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纲要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纲要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纲要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纲要

序言 走进生命科学

一.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是有生命的。

植物

生物 动物

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

2.生物学: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仿生学

2.生物学发展前景:取得的重大成就(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杂交水稻、试管婴儿)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第1节 生物生存的环境

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自然环境:是指水、光、空气、温度、湿度、土壤、岩石等。

珊瑚虫主要生活在热带海洋的浅海区,珊瑚虫的骨骼能在海洋中堆积成珊瑚礁。

第2节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非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阳光、空气、水、

土壤、温度等。(即“自然环境”)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阳光: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以它为事物的动物和人类就

无法生存

空气:动、植物、人类缺少空气就无法呼吸

水: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缺少水,动、植物就会死亡

温度:每一种生物只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活,温度过高过低都会死亡。

影响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利的。对照课本P7图片1-2,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

是何种非生物因素。

1. 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竞争:同一草原上的兔子与牛羊。

种间关系 捕食:狼捕食羊;羊吃草。

寄生:动物体内的吸血虫;菟丝子将细根伸入大豆的茎内吸收营养。

种间互助:蚂蚁与蚜虫共生。

种内互助:蚂蚁一起搬食物

种内关系

种内斗争:植物种植过密反而减产,他们争夺阳光、肥、水等。

第3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能松土,蜣螂是“自然清道夫”,蝗虫危害农作物,老鼠破坏森林、草原,还吃掉大量的粮食。

2.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空气的湿度,降低空气的温度,净化空气等。

3.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解有机物,净化环境。

4.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都有利于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5%-55%时病菌死亡较快。

5.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第4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书P15)

保护色:变色龙、蜥蜴

形态、结构的适应拟态:竹节虫、枯叶蝶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警戒色:七星螵虫、毒蛇

生理、行为的适应:鸟类的迁徙、动物的冬眠。

第5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显微镜的使用(书P19)

①取镜和安放:右手……左手……,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

②对光:左眼观察,右眼要睁开。目镜内看到一个圆形的光屏叫做视野

③观察: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

④收镜:一竖、一降、两旁、两后。(书P19)

显微镜的种类很多,有光学显微镜,也有电子显微镜。在中学生物实验室里,使用较多的是一种学生用的光学显微镜。

2.科学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这5个步骤并非是固定不变的)

第二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第1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绿色植物——生产者:提供氧气和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

成分。

生物成分动物——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微生物——分解者:把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

植物再利用。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

生产者、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

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原、生态、沙漠生态系统等

淡水生态系统

水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沼泽、农田、池塘

湿地、森林、海洋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这些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切的联系。

第2节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能够生存的环境的总称。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第三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与食物

第1节饮食和营养

一、人体六大营养物质

糖类:(馒头、米饭、面包等)主要功能是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供给能量,人体所

需能量的70%以上是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的。

脂肪:(肥肉、食用油等)是重要的储能物质。

蛋白质:(鸡蛋、牛奶、豆浆、虾等)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维生素:(水果、蔬菜等)是人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微量物质。

无机盐(矿物质):(钙、磷等)儿童时期缺乏钙盐,易患佝偻病。

水:在人体内含量最多,约占体重的60%—70%,水能溶解和运输物质,能调节体温,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人体第七类营养素——纤维素

三大供能物物质(也是需消化人体才能吸收的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P47“提示”:如何鉴定糖类、脂肪、蛋白质?

P66:表格

在食物的营养物质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脂肪、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在体内不能

产生能量,人体对它们的需要量相对较少,但它们的作用却很大。

第2节 营养物质的作用

1.建造我们的身体

2.给我们提供能量

3.维持生命和健康

第3节 合理膳食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食物多样,荤素搭配,饥饱适当,粗细结合,三餐合理。

2、全天热量分配以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为宜。

3、青少年的合理膳食:①主副食合理搭配 谷类是我国膳食中的主食。肉类、豆类、

蔬菜类是副食,富含蛋白质和脂肪,青少年身体内各种器官迅速增长,需要大量蛋白质。

②粗细粮合理搭配 稻米和小麦面粉是细粮,大麦、玉米、高粱等是粗粮。 ③荤

素合理搭配 动物肝脏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 和铁。④三餐合理搭配 ⑤饮食要定量

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蛋白质、脂肪、糖类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需要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大分子

小分子 结构复杂 结构简单 不溶于水 溶于水

水、无机盐、维生素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口腔:

咽:是食物与气体共同的通道

食管:

胃:有暂时贮存食物的作用,蛋白质被初步分解;

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大肠:吸收少量水分、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肛门:

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的消化酶使淀粉发生初步的分解。

胃腺:分泌的消化酶(胃蛋白酶)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胆汁能参与脂肪的消化。 胰腺:分泌多种消化酶,进入小肠,参与蛋白质、脂肪、淀粉等

各类物质的进一步消化。

肠腺:

注: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各种消化液都含消化酶(除胆汁),对食物的消化具有重要

意义。

消化过程及产物:

P63看图2-7: 1、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什么部位开始被消化?

淀粉在在口腔被初步消化;蛋白质在胃开始被消化;脂肪至小肠被消化。

2、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分别排到了消化道的什么部位?

