12.3hpa,而10时E为12.3hpa,所以第一天8时的Td 为10℃。第二天上午8时e为20.6hpa,而18时E为20.6hpa,所以次日8时的Td为18℃。由此说明,当气压一定时,露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越多,露点越高。 7.比较干、湿空气状态方程说明: (1)在同温同压下,干、湿空气的密度谁大谁小? (2)在同压下,空气愈潮湿、温度愈高,其密度将会减小还是增大? 答:①在同温同压下,湿空气的密度比干空气的密度大。 ②在同压下,空气愈潮湿、温度愈高,其密度将会增大。 8.状态方程在气象上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答:研究空气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9.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多少? 答: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0.4~0.76微米。 10.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 答:①太阳辐射会被大气吸收,因为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其中的某些成分具有选择吸收一定波长辐射能的特性。 ②太阳辐射会被大气散射,因为太阳辐射通过大气,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质点时,都要发生散射。 ③太阳辐射会被大气反射,大气中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能量反射到宇宙空间去。 1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有什么规律?用此解释雨后天空呈青蓝色、空中尘粒较多时天空呈灰白色。

第五章 农业气象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气压与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风由东吹向西,则称为_____风。 ①东②东南③西④西北 2、在北半球,吹地转风时,背风而立,低压在_____ 。 ①右边②右前方③左边④左前方 3、随着海拔高度增高,气压会______。 ①增大②降低③先增后降④先降后增 4、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_____ 百帕。 ①4/3 ②760 ③1000 ④1013 5、在陆地上,_____气压高。 ①春季②夏季③秋季④冬季 6、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_____增大。 ①大气质量②大气压力③单位气压高度差④大气柱 7、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____ 的作用。 ①水平地转偏向力②水平气压梯度力 ③摩擦力④惯性离心力 8、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_____ 。 ①高压指向低压②低压指向高压 ③中间指向四周④四周指向中间 9、在北半球,水平地转偏向力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____ 。 ①左前方②右后方③左方④右方 10、___ 越大,地转风的风速越大。 ①纬度②大气密度 ③气压梯度④地球自转角速度 11、梯度风未考虑_____ 的作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 ③惯性离心力④摩擦力 12、在三圈环流中,南、北半球各形成_____ 个气压带。 ①2 ②3 ③4 ④5 13、由于季风影响.在_____ 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从大陆吹向梅洋。 ①春②夏③秋④冬 (二)多项选择 14、我国是著名的季风区,夏季盛行_____。 ①东南风②东北风③西南风④西北风⑤东风 15、梯度风是自由大气中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 ③惯性离心力④重力⑤浮力 16、_____为自由大气中的风。 ①季风②梯度风③海陆风④焚风⑤地转风 17、地转风是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①重力②浮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水平地转偏向力⑤惯性离心力⑥摩擦力 18、北半球行星风带包括有_____。 ①西北信风带②东北信风带③盛行东风带 ④盛行西风带⑤极地东风带⑥极地西风带 19、_____ 为地方性风。 ①地转风②梯度风③摩擦风④焚风 ⑤海陆风⑥峡谷风⑦山谷风 20、海拔越高,则_____。 ①气压越高②气压越低③空气密度越大

气象学与气候学作业题答案

第一次作业家庭作业一 1、大气组成 2、大气分层(结构)

家庭作业二 一、以下描述哪些是指“天气”哪些是指“气候” 1. 今天的足球比赛因下雨停赛。 2. 北京的1月最冷。 3. 今天下午最高气温15℃。 4. 昨晚台风从广东省登陆。 5. 昆明是个旅游胜地,因为那四季如春。 6. 昨晚最低气温-20℃,是这个地方记录到的最低气温。 7. 今天多云。 答: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气候是指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天气”:1、3、4、7 “气候”:2、5、 6、昨晚最低气温-20℃,是这个地方记录到的最低气温:前半句是天气,后半句是气候。 二、某地区海平面气温23℃,估计其2km上空大气温度多少 解:已知气温直减率为℃/100m 2km上空大气温度T=×2000/100=10℃ 答:其2km上空大气温度约为10℃。 三、某地区春季海平面气温10℃,假设气温直减率为℃/100m,对流层顶温度为-55℃,求该地对流层顶高度,并说明该地区所在纬度是:高、中、低纬哪个纬度 解:该地对流层顶高度h=[10-(-55)]÷×100=10000m=10km 因为对流层在中纬度地区的厚度平均为10~12km,所以该地区为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低纬平均高度17-18Km,中纬10-12km,极地8-9km) 答:该地对流层顶高度为10km,是中纬度。 四、位于赤道某地区海平面气温25℃,假设气温直减率为℃,其对流层顶高度为16km,求该地对流层顶温度 解:该地对流层顶温度T=×16000/100=-79℃ 答:该地对流层顶温度是-79℃ 第二次作业 家庭作业一 一、设到达大气顶界的太阳辐射为100个单位,根据下图,描述地-气系统辐射平衡过 程。 答:设到达大气顶界的太阳辐射为100%。 ①未到达地面部分:被大气和云滴吸收20%(其中18%被大气吸收(主要被水汽、臭氧、 微尘、二氧化碳等选择吸收),2%被云滴吸收),被云反射回宇宙空间20%,被大气散射

