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以人为本”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中的应用

浅谈“以人为本”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中的应用

浅谈“以人为本”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中的应用
浅谈“以人为本”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中的应用

浅谈“以人为本”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中的应用

【摘要】我们的居住空间越来越现代化,同时也越来越脱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越来越希望有个能放松心情、恢复体力、舒适健康的环境,有一种“回归自然”,“还璞归真”的内在需要。新的生活方式仍然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创造人文化的居住建筑,将是住宅设计的新领域。在现代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公共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以人为本;居住;需要

进入新世纪,城市中每天都有大批住宅在建,越来越多的人随着拆迁告别了老房子,住进了高楼里,然而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发现在心理上还欠缺了很多,正是由于城市居民普遍生活在这样的工业化时代,快节奏的工作使人感到紧张和压力,人们希望有个能放松心情、恢复体力、舒适健康的环境,有一种“回归自然,还璞归真”的内在需要。人类除了基本的物质要求之外还需要更多的精神需要,而精神要求最初产生就是因为人的聚居天性,就拿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来说吧,既有相对私密、“长幼尊卑”的房间之分,又有公共活动的空间——天井,纵观我国居住建筑发展,无论是北方院落式住宅还是福建客家土楼都在保持私密性的同时注意着人们交往的需要,这就是在我们现代越来越引进各种欧美式的住宅小区设计后,我们并没有真正感受到高质量的生活品质的

原因。

1. 我国居住建筑环境的历史和现状

传统模式居住小区一般都是早期建设的那些设计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设备过时老化、管理不善的住宅小区,由于受历史的局限,这些传统居住小区无论在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方面,还是在管理模式、运作机制方面,都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但值得借鉴的是旧小区的居民交往相对舒适和睦,存在和谐的人际关系,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

2. 我国居住建筑环境的改善和发展

如何创造优良建筑居住环境成为我们建筑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

问题,可以总结为这些方面:

2.1 创造交往空间。

居住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要考虑邻里间人际交往和感情沟通的向往,合理布置交往的空间场地,满足居民交往的需要,要从人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出发营造居住小区环境。今天的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力的增加,邻里之间的交往机会极少,孤独感也与日俱增,人际间的交往就越显得迫切。居住小区公共空间就是最适合的邻里交往的场所,所以设计者应该努力促进邻里交往,从提供绿地等各个细部的交往空间着手,一个可以让不同的人群都可以无忧利用的环境是最好的,既可以被青少年利用又可以被老年人或其他人利用。但设计

者同样应该关注那些可能偶然发生的活动。因为绿地中的公众活动进行的情况应该让路过的人、住在附近的人能够观察到并决定是否加入。另外座位的布置方式应以达到人们所希望的社交方式。两把垂直布置的长椅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而一条放在另一条的后面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如果面对面放置,应考虑适宜的距离,近则容易产生紧张、局促感,远则易割断彼此间交流,不利人们交往。

2.2 配置环境设施。

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是人对物质环境的行为。在居住区中设置各种活动场地以满足人们运动游戏的需求,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提高公共空间的人气,充分体现其亲和力和人性化。

作为居住建筑中外部空间——居住小区,它不仅有大片的绿地空间,还要有游憩活动的设施,包括各种文化娱乐场所、休息区域,对城市风貌、环境保护、民俗民风的形成都起着重要影响:可以成为联系居民感情的纽带、引导居民进行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从而改善人居环境中的人文环境,大量绿化和景观小品的存在还可以改善居住区以至于整个城市的品味和自然环境。使居住区成为人们亲近自然、提高生活质量、体现“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的重要场所。

2.2.1 老年人活动区。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老年人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重

逐渐增大,由此老年人活动区在社区中使用要求也会是最高的,在一些大、中等城市,很多老年人已养成了早晨在活动区中早练,白天在活动区中锻炼,晚上和家人、朋友在活动区中散步、谈心的习惯,因此在居住小区内设置专门老年人活动区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这些需要可以设置如单杠(高度宜低)、压腿杠、球网等体育锻炼设施,以及亭、廊、花架、坐凳等林荫及休息设施,既可供老年人活动后休息,又可以下棋、聊天、观望、学习、打牌、谈心等。这些场所应注意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荫、冬季有足够的阳光。

2.2.2 儿童游戏设施。

儿童同样是现实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我们去引导、关爱,这是我们所共知的。因此我们在为他们提供优越的生活、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要为他们创造优美安全的休息娱乐场地。游乐场是他们最常光顾的场所,设计好他们的娱乐舞台主要应了解儿童的需要,场地的颜色对儿童的影响很明显,明亮愉悦的颜色会带给儿童愉快的情绪。从而让他们体会游戏的愉悦和从中获得知识的幸福感;要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游乐场,就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需求以及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才能确定游乐场将会为哪些年龄组的儿童服务,这一点对于规划一个游乐场很重要,从安全角度出发考虑界定游乐场的面积和边界,特别注意会影响游乐设施放置的那些客观因素,如下水道,植物,灯柱等;以及周围的交通状况,是否方便在游乐场内骑自行车或滑板,是否方便携带婴儿车或

轮椅的进入。

2.2.3 青少年运动场地。

居住小区中的运动场所是青少年常来光顾的地方。如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等,这些场地的设计要满足相应要求:做到闹静分区,把比赛场地设在小区边缘,这样产生的噪声不会干扰安静区;在场地周围为观众设置长椅,如果场地允许可以把场地设置在缓坡下面,以便观众可以居高临下的看清整个场地;这些场地应远离儿童活动区,以保持儿童活动的安全;场地周围布置挂外衣设施。场地周围要注意植物的选种,种植保持场地清洁的树木。