唾液排到口腔;胃液排到胃内;胰液、肠液、胆汁(不含消化酶)排到小肠。

淀粉 麦牙糖 葡萄糖

蛋白质 初步消化 氨基酸

脂肪 小 肠 甘油和脂肪酸

吸收: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

口腔、食管: 基本没有吸收作用

胃: 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酒精

大肠: 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小肠: 吸收大部分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注: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被吸收的物质除大部分脂肪成分被小肠绒毛

中的毛细淋巴管吸收外,其余营养成分都由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青少年肥胖症的原因之一就是摄食过多,营养过剩。

第四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第1节 食物链

一、食物链: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就叫~。

食物链所包含的环节少,食物链就简单,反之,食物链就复杂。

二、食物链的一般特点:

1.物链通常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

2.位于食物链中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3.位于食物链中其它环节的动物大多为肉食性动物。

第2节 食物网

将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重叠起来,各条食物链就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营养

关系复杂的网状结构,就个网就是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不仅反映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联系,同时还反映了物质

和能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流动情况。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且是逐级减少的,有害物质逐渐富

集而增加(如DDT ),生物的种类逐渐减少。

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

口 腔 小 肠 小 肠 胃

再流向肉食性动物。

植食性动物

动物3种类型(按食性分) 肉食性动物

杂食性动物

第五章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

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P69 看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知道P90的讨论题。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 氧气 (原料) (产物)

光合作用的意义: ⑴将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淀粉等复杂的有机物。

⑵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并且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

⑶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

“恩吉尔曼”的实验证实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叶绿素使植物呈现绿色。

绿色植物所有含叶绿体的器官在光下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其中叶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

物的主要器官。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氧气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地球上70﹪的氧

都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2节 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人们根据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种类和数量的不同,用水和各种不同比例的无机盐配

制成植物培养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叫无土栽培。

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培养液中含有植物生长需要的无机盐。

无土栽培的意义:节省土地,更好地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培养出高品质的、符合人类

需要的植物。有利于植物体防止污染、害虫。

各种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氮:茎叶茂盛,叶色浓绿

磷:籽粒饱满

钾:茎杆粗壮,抗倒伏

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铁、硼等是“微量元素”,植物需要量很

小,但是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根的作用:一是固着植物体,使茎能够挺立;二是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供植物

生长发育需要。 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储藏、繁殖等功能。

根冠:根尖的最前端,保护作用。

根尖的结构 分生区:分裂产生新细胞

叶绿体(场所)

光(条件)

伸长区:细胞体积增大

成熟区:有大量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根如何吸水:水总是从浓度小的溶液中流向浓度大的溶液中。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内

溶液的浓度总是比土壤溶液的浓度大,土壤里的水渗透到根毛细胞里,再向表皮以内的细胞

逐步渗透,最后进入导管。同时,土壤溶液中无机盐也被植物吸收进入导管。 导管是植物

体内输送水和无机盐的通道,根内的导管与地上部分茎、叶的导管相通,水分和无机盐由导

管输送到茎、叶等其他器官中。

植物的根是吸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在根尖,

而根的根尖部位的成熟区又是根结构中主要的吸水和无机盐的部位。

第六章 能量与呼吸

第1节 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成年人平静时的呼吸频率大约为每分钟16—18次,儿童少年大约为每分钟20次。

食物中的能量不能直接被人利用,能量随着营养物质经过人体的消化过程进入细胞,生

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时,吸入空气中的氧气,然后将细胞内的有机物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

水,同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

生物体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可以用来维持体

温,例如人、哺乳动物维持体温的恒定;另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一种叫ATP 的物质

中,而ATP 就像一个能量“储存库”,又像一个能量“传递员”,直接提供维持生物体各项生

命活动的能量。

呼吸是生命的标志。

呼吸作用表达式: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在组织细胞内)

第2节 人体的呼吸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①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鼻腔前部有鼻毛可滤去空气中的灰尘;内表面有鼻黏膜分泌

粘液不仅可以湿润空气,还能粘住灰尘、细菌;膜内还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最

后进入肺内的空气清洁、温暖、湿润。

②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A.、每个肺泡的壁很薄,只有一层细胞构成。 B 、肺

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C 、肺泡的数量多,约有7亿个。

2.呼吸运动

胸廓是由脊柱、肋骨和胸骨组成的。肋骨间有肋间肌,胸廓的底部有膈。膈肌是人和

哺乳动物体内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

呼吸作用 1.呼吸系统

平时所说的呼吸,是指外界气体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这一过程是依靠呼吸运动完成的。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通过呼吸运动,使胸廓容积有规律地扩大与缩小,从而完成外界气体与肺内气体的交换。

3.看表格:P124 呼吸运动中各方面的变化

4.人体内气体的交换过程:

气体能够交换是由于气体的扩散作用。吸气时,进入肺泡的氧穿过肺泡壁以及缠绕在肺泡壁上的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血液流动将氧带到身体的各个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利用氧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随着血液穿过毛细血管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再通过呼气排出个体。P120图6-11

氧气

肺泡里的气体交换::肺泡

血液二氧化碳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组织细胞

氧气氧气氧气

外界气体肺泡血液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5.植物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它的所有生活着的部位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在萌发的种子、幼小的果实和生长旺盛的叶片里呼吸作用最为显著。大气中的氧和植物体内的二氧化碳主要从叶片的气孔进出。

6.比较几个作用:

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的过程.

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能量的过程.

扩散作用:气体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的过程.(水从浓度低流向浓度高)蒸腾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片的气孔将水分向外蒸发的过程.

看:P122表格(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

一般情况下,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是比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多。

水在人体内含量最多,约占人体体重的60%—70%

三个70% 人体所需能量的70%以上是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的。

地球上70﹪的氧都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进入排出

节日及称呼

1.△△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说明:△△代表该内容是较高要求。)

2.骆驼生活在干旱的沙漠,素有“沙漠之舟”的称呼。

3.△△湿地生态系统——“地球的肾”。

4.啄木鸟被人们称作“森林医生”,猫头鹰被人们誉为“农田卫士”。

5.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被称作有机物的“加工厂”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纲要

第14章

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人体内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2、人体有3种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能够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管壁最厚,管腔较大,弹性大,能够摸到脉搏。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处输送回心脏,管壁较薄,管腔最大,弹性小,手臂上的一道道“青筋”就是静脉血管。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3、人的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两肺之间,大小与拳头相近。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心输出量大,心率比正常人要低些。儿童时期心率要高些。