18年兰州大学动力气象学作业1

动力气象学课程作业_A 一、单选题 1. (4分)由于水汽、感热的涡动铅直通量随高度基本不改变,所以又可被称为常值通量层的是___。 A. 贴地层 B. 近地面层 C. 埃克曼层 D. 行星边界层 答案B 2. (4分)大气是层结流体,大气的密度分布随高度变化,通常来说,___大气中容易产生重力内波。 A. 不稳定层结 B. 稳定层结 C. 中性层结 D. 分层层结 答案B 3. (4分)大气运动方程组中,由于非线性方程无法求解析解,故___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 A. 小扰动法 B. 尺度分析 C. 无量纲化 D. 无量纲参数法 答案B 4. (4分)位涡在某种意义下是涡旋强度与其有效厚度之比的一个度量,位涡守恒,故有效厚度增加,绝对涡度就___。 A. 减小 B. 不变 C. 增大 D. 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C 5. (4分)旋转衰减的时间远比湍流扩散的时间尺度___。 A. 要小 B. 要大 C. 相近 D. 相等 答案A 二、判断 1. (4分)σ坐标系可以建立的原因是他与气压的关系,并且在铅直方向是单调递增的。 错误 2. (4分)当有地转偏差时,若实际风偏于低压一侧,水平气压梯度力对空气微团做负功,其动能将减小。 错误 3. (4分)除了摩擦耗散作用把动能转换成大气内能之外,内能、重力位能、动能之间的转换过程是绝热的并且在热力学上是不可逆的。 错误 4. (4分)一般情况下,流线和轨迹是重合的。 错误 5. (4分)湍流不仅可以引起动量的输送,还会引起热量、水汽和空气中悬浮物质的输送。 正确 6. (4分)某一地区准地转遭到破坏后,初期变化迅速,调整后,进入缓慢的演变过程。 正确 7. (4分)小尺度运动不满足静力平衡条件,但仍然可以用p坐标系运动方程组描述他们的运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1—2章 1)简述气候系统。 答:气候系统就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雪圈与生物圈在内得,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与气候变化得统一物理系统。 太阳辐射就是气候系统得能源。在太阳辐射得作用下,气候系统产生了一系列复杂得过程,这些过程在不同得时间尺度上与不同得空间尺度上有着密切得相互作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与能量交换,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复杂得、有机联系得气候系统。 2)名词解释:天气、气候、天气系统、天气过程、天气预报、气象要素、辐射通量密度、比辐射率 答: 天气:某地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与大气现象得综合。 大气状态:大气得气压、气温与湿度等。 大气现象:大气中得风、云、雨、雪等现象。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与人类活动得长期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得综合。不仅包括该地多年得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得极端天气状况。 天气系统:指引起天气变化与分布得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等典型特征得大气运动系统。 天气过程:天气系统得发生、发展、消失与演变得全过程。 天气预报:人们根据对天气演变规律得认识,利用多种观测及模拟手段,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天气变化作出主、客观得判断。 气象要素:气象要素就是指表示大气属性与大气现象得物理量,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与能见度等等。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得辐射能量称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就是W/m2。 比辐射率就是反映物体热辐射性质得一个重要参数,与物质得结构、成份、表面特性、温度以及电磁波发射方向、波长(频率)等因素有关。 3)哪些自然现象能证实大气圈得存在? 答:a、蓝色得天空。这就是由于大气中得一些非常细小物质成分,如气体、粉尘等,它们得直径较阳光得波长小得多,因此,蓝色得散射量较之于其她任何一种颜色能更多地被选择散射。这种散射称瑞利散射。b、白云。如果形成散射粒子得形状就是球形得,而且其直径并不比阳光得波长小,所有得波长都就是平均地被散射得,这种散射称迈耶散射。因此,云就是白色得。c、风。有风就说明有物质得存在,因为风就是由于大气不同部位得压力差别造成得。如果在真空中就不会有风了。d、流星。流星就就是陨石穿过大气层时,由于其速度太快,与大气摩擦产生热使陨石燃烧起来。否则我们得地球也与月球一样“千疮百孔”。 4)大气圈各层得主要物理特性就是怎样得? 答:a、对流层 厚度:平均11-13km,赤道17-18km,两极8-9km。 质量:约占大气圈质量得7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