2.3 体现人文景观。

保持和发展居住环境的特色集中体现在居住区的文化脉络。失去文化的传承将导致场所感和邻里关系的消亡,并会由此引发多种社会心理疾患。因此,在设计时应充分突出居住小区的人文信息内涵。在小区中尽量设置一些有艺术气息区域,比如合理使用壁画、尺度怡人的雕塑品,功能合理性的具体景观设施等等,又如艺术景墙、科技走廊等,以及设置一些雕塑小品,景观小品是传达人文精神的主要元素,传统庭院设计中有很多优秀的手法可以借鉴,现代居住小区设计也应重视利用书法、雕刻、诗词、楹联、匾额等传统造园形式来增加景观小品的功能性与趣味性,提高环境的文化意境。可设置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墙和活动区,吸引居民的注意力,尤其使儿

童在娱乐同时获得相关知识。同时在小区环境中用尽量详尽的标牌来说明植物的种类习性,使人们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相关知识,介绍标牌显然满足了人们此方面的要求,也使小区增加信息含量,提高居住小区品味。

2.4 考虑无障碍设计。

最初提出无障碍设施在20世纪初,它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为人类提供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我国传统居住环境强调邻里间的交往,突出人们的群居需求。而现代人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邻里间的交流越来越多的被网络、电视电话等现代交流工具所替代。在设计中,应当认真研究人们的心理倾向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各部分空间之间能产生一种凝聚力与和谐气氛,同时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中国人的当代生活面临两种形式的矛盾:一方面现代式的城市家庭生活,要求居住建筑有更明确与高效的功能区分,更好的防卫性与私密性要求,更合适的邻里关系;另一方面亲近自然的本能又将我们导向充满阳光、空气、水的传统庭院。怎样利用有限的场地,将高效的现代居住建筑模式与亲近自然的中国传统居住模式相互

结合,是激发我们进行“以人为本”居住建筑设计的初衷。从历史上寻根并找到当代问题的线索,将建筑设计导向更加健康适用高效的生活模式设计。

参考文献

[1]华怡建筑工作室《住宅小区环境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2.

[2]马建业《城市闲暇环境研究与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2.

[3]韩秀琪,杨军《当前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建筑学报》2001.(7).

[4]沈益人《世纪之交的居住环境》——《住宅科技》1999.(1).

[5]肖兰,路嘉《居住空间环境设计》——《建筑学报》 1998.(11).

建筑空间组成分析

建筑空间组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有能力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以适应日益多样的社会生活,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影响和作用得以更为充分的体现和强调,由此,新建筑运动应运而生,美国建筑师沙利文提出“形式由功能而来”的观点。他给予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 建筑最原始的、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筑的空间性。 在建筑中,功能一般表现为建筑的内容,而空间则体现为建筑的形式,因此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可以用哲学上“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原理来加以解释,一方面功能决定着空间的形式,另一方面,空间的形式又对功能具有反作用。 关于这一点人们对它的认识似乎越来越明确、越深刻。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建筑师都引用老子的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正表明: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从这一点出发,有的人更进一步把建筑比作容器—一种容纳人的容器。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那么,能不能说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建筑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来决定的呢?也不能。诚然,建筑的空间形式首选必须满足功能要求,但除此之外它还要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再深入一步地分析,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形式。因而,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但是有一点必须给予充分地肯定:即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这种关系实际上表现为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一种制约性,或者简单地讲:就是功能对空间的规定性。 建筑功能对于建筑空间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能决定空间的“量” 所谓空间的“量”是指空间的大小和容量。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以平面面积作为空间大小的设计依据。根据功能需要,一个空间要满足基本的人体尺度和达到一种理想的舒适程度,其面积和空间容量应当有一个比较适当的上限和下限,在设计中一般不要超过这个限度。 例如在住宅设计中,一间普通的居室面积大约在15 ~20 平方米,起居室是家庭成员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活动内容也比较多,因此面积应最大,餐厅虽然人员相对集中,但由于只在进餐时使用,所以面积可以比起居室小,厨房通常只有少数人员同时使用,卫生间则更是如此,因而只要容纳必要的设备和少量活动空间即可满足需求。对于公共建筑,一间40-50 人的教室需要50 平方米左右,一个1000 座位的影剧院观众厅则需要750 平方米左右……由此可见,不同的使用功能直接决定了所在空间的大小及容量。 (二)功能决定空间的“形” 所谓空间的“形”是指空间的形状。除了空间的大小和容量,空间的形状也同样受功能的制约。虽然说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某些空间可以被设计成多种形状,然而对于特定环境下的某种使用功能,总会有最为适宜的空间形状可供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优化组合的过程。 仍然以教室为例,如果确定面积为50 平方米左右,其平面尺寸可以为7x7 米,6x8 米,5x10 米,4x12 米……,如何进行选择呢?我们知道,教室首先应满足视听效果,长宽比过大会影响后排的使用,过宽会使前排两侧座位看黑板时出现反光现象,因此通过比较,6x8 米平面尺寸能较好地满足使用要求。同样是上述尺寸,如果换成幼儿园活动室,由于幼儿园活动的灵活多样,接近于方形的平面尺寸通常被较多地选用。反之如果是会议室,略为长方形的空间形状更有利于功能的使用。 功能的制约与建筑空间的灵活多样并不矛盾。空间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除矩形外,

建筑空间组合流线分析功能分区

建筑的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流线分析 建筑界常引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句话的意思表明了一幢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 人们盖房子总有其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这在建筑中叫功能。在建筑设计的历史过程中,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带有自发性,它是一种活跃因素,特别是它在建筑设计中有着主导地位,因而在功能与空间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中,经常都是处于支配的地位,并成为推动建筑发展的原动力。在建筑中,功能作为内容的一个主导方面,确实对形式(空间)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但也不能否定空间形式的反作用。一种新的空间形式的出现(或被创造出来),不仅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还会反过来促使功能朝着新的高度发展。 功能空间与建筑造型。建筑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后,要考虑的就是其优美的立面和造型带给人们精神上良好的感受。 建筑的流线无疑影响着功能的划分与使用,一个建筑流线的好坏严重影响着建筑的使用性。 以上所述为建筑中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也就是说,设计的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这些基本功能要求。 建筑空间有内、外之分,内部空间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功能)而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它和人的关系最密切,对人的影响也最大,它应当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美的形式,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感受和审美的要求。 建筑的空间组合 在设计中,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谈,我认为尤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空间的体量。住宅空间的舒适度是以人的尺度和心理接受的感觉为基准,过大的空间