4、心脏由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四个腔组成。每一个腔的心壁肌肉薄厚程度不同,左侧心壁比右侧心壁厚,同侧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是相通的,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存在,瓣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

5、人的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约占血浆总量的90%),还有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等多种营养物质,还含有一些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6、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人体内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数量最多,白细胞数量较少,血小板是最小的一种血细胞,在光镜下观察不到。白细胞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

7、如果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或者血红蛋白的数量低于正常值时,可能患有贫血病。如果人体某部位发炎或者患白血病时,会引起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8、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中央凹陷的圆饼状,具有运输氧气和少量二氧化碳的能力。红细胞内含有红色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时与氧结合,使血液呈现鲜红色,叫动脉血。血红蛋白在氧浓度低时与氧分离,血液颜色呈现暗红色,叫静脉血。

9、人体内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人体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中血液的流动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处(如:头部、肝脏、胃等)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处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体循环在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处完成了血液和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将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肺循环中血液的流动途径是:右心室→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肺循环在肺处为血液补充了大量的氧气,排出部分二氧化碳,将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10、血液在血管里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叫做血压。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健康成年人血压的收缩压一般为12—18.7kpa,舒张压一般为8--12 kpa。如果成年人的舒张压经常超过12 kpa,就是高血压;如果成年人的收缩压经常低于8 kpa,

就是低血压。

第2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人体内绝大部分水、尿素和无机盐是以尿液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的。小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体外。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粪便不属于排泄。

2、人体的泌尿系统主要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四部分,其中肾脏是尿液的形成器官,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输尿管(运输尿液的器官)流入膀胱(暂时存储尿液的器官),经由尿道(尿液排出的器官)排出体外。

3、肾脏位于腹腔后壁脊柱的两旁,左、右各一个。肾脏的内部结构包括皮质、髓质和肾盂三部分。

4、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5、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

6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把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分子滤下,剩下小分子的液体流到肾小囊,到达肾小管中形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把原尿中的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一部分的无机盐重吸收到血液中。

第15章

第1节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且能把兴奋传导给其他的神经元。能够传导的兴奋叫做神经冲动。

2、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细胞体密集的部位,色泽昏暗,叫做灰质,灰质上含有具有不同功能的神经中枢。众多的轴突和髓鞘集合形成的神经纤维汇集的部位,色泽白亮,叫做白质。

3、人体的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三部分组成。其中脑和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构成周围神经系统。

4、人体的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神经元的细胞体密集的部位,叫做灰质,又叫大脑皮质。大脑皮质上有许多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如运动中枢、视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大脑皮质的内部是神经纤维汇集而成的白质。小脑位于大脑后下方,能够协调全身肌肉的活动,维持身体平衡。脑干内有呼吸、血液循环等活动的调节中枢,因此有“生命中枢”之称。

5、脊髓在脊柱的椎管里。脊髓的灰质在椎管的中央,呈蝶形,白质在外。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脊髓控制的反射也受大脑控制。脊髓内有排尿和排便的神经中枢。

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类型。非条件反射活动是生来就具有的,如膝跳反射、吮吸反射和缩手反射等,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调节方式。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神经调节方式,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如望梅止渴和谈虎色变。

7、反射弧是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基本环节。

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1、眼球的附属结构包括眼睑、睫毛、结膜、泪器、眼肌等,眼球的附属结构对眼球具有保护作用。结膜衬在眼睑的内表面,能分泌黏液,润滑眼球。沙眼和急性结膜炎的发病部位通常在结膜。预防沙眼和急性结膜炎应该做到:不要用手揉眼、不与别人合用毛巾和脸盆。

2、在眼球的结构中,与视觉形成有关的主要结构是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外界光线经过角膜,由瞳孔进入眼球的内部,在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使感光细胞产生与视觉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经由视神经传导到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如果平时没有良好的用眼习惯,就会增加晶状体的负担,导致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结果使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之前,造成视网膜

上的物像比较模糊,人就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近视眼可以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远视眼应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4、耳是人体形成听觉的重要器官。耳廓和外耳道属于外耳,具有接受声波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前庭和半规管与身体平衡有关。耳蜗与形成听觉有关。

5、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由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与听觉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再由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第3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1、人体内的腺体可以分为两类: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外分泌腺是有导管的腺体,如:汗腺、唾液腺、泪腺等,这类腺体的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其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的毛细血管,再由血液循环运送到身体各处发挥作用。

2、人体的各种内分泌腺组成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常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胸腺(分泌胸腺激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等)、胰岛(分泌胰岛素)、卵巢(分泌雌性激素等)、睾丸(分泌雄性激素等)等。

3、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又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在血液里含量很少,但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4、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俗称“甲亢”),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引起呆小症。婴幼儿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巨人症,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导致侏儒症。

5、缺碘会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导致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防治方法:食用加碘盐以及常吃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

6、肾上腺素能够促使人兴奋,使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人体是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协调统一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和适应外界环境的。

第16章

第1节人体的支持与运动

1、人体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骨和骨连结组成了人体的骨骼。人体的骨有206块,包括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2、骨根据其形态可以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各骨的形态虽然差异较大,但是结构却很相近,长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骨膜内有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和再生有重要作用,人体发生骨折,成骨细胞能使骨愈合、再生;骨质有骨松质和骨密质之分,骨松质结构疏松,能承受一定的压力,骨密质致密坚硬,抗压力强;骨髓腔内有骨髓,人年幼时骨髓为红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红骨髓会转变为黄骨髓。

3、人体的运动系统具有支撑身体、支持运动和保护身体内部器官的作用。

4、骨连结有3种形式:不活动的连结、半活动的连结和活动的连结。其中活动的连结又叫做关节。

5、进行运动时如果用力过猛,就可能导致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造成脱臼。

6、人体大约有600块骨骼肌,骨骼肌可以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

肌腹在中间,呈红褐色,主要由肌细胞组成,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莫,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

