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明成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论明成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论明成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论明成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明成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辨析

(2014级历史专业一班王龙14020103指导老师:宋社洪)

【摘要】明太祖朱元璋以藩王守卫边疆并给予他们极大权力,以期实现诸王护卫京师局面。从历史发展看,这必然会导致新帝削藩以致内乱,而

朱棣作为众子中最有文武才能的,必不会屈居于侄子之下任其削夺。

因此主导靖难之役的并不仅仅是朱棣的贪念,朱棣继位之后的行为

也不单单是肤浅的“以文治武功万国来贺遮羞于其篡位”。

【关键词】靖难;下西洋;永乐大典;盛世

现今史学界对明成祖的评价存在颇为极端的观点,明史学者孟森在《明史讲义》言:“成祖不过以己由篡得国,将以威胁天下,遂假小人以非常之危,其不法为后来锦衣卫官尚有不逮,而诏狱既设,遂以意杀人,不由法司问拟,法律为虚设。”①因夺位而引发的政治专制及影响使得一部分学者认为“朱棣征蒙古、下西洋、修大典只不过是为掩盖其篡位之举。”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实是枉议,有必要对此予以探讨。

一、朱棣之夺位及其由此引发问题

作为历史上少有的盛世君王,朱棣取得的成就可与之比肩者少之又少,然因其袭位不正而各种野史又刻意夸大,使之成为口诛笔伐之对象,而这种管中之见,影响了主流评价。鉴于此,笔者通过对比分析考察得出以下原因。

朱棣对史书的文化专制远不如唐太宗。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弑杀兄弟,逼父退位,其行为与朱棣在削藩夺爵的压力下起兵“靖难”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奇怪的是唐太宗并未留下恶名。究其原因,一方面玄武门之变较为封闭和迅速,且策划者较少,易于掩盖,而靖难完全谈不上保密。另一方面,“李世民要史官们把他利用阴谋手段夺取太子之位的宫廷政变写成安社稷、利万民的正当之举,即杀兄夺嫡合法化。”显然,唐太宗成功了,后来的《国史》、《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都受到了其改史影响。②朱棣即位后焚毁了建文帝时期所修编的《明太祖实录》,授意解缙等人重新修编,以满足其证实正统之需。从后来发

①孟森,《明史讲义》[M],第1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

②.牛致功,《唐高祖传》[M],人民出版社,1998

展看,这种计谋失败了。

朱棣靖难得罪了太多的儒家士子。朱棣进入应天城前道衍和尚曾言:“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而后朱棣灭方孝孺十族。①燕军进入应天后各级官吏“逃者四百六十三人,迎附者仅二十四人,殉命者如黄观等。”②方孝孺事件惹得读书人和黎民百姓对朱棣的极度憎恶再加之逃走的四百多人著书立说,肆意谩骂,舆论导向使得朱棣超出了原本的可恶,正史吸收了这种个人好恶感极其强烈的言论,以至于他的所有政绩也被当做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③这种儒家士子特有的偏见在同样得位不正的唐太宗、宋太祖、宋太宗身上却鲜有体现,值得深思。

继明之后的清朝对前朝的政治诋毁。唐以后修书的主要是五代和宋,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汉室皇朝正统正朔,不需要刻意显示自己的文化正统,因此也不需要诋毁什么。而清朝则完全不然,其乱改书和乱修书是世所公认的,诋毁明朝皇帝自是不必待言,更何况终清一朝始终存在复明力量。

当我们拨开云雾,剔除影响客观评价的因素之后,平心看待朱棣靖难及其功过是非,定不会如过去一般只看到其继位不正而妄加非议的。

二、朱棣对明朝国运及中国历史进程之影响

朱棣的庙号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二世皇帝称祖的,根据周礼规定,正殿供奉七个牌位,初创者为祖,而祖为万世不移,朱元璋的子孙认为朱棣在对明朝的贡献中起到了与朱元璋可比的功业,因此改太宗为成祖,意为成就基业。明末学者李贽言“: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④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而其发展壮大则是朱棣的功劳。

用儒家思想治国,自身有深厚的儒学文化功底。朱棣1360年出生时朱元璋事业已有小成,并且渐次稳定,至1367年朱元璋称帝朱棣已到了受教年龄。帝王之子的老师自然不可小觑,有宋濂、唐瑜、刘基等,他们都是儒学大家,在这种师资的培养下朱棣对儒家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他称帝后于1409年颁布自

①张廷玉等,《明史.方孝孺传》

②杨林,《簒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王朝》[M],中信出版社

③张小平、周少青,政治合法性视野中的明成祖朱棣[J],雪林师范大学学报(人交社会科学版

④李贽,《续藏书》卷九

己写的《圣学心法》,定下“伦常日用规范。”①成为明朝以儒治国根本之法。这对稳定国家、拉拢儒家士子有着深远影响。

削藩措施刚柔并济,成功解决问题。建文帝继位不久即开始削藩,然其政策颇为失当,甚至惹得湘王携全家自焚。相对而言,朱棣的削藩是以提高王室经济待遇为前提的,他着力培养藩王沉浸在糜烂的生活中“好饮醇酒、近妇人,便称贤王,遂加奖励矣。”②这种政策更具有可控性,更隐蔽。藩王问题也随之而解。

迁都北京,直面北蒙,避免重蹈北宋覆辙;开通运河,连接南北,促进民族交融与地区协调发展。明朝初定都在六朝古都南京,六朝即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朝的共通点即短命,南京“龙盘虎踞”的风水固然好但由历史来看其实不能为都。“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作为一个经济中心,它具有优势,。而它远离北方和西部边陲,永乐帝认为哪里最易受攻击。”③当时明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的蒙古,建都南方不利于对北方受威胁国土的经营,同时也使得北方无战略重心。东南地区两面环海也无强大异族,即使藩王作乱也难以攻入北京,明武宗时宁王朱宸濠即是一例。“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④迁都北京的提议遭到了朝臣们一致反对,在强大压力下,朱棣坚持到底,“如果没有明成祖的固执的做法,明朝的历史乃至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⑤土木之变最终证明了朱棣的正确。北京城从1406年开始至1420年主体建筑全部修完,耗时14年“北京的基本格局和主要建筑基本上都是在永乐年间奠定的。”

⑥迁都北方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粮食,在那个时代,河运是最便捷的。元代开通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使得南北取直,但因水量调节失误,造成运河并未发挥重大作用,永乐时才使得南北畅通无阻。迁都北京和疏通运河适应了我国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祖国统一。

创立内阁、增设巡抚、改善法制完善国家机器建设,巩固国家政权。朱元璋废除宰相后,皇帝的任务加重了很多,而人非圣贤,面对繁杂政务难免出错,为避免出错又不至于分散权力明成祖招解缙等七人入阁以备顾问。内阁的设置既避免了因阁臣权力过大而尾大不掉威胁皇权又解决皇帝精力不足问题,可谓一举两

①崔瑞德,《剑桥明代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②张岱,《石匮书后集》

③崔瑞德,《剑桥明代史》上册

④丘浚,《大学衍义补》卷八十五

⑤王岗,明成祖与北京城[J],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⑥晁中辰,《明成祖传》414页,人民出版社,1995