会失去家庭的温馨感、亲和感,失去家庭特有的生活气氛,有时还会使人觉得自己渺小而冷漠、僻静。目前,由于住宅市场的炒作和使用方(甲方)盲目攀比的心理,使很多设计变得不理性;厅的面积被扩大到60-70M2,卫生间被扩大到18 M2。这不是正常人所能接受的。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曾指出:“日本式建筑中四张半席的空间对两个人来说,是小巧、宁静、亲密的空间……”其所说的四张半席相当于我国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居室。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布鲁诺.赛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中曾谈到:“尽管我们可以忽视空间,空间却影响着我们,并控制我们的精神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引起人们心理体验的,不仅是建筑物的物理实体,主要是使用建筑空间的人和活动。 2.空间的尺度。尺度问题就是在空间的高度上应考虑好的两个高度:绝对高度(实际层高)和相对高度。选择合适的层高在住宅设计中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大部分地区住宅设计层高一般为2.8米。 绝对高度与人的感受: 空间的高度对于精神感受的影响很大,这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绝对高度:以人为尺度,过低会使人感到压抑;过高会使人感到不亲切。另一个是相对高度:空间的高度与面积的比例关系,相对高度愈小,顶盖与地面的引力感愈强。 相对高度不能只着眼于尺寸,而要联系到实际的平面面积,人们在实际生活经验中体会到,在绝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愈大空间愈显得低矮;另外,作为空间顶界面的天棚和底界面的地面——其相互平行、对应,如高度和面积保持适当的比例,则可以显示一种互相吸引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造成一种亲和、适宜的感觉。 3.空间的形状和比例。不同的形状空间,往往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在选择空间形状时,必须把功能使用要求和精神感受要求统一起来考虑,使其不但适用而且又能按照一定的艺术意图给人以良好的精神感受。对于一般建筑空间来讲,所谓形状就是指“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由不同形状体量组合而成的建筑体形,可以利用长、宽、高三个向量要素在形状

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书籍介绍: 名称:外部空间设计 作者:芦原义信 出版日期:1985年3月 作者简介: 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本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五十年代以来,他设计了各种类型建筑作品公达一百余例,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译者认为:“本书既包含着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作者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的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 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 芦原义信的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街道美学》、《建筑空间的魅力》、《续街道美学》等。 主要内容与思考: 全书分为四章,从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到要素、设计手法以及空间秩序的建立四个部分由浅入深、并附加大量实例来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讲解,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有趣,可读性极强,很容易让读者在初学知识概念的同时得出共识。现如下分章节具体介绍: 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由空间概念入手: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有此认为限定空间的三要素为:地板、墙壁、天

最新室内空间规划 - 流线分析

1 o在空间规划设计中,各种流线的组织亦是很重要的。流线组 织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各空间的使用质量,严重的会造成使用上2 的混乱。而现代综合类建筑空间中的流线是多方面的,是非常复杂3 的,设计师们往往会以分析流线的简图来综合表达建筑物的人流的4 集与散,货物的进与出及车流的疏与导,而这样的简图,称为流线5 分析图。 6 7 o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因其使用性质不同,往往存 在着不同的流线组织特点。有的比较均匀,有的比较集中。这些人8 流活动的特点,常通过一定的顺序或某种联系关系而体现出来。一9 般来说,建筑空间的流线组织基本可以归纳为平面的、立体的和综10 合的三种方式。 11 12 o (1)平面的组织方式 13 o有的建筑空间,特别是中小型建筑空间,因其空间 的使用性质较单一,人流的活动相对较为简单,人流活动的安排方14 式多采用平面的组织方式。从图1所示的中小规模的展览馆流线分15 析图可以看出,以平面方式组织的展览路线简捷明了,一目了然,16 避免了不必要的上、下活动,使用起来亦是方便和合理的。 17 18 19 20 图1 展览馆流线分析图 21 (2)立体的组织方式 22

有些建筑空间由于功能要求比较复杂,仅依靠平面的方23 式,是不能完全解决流线组织问题的,还需要采用立体方式组织人24 流的活动。例如,规模较大的交通建筑,常把进出建筑空间的两大25 流线,从立体关系中将它们错开,也就是说,在组织流线时,将旅26 客大量使用的空间,诸如出入口,售票处、行包托运处、问询处、27 旅客等候厅等主要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流程顺序,按立体的方式28 进行安排,使其整个流线短捷方便,求得空间组合紧凑合理。 29 当然,可利用地形的交通建筑,也需要在总体布局中采30 用立体方式组织其流线。根据基地所处的不同地段条件,可以有着31 不同的人流组织方式。如图2为乌鲁木齐航站流线示意图,它利用32 了地形坡度来减少建造时的土方工程量。该候机楼的一侧是停机33 坪,另一侧是停车场,停机坪低于停车场三米多高,这样就使整个34 人流活动产生了立体关系。这是因地形高差而造成的立体关系的组35 织方式。与上述的源于流线组织需要而形成的立体关系,两者是不36 完全相同的。 37 38 39 40 图2 41 (3)综合的组织方式 42 有的建筑空间,它们的流线组织,往往需要用综合分析43 的方式才能解决。也就是说有的活动按平面方式安排,而有的活动44