7、骨骼肌受到刺激,就会收缩、舒张,牵动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产生各种运动。

8、骨骼肌群在运动中受到神经系统的支配,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某项活动。如: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第2节动物行为

1、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许多类型,按照对动物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分为觅食行为、争斗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和社群行为等。

2、防御行为是动物对付外来侵略,保护自身或群体中其他个体的行为。如逃跑、静止不动、释放臭气、集体防御等。

3、繁殖行为是指在繁殖过程中表现出的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与繁殖相关的行为。如孔雀开屏,雌、雄蛙的抱对,萤火虫发光等。

4、社群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行为,社群行为群体之间

有明显的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典型的营社群生活的动物有蜜

蜂、蚂蚁、狼等。

5、从动物行为获得过程来看,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两

大类。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一种行为。如

鸟类的迁徙、筑巢等行为;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

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所以又称为学习行为。

中考生物总复习

七年级上册

一、认识生物

生物:有生命现象的物体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非生物:没有生命现象的物体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概念: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大气圈的底部

(1)生物圈 范围 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 水、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等

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

(2)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食物链和食物网: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认

识生物

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4)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有森林、草原、海洋、淡水、

湿地、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

2)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连结起来。

三、观察细胞的结构、细胞的生活

一、观察细胞的结构

(1)显微镜的结构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注意事项:放大倍数= ,镜头的保护(用擦镜纸,避免接触生物材料)移动:上下左右颠倒,观察视野的大小

(3)玻片标本的种类按存放时间分:永久的、临时的

按材料分:切片、涂片(液体生物材料)、装片

(4)临时装片制作的一般步骤:擦片→滴水→放标本→盖片→染色

二、细胞的结构(图)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

植物细胞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质:内有液泡(含细胞液)、线粒体、叶绿体等

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

动物细胞细胞质:内有线粒体等

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

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

动物细胞,没有上述结构

三、细胞的生活

细胞中的物质无机物:水、无机盐、氧等(注意区分!)

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

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光合作用)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呼吸作用)

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DNA双螺旋结构)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多

细胞分裂的过程:细胞核分裂→细胞质一分为二→

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细胞壁

细胞分裂的特点:新、旧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四、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1)细胞分化:在生长发育中,大多数细胞失去分裂能力,形态、结构和功能

都发生了变化,形成多种多样细胞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2)概念: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细胞群。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

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3)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a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分化、分裂)→组织→器官→系统

(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b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分化、分裂)→组织→器官

(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疏导组织)

(4)常见单细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

草履虫的结构:纤毛、表膜、细胞质、细胞核、口沟、

食物泡、收集管和伸缩泡、胞肛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鱼类饵料、净化污水

有害:危害人体健康、形成赤潮

动物病毒

(5)病毒种类 植物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

生活:寄生

与人类的关系 害处:引起人和动植物疾病,例子

益处:用于生物防治、基因工程

五、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常见植物:衣藻、水绵、海带、紫菜等

藻类植物 主要特征:大都生活在水中,无根、茎、叶的分化

孢 经济意义:释放氧气,可供食用、药用、鱼类饵料

子 常见植物:墙藓、葫芦藓、地钱等

植 苔藓植物 主要特征:生活在阴湿环境中,有茎、叶分化,有假根

物 经济意义:可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常见植物:蕨、肾蕨、卷柏、满江红等 蕨类植物 主要特征:生活在阴湿环境中,有根、茎、叶的分化 经济意义:可供食用、药用、可作绿肥和饲料、可形成煤 种皮

菜豆种子 胚 胚轴

胚根

种子结构

(图) 果皮和种皮

种 胚乳 绿色

植物

子玉米种子胚芽

植胚胚轴

物胚根

子叶:一片

裸子植物特征: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

类群常见种类:松、柏、杉、银杏、苏铁等

被子植物特征:种子不裸露,有果皮包被

常见种类:牡丹、桃、杨树、小麦等

六、被子植物的一生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环境条件:适量的水分,环境条件,充足的空气,

适宜的温度

自身条件:种子完整,有活力,且不处于休眠期

二、种子的萌发:子叶(或胚乳)→提供营养后脱落;胚芽→茎和叶;

胚轴→连接根与茎的部分;胚根→根

发芽率:萌发种子占全部被测种子的百分数

三、植株的生长

(1)根尖的结构:成熟区:根尖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图)伸长区: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分生区: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根冠:保护生长点

(2)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氮、磷、钾等,通过根尖导管吸收)

有机物(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

(3)花的结构(图):花最重要的部位——花蕊

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4)传粉受精:1、柱头上的粘液刺激落在其上的花粉萌发出花粉管

2、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直达胚珠

3、花粉管末端破裂,其内的精子释放出来

4、精子和胚珠里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5)果实的形成:受精后萼片、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

子房子房壁→果皮

胚珠珠皮→种皮种子果实

受精卵→胚

七、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水对植物体的作用

(1)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2)水使植物体硬挺、舒展(3)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和运输(4)水影响植物的分布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有大量根毛)

(2)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

有机物的运输:通过筛管将叶片的有机物运输到根部。

(3)茎不断长粗的原因:形成层细胞不断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和韧皮部

细胞

三、植物的水循环

(1)叶片的结构:表皮(分上、下表皮) 表皮细胞

保卫细胞 [形成气孔(气体进出方)]

叶肉(海绵组织,栅栏组织),叶脉(有导管)

(2)蒸腾作用: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

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八、碳循环

一、光合作用(实验)

(1)探究光合作用:原料(二氧化碳、水);产物(有机物(主要为淀粉)、氧

气);条件(光);场所:叶绿体

(2)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

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3)反应式:二氧化碳 + 水 淀粉 + 氧气(储存能量) (4)意义: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

其他生物基本的食物来源;

维持生物圈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

(5)在农业上的应用:合理密植

二、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1)用来构建植物体:细胞水平: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器官水平:种子等器官的大部分成分