得。为避免地方权力过大明初设立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军政,三司级别平等互不统属使得地方办事效率低下且综合性事件不能及时处理,为革除弊端,明成祖始设巡抚,即遇有大事由中央派出官员,相当于临时最高长官,处理完之后回归中央,这就合理的处理了权力结构问题,为后世沿用不废。明成祖最敬仰唐太宗,表现在法制上,即恢复“死刑五复奏,决前一日二复奏,决日三复奏。”①这无疑增加了皇帝工作量,然人命关天实在不是空话。明成祖强调“疑罪毋加”,永乐二年八月,军校绑人见成祖,言:市有官马尾被盗,而此两人专卖马尾帽是盗所得,请降罪。上问:有见乎?有证乎?答曰:可疑便拿。上言于三法司:市易马尾帽何多,怎能因疑而害,疑似加刑,有累君德,将其释放。②明成祖关于刑法方面还有许多真知灼见,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朱棣通过以上措施为明朝三百年之发展做出了最根本性的奠定,但他开设东厂、恢复太祖弃之不用的锦衣卫,重建特务机构成为明朝灭亡的加速剂。以藩王起兵夺取天下,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使得藩王成为明朝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在继承人问题上摇摆不定,且对朱高煦太过手软,最终导致了其谋反侄子朱瞻基,开始了又一次骨肉相残。这是他的缺憾,也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三、朱棣之执政措施

著名史学家孟森曾言:“有明一代之侈言国威者,无不归功于永乐之世也。”③明太祖定有不征之国,对外政策较内敛。成祖生活在北京受元朝遗风影响较强,其文治武功莫不是开拓进取。

勤政爱民,重视农业,关心民间疾苦,严整吏治,开放言论。明成祖在位二十二年,不曾有过一日懈怠,他所忙于的事物没有一件是为了个人享乐。“朕常在宫中周思庶事,或有一事未行,或行之未善,即不寐至旦,必行之乃心安。”明成祖与北京乡民儒者谈话曾言:农力于稼穑,毋后赋税;工专于技艺,毋作淫巧;商勤于生理,毋为游荡。贫富相睦,邻里相和…相安相乐,有无穷之福。④这大概就是明成祖内心的小康世界,“如斯民得小康,朕之愿也。”⑤内阁学士胡广

①刘宏、熊丹,《古代死刑复核复奏制度的借鉴意义》[J],人民论坛,2011第27期

②《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三.第591页,上海书店

③孟森,《明史讲义》[M]第10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

④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六

⑤《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二

回江西老家,一归来,明成祖即向他询问江西百姓生活状况。对于基层的不法官吏,明成祖历来重视,“小不改而积之,将之大坏。”朱棣还鼓励官员积极向他汇报民间状况,“今在朕左右,尚犹默默,况远千里尚肯言乎?”①地方官进京如若不汇报当地状况就可能遭到罢免,而汇报不实者会受到批评。正是基于以上行动使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国家根基稳固,才促成永乐时期的一系列伟大行动的顺利进行。

盛世修书,传承文化,堪称历史之最。明朝最为人知的书籍莫过于《永乐大典》,三百年之后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明成祖1403年下令解缙着手准备,前后参与者近三千人,修编时间长达六年,全书全部由人手字字抄成。其内容“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直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一书,毋厌繁浩。”②极大的保存了中华文化,后来遗失的《旧唐书》、《旧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都是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另外永乐朝还修有书《历代名臣奏议》、《五经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天下郡县志》等。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的意义不言自明。

别具一格的用人之道,独特的识人眼光,为永宣之治奠定基础。翰林纂修陈是修不仕永乐朝,燕王即帝位,陈瑛言是修不顺天命,请追戮。帝曰:“彼食其禄,自尽其心,勿问。”成祖出建文时群臣封事千余通,令缙等编阅。事涉兵农、钱谷者留之,诸言语干犯及他,一切皆焚毁。因从容问贯、缙等曰:“尔等宜皆有之。”众未对,贯独顿首曰:“臣实未尝有也。”成祖曰:“尔以无为美耶?食其禄,任其事,当国家危急,官近侍独无一言可乎?朕特恶夫诱建文坏祖法乱政者耳。”后贯迁中允,坐累,死狱中。③朱棣对李贯的训斥有如成吉思汗的用人之道。哲别是成吉思汗的得力大将,他曾作为成吉思汗的敌人而射中其背,战败被俘后,成吉思汗没有迁怒于他反而收归己有。这就是帝王的用人之道。解缙作为太祖钦点的十年后再用之人与南京城破后“驰谒”而来的投降者,成祖并没有诘难他,反而“甚喜”。让他主持《永乐大典》的编修,使得人尽其才。成祖在位时提拔了三个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是博古守正的杨士奇,足智多谋的杨荣,临危不惧的杨溥,正是他们组成了明朝最有名的“三杨内阁”,并成

①《明太宗实录》卷二十四

②《明太宗实录》卷二十

③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四十三,列传三十一

为开创永宣之治的重要决策者。

世界货币永乐通宝彰显大明声威,台阁派新文体熠熠生辉。2013年,在肯尼亚曼达岛上发现了一枚铜板,上印有“永乐通宝”字样,是为大明货币存在非洲的最有利证据。“爪哇国通中国历代铜钱,旧港国亦使用中国铜钱,锡兰国尤喜中国铜钱,每将珠宝易之。”①南海周边国家都使用中国铜板,而日本14世纪以后则依赖以“永乐通宝”为主的中国铜板达两个世纪之久。可以不夸张的说,在中国禁止使用的永乐通宝是那个时代的世界性货币,“永乐通宝在明朝封贡体系中特别是在日本的通用不废对当今的中国货币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②伴随着永乐盛世一起兴起的还有“台阁派”新兴文体,他们以诗赋歌颂国势之盛,代表人物有三杨、姚广孝等。1406年朱能率军远征安南,杨士奇作《出师颂》后两句为“八表一统,皇明御天;小臣传颂,豫歌太平。”③清赵翼有“国家不幸诗家幸”之见,而在永乐时期则为“国家昌盛诗家盛”。

三教并行以儒为主重在利用,实则不信。永乐十五年八月(1417),有道士进献仙丹,帝曰:“此妖人也。令自饵之,毁其方旧。”④这比秦皇汉武高明太多。明成祖虽然不信教但深知教派对群众的教化作用和其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因此,对教派采取扶植和限制政策。佛教问题上,健全佛教管理机构,增设佛司衙门,授予上层佛教人士管理权限。根据地方的大小,规定僧徒人数,制定严格的入教限制。⑤永乐九年(1411)到永乐二十二(1424)年修建大报恩寺以弘扬佛道。嘉定地方曾因僧人锐减而要求多发放度牒,明成祖答:“僧坐食于民,何补国家。”

⑥明成祖曾下令修建武当山宫观,使得武当山名声大噪,八宫二观十祠三十二庵,使其拥有与五岳争锋资本。武当山为道家圣地,明成祖对其扶持使得中华宗教文化更加绚丽丰富,同时对民间信仰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多个省仍拜“真武神”。

始创人类大规模航海伟业,促进东南亚文化交流,开拓创新友好合作共赢建造天朝礼制国际体系⑦实现“共享太平之福”宏愿。当历史的大钟行进到锐意开拓的15世纪时,依靠骑兵称雄的蒙古大帝国早已远去,不知所息。欧洲大陆上