浅谈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浅谈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摘要:旧建筑行业思想中把设计范围集中于室内空间,认为搞好室内环境规划才是工程设计的重点。随着审美观念的积极转变,广大业主开始关注于建筑物外部空间的规划情况,以此来衡量建筑物是否符合个人居住或使用的要求。外部空间设计并非单独式的设计处理,而是要经过多方面考察才能取得预期的设计效果,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从整体角度出发,科学地编制空间设计方案。 关键词: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旧建筑行业思想中把设计范围集中于室内空间,认为搞好室内环境规划才是工程设计的重点。随着审美观念的积极转变,广大业主开始关注于建筑物外部空间的规划情况,以此来衡量建筑物是否符合个人居住或使用的要求。现以居住建筑为例,分析了外部空间设计的相关问题。 一、建筑外部空间的重要性 从结构层次划分,建筑物由内、外两部分空间构成,主要空间范围集中于室内。这也导致早期设计师们将建筑设计的重点局限于室内规划,对外部空间设计缺乏必要的改进措施。新时期建筑行业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外部空间设计开始受到业务及设计师的高度关注,这同样关系着业主日常居住的生活质量。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现实意义,如图1,具体情况:首先,增加了住宅区内的空间感,对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距离详细规划,从宏观上呈现了建筑之美;其次,改善了居住环境的优越感,强调外部空间设计扩大了住户们的户外活动场地,为其提供休闲、运动、娱乐等场所。 图1外部空间设计的意义 二、外部空间设计的常用方法 外部空间设计并非单独式的设计处理,而是要经过多方面考察才能取得预期的设计效果,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从整体角度出发,科学地编制空间设计方案。就目前建筑行业设计状况而言,外部空间比较常用的设计方法包括: 1、渗透法。注重空间结构的有效划分,有助于外部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渗透法强调了外部空间设计的融合性,内外空间的相互延伸及渗透,这是空间的连续和相互作用造成的时空的连续。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与对景都是空间的延伸和渗透,灵活应用两种景象把不同的设计寓意整合起来,这种设计方法扩大了空间的美感度。 2、层次法。要创造有秩序而丰富的外部空间,就要考虑空间的层次。如:面对注重实用功能的住宅区,建筑设计对于运用空间就要有空间导向,就要有序

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理论探析

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理论探析 一、建筑组群的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突出特色和卓越成就 在中国古代,建筑以组群布局方式在平面上展开,远比竖向发展更被注重,也更呈优势,形成了显著特色。与此同时,不胜枚举的优秀实例表明,诸如城市、宫殿、坛庙、寺观、陵寝、皇家园林、府邸、衙署等大规模建筑组群的外部空间的设计意象,从群体到单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注重合理控制其体量和尺度,讲究空间程序的巧妙组织,力求其空间艺术效果,既能在远观时以整体性的宏大气势和魄力彰现特定的性格,也能在近观时以单体及局部细节构成的多姿多彩予人亲切细腻的感受,更能在行进时以各空间层次和景物生动有致的多样变化造成富涵审美情趣的知觉群的连续综合印象,达到很高艺术境界(图1)。 图1 1980年代的北京紫禁城:建筑组群在平面上展开,远比竖向发展更被注重,也更呈优势,形成显著特色。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拥有发展大尺度大体量建筑的技术实力。文献记载中以及遣存至今的许多“竣极天工”的台阁、明堂、佛塔等,就曾在建筑技术与艺术上显示出古代哲匠的惊人才智与成就。然而,历史上这些竖向发展而且体量尺度超人的建筑,却往往是通神、求仙、礼佛,或藉以炫耀皇权神授威势的“神的空间”。这些宗教性彼岸世界的崇拜物,或现

实世界的对立物和补充物,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关注现实人生的实用理性精神的深刻制约,非但从未有过西方世界那种宗教迷狂式的膨胀性发展,相反,固有的和外来的宗教,都曾不断呈现出典型如佛教禅宗“见性成佛”那样的理性化取向,以及“舍宅为寺”那样的世俗化趋势。这样一来,建筑作为神的空间而以尺度超人的大体量和向上发展的趋向,终究只占了中国古代建筑总体上的很小比重。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发展大尺度和大体量建筑的技术实力,很早就在曾长期领先世界、被盛誉为古代工程技术奇迹的大跨度结构原型上充分显示出来。诸如隋代赵州安济桥等的敞肩圆弧石拱券结构,跨度达37米;宋代汴京虹桥以及浙闽等地大量遗存的木叠拱结构,跨度可达42米;还有跨度可逾40米的伸臂桥;以及清代泸定桥等众多铁索、竹索、藤索桥所应用的悬索结构,跨度更远超百米;等等。在中国古代哲匠那里,运用这些先进的大跨度结构技术来建造屋盖,构筑大尺度大体量的室内空间,纵非举手之劳,也应是轻车熟路的事;然而,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无论文献记载亦或实物遗存,却从未有过这种室内空间的踪影。 其实,正如《墨子·辞过》强调过的那样:“为宫室之法,曰: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对此,《吕氏春秋·本生》更明确指出:“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昔先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嗣后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也质言:“高台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人弗为,适中而已矣。” 显然,这种具有强烈的实用理性精神的价值取向,正是限定或阻绝中国传统建筑大尺度和大体量室内空间产生发展的基本原因。 另一方面,就像班固《西都赋》强调:“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很早就同诸如《中庸》“参天地、赞化育”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结下不解之缘。被视为“礼之具”即人伦道德载体的各种建筑,无论形制规模,或者布局中的方位、序列等等,都既要体现礼制的尊卑等级秩序,规范人的社会行为,还要遵循《周易》“崇效天”那样的观念,赋予阴阳五行和八卦九宫等“宇宙图式”象、数、理的意义,以组群方式依附大地并上应天象地有序组织起来。帝王奉天承运的都城和宫苑,固然要竭力体现如像《论语》倡导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正而众星共之”的意象;即便是一般的住宅,也有诸如“五音姓利”、“福元游年”、“九星飞宫”、“五行穿宫”等讲究,力图构成如风水名著《黄帝宅经》主张的“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俾使“人宅相扶,感通天地”。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以组群布局展开,受到这种体天法地观念的深刻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原因。