(2)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呼吸作用) 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

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3)反应式:有机物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场所:主要是线粒体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4)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

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

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

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5)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等

(6)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森林:人均森林面积少,且不合理开发利用,

乱砍滥伐,

草原: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

叶绿体 光

线粒体

七年级下册

第一章人的由来

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人类的起源: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2)人类的发展特殊的环境条件:森林大量消失

人类的一些基本结构特征:直立行走的出现(露丝的出现)二、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睾丸(产生精子和雄性激素)

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卵巢(产生卵细胞和雌性激素)

2)生殖过程受精卵→胚胎→胚儿(妊娠280天)→新生儿

受精的部位输卵管;胚胎发育的场所子宫;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器官:胎盘3)青春期身体变化:身高体重突增;肺脑等器官功能增强;性器官迅速发育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月经、遗精)

4)计划生育:晚婚、晚育、少生(关键措施)、优生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无机物水:细胞的主要成分,良好溶剂

无机盐:含量少,作用大(Fe—缺乏出现贫血,Ca—缺乏出现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I—缺乏出现地方性甲状腺肿大)(2)有机物糖类:主要的供能物质,直接供能物质

脂肪:一般是备用的能源物质都可分解提供能量

蛋白质: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

维生素维生素A:缺乏—皮肤粗糙、夜盲症(动物肝脏、玉米)

维生素B1:缺乏—神经炎、脚气病(动物肾脏、牛肉)

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抵抗力下降(新鲜蔬菜)

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骨质疏松症(动物肝脏、蛋)二、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1)消化道口腔:牙的咀嚼,舌的搅拌

咽、食道:食物的通道

胃:胃液与食物混合充分并初步消化

小肠:主要消化、吸收场所

大肠: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排出粪便

(2)消化腺唾液腺:分泌唾液,含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胃腺分泌胃液,含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质

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胰腺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最大分泌腺三、食物的消化过程:糖类口腔开始,蛋白质胃里初步消化,主要消化场所是小

肠(最终消化场所)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音 一.声音是什么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声的物体一直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是一种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波能使人耳鼓膜振动,让人觉察到声音的存在。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这表示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回声是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的。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是指,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340m/s,应记住。 二.声音的特性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声音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大小,增大响度的目的是使声音更响亮,听清来更清楚。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z) 女子的音调比男子高。 3.音色:不同的发声器,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即使发生的响度和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还是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声音的另一因素,音色不同。 三.噪声 1.噪声: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2.乐音: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3.噪声的危害 4.噪声的控制 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 (1)控制噪声在声源。 (2)阻断噪声传播。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是20Hz-20000Hz之间,称为可听声。频率高于20000Hz 的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还能成像等特点。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要点归纳汇总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要点归纳汇总

————————————————————————————————作者:————————————————————————————————日期:

血液 (体重的7%~8%) 血浆 55% 血细 胞 45% 水 蛋白质、葡萄糖 和无机盐等养料 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心脏 结构 功能: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流经全身血管 心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四个腔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连通上下 腔静脉) 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八年级上册生物考点总结 第15章 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 一、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的组织细胞需要营养物质和氧,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他们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1、血管遍布人体全身各处,是运输各种营养物质与废物的通道。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管壁特点 厚、弹性大 薄、弹性小 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管腔 小 大 极小 血流速度 快 慢 极慢 功能 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 把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 连通最小的动脉和静脉,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流方向 远离心脏 靠近心脏 由动脉到静脉 分布 大多在身体较深的部位 有的分布较浅,有 的分布较深 数量多,分布广 毛细血管内血细胞只能一个个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脉搏就是动脉的跳动。它会随运动加剧而提高。 2、心脏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与脉搏同步)。正常成年人的心率是每分钟75次。 3、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 ⑴、血液的组成: 血浆的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⑵、血细胞: 结构特征 功能 红细胞 无细胞核 圆饼状 红色 多 具有运输氧、部分二氧化碳的功能 白细胞 有细胞核 白色 少 大 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 无细胞核 不规则 红色 很小 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 由于红细胞里含有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现红色,血液也呈现红色。 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不易看到。

苏科版八年级上学期生物必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生物[上]期末复习提纲 第14章 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 1、 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 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血液组成。 2、 血管----运输各种营养物质与废道的通道 动脉 种 静脉 P25“三种血管的功能与分布” 类 毛细血管 3、心脏——输送血液的泵 结构:○ 1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 ○ 2心脏四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 同侧的心房和心室是相通的,而左右心房、心室是不相通的; ○ 3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衡量一个人心脏工作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是心输出量的多少 3、 血液----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 血液的分层现象(在血液中加抗凝剂) 血浆(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含有大量的水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液 红细胞(下层,红色,数量最多,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 输氧的功能)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体积最小,没有细胞核,凝集血液) 贫血(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的数量或血红蛋白的数值低于正常值 发炎或白血病---------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4、输血与血型 ABO 血型包括A 型、B 型、AB 型、O 型 输血原则:同型血互输 5、血液循环:人体内的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组成的管道里进行的循环流动。 途径: 体循环:左心室 体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网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动脉血) (静脉血) 左心房 肺静脉 肺部的毛细血管网 肺动脉 右心室 肺 循环 (动脉血) (静脉血) 实验: 哈维实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 P16 血压:血液在血管里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 一般所说的血压实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高血压-----舒张压超过12kPa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 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纲要(整理)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纲要 第14章 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人体内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3、人的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两肺之间,大小与拳头相近。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心输出量大,心率比正常人要低些。儿童时期心率要高些。 4、心脏由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四个腔组成。每一个腔的心壁肌肉薄厚程度不同,左侧心壁比右侧心壁厚,同侧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是相通的,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存在,瓣膜的作用是防止