①马欢,《瀛涯胜览》,商务印书馆,1935

②吴起,中日交流史上的永乐通宝[D],中国海洋大学2014.5

③陈子龙、徐孚远,《明经世文编》卷十五

④张廷玉等,《明史》卷七,本纪第七

⑤何孝荣,明成祖与佛教[J],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

⑥《明太宗实录》卷五十二

⑦黄枝连,《天朝礼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为笔者所加

曾经荣耀无比的东罗马帝国苟延残喘,命将不久,英法为争夺土地还在进行百年战争,打得不可开交,哈布斯堡家族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德意志四分五裂,互相攻伐。而华夏大地在永乐帝统治下又一次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帝国表现之一即开创远洋航行。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至今已不可考,学者们各有见解,①但其影响却相对明了。郑和船队的远航比麦哲伦、达伽马、哥伦布早半个世纪,规模上也远远超过了他们,从结果上来说,郑和带去的是先进文化和纯真友谊,西方航海家带去的却是肮脏的杀戮和无耻的掠夺。南非的著名政治家曾说:西方人来带我们面前时,手里拿着圣经,我们手中有黄金,后来就变成了,他们手中有黄金,我们手里拿着圣经。马来西亚首相在纪念郑和首航600周年时说: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访问马六甲,但未曾像葡萄牙人那样侵略我们。②在如今的东南亚国家存在着许多三宝庙,甚至连船上的厨师也被供奉起来,他们成为当地人的信仰,而信仰是触及灵魂的,仅仅的物质援助是绝对不能达到的,明朝与东南亚建立的这种文化共同体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郑和船队下西洋解决了许多国际问题并维护了国际和平。消灭了为患东南亚多年的海盗陈祖义,调解了暹罗与苏门答腊的矛盾,帮助苏门达腊平息了叛乱,爪哇国士兵误杀了船员,郑和保持克制没有发动战争,这位国王知道后亲自坐船到大明请罪,锡兰国王并列劫掠船队结果被郑和抓回中国坐牢,后永乐帝放了他。在郑和船队的影响下,西洋各国派使臣来中国达318次,有四个国家十一位国王亲自来华,其中三位国王病逝中国,且遗言愿“魂归中华”,“臣土虽远,实天子之亡民,故奋然而来勤也。”③由此可见当时大明之吸引力。厚往薄来,四海宾服,万国来贺,“有外交关系者一百余国”④强而不霸,“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前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权,但中国没有。”⑤一个以大明为中心的天朝礼制国际体系就此形成。“要建立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大帝国,又以这个大帝国为中心,去建立一个完美的天下秩序。”“推行天朝礼制体系是郑和下西洋的核心使命。”⑥礼制体系成功的建立立为实现东南亚国家“共享太平之福”的宏愿奠定了基础。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六师屡出,横扫漠北;出击安南开疆拓土维护天

①孔远志、找一均,《东南亚考察论郑和和》,北京大学相出版社,第37页

②《星州时报》2005.7.6期

③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二十五

④杨林,《簒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王朝》

⑤美,李露晔,《当中国称霸海上》,台北远流出版公祠

⑥毛佩琦,从郑和下西洋看明成祖视野下的天下格局,故宫博物院院刊[J],2005.3

朝礼制体系。永乐七年(1409),阿鲁台拥黄金家族本雅失里为可汗奉行与明朝对抗政策,无视明朝的和平呼吁,杀害明朝使者,且不断进犯明朝边界。同年7月邱福率军出击,由于轻敌冒进结果失败。朱棣为边界安宁决定亲征,这位惯于征战的皇帝很快在斡难河边击败逃跑时与阿鲁台失散的本雅失里,接着,在与阿鲁台的对战中亲自冲锋,士气受到极大鼓舞,最后阿鲁台丢下士兵,独自逃命。鞑靼被打败,瓦剌又嚣张起来,永乐十二年(1412)五十五岁的皇帝再次亲征,结果与上次一样,骄傲的瓦剌被狠狠的教训,唯一的遗憾是皇帝的诞辰又在军营里度过。此后,这位善战的皇帝在生命的最后三年又进行了三次亲征。在永乐二十二年(1422)的第五次亲征中病逝,享年六十五。生于战火,死于军营,为国为民,勤劳至此。安南从来就不是一个安分的国家,汉唐时它是中国的一部分,安史之乱中独立了出去。明朝时安南是中国的藩属国。洪武年间朱元璋册封陈氏国王,永乐时期,安南宰相胡氏篡位,欺瞒明朝言陈氏无后,自己是陈氏近亲因此代为国王,请明朝册封。后安南陈氏国王旧臣裴伯耆和国王之弟陈天平逃到中国向成祖禀明胡氏篡位真像并请求“迅发六师,用章天讨”①。朱棣先礼后兵,胡氏表示原迎陈天平回国,结果却杀了陈天平及明朝使者。永乐四年(1406)明廷商议后决定出兵征讨这个“数侵我国”、“数侵邻国”、“屡弑国主,侵夺领邦”

②的藩属国,七月十六日出征,主帅张玉,永乐五年(1407)正月仅仅半年时间明军取得全胜。“陈氏为黎贼杀尽,无可继者,安南本中国地,乞仍入职方,同内郡。”③六月一日,成祖颁“平安南诏”改安南为交趾,设布政司。时隔四百多年,安南再次回归中国。

册封日本国王,扬国威于日本,主导东南亚政局。室町幕府时代日本国内政局动荡,粮食不足以供养,武士们纷纷出海当海盗,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永乐三年(1405),日本使臣来华朝贡,朱棣令其带话给日本国王如若不解决海盗我就解决你。日本将军立刻带兵剿灭海盗,并将人带至北京由明朝处置,朱棣充分的尊重了日本的“治外法权”,令其带回国自己处置。结果日本使臣行至宁波将日本海盗们“蒸杀之”。鉴于日本如此顺从,永乐四年(1406),成祖命侍郎俞士吉出使日本,携诏“封其国之山为寿安镇国之山。”④日本人“强者附之”的性格昭

①《太宗实录》卷三十五

②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五十四

③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二十一,安南传

④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二十二,日本传

然若揭,此足以证明朝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遣使西域,互通有无,安定西部边界;经营边疆,为多民族国家形成做出卓越贡献。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却很少有人知道陈诚、李达出使西域的功劳。当时西域有个较为强大的帖木儿帝国,为防患于未然,成祖遣使传达友好国书并让帖木儿帝国知道大明之强盛远不是他所能侵略的,这种震慑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得帝国西部长期稳定并与西域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陈诚著有《使西域记》详细介绍了西域各国风土人情,是研究中国与西域交往的重要资料。在中国历代帝王中以经营边疆业绩来说成祖“秦皇以来,实所未有”①。即位之初,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指挥司建立各级机构,树立永宁寺碑,加快其地经济发展,并加强其与内地交流;迁都北京,设立朵颜三卫,对依附来的蒙古人一概收留,促进了蒙古人与汉人的民族融合;在西南地区首推“改土归流”使西南少数民族加快发展并与有可能的与内地民族融合发展;在西北设立哈密卫,成为西北地区最远的军事重镇;在乌斯藏(西藏)实行宗教管理,封大宝法王和大成法王,准其世袭,此举有力的加强了对乌斯藏的管理和统辖,永乐十二年(1414)命杨三赴乌斯藏,使得雅安到乌斯藏的道路畅通无阻,方便了乌斯藏与内地的交流;南海诸岛在郑和下西洋时进行了命名,有永乐群岛、郑和群樵、景弘岛、马欢岛、费信岛等,此举再次证实了我国对南海诸岛不可置辩的主权。明朝疆域东起库页岛,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十里,南海“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尽入版图,其疆域远超汉唐。