外部空间设计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一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源义信,他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全书通过四章对外部空间设计进行了阐述及分析。 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外部空间的形成,根据一般常识来说,建筑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所限定的。 因此,可以认为地板、墙壁、天花板是限定建筑空间的三要素。当然,最近墙壁与天花板形成一体的曲面结构以及地面构成了原来的墙壁与天花板的地下建筑等,也有上述三要素不明显的情况。不过,即使在进入宇宙时代的今天,考虑建筑空间时,从重力上承托人的地面,无论如何也还是必须的。室外空间也和室内空间一样,地面的质地、纹样、高差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设计重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建筑外部空间呢?首先,它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技术。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相对地,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书中介绍了意大利的空间和日本的空间,意大利的内外空间很相似,外部空间也只是比内部空间少了屋顶,内外分隔明确,而日本的内外空间则相互渗透。 第二章,外部空间的要素 外部空间要注重尺度和质感。 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空间是有领域性的,但人们都不提它。例如:在日本,不是把房间按餐室、起居室、卧室等功能区别来称呼它,而是有着按空间大小来分类的习惯。日本式建筑四张半席的空间对两个人来说,是小巧、宁静、亲密的空间。就像日本有所谓“四张半席文学”这个名词一样,男女二人在四张半席中生活,对日本人来说,恐怕就是给予罗曼蒂克印象的沉默语言吧。 如果在外部也要谋求这样的亲密空间,适用上面所述的第一件说,将尺寸加大至8~10倍,即得每边为21.6~27米的外部空间。这是正好包含着可以互相看清脸部距离的广度,所以在这个空间里的人谁都可以看清楚,这样就可以创造出舒适亲密的外部空间。 八十张席房间或一百张席房间时日本宴会大厅的通俗称呼。这一广度的空间是按照人们互相联欢,并作为一致的内部空间限度和传统性来考虑的。 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与质感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预先了解从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楚材料,才能选择适于各个不同距离的材料,才能选择适于各个不同距离的材质,这在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上时有利的。 在确定空间大小时,如前所述,那就是要明确它是用于何种目的的空间,从空间的视觉结构来说,虽然国小的空间不行,而没有意义的过大空间则更不好。在构成外部空间时,是可以把几个这样大小的空间连接起来,在空间商安排秩序和顺序的,这就恰像在室内设计上,是有大小和性质不同的房间连接在一起,构成一幢建筑一样。 第三章,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1.外部空间的布局 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这成为很好的着手途径。

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触和联系越来越紧密,建筑学领域从最初的一股脑接受和吸收走到今天的同步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宝贵,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的认识和再挖掘成为一项被大众普遍认可的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之下,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空间结构及组织形态进行探究. 1中国式东方智慧和哲学思维下的中国古建筑 古代时期的中国偏安于世界的东方,由于地理因素,华夏大地的北面是蒙古高原,西面是喜马拉雅山脉,东面和南面均为辽阔的海洋,处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之下,这些天然屏障是无法逾越的,从而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小,并且可以一脉相承而不间断.建筑属于经济文化的产物,在这种情形下,历经几千年以 来的封建社会,依然保持了它的纯粹性和完整性.这些天然的地理和文化因素,使得中国古建筑体系完备而成熟,迥异于西方,民族特色 鲜明.中国古代一直处于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般的宁静、富足、安逸的田园生活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加上道家和儒 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浸润,人们对理想居所的追求是自然和谐、融洽舒适的建筑空间形式,正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所描述的

那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从这里也可以窥探出古人们对于理想居所的建筑形制,建 筑外部环境,城市布局和规划,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等多方面的居住条件的要求和设想.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引 导下,发生、发展、成熟以及深化. 2单体建筑与组群建筑 我国传统建筑自成体系,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建构方式.传统建筑不似西方古典建筑那样体积庞大,力图在气势上展现宏伟和壮丽,而是另辟蹊径,以多个单体建筑的不同形式的组合达到一种精妙和博 大,既满足了对建筑空间和面积的使用要求,又表现出了中国式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2.1单体建筑的空间结构形式特点 传统建筑的房屋以木构架为主要受力结构和支撑体系,建筑纵向从上至下依次分为屋顶—屋身—台基三段式的结构形式.每一个单体建筑均呈长方形的平面布局,外形类似长方体小盒子一样,简单规整.内部由柱子进一步分割空间,了解一座单体建筑的内部结构和布局, 只需要观看它的柱网布置图便一目了然,两根立柱中间的距离算是一间屋子的宽度,因此一座“小盒子”的内部往往被分割为呈奇数的空间,按3、5、7、9顺序排列.传统建筑的木构架支撑体系决定了其“墙倒屋不塌”的特性,柱梁结构成为整座建筑的支撑框架,承担起该建 筑的承重作用,墙体则主要作为围合和分割空间之用,亦可以根据功