血液倒流。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 5、人的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约占血浆总量的90%),还有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等多种营养物质,还含有一些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6、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人体内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数量最多,白细胞数量较少,血小板是最小的一种血细胞,在光镜下观察不到。白细胞对人 8 9 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健康成年人血压的收缩压一般为12—18.7kpa,舒张压一般为8--12kpa。如果成年人的舒张压经常超过12kpa,就是高血压;如果成年人的收缩压经常低于8kpa, 就是低血压。 第2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1、人体内绝大部分水、尿素和无机盐是以尿液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的。小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体外。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粪便不属于排泄。 2、人体的泌尿系统主要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四部分,其中肾脏是尿液的形成器官,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输尿管(运输尿液的器官)流入膀胱(暂时存储尿液的器官),经由尿道(尿液排出的器官)排出体外。 3 4 5 6 1 2 神经纤维汇集的部位,色泽白亮,叫做白质。 3、人体的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三部分组成。其中脑和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构成周围神经系统。 4、人体的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神经元的细胞体密集的部位,叫做灰质,又叫大脑皮质。大脑皮质上有许多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如运动中枢、视觉中枢、语言中枢等。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整理知识点

第五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生物的无性生殖: P3~5 1.生物的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 体的生殖方式 2.常用的无性生殖方式:①出芽生殖例:酵母菌、水螅②营养生殖:植物依靠营养器 官(根,茎,叶)进行的无性生殖 例:红薯、土豆 3.常用的营养生殖方法:①嫁接 ②扦 插 ③压 条例:苹果树例:柳树例:茶树 4.营养生殖方法的意义: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加快植物生殖的速度 5.嫁接:嫁接就是把一株植物体的芽或带有芽的枝接到另一株植物体上, 使它们愈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 6.接穗:接上去的芽或枝叫做接穗 7.砧木: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 8.芽接是用芽作接穗,枝接是用带芽的枝条做接穗 9.无论是芽接还是枝接,都要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两 部分形成层分裂出来的细胞才能愈合在一起,提高成活率 10.常用的嫁接方法:①芽接例:桃、山楂、苹果 ②枝接例:柑、橘 植物组织培养:P5 1.定义:将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无菌的条件下,培养在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这种技术叫做植物组织培养 2.理论依据: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优点:①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批植物②还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侵害③还培养出小 麦、水稻、烟草等植物的优良高产的新品种 第二节 植物的传粉与受精: P8~9 1.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有性生殖一般是指由亲代产生生殖细胞,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 结合,成为受精卵,进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传粉:植物开花后,雄蕊花药中的花粉通过不同的途径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 传粉 3.传粉方式:①自花传粉:同一朵花的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给雌蕊称为自花传粉②异 花传粉:一朵花的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给另一朵花的雌蕊称为 异花传粉 4.当花粉落到成熟的雌蕊柱头上,受到柱头分泌的粘液的刺激,花粉就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内有精子。花粉管穿过柱头、花柱,到达子房里的胚珠中。 胚珠的外层是珠被,顶端有珠孔,胚珠里面有一个比较大的卵细胞 5.受精:植物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P9~10 1.变化:花萼、花冠、雄蕊以及雌蕊的柱头和花柱一般都会逐渐凋零,只有雌蕊的子房发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声、光、透镜、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 西充中学李树林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s;声音在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t 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 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 叫次声波;

苏科版八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八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十五章人体内平衡的维持 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人体内物质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一、血管 1、动脉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被称为脉搏(桡动脉),心脏每分钟的收缩和舒张的次数被称为心率,脉搏和心率一致。 2、青少年正常的脉搏为60-90次/分钟。切脉指示根据脉搏诊断疾病的方法。 2、在人体内复杂的运输网络是血管,血管包括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三类。 血管类型管壁管腔弹性血液流速功能分布 动脉血管厚小大最快将血液从 心脏运送 至全身 深层 静脉血管薄大小较慢将血液从 全身送回 心脏 浅层 毛细血管只有一层 上皮细胞只允许红 细胞单行 通过 最慢物质交换全身各部 1、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来源,心脏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他们分别和肺静脉、主动脉、上、下腔静脉和肺动脉相连。 2、根据心脏各腔输送血液距离由远及近排序为:左心室>右心室>心房;这与心脏各腔壁由厚到薄的排序一致:左心室>右心室>心房 3、心脏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其内部血液流通过程 ①心脏左侧血液流动过程: 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 ②心脏右侧血液流动过程: 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 ③心脏内有两个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 有两个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都具有的 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三、血液 1、血液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成年人的血液为体重的7%-8%。 血液的组成形态数量大小细胞核的有无功能 血浆淡黄色液体运输养分,废物和血细胞 血细红细胞 双面凹的圆饼状最多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 核 内含一种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 可以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球型最少最大有细胞核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与脓包的

生物学科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20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动物的生殖 主备:祁汉忠审核:生物备课组 [学习目标] 1、能描述动物的受精与生殖的方式 2、概述鸟卵的结构和主要作用 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从动物繁殖后代的艰辛中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从而激 发学生尊敬父母的情感。同时体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重点难点] 重点:动物的受精与生殖的方式;通过实验概述鸟卵的结构和作用。 难点:动物的受精和生殖方式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学法指导]:自学自测、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课程【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对白居易的《燕诗》从生物学角度去思考,认识到这是燕子的繁殖行为,从而引出本课的内容——动物的生殖。 【自主学习】 1、动物的种类繁多,生殖方式也各不相同。我们常见的动物中,____________ 动物都卵生动物,它们的受精卵孵化是在母体外进行的,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供的。而_______________ 等胎生动物,胎儿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 获得营养的。 2、观察鸡蛋的结构,我们知道了鸟卵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部分组成的,其中________________ 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 含有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 【合作探究】 活动一: 学生一边出示他们收集的图片等资料,一边讲解,说出他们从收集到的资料中所获得的 知识,并结合课本信息库中的内容明确动物的受精方式和生殖方式。 1、动物产生后代有哪些受精方式? 2、试举例哪些动物是卵生动物?哪些动物是胎生动物? 活动二: 观察鸟卵的结构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血液 (体重的7%~8%) 血浆 55% 血细胞 45% 水 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等养料 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心脏 结构 功能: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流经全身血管 心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四个腔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八年级上册生物考点总结 第15章 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 一、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的组织细胞需要营养物质和氧,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他们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毛细血管内血细胞只能一个个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脉搏就是动脉的跳动。它会随运动加剧而提高。 2、心脏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与脉搏同步)。正常成年人的心率是每分钟75次。 3、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 ⑴、血液的组成: 血浆的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由于红细胞里含有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现红色,血液也呈现红色。 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不易看到。 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或者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时,则患有贫血;人体某部位发炎或者患白血病时,会引起血液里白细胞数量的明显增多。 ⑶、人的血型有A 型、B 型、AB 型、O 型种。 A 型 B 型 AB 型 O 型 A 型 B 型 AB 型 O 型 献血者血型: 受血者血型:

排泄 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 泌尿系统:排出绝大部分水、尿素和无机盐 皮肤:排出小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 输血原则:同型血互相输;O 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3种血型的人;AB 型血原则上可以接受其他3种血型的血。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400ml 是不会影响健康的。鲜血是每个18岁以上的健康公民对社会和同胞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氧结合时,颜色鲜红。静脉血:血液里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分离时,颜色暗红。 ⑸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 方法:用湿纱布(保持小鱼的活性)把小鱼头包起来,只露出尾部,放在培养皿底部;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通光孔正对尾鳍;用低倍镜观察血管及血液流动(血细胞在毛细血管中单行通过) ⑹血压: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 健康成年人血压的收缩压一般为12~18.7kPa ,舒张压一般为8~12 kPa 。 成年人的舒张压经常超过12kPa ,就是高血压; 收缩压经常低于12kPa ,就是低血压。 二、排泄是人体将体内的多余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 皮肤的排泄是通过皮肤的汗腺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内产生的一部分水、少量的无机盐和尿素 滤过: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 重吸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部分的无机盐。 组成: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 组成 尿的形成 排尿的意义 肾脏: 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 贮藏尿液 尿道: 排出尿液 肾单位 功能:形成尿的基本单位 肾小球的滤过:血液 肾小管的重吸收:原尿 形成 原尿 尿液 排出废物 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全

血液 (体重的7%~8% ) 血浆 55% 血细胞 45% 水 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等养料 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心脏 结构 功能: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流经全身血管 心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四个腔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第15到21章) 第15章 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 一、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的组织细胞需要营养物质和氧,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他们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毛细血管内血细胞只能一个个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脉搏就是动脉的跳动。它会随运动加剧而提高。 2、心脏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与脉搏同步)。正常成年人的心率是每分钟75次。 3、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 ⑴、血液的组成: 血浆的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由于红细胞里含有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现红色,血液也呈现红色。 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不易看到。 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或者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时,则患有贫血;人体某部位发炎或者患白血病时,会引起血液里白细胞数量的明显增多。 ⑶、人的血型有A 型、B 型、AB 型、O 型种。 A 型 B 型 AB 型 O 型 A 型 B 型 AB 型 O 型 献血者血型: 受血者血型:

排泄 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 泌尿系统:排出绝大部分水、尿素和无机盐 皮肤:排出小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 输血原则:同型血互相输;O 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3种血型的人;AB 型血原则上可以接受其他3种血型的血。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400ml 是不会影响健康的。鲜血是每个18岁以上的健康公民对社会和同胞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氧结合时,颜色鲜红。静脉血:血液里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分离时,颜色暗红。 ⑸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 方法:用湿纱布(保持小鱼的活性)把小鱼头包起来,只露出尾部,放在培养皿底部;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通光孔正对尾鳍;用低倍镜观察血管及血液流动(血细胞在毛细血管中单行通过) ⑹血压: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 健康成年人血压的收缩压一般为12~18.7kPa ,舒张压一般为8~12 kPa 。 成年人的舒张压经常超过12kPa ,就是高血压; 收缩压经常低于12kPa ,就是低血压。 二、排泄是人体将体内的多余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 皮肤的排泄是通过皮肤的汗腺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内产生的一部分水、少量的无机盐和尿素 滤过: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 组成: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 组成 尿的形成 排尿的意义 肾脏: 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 贮藏尿液 尿道: 排出尿液 肾单位 功能:形成尿的基本单位 肾小球的滤过:血液 肾小管的重吸收:原尿 形成 原尿 尿液 排出废物 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完整版)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详细全面精华)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汇总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1、什么叫做质量? 答: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的物理量符号是m. 2、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如何换算? 答: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千克的单位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3、实验室常用什么器材测量物体的质量? 答: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答: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2、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标尺示数值之和,即为所测物体的质量。使用托盘天平时注意事项:1、首先要认真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称量)和标尺上的分度值(感量),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往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2、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里,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 5、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6、若被测物体的质量小于标尺上的分度值(即天平的感量),该如何测量? 答:可采测多算少法(累积法)进行测量。(如邮票、大头针等m= m总/n) 7、常见物体质量的大约数值是什么? 答:一张邮票:50mg;一个成人:50kg;一只苹果:140g; 一元硬币:10g;一只鸡:1.5kg;一只鸡蛋:50g;一头大象:6t 8、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什么关系? 答:同种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不同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9、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式及单位是什么? 答: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 ρ=m/V 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米3,单位符号是:kg/m3 其它单位有:克/厘米3(g/cm3)、千克/分米3