朱棣对中国军事思想的重要贡献。纵观中国历史除开国之君外亲自率兵打仗的皇帝寥寥无几,冲锋在前的更是除了朱棣别无他人。朱棣出生于战乱,陪伴他人生关键时期的是徐达、常遇春、冯胜等不世出名将,在他们的栽培下朱棣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熟知军事的皇帝。在靖难之役中他以八百人起兵,以一隅制天下,多次身陷重围,却总能化险为夷。对归降者一律不咎既往,推诚任用。②《孙子兵法》作战棑篇中强调: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渭胜敌而益强。在总的战役中不为一城一池得失而计较,长驱直下,剑锋直指南京,最终取得胜利。在第二次征蒙古中朱棣的军事才能更是发挥到了极致。鉴于蒙古骑兵很厉害,直接对

①吴廷燮,《永乐别录》序

②晁中辰,《明成祖传》,人民出版社,1995.4

冲不利于大明军士,朱棣潜心研制了新的战法,具体是先用神机营炮火轰击,打乱敌人战阵,使其前后不相连,左右不能互救。接着三千营和五军营骑兵冲出与敌人接战,最后五军营步兵上前收尾。这样的战法对蒙古骑兵很有效。三百年后,拿破仑正是使用这样的战法横扫欧洲的。

重用纪纲、陈瑛等酷吏,使其为虎作伥。成祖得位不正因此不能得到所有大臣的拥护,为解决这些反对者,他使用纪纲、陈瑛等滥杀无辜。明朝大才子、修编《永乐大典》的解缙即是被纪纲杀死。陈瑛掌都察院弹劾建文旧臣十余人。当朝政稳定后,成祖即杀了这些使大臣们怨恨的酷吏。①史载陈瑛“下狱死,天下快之”。

在对安南问题上失策,使得战争持续数年;“军事是政治的继续”出击蒙古未能根本解决问题。张玉平定安南后因陈氏无后故将安南化入中国,由于对当地人统治政策失误导致反抗不断,战争持续数年。成祖对蒙古的军事出击使得其数年不敢南下,但终明一代,蒙古的侵袭始终不断。

在位二十二年开创了任何帝王都无法比拟的伟业,然劳民过甚,动摇了国家根本,引发了唐塞尔起义。

四、总论

尽管朱棣通过残暴的手段登上了本不属于自己的皇位,但历史弱肉强食的规律永不会没落,况于其确有治世之能。若不迁都北京,以太祖用藩王守边境的策略而建文帝必然削藩其结果就只能是大将的反叛和靖康耻的重新上演。藩王朱棣夺位是太祖时期政策积累所致,简单地归结于成祖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以文字狱出名于历史的清朝官修《明史》评价朱棣:“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②这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是难能可贵,也可见得朱棣的确是雄才大略。明史学会会长毛佩琦先生评价朱棣“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汉族皇帝具有像明成祖这样的气派”“汉武帝、唐太宗虽也锐意开拓,但其局

①孟森,《明史讲义》第10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2.6

②张廷玉等,《明史》卷七,本纪第七,成祖三

面远逊于明成祖。”①

永乐帝二十二年的皇帝生涯没有一天是休息的,他不曾酒池肉林、佳丽三千,更没有建华清池与贵妃“春宵苦短日高起”的闲情雅致,没有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贪欲,没有下江南寻欢作乐的虚荣。在中国历代帝王中,能如他一般只为国事而不追求个人享乐的仅有唐太宗。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中国历史上无数的皇帝只有朱棣做到了。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这也无不得益于朱棣的强势外交。有学者批评朱棣“好大喜功”,但笔者认为作为盛世君主如不好大喜功而是畏手畏脚那必然会被丢进历史的垃圾堆。

朱棣作为历史上少有的开创了盛世的君王其行为难免引起争议,但不能仅仅看到其“弑君夺位”而大做文章,以平和心态看待,用唯物史观思考,必然会给朱棣一个合理的评价。

①毛佩琦,从郑和下西洋看明成祖视野的天下格局[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3

言论自由和社会发展

言论自由和社会发展 言论自由和社会发展对于人类文明来讲都是重要的,但是,无论从人类历史,还是从当今世界的现实来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却一直是一个颇为令人困惑的问题。有时我们听到这样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以牺牲言论自由为代价;有时我们又听到这样的观点:言论自由是一项绝对权利,社会要为保障这项权利付出代价,即使允许淫秽、暴力作品泛滥以至影响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在所不惜。这类观点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它们往往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审判等体现在制度设计和运作之中。尤其是在解决有关利益冲突、权利冲突的时候,问题就暴露得更加明显。有鉴于此,我愿就言论自由与社会发展谈几点个人见解,以就教于各位朋友和同行。 一 言论自由是指人人享有的以口头、书面以及其他形式获取和传递各种信息、思想的权利。它包括三个方面的自由:(一)寻求、接受信息的自由。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认识和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必须组成社会和进行交往沟通,为此,就要寻求和接受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享有寻求和接受信息的自由。否则,生存和发展将不可能。(二)思想和持有主张的自由。寻求和接受到的信息,成为思想的资源,经过加工成为思想和主张、意志。这种思想、主张和意志,不应受干扰和禁锢,否则发展将会停止,生存将受到威胁。(三)以各种方式传递各种信息、思想和主张的自由。这是人类为改造自然和争取社会进步,实现相互协作和联合必需的起码条件。言论自由是人们认识、接受、发展和传播知识、经验以及真理的重要形式;保障言论自由是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它与其他自由和权利一起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现代国家立国的基础。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有关言论自由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强有力的论据。 中国古代西周王朝(公元前1100年至前771年)时期,统治者在全国实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邦建国的宗法奴隶制统治。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看,西周奴隶主贵族制定了不少法律,史称:“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之后周穆王时又制定《吕刑》,这里所谓“刑”,就是指法律。传世和新发掘的金文中的法律史料也印证了这些记载。尽管如此,“礼”无论在国家政治统治或意识形态方面都居于主导地位。在政治统治上,它“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世嗣”,“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伶官传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66.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 B.抑本其成败之迹迹:事迹,事情的始. 末。 C.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告:祭告。 . 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 67.下列各选项中,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B.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头叫“少牢”。 C.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68.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庄宗前期“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仇雠已灭,天下已定”的情景,与后期“誓天断发,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文章最后引出了“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 这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C.“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这句话中,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的道理,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6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 66.A 67.B