浅析公共建筑建筑内外部空间

浅析公共建筑内外部空间 摘要:本文浅析了公共建筑中的内外部空间组合设计。并利用实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建筑 空间 在各种建筑类型中,公共建筑是极为特殊而重要的的一类。公共建筑所形成的总体空间环境氛围,是为了满足人们行为心理上的需求。是人们行为心理需求的物质与精神的场所。人们身处建筑之中,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多地是为了生活,更多地是精神层面上的要求。 一、建筑外部空间——室外环 境空间与建筑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说:“对空间的占有 是存在的第一表征,然而任何 空间都存在于环境中,故提高 人造环境的物理素质及其艺术 性,就必然成为提高现代生活 质量的重要构成因素。” 室外环境空间的组成部 分:建筑群体、广场道路、绿 化设施、雕塑壁画、建筑小品、 灯光造型与夜间的光照艺术效 果等。而在这之中建筑应位于 明显而又主要的部位,当形成 一定的格局之后将对其它因素 加以综合性的布局,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室外空间环境。在具体布局中,主体建筑是构图的核心。 通过组合所形成的室外环境空间,应体现出一定的设计意图与艺术构思,在室外空间中需要考虑观赏的距离与范围,以及建筑群体艺术处理的比例尺度等。要强调各种对比。许多不可分割的建筑物联系成为一种壮丽的建筑艺术总效果。 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场所 1 开敞的空间场所或称集散广场。 在不同的公共建筑中,有的因为人流比较集中而要求比较空阔的场所,形成一定规模的集散广场,要充分考虑空间尺度和立体构成等构图的问题。有的在道路和交叉口处,为避免主体建筑出入口与转角处车辆转弯时的视线要求,同时也有 盖蒂中心 位于洛杉矶太平洋海岸马里布的盖蒂博物馆和它所收藏的大量艺术精品,都属于“盖蒂基金会”所有。 包括主体的博物馆建筑,盖蒂基金会所属各相关部门都有专属的建筑,合为一处建筑群。位于山丘顶端。” 建筑本身充分体现了外部空间设计的丰富性。在外部空间上,盖蒂中心的群体建筑物环抱一处充满花卉的美丽庭园,由于盖蒂博物馆规模巨大,设计师有心籍着串联不同时代的展厅之际,让人们在参观途中不时地接触自然景物,使功能空间与交通空间很好的结合。利用外部立面上的虚实对比,(如左下图)营造舒适开敞空间。空间形式上运用大体量的对比,使建筑越显大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合理交通流线。

现代建筑案例分析

建筑案例分析 MVRDV事务所的乌得勒支双生住宅项目 MVRDV来自是由荷兰鹿丹的世界著名建筑师组成,是国际上最成功的建筑师小组之一。由MVRDV负责设计的乌得勒支双生住宅项目可以说是闻名国际。 乌得勒支双生住宅位于荷兰乌得勒支市一个偏僻的街道上,旁边是一座19实际的花园。在设计中,为了保留花园的原状态,MVRDV 在建筑体量上做了很大的文章——把传统的14米进深的建造方式改为4层7米的进深方式。而且传统方式是单面采光,而改造后的新方式不仅是由单面采光提升为双面采光,并且增加了穿堂风的效果。 进深缩小,高度增加,占地面积自然变小,所以更多的基地面积得到解放而成为庭院。同时,在主要立面(面临街道与花园)上大面

积的开窗和开门,使整栋建筑显得轻巧和强烈的透明感,外部空间和室内空间的分界线不是很明确,有种暧昧的感觉,人们站在街道上就可以看双宅的后院和天空。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的用意不是为了探索某种理想的居住模式,而是根据客户的要求量体裁衣,探索非常独特的居住墨水。 空间处理方面,就乌得勒支双重住宅而言,室内各部分功能与空间的关系遵循的不是普通的平面原则,而是剖面原则,也就是说,剖面才是MVRDV设计的起点,对空间的观察“面”北垂直旋转了九十度。相对于平面分解方式处理坡面,“层”的概念在设计中几乎被完全消解,楼板不再是按照传统方式铺满,各个房间也因此获得了“房高”上的自由,也就是说,在室内的上下不是从一层上下到另一层,而是从一个高度上下道另一个高度,竖向交通的集中化组织也因此被打散。与常见的联排住宅相比,主立面大面积开窗,除卧室、卫生间等房间是竖向静止空间的封闭盒子外,室内其他部分都是流动空间,且流动空间不限于平面,而是伴随着楼梯在剖面中上下贯通。因此,双生住宅在空间处理方面打破传统方式——从平面出发,而是在剖面上下工夫,使整个住宅的使用功能也大大的增加了其“性价比”。

课内训练单元五小品建筑及外部空间设计

课内训练单元五:小品建筑及外部空间设计 作业目的: 1.通过一个小品建筑及其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训练,初步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设计过程与步骤,即从实例调研、场地勘察、任务分析开始,经过多方案构思、优化选择、修改调整、深入完善等步骤,一直到正式方案表现之全过程; 2.初步学习并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建筑设计处理手法,包括如何进行总图布局、平面、剖面设计、立面造型处理、空间组织以及简单的外部环境设计等; 3.尝试把形态构成的原则、手法运用于建筑造型及空间组织之中; 4.进一步练习工作模型和正式模型的表现,重点掌握方案草图、工具墨线制图的方法与技巧。 作业要求: 1.为了深入理解、把握具体建筑的功能需求,以及使用者、管理者的活动特点,方案构思前应深入分析、研究设计任务书,并进行一定量的实例及对象调查。要求每人调查3个相关实例,了解其具体使用及管理状况,分析其优缺点,按比例草绘平、立、剖、总图,并整理成文; 2.方案设计应遵循尊重环境、利用环境并积极改造环境的原则,使之真正成为所属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应对场地及周边环境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调研。调研的重点包括地形、地貌、景观、朝向、气候环境、道路交通以及周边建筑形态等内容; 3.方案形象应具有明确的类型特征和时代特点。要求方案在考虑建筑的结构、构造、材料等基本工程技术要求的前提下,运用构成原则、手法进行建筑及空间造型设计,即通过适当的归纳提炼,利用单元、分割、变形等具体原则、手法,把建筑落实为具有明确的线、面、体特征的形态关系,并符合一般形式美的法则; 4.方案所采用的结构形式、材料设备及建设标准应符合经济可行的原则; 5.最终方案应在多方案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草阶段要求完成3个方案构思; 6.正式方案的表现形式为A1工具墨线图和1:50模型。具体内容包括: (1) 总平面图, 1个, 1:100; (2) 平面图, 1-2个, l:50; (3) 剖面图, 2-3个, l:50; (4) 立面图, 2-3个, 1:50; (5) 透视图, 1个,限定为正常视点透视;