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 第14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 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血管 教学目标: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与观察 教学准备:三种血管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是由血液来完成的。血液在人体哪些部位流动?怎样流动?流动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血液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那呢?(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构成的封闭的管道中流动的。流动的动力来自心脏的搏动。) 二、新课讲解 1、简介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 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主要是运输人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和废物的排出。 2、血管从粗到细,就像城市的自来水管道一样,人体内的全部血管连接起来全长可达10万公里。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血管的跳动。 (1)师: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第3页图,摸一摸自己的头部、腕部、足部有跳动感的部位,跳动的器官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学生摸后回答。)(注意:颈部的血管不能重压,也不能长时间压迫) (2)师:再看手背上的“青筋”,它是什么?(生:观察后回答。) (3)师:你摸到跳动的部位是动脉,手背上的“青筋”是静脉,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毛细血管。 动脉血管的这种跳动称脉搏。 (脉搏的形成)心脏收缩时,左心室的血液射入主动脉,使得动脉血管壁先向外扩张,然后再收缩。动脉血液随着这种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着血管壁向远处传播就形成了脉搏。 下面一起来测一下自己的脉搏。 (4)统计男、女生脉搏的次数,并结合小资料的内容讨论:男女生的脉搏有什么不同?体质的强弱与脉搏有关系吗? 3、观察三种血管的插图,并结合书本讨论以下问题: (a)三种血管的分布和功能怎样? (b)从图上分析比较三种血管管壁的厚度、管腔的大小有何不同?(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并发言后,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予以补充和修正。)(1)老师出示投影片,让学生将三种血管进行比较并思考:动脉、静脉管壁弹性大小不同与血流方向有什么关系?动脉、静脉的分布有何不同?举一至两个你知道的血管的例子。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提纲讲解

八年级生物期中复习提纲 第15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 一、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它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1、血管:物质运输的管道。脉搏是指动脉的跳动,青筋是指静脉。 类型血流方向 结构特点 管壁弹性管腔血流速度 动脉从心脏→全身厚大小快 静脉从全身→心脏较薄小大(有静脉瓣)慢 毛细 血管 从最小的动脉→ 最小的静脉 极薄(仅一层上 皮细胞) 极小(只允许红细 胞单行通过) 极慢 2、血液:物质运输的载体 1)血浆成分:主要成分是水,还有其它养料和废物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名称形态结构数量主要功能 红细胞(含 血红蛋白) 无细胞核,两面凹的圆饼状,较 大。(血红蛋白—红色含铁蛋白 质) 最多 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氧含量 高时,血红蛋白易与氧结合;反 之,易与氧分离)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最少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血小板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最小较多止血、凝血

血细胞结构图 3、心脏——物质运输的动力 1)心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心脏中壁最厚的是左心室。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 2)结构:四个腔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主动脉 肺肺动脉 肺肺静脉 心脏结构图 3)瓣膜:房室瓣;动脉瓣保证血液朝向一个方向流动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4)生理 心输出量: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4、血液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O 2→组织细 1)过程 胞,CO 2→血液)→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网(O 2→血液,CO 2→肺泡)→肺静脉 →左心房 流动脉血 流静脉血 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知识讲解

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 1.质量(m):物体所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1t=103kg=106g=109mg (千进位) 3.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因它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2)调节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 盘中央的刻度线;(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然后用镊子向右盘加减 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刻右盘中砝码总质量与游码所示质 量之和,就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轻拿轻放;(3)保持天平与砝码的干燥与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 密度 定义:某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 用ρ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单位:kg/m 3,g/cm 3,1g/cm 3=1000kg/m 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密度决定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跟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9.水的密度ρ=1.0×103kg/m 3 .它表示1 m 3水的质量是1.0×103kg 10.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m 和用量筒测出V ,据公式求出ρ。再查密度表。 (2)求不便直接测量质量:m=ρV 。 (3)不便直接测量求体积:V=m/ρ 11.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延展性沸点、熔点、范性等。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分子处在永不停息地的无规则运动中;(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5. 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 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 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m ρV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完整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十四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植物 生 物 的 多 样 性

生物的多样性 动物 (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的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无脊 椎动物约占动物种数的95%,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 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主要类群。 环节动物 的身体是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 代表动物有:蚯蚓、蚂蝗、沙蚕等。 软体动物 大多数在身体的腹面有块状肌肉足,体外被覆坚硬的贝壳。 代表动物有:珍珠贝、蜗牛、乌贼等。 节肢动物 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占动物总数的4/5以上,同时也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类群。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节,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和分节的附肢,头部有眼、触角和口等器官。 代表动物有:甲壳纲---蟹、虾、 蛛形纲---蜘蛛 多足纲---蜈蚣 昆虫纲---蝴蝶、蝗虫等。 脊椎动物 代表着动物界的高等类群。现存的脊椎动物主要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 哺乳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的背部有脊柱。 我国的珍稀动物 我国珍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除了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外,还有 蒙古野驴、金丝猴、白鳍豚、丹顶鹤、朱鹮、扬子鳄等。

生物的多样性 微生物 结构:它们具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一般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部分构成。有些细胞还具有荚膜(保护)和鞭毛(运动结构)等结构。 分类:根据细菌不同的形态,可以把它们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生活方式:寄生或腐生。有的细菌营腐生生活(分解死的动植物遗体)如:枯草杆菌、甲烷菌等。有的细菌营寄生生活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等。 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分裂生殖)。 观察方式:高倍显微镜。 应用:利用黄色短杆菌制造味精 细菌 真菌 分类:除了少数真菌个体微小外,绝大多数真菌个体较大。真菌有单细胞的(酵母菌)和多细胞的(霉菌等)。 共同特征是:细胞都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生活方式:一般营腐生或寄生生活。 生殖方式:真菌通过无性生殖(出芽生殖)或有性生殖的方式(孢子)繁衍后代。 病毒 病毒很小, 要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它们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一般只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 生活方式: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生物的活细胞里,无限增殖。 病毒对人类生活有利有弊;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有益,少数细菌对人类有害。 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