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言论自由正逐渐突显其重要地位。言论自由可以说是民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国家健全文化体制所要求的。由于言论自由在社会和国家发展中占有很大的重要地位,许多国家都将言论自由纳入宪法。 本文将从言论自由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变迁和分析几个涉及言论自由的事件的缺点以及优点,进而提出一些对于中国言论自由保护的建议,希望人们可以清醒理智的看待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秦朝的“焚书坑儒,独尊法家”,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明清时期大兴文字狱,文化大革命时期造成的大量冤假错案无一不是政治上对人民思想与言论施与高压实行文化专制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和言论自由。而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中国人民也是出于压迫地位任人宰割,连生命财产都不能被保护,更加没有言论自由一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公民的各项权利包括言论出版自由权利才有了制度基础,我国宪法中有关于保障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明确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监督。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的自由;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

者检举的权利,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这些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体现了我国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程度不断得到提升这一现象。 由此可见,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言论自由的保护程度将会逐渐减轻,人民也将更加切身体会到言论自由带来的好处。 涉及言论自由的例子 在2011年中旬,香港爆发一场关于要求撤回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抗议行动。部分香港人士认为在中小学设立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管制学生思想、浪费上课时间及浪费公币。这场运动在香港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在香港各大网站都有关于此类的报道,但是在内地知道这个消息的却是寥寥无几。当时在新浪微博有不少香港市民发布了关于学民思潮的的言论及图片,但在不久后都被统一的屏蔽了,并附言:“根据相关政策,此文字不适宜公开。”由此可见,在大陆的新闻媒体界仍然存在着一些“政策”阻碍着人民获得言论的自由权,而人们目前所拥有的言论自由也只是相对的。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限制其言论自由是有着良苦用心的,国家担心大众在看到部分居心叵测的不法分子散播的谣言后会人心惶惶。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相关部门设立了一道防火墙来保护大众,但这一举措也同时限制的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还是有许多新闻媒体为了寻求真相为了争取

言论自由讲稿

1791年批准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几乎是各国新闻界所向往的关于言论自由的完美典范也成为古典自由主义要求限制国家权力的完美典范严格限制国家权力干预言论自由的限度在美国宪法界是共识 费斯对他发起挑战。现代主义的言论自由不仅包含自由,还包含平等的价值。 平等价值的崛起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国家干预的正当理由,国家可以以平等为理由压制仇恨言论以保护受害者、控制淫秽出版物保护女性、控制竞选捐助保护穷人,并且保护穷人能参与现代媒体打造的公共论坛等等。保护弱势群体、维护实质平等这个理由看起来是很有说服力的,美国宪法没有明确自由与平等这两个终极价值孰轻孰重,而要以平等为理由干预言论自由最终必然涉及到自由与平等的冲突与抉择,但是这个抉择是非常困难的。 他认为一直以来美国社会都将第一修正案的意思理解的过于狭隘,以往所有的论辩“都预设了这样一种前提性的观念,即国家是自由的天然敌人。正是国家企图压制个人的声音,因而也是国家必须受到制约。”作者随即提出:“这个观点相当有洞见,但只是说出了真相的一半。 国家可以是压制者,但也可以是自由的来源。 前提:1. 权力的私有化聚集对自由所造成的冲击需要国家来地址。2.这个观点即是自由的来源的观点来自对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某种理论阐释,来自它所保障

的言论自由,这种自由是要着眼于社会的而非个人主义的价值。 言论的“沉寂化”效应: 如何治愈危险言论、错误言论带来的影响,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并不是使用政府管制的办法,而是允许更多的言论,除非存在“明显而即刻的危险”一般来讲,“更多言论”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它能够让人们在充分的辩论中获得理性,减少言论带来的伤害和不良影响,“真理越辩越明”。然而,并非所有类型言论的不良影响都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治愈。某些言论能够产生一种“沉寂化”效应,使得言论受害者的“反抗”很乏力,即使言论受害者有机会辩驳,其言论的效果也会变得微弱。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三种典型言论: 仇恨言论、淫秽出版物和竞选捐款。 费斯总结了这三类言论的“沉寂化”效应: ( 1) 仇恨言论降低了受害者的价值感,阻碍其参加公共辩论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降低了其言辞的权威性和论辩的价值。( 2) 淫秽出版物将女性简化为性目标,使她们顺从和沉寂。损害女性的声誉,降低其言论在公共辩论中的分量。( 3) 无限制的竞选捐款将会使富人占据政治竞技场的中央,将穷人边缘化。穷人将不得不“沉寂”。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可构成诽谤罪。”这一规定是对发表诽谤他人言论行为的严厉打击,是为了遏制利用互联网进行造谣诽谤行为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出现了何种问题,相关部门就会推出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立法。我国目前初步确立了针对互联网的法律规制体系。2.立法缺陷从法律位阶上看,立法效力等级低我国网络言论自立法效力低,法律位阶较高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侵权责任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占了相关立法的大部分,比如现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都是行政法规,事实上,行政法规,规章的法律等级比较低,不够权威,它们难以担任约束管制网络言论自的重任。因此

提高我国网络言论自法律规制的立法效力,有利于提高法律的效用,使得法律更多的为民众服务,也能使低于该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有章可循,能减少下层立法机构为了自身利益而制定规章的现象。立法者须广泛地进行调研,搜集大量资料以便明确要达到的预期社会效果。[8] 对网络言论自的规制过于宽泛我国有些法律对网络言论自的规制存在过于宽泛的现象。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里面规定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发布、扩散的信息,比如在公众场合侮辱他人的信息,捏造虚假事实恶意诽谤他人的信息,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的言论,还有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的信息。该法条中禁止性规定手段不太合理,例如,上文所说的公然侮辱他人的信息,客观上无法完全禁止网络上侮辱诽谤他人的行为,它存在了限制过宽的问题,还有禁止对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的言论,对公民的言论是否损

害国家机关信誉应该有个明确的界限,如果连对国家机关提出的言辞激烈的批评建议也要禁止,那该规定就存在对网络言论管制过于宽泛的问题。我们在制定规制网络言论自的法律时有必要在明确网络言论自特殊性的基础上再制定,网络言论自具有广泛性,因而不可能对所有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进行限制,否则只会显得对网络言论管得过宽并且没有实际效用。网络言论自立法可操作性不强我国对于网络言论自进行规制的法律大多是纲领性的文件,多是作客观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例如,我国法律规定了隐私权受到侵害的界限为“不得??不得??”可是如果违规行为出现,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制裁它、侵权者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承担责任、被侵权者的救济如何实现,但这些都没有具体的规定可循。此外,很多时候同一行为相对应的有多个行政处罚主体,各自的处罚力度不同,这导致出现我国虽有多部网络法律,但可用来实际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检查我的基础 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 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à) 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 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泣下沾襟(jīn) 提示:A项“矢”读“shǐ”;C项“皇”读“huánɡ”,“应”读“yìnɡ”;D项“溺”读“nì”。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提示:B项,恨:仇恨,怨恨。原:推究,考查。C项,抑:或者。D项,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提示: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答案:C 4.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 提示:B、C、D三项中分别有“舍”“函”“序”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 5.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提示: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提示:B项应为“负(锦囊)而前驱”。 答案:B