最新外部空间设计与场地分析

外部空间设计与场地 分析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外部空间设计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一、外部空间的组合 1.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图底关系(建筑物布置的基本框架) (1)从场地周围建筑物的规划布局现状出发 (2)考虑用地情况与朝向 (3)处理好使用功能的关系 2.外部空间构图的主要手段 (1)主从与重点(整体性):对称、轴线、向心 (2)对比:同一性质物质的悬殊差别(多样统一) 大与小、曲与直、高与低、长与短、虚与实、疏与密、简单与复杂、开敞与封闭、内向与外向、色彩的冷与暖、明与暗 (3)韵律和节奏:同一形体或要素按照一定规律重复出现、交替使用或秩序的连续变化 常用于沿街、滨河等线状布置的建筑群的空间组合 韵律美按其形式特点可分为一下几种不同类型 注意:简单重复的数量不宜太多——单调、呆板、枯燥 (4)比例:建筑群的整体或局部在其长宽高的尺寸、体量间的关系——和谐 街道等线形空间:两侧建筑高度与其距离的比例关系H/D=1:1~1:2.5 小于1:1产生幽闭感,大于1:2.5造成空旷感 在庭园与广场空间中形成围合感,其空间的高宽比H/D≥1:4 一般在建筑高度的两倍距离2H内将无法看到建筑的全貌 3.场地空间美的创造(景意兼备为上品,有景无意居中流,景意皆无为下等) (1)整体美:①注重全局的整体性(整体的结构布局、形体轮廓、基本色调的和谐完整为先我,其后进行质感、色彩、细部处理) ②形成体系、突出重点 自上而下的层次与秩序:不同体形、规模、外观的建筑体系;不同级别、内容、形式与质感的空间体系;人、物、 能、污和信息的流动体系;商务、卫生、文体、游憩等服务体系 层次与秩序中明确重点(视觉焦点):尽端、转折、交叉、汇集处 ③使建筑、空间和人融为有机整体:建筑与空间的协调,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山水地貌、建筑 风格等因素的整合 (2)生动美:①新:时代感(思想、技术、形式、材料) ②动:实动与虚动 ③活:气、势 (3)充实美(繁琐与简洁的适度):多样(形式与内容)、多趣(联想与情趣的直接表现或暗示)、多场所(休憩、交往、娱乐、活动)、多景(树木、花草、水体、雕塑、小品、室外家具)、多对比、多功能 (4)乡土美(地方特色):历史、文化、风俗、民族、自然、经济 (5)亲和美: 适用:以人为本 安全:空间的稳定与均衡、舒适而无压迫感、防火与防震等防灾安全、交通安全、减少犯罪——归属感(“可防卫”的空间设计) 可达:人与车的关系(交通顺畅、便捷无折返) 人性化尺度(比例关系):使步行者感到舒适与被尊重,空间亲切有人情味(小空间) 私密性与邻里感: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 追求自然:绿地、水面、室外活动场所 4.外部空间的组合形式 (1)对称式(实轴与虚轴):适用于位置、形体、朝向等方面无严格功能制约关系的建筑群 空间特性 (2)自由式:因地制宜,适应性较强

浅谈民宿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

1民宿设计概念分析 民宿通常是指具有一定的风景特点或者环境特点为外来的游客提供住宿的场所,使得游客能够住在乡情风土的村落。那么近 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在我国也开始逐渐的兴起,因此民宿建筑在一些风 景区外都通常有建设。 那么在全世界各地对于民宿建筑的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这也是 因为全国各地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 但是这并不影响民宿建筑的体验反而更加推动了 世界各地居民的向往。 不同的文化反而的民宿建筑的体验不同。比如说有法国的城堡、 日本的民宿、 北欧的农庄等等,因为每个建筑设计本身的设计风格都不一样, 但是通常都具有质朴、 精致的特点,这对于全球各地的旅游者都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所以也正是因为不一样的文化使得民宿设计的发展呈 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那么在民宿建筑的设计上,作为主要的就是要能够体现出当地的乡 土风情、历史文化以及周边的自然美景, 要么在对建筑物的装饰上面最好能够将原始 的面貌体现出来, 这样才能够让旅游者真正的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淳朴风貌。 那么在设计的过程中通常都是把民宿建筑本身与整个自然风景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够让居住在其 中的旅游者感受到真正的民宿。 那么在设计的过程中民宿外部通常要能够与周边的自 然风险是和谐一致, 但是对其室内空间的设计则主要以简朴为主,使用的装饰材料也是 具有本地特色的材料, 这样才能够完美的将传统的建筑与现代化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源源不断的吸引着旅游者的到来。 2民宿建筑与室内设计 2.1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民宿建筑的外部环境主要的设计原则就是为了能够与整个旅游景区的整体特点相一致,并且要把当地的民风和乡情都能够 体现出来, 这样从外部的世界上就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其实对于民宿建筑的面朝方向等等设计一定要能够为所有的客房提供一 定的采光, 并且每个客房的窗户都可以观察到周边的环境。这就要求在对建筑外部空间改造的时候尽量能够满足游客在客房内可 以观察到景观正面的风景。 通常名著建筑的外部还可以加入栅栏, 这样就使得整个建筑物显得更为的和谐。为了能够从外部的建筑 进行改造而体现出民宿建筑的效果, 你们不仅仅从采光这一角度来进行改造, 同时还可以在民宿建筑的周边装饰一些当地的文化特色,这样更能够把当地的特色以及当地的风景状况而且文化等等都可以体现出来。 2.2客房室内改造设计 民俗建筑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为游客提供一个住宿场所,那么对于民宿建筑客房的室内设计改造对于游客的需求 尤为的重要。那么总体的设计原则, 还是为了能够彰显出当地的风景文化特色,但是我们在设计中应当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色建筑的理念来对室内空间进行设计。同时 还可以加入当地的生态元素、历史元素、 地域元素、风情元素等等对室内进行装饰。通 常装饰材料的选择都是选择本土材料。 因为选择本土材料可以节约很多的资源而且还可以降低建设的成本,对一些木质材料的选 购则可以直接选择当地的枯枝树木, 也省去了运输的麻烦。另外一方面就是考虑到选择本土的材料能够与本地的文化和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点的优势。在建设的时候就可以 利用本地原有的材料辅助建筑, 比如说当地有着古代铭刻的石碑,你们在建筑的时候, 则可以将石碑与建筑本身融为一体, 这样就给游客造成视觉上的冲击,而且对当地的文 化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使得整个建筑的效果截然不同。那么对于室内的家具材 料的摆设,通常都是采取简洁, 朴素的原则。因为游客到当地来旅游一方面是为了能够 体验当地的文化风俗, 那么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释放自身的压力舒缓心情。 所以说你的设计越是复杂反而招致游客心理上的厌烦。 2.3民宿餐厅规划设计 民宿除了本身的住宿对于其经济效益 又是极为重要的影响之外, 餐厅也是促进游客消费的另外一个重要场所,为本地的居民 提高经济效益。 所以在对民宿的餐厅进行规划设计时一定要结合游客的流量以及自身民族建筑的大小相结合来进行设计。怎么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 容的设计。第一, 民宿的餐厅空间一定要设计得尽量的大,能够容得下整个民宿客房内所有居民的就餐。因为旅游者在同一时间出门旅游的几率是非常大的,通常来说都是早出晚归,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就餐拥堵的状况,餐厅的空间一定要能容下所有客房的旅 游者的就餐。 那么再对其设计时可以采用南北通透的大玻璃门, 这不仅仅使得整个餐厅区域的采光效果很好, 而且还可以使得就餐的游客可以直接观察到外部的状况。同时对 作者简介:梅子胜(1986-),男,汉族,湖南益阳人,本科,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浅谈民宿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 梅子胜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益阳413000)摘要:随着我国近些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我国的旅游产业也在不断的进步。因此我国的民宿建筑这些年也在不断的兴起, 那么在对民宿建筑进行设计和规划时必须要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总体的规划和旅游业发展的规划,同时要与当地的生态自然区相结合,所以民宿建筑通常都在当地选择风景较为优美,环境自然宜人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的乡村部落。所以民宿建筑的兴起同时 也是在向其他地方的外来游客介绍具有中国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将我国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以及发展理念都对外展现出来。 那么同时对民宿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也要符合先进的设计理念,并且要能够因地制宜,与当地的景点特色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把当地的风情和特点展现出来。关键词:民宿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设计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8)13-0066-02 CULTURE AND DESI GN -66-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姓名郭星源 指导老师织田信长 学号 08############ 班级 08级城市规划#班