言论自由的价值及其界限是什么

言论自由的价值及其界限 摘要:言论自由在联合国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中定义为“人人有主张及发表自由之权;此项权利包括保持主张而不受干涉之自由,及经由任何方法不分国界以寻求、接收并传播消息意见之自由。”①即言论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公领域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近来,它通常被理解为包含了充分的表述的自由,包括了创作及发布电影、照片、歌曲、舞蹈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富有表现力的资讯。 关键词:言论自由价值界限 前言: “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人类自古以来就执着于对自由的追求,言论自由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民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但言论自由并不代表着可以毫无忌惮地发表任何意见,言论自由的前提是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进行消息传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言论自由又是有界限的。就如卢梭所言“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② 一、言论自由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是人民不可剥夺的普遍权利。作为自由的一部分,言论自由也是人民不可剥夺的权利之一,人们具有思想与讨论的自由,能够自由地形成与发表意见。有人认为,言论自由会带来一些诸如一些人散布反动消息,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等等负面影响,因此言论

自由是有害的。但是我认为,言论自由是利大于弊的。密尔曾经阐述过禁止言论自由的弊端“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那就是从真理与错误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③ 根据言论自由的理论,言论自由能够发挥促进民主、发现真理、提升自主性、发扬容忍等作用。言论自由能够促进民主,因为言论自由是民主的是进行自我统治的必要条件,没有言论自由就没有民主;言论自由能够发现真理,因为言论自由给予了人们表达思想的机会,给予了人们挑战权威的机会,如果没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人们可能会因为畏惧而少发现了许多的真理;言论自由能够提升自主性,因为言论自由使得人们可以在不通过与他人讨论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他的思想可能并不会奏效;言论自由能够发扬容忍,是因为言论自由会使得一些不受欢迎的言论出现,然而由于言论自由,对这些言论持不同意见的人应该包容这些言论的存在。 二、言论自由的界限 虽然言论自由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人们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时,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法律是对人们自由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不是对自由的奴役,而是对自由的拯救。④从限制的对象来分类,可将言论自由的分类分为两类,即针对言论内容的限制及非针对言论自由的内容。 针对言论内容的限制主要服从以下四个原则: 1.伤害原则,又称密尔原则,既伤害他人原则。该原则由密尔首先提出,他主 张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 2.父爱主义,又称亲缘主义原则,即一个人的自愿行为有时也不是自由的行为, 当他的行为会使他自己丧失重大利益时,法律可以限制他的自由。

论言论自由的界限

论言论自由的界限 摘要: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每一位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它的行使也是社会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权利的行使不是无边无际的。本文旨在对言论自由权利的界限进行界定,从而充分阐释言论自由的范围。这对于研究言论自由的范围与界限以及言论自由保护的研究都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言论自由;政府权力;界限 首先让我们对言论自由的概念予以明确。所谓言论自由,又称表达自由,即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及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而在近年来,它通常被理解为包含了充分表述的自由,包括创作及发布电影、照片、歌曲、舞蹈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富有表现力的资讯。在我国加入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0条第2款中,就这样表述了言论自由:“人人享有表达自由,该权利应该包括以口头、书面或印刷物、艺术或自己选择之其他方式,不分国界的追求、接受和传播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纵观国际社会的历史与现实,在任何一个开放的民主社会,思想的自由与表达的自由在宪法和法律规定中都占据有重要地位。“因为没有这些自由,发扬民意,凝聚众志,并以舆论监督政府机构的可能性更微乎其微。从而在成文宪法里,把这种自由放在各种基本权利的中心地位是很自然的事。”(1)言论自由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民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通常人们会认为,它是一种公民具有的自由的政治权利,因而不应受到政府的审查。而对于言论自由的保护而言,就是指政府不得对公民的言论采取制止、干涉或惩罚的行为,除此以外,别无其他。这个法律不适用于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它只适于个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只能确保政府不剥夺公民发表言论的权利。任何民间力量都无权剥夺公民发表言论的权利,因为根据法律,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具备通过武力对抗其他个人或组织并强迫他们违背自己意愿的权利,只有政府有这样的权力。(2)提倡言论自由的目的只是为造成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至于言论者的内容是正是误,不必太在意,因为真理往往从谬误中来,从争论中来。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国家可能仍然处罚某些具有破坏性表达的类型,如明显地煽惑叛乱、诽谤、发布与国家安全相关的秘密等等。比如,在坐满人的戏院里,不可以随便大叫“地震了、着火了”等凡是会引起迫在眉睫的危险的言论。再比如,把军队开拔的时间人数和地点在报上刊出,也是违法的,或指着别人的鼻子大骂,既可能引起暴力冲突,也是不合法的。可见,在一个丰富多元的人类社会里,言论自由是不可能绝对的,言论的自由也是有所限制的。这样一来,言论自由的界限到底应该如何去划分,便成为一个重要而必要的课题。 笔者认为,要划分言论自由的界限,就必须要在言论自由与政府权力之间建立起一道屏障,与此相应的是,言论自由也就找到了自己的标准。实际上,现代各国宪法大都是以法律的明文规定作为表达自由之界限的。并作为宪法原则,确立如果法律未加规定,则不得予以限制,这就否认了以国家机关命令限制表达自由的合法性。但是,由于法律的局限性和人的多样性,人们对法律的理解往往不同。在宪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摘要] 网络言论自由是言论自由在互联网部的延伸,由于发表言论的载体是网络,这就决定了其具有广泛性、便捷性、互动性、匿名性等特征,同时与现实言论自由相比较,网络言论自由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即加强了舆论监督的力量促使政府更加开放、透明提高了公民的意识。但是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网络言论自由如果不加以规制就有可能会与隐私权、名誉权及权等人格权相冲突。而目前我国的立法对网络言论的规制不够完善,因此借鉴国外言论自由法律规制的经验,规我国网络言论自由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网络言论自由;价值;人格权;法律规制 [Abstract] Network freedom of speech is the extension of freedom of speech on the Internet within, because speech is the carrier of the network, which determines that it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ality, convenience, interactivity, anonymity,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 reality of freedom of speech in comparison, freedom of speech on the Internet has a more important value, namely,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forces make government more open, transparent to improve the citizen's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But any freedom is limited, network freedom of speech if not regulate it may and the right of privacy, right of reputation and the right of name, right of personality conflict. At present, China's legislation on Internet speech is not perfect, so the experience of regulation free speech law foreign experience, standardize our freedom of speech on the Internet is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freedom of network speech; Value; right of personality; legal regulation

《伶官传序》课内练习题附答案

《伶官传序》练习 一、积累·整合 (一)、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1、岂非人事.. 哉 古义: 。今义: 。 2、其意气.. 之盛,可谓壮哉 古义: 。今义: 。 3、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今义: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盛衰之理. 2、负. 而前驱 3、及. 凯旋而纳之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5、函. 梁君臣之首 6、抑本其成败之迹. 7、举. 天下豪杰 8、数十伶人困. 之 9、祸患常积于忽微..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负而前. 驱 2、函. 梁君臣之首 3、一夫夜. 呼,乱者四应 4、仓皇东. 出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身 6、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 多昆玉所溺 (四) 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 1、于 A 庄宗受而藏之于. 庙 B 至于.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 霜叶红于. 二月花 D 智勇多困于. 所溺 2、其

A 与其.所以失之者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其.后用兵 D 其.真无马耶 3、之 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 莫能与之.争 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 之.二虫又何知 F 吾欲之.南海,何如 失之者 4、与其所以 .. 5、而皆背晋以.归梁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五)判断下列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六)翻译下列语句 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七)名句默写

论言论自由的保护

公民教育/ 公民权利 论言论自由的保护 2004-08-25 李忠法学论坛点击:77 一、言论自由保护的一般原理 言论自由是以语言、文字、音像、电子、艺术或其他形式表达意见、寻求信息、接受观念、传播思想的自由。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组织的演进、科学技术的提高,都离不开言论的自由传播和广泛交流。人类社会前进的每一步都与言论自由密不可分。因此,人们通常把言论自由称为“第一权利”、“人类最重要的、潜力巨大的、活动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言论自由的保障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虽然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并不以某种哲学观作为规定某项权利或自由的基础,但人们通常认为,言论自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即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不断发展的,没有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可以掌握和利用一切知识,穷尽和垄断一切真理;人人都可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任何人都无权压制别人的言论,也无权强迫他人服从自己的言论;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人们只有在各种知识的汇集和不同意见的争论中才能发现真理,避免错误。所以,不仅要尊重个人发表与我们一致意见的自由,而且要尊重个人发表与我们不同甚至为我们憎恶的意见的自由。 言论自由既是一项公民权利,又是一项政治权利。政府既要保障公民私人领域中的言论自由,也要保障公民公共事务中的言论自由。作为“第一代人权”,言论自由的一端与形成和坚持关于任何主题的信念及观点的权利、传播和交流思想的权利、保持沉默的权利、听取别人观点的权利、获得和接触情报的权利等公民权利相连,另一端与宗教信仰自由、出版自由、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等政治权利相连,从而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统一为和谐的整体,被公认为是《公约》的核心和其他权利的基石。 言论自由不但是一项消极权利,还是一项积极权利。政府既不得侵犯公民的言论自由,又必须为公民言论自由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传统观点认为,言论自由是一项典型的消极权利,国家不需要采取任何积极措施就可以立即实现。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的表述方式很好地表达了上述思想(注:1791年11月3日生效的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定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但是,笔者认为,这种两百多年前对言论自由的理解并不适应当今人权事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公约》第19条第2款的规定,言论自由意味着人人享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该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为了充分实现这一自由,政府负有公开自己的活动和政策、告知公众关心的问题的义务[1]。 要保证公民获得充足的信息资源和统计资料,政府就必须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资金。此外,政府也必须为公民表达自己的意愿提供财政、技术支持和各种便利条件以促进报纸、书籍的出版工作,排除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种歪曲和偏见,尽管政府的上述职能常常引发争议。 言论自由是相对自由,而不是绝对自由。在特定的条件下,遵循一定的原则,政府可以对言论自由进行限制。二战以来,围绕言论自由究竟是相对自由还是绝对自由这个问题,各国思想界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一种观点认为,言论自由在公共事务领域具有绝对性。在一个矢志奉行人民自治制度的社会中,从长远来看,国家的安全永远不会受到人民自由的危害;不论眼前的得失如何,从言论自由中产生的危险远没有从压制言论自由中产生的危险大。另一种观点则否认言论自由具有不可剥夺的绝对性。作者赞同后一种观点。主要理由是:(1)言论自由绝对论的理论依据是站不住脚的。首先,绝对论实际上是一种结果论,然而要检验采取不同政策的长期后果是不可能的;其次,在民主社会中,如果对某些极端言论产生的危害不予制止,很可能在长远的目标还未实现前,民主社会就已经垮台。(2)言论自由具有两面性,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它既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也能因挑衅性、诽谤性语言而恶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既能成为

2019届全国高考复习综合热点模拟(三)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全国高考复习综合热点模拟(三)历史试题(解析版) 1、台湾著名时政评论家李敖认为:“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 C.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运动初衷 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2、五四运动后,郑振铎等人认为要“向着德莫克拉西一方面以改造中国的旧社会”。他们也强调其“改造的方法是向下的”,要“把大多数中下级的平民的生活、思想、习俗改造起来”。 这说明郑振铎等人() A.放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 B.扩大了宣传科学思想的群体 C.重新选择了改造中闰的武器 D.继续以西方文化变革中国 3、从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到1922年7月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却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共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 A.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 B.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 C.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 D.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4、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中心策略》通告,认为全国群众斗争已经“走向平衡发展的道路”,国内已经开始出现直接的革命形势。 该通告() A.正确反映了当时的国内革命形势 B.预示着国内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C.对国内革命形势的估计偏离实际 D.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反应

(完整版)《伶官传序》挖空练习及(包括翻译答案文学常识重点句子翻译)

一、在括号内填上加点字词的含义 《伶官传序》挖空练习 呜呼!盛.(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哉!原. (推其根 本)庄宗之所以.. (……的原因 )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介词,拿)三矢赐庄宗而. (连词,表承接 )告之曰:“梁,吾 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 (连词,表转折)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 恨也。与尔三矢,尔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无忘乃. (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藏 之于庙(句式:省略句 )。其.(代词,代赐三矢之事)后用兵,则遣从事.. (一般属官)以一少牢..(旧时祭祀只用羊、猪二牲叫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 (介词,用)锦囊(句式:状语 后置),负而前.(名作状语,在前面)驱,及凯旋而纳. (收藏)之。 方.(当)其系燕父子以组.(绳索 ),函. (名作动,用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意志、气概)之盛. (骄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 已定,一夫夜.(名作状语,在夜里)呼,乱者四应,仓皇东. (名作状语,向东)出,未及见贼而 士卒离散,君臣相顾.(相对而视 ),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 (多么)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 ).本. ( 推究)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使动,使……兴盛 )国,逸豫可以亡. (使动,使……灭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 ( 所有的)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 被 )天下笑(句式:被动句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小的事),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被动句)岂独伶人也哉! 2、翻译文中划“ ”的句子: ① ②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5~9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皇后刘氏素微,其父刘叟,卖药善卜,号刘山人。刘氏性悍,方与诸姬争宠,常自耻其世家,而特讳其事。庄宗乃为刘叟衣服,自负蓍囊药笈,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刘山人来省女。”刘氏大怒,笞继岌而逐之。宫中以为笑乐。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二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

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 (本文系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出版物《人民的权利──个人自由与权利法案》[Rights of the People: Individual Freedom and the Bill of Rights]的章节之一。)国会不得制定法律……限制言论自由……。──《合众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在民主社会,若有一项权利高于其他一切权利,那就是言论自由的权利。表达个人思想、挑战正统时政、批评政府政策而不必担心政府的处罚,这是生活在自由国家与生活在独裁统治下的根本区别。最高法院大法官本杰明·卡多索(Benjamin Cardozo,任期1932-1938年),形容言论自由是'母体,是几乎一切其他形式的自由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虽然美国人视言论自由为民主的精髓,但他们对《第一条修正案》给不同类型的言论究竟提供多大程度的保护,看法并不一致。比如,修正案是否保护针对某个族裔或宗教的泄愤言论?是否保护有可能立即煽起暴力的'争斗言论'?淫秽材料是否也在《第一条修正案》的保护伞之下?商业言论──公司推出的广告或公关材料──是否应得到宪法保护?几十年来,围绕这些问题的辩论在政府和社会中始终存在,而且在很多方面仍有待形成共识。但是,这既不奇怪,也不令人担忧。自由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概念,随着新思想的出现,这个有重要意义的辩论将不断继续。如今,互联网的