作者简介: 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建筑等。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查。 本书概况: 《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75年由日本彰国社出版。在本书中,他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本书主要内容:这本书是有关外部空间设计的,而不是室内空间或是单独的一幢建筑的平面布置,它是有关建筑之外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的设计。那么,究竟什么是外部空间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般来说,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老子说得好:“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际上,捏土造器,其器的本质也不再是土,在它当中产生了“无”的空间。 外部空间首先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由于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所以平面布置(平面规划)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对什么地方布置什么要充分进行研究。因为是以二要素进行设计,所以无论对地面还是墙壁,都应进行仔细推敲。比如材质,墙高与视线高度的关系,树木、水、石的运用,向阳空间和背阳空间,照明设计等等。 往往,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十分关心,这是自然的,可是,就连就连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换句话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幢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外部空间的层次 在外部空间构成当中,都要考虑顺序。建立秩序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用途和功能来确定空间的领域。 ●外部空间的序列 外部空间设计中,西欧技法与日本技法常有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从一开始就一览无余地看到对象的全貌,一个是有控制地一点一点给人看到。当设计外部空间时,一开始就给人看到全貌,给人们以强烈印象和标志,这是一种方法;而有节制地不大给人看到全貌,一面使人有种种期待,一面采取可以一点一点掌握空间的布置,这也是一种方法。如果进一步把两者并用,一方面带来强烈印象,一方面又能创造充实丰富的空间,又有什么不好呢? ●最后是空间秩序的建立的问题:

建筑开题报告

建筑开题报告 (一) 一、设计依据及研究意义: 依据: 所学教材:房屋建筑学,建筑制图,混凝土结构,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土力学,基础工程,建筑抗震设计等; 图集:建筑制图标准,中南地区标准图集等; 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结构何在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制图标准等,建筑防火设计,建筑防火规范,建筑工程标准荷载学; 其他:多高层框架结构,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等。 意义:对于框架结构,在结构建筑特点方面:它是由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及基础为主框,加上楼板、填充墙、屋盖组成的结构形式,楼板和横梁连在一起,横梁和柱通过节点连为一体,形成承重结构,将荷载传至基础,力的传递路线比较明确。对于整个房屋全部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的称为框架结构或纯(全)框架结构。框架可以是等跨或不等跨的,也可以是层高相同或不完全相同的,有时因房屋布局和空间使用要求等原因,也可能在

某层抽柱或某跨抽梁,形成缺梁、缺柱的框架。墙体是填充墙,仅起围护和分隔作用,所以框架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有明确分工,建筑物的内外墙处理分灵活,应用范围很广,因此能为建筑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 在结构受力性能方面:框架结构构件截面较小,因此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思想汇报 专题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楼层越高,水平位移越慢,高层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所以框架结构属于柔性结构,自振周期较长,地震反应较小,经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具有较好的延性性能。 二、设计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完成期限和预期进度 主要研究内容: 设计构思:在体系选择方面 1、架结构的柱与梁宜上下左右贯通,不宜采用复式框架;以及砖混框3周:完成开题报告,范文TOP100建筑设计,并绘制出建筑施工图; 410周完成施工组织设计,整理设计资料,打印计算书和图纸,准备答辩。 三、设计的研究重点及难点 设计重点为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和框架梁,柱构件设计。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方法为: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拟采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