问世,又给如何理解《第一条修正案》在现代社会中保护言论自由的含义,提出了最新的挑战。* * * * *言论自由的权利不是一直都像今天这样包罗万象。威廉·布莱克斯通爵士(Sir William Blackstone)在18世纪中叶撰写著名的《英国法律评注》(Commentaries on the Laws of England)时,对言论自由的定义是'无预先制约'('lack of prior restraint')。他的意思是,政府不能够阻止某个人表达或发表他所信仰的观念,但一旦这个人说出的话属于被禁言论,他可以受到惩罚。英国人,如同古希腊人,对三种类型的言论实行法律限制──煽动(对政府的非议)、诬蔑(对个人的非议)、亵渎(对宗教的非议)──每一种言论都被定为'诽谤'('libels')。三种言论中,最关系到政治自由的是煽动性诽谤,因为布莱克斯通时代的上层统治者认为,对政府或政府官员的批评,即使属实,也会因损害人们对政府的信心而扰乱公共秩序。按布莱克斯通的意思,政府虽然无法制止一个人批评政府,但可以在他批评政府之后惩办他。在17和18世纪,不列颠王国政府起诉了数百起诽谤案,并且经常施以残酷的惩罚。当威廉·吐恩(William Twyn)声言人民有权反抗政府时,他被以煽动和'设想国王毙命'罪逮捕、定罪。法院判他绞刑、阉割、断肠、分肢,然后断头。由于发表言论后会受到这样的惩罚,所谓无预先制约并没有多大意义。来到北美的英国移民带来了英国的法律,但从早期开始,理论与实践、法律文字

刑法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

课程名称:刑法与生活 论文题目:刑法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作者姓名: 梅春练

刑法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 摘要 古今中外,无人不向往自由,渴望自由。但是,现实中从来都没有绝对的自由。在法律范畴,公民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但是这种自由也必须建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比如言论自由,集会结社自由等等。此文主要探讨言论自由,及其与刑法的关系。对于言论自由而言,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又由人与人组成,所以言论自由不仅仅是个人的议题,而是社会中各个主体之间彼此互相界定的程度,个人言论自由受制于他人的同等自由。为了保护每一个个体的言论自由及其他利益不受侵害,社会中的主体应该达成互不侵害的契约,但是从心理学归因不同上来讲,这种契约常常会显示出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因此需要法律来保障。言论自由的前提是不侵害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和法律是没有权利剥夺和限制个人言论自由的权利的,因为这样的言论自由都应该是合法的。那么,诸如《宪法》《刑法》等法律的作用也就在于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和促进。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宪法权利必须实现刑法保护,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刑法对言论自由进行保护时,不可避免地会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 关键词:言论自由,宪法权利,刑法保护,保护和限制 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信息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多,即时信息的交流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社会中的各种客观信息也更多更快地呈现在了每个公民的面前,报喜报忧的都有,有了对比,再加上每个人所处角色不同,自然会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关键在于,不仅是提供信息的平台增多,人们发表言论的渠道和空间也随着媒介的发展而不断增多,实现了客观信息、主观言论的交流。 信息沟通,固然有利,实现社会的透明化;言论交流,固然也有利,是意见与建议的交流平台,是对社会的监督,是对道德的肯定,是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思想的碰撞能够产生艺术和智慧结晶,但是也不免擦出灾难性的火花。是交流就难免有冲突,有口角,由于信息了解程度不同,所处角色不同,考虑角度不同,利益倾向不同,就难免产生矛盾。这时候就需要有一把相对客观的尺来衡量,需要一个不会有利害关系冲突的第三方来规范,在当今的法治社会,那一把尺便是法律,比如《刑法》。 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freedom of speech)是指人人具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达到获取或者传递信息和思想目的。近来,它通常被理解为包含了充分的表述的自由,包括了创作及发布如电影、照片、歌曲、舞蹈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富有表现力的资讯。国家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可以

从新闻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中国“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和西方“媒体是第四权利”思想形成的过程及其各自特点

从新闻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中国“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和西方“媒体是第四权利”思想形成的过程及其各自特点 过去人们是交互使言论自由(the freedom of speech)与新闻自由(the freedom of the press)二个概念的,各国宪法大多把新闻自由 作为言论自由的一种,或将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等同。[1]依据此种解释,新闻自由只能被视为是言论表达的载体或工具,新闻媒体并没有特殊地 位。而现在一些人相信第一修正案将这两个概念分列出来,则意味着它 们应承担不同的使命。 一、“第四权力”理论和“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的思想形成的 过程 第一部分:“第四权力”理论的思想形成的过程 将新闻出版机构称为“第四权力”的说法似乎颇为流行,那么这个词到底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呢?根据Stewart大法官的说法,该词是由 Edmund Burke提出的,原意指的是新闻界是早期组成国会的三种阶级— —宗教、贵族及平民——之外第四阶级。但Stewart大法官在使用该词 时,指的是新闻媒体乃立法、司法和行政之外的第四权力机构。1974年 11月2日,斯图亚特(Potter Stewart)在耶鲁法学院150周年纪念大 会的演讲中提出,根据宪法规定,“新闻自由条款包括了对新闻机构的 保障。”他认为:“出版业是唯一在宪法中获得明确保障的行业。” 美国宪法规定的合众国的政体是立法、司法和行政(即总统及其政府)三位权力平衡。宪法赋予每一方的权力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一个制 衡体制。在1791年通过的《权利法案》的保护下,新闻媒介在美国建国初期的几十年里变成一支坚强力量。如今美国的新闻媒体确实常常被称 为“第四阶级”(the fourth estate),这个名称是不是意味着媒体和宪法创立的政府三方权力享有同等的地位?按斯图亚特法官的观点,新 闻自由条款的作用就是直接保护新闻出版业的,他解释说:“宪法保障 新闻自由的最初目的是……要在政府之外建立第四部门,以监督官方的 三个部门(to create a fourth institution outside the government as an additional check on the three official branches)。”在他看来,人们容易认为,新闻自由仅意味着报刊受到言论自由的保障。当 然,它们受到这样的保护;但我们普通人也同样因“言论自由条款”而 受保护。假如新闻自由保障所包含的意义并不比言论自由更多,那么它 就成为宪法的赘言。斯图亚特进一步指出:“通过使第一修正案同时包 括两项保障,缔造者相当清楚地承认两者之间的区别。……根据我的看 法,宪法保障的目的是媒介的机构自主权(institutional autonomy of the press)。” 有不少学者的认同斯图尔特的观点,如美国学者约瑟夫·艾尔福特就指出:必须给大众传播媒体提供发表言论的权利,这样单个的记者 和广播者方能将大众传播媒体作为一个渠道来表达他们的言论。其结果 是,作为组织机构的权利表达自由权业已存在。英国学者埃利希巴伦特

(完整版)《伶官传序》导学案答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抑扬 顿挫的文气。 2、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 证方法。 3、理解文章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明确写作主旨。 学习重点、难点: 1.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文章的议论思路。 【课前准备】 1、知人: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癖晦涩。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3、关于序:序,是文体的一种,有文序和赠序之分,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书的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如《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正字音: 李存勖xù盛衰之理 shèng 盛以锦囊 chéng 及仇雠已灭ch óu 契丹qì三矢shǐ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组欤(yú)二、研习课文 分析第一段 重点词语:盛衰之理 (道理 ) 原(推究)庄宗之所以(